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 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小巷》教案

《小巷》教案

《小巷》教案《小巷》教案《小巷》教案设计理念:1、解题抓“小”字入手,通过一些“小”的事物前后变化对比,来理解文章“大”主题。

2、设计以一个原点“ 小”为切入点,抓住达成目标“对比”,通过教师思维导向,把学生的思维由字到句再到篇这样一个清晰的构建,从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把握文章。

强调了教师的思维导向与点拨矫正作用。

3、强调分工的细化,把课改落到细节;强调课堂动静结合,独学与群学的重要性,注重学生评价。

教学目标:1.以“灯”为入口,把握文章的主题。

2.以“小”为线索,以“变”为突破,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课前组织:评选“课堂明星、优秀小组”的活动要求:1、报组时报名字,老师能在一节课后写出你的名字,你所在的组就能加2分/人,。

2、总分最高组为优秀小组。

一、简介作家,导入新课(颁奖词)中国文坛有这样一位“独行侠”,喜吃杂粮野菜,不动山珍海味。

行走于当今文坛,让人们在美丽的《月迹》下抚平内心的《浮躁》,在深沉的《废都》里品味人性的酸楚,在高亢的《秦腔》中玩味《丑石》的精彩,在《腊月正月》时寻觅《爱的踪迹》,他那对美的追求及坦诚的性格,倍受亿万读者亲睐。

他就是——,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走进这位大侠的作品——《小巷》。

二、检查预习,初解课题(发言1分/次)1、齐读课题:小巷。

2、小的含义解读:①与大相对;②平凡、不显眼;③细微之处。

3、说说文中那些小的,平凡东西:小巷、小草、盲人、灯、竹棍……三、独学,找出“小”与“变”的关系(独学教师督查,情况好加1分,发言2分/次)1、小草:漫————踏(先找句子,再抓关键词)2、小巷:潮湿—————光明。

(环境)遗忘—————人来人往(人气)3、盲人:绝缘体————精灵(找喻体)(要求:先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再抓关键词或概括,独立完成)四、对学、群学(教师督查,情况好加1分。

)1、布置对学任务:第1题由B层来完成,分析“漫”和“踏”字在句中的妙处;明确:①“漫”写出了草茂盛,地荒芜,人罕至,说明小巷被人遗忘的`程度深,时间长;“踏”既写出少,又写少的原因②换词训练:漫(长),踏(少)。

贾平凹《小巷》教案

贾平凹《小巷》教案

贾平凹《小巷》教案第一篇:贾平凹《小巷》教案《小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分析小巷和盲人的前后变化来理清小说情节、把握小说主旨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教学重难点通过对主旨的把握来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教学设想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题的必考题型。

面对这一类型的题目,学生往往感到茫然无措,常常凭借感觉答题,以致严重丢分。

针对这种现象,本课定位于从分析小说情节入手,把握主旨,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谈学生在做阅读题时的困惑,明确本课授课目标。

二、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1.朗读课文2.先前的小巷是怎样的?现在的小巷发生了哪些变化?(环境的变化)3.小巷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盲人的变化)4.概括小说情节文章表面上是写一条“窄窄的小巷”的变化—由黑暗变得光明,由被人遗忘变得人来人往,实际上是写住在小巷深处的一群被人遗忘的瞎子,用学成的按摩术为人们治病的故事。

三、把握主旨,理解语句1.从盲人以前被人遗忘,现在给人解除痛苦、被人们需要的这种变化中,可看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旨是什么?(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2.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1)灯是我们的眼,所以我们看不见,但它却看见了别人,别人也看见它呢。

”(2)日日夜夜,病患者从这窄窄的小巷往里走,黑暗里,灯在照着,灯给了希望,它们一直走,走向生活深处。

四、课堂训练做《课堂作业》12课课后练习——小说《雁阵》,巩固通过理清情节把握主旨,进而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的方法。

设计问题:如何理解……第二篇:贾平凹贾平凹贾平凹(wa),陕西作协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中国海洋大学以及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等。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初中九年级语文学案-小巷【省一等奖】

初中九年级语文学案-小巷【省一等奖】

小巷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文章的主旨深刻的意蕴。

2.能力目标:学会用小说的有关知识对小说进行评价鉴赏,感受平凡工作岗位上的人们的强烈责任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正确对待平凡岗位,树立责任意识。

【学习重点】
理解环境描写是如何服务主题的。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回忆:《界碑》的主旨是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巷》。

二、问题导学。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2.这篇文章以小巷为背景,刻画了一群盲人的形象,但与前文不一样的是,他围绕一个“变”字在写。

分析:围绕哪些方面的变化在写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发生这种变化
3.读最后几段关于灯光的描写,说说瞎子与病人的对话有什么含义
4.瞎子们用自己学成的按摩术,一方面解除了病人的痛苦,点燃它们对生活的希望,同时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5.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6.比较两篇小说环境描写、人物刻画、主旨表达的异同。

(1)人物形象。

同:
异:
(2)人物刻画。

异:
同:
(3)环境描写。

异:
同:
三、基础训练。

《小巷》的主旨是什么
四、拓展训练。

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作为平凡人同样可以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尽自己的责任,那么作为平凡人要如何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尽自己的责任呢。

小巷(教学设计)

小巷(教学设计)

