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之美》最新优秀公开课教案
无言之美公开课教案
无言之美公开课教案以下是一份以无言之美公开课教案为主题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理解“无言之美”的内涵。
2. 培养学生欣赏艺术作品中无言之美的能力。
3.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感受无言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无言之美的含义及表现。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中体会无言之美。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艺术作品图片或视频。
四、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无言之美。
那什么是无言之美呢?谁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 1:是不是就是不说话也能让人感受到美呀?师:有点接近了哦。
那我们通过一些例子来深入了解一下。
大家看这幅画(展示一幅有留白的画),你们从这里面感受到什么了?生 2:感觉有一种宁静的氛围。
生 3:好像有很多想象的空间。
师:对呀,这就是无言之美。
它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去解释,却能让我们感受到很多。
那在文学作品中有没有无言之美呢?生 4:有的诗歌就会给人这种感觉。
师:非常好!那音乐呢?(播放一段没有歌词的音乐)生 5:这段音乐也让人有很多感触,虽然没有歌词。
师:没错,这也是无言之美。
那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无言之美呢?生 6:有时候和好朋友不说话,就静静待着也觉得很美好。
师:非常棒!大家理解得越来越深刻了。
那我们来总结一下,无言之美有哪些特点呢?(师生共同总结)五、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无言之美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无言之美,师生对话较为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但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无言之美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和意义。
今后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问题的设计和引导,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积累字词,掌握“譬喻、韵味、鸿沟、美轮美奂”等词语。
2. 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背景。
(二)能力目标1. 体会本文精当的议论分析,把握作者严谨的思维逻辑。
2. 品味本文典雅优美的行文风格。
3. 理解本文的“无言之美”的审美观念。
(三)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观点,深入理解并准确判断论题,作精当的议论分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深入理解本文的深层含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2. 讨论辨析法3. 圈点批注法教学课时:二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无言的和谐与美好,生活中到处都有美,但是美是需要我们去欣赏的,那么怎样去欣赏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如何欣赏美的文章《无言之美》。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朱光潜,现代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
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
此文写于朱光潜的晚年,当时的中国正经历新旧文化的冲突,作者用平和冲淡的语调,以自己丰富的学识修养和审美经验,阐述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流露出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深厚的感情。
这在朱光潜一生的美学著述中具有总结性的意义。
三、整体感知:1. 展示本文的论点:无言之美。
并板书。
2. 理清本文的思路。
(1)总——分——总”结构形式。
从“言”与“无言”的两面展开论述,条分缕析地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以“言”与“无言”所体现出的美感为例加以说明。
(2)多媒体显示各部分小标题。
并请学生简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①言尽一切,意在言外。
美感与逻辑思维的区别在于,美感是直感,逻辑是分析。
美感经验是一种轻松的愉快,而逻辑思维则是一种紧张的分析判断活动。
在文学艺术中,必须借助无言才能得到尽言,“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
②“立象以尽意”的实例分析。
③“立象”的美感作用。
举例说明“象外有无穷之意”所带来的美感。
④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教案2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教案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无言之美》一、教学目标1. 了解《无言之美》一课的内容和主题,并能理解文章中的美的表达方式和内涵。
2. 学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绘美的景象,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对生活中细微之美的关注和欣赏。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 了解《无言之美》的内容和主题。
(2) 学习分析美的表达方式和内涵。
(3) 学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绘美的景象。
2.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提高他们的语感和修辞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细微之美中汲取灵感,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观看一段美丽的自然风景视频或展示一幅美丽的图片来引起学生对美的兴趣和思考。
2. 阅读理解: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回答以下问题:(1) 《无言之美》的主题是什么?(2) 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美的景象?(3) 举一个你认为特别美的细节,并解释它为什么美。
3. 讨论与分析:(1) 分组或全班讨论第二题的答案,通过学生的回答来总结美的表达方式和内涵。
(2) 请学生举例说一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美,分享给大家。
4. 修辞手法学习:(1) 请学生重读文章,分析其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记录下来。
(2) 教师解释和讲解每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引导学生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5. 模仿创作:(1) 让学生以《无言之美》为主题,选择一个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美的细节,运用其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来进行描写。
(2) 学生互相交流,和同学分享自己的作品。
6. 小结与反思:(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和建议。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表达美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纠正。
四、作业1. 请学生完成《无言之美》的阅读理解题,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事物或景物,写一篇文章来表达它的美丽之处,并尽量运用课堂上学到的修辞手法。
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天街小雨润如酥”、“水晶铜泉汇聚成怀”等诗句的意境和情感,感悟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
