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2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带领学生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感受作者对昆明的思念。
2.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昆明生活的美,品味文章的语言。
3.让学生体会昆明生活的背后故事,学习汪曾祺乐观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昆明生活的美,品味文章的语言。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昆明生活的背后故事,学习汪曾祺乐观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学法指导】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芒果台推出的综艺《向往的生活》频上微博热搜,好评如潮,很多迷茫焦虑的年轻人在节目的一日三餐中得到了治愈,发现了生活中的美好。
在你心中,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预设:景美、人美、味美、好玩二、品雨中之情1.预习检查:文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感情?预设:我想念昆明的雨。
2.完成学习任务(一):“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那倒挂也会开花的的仙人掌;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那……"句式。
明确: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那火炭般的杨梅;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那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儿;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芳香四溢的缅桂花;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那喜欢送花的房东母女;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那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明确:它们都是作者在昆明所——看到的、尝到的,经历了到的。
汇聚起来就是昆明的——生活。
作者不仅仅想念昆明的雨,还想念昆明的——生活三、品生活之美1.完成学习任务(二):默读勾画,快速找出文中你认为能体现昆明生活美的句子,提炼成三个字,写在相关语段旁边。
(此环节参照徐杰老师)预设:滋味美、人情美、氛围美、风俗美……2.品析“滋味之美”(1)在横线处增加作者内心独白,进一步阐述牛肝菌的美味。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___ 嫩,_________鲜,___香,_________,很好吃。
(2)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作干巴菌。
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请你根据语境,为“()这种东西也能吃?!" 和“()这东西这么好吃?!”两句话加上语气词。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精选2024)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精选2024)•课程背景与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资源与开发•教师专业发展与反思课程背景与目标昆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省会,享有“春城”之美誉。
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文化底蕴昆明属北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左右,四季如春。
昆明历史悠久,是多种民族文化的交汇地,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030201昆明地理文化特色昆明的雨季一般集中在5月至10月,期间雨水充沛。
雨季时间昆明的雨季具有降雨集中、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雨季特点雨季对昆明的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城市排水系统等方面产生显著影响。
对当地影响雨季特点及影响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昆明的地理文化特色、雨季特点及其对当地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和文化的热爱,培养其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意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昆明的自然和文化特色,增强其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学习能力。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与意义教学内容与方法文本解读与赏析01解读文本中的雨季景象和人物情感,引导学生感受雨季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02赏析文本中的语言艺术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雨季生活体验分享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雨季中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分享和交流,增进学生对雨季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小组讨论与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本中的主题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通过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播放昆明雨季的相关视频或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昆明的雨景。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于雨的情感和记忆,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
简要介绍作者汪曾祺及其作品风格,为解读文本做铺垫。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附板书)
《昆明的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自主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情感与价值: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准备】课件、朗读【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提起昆明,人们首先要说“翠湖”。
有李霆锐的湖中亭联:“赤鲤跃碧波,吞却三分明月;红莲开翠海,托来一瓣馨香”。
翠湖之美,楼阁屋舍,绿波拥簇,古今多有名士称赞。
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书写昆明时涉及人文、景物、饮食等几十篇作品。
其中《觅我游踪五十年》题诗:“羁旅天南久未还,故乡无此好湖山。
长堤柳色浓如许,觅我游踪五十年。
”这是汪先生对昆明最集中概括的书写称赞。
2.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
(板书)3.请学生读读课题。
通过文题你明白了什么?二、初读课文,读中感悟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
4.学生自由练读。
思考:汪老先生对昆明的雨是如何表达他的独特体验的?要想知道如何,首先要知道是何,是什么。
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是什么呢?文中有一句话就很明显地把它给表达出来了,是哪句?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文章中写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先生只是想念雨吗?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一下,还有什么?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文章中写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明确:文章写了昆明雨季中的果子、花儿以及印象深刻的人和事。
文章写到了雨中的果子,缅桂花… …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
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昆明的雨》是一篇小说散文,通过雨水的形式,描写了昆明特有的雨季景观,意境深远,引人深思。
本教学对象为高中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对自然景观和情感表达都有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教学《昆明的雨》,可以不仅增加学生对自然美的认识,同时也能帮助他们提高情感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文本内容,掌握雨季景观的描写特点,了解作者情感的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思考和写作等活动,能够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作者通过雨季景观的描写,表达出对昆明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难点:学生理解和把握小说散文中的情感表达方式,掌握情感表达和写作的技巧。
四、教学内容1.雨季景观的描写特点分析2.作者情感的表达方式3.雨水对昆明的意义五、教学过程与教学安排第一课时:导入与获取信息1.教师利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带领学生了解和感受昆明的雨季景观,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想象能力。
2.师生互动,让学生讨论昆明雨季的特点和自己对雨的感受,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课时:学习与讨论1.教师讲解《昆明的雨》的文本内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短文,理解文中的描写和表达。
2.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理解作者所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3.学生展开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对昆明雨季景观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写作能力。
