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安宪: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
“横渠四句”浅析:做好自己,帮助别人,继往开来,体悟生命意义
“横渠四句”浅析:做好自己,帮助别人,继往开来,体悟生命意义北宋大儒张载老家是陕西横渠,人称“横渠先生”,因为所说四句话即“横渠四句”,广为人知。
这四句话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表达的意思就是立心立命、继往开来。
下面进一步简单说说个人的浅显理解。
“为天地立心”,说的是做好自己。
天地人,人在天地间存在,就要以天地为榜样,照着示范去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老天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鼓励我们自强自立,建立拼搏奋进之心。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这种厚德载物的品质照耀我们自爱自重,建立宽容待人之心。
天地无言,身体力行,作为个体就要以天地为本,努力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我们能做到什么程度,就意味着我们心里的天地水平是什么样子。
同在一片蓝天之下,同在一片大地之上,为何每个人差距不同乃至迥异,就在于心里的天地程度不同,“为天地立心”就是把自己作为天地的度量衡,做好自己。
“为生民立命”,说的是帮助别人,奉献社会。
对照天地,做好自己,做好自己是为了什么?最直接的就是帮助别人,让别人过得更好。
推广开来,就是为老百姓做点事,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自己能做的一份力量。
这也就是常说的“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具体点就是搞好人际关系,“以别人为中心”,让别人舒服些更好点,而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说的是继往开来,继承好传统文化,固守精神家园,同时开创美好未来,坚信世界是美好的,个人因奉献社会而美好。
这里的“往圣”是指儒家言论,我们可以指代更多传统优秀文化,包括儒释道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等,千百年以来时代在变化,物质在极大发展,但是亘古不变的是人性是人心,这些文化构成心灵家园的根。
扎根于文化土壤,发展于当下时代,展望于未来生活,这就是继往开来,意味着超越输赢对错,着眼于通透人生,看淡潮起潮落,用孔子话说“随心所欲不逾矩”。
继往开来意味着自己是中继站,做好承上启下过程作用,这个过程就是生命价值,就是存在意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横渠四句教”的文化理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横渠四句教”的文化理想资料来源:中华读书报作者:刘梦溪时间:2008-10-30我们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术厅,一面墙壁上镶嵌着大幅的“横渠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已故大书家顾廷龙先生的篆体书法,高古苍劲,不可一世。
凡莅临本所的承学之士,无不抬头默念此教。
我平时当所内学人例聚之时,也每以此教相勖勉。
张载与《西铭》张载字子厚,号横渠,就是宋儒濂、洛、关、闽四大家的“关”,因生于陕西而以地望名。
另外三家,周敦颐是湖南道州濂溪人,以地望称濂溪。
程灏、程颐为河南洛阳人,故称“洛学”。
朱熹原籍徽州婺源,他本人生于福建龙溪县,学者因此以“闽学”括概。
张载最被二程子等同时诸大儒称许的是他的《西铭》。
其实是他的著作《正蒙》最后第十七篇“乾称”中的一段文字,他自己视为可以张之墙牖的座右铭,曾以《订顽》为题录之于书室,程颐改称《西铭》,学者悉宗之。
《正蒙》中的另一段文字,张载以《砭愚》为题也曾书于墙牖,伊川改为《东铭》。
但《西铭》影响最着,全文只有252个字,兹全录以共饷。
乾称父,坤称母。
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
尊高年,所以长其长。
慈孤弱,所以幼吾幼。
圣其合德,贤其秀也。
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
于时保之,子之翼之。
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
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唯肖者也。
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
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
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颖封人之锡类。
不弛劳而底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
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
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
存,吾顺事;殁,吾宁也。
(《张载集》,页62至63)《西铭》为人类描画出一幅仁慈博爱的世界图景,其基本假设是天地、家国、圣贤、老幼、病残、孤寡共为一家,仁孝为准绳,彼此相友爱,交信和睦,体用不二。
张载的“横渠四句”体现了读书人的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张载的“横渠四句”体现了读书人的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1020一1077),字子厚,北宋人。
家住秦凤路凤翔府郿县横渠镇南之大振谷口(今陕西眉县),并在此讲学,著书立说,世称张横渠,横渠先生。
张横渠做学问于关中史称“关学',与庐山濂溪创“濂学'的周敦颐茂叔,洛阳创“洛学'的程颢伯淳、程颐正叔,福建创“闽学”的朱熹元晦并称四大学派。
与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为道学创始人,并称北宋五子。
张载的学说精华,在宋代式微,后经王夫之大力宣扬,才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
张载著作有:《正蒙》、《易说》、《经学理窟》、《语录》全部辑成一本书叫《张子全书》。
张横渠四句,激励后人,非常重要。
其中张载的《订顽》又名《西铭》,《砭愚》又名《东铭》。
