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准备金及其作用机制的完善

合集下载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实施效果及改革建议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实施效果及改革建议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实施效果及改革建议引言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对于维护金融稳定、调控货币供应量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对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探讨,并提出改革建议。

一、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效果1.1 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使得央行能够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货币供应量,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

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可以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和利率,进而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

1.2 维护金融稳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有助于维护金融稳定。

一方面,存款准备金制度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意识,促使其合理控制风险,避免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

另一方面,存款准备金制度可以限制商业银行的过度放贷行为,避免信贷过于宽松导致的资产泡沫。

1.3 促进金融创新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推动了金融创新。

商业银行通过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调整,可以灵活调整贷款利率,满足不同行业和企业的融资需求。

此外,存款准备金制度还鼓励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竞争力。

二、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存在的问题2.1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不够精准目前,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主要依靠央行发布的通知,存在调控滞后性和不够精准的问题。

这导致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不够顺畅,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

2.2 存款准备金制度对小微企业的影响由于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商业银行对于小微企业的贷款意愿较低。

存款准备金制度对于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造成了一定的限制,这不利于小微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2.3 存款准备金制度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矛盾存款准备金制度与利率市场化改革存在一定的矛盾。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存款准备金制度对于商业银行的利率决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限制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2.4 存款准备金制度对商业银行利润的影响存款准备金制度对商业银行的利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商业银行需要将一定比例的存款作为准备金存放于央行,这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制研究

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制研究

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制研究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根据金融机构的存款性质和规模的不同,设定不同的存款准备金率。

这一制度的出台,旨在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促进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保障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

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制度对金融机构和整个金融体系的作用机制,正成为学术界和政策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围绕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制展开研究。

一、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并非简单的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而是在充分考虑金融机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一般而言,对于规模较小、服务实体经济较为充分的金融机构,可以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释放更多资金用于信贷支持实体经济;而对于规模较大、风险较高的金融机构,则需加大存款准备金率,以规范其经营行为,防范金融风险。

在实施过程中,还应考虑到对于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差别化要求,例如农村信用社、城商行、农商行等。

二、促进金融机构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促进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以往,一些金融机构普遍存在“大水缸”现象,即将大量存款用于购买政府债券等低风险资产,而未能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让更多的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领域,助推产业升级、创新发展。

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制度也可以激励金融机构更好地运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将有更多资金可用于放贷,从而提高信贷业务的灵活性和便利性,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

在加大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则需更加审慎地管理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和质量。

三、保障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制度也有助于规范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结构,提高其风险控制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将有更多资金用于放贷,但也必须加强对信贷风险的管控,避免信贷过度集中导致的风险暴露;而加大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则需要更加审慎地管理资金,规避风险投资可能带来的盈利波动。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旨在保障金融机构的偿付能力,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复杂和全球经济的快速变化,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1. 存款准备金率不合理目前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是由央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状况确定的,但是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和变动过于频繁,波动幅度过大,给银行的资金成本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影响了其盈利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

2. 存款准备金制度与现代金融体系脱节当前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主要依靠存款准备金率来管理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这种粗放式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金融市场的需求,缺乏精细化和差异化的管理手段,难以有效应对资金流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3. 存款准备金制度和金融监管的利益冲突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央行用来约束商业银行资金运作的一种手段,与金融监管的目标一致,但是在实践中,存款准备金制度也可能与金融监管的其他政策目标产生冲突,导致金融监管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发生对立。

4. 存款准备金制度与金融创新的矛盾存款准备金制度过度约束了商业银行的资金运作,阻碍了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力。

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来支持,而现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却显得有些僵化。

二、完善建议1. 稳定和透明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机制建议央行建立一个相对稳定且透明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机制,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状况做出合理的调整,并尽量避免频繁和大幅度的波动,以减轻对银行的负面影响。

2. 精细化和差异化的存款准备金管理手段应当建立一套更加精细化和差异化的存款准备金管理手段,通过差别化的存款准备金率、信贷风险调整等方式,引导银行合理配置资金,提高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3. 存款准备金制度与金融监管的协同应当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与金融监管的协同机制,充分考虑存款准备金制度对金融监管的影响,协调各项金融政策目标,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和金融机构的合规经营。