第三课时:独立思考与写作1.教师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昆明的雨》后,利用课外时间思考和总结自己对雨季景观和作者情感表达的理解和感受。
2.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以《昆明的雨》为素材,进行小组或个人写作,表达自己对昆明雨季景观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第四课时:展示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分享,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表达技巧。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两套)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重点)2.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描写雨的古诗文名句,说说诗句中的雨具有怎样的特点,那么昆明的雨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昆明的雨》。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提问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明确: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
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店喝酒的事。
提问2:上述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都与雨有着联系。
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黑红黑红的,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娇娇的。
提问3: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明确:丰满、饱和、旺盛、柔软……目标导学二:深情品读,体会情感提问4:体会了昆明雨的特点,谁愿意把这篇文章中你最喜欢的段落深情地读一遍?抽生朗读。
提问5: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说说他们读得怎么样?学生各抒己见。
提问6:结合其他同学的意见,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篇文章再深情地,自由地读一遍。
学生读课文。
提问7:在朗读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感情是怎样的吗?明确:喜爱、留恋、怀念等。
请同学们带着喜爱、留恋、怀念的感情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读给好友听。
甚至读给更多人听。
目标导学三:比较阅读,拓展延伸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
大海抓住金箭似的闪电,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高尔基《海燕》节选)提问8:同样写雨,大屏幕上的与课文中的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明确:氛围不同,雨中景不同……提问9:如果用“豪放”与“婉约”来形容雨的话,《昆明的雨》应该属于哪一种?作者是怎样表现出这样的效果的?明确:婉约。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昆明的雨》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 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意象和主题。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节:导入与背景介绍时间:15分钟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昆明这座城市的图片或者视频来启发学生对于《昆明的雨》的兴趣,让学生对故事背景有初步的了解。
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昆明的雨》的作者、作品背景、故事发生的环境等,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第二节:阅读与讨论阅读故事:学生分组阅读故事《昆明的雨》,每组通过轮流朗读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阅读中来。
讨论:学生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对于故事的理解、感受,以及遇到的疑惑和问题。
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重要情节、人物形象、意象等。
第三节:意象与主题分析意象解读:教师通过讲解,带领学生理解故事中的视觉意象、象征意象和情感意象,分析这些意象在故事中的作用和意义。
主题探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故事的主题,如雨水、生命、坚韧、困境和希望等,学生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理解故事所传达的深刻主题。
第四节:文学鉴赏与创作文学鉴赏: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昆明的雨》中的文学手法和美学特点,如叙事技巧、语言运用、节奏感等,让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更深入的认识。
创作分享:学生可以就《昆明的雨》的主题或意象进行创作,如写作一篇散文、诗歌或小说,或者通过绘画、摄影等方式呈现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表达。
第五节:总结与展示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故事的意义和价值,鼓励学生多读经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展示:学生可以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分享对于《昆明的雨》的思考和感悟,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昆明的雨》的故事情节和作者创作意图,同时也能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通过让学生自主讨论和参与创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想象力,达到了教学目标。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作品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作品一、作品概述《昆明的雨》是一篇描绘昆明地区雨季景观的散文,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昆明的雨季之美。
本作品在教学设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充分体现了其优秀的教学价值和引导学生深入体验生活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昆明的雨》,使学生了解昆明地区的雨季特点,掌握散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感受生活、观察事物的能力,提高散文阅读和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自然的情感,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昆明地区的地理特点和雨季景观,使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 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引导学生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
3. 重点词句:解析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4. 情感抒发:探讨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昆明地区的雨季景观图片或视频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章,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 文章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讨论散文的写作技巧。
4. 情感体验: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的情感体验,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散文写作练习。
6. 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交流。
五、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通过提问和练习,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通过写作练习和作品展示,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
3. 学生情感态度的转变: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观察学生对生活、自然的情感态度是否有所改变。
六、教学资源1. 文章文本:《昆明的雨》原文及注释。
2. 图片或视频:昆明地区雨季景观的图片或视频。
3. 参考资料:有关昆明地区雨季的背景资料。
七、教学建议1. 注重情感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昆明的雨》的故事背景和情节;(2)学习并掌握一些描述天气的词汇;(3)能够通过学习本文,感受昆明的自然风光和气候特点。
2.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2)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景,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体会昆明的自然风光和气候特点;2.掌握描述天气的词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老师播放一段昆明的湿润雨季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昆明的雨季气候。
并引导学生讨论一些关于雨的话题,比如:雨对人类的影响,喜欢雨的人和不喜欢的人等。
2.新课学习(1)学生阅读《昆明的雨》,了解故事背景和情节,并通过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学习描述天气的词汇,如:雨,晴,阴,雪,风等,并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这些天气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3.课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几种不同的天气,如:昆明的雨季,昆明的夏天,昆明的秋天等。
