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琴文化

合集下载

蒙古族马头琴介绍

蒙古族马头琴介绍

蒙古族马头琴介绍蒙古族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弦乐器之一。

它是由蒙古族人民创造和演奏的,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详细介绍蒙古族马头琴的起源、结构、演奏技巧以及在蒙古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蒙古族马头琴起源于古代蒙古草原,据传始于公元前13世纪的蒙古国。

马头琴得名于其琴颈上的马头形状,琴身由一个卵圆形的共鸣箱和一根长约1米的琴颈组成。

琴颈上有两根弦,分别代表阳和阴的意义,象征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

马头琴的共鸣箱由马皮贴合而成,使得琴音具有独特的韵味。

马头琴的演奏技巧独特而精湛。

演奏者使用马毛制成的弓拨动琴弦,通过手指的按弦和琴身的共鸣来发出音响。

演奏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指法和弓法,发出高亢激昂的音乐,也可以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

马头琴的音域宽广,可以演奏出高音、中音和低音,具有极高的表现力和音乐感染力。

在蒙古族文化中,马头琴被视为神圣的乐器,被广泛应用于民间的歌舞和仪式。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以其深沉、激昂的情感和独特的音色而闻名于世。

它不仅用于表达人们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还用于表达蒙古族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团结。

马头琴音乐经常出现在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婚礼和宗教仪式中,成为连接蒙古族人民感情的纽带。

蒙古族马头琴在近年来逐渐走向世界舞台,成为国际音乐界瞩目的焦点。

许多蒙古族马头琴演奏家在国际比赛中屡获殊荣,他们的演奏风格独特、技巧高超,受到了世界各地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蒙古族马头琴的音乐也被用于电影配乐和音乐创作中,为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了独特的音乐体验。

蒙古族马头琴作为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代表,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赞美的象征。

马头琴的独特音色和精湛演奏技巧使其成为世界音乐舞台上的瑰宝,也为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了独特的音乐体验。

蒙古族马头琴将继续在未来的音乐创作和演奏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传承和发扬蒙古族的音乐文化。

马头琴的文化解析

马头琴的文化解析

马头琴的文化解析文化·文化产业论坛马头琴是草原游牧文化千百年历史传承中由蒙古族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出来的一种拉弦式乐器,一经创造就得到了广泛的流传。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乐器,马头琴的演奏是蒙古族人民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最为主要的娱乐形式之一。

马头琴的声音非常优美和动听,在拉响马头琴的那一刻,芬芳馥郁的草原仿佛就在眼前。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马头琴也越来越融入到蒙古族人民的实际生活中,它的演奏也更加具有独特的蒙古文化特色,并逐渐形成了马头琴文化。

1马头琴文化的历史发展和结构马头琴是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人民用智慧和劳动创造出来的拉弦式乐器,相传是很久很久以前,一位叫苏和的牧童为了纪念自己死去的小马驹,将小马的腿骨制作成琴柱、小马的头骨制作成琴筒、小马的尾巴制作成琴弦,并配合套马杆做弓,制作成一把二弦琴。

由于苏和在琴柄顶端仿照小马驹的样子雕刻了一个木制马头,因此被称为马头琴。

马头琴又被称为胡琴,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考察和研究,马头琴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唐朝流传的民间乐器———奚琴。

到宋朝为止,演变成了马尾胡琴,蒙古族人民称呼它为“潮兀尔”,一直到清朝末期民国初年才正式改变其称呼为马头琴[1]。

根据一些流传下来的历史文献的记载,马尾胡琴是很久以前,蒙古族人民将奶勺进行改造和加工,蒙上一层牛皮,再拉起两根马尾作为琴弦所制成的乐器。

除了使用马头作为乐器的头部,在当时还有一些工匠会使用木制的鱼头、人头、龙头等作为乐器的头部构成部分。

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这一阶段,马头琴的琴头正式由木制的龙头转变成马头。

作为一种独奏型的拉弦式乐器,随着历史进程不断地演变和发展,马头琴的外观也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其琴身有木头制作而成,长度在一米五十左右,使用硬质的木板切割成梯形的琴箱,正面和背面均蒙上一层马皮,同时在琴的四框部分雕刻代表民族特色的图案纹样。

马头琴的琴弦是由两根马尾上的毛所制成,在两侧设置了连接琴弦的弦轴。

马头琴文化和民族音乐的流行

马头琴文化和民族音乐的流行

马头琴文化和民族音乐的流行近年来,马头琴文化和民族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流行音乐文化现象。

马头琴作为中国蒙古族传统民族乐器之一,拥有着独特的音乐韵味和文化内涵,被广泛地应用于音乐演奏、歌唱、舞蹈和交响乐等方面。

本文将从马头琴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马头琴的音乐特点和表现形式以及马头琴和民族音乐的流行等方面进行阐述和探讨。

一、马头琴文化和历史背景中国蒙古族作为一个独立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在其漫长的文化历史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音乐艺术体系,其中马头琴作为一个重要的乐器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马头琴是一种外形像马头的拉弦乐器,相传最初起源于蒙古地区的游牧民族,后经入侵后汉的匈奴人带入中国,自此在中国传承发展了千余年。

马头琴的制作材料一般为马骨和马皮,形似马头,琴颈部分有四个调弦木柄,琴体两侧有音箱,琴弦多为四根,演奏时用弓拉弦,发出悠扬的声音。

马头琴作为中国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诗歌和书画中,也经常被引用和描绘。

二、马头琴的音乐特点和表现形式马头琴作为一种传统西北拉弦乐器,其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

马头琴的音色明亮独特,既能模仿大自然的声音,如马嘶、牧民呼唤、鸟鸣等,也能演奏各种丰富多彩的音乐作品,如舞曲、独奏曲、组曲和交响乐等。

马头琴的演奏方式主要包括“弓、指、拍、击、扫”等多种方法,所以马头琴可演奏出各种音乐形式和风格。

因此,马头琴作为一种全能型的乐器,被广泛地应用于音乐表演、文化传承和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

