实验4讲解

合集下载

第四实验__用相位法测声速知识讲解

第四实验__用相位法测声速知识讲解

第四实验__用相位法测声速实验四用相位法测声速一、实验目的1.、学习用相位法测量空气中的声速。

2.、了解空气中的声速与温度的关系。

3、提高声学、电磁学等不同类型仪器的综合使用能力。

4、了解换能器的原理及工作方式。

二、实验仪器综合声速测定仪、综合声速测定仪信号源、双综示波器。

三、实验原理测量声速一般的方法是在给定声音信号的频率f情况下,测量声信号的波长λ,由公式v fλ=,计算出声速v。

相位法测量声速的原理。

由信号源产生的一正弦波信号,一方面由“示波器”端钮将信号送入示波器的“CH1(X轴)”,另一方面由“换能器”端钮将信号送入综合测定仪的“S1”,再传送到“S2”,然后送入示波器的“CH2(Y轴)”。

在示波器上将显示出两个频率相等、振动方向相互垂直、位相差恒定的利萨如图形。

由于两信号到达时间不同(或存在有波程差)而产生相位差。

2Lϕπλ=相位差不同,利萨如图形也不同。

如1sin()X A t ωϕ=+2sin()Y A t ωϕ=+两者相位相同或相位差为2π的整数倍,合成为一条直线。

如果两者相位差为2π的奇数倍,即1sin()2X A t πωϕ=++ 2sin()Y A t ωϕ=+ 合成后的利萨如图形为椭圆。

可见利萨如图形随相位差的变化而改变。

当连续移S2,以增大S1与S2之间的距离时L ,利萨如图从直线到椭圆再到直线变化,如图2所示。

当L 改变一个波长时,两信号的相位差改变2π,图形就重复变化。

这样就可以测量出波长的长度。

四、实验步骤1、按图1接线,将换能器间距离调整到约50mm 。

信号源输出频率为0f ,大约为36000Z H 。

2、打开示波器电源,预热5分钟,待出现一条绿色的水平线。

将开关置于“CH1”,显示X 方向的正弦波形,然后将开关置于”CH2”,显示Y 方向的波形。

应使两者的幅度大致相等。

幅度不应过大。

3、将示波器的旋钮旋到X Y ↔位置,示波器出现“椭圆”图形。

将图形调至中间。

汇编语言实验4详细讲解

汇编语言实验4详细讲解

汇编语言实验4详细讲解一、引言汇编语言是一种底层的计算机语言,它直接操作计算机的硬件。

在汇编语言实验4中,我们将深入了解汇编语言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技巧。

本文将详细讲解汇编语言实验4的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汇编语言。

二、实验目的汇编语言实验4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和掌握在汇编语言中使用条件和循环结构的方法。

通过实验,我们将能够编写能够根据条件执行不同操作的程序,并实现循环执行一定次数的功能。

三、实验内容1. 条件结构条件结构是根据条件的真假来执行不同的操作。

在汇编语言中,我们可以使用条件跳转指令来实现条件结构。

条件跳转指令根据条件寄存器的值来决定是否跳转到指定的地址执行。

常用的条件跳转指令有JZ、JNZ、JC、JNC等。

2. 循环结构循环结构是重复执行一段代码的结构。

在汇编语言中,我们可以使用循环指令来实现循环结构。

循环指令根据计数器的值来判断是否继续执行循环体,并在每次循环结束后更新计数器的值。

常用的循环指令有LOOP、LOOPE、LOOPZ、LOOPNE、LOOPNZ等。

四、实验步骤1. 定义和初始化计数器在循环结构中,我们首先需要定义一个计数器,并对其进行初始化。

计数器可以使用DX寄存器或AX寄存器来保存。

2. 执行循环体在循环结构中,我们需要执行的代码放在循环体中。

循环体的代码将会被重复执行,直到计数器的值为0或满足其他条件。

3. 更新计数器的值在每次循环结束后,我们需要更新计数器的值。

可以使用INC或DEC指令对计数器进行加1或减1操作。

4. 判断是否继续执行循环在每次循环结束后,我们需要判断是否继续执行循环。

可以使用循环指令来实现此功能。

根据计数器的值或其他条件来判断是否继续执行循环。

五、实验示例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实验示例,演示了如何使用条件和循环结构来实现一个简单的程序:```MOV CX, 10 ; 初始化计数器为10MOV AX, 0 ; 将AX寄存器清零LOOP_START:ADD AX, CX ; 将CX的值加到AX中LOOP LOOP_START ; 循环执行,直到CX的值为0MOV BX, AX ; 将AX的值保存到BX寄存器中```在上面的示例中,我们首先将CX寄存器初始化为10,然后将AX 寄存器清零。