金融工程专业论毕业论文选题题目大全

金融工程专业论毕业论文选题题目大全

金融工程专业论毕业论文选题题目大全毕业论文是金融工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是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力的综合考察,而论文的选题恰当与否,直接影响金融工程的论文质量。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金融工程毕业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金融工程毕业论文选题(一)1.衍生金融产品定价的基本假设讨论2.无套利定价方法的实证分析3.风险中性定价方法的实证分析4.金融期货与商品期货的实证比较分析5.远期价格与期货价格的关系分析6.现货-远期平价定理的实证分析7.互换定价方法的实证分析8.期权交易策略的实证分析9.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策略分析10.国债期货研究11.我国股指期货的推出对股票市场的影响12.权证与其标的资产相关性的实证分析13.VaR模型及其在证券投资管理中的应用14.股指期货风险测算及监管15. 中国股指期货推出的市场效应分析金融工程毕业论文选题(二)1.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及条件2.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财政政策目标的协调3.中国与美国(或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的区别4. 股票市场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作用分析5.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效果、效率分析6.存款准备金政策及其作用机制的完善7.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应研究8.进一步拓展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对策9. 我国现行利率政策评估10.衡量货币政策松紧程度的指标的选择11.货币失衡与通货膨胀12. 利率结构的调整与经济结构的调整13.储蓄和投资的利率弹性研究14. 央行利率政策调整对银行业的影响与对策15.我国利率政策的经济运行效果分析16.论通货膨胀压力下的利率政策选择金融工程毕业论文选题(三)1. 汇率传递与我国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研究2. 利率政策调整后的有效性分析3. 人民币国际化:条件、现状与路径选择4. 金融危机对江苏经济的影响5. 金融危机:比较与启示6.存款准备金政策及其作用机制的完善7.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应研究8. 货币失衡与通货膨胀9. 我国现行利率政策评估10. 利率结构的调整与经济结构的调整11. 我国利率政策的经济运行效果分析12.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与货币政策的协调13. 论通货膨胀压力下的利率政策选择14. 股票市场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作用分析15. 后金融危机时期人民币汇率政策的选择。

银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分析与探讨

银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分析与探讨

银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分析与探讨银行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一种监管规定,银行必须将一定比例的存款留作准备金,以应对可能的风险和财务难题。

在国内,存款准备金制度已经存在多年,也在不断的调整和完善。

本文就对这一制度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背景及相关法规存款准备金制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美国,当时,美国政府为了化解银行危机、平抑通胀,引入了全面、严格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这一制度成功的抑制了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后来又成为了很多国家引入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的重要措施。

在中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早在1983年就开始进行试点,1995年开始实行全面制度。

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存款准备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在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存款准备金管理办法》等。

这些法规主要对银行应该留存的存款准备金比例、存款准备金的用途、存款准备金的计算方式等进行了规定。

随着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监管层对于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意义1. 维护金融稳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是银行体系中最重要的防范金融风险的手段之一。

通过要求银行留存一定比例的存款准备金,可以防止银行风险太过突出,而导致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2. 宏观调控存款准备金制度可以作为央行宏观调控的一种方式。

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比例来控制流动性,进而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进一步实现宏观调控的目的。

3. 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我国,银行向实体经济提供贷款大多数来源于存款,而存款准备金率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银行的贷款规模和利率水平。

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可以实现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影响市场利率,从而调节经济结构和实现稳定增长。

三、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问题与挑战虽然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是其实施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是中国央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来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的一种手段。

这一制度在我国的金融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存款准备金制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本文将从制度设计、操作机制、适用范围等方面,对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完善建议。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在制度设计上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单一制度,即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是统一规定的,没有区分不同类型银行、地区的差异。

这就导致了存款准备金率过高或过低的问题,不利于不同银行、地区的金融发展。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对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的监管不够到位,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针对上述问题,我建议从制度设计上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完善。

可以考虑采取差异化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根据不同类型银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合理确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幅度,以达到更好的风险调控效果。

在监管上应加强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建立起完善的监管体系,确保金融体系整体风险可控。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在操作机制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当前,存款准备金的计算方式比较简单,主要是以商业银行的存款基数来确定存款准备金的金额,没有考虑到其他因素对存款准备金的影响。

这就导致了存款准备金的调控效果可能不够理想。

存款准备金的调整频率比较低,往往只有季度性的调整,不能及时跟随金融市场的变化。

针对上述问题,我建议在操作机制上进行改进。

可以引入更多的因素来确定存款准备金的计算方式,比如考虑到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利率水平、市场风险等因素,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的调控精度。

应适时调整存款准备金的调整周期,可以考虑缩短调整周期,甚至实行动态调整,以适应金融市场的快速变化。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在适用范围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当前,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主要适用于商业银行,对于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等的监管不够到位。

我国准备金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准备金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
在 经济发 达

金 融市 场 健 全 的 国 家 里
,
由于 融 资渠 道 多


货币 派 生 能 力 也 就 大
,
金 融 机构 的 超 额 储备 就 保 持在 较 低 水 平
,
,
因 此 中央
,
5 % 以 下 ) 以 适 应 金 融 自由化 趋 向 银 行 执 行较 低 的 准备 金 政策 ( 一 般 1
但 我 国现行 的 准 备 金 制 度 尚不 够健


{

,
迫 切 需 要 改进 与完善

{ {
准 备金 制度 的 几 个 主 要 问 题
1 9 8 4 年 我 国 中央 银行 成 立 初 所 规
,
定 的存
1 9 8 5年
款 准备 金 率 是
:
储 蓄存款 4 0 %

企 业存 款 2 0 %
农村 存款 2 5 %

,
。 。
,
我 认为
,
我 们 应 采 取 以 下 几 条措施
,
,
来完
( 一 ) 重 新 确 定 存 款 准 备 金 总 水平
2 % 的 比例 太低 我 国 现行 1

不 能 适 应一2 建 议 把准备 金 比 例提 高 到 1 0 % 水平

人 民 银 行根据 实 际情 况 的变 化
,
( 三 ) 存款 准 备金率 偏 低
,
不 能 适 应 我 国 实 际 情况
,
一 国 存款 准备 率高 低
是 由该 国 的
具 休情 况 来 决 定 的


除 了 中 央 银 行 的 货 币 政 策 要求外

论述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

论述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

论述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基本原理和作
用机制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央行根据国家经济金融政策的需要,通过调整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和调节金融机构的货币信贷供给,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央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将客户存款中的一部分存放在央行。

