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释〔2013〕18号两高寻衅滋事罪司法解释全文
企业信用报告_延锋伟世通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犯罪中的“软暴力”
关于是否存在“软暴力”手段构成的普通刑事犯罪,刑事司法实务历来存在分歧。
尤其是《指导意见》对黑恶势力利用“软暴力”犯罪作出专门规定之后,这样的分歧更与司法判断的结果直接关联。
一种观点认为,“软暴力”是黑恶势力惯用的犯罪手段,普通刑事犯罪中不存在“软暴力”手段构成的具体犯罪;另一种观点认为,“软暴力”不仅是黑恶势力违法犯罪的经常性手段,也是某些特定罪名的法定构成方法。
规范解释理论应当直面这一实务见解的分歧。
对普通刑事犯罪的“软暴力”作司法判断,应当以该领域“软暴力”的妥当分类为基础。
依据相关立法和规范文件的规定,普通刑事犯罪的“软暴力”,分为涉恶案件的“软暴力”与普通案件的“软暴力”。
尽管这样的“软暴力”构成的犯罪,都属于普通刑事犯罪,但其各自的基本特征不同,可能构成的具体罪名的种类和范围不同,因而也涉及重罪与轻罪、此罪与彼罪、罪与非罪的区分。
1.涉恶案件的“软暴力”涉恶案件的“软暴力”之所以作为一种类型,是因为它具有区别于恶势力“软暴力”和纯粹普通刑事案件“软暴力”的特征。
另外一个原因是,被定性为恶势力犯罪的案件,最终被判定为普通犯罪案件,也是刑事诉讼中的常态。
所以,应当在普通刑事犯罪的语境下,对涉恶案件的“软暴力”作必要的探讨。
依据《指导意见》第十七条的规定,并结合第十四条的规定,恶势力“软暴力”的特征包括但不限于:不法目的、组织实施、方式特有、心理强制、暴力保障等。
其中,不法目的,就是为谋取不法利益或形成非法影响;组织实施,就是有组织地实施犯罪;方式特有,就是所采取的手段主要包括滋扰、纠缠、哄闹、聚众造势等;心理强制,就是所采用的手段使加害对象产生心理恐惧或者形成心理强制;暴力保障,就是暴力性手段对“软暴力”手段所具有的支配性、决定性的影响力。
同时具备这些特征,才能认定为恶势力的“软暴力”。
欠缺其中的特征,就不具备构成恶势力“软暴力”的必要要件,被指控的恶势力“软暴力”,就只能被认定为涉恶案件的“软暴力”。
2013年度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
2013年度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2013-01-24 00:03:35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废止1980年1月1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间制发的部分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决定》(2012年11月1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60次会议、2012年12月19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83次会议通过,2013年1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1月18日起施行)法释〔2013〕1号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1980年1月1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间发布的部分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第九批)的决定》(2012年11月1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 1560次会议通过,2013年1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1月18日起施行)法释〔2013〕2号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1月1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67次会议通过,2013年1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1月23日起施行)法释〔2013〕3号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2012年12月3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66次会议通过,2013年1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2月1日起施行)法释〔2013〕4号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违法的建筑物、构筑物、设施等强制拆除问题的批复(2013年3月2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2次会议通过,2013年3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4月3日起施行)法释〔2013〕5号6.《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废止1997年7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制发的部分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决定》(2013年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 1569次会议通过,2013年2月1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85次会议通过,2013年3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4月8日起施行)法释〔2013〕6号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1997年7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发布的部分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第十批)的决定》(2013年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 1569次会议通过,2013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4月8日起施行)法释〔2013〕7号8.《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3月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1次会议、2013年3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1次会议通过,2013年4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4月4日起施行)法释〔2013〕8号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规定>的决定》(2013年2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0次会议通过,2013年4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4月15日起施行)法释〔2013〕9号10.《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审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4月1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5次会议、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2次会议通过,2013年4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4月27日起施行)法释〔2013〕10号1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据国际公约和双边司法协助条约办理民商事案件司法文书送达和调查取证司法协助请求的规定》(2013年1月2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68次会议通过,2013年4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5月2日起施行)法释〔2013〕11号1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4月2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6次会议、2013年4月2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5次会议通过,2013年5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5月4日起施行)法释〔2013〕12号1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出口信用保险合同纠纷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4月1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5次会议通过,2013年5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5月8日起施行)法释〔2013〕13号1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2013年5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7次会议通过,2013年5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6月8日起施行)法释〔2013〕14号15.《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犯罪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6月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81次会议、2013年6月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7次会议通过,2013年6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6月19日起施行)法释〔2013〕15号1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海事法院可否适用小额诉讼程序问题的批复》(2013年5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9次会议通过,2013年6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6月26日起施行)法释〔2013〕16号1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2013年7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82次会议通过,2013年7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法释〔2013〕17号18.