2. 延伸阅读与扩充学习,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句中的美学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延伸阅读,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1. 掌握文化素养的渗透方法,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审美能力。
2. 通过对扩展阅读的探讨和分析,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1. 背景介绍(10分钟)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追求自然之美的理念,引发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2. 课文分析(20分钟)(1)第一篇:“无声的交响曲”教师先播放一段无声的视频,让学生沉浸其中,引导学生感悟自然之美。
然后,让学生朗读文章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最后,让学生自由发挥,画出自己眼中的“无声交响曲”,并进行个人分享。
(2)第二篇:“风景无限”教师让学生阅读文章,了解其中的美学意境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悟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并提出自己的感性理解和文化思考,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阅读扩展(25分钟)(1)课外阅读:杜甫的《春夜喜雨》教师给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阅读杜甫的《春夜喜雨》,了解其中有关大自然的美学表达和人文情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进行阐释、分析和探讨。
(2)课外练习:文学知识竞赛教师设计一个文学知识竞赛,让学生在游戏的氛围中,锻炼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对文化的认知。
4.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并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态度进行反思和探讨,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制定计划。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堂笔记。
2. 阅读与分析杜甫的《春夜喜雨》。
3. 了解有关文学知识并做题练习,加强文学素养。
无言之美教案
无言之美教案无言之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无言之美;2.掌握描述无言之美的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察力。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无言之美;2.描述无言之美的词汇和表达方式;3.观察和欣赏无言之美的实例。
三、教学流程1.导入(5分钟)–向学生提问:“你们有没有遇到过无声却美丽的景色或事物?”–引发学生思考,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经历。
2.介绍无言之美(10分钟)–通过简短的讲解,向学生解释无言之美的概念。
–给出一些无言之美的例子,如日出、森林、海洋等。
3.词汇和表达方式(15分钟)–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和总结描述无言之美的词汇,并将其列在黑板上。
–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描述一幅画或一种景色的无言之美。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表达方式,并进行互动讨论。
4.观察和欣赏实例(15分钟)–准备一些无言之美的实例图片,如自然风景、艺术作品等,并展示给学生观看。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感受其中的美。
–让学生用之前总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无言之美。
5.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无言之美的重要性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身边的无言之美,并用适当的方式去表达和分享。
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描述无言之美的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描述准确性:评估学生对无言之美的描述是否准确和恰当。
3.词汇运用:评价学生对于描述无言之美所使用词汇的丰富程度。
4.合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互动中的合作交流能力。
五、拓展延伸1.带领学生到户外或美术馆等地,亲身体验和观赏无言之美,并进行观察和描述。
2.给学生提供更多无言之美的实例,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描述和表达。
3.组织学生进行无言之美写作比赛,鼓励他们发表自己对无言之美的感受和理解。
注意:教案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六、教学资源1.PPT或白板;2.图片资源,如自然风景照片、艺术作品等;3.练习题或作业纸。
无言之美教案
无言之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无言之美”的概念和内涵。
2.培养学生对于艺术、自然和生活中的细节的观察力和欣赏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性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概念解释:介绍“无言之美”的概念,探讨其与语言表达的关系。
2.艺术欣赏:通过观看和分析一些经典的无声电影片段,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3.自然景观:通过展示一些壮丽而宁静的自然景观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中那种无声而又强烈的美。
4.日常生活: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微小而精致的细节,培养学生对于平凡事物中蕴含的美的发现能力。
三、教学方法1.导入引导法: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方式引起学生对“无言之美”的思考和好奇心。
2.合作探究法:学生小组合作,观看和讨论电影片段、景观图片和日常生活细节,分享彼此的感受和发现。
3.讨论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就所观察到的美的元素展开讨论,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4.表演展示法:鼓励学生通过舞蹈、音乐、绘画等形式表达对“无言之美”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概念解释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美?你认为美有哪些表达方式?”–学生回答并进行简要讨论。
2.概念解释(10分钟)–通过PPT或黑板展示,“无言之美”的概念及其与语言表达的关系。
–解释“无言之美”是指那些不能用语言来准确描述,但却能给人以强烈感受和情感共鸣的美。
3.示例分析(15分钟)–展示一段经典无声电影片段,如《大都会》中机器人女孩的舞蹈。
–引导学生观看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无言之美”的重要性,并对下节课内容进行展望。
第二课时:艺术欣赏1.导入(5分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再次思考“无言之美”的概念。
2.观影分析(20分钟)–分组观看一段经典无声电影片段,如《默片时代》中的经典镜头。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这段片段中有哪些地方体现了“无言之美”?•你在观看过程中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和联想?3.分享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感受。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教案
《无言之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无言之美的欣赏和赞美。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美的发现和创造。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无言之美。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无言之美在生活中的体现。
2.运用所学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一些无言的瞬间,让你感受到了美?请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a.课文讲述了哪些无言之美的事例?b.作者对这些无言之美的态度是什么?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段。