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可以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余额。

如果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需要存放更多的资金在央行,降低了银行的可用资金,限制了银行的信贷扩张;反之,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可以拥有更多的可用资金,有利于增加信贷投放。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是指央行以公开市场上的资金供求为基础,通过购买和销售国债、央行票据等金融工具,来调节市场上的流动性和利率水平,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操作方式。

公开市场操作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央行的购买和销售金融工具,改变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进而影响银行间拆借利率和市场利率的水平。

央行通过购买国债等金融工具,将资金注入市场,增加市场上的流动性,从而使银行间拆借利率和市场利率下降;相反,央行通过出售金融工具,使市场上的流动性减少,推高利率水平。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共同作用机制是通过影响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余额、拆借利率和市场利率来调
控银行的贷款规模和利率水平,进而影响全面社会的信贷投放、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指标。

总体来说,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是央行通过调节存款准备金率和市场资金供求关系,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

它们能够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和流动性,进而对经济运行产生重要的影响。

现行存款准备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行存款准备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行存款准备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问题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围划分不够明确、具体,会计科目严密性设计存在缺陷,基层难操作,监管难到位。

一是,财政性存款的资金范围界定不清。

在实际的监管过程中发现个别金融机构财政性缴存款和一般性缴存款缴存范围会计科目存在重叠。

例如,农信社“2012财政性存款”,纳入一般性缴存款范围,明显背离财政性缴存款管理;“2013待结算财政款项”、“2014地方财政库款”、“2015县级财政预算外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缴存范围。

这种缴存会计科目体系设计,首先在名称上混淆了财政性存款和一般性存款,是一种会计科目的滥用。

其次,这更是一个明显的政策漏洞。

财政性存款全额缴存,而一般性存款的缴存比例仅为6%,农村信用社只要将财政性存款不纳入二级科目核算就可以达到少缴财政性的目的。

因此,基层人民银行在进行非现场监督时困难重重。

(报表时是否报送二级科目?)二是,存款类金融创新产品会计指标口径不一致,缴存范围模糊不清。

然而,对于结构性存款1,没有明确的科目范围核定,金融机构极易由于金融创新而扩大原未缴科目的核算范围,使应缴纳入缴存的资金未能纳入缴存范围,导致缴存款遗漏、少缴。

多数用于投资的募集资金计入了存款类会计科目,并按照法定比例缴存存款准备金;但是也有一些科目商业银行认为其不涉及到本金的转移或属于理财投向,将部分结构性存款计入了保证金存款账户或代客理财账户,未缴纳存款准备金。

三是,缴存科目范围中部分科目应该纳入却未纳入。

其中典1结构性存款由普通存款与嵌入其中的衍生金融工具复合而成,通常表现为客户向银行出卖与普通存款相关的利率或汇率等方面的期权,由银行用于投资,并向客户提供高于普通存款收益的期权费收入。

型的就是保证金科目,由于该科目没有纳入缴存准备金范围,没有应缴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制约,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该科目不断扩张,产生更多的派生存款。

再有,金融机构银创新而派生新的业务并相应新增设科目的,新增设科目不能保证及时上报人民银行予以核定,导致应纳如缴存的科目没有及时缴存。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制度灵活性不足、监管手段单一等方面。

其一,存款准备金率过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相对较高,这使得银行的资金利用率大大降低,影响了银行的盈利能力。

高存款准备金率也会导致银行贷款利率上升,不利于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其二,制度灵活性不足。

存款准备金制度在应对金融市场变化时存在较大的滞后性,缺乏弹性调节机制,不能及时有效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变化。

其三,监管手段单一。

目前对于存款准备金的监管主要依靠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准备金比例的规定,缺乏灵活多样化的监管手段,使得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监管效果有限。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健康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完善建议。

要合理确定存款准备金率。

国家和监管部门应当根据市场需求和宏观经济形势,科学地确定存款准备金率。

还应推动建立最低存款准备金率标准,增加存款准备金率的浮动幅度,以便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银行的特点灵活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应提高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灵活性。

建立完善的存款准备金调整机制,支持监管部门在市场变化和宏观经济情况下及时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还应鼓励商业银行在资本充足度充足的情况下适度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要拓展监管手段。

除了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准备金比例的规定外,监管部门应在监管手段上更加多元化,加强对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监管,包括提高数据披露要求,加强存款准备金的跟踪和核查,以及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等。

应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

包括建立合理的存款准备金使用制度,推动商业银行增强资本充足度,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完善存款准备金的流动性管理等。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制度灵活性不足、监管手段单一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和监管部门应当合理确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灵活性,拓展监管手段,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从而促进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健康发展。

存款准备金政策及其作用机制的完善

存款准备金政策及其作用机制的完善

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存款准备金政策与其作用机制的完善 (3)一、政策介绍 (3)(一)定义 (3)(二)目的 (3)(三)组成 (3)(四)特点 (4)二、存款准备金运行机制 (4)(一)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 (4)(二)我国频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分析 (5)(三)我国2011年上半年宏观经济分析 (5)(四)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有限的原因分析 (6)三、存款准备金机制的完善 (7)(一)调整差别存款准备金利率确定方式,强化正向激励机制 (8)(二)实行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利益相关者对执行对象的监督制约..8(三)加大差别存款准备金上调幅度,并分档次执行 (8)(四)扩大实行X围,体现公平原则 (8)(五)加强配合,增强监管政策的协调一致性 (8)结语 (8)参考文献 (9)内容摘要近年来,人民银行频繁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应对经济中流动性过剩和通胀压力等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效果并不理想。

