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
小学科学课是以科学探究为主线的探究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如何让学生的探究更有利,让学生探究的更深入,是我们每个小学科学老师追求的终极目标。课程改革实施几年了,科学实验课设计成科学探究对于新课程下的老师们来说,已经不是难题,但是有些实验性不强的内容如何引起学生的科学探究是个难题。本文就小学科学中的生命单元《呼吸》内容为例,谈谈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科学课的有效教学。
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关注教学的可测性和量化,要求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同时,它也是一种教学的策略。信息技术下小学科学的有效教学是指合理借助媒体的力量促进学生主动科学探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学生的自我发展,提高教学效益的一种反思教学。
什么是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是指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相融合;信息技术的应用符合学生科学探究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推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展现内部结构,重唤学生经验,促进思维的形成
《呼吸》教学片段:
通过憋气活动引入《呼吸》一课后,学生们讨论对于呼吸想了解
什么知识的片段。
生:用什么呼吸?
生:人呼吸的时候用什么特殊部位?
生:人呼吸的时候是怎样的?
师:好的,我们不提问了,一堂课时间有限,如果我们把这三个问题弄清楚了,还会有很多发现的。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知道为什么,还要了解用什么呼吸。
师:三人一个小组,桌子上有袋子,袋子里有记号笔,然后把第一号的记录纸拿出来(记录单的内容是:猜想我们的呼吸器官)。小组讨论一下用什么呼吸。
生:讨论后汇报。
师板书:鼻、嘴、肺。
课上到这里是学生根据自己已经有的生活经验认为有鼻、嘴、肺,是否真的就是这些呢?还有没有其他呢?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出示课件(课件内容:人体结构的解剖图),这使学生的思维从迷惑到有点清晰,有了一个重新认识过程。接着老师让学生把“你认为是呼吸器官的”圈出来。
教学片段:
师:好了,第一次你们自己猜想了自己的呼吸器官,看过人体解剖图后再将自己写的呼吸器官补充一下。
生:补充并展示。
师:除了黑板上写的这些器官,这组同学还加了一些什么器官
呢?有咽、喉,还有气管支气管(板书:气管、支气管),还有膈,哪些小组也把膈给圈出来了?(学生举手,教师统计。)
师:还有什么呢?你们还圈出其他的吗?
生:心脏。
师:同意心脏的举手(统计)(板书:心脏)。
师:除了心脏以外还有其他的吗?
师:就这些?还有没有了?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出示一张人体解剖图,效果很好,在学生思维处于思考不能得到答案的时候,给出了学生心中的渴望,利用图展示了我们身体器官的秘密,重新唤醒了学生的知识经验。气体从鼻孔进去往哪里运动呢?哦,明白了,“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这个图片的出示看似简单,但凝聚了教师科学的设计,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形成,给我们传统上呼吸一课的做法进行了有效的革新。一个是运用学生思维的科学探究,科学揭秘,自主找到呼吸系统;一个是告知呼吸系统有哪些,对学生的记忆是不同的,给学生的印象是不一样的,这样利用媒体让学生的心灵进行了一次有效的碰撞。
二、用信息技术展示肺泡气体交换的微小运动,升华所学知识《呼吸》教学片段:
师:空气在干什么了?进去了后又出来了,它在旅行,吸进去和呼出来的空气一样吗?
生:呼吸进去的是氧气,出来的是二氧化碳。
师:吸进去的空气到了肺后,然后呢?
生:我估计是从心脏出去的。
师:血液将红细胞送到全身,那么氧气是怎么弄出来?这些器官中谁有本事把氧气留下?
生:肺。
师:肺和肺泡有什么不同呢?当我们把空气吸进去之后到了肺,肺泡会把氧气留下,把身体里的二氧化碳和没有用的气体都排出去。所以,我们说空气进去和出来的气体是不一样的。
空气在肺泡里的交换过程,学生们只能凭借自己的猜想,不能真正了解,这时,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效果加以展示,下载一个空气在肺泡里的气体交换过程,播放给学生看,学生可以直观
地看到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的过程,也可以看到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的过程,对学生理解吸进去的气体和呼出来的气体不同很有利。这样学生获取的知识是经过自己的猜想——发现——理解的过程,知识得到升华,打破学生学习知识从感性——理性的过程,实现了知识的学习从感性——感悟——理性的过程,增加了一个感悟过程,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效。
三、用信息技术展示认知冲突,形成正确认识
《呼吸》教学片段:
师:呼吸的的确确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来跟着我,咱们来两下好吗?来,吸气(学生跟着做深呼吸),呼气,再来一次。刚才我发现有同学这样做(教师模仿学生的吸气时耸肩的动作,呼气时放
肩的动作),也就是说我们在呼吸的时候上面会不会动?上半部分是胸,下半部分是腹部,我们一起一手放在胸部,一手放在腹部,看看呼吸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学生做动作。)
生:腹部在动。
生:肚子在动来动去。
师:到底怎么动的,请同学们做这样的动作之后,然后填写记录纸(记录表内容:当吸气时,胸腔,腹腔;当呼气时,胸腔,腹腔)。
展示学生的结果,出现了两种争议,一种认为吸气时胸腔扩大,腹腔扩大;另一种认为吸气时胸腔扩大,腹腔缩小。两组学生争议不下,老师又让学生体验两次,由于学生的体会各不相同,一时不能形成统一的认识,这时我们可以采用信息技术,通过下载呼吸运动中胸腔和腹腔的变化视频并播放,非常直观地解决了学生们的争议,这个时候再次请学生们体验呼吸过程中胸部和腹部的变化,就深刻多了。
总之,在我们科学的探究活动中,我们既要设计好探究的过程,又要科学使用信息技术的手段,促进小学学生的探究水平,提高探究的乐趣,带领学生走进科学的有效教学课堂。
注:本文系中央电化教育馆青年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综合学科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