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体会

刘珍孙爱英蒋利群

湖南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邵阳(422000)

摘要:针对目前中医内科学传统教学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等弊端,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及手段,调整课时,加强知识结构联系等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中医临床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教学体会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临床专业学科,是中医学科的主干课程,在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此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思维模式。在以往的传统授课模式中教师以板书讲授为主,学生以听为主,对教学内容死记硬背。这种模式的教学方法简单,形式单一,无法提高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不能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不能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至于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很难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因此,为了追求教育的现代化,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中医内科学长久、健康地发展,务必要在传承与教育方式上进行改革。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浅述几点对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体会和认识,供同道参酌。

1注重学科交叉联系,促进知识融会贯通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医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1]。要求学生能正确运用中医望闻问切、辨证论治内容,对内科常见病证进行综合分析、诊断及处方用药。本课程以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应注意结合其他中医基础课程,其中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的联系颇为重要,也不能忽视与妇科、外科、儿科等其他中医学科的联系。教学上既要突出本学科的重点,又要兼顾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促进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随着科技进步和医学发展,目前我国医学临床上中西医技术相结合的医疗方法,已经成为治病救人的主要方式。因此,对于中医专业学生的教学也应符合当前医疗情况的要求,要与时俱进。不能单一的、纯粹地进行中医知识的教学,而应建立以中医知识为主,西医知识为辅的知识结构。教学时,在疾病的定义、发病、诊断、治疗等方面,适当地讲解相关性西医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直观化、现代化。不仅要加强学生的中医知识功底,也要有一定的西医知识,以便有足够的竞争力,去获取医疗行业的一席之位。

2合理分配教学课时,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中医内科学是连接中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的桥梁,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性,其在高级中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众人所知[2]。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论治,并能结合临床变化灵活运用。“填鸭式”的课堂讲

授,使得教学内容枯燥、单调,导致学生被动吸收,难以消化和理解。在本校,以往中医内科学教学主要分为课堂讲授和临床见习两部分,且多采取的比例为4:1,这显然不符合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因此,课时比例调整为首要任务。

首先要增加总课时,将以往的80课时延长至100课时,课堂讲授与临床见习的比例调整为3:1。二者的安排不必遵循旧有的先理论后临床的教学方法,可在理论课之前进行一次临床见习,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在课堂讲授与临床见习基础上,增加课外实践活动和课后自学两部分。课外实践活动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进行组织、安排,如开设模拟诊所、邀请著名学者进行专业讲学或专题讲座、举办与西医内科学专业学生的交流会、开展校外义诊活动等。让理论与实践进行交叉,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进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把握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3.1 灵活运用多元教学方法,启迪学生临床思维

中医内科学阐述的是内科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诊断、临床证候、证治规律及其理论的学术源流,指导中医内科临床实践,系统地反映中医临床思维和辨证论治规律,课程知识涉及到各科基础知识及多系统疾病。怎么使教学内容系统化、条理化、浅显化?关键是抓好教学的“三环节”,即定义、病因病机、各病证型[3],以此为主线,点面结合,灵活运用多方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笔者主要采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与病案讨论法,授课过程中穿插讨论式、图表法、提问式、启发式、探究式、导入式、归纳比较等各种教学方法,启迪学生临床思维,收效显著。

3.2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中医内科学教学多年来一直采取传统教学方式,而中医理论相对比较深奥、抽象,中医内科学知识体系庞杂、繁多,这单凭教师一张嘴、一只粉笔、一本教案,无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对所学知识不能深刻理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随着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网络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具有即时性、共享性、互动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和优势[4],多媒体教学具有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变化的立体演示特点,可使许多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5]。因此,合理、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将课程内容制做成集影象、图片、动画、文字于一体的课件,使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复杂的知识体系简单化。通过网络还可随时给学生展现出最新的医学知识及研究成果,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疾病病因病机、鉴别比较及各种证型的讲授,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可结合图表法、归纳总结法等教学方法。如鼓胀与水肿病的讲授,可在文字板书基础上添加图片、影像等辅助手段,通过看临床病人图片,听病人腹部叩诊音,真正地达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去鉴别、理解对两种疾病的认识,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3.3 开展病案讨论,培养学生临床运用能力

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临床课之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程的重点在于辨证论治,学生不仅仅要记忆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具体地运用辨证论治体系。教学上即使拥有网络多媒体技术,但单纯理论知识讲解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盲目与迷茫,也难以摆脱中医内科学的呆板、单调。因此,在每一疾病讲授前后,可选一些适合学生自身学习情况的、具有真实性、代表性的病案进行讨论。

首先,在病案选择上,可选用古今经典医案,或临床实际病案,或根据疾病知识自编案例,以教材为中心,以简明易懂的方式设计好病案的呈现方式,设计每一个病案的针对性问题,并能反映某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教师必须十分熟悉案例,全面掌握案例可能涉及到的纵横知识面,对案例问题的解答做好十足的准备。

其次,对于病例的呈现,或以文字、图像的形式呈现,或教师、学生根据临床实际病例,自己充当患者。学生需按临床诊疗的思路,通过中西医诊断方法,围绕“病人”的病史资料(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婚育史、个人史及体格检查、舌脉、辅助检查等),做出中西医病名诊断及中医证型,并说明诊断依据,再确定治疗原则,最后处方用药。讨论过程可由一个学生进行分析解答,然后其他学生进行批解并提出各自的疑问,再师生一起讨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答疑解惑,教学互长。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引导、启发学生的临床分析思维,协调好辩论的局面,紧密围绕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做出归纳总结。通过这一方式,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深刻记忆与理解,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