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

合集下载

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

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

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一、引言临床用血管理是指在医疗机构内,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输血服务的一系列管理措施。

本文旨在制定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以确保医疗机构内的输血过程规范化、科学化,并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二、管理机构和责任1. 管理机构:医疗机构应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临床用血管理细则。

2. 责任: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修订临床用血管理细则,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细则的要求。

三、临床用血管理流程1. 患者评估:在决定输血前,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2. 输血指征:根据患者评估结果,医务人员应明确输血指征,确保输血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3. 输血允许:医务人员应向患者或者其家属详细说明输血的目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并取得书面允许。

4. 血液选择:根据患者的血型和体征,医务人员应选择适合的血液制品,并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5. 输血前准备:医务人员应核对患者身份、血型和血液制品信息,准备输血所需的设备和药物。

6. 输血操作:医务人员应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输血,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

7. 输血监测:在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血反应,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8. 输血记录:医务人员应详细记录输血的相关信息,包括输血量、输血速度、输血反应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9. 输血后处理:输血结束后,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观察和评估,及时处理可能浮现的并发症。

四、质量管理和安全措施1. 血液质量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血液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血液采集、储存、运输和使用等环节的质量控制。

2. 输血设备管理:医疗机构应定期检查和维护输血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3. 输血药物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药物管理制度,确保输血所使用的药物的质量和有效性。

4. 输血反应处理:医务人员应熟悉各类输血反应的处理方法,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患者的安全。

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

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

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一、引言临床用血管理是指在医疗机构内对患者的输血过程进行规范管理的一系列措施。

本文旨在制定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以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用血指征和适应症1. 用血指征的确定应基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参考相关的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

2. 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急性失血、贫血、血液系统疾病、手术中的血液丢失等。

三、用血前的准备工作1.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用血管理制度和相关文件,明确用血的程序和责任。

2. 医疗机构应配备专业的输血科医生和护士,并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

3. 用血前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用血需求和潜在的风险。

4. 根据患者的用血需求,医疗机构应储备足够的血液制品,并确保其质量和有效期。

四、用血的程序和流程1. 医疗机构应建立用血申请和审批的流程,确保用血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2. 医疗机构应建立用血登记系统,记录患者的用血信息和输血过程的相关数据。

3. 医疗机构应建立用血的配血和交叉配血程序,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用血前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血型和免疫学检查,确保输血的匹配性。

5. 用血时应采用严格的无菌操作,确保输血的无菌性和无污染。

6. 用血后应对患者进行观察和监测,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

五、用血的质量控制和评估1. 医疗机构应建立用血质量控制的指标和评估体系,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改进。

2. 用血质量控制的指标包括:输血反应的发生率、输血相关感染的发生率、输血后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等。

3.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输血过程的监测和记录,及时发现和纠正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4. 医疗机构应建立用血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向相关部门和患者公开用血的质量数据和评估结果。

六、用血的风险管理和安全措施1. 医疗机构应建立用血的风险管理体系,明确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措施。

2.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患者的风险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临床用血行为,提高用血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患者的用血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需要用血的临床科室,包括但不限于外科、内科、急诊科、妇产科等。

三、用血指征1. 术前贫血患者,Hb < 70 g/L;2. 大出血患者,急性失血量达全血量的20%以上;3. 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出血引起的贫血;4. 其他特殊情况,例如骨髓抑制、溶血性贫血等。

四、用血管理流程1. 临床医生开具用血申请单,明确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以及用血指征等信息;2. 护士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供血产品,并在输血前进行必要的检查,包括ABO血型、Rh血型、抗体筛查等;3. 输血前患者需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做好输血前的准备工作;4. 输血时,护士应根据医嘱,按规定的速度和时间输血,并密切观察患者的输血反应;5. 输血后,护士应及时记录患者的输血情况,包括输血量、输血速度、输血反应等信息,并向医生及时报告。

五、用血注意事项1. 输血前应确认患者的身份和血型,避免输错血;2. 输血时应注意输血速度,防止输血过快导致心脏负担过重;3. 输血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输血反应,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处理;4. 输血后应妥善处理输血袋和相关医疗废物,防止交叉感染。

六、用血监测和报告1. 医院应建立健全的用血监测系统,对用血情况进行定期、全面的监测,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2. 医院应建立用血不良反应的报告制度,对输血反应的发生及处理情况进行记录,并定期进行分析和评估。

