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的哲学思想

合集下载

张载人性论

张载人性论

张载的人性论一、合虚与气——理论根基张载的“虚气相即”的宇宙论与本体论并建的哲学体系,重建了儒学天道本体,张载继承了中国哲学的气论哲学思想,提出了气化宇宙生成论,用气的真实无妄和聚散变化批判了佛道二教否定人生真实性,分别追求寂灭与长生的人性论。

批判了佛老的人生观,创造性地提出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合一的人性论思想。

肯定了现实世界的实性,并为人们展示了人生内在而高远的道德本体。

张载的性是依天而立,由天道而来的。

太虚即气的天道观,是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

这种性并非独立存在,是在“气”之中的,从属于“气”的范畴。

“合虚于气”才能“有性之名”。

太虚内在于气的聚散生化过程中。

气是变化的担当者,离开了气,太虚的内在性无从寄托。

这种关系也表现了二者的不可分割性,表现着具体事物形上形下的统一。

张载从人与物共具的太虚本性出发,把“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规定为人性的两大内涵。

“形而后”产生的气质之性,主要是说明个体人的品质不齐的原因和根据,而禀赋于气的天地之性则主要是说明人类有共同的潜在的善的本性,天地之性是绝对的善。

气对性的影响制约,使性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善,必须通过变化气质,使善恶混同的气质之性返本于绝对的善的天地之性,从而达到成人成圣的境界。

二、为学大益——变化气质之功夫张载的人性论是由“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部分组成的。

纯善无恶的天地之性主要是说明人类有共同的潜在的善的本性,决定着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

气质之性是善恶混,“气质之性”的作用,不仅在于说明“恶”的根源,而且说明个体人在道德根性上的差别。

它们之间是一种本然、实然和应然相统一的动态关系。

张载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

”(《正蒙·诚明》)作为天地之性之人生体现的志,是变化气质的方向与标准,也是变化气质的动力。

只有主体立志才会有变化气质的自觉与要求,将本于天地之性的立志通过主体的自觉落实于主体变化气质的修养活动中。

宋代七大哲学家

宋代七大哲学家

宋代七大哲学家中国宋代期间的程颢、程颐、张载、王安石、朱熹、陆九渊、王守仁七人,在哲学上有杰出的成就。

1.程颢(1032~1085年):河南伊川人,字伯淳,号明道。

宋明“理学”奠基者,其著作收入《二程全书》。

程颢与弟程颐提出了以“理”为中心观念的唯心主义体系,把世界的根源归结为“理”,也叫“天理”。

认为封建纲常伦理是永恒的绝对的真理,是世界唯一根源,是先天存在于人们心中的。

反对心外还有最根本的自然之天,表现出了他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2.程颐(1033~1107年):字正叔,号叔川。

•宋明“理学”的奠基者。

著作收入《二程全书》。

认为人不能直接认识自己心中之知,要通过一件一件事去“悟”得自己心中之知。

其哲学思想是客观的唯心主义。

二程肯定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认为事物是有变化的,但是他们把事物的运动看作没有发展的循环运动,是由神灵推动的,这是宣扬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外因论。

在认识论上,认为人心中本来有知,于心上反省内求,便可以认识一切真理,属于唯心主义的唯物论。

3.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陕西郿县人。

北宋唯物主义哲学家。

“关学”的创立人,《正蒙》是他的主要哲学著作。

他提出了“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气,气是宇宙的本体,万物都是气的不同聚散状态。

肯定事物都是矛盾的,认为没有对立的两面,就没有统一的物体。

在认识论上,认为人的认识首先要靠感觉器官,而感觉的来源是物质世界,强调认识必须穷究万物之理,理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4.王安石(1021~1086年):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字介甫。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

王安石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使用的基本范畴是“五行”和道。

认为天地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五行是五种运动着的元素,各有自己的属性。

道是高于五行的物质范畴,是物质运动的规律,他还认为万物变化的原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和对立斗争。

提出了新陈代谢的观点。

张载的哲学思想_张载政治思想理论

张载的哲学思想_张载政治思想理论

张载的哲学思想_张载政治思想理论张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分为很多种,有哲学思想、教育思想还有政治思想等。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张载的哲学思想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张载的哲学思想张载哲学概括起来主要是五种思想理论,第一种是“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

