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大纲》规定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之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复习之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对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规定考查9种修辞手法,要求考生在准确辨识常见修辞手法的基础上,能够根据语意和语境的要求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能够对作品中修辞手法运用的表达效果作出分析和鉴赏。

修辞手法的运用是语文考试中变化最大的考点之一。

近年来该考点的考查内容和方式包括:在语言运用题中,根据需要(仿写、扩写、拟对联等)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在诗歌题中,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及其表达效果;在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效果;在作文中,要求善用修辞手法,提升作文的趣味性和语言表达的艺术性。

从近年来的命题形势看,高考较注重对考生能力、表述、综合运用及分析的考查。

1.熟悉9种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作用及表达效果。

2.不断锤炼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

近年对修辞手法的考查,既考查语言运用能力,也考查思维能力,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不懂比喻手法,而是思维能力欠佳。

3.具备认真审题、分析语境、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

有些修辞要求暗含在具体的语境中,如果考生捕捉不准,拟写的句子或者对修辞手法的分析就会出现错漏。

而某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往往是和上下文甚至全文的主旨紧密相连的,修辞句往往是上下文文意的延伸或含蓄的表达,所以,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必须结合上下文文意。

回答关于修辞手法的题目,考生要注意规避以下答题误区:1.对常见的易混淆的修辞手法辨析不清,因而在文学作品鉴赏中对修辞手法的判断不准,在拟写句子或者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时不准确,不明晰。

2.审题不清,对题目隐含的信息分析不深入,忽略了题目中隐含的对修辞手法的考查。

3.找不到做题的切入点,找不准修辞手法的考查点。

4.答题不规范,步骤不明晰。

只有对写作手法的判断,没有关于作用、效果的阐述;或拟写的句子不伦不类,缺乏感情色彩,缺乏美感。

【考题连线】(2020·全国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水。

几种修辞的区别

几种修辞的区别

4.从内容上看,构成排比的各项通常具有相关 相近的关系,而对偶除了相近相关的关系外, 还表达相反相对的关系。因而,排比各项在 意义上是平等独立的,对偶的上下句具有相 互依存的关系。 例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 子牛。
练一练
春风马背牛羊壮 月映竹成千个字 春山一路鸟空啼 锦江春色来天地 芳草春来依旧绿 春回大地千峰秀 春晖又红万朵花 沃野龙江稻谷香 霜高梅孕一身花 日暖神州万木荣 芳树无人花自落 玉垒浮云变古今 冬雪欲白千里草 老梅到时自然红
高考链接——仿句练习
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吐蕾,意在教导我们:学 会坚强。 昙花于万籁俱寂的深夜绽放,意在提醒我们:不 要张扬。

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 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2013年浙江卷 仿照下面示例,用比喻的手法描述一组事 物。要求合乎事理,句式和结构与示例相似,不得选择 “青天”“月亮”“芭蕉叶”“露珠”作为描述对象。
学案反馈
优点:正确率较高 缺点:1.乱 2.答案不完整 3.语句不通 4.言不及义 优秀者:靳聪 王苗 雷乐 杨盟 杨佳

期望: 1.书写工整 2.语句通顺

自主学习
1.明喻
暗喻 借喻 2.拟人 拟物 3.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5.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6.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帘外 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昨夜雨疏 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 时雨。 8.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3.
灯关了,耳朵还一直亮着。
4.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 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狗”比喻出卖灵魂、出卖革命的无耻叛徒。“爬出” 是写“狗”从狗洞钻出的动作,这是用物的动作来 描写叛徒的可耻行为,是把人比拟成物。

【新高考·语言文字运用专题】《考试大纲》规定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详解

【新高考·语言文字运用专题】《考试大纲》规定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详解

《考试大纲》规定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一、比喻1.定义比喻又叫打比方,即用有相似点的某些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做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显特征,可分为三种。

(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联结。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体现比喻关系。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例如:老狐狸你不要灌迷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

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

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3)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这种叫“博喻”。

4.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且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

下面几例都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

——同类事物作比较(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猜度(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想象(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

高考九种修辞手法解析

高考九种修辞手法解析

高考九种修辞手法修辞手法,高考考纲明确要求的有以下九种: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

分类:明喻、暗喻、借喻。

1、明喻喻词:像、似乎、如、若、犹、好像、仿佛、似的、宛如、好比、犹如等。

例: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2、暗喻喻词:是、就是、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