2.分析课文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一、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无言之美的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排比、拟人等。
二、案例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典型案例,如:树上的鸟儿、水中的鱼儿等。
2.讨论这些案例中无言之美的体现。
三、写作训练1.请同学们以“无言之美”为主题,进行写作训练。
2.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如:如何运用写作手法,如何选材等。
第三课时一、课堂展示1.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写作作品。
2.教师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2.布置作业:以“无言之美”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第四课时一、复习回顾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回答问题:无言之美在生活中的体现有哪些?二、课堂讨论1.讨论无言之美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启示。
2.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三、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收集生活中的无言之美,进行分享。
四、课后作业1.以“无言之美”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深入观察生活,发现更多的无言之美,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1.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3.激发学生对生活美的发现和创造,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无言之美的重要性,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为他们的写作和人生增添色彩。
初中课文无言之美教案
初中课文无言之美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欣赏并领悟课文所描述的自然景物之美,培养审美情趣。
3. 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技巧。
4.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对自然美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鉴赏。
3.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准确运用。
2. 修辞手法的运用与创新。
教学准备:1. 课文《无言之美》的文本。
2. 相关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一些自然景观,引导学生欣赏并发表自己的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美?美在哪里?二、生字词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圈画,讲解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三、课文内容理解(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的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进行讲解和引导。
四、修辞手法鉴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写作技巧训练(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2. 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关于自然美的文字。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感悟。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自然美的珍贵和保护意识。
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观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相互评价和指导。
以上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自然之美,通过学习课文《无言之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5《无言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5《无言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无言之美》【教材分析】《无言之美》是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第一篇美学论文。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内容较为抽象,文中涉及的“无言之美"是一个关乎文艺本质的美学问题,不仅适用于图画、音乐、雕塑等的创造,更适用于文学作品。
作者首先用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然后分别列举绘画、文学、音乐、雕塑的实例,证明“言不必达意”和“无言之美",最后得出自己的美学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在学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用于文学鉴赏实践,从而体会文学创作中的含蓄之美。
【学情分析】学生首次接触文艺论文,文章内容又涉及较多的艺术门类,学生阅读时有较大难度,尤其对于基础较差及艺术审美能力不足的学生会觉得晦涩难懂,甚至难以产生兴趣进行深入阅读。
结合本班实际情况,我在教学时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章,明确作者的观点,并且学会理清文章的论述思路。
【目标导航】1.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2.梳理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3.学会欣赏艺术作品,提高审美修养。
【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宋徽宗喜爱书画,常出题考画家。
有一次考试,他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
前来应考的学子,有的在山腰间画古庙,有的在丛林深处画古庙;有的画得完整,有的只画出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残垣断壁……宋徽宗看了很多幅,都不满意。
就在他感到失望的时候,有一幅画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再仔细端详了一番,连连点头称赞,并将之点为“魁选之作”。
你们知道这幅画是怎么画的吗?我们在学完本课后再揭晓答案。
二、学习任务一:自读课文,明确观点结合旁批和阅读提示,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圈点勾画。
《无言之美》教案
《无言之美》教案一、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
2.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
3.以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理解“无言之美”。
二、教学重点:1.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
2. 以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理解“无言之美”。
三、教学难点:以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理解“无言之美”。
四、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对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积累,可以在积累的基础上,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如思辨性、鉴赏力等。
五、教学过程:(课前)学习生字词意蕴附丽姑且笼统蛾眉寂寥(liáo)谚语铢两悉称(chèn)心旷神怡轻描淡写栩栩(xǔ)如生目不忍睹(dǔ)信手拈(niān)来(一)导入课程:生活从来都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法)罗丹(二)走进作者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著名的美学家、翻译家。
