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知识整理

合集下载

留侯论文言知识整理

留侯论文言知识整理

留侯论1.重点词语⑴必有过人之‎节(节操、操守)·⑵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泛指布衣百‎姓,普通人)··⑶卒然临之而‎不惊/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通“猝”,突然)··⑷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怎么,哪里)·⑸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隐约)·⑹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利用)·⑺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副词,实在)·⑻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是)·⑼郑伯肉袒牵‎羊以逆(与“迎”是同义,欢迎)·⑽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之:连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⑾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成就、完成)·⑿非有平生之‎素(名词,早有的交情‎)·⒀非子房其谁‎全之(保全)·2.一词多义⑴过①超过,超越。

例:必有过人之‎节·②错。

例: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⑵见①同“现”,动词,显露、表现。

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高祖发怒,见于辞色··②介词,被。

例:匹夫见辱,拔剑而起·⑶其①代词,他,他的。

例: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②助词,常用在“彼”之后。

例:彼其能有所‎忍·③副词,表示推测、估计,大概、恐怕。

例:此其所以为‎子房欤·④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例:非子房其谁‎全之?·3.古今异义⑴人情有所不‎能忍者(人之常情)··⑵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怀有的抱负‎)··⑶其身之可爱‎(值得爱惜)··⑷其君能下人‎(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⑸必能信用其‎民矣(使……信服,为……所用)4.词类活用⑴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使动用法,使……受摧折、屈辱)·⑵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⑶臣妾于吴者‎(臣妾:奴仆,男为臣,女为妾。

《留侯论》知识点整理学生版

《留侯论》知识点整理学生版

《留侯论》一、文本要点第一节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 )人之节.( )。

人情..( )有所不能忍者,匹夫..( )见.( )辱,拔剑而.( ).起,挺身而.( )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 )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 ) 者甚大,而其( )志甚远也。

译文:第二节夫子房受书于.( )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 )之?观其所以....( )微.( )见.( )其意者,皆圣贤( )相与..( )鬼物,亦已..( )警戒之义。

而世不察,以为过.( )矣。

且其( ) 意不在书。

译文:第三节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一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故曰:孺子()可教也。

译文:第四节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 ) 牵羊以逆( )。

庄王曰:“其君能下( )人,必能信用( )其民矣。

”遂舍( )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 ),臣妾( )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 )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 )子房才有余,而忧( )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 )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 )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 )之役,油然( )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 ),而项籍之所不能怒( )也。

译文:第五节观夫高祖之.( )所以..( )胜,而( )项籍之( )所以( )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 )矣。

留侯论讲义

留侯论讲义

「留亱論」講義一、重要字詞二、國學常識(一)蘇軾1.時代〆北宋眉州眉山人。

2.字號〆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卒諡文忠。

3.生帄概要〆(1).帅聰慧,母程氏親授之書。

仁宗嘉祐二年,時廿二歲登進士第々主試的歐陽脩大為嘆服,稱〆「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

」(2).神宗時上書指陳新法不切實際,與王安石不合,自請外放,任杭州通判。

(3).神宗元豐二年,因烏臺詩案入獄,翌年貶黃州團練副使。

(4).哲宗元祐元年回京,累官翰林學士、龍圖閣學士。

四年出知杭州,建西湖蘇堤。

(5).哲宗紹聖年間新黨得勢,屢遭貶謫,曾遠貶惠州、儋州,後遇赦北歸,病死常州。

4.散文風格〆(1).思想恢弘,才氣縱橫,其文汪洋宏肆。

(2).長於說理,策議論辯之文均所擅長。

(3).其思想、文章風格頗受莊子、孟子及佛典影響。

(4).蘇軾談論文章寫作曾說〆作文「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

」這段文字也可視為東坡文章風格的描述。

(5).釋德洪說〆「其文渙然如水之質,漫衍浩蕩,則其波亦自然成文。

」(6).昔人曾謂〆韓(韓愈)文如潮,蘇文如海。

(或謂:韓文如海,蘇文如潮)5.詩作風格〆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兼有李白的浪漫與杜甫的寫實,為宋詩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