例: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3、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例:(1)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附】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令人回味无穷;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2)“晨钟云外湿”。

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3)“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

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二、比拟:作用: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使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例: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拟物:(1)把人比作物,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例:①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②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2)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用描写此物的词来描写彼物。

①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②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三、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本体),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借体)来代替。

高考复习: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

高考复习: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

高考复习: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01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修辞手法,近来在高考语用题中考得不算少,有时判断是哪一种修辞,有时考查修辞的构成及表达效果,有时还考查使用修辞及不使用修辞的表达有何不一样等等。

特别是,古诗鉴赏中对艺术手法的鉴赏,也常有修辞的踪影。

更遑论学生在作文中也可以适当借助修辞来使自己文章的语文更加生活些。

可见,高考备考,确实该用点时间,好好复习一下修辞手法的相关内容。

要备考修辞手法,先熟记修辞的名称。

从广义的角度看,为了使语言更具有表达力而进行的所有的方法都该称之为修辞。

不过,早些年高考有《考试大纲》,甚至有对《考试大纲》的进一步说明(称之为《考试说明》),里面非常明确规定,高考的修辞手法,主要考查九种,分别是:比喻、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夸张、对偶和借代。

现在虽然没有大纲,但我们也可以以此为准进行备考。

为了方便记忆,不妨用点特殊的方法,如用一个能押韵的句子来表示,“三比二问反复考;夸对借代少不了”。

这里要注意的是,“三比”中,并不包括“对比”,“二问”中,也不包括“疑问”(疑问不是修辞手法)。

02比喻比喻的概念: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比喻的表达效果:(1)对事物特征进行生动的描绘或渲染;(2)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形象说明。

这里其实有两个方向,在描述性语段中,比喻主要是对描写对象进行修饰,使之更形象,更生动,特点更鲜明;而在议论性语段中,使用比喻,则可以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可以化抽象为形象。

比喻的一般分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用两个或以上的比喻共同说明同一本体,如朱自清的《春》中写春雨:“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使用比喻应该注意:(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3)所使用的喻体要常见、易懂,比喻要贴切,还要注意思想感情的倾向性正确。

难以区分的比喻句——暗喻与借喻。

艺术手法分类

艺术手法分类

艺术手法也叫艺术技巧、艺术特色,它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1.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

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九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反复、排比、设问和反问。

比拟: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写或把人当做物来写,或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

借代:指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

(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强调语气,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对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反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

(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

(强调语气,加强情感)2.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四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3.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用典、渲染烘托、衬托、联想、想象、对比对照、起兴、照应、虚实相生、扬抑、白描、动静结合、卒章显志、铺排、点化。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1)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1)

2.反复的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如:山谷回音,他刚 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如:好像失了东三省, 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考点六 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 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成。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 重感情。 2.排比的两种形式 (1)成分排比。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 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 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 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答案】示例一:不要让“○”字到处漂泊,让它有“籍” 可入,有“家”可归。示例二:“○”字睁着圆圆的大眼睛, 期盼着回到母亲的怀抱。示例三:“○”字睁着圆圆的大眼睛, 盼望回到自己的家园。示例四:无家可归的“○”字,盼望和 自己的兄弟姐妹们一起生活。
考点三 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作用 借代指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 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性,其作用是以简代繁, 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 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7)材料代成品。如:阿 Q 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
把是银.的.和铜.的.。 (8)地名代本体。如:北.京.的态度很强硬。 (9)绰号代本人。如:“芦.柴.棒.”,去烧火!
考点四 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作用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效果,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 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的修辞方法。使用夸张可以揭示事物 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使人联想,创造意 境。 2.夸张的种类 (1)扩大夸张。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缩小夸张。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高职高考修辞手法

高职高考修辞手法

如"温暖的红色"和"清冷的蓝色",仿佛视觉和触觉 相通,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 ,如"热闹"和"冷静",仿佛触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 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 茫的歌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乃是听觉 ,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⑤通感: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
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 、听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 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 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 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 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指视觉、触觉、嗅觉 、听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 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 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味道似乎 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10、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借代
三、比拟:
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作人,或将甲物化为 乙物。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 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 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 1.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 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2.拟物。拟物又包括两类:一是把人当作物来 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二是把甲事物当作 乙事物来写。
性,是特征带本体的借喻。

