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体会

合集下载

学习中医内科心得体会(通用10篇)

学习中医内科心得体会(通用10篇)

学习中医内科心得体会学习中医内科心得体会(通用10篇)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

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习中医内科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中医内科心得体会篇1中医内科学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地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

它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是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

在这学期的中医内科学课程中,我们又再一次深入系统研究和学习了临床各常见中医内科疾病,收获颇多,在此,将自己对于应该怎样学习这门学科的一些感受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多多诵读经典中医学根植及生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土壤,从神农尝百草谱《神农本草经》,到黄帝岐伯问答出《黄帝内经》;从仲景演《伤寒论》、《金匮要略》,到孙思邈《千金方》;从金元各大家齐鸣,到明清温病各家学派学说,数千年来,古人们前仆后继,不断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宝库。

中医学经典古籍浩如烟海,这都是前代医家留给后世学者的宝贵医学财富,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和研究,其理论学说及临床诊治思维方法对于如今仍然有重大的临床价值。

我们作为研究生更要以严谨的态度去深入学习和诵读,通过多多诵读经典条文,不断充实自身理论基础,从而能更加全面的以中医角度去认识疾病、疾病病因病机及发展转归,更能博采众方,取各家之长,取前人经验,不断创新发展,更好的指导当代的临床实践。

二、辨证论治乃重中之重辨证论治是为中医学之精髓及独到之处,“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学实践心得体会

中医内科学实践心得体会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预防和治疗内科疾病。

在我从事中医内科学实践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和独特的魅力。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中医理论的学习与实践1. 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中医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扎实的理论基础是进行有效实践的前提。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理论的独特性和实用性。

中医理论强调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这些理论不仅指导我们诊断疾病,还为我们提供了治疗疾病的思路和方法。

2.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学习中医内科学的过程中,我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自己的临床经验。

例如,在学习脾胃病的治疗时,我了解到脾胃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与饮食、情志、劳逸等因素有关,治疗应以调理脾胃、补益气血为主。

在实际临床中,我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运用中药、针灸等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二、中医诊断与治疗的特色1. 辨证论治中医内科学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四诊(望、闻、问、切)所得,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病因、病机、病位,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我逐渐掌握了辨证论治的方法,能够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中医内科学不仅包括中药治疗,还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治疗方法。

这些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疗效,能够缓解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在实际临床中,我熟练运用针灸、推拿等方法,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治疗。

三、中医内科学实践中的感悟1. 严谨治学,精益求精中医内科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要求我们严谨治学,精益求精。

在实际临床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

面对患者,我们要耐心倾听、仔细观察,准确把握病情,才能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2. 关注患者,以人为本中医内科学强调以人为本,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生理、社会等方面,全方位地为患者提供关爱。

中医内科学教学心得体会

中医内科学教学心得体会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名中医内科学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现将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一、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中医内科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力求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临床工作中。

1. 理论教学方面,我注重以下三点:(1)突出重点,讲解难点。

在理论教学中,我根据中医内科学的特点,将重点、难点内容进行梳理,以便学生能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注重逻辑性,系统讲解。

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较为复杂,我在教学中注重逻辑性,系统讲解各章节内容,使学生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3)结合实际病例,深入浅出。

在讲解理论知识时,我结合实际病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中医内科学的理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 实践教学方面,我注重以下两点:(1)组织临床见习。

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我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临床见习,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医诊疗过程,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2)开展实验课教学。

通过实验课教学,让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学实验技能,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

1. 课堂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难度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辅导。

