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传统的中国绘画该告一段落了

合集下载

谈林风眠的绘画艺术

谈林风眠的绘画艺术

谈林风眠的绘画艺术作者:任慧娟黄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8期摘要:林风眠先生是近代中国美术史上有着巨大艺术成就的画家,他的绘画艺术给了今天我们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很多有意义的启发。

本文首先从林风眠的人生经历入手,回顾了他的童年及其在法国留学期间的生活,并分析了这些经历对他中西调和理论形成的影响。

对他绘画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其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林风眠;绘画艺术;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J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8—0—01正文林风眠是二十世纪中国绘画史上伟大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改革家,他针对当时的中国传统绘画日渐走向衰落的现状,大胆地提出了调和中西艺术的主张,倡导对西方的现代艺术兼收并蓄,并融合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创造出兼具东西方艺术特色,又不失传统水墨精髓的崭新艺术形式来。

然而他的这种艺术主张在当时并未得到认可,而是遭受了顽固的传统绘画保守派尖锐的批评和抨击。

他的这一极富超前革新精神的艺术思想也因此而受阻,然而在这种极其艰难的情形下,林老先生依然培养出了一大批现今世界知名的艺术家,李可染、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这些享誉全球的艺术大亨全是出自于他的门下。

林风眠出生于1900年11月22日。

爷爷是一位石匠,爸爸同样以雕石工作为生,同时,从事绘画和书法。

他从小便跟随祖父和父亲学习雕刻和绘画。

梅州中学毕业之后,被邀一起远赴法国进修,在法国学习期间,林风眠受到了西方现代艺术广泛的影响,但同时他又没有仅仅满足于西方艺术的滋养,而是开始重视从中国的民间艺术及元朝之前的美术中发现传统精髓并加以融合应用。

这可能是林风眠一生主张要调和东西艺术的最早出发点。

回国后的林风眠踌躇满志,发誓要改革中国传统绘画,他提出了“以艺术改造社会”的主张,然而这一主张却因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而变得支离破碎,这些挫折并没有阻挠林风眠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与探索。

他数十年如一日的践行着自己的中西调和理论,无数次的试验,无数次的探索,使他的绘画艺术终于自成一派,既不是纯中式的也不是纯西式的,而是在中与西这一道看似完全无法逾越的鸿沟面前架起了一座天桥,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林风眠体”。

林风眠作品艺术特点

林风眠作品艺术特点

林风眠作品艺术特点林风眠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的作品风格鲜明独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魅力。

以下是林风眠作品的艺术特点的阐述。

第一步:传统文化的融合林风眠生长与南方水乡之中,受到南社文化的影响。

在他的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

比如,他的花鸟画作品中,经常运用诗词句子作为作品的题字,以表达他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推崇。

同时,他将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与西方绘画学习经验有机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现代绘画风格。

第二步:清新明亮的画风林风眠的画风清新明亮,色彩充满着灵动和跳跃感。

他的花鸟画和山水画作品,表现得同样惟妙惟肖。

他通常采用淡泊而自然的风格,充分表现出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倾慕。

同时,他大胆地运用浅色系,将各种颜色进行自由的拼凑、叠加,令画作更具现代感的同时,也增加了画面的艺术感染力。

第三步:抽象与具象的结合林风眠喜欢运用抽象表现手法,将实际的山水、花鸟等元素进行抽象化处理,并将它们纳入到整个画作之中。

他所绘制的花卉画,常常呈现出多个角度的空间感受,而景深的表现则是他的另一突出特征。

在画作的背景和构成之中,他大量运用了各种几何形状,并将它们有机地融入到画面之中,增强了画作的现代感,表达了他对于艺术自由和拓展的向往。

第四步:诗情画意的搭配林风眠的画作中,经常融入各种文学、诗词等元素,表达出他对于人生、自然、爱情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和感受。

他的画作中通常都搭配着自己创作的诗词,将画作和文学作品一并呈现。

以他的《姹紫嫣红》一画为例,画面中的梅花,在并排排列之下充满着生命的力量,而诗词则是以朴素、平凡的语调来表述出梅花所表达的情感。

总的来说,林风眠的画作充满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创新性,他对于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再创造,以及对于现代绘画技法的推崇和尝试,让他的画作在20世纪中国现代艺术史上,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的作品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视觉美感的享受,同时也启迪了我们对于艺术和人生的反思与思考。

美与生之线——林风眠绘画风格浅探

美与生之线——林风眠绘画风格浅探
容、 桀纣 之象多少带 有教科书 的味 道 , 元培就很有 魄力 代 的佛像 , 蔡 宋代的 瓷器 , 更有皮影 、 曲等艺术 , 是林 戏 都
的提 出以美 育代宗教的想法 , 这与林风 眠在 12年 全 风眠 艺术营养的来源 。 97 致 国艺术界书 中的 “ 同情之心 “ 的观 念不谋而 合 ,引起 人 “ 林风眠 12 年创 作的 96 民间》 是其 回国后 的第一幅 作 与人 间种种纠纷 的不是个人的 自私吗?艺 术能把他的 感 品, 光影的处理 明显受到西 方印象主 义的影响 , 令人想 到 情及 美 , 浸入赏鉴者 的心肺 , 使这 种下贱的我 见 , 完全在 雷诺 阿那 幅 ( 《 穆连 ・ ・ - 口 德 拉 力 列特舞 会 9 9 , 的 。1 2 年 他
同情 与美感下消灭 人类舍 却其各 自的 自私只见 , 人类社 好友 、 留德 同学 熊君锐被枪 杀 , 他创作 了 ( ( 人类 的痛 苦》 ,
会的各种纠纷与苦恼 , 大半可以不再发生 了! 因此林风 形式上将 人体扭 曲变形 , 达强烈 的感情 , 以表 极富表现主 眠在绘 画作品 中并没有过 多的表现 明君圣贤孝子 烈女的 义色彩。 这时林风 眠想到的应该是用西方现代艺术的元素 故事 , 他在 创作时并不是 为着其社会功 用 , “ 正的艺 改造 中国绘画吧 。 些作品打上了西方现代绘画的 明显烙 而 真 这 术品 , 无论他是艺术 的艺术或人生 的艺术 , 总可 以直 接影 印 , 再现 的人物形象 主要用块状 的颜色表现 , 廓稍微模 轮 响到人们的精神深处。 林风 眠在 复兴 中国艺术的道路 糊 ,感知 听从于视 觉外貌 ,这样 的再现手法 可 归类 为图 在
术 形 式美 ,用 文入 画兴 起 前 的 中 国传 统绘 画之 丝编 织 出近 代 绘 画 的优 美 篇 章 。 本 文 试 对 其 作 品 中 图绘 和 线 描 两 种 方 法 的使用进行分析 。 [ 键词 ]林风 眠;图绘 ;线 描 ;传 统 关