三、马头琴和民族音乐的流行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追寻自己的文化根源,对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也渐渐地产生了兴趣。

同时,随着音乐技术和演奏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音乐的审美标准和品位也在改变,音乐界对异域文化的开放和包容也日益增多。

在这种背景下,马头琴和民族音乐的流行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马头琴艺术的历史演变

马头琴艺术的历史演变

马头琴艺术的历史演变马头琴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民间乐器,在蒙古、满洲等地区也有广泛的使用。

随着历史的演变,马头琴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形式,并融入到了各种文艺表现中。

本文将介绍马头琴艺术的历史演变,包括起源、发展、现状等方面。

一、起源马头琴起源于中国北方的民间乐器。

马头琴的形状像马头,因此得名。

马头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的《广雅》中有“马头琴”一词,但当时的马头琴和现在的马头琴差别很大。

当时的马头琴是一种弹拨乐器,弦数较少,只有两根或三根弦。

唐朝时期,马头琴逐渐离开了汉族流传至其他少数民族,逐渐形成了异形的马头琴。

二、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头琴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灵活多变的音乐艺术形式。

在元朝时期,马头琴成为了蒙古的国乐。

蒙古的马头琴属于弦乐器类,由头、颈、柄、柱、音箱和马毛弦六部分组成。

蒙古马头琴的发展史上,马头琴演奏技巧便表现出比较完善的面貌,创作水平极高。

然而,蒙古马头琴和中国传统马头琴的区别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在清代之后,马头琴在中国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在内蒙古、新疆等地区,马头琴已经成为当地文艺表现的常用乐器。

随着马头琴的崛起,国家各级文艺团体和音乐家也加强了对马头琴艺术的研究和探索。

三、现状近年来,马头琴艺术已经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

许多音乐家和爱好者开始接触和学习马头琴技艺。

在很多城市,马头琴艺术已成为当地文艺表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国外,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马头琴感兴趣。

许多外国音乐家和演奏家也积极地学习和演奏马头琴,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总的来说,马头琴艺术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发展,成为了一种独特而又多样化的音乐艺术形式。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马头琴艺术还会继续不断发展壮大,在中华文化的耀眼光芒中继续闪耀。

打造马头琴文化 弘扬民族艺术瑰宝

打造马头琴文化 弘扬民族艺术瑰宝

打造马头琴文化弘扬民族艺术瑰宝法库县四家子乡蒙古族中心小学随着现代社会高科技的发展,马头琴的发展面临困境,甚至濒临失传,保护和传承马头琴文化迫在眉睫!让当代孩子了解马头琴、热爱马头琴、自己动手练习马头琴,保护、传承马头琴,能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我校决定以民族艺术为抓手,以马头琴文化为依托,以点带面把马头琴引进校园,整合固定音乐课程,在校本化实施中开展马头琴特色课程,提升学生的民族艺术素养。

培养学生传承中国民族文化的意识,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

一、立足民族文化,重视民族传承(一)马头琴简介马头琴,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

蒙古语称“绰尔”。

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

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音色介于小提琴和中提琴之间。

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中。

马头琴从唐、宋时期的胡琴发展而成,成吉思汗时已流传民间。

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马头琴多用于独奏、与四胡等乐器的合奏及民歌、说书的伴奏。

为民歌伴奏时,多用三度、四度颤音模仿歌唱,常模拟马的嘶鸣。

在2003年与2005年,蒙古族传统乐器马头琴及马头琴艺术先后被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人类重点保护和继承、发展的文化艺术类型。

(二)马头琴历史渊源蒙古族马头琴历史悠久,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马头琴就已存在。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马头琴形成了带有鲜明地域色彩的不同流派,这些流派又与蒙古族内部和外部的聚散离合以及历史变迁密切相关。

可以说,马头琴伴随着蒙古族从草原和历史的远处一路走来,其中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从山林狩猎文化时期至草原游牧文化初期,蒙古人所使用的乐器,不是马头琴,而是火必思、图卜硕尔等弹拨乐器且多用于娱乐性歌舞与舞曲伴奏。

《蒙古族马头琴》课件

《蒙古族马头琴》课件

马头琴的制作工艺和材料
制作工艺:手工制作,包括雕刻、打磨、上漆等步骤
材料:选用优质木材,如松木、桦木等,琴弦采用马 尾或尼龙材料
琴头:雕刻成马头形状,象征蒙古族的图腾
琴身:采用弧形设计,便于演奏者弹奏
琴弦:采用马尾或尼龙材料,具有较好的音质和耐用 性
琴弓:采用马尾或尼龙材料,便于演奏者控制音色和 力度
马头琴在音乐教育和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音乐教育:马头琴作为蒙古族传统乐器,在音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 学生了解蒙古族音乐文化。
艺术创作:马头琴在艺术创作中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可以创作出富有蒙古族特色的 音乐作品。
跨界合作:马头琴可以与其他乐器进行跨界合作,创作出更加多元化的音乐作品。
传承与发展:马头琴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时 代的变化。
蒙古族文化的传承:马头琴在蒙 古族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 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马头琴对于蒙古族音乐发展的贡献
乐器起源:马头 琴是蒙古族传统 乐器,历史悠久
音乐风格:马头 琴演奏的音乐具 有独特的蒙古族 风格和韵味
音乐传承:马头 琴在蒙古族音乐 传承中起到了重 要作用
音乐创新:马头 琴在蒙古族音乐 创新中起到了推 动作用
马头琴与其他蒙古族乐器的配合演奏
马头琴与呼麦的配合:呼麦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歌唱方式,与马头琴 的演奏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独特的音乐氛围。
马头琴与长调的配合:长调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歌唱形式,与马头琴 的演奏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独特的音乐氛围。
马头琴与四胡的配合:四胡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拉弦乐器,与马头琴 的演奏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独特的音乐氛围。
马头琴在蒙古族文化中的地位
乐器之王: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被誉为“乐器之王”。