横渠四句,气魄极大,作为一个人的担当,使命感,责任感,民族心,一个做人的价值观,奉献精神,历史责任感,时代责任感,中国几千年文化、文明传承厚重的历史文化感悟,横渠发扬光大,发前人之想发而未发之豪言壮语。
如没有体现人生感悟,详察古今,精研典籍,是不可能发出有如此宏大极具感召力的言语,激励了多少后辈,为开万世太平而奋斗终身,让人为“四为'奋斗。
激励青年人讲“四美”,做“四有”新人,去实现“四个”现代化。
为天地立心。
为天地人立良心,定立人心,人心安则民心安,民心安则社会安国家安,心安理得,立民心,定民心,民心所向,天下归心。
天地之间是社会是国家,为社会为国家立心,立壮志凌云之心,奋发图强的心,建设壮美家乡的心。
为生民立命。
命,信念,意志。
为生命为人民生存,为人民安居乐业,为人生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立下誓言,并为誓言终身奋斗。
信念坚定,意志坚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为往圣继绝学。
圣,无所不通之谓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太极图说》)圣人是立人的最高准则的。
圣人的意志,是人类的最高准则,圣人的语录是集人类思想行为之大成的最高指示。
“横渠四句”里的精神与情怀
“横渠四句”里的精神与情怀张载,字子厚,北宋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侨居郿县(今陕西宝鸡眉县)横渠镇,著书讲学,传道授业,“为关中士人宗师”,世称“横渠先生”。
张载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有《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传世。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是张载的名言,被哲学家冯友兰称为“横渠四句”。
“横渠四句”凝聚了张载的学术追求和社会使命感,展现了大境界、大襟怀、大抱负、大担当,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精神信仰和价值坐标,对当代人也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立”的精神“横渠四句”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给人一种强烈的积极意识和进取精神。
它蕴含的有所立、有所为的人生格局,为人们树立了价值方向。
这种精神首先源于张载本人的志向抱负。
据史书记载,张载天资聪颖,少年即有安邦之志。
21岁时,他曾向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的范仲淹上书《边议九条》。
范仲淹召见后,觉得他志趣高远,见识超群。
于是,范仲淹鼓励张载不要只关注军事边防,而应当以弘扬名教为事业,并赠他一部《中庸》。
张载受范仲淹的启迪,精思苦读,在充分吸收当时各种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黜怪妄,辨鬼神”的思想体系。
可以说,张载是用他自己的一生,在探索践行“横渠四句”中表达的人格境界。
这种“立”的精神也反映出北宋的时代风气。
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教方面的发展,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涌现提供了土壤与根基。
北宋有鉴于唐末五代武人乱国之弊,重视文治与文教。
这一方面带来了发达的文官政治和士大夫精神的觉醒,另一方面也造成重文轻武、军事疲敝的负面影响,导致北宋受到契丹、西夏的威胁。
这让当时的有识之士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在更深的意义上,“横渠四句”中的“立”,也是中国人文精神的“破而后立”。
罗安宪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
罗安宪: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提要:“横渠四句”是张载哲学的大纲,分而言之,似有四项;合而言之,则是一个系统。
其要意即是“内圣外王”之道。
在宋明理学家中,能把“内圣”与“外王”很好地结合起来的,似乎只有张载。
“四句”的具体内容也许有其局限,但其所涉及的问题,即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四大矛盾与冲突,却具有超时代的性质,具有普遍的人类意义。
关键词:心命性太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元学案•横渠学案上》)是张载为自己哲学所确立的基本宗旨,亦是张载哲学的大纲。
一、“为天地立心” 创建本体论中国哲学一直是围绕“天人之际”展开的。
司马迁作《史记》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报任安书》)邵雍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天”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很复杂的范畴,具有多重含义,其中一义就是外在自然。
在这一意义上,约而言之是“天”,详而言之即是“天地”。
天在上,地在下,人立于其中。
天、地、人合而为一整个宇宙。
张载“为天地立心”的天地,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的天地。
“心”在中国哲学中也是复杂的范畴,约而言之似有三义:一为思维器官。
如孟子曰:“心之官则思。
”(《孟子•告子上》)荀子曰:“治之要在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
”(《荀子•解蔽》)朱熹曰:“所谓心者,乃夫虚灵知觉之性,犹耳目之有见闻耳。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三)二为身之主宰。
如荀子曰:“心者,行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
”(《荀子•解蔽》)朱熹曰:“心是神明之舍,为一身之主宰。
”(《朱子语类》卷九十八)王阳明也有“身之主宰便是心”之语。
(《传习录》上)三为人之所以为人者在这一意义上,心亦即是性。
如孟子说:“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孟子•告子上》)陆九渊说:“在天者为性,在人者为心。
”(《语录》)陈献章说:“人具七尺之躯,除了此心此理,便无可贵,浑是一包脓血裹一大块骨头。
张载与“横渠四句”评析