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我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3. 个性化教学。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提高教学效果1. 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中医内科学的理论知识、临床病例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中医内科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内科心得体会
篇三:中医内科实习心得
中医内科实习心得体会
不知不觉已经在附一实习结束,这也是我在大学四年来,第一次真正的上临床,对于我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离开了枯糙的书本,面对着的是活生生的病人,而我也充当了一回冒牌的实习医生。 在我们下科之前经过简单的培训,可是这些培训对于我们从来都没有接触过临床工作的我们,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适应和学习很多东西。我把在中医内科学习的心得总结如下:
顺从天意 天意不可去违抗,只能顺从不可挡, 下雨由天嫁由娘,凡夫俗子谁能犟, 掩耳不忙细细想,替天行道莫迷向, 良心无愧自知详,知足常乐无祸殃。 敬老爱幼 人在世间为谁忙,磨去磨来有多长, 上为父母孝应当,下为儿女来教养, 不可白活人世间,千方百计务正行, 孝悌忠信礼义讲,廉耻分明最高尚。
2013年8月下旬,贾道爷赠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心之所向,即为天堂。
本学期前,我曾上过武当山·太子洞拜访过洞中唯一的道人,贾爷爷,那双澄澈的眼神,放佛洞穿了我的灵魂,发自肺腑的言论,讲述着我们身上的责任,我心之所向,我心之所念,是为世界,人类,动物,植物,大的阴阳。历史留下精华,遗毒,责任,都将一代代传下,由我们承担!
壮哉我大中医!以蓬勃的文化,思维,带这个世界走向光明。
4、适应 医院的学习和课堂学习不同,刚刚实习的同学可能很深有体会,没有课室,没有教材,没有作业,没有考试。我刚开始也晕了,感觉自己太多东西不会了,又有太多的活儿等着我们去做了。我认为:边干边学,干就是学。既然在临床学习就是应该是“实践第一”,它意味着你要去干有关诊断、抢救、观察、治疗一切大大小小的事情,在科里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干活,而不是在看书,这就需要我们去适应在临床上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像有些同学说的一样,在病房工作又忙又累,啥都学不到,其实这是方法不得当。我的适应方法是,看书结合临床,上班看病,下班看书;比如来了一个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我会先把类风湿关节炎这章看一遍,掌握其诊疗规范标准,然后再观察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情况,对照书本,书本-实践-书本-再实践。事先看书可以指导你的临床实践,事后看书可以对你的临床实践予以校正、补充和深化。对于我们这些初出校门的实习生,在学校里看书是为了学习,而在临床工作中看

学习中医内科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内科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内科心得体会学习中医内科心得体会「篇一」众所周知,传统的中医学教学方法单一,抽象思维多,形象思维少。

要想提高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就显得特别重要。

那么,怎样来提高西医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以往当西医学生开始接触中医时,觉得很玄,难以理解,甚至难以置信。

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其次,教师讲授学生听课、记忆、考试的简单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后很快把所学知识置之脑后,缺乏主动学习和思考的契机。

最后,教材的内容不能满足当前需要,内容多而课时少等因素也影响着教学效果。

在多媒体教学手段日益普及的今天,西医院校中的中医教学大多仍沿袭传统的授课模式,以"填鸭式"的满堂灌为主。

这显然与当今快速发展的教育形势不相适应。

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具体体现[5]。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使计算机辅助教学得到空前的发展,使我们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传统的课堂以板书及口述为主的教学模式变成以图象、动画等多种方法的教学模式,从而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学习方法。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

例如讲授诊法中舌象时,各种舌象的图片往往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这时候展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互动式教学,往往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研究表明[6]应用这种教学模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采用电教、多媒体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难以理解的理论变成具体而直观的形象化教学,常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7]。

总之,与西医学相比,中医学因其完整的理、法、方、药系统而形成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

教学中应让学生们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构建整体与辨证思维模式,强调理论联系实践,课堂上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发散的、联系的、触类旁通的学习和思维方法,是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的最现实可行的思路,其中具体的、可行的教学方法还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关于《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思考

关于《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思考

关于《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思考发表时间:2010-09-01T10:28:13.51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7期供稿作者:韩佳瑞孙新宇左振魁[导读] 《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一门临床学科,其教学必须基于学生对上述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韩佳瑞孙新宇左振魁(河南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7-0301-01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学科为基础,并对其进行综合运用的临床学科,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特色,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就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总结、改进,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一门临床学科,其教学必须基于学生对上述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

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合理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能理解的教学过程,以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具有文、图、声、像并茂的特点,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医学教学内容,创造立体性的教学空间,使深奥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中医内科临证思维方式、临证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可以将中医内科典型病案进行拍照、摄影、计算机制作,通过多媒体形象、生动、直观地启发式教学。

使其内容更为直观、形象、生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掌握新知识。

同时在讲授时,可以从已经学过的基础知识入手,引出新的内容,使学生在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下,迅速、准确地接受和掌握新的内容。

为了避免对基础内容讲述的枯燥乏味,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开平铺直叙的方式,可采用提问的方式,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快速思维、综合分析能力,使新旧知识充分融合。

西学中之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探讨中医内科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西学中之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探讨中医内科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探讨中医内科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中医内科学是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也是其他临床课的基础。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有人说学懂了中医内科学等于把整中医学弄懂了,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中医内科学为临床大科,是临床各科的基础。

以下是我对中医内科学的学习心得。

中医内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有人说学懂了中医内科学等于把整中医学弄懂了,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中医内科学为临床大科,是临床各科的基础。