七、用血质控1. 医院应建立用血质控小组,负责用血管理工作的质量控制和评估;2. 医院应定期开展用血质控评审会议,对用血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和改进。

八、用血教育和培训1. 医院应定期开展用血管理培训,包括用血操作技能培训、用血安全知识宣传等;2. 医院应定期组织用血知识考核,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和评估。

九、附则1. 本管理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2. 本管理制度解释权归医院质控部门所有。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及流程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及流程

一、目的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合理使用血液资源,防止血液传播疾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医院成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用血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

2. 输血科负责临床用血的具体实施,包括血液采集、检测、储存、发放、输注等工作。

3. 临床科室负责患者用血申请、输血前告知、输血过程中的监护和输血后的评价等工作。

4. 医务科负责临床用血管理的监督、检查和考核。

三、临床用血管理制度1. 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提倡科学、合理用血,杜绝浪费、滥用血液。

2. 输血科建立血液库存动态预警机制,血液库存量应达到医院3天以上用血量,并设有应急用血库存,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3. 临床科室履行输血前告知义务,向患者或其家属告知输血的目的、风险、注意事项等。

4. 患者输血申请应准确、完整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输血原因、输血种类、输血量等。

5. 输血申请经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上级医师核准签发。

申请800-1600毫升的,由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申请量超过1600毫升的,由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科批准(急救用血除外)。

6. 输血申请应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至输血科备血。

7.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成分输血,科学合理用血。

输血前临床医师应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和实验结果评估输血指征。

8. 输血前应按要求检测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ALT、ABO、RhD血型、血常规,不规则抗体筛选检查。

9. 严格执行血液输注前双人核查核对制度,在规定时限内输注,不得自行贮血,输注过程血液中不得加入任何药物。

10. 输血过程中,临床科室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反应。

11. 输血后及时评价患者实验指标的变化,对输血效果进行评估。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续输注。
第三十七条、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 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察受血者有 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 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 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
录。
第三十八条、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 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 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6、凡稀有血型(RhD阴性)、不规则抗体阳性或特殊 治疗输血应于3天前向输血科提出申请、预约
7、输血科应认真执行核对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8、取回得血液应尽快输用,各科室不得自行储血
9、当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医务人员应严格执 行“临床输血反应及输血后感染登记报告制度”,并 按照输血反应及输血后感染处理办法对患者进行诊
第十二条、受血者配血试验得血标本必须就是输血 前3 天之内得。
第十三条、输血科(血库)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 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 血型(正、 反定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h(D)血型(急诊抢救患者紧 急输血时Rh(D)检查可除外),正确无误时可进行交叉
配血。 第十四条、凡输注全血、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 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浓缩白细胞、手工分离
交叉配血RhD阳性血液发放
医院紧急抢救配合性输血 管理制度
4、主管院长、医务处、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
定期对紧急抢救输血记录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得问 题与缺陷追踪评价,督促输血科不断改进和完善
开始
结束
离开冰箱后30分钟以内 4小时以内
血小板制品、冷 沉淀
新鲜冰冻血浆

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

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

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一、背景介绍临床用血管理是指在医疗机构内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时,根据一定的规范和流程进行血液的采集、储存、配型、交叉配血、输血等操作的管理工作。

临床用血管理的目的是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有效和合理,最大程度地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和并发症。

二、管理原则1. 安全原则: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防止输血相关的感染、过敏和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

2. 有效原则:确保输血治疗的有效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3. 合理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需要,合理使用血液制品,避免过度或不必要的输血。

三、管理流程1. 临床用血需求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手术类型和输血指征等因素,评估患者的用血需求,并制定输血方案。

2. 输血血液采集:根据患者的血型和配型要求,采集合适的供血者的血液样本,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

3. 血液储存和管理:对采集到的血液样本进行储存和管理,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4. 输血操作:根据输血方案,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输血操作,确保输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5. 输血监测和评估:在输血过程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液指标和输血反应等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相关的问题和并发症。

6. 输血记录和报告:对输血过程中的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和报告,建立完整的输血档案。

四、管理要求1. 严格遵守血液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2. 严格执行血液采集和储存的操作规程,避免交叉感染和血液污染。

3. 严格执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操作规程,确保输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 严格执行输血操作的操作规程,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5. 加强输血监测和评估的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相关的问题和并发症。