《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寻衅滋事罪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5月27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9次会议、2013年4月2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5次会议通过,2013年7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7月22日起施行)法释〔2013〕18号1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自赔案件程序的规定》(2013年4月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3次会议通过,2013年7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9月1日起施行)法释〔2013〕19号2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网络查询、冻结被执行人存款的规定》(2013年8月2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87次会议通过,2013年8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9月2日起施行)法释〔2013〕20号2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9月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89次会议、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9次会议通过,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法释〔2013〕21号2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2013年7月2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86次会议通过,2013年9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9月16日起施行)法释〔2013〕22号2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事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如何计算的批复》(2013年9月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90次会议通过,2013年9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9月22日起施行)法释〔2013〕23号2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9月1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91次会议通过,2013年9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9月30日起施行)法释〔2013〕24号25.《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9月3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92次会议通过、2013年10月2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12次会议通过,2013年11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11月18日起施行)法释〔2013〕25号2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2013年11月1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95次会议通过,2013年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法释〔2013〕26号2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国家赔偿委员会适用质证程序审理国家赔偿案件的规定》(2013年12月1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00次会议通过,2013年12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法释〔2013〕27号2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13年12月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99次会议通过,2013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4年3月15日起施行)法释〔2013〕28号。
寻衅滋事罪的构成特征及司法认定
寻衅滋事罪的构成特征及司法认定首先什么是寻衅滋事罪?它来源于七九年"刑法"中的流氓罪,是由流氓罪别离出来的一个新罪名,目前我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是这样规定的;是指随意殴打、骚扰他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或者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严重破坏秩序的行为。
有以下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二〕追逐、拦截、辱骂、恫吓他人,情节恶劣的;〔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纠集他人屡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分金但由于寻衅滋事罪是常发性刑事案件,实践中对此罪的构成要件认识不清,造成定性不准,量刑不当,所以本文简单谈谈寻衅滋事罪的构成要件及司法认定。
一、寻衅滋事罪的构成要件〔一〕寻衅滋事罪客体关于本罪的犯罪客体,学界一致认为是社会秩序,但如何具体理解社会秩序,则存在很大分歧。
有二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秩序就是公共场所秩序。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对公共场所的理解也不同。
有些学者认为,公共场所就是指人员相比照拟集中,人们生活比拟频繁的地方,如商店、车站等。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公共场所就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场所,它不仅包括人员集中,人们活动频繁的地方,还应包括人员分散,人们活动不多和不经常活动的地方。
如小街、荒郊等,人们可以在那里从事生产、工作、休息等活动,自由往来而不属私人所有,这也应属于公共场所。
寻衅滋事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无事生非,起哄捣乱,无理取闹,殴打伤害无辜,肆意挑衅,横行霸道,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
新刑法典第293条将寻衅滋事罪的客观行为方式具体规定为:⑴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随意殴打他人〞是指出于耍威风、取乐等不安康动机,无故、无理殴打相识或者素不相识的人。
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经济下行、纠纷增多,怎样化解矛盾不留后遗症?刑事案件高位运转,如何惩治犯罪不出差错?执法司法面广量大,怎么把好关口确保公平正义……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稳定进入风险期,政法工作面临新挑战新任务。
1月22日,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就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支持政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积极研究解决制约政法工作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为全面做好政法工作创造条件。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讲话中指出,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思考问题、推动工作,提高政法工作法治化水平。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孟建柱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政法机关要带头崇尚法治、信仰法治,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都对政法机关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
此次会议一脉相承,要求各级政法机关2016年深入推进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确保执法司法权依法、规范运行,防止滥用执法司法权侵犯公民、法人合法权益。
近年来,政法机关以提高执法主体素质、完善执法制度体系、加强执法管理监督为重点,深入扎实推进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努力实现执法队伍专业化、执法行为标准化、执法管理系统化、执法流程信息化,最大限度减少权力出轨、寻租的机会。
公安机关规范执法办案场所设置和管理,在一线执法单位普遍配备专兼职法制员,全面实行“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卷宗网上生成、执法质量网上考核、执法档案网上形成”新机制。