因此,在学习中医内科学时,我们需要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诊断治疗水平。

中医内科为中医大科,古代医生凡以医为业者,皆以内科为主,兼其它小科,如儿、妇、外科等。

当今一般综合性医院所设的中医科,实际上亦是以看内科病为主的临床科,所以学习内科学,主要是临证,多与患者接触,才能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传承是中医学习的基础。

在中医学习过程中讲究传承,我所继承的太多太多,前辈们的精神,乃重中之重,而后才是思维方式,最后才是药房等等。

这种传承精神使得中医学得以延续和发展。

创新是中医学习的灵魂。

创新,思维方式与药剂的创新,文明,谦而有理,务实,踏踏实实,无论做哪一行,哪一业,做好脚下,在各行各业中,都应该有这种精神,前辈们一步步辛勤的走下的路,我们应该走的更加辉煌。

这种创新精神使得中医学得以与时俱进,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中医内科具有较强的亲和力。

在许多地方,特别是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内科成了群众主流医疗,甚至是唯一选择。

资料显示,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医院中,中医内科的就诊人次占到了整个医院就诊人次的40%左右。

这说明人们越来越喜欢中医内科为其提供的诊治方式。

中医学经典古籍是前代医家留给后世学者的宝贵医学财富,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和研究。

其理论学说及临床诊治思维方法对于如今仍然有重大的临床价值。

因此,我们作为研究生更要以严谨的态度去深入学习和诵读,通过多多诵读经典条文,不断充实自身理论基础。

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医学经典古籍,我们能更加全面的以中医角度去认识疾病、疾病病因病机及发展转归。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浅析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浅析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浅析《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综合体现。

《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课程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对《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浅析,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工作。

一、课程特点《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人体内脏经络系统的病理生理变化规律和脏腑病证的病因病机病理变化、辨证施治等内容。

《中医内科学》涉及的内容广泛,理论性强,实践性突出,是中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由于中医学的特殊性,学生需要通过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中医内科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中医内科学》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模式需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突出临床应用,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中医内科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中医内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脏腑病证的辨证施治方法,熟练运用中医内科诊疗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知识掌握:培养学生对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包括脏腑功能、经络系统、病因病机等内容,使学生理论基础扎实。

2. 临床应用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运用中医内科学理论知识进行临床诊断、辨证施治,提高学生临床操作能力和诊疗能力。

3. 研究能力培养:培养学生遵循中医内科学的基本原则,掌握中医内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能够进行疾病观察、病证分析和辨证施治疗效评估。

以上三个方面是《中医内科学》教学的核心目标,也是教学模式需要着重培养的学生能力。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设计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临床应用能力和研究能力。

三、教学模式1. 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模式需要注重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课程和临床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课程可以通过讲授、示范、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帮助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临床实习则可以通过临床实习基地或医院的临床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实践中提高,真正掌握辨证施治的方法和技巧。

《中医内科学》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探索

《中医内科学》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探索

《中医内科学》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探索
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实践教学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它不仅能让学生接触实际的护理环境、实习实践,而且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

在《中医内科学》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积极思考,以求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要充分利用实践的机会,探究不同的病人,以提高自身的护理能力,发现病人的不同病变,更好地把握不同的病情。

学生要运用中医内科学的知识,深入思考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要注意把握病人的诊断、治疗、观察、记录及药物使用等,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严格按照规定,提高自己的护理技能。

实践教学中,学生要探索不同护理方法、疗法,以期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学生要注重护理的实效性和安全性,以达到预期的护理效果。

实践教学是学生提高临床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要积极思考、探究,认真完成实践教学,以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逐步掌握中医内科学的专业知识。

中医《内科学》教学的体会

中医《内科学》教学的体会

中医《内科学》教学的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如何进行医学院校《内科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方法对近年《内科学》的教学经历进行了回顾,结果掌握定义是关键;阐明病机是重点;辨证论治是精髓;病案分析是纽带;科研进展拓思路。

结论只有创新改革,提高应变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过程更生动、学生学习更主动。

【关键词】内科学;教学;体会《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不仅是基础各科的综合,亦是临床学科的基础,在中医学术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认为中医内科学是最难掌握的一门课程。

作者在《中医内科学》[1]的课堂授课过程中,体会到要想达到上述目的,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备课充分。

知识宽广《中医内科学》涉及内容相当广泛,涵括中医基础和中医临床各科知识,备课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清楚明了各章节的内容,作到了如指掌,融汇贯通。

同时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参阅古今中外优秀文献、参考书、网络及相关的经典著作等,持续不断的学习,丰富教学内容,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据此编写教案和讲稿。