6. 建立健全的输血档案,确保输血过程的可追溯性和信息的完整性。

7. 开展临床用血管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操作技能。

五、管理效果评估对临床用血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估,包括输血相关的感染率、过敏反应率、输血相关并发症率等指标的监测和分析。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精选5篇)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精选5篇)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精选5篇)第一篇: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为了贯彻落实《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相关制定,对2003版的医疗工作制定中的(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进行修订。

一.临床输血审批制度1.临床科室申请用血必须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由主治医师以上签字核准鉴定。

2.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参照-附件)及控制用血量。

临床输血一次用血量超过2000毫升,需经科主任签名后报医务科批准(急诊用血除外)。

经治医师必须在病史中写明用血指征。

3.凡属必须履行用血申报手续的患者,经治医生应认真填写“用血通知书”,由家属持“通知书”及有关证明,到区用血办公室办理用血证明后,方可予临床用血。

夜间或休息日急诊用血,可由家属持“通知书”到本院门诊收费处交纳用血互助金及血款后准予用血,事后家属到区用血办补办用血证明后,可到财务科退还用血互助金。

如遇经济确有困难者,可由科主任(或二值班)与医务科(或行政总值班)共同认可签字后,方可先用血后补款。

4.临床医生必须有计划地申请用血量,原则上应在规定期限内用完所备血液,如遇特殊情况,尚未用完所配制的血液,应及时通知血库进行调剂。

如调剂无效或未及时通知而造成血液报废的经济损失,应由申请备血科室承担。

二、输血前检测和告知制度1.临床医师议定输血治疗方案前应向患者或家属告知,使其理解输血治疗和输血相关实验检查的必要性。

2.输血前必须进行肝功能、乙肝二对半、丙肝、HIV、梅毒等传染性病原血指标的检查,并将相关结果填入《临床输血申请单》及《输血治疗同意书》。

3.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

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务科、总值班或主管部门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三、输血的核对制度1.确定输血后,经治医生认真填写“输血检验报告单”,并开出备血医嘱。

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

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

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引言概述:临床用血管理是指通过科学、规范的方法,合理使用血液及其制品,以确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获得安全有效的输血治疗。

为了提高临床用血管理的质量,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

一、血液需求评估1.1 临床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手术类型和术前检查结果,评估患者是否需要输血治疗。

1.2 血红蛋白监测:通过定期监测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及时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输血。

1.3 输血指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血红蛋白水平,制定合理的输血指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二、血液供应管理2.1 血液库存管理:建立科学的血液库存管理制度,确保血液供应的及时性和安全性。

2.2 血型鉴定和交叉试验:对于每一位需要输血的患者,必须进行准确的血型鉴定和交叉试验,以避免输血不匹配引发的不良反应。

2.3 血液质量控制:严格控制血液的质量,确保输血过程中不会引入病原体或其他有害物质。

三、输血安全管理3.1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在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过敏史、输血反应史等,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3.2 输血设备的选择和准备:选择合适的输血设备,并对其进行消毒和检查,确保输血设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3 输血过程的监测和记录:在输血过程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并详细记录输血的相关信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反应。

四、输血反应处理4.1 输血反应的分类和识别:根据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对输血反应进行分类和识别,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4.2 输血反应的处理原则:根据输血反应的不同类型,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停止输血、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等。

4.3 输血反应的记录和报告:对于发生的输血反应,必须详细记录,并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以便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临床用血管理的措施。

五、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5.1 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包括标准操作规程、质量控制指标等,以确保临床用血管理的质量。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三篇)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三篇)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一、总体要求临床用血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医院临床血液使用行为,确保用血的合理性、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制度的目标是达到合理用血、节约用血、保证供需平衡,并提高血液产品的使用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传染病的发生率。

具体要求如下:1.医院应设置血液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完善和执行血液管理制度,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

2.各科室要建立临床用血小组,负责制定本科室的用血指南和规范,履行好临床用血的管理职责。

3.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血液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用血操作,不得违反制度规定。

4.医院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用血培训和考核,提高医务人员的临床用血水平。

二、血液使用的标准和途径1.血液使用的标准:临床上需要输血治疗的适应症应明确,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血液检查结果来判断是否需要输血。