张载作为新儒学的理学思想,弥补了原始儒家在本体论上的不足,建立了一个自己的本体论哲学。

张载在哲学上公开批判佛道,他的“气一元论”与佛老唯心理论相对立。

张载是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气”这个概念的人。

张载认为气是宇宙最高本体,太虚即“天”,就是宇宙空间。

第二种是“一物两体”的辩证法。

在张载看来,任何由气构成的事物都是矛盾对立的统一。

事物内部的的对立为“两”,内部的统一则为“一”。

用张载的原话说:“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此天之所以参也。

”张载强调“两”和“一”的互相依存、联系,反对将两者分开来。

第三种是人性论,之前已经具体介绍过了。

第四种是道德论。

张载的道德论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道德修养必须“变化气质”、“通蔽开塞”;强调“躬行礼仪”的道德实践;过程应该划分为学者、贤人、圣人三个阶段。

第五种是“大同”理想和自由人格境界思想,这也是宋明理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张载政治思想理论张载是北宋关学学派的创始人,字子厚,1020年出生在凤翔郿县横渠镇,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眉县。

他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张载尊称为张子,封先贤,世称横渠先生,在奉祀孔庙西庑中排名第38位。

他的著名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现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为“横渠四句”,在历代流传。

《张载政治思想概论》的作者并不是张载,而是李焦。

这本书是201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

在宋明新儒家学中,张载的学术独树一帜,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后代对张载的政治思想有一些谛解。

这本《张载政治思想概论》就是通过文献的研究、历史的分析和史实的结合,还有比较研究的方法,从而对张载的政治思想展开了一系列系统并且深入的剖析。

张载与“横渠四句”评析

张载与“横渠四句”评析

张载与“横渠四句”评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分别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内在心灵的关系。

这四句话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仁者气象”和“天地情怀”,如果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个人理想,那么“横渠四句”就是儒家的用世抱负。

张载,北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关学学派创始人。

他在中国文化坐标上的位置,主要由这么几项成就所标注:1.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他始终认为宇宙的本体是“气”,万物的始基也是“气”,世间形形色色的一切万物都是由“气”化而来的。

形态万千的万物都是“气”的不同表现形态,大到苍茫的宇宙天体,小至形态各异的动植飞,都是由“气”所演化而来的。

正如他在《正蒙・太和篇》中所写道的……..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

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惟尽性者一之……他倡导无神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理论高度批判唯心主义的人。

2.教育思想张载认为教育是一个人成长过程必须进行的修养,可以使人由“气质之性”到达完美的“天地之性”,这就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他还注重幼教乃至胎教,主张“幼而教之,长而学之”,强调继续教育。

张载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要达到圣人的完美至善境界。

张载关于教育的思想和方法主要包括:用圣心勤学博文,以求义理;矫恶为善,知行结合,尽性寡欲,游心于义理之间;立志向学,虚心一志;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博学精思;教学相长,互相取益。

张载倡导的学习态度与读书方法。

学习要谦虚而不自满,学贵有用,学则须疑,关于读书要用心、熟读、实作、实行等等。

最后,他还提出了心理和情绪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即“意乐”之效。

3.关学思想首先,关学提倡“尊儒”。

张载在教学中要求他的弟子们要学习儒者,要向正统的儒学家看齐,在为人处世方面,要处处表现出古代儒家的风度和气质。

一六同宗的原理

一六同宗的原理

一六同宗的原理一六同宗是指元代思想家张载提出的哲学原理,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和本质。

这个原理主要体现在他的《正蒙》一书中,对于一六同宗的解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一六同宗的核心思想是“一者,天也;六者,地、山、河、神、鬼、人也;同者,气也;宗者,物也。

”这句话表明了一六同宗的基本内涵。

其中,“一者,天也”指的是宇宙的旺盛力量和无穷无尽的能量,是一切事物的共同起源;“六者,地、山、河、神、鬼、人也”则是指宇宙中的不同存在形式;“同者,气也”强调了宇宙中万物的共同性和联系性;“宗者,物也”则是指一切物质实体的总称。

其次,一六同宗也包含了一种宇宙观的思想,即天地万物的起源和发展都是由于天地万物的本性和能量相互作用形成的。

张载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气所组成的,气是一种无形无味的实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元素,也是宇宙万物固有的能量。

张载认为气可以通过互相渗透和相互生化而使万物产生变化和发展,这种变化和发展也是一切事物共同的本性和规律。

此外,一六同宗还涉及到了对人的思想的思考。

张载认为人是宇宙中最高级的存在形式,是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产物。

人的思维和意识是宇宙万物的最高表现,也是人与宇宙相互关联的纽带。

同时,人的思维和意识也受到宇宙万物的影响,人的行为和行动也会对宇宙造成影响。

因此,张载主张人与宇宙要保持和谐的关系,通过修身养性和追求道德美德来实现个体与宇宙的和谐发展。

最后,一六同宗还与社会伦理和政治哲学有关。

张载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宇宙万物关系的延伸和具体表现,他强调了社会订单的重要性,主张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

按照他的观点,一个人的修身养性和道德行为应该符合宇宙的规律和人伦道德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和共同进步。