张载与“横渠四句”评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分别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内在心灵的关系。
这四句话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仁者气象”和“天地情怀”,如果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个人理想,那么“横渠四句”就是儒家的用世抱负。
张载,北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关学学派创始人。
他在中国文化坐标上的位置,主要由这么几项成就所标注:1.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他始终认为宇宙的本体是“气”,万物的始基也是“气”,世间形形色色的一切万物都是由“气”化而来的。
形态万千的万物都是“气”的不同表现形态,大到苍茫的宇宙天体,小至形态各异的动植飞,都是由“气”所演化而来的。
正如他在《正蒙・太和篇》中所写道的……..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
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惟尽性者一之……他倡导无神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理论高度批判唯心主义的人。
2.教育思想张载认为教育是一个人成长过程必须进行的修养,可以使人由“气质之性”到达完美的“天地之性”,这就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他还注重幼教乃至胎教,主张“幼而教之,长而学之”,强调继续教育。
张载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要达到圣人的完美至善境界。
张载关于教育的思想和方法主要包括:用圣心勤学博文,以求义理;矫恶为善,知行结合,尽性寡欲,游心于义理之间;立志向学,虚心一志;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博学精思;教学相长,互相取益。
张载倡导的学习态度与读书方法。
学习要谦虚而不自满,学贵有用,学则须疑,关于读书要用心、熟读、实作、实行等等。
最后,他还提出了心理和情绪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即“意乐”之效。
3.关学思想首先,关学提倡“尊儒”。
张载在教学中要求他的弟子们要学习儒者,要向正统的儒学家看齐,在为人处世方面,要处处表现出古代儒家的风度和气质。
北宋关学创始人张载张载的人性论分析
北宋关学创始人张载张载的人性论分析张载关学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各方面都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北宋的科技、文化和思想领域都取得了很多令人惊叹的成就。
北宋时期也是儒学发展到一个全新高度的时期。
在中国时期,儒学在融合了一部分道家戏说和佛家学说的基础上,诞生了一种全新的儒学思想体系,这就是有“新儒学”之称的理学。
理学是一门影响十分深远的思想学说,也产生了很多不同的学派,其中北宋著名思想家,也是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的张载“关学”就是其中规模比较大的一个流派。
张载雕像关学这个流派的起源应该追溯到北宋庆历年间的儒家学者申颜、侯可,而张载则是关学真正的创立者。
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作为创始人的张载是关中人,因此得名。
又因为张载史称魏“横渠先生”,因此“关学”又被称作“横渠之学”。
关学的基本思想理论有这样几种。
一是气本论,就是说世界万物都是由一种“气”所产生和变化而来的,气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二是认识论,抓住人物为事物是各种感觉的由来,要想认识事物,就要多进行实践活动,这样才能认识并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第三是“一物两体”辩证法,主要认为“气”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气有相互吸引和排斥两个方面,于是由气所组成的事物也都是矛盾的*** 体,没有矛盾就没有这个变化的世界。
除了这三个主要的理论之外,还有“道德观”、“人性论”等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们认识世界万物。
张载“关学”自创立之后,经过后世许许多多学者的发展,终于成为了理学中十分重要的流派,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张载人性论张载人性论是指由北宋时期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张载所提出的关于人性的学说。
张载的人性论在总结了天人先秦时期以来关于人性的多种学说,在广发吸取各家学说的长处和精华的基础上,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性学说。
特别要注意的一点是,张载的人性论是建立在他的“气本论”基础上的,我们要想了解他的人性论就必须对他的气本论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张载雕像张载的气本论认为,人和宇宙万物都是由“气”所产生和构成的。
陈来:“横渠四句“和横渠《西铭》的精神及其贡献
陈来:“横渠四句“和横渠《西铭》的精神及其贡献
半个世纪以来,对关学的了解,往往从“以气为本,以礼为教”去突出其特点。
这种理解突出躬行实践,但忽略了价值和境界。
其实,我认为更重要的可能还是从“横渠四句“和横渠《西铭》去了解张载和关学的精神及其贡献。
换句话说,对张载或关学的认识决不能离开我们对宋代儒学主流,对宋代道学总体的认识和评价。
照二程说,《西铭》是北宋道学最重要的文献,代表了道学最高的精神追求。
而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开显了儒家的广阔胸怀,即为世界确立文化价值、为人民确保生活幸福、传承文明创造的成果、开辟永久和平的社会愿景。
《西铭》是哲学的、伦理的,四句更是社会的、价值的,二者有不同侧重。
四句突出了道学的价值理想,《西铭》指引出道学的宇宙意识,而张载的思想整体是把高天和厚土结合一起,顶天立地、天人合一,故横渠四句和横渠《西铭》是关学对宋明儒学主流精神与核心价值的主要贡献。
四句的意义在宋代还不甚突出,但在明代以后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其影响直至当代中国,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志向和心胸。