一般情况下,血红蛋白小于70-80g/L、血红蛋白下降快于10g/L/d,或出现休克、严重贫血和急性失血等情况,都是输血的适应证。

但是,对特殊患者如儿童、孕妇、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血液使用的判断。

2.血液使用的途径:血液使用途径包括定点献血和购买血液产品,医院要与当地血液中心建立血液供应管理机制,确保血液的及时供应。

三、用血操作流程1.临床医生在确定需要输血治疗后,提出申请,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及输血的原因和目的。

2.医院血库根据申请单和血液库存状况,审核申请单,并选择合适的血液产品。

3.临床医生核对血液品种和数量,并签字确认。

4.临床医生填写血液用法,包括输血速度、输血量和输血时间等,并通知护士负责输血过程管理。

5.护士在输血过程中,必须核对患者的身份、血型和血液品种。

6.护士监测输血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和呼吸等,并记录在输血观察表中。

7.输血结束后,护士做好输血过程记录,并填写输血后观察表。

8.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输血效果,进行疗效评估,并记录在病历中。

四、临床用血的质量控制1.血液采集和储存:医院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确保血液采集的安全性和质量,储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

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

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一、背景和目的血液是临床医学中不可或者缺的重要资源,合理使用血液可以有效减少手术风险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为了规范临床用血行为,优化血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制定本实施细则。

二、适合范围本实施细则适合于所有临床科室和医疗机构,包括但不限于手术科、急诊科、妇产科、内科等。

三、血液管理原则1. 合理使用血液: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血液使用量,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操作。

2. 个体化用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输血方案,确保血液使用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 血液资源优化分配:通过合理调配和管理,确保血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四、血液管理流程1. 临床用血申请:医生在需要用血时,向临床用血管理中心提出用血申请,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用血指征、估计用血量等。

2. 临床用血评估:临床用血管理中心对申请进行评估,判断是否符适合血指征,有无替代方案等。

3. 血液供应:根据评估结果,临床用血管理中心协调血库供应所需血液,确保及时供应。

4. 输血操作:医生按照临床用血管理中心提供的血液信息和用血方案,进行输血操作。

5. 输血监测:输血过程中,医生和护士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血液反应情况,及时处理可能浮现的输血反应。

6. 输血记录:医生和护士需详细记录输血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包括输血量、输血速度、输血反应等。

五、血液管理指标1. 输血指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制定明确的输血指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2. 输血量控制:严格控制输血量,根据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和临床症状,合理确定输血量。

3. 输血速度控制: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和输血指征,控制输血速度,避免输血过快引起的不良反应。

4. 输血反应处理:医生和护士需及时处理输血反应,包括住手输血、赋予相应的抗过敏治疗等。

六、血液管理质量控制1. 定期培训: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血液管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血液管理水平。

2. 质量评估:医疗机构应建立血液管理质量评估机制,对临床用血行为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

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

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

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一、引言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是为了规范和优化临床用血过程,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而制定的管理规范。

本文将详细介绍临床用血管理的目的、范围、流程和要求,以及相关的监测和评估措施。

二、目的临床用血管理的目的是确保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时能够获得安全、有效的血液制品,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和并发症。

通过规范用血流程,提高用血合理性,减少不必要的输血,降低输血风险,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三、范围本实施细则适合于临床各科室的输血治疗,包括手术用血、急诊用血和常规用血等。

涉及的血液制品包括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新鲜冷冻血浆和全血等。

四、流程1. 临床用血的指征评估: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是否需要输血治疗。

指征评估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血红蛋白水平、出血风险等因素,并遵循相关的临床指南和规范。

2. 输血血液制品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需要,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

对于不同的临床情况,应选择相应的血液制品,例如红细胞悬液用于贫血患者,血小板悬液用于血小板减少患者等。

同时,应遵循血液制品的质量控制标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在输血前,医务人员应核对患者的身份和输血单、血液制品的标签、有效期等信息,确保输血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同时,应对患者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以减少输血不匹配的风险。

4. 输血的实施: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同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血反应,及时处理输血相关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5. 输血后的监测和评估:输血后,应对患者进行监测和评估,包括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相关的并发症。

同时,应记录输血的相关信息,包括输血量、输血时间、患者的反应等,以便于后续的评估和分析。

五、要求1. 临床用血管理应建立完善的制度和规范,明确相关责任人和操作流程,并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确保管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一、为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本院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

三、临床用血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

四、本院无偿献血由市卫生局指定的献血站负责组织。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组织或变相组织临床用血。