小巷(教学设计)第一篇:小巷(教学设计)《小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①通过自主品读,学习小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体会小说的环境和细节描写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

②通过阶梯式阅读学习运用“解题猜读、速写式美点美读、写读后记”等多种方法循序渐进的自主品读课文。

③感受平凡人对生命、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培养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①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创新阅读方法,从环境、情节、人物三方面来个性解读作品主题,品味语言魅力和写作特色。

难点:②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平凡人用苦难书写崇高,对生命和社会负责,培养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情感迁移1.直观情景:(播放《二泉映月》音乐,展示文字)边听边结合文字想象画面(开场词:听胡声悠悠,胡音绕巷口,胡心在颤抖。

是何人在黄昏后,身背著二胡沿街走。

石板路上人影瘦,步履遥遥出巷口。

谁能告诉我你听完曲子的感受?谁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作曲者是谁?他,是盲人阿炳。

在他的这首《二泉映月》的前半段哀怨幽咽的二胡乐曲中,诉说着自己坎坷的人生和悲惨的境遇。

但后半段愈发激昂的乐曲,洋溢着阿炳在逆境中的不屈和对生命的执着和热爱。

所以,感染了世界人民,被评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说:“听《二泉映月》应当跪着听”。

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

)2.问题情境:设疑激趣:这曲本没名,《二泉映月》的名字是后人所加,你认为取这个名字有何寓意?(讨论释疑:情感、写作手法迁移)“二泉”→“眼睛” →“心灵” 象征“月亮”→“光明” →“希望” 手法月亮倒映在二泉中,希望在心中(他是盲人,虽然两只眼睛瞎了,但他渴望光明,他的心中有双眼睛,在执着的追求光明。

二泉就是他心中的那双眼。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板书:心中有泉,常伴星辉3.导入课文:这是一个瞎子的传奇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贾平凹的《小巷》,倾听他为我们讲述的一群瞎子的故事。

让学生闭眼描绘一下黑暗的世界,想象一下那种生活。

小班扬州小巷教案

小班扬州小巷教案

小班扬州小巷教案教案标题:小班扬州小巷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扬州小巷的历史文化背景。

2. 培养学生对扬州小巷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1. 扬州小巷的介绍: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等。

2. 扬州小巷的特点:建筑风格、街景等。

3. 扬州小巷的传统手工艺:如扬州剪纸、扬州木版年画等。

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或PPT等相关资料。

2. 扬州小巷的地图或模型。

3. 扬州剪纸、扬州木版年画等相关手工艺品。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扬州小巷的美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 向学生介绍扬州小巷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

2. 学习(15分钟):- 向学生介绍扬州小巷的特点,如建筑风格、街景等。

- 利用图片或PPT展示扬州小巷的特色,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3. 活动(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幅扬州小巷的图片或模型。

- 让学生观察图片或模型,描述所见,并与小组成员分享。

- 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4. 创作(20分钟):- 介绍扬州剪纸、扬州木版年画等传统手工艺品。

- 向学生展示相关手工艺品,并解释制作过程。

-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种手工艺品进行创作。

- 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展示个人才艺。

5. 总结(5分钟):- 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并互相欣赏。

- 回顾学习的内容,强调扬州小巷的重要性和特色。

- 鼓励学生保持对扬州小巷的兴趣,并提出进一步探索的建议。

教学扩展:1. 组织学生参观扬州小巷,亲身体验其中的历史文化。

2.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扬州小巷的更多细节和故事。

3. 组织学生参与扬州小巷相关的手工艺品制作比赛或展览。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活动和创作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收集学生的描述和创作作品,评估他们对扬州小巷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反馈,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兴趣程度。

小巷教案

小巷教案

《小巷》教案潘红辉教学重点:1、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2、在对比中体会小巷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并探究变化的原因3、学习盲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奉献的精神;教学难点:品味语言,理解文字深层含义,从中归纳出文章主题。

教学过程:一、由《月迹》导入本文。

二、生自读课文一次,扫清文字障碍。

1、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字词:dǔyǒng yán笃甬道屋檐2、生指读三次,并听写。

三、生再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读完后用一句话概括出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住在小巷深处,被人们遗忘的盲人,用学成的按摩术为人们治病的故事。

四、深入探究文章。

1、盲人们学会按摩术的前后小巷产生了变化,生归纳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出体现变化的句子,并从中找出词语来概括前后的变化:环境:阴暗明亮冷清热闹2、为什么会从“阴暗”到“明亮”、“冷清”变到“热闹”,从故事情节上找出变化的原因。

(小巷里挂满电灯;盲人学会按摩术,人们都找他们去治病。

)3、产生这些变化的深层原因有哪些呢,生自读9至18自然段,你认为哪些句子揭示这些变化的深层原因,用圈点勾画和做批注的方法写出自己的感受。

(生自由谈自己的感受,师引导,最后落脚到三个句子上。

)①“过去是一样的黑暗,现在是一样的光明。

”A、“黑暗”仅指环境吗?结合1、2自然段的环境描写,看作者透露出了什么的信息?“绝缘体”、“光明对于他们不存在”:盲人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希望,认为自己对社会没有价值。