《2024年马头琴文化新媒体传播研究》范文

《2024年马头琴文化新媒体传播研究》范文

《马头琴文化新媒体传播研究》篇一一、引言马头琴,作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其独特的音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马头琴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旨在探讨马头琴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现状、问题及策略,以期为马头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二、马头琴文化的概述马头琴,又称马骨胡琴,是一种两弦拉弦乐器,其造型独特,音色悠扬。

马头琴音乐以内蒙古地区的民间音乐为基础,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马头琴文化不仅是一种音乐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三、马头琴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现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马头琴文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网络直播等新媒体渠道,马头琴文化的传播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同时,新媒体的互动性、即时性等特点也为马头琴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马头琴文化的传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四、马头琴文化新媒体传播的问题1. 内容同质化:在新媒体平台上,马头琴文化的传播内容往往缺乏创新和差异化,导致用户审美疲劳。

2. 传播力度不足:虽然新媒体渠道众多,但马头琴文化的传播力度仍有待提高。

3. 缺乏互动性:新媒体的互动性特点在马头琴文化的传播中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导致用户参与度较低。

五、马头琴文化新媒体传播的策略1. 创新传播内容:通过挖掘马头琴文化的深层内涵,创新传播内容,提高用户的新鲜感和参与度。

2. 多元化传播渠道: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网络直播等多种新媒体渠道,扩大马头琴文化的传播范围。

3. 加强互动性:通过举办线上线下的互动活动,如线上直播互动、线下音乐会等,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和粘性。

4. 培养专业人才:培养一批具备新媒体运营、内容创作、市场营销等能力的专业人才,为马头琴文化的传播提供有力支持。

六、案例分析以某马头琴艺术团体为例,该团体通过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马头琴演奏视频、开展线上直播互动、参与社交媒体话题讨论等方式,成功吸引了大量粉丝的关注和参与。

马头琴(蒙古族乐器)—搜狗百科

马头琴(蒙古族乐器)—搜狗百科

马头琴(蒙古族乐器)—搜狗百科马头琴(mǎtóuqín),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

蒙古语称“绰尔”。

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

共鸣箱呈梯形。

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

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郭小川《平炉王出钢记》诗:“牧区的人们听说钢花喷,蒙古包里拉起了马头琴。

”[1]名字由来马头琴,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

《清史稿》载:'胡琴,刳桐为质,二弦,龙首,方柄。

槽椭而下锐,冒以革,槽外设木如簪头似扣弦,龙首下为山口,凿空纳弦,绾以两轴,左右各一,以木系马尾八十一茎扎之'。

可知,马头琴原来也有龙首。

此早在《元史》卷71《礼乐志》有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为马尾。

'据岩画和有些历史资料中显示古代蒙古人开始把酸奶勺子加工之后蒙上牛皮,拉上两根马尾弦,当乐器演奏,称之为'勺形胡琴'。

当前很多专家认为这就是马头琴的前身。

勺形胡琴当时最长的也是二尺左右,共鸣箱比较小,声音也就小多了。

至今蒙古国的西部也有人把马头琴叫'勺形胡琴'。

当时琴头不一定是马头,有人头、骷髅、鳄鱼头、鳖甲或龙头等,此外还有人说,这种琴的琴头有呈猴头或玛特尔头的形状。

玛特尔形似龙,面似猴,象征一种镇压邪魔的神物。

据有关学者考证,马头琴一名大约得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纪初,琴首是由龙头或玛特尔头改为马头的。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琴类,如:皮胡、锹胡、四胡、奚琴、稽琴等都是当时的流行乐器。

元朝时期随着宫廷生活的逐渐富裕宫廷内有专门的演奏、唱歌、跳舞的人员,马头琴也就慢慢地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内容之一了。

别名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它的名称、造型、音色和演奏方法也各不相同。

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称作“莫林胡兀尔”,而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则叫做“潮尔”。

马头琴的简介·拉弦类乐器

马头琴的简介·拉弦类乐器

三一文库()〔马头琴的简介·拉弦类乐器〕*篇一:马头琴是产生和流传于蒙古族的一种拉弦乐器·马头琴是产生和流传于蒙古族的一种拉弦乐器。

它那独具特色的音色,悠扬、深沉、宽广、抒情的旋律,蕴含了独特的审美文化、人文思想和民族精神,与蒙古族的成长、发展、生活环境密不可分。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潮流中,挖掘其文化内涵、拓展其文化外延,意义尤为深远。

本文就其传说、形制、构造、演奏技法及马头琴音乐与所处草原文化脉络的关系作如下初步探讨。

一、马头琴的传说、形制、构造与草原文化在远古的草原上,流传着这样一段美丽哀婉的传说:勤劳善良的老牧人奥其尔,全家三口人就靠牧羊来维持生活。

家里唯一的心爱之物是一匹英俊而高大的枣骝马,每天与牧人一起牧羊、劳动,朝夕相处,情同手足。

一天,草原上传来了一个消息,说蒙古部落首领要举行“赛马”大会,谁的马跑了第一名,就将他的女儿嫁给这名勇敢的骑手……比赛中,老牧人奥其尔的小儿子贡嘎因枣骝马获得第一骑手的荣誉……但是,授奖时,部落首领竟然不谈许配他女儿的事情,却示意手下差人把枣骝马给他牵来……部落首领跨上枣骝马后,箭一般地飞奔起来。

老牧人奥其尔非常气愤,他吹了一声口哨,枣骝马听到主人的口哨声后不停地打转、尥蹶子,一下子就把首领从马背上摔了下来。

首领忙让差人把枣骝马抓住,可枣骝马已冲出人群跑向远方。

首领立即命令弓箭手发箭,一霎那,枣骝马身中很多箭向家乡的方向跑去……当它用尽最后的力气于一天的午夜时分回到了老牧人的帐篷前时,它就倒了下来,随即便死去了……老牧人奥其尔悲痛欲绝,和小儿子贡嘎在枣骝马身旁整整守护了三天三夜。