著作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西方美学史》。
译作:《歌德谈话录》《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拉奥孔》等。
美学思想:强调美感的对象是“物的形象”而不是“物”的本身。
(三)梳理脉络第一部分(1-2)导入话题。
由孔子与弟子的一段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提出“言”与“意”。
第二部分(3-6)提出问题。
分析言意的区别和关系,以文学为例提出“文字假使完全传达情意,这是不是文学上应希求的?”疑问。
第三部分(7-12)分析问题。
作者以图画、文学作品、音乐、雕刻等艺术作品为例,分析“无言之美”。
第四部分(13)得出结论。
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关注作者说出来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发现没有说出来的部分,感受作者的“无言之美”。
小结:这篇文章按照逻辑顺序组织结构内容。
从孔子的语录导入,引出“无言”话题,接下来进行概念梳理,明晰言意关系,然后用实例去验证分析,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这样逐层深入展开论述的思路,是一般学术论文常用的思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研读鉴赏1.“言”和“意”的关系和区别是什么?请同学们找出来。
初中课文无言之美教案设计
初中课文无言之美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无言之美》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无言之美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无言之美》中所表达的无言之美的重要性。
2. 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 理解无言之美的内涵和价值。
2.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无言之美的特点。
教学准备:1. 课文《无言之美》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谈论对美的理解和感受,引发学生对美的思考。
2. 引入课文《无言之美》,告诉学生将要学习一篇关于无言之美的文章。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无言之美》,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三、内容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所表达的无言之美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对无言之美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总结无言之美的特点,如:无声、无形、无限等。
四、文学手法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
2. 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五、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个无言之美的事物或现象,并简要说明其特点。
2. 各组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讨论。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无言之美》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提出问题和建议。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欣赏其中的无言之美。
2.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一篇关于无言之美的短文或画作。
教学反思:本教案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通过阅读课文《无言之美》,学生可以了解到无言之美的重要性,并从课文中提炼出无言之美的特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需求,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语文素养。以下具体教学设想:
1.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与“无言之美”相关的例子,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无言之美》选自九年级语文下册,是一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关键词语、成语、修辞手法等,如“无言”、“意境”、“寓意”等,提高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2.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了解作者如何运用举例、对比等手法阐述观点,提升阅读分析能力。
3.学生完成写作后,选取部分作品进行展示,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互相借鉴、学习。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无言之美”的内涵、文章的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
2.强调“无言之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3.提醒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文章,进行拓展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抽象的哲理和深层次的思考容易产生困惑,需要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进行讲解。
3.学生在表达和写作方面,可能缺乏创新性和个性化,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发挥自身特点。
4.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美的事物充满好奇和向往,教师可抓住这一特点,激发学生对“无言之美”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针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活动:设计创意写作、口头表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语文素养。
15《无言之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同步备课(统编版)
第15课《无言之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核心概念“无言之美”的内涵。
2.梳理论证思路,把握所举实例与作者观点之间的关系。
3.运用“无言之美”的美学方法,具体分析文学作品。
【教学重点】1.核心概念“无言之美”的内涵2.梳理论证思路,把握所举实例与作者观点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无言之美”的美学方法,具体分析文学作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学习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细细体味语言的魅力。
二、作者作品1.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翻译家,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主要编著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莱辛的《拉奥孔》、黑格尔的《美学》等。
2.背景资料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体系涉及美、艺术作品、审美经验和审美教育等基本问题,展现了美学大师的穆然深思和悠然遐想。
朱光潜先生引导我们流连在音乐美、建筑美、图画美、书法美之间。
他告诉我们,这首曲,这幅画,美在哪里,从各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领略美。
只有真正学会欣赏,才能懂得无言之美。
3.回顾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首先,要在作者专业研究领域中把握文中的核心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其次,梳理全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论述思路。
最后,要注意分析文中所举实例。
这些实例除论证作者观点之外,更是作者对专业问题进行研究的思路和过程的呈现,融入了作者对相关专业问题的深刻认知。