蘇轍說〆「公(蘇軾)詩本似李杜,晚喜陶淵明。

」燮星期《原詩》說〆「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闢古仉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

」蘇軾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6.詞作風格〆豐富了詞的文學性,不受聲律限制。

詞作雄渾放,為宋代豪放詞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天地。

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曾有歌者云〆「柳郎中(柳永)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々學士詞,頇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可看出蘇東坡豪放詞不同於婉約時風之處。

7.蘇軾評人之語〆(1).稱讚韓愈〆「一言而為天下法,匹夫而為百世師。

」「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

」(2).稱讚王維〆「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々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留侯论资料

留侯论资料

留侯论资料《留侯论》相关资料引言:1946年3月,军统特务头子戴笠飞机失事,陈立夫提议送一挽联,章士钊被推举执笔。

章不吹不捧,不卑不亢,点石成金,力透纸背地写道: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功罪盖棺须论定;名满天下,谤满天下,是非留待后人评。

一、有效信息台1、苏轼简介: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时著名文学家。

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中进士,历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翰林侍读等职。

因卷入政治斗争旋涡,屡遭贬逐,长期在外地州郡供职,死谥文忠。

他才气横溢,文学成就很大,是历史上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词人、书法家,继欧阳修为北宋文坛领袖。

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苏并称;诗苏黄(庭坚)并称;词苏辛(弃疾)并称;书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并称,北宋则是苏、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绘画音乐也擅长。

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

一生仕途坎坷。

儒、释、道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2、题解: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

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9篇。

留侯,指张良,字子房。

五世相韩,韩为秦灭,寻秦复仇,破家散金,求得力士沧海,椎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大索天下十日,弗获,匿迹下邳。

后佐高祖定天下,辞官归隐,从赤松子游。

史有留侯世家。

良为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高祖平定天下,大封功臣,而良无战功。

刘邦说:“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

”(出谋划策于营帐之中,决定胜负在千里之外,这就是子房的功劳。

让张良自己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良辞不受,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

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完整版)留侯论等四篇文言文翻译和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完整版)留侯论等四篇文言文翻译和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⑷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译:司马迁揣测张良,认为他是魁梧高大的男子,但看到他的画像,才知道他的形貌却像妇人女子,
与他的志气并不相称。
4. 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见:被
)(3 分)
B. 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通“猝”,突然。
C.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
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①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例:观
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②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⑵以为 ①认为。例:以为子房才有余/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 ②作为,用作。例: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6. 重点语句
平居:平日
D. 非子房其谁全之
全:齐备、完整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忍”与“不忍”不同表现的一组是(
A.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 B.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C.而 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D.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⑶其身之可爱 ··
⑷其君能下人 ··
⑸必能信用其民矣
(人之常情) (怀有的抱负) (值得爱惜) (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 (使……信服,为……所用)
4. 词类活用
⑴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折:使动用法,使……受摧折、屈辱) ·
⑵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⑶臣妾于吴者 仆)
(下:名词活用作动词,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 (臣妾:奴仆,男为臣,女为妾。名词活用作动词,称臣称妾,做奴

留侯论知识整理

留侯论知识整理

3.而世不察,以为鬼物 把(他)看作
4.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可贵,值
5.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得珍惜 代“富贵人家”

9
6.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下:居于……之下; 信:使……信服;用:使用(为他所用)。
a
10
5词类活用
1.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
臣妾:名词作动词,臣服。 2.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惊:使……受惊扰;怒:使……恼怒。
3.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王:名词作动词,立王,称王
4.非子房其谁全之
全:形容词作动词,成全,保全。
a
11
6特 殊 句 式
(1)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
是匹夫之刚也
判断句
(2)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状语后置
(3)而命以仆妾之役
省略兼状语后置 a
12
(4)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 被动兼状语后置 (5)其平居无罪夷灭者
匹夫见辱 被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表现
a
7
其事甚怪 油然而不怪者 非子房其谁全之
奇怪
以……为怪异,感到怪异,意动用法
语气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语气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大概”
所以微见其意者
用来 ……的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的原因
a
8
4.古今义
1.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持有怀有 (抱负)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用来 ……的
《留侯论》知识整理
a
1
1正字音
• 圯上受书
• 刀锯鼎镬
•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 挟持
• 鲜腆而深折之