总之,一六同宗是元代思想家张载提出的一种哲学原理,强调了宇宙万物的共同性和相互联系性,认为万物的起源和发展都是由于天地万物的本性和能量相互作用形成的。

一六同宗不仅涉及到宇宙观的思考,也包含了对人的思想的思考,强调了个体与宇宙、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张载哲学思想述略

张载哲学思想述略

张载哲学思想述略张载是北宋开始兴起的理学奠基人之一。

理学实际上是流行于宋明六百年间的儒家思想体系,是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并注重道德修养的哲学思想。

理学所谓“理”,也称“天理”,既指宇宙自然的一般规律(物理),但更重要的是指人的“道德心性”的根本原则(性理),因而,理学又被称为“性理之学”或“义理之学”。

由于理学着重探讨天道、人道问题,故理学也称“道学”。

这里“道”的内容就是儒家所讲的“仁义”。

南宋初,“道学”名称颇为流行,后来“理学”之称渐盛。

近几十年来,西方人喜欢称宋明理学为新儒家,以区别于先秦时期的孔、孟、荀原始儒家。

由于原始儒家的学说比较缺乏体系化的哲学论证,加之儒家在后来发展中只注重典籍名物训诂,思想上丧失了生机,与现实人生和人的精神发展日益脱离,因此,自魏晋南北朝以来,老庄、佛道大行于世。

从唐中叶到北宋初,一些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开始批判并融合佛、道哲学思想,力图全面恢复儒家的权威。

到北宋中期,以孔、孟儒家思想为核心,批判地吸收佛、道哲学思想资料,理论形态也更加系统,精致的理学思想体系终于形成,并且占据了主导地位。

当时,为理学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的思想家主要有周敦颐、邵雍、张载及程颢、程颐兄弟,史称“北宋五子”。

在理学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学派。

从地域上看,主要有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南宋时期朱熹的“闽学”、陆九渊兄弟的“江西之学”,以及明代王守仁的浙江“王学”。

从理论特征上看,理学又可划分为三大派别:即以张载为代表的“气一元论”哲学,程、朱为代表的“理一元论”哲学和陆、王为代表的“心一元论”哲学。

张载的著作艰深难读,而对于张载哲学的性质,国内学者又有不同看法,多数学者认为是唯物主义的,也有些学者认为是二元论者,这就为公允地介绍张载哲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下面,我们拟根据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观点,并结合自己的解释,把张载的理学思想分为五个部分,作一点简明的阐述:1.“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具有很强的哲学思辩特色的佛、道哲学体系都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

张载“性二元论”的思想渊源及其当代启示

张载“性二元论”的思想渊源及其当代启示

张载“性二元论”的思想渊源及其当代启示张载是北宋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性二元论”思想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后世文化观念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启示。

本文将着重探讨张载“性二元论”的思想渊源及其当代的启示。

首先,张载的“性二元论”思想具有深厚的中国古代哲学传统渊源。

在儒家哲学中,性是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万物之本原、永恒不变的本性。

而张载认为,性不仅存在于人类之中,也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原理。

他认为性分两种,一种是天性,即人们天生具有的普遍共性;另一种是人性,即个体从天性中感知到并逐渐实现的内在动力。

通过将天性与人性结合起来,张载构建了性二元论的哲学体系。

张载的性二元论反映了他对人类自然属性的认识和解读。

他认为,人性的本质是善良、纯真和完美的,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人的天性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扭曲,导致其与本性的背离。

因此,张载提出了“格物致知”的修身方法,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来认识自己内心的本真。

这种修身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内省和自我反思的过程,能够帮助人们逐渐实现自己的天性,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张载的性二元论还在当代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一,它提醒我们要重视人的内在个体特质。

在当今社会,个体的差异化和多元化更加明显,但与此同时,人们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诱导,而失去自己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张载的性二元论提示我们要树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人生追求,不被外界迷失,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选择权。

第二,张载的性二元论也提醒我们重视自我修养和内在的精神追求。

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物质生活和功利目标上,而忽视了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丰富。

张载的修身方法提醒我们,要注重内心的探索和成长,通过自我反思和沉思来认识自己的内心需求,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第三,张载的性二元论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他认为,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性,在追求个体差异化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差异和多样性。

天演论的主要内容

天演论的主要内容

天演论的主要内容
天演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提出的一种宇宙观和哲学思想,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天地合一:天演论认为天地是一个整体,天地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2. 天理人事:天演论认为天地万物都有其固定的规律和道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符合这些天理。