第四天夜里,他梦见枣骝马和他说话了,并让老牧人用它的骨头和皮做成琴,每天带在身边。

于是,老牧人奥其尔用枣骝马的骨头做成共鸣箱、琴杆和琴轴,用枣骝马的皮蒙在共鸣箱上,用枣骝马的细尾做成琴弦和琴弓,最后用枣骝马的腿骨刻成一个马头装在琴杆上,自此,在辽阔无垠的蒙古高原上就诞生了第一把马头琴 (1)·在内蒙古草原民间,每诞生一把马头琴,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仪式结束后,牧人就开始举行马头琴试奏音乐会,这是内蒙古草原上的一段古老文化遗风,同时也说明了马头琴在草原上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割舍不断的依恋。

《蒙古族马头琴》课件

《蒙古族马头琴》课件
演奏技巧
古筝通过拨弦来发声,而马头琴则是通过拉弦并配合琴弓的摩擦来 发声。
音乐表现力
古筝的音乐表现力丰富,能够表现出多种不同的情感和场景;而马头 琴的音乐表现力则更加注重于对草原和骏马的描绘。
马头琴与小提琴的比较
01
起源与流传地域
小提琴起源于欧洲,是西方古典音乐中的重要乐器;而马头琴则是蒙古
族传统的乐器。
《长调》
长调是蒙古族音乐的特色之一, 马头琴的长调演奏以其悠扬的旋 律和深情的表达,展现出蒙古族
音乐的独特魅力。
04 马头琴的文化意义与传承
马头琴在蒙古族文化中的地位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 器之一,被视为蒙古族文化的象
征。
在蒙古族传统音乐中,马头琴扮 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蒙古族民间
音乐的代表乐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奚琴逐渐发 展成为具有蒙古特色的马头琴 ,成为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代表 之一。
马头琴的起源与蒙古族的历史 、文化、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 ,是蒙古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马头琴的发展历史
马头琴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如古代、 近代、现代等。
输标02入题
在古代,马头琴主要用于蒙古部落的仪式、祭祀和娱 乐等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成为蒙古族民间音 乐的代表乐器之一。
演奏方式
马头琴和二胡在演奏方式上略有不同。马头琴的弓子在弦上摩擦, 而二胡则是通过弓子在弦上摩擦并带动琴筒振动发声。
音色特点
马头琴的音色悠扬、深沉,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而二胡的音色则 更加柔和、细腻,能够表现出更多的情感变化。
马头琴与古筝的比较
乐器形制
马头琴和古筝在形制上有很大的区别。马头琴是一种拉弦乐器,而 古筝则是一种拨弦乐器。
琴的认识和关注度。

变迁中的马头琴内蒙古地区马头琴传承与变迁研究

变迁中的马头琴内蒙古地区马头琴传承与变迁研究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本次演示将探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下的少数民族教育与文化传承,以内蒙古 准格尔旗民族中学马头琴艺术教育为例。首先,我们将确定文章的主题和重点; 其次,围绕主题展开情节,梳理思路;然后,引入准格尔旗民族中学马头琴艺术 教育的案例,印证文章主题;接着,着重强调少数民族教育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提出对策与建议;最后,总结全文,概括重点,提出思考。
然而,尽管面临诸多挑战,马头琴的传承与发展仍需引起我们的重视。首先, 马头琴作为蒙古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蒙古 族人民的重要精神支柱。其次,马头琴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保护和弘扬蒙古族非物 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马头琴这一传统乐器,我们需 要采取以下措施:
基本内容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教育与文化传承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 意义。在国民教育体系下,我们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扶持力度,以便更好 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以准格尔旗民族中学为例,该校通过积极开展马头 琴艺术教育和多项文化传承活动等措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 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这种做法值得其他地区和学校借鉴和推广。
基本内容
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传统乐器之一,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和民族风情。准格尔 旗民族中学将马头琴艺术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中,旨在传承蒙古族文化,培养学生 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通过马头琴艺术教育,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蒙古族 音乐和艺术,还能够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基本内容
除了马头琴艺术教育之外,准格尔旗民族中学还开展了多项文化传承活动。 例如,该校组织学生参加蒙古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比赛,如摔跤、射箭等;同时, 学校还开设了蒙古族传统工艺课程,如毛毡制作、蒙古文书法等。这些活动的开 展,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体魄,还有助于弘扬少数民族文化。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马头琴及其文化变迁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马头琴及其文化变迁
此外,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以蒙古族 长调民歌为例,其歌声悠扬激越,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和生命的激情。而 蒙古族舞蹈则以刚劲有力、优雅大方的舞姿和独特的韵律风格,展现出蒙古族人 民对美的独特追求和感受。马头琴的音色则深沉激昂,如泣如诉,令人感受到蒙 古族人民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感恩。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马头琴及其文化变迁
3、成立专业机构:鼓励成立专业的马头琴研究机构和协会,为马头琴的传承 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这些机构可以开展学术交流、研究、挖掘等工作, 进一步推动马头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马头琴及其文化变迁
4、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地蒙古族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马 头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举办国际马头琴音乐节、研讨会等活动,增进各国马头 琴演奏家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马头琴及其文化变迁
1、加强马头琴普及教育:在中小学校开设马头琴课程,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到 这一传统乐器,培养他们对马头琴的兴趣和爱好。同时,鼓励专业马头琴演奏家 进校园,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与培训。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马头琴及其文化变迁
2、创新传承方式:除了传统的口传心授外,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 教学、视频教程等,使马头琴的传承更加便捷。此外,还可以将马头琴与现代音 乐元素相结合,以创新的方式传承和发展马头琴文化。
尽管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濒危的困境,但其文化价值依然不可估量。 首先,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蒙古族历史文化的活态传承,对于研究蒙古族的 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其次,这些文化遗产也是 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头琴的文化解析

马头琴的文化解析

文化·文化产业论坛马头琴是草原游牧文化千百年历史传承中由蒙古族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出来的一种拉弦式乐器,一经创造就得到了广泛的流传。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乐器,马头琴的演奏是蒙古族人民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最为主要的娱乐形式之一。