唯有备课充分,才能在授课时胸有成竹,概念清晰,运用自如。

如“郁证”不重在药物的攻补,而重在医者构思灵巧,灵机活法,使患者移情易性,可补充七情相胜的典型病案加以说明。

2 突出病因病机的讲解病因病机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原因和机理,它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依据,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南,一般来说,任何疾病绝没有无原因的证候,任何证候又都是在某种病因的影响和作用下机体所产生的一种病态反应。

只有对病因病机有了清晰的把握,才能真正在实践中得心应手,将理论运用到实践指导中去。

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不少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多注重讲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而忽略了结合病证重新对病因病机进行诠释讲解。

事实上,中医内科病证都各有自己的临床特点和病机变化,只要掌握不同病证的特点和病机,就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各类疾病的发展脉络及其不同病证的鉴别。

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及感悟(实用20篇)

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及感悟(实用20篇)

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及感悟(实用20篇)中医培训心得体会感悟第一段:介绍中医培训的背景和目的(200字)。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一直以来深受人们的关注和借鉴。

然而,中医的疗效和治疗方法也一直备受争议。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的优秀传统和精髓,越来越多的人参加中医培训。

我也有幸参加了一次中医培训,这次培训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深深感悟到了中医的独特之处和潜力。

第二段:分享中医培训的实践体验(300字)。

在这次中医培训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实践环节。

通过观察和亲身操作,我深刻认识到中医倡导的“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要综合患者面色、舌苔、脉象等多种信息,运用中医的方法与技巧进行辨证论治。

这种方法不仅能发现疾病的根本原因,还可以指导我们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同时,实践环节也让我更好地理解中医的“阴阳”理论,明白了平衡与调和的重要性,在实际操作中更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第三段:探讨中医培训对我个人的影响(300字)。

参加中医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医的独特之处和潜力。

中医强调“调理”而不是“拔草”,注重整体的身心健康,而不仅仅是治疗症状。

与西医注重疾病治疗不同,中医更注重疾病的预防和调节。

这种治未病的理念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更加关注自身身体的健康,调整生活和饮食习惯,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此外,中医的独特理论和治疗方法,也让我对传统医学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我开始主动学习中医经典著作,深入了解中医的起源和发展。

这不仅使我在中医领域有了更深入的探索,还让我对中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第四段:反思中医培训对现代医学的启示(200字)。

中医培训让我意识到传统医学的重要性和现代医学的不足之处。

虽然现代医学在医疗技术和药物研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在个体化、整体性和长期效果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与之相比,中医注重整体调理,强调“天人合一”。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浅析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浅析

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浅析《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教学模式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通过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浅析,可以发现其教学模式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和改进。

首先,教学目标的明确和落实是教学模式的基础。

针对《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教学目标应该以中医内科临床诊疗为基础,将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操作和应用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另外,教学目标还需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理解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从而对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针对中医内科学的教学,需要细致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中医内科学的课程内容较为丰富,除了需要学生掌握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理论外,还需要学习疾病的分类、病因、病机、病理及临床表现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在课程设计时,需要针对每种内科疾病逐一讲解,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了解疾病的内在机理和具体表现,并通过病例讲解和病历模拟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再次,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全面多样。

中医内科学的教学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课堂授课、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模拟病例等,其中每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有着各自的优势,能够提高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课堂授课中,教师应该注重灵活运用不同的讲解方式和互动环节,增强学生的听课兴趣和参与度;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分享研究、讨论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沟通能力;而通过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学生能够更好地将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中医内科临床诊疗的应用能力。

最后,互动性和反馈机制要优化。

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经常性地进行检查和反馈,才能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因此,在教学模式设计中,教师应当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反馈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进行指导和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中医内科学的学习和实践中。

《中医内科学》教学体会(2)

《中医内科学》教学体会(2)

2007年4月CHINESEARCHIVES0FTRADITl0NALCHINESEMEDlCINEApr.2007《中医内科学》教学体会滕晶(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I)摘要: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它系统地反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是临床其它学科的基础,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专业课。