人们应该顺应天理,追求道德和正义。

3. 天人合一:天演论认为人类是天地的一部分,人类的行为和思想受到天地的影响。

人们应该与天地合一,追求与天地一致的道德和行为。

4. 天命论:天演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命,即与天地之间的联系和使命。

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天命来选择和行动,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5. 教化人民:天演论强调教育和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和道德的培养,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遵循天理,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总的来说,天演论是一种倡导人与天地合一、顺应天理、追求道德和正义的哲学思想,旨在引导人们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理学的另一创始人张载的思想

理学的另一创始人张载的思想
张载理学思想
目 录
• 张载的生平与背景 • 张载的理学思想概述 • 张载的哲学思想 • 张载的政治思想 • 张载的教育思想 • 张载的影响与评价
01 张载的生平与背景
生平简介
张载(1020-1077),字子厚,陕西眉县 横渠镇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 家和教育家,也是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04 张载的政治思想
君主论
主张君主立宪制
张载认为君主是必要的,但君主应该 受到一定的限制,提倡建立君主立宪 制,以限制君主的权力,保障人民的 权利。
强调君主的道德责任
张载认为君主不仅要有统治的权力, 更要有道德的责任,君主的道德水平 直接影响国家的治理效果。
民本思想
重视人民的利益
张载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人民的 利益是最重要的,政治应该以人民的 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感谢您的观看
03
完善。
道德伦理
以仁义礼智信为基本道德规范, 强调仁爱、正义、礼仪、智慧
和诚信。
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 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人应 顺应自然规律和道德规范。
强调家族伦理和社会责任,认 为个人应尽孝道、忠义等家庭
和社会责任。
03 张载的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
01
张载认为天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 联系,人的行为和自然界的变化 相互影响。
对现代的启示
重视内在修养
张载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启示现代人应注重内心世界的建设 和发展。
倡导和谐社会
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为现代社会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 了哲学基础。
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张载在儒、佛、道融合方面的努力,启示现代人在文化交流中应 保持开放心态,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张载的哲学思想

张载的哲学思想

张载的哲学思想张载,字子厚,长安人,生于公元 1020 年(宋真宗天禧四年),卒于公元 1077 年(宋神宗熙宁十年)因家住陕西郿县横渠镇,世称横渠先生。

又因其讲学关中,其学生也多为关中人,故其学派称为关学。

“关学”是由张载创立,以其弟子及南宋、元、明、清诸代传承者人士为主体,教学及学术传播以关中为基地而形成的儒学重要学派,与宋代二程的洛学、周敦颐的濓学、王安石的新学、朱熹的闽学齐名,共同构成了宋代儒学的主流。

张载认为生在世上,就要尊顺天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达到圣贤境界。

关学的主旨,集中的体现在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的横渠四句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关洛濓闽新诸学派皆根源于《易经》和孔孟、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吸收、融合又互有批评、创新,包括对佛学的批评和吸收,这是整个儒学史的一个共性特点,但在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和谐论和教育见解等方面关学又独具个性。

关学与理学其它几个学派相比,有其鲜明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学贵致用”。

第二个特点是株守儒学,躬行礼教。

张载一生著述很多,现存主要有《正蒙》《易说》《经学理窟》《语录》《后录》《文集佚存》《拾遗》等,一九七八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张载集》,收集了迄今所存的张载所有著作,是我们研究张载思想的主要资料。

一、“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一)对“ 太虚即气”的证论:首先,他指出“一切有形有象的可以名状的事物都是由太虚元气构的。

其次,他指出:太虚元气虽然时聚时散,但却是永恒绝对的实体。

张载进而又论证了太虚、气和万物的关系。

此外,张载还从人的感觉来说明太虚元气细微致极,不能为人的眼睛所看见,但它确实是一种客观存在。

(二)对释、老思想的揭露与批判:张载意识到了这一分歧所在,对当时流行的两种观点进行了批判。

一种观点认为太虚是气的根源,气是太虚所产生的,这是道家的“有生于无”的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万物是空无的太虚中出现的幻象,这就是佛教认为山河大地都是假象的观点。

张载四为说的理解

张载四为说的理解

张载四为说的理解
(最新版)
目录
1.张载其人及其思想背景
2.张载的“四为说”理念
3.“四为说”的具体内容
4.“四为说”的现代价值
正文
张载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深受儒家、道家和佛教的影响,是宋明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四为说”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张载的“四为说”理念是他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高度概括,包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概括了张载对个人、社会、历史和未来的深度思考,是他的哲学思想的精髓所在。

“四为说”的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为天地立心”,这是张载对个人的要求。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要为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负责,要有“立心”的勇气和决心。