五、本院临床用血必须使用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血站供应的血液。

六、临床科室应严格执行输血适应症,认真执行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

七、临床科室应建立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如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应及时报告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并立即通知输血科负责人和献血管理机构负责人,及时调查处理。

八、临床科室应建立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确保临床用血的客观真实性和可追溯性。

医师应当将患者的输血适应症、输血过程和输血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以及与患者亲属的沟通情况等,记入病例;临床科室应将输血申请单、输血记录单等资料保存至少10年。

九、本管理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如有违反本管理制度的行为,将按照医院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在医疗领域,临床用血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治疗效果。

然而,由于血液的短缺和复杂性质,医疗机构必须进行有效的临床用血管理,以确保有限的血液资源得到合理、安全、有效的利用。

一、临床用血的重要性临床用血是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对于那些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或治疗严重疾病的患者。

血液是生命的源泉,输血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缓解病情,提高治疗效果。

然而,血液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因此必须进行有效的管理,以确保其得到合理的分配和使用。

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的挑战1、血液短缺:全球范围内,血液供应都面临着短缺的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对献血的认识不足,献血积极性不高,以及血液采集和分发的复杂过程导致的。

2、血液质量:确保血液质量是临床用血管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一、总则1.为提高血液使用效率、安全性,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以下简称本制度)由本医院制定并实施,适用于本院各临床科室的输血操作、管理等相关工作。

2.本制度旨在规范临床用血行为,保障病人的用血安全,确保用血合理合规,减少用血对病人的不良影响。

3.本制度包括用血适应证、临床用血策略、输血前检查、输血操作规范、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4.本制度适用于全院医护人员,所有涉及到输血操作的医护人员必须遵守本制度的规定。

二、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内容1.用血适应证(1)血红蛋白水平低于70g/L者需要输血。

(2)有严重贫血症状的病人需进行补血治疗。

(3)手术患者术前出血约四分之一体积以上需输血。

(4)急性失血性休克病人需要输血。

(5)其他特殊情况下需要输血的病人,需经医生审查后确定。

2.临床用血策略(1)实施输血前临床评估,明确输血的指征。

(2)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防止滥用输血。

(3)严格遵守输血操作规范,确保输血的安全。

3.输血前检查(1)抗体筛查:在输血前进行抗体筛查,确保无抗体反应。

(2)血型鉴定:根据病人和供血者的血型,确保输血匹配。

(3)病人感染筛查:定期检查病人的感染情况,确保不会通过输血传播感染病原体。

(4)其他检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其他检查,确保输血的安全。

4.输血操作规范(1)准备输血前:准备输血所需的器具、药品等,确保输血操作的顺利进行。

(2)患者确认:核对病人的身份信息、输血单据等,确认患者身份。

(3)输血过程:按照医嘱,将血袋连接到输血管路,逐步输血。

(4)输血结束:输血结束后,及时拔除血管内导管,观察病人病情变化。

5.输血不良反应处理(1)输血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反应、输血后感染等,一旦发生需要及时处理。

(2)输血反应处理: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相应的处理,包括停止输血、输液等。

(3)输血后感染处理:一旦发现输血后感染,需及时进行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6.记录和报告(1)输血操作相关记录:对每一次输血操作进行详细记录,包括输血时间、疗程、病人反应等。

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

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

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一、引言临床用血管理是指对于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时,通过合理的血液管理措施,确保输血安全、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本文旨在制定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规范临床用血行为,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

二、适合范围本实施细则适合于所有临床科室,包括但不限于外科、内科、妇产科等,以及输血科室和输血相关人员。

三、术语定义1. 临床用血:指将血及其成份输注给患者,以治疗疾病或者改善患者健康状态的过程。

2. 输血科室:指专门从事输血工作的医疗科室,负责血液的采集、储存、处理和输注等工作。

3. 输血相关人员:指参预临床用血工作的医生、护士、实验室技术人员等。

四、临床用血管理流程1. 患者评估在决定是否需要输血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评估结果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病情、血红蛋白水平、病因等因素,作出输血决策。

2. 血液安全管理(1)血液采集与储存:血液应从合格的供血者中采集,并在规定的条件下储存。

采集过程中应注意采集器具的消毒和无菌操作,确保采集的血液不受污染。

(2)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在输血前应进行患者和供血者的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相容性。