2020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规定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

2020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规定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

2020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规定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一、比喻1.定义比喻又叫打比方,即用有相似点的某些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做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显特征,可分为三种。

(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联结。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体现比喻关系。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例如:老狐狸你不要灌迷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

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

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3)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这种叫“博喻”。

4.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且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

下面几例都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

——同类事物作比较(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猜度(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规定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规定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

《考试大纲》规定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一、比喻1.定义比喻又叫打比方,即用有相似点的某些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做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显特征,可分为三种。

(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联结。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体现比喻关系。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例如:老狐狸你不要灌迷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

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

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3)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这种叫“博喻”。

4.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且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

下面几例都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

——同类事物作比较(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猜度(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想象(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

《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九种修辞手法

《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九种修辞手法

《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九种修辞手法《考试大纲》明确规定“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考生需要明确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认识它们。

(一)比喻比喻是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

1.特点比喻的三个基本要素:本体——被比喻物,喻体——比喻物,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

(注意有些比喻句中三者并不同时出现)比喻的基础:本体和喻体两个事物存在着相似之处,但一般说来,本体和喻体又须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

2.具体分类(1)明喻明喻是用“像,如,似,若,似的,像……似的,如同……一样”等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比喻,是较明显的打比方,其连接本体喻体的比喻词就明确表示了两者的相似关系。

例如:骄傲像隔年的草根,冬天刚过去,就钻出一丝丝的嫩芽。

(2)暗喻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暗喻又叫隐喻。

例如:生活是海洋。

(3)借喻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由喻体来代替本体的比喻。

较之明喻和暗喻,借喻形式最为简短,喻体和本体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本体不出现,借喻也是最隐蔽的比喻。

所以它的使用常借助于一定的语言环境,才使人易于理解。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毒蛇猛兽”借喻那些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的反动统治阶级,“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借喻自由平等的美好社会出现于全世界。

)(4)博喻博喻是连用几个喻体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来说明或描绘本体的比喻,可用几个喻体说明本体的各个方面,也可用几个喻体说明本体的一个方面。

运用博喻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的内涵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表现出来。

例如:我现在还不能完全测出他的分量,也不能完全看透他。

他像森林,像海,像夜,像日出……带给我各种惊奇、震动和强大的吸引力。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正确使用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正确使用修辞手法

比拟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1、比喻重点在“喻”,即以乙事物“喻”甲事 物,甲乙两事物一主一从。喻体一定要出现。 2、比拟的重点在“拟”,即将甲事物“当做” 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彼此交融,浑然一体。 本体一定要出现。
答题格式
比拟
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②把XX人格化(或:赋予XX以人的情态),生动 形象的描绘了……特点或情态; ③含蓄的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特点: 比喻有三个基本要素:本体——被比喻物,喻体 ——比喻物,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 但是有些比喻句中三者并不同时出现。
构成比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两个事物存在着 相似之处,但一般来说,本体和喻体又必须是本 质上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
比喻
分类: ①明喻。明喻是用“像、如、似、若、似的、 跟……似的、如同……一样”等比喻词连接本体 和喻体的比喻,是较明显的打比方其连接本体、 喻体的比喻词就明确表示了两者的相似关系。
解析:“好像”不是比喻。
点对点练习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D )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狂吟烂醉君无笑,十丈愁城要解围。 D.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解析:选D。A项,以“征蓬”“归雁”自比,使用了比喻的 手法;B项,以“浮云”喻“游子意”,以“落日”喻“故 人情”,使用了比喻的手法;C项,以“城”喻“愁”,使 用了比喻的手法;D项,没有使用比喻的手法。
解析:解析 “盘踞”是拟物。Fra bibliotek点对点练习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拟人手法的一项是( C )
A.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B.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 C.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D.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高考备考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高考备考