论林风眠的绘画艺术特色

论林风眠的绘画艺术特色

论林风眠的绘画艺术特色作者:沈昭杨来源:《南风·下旬刊》2014年第07期摘要:林风眠推行中西艺术融合理论思想,吸收东西方文化的精髓,探索将油画与国画的优点和美感相结合,实现中国艺术向现代转型。

本文主要分析了林风眠作品的绘画艺术特色,以期对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带来有意义的启发与经验。

关键词:林风眠;绘画;艺术特色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绘画的代表人物。

虽然他的艺术道路充满了坎坷与崎岖,但他努力探索“中西融合”绘画道路,将中外绘画技法相融合,并大胆创新。

林风眠的绘画题材丰富,在人物、花鸟、风景等方面都有探索,形成了具有林氏风格的绘画创作。

林风眠先生的绘画艺术成功为中国画的改革指出了一条新路,为传统中国画的发展迎来了新的生机。

林风眠不仅在美术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更为当代中国画的发展留下了许多值得思索和探究的空间。

一林风眠绘画的历史背景林风眠出生在上世纪初,其父为石匠手工艺人,且略通书画。

在其父的影响下,林风眠自幼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学毕业后,林风眠作为中国留法学生,前往法国学习西洋画。

留学其间,他获得了大量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也了解了欧洲的各类艺术形式和绘画风格,为其后来的艺术创作和倡导的“中西融合”的绘画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国后,他先后担任了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杭州艺专校长。

上世纪40年代后期,他离开教学工作岗位,潜心进行绘画创作。

林风眠作为我国现代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撰写了大量有关中西绘画融合的文章,如《东西艺术之前途》、《艺术丛论》、《中国绘画新论》等,同时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绘画作品,如《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宫女与花瓶图》,出版了《林风眠画集》。

林风眠为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林风眠绘画作品的艺术特色(一)“中西融合”的艺术思想林风眠“中西融合”的艺术思想是吸取了西方艺术写实的优点,又融入了大量东方绘画的特征,并非严格的写实,因而更容易被国人所接受。

近百年中国绘画史研究读后感

近百年中国绘画史研究读后感

近百年中国绘画史研究读后感书里讲的那些画家们啊,一个个都像是武林高手。

比如说徐悲鸿,感觉他就像是绘画界的大侠,带着西方绘画的功夫来到中国传统绘画的江湖里闯荡。

他画的马那叫一个神,每一匹马都像是要从画里奔腾出来似的。

他把西方绘画的写实技法和中国绘画的神韵结合起来,这就像给中国绘画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我就想啊,这得是多么有创意的脑袋才能想出这样的玩法呢?还有林风眠,他的画给我一种特别梦幻的感觉。

好像他是住在一个绘画的仙境里,然后把他看到的那些仙境里的美景都搬到了画纸上。

他的风格也是中西合璧的那种,就像是用中国的笔墨和纸张,弹奏出了一曲西方现代艺术的旋律。

看着他的画,我都感觉自己好像穿越到了一个充满诗意和幻想的世界里。

而且啊,这本书不只是单纯地介绍画家和他们的作品,还把绘画史放到了当时的社会大背景里去讲。

这就很有意思啦,就像看电影一样,知道了这个时代发生了什么事,就更能理解画家们为什么会画出那样的画。

比如说在战争年代,很多画家的作品里都充满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控诉。

那些画就像是他们的呐喊,用色彩和线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不过呢,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有点小苦恼。

里面提到的一些绘画流派和专业术语,有时候真的是让我脑袋有点晕乎乎的。

就像突然闯进了一个满是密码的房间,得费点劲儿才能搞明白它们的意思。

但是这也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吧,就像是一场挑战,等我把这些搞懂了,就感觉自己好像又升级了一样。

总的来说呢,读了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近百年中国绘画宝藏的大门。

里面有太多的奇珍异宝等着我去发现,而且也让我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觉得中国绘画就像一棵大树,近百年的发展就像是大树长出的新枝丫,虽然有着不同的形状和方向,但都是从传统这个树根上生长出来的,而且都向着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伸展着。

以后再看中国绘画的时候,我就可以像个小专家一样,给身边的人讲讲这些有趣的故事啦!。

林风眠秋叶小鸟美术鉴赏

林风眠秋叶小鸟美术鉴赏

林风眠秋叶小鸟美术鉴赏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绘画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风格和深沉的情感内涵而闻名。

其中,他的《秋叶小鸟》系列作品更是以其精致的笔触、生动的色彩和深邃的意境,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在这篇美术鉴赏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林风眠的《秋叶小鸟》系列作品,以期领略其艺术魅力。

首先,从整体上看,《秋叶小鸟》系列作品充分展现了林风眠的绘画风格。

他擅长运用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物与情感表达融为一体。

在《秋叶小鸟》中,林风眠以秋叶为背景,小鸟为题材,通过精心的构图和细腻的描绘,展现出一幅宁静而优美的画面。

秋叶的黄与小鸟的灰白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色彩运用方面,林风眠独具匠心。

他善于运用色彩的冷暖、明暗、纯度等元素,营造出不同的情感氛围。

在《秋叶小鸟》中,他巧妙地运用暖色调表现秋叶的温暖和阳光的明媚,同时以冷色调描绘小鸟,突出其柔弱和灵动。

这种色彩对比与协调,使画面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构图方面,林风眠独具匠心。

他善于运用视觉元素,如线条、形状、空间等,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在《秋叶小鸟》中,他将小鸟置于画面的中心位置,通过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营造出深远的效果。

同时,他将秋叶的黄与背景的灰白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当然,《秋叶小鸟》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小鸟的形象。