为此,本文基于对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判断提出,政策时滞和公众预期、利率非市场化、基础货币被动投放以与该政策本身的制度缺陷是造成法定准备金政策效果有限的原因。

据此提出以下建议: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加强政策配套。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运行机制;效果存款准备金政策与其作用机制的完善近年来,为适应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形势,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下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和解决流动性过剩等问题,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由宽松(2009)转向适度宽松(2010)再到今年重新回归稳健状态(2011),要求将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搭配组合,更加强调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以促进经济平稳增长,解决结构性失衡,更好地解决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货币政策的具体操作中,人民银行主要采取了频繁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截至目前为止仅今年就六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调控效果并不显著。

本文就造成这一政策调控效果不理想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是中国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一项重要工具,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调控银行体系的货币供应量。

在制度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进和完善。

存款准备金制度存在不足之处是影响到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当前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相对较高,商业银行需要将一定比例的存款作为准备金冻结在央行,导致其可运用的资金减少,盈利能力受到压制。

尤其是小型和中小型银行由于规模较小、盈利能力相对较差,对存款准备金的压力更大,难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金融支持。

存款准备金制度操作过于频繁,不利于商业银行的长期经营规划。

当前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整频率较高,由于利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会经常性地进行调整,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

这种频繁的调整不仅增加了银行的成本和运营压力,也使得商业银行难以对市场做出准确的预判和长期的规划,影响了其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稳定性。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效果与目标不够一致。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衷是控制银行体系的货币供应量,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往往会导致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的倒挂情况,引发资金错配和利率扭曲的问题,影响了金融市场的平衡。

存款准备金制度与货币政策目标的不一致性,减弱了其对金融体系运行的有效引导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有以下完善建议: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减轻商业银行的负担。

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商业银行的运作空间和利润空间,刺激商业银行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贷款投放,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金融支持。

完善存款准备金调整机制,减少频率。

建立稳定的存款准备金调整机制,减少频繁的调整,提高调整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为商业银行提供更长期的规划和决策空间,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优化存款准备金制度与货币政策目标的衔接。

加强央行与商业银行的沟通与合作,确保存款准备金制度与货币政策目标的一致性。

加强监管力度,防止金融市场出现倒挂和扭曲的情况,确保存款准备金制度对金融体系的有效引导作用。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理及有效性研究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理及有效性研究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理及有效性研究作者:马良栋来源:《商情》2020年第01期【摘要】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款结算而向中央银行缴纳的资金。

影响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有效性的因素包括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存款规模日渐扩大、外汇占款的增速加快。

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完善现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对策,一是尝试改革存款准备金计算周期,二是提高利率市场化程度,三是完善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建议取消存款准备金利息。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 ;货币供应量 ;存款规模 ;超额准备金一、引言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中央银行为了调控社会货币供应总量,而调整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一项制度。

众所周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最直接作用是收缩货币供应量。

与其他货币调控工具相比,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被金融界称为调控货币制度的“巨斧工具”。

西方有学者对存款准备金制度提出批评,主要原因是认为该制度效率低下。

有的国家存款准备金长期维持在较低的水平,甚至有的国家直接取消了存款准备金制度。

从国际大趋势上看,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运用呈现明显的弱化倾向。

自2006年至今,我国变动存款准备金率多达40次。

那么,究竟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实施效果怎样,如何进一步提高其有效性,不断完善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其发展顾名思义,所谓存款准备金是指吸收储户存款的金融机构,当然在我国主要是银行,为了确保储户的资金安全而向金融监管机构(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预交的带有保证性质的资金。

同样,存款准备金的金额在一家商业银行全部存款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从事储蓄业务的商业银行必须按照法定标准向中国人民银行缴纳存款准备金,按照最低数额缴纳的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最低标准缴纳的部分,则被称为超额准备金。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逐步确立并发展完善的。

论述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

论述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

论述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是央行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工具,它们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如下: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央行要求商业银行按一定比例留存的存款,以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和流动性的合理调控。

该政策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调节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可以控制商业银行的货币供应量。

具体来说,当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留存更多的存款,从而减少可供贷款和投资的资金量;相反,当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能够释放更多的资金用于贷款和投资。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调节货币供应量: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可以控制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例,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

当经济过热时,央行可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限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当经济疲软时,央行可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刺激货币供应量的增长。

•维护金融稳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可以防止商业银行过度扩张,控制风险积聚,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

•调节通胀压力: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央行可以对通胀施加影响。

当通胀压力较大时,央行可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抑制过度通胀;当通胀压力较小时,央行可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刺激经济增长。

1.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公开市场业务是央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等金融工具来调节市场上的流动性,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

公开市场操作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央行的买卖行为来调整市场上的资金供应量,从而影响市场利率和市场的流动性。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调节市场流动性:央行通过购买或出售政府债券等金融工具,调节市场上的资金供应量,从而影响市场的流动性。