第二课时1.复习上节课内容让学生复述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如:昆明的雨,描述天气的词汇等。
2.新课拓展(1)学生欣赏昆明市的图画,了解昆明市的自然风光和气候特点。
(2)展示昆明市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昆明的地理环境。
(3)让学生设计一张展示昆明自然风光和气候特点的海报,并进行展示。
3.课堂练习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昆明的雨季中人们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昆明的雨季气候。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昆明的雨》的故事背景和情节,学习并掌握一些描述天气的词汇,以及感受昆明的自然风光和气候特点。
针对教学难点,可以结合多媒体资源和场景再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昆明的自然风光和气候特点。
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昆明的雨季气候,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昆明的雨》教案一、课文题目:《昆明的雨》二、课堂性质,时长:新课,45分钟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作者自然平淡的语言,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琐事,表达情意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重点字词,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品味作品内涵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去发现生活之美,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字词,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雨是千百年来问人骚客笔下寄托情感的载体,有“潇潇暮雨"的悲情愁苦,也有“空山新雨”的喜悦和希望。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昆明的雨》,看看汪曾祺先生笔下的雨又表达了什么。
二、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1]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2]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梳理文章字词。
鲜腴(yú) 鸡土从(zōng) 扳(bān) 尖吆喝(he)绿釉(yòu) 炽(chì) 红密匝匝(zā)2、自读课文,把握整体内容。
3、这篇散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对昆明的雨的思念,对昆明的思念。
“我想念昆明的雨。
”4、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找出原文并概括)明确:“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
" →雨多“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
”→雨季长“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 →明亮、丰满“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浓绿第二课时一、齐读全文,复习雨的特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感受作者对昆明雨的描绘。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结构,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框架。
3.讲解重点句式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领会作者描绘昆明雨景的高妙之处。
4.分析课文中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对昆明雨的喜爱之情。
c.编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昆明雨的感受。
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课文中的重点知识,如生字词、句式、修辞手法等。
2.强调课文所体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等。
3.提醒学生注意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提高语文素养。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4.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体验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5.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仿写、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领会作者运用修辞手法描绘明雨景的精妙。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
3.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学会总结、概括文章大意。
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昆明的雨》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掌握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韵律感。
3.理解诗歌表达的意象和情感,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读。
4.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领悟能力。
教学准备:1.诗歌《昆明的雨》的课件或复印件。
2.音乐播放设备。
3.相关的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料,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昆明雨季的音频,激发学生对雨季的感知和联想。
2.学生们分享自己对雨季的感受和印象。
二、呈现诗歌(10分钟)1.教师展示《昆明的雨》的全文并朗读,让学生跟读。
三、分析诗歌(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诗歌的字词和形象,对其中一些生词进行解释和讲解。
2.学生们小组讨论和整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们逐句朗读诗歌,再次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诗歌解读(15分钟)1.教师给学生们讲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分析诗歌。
2.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诗歌解读,讨论诗歌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3.学生们展示自己的解读成果,互相交流和分享。
五、欣赏诗歌(15分钟)1.教师给学生们播放一段昆明的雨季景色的视频,让学生欣赏和感受。
2.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和表达对视频中景色的感受和印象。
3.学生们重新朗读诗歌,尽力让诗歌的情感和景色相呼应。
六、拓展延伸(15分钟)1.学生们以《昆明的雨》为蓝本,创作自己的一首关于雨的诗歌,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2.学生们进行诗歌朗读和分享,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
七、课堂总结(10分钟)1.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们的表现和作品给予肯定和评价。
2.学生们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对诗歌的学习成果进行巩固和复习。
3.教师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注:根据具体的班级和学生情况,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可以进行调整和扩展。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科背景,引入更多关于昆明和云南的知识和文化,增强学生的兴趣和阅读体验。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与反思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全面地掌握《昆明的雨》的文本知识;
2、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3、通过对《昆明的雨》的阅读,帮助学生懂得运用分析文本、发现
其审美价值等阅读技能。
二、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昆明的雨》的多媒体教材,其中包括网络及印刷版本;
2、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准备相应的课堂活动;
3、教师准备文学分析的基本概念介绍,比如文学类型、文本风格、
象征意象等;
4、教师准备相应的课堂小组小测验;
三、教学步骤:
第一步:热身(10分钟)
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介绍和讨论,让学生从中
学习一些文学批评性的阅读方法,创造一个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化的氛围;
第二步:理解文本(25分钟)
教师可以先展示一段《昆明的雨》的录像,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大体
的了解。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难文及话题进行讨论,
从中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感情和思想。
最后教师总结文本的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文本关键词。
第三步:文本分析(30分钟)
本步骤是本课程的重中之重,教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作品的文学类型,文本的风格,象征意象等。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7《昆明的雨》同课异构(4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7《昆明的雨》同课异构(4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同课异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把握线索,学习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重点)2.学会通过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法。