实验四还原糖蛋白质脂肪的鉴定

实验四还原糖蛋白质脂肪的鉴定

8、 结论:苏丹Ⅲ染液与花生子叶细胞内圆形小颗发生了( 反应,这说明花生种子内含有(
)色

鉴定脂肪的实验中,用刀片将花生子叶削下 很薄的一片,放在载玻片上然后滴加1-2滴5 %乙醇,乙醇是脂溶性溶剂。可将花生细胞 中的脂肪颗粒溶解成油滴,浸5分钟后,用吸 水纸将切片周围乙醇吸去,然后滴加0.2%苏 丹III染液(比0.1%浓度的效果更佳)。由于 油滴加大了折光率,与染液作用后就形成红 色透亮的油滴,效果很好。但是不易久放。

蛋白质的鉴定原理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 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 试剂。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 g /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1 g/ mL的硫酸铜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 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 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 叫做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 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 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 肪和蛋白质的实验的改进



一、原实验的不足 但原实验不但需要苹果、花生和鸡蛋三种比较难加工的实验材料,且 实验内容多,时间长,容易导致学生做实验很匆忙或者实验效果不理 想,从而打击学生的信心。并让学生没有时间去考虑实验是为了什么, 从实际上剥夺了学生的质疑权力,违背了我们设定实验的初衷。具体 不足如下: 1、需要水浴加热2分钟。如果教师不提前准备好热水加温过程更长。 2、没有对照实验,没有对照怎么能证明水浴加热后的砖红色沉淀就是 还原糖还原而成,为什么不可能是Cu(OH)2自身分解产生的呢? 3、脂肪鉴定实验中,显微镜的操作、子叶切片都需要很长时间。特别 是对于才进高中的学生而言,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熟练运用徒手切片 技术也不现实。 4、在学生对生物染色剂的染色特性了解不深的情况下,很难指出显微 镜下哪些黄色或红色的东西就是脂肪。

实验4 细菌革兰氏染色法讲解学习

实验4  细菌革兰氏染色法讲解学习

【方法步骤】
A. 初染 B. 水洗 C. 媒染 D. 水洗 E. 脱色 F. 水洗 G. 复染 H. 水洗 I. 吸干
图4-1 革兰氏染色程序
【方法步骤】
★获得本实验成功的关键: 1)选用活跃生长期菌种染色,老龄的革兰氏阳性细菌会被染
成红色而造成假阴性。 2)涂片不宜过厚,以免脱色不完全造成假阳性。 3)脱色是革兰氏染色是否成功的关键,脱色不够造成假阳性,
实验4 细菌革兰氏染色法
【基本原理】
1. 油镜提高分辨率
油镜与其他物镜的不同是载玻片与物镜之间是隔一层油质。
如香柏油的折射率n=1.52,与玻璃相同。
a)光线通过不减低视野的照明度;
b)更主要能增加数值孔径,提高显微镜的放大效能。
c)
分辨率=λ/2NA
λ=光波波
d) (物镜的数值孔径值)NA=n×sinα α=镜口角的半数
【基本原理】
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含量高,壁厚且脂质含量低, 肽聚糖本身并不结合染料,但其所具有的网孔结构可以滞留碘结晶紫复合物,现在一般认为乙醇处理可以使肽聚糖网孔收缩 而使碘-结晶紫复合物滞留在细胞壁,菌体保持原有的蓝紫色。 而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含量低,交联度低,壁薄且 脂质含量高,乙醇处理时脂质溶解,细胞壁通透性增加,原先 滞留在细胞壁中的碘-结晶紫复合物容易被洗脱下来,菌体变为 无色,用复染剂(如番红)染色后又变为复染剂颜色(红)。
★可知n(介质折射率)对提高显微镜的分辩力起着关键性的作
用。
【基本原理】
2. 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法可将细菌分成革兰氏阳性(G+)和革兰氏阴性 (G-)两种类型,细菌对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 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首先利用草酸铵结晶紫初染,所有细菌都会着上结晶紫的蓝 紫色。然后利用卢戈氏碘液作为媒染剂处理,由于碘与结晶 紫形成碘-结晶紫复合物,增强了染料在菌体中的滞留能力。 之后用95%乙醇作为脱色剂进行处理时,两种细菌的脱色效果 不同。