留侯论

留侯论

留侯论留侯论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留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官职,常常由有才华和能力的人担任。

留侯论作为一篇古文,它的内容以留侯为名,实际上是在讨论政治和治理的原则和方法。

留侯论深入探讨了国家治理的艺术和道理,对于帮助君主正确把握治国之道非常有价值。

留侯论认为,一个君主应该具备聪明智慧,能够冷静地思考和判断,明辨是非,分析事物的本质。

只有明理、明智的君主才能够进行有效的治理,使得国家和百姓能够和谐、稳定地发展。

留侯论强调了君主不能被私心、个人情感左右,而应该以公心为重,全心全意为国家和百姓谋福祉。

君主应该放弃个人私利,以国家的长远利益为优先考虑,决策时要从整体出发,眼光要放得更远。

留侯论还提到了君主要正直廉洁,领导好的榜样,坚持正义,不贪污受贿,不压迫百姓,不迁怒于下属,使国家政治清明。

君主要注重道德修养,以身作则,起到引领和激励的作用。

留侯论还提出了统一的思想和信仰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君主要有博大的胸怀,尊重百姓的信仰和习俗,不加以刻意破坏和限制,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留侯论强调了君主在治理国家时要善于借势,善于利用国家的资源,推动国家的发展。

君主不能闭门造车,而应该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并且善于运用他们的智慧和才能。

留侯论中还提到了对外政策的重要性。

君主应该外交胸怀开放,善于处理国家与他国的关系,在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的同时,促进和平与合作。

君主要善于运用外交手段,化解争端,避免战争的发生。

留侯论总结道,治理国家的艺术并非易事,君主需要有卓越的才能、聪明智慧和高尚的品德。

君主只有以全新的眼光看待问题,以更高的道德准则判断事物,才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综上所述,留侯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治国的思路和方法。

作为一个君主,要具备聪明智慧,放弃个人私利,正直廉洁,统一思想信仰,善于借势和善用外交手段。

只有通过这些方式,君主才能够实现国家的稳定与繁荣,让百姓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课文解析留侯论

课文解析留侯论

一、文章结构本文是苏轼早期史论文章的代表作,很典型地体现了他的论说文纵横捭阖、雄于论辩的特点。

这篇文章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能在前人未到处立论,在前人已到处作翻案语。

这两条线始终交叉缠绕在一起,贯穿全篇。

文章的第一段,是在前人未到处立论,论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能忍。

作者认为,豪杰之士与普通人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就表现在能忍与不能忍上。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因为他们并没有远大的理想;而豪杰之士见辱,却能够“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是因为他们“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抱负不同,见识就不同;见识不同,操守就不同。

这就是作者劈空立论,提出的全文主要论点。

下面的文字,都是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展开的论述。

第二段,是在前人已到处作翻案语。

过去人们对“黄石公授书”这一历史记载,往往不理解,觉得“其事甚怪”,甚至“以为鬼物".而苏轼却一反前人之见,提出自己全新的解说.这里又分两步:第一步,先说其人──“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这就消除了“黄石公”这个人物的神秘性,使之合理化了。

第二步,再论其事──“且其意不在书”。

“且其意不在书”这一句,是把全文的议论引向深处的关键。

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四中说:“至此别作深笔发议,此一句乃一篇之之头也。

”又总评说:“此文得意在‘且其意不在书'一句起,掀翻尽变,如广陵秋涛之排空而起也。

”沈德潜在《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二十一中也说:“‘其意不在书’一语,空际掀翻,如海上潮来,银山蹴起。