当央行出售债券时,会吸收市场上的资金,减少市场流动性;相反,当央行购买债券时,会向市场注入资金,增加市场流动性。

•影响市场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的一个重要作用是通过调节市场流动性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

论存款准备金法律制度的完善

论存款准备金法律制度的完善

论存款准备金法律制度的完善摘要:我国自从设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存款准备金率就一直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

近年来,央行更是频繁地使用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对我国的经济运行进行调控,但是具体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这也引来了学界包括经济学界和法学界学者们的争论。

所以,有必要对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存在的体制性和制度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指导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运用。

本文拟从经济法的视角来审视我国现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探究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起源、内涵、作用、局限性及法律对其运用的规制等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现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和及其不足并提出完善之建议。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货币政策工具;经济法视角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100-02存款准备金制度起源于18世纪英国把将存款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的做法。

起初存款准备金的设立是为了保证商业银行的清偿能力,而其作为一般货币政策工具真正受到重视是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

近年来,国际上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弱势状态,多数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已不再将其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使用,因为其影响剧烈,具有很大的弊端。

而我国却对这一被称为“巨斧”的货币政策工具青睐有加,频频使用。

近年来,央行更是频繁地使用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对我国的经济运行进行调控,自2006年7月开始至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前,我国为了遏制局部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连续1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然后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又先后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2010年又先后分为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在世界货币政策史上极为罕见。

但是我们通过观察现实情况就可以发现:存款准备金制度对于控制经济过热、遏制通货膨胀所起的作用有限;对于预防通货紧缩则作用明显。

究其原因,有其深层次的体制性、制度性问题。

因此,本文探究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在经济法视角下的一般理论问题和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其中的问题,并对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完善提出合理化建议。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理及有效性研究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理及有效性研究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理及有效性研究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由国家通过中央银行规定银行未来一段时间内必须按一定比例留存在中央银行的部分存款的制度。

存款准备金机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银行体系的安全和稳定,防止出现金融风险。

本文将从作用机理和有效性两个方面分析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重要性和作用。

I、作用机理(1)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健和安全。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保证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政策的前提下,防止银行风险的控制政策。

过于放松的存款准备金政策会导致货币供应量明显增长,并增加了货币提供给金融机构的原始资源,增加货币供应量,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而过于紧缩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则可能导致资金紧缩,加重银行以及整个金融行业的流动性压力,并可能引发金融风险。

(2)深入发挥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体系的重要一环。

央行通过存款准备金制度影响银行的信贷投放,进而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和汇率。

银行收紧资本投放,以更安全的方式增加资本结构并投向相对低投机的领域,从而有效降低了通货膨胀风险。

如果央行要实施货币政策来维稳,调控经济周期,则往往选择调整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实现。

(3)保障居民储蓄安全。

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助于加强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保障居民的储蓄安全。

存款准备金地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将给民众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使他们乐意存款,促进市场稳定。

同时,存款准备金制度可以规范银行的经营行为,强化银行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

银行在资金投放的同时,会注意到自身能力,规避经营风险,加强风险管理,提高经营效率。

银行储蓄操作则为银行的资本提供可靠支撑,增加了其信誉度。

II、有效性存款准备金制度是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有效性也受到了一些质疑。

主要的质疑点有两个:(1)对于商业银行的影响有限。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弊端是当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过高时,银行的实际利润水平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从而导致商业银行不太愿意将全部的利润留在银行的资金账户上,而是将其转移到纳税人的账户上,这样就会造成经济的浪费。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理及有效性研究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理及有效性研究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理及有效性研究【摘要】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一种重要工具,通过调节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

本文通过对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概念和发展、基本框架、作用机理、有效性评述以及改革思考的分析,探讨了该制度在我国货币政策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在维护金融稳定、控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不及时、制度过度依赖等。

本文提出了对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建议,并展望了未来发展,希望进一步完善该制度,提升其有效性,为我国的货币政策落实和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更好保障。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制度、作用机理、有效性、改革、建议、未来发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我国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对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经济形势日益复杂,金融风险也日益增加,存款准备金制度在实践中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成为学术和政策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拟对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机理及有效性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探讨存款准备金制度在我国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中的作用和地位,为深化我国金融改革、完善金融体系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

的明确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研究意义,为接下来的研究内容铺设良好的基础。

1.2 研究意义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我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金融稳定、保障存款人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可以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和精准度,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

研究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意义还在于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研究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意义不仅在于深化对金融体系的认识,还在于为金融改革和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有助于我国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健康发展。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其实施效果评价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其实施效果评价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其实施效果评价刘春杰,刘阳(长春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使中国经济受到波及,2009年为治理危机,许多国家采用量化宽松政策,致使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面对这种局面,央行积极运用存款准备金政策,抑制通货膨胀。

但随着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时间渐短导致调整频率渐高而致使效果渐弱。

本文主要是针对这一现象来讨论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有效性,以及对于完善存款准备金政策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7-0118-031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概述1.1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含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和存款金融机构必须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

存款准备金的初始意义在于保证商业银行的支付和清算,之后逐渐演变成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

一般来说实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国家中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一旦获得储户存入的存款,就需将一定比例的存款再存入作为货币管理当局的中央银行。

这种货币管理制度就是通常所说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1.2建立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目的(1)保证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和现金兑付能力。