B、“光明”仅指灯光吗?从故事情节来分析:人们认识到盲人的工作对他们的重要性,从而给了盲人生活的希望,像是给盲人的生活带来阳光一样。

②“但它却看见了别人,别人也看见它呢。

”A、“它”→灯→盲人用按摩术为人们解除痛苦的行为;“看见”:盲人为病人解除痛苦;B、“别人也看见它”:人们看到了盲人劳动的价值(奉献的精神);人们认同盲人的劳动价值,并接纳盲人。

(小巷产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盲人通过劳动体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从而被社会认同和接纳,这种认同和接纳又增强了盲人更好地生活下去的信心。

小巷教案(范文模版)

小巷教案(范文模版)

小巷教案(范文模版)第一篇:小巷教案(范文模版)12、小巷贾平凹一、学——目标导学、预习独学(一)导入新课:小时候,每当我们背着书包走在小胡同里,屡屡炊烟升起时,总能看到:夕阳的余晖把抱柴火的老奶奶染成古铜色。

家乡的小胡同静谧安详,令人魂牵梦绕。

今天我们学习贾平凹的作品《小巷》,看看小巷里的一群特殊的人,他们有怎样令我们肃然起敬的精神。

(二)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贾平凹,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包括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

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

贾平凹与他妻子韩俊芳同是丹凤县棣花镇人,两人婚姻之美满在贾平凹的文中表露无遗,女儿倩情亦是贾平凹之深爱。

贾平凹喜吃杂粮野菜,不动膏粱腥荤。

平生无什么特别嗜好,唯独喜爱每日转动笔杆子,硬使当今文坛浪飞潮涌,无日安宁始心足。

国外人士均誉他为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从抒写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可以归成五类:第一类是情绪小品,以抒写某种特定的情绪为主,如《大洼地一夜》就是代表;第二类是场景小品,以写各类场景为主,如《静虚村记》、《黄土高原》等;第三类是人物小品,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摸鱼捉鳖的人》、《在米脂》等;第四类是随笔,综论人生,针砭世情,如《人病》、《牌玩》等;最后一类是风物小品,描摹风俗,记述玩物,如《陕西小吃小识录》、《玩物铭》等。

小小说两篇《界碑》《小巷》教案模板

小小说两篇《界碑》《小巷》教案模板

小小小说两篇《界碑》《小巷》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阅读两篇小小小说《界碑》和《小巷》,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掌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和比较两篇小说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两篇小小小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提高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1. 《界碑》和《小巷》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两篇小小小说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分析两篇小小小说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深入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主题思想。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两篇小小小说《界碑》和《小巷》的文本。

2. 学生准备阅读两篇小说的笔记和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两篇小小小说的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两篇小小小说,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标记不理解的地方。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分析作品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4. 分析比较:教师引导学生对两篇小小小说进行分析和比较,指出它们的异同点,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5. 主题探讨:学生针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6. 总结:教师对两篇小小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进行总结,强调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7. 作业布置: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的读后感,评价学生对两篇小小小说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 评价学生对作品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3. 评价学生在主题探讨中的思考深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七、教学反馈:1. 学生对两篇小小小说的阅读兴趣和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品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

《小巷》教案设计

《小巷》教案设计

---------------------------------------------------------------最新资料推荐------------------------------------------------------《小巷》教案设计《小巷》教案设计一、教学课题:顾城《小巷》二、教学对象:高二学生三、教学课时:45 分钟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顾城的生平及作品。

②了解朦胧诗派的创始人及代表人物,掌握朦胧诗派的写作风格。

③分析《小巷》的写作手法、作者的写作特点、这首诗歌的意象以及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①赏析《远和近》,说说诗歌的的意象特征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归纳顾城诗歌写作特点。

(3)情感目标: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生活,表达对《小巷》意向的理解和认识,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阐述自己的认识和思想。

五、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

展示江南小巷的美景图,简单介绍小巷居民生活,从而引出1 / 7顾城的《小巷》。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顾城的《小巷》,首先我们大家一起看几张江南小巷。

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得墙。

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有自己的特色,江南的雨巷确实很美:走在青石路上,蒙蒙细雨,偶尔深深的巷子里隐隐约约飘过几缕饭香教师:刚才我们看了几张小巷图片,现在我们进入正题《小巷》,小巷的样子我们可以以后亲自到江浙地区看,亲身体验走在巷子里的感觉,不过现在我们先了解顾城的生平及的作品。

2、进入课题,分组布置任务。

要求各个小组查找资料,第一组顾城的生平,第二组,顾城的作品,第三组朦胧诗派的代表任务和作品,第四组总结今天的课堂。

教师:课前我分组分任务要求大家查找资料,了解顾城的生平和作品。

现在我请第一组的同学简单的介绍一下顾城生平。

同学 A:顾城,祖籍上海, 生于北京。

1969 年刚迈入初中, 即被文革之风刮到山东农村, 随他父亲诗---------------------------------------------------------------最新资料推荐------------------------------------------------------ 人顾工放猪, 自学并开始文学创作, 写了《无名的小花》等诗集。

《小巷》 教学设计

《小巷》 教学设计

《小巷》详案一.教学目标:1.体会对比手法,通过梳理对比把握小说情节,初步感受小说的主旨。

(重点)2.领会灯的含义,通过分析对话体会句子含义,深层理解小说的主旨。

(难点)3.感受平凡人的美好心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方法:帮学+自主学习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学1.课堂导入:“盲”在汉字中属于形声字,拆开了便是“亡目”,也就是双目失明。