”他们所说的“掀翻尽变"、“空际掀翻”,都是指推倒前人的旧说,也就是翻案;他们所说的“广陵秋涛"(扬州曲江潮,汉时浩大,蔚为壮观,唐大历后不见)、“海上潮来”,是指文章的思路至此突然打开,一种全新的议论如江潮海浪、滔滔不绝而来.这个评论,是非常有见地的.我们说,“且其意不在书”一句,从结构上看,是此文衔接转换、承上启下的一个极重要的地方。

4留侯论完美版

4留侯论完美版

第12课留侯论目标定位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词类活用情况。

2.了解本文的论题及艺术手法。

3.正确辩证地看待“忍”。

自主■预习区自知常识號理基础、文本卡片1.背景探寻苏轼在嘉祐二年(1057)应举,主考官欧阳修见其文,“惊喜以为异人”,疑是自己学生曾巩所作,为避嫌抑置第二。

拆封看名,当时就说此人“当是文章必独步天下”。

苏轼进士及第后因母丧回蜀。

服孝三年,又赴京应制举。

此《留侯论》是嘉祐六年(1061)正月作者应制科时所上“进论”之一。

是苏轼的早期作品。

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 “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

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

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书老人教“忍”,二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

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2.文学常识史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记叙和评价的一类文体。

可以全面评述,也可以抓住一方面联系现实,体现现实价值进行评说。

基础自知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挟持()②圯上受书()③刀锯鼎镬()④虽有贲、育()⑤孺子()⑥称其志气()⑦鲜腆而深折之()答案 ①xi e ②y i ③hu b ④b en ⑤r u ⑥ch a n ⑦xi d nti an2 •通假字① 卒然临之而不惊 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通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答案 ①“猝” 突然 ②“现” 显现3. —词多义"必有过人之节 __________________① 过』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__________________[■其事甚怪② 怪』 .汕然而不怪者 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微见其意者 __________________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___________________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________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 _________卒然临之而不惊 ___________________ -必有过人之节 ___________________⑥之 子房之 不死者 ___________________'-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 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超过,超越/错 ②奇怪/ “以……为怪” ③难道/大概 ④ 用……的方式” /……的原因” ⑤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转折 ⑥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 .词类活用③其』 '非子房其谁全之 __________________、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_________________⑤而①其君能下人:—③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_④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_⑤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_答案①名词用作动词,谦逊对待。

留侯论(整理篇)

留侯论(整理篇)

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连词,表承接
匹夫见辱
表被动
研习第二段
主要写子房得忍。先写圯上老人授 书,而又意不在书,在于教子房能忍, 文笔曲折,富于研究变化。“且意不 在书”承上启下。一、总结上文;二、 引出下一层更高的议论。
注意词义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 之义。
所以:用来……的 见:通“现”,表现 圣贤:形容词做名词:圣人、贤人 相与:互相
楚汉战争中,力主刘邦联合彭越、 英布等人,劝刘邦满足韩信要求,以使他 效力,反对复立六国的主张,主张追击项 羽,莫放虎归山,这一切保证了刘邦在楚 汉战争中的胜利,被刘邦誉为“运筹帷幄 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人杰。西汉建立 后,张良因功被封为留侯。高祖欲废太子, 由于张良力谏乃止。高祖死后八年,张良 也因长期为病所困而卒。
称王
非子房其谁全之
保全(反诘句)
以为子房魁梧奇伟
认为
其状貌乃如夫人女子