在金融业发展初期阶段,由于同业银行间的资金拆借以及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机制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银行资产对临时性的现金需求弹性系数小,应变能力差,往往在资金流动性需求突发性上升或出现大量现金挤兑时发生金融恐慌和危机。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建立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提供了一个缓冲和保险装置,这也是法定存款准备金产生的初始动机;(2)控制货币供应量。

根据货币乘数理论,货币供应量为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而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是决定乘数大小从而决定派生存款倍增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派生存款和货币供应量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弹性系数很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微小变化将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加或减少。

金融专业(专科)毕业论文选题

金融专业(专科)毕业论文选题

金融专业(专科)毕业论文选题(一)宏观金融调控问题1.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选择2.我国中央银行再贴现政策效果分析3.进一步拓展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对策4.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改革5. 存款准备金政策及其作用机制的完善6.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7.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及条件8.我国的货币政策时滞性研究9.我国现阶段宏观财经问题的金融对策研究10.我国的货币层次划分11.我国货币供给及供给机制研究12.乘数效应及我国的货币乘数13.对我国现行货币政策及其效果的调研14.关于货币均衡问题的探讨15.中国与美国(或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的区别16.加入WTO之后中国银行监管体系面临的挑战及对策17. 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18. 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19.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20.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21.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内控机制22.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套问题23.货币政策传递机制研究24.通货膨胀与财经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25.货币失衡与通货膨胀26.预期理论和通货膨胀27.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对财经影响之比较28.利率结构变化对金融机构的影响29.社会主义市场财经的发展与利率市场化30.金融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31.我国利率市场化应坚持的几个基本原则32.我国现行利率政策评估33.利率在宏观财经调控中的作用34.利率的作用机制及其效果研究35.国家信用在我国财经起飞时期的作用36.消费信用在我国财经发展中的作用37.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38.储蓄效应的实证研究39.影响储蓄数量和结构的因素分析40.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的经验与教训41.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的任务与重点42.我国金融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43.国际货币体系的重构44.金融中心在现代财经中的使用以及在我国建立若干金融中心的设想45.在我国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与步骤(二)银行业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1.我国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问题的解决2.政策性银行如何配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实施3.对我国政策性银行有效监管的实施4.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研究5.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6.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7. 我国银行支付清算制度改革研究8. 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9. 西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方法的借鉴10. 论银行贷款信用分析方法的改革11. WTO与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选择12.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研究13. 银行个人零售创新业务发展的探析14. 商业银行资本金战略选择15.关于资产证券化研究16.商业银行开展零售业务研究17. 我国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对策18.金融业重组与并购问题19.网络银行的发展对策20.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21. 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及其创新22. 民营银行的发展问题23. 国有银行的上市问题24. 银行新业务、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25. 资产证券化的理论与实践26. 西部开发中的投资融资问题27. 全球财经一体化和我国银行业的改革28. 入世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与对策29. 入世后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调整与创新30. 论我国银证合作业务31. 论我国银行与保险业间的合作32. 金融控股公司制——中国金融业的未来33. 分业经营体制下的银证、银保合作34.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研究35.混业经营的风险分析36.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中国金融业的选择37.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38.我国利率市场化后衍生金融工具的推出39. 优化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设想40.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分析41.国有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分析42.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43.银行信贷风险的规避问题44.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45.开放财经中银行对国家风险的管理和控制46.信用风险在中国的表现、特征和控制47.流动性风险在中国的表现、特征和控制48.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49.我国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50.银行现金管理业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51.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度策略选择52.银行坏账与金融危机53.关于抵押贷款管理的研究54. 民间借贷利弊得失及政策选择55.近年存贷利率调整对金融机构之影响56.投资项目评估中利息的作用57.当前储蓄存款情况的调查与统计分析58.储蓄存款结构分析59.金融违法现象的原因与治理60.从银行的角度分析“三角债”的成因及缓解对策61.债务链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62.银行转账结算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三)金融市场业务有关问题1.成功推进国有企业重组需要怎样的资本市场2.企业重组的市场支持机构——投资银行的发展前景与发展道路3.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与资本市场的发展4.论企业重组后的支付安排问题5.我国上市公司重组面临的障碍及对策6.对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分析7. 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问题研究8. 中国证券市场监管问题研究9. 我国股市投机性分析10. 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及对策研究11. 论商业信用票据化中的问题及对策12. 中国同业拆借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3. 中国商业信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及对策14. 中国股票市场风险研究15. 国有股流通问题研究16. 建立和完善中国证券市场退出机制的思考17. 开放式投资基金的风险及防范18. 发展我国风险投资的思考19. 论货币政策的股票市场传导渠道20. 证券投资基金与证券市场稳定发展21. 试析影响我国股票价格的主要因素22. 开放式投资基金研究23. 我国上市公司筹资方式选择研究24. 试论股票买入时机的选择25. 关于封闭式投资基金的折价研究26. 关于建立我国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27. 论如何优化我国上市公司的质量28. 关于改善我国风险投资环境的研究29. 关于建设我国二板市场的战略构想30. 证券市场市盈率问题研究31. 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建立与发展32. 中国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制度环境分析33. 加入WTO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34. 股份公司成长性与股票内在价值分析35. 投资者行为偏差对证券市场的影响36. 中国资本市场效率问题研究37. 中国股票发行方式研究38.我国大力开展票据业务的必要性与条件39.我国票据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40.债券市场发展的现状与前景41.我国股市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42.对我国股市过度投机的抑制43.金融市场上违规操作及其防范44.规范我国股市的思路与对策45.关于金融创新问题的思考46.我国金融期货市场的发展47.金融衍生品市场在我国的发展前景48.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战略49.抑制金融市场幕后交易的主要措施(四)国际金融问题1.论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进程2.论我国外汇市场的完善与发展3.欧元发展前景预测4.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5.人民币资本帐户开放对汇率机制的影响6.当前国际银行业并购浪潮对我国的启示7.信用证风险及防范8.中国对外投资研究9.论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10.人民币可自由兑换问题研究11.论外债合理规模的确定12.我国外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13.我国商业银行外汇业务的发展研究14.论国际金融监管对我国的启示15.我国国际收支特点及问题研究16.“9.11”事件对国际金融的影响17.银行业外汇风险及管理18.论电子商务时代国际结算的发展方向19.对国际储备需求理论的探讨及我国国际储备适度性的分析20.我国推行国际保理业务的可行性分析21.加强金融监管与促进金融发展的关系分析22.外汇汇率风险的防范23.墨西哥金融危机研究24.日本泡沫财经的危害及对我国的启示25.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迪26.国际金融市场筹资方式27.我国外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28.国际汇率变动对我国债务结构的影响29.国际收支差额分析30.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财经增长的影响(五)其他研究1.对金融领域寻租现象的制度分析2.农村金融业发展方向的探讨3.关于盘活农业信贷资金的思考4.城市合作银行在新时期的地位与作用5.合作金融理论与实践研究6.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地位、作用及发展问题7.金融工程学的建设问题8.投资银行研究9.金融预测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依据10.金融法规研究11.对保险理论或保险业务中某个问题的研究12.我国寿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3.我国财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途径14.信托信用在我国的发展15.租赁信用的特点与作用16. 公司财务问题研究17.对企业重组后的支撑体系——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的研究18. 入世后中国金融业后过渡期的研究19. 如何有效地运用我国外汇储备20. 我国外汇储备的投资决策与风险防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款准备金及其作用机制的完善摘要近来,有关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调整已愈发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极大的调整调节了社会货币供应量,以达到了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目的。

