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善论与性恶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善论与性恶论

性善论,是由儒家的孟子借由孔子“仁”的观念所提出的人性论。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孟子认为,人具有一种先天的善性。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博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通过流水的比喻形象地说明,善是人性的本质属性。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这便是孟子的四端说,即为他的性善论。

孟子把善性看做了人先天所拥有的属性,需要后天的发展才能形成。那么,善性我们便可理解为是一种道德修养。孟子的性善论对于中华名族的影响便有好处也有坏处。孟子提倡要自觉地去提高个人的素质,这一点对于古时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束缚,提高了当时的整体的社会素养,令当时的人都以成为君子为目的而努力地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一个很好的未来趋向,但在当今却行不通。

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孟子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在当今的法治社会中,以行善修身为途径进行对人的行为的制约已经毫无效果。在现今社会,有谁能够在听取他人的教导后自觉地修身养性,除去恶习,这是不可能的。而这样的思想在现今社会中会影响法律的作用效果,很多中国人可能对于某些法律判决总是带有主观的道德观念,继而对于法律最终的判罚结果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但是在国外,法律便是一种不可动摇的力量,当处决下达,你可以选择通过法律的途径上诉,但没有人会因为主观的观念而去抗拒判决。这样的思想愈发成熟,对于中国的法治社会的完全会带来更多的阻碍。而且,如果当法官,陪审团亦或是更高级别的司法官员收到极深的性善论的影响并修身养性的话,那么中国国家的司法制度会变得软绵无力,国家则会失去控制。所以性善论虽然对于个人修养是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样的负面影响也是很严重的。

而性恶论,则是由儒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荀子所提出的。荀子的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荀子说:“人之命在天,无天地,恶生?”天地者,“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荀子又说:“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又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

所以,荀子在对于人性与仁义之间的关系上,认为不论是品德高尚的人,亦或是那些小人,都会有相同或相近的欲望和情绪。“人之生也固小人。”说明人天生就是品性低劣。至于高尚的品德,则是由后天习得的。

荀子的性恶论主旨在于劝导人们提升道德,努力学习。而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积累善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修身养性。荀子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提高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是个关乎个人安危、国家存亡的大事。这对于现代的教育体系也是有深远的影响的。主要便是体现在中学开设思想品德这一门课程,思想品德这门课程便是要对

于这些逐渐走向成熟的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给予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从而让他们提高道德修养,给予学生良好的教育,才能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也是如今当代学生教育的目的。而且荀子对于礼仪的重视也不言而喻,荀子认为学习的主要内容便是礼仪,而礼论中的继承并弘扬优良的传统的这一观点对当今的人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当然,性恶论也是存在不足之处的。荀子性恶论的最大问题,便是它的观点并没有道德价值的根源。而且,他所主张的观点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状况来论述的,虽然很现实,但是也是抽象的。他主张人性本恶,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去说明封建秩序的重要性,而人性变善的原因则是由那些圣人所引导的,而非通过人们自己的努力。这样的观点对于社会来说,是现实而又残酷的,所以最终性恶论无法成为社会所一致认同的观点。

性善论与性恶论虽然在时代背景、根源、对人性概念的界定、对性概念的界定、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不同,但是都是师出儒家,它们的根本目的都是相同的,而且它们的出发点、对人性的思考及人性基础等不少部分也都存在相同点。

首先,性善论与性恶论的根本都是儒家“仁”的思想。其次,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的本性没有区别。而且,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性可以在后天改变。所以说,性善论与性恶论同样是通过“求”与“学”的实践原则,从而达到儒家“仁政”理想,这一点上二者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孟子的性善论是从正面出发,激励别人奋发向上,自觉向善。而荀子的性恶论是从反面激励人进去,去恶成善。孟子提供了人性之善的内在依据和人天生具有的修己的可能性和主动性,忽视了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被动性;苟子则强调修己的必要性和被动性,但却忽视了主体向善的可能性和主动性,二者的相互补充恰好克服了对方理论上的片面性和不足。所以,孟子和苟子对于人性的揭示都是不完整的,他们虽互相对立,实为相辅相成。

因此,要准确全面的理解人性和人的道德修养必须要结合孟子与荀子两方的观点结合起来思考,做到先天与后天的结合,自然与社会的结合,自我修养与法律约束的结合。这样,

我们才能从一个辩证的态度来思考人性,剖析人性。

高一(8)班

孟一鸣

27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