运用比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 不出现,一出现就成了比喻。 如: 1、勇敢的海燕。 只出现本体“海燕”,拟体“人” 没有出现。一出现拟体,变成了比喻。 2、只恐夜深花睡去……。 只出现本体“花”,拟体“人” 没有出现。一出现拟体,变成了比喻。
例如:下面溪水大概是干涸了, 看着有无数用为筑桥剩下的大而笨 像醉汉一样 懒懒散散 的白色石块, 睡了一溪沟。 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
青 年 是 八 九 点 钟 的 太 阳
本 体
比 喻 词
喻 体
幸 福 像 花 儿 一 样
本 体
比 喻 词
喻 体
比 喻 词
张 三 像 一 个 大 英 雄
比喻的种类: 一、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和比 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典型形式是:甲 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 词“像、好像、似、好似、仿佛、如, 犹如、像....一样”等相联结。
★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 ①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
二、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 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 体,代替本事物的名称,如“时
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句中
“雷锋”已成了“助人为乐的人”
的代名词。
专名代泛称示例 1、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 锋。 2、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 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二个“李公朴”,
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用“诸葛亮”代具有聪明才智的人)
越事实的描述。要求使用时合乎情
理,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 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夸张的种类: 一、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
物往大(多、快、高、长、强……)
处说。
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例如:柏油路晒化了,甚

9种修辞手法

9种修辞手法

中学语文9种常用的修辞手法《考试大纲》对本知识点的要求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并且,明确了“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能力层级为E级。

其中“反复”是新课改后(2007年)增加的考查内容,对此应当引起足够的关注。

它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常用修辞手法进行判断、评价及运用的能力。

修辞手法在中高考中的考查形式?1.判断修辞手法的类型2.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3.通过仿写、扩写、变换句式等形式考查4.在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考查5.通过作文考查一、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常见的比喻词:如、犹如、像、好像、似、仿佛等。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

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

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

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光。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

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四)比喻的种类: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如、犹如、像、好像、似、仿佛”等联结。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蟑。

3.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博喻。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2020《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九种修辞手法

2020《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九种修辞手法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2)缩小夸张
把事物的形象、数量、特征或作用等,用夸张的语言尽量往低、少、弱、小等方面说。
例如:天是那样蓝,几乎是透明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
( 3)超前夸张 把在时间上后发生的事物或行为说成先发生, 或者说成同另一先发生
的事物或行为同时发生。
例如:他酒没沾唇,心早就醉了。
了一类人的名称。)
( 3)处所代本体
包括以人的处所,人的出生地、任职地,物品的产地等代替人或事物。
例如:“两杯龙井”,景先吩咐完,随即付了钞。(“龙井”代“龙井茶”,“龙井”
是这种茶的产地。)
( 4)部分代整体
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眉”代“头”。)
( 5)具体代抽象
例如: 尽管战争近在咫尺, 然这儿却没有一点火药味, 倒是夜夜艳歌, 日日浪舞。 (“火
(二)借代
借代指在一定的语境中, 借用与所指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另一事物来代替所指事物的一种
修辞方式。
1.特点
结构上的“本体”(所指事物)和“借体”(借用事物),一般只出现借体,不出现本
体。
2.具体分类
( 1)特征代本体
包括用事物的特征、 标识、 牌号、 商标以及有象征意义的东西 (如服装、 饰品、 嗜好等)
②布鲁诺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
(以物拟物)
(四)夸张
夸张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或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故意夸大或者缩小事物的形
象、数量、特征、作用等的一种修辞方式。
1.特点
夸张的基础是真实性,被夸张的事物不是真如此,而是经过作者丰富想象的主观感受。
2.具体分类
( 1)扩大夸张
把事物的形象、数量、特征或作用等,用夸张的语言尽量往高、多、强、大等方面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大纲》规定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
一、比喻
1.定义
比喻又叫打比方,即用有相似点的某些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做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
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显特征,可分为三种。

(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联结。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体现比喻关系。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例如:老狐狸你不要灌迷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

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

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这种叫“博喻”。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且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

下面几例都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

——同类事物作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猜度
(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想象(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

——词的比喻义
二、比拟
1.定义
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

通俗地讲就是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

即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

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

(2)拟物。

即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例如:①我到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②知识值多少钱一斤?
3.比拟的作用
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引起情感共鸣。

三、借代
1.定义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

2.种类
(1)用事物的特征代替。

例如: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
(2)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

例如:①举酒欲饮无管弦。

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全部与部分互代。

例如:①孤帆远影碧空尽。

②吟罢低眉无写处。

(4)用专名代替泛指。

例如: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用结果代替原因。

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6)用作者、产地等代替。

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借代的作用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

四、夸张
1.定义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

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

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

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

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

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

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

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

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

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

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

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

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

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