在这个意义上说,横渠四句和横渠《西铭》构成了关学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突出贡献。
(陈来)。
《横渠四句》赏析
《横渠四句》赏析
《横渠四句》出自北宋大家张载,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言简意赅,是中国人的精神坐标,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担当。
“为天地立心”,即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表明要以天地之心为心,遵循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为生民立命”,即为民众确立生命的意义,要尽力帮助人民安身立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为往圣继绝学”,即为过往的圣贤继承和发扬已绝之学,要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
“为万世开太平”,即为千秋万代开拓太平之基,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这四句话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自信的源泉。
横渠四句读后感
横渠四句读后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每次读到横渠先生这四句话,就感觉一股浩然之气扑面而来。
先说这“为天地立心”,天地本无心,这就好比一个超级大的舞台,没有导演给它定个主题。
横渠先生这意思呢,就是咱人类得有这个觉悟,去给天地间确定一种道德和价值标准。
这可太难了,就像要给宇宙制定一套行为规范一样,感觉像是在跟老天爷商量事儿。
但细想又很有道理,要是人人都觉得天地间没个准儿,那不乱套了?这就像是在一个没有交通规则的大路上,大家横冲直撞,最后谁也走不了。
我们得站出来,给这个世界一点善意、一点公正,这就是在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这句话一出来,就感觉自己身上突然多了一副重担。
咱老百姓活着不容易啊,每天忙忙碌碌,为的就是那一口饭,一个安稳的小日子。
这时候有人站出来说要为生民立命,就像是在人群里突然有个超级英雄,要给大家撑起一片天。
这个命啊,不只是性命,还有命运。
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能有机会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是被各种困难和不公打压得抬不起头。
我就想,这得是多大的抱负啊。
不过呢,这也让我觉得,哪怕我是个小人物,也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做点好事,给周围的人一点温暖,也算是为生民立命出了一点小力。
“为往圣继绝学”,听起来就特别有历史的厚重感。
那些古代的圣人们,孔子啊、孟子啊,他们留下了那么多的智慧。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好东西就像宝贝被埋在了土里,不被人重视了。
这时候就得有人像考古学家一样,小心翼翼地把这些绝学挖掘出来,擦干净上面的灰尘,然后告诉大家:“看呐,这可是好东西!”这可不容易,得先自己钻进那些古老的典籍里,和那些文言文、古老的思想作斗争,搞懂了之后还得想办法让现代人也能接受。
这就像是要把文言文翻译成流行的网络语言,让大家觉得这些古老的智慧不是老古董,而是时尚的、有用的东西。
最后“为万世开太平”,这简直就是个超级宏大的目标。
万世啊,那得多久,感觉都看不到尽头。
但是这就是横渠先生的伟大之处,他想的不是一时一地的安宁,而是世世代代的和平与繁荣。
“横渠四句”意义深远
“横渠四句”意义深远北宋著名理学家、关学领袖张载(字子厚,人称横渠先生,1020-1077年),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包括他的四句名言,这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简明地说出了人的特点,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这四句中的那四个“为”字的主词,可能是张载本人,也可能是哲学家,也可能是哲学。
这四句名言历代流行不衰。
近年,温家宝总理在国外演讲或接受记者采访,曾多次引用;2005年,时任台湾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先生访问大陆,也曾用以寄语北大学子.足见张载四句名言的精神感召力之强盛。
第一句“为天地立心”。
宋朝有一个无名诗人,在客店的墙上题了两句诗:“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这是以孔子为人类的代表。
他应当说:“天若不生人,万古长如夜。
”在一个没有人的世界中,如月球,虽然也有山河大地,但没有人了解,没有人赏识,这就是“长如夜”。
自从人类登上月球,它的山河大地方被了解,被赏识。
万古的月球,好像开了一盏明灯,这就不是“长如夜”了。
地球和其他星球的情况,也是如此。
地球上的山河大地是自然的产物,历史文化则是人的创造.人在创造历史文化的时候,他就为天地“立心”了。
儒家有天、地、人的“三才”宇宙模式,古人倾向于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整体.因此,“天地"也就是“天地之间”的意思,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个人和人间社会。
“为天地立心”是指达到对于天地宇宙的正确认识,为社会重建以“仁”、“孝”为核心的精神价值。
第二句“为生民立命”。
“生民”指民众,“命”指民众的命运,是儒家一直关注的“安身立命”问题.是指人在宇宙间所遭遇的幸或不幸,认为这是人所不能自主的.信宗教的人,于不能自主之中,要求一个“主”。
信基督教的人遇见不能自决的事,就祷告“上帝”,求他的“主”帮助他决定。
祈祷以后,他自己再作决定。
即使这个决定还是以前的决定,他也认为这是他的“主”替他作的决定.儒家指出,不需要这个“主"。
“横渠四句”承载的哲理
“横渠四句”承载的哲理作者:李长庚来源:《学习月刊》 2020年第4期李长庚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场合,多次提及“横渠四句”。
“横渠四句”所蕴含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它阐明了知识分子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为读书人指明了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是北宋张载一生为学的归宿,也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冯友兰先生称其为“横渠四句”。