其次,“为生民立命”,这是张载对社会的要求。

他认为,社会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政治家的责任是为人民谋福利,为民族谋复兴。

再次,“为往圣继绝学”,这是张载对历史的要求。

他认为,每一代人都有责任继承和发扬前人的优秀文化传统,使之不至于中断。

最后,“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张载对未来的要求。

他认为,每一个人都要有远见卓识,要为未来的和平和发展做出贡献。

张载的“四为说”虽然形成于千年之前,但是其现代价值依然显著。

它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要有“立心”的勇气和决心;社会要满足人民的需要,政治家要为人民谋福利,为民族谋复兴;每一代人都有责任继承和发扬前人的优秀文化传统,使之不至于中断;每一个人都要有远见卓识,要为未来的和平和发展做出贡献。

张载的哲学思想

张载的哲学思想

张载的哲学思想张载(公元1020-1077年),字子厚,久居风翔郿县(陕西郿县)横渠镇。

因长期在此讲学,世称横渠先生。

郿县地处关中,故其创立的学派称为“关学”。

张载是两宋时期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以他为代表的“关学”,在当时是一个有影响的学派。

这个学派的特点是注重实际,讲究实用。

1、“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

张载认为世界统一于气,气聚则形成万物,气散则形成“太虚”,万物和“太虚”是气存在的不同形式。

“太虚”和万物只是“气”这一物质实体的不同形态。

万物的产生和消亡,只不过是气的聚散,即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而已,这就有力地论证了世界上只有物质气的存在,根本不存在什么“虚无”的本体,从而明确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及其统一性。

然后又指出太虚、气和万物的关系。

太虚是气散的状态,也是气的“本体”,即本来的、原始的状态;气聚而为万物,仍不改变气的本质;物散而为太虚,恢复了气的本来状态。

所以,太虚、气、万物从本质上讲完全是一回事,它们之间只是聚散关系,可以说是本一而形殊。

气凝聚为万物的时候,人可以观察得到,气散复归于太虚时,就不能为人所看到了。

凝聚的气和分散的气,同是气的不同形态,所以,看得见的东西固然是有,看不见的东西也不能说它是无,它只是微而不显罢了。

以这种“太虚即气”的基本观点为依据,张载还对“天”、“道”、“性”、“心”诸概念、范畴进行了解说。

认为天是散而未聚的太虚之气,道是气的运动变化,性是太虚之气的本性与具体的物或人所禀之气的结合,心是人的本性与知觉作用的结合。

2、“一物两体”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在张载的唯物主义学说中,包含着相当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首先,他明确提出了“物无孤立之理”的命题,强调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同时,他还看到了事物的运动变化。

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形式和状态,他提出了“著变”和“渐化”说,并且论述了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他指出:“变言其著,化言其渐”。

“变”和“化”是不同的,“变”是显著的状态,“化”是隐微的渐进状态。

论张载的理学纲领与气论定位

论张载的理学纲领与气论定位

论张载的理学纲领与气论定位张载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被誉为“理学鼻祖”,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其理学体系中,气论是其中一个核心要素。

本文将从张载的理学纲领和气论定位两个方面来探讨他的思想。

我们来谈张载的理学纲领。

张载认为,人类所追求的是“道”,而道即是宇宙万象万物的规律,是一切事物生成变化的根本原理。

他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深入从而可以获得知识和智慧。

在这一观点中,张载提出“致知”即是通过理解事物的道理,获得真知。

他认为“致知”的方式可以通过毛弟(即心性之传本)和外学(即事理之外本)来实现。

对于张载来说,理学是通过“格物致知”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修身养性,才能实现道的存在与道的修行,从而维持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这一观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被奉为至高无上的价值观念。

张载将李贽的理论与程颢的思想相结合,并将其发展为独特的张载理学。

李、程两家的思想有各自的特点和不足,张载的理学继承了两者的长处,去除了瑕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整合。

他在理学体系中强调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作为宇宙中的一部分,必须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们接着来谈张载的气论定位。

在张载的理学体系中,气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气是天地间最基本的物质,也是一切事物生成变化的原始物质。

张载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气质,它们之间的变化都是气体之间的作用与运动。

而人的心性即与气息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人的心性具有气质,它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也影响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张载强调气质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实现“格物致知”,就必须先了解自己的气质特点,从而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修身养性的方法。

他在《正蒙》中说:“夫圣人则必二气得而授之,故不离其气。

故学者能因气对得之,自无不可知,故曰格物致知。

”可见,张载认为通过了解自己的气质特点,找到对自己有利的方法,可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第十一章张载