林风眠笔下的小鸟形态各异,生动逼真。

他们或立或卧,或飞或行,或低吟或高歌,无不表现出生命的活力和对自由的向往。

这些小鸟不仅是林风眠情感的寄托,更是他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的体现。

此外,《秋叶小鸟》还表达了林风眠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他认为自然是艺术的源泉,是人们心灵的归宿。

在他的作品中,他试图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传达他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因此,《秋叶小鸟》不仅是一幅美丽的画作,更是一首优美的诗篇。

综上所述,《林风眠秋叶小鸟美术鉴赏》是一幅充满情感和生命力的画作。

它以独特的风格和深沉的情感内涵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简述林风眠对中国画表现手法和形式上的创新

简述林风眠对中国画表现手法和形式上的创新

简述林风眠对中国画表现手法和形式上的创新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方形构图——打破传统卷轴模式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都是立轴或横长的,即便有册页,也是及其少的。

林风眠绘画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形式上进行了变革。

它使用方形构图,长宽比例一样的方形构图,清晰了画面的水平线和垂直线,这让水平轴与垂直轴上的力与对角线上的力产生了一种平衡,具有静态特征,而不像立轴和长卷富于张力。

林风眠绘画的整体构图丰富饱满,引人入胜,动中寓静,静中含动。

一般来讲,他的画面分横向式,纵向式,三角式,中心式,散列式,互补式,综合式等类型。

这些分类型式都是为了很好的叙述,具体的形态同构图形式是紧密相连的,他们构成了一个整体,形成了林风眠格体。

当林风眠平均安排画面时,画面呈现一种远、中、近景的层次感;当形式上有意向一方偏重时,则产生某方面的张力。

60年代的《琵琶女》,仕女大三角式的位于画面的中间,左侧细长的花瓶中插着娇艳的花朵,右侧为花团锦簇的屏风,产生了一种平衡的力,而仕女手中的琵琶斜穿过画面,打破了原有的平衡,画面右侧出现一种张力,琵琶柄又放在仕女的身上即画面中下方,又显着那样的稳固,使画面在某种张力和平衡中保持着和谐统一。

二、色墨结合——实现中西技法融合色彩是林风眠绘画的一大特色。

林风眠的绘画将西方绘画色彩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相融合。

它既具有西方色彩实体的表现力,又融合了中国绘画的水墨情趣。

犹如艾青所说,林风眠的绘画就是彩色的诗。

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绘画一直都是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运墨则五色具的用色之道。

林风眠曾说,“中国传统绘画所以不如西方能表现体量的真实,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绘画原料用水彩和水墨。

这种材料使用的不便和艰难,绘画的技术上、形式上、方法上反而束缚了自由思想和感情的表现。

”针对中国水墨画的缺点,林风眠把西方色彩技法掺柔其间,进行了几方面色彩方面的革新。

林风眠“中西调和”

林风眠“中西调和”

林风眠“中西调和”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受龙,字思野,号风眠,广东潮阳人。

他是一位著名的中国画家、艺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和艺术评论家,被誉为“中国画坛的泰斗”。

林风眠的艺术作品以花鸟画著称,尤其以他的兰花画、牡丹画、菊花画为代表作。

“中西调和”是林风眠的艺术追求,也是他对于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理念。

林风眠的“中西调和”是指他在绘画艺术中努力寻求中西文化的融合和交融。

他不仅研究和借鉴了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和风格,还深入研究了西方绘画理论和技巧,将二者进行了合璧。

他认为,只有汲取中西文化的精华,才能真正使绘画艺术达到更高的境界。

在艺术表现方面,林风眠的绘画作品注重形式的美感和技巧的运用,同时注重艺术的内涵和思想的表达。

他通过中国传统花鸟画的绘画技法,将西方绘画中的透视、光影和写实表现的方法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他的画作常常能够展现出严谨的构图、细腻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给人一种典雅而又逼真的感觉。

在绘画题材方面,林风眠善于将中国传统的花鸟画与西方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相结合。

他以花卉和鸟类为主题,通过写实的手法描绘它们的形态和姿态,同时注入自己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

他的作品往往富有诗意和哲理,能够引发人的思考和情感的共鸣。

林风眠的“中西调和”在中国绘画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艺术作品被誉为“新中华艺术”,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绘画理念和技巧对后来的一代中国画家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开创了中国画坛的新局面。

林风眠的“中西调和”是他对绘画艺术的独特追求和创作理念,通过将中西文化相融合,他成功地开创了一种新的绘画风格。

他的艺术作品充满着中西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美学境界。

他的绘画艺术在当代中国画坛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对于我们后来者来说,更是一种重要的艺术遗产和传承。

浅析林风眠先生的绘画艺术——以其仕女画作为例

浅析林风眠先生的绘画艺术——以其仕女画作为例

【学术研究】Academic rescerch116Vol.134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自幼喜欢绘画,于1919年正值19岁时报名参加留法勤工俭学。

他先后在法国迪戎美术学校、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两所美术院校深造。

当时较为流行的印象主义、野兽主义、原始主义等流派的影响都体现在林风眠中西结合的画风中。

他是20世纪公认的不可或缺的美术大师、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创始人。

英国牛津大学艺术史学者苏立文教授在评价林风眠的影响和地位时说:“林风眠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已是世界公认的……因为他的开创,使中国艺术家们能以现代的手法表达出完全中国化的感受,从西方艺术理念的影响中得到解脱……他真正是中国现代绘画的先驱者。

”[1]他笔下的人物多为女性,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在他一生中先后失去了几位至亲的女性,他把对亲人、爱人的思念倾注于自己一生热爱的绘画事业中。

他早期的绘画作品较少涉及人物,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才真正开始仕女画的探索。

他仕女画中的人物多为坐姿,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女子动人的形态,少女优雅含蓄的东方气质跃然纸上。

林风眠先生的仕女画犹如一杯清茶,沁人心脾;又像一朵雏菊,清新淡雅,给人以温暖和柔情。

他的作品所呈现出的简化的构图、透明的色彩、高雅的格调,具有强烈的东方韵味。

林风眠以高超的美术天赋、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开创了迥异于古今、令人耳目一新的新画风。