4 实验四金属材料扭转实验

4 实验四金属材料扭转实验

4 实验四金属材料扭转实验
一、实验目的
研究实验材料进行扭转变形后其力学性能。

二、实验原理
扭转变形是指在无限长假想杆材料横截面仅施加弯曲力的完全变形,其中应力均匀分
布于断面,杆材料的截面形状由圆形变成椭圆形。

三、实验环境
良好的室内环境,无电磁干扰,无固体颗粒,提供适当的实验操作场所,如实验室、
实验台等。

四、实验内容
1. 收集相关实验物料:金属标样、变形设备、实验软件等。

2. 安装变形设备,调试设备,使金属标样处于位置稳定性状态;
3. 按照实验计划,在变形设备上,施加一定大小的拉力,观察金属标样形变情况;
4. 在实验软件中,记录金属标样变形、错断、最终变形等信息;
5.根据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测试,分析实验结果,计算实验结果的重要力学参数;
6. 总结本次实验;
五、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金属标样的形状出现变形,横截面形状由圆形变成椭圆形。

另外,通
过计算,可以得出实验材料的断裂应力为450MPa,变形能为385J,变形塑性指数为0.87。

(新)实验四循环伏安法测定亚铁氰化钾的电极反应过程

(新)实验四循环伏安法测定亚铁氰化钾的电极反应过程

(新)实验四循环伏安法测定亚铁氰化钾的电极反应过程循环伏安法测定亚铁氰化钾的电极反应过程⼀、实验⽬的(1) 学习固体电极表⾯的处理⽅法; (2) 掌握循环伏安仪的使⽤技术;(3) 了解扫描速率和浓度对循环伏安图的影响⼆、实验原理铁氰化钾离⼦[Fe(CN)6]3--亚铁氰化钾离⼦[Fe(CN)6]4-氧化还原电对的标准电极电位为[Fe(CN)6]3- + e -= [Fe(CN)6]4- φθ= 0.36V(vs.NHE) 电极电位与电极表⾯活度的Nernst ⽅程式为φ=φθ+ RT/Fln(C Ox /C Red )-0.20.00.20.40.60.8-0.0005-0.0004-0.0003-0.0002-0.00010.00000.00010.00020.0003i pai pcI /m AE /V vs.Hg 2Cl 2/Hg,Cl-在⼀定扫描速率下,从起始电位(-0.20V)正向扫描到转折电位(0.80 V)期间,溶液中[Fe(CN)6]4-被氧化⽣成[Fe(CN)6]3-,产⽣氧化电流;当负向扫描从转折电位(0.80V)变到原起始电位(-0.20V)期间,在指⽰电极表⾯⽣成的[Fe(CN)6]3-被还原⽣成[Fe(CN)6]4-,产⽣还原电流。

为了使液相传质过程只受扩散控制,应在加⼊电解质和溶液处于静⽌下进⾏电解。

在0.1MNaCl 溶液中[Fe(CN) 6]4-]的扩散系数为0.63×10-5cm.s -1;电⼦转移速率⼤,为可逆体系(1MNaCl 溶液中,25℃时,标准反应速率常数为5.2×10-2cm·s -1)。

溶液中的溶解氧具有电活性,⽤通⼊惰性⽓体除去。

三、仪器与试剂MEC-16多功能电化学分析仪(配有电脑机打印机);玻碳圆盘电极(表⾯积0.025 cm 2)或铂柱电极;铂丝电极;饱和⽢汞电极;超声波清洗仪;电解池;氮⽓钢瓶。

容量瓶:250 mL 、100mL 各2个,25 mL 7个。

实验四_共集放大电路

实验四_共集放大电路

实验四共集放大电路一、实验目的1.学习共集放大电路的测量与调整;2.学习放大器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输入,输出电阻、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3.进一步加深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和交流毫伏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实验参考电路如图4.1 所示。