(3)血液质量控制:对于采集的血液样本,应进行相关的质量控制检测,确保血液的质量符合规定标准。

(4)血液储存与输注:血液应在规定的温度下储存,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输注,确保血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输血指征与禁忌症(1)输血指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定是否需要输血,并明确输血的目的和治疗效果。

(2)输血禁忌症:对于存在输血禁忌症的患者,应禁止进行输血治疗,以避免可能的并发症和风险。

4. 输血过程管理(1)输血前准备:在输血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同时,对输血所需的血液和输血器具进行检查和准备,确保输血过程的顺利进行。

(2)输血监测与观察:在输血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血反应,如浮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Ⅰ 目的为加强医院临床用血管理,推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保护血液资源,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和医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结合我院情况制定本制度。

Ⅱ范围全体医护人员Ⅰ 制度一、为加强医院临床用血组织管理,院长作为医院临床用血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全院的临床用血总决策,委托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分管领导对院长负责。

二、成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

负责医院临床合理用血管理工作。

医务、输血部门共同负责临床合理用血日常管理工作。

三、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慎重选择异体输血。

(一)外科输血指征1.血液输注符合原则:血容量损失在20%以内,使用晶体及胶体液;失血量达血容量20%~50%时,要加输一定量的红细胞;超过50%时还需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白蛋白;超过总血容量80%以上时再加输血小板和冷沉淀。

2.红细胞制品使用符合适应证。

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注;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注;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烧伤患者Hct小于0.30时,可输注悬浮红细胞,使Hct到达0.35以上为宜。

妊娠<36周,Hb≤50g/L,或Hb在50~70g/L,伴有心力衰竭或缺氧的临床症状时;妊娠≥36周,Hb≤60g/L,或血红蛋白在60~80g/L,伴有心力衰竭或缺氧的临床症状时均可输注悬浮红细胞。

1.血小板使用符合适应证。

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

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注;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注;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

4.冷沉淀使用符合适应证。

外伤患者有第Ⅰ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第ⅠⅠ因子、纤维蛋白原及纤维结合蛋白缺乏时可使用冷沉淀。

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

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

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一、背景介绍血液是医疗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临床用血管理的目的是确保患者能够获得安全有效的输血治疗。

为了规范临床用血行为,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制定了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

二、血液管理的原则1. 安全性原则: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包括血液供应的安全、输血前的安全评估、输血操作的安全等。

2. 效果性原则:确保输血治疗的有效性,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输血治疗方案。

3. 经济性原则:合理利用血液资源,避免浪费。

三、临床用血管理的具体内容1. 血液供应管理(1)建立血液供应机构,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可及性。

(2)建立血液库存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和更新库存。

(3)制定血液调配计划,根据临床需求合理调配血液资源。

2. 输血前的安全评估(1)患者血型鉴定:在输血前进行血型鉴定,确保输血的血液与患者血型相匹配。

(2)抗体筛查:对患者进行抗体筛查,排除可能存在的抗体,避免输血反应的发生。

(3)血液传染病筛查:对血液供应者进行病毒筛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3. 输血操作的安全(1)严格执行血液标本采集和输血操作的规范,避免交叉感染和操作失误。

(2)进行输血前的核对,确保输血的准确性。

核对内容包括患者身份、血袋标签和医嘱等。

(3)监测输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并报告。

4. 输血治疗的有效性(1)严格执行输血适应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输血治疗方案。

(2)定期评估输血治疗的效果,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输血方案。

5. 血液资源的合理利用(1)优化血液使用,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2)推广血液代用品的使用,减少血液输注的需求。

(3)开展血液管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血液管理水平。

四、临床用血管理的监督与评估1. 建立临床用血管理的监督机制,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

2. 对临床用血管理不规范的情况进行整改,并进行追踪评估。

3. 进行血液使用情况的统计和分析,为临床用血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五、总结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的制定,旨在规范临床用血行为,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

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

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

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引言:临床用血管理是医疗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质量。

为规范临床用血行为,提高用血安全和效率,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总则临床用血必须遵守安全、科学、合理、有效的原则,保障患者安全和权益。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师申请用血的权限和审批程序。

二、组织管理和职责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

临床科室应当指定专人负责临床用血管理,做好相关记录和资料保存。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培训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临床用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三、临床用血申请临床用血申请应当由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师提出,经上级医师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