存款准备金政策素有作用大,见效快,强烈的宣告效益等的优点,又有容易引起经济震动,不宜适当调整等缺点,所以在使用存款准备金政策时,应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使其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更有效的作用。

本文将对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建立及演变进行回顾,在现行制度框架下对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进行了分析,并重点论述目前存款准备金政策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和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频繁调整;运行机制;效果作用一、政策介绍1.1、定义: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deposit-reserveratio。

存款准备金,是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

存款准备金的比例通常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被称为存款准备金率。

超额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存放在中央银行、超出存款准备金的部分,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

1.2、目的: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Deposit Reserve Ratio)。

准备金本来是为了保证支付的,但它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就是赋予了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职能,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现已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实行存款准备金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商业银行在遇到突然大量提取银行存款时,能有相当充足的清偿能力。

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存款准备金制度还成为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进行控制的一种制度。

中央银行控制的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的多少和准备率的高低影响着银行的信贷规模。

这个制度规定,商业银行不能将吸收的存款全部贷放出去,必须按一定的比例,或以存款形式存放在中央银行,或以库存现金形式自己保持。

准备金占存款总额的比重,称为准备率。

1.3特点:“存款准备金”的特点是典型的规模可测、可控资金,只要“机构专业”,“规模合理”,“科学运营”,就会发挥既能控制“热钱”、“准热钱”,又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独特作用。

虽然“存款准备金”,一般情况下是不准动用,但存款准备金也是财富,是财富就可考虑其科学运营的问题,特别是存款准备金的长效运营,如果运营的好,会给国家带来很大的好处。

二、近期上调存款准备金效果分析2.1、运行机制: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

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转自应缩减。

反之,亦然。

打比方说,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8%,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要向央行缴存8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2万元,倘若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9%,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91万元。

2.2、上调分析:2011年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连续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此频繁的调升节奏历史罕见。

而“存款准备金”这个词也随之进入了人们的视线,那么,究竟什么是存款准备金制度,它的运行机制和原理是怎样的,它的调整又会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与效果呢?2.2.1防止中国经济过热此次加息主要意图在于防止中国宏观经济从偏快走向过热。

2007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高达11.1%,呈现出多年所没有的快速增长。

而一季度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了2.7%,3月涨幅达3.3%,4月上涨达3%,经济界人士普遍认为当前存在一定通胀压力。

政府不愿让经济朝着过热的方向发展,而是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促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央行也表示,本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旨在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合理增长,保持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

目前中国经济存在通货膨胀有抬头的风险。

央行系列政策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有效防止通货膨胀,防止资本市场过热,防止过多的外汇流入,达到防止经济过热的目标。

2.2.2深层次引导百姓理财行为由于流动性过剩等诸多矛盾的存在,中国经济中已存在资产价格增长过高,股市火热,物价上涨存在压力等现象,央行出台的组合政策能有效缓解这些矛盾问题,也能深层次地引导百姓理财行为。