马头琴的声音非常优美和动听,在拉响马头琴的那一刻,芬芳馥郁的草原仿佛就在眼前。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马头琴也越来越融入到蒙古族人民的实际生活中,它的演奏也更加具有独特的蒙古文化特色,并逐渐形成了马头琴文化。

1马头琴文化的历史发展和结构马头琴是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人民用智慧和劳动创造出来的拉弦式乐器,相传是很久很久以前,一位叫苏和的牧童为了纪念自己死去的小马驹,将小马的腿骨制作成琴柱、小马的头骨制作成琴筒、小马的尾巴制作成琴弦,并配合套马杆做弓,制作成一把二弦琴。

由于苏和在琴柄顶端仿照小马驹的样子雕刻了一个木制马头,因此被称为马头琴。

马头琴又被称为胡琴,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考察和研究,马头琴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唐朝流传的民间乐器———奚琴。

到宋朝为止,演变成了马尾胡琴,蒙古族人民称呼它为“潮兀尔”,一直到清朝末期民国初年才正式改变其称呼为马头琴[1]。

根据一些流传下来的历史文献的记载,马尾胡琴是很久以前,蒙古族人民将奶勺进行改造和加工,蒙上一层牛皮,再拉起两根马尾作为琴弦所制成的乐器。

除了使用马头作为乐器的头部,在当时还有一些工匠会使用木制的鱼头、人头、龙头等作为乐器的头部构成部分。

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这一阶段,马头琴的琴头正式由木制的龙头转变成马头。

作为一种独奏型的拉弦式乐器,随着历史进程不断地演变和发展,马头琴的外观也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其琴身有木头制作而成,长度在一米五十左右,使用硬质的木板切割成梯形的琴箱,正面和背面均蒙上一层马皮,同时在琴的四框部分雕刻代表民族特色的图案纹样。

马头琴的琴弦是由两根马尾上的毛所制成,在两侧设置了连接琴弦的弦轴。

在进行马头琴的表演期间,演奏者通常会在椅子上做好,将琴箱置于双腿中间的位置进行演奏。

幼儿园蒙古族传统艺术——马头琴教学

幼儿园蒙古族传统艺术——马头琴教学

幼儿园蒙古族传统艺术——马头琴教学幼儿园蒙古族传统艺术——马头琴教学序号一:引言蒙古族是中国众多民族之一,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

其中,马头琴作为传统乐器,不仅具有独特的音色和表演方式,还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幼儿园教育中,引入马头琴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还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本文将深入探讨幼儿园蒙古族传统艺术——马头琴教学的相关内容,以期帮助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和实施相关教育活动。

序号二:马头琴的基本介绍马头琴是一种蒙古族传统弦乐器,由马头、琴筒和琴弓构成。

它的琴弓是用马毛制作的,因此得名马头琴。

马头琴的琴筒是用雪莲木等材料手工制作的,外观呈马头形状,造型独特。

演奏时,琴手使用琴弓弹拨琴弦,发出悠扬的音色。

马头琴具有广泛的音域和表现力,可以演奏出丰富的音乐旋律。

序号三:马头琴教学在幼儿园的意义在幼儿园教育中,引入马头琴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 传承民族文化:蒙古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马头琴教学,幼儿可以接触和学习到蒙古族的传统艺术形式,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

2. 促进情感与审美发展:音乐是人们情感表达和审美体验的重要方式之一。

学习马头琴可以使幼儿倾听美妙的音乐,感受音乐情感的表达,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能力。

3. 增强身体协调性:演奏马头琴需要手指与琴弦的配合,手眼协调能力的训练和琴弓运动的掌握。

通过马头琴教学,幼儿可以促进身体协调性的发展,提高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4. 培养音乐兴趣:幼儿阶段是培养兴趣爱好的重要时期。

通过马头琴的教学和演奏活动,可以引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激发他们在音乐方面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序号四:马头琴教学的具体实施在幼儿园中开展马头琴教学,可以结合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和方法:1. 琴具认识与演奏技巧:让幼儿通过观察和触摸,了解马头琴的构造和演奏方式。

引导幼儿正确握持琴弓,弹奏出基本的音符和简单的旋律。

马头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马头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马耳 。 琴箱上面通常覆盖着兽皮 , 琴弦和弓弦均用马鬃做成。 拉奏方法与其他拉弦乐器不同 , 弓子的马尾是在两弦外面擦

马头琴 艺术 的历史
马头琴的历史悠久 ,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 展演
变而来。成吉思汗时 1 5 12 ) 5— 2 7 已流传 民间。 妈 可波 据 罗游记 》 ,2 纪鞑靼人 蒙 古族前 身 ) 载 1世 中流行 一种二弦
人民大众的 “ 英雄情结” 在包公 、 ; 海瑞 、 诸葛 亮 、 魏征等人物 形象中, 体现 出人 民大众的“ 清官情结” “ 和 贤臣情结” 在祝 ;
同的人物关系 中表现 出来。而戏 曲舞台上的人物性格却简 单 的多 。在古典戏曲中 ,戏 曲演员不注重人物性格的多面 性、 复杂性和 完整性 。 而追求人物性格的类型性 、 鲜明性。 在 戏 曲艺术中 , 人物 的魅 力在于表现真实生 动的性情 、 气质 , 给观众以感觉上的逼真性 。 所以 , 某些优秀的戏曲演员表演 角色被观众称为“ 活诸葛” “ 、活赵云” “ 、活曹操 ” “ 、活武松” 、
度创作 ) 和观众( 三度创作 ) 习惯于抽象感觉 。 受这种感觉方
塑造正面人物时常用仰视 的表现方法 ,使人物的道德品质 尽可能的完美 ; 在塑造反面人物时则用俯视 的表现 方法 , 主
要是为了从反面来衬 托正面人物美好的道德情操 。反面人 物 的道德越恶劣 , 越能以恶衬善 , 以丑映美 , 使正 面人物的 道德品质显得更完美。
的心理“ 情结” 。
心理学家认 为 , 人具有 两种感觉 。一种是具体感觉 , 一 种是抽象感觉。 具体感觉是对事物 比较全面的感觉 ; 抽象感 觉是直接挑选出事物最为突出的感觉特征 ,使之成为唯一 或主要的意识内容 。 抽象感 觉依据 自己的原理不断提升 , 最 后达到具体感觉不可能达到的净化程度 。根 据具体感觉创 造出的人物形象 , 易成为典型人物 ; 根据抽象感觉创造 出的