临床用血申请应当注明患者的病情、输血指征、用血量、用血时间等信息,并存档备查。

紧急情况下需要用血时,可简化申请程序,但必须及时补办相关手续。

四、备血和取血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备血制度,确保血液供应的及时性和稳定性。

取血应当由具有执业资格的医护人员完成,并核对血液信息、有效期、外观等指标,确保血液质量。

取回的血液应当按照规定储存,并做好温度监控和记录。

五、输血输血前应当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患者符合输血指征。

输血前应当核对血液信息,防止输错血型或者发生溶血反应。

输血过程中应当严密观察患者反应,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六、输血后管理输血后应当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输血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

对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应当及时处理,并查明原因,防止再次发生。

对输血过程中的问题应当进行分析和总结,持续改进临床用血管理流程。

七、培训与考核医疗机构应当定期组织临床用血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对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成员和关键岗位人员应当加强培训和考核,确保其具备履行职责的能力。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管理考核制度,对临床用血的申请、备血、取血、输血等环节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应当及时纠正,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处理。

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

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

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一、背景介绍在临床医学中,血液是一种重要的治疗资源,能够拯救患者的生命。

然而,血液的使用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为此,制定和实施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是非常必要的。

二、目的和意义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的目的是规范临床医生在使用血液时的操作和决策,提高血液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和流程,可以减少血液的浪费和滥用,保证血液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适合范围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适合于所有需要使用血液治疗的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

包括但不限于外科、内科、妇产科、儿科等。

四、管理原则1. 血液使用必须符合医学指征,且在患者知情允许的基础上进行。

2. 血液使用必须遵循血液分类、配型和交叉配血等相关规定。

3. 血液使用必须遵循血液保存、运输和贮存的相关要求,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

4. 血液使用必须遵循临床用血的合理用量,避免过度使用。

5. 血液使用必须进行有效的记录和追踪,以便于质量控制和监督。

五、具体操作步骤1. 临床医生在决定使用血液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明确血液使用的指征和必要性。

2. 临床医生必须根据患者的血型和血液需求,向血站提出血液申请,并提供相关的患者信息。

3. 血站在收到血液申请后,必须按照像关规定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等检测,确保血液的匹配性和安全性。

4. 临床医生在收到血液后,必须及时进行血液的质量检验,包括外观、颜色、过期日期等,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

5. 临床医生在使用血液时,必须按照规定的用量和速度进行输血,同时进行必要的监测和观察,以及记录相关数据。

6. 临床医生在输血后,必须对患者进行及时的观察和评估,以及记录相关的输血反应和不良事件。

7. 临床医生必须定期进行血液使用情况的统计和分析,以便于质量控制和改进。

六、质量控制和监督1. 医疗机构必须建立血液使用的质量控制和监督机制,包括但不限于内部审查、外部评估和不良事件的报告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
一. 临床医师执行输血过程管理
(一)输血前主治医师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评估,决定是否需要输血及选择何种血液成份最合适。

(二)输血前告知:患者接受输血治疗享受知情权。

医师应向患者和家属履行告知义务,说明输注同种异体血液可能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染疾病。

征得患者和其家属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后方可备血。

无自主意识且无亲属签名患者的紧急输血,应以患者最大利益为原则,决定输血治疗方案,报业务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并记入病历。

知情权应遵循的原则是:1输血是自愿的,患者有权拒绝输血;2患者有权知道输血的必要性,风险及可能的替代方法(如自体输血)。

(三)输血申请:主治医师须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并有上级医师核准并签名,连同受血者血标本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备血。

凡申请少量血(50ml或100ml)、大量血(超过1600ml)、保存期短(7天内)的血和特殊血液品种(如RhD阴性血或冰冻红细胞),至少于输血前2-3天送交申请单,以便向采供血机构预约(急诊除外)。

申请单填写应完整、清晰。

凡资料不全,特别是缺乏输血史,已婚女患者缺乏妊娠史或无主治医师以上签名的申请单应退回临床科室补充,不得迁就。

受血者必须在输血前做ALT、乙肝五项、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查,结果贴病例中。

发烧患者需要输血时应将体温降至38°C以下方能输血。

急诊输血时应尽快将申请单及血标本送输血科,并在申请单上标明“紧急”字样,禁止口头医嘱申请用血。

创伤引起的急诊输血患者应在输血前留取血标本做经血液传播疾病指标的检测,准确记录采集血标本的日期及时间,申请单上注明“结果待报”,检验结果报告后入病例。

(四)输血过程的监护:输血过程由护士监护。

一旦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护士应立即减慢输血速度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报告给主治医师或值班医师。