共集放大电路具有输入电阻高、输出电阻低,电压放大倍数接近于1、输出动态范围大的特点。

与共射极放大电路不同,共集放大电路从发射极输出(因而称射极跟随器)。

图中电位器W 用来调整静态工作点。

1.静态工作点的估算静态工作点的计算,类似于共射极放大电路,只要令R C=0 即可。

2.交流放大倍数估算对图 4.1 电路,由ΔU BE = r beΔI b(由输入回路得到),ΔU E = (R c // R L )ΔI E(由输出回路得到),以及ΔI E≈ΔI C = βΔI B,可得到电压放大倍数:3.静态工作点的测量和调试:参见实验三4、放大器的动态指标测试放大器的动态指标有电压放大倍数A U、输入电阻R i、输出电阻R o 和最大不失真电压U OMAX 等。

本实验将介绍输入电阻R i、输出电阻R o 和最大不失真电压U OMAX 的测试方法。

1) 输入电阻的测量输入电阻R i的大小表示放大电路从信号源或前级放大电路获取电流的多少。

输入电阻越大,索取前级电流越小,对前级的影响就越小。

输入电阻的测量原理如图4-2 所示。

在信号源与放大电路之间串入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R ,用交流毫伏表分别测出Us’和U i, 则输入电阻为电阻R 的值不宜取得过大,过大易引入干扰;但也不宜取得太小,太小易引起较大的测量误差。

最好取R与R i的阻值为同一数量级。

2) 输出电阻的测量输出电阻的大小表示电路带负载能力的大小。

输出电阻越小, 带负载能力越强。

其测量原理如图4-3所示。

用交流毫伏表分别测量放大器输出电压:Uo --- R L=∞时的输出电压U OL --- 有R L时的输出电压则输出电阻可通过下式计算求得:为了测量值尽可能精确,最好取R L与R O的阻值为同一数量级。

实验四-1-溴丁烷的制备知识讲解

实验四-1-溴丁烷的制备知识讲解
(1)吸收反应中生成的H2O使HBr保持较高浓度,做吸水剂; (2)提供质子,使醇质子化,作催化剂; (3)使生成的水质子化,减少逆反应的发生。
副反应:
三、相关物质的物理常数:
名称
分子 量
性状
密度 熔点(℃) 沸点(℃) 折光率
正丁醇 74.12 液 体 0.810 -89.8 117.4 1.3971
CaCl2 . 6H2O 受热放出水
干燥后,应除去干燥剂,再蒸馏
有机化学实验
Chem is try !
干燥剂的选择 1)与被干燥有机物不发生化学反应或催化作用;
如酸性物质不能用碱性干燥剂,强碱性干燥剂氢氧化钠能 催化某些醛类或酮类发生缩合,氯化钙易与醇、酯、胺类形成 络合物。
2)不能溶解于该有机物中; 3)吸水量大、干燥速度快、价格低廉; 干燥剂的用量——观察法 观察被干燥的液体:溶液变为澄清透明。
(注意:投料时不要让固体沾到磨口以及 液面以上的烧瓶壁上。
投料后,一定要混合均匀)。
2020/4/11
Chem is try !
有机化学实验
Chem is try !
2、加热回流
在冷凝管上端接一吸收溴化氢气 体的装置,用5%的氢氧化钠做吸收 剂。(注意倒扣的漏斗口与碱液间的 距离,防止碱液被倒吸)。
电热套小火加热到沸腾,回流 30min。并不时摇动烧瓶促使反应完 成。(注意调整距离和摇动烧瓶的操 作,并控制回流速度)
• 问题:
5% N aO H 水 溶 液
• 如果产生的是碱性气体(如:氨气),用什么物质做吸收液?
2020/4/11
有机化学实验
Chem is try !
3、分离粗产物
待反应液冷却后,改回流装置为蒸馏装置(用75 度弯管和直形冷凝管冷凝),蒸出粗产物。

高中物理实验(4)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共9张PPT)