在他的画中不仅能看到西方现代流派的影响,也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影子。

他一生都在寻求中西融合的艺术方式,探索两种绘画方式的交点,希望能为中国绘画探索出一条全新的道路。

1 传统元素对他的影响从林风眠的自述中我们可以得知,他在5岁时就开始临摹《芥子园画谱》和学习中国画,工笔、山水均有涉及。

在欧洲留学期间,他的老师迪戎美术学院院长杨西斯看到林风眠沉迷于自然主义的框子,告诫他不要变成学院派:“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可知道你们中国的艺术有多么宝贵的优秀的传统啊!你怎么不去好好学习呢?去吧!走出学校的大门,到东方博物馆、陶瓷博物馆去,到那富饶的宝藏中去挖掘吧!”[2]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对于中国传统艺术他形成了自己十分独特的见解,这为他后来提出“中西调和”的绘画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浅谈林风眠的绘画艺术特色

浅谈林风眠的绘画艺术特色

浅谈林风眠的绘画艺术特色作者:李琳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年第04期摘要:在东西方艺术文化领域的研究和探索中,林风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通过对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艺术的吸收学习和深刻剖析,最终形成了一种中西艺术调和的思想和特色。

本文通过对林风眠绘画中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的研究,阐述林风眠先生的艺术特色及其对当代创作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林风眠;中西调和: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1-0172-02一、引言林风眠立足于传统,吸收西方绘画精髓,将西方现代绘画中的表现形式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结合起来,开创出自身独有的绘画艺术特色。

他把中国汉唐艺术、民间艺术的精华、与西方最新颖的现代绘画结合,形成了彰显个性又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绘画作品。

林风眠对于构图形式、线条、色彩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探索,他的作品富有现代性和中華特色。

林风眠自身留学多年,对西方艺术有着深刻的见解,在中西调和论中的许多艺术观念和理论见解对当代绘画都有着启迪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他人物画中的艺术特色,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绘画形式、色彩构造和构图语言。

二、林风眠绘画艺术特色的形成(一)海外留学阶段20世纪的中国步入到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绘画也需要构建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支撑中国文化更好的发展。

对于此时的中国美术来说,正是一个满怀开放与创新的时代,新旧思想的更替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但在此之前,国内直接去遥远西方学习的人屈指可数,西方艺术也只通过单一的传教方式进入中国。

随着留洋热潮逐渐兴起,许多有志青年来到上海,登上了去往法国的邮轮,这些少年里就包括了林风眠。

他就读于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在此学习了“西方科学的、写实的”绘画。

后来在德国游学的一年中,林风眠又接触到了德国的表现主义,他看到表现主义的画作时,新颖的视觉感官刺激了他的创作激情,这一阶段是林风眠人生中的创作高峰,产生的作品有鲜明的表现主义特色,画面造型夸张,用笔苍劲有力,大胆地运用色彩,使画面色彩对比强烈。

林风眠《小薇》作品赏析

林风眠《小薇》作品赏析

林风眠《小薇》作品赏析任永利【摘要】:受后印象派,野兽派和立体派的影响,林风眠在他的彩墨世界里一直试图将塞尚、勃拉克的内在结构和马蒂斯、毕加索爆裂的色彩与奔放的笔触融为一体,他关照自然的这种方式与造型语言,无疑是属于西方现代主义的,但同时他又用宣纸、松墨、毛笔这些地道的中国画材料作为主要媒介,而且,他在使用这些中国画媒介的时候,通过对于陶瓷、石刻、剪纸和蜡染等民间美术语言的融合,表达了奔放、孤傲、郁勃和苍凉等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哲诗。

【关键词】:林风眠《小薇》绘画艺术艺术风格中国【正文】:受后印象派、野兽派和立体派的影响,林风眠在他的彩墨世界里一直试图将塞尚、勃拉克的内在结构和马蒂斯、毕加索爆裂的色彩与奔放的笔触融为一体,他关照自然的这种方式与造型语言无疑是属于西方现代主义的。

但同时,他又用宣纸、松墨、毛笔这些地道的中国画材料作为主要媒介,而且,他在使用这些中国画媒介的时候,通过对于陶瓷、石刻、剪纸和蜡染等民间美术语言的融合,表达了奔放、孤傲、郁勃和苍凉等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哲诗。

也即:林风眠用西方现代主义的审美图式表达了意蕴深沉的中国文化诗情,从而将笔墨与色彩,写意与构成、意境与形式整合一体,开创了彩墨画——这一传统中国画的现代水墨之路。

林风眠讲究形式与构成的彩墨画,无疑是注重艺术创作的主观性的;在他一生彩墨画的创作生涯中,笔墨与色彩的构成形式,也无疑是他探索与创作的主线。

富有意味的是,1950年随着大陆中苏友好关系的缔结,俄罗斯巡回画派批判现实主义的美学思潮和创作方式,席卷了整个中国大陆的美术界,印象主义以及此后的西方现代主义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和批判。

林风眠也未能幸免于此。

他不仅因此与当时写实主义主流艺术观念不和,于1952年辞去杭州艺专(此时已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职,定居上海,而且在1950年代末参加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的相关写生活动,从而在1950年代末至1960年初,他的创作风貌发生了细微变化,画面出现了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形象,如《渔民》、《收割》和《集市》等等。

林风眠作品欣赏

林风眠作品欣赏

林风眠作品欣赏《霸王别姬》布面油画林风眠 2005年北京展出:“画妆:中国戏曲主题艺术大展”林风眠油画《霸王别姬》有二件,一件藏香港,一件藏台湾。

此幅是香港所藏者,尺幅略大(71.4×65.8cm),是藏家在2000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拍购的。

画面上,霸王在右侧,形体硕大,正面立姿,有低眉沉思之意;虞姬在左侧,左手执剑,作侧脸回首状。

台湾所藏者,尺幅略小(54×48cm)。

画面上,霸王居左方,侧身回首;虞姬居右方,右手执剑,亦侧身回首,霸王掩面不忍视虞姬,而虞姬亦痛苦难舍,可谓动笔有情。

两件作品都以黑、深红或赭红为主色调,辅以蓝、赭、黄诸色。

比较起来,香港这幅一动一静,色彩对比比较强烈;台湾那幅寓动于静,色彩相对沉着和谐。

两幅都以几何形构造人物,香港一幅比较突出用线,风格粗犷强悍;台湾一幅强化色块而弱化线条,相对精致微妙。

颇富中国民间皮影、剪纸之美感。

林风眠的戏曲人物,是一种探索性绘画,其着意点在形式的革新与创造,因此,他反复画同一题材并不奇怪,如《宇宙锋》《宝莲灯》《南天门》等等,都画了很多幅。

戏曲人物——《南天门》戏曲人物——《宝莲灯》戏曲人物戏曲人物——《秋江》原为香港资深收藏家杨先生于80年代初通过中侨国货公司向林风眠先生亲自购藏,并曾于1996年3月在由北京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及香港古今画廊在香港大会堂高层展览馆联合举办的“中国名家画展”中展出,为林风眠晚年精品。