医师应及时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1核对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2核对受血者及献血者ABO 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受血者与献血者血标本、新采集的受血者标本、血袋中剩余的血标本,重做ABO血型、RhD血型、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介质法和非盐水介质法试验);3如怀疑细菌污染性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5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h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五)输血后疗效评估:输血后由主治医师及时评估输血治疗效果,及时调整输血方案。

如急性或慢性失血患者输注红细胞后缺氧状态是否改善,血红蛋白是否达到预期水平;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冷沉淀后,出血是否停止或凝血指标是否改善等。

二.输血科技术人员执行输血的过程管理
(一)血液库存管理:血液入库前要认真核对验收。

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等。

核对验收完毕后双方签名确认。

入库血液按A、B、O、AB血型分别贮存于血库专用冰箱不同层或不同专用冰箱内,并有明显标识。

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他物品,冰箱要定期消毒,并实施温度监控管理。

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到输血科取血,发血时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床号、血型、拟发出血液的血袋标识码(唯一性)和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后,双方共同签字后将血液发出。

血液发出后一律不得退回。

凡血袋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一律不得发出:(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2)
血袋有破损,漏血。

(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4)血浆呈乳糜状和暗灰色(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和絮状或粗大颗粒(6)未经摇动血浆与红细胞界面不清或界面上出现溶血(7)红细胞呈紫色(8)过期或其他需查证的情况。

(二)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保存于2-8度冰箱,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

(三)输血前检查
1.血标本管理
(1) 由医护人员或经过培训并授权的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标本于申请单交送输血科,双方进行逐项核对并签收。

当发现血标本不符合接收条件时,必须重新采集血标本。

(2 ) 受血者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或者能够代表患者当前的免疫学状态。

所采集血标本需4毫升。

患者需要反复输血不必每天采集血标本,但应每隔3天进行一次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随时了解是否有新的红细胞不规则抗体产生。

(3)必须保持血标本试管标识信息与血袋标识信息的一致性,防止取样时发生差错。

(4) 输血科技术人员要按照不同检验项目对血标本分别进行离心处理。

(5) 输血科技术人员对不能及时检测的血标本和已完成检测的标本按要求进行保存,对检测完成且保存期满的血标本要正确地进行销毁处理。

2. 输血相容性检测:要坚持对受血者和献血者进行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测受血者RhD血型。

血型鉴定无误后方可进行交叉配血试验(至少采用两种介质进行交叉配血)。

交叉配血试验完全相合结果记录于配发血报告单上,内容包括受血者姓名、床号、病案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从头到尾应该由一个人操作。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要求有复核制度。

试验中由两个人相互核对,一人当班时,操作完毕自己复核。

3. 发血核对:医护人员到输血科取血,不得由患者亲属取血。

发血者与取血者必须严格进行核对并双方签名确认,最为关键的是确认受血者血型与配血报告单上的血型是否相合。

三.护士执行输血的过程管理
1.血标本采集:采集血标本之前需要仔细核对申请与患者资料是否一致,二者有矛盾不得采集血标本。

采集血标本时应呼唤患者姓名,核对床号和床头卡,采血后必须在离开患者床边之前在试管上贴上有患者准确信息标签。

2.输血前核对:输血前由2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及血液颜色,准确无误后方可输血。

输血时,由2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到床旁核对患者资料,确认与《交叉配血报告单》相符,再次核对血液,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3. 血液输注:取回的血液应尽快输注,不得自行储存。

血液发出后,一律不能退回。

血液离开输血科超过30min有任何迹象表明血袋已被打开过或有任何溶血现象应当报废。

输血前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4. 输血时间限制:全血或红细胞应该在离开冰箱后30min 内开始输注,2U全血或红细胞悬液要在4h内输注完毕(室内温度过高要适当缩短时间);血小板收到后尽快输注,1治疗量的单采血小板要在<30min内输注完毕,最长不能超过60min;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融化后尽快输注,要以患者可耐受的较快速度输注,一般200ml血浆在<30min 内输注完,最长不能超过60min;1U冷沉淀在10min之内输完。

5.血液加温问题:一般输血不需要加温。

需要加温的情况有:大量快速输血,婴儿换血,患者体内有高效价冷凝集素。

血液加温不得在装有热水的容器中加热,最好用医用输血加温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