(难点)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新课二、检测预习请把你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读不准音或不理解的字词写在黑板上!三、寻美点作者曾经说:“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
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
"本文正是这样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
文章美在哪里?请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你的发现!总结:觉得身边处处有美景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的人。
可以看出作者的生活是闲适的,恬静的。
四、理线索1、题目是《昆明的雨》作者却不单纯写雨的特点,而是用更多的笔墨写了昆明的景、物、人、事等,这是不是离题了呢?——明线:昆明的雨总结:作者用雨这个带有浪漫色彩的主意象,写了昆明的景、物、事、人,化抽象为具体,形散神聚,让我们感受到了昆明独特的风土人情。
2、作为一个高邮人为何思念昆明的雨呢?资料链接:1939年,汪曾祺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在昆明生活了7年。
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
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就是他的第二故乡。
《昆明的雨》写于离开昆明40年后的1984年。
——暗线: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思念总结:正是这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把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这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五、学写法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让我们感觉情感的浓烈!通过“凡人小事”来表情达意正是汪老作品的风格!作品链接: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里,“在“母亲"去世后,“父亲”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我们那里有烧冥衣的风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昆明的雨》导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1.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学习重点:
1.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课时安排:2节课
学习过程:
一、知识积累
1.以小见大:“以小见大”是写作散文采用的一种方法,即抓住看似平凡细小的事情,以此体现较大的主题,或者揭示较深的生活哲理。
它表现为以小事见深意,所记之事一般比较平凡琐碎,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
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美,共同彰显着汪老对于生活的热爱。
2.字词积累:
(1)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bìxié( ),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
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
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xiān yú( )。
(2)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líbā()。
——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
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3)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yāo huàn( )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4)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mùnián( )投莲花池而死。
(5)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
tái hén( )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6)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lián mián bù duàn(),下起来没完。
(7)这种茵子炒熟了也不是绿色的,gé diào()比牛肝茵高。
(8)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chēng mù jié she(),这东西这么好吃?
(9)四十年后,我还是忘不了那天的qíng wèi()。
3、词言运用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
...的一项是( )。
(1)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
(2)昆明仙人掌多,且极。
(3)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了。
A.舒服强大温柔 B.舒适肥大温柔
C.舒服肥大柔和 D.舒适强大柔和
(2)下列句子中没有
..语病的一项是( )
A.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
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湿润,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顽强。
B.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炒牛肝菌须多放蒜,而且容易使人晕倒。
C.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
D.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3)请仿照下面的句子,另写句子。
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
东莞的妃子笑真甜,,,。
二、思考下列问题:
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
(1 )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2)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3)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硕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4)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三、语段精练
①雨季的果子,是杨梅。
A(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
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②雨季的花是缅桂花。
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做“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
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
——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
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
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
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
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③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予而写的。
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
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注:比丘尼,佛教指尼姑)的陈圆圆
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
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
雨下大了。
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
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
昆明木香花很多。
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
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
B(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
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
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④我想念昆明的雨。
1.对选文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作者是描写细节的高手,第①段在绘人状物之间,使人对雨季的杨梅充满了向往之情。
B.房东送给“我”的缅桂花让“我”心有感动,表现出房东的热情善良,表达出作者对缅桂花的喜爱。
C.第③段末那首诗,富有古典气息,作者用诗句寄情思,写出了雨中喝酒的孤独。
D.文章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浓烈如火的情怀。
2.第④段中作者写到“我想念昆明的雨”,试分析这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作者在第③段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
那天有什么“情味”让作者“忘不了”呢?
四、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
2、同步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