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提出中医内科学教学几个须注重的方面:突出病因病机的讲解,强调审机论治;注重前后章节融会贯通,纵横相联;结合临床实践,将基础理论与实践经验融合;引入多媒体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形象和直观。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教学研究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4—0747—02TheSimpleDiscussionabouttheTeachingofChineseInternalMedicineTENGJing(AtIiliateclHospitalofShandongUniversityofTCM,Jinan250011,Shandong,China)Abstract:ChineseinternalmedicineisthebackboneCOIlrseandthebasisofotherclinicaldisciplineswhichreflectssystematicallythecharacteristicsofdialecticaltmafingofTCM,Sowemustgraspitgood.Basedonyearsofteachingex—perienceoftheauthor,Chinesemedicalscienceteachingshouldfocusonseveralareastheexplanationofthecauseandpathogenesis;treatingaccordingtopathogenesis;echoedaroundthechapters;integratingthetheoryandpracticeexpefi・ence;byintroducingthemultimediateachingmethodtostudents,itmakestheeOlllsecontentimageanddirect—vie・深或方向有误,便有刺伤肺脏造成创伤性气胸的可能,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相反,针刺不到位,则疗效甚微。

“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

“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

“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一、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意义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的疾病范围广泛,涵盖了内科学中的大部分疾病,在中医临床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而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学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他们具备临床实践的能力,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中医内科学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

许多传统医学院校的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仍然停留在传统理论知识上,而忽视了现代医学发展的新成果。

教学模式主要以传统的讲授式为主,而临床实践的环节比较薄弱,学生在毕业后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方法也较为陈旧,没有充分结合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

1、更新教学内容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内容应该与时俱进,不仅要传授传统的中医内科学理论知识,还要及时引入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让学生了解最新的诊疗方法和技术。

还应该着重介绍与中医内科学相关的现代医学知识,使学生在中医内科学的基础上拥有更加全面的医学知识。

2、多元化教学模式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应该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案例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等。

这些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3、注重临床实践中医内科学的课程设置应该更加注重临床实践,增加临床实习的时间和机会。

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临床实践,亲身体验临床工作,学习临床技能和方法。

这样可以使他们在毕业后更加顺利地适应临床工作。

4、创新教学方法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方法应该更加多样化,包括多媒体教学、模拟实验教学、临床技能操作等。

通过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虽然是必然的趋势,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教师队伍的问题,传统医学院校中的一些老师可能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比较抵触,因此需要引入更多新颖的教学人才,更新教师队伍。

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思考

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思考

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思考1从重教轻学向学为主体转变1、1方法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医内科学是一门临床学科,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学以致用,难以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多种教学法的运用,如PBL教学、自助式教学等。

如准备中医心悸之心血不足证的典型病例,提出问题:心悸、心血不足证的概念是什么?本案例诊断心悸的依据是什么?病机可能会出现哪些变化?会出现哪些证型?如何选方用药,临证加减?治疗选方用药依据是什么?归脾汤还可以治疗哪些疾病?异病同治的依据是什么?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寻求答案,并记录学习中遇到的难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课堂教学外,还注重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资源,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

掌握了学习方法,让学生“轻松学”“、快乐学”,真正做到“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找快乐”。

1、2考核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一直以来,传统的中医内科学课程考核模式采用理论试卷期末考核的终结性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不能有效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影响实践能力的培养。

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法相比,我们在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中引入了形成性评价方法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形成性考核是对学习者课程学习目标与成果的阶段性考核,是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化素质教育、科学测评学习效果、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等重要作用[1]。

在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中,我们以自学能力、平时课程表现(讲课知识反馈、发言、平日考勤)、阶段性考试成绩、病例讨论以及期末考试成绩等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考核指标。

形成性考核实施以来,改变了学生单纯依靠课堂获取知识的状况,拓宽了获取知识的途径,使学生的知识含量大大增加,全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了学生对中医内科学的学习自信心和专业自豪感。

2024年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

2024年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

2024年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中医内科学专业的学生,在2024年的学习和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医内科学的独特魅力和实用性。

在这____字的篇幅里,我将分享我在中医内科学领域的心得体会。

首先,中医内科学是一门注重整体观念的学科。

与西医内科学相比,中医内科学更加注重病人的整体情况,强调病人的体质、气血状况、精神状态等因素对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通过综合分析病人的症状、舌脉象等检查结果,我们能够了解病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等情况,从而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我在实习中遇到过一个病人,他一直感觉乏力、精神不振,西医检查结果显示没有明显异常。

通过我的观察和与他的交流,我发现他平时工作过度劳累,长期休息不足,所以我判断他的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乏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他的症状明显改善,恢复了精力和活力。

这个案例使我深刻体会到中医内科学通过综合分析病人的整体情况,能够发现病人体内的潜在问题,从而更好地指导治疗。

其次,中医内科学注重调理平衡,且疗效持久。

中医内科学通过调理阴阳平衡、气血运行,改善病人体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与西医内科学相比,中医内科学的治疗过程相对较长,但疗效更加持久。