第十一章张载

张载自注“推行于一”,即强调对立双方必 须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不能分裂为二, 这样才能变化无穷。对立的两方面合成一个 统一体就是“参”。
张载进而又强调了统一体与对立两体的关系。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 其究一而已。”(《正蒙•太和篇》
第十一章张载及其哲学思想
一、通论道学 1、什么是道学? 道学(理学):是讲人的学问。 2、道学的目的和方法 1)道学的目的是“穷理尽性” 理和性,就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一类事物 的规定性就是这类事物之理。在这类事物中 的表现,就是他们的性。
2)方法.: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分析事情,分析它背后的道理, 观察一个事物,一个现象,然后去分析它背 后的道理是什么,就得到了知识,不断学习, 不断获得新的知识。
人们只要善于反省,就可以认识到“天地 之性”了。 他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 天地之性存焉。”(《诚明》)
2.变化气质
他认为,人的道德品质来源于生而具有的 “天地之性”,这实际上仍是一种天赋道德 论。他认为,人的各种欲望和一切不善都来 自“气质之性”,人的气质是杂而不纯的, 有好有坏。于是,他提出了“变化气质”的 学说,气质不好的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他 说 :“ 为 学 大 益 , 在 自 能 变 化 气 质 。 ” (《经学理窟》)
第四节“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
从人性理论出发
闻见之知
1、知识的分类:
德性之知
闻见之知:后天耳闻目见的知识。(感性认识) 德性之知:超越于闻见之知以上的知识。(理性 认识) 2、认识的来源:感官与事物接触 “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 3、认识的途径:合内外。

张载思想总结

张载思想总结

张载思想总结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号东坡散人,即唐宋之际文化名臣、学者、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美术家、策划家、教育家等多重身份的张载。

他为北宋“修明法理,以安黎庶”的理学派创立者之一,被誉为北宋理学的宗师。

张载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理学体系之中。

他以“理学”为基础,提出了理气、纯一、致知、格物等重要概念和学说,并以“天人合一”、“知行合一”、“道法自然”等为核心思想。

以下是对张载思想的总结。

首先,张载强调“理气”概念,即事物本质和物质形态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理是无形的抽象本质,而气则是具体事物的具体形态。

他强调物质的变化与理的不变性,并通过研究事物的气质变化,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张载提出了“纯一”概念,即事物本质的纯正和一致性。

他认为,人类内在的本性即“天理”,是纯粹的、正直的,与外在的“物理”相辅相成。

通过发掘和塑造人的纯一本性,可以使人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另外,张载强调“致知”观念,即通过学习和修养,使人可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真正了解和认知。

他认为,这种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力是通过阐释和感悟存在,以及通过实践和体验加以提炼和巩固的。

此外,张载强调“格物”观念,即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的现象,可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

他认为,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实践,可以积累经验,并通过理性思考和归纳总结,以获得对世界和人生的更深入理解。

最后,张载主张“天人合一”,即天理与人事的和谐相融。

他认为,天理是宇宙法则和人的内在本性,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需要通过遵循天理和礼仪来实现。

总体来说,张载的思想涉及了哲学、宇宙论、伦理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具有很高的理论深度和应用价值。

他对理学的发展和推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尊为理学派的宗师。

通过对张载思想的研究和传承,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关注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的和谐发展。

张载思想总结

张载思想总结

张载思想总结张载(字子容,号玉溪)是中国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官员,也是理学四大家之一。

他的思想被称为“张载理学”或“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面对张载的思想进行总结。

一、天人合一思想张载提出的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天人合一”。

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根本的道,人作为天地间的一种存在,也有自己的根本道。

他主张人应当通过学习和修养,与天地万物“合一”,达到真理的境地。

二、格物致知张载强调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来认识事物。

他提出“格物致知”的理论,即通过观察、感知、思考事物的形象、现象,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并领悟事物的规律。

他认为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可以获得知识,并通过知识的积累来提高自己的智慧。

三、内外相应张载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他认为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发挥人的优点,同时也要顺应自然的规律。

他主张人应当遵循自然的法则,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应,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义。

四、心性论张载认为人的行为和品德取决于人的心性。

他强调人应当修养自己的心性,使其纯粹、正直、有悟性。

他主张通过修养心性,使人的思维清晰、行为准则明确,从而达到自我的完善和和谐。

五、教育观张载对教育也有独特的见解。

他主张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潜能,使其成为有道德修养和智慧的人。

他认为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能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

六、实践与理论的统一张载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统一。

他认为理论需要通过实践来证实和实现,实践的过程中也需要理论的指导。

他主张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不能空谈理论,也不能脱离实践。

张载的思想对中国的传统哲学和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理学思想被后世的许多学者所发扬和传承。

他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统一,这些思想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国学经典 北宋哲学家张载

国学经典 北宋哲学家张载

国学经典北宋哲学家张载张载(1020~1077)中国北宋哲学家。

字子厚。

陕西凤翔?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

进士。

曾任祁州司法参军、丹州云岩县令、渭州判官公事、崇文院校书。

后辞职回乡讲学,当时学者称其横渠先生。

张载认为,宇宙的本原是气。

他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气有聚散而无生天,气聚则有形而见形成万物,气散则无形可见化为太虚。