不称其志气
相当,符合;志向和气度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的原因
小结
六段文字,连坠成文,结构严密,而文笔 曲折,滔滔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正如王 遵若所说:“此文若断若续,变幻不羁,曲 尽文家操纵之妙。”
本文在思想内容方面也有不成熟、不全面, 甚至错误的地方,如把刘项成败的关键说成 是“忍”;又说“忍”是留侯品德节操的主 要甚至唯一特点,而这特点经老人一次指教 即能形成等等,都带有片面性,这是时代的 局限,我们不能苛求古人。
总结课文
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论述了“忍小 忿而就大谋”是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兴汉 室的关键所在。以“忍”贯串全篇,层层议 论,逐步深化。
寒山 拾得 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师,是佛教史上著名的诗僧。 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寒山与拾得,行迹怪诞, 言语非常,相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 他们之间的玄妙对谈,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领 受的,试看下面这则记载在古尊宿语录中的问答:

留侯论

留侯论

《留侯论》一、解题1、书解苏轼(1037-1101),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宋代文学家。

仁宗嘉祐二年进士。

制科考试后步入仕途。

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为相,实行变法,苏轼因与新法不合,远离朝廷,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作诗讽刺新政,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神宗死后旧党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官至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但因反对司马光等人尽废新法,又得罪了旧党,再度被排挤,先后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

哲宗亲政后,新党复起,又先后被贬惠州(广州惠阳县),儋州(海南岛)。

建中靖国元年徽宗即位,内迁,病死于常州。

有《东坡全集》,又名《东坡七集》。

2、题解本片选自《东坡七集·应诏集》卷九。

是嘉祐六年苏轼参加制科考试所上的《进论》之一。

这是苏轼早期的史论文章,很典型地体现了他的论说文纵横捭阖、雄于论辩的特点。

文章能在前人未到初立论,在前人已到处做翻案语;论证时又善于将旧材料为我所用,为新观点服务,因而使文章的观点十分新奇警策,论证也雄辩有力。

虽然将张良辅佐刘邦兴汉灭秦简单概括为“能忍”,略嫌片面;但文章的主要观点“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虽然是能够成立的。

留侯:即张良,字子房。

因辅佐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被封为留侯。

二、重点字词1、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

受:授予,付给。

后作“授”。

(同“授”)(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桥上老人授给张良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见:同“现”。

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警示告诫的意义。

3、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夷灭:灭族。

古代杀戮罪人的全家、全族,常称为“夷”。

那些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

4、而逞于一击之间。

逞:快意,满足。

《留侯论》知识点整理教师版

《留侯论》知识点整理教师版

《留侯论》知识点整理(教师版)一、文本要点第一节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 超过 )人之节.( 气度、度量 )。

人情..( 人之常情 )有所不能忍者,匹夫..( 一般人 )见.(表被动 )辱,拔剑而.(连词,表承接。

).起,挺身而.(连词,表承接。

)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 同“猝”,突然。

)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 ( 抱负 ) 者甚大,而其.( 他的 )志甚远也。

译文:在古代称得上豪杰之士的人,一定有超越常人的气度和节操。

人之常情所不能忍受的事件,是一般人被侮辱,就会拔出剑来,冲上去搏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

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祸难突然降临也不惊慌,无缘无故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动怒,这就是因为抱负的抱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

第二节夫子房受书于.( 在 )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考验 )之?观其所以..(用来……的 )微.(略微 )见.(同“现”,表现 )其意者,皆圣贤..(互相 )警戒之义。

而世不察,..( 形容词作名词,圣人,贤人 )相与以为..( 把……看作 )鬼物,亦已过.( 错 )矣。

且其( 代词,代老人 ) 意不在书。

译文:张良在圯上接受一位老人赠送兵书(状语后置),这件事确实很怪诞。

然而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特意出来考验张良的呢?看老人用来略微显露他心思的言语,都是圣人、贤人相互告诫的道理。

可是世人不明白,把圯上老人看作鬼怪,也太错了。

而且老人的用意就不是向张良授书。

第三节当韩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亡,秦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方.(正)盛也,以(用)刀锯鼎镬....(泛指各种酷刑)待天下之士,其.(那些)平居..(住在家里)无罪夷灭者,不可胜.(尽)数,虽.(即使)有贲、育,无所..(无法)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利用)。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一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留侯论(含翻译及内容解读)