三、预习检测1.字音寂寥( liáo) 缥缈( miǎo) 心旷神怡( yí) 擒( qín)住顷( qǐnɡ)刻栩( xǔ)栩如生颦( pín) 意蕴( yùn) 铢( zhū)两悉称( chèn) 悲笳( jiā)怆( chuànɡ)然暧( ài)暧譬( pì)如信手拈( niān)来惨戚( qī) 附( fù)丽姑( ɡū)且笼( lónɡ)统蛾( é)眉谚( yàn)语心旷神怡( yí) 轻描淡( dàn)写目不忍睹( dǔ)2.词语释义意蕴:所包含的意思。
(教案PPT)语文9下 15 无言之美
作家作品。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 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吸收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意象”的思想, 提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而意象世界是人的创造。他一直 寻求中西美学的融合,他的《诗论》一书,就是试图用西方的美学来研 究中国的古典诗歌,找出其中的规律。主要作品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美学 拾穗集》等。
1.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为证明“言不必完全达意”“无言之美”,作者分 别列举了绘画、文学作品、音乐、雕塑这些艺术形式中具体的实例, 然后进行分析,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使文章的概念和理论更 易让人理解,也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文章开篇就引述孔子与子贡的对话,目的是引出对 “无言”的论述。第 9 段在列举不同文学作品的例子时,分别引述 了《论语》《时运》《读〈山海经〉》等文学作品中的语句加以论 述。在第 10 段中又列举了《琵琶行》的诗句和《希腊花瓶歌》的原 文,进行有力证明,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6)栩栩如生: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 同活的一样。 (7)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8)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 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主要
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其与作者观
6.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整体 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作者从四种艺术形式入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 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 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 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 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无言之美-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无言之美-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无言之美”这一概念的含义。
2.通过阅读和思考,让学生培养敏锐观察的能力,从生活中发现“无言之美”。
3.通过找寻生活中的“无言之美”,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的美好,感悟人生的真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培养敏锐观察的能力。
2.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生活实际找到“无言之美”,领悟人生的真谛。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法、讲授案例法、读写互动法。
2.板书法、示范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时间内容活动方式第一课时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课堂讲解法、板书法第二课时通过实例感受“无言之美”讲授案例法、角色扮演法第三课时思考与分享:自己身边的“无言之美”读写互动法、示范法五、教学过程及重点难点突破方式1. 第一课时1.1 导入通过引出一张“极简主义插画”图片,让学生自由讨论这幅画的风格、创作方法以及想象中的画家等等,旨在引起学生对美的探索与思考。
1.2 正文讲解“无言之美”的定义、特点及表现形式,同时引入实例,让学生自己对这些实例进行思考,提高学生敏锐观察的能力。
1.3 小结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巩固知识,并且总结本节课内容。
2. 第二课时2.1 导入通过阅读生动有趣的故事、感性的诗歌或是充满艺术感的图片,从经验、情感、文学和艺术多维度感受“无言之美”。
2.2 正文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出发,引导他们挖掘身边的“无言之美”,从中寻找与美相连的点。
2.3 小结我会根据学生成果的反馈情况,形成一份小结,在班上共同讨论,收集和整理各位学子的观点,形成一份带有感性色彩的总结,直观表达出“无言之美”能带给我们美好情感、和心灵体验。
3. 第三课时3.1 导入让学生在主题墙前落实自己思考的成果,由学生逐一分享自己的“无言之美”发现,并让学生反思一下自己发现这些美的方式和方法有何不同。
3.2 正文让学生在班级内互相交流,以团组形式,展示自己的“无言之美”作品。
第15课《无言之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课段九年级下册课题《无言之美》素养目标1.整体感知文意,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学习本文多种论证方法,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
3.学会欣赏艺术作品,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重点学习本文多种论证方法,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
难点学会欣赏艺术作品,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方法自读法、小组合作法教学准备课本、多媒体ppt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二次备课新课导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从诗歌的语言说起,在诗歌中,有时虽然“无言”,但是感情却能表达得淋漓尽致,引出本文“无言之美”。
新知探究二、走近作者朱光潜(1897—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三、背景资料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体系涉及美、艺术作品、审美经验和审美教育等基本问题,展现了美学大师的穆然深思和悠然遐想。
朱光潜先生引导我们流连在音乐美、建筑美、图画美、书法美之间。
他告诉我们,这首曲,这幅画,美在哪里,从各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领略美。
四、由题生思何为“无言”?“美”于何处?五、精读释疑(一)何为“无言”将文本细读下来,梳理了各段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论述思路(引出话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归纳观点),理清了作者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有什么作用?(议论文考点一)出示:“予欲无言。
”“子如不言,小子何述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以这一事例为引,故事性强,易于理解,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从哪个角度去研究?“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
”3.“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怎样的文学才称得上是尽美尽善的文学?“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也就是要做到言必达意。
《无言之美》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无言之美》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无言之美学习目标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难点: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第一课时学习要点:导入,资料助读,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导读课文第一部分。