他认为宇宙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浮与沉、升与降、动与静等矛盾的对立运动。

他还把事物的矛盾变化概括为“两与一”的关系,说:“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认为两与一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有两则有一”,“若一则有两”。

在认识论方面,他提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的区别,见闻之知是由感觉经验得来的,德性之知是由修养获得的精神境界,进入这种境界的人就能“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

在社会伦理方面,他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和认识能力的扩充去“尽性”。

他主张温和的社会变革,实行井田制,实现均平,“富者不失其富”贫者“不失其贫”。

张载的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他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激励了后世许多学者。

著有《正蒙》、《横渠易说》、《张子语录》等,后世集有《张载集》。

张载生平张载原藉大梁(今河南开封),祖父张复,宋真宗时任给事中,集贤院学士等职,后赠司空。

父亲张迪于真宗初携妻陆氏上任于陕西长安。

天禧四年(1020)生张载。

天圣元年(1023)年任涪州(今四川涪陵县)知州。

后赠尚书督官郎中,祖父和父亲都是中小官吏。

张迪在涪州任上病故,家议归葬开封。

十五岁的张载和五岁的张戬与母亲,护送父柩越巴山,奔汉中,出斜谷行至眉县横渠,因路资不足加之前方发生战乱,无力返回故里开封,遂将父安葬于横渠南大振谷迷狐岭上,全家也就定居于此,以后张载就生活于此,人称他为横渠先生。

张载从小天资聪明,少年丧父,使他成熟较早,当时西夏常对西部边境侵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初,西夏入侵,庆历四年(1044)十月议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载的哲学思想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生于公元1020年(宋真宗天禧四年),卒于公元1077年(宋神宗熙宁十年)因家住陕西郿县横渠镇,世称横渠先生。

又因其讲学关中,其学生也多为关中人,故其学派称为关学。

“关学”是由张载创立,以其弟子及南宋、元、明、清诸代传承者人士为主体,教学及学术传播以关中为基地而形成的儒学重要学派,与宋代二程的洛学、周敦颐的濓学、王安石的新学、朱熹的闽学齐名,共同构成了宋代儒学的主流。

张载认为生在世上,就要尊顺天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达到圣贤境界。

关学的主旨,集中的体现在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的横渠四句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关洛濓闽新诸学派皆根源于《易经》和孔孟、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吸收、融合又互有批评、创新,包括对佛学的批评和吸收,这是整个儒学史的一个共性特点,但在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和谐论和教育见解等方面关学又独具个性。

关学与理学其它几个学派相比,有其鲜明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学贵致用”。

第二个特点是株守儒学,躬行礼教。

张载一生著述很多,现存主要有《正蒙》《易说》《经学理窟》《语录》《后录》《文集佚存》《拾遗》等,一九七八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张载集》,收集了迄今所存的张载所有著作,是我们研究张载思想
的主要资料。

一、“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对“太虚即气”的证论:首先,他指出“一切有形有象的可以名状的事物都是由太虚元气构的。

其次,他指出:太虚元气虽然时聚时散,但却是永恒绝对的实体。

张载进而又论证了太虚、气和万物的关系。

此外,张载还从人的感觉来说明太虚元气细微致极,不能为人的眼睛所看见,但它确实是一种客观存在。

(二)对释、老思想的揭露与批判:张载意识到了这一分歧所在,对当时流行的两种观点进行了批判。

一种观点认为太虚是气的根源,气是太虚所产生的,这是道家的“有生于无”的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万物是空无的太虚中出现的幻象,这就是佛教认为山河大地都是假象的观点。

二、“一物两体”的朴素辩证法:
张载认识到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明确提出了“物无孤立之理”的命题。

在事物的多种联系中,他对事物的同异关系有特别精彩的论述。

张载看到了事物之间的“同”,但他更加强调事物之间的“异”。

张载不仅看到了事物的相互联系,而且看到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关于事物的发展变化的形式和状态,他提出了“著变”和“渐化”说,并且论证了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他说:“变言其著,化言其渐”(《横渠易说·乾卦》)。

张载还探讨了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张载进一步提出了“一两”学说,对事物内
部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给予了更深刻的论述。

张载的辩证法理论不是没有缺陷的,他认为任何事物均有矛盾、有斗争,这是合理的,但又主张斗争的结局只能是矛盾的调和。

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正蒙·太和》)。

三、“知由内外之合”的认识论
在反对佛老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张载还探讨了有关认识论问题,在认识论方面,他从唯物主义的原则出发,认为人的认识是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没有客观对象,就不会有知识。