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关学的创始人,世称“横渠先生”。
为天地立心“天地之心”最早见于周易《复》卦彖辞,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此处的“天地之心”是指天地间万事万物阴阳消长的规律性。
张载的思想深受易学的影响,曾在长安坐虎皮椅讲《周易》,并且著有《横渠易说》,因此他所谓的“天地之心”是与易学密切相关的。
张载用“太虚即气”,解释宇宙的起源和世界的本体,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他同时提出了“一物两体”说,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对立统一的两面构成的。
张载所立的“天地之心”即揭示的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就是建立在易学哲学基础上的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
《礼记》云:“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天、地、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在天地之间,是能知能觉者,所以被称为“天地之心”。
这是对人在宇宙之间地位的肯定,是对人的主体性的高度自觉。
天地本无“心”,但人有“心”。
因为”人”乃天地之心,所以“人心”体现了“天地之心”。
张载云:“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
”人把自身的价值观念投射到天地之间,与天地合而为一。
《西铭》云:“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民胞物与”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儒家“仁民爱物”的观念,将仁爱的对象推及万物,提升了儒家“仁”价值观念的内涵和境界。
张载的“横渠四句”体现了读书人的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张载的“横渠四句”体现了读书人的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被范仲淹婉拒的书生,最终互联儒释道,总结出中国人4大精神支柱康定元年,西夏大军攻破北宋金明寨,并趁势逼近北宋重镇延州城,随后噩耗再次传来,三川口北宋万余援军又遇伏被歼,一时之间,边地烽烟顿起,告急的羽檄星夜不停,迅速向东京汴梁城驰去,延州告急!延州告急!同年三月,在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韩琦的推荐之下,天章阁待制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同管勾都部署司事。
朝廷方面亮出了最锋锐的剑——韩琦、范仲淹,准备撸起袖子与西夏大干一场,而民间勾栏瓦舍间的人们此时也因为紧张的边地战事,激发起了无数年轻人报国御敌的热血。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一时间,不少埋首经卷的书生纷纷选择投笔从戎,希望在战场上能够建功立业,成就一番功名,在通往延州的官道上,从军之人络绎不绝,在这里面就有一位来自关中的书生,张载,此刻他正怀揣着从军梦,想去拜谒自己的偶像——范仲淹。
而此时的范仲淹,正忙得焦头烂额,城寨、兵马、粮草、武备事事都要考虑,特别是新近夺回的金明寨、万安城,还要考虑如何尽速修复的问题,因此他根本没有时间去理会一个无名之辈的拜谒。
然而,碰壁之后的张载并没有灰心,他将自己对西夏与宋朝之间的边疆策略——《边议》写了下来,并设法呈递入了范仲淹的军府之中,他相信,凭着自己的韬略,只要范仲淹看了自己的这封策,就一定会见自己的。
张载的推断倒是很正确,范仲淹在无意中看到了这封策略,便立即被吸引住了,倒不是这位小哥儿策略上那些慷慨激昂的论调让范仲淹动容,毕竟范仲淹已经过了愤青的年龄。
令其动容的是这篇策略所捎带的经义理论,细看下来,让范仲淹不禁感慨,这个年轻人,确实有前途,范仲淹是个文人,北宋文风大盛,朝廷更是以文官辖制武将,因此范仲淹虽然负责守边御敌,但依然是文臣风骨。
此时遇到可塑之才,自然不会拉着张载说,来来来,小伙子,填单过来当兵,以后多砍几个敌人,到时候我提拔你当将领。
虽然挺忙,但范仲淹还是决定见见这个年轻人,并给他一个自己认为的合理建议,因为他觉得这个人还是值得自己去见见的。
为生民立命——“横渠四句教”的文化理想
铭 明 “ 是 理一分 殊 ” 理的 看法 。 之 因有擘者 名裼 睛
者曹致 函伊川 , 恝属 西铭 所输馑存“ 一”而 分 理 ,
殊 , 墨 子 兼 爱 之 羲 舞 别 。 川 答 函 纠 正 了 惕 氏 的 舆 伊 看 法 ⑥ , 子 亦 禹 ( 铭 辩 。 朱 ( 西 一 王 夫 之 输 铭 , 直 中 肯 綮 :眼 子 此 篇 , 西 亦 “ 楠
物 吾舆也 。 君者 , 大 吾父母宗 子 , 其大 臣 , 宗子
之家相也 。 尊高年 , 以畏其 畏。 所 慈孤 弱 , 以 所 幼吾 幼 。 里其合 德 , 贤其秀 也 。 凡天 下疲 癃残 疾、 茕猾鳏寡 . 皆吾兄弟之颠速而 告者也 。 於
本 人生於福建 溪豚 , 擘者 因此以 “ 圈早 ” 括概 。 年 辈 周敦 颐最畏 , 张载次之 , 周比张 大三葳 。 比二程 张
铭 , 早者悉 宗之 。 正蒙 中的另一 段文字 , 张载 以 砭愚 焉题也 曾害於墙牖 , 伊川改焉 柬铭 但( 。 《 西 铭》 影警最著 , 全文 只有二 百五十二倜字 , 兹全绿 以
共饷 。
张 载 和 西铭 》
碾载字子厚 , 髓横渠 , 就是 宋儒濂 、 、 圃四 洛 嗣、
中圆 文 化 三 十 一 期 第
焉 生 民立 命
“ 横渠 四句教 ” 的文化理 想
到 萝 溪
我 佣 中 圆 文 化 研 究 所 早 衔 魔 , 面 墙 壁 上 镶 嵌 一
稻” 中的一段 文字 , 自己祝焉可 以碾之墙 牖的座 他 右铝 , 曾以 顽 题绿 之於 害 室 , 爵 程颐 改稻 西
张载“横渠四句”
张载“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文/张立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语出北宋张载,这“四句教”奠定了宋明理学的核心话题、宗旨、方向和目标,指明了天人合一、民胞物与、乾坤父母、尊礼贵德的社会、学术使命,以及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理想。
作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张载出入佛道,尽究其说,而统摄为儒学,建构了创新性的理论思维体系。