去年,公安部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受案立案制度的意见》,河北石家庄等地率先开展试点,有效破解有案不受、该立不立、立案不查、违法立案等执法问题。
会议要求,要进一步落实该意见,防止随意执法、滥用自由裁量权。
人民法院全面推行量刑规范化改革、案例指导制度,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推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及时出台惩治网络谣言、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等司法解释,统一裁判标准,确保公正司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八条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八条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八条是对于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的法律依据。
该条款的解释对于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第十八条规定了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行为,包括扰乱公共场所秩序、寻衅滋事、故意损毁公共设施等。
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需要依法进行处罚。
该条款的解释对于明确这些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标准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扰乱公共场所秩序是指在公共场所进行妨碍他人正常活动、干扰公共秩序的行为。
这包括在公园、商场、车站等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打闹、斗殴等行为。
根据该条款的解释,对于这类行为,可以依法处以行政拘留、罚款等处罚措施。
其次,寻衅滋事是指故意挑衅、引发争端、制造纠纷的行为。
这类行为常常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群体冲突发生。
根据该条款的解释,对于寻衅滋事行为,可以依法处以行政拘留、罚款等处罚措施,并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再次,故意损毁公共设施是指故意破坏公共设施、器材、设备等的行为。
这类行为不仅造成公共财产的损失,还给社会带来了不便和危险。
根据该条款的解释,对于故意损毁公共设施的行为,可以依法处以行政拘留、罚款等处罚措施,并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该条款的解释还明确了处罚的标准和程序。
根据解释,对于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行为,应当根据情节轻重,依法进行处罚。
同时,对于情节严重、后果严重的行为,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在处罚过程中,应当保障被处罚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处罚的公正和合法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八条的解释为治安管理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它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标准的明确,可以有效地打击违法行为,维护社会稳定。
同时,该条款的解释也提醒公民要自觉遵守治安管理规定,共同营造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八条的解释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度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
2013年度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2013-01-24 00:03:35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废止1980年1月1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间制发的部分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决定》(2012年11月1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60次会议、2012年12月19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83次会议通过,2013年1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1月18日起施行)法释〔2013〕1号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1980年1月1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间发布的部分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第九批)的决定》(2012年11月1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 1560次会议通过,2013年1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1月18日起施行)法释〔2013〕2号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1月1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67次会议通过,2013年1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1月23日起施行)法释〔2013〕3号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2012年12月3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66次会议通过,2013年1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2月1日起施行)法释〔2013〕4号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违法的建筑物、构筑物、设施等强制拆除问题的批复(2013年3月2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2次会议通过,2013年3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4月3日起施行)法释〔2013〕5号6.《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废止1997年7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制发的部分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决定》(2013年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 1569次会议通过,2013年2月1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85次会议通过,2013年3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4月8日起施行)法释〔2013〕6号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1997年7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发布的部分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第十批)的决定》(2013年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 1569次会议通过,2013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4月8日起施行)法释〔2013〕7号8.《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3月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1次会议、2013年3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1次会议通过,2013年4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4月4日起施行)法释〔2013〕8号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规定>的决定》(2013年2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0次会议通过,2013年4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4月15日起施行)法释〔2013〕9号10.