学习步骤:导入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会有意识地运用“无言"来获得更好的艺术效果。
那么,“无言”到底是什么?它又美在何处?朱光潜的《无言之美》一文将会引领我们欣赏艺术作品的“无言之美"。
一、简介常识,资料助读。
提问:大家在预习时可曾了解本文的作者?【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朱光潜(1897年—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
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
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
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
二、检查预习,识记字词(1)读一读,写一写。
意蕴(yùn)散碎(suì)譬如(pì)笼统(lǒng)狗吠(fèi)后檐(yán)凄凉(qī)直截(jié)怆然(chuàng)寂寥(liáo)珠帘(lián)昼夜(zhòu)桑树(sāng)奏乐(zòu)琵琶(pá)幽美(yōu)蛾眉(é)谚语(yàn)铢两悉称(zh ū)心旷神怡(yí)栩栩如生(xǔ)信手拈来(niān)瞬息万变(shùn)(2)读准多音字。
铢两悉称(chèn)称连声称好(chēng)同“秤”(chèng)(3)注意易错字(括号中为错别字)。
瞬息万变(习)意旨(诣)惟妙惟肖(微)(4)辨识形似字。
《无言之美》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无言之美》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无言之美第二课时学习要点:品味、探究课文第二、三部分内容,归纳主旨,赏析写作特点。
学习步骤: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课所涉及的文学常识,从整体上理清了全文的结构,赏析了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精读课文,合作探究课文内及写作技巧。
一、精读课文,合作探究(续)。
(一)精读、探究第二部分(第4~12段)内容。
1.提问:第4自然段文字论述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明确:这段文字论述了文学作品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只有“以言达意”才会引起美感。
这一段为下面阐述文学尽善尽美的条件,以及表明作者的观点做了铺垫。
2.提问: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对文学的是怎样定义的?明确: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3.提问:第5自然段文字论述了什么观点?明确:第5自然段论述了“美术作品不能说谎"的观点。
4.提问:第6自然段文字论述了什么内容?明确:第6自然段论述了“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的重要性。
5.提问:第6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何特色?明确:两个问句,明知故问,增强了语气,增强了表达效果。
6.布置:请简要概括第7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7自然段论述文字语言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的道理,并指出美术也不必尽量表现意旨。
7.布置:试分析第8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明确:作者先对比相片和图画哪一个更“和自然逼真";然后又进一步提问:两者“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自然得出图画具有美感,直接反驳了“和自然逼真"的观点。
8.布置:请简要概括第9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9自然段以文学作品为例,说明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的道理。
9.提问:第10自然段论述了什么道理?段落首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第10自然段论述了音乐也讲究“无言之美”的道理。
本段首句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句中的“也"字,将上文中谈文学作品的“无言之美”自然过渡到音乐的“无言之美"上来。
第15课 无言之美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5课无言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无言之美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
把握作者观点,了解艺术品“无言之美"的内涵。
2.学习文章结合具体实例阐述观点的写作手法。
3.体会艺术品的含蓄美,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圆。
【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
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背景链接】本文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本文是朱光潜1924年在春晖中学任教期间用白话文发表的美学处女作,学界普遍视其为朱光潜美学生涯的开端。
虽然对于无言之美的阐释,朱光潜主要依据了古希腊艺术的“静穆”原则,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出,朱光潜对美的理解根本上是受中国古典审美经验影响。
【字音字形】【多音字】【理解词语】【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通读课文,把握文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结合注释和阅读提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划分文章层次,并说出每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本文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第一部分(1、2)话题导入:引用孔子的事例,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研究的角度。
第二部分(3—6)提出问题:提出本文要解决的问题——言能不能完全达意,言有没有必要完全达意。
第三部分(7—12)分析问题:列举图画、文学、音乐和雕塑的实例,论证言不能完全达意,也没有必要完全达意。
第四部分(13)得出结论:总结上文,得出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新课精讲】第一部分(1、2)1.文章开头引述孔子和子贡的对话,有什么作用?①引出“无言”这一话题,从而展开了对“无言之美"的论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绘画的选择之美
文学的意蕴之美
无言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
话剧的静态之美
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
教学反思:
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资料助读。
三: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明确:用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九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课题
15.无言之美
课时
一课时
主备
副备
教学目标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重点: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难点: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体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
2.拓展延伸: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பைடு நூலகம்言之美”的例子。
明确: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明确: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明确:“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四: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明确: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6.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激情导入。
二:认识作者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