戏曲人物——《宇宙锋》戏曲人物——《白蛇传》京剧人物:《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京剧人物:《杨门女将》京剧人物:《盗御马》林风眠(1900-1991)广东省梅县人。

1918年参加政府赞助赴法勤工俭学。

他先在弟戎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转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

林风眠在学校里所受的教育是学院派的。

但在校外深受当时流行的现代流派影响,如后印象主义、野兽主义及原始主义,其中又以马蒂斯、莫迪里亚尼以甚。

他们的影响体现于林风眠中西结合的画风之中。

六年级美术《画家林风眠》(教案)

六年级美术《画家林风眠》(教案)

六年级美术《画家林风眠》(教案)第一篇:六年级美术《画家林风眠》(教案)第4课画家林风眠一、教学目标1、了解画家林风眠及其作品的艺术台特色,初步学习彩墨画的表现方法。

2、通过对比欣赏、递进式体验感知作品的独特韵味,尝试彩墨画的用笔、用墨、用色技巧。

3、感悟画家的人格魅力和坚持不懈的艺术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林风眠作品的艺术特点。

难点:彩墨画技法的运用。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一、教学设计课前准备:(学生)毛笔、生宣纸、水彩或国画颜料、墨、水、毡垫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毛笔、生宣纸、水彩或国画颜料、墨、水、毡垫等。

教学过程:1、设疑激趣。

(1)、出示课件。

有一个人,被称为中国现代画坛杰出的艺术大师,当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

以为中国现代绘画的启蒙者,开创了彩墨画的新纪元,至今仍极深远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辈画家。

(2)、提问:猜一猜,他是谁?教师揭题并板书:画家林风眠。

2、讲授新课。

(1)、初步了解。

(林风眠生平介绍)A、了解林风眠生平B、教师介绍林风眠的艺术人生。

(2)、作品初赏。

A、师生一起欣赏教科书中《三月梨》、《琵琶仕女》、《秋之湖》、《秋鹤》等作品(教科书第10、11页),了解林风眠其人其画。

B、教师提问。

(说一说)问题一:画家林风眠的作品表现了哪些内容?(静物、仕女、芦苇、鲜花等)问题二:你能感受到作品中彩墨交融的独特效果吗?C、学生欣赏、讨论。

(3)、对比欣赏。

(比一比)A、教师提问:为什么林风眠的画那么有名?作品与齐白石、徐悲鸿的作品有何不同?B、比较欣赏:欣赏林风眠与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的作品(鸟、风景、仕女、芦苇等),学生通过对比欣赏找出独特表现形式。

a.构图:以正方形为主。

b.造型:不是纯写生,有装饰意味。

c.用笔:随意、干脆、简练、迅疾。

d.用色:以墨色为主,以墨显色,以色助墨。

色彩浓重,彩墨交融。

e.落款:落款简单,基本只有姓名与印章。

C、笔墨体验:仔细观察林风眠作品的用笔、用墨和用色,并尝试用笔蘸上颜料或墨,结合水在宣纸上临摹林风眠的作品局部,感受其用笔用墨。

林风眠“中西调和”

林风眠“中西调和”

林风眠“中西调和”林风眠(1900年-1991年),原名林汉民,字风眠,号石榴庐主人,江苏省南京市人,中国近现代画家、书法家。

他是中国画坛上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被誉为“近代国画艺术的奠基人”。

林风眠的艺术风格独特,他将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与西方的绘画理论相结合,创造出了独具个性的“中西调和”的绘画风格。

他的画作热情奔放,富有浓厚的艺术创造力,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美学,又吸收了西方绘画的透视和光影技法。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

林风眠从小就对绘画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18岁的时候,曾随师学习齐白石的画技,后来又师从日本画家太田淑夫学习西洋油画。

正是这些丰富的学习经历,让他在艺术创作中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林风眠的画作具有浓烈的写意风格,他善于用笔墨来描绘出大自然的美丽与神秘。

他的山水画宛如大自然的真实写照,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他以淡墨轻柔、温润婉约的笔墨,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意境和情感共鸣。

林风眠的书法作品也非常出色。

他以他独特的个性和风格,塑造了自己的书法艺术形象。

他的书法作品通常以中国古代经典诗文为题材,字体遒劲有力,线条流畅,意境深远。

他的书法作品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林风眠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的艺术展览中展出,并获得了一些重要的艺术奖项。

他的艺术成就对中国画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被认为是中国画坛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林风眠的一生充满了创作的激情和追求。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追求真理和美的精神活动,是一种对生命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富有希望的精神力量。

林风眠以他独特的绘画风格和艺术创作理念,为中国画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潮。

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还展示了中国艺术家对西方绘画理论的接纳和融合。

他的作品让人们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和美的魅力,对于中国画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小学美术《画家林风眠》教案

小学美术《画家林风眠》教案
针对本次教学,我认为以下方面需要改进:
1.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和启发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简化语言表达,使理论讲解更加通俗易懂。
3.关注学生需求,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提高实践活动的效果。
4.加强讨论环节的引导,确保讨论主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鼓励和表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学会创作具有林风眠风格的画作:指导学生运用线条、色彩等绘画元素,创作出具有林风眠风格特点的美术作品。
举例:以《荷花》为例,讲解林风眠如何运用线条勾勒出荷花的轮廓,通过色彩的叠加和渲染表现出荷花的立体感和生命力。
2.教学难点
-理解线条、色彩在画作中的应用:学生往往难以把握线条的流畅性和色彩的搭配,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反复练习来突破。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画家林风眠》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身边的美术作品?”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画家林风眠的艺术世界。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意到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学生理解林风眠的艺术风格。但在讲解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加注重语言表达的简洁明了,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能够让学生们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分组时要确保每个小组成员的能力均衡,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协作完成任务。此外,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1.观赏理解:通过学习林风眠的生平和艺术风格,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提升审美素养,激发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画家林风眠(六上美术)课件