《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审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4月1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5次会议、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2次会议通过,2013年4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4月27日起施行)法释〔2013〕10号1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据国际公约和双边司法协助条约办理民商事案件司法文书送达和调查取证司法协助请求的规定》(2013年1月2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68次会议通过,2013年4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5月2日起施行)法释〔2013〕11号1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4月2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6次会议、2013年4月2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5次会议通过,2013年5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5月4日起施行)法释〔2013〕12号1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出口信用保险合同纠纷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4月1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5次会议通过,2013年5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5月8日起施行)法释〔2013〕13号1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2013年5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7次会议通过,2013年5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6月8日起施行)法释〔2013〕14号15.《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犯罪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6月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81次会议、2013年6月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7次会议通过,2013年6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6月19日起施行)法释〔2013〕15号1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海事法院可否适用小额诉讼程序问题的批复》(2013年5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9次会议通过,2013年6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6月26日起施行)法释〔2013〕16号1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2013年7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82次会议通过,2013年7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法释〔2013〕17号18.《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寻衅滋事罪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5月27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9次会议、2013年4月2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5次会议通过,2013年7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7月22日起施行)法释〔2013〕18号1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自赔案件程序的规定》(2013年4月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3次会议通过,2013年7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9月1日起施行)法释〔2013〕19号2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网络查询、冻结被执行人存款的规定》(2013年8月2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87次会议通过,2013年8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9月2日起施行)法释〔2013〕20号2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9月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89次会议、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9次会议通过,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法释〔2013〕21号2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2013年7月2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86次会议通过,2013年9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9月16日起施行)法释〔2013〕22号2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事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如何计算的批复》(2013年9月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90次会议通过,2013年9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9月22日起施行)法释〔2013〕23号2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9月1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91次会议通过,2013年9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9月30日起施行)法释〔2013〕24号25.《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9月3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92次会议通过、2013年10月2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12次会议通过,2013年11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告公布,自2013年11月18日起施行)法释〔2013〕25号2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2013年11月1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95次会议通过,2013年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法释〔2013〕26号2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国家赔偿委员会适用质证程序审理国家赔偿案件的规定》(2013年12月1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00次会议通过,2013年12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法释〔2013〕27号2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13年12月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99次会议通过,2013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自2014年3月15日起施行)法释〔2013〕28号。
寻衅滋事犯罪的司法解释
寻衅滋事犯罪的司法解释寻衅滋事罪,是指肆意挑衅,随意殴打、骚扰他人或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或者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
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
司法解释(法释〔2013〕18号,2013年5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9次会议、2013年4月2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5次会议通过)[7] 摘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13年5月27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9次会议、2013年4月28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5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7月22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013年7月15日内容为依法惩治寻衅滋事犯罪,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有关规定,现就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行为人为寻求刺激、发泄情绪、逞强耍横等,无事生非,实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规定的行为的,应当认定为“寻衅滋事”。
行为人因日常生活中的偶发矛盾纠纷,借故生非,实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规定的行为的,应当认定为“寻衅滋事”,但矛盾系由被害人故意引发或者被害人对矛盾激化负有主要责任的除外。
行为人因婚恋、家庭、邻里、债务等纠纷,实施殴打、辱骂、恐吓他人或者损毁、占用他人财物等行为的,一般不认定为“寻衅滋事”,但经有关部门批评制止或者处理处罚后,继续实施前列行为,破坏社会秩序的除外。
第二条随意殴打他人,破坏社会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节恶劣”:(一)致一人以上轻伤或者二人以上轻微伤的;(二)引起他人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三)多次随意殴打他人的;(四)持凶器随意殴打他人的;(五)随意殴打精神病人、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老年人、孕妇、未成年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六)在公共场所随意殴打他人,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七)其他情节恶劣的情形。