失去光明的感受会是怎样呢?请同学们闭上眼。

(寂静一分钟)假如这片黑暗成为永恒,你的心情会怎样?(请两名同学谈自己的体验)盲人歌手萧煌奇在《你是我的眼》这首歌中这样描述失去光明的感受: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我望向你的脸/却只能看见一片虚无/是不是上帝在我眼前/遮住了帘忘了掀开那么,失去了视力,他们是否也失去了整个世界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条小巷去寻找答案。

2.作者介绍: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他在自传里写到:“姓贾,名平凹,无字无号,娘呼‘平娃’,理想于顺通;我写平凹,正视于崎岖”。

可见其名由来。

贾平凹喜吃杂粮野菜,不动膏粱腥荤。

平生无什么特别嗜好,唯独喜爱每日转动笔杆子,硬使当今文坛浪飞潮涌,无日安宁始心足。

国外人士均誉他为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

著有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小说《我是农民》等。

《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

被誉为“鬼才”作家。

3.整体感知:课文第一段中说道:这是一条窄窄的小巷朗读:思考,你认为这是一条()的小巷。

二、研学(一)体会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对比手法1.体会环境描写上的对比。

请学生回答这是一条()的小巷。

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对小巷的环境描写也是如此,请大家结合文本,思考:曾经,这是一条怎样的小巷?如今,这里又是一条怎样的小巷?可用文中的词也可用自己的话作答。

(结合文本中对小巷的环境描写来找)曾经:这是一条___________的小巷如今:这是一条___________的小巷明确:曾经,这是一条窄窄的、阴暗的、潮湿的、无灯的、人迹罕至的、与世隔绝的、被人遗忘的小巷。

《小巷》教学案例(通用2篇)

《小巷》教学案例(通用2篇)

《小巷》教学案例(通用2篇)《小巷》篇1教学思路:《小巷》是初中课本中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

这篇文章写景细腻生动,语言典雅流畅,无有诗情画意,值得学生认真品味。

一节课时间有限不可面面俱到。

我设想:在充分朗读得基础上,体会江南小巷的特点;深入品读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运用仿写的方法加以训练培养;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作者淡泊的人生态度;在教授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充分体现老师“领头雁”的作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目标:1、理解江南小巷的特点,领略其优雅闲适的景致,体会作者淡泊的人生态度。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修辞和优美词句描写景物的手法,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江南小巷的特点,仿写训练。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的志趣。

教学模式:教学用具:大屏幕。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每当你们背着书包走在小胡同里看到绿绿炊烟升起,夕阳的余晖把抱柴火的老奶奶染成古铜色,你有何感受?学生七嘴八舌答案不一。

老师再引入新课,家乡的小胡同静谧安详令人魂牵梦绕,今天我们领略江南小胡同——《巷》的迷人风韵吧。

设计意图:设计情景导入符合农村学生生活习惯,主要激发学生想象力带入情境,自然引出新课。

2、明确目标:出示大屏幕,一幅江南小巷的迷人画面。

简介作者:柯灵现代作家小学毕业后辍学。

1930年独创上海却处处碰壁,孤独失落怅惘,却发现了小巷的风格和妙处,欣然写下这篇优美动人的散文。

出示学习目标,学生朗读以明确。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有章可循。

3、品读领悟江南的小胡同别有洞天,我们还是先读为快。

读前指导,停顿恰当、重音正确、声情并茂。

学生根据配乐先个体读,后两段齐读。

设计意图:柯灵的语言风格典雅清丽,婉约细腻。

朗读能让学生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语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增强语感。

读是理解课文的前奏。

老师:学生读的生动感人,我们在一起品味文章的思想内容。

出示问题:(1)画出表现小巷特点的语句。

2018秋鄂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小巷》教案

2018秋鄂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小巷》教案

1教课目的1、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经过小组合作研究,归纳巷子的变化,领会对照的作用。

3、感悟“巷子”带给人们的启迪。

2学情剖析本班同学对小说已有基本认识,语文修养整体较好。

3要点难点1、对照手法 ;2、感悟。

4教课过程4.1 第一学时4.1.1 教课活动活动 1 【导入】凤凰阁·巷子缘南来难往 ,不识同学面貌 ,逢缘一遇畅怀笑。

任我平生静静,难得不陌。

幸不陌,拙词献墨。

南来难忘 ,缘起《巷子》点墨:繁荣凡间知之少,留驻义徳真善。

纵使别过,纵别过 ,些微染墨。

既然我们因《巷子》结缘,那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贾平凹先生的《巷子》:活动 2 【测试】预习检测笃( )定甬( )道按摩( ) 痊( )愈巷子( ) 巷( )道窄窄( )活动 3 【活动】初入“对照”整体感悟 :用简短的语言填表,找寻巷子的变化。

活动 4 【活动】再入“对照”沟通研究 :理解“过去是同样的黑暗,此刻是同样的光明。

”活动 5 【讲解】“对照”结论对照 :重申瞎子们的变化;歌颂盲人发奋图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过去是同样的黑暗,此刻是同样的光明。

”表层 :过去没灯 ,是黑暗的 ;此刻有灯 ,是光明的。

引申 :过去没有希望,是黑暗的 ;此刻有希望 ,是光明的。

活动 6 【作业】感悟请你依据课文 ,说说你的启迪。

活动 7 【讲解】详案第一部分 :开头导入 :3 分钟翻开课件放映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第二次会面 ,我准备了一首小词:《凤凰阁·< 巷子 > 缘》 ,送给大家。