画家林风眠(六上美术)课件

培养了一批杰出画家
01
林风眠在担任国立艺术学院院长 期间,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画家 ,他们对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02
这些画家继承和发展了林风眠的 艺术理念,为中国现代绘画的繁 荣做出了贡献。
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
林风眠的艺术理念对中国美术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和思想 成为后世艺术家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创新绘画风格
林风眠融合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现代艺术,开创了中国现代绘画的 新风格,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
推动绘画现代化
林风眠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代感,推动了传统绘画向现代艺术的转 变,使中国绘画更加符合时代潮流。
强调绘画的社会责任
林风眠认为绘画应该反映社会现实,发挥其社会功能,引导人们关注 时代问题。
意境美的营造
林风眠的作品不仅关注形式美,还追求意境美的表现,通过画面传 达出深邃的内涵和意蕴。
形式与意境的完美融合
林风眠将形式美与意境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作品既有外在的美 感又有内在的深度。
03
林风眠的代表作品
《仕女图》系列
总结词
林风眠的《仕女图》系列作品以其独特的线条和色彩,展现了中国古代仕女的 优雅与婉约。
详细描述
林风眠的《仕女图》系列作品,以简洁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描绘了中国古代 仕女的形象。这些作品展现了仕女的婉约、柔美和优雅,同时也融入了画家对 于传统与现代的思考。
《山水画》系列
总结词
林风眠的《山水画》系列作品以其独特的构图和色彩,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壮丽 与深远。
详细描述
林风眠的《山水画》系列作品,以大胆的构图和浓烈的色彩,描绘了中国山水的 美景。这些作品展现了山水的壮丽、深远和神秘,同时也体现了画家对于自然与 人生的感悟。

小学美术:林风眠作品赏析稿

小学美术:林风眠作品赏析稿

在我国近代艺术历上,林风眠是一为令人敬仰的画家,他从西方绘画中汲取养分,将西方印象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绘画元素与中国传统水墨交织在一幅作品之中,画面中透露出强烈的个人色彩,尤其以他的仕女图为代表作品,每一幅都像是一首情感丰富的诗歌,接下来我会通过对他《琵琶侍女》这幅作品的分析带大家一起走进他的美术世界。

林风眠一直对女性美的题材有着不一样的情感,直至到了晚年仍然创作了大量仕女图系列的作品,他对仕女图的特殊情怀主要原因之一是来源于他的母亲。

《琵琶侍女》是林风眠仕女图系列作品典型的代表,图中穿着中国传统服饰的仕女,高高挽起的黑发,(ppt)削肩长项,眉眼低垂,怀抱着琵琶席地而坐,一块白色窗帘把背景切分为看似均等的三部分,在人物侧身后的白色花瓶把背景点缀的既丰富又恰到好处,不与人物有任何冲突。

在他的画中,不管是美人标准的瓜子脸型、五官,还是高高挽起的黑发都运用了圆弧曲线,。

除此之外,林风眠仕女画中最突出的线条技法则是把这种勾线方式灵活地运用到美人的衣衫上,突出衣服的质感的同时又衬托着人物更加的婀娜得体。

将圆弧曲线的描绘手法寓于方形布局的构图中,使得画面圆锐有度,增强了整幅画作的柔和性和灵动的飘逸感。

圆弧曲线与方形构图的搭配使画面“圆中有锐”,我们可以从林风眠的仕女图系列作品中发现,在绘画布局上,背景的处理大部分都采用三段式的分割方式,将人物放在中间区域,衣服明亮的设色与朦胧的背景有着较强的对比性,因而给画面增添了韵律感,身后门窗投进明亮的光,形成画面上左右暗中间亮色调,犹如主角在舞台聚光灯下产生的光影效果。

这种中国绘画手法中附着着西方绘画的色彩和光影,将水粉水彩与水墨相结合,使得画面既有东方传统的古典韵味,又有出西方的轻松与浪漫。

整个画面透着通透的层次感,一枚朱印有别于中国传统绘画大段诗句的点缀,使得画面别具一格,简洁却又让人忍不住去细细推敲,仿佛寓诗于画。

林风眠除了钟爱仕女题材,他还擅长花鸟、芦雁等主题,接下来我们在欣赏中结束今天的分享!。

从文献史料及数字档案看郑锦、林风眠的美术发展观

从文献史料及数字档案看郑锦、林风眠的美术发展观

从文献史料及数字档案看郑锦、林风眠的美术发展观作者:李金生来源:《兰台内外》2021年第29期摘要:民国电子数据库及电子档案建设为当代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该论文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及当代民国数据库、数字档案,对北京美专成立初期的校长郑锦、林风眠的美术发展观念进行比较,并论述了二人在中国画理念的差异性。

郑锦、林风眠在办学模式、理念方面的差异性以及在如何继承和发展方面的新尝试,对当代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照作用。

关键词:文献史料;数字档案;美术发展观;郑锦;林风眠文献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支撑。

近20年来,随着民国电子数据库和数字档案的建设,大量难以查找翻阅的史料文献被逐步数字化,成为当代学者进行民国美术史研究的重要参考。

因20世纪上半叶的“中华民国”时期图书、杂志、报刊及档案资料遗存较多,当前与之相关的数据库及电子档案建设亦较为完备丰富,为该论文的写作和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目前较常用的民国文献数据库有“大成故纸堆”,该数据库包括老旧刊、民国图书、近代报纸、老照片等;“瀚文民国书库”,该数据库主要是以图书为主,支持全文检索;“全国报刊索引”收录“近代图书”“近代期刊”“现代期刊”等文献。

北京市档案馆目前也有专门针对民国时期的档案资料系统供研究者查询利用。

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亦刊载大量第一手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

回顾成立于民国初期的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在美术观尤其在美术发展模式、办学理念方面,对20世纪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其贡献,与两位校长郑锦、林风眠有着密切关系。

如今已过百年,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及较为完善的民国数据库、数字档案,对他们的办学理念进行分析和研究,特别是对他们有关中国画的认识进行比较,将对21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参照作用。

在清末民初之际,高等美术院校借助中国新式学堂的兴起也应运而生,并逐步建立起了适合当时国情的教学体系。

中国现代美术史读后感

中国现代美术史读后感

中国现代美术史读后感读中国现代美术史就像走进了一个超级大的艺术乐园,里面充满了各种奇思妙想和五彩斑斓的故事。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就像个好奇的小探险家。