最高人民法院近5年重要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近5年重要司法解释一览表(2012年—2016年4月)(说明:页码代号:“综”表示“综合卷”,“刑”表示“刑事卷”,“民”表示“民事卷”,“民诉”表示“民事诉讼卷”,“商”表示“商事卷”,“知”表示“知识产权卷”,“行”表示“行政·国家赔偿卷”)2012年文号司法解释名称发布时间页码法释〔2012〕1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国家赔偿案件立案工作的规定2012年1月13日行·487法释〔2012〕2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12年1月17日刑·55法释〔2012〕3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海上货运代理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2012年2月27日商·742法释〔2012〕4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决定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2012年3月26日行·435法释〔2012〕5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因垄断行为引发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12年5月3日知·411法释〔2012〕6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2年3月29日刑·389法释〔2012〕7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裁判文书中如何表述修正前后刑法条文的批复2012年5月15日刑·35法释〔2012〕8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2012年5月10日民·568法释〔2012〕9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税务机关就破产企业欠缴税款产生的滞纳金提起的债权确认之诉应否受理问题的批复2012年6月26日商·301法释〔2012〕10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铁路运输法院案件管辖范围的若干规定2012年7月17日民诉·270法释〔2012〕11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军事法院管辖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2012年8月28日民诉·276法释〔2012〕12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废止1979年底以前制发的部分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决定2012年8月21日综·464法释〔2012〕13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1979年底以前发布的部分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第八批)的决定2012年8月21日综·402法释〔2012〕14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国有土地开荒后用于农耕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纠纷案件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2012年9月4日民·716法释〔2012〕15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草原资源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2年11月2日刑·828法释〔2012〕16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个人独资企业清算是否可以参照适用企业破产法规定的破产清算程序的批复2012年12月11日商·307法释〔2012〕17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国(边)境管理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2年12月12日刑·757法释〔2012〕18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渎职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2012年12月7日刑·101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2年11月27日民·325法释〔2012〕20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12年12月17日知·138法释〔2012〕21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2012年12月20日刑·1043法释〔2012〕22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行贿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2年12月16日刑·976法释〔2012〕23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施行时未结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12年12月28日民诉·209法释〔2012〕24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2012年12月28日民·502013年文号司法解释名称发布时间页码法释〔2013〕1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废止1980年1月1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间制发的部分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决定2013年1月4日综·467法释〔2013〕2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1980年1月1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间发布的部分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第九批)的决定2013年1月14日综·413法释〔2013〕3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1月16日刑·63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2013年1月18日民·855法释〔2013〕5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违法的建筑物、构筑物、设施等强制拆除问题的批复2013年3月27日行·449法释〔2013〕6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废止1997年7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制发的部分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决定2013年3月1日综·472法释〔2013〕7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1997年7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发布的部分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第十批)的决定2013年2月26日综·449法释〔2013〕8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4月2日刑·570法释〔2013〕9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的决定2013年4月1日未收法释〔2013〕10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4月23日刑·624法释〔2013〕11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据国际公约和双边司法协助条约办理民商事案件司法文书送达和调查取证司法协助请求的规定2013年4月7日民诉·976法释〔2013〕12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5月2日刑·307法释〔2013〕13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出口信用保险合同纠纷案件适用相关法律问题的批复2013年5月2日商·54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2013年5月31日商·508法释〔2013〕15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6月17日刑·800法释〔2013〕16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海事法院可否适用小额诉讼程序问题的批复2013年6月19日商·868法释〔2013〕17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2013年7月16日民诉·667法释〔2013〕18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7月15日刑·677法释〔2013〕19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自赔案件程序的规定2013年7月26日行·496法释〔2013〕20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网络查询、冻结被执行人存款的规定2013年8月29日民诉·680法释〔2013〕21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