我在实习中接触过一个患有慢性胃炎的病人,他曾经用西医药物治疗,短期内的确症状得到了缓解,但不久之后又复发。

我根据他的病情,给他开了一副中药方剂,通过调理他的胃气和脾胃功能,使他逐渐恢复了正常的胃肠功能。

一个多月后,他的胃痛和消化不良的症状完全消失,到现在两年多了,他仍然没有再复发过。

这个案例使我深刻认识到,中医内科学注重的是调理病人的体质,通过长期的治疗可以让病人的身体逐渐恢复平衡状态,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效果。

再次,中医内科学强调预防为主,注重个体化的治疗。

中医内科学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发生前进行预防和调理,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而且,中医内科学注重根据个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根据不同的体质、病因等因素来进行针对性治疗。

中医内科学读后感

中医内科学读后感

中医内科学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中医内科学的理论知识三、中医内科学的临床应用四、中医内科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五、读后感悟与建议正文:一、引言作为一名中医学生,我有幸阅读了《中医内科学》这本经典教材。

这本书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内科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二、中医内科学的理论知识《中医内科学》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中医学强调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了解了脏腑功能的相互联系和调节。

同时,对中医的病因病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如六淫、七情、邪气与正气等概念。

三、中医内科学的临床应用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医内科学在各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如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

通过真实病例的剖析,让我看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独特魅力。

中医注重个体差异,辨证论治,形成了丰富的治疗方法,如中药、针灸、拔罐等。

四、中医内科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医内科学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西医结合,可以发挥两种医学的优势,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

随着中医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信任中医。

我相信,中医内科学在未来医学发展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读后感悟与建议阅读《中医内科学》让我深感中医学的博大精深。

作为一名中医学生,我将以这本书为蓝本,不断学习、实践,提高自己的医学素养。

同时,我也建议广大读者关注中医、了解中医,共同为弘扬和发展中华传统医学贡献力量。

【结束语】通过阅读《中医内科学》,我对中医学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是中医学生的必备教材,也适用于广大热爱中医、关心健康的朋友们。

浅谈《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体会

浅谈《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体会

浅谈《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体会《中医内科学》是一门全面介绍中医内科学理论与临床应用的教材。

通过学习和教授该课程,我深刻体会到中医内科学的独特魅力和科学性。

下面我将围绕教材内容和教学体会展开论述。

首先,该教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

其中包括中医经络学、脏腑学、病机病理学等。

通过对诸多内科疾病的阐述,我深入了解了以“阴阳”为核心的中医理论体系,及其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次全方位的知识体验,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医学的整体性和辨证论治的原理。

其次,该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除了系统介绍理论知识外,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典型病例和实践技巧。

这些病例涵盖了常见疾病如感冒、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通过分析这些病例,我深刻理解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思路,加深了对中医个体化诊疗的认识。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许多经典方剂和配伍原则,这为学生应用中药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再次,该教材强调中西医结合的思想。

在讲述中医内科学的同时,书中也会引入现代医学的相关知识。

例如,对一些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病理机制等进行简介。

而且,对于一些疑难病症,书中也会提到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思路。

这使得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也为以后继续学习现代医学打下了基础。

此外,该教材还强调临床实践的重要性。

书中不仅有大量的实例引导学生进行辩证论治,还涵盖了一些典型的中医内科学实践技能。

例如,如何进行舌诊、脉诊、面诊等。

这些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非常有帮助。

而且,书中还强调医学道德和行为规范,告诫学生要以患者为重,尊重患者的意愿,秉持医者仁心。

在教授《中医内科学》时,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我通过讲解病例、交流学习经验和开展讨论活动激发学生思考。

同时,我还鼓励学生编写临床案例分析和论文,通过实践来加深对中医内科学的理解。

此外,我还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技能培训,如模拟舌诊、脉诊等,让学生能够亲自实践和体验,提高他们的临床能力。

浅析《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体会

浅析《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体会

浅析《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体会发表时间:2016-04-05T13:34:32.770Z 来源:《健康世界》2014年23期供稿作者:热孜也木•肉孜力提甫•斯拉木[导读] 巴州卫生学校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系统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等内容,以及了解部分疑难危重病证的治疗法则巴州卫生学校 841000摘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系统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等内容,以及了解部分疑难危重病证的治疗法则。

教学方法主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采用课外辅导、集中答疑、电化教学、课间见习等多种方法。

此外,亦可根据各个病证的需要适当利用图表示意、补充讲义、病历讨论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

它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地反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其它各科的基础,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专业课。