王夫之曾高度评价张载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
”古人以“心之官则思”,因此张载说,“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天本无心,及其生成万物,则归功于天”。
但他认为“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体现了人与天地万物共同体的情怀。
由于人的存在和其生活的各种需求,天地万物便具有其实存的价值和意义。
天地万物以人为价值源,人对天地万物具有爱护的义务和责任。
天地万物与人同为生命体,应有仁民爱物之德,和生、和处之道,遵守“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原则。
天地万物与人类都期诉诚,诚为天道,思诚为人道。
天地万物与人类心心相印的亲情纽带,深刻揭示了自然万物与社会人生、宇宙天道与人道价值、转天心为人心与转人心为天心的相互交感的仁道形上学。
《张载集·近思录拾遗》里“为生民立命”的“命”作“道”。
“立命”见于孟子“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周易·说卦》载“立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张载以仁义道德精神,处处事事以民为本,为生民构建安身立命之道的精神家园。
“立命”和“立道”,首先是自我的修身: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精神境界,而能自觉、自省、自律,抵制一切歪风邪气,不被权、色、钱、势所迷,而一身正气。
其次,是正确对待“命”和“道”。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体认人人所具有不忍人之心的良知本性而不放失,这便是正命与正道。
再次,建构为生民立命的有道社会。
张载为解决农民丧失土地的痛苦生活,提出试行新的“井田制”,限制统治者的土地兼并,以平土地、贫富不均的严重两极分化,以保生民。
浅析张载的横渠四句
作者: 李元存[1];潘先银[1]
作者机构: [1]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50500
出版物刊名: 汉字文化
页码: 43-44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20期
主题词: 张载;横渠四句;儒家;伟大复兴
摘要:张载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儒学倡导的人们要心怀天下,经世济民的思想,从而提出了名震古今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段话蕴藏着宝贵的精神财富,既有对传统儒学的进一步继承与发展,也蕴含着张载的人生目标,体现着深刻的历史使命感和担当精神.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出发,诠释"横渠四句"的内涵,对于我们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横渠四句教”——奠定张载在中国文化史上不朽地位的一句名言
“横渠四句教”——奠定张载在中国文化史上不朽地位的一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著名的'横渠四句教',出自北宋大儒张载,因其言简意赅,历代传颂不衰。
“横渠四句教”既是张载一生为学的归宿,也可以看作是宋儒以至于后世心学的集体文化纲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名的一句。
“横渠四句”被历代大儒所传扬,影响已经超出了理学的范围,而成为中华人文精神和文化担当的重要标识。
是很多中国文人的座右铭和立志方向,也是我们普通人特别值得去领悟和践行的人生真谛。
张载(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其名和字取义于《周易·坤卦》:“君子以厚德载物。
”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后侨寓于凤翔眉县横渠镇(今陕西眉县横渠镇)并在横渠镇讲学,著书讲学,传道授业,“为关中士人宗师”,世称“横渠先生”。
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他的学术思想被称为“关学”,与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的“洛学”、南宋朱熹的“闽学”并称为宋代的四大学派。
《宋史·卷四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八十六》(张载传):“载学古力行,为关中士人宗师,世称为横渠先生。
”“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己。
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以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
故其学尊礼贵德,乐天安命,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黜怪妄,辨鬼神。
”当然,关于“横渠四句教”的版本还有不同的记载。
张岱年先生是关注冯友兰先生“横渠四句”及其译文的最有影响的大学者,他曾撰文《试谈“横渠四句”》,分析论证了冯友兰先生所引的“横渠四句”的来源。
他指出:“'横渠四句’有一个版本问题。
人们经常引用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宋元学案》所载,而宋本《张子语录》所载却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横渠四句”的出处与解读
张载“横渠四句”的出处与解读张世敏关于宋儒横渠先生的“四为”句有三种版本,一是横渠语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二是经学理窟:“为天地立道,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三是拾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清代《宋元学案》《横渠学案》就是以语录为版本而流传至今。
这四句话的背景笔者认为:北宋中期,儒家衰落,有个大臣名叫张方平,他当时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信。
信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儒门淡泊、收拾不住,天下英才归佛门”怎么办?这一话题导致了长达十余年的辩论,连朝中文彦博、欧阳修等名臣都参与其中。