介绍马头琴

介绍马头琴

介绍马头琴一、马头琴形状马头琴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

马头琴称“绰尔”。

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

共鸣箱呈梯形。

声音圆润,低回宛转。

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

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二、乐器概述1、历史信息马头琴是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

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成吉思汗时(1155—1227)已流传民间。

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它的名称、造型、和演奏方法也各不相同。

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称作“莫林胡兀尔”, 还有“胡兀尔”、“马尾胡琴”、“弓弦胡琴”等叫法。

除内蒙古外,辽宁、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也有流行。

2、文化艺术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民间艺人,牧民家中所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三、历史渊源从山林狩猎文化时期至草原游牧文化初期,蒙古人所使用的乐器,不是马头琴,而是火必思、托布秀。

多用于娱乐性歌舞与舞曲伴奏。

当草原游牧音乐迅猛发展之后马头琴这件拉弦乐器从《蒙古秘史》、中的记载来看,蒙古民族乐器尚以弹拨乐器为主,元代的蒙古军人和牧民,善弹火必思,喜跳集体踏歌。

便脱胎而出,得到广泛普及,并且最终取代弹拨乐器的地位,成为蒙古民族最具草原特色的民间乐器。

显然,拉弦乐器取代弹拨乐器,火必思逐渐衰退,马头琴便顺理成章地成为蒙古乐器的主角。

四、马头琴在蒙古的地位马头琴是适合演奏蒙古古代长调的最好的乐器,它能够准确的表达出蒙古人的生活,如:辽阔的草原、呼啸的狂风、悲伤的心情、奔腾的马蹄声、欢乐的牧歌等。

与此相关,元代的蒙古民族乐器,其总体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仅是用于舞蹈和歌曲伴奏,而且还产生了纯器乐曲,诸如《海青拿天鹅》《白翎雀》等,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

到十八世纪初,马头琴的外观及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

马头琴的民间故事

马头琴的民间故事

马头琴的民间故事
马头琴,一种古老的乐器,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世世代代,它始终保持着它那独特的吸引力。

它不仅是一种演奏乐器,还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象征。

在古代,马头琴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乐器,被认为可以唤起人们的极其祥和的情绪。

在古代的文献记载中,它经常被用作吉祥、良辰、安康和团圆的祝福。

它曾被用来祝福皇室,表达崇高的敬意,也可以被用来表达深沉的情感。

同时,马头琴也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自古以来它被尊为一种精湛的手工艺。

在中国古代,它象征着神奇的力量,被认为可以传播和平的祝福,并使人们与神的联系更加紧密。

因此,马头琴也被认为是不可或缺的祭品,经常被用来祭拜神明。

马头琴的历史源远流长,也由众多的民间故事组成,以传承几个世纪来流传下来的知识和技艺。

其中最著名的故事,“路克叔叔和聪
明的小猫”,讲述了一位叔叔与一只聪明的小猫之间的故事,这只小
猫懂得如何倾听马头琴弹奏的美妙乐章。

小猫跟随叔叔学习了马头琴,渐渐地被叔叔本身所栽培出来的体会力激起,以至于能够自由自如的弹奏出美妙的旋律。

另一个经典的故事,是关于“秦灵桃”的,这个故事中的女孩拥有着惊人的演奏技巧,明显出色于其他人,尽管她所使用的乐器只是一把木头拼制的马头琴。

人们被她的才华所惊叹,不禁惊叹于此乐器的神奇魅力,以及它所带来的无穷音乐之美和灵性。

马头琴,以它独特的节奏和悠长的历史让它通往古老文化的道路,由它传达出独特的音乐情感,给人们以深刻的感受。

尽管它在近代乐器类中已经不再是声望最高的乐器,但它仍然在时代的洪流中流传着,它的魅力和民间故事仍在传唤着许多人的心。

礼仪课堂之民俗知识【马头琴】

礼仪课堂之民俗知识【马头琴】

文化艺术 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 代表乐器,不但在中国, 在世界乐器家族中也占有 一席之地,是民间艺人和 牧民所喜欢的乐器,马头 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 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 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 和草原风格。
马头琴出现
马头琴出现
从山林狩猎文化时期至草原游牧文化 初期,蒙古人所使用的乐器,不是马头琴, 而是火必思、托布秀尔等弹拨乐器且多用 于娱乐性歌舞与舞曲伴奏。从《蒙古秘 史》、《元史》中的记载来看,成吉思汗 至忽必烈时期,蒙古民族乐器尚以弹拨乐 器为主,元代的蒙古军人和牧民,善弹火 必思,喜跳集体踏歌。当草原游牧音乐迅 猛发展之后马头琴这件拉弦乐器便脱胎而 出,得到广泛普及,并且最终取代弹拨乐 器,成为蒙古民族最具草原特色的民间乐 器。显然,拉弦乐器取代弹拨乐器,火必 思逐渐衰退,马头琴便顺理成章地成为蒙 古乐器的主角。
礼仪课堂(八)
——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拉弦乐 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 得名。马头琴的历史悠久, 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 展演变而来。成吉思汗时 (1155—1227)已流传民间。 12世纪鞑靼人(蒙古族前身) 中流行一种二弦琴,是其前 身。明清时期用于宫廷乐队 演出。
别名 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它 的名称、造型、音色和演奏方 法也各不相同。在内蒙古西部 地区称作“莫林胡兀尔”,而 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盟、 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则叫做 “潮尔”。 还有“胡兀尔”、 “胡琴”、“马尾胡琴”、 “弓弦胡琴”等叫法。除内蒙 古外,辽宁、吉林、黑龙江、 甘肃、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也有 流行。
演奏方法
坐姿
演奏马头琴时,通常采取坐姿, 将琴箱夹于两腿中间,琴杆偏向左侧。
指法
左手虎口稍张开,拇指微扶琴杆, 在低把位上,用食指、中指的指甲顶弦、 无名指按弦、小指指尖顶弦,小指在演 奏中非常重要,它常从外弦下面伸进去 顶里弦;在高把位上,由于音位距离很 小,各指都以指尖按弦。右手执弓时, 以虎口夹住弓柄,食指、中指放在弓杆 上,无名指和小指控制弓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马头琴近年来,乌审旗委、政府围绕创建“全国人居环境示范镇”,组织实施“三年大建设、三年大变样”发展战略,制定出台了《创建中国马头琴文化之都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培养一批(3000人以上)马头琴音乐初级人才队伍,培训一批(10000人左右)民间马头琴音乐爱好者,培育一批马头琴(生产销售、人才输送、音乐演奏、系列产品研发)文化产业,建设一批以马头琴文化元素为主的标志性建筑,打造一批马头琴文化节庆活动品牌,带动群众文化、公益文化、文化产业、城市文化景观体系的全面发展,把我旗建成集传承保护、推广普及、人才培训和生产制作“四个基地”于一体的“中国马头琴文化之都”。