哇,原来现代美术的大门一打开,里面有那么多不一样的流派和风格在等着我呢。

比如说徐悲鸿先生的画,他画的马那叫一个绝啊!一匹匹马就像是要从画里奔腾出来一样,充满了力量感。

看他的画,感觉他不只是在画马,还像是在表达一种对自由、对勇往直前精神的向往。

而且他还把西方绘画的一些技巧融合进来,让中国画有了新的气象。

这就像是给传统的中国画做了一场超级酷的换装秀,既保留了中国绘画的韵味,又多了一些新鲜的元素。

再说说林风眠先生,他的画就像是一场奇幻的梦境之旅。

色彩的运用大胆又独特,画面里常常有着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那些线条和色彩就像是他的魔法棒,轻轻一挥,就创造出了一个只属于他的艺术世界。

我看他的画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像是掉进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迷宫,每一处都值得细细品味。

还有那些新兴的艺术形式,像漫画和版画。

漫画可有意思了,它就像一把犀利的剑,画家们用它来讽刺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或者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那些形象夸张又有趣,就像一个个会说话的小怪物,把现实中的问题一下子就揪出来摆在大家面前。

版画呢,则有着一种质朴的力量感。

一块木板,经过画家们精心的雕刻和印制,就变成了一幅幅充满生命力的作品。

每一条刻痕都像是画家在木板上留下的深深的脚印,记录着他们创作的艰辛与热情。

这美术史里也有一些让人有点头疼的地方。

比如说有些流派的理论啊,那真是像一团乱麻,让人看得云里雾里的。

就像有些艺术家故意把作品弄得特别晦涩难懂,好像是在跟观众玩一场猜谜游戏。

我就想啊,艺术虽然是很个人化的东西,但要是能让更多的人轻松理解就更好啦。

读完整本中国现代美术史,我感觉自己像是参加了一场盛大的艺术派对。

在这里,我看到了艺术家们的喜怒哀乐,看到了他们对时代的回应,对传统的传承和对创新的探索。

这就像是一幅巨大的拼图,每一个艺术家、每一个流派都是其中的一块小拼图,当它们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构成了中国现代美术那绚丽多彩的画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风眠:传统的中国绘画该告一段落了
2003-5-15 10:57:39
要理解林风眠何以要举创造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旗帜,我们不能不对中国绘画的发展轨迹作一个回顾。

古代世界的三大艺术高峰,是非洲的埃及、欧洲的希腊和中国的盛唐。

虽然地跨三大洲,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但三者有着共同的精神,都是面向现实生活,是从生活中走出来的艺术。

自那以后,非洲艺术无太多的发展与变化,一直保持着原始朴实自然的风貌。

欧洲艺术跨越希腊时代,受神学精神的桎梏,绘画曾一度走向死亡,但是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把绘画从死亡中拯救出来,使它从神坛回到人间,人性成为绘画的主题。

中国唐代画师蔚起,焕然称盛,林风眠研究多年而在留学归来成文的《中国画新论》中称赞道:“这个时代的画风,因取材自然界的描写,作风纯系自由的、活泼的、含有个性的、人格化的表现。

初期中,如顾恺之的风格,细致高雅的意味;吴道子的吴带当风,尤可想见其当时作风之超逸。

”中国绘画走过盛唐,进入一个比较复杂的局面,山水花鸟和人物画的分离,有着峰回路转的迷离风光,但经五代、两宋及元、明,再经过清代的二百几十年,虽是画派纷呈,已如水流花谢,春事都休,连一点回光返照的影子都没有了。

如果分头而论,唐代的绘画同文学一样,一切都到了成熟阶段。

唐初人物画,以立本、立德阎氏兄弟为代表。

到开元之后,吴道玄的画派,风靡了整个画坛,后起画家如张萱、周昉,无不以他为宗师。

特别是他们笔下的仕女,不论初唐崇尚削瘦,中唐以后追求肥壮的形态,但都是恢弘博大,显得气度高华,即使是面部、四肢与肌肉及服装这些难以传达的形态,都扼要而生动,有一种亲切的气氛,从他们的独到观察力来讨论,足见这是来自生活。

到了宋代,一部分画家再往细微方面走,一部分一反旧习转到了豪放一路。

走向细微的,写实的范围及动态表现都不及唐,气格显得小了;走向豪纵阔略的,虽清刚爽利,体态流动富于外向性,可传到明代好往粗鄙的路上狂奔,影响之大虽如洪水狂澜,但很快就结束了。

明的后期及清代仕女,都是小鼻子小眼,完全脱离人的本性,只是从旧纸中寻生活了。

唐代山水有诸名大家,如大小李将军、吴道子、荆浩,但他们的画迹泯灭,无从评论,我们所能见到的古代山水车,在北方以范宽为最早,江南的以董源为最早。

范宽笔力苍健,擅于写正面折落的山势,刻骨地表达了山的质的一面,气势雄峻,一种真实的感觉,好像那群峰壁列,真的如压在面前一般。

董源的画派,没有险峻的山峦、奇巧的装点,多平稳的山势,高下连绵,映带无尽,林麓洲渚,是一片真实的江南景色。

南宋山水画,转变了方向,对描绘对象,显得简略、空旷而单纯。

元代继承了北宋的遗风,虽然黄公望对富春山水和虞山有过真实的体验,王蒙对泰山也作过实地描写,但泥古的心情远远超过了对真实的关怀,他们的笔墨很少从真实的境界中出来,只是一味地从前人的技法中寻找自己的生命。

倪瓒表现的已是一种消极的风格,把真实的形象处于配角的地位,只是在表现那百读不厌的笔墨。

这一风气,一直影响到明清两代,只是接受前人的技法,绘画的主旨反逐渐地遗落了。

他们大多是剥皮主义,所谓新的风貌,也只是从剥皮中产生,并不知道真实。

从明董其晶到清初“六家”,走的是同一条路,萎靡地拖延了五六百年。

可是道济和尚石涛,没有接受定传染,对山水画的革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表现了当时环境的独立精神。