笔者结合我校中医推拿按摩专业的教学情况,略谈几点感言。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励学子引人入胜的是于发展简史中所录的党中央关于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的:“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中医药学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所独具的特点和优势,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医必须积极利用先进技术和现代化手段,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这一决定,得到全国的响应,为中医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

正如《今日中医内科》所说;由于党和国家的重视和政策的保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大环境,极其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

更喜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了“中西医并重”和“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和要求。

《中华中医药学刊》刊发了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国强同志“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努力开创中医药工作的新局面”的专题报告,号召着广大中医药工作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体会刘珍孙爱英蒋利群湖南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邵阳(422000)摘要:针对目前中医内科学传统教学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等弊端,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及手段,调整课时,加强知识结构联系等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中医临床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教学体会中医内科学是一门临床专业学科,是中医学科的主干课程,在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此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思维模式。

在以往的传统授课模式中教师以板书讲授为主,学生以听为主,对教学内容死记硬背。

这种模式的教学方法简单,形式单一,无法提高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不能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不能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至于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很难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因此,为了追求教育的现代化,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中医内科学长久、健康地发展,务必要在传承与教育方式上进行改革。

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浅述几点对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体会和认识,供同道参酌。

1注重学科交叉联系,促进知识融会贯通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医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1]。

要求学生能正确运用中医望闻问切、辨证论治内容,对内科常见病证进行综合分析、诊断及处方用药。

本课程以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

因此,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应注意结合其他中医基础课程,其中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的联系颇为重要,也不能忽视与妇科、外科、儿科等其他中医学科的联系。

教学上既要突出本学科的重点,又要兼顾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促进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随着科技进步和医学发展,目前我国医学临床上中西医技术相结合的医疗方法,已经成为治病救人的主要方式。

因此,对于中医专业学生的教学也应符合当前医疗情况的要求,要与时俱进。

不能单一的、纯粹地进行中医知识的教学,而应建立以中医知识为主,西医知识为辅的知识结构。

教学时,在疾病的定义、发病、诊断、治疗等方面,适当地讲解相关性西医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直观化、现代化。

不仅要加强学生的中医知识功底,也要有一定的西医知识,以便有足够的竞争力,去获取医疗行业的一席之位。

2合理分配教学课时,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中医内科学是连接中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的桥梁,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性,其在高级中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众人所知[2]。

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论治,并能结合临床变化灵活运用。

“填鸭式”的课堂讲授,使得教学内容枯燥、单调,导致学生被动吸收,难以消化和理解。

在本校,以往中医内科学教学主要分为课堂讲授和临床见习两部分,且多采取的比例为4:1,这显然不符合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因此,课时比例调整为首要任务。

首先要增加总课时,将以往的80课时延长至100课时,课堂讲授与临床见习的比例调整为3:1。

二者的安排不必遵循旧有的先理论后临床的教学方法,可在理论课之前进行一次临床见习,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

在课堂讲授与临床见习基础上,增加课外实践活动和课后自学两部分。

课外实践活动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进行组织、安排,如开设模拟诊所、邀请著名学者进行专业讲学或专题讲座、举办与西医内科学专业学生的交流会、开展校外义诊活动等。

让理论与实践进行交叉,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进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把握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3.1 灵活运用多元教学方法,启迪学生临床思维中医内科学阐述的是内科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诊断、临床证候、证治规律及其理论的学术源流,指导中医内科临床实践,系统地反映中医临床思维和辨证论治规律,课程知识涉及到各科基础知识及多系统疾病。

怎么使教学内容系统化、条理化、浅显化?关键是抓好教学的“三环节”,即定义、病因病机、各病证型[3],以此为主线,点面结合,灵活运用多方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笔者主要采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与病案讨论法,授课过程中穿插讨论式、图表法、提问式、启发式、探究式、导入式、归纳比较等各种教学方法,启迪学生临床思维,收效显著。

3.2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中医内科学教学多年来一直采取传统教学方式,而中医理论相对比较深奥、抽象,中医内科学知识体系庞杂、繁多,这单凭教师一张嘴、一只粉笔、一本教案,无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对所学知识不能深刻理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随着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网络多媒体教学。

网络教学具有即时性、共享性、互动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和优势[4],多媒体教学具有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变化的立体演示特点,可使许多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5]。

因此,合理、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将课程内容制做成集影象、图片、动画、文字于一体的课件,使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复杂的知识体系简单化。

通过网络还可随时给学生展现出最新的医学知识及研究成果,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疾病病因病机、鉴别比较及各种证型的讲授,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可结合图表法、归纳总结法等教学方法。