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具体情况如下:一、普及工作深入开展。

一是完成了全旗6个苏木镇、59个嘎查村及旗直机关的普查、调研和宣传、动员工作。

二是注册成立了“中国马头琴学会乌审旗分会”,成立了9个“马头琴文化协会”;组建了62支“马头琴文化独贵龙”,拥有成员1500多人;登记备案马头琴文化户3000户;在教育系统成立了12个马头琴音乐兴趣小组,成员2100多人,搭建起了以“中国马头琴学会乌审旗分会”为龙头,各协会为纽带,“马头琴文化独贵龙”为支点,马头琴文化户为基础的普及网络机构。

三是成立了乌审旗马头琴音乐培训学校,到目前为止已完成了100多个班次7100多人的培训。

同时在6个苏木镇和部分嘎查村设立了民间培训校点并启动了培训工作,旗直机关以系统、部门为单位的培训工作正在展开,部分学校将马头琴音乐列为音乐课必修课程。

四是在普及培训的同时,组织专家编写乌审旗马头琴音乐演奏教材,并建起了马头琴“四库一系统”,即全国“马头琴人物资料信息库”、“演奏曲目集群库”、“文献资料搜集库”、“制作企业信息库”和“检索系统”的基本框架,致力打造全国马头琴信息最为完整的数据体系。

五是组建了成员40多人的马头琴乐团,并多次代表我旗参加区内外大型演出活动,2010年赴香港参加第十三届香港世界“金紫荆花奖”文艺大赛荣获7项大奖。

2011年,组织300人马头琴队伍代表乌审旗参加鄂尔多斯市撤盟建市10周年《凯歌十年》大型演出,组织400人马头琴代表队参加成陵旅游周活动和“溜圆白骏马”宴等全市大型文化活动。

成功举办2011年新年马头琴音乐晚会,元宵节500人马头琴音乐齐奏、庆祝建党90周年等大型演出活动15场。

新创作《乌审叙事曲》、《绿色乌审畅想曲》、《祝酒歌》等大型合奏曲10部,齐奏曲14首,编写中小学马头琴音乐教科书并印发2500册。

为基层、学校、企业下乡演出50多场,政府无偿投放马头琴器乐7100多把。

二、品牌打造工作有序推进。

一是被中国民协命名“中国马头琴文化传承保护基地”、“中国马头琴文化研究中心”、“中国马头琴博物馆”。

马头琴文化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补报项目乌审旗正在运作之中。

二是特聘国际级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老师担任乌审旗“中国马头琴文化之都”形象代言人,并在马头琴文化培训基地、演艺中心、制琴基地及系列产品开发等方面达成意向,现已开始做规划设计,有望入驻我旗文化产业园,从而可将马头琴文化引向人才输送、制作销售、系列产品研发的产业化方向。

旗文化产业园已引进马头琴制作企业4家,旗内马头琴年生产能力达到6000把以上。

三是开通了乌审文化网,网站上设计了马头琴文化首页,全面介绍乌审旗打造“中国马头琴文化之都”进展情况和相关信息。

四是正在精心策划组织马头琴音乐专场晚会、大奖赛、学术研讨会等以展示马头琴文化为内容的全民性文艺活动,同时策划在适时举办全国或国际性马头琴艺术节,以此推动马头琴文化品牌和产业链的形成。

三、注重在城市建设中提炼马头琴元素。

以建设马头琴文化传承基地为契机,将马头琴文化元素融入城市文化体系建设之中,以马头琴文化塑造城市特色,以城市展现马头琴文化精髓。

一是将马头琴音乐作为旗内各类重大群众文化集会活动的指定音乐。

二是以展示马头琴文化元素为重点的城市道路导向标识系统已完成设计,正在安装。

三是以马头琴音乐厅、马头琴专题博物馆(现临时馆已完成布展并正式开馆)、马头琴文化广场三大主体工程为主的马头琴文博苑的规划设计工作正在进行。

总之,我旗创建“中国马头琴文化之都”各项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

特别是通过创建工作的开展,有效促进了全旗精神文明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的全面兴起,从机关到农牧区,从干部到农牧民,崇尚艺术、崇尚文明、崇尚和谐的良好社会风气正在形成。

二、乌兰牧骑我旗乌兰牧骑成立50周年以来,在各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加强队伍自身建设,提高队伍演出水平,广泛深入基层服务农牧民。

自1999年至今,乌审旗乌兰牧骑连续三次被自治区文化厅评为“全区一类乌兰牧骑”“全区十佳乌兰牧骑”。

现有队员42名,其中国家二级演员6名,三级演员20多名。

㈠特色创作演出,服务广大农牧民群众。

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是乌兰牧骑精神始终坚持的方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乌兰牧骑精神永葆青春的法宝。