他说“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

(《语录》)又说“人本无心,因物为心”(《语录》)
张载认为,人的认识有两种:一是“见闻之知”即感性认识;一是“德性之知”即以理性为基础的超经验的知识。

他说“见闻不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

(《正蒙、大心》)张载的认识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反对了佛教中“专以见闻为用”的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强调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但是他又犯了不靠感觉经验,就可以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唯理论错误,其关键就在于未能正确解决理性知识的来源问题,反映了其认识论中有严重的唯心主义杂质。

四、张载的人性理论和道德学说
张载企图从他的气的一元论观点来说明人性问题,他认为一切都是由气构成的,由于气的清浊而产生万殊的事物。

人得气之清者,物得气之浊者。

在人之中,圣人得气之最清者,一般人得气之浊者,恶
人得气之最浊者,因此,气的本性也就是人的本性。

张载认为“天地之性”是人人都具有的,就象冰有水性一样。

“天性在人,正犹如水性之在冰,凝释虽异,为物一也”(《正蒙·诚明》),他认为,人的各种欲望和一切不善都来自“气质之性”,人的气质是杂而不纯的,有好有坏,于是他提出了变化气质的学说,气质不好,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他所说的变化气质,主要是指通过道德修养,克制人的“耳目口腹之欲”。

张载提出“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目的在于解决人何以有恶的问题,也是为了更好地向人们灌输封建道德观念。

理学家们一致认为,它一方面可以说明普通人何以不及贤人、圣人,在于他们气质生得有缺点;另一方面,又指出了人们努力的方向,只要通过学习,全部接受封建礼教的规定,自觉地服从封建道德规范的约束,就可以成为圣人、贤者。

五.太极学说——穷究《易》理,辩证之探。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北宋诸子将《周易》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张载《横渠易说》传世,其研究具有显著特点,关于辩证法的思想,内容丰富,论证全面,寓意深刻,理论精确,是中国古代一位辩证法大师。

①长于《周易》义理的发掘。

作为现实的人生修养,参与社会变革的理论武器和信仰原则。

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试验井田,渐变改革的政治主张,皆源于《周易》的义理和智慧。

②首次提出“自然易”与“书易”的概念,划清了研究中主观对客观的界限,自然实在与图文表述的界限。

③对《周易》中“无极而太极”、“太极与阴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关于宇宙本体论的太极学说创立新见。

提出“太虚即气”“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及气之为物,有幽明之别等重要概念。

就是说,气做为最基本的物质,或聚或散,而以不同形态存在,幽则人的感官不能直接感觉,明则耳目能见(《正蒙·太和篇》)。

从而理清了宇宙物质性与佛道“空”、“无”诸概念的界限。

④对《周易》辩证法有新的发展。

张载在描述事物矛盾运动一般过程时,提出“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解”的著名论断,他认为万事万物皆由阴阳两个对立方面而构成,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阴阳消长,刚柔相济。

最后的结果是“和”与统一。

“和”是事物诸多因素,不同对立面之间的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

相同的事物的简单相加和重复。

张载对传统文化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创立关学,对后世儒家学者影响很大,从北宋时到清代,历代都有学习传承者。

其中,宋代的吕大钧、吕大临、苏昞、范育、李复等人对关学的形成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明末冯从吾,全面继承张载思想的为学传统,并总结了500余年的关学发展历史,先后创建关中书院、首善书院,在他的努力下,关学复呈现繁荣景象。

而且,张载本人也有着思想家的伟大风范以及优良作风。

他以天下为己任,忧患民命民生:张载幼年丧父,跟随范仲淹学习,所以他
的思想受到了范仲淹的影响,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他无不体现“为民生立命”的精神。

他笃实尚行、经世致用:张载一改儒家学者自汉唐以来专注于典籍章句训释和玄空清谈之风,带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使命感,从北宋社会现实问题入手,力图探求根本的解决之道。

他有着博爱的情怀:张载在《正蒙》中指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意思是说天下百姓是我的同胞兄弟姐妹,世间万物是我的朋友,它所表达的是“大心”、“博爱”的情怀。

这种理念和处世态度,是张载及后世关学学者的鲜明特点,面对当今世界上普遍存在的关系全面紧张的状况,张载的这一重要的思想,无疑是具有警世的意义。

张载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载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从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哲学理论高度批判佛教唯心主义的哲学家,同时他完整地提出了唯气学说,把中国古代唯心主义提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张载继承了《易大专》的辩证思维,提出了关于事物变化规律的精湛学说。

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为中国近古时代人道主义确定了理论基础。

无疑张载对中国的哲学发展影响极其深远,他的很多思想也具有很大的警示作用。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张载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