(翻映课件 )凤凰阁《巷子》缘南天湖中学李艳南来难往 ,不识同学面貌 ,逢缘一见畅怀笑。

任我平生静静,难得不陌。

幸不陌,拙词献墨。

南来难忘 ,缘起《巷子》点墨:繁荣凡间知之少,留驻义徳真善。

纵使别过,纵别过 ,些微染墨。

既然我们因《巷子》结缘,那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贾平凹先生的《巷子》:(翻映课件 )第二部分 :字词 :3 分钟请同学们在翻开课本86 页的同时取出《教案》《习案》。

小学小巷作文教案

小学小巷作文教案

小学小巷作文教案教案标题:小学小巷作文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观察、感知和描述小巷的特点和景象。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写出小巷的描写作文。

3. 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准备:1. 教材: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小巷的相关课文和图片。

2. 板书:小巷的特点和景象的词汇和句型。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即小巷的特点和景象。

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回顾相关课文,激发学生对小巷的兴趣。

Step 2:观察和描述(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走出教室,到学校附近的小巷进行观察。

鼓励学生用五官感知小巷的特点和景象,并记录下来。

回到教室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教师帮助学生整理和归纳。

Step 3:词汇和句型学习(1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幻灯片或课本上的相关课文,向学生介绍小巷的特点和景象的词汇和句型。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Step 4:写作练习(20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小巷的问题,引导学生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回答。

例如:小巷里有哪些特点的建筑物?小巷里有哪些人物和动物?小巷里有哪些声音和气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进行回答。

Step 5:作文撰写(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的词汇和句型,以及自己的观察和想象,撰写一篇关于小巷的作文。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写作框架和提示,如:先写小巷的特点,再描写小巷的景象,最后表达自己的感受。

Step 6:作文分享和评价(10分钟)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和分享。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评价标准,如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描述是否生动、结构是否合理等。

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和点评,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Step 7: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展示一些优秀的作文片段。

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写作水平。

2018秋鄂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小巷》教案1

2018秋鄂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小巷》教案1

1学习目标1.领会对照手法是怎样服务于文章主题的。

2.感觉平庸人的美好意灵,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2教课过程2.1 第一学时2.1.1 教课活动活动 1 【讲解】知识回首对照手法的作用:突失事物的特色,为彰显文章主题服务。

例:朱门酒肉臭 (xi ù,滋味的意思 ),路有冻死骨。

意即荣华人家门前飘出酒肉的滋味 ,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

这两句诗把朱门过着非常豪华豪侈生活的情形和广大人民饥不得食、寒不得衣而冻绝路边的凄惨情况进行对照,进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里劳感人民受压迫、受盘剥的不合理现象 ,表达了杜甫对劳感人民的怜悯,对统治者的恼恨之情。

活动 2 【讲解】走进作者贾平凹 :原名贾平娃 ,1952 年出生 ,陕西丹凤人。

他在自传里写到:“姓贾 ,名平凹 ,无字无号 ,娘呼‘平娃’ ,理想于顺通 ;我写平凹 ,正视于曲折”。

可见其名由来。

著有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小说《我是农民》等。

《满月》获1978 年全国优异短篇小说奖;《废都》获 1997 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

被誉为“鬼才”作家。

活动 3 【活动】带疑初读1、初读课文 ,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贾平凹( ) 甬道( ) 康复( ) 笃( )2、巷子住了一群什么人?活动 4 【活动】置疑探读1.再读课文 ,归纳并写出文中对照的内容 ,并指出对照的作用。

2.“是的 ,眼睛是看他人的。

灯是我们的眼 ,因此我们看不见 ,但它却看见了他人 ,他人也看见它呢。

”频频体会 ,回答 :①灯”比喻什么 ?②两个“看见”的意义是什么 ?③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活动 5 【活动】发展扩读2013 年 6 月 7 日下午 6 时 22 分 ,厦门 BRT 快 1 线路过金山站往南500 米处发生了一同公交车起火事故。

事故造成 47 人死亡、 34 人受伤 ,事故被认定为刑事案件。

犯法嫌疑人陈水总被就地烧死。

陈水总,1952 年出生 ,是家中七个孩子中的老三,1970 年由于家庭生活根源被切断,随全家下乡 ,千辛万苦于1983 年回城 ,但没有安排住宅 ( 一家 10 口住 28 平方 ),没有安排工作 ,自谋出路直至1994 年(40 多岁 )牵强娶妻生女 ,后又摆摊卖麻糍为生 ,但摊位受到取消。

《小巷》教案设计

《小巷》教案设计

---------------------------------------------------------------最新资料推荐------------------------------------------------------《小巷》教案设计《小巷》教案设计一、教学课题:顾城《小巷》二、教学对象:高二学生三、教学课时:45 分钟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顾城的生平及作品。

②了解朦胧诗派的创始人及代表人物,掌握朦胧诗派的写作风格。

③分析《小巷》的写作手法、作者的写作特点、这首诗歌的意象以及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①赏析《远和近》,说说诗歌的的意象特征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归纳顾城诗歌写作特点。

(3)情感目标: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生活,表达对《小巷》意向的理解和认识,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阐述自己的认识和思想。