9月6日刑·528法释〔2013〕22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2013年9月5日商·216法释〔2013〕23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事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如何计算的批复2013年9月12日民·896法释〔2013〕24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9月18日刑·673法释〔2013〕25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10月22日刑·559法释〔2013〕26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2013年11月21日综·69法释〔2013〕27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适用质证程序审理国家赔偿案件的规定2013年12月19日行·523法释〔2013〕28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13年12月23日民·3672014年文号司法解释名称发布时间页码法释〔2014〕1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4年1月9日民诉·1060法释〔2014〕2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决定2014年2月20日商·3法释〔2014〕3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2014年2月24日商·373法释〔2014〕4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商标法修改决定施行后商标案件管辖和法律适用问题的解释2014年3月25日知·238法释〔2014〕5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减刑、假释案件审理程序的规定2014年4月23日刑·1154法释〔2014〕6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公证活动相关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2014年5月16日民·385法释〔2014〕7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三十条规定纠正原生效的赔偿委员会决定应如何适用人身自由赔偿标准问题的批复2014年6月30日行·537法释〔2014〕8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程序中计算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4年7月7日民诉·686法释〔2014〕9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2014年6月18日行·338法释〔2014〕10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走私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4年8月12日行·322法释〔2014〕11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14年8月21日民·398法释〔2014〕12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北京、上海、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案件管辖的规定2014年10月31日知·3法释〔2014〕13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的若干规定2014年10月30日刑·1293法释〔2014〕14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药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4年11月3日刑·296法释〔2014〕15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海上保险合同的保险人行使代位请求赔偿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起算日的批复2014年12月25日刑·7582015年文号司法解释名称发布时间页码法释〔2015〕1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5年1月6日民·919法释〔2015〕2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部分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第十一批)的决定2015年1月12日综·457法释〔2015〕3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巡回法庭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2015年1月28日综·195法释〔2015〕4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的决定2015年1月29日知·282法释〔2015〕5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2015年1月30日民诉·3法释〔2015〕6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扣押与拍卖船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15年2月28日商·821法释〔2015〕7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审判监督程序严格依法适用指令再审和发回重审若干问题的规定2015年2月16日民诉·517法释〔2015〕8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2015年4月15日综·136法释〔2015〕9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2015年4月22日行·52法释〔2015〕10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异议和复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2015年5月5日民诉·702法释〔2015〕11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5年5月29日刑·728法释〔2015〕12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侵权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5年6月1日民·911法释〔2015〕13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认可和执行台湾地区法院民事判决的规定2015年6月29日民诉·849法释〔2015〕14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认可和执行台湾地区仲裁裁决的规定2015年6月29日民诉·861法释〔2015〕15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等就涉及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及其原分会等仲裁机构所作仲裁裁决司法审查案件请示问题的批复2015年7月15日民诉·1072法释〔2015〕16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5年7月20日刑·744法释〔2015〕17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的决定2015年7月20日民诉·729法释〔2015〕18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15年8月6日民·720法释〔2015〕19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时间效力问题的解释2015年10月29日刑·27法释〔2015〕20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六) 2015年10月30日刑·183法释〔2015〕21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2015年11月26日商·519法释〔2015〕22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5年12月14日刑·259法释〔2015〕23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文物管理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5年12月30日刑·767法释〔2015〕24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刑事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5年12月28日行·5442016年文号司法解释名称发布时间页码法释〔2016〕1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2016年3月21日知·318法释〔2016〕2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海事诉讼管辖问题的规定2016年2月24日商·808法释〔2016〕3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人民法院终结执行行为提出执行异议期限问题的批复2016年2月14日民诉·743法释〔2016〕4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海事法院受理案件范围的规定2016年2月24日商·812法释〔2016〕5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2016年2月22日民·427法释〔2016〕6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首先查封法院与优先债权执行法院处分查封财产有关问题的批复2016年4月12日民诉·744法释〔2016〕7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的决定2016年4月13日综·291法释〔2016〕8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毒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6年4月6日刑·851法释〔2016〕9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6年4月18日刑·940法释〔2016〕10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6年4月24日民诉·471。