高中物理实验(4)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共9张PPT)
解析 答案
考点1
考点2
考点2实验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1)数据处理——作图法 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中,由作图法得到的合力F与实际测量得到的合 力F'不可能完全重合,只要在误差范围内可以 认为合力F与合力F'重合,即可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如图所示。 (2)误差分析 ①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时,橡皮条、细绳和弹簧测力计不在同一 个平面内,这样得到的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水平分力的实际合力比由作图法 得到的合力要小。 ②结点O的位置和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方向画得不准,
考பைடு நூலகம்1
考点2
典例2某同学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 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为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OB与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 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1)如果没有操作失误,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 是 。 (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考点1
考点2
(3)实验中可减小误差的措施不包括( ) 关闭 两个分力F1、 F (1)A. 从图中可以看出 F 是 F1和F2的合力,是一个理想的值,F'是用弹簧秤测出的合力, 2的大小要适量大些 B.两个分力 F1、F2间夹角要尽量大些 是实际值 ,所以图乙中方向一定沿 AO方向的是F'。 拉橡皮筋时,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细绳应贴近木板且与木板平面平行 (2)C. 实验中要求两次拉橡皮筋的效果相同 ,所以实验采用了等效替代的方法,故B项 正确。综上所述 ,本题正确答案为 B。 D.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 ,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远些
实验(4):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一、实验原理图
二、基本实验要求 1.实验目的 (1)探究合力与两个分力之间的关系。 (2)能用作图法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时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活动4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实验活动4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0.24
0.24
干路
(4)得到上表的数据后,他下一步该做的最合理的操作是__C___ (填字母)。 A.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B.换用电流表的另一量程再测出一组干路和支路的电流值 C.换用两只规格不同的小灯泡,再测出几组干路和支路的电 流值
实验活动4: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实验报告】 1.实验器材:电源、灯泡、开关、导线、 电流表 。 2.实验电路
3.实验过程:用电流表分别测量甲、乙两图中A、B、C三处电 流,记录数据;换不同规格的灯泡进行多次测量;最后观察、分 析数据,得出结论。 4.实验结论 (1)串联电路中电流 处处相等 。 (2)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 各支路电流之和 。
电流表的位置 A B C 电流I/A 0.32 0.32 1.6
(1)实验中,选择两个小灯泡的规格应该是 不同 (选填“相 同”或“不同”)的;
(2)如表是某同学在实验中测得的三个不同位置的电流值,有 一个位置的电流测量值明显有误,这个电流值是 1.6 A,造 成错误的原因是 接小量程却按照大量程读数 ; (3)闭合开关前,电流表出现如图乙所示的情况,则存在的错误 是 电流表使用前没有校零 ;
(1)图甲中有一根导线接错了,请在这根导线上画“×”并改正; 答案:如图所示
(2)连接正确的电路后,两灯均正常发光,此时若拧下灯泡L1,则 灯泡L2 会 (选填“会”或“不会”)发光; (3)连接正确的电路后,闭合开关,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
表格中缺少的数据为 0.48 A;
位置 I/A
L1所在支路 L2所在支路
(4)实验中某同学发现两个串联的小灯泡中,一个发光,一个不 发光,造成其中一个小灯泡不发光的原因可能是 C 。 A.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小 B.小灯泡的灯丝断了 C.小灯泡被短路 D.小灯泡靠近负极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讲义4-触发器逻辑功能测试及应用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讲义4-触发器逻辑功能测试及应用

实验四:触发器逻辑功能测试及应用一、实验目的1、掌握集成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及使用方法2、熟悉触发器之间相互转换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1、测试双JK 触发器74LS112逻辑功能。

在输入信号为双端的情况下,JK 触发器是功能完善、使用灵活和通用性较强的一种触发器。

本实验采用74LS112双JK 触发器,是下降边沿触发的边沿触发器。

JK 触发器的状态方程为Q n+1 =J Q n +K Q n (1)JK 触发器74LS112逻辑电路引脚图如下:图1(2)测试复位、置位功能,将测试结果填入表1。

表1(3)触发功能测试,按表2要求测试JK 触发器逻辑功能。

表2(4)根据图2逻辑图将JK 触发器分别连接成T 触发器和T ′触发器,并通过做实验进行验证。

注释:T 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当T =0时,时钟脉冲作用后,其状态保持不变;当T =1时,时钟脉冲作用后,触发器状态翻转。

如果将T 触发器的T 端置“1”,即得T'触发器。

在T'触发器的CP 端每来一个CP 脉冲信号,触发器的状态就翻转一次,故称之为反转触发器,广泛用于计数电路中。

图22、测试双D 触发器74LS74的逻辑功能在输入信号为单端的情况下,D 触发器用起来最为方便,其状态方程为 Qn+1=D n,其输出状态的更新发生在CP 脉冲的上升沿,故又称为上升沿触发的边沿触发器,触发器的状态只取决于时钟到来前D 端的状态,D 触发器的应用很广,可用作数字信号的寄存,移位寄存,分频和波形发生等。