近年来,我旗乌兰牧骑先后创作《达拉干巴雅尔》、《筷子舞》、《炒米飘香》、《乳香飘》、《敖包相会》等千余个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文艺作品,荣获市(盟)级以上奖530多项,其中国际奖4项,国家级奖150多项。

先后向各级文艺团体输送艺术人才90多名,其中国家二级以上演员、编导和作曲有28名之多。

在服务广大农牧民的同时,我旗乌兰牧骑曾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多次汇报演出。

2009年6月,全队赴波黑塞族共和国参加“2009达卡特(DUKATE)国际民间艺术节”荣获评委会最高荣誉和最佳表演风格两项大奖;2009年9月,全队赴斯里兰卡、印尼进行回访演出;2010年7月,在八省区首届鄂尔多斯民歌演唱电视大奖赛中乌审旗乌兰牧骑演员荣获短调组一等奖;2010年8月,在第五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中乌审旗乌兰牧骑以民族歌舞晚会《玛乃乌兰牧骑》荣获金奖第一名、综合一等奖;2011年,新创作民族歌舞音乐集《乌审天地歌》一部,舞蹈6个、歌曲10首、马头琴曲4个、小品相声1个。

年演出达108场次,其中基层84场次、城镇24场次、观众达9.9万人次,行程2万多公里,年收入15万元。

积极加大演员培训工作,举办业务培训3期,达70多天,选送4名年轻有潜力的演职人员外出培训。

有20多名舞蹈演员参加鄂尔多斯撤盟设市《凯歌十年》大型文艺演出。

女群舞《德吉》荣获第九届全国舞蹈比赛特别奖。

乌兰牧骑队长的作品《牢记宗旨服务基层,不辱使命促进繁荣—乌审旗乌兰牧骑服务基层事迹》荣获第二届中国民族文化创新成果奖一等奖,队长本人荣获“2011年度民族文化影响力人物”荣誉称号。

积极与内蒙古歌舞剧院合作,有3名演员获第八届全国“荷花杯”舞蹈大赛金奖,为我旗赢得了荣誉。

㈡培养“一专多能”队伍,服务乌兰牧骑事业长远发展。

加强先进文化理论学习。

建设一支团结、进步、能打硬仗的专业队伍,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可靠保证。

我旗乌兰牧骑结合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集中开展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进取、改革创新大学习大讨论。

工作中,他们时时不忘乌兰牧骑的历史使命和光荣传统,坚持“阵地不丢、队伍不乱、任务不减、本质不变”的原则,并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了队伍的相对稳定,整体素质逐步提高。

加强业务培训。

为提高演员的整体素质和实际业务能力,他们积极为演员创造学习和进修的机会,按照“一专多能、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的原则,把每年国家、自治区、市、旗组织的继续教育和单位的业务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内部培养和外地学习深造结合起来,全年业务培训两个月以上。

还采取“请进来”的办法,聘请自治区专家和业务领导来队指导艺术创作。

通过培养和个人努力,乌审旗乌兰牧骑演员达到了一专多能的演出水平。

加强改革创新。

我旗乌兰牧骑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探索乌兰牧骑在新形势下的科学发展之路。

借鉴其它文艺团体和有关部门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逐步建立健全学习、排练、下乡、演出、创作、考勤等规章制度,完善强化人员管理机制,实行队长负责的全员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队长由文化局推荐,旗委任命聘用。

副队长由队长推荐、文化局聘任。

不论队员工龄和资历,重在实际工作和能力,一年一考评,一年一聘任,从而形成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机制;通过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调资的直接依据,执行以绩定职,按劳取酬,最大限度地调动了队员的积极性,激活了内部机制。

三、文化市场一是文化市场井然有序。

以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出版物市场、娱乐市场、演出市场、印刷市场五大市场作为日常监管工作的重点,始终保持对各种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

全年,市场管理办公室联合市文化市场稽查大队、旗消防大队、公安等部门,积极开展全旗文化市场整治工作。

共出动执法人员368人次,执法车辆65台次,检查相关场所472家次。

着力重查重处网吧、电子游戏经营场所违规接纳未成年人、无证经营、游商地摊、制售侵权盗版、违法演出、电子游戏赌博,加大用行政执法手段打击盗版行为的力度。

积极开展净化校园周边文化市场环境和净化文化市场专项行动,努力营造良好社会文化氛围。

二是“扫黄打非”成绩斐然。

将封堵和查缴政治性非法出版物作为“扫黄打非”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保持高压态势。

开展了2011年侵权盗版制品及非法出版物集中销毁等活动,共出动执法人员548人(次)、检查相关场所414家(次)、收缴各类侵权盗版图书850本、音像制品3788张,有力地净化了文化市场。

三是文化行政执法工作创新有效。

组织文化市场执法工作者,开展文化、新闻出版市场整治行动,组织文化市场安全隐患大检查和开展校园周边文化市场环境专项整治;开展网吧、电子游戏、歌舞娱乐、出版物市场的专项整治行动,有力地打击了文化市场、出版物市场的违法经营行为;全面完成全旗网络监管平台建设任务并投入使用,从上网内容上实现了在线监控;在全旗20余家娱乐场所、16家网吧开展文化市场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学习,在旗主要街道、校园周边进行宣传活动,共张贴宣传画3000余张,发放宣传资料30000余份,并向全旗各文化经营场所发放《文化市场法律法规汇编》,为全旗文化市场的安全营造了良好氛围。

并举办了网吧连锁化经营试点工作动员大会,传达了市文化局关于开展网吧连锁化工作的相关政策和发展形势的必要性;开展了“文化市场文明守法经营场所”授牌活动,增强了文化市场经营户守法经营、文明经营的积极性。

文化部门牵头由公安、消防、城管、卫生等14个部门配合,成功举办了2011年全旗文化物资交流会。

四、文化遗产保护2011年,乌审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紧紧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

一、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

文物保护管理部门协同各级文物工作人员,完成“独贵龙运动”旧址安防设施规划经费自治区立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