五、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

展示江南小巷的美景图,简单介绍小巷居民生活,从而引出1 / 7顾城的《小巷》。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顾城的《小巷》,首先我们大家一起看几张江南小巷。

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得墙。

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有自己的特色,江南的雨巷确实很美:走在青石路上,蒙蒙细雨,偶尔深深的巷子里隐隐约约飘过几缕饭香教师:刚才我们看了几张小巷图片,现在我们进入正题《小巷》,小巷的样子我们可以以后亲自到江浙地区看,亲身体验走在巷子里的感觉,不过现在我们先了解顾城的生平及的作品。

2、进入课题,分组布置任务。

要求各个小组查找资料,第一组顾城的生平,第二组,顾城的作品,第三组朦胧诗派的代表任务和作品,第四组总结今天的课堂。

教师:课前我分组分任务要求大家查找资料,了解顾城的生平和作品。

现在我请第一组的同学简单的介绍一下顾城生平。

同学 A:顾城,祖籍上海, 生于北京。

1969 年刚迈入初中, 即被文革之风刮到山东农村, 随他父亲诗---------------------------------------------------------------最新资料推荐------------------------------------------------------ 人顾工放猪, 自学并开始文学创作, 写了《无名的小花》等诗集。

小小说两篇《界碑》《小巷》教案模板

小小说两篇《界碑》《小巷》教案模板

小小两篇《界碑》《小巷》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1 让学生通过阅读《界碑》和《小巷》两篇小小小说,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1.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小说情节、人物、环境的分析评价能力。

1.3 引导学生学习小说家的创作技巧,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作品介绍:《界碑》和《小巷》是两篇具有代表性的小小小说作品。

2.2 教学重点:分析两篇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描写,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难点:掌握小说家的创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3.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两篇小小小说,了解作品背景,准备课堂讨论。

3.2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两篇小说的作者及作品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3.3 作品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描写,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看法,教师点评并总结。

3.5 创作实践: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尝试创作小小小说,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4.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

4.2 学生作品分析:评价学生在作业中对小说情节、人物、环境描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3 学生创作能力: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小小小说创作水平,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界碑》和《小巷》两篇小小小说。

5.2 参考资料:有关小小小说的理论资料、作家创作谈等。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策略6.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6.2 案例分析:以《界碑》和《小巷》为例,讲解小说创作的基本技巧,如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环境描写等。

6.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七、教学方法7.1 讲授法:教师对小说创作技巧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理论支持。

《小巷》教案

《小巷》教案

《小巷》教案设计课题:小巷教学对象:高一学生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全诗,熟读并背诵,记忆整首诗的内容。

2、了解作者的创作特色,尤其是诗歌中运用的隐喻象征手法,明确诗中意象的实际意义。

3、根据自己的情况,能灵活运用象征的写作方法,并用隐喻手法写一段话。

4、了解作者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原文找出具体例证。

5、初识顾城,视情况另外接触一首诗《一代人》。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的创作特色,尤其是诗歌中运用的隐喻手法,明确诗中意象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写作中隐喻的手法,尤其是诗歌中运用的隐喻手法,明确诗中意象的实际意义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屏幕显示一幅小巷的照片)首先让同学们观察这幅图中小巷的特点,然后谈论自己对这个小巷形象的看法,说说自己的感受。

二、关于顾城1、评价:“他的诗歌中也包含了更多幽暗的和深渊式的人性复杂内容,使其单纯的表达中蕴含了丰富的信息:死亡、忧郁、脆弱……这一切与诡奇的幻想、大自然的情境以及他那阴郁又透明的表达混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变成了他那具有无穷魅力的诗句。

”(张清华)2、生平:顾城(1956——1993),北京市人,当代著名诗人。

主要诗集有《黑眼睛》和《顾城诗集》等三、引入正课,1、诵读感知。

让全班学生一起朗读,对诗歌进行整体感知,然后指明学生朗读,把自己对小巷形象的理解通过朗诵表现出来。

2、读懂字面。

经过初步的诵读后,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幅小巷的画面。

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结合学生朗读的感受试着用几何线条画出对小巷的印象。

3、老师巡视。

(1)点拨:通过诗歌中的形容词,描述语作为切入点(2)发现画图特别的让他上台板书,并尽快做好阐述理由的准备4、发言探究。

让学生对小巷的形象进行自由发言,包括采用不同线条的原因,以及平面图于立体图产生的不同效果。

老师进行适当的点评。

5、深入细读。

(1)学生对诗歌中小巷的形象进行感性认识之后,老师引导同学们深入细读诗歌,包括语句的精读,词语的推敲,意象的分析。

小小说两篇《界碑》《小巷》教案模板

小小说两篇《界碑》《小巷》教案模板

小小小说两篇《界碑》《小巷》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中的基本概念,如人物、情节、主题等。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评价小说的价值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人性、生活和社会的思考,增强人文关怀。

二、教学内容1. 教学小说:《界碑》《小巷》2. 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分析小说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教学难点:如何把握小说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小说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学习的小说《界碑》和《小巷》。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界碑》和《小巷》,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学生完成阅读笔记,记录关键信息和自己的感悟。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篇小说进行讨论。

(2)讨论题目:分析小说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

(2)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5. 写作练习:(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通过学生阅读笔记和课堂回答问题的表现来评价。