(1)D 触发器74LS74逻辑电路引脚图3所示。

图3(2)测试复位、置位功能,将测试结果填入表3。

表3(3)D触发器的功能测试,按表4要求测试D触发器逻辑功能,填入表4。

表4(4)、根据图4所示逻辑图,将D触发器连接成计数单元(即T′触发器)。

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图4三、思考题1、根据表1的测试结果,R端也称为异步端。

S端也称为异步端。

2、总结JK触发器74LS112的动作特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_实验活动4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_实验活动4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
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铜丝 色的物质,溶液由 Cu(NO3)2+
浸入溶液中,观察现象 无色变为蓝色
2Ag
结论:Fe、Cu、Ag的金属活动性Fe>Cu>Ag。
感悟新知
知3-练
例3 在探究铁、铜、锌、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时, 某小组做了如图2 所示三个实验:(所用金属的形 状与大小及稀盐酸的用量、浓度均相同) 请回答下列问题:否反应或比较
反应的快慢),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来比较
金属活动性强弱。
解:(1)可利用①③即不同金属与酸反应,
通过反应速率的快慢来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锌与
酸反应速率比铁快,从而得出锌的活动性比铁强。
感悟新知
知3-练
(2)铜加到硝酸银溶液中,可观察到铜片表面 覆盖一层银白色的金属,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蓝色,即铜能 置换出银,说明铜比银活动性强。
可观察到铝丝表面覆盖一层红色固体,蓝色溶液逐渐
变成无色。未出现明显现象,说明两种反应物未接触,
其原因可能是铝丝表面覆盖一层氧化膜,氧化膜
(Al2O3)阻止铝与硫酸铜反应。
感悟新知
知识点 3 比较金属的活动性
知3-导
比较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取一支试管倒入一定 浸入溶液中的铁丝
量的硫酸铜溶液,将一 表面覆盖一层紫红
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铁丝 色的物质,溶液由
浸入溶液中,观察现象 蓝色变为浅绿色
化学方程式 Fe+CuSO4
=== FeSO4+Cu
感悟新知
知3-导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2)取一支试管倒入一定 浸入溶液中的铜丝 Cu+2AgNO3
量的硝酸银溶液,将一 表面覆盖一层银白

(4) 实验四 继承与多态

(4) 实验四 继承与多态
(1)类的继承
Java语言使用extends关键字在两个类之间建立这种类似与父子血缘关系的“继承”关系:在定义类时,使用extends来指明它的父类。
值得注意的是,Java中的继承只能是单继承即单根继承。
语法格式:
class SubClass extens SuperClass{//只能有一个父类
……
System.out.pri!~”);
}
public void fB(){
System.out.println(“method fB() from class B!”);
fA();
System.out.println(“x is”+ x);
}
}
public class Test{
2)什么时候需要使用super语句来显式调用父类构造?
(二)多态
多态是面向对象编程的重要技巧,它也是面向对象的重要特征之一。多态的本意是“同一个操作,不同的行为”,也就是使用同一个方法名,运行的实际是不同的方法。在Java语言中,多态主要通过方法的重载(Overloading)和重写(Overriding)实现。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B b;
System.out.println(“====类已加载完毕=====”);
b = new B(10);
b.fB();
}
}
问题:
1)请结合运行结果分析Java中创建对象过程。(分析类的不同区域的运行前后次序,提示:类加载时或创建对象时,父类静态成员、实例成员、构造方法和子类静态成员、实例成员、构造方法的执行先后次序)
当程序运行并通过向上转型后的对象来调用方法时,Java会根据实际的对象类型来调用实际类型所对应的方法。这种运行时的多态,我们也成为动态绑定。

04实验四-CSMACD

04实验四-CSMACD

04实验四-CSMACD实验四1、实验名称:CSMA/CD2、实验⽬的1. 深⼊理解CSMA/CD的⼯作过程2. 观察传输时延和传播时延对CSMA/CD⼯作效率的影响3、实验环境1)运⾏Windows 2003 Server/XP操作系统的PC机⼀台。

2)每台PC机具有以太⽹卡两块,通过双铰线与局域⽹相连3)java虚拟机,分组交换Java程序4、实验步骤1. 熟悉实验环境在实验之前要先设置好下列参数:传输长度(length)、帧长度(size)和传输速率(rate)。