如鼓胀与水肿病的讲授,可在文字板书基础上添加图片、影像等辅助手段,通过看临床病人图片,听病人腹部叩诊音,真正地达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去鉴别、理解对两种疾病的认识,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3.3 开展病案讨论,培养学生临床运用能力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临床课之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程的重点在于辨证论治,学生不仅仅要记忆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具体地运用辨证论治体系。

教学上即使拥有网络多媒体技术,但单纯理论知识讲解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盲目与迷茫,也难以摆脱中医内科学的呆板、单调。

因此,在每一疾病讲授前后,可选一些适合学生自身学习情况的、具有真实性、代表性的病案进行讨论。

首先,在病案选择上,可选用古今经典医案,或临床实际病案,或根据疾病知识自编案例,以教材为中心,以简明易懂的方式设计好病案的呈现方式,设计每一个病案的针对性问题,并能反映某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教师必须十分熟悉案例,全面掌握案例可能涉及到的纵横知识面,对案例问题的解答做好十足的准备。

其次,对于病例的呈现,或以文字、图像的形式呈现,或教师、学生根据临床实际病例,自己充当患者。

学生需按临床诊疗的思路,通过中西医诊断方法,围绕“病人”的病史资料(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婚育史、个人史及体格检查、舌脉、辅助检查等),做出中西医病名诊断及中医证型,并说明诊断依据,再确定治疗原则,最后处方用药。

讨论过程可由一个学生进行分析解答,然后其他学生进行批解并提出各自的疑问,再师生一起讨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答疑解惑,教学互长。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引导、启发学生的临床分析思维,协调好辩论的局面,紧密围绕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做出归纳总结。

通过这一方式,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深刻记忆与理解,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对于教师自身素养和教学水平提高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4 临床见习融入PBL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创,1993年被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推荐[6]。

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PBL教学法指的是在临床前期课或临床课中以病人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7]。

其具有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小组讨论为主要方式、学生群体思维为主导、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为步骤的特点。

中医内科学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性,临床见习是中医内科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临床实践,才能巩固中医内科的理论知识,提高诊治疾病的能力。

笔者在临床见习的教学中,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融入PBL教学模式,取得了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先选择典型住院病人,简要地介绍病人的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主诉等)。

依据病情与中医内科学临床见习大纲设置问题,比如消渴病人,这一病人的具体发病机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哪些?如何辨证施护?其次,到病房查看具体病人,要求学生运用中医望、闻、问、切内容,对病人进行详细地病史资料收集,且运用西医诊法对病人进行体格检查,期间教师要随时记录学生错误的询问及查体方法,以便在后面的讨论中指出纠正。

然后组织讨论,轮流发言,学生依次汇报病史资料,并结合实验室等辅助检查对资料进行分析,作出中西医病名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医证型、制定出防治方案,且对病人的预后与转归作出判断。

把事先设置的问题与病人的具体病情相结合展开讨论,对自己所作出的结果阐明理由,发言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并作答,教师注意控制讨论的时间和范围,并适当给予指导,对学生们的发言及时作出归纳统一。

最后,要求学生以住院病历的形式撰写一份病历,教师对学生书写的病历要认真批阅,及时纠正他们的不足。

在中医内科学的临床见习阶段,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PBL教学以临床实际问题为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来收集信息,这进一步加强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联系,在已有的问题上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不断地去解决问题,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对疾病的临床分析思维能力,加强了知识间的交叉学习,推陈致新,开拓新的领域,让学生有较宽阔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地基础。

4改革考核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知识综合能力以往的考核方式是以卷面考试(占90%)和平时成绩(即课程学习中平时作业、答问、纪律等各方面情况,占10%)两部分为主,这种方式存在诸多弊端,不少学生临阵磨枪,考场作弊,不能真实地反应学习水平。

因此,在这两种考试方式的基础上,增添技能考核、病历书写两部分,成绩采取百分制。

卷面考试部分为闭卷考试,占总分数的50%;技能考核部分占总分数的20%,这部分要求学生对病人或模拟病人进行四诊运用及相应的体查,然后辨证论治,教师则在旁通过目测酌情给分;病历书写部分占总分数的20%,需要把第二部分的内容书写成一份完整的住院病历;最后结合10%的平时成绩。

这种考核方式能立足于实用型中医人才的培养目标,重视临床实践技能的考核,重点考核学生的临床诊断能力、辨证施治能力及病历书写能力。

学生公平、公正地进行考核,杜绝了考试抄袭和舞弊的现象,能全面、客观地去评价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为基层选拔和培养出真正优秀的中医专科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