2. 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写作成果来评价。

3. 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评价:通过学生讨论和写作成果来评价。

五、教学资源1. 教学小说:《界碑》《小巷》。

2. 教学参考资料:相关小说评论、作者介绍等。

3.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扩展活动1. 邀请作者或者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小小说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过街小巷教案中班

过街小巷教案中班

过街小巷教案中班教案标题:过街小巷教案(中班)教案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过街小巷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提高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认知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教授过街小巷的正确过马路方法。

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资源,展示过街小巷的特点和场景。

2. 环境模拟,可以在教室或者户外设置一个小巷子的模型。

3. 交通信号灯模型或图片,用于教授过马路方法。

4. 安全标志图片或卡片,用于教授过街小巷的安全标志。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源,向学生展示过街小巷的特点和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例如:“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过街小巷吗?”、“你们知道过街小巷的作用是什么?”等。

探索过程: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在模拟的小巷子中观察和探索,让他们发现小巷中的特点和安全标志。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小巷中的标志和符号,例如:斑马线、行人过街标志、交通信号灯等。

3. 引导学生讨论过街小巷的作用和意义,例如:提供安全的过马路环境、帮助行人和车辆有序通行等。

巩固学习:1. 使用交通信号灯模型或图片,教授学生过马路的正确方法。

解释红灯停、绿灯行的含义。

2. 利用安全标志图片或卡片,让学生辨认和描述过街小巷中的安全标志。

3. 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过街小巷中的行人和车辆,通过交通信号灯和安全标志进行过马路练习。

拓展活动:1. 带领学生实地参观附近的过街小巷,让他们亲身体验和观察。

2. 鼓励学生在家庭和社区中注意过街小巷的存在,并与家长分享自己的观察和认识。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与学生进行讨论,检查他们对过街小巷的理解和记忆。

3. 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活动中的过马路行为是否正确和安全。

教案扩展:1. 结合语言活动,教授与过街小巷相关的词汇和句子,例如:“过马路”、“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等。

2. 制作手工艺品,让学生制作过街小巷的模型或安全标志,加深他们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巷【教学目标】1.理解江南小巷的特点,领略其优雅闲适的景致,体会作者淡泊的人生态度。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修辞和优美词句描写景物的手法。

3.体会江南小巷的特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正确对待平凡岗位,树立责任意识。

【教学难点】学生正确对待平凡岗位,树立责任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时候,每当我们背着书包走在小胡同里,屡屡炊烟升起时,总能看到:夕阳的余晖把抱柴火的老奶奶染成古铜色。

家乡的小胡同静谧安详,令人魂牵梦绕。

今天我们学习贾平凹的作品《小巷》,看看小巷里的一群特殊的人,他们有怎样令我们肃然起敬的精神。

二、预习展示1.作者简介。

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贾平凹,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包括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

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

贾平凹与他妻子韩俊芳同是丹凤县棣花镇人,两人婚姻之美满在贾平凹的文中表露无遗,女儿倩情亦是贾平凹之深爱。

贾平凹喜吃杂粮野菜,不动膏粱腥荤。

平生无什么特别嗜好,唯独喜爱每日转动笔杆子,硬使当今文坛浪飞潮涌,无日安宁始心足。

国外人士均誉他为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从抒写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可以归成五类:第一类是情绪小品,以抒写某种特定的情绪为主,如《大洼地一夜》就是代表;第二类是场景小品,以写各类场景为主,如《静虚村记》、《黄土高原》等;第三类是人物小品,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摸鱼捉鳖的人》、《在米脂》等;第四类是随笔,综论人生,针砭世情,如《人病》、《牌玩》等;最后一类是风物小品,描摹风俗,记述玩物,如《陕西小吃小识录》、《玩物铭》等。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

那份坦诚、不摆架子、不高调等性格,亦是他赢得读者的方法之一。

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

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

他不单只在乎自我领略,亦愿把这审美路径向读者介绍及实践。

2.介绍小小说又称微型小说,一分钟小说。

它比短篇小说篇幅更短,少则几百字,多至千余字;情节单一,人物仅两三人左右。

它一般不讲究情节的完整,而是截取生活中有特征意义的一件小事、一个片段、一个镜头、凭一个动作,几句话就勾勒出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形象的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

3.重点词语(1)生字:响嚏(tì)鹰隼(sǔn)甬道(yǒng)皑皑(ái)瞅(chǒu)苔藓(tái xiǎn)(2)理解词义。

鹰隼:鹰和隼,都捕食小鸟和别种小动物.比喻凶猛或勇猛的人。

甬道:过道;走廊。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瞅:看。

三、整体感知①小巷里住了一群什么人?一群瞎子②阅读全文后,请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小巷盲人被人遗忘——小巷盲人开按摩所轰动全城——小巷盲人按摩治好很多得病的人——小巷盲人在街巷挂满了电灯!③阅读课文,找出对小巷进行环境描写的语句,并体会其特点和作用。

原来:“潮湿”、“阴暗”、“他们似乎是绝缘体”、“草漫了上来”。

小巷的环境极为恶劣,甚至被人们遗忘了。

现在:“小巷口挤满了人。

”“一群一群的病人,从小巷往里走。

”“一群一群的人从小巷深处走出来了。

”“小巷里的草一天天踏下去了。

”全挂满了电灯。

瞎子们成了治病救人的“修理师”。

④小巷前后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不同特色各是什么?(均限三个词,6个字)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原来:潮湿、阴暗、冷清;现在:干净、光明、热闹。