宋代新儒学包括横渠四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最早讨论“横渠四句”的是朱熹和他的弟子。
有弟子问老师朱熹:“用为天地立道好还是用立心好?”对曰:“用立心好。
”朱熹接着说:“立心就是立天理。
”弟子对曰:“何以见得?”朱熹答道:“立心就是立天理。
”他还举例说道:“一夫一妻是天理,三妻四室为人欲。
”有弟子又问:“为往圣继绝学者横渠认为只有七人,为何没有孔孟?是否孔孟就成了继绝学者也?”对曰:“是也!为往圣者七人,乃是横渠以道自任,功夫所得。
”南宋时期,爱国将领、大诗人辛弃疾考进士时就是用“横渠四句”考中的。
宋代进士考试共考两场,第一场是策试,主考六经,由教育大臣任主考官。
第二场是由皇帝主持殿试,殿试的内容是怎样治理这个国家、怎样管理这个社会等等。
辛弃疾是在第二场殿试中用“横渠四句”考中了进士。
再看现代,毛泽东青年时期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时的作文题目是《心之力》,毛泽东在文中就应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等语句和“横渠四句”,反复论证国家兴衰存亡的原因。
满分是100分,老师杨汝昌给他得了105分。
这篇作文影响很大,在长沙流传了好几年。
朱熹的解说是正确的。
天地是没有心的,人是有心的。
人为万物之灵,灵就灵在人能思维,所以人有心。
“横渠四句”第一句“天地立心”就是指把人的思维能力发展到最高限度,使天地间的规律得到最高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安宪:从《横渠四句》看张载哲学的人文精神提要:“横渠四句”是张载哲学的大纲,分而言之,似有四项;合而言之,则是一个系统。
其要意即是“内圣外王”之道。
在宋明理学家中,能把“内圣”与“外王”很好地结合起来的,似乎只有张载。
“四句”的具体内容也许有其局限,但其所涉及的问题,即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四大矛盾与冲突,却具有超时代的性质,具有普遍的人类意义。
:心命性太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元学案·横渠学案上》)是张载为自己哲学所确立的基本宗旨,亦是张载哲学的大纲。
一、“为天地立心”——创建本体论中国哲学一直是围绕“天人之际”展开的。
司马迁作《史记》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报任安书》)邵雍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天”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很复杂的范畴,具有多重含义,其中一义就是外在自然。
在这一意义上,约而言之是“天”,详而言之即是“天地”。
天在上,地在下,人立于其中。
天、地、人合而为一整个宇宙。
张载“为天地立心”的天地,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的天地。
“心”在中国哲学中也是复杂的范畴,约而言之似有三义:一为思维器官。
如孟子曰:“心之官则思。
”(《孟子·告子上》)荀子曰:“治之要在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
”(《荀子·解蔽》)朱熹曰:“所谓心者,乃夫虚灵知觉之性,犹耳目之有见闻耳。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三)二为身之主宰。
如荀子曰:“心者,行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
”(《荀子·解蔽》)朱熹曰:“心是神明之舍,为一身之主宰。
”(《朱子语类》卷九十八)王阳明也有“身之主宰便是心”之语。
(《传习录》上)三为人之所以为人者在这一意义上,心亦即是性。
如孟子说:“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孟子·告子上》)陆九渊说:“在天者为性,在人者为心。
”(《语录》)陈献章说:“人具七尺之躯,除了此心此理,便无可贵,浑是一包脓血裹一大块骨头。
”(《禽兽论》)王阳明也说:“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
……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
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
”(《传习录》上)张载言心,既具有知觉之义,也具有本性之义。
如其说:“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
”(《正蒙·太和》)心是性与知觉的合体,也就是有知、有意、自动、自觉的合体。
所谓“天地之心”,源于《周易·复卦·彖传》,“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之语。
复卦()由纯阴之坤卦()发育而来,一阳初现于下,是为下震()而上坤(),震阳而动,坤阴而静。
所以,复卦之卦象预示着阳气“复”生之兆。
阳气予而阴气夺,阳气生而阴气杀。
阳气复生预示着万物的复生,也预示着正克邪、善克恶,同时也揭示出天地间之一切都是交互感染、递续递变、生生不已的。
这一切既是天理,也是天意,也是天心。
朱熹弟子黄樵仲曾这样对朱熹说:“向者先生教思量天地有心无心。
近思之,窃谓天地无心,仁便是天地之心。
若使其有心,必有思虑、有营为。
天地曷尝有思虑来!然其所以‘四时行,百物生’者,盖以其合当如此便如此,不待思维,此所以为天地之道。
”(《朱子语类》卷一)所以,“天地之心”即是交感流衍、生生不息、仁民爱物之心、之意、之道。
那么,张载的“为天地立心”其意究竟为何呢?张载说:“天惟运动一气,鼓万物而生,无心以恤物。
圣人则有忧患,不得似天。
天地设位,圣人成能。
圣人主天地之物,又智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必也为之经营,不可以有忧付之无忧。
”(《横渠易说·系辞上》)又说:“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
”(《诗书》)由于心是有知、有意、有觉、自主、自定的合体,所以天本无心,心都是人之心;由于天无心,所以才有一个“为天地立心”的问题。
“为天地立心”实质上所涉及的问题就是人如何看待自然、对待自然的问题,也就是存在是一何种存在的问题,也就是哲学本体论的问题。
然而,“为天地立心”,虽然涉及人如何看待自然、对待自然,从这一意义而言,这一命题属于本体论的问体。
但它却不是一般的本体论问题,而是具有特定属性的本体论问题。
因为,如何看待自然、对待自然,是一问题,本身并不具有倾向性,而“为天地立心”却不是一问题,而是一命题,本身是有倾向性的。