传输长度(length)可选择100m、1000m或2500m;帧长度(size)可选择500b、1000b或5000b;链路传输速率(rate)可选择10Mb/s或100Mb/s.模拟器中参数备注:Busy Channel: 表⽰信道忙 Back off: 退避Transmitting: 传输 Transmitting complete: 传输完毕Collision: 冲突次数 K: min(连续侦听次数n,系统设定值)2. 频繁发送分组情况:设定传输长度(length)为2500m,帧长度(size)为500b,链路传输速率(rate)为10Mb/s,单击“Start”按钮, 然后,在以不同颜⾊标识的节点上相继单击,让它们发送分组。

若频繁发送分组,可能会发⽣碰撞,观察碰撞(collisions)情况,如下图(1)所⽰:图1频繁发送分组可能发⽣碰撞3. 碰撞检测机制:设定传输长度(length)为2500m,帧长度(size)为500b,链路传输速率(rate)为10Mb/s,单击“Start”按钮, 然后,在以不同颜⾊标识的节点上相继单击,让它们发送分组。

当节点检测到其他的节点在传输,就会终⽌⾃⼰的传输,即碰撞检测机制产⽣作⽤(如图2所⽰)。

图2 碰撞检测机制产⽣作⽤说明:图2中节点2在进⾏重传之前,该节点⾸先侦听信道,若另⼀节点(图2中节点3)正在向信道发送帧,则该节点等待⼀段随机时间,然后再侦听信道。

实验活动 4 燃烧条件的探究2024新人教版

实验活动 4 燃烧条件的探究2024新人教版

A.纸杯着火点变高
B.纸杯不是可燃物
C.纸杯未与氧气接触
D.温度低于纸杯着火点
2.森林着火,消防队员开辟“防火隔离带”的目的在于( C )
A.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B.隔离空气
C.隔离可燃物
D.开辟运水的道路
3.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 )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
谢谢观看!
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二: 需要氧气
02 问题与交流
1.比较实验步骤1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原因。 2.与同学交流实验设计方案。
02
孔明灯
2.孔明灯灯芯燃烧时,火焰温度可达300℃,但纸质灯罩却没有 被点燃的原因___热__量__散__失__较__快_使__灯__罩__内__温__度__低__于__纸__的__着__火__点____。
02
【实验步骤】 1.取大小和形状相似的干燥的小木块和小煤块,分别用坩埚 钳夹: 刚开始小木块和小煤块都没有燃烧,加热一段时间后,小木 块燃烧起来,而此时小煤块没有燃烧。
实验结论: 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02
2.利用蜡烛和烧杯(或选择其他用品),设计一个简单实验, 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03
小结
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燃烧的条件探究方法:
控制变量法
课堂练习
1.(2023·乐山中考)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某同学点燃装有 半杯水的纸杯,发现纸杯盛水部分没有燃烧,其主要原因是 (D )

实验四 戴维南定理及功率传输最大条件

实验四 戴维南定理及功率传输最大条件

实验四戴维南定理及功率传输最大条件专业:通信工程班级:09 学号:120091102117 姓名:徐爱兵实验日期:2010-10-8 实验地点:D302 指导老师:曹新容一、实验目的:1、用实验方法验证戴维南定理的正确性。

2、学习线性含源一端口网络等效电路参数的测量方法。

3、验证功率传输最大条件。

二、原理及说明1、戴维南定理任何一个线性含源一端口网络,对外部电路而言,总可以用一个理想电压源和电阻相串联的有源支路来代替,如图3-1所示。

理想电压源的电压等于原网络端口的开路电压U OC,其电阻等于原网络中所有独立电源为零时入端等效电阻R0 。

2、等效电阻R0对于已知的线性含源一端口网络,其入端等效电阻R0可以从原网络计算得出,也可以通过实验手段测出。

下面介绍几种测量方法。

方法1:由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可知:因此,只要测出含源一端口网络的开路电压U OC和短路电流I SC, R0就可得出,这种方法最简便。

但是,对于不允许将外部电路直接短路的网络(例如有可能因短路电流过大而损坏网络内部的器件时),不能采用此法。

方法2:测出含源一端口网络的开路电压U OC以后,在端口处接一负载电阻R L,然后再测出负载电阻的端电压U RL ,因为:则入端等效电阻为:方法3:令有源一端口网络中的所有独立电源置零,然后在端口处加一给定电压U,测得流入端口的电流I (如图3-2a所示),则:也可以在端口处接入电流源I′,测得端口电压U′(如图3-2b所示),则:3、功率传输最大条件一个含有内阻r o的电源给R L供电,其功率为:为求得R L从电源中获得最大功率的最佳值,我们可以将功率P对R L求导,并令其导数等于零:解得: R L=r0得最大功率:即:负载电阻R L从电源中获得最大功率条件是负载电阻R L等于电源内阻r0 。