花卉之初创,也是作为人物的配角而存在的,唐代开始,才逐渐独立发展起来。

唐代的殷仲客的花鸟写真、吴道子的墨竹、李隆基及萧悦也都是花鸟专家,但没有作品流传于世。

从唐末的黄筌、黄居采父了,南唐的徐熙、徐崇嗣祖孙,虽然画风不同,但都是崇尚真实的写生。

自此以后,中国的花鸟画一直沿着写实的路子在发展,皇帝老儿中也不乏花鸟画高手,南唐后主李煜,创造了“金错刀”体势,宋代徽宗赵佶的工细双勾花鸟,领导着画院,从事写生的研究,特别是水墨花卉画家历代都有高手,无论工细的或豪放的,所追求的风格都是温静娴婉,笔墨情意,而且“人格化”了的。

这又影响到山水和人物,形成了当时所谓“士大夫画”、“文人画”。

历史的沧桑,朝代的更替,加上宋明理学的兴起,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及神秘玄学的追求,绘画就渐渐地离开人间烟火,只是以笔情墨趣来表现空灵与超脱了,而遗忘了人类基本的生物情绪。

画家只在传统成规中兜圈子,不像古人那样深入自然,虽然有着回归古人高贵神韵的愿望,但却少由自然唤起的基本生命感,画面必然越来越
干枯、脆弱、空虚。

自明代以降,绘画中不乏革新之士,如明代的陈道复与徐渭。

陈的精力所聚,在于秀媚的风姿与流宕的情趣,笔意清发,墨韵明净、粗中带细的描绘,创造了一种亲切的意境。

徐和注意力,集中在情趣的散豁,水墨泛滥,舞秃笔如丈八蛇矛,使酒狂歌,放诞不羁,有令人震惊的气势。

清初的朱耷与道济,他们都是明王朝的宗亲,明亡入清,朱耷运用秃笔,凝重圆润,显得朴苠酣畅,有特殊的含蓄情味,他笔下的鱼鸟,突出夸张的描绘。

增强了奇特的灵动性、倔强性与创造性,不是一般寻常想象所能范围的。

道济从山水到花卉,全面领导着革新运动。

朱耷也道济就是一种新生命的诞生,是超前绝前代的创格。

扬州八怪诸家,也试图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而在前的是一条失败的道路。

从这一简单的历史叙述中可以看出。

明代开始,有识之士就已经感到中国绘画在走向衰微,入清以后,这种衰微把中国画送上日暮途穷的绝路,虽有着矢志革新的人,但都无法力挽狂澜。

从宋代到元明清三代六百年,按林风眠的分期展示于过渡性的第三个时代,他在《中国画新论》中写道:“第三个时代有无结果尚未可知,唯在此长液漫漫的黑暗中,新旧思潮之直接而急迫澎湃争执,其结果如何,亦正未可说定。


二十世纪初,中国处在一个优患重重、动荡不安的时代,也是一个创造机会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政治革命迈上一个新的里程,文化也遭到空前的冲击,社会在痛苦中起了变化。

新旧交替的混乱局面,正宜突出天才的诞生。

在文化上以白话文为主体的新文化运动,造就了不少新文学俊杰,中国画的革新运动更激发了第一流的绘画智慧,产生了许多承先启后的画家。

赵之谦、虚谷、蒲华、任伯年、吴昌硕相继进入画坛,使得衰落时期的传统绘画爆发出耀眼的火花。

但社会演变的缓慢制约了艺术的发展,他们虽有创造,只不过是文人画传统的延续,无法阻止中国画的继续衰微。

黄宾虹“真山真水”,齐白石的“民间味”,虽然给中国画换了一点血液,使旧有的形式焕发新的光彩,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画走向衰微的命运。

中国画的革新要选择一条全新的道路,已是大势所趋了。

这样,我们就发现在寻求突破传统的道路上,与以上诸家举着不同旗帜的是借鉴西方绘画。

以油画水彩作为表现工具,以新颖的技巧与中国绘画相结合,达到中国画的“现代化”。

中国画向西方学习,走着一条迂回曲折的道路,最早是高剑父、陈师曾、李叔同等留学日本,从日本的绘画中学生西方绘画技术。

因为日本比中国早接触西方,日本绘画也随之传到西方,致使西方人认为日本绘画代表了东方风格,或者说就是中国绘画,这是一种误解。

虽然从康熙晚年到雍正乾隆三朝已有几位从欧洲来的画家任宫廷画师,如意大利人郎世宁,法国人王致诚、艾启蒙等,但他们的活动只限在宫廷,并没深入民间,因此对中国绘画没有发生多大影响。

辛亥革命后,由于共和政府的领导,开始注重吸收西方文化。

艺术方面,幸而有蔡元培,他努力提倡新艺术思潮,鼓励并协助国人到欧洲留学。

但民国初年,欧洲正处于第一次大战期间,赵欧大多数国家留学极不方便,即赴法留学。

最早赴法留学学艺术的有李超士(1911年赴法,1919年回国)和方君璧(幼年即赴法留学),再就是林风眠、徐悲鸿和潘玉良了。

再以后就是受林风眠和徐悲鸿影响的艺术家,大都是二十年代晚期到巴黎的,如汪日章(1926年赴法)、王临乙、刘开渠(均于1929年赴法);还有周圭、唐蕴玉、庄子曼、陆传纹(均于1930年赴法),此外还有常书鸿、司徒乔、张荔英、陈士文、黄觉寺、滑田友、庞薰琹,都在这时赴巴黎留学。

历史已经证明,在众多留法学艺术的艺术家中,不少是人天才画家,画出一些在世界艺术史中占一定地位的作品。

但带有明确宗旨,创立中国新的绘画艺术的,只有林风眠与徐悲鸿。

他们又各自规定了所肩负的使命,林风眠是要使中西艺术融合,创造全新的艺术;徐悲鸿则是志在用西洋画的技巧来改造中国画,使之新生。

林风眠在留学期间形成“调和中西”的绘画主张,是因为他把中国传统绘画已经看透了,他认为:元明清三代六百年来绘画创造了什么?比起前代来实是一无所有。

在绘画史上决算起来,不特毫无所得,实在是大大的亏了本。

所得到的只是因袭前人之传统与摹仿之观念而已。

这个从"黑暗时期"走过来而失去生命的绘画,光靠打强心针能把它改造出新的生命吗?
林风眠在《中国画新论》中直截了当地说:传统的中国画应该告一段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