中国股市已经持续一年多的上涨,上证综指屡次转自创新高,百姓买股票、基金的热情空前高涨。

央行今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数据显示,前3个月投资股票开户数新增871万户,是2006年全年新增数的1.7倍。

而购买基金的投资者也导致银行排队现象进一步加剧。

不过,在股市火热的情况下,投资风险尤其值得注意。

而国内股市的火热,“财富效应”也在加剧着市场的流动性。

2.2.3进一步抑制投资性购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CPI增速的确过快。

与此同时,全民投资意愿将会有所加强,而此产生的投资行为也更容易作用到房产市场,存款专备金利率事实上调,对于回笼资金抑制投资性贷款从而抑制投资是一个抑制作用,在当前房产市场调控背景下,该效果也将事半功倍。

近来房地产市场火热,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间接收紧房贷。

存款准备金利率的上调是间接收紧房贷。

最近三个月,市场有所回暖,而此时央行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利率对于房贷市场来说,银行可放贷资金进一步的减少也意味着放贷额度降低。

从而限制了开发商贷款的额度,随着市场调控的深入,市场成交渐冷,开发商资金压力或许会在几个月后显现。

2.2.4、预期效果及局限性分析从市场反应来看,在股市上,虽然准备金率连续上调,人们的投资热情依然高涨,股市依然持续飘红。

有分析指,从短线而言,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于金融、地产的利空很大部分上将会在资源类个股维持强势的境遇下逐渐得到消化。

据业内人士测算,本次准备金率临时调整后,所冻结资金规模将在1800亿至1900亿元之间。

但是,这并不会影响目前的流动性。

据此分析,此段时间频繁的上调准备金率并未消磨人们的投资热情,再短期内恐怕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央行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意在逐渐消除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

货币学派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终究是个货币现象。

而在我国现阶段,物价上涨的背后确实具有比较明显的货币因素。

近年来,我国物价走势与货币供应量增减之间,存在着相当直接的关联,往往在货币供应出现快速增长后,物价走势亦会跟着抬头向上,其间二者走势的时滞大约在半年至一年间。

今年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连续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此频繁的调升节奏历史罕见。

对于货币工具今后的使用情况转自,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博鳌表示,消除通胀走高的货币因素是当前货币环境适当收紧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存款准备金率已位于历史高位,但上调没有上限要求,当前货币政策已从适度宽松转为稳健,即货币政策要适当收紧,这个趋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存款准备金政策仅仅是央行三大货币政策之一,虽然效果明显,作用迅速,但是它的刚性极强,往往会带来经济走向另一个极端,并且,目前我国的利率水平已经处于几乎为零的水平,依照凯恩斯的观点,此时的货币政策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并且,随着信息的流通速度加快以及完善性不断增强,信息完全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按照卢卡斯的理性预期理论,货币政策是完全无效的。

所以,如此单一频繁使用这一政策,更加增强了公众预期的理性的几率,这样必定会使货币政策的作用大打折扣。

而单一的货币政策也恰恰说明了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发达与不完善。

因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央行更多地是在利用公开市场业务的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

这一现象更多地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由此说明,我国的金融市场亟待完善。

四、存款准备金机制完善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建立并加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成为总结金融危机教训、完善金融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之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也明确要求“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

经过一年多研究准备,中国人民银行结合宏观审慎理念和流动性管理的需要,对差别准备金制度作了进一步的规则化、明晰化,于2010年底明确对金融机构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并作为一种支持、激励性工具加以运用。

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基于社会融资总量、银行信贷投放与社会经济主要发展目标的偏离程度及具体金融机构对整个偏离的影响,考虑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和各机构的稳健状况及执行国家信贷政策情况等,以更有针对性地回收过多流动性,引导金融机构信贷合理、适度、平稳投放,优化信贷结构,并为金融机构提供主动按宏观审慎政策要求,从提高资本水平和改善资产质量两个方面增强风险防范能力的弹性机制,达到防范顺周期系统性风险积累的目的。

4.1、存款准备金工具深度冻结流动性的作用在一般教科书中,作为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的存款准备金率被视为货币调控的“利器”,并不轻易使用。

但在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基础货币供应过剩的特殊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把存款准备金率发展为常规的、与公开市场操作相互搭配的流动性管理工具。

之所以要搭配使用这两种对冲工具,主要是随着对冲规模不断扩大,公开市场操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商业银行购买意愿、流动性冻结深度等因素的制约;而存款准备金工具具有主动性较强的特点,收缩流动性比较及时、快捷,能够长期、“深度”冻结流动性,更适合应对中长期和严重的流动性过剩局面。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锁定部分基础货币并降低货币乘数,进而影响金融机构信贷扩张能力,对于调控货币信贷总量有着更大的效力。

自2003年9月至2011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32次,其中上调28次,下调4次,目前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19.5%。

期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2008年下半年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2010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回升及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市场流动性状况,重新启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工具。

应该说,存款准备金工具对于成功进行流动性对冲功不可没,目前其对冲作用甚至超过了公开市场操作。

4.2、建立差别准备金制度并引入动态调整机制经国务院批准,200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差别准备金制度。

当时建立这一制度,是考虑到不同银行正处于改革和财务重组的不同阶段,且各自对审慎度把握不一。

它把总量调控和个体风险差异结合起来,有利于货币政策传导,加强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盲目扩张,是存款准备金率工具的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