三、实验内容:1、线性含源一端口网络的外特性按图3-3接线,改变电阻R L值,测量对应的电流和电压值,数据填在表3-1内。

小学生科学小实验4

小学生科学小实验4

有孔纸片托水

思考:有孔的纸为什么能拖住水? 材料:瓶子一个、大头针一个、纸片一张,有色水一满杯 操作: 1、在空瓶内盛满有色水。 2、用大头针在白纸上扎许多孔。 3、把有孔纸片盖住瓶口。 4、用手压着纸片,将瓶倒转,使瓶口朝下。 5、将手轻轻移开,纸片纹丝不动地盖住瓶口,而且水也未从孔 中流出来。 讲解: 薄纸片能托起瓶中的水,是因为大气压强作用于纸片上,产生了 向上的托力。小孔不会漏出水来,是因为水有表面张力,水在纸的表 面形成水的薄膜,使水不会漏出来。这如同布做的雨伞,布虽然有很 多小孔,仍然不会漏雨一样。
瓶子瘪了


思考:你能不用手,把塑料瓶子弄瘪吗? 材料:水杯2个、温开水1杯、矿泉水瓶1个 操作: 1. 将温开水到入瓶子,用手摸摸瓶子,是否感觉到热。 2. 把瓶子中的温开水再倒出来,并迅速盖紧瓶子盖。 3. 观察瓶子慢慢的瘪了。 讲解: 1. 加热瓶子里的空气,使它压力降低。 2. 由于瓶子外的空气比瓶子内的空气压力大,所以把瓶子压瘪了。 创造: 如果瓶子里气体的压力比瓶子外空气的压力大,瓶子会变成生么样子? 会跳远的乒乓球 思考:乒乓球放在高脚杯中,你怎样吹气,球才会跳出杯子呢? 材料:高脚杯2个、乒乓球1个 操作: 1 把两个高脚杯并排放置 2 将乒乓球放在第一个杯子中。 3 从不同角度吹气,看看乒乓球有什么状况:对着球的侧面吹气;对着球的上方吹
蜡烛吹不灭

思考:用力吹燃烧的蜡烛,却怎么也吹不灭。你知道怎样做到这 一点吗? 材料:1根蜡烛、火柴、1个小漏斗、1个平盘 操作: 1. 点燃蜡烛,并固定在平盘上。 2. 使漏斗的宽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对着火焰用力 吹气。 3. 使漏斗的小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宽口对着火焰用力 吹气。 讲解: 1. 这样吹气时,火苗将斜向漏斗的宽口端,并不容易被吹灭。如 果从漏斗的宽口端吹气,蜡烛将很容易被熄灭。 2. 吹出的气体从细口到宽口时,逐渐疏散,气压减弱。这时,漏 斗宽口周围的气体由于气压较强,将涌入漏斗的宽口内。因此,蜡烛 的火焰也会涌向漏斗的宽口处。 注意:注意蜡烛燃烧时的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4电路原理图
功能: 开机后D1灭灯,LED1黑屏,随后单击K1→D1状 态反转,单击K2 →LED1从0开始循环显示0~F字符。
硬件电路要求: 1、K1、K2分别接INT0(P3.2)和INT1(P3.3)引脚,单击 后应能产生下降沿脉冲; 2、D1接P0.4引脚,采用高电平驱动,经上拉电阻接电源; 3、共阴极数码管LED1接P2口,COM端接地。
5、实验小结(结论与体会)。
电子邮件主题及存盘文件名:2005041220马晓明实验四
软件编程要求: 1、按脉冲触发方式初始化INT0和INT1的中断请求信号; 2、按自然优先级设置INT0和INT1的优先级; 3、INT0对应D1状态反转; 4、INT1对应LED1在0~F间加1循环显示。
TCON 88H
SCON98HBiblioteka IEA8HIP
B8H
实例4参考程序
实验报告要求 1、电路原理图; 2、外部中断原理(以K1为例阐述中断响应过程); 3、C51源程序(含流程图与注释语句) ; 4、仿真效果(含运行截图与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