留侯论(含翻译及内容解读)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 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 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 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 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可爱:可贵(古今异义)。 为……谋:去做(谋划)……那样的谋略。 特:只。鲜:少。腆:厚,没有礼貌的样子。 折:使动,使……折服。就:成就。 译:贵族子弟,不愿死于盗贼之中。这是为什么?这就是他们 懂得生命的可贵,不值得在同盗贼相斗中死去。张良这样出 类拔萃的人才,不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去深谋远虑,却只想 采用荆轲与聂政那样行刺的小计谋,以致在侥幸中才保存性 命,这正是圯上那位老人为他感到深深惋惜的地方。因此, 故意用高傲无礼的方法,来重重地使他折服,他如果能够忍 受下去,才可能真正成就一番大事业。(他真的忍受下来了) 所以(老人)说:“这年轻人是可以教好的!”

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 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 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 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 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 典型材料,一是圯上老人授书教“忍”,一 是留侯佐高祖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 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 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相关背景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 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 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 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试前, 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 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 的第19篇。 这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应试 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 很用力,是苏轼第三段主要表现圯上老人以“忍”

(完整版)进学解,留侯论知识点

(完整版)进学解,留侯论知识点

《八大家散文选读》文言知识整《原毁》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翻译:古时候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周密,他对待别人宽容又简约。

2.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翻译:(对别人要求)很周全,所以别人难以做好事;(对自己要求)很低,所以自己的得益就少。

3.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翻译:因此,事情办好了,诽谤也就跟着来了。

德行提高了,诋毁也就随着来了。

4.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翻译:早晚都在思考,改掉那不如舜的行为,保留那些与舜相似之处。

5.取其一,不责其二。

即其新,不究其旧。

恐恐然惟惧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翻译:(他们)只要求别人有某一个方面的长处,而不要求他的其它方面;就目前的良好表现而夸奖,不追究过去(的错误),小心谨慎的样子只害怕别人得不到做好事应爱的褒扬。

6.虽然,为是者,由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翻译:虽然这样,这样做是有根有源的,(这根源)就说的是怠惰和忌妒啊。

怠惰的人不能修养品,而忌妒的人害怕别人有进步。

《进学解》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翻译:学业的精通由于勤勉,而它的荒废是由于嬉戏;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而它的败坏是由于因循苟且.2.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翻译:具备很少优点的人都被录用,能治一种经书的人没有不被录用的;搜罗选拔人才并且培养造就人才。

3.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翻译:史书类典籍一定总结掌握它的纲要,论说类典籍一定探索出它深奥的道理。

不厌其多,务求有所收获,大小方面都不舍弃。

夜以继日地学习、研究,一年到头,孜孜不倦地研读。

4.少始知学,勇于敢为。

长通于方,左右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翻译:先生少年时代开始懂得好学,勇于实践。

成年以后,通晓礼法,行为得体。

先生的为人,可以说是很完美了。

5.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余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留侯论字词解释

留侯论字词解释

1被 2同“猝”,突然 3抱负,理想 4用来;表现,显露 5太,过分;错 6即使 7只是 8如果,成就 9迎接 10居于…之下,使…信服,合理使用 11取独,归降,称臣称妾 12坦然,感到奇怪 13本来, …的原因,使动 14因为 15疲困 16表现 17难道 18却,竟然;符合,相当 19大概, …的原因,成为
留侯论苏轼1匹夫见辱拔剑而起2卒卒然临之而不惊3此其所挟持者甚大4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5亦亦已过矣矣6虽虽有贲育无所复施7而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8彼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9郑伯肉袒牵羊以逆逆10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11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12油然而不怪者者13此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也14项籍唯不能忍是以
《留侯论》苏轼
1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2卒然临之而不惊 3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4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5亦已过矣 6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7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8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9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10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11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 12油然而不怪者 13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14项籍唯不能忍,是以… 15养其锋而待其弊 16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17非子房其谁全之 18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19此其所以

《留侯论》中的虚词与实词(共109处注释)