“为天地立心”,简约而言,就是要以人之心、以人化的眼光来看待、对待天地万物,要把天地万物看成交感流衍、生生不息、富于人性、人情色彩的生命形态。
具体而言,张载的“为天地立心”的命题,包含一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天地是一实有存在。
首先,张载对佛、道否定物质实在性的理论进行了批判。
“释氏不知天命,而以心法起灭天地”,“诬天地日月为虚妄,”(《正蒙·大心》)老子认为“有生于无”,这些理论都否定了天地万物的真实存在。
张载认为这些理论都是错误的。
在张载看来,“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正蒙·乾称》)“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
”(《正蒙·太和》)万物万象的存在,是一真实存在,老子所说的“无”,本身反而是不存在的。
(二)天地间之一切是生生不息的。
“神,天德;化,天道。
”(《正蒙·神化》)“不见易则何以知天道?不知天道则何以语性?”(《横渠易说·系辞上》)事物是运动的,而运动的原因就在事物内部。
张载说:“一物两体,气也。
一故神(自注:两在故不测),两故化(自注:推行于一),此天之所以参也。
”(《正蒙·参两》)“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正蒙·太和》)“一”是万物的统一性,“两”是统一体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
”(《正蒙·乾称》)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相互交感、相互作用,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
运动、变化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变”,一种是“化”。
“变言其著,化言其渐。
”(《横渠易说·乾》)有运动、变化,事物才会通达、通顺,“感而后有通。
”(《正蒙·太和》)并且在张载看来,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
”(《正蒙·太和》)(三)天地间之万物本是富有人性、人情的,本是一个生命的体系。
《西铭》曰:“乾称天,坤称母,予兹貌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这就是说,天地是万事万物的父母,万事万物都是天地之气化生而成,人也不例外,人就生活于天地万物之间。
天地之气构成了我们人的身体,天地的自然本性就制约着我们人的本性。
一切人都是天地之子,都是我们的同胞兄弟;一切物都是我们的朋友和同伴。
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和谐、和睦的大家庭。
正因为此,张载说:“大抵言‘天地之心’者,天地之大德曰生,则以生物为本者,乃天地之心也。
”(《横渠易说·复》)对此,朱熹也表示认同,如其曰:“某谓天地别无勾当,只是以生物为心。
一元之气,运转流通,略无停间,只是生出许多万物而已。
”(《朱子语类》卷一)生物、生命之大化流衍,是“天地之心”。
“为天地立心”,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要把整个宇宙看成一个富有生命、生机、和谐、和睦的生命有机体,是富有自身价值,自定、自足的生命存在。
这就是张载哲学的本体论,也是他“为天地立心”所确立的基本结论。
二、“为生民立命”——确立精神家园“命”,也叫“天命”,是指与人为相对应,人为所不能左右的,对个人生活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带有必然性的某种异己力量。
中国历代思想家对命一直很重视。
关于命的理论有多种学说。
孔子讲“知命”、“畏命”,孟子讲“立命”、“正命”,庄子讲“顺命”,荀子讲“制天命”,墨子讲“非命”。
张载“为生民立命”的思想,直接根源于孟子的“立命”论。
孟子讲:“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尽心上》)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心、性、天、命是相关联的范畴。
孟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充分发挥自己理性的作用,就能认识自己固有的本性。
而人的本性根源于天道,所以一个人认识了自己的本性,也就认识了天道。
在此基础上,一个人保存本心不使其丧失,涵养性情不使其受损,这样就可以事奉天,就可以顺天而行了。
同时,一个人不管其是寿是夭、处逆处顺,都应当修持自己的身心以面对各种结果,这就是所谓的“立命”。
所以,孟子的“立命”论是以“知命”为前提的,但他同时又认为,人在“命”面前并不是无所作为的,而是要努力修持自己的身心,以积极的态度来迎接、面对各种结果。
与张载“立命”论有关的还有汉代的“三命”说和佛教的“果报”说。
“三命”说将命分为受命(正命)、遭命、随命三种。
受命谓正常的年寿,寿终而死;遭命谓行善而遇暴,遭逢意外的凶祸;随命谓行善而得吉福,行恶而得凶祸。
佛教宣扬生命是一轮回,一切吉凶祸福都是所谓的因果报应。
特别是自从慧远确立现报、生报、后报“三报论”后,因果报应从理论上似乎变得更加无懈可击。
不管是“三命”论,还是果报论,实际上都带有顺命的消极色彩,张载对这些理论都持一种否定态度。
张载“为生民立命”,从根本上来讲,具有“正命”的性质。
“正命”具有正确对待命的含义。
张载论命,首先把“命”与“遇”区别开来。
“命禀同于性,遇乃适然焉。
……行同报异,犹难语命,犹可言遇。
”(《正蒙·乾称》)“天所命者,通极于性;遇之吉凶,不足以戕之。
”(《正蒙·诚明》)“命”与“遇”的区别在于有无必然性,有其必然性是“命”;只具有偶然性,就不是“命”而是“遇”。
“命”与性具有相同的性质,它们都根源于天赋,贯注于形体之中。
行善则得吉,行恶则得凶,这是正常的自然法则,是命。
而如果行同而报异,行善或得凶,行恶或得吉,这是纯粹偶然的,并不具有必然性,所以这不是“命”,而只是“遇”。
张载举例说,舜、禹有德有位,是“命”;孔子有德无位,继世之君有位无德,是“遇”。
由于张载将偶然性从命中剔除出去,将命归结为带有必然性的东西,所以他特别强调人的后天的修为,强调“义命合一”,指出“义命合一存乎理”。
义是当然之理,命是自然之理。
一个人操守行为与实际得到的结果相符合,那就是理之当然,也是理之必然,即义与命的统一。
就义与命的统一而言,人所能做的,就是他的道德修为。
所以,“义命合一”是以义为重心的合一。
以义为重心,就是以个体自身的积极有为的精神,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来面对一切、应对一切。
所以,张载虽然承认有命,承认有人所不能驾驭的外在必然性,然而在他看来,人在命面前并不是无所作为,更不能只是被动地、消极地等待,听从命运的摆布和安排,而是要努力进取、积极有为,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