这些变化,不仅是现实环境的改变,它还代表着盲人们的心态的改变。

同时也表现了小巷里的盲人按摩技术的高超。

⑤小巷盲人是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从两方面)?(1)意志坚强,被人遗忘了那么久,却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学会了按摩的技艺。

(2)热爱生活,乐观向上。

明明不需要点灯,还是点上了灯,比喻自己也是别人的明灯,能够给别人带来希望。

⑥请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这篇小小说写了一条窄窄的小巷由黑暗变得光明,由被人遗忘变得人来人往的变化经过,讲述了在小巷深处一群被人遗忘的瞎子,用学成的按摩术为人们治病从而焕发出自己生命的光彩,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感人事迹。

赞颂了一群盲人用心灵的眼睛关爱别人,引导别人,鼓舞别人走进生活,不断前进的精神境界。

四、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1.文章开头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交代环境、点题,展开全文。

2.文中先后两次出现风筝的细节描写,其作用是什么?衬托小巷变化,暗喻盲人的追求精神。

3.对“那里是一个修理的世界,修理师就是一群黑暗中的精灵”进行赏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巷盲人成了能治病的按摩师,并且对小巷盲人充满了赞誉之情。

4.文中最后一部分中瞎子们与病人关于“灯”的对话简短却意味深长,如何理解其深刻含义?这部分对话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瞎子们成立盲人按摩所,不只是为病人解除痛苦,更是点燃起病患者生活的希望,引导和鼓舞他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健康、快乐、充满信心地前进。

5.怎样理解“灯是我们的眼,虽然我们看不见,但它却看见了别人,别人也看见它呢”这一句话的含义?灯是盲人眼睛,好似盲人的心灵,虽然自己看不见,摸不着,但它能照亮别人,别人因此也治好了病。

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6.文章以“日日夜夜,病患者从这窄窄的小巷往里走,黑暗里,灯在照着,灯给了希望,他们一直走,走向生活的深处。

”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小巷的灯光,也就是瞎子们的美好心灵,给了病患者以希望,引导和鼓舞他们充满勇气地投入新的生活。

这段话暗示病人们既从“盲人按摩所”中治好了病,更从这里吸取了精神力量,从而坚定了生活的信念。

7.质疑探究文章以“小巷”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以“小巷”为题,既点明了小说主人公的生存环境,又含有一定的寓意。

小巷是潮湿阴暗的,也许是盲人们以往的心境的象征。

然而时代的改变,盲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改变了小巷的环境,灯的出现,不仅是现实环境的改变,它还代表着盲人们的心态的改变。

窄窄的小巷成了他们走向光明生活的路径。

五、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1.比较阅读:①两篇小小说中的人物有何共同点?这两篇小小说的环境和人物迥然而异,却有着同样的价值追求。

他们都是平凡的人:很少有人知道名字的边防站长和一群被人们久久遗忘了的瞎子。

然而,他们的精神是崇高的,他们的人格是伟大的。

他们在为国家,为社会尽责的同时,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②两篇小小说的主人公对我们的人生有何启发?这两篇小说放在这个单元最后,使我们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受到感性教育,从宏观的层面落实到具体而微的微观层面。

“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可在每个人平凡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得到体现。

我们还可从自己身边发现大量这样的凡人小事,他们是普通人,做的也不是大事业,但他们的工作与国家、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他们的奉献精神是可贵的,他们的人格是高尚的。

③两篇文章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异同?A.各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界碑》描写的是冰峰雪岭的自然环境,莽莽苍苍,广阔无垠。

《小巷》描写的是小巷的社会环境,阴暗、冷落。

环境气氛不同,却都是为了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绵长陡峭的雪山、稀薄冷凝的空气,极为艰苦的环境,突出了边防军人强毅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黑暗、冷落的小巷,烘托了被人遗忘的瞎子们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B.简洁、生动的人物刻画《界碑》中没有一句人物对话,只有心理、动作描写:“他背伏石头,……心,却在驰骋……”,“他用双手使劲地在厚厚的积雪里扒呀扒……显出两个大字——‘中国’,映耀着蓝天和白云。

”,“他和士兵,情不自禁地站起身来,……庄严地敬个军礼。

”这些无声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把边防军人热爱祖国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巷》中瞎子们与病人的对话十分简短却寓意深长,展现了瞎子们高尚的思想境界。

C.凝练、隽永的语言两篇小小说字数很少,语言十分凝练。

寥寥几笔,一个满面风霜的老战土,一群默默奉献的残疾人就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两篇小说的语言都富有感染力:“马背驮着夕阳,隐进了镶着红色弧线的雪山缝隙,一片浓重的晚霞染红了山山岭岭的积雪,红得热烈,红得悲壮。

”读到这里,人们心里油然而生敬意。

“日日夜夜,病患者从窄窄的小巷往里走,黑暗里,灯在照着,灯给了希望,他们一直走,走向生活的深处。

”这样的语言韵味十足,留给人无限的想象。

六、延伸拓展1.组内互查文稿完成情况,组长评定等级。

2.组内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并进行组内预展。

【作业布置】自拟题目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