《留侯论》中的虚词与实词(共109处注释)

留侯论宋·苏轼古之1所谓2豪杰之3士者4,必有过人之5节6,人情7有所8不能忍者。

匹夫9见10辱,拔剑而11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12。

天下有大勇者13,卒然14临之15而16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17所挟持18者甚大,而19其志甚远也20。

1.之:<助>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使两者组成名词性偏正结构,表示前后两项的关系。

此处表示修饰关系。

“所谓”是一个名词性结构,见注释2。

2.所谓:“所+动”组成所字结构,该结构在句中是一个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与动作行为相关的各个方面,诸如人、事物、处所等,按照“(所)动词+的+名词”这样一种格式来翻译。

“所谓”在此处翻译为“所说的人”。

3.之:<助>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使两者组成名词性偏正结构,表示前后两项的关系。

此处表示修饰关系。

4.者:<代>与词组组成“者”字结构,指代人。

5.之:<助>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使两者组成名词性偏正结构,表示前后两项的关系。

此处表示修饰关系。

6.节:<名>节操。

7.所:“所+动+者”指示行为的对象,具有名词性性质。

8.人情:人之常情。

9.匹夫:<名>庶人,平民,亦泛指寻常的个人、普通人。

10.见:<动>被。

11.而:<连>表示并列关系。

12.也:<语气>判断句标志。

13.者:在分句后面表示停顿。

14.卒然:<副>表示突然。

15.之:<代>动词的宾语,用于某些动词后,指代作用趋于虚化,往往对动作进行强调等。

16.而:<连>表示转折关系。

17.此其:“此”作句子的主语,指代上文所说的事情,带有总括性,“其”是定语,与它后面的成分一起作句子的谓语.对主语加以判断或说明。

这时“此其”应分开来读。

如“此其志不在小。

”“此”指代上文所说沛公“今入关。

财物无所取。

妇女无所幸”的做法,作主语,“其志不在小”作谓语,“其志”即沛公之志,这句话可译为:“这就说明,他的志向不在这些小事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匹夫见辱 被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表现
A
7
其事甚怪 油然而不怪者 非子房其谁全之
奇怪
以……为怪异,感到怪异,意动用法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所语以微气见副其意词者,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语气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大概”
用来 ……的
……的原因A84.古今义1.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持有怀有 (抱负)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用来 ……的 3.而世不察,以为鬼物 把(他)看作 4.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3.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王:名词作动词,立王,称王
4.非子房其谁全之
全:形容词作动词,成全,保全。
A
11
6特 殊 句 式
(1)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
是匹夫之刚也
判断句
(2)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状语后置
(3)而命以仆妾之役
省略兼状语后置
A
12
(4)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 被动兼状语后置 (5)其平居无罪夷灭者
被动句
A
13
(1)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同猝,突然。
(2)观其所以微7通见假其意字者
见同现,表现。
A
14
可贵,值 5.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得珍惜
代“富贵人家”
A
9
6.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下:居于……之下; 信:使……信服;用:使用(为他所用)。
A
10
5词类活用
1.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 臣妾:名词作动词,臣服。
2.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惊:使……受惊扰;怒:使……恼怒。
A
4
8彼其能有所忍也 如果 9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迎接 10且夫有报人之志 报仇 11项籍唯不能忍 因为
A
5
12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疲困 13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 竟然 14不称其志气 相当、符合
A
6
3一词多义
过人之节
超过,超越
亦已过矣

匹夫见辱
平民百姓,指一般人
以匹夫之力 独夫,一个人(多指逞勇无谋之人)
《留侯论》知识整理
A
1
1正字音
• 圯上受书
• 刀锯鼎镬
•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 挟持
• 鲜腆而深折之
• 孺子
• 欲自王
• 称其志气
A
2
2.指出以下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1.必有过人之节
气度节操
2.皆圣贤 相与 警戒之义
相互 告诫
3.而世之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4.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

A
3
5.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使……折服 6.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只 7.然后可以就大事 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