2013年寻衅滋事最新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5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9次会议、2013年4月2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5次会议通过)法释〔2013〕1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13年5月27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9次会议、2013年4月28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5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7月22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013年7月15日为依法惩治寻衅滋事犯罪,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有关规定,现就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行为人为寻求刺激、发泄情绪、逞强耍横等,无事生非,实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规定的行为的,应当认定为“寻衅滋事”。
行为人因日常生活中的偶发矛盾纠纷,借故生非,实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规定的行为的,应当认定为“寻衅滋事”,但矛盾系由被害人故意引发或者被害人对矛盾激化负有主要责任的除外。
行为人因婚恋、家庭、邻里、债务等纠纷,实施殴打、辱骂、恐吓他人或者损毁、占用他人财物等行为的,一般不认定为“寻衅滋事”,但经有关部门批评制止或者处理处罚后,继续实施前列行为,破坏社会秩序的除外。
第二条随意殴打他人,破坏社会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节恶劣”:(一)致一人以上轻伤或者二人以上轻微伤的;(二)引起他人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三)多次随意殴打他人的;(四)持凶器随意殴打他人的;(五)随意殴打精神病人、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老年人、孕妇、未成年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六)在公共场所随意殴打他人,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七)其他情节恶劣的情形。
第三条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破坏社会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的“情节恶劣”:(一)多次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二)持凶器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的;(三)追逐、拦截、辱骂、恐吓精神病人、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老年人、孕妇、未成年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四)引起他人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五)严重影响他人的工作、生活、生产、经营的;(六)其他情节恶劣的情形。
企业信用报告_成都市高新区明医小安中医诊所有限责任公司银润南一路中医诊所
基础版企业信用报告
成都市高新区明医小安中医诊所有限责任公司银润南一路 中医诊所
基......................................................................................................................................................5 1.1 工商信息 ......................................................................................................................................................5 1.2 分支机构 ......................................................................................................................................................5 1.3 变更记录 ......................................................................................................................................................5 1.4 主要人员 ......................................................................................................................................................6 1.5 联系方式 ......................................................................................................................................................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部分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第九批)的决定(法释(2013)2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1980年1月1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间发布的部分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第九批)的决定》已于2012年11月1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 1560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1月18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13年1月14日
法释〔2013〕2号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废止1980年1月1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间发布的部分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第九批)
的决定
为适应形势发展变化,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适用,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和审判实际需要,最高人民法院会同有关部门,对1980年1月1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间发布的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进行了集中清理。
现决定废止1980年1月1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间发布的429件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
废止的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从本决定施行之日起不再适用,但过去依据下列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对有关案件作出的判决、裁定仍然有效。
寻衅滋事罪司法解释
寻衅滋事罪司法解释1、什么是寻衅滋事罪寻衅滋事罪,是指肆意挑衅,随意殴打、骚扰他人或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或者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
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
2、寻衅滋事罪的概念特征诚然,寻衅滋事都是凭借自己或者自己一方的人多势众、力气强壮、凶狠残暴来“征服”对方,欺辱他人,以显示自己的强悍和无所顾忌,这类犯罪一般都发生在公共场所,但发生在非公共场所的情况肯定也是存在的。
新刑法典将寻衅滋事罪的客观表现形式规定为四种:①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②追逐、拦劫、辱骂他人,情节恶劣的;③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④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首先,条文中所列举的第三种情形使用了“公私财物”这个字眼,那么进入居民私人住宅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无疑也应属于寻衅滋事罪。
例如村民某甲,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并纠集一帮“志同道合”者组成一帮,在乡里为非作歹,多次被公安机关拘留。
一日某甲又在农贸市场向某乙强要卖的西瓜,某乙不给,某甲遂窜到某乙家乱砸。
这是一起典型的寻衅滋事案件,却发生在非公共场所。
所以将寻衅滋事罪认定为必然发生在公共场所,显然是毫无根据的。
其次,条文中所列举的第四种情形明确强调“在公共场所”,那么由此似乎可以推知,对于其他三种情形来说,就既可以在公共场所,也可以公共场所,否则,在第四种情形中就没有特别强调的必要了。
3、寻衅滋事罪的基本性质一、保护法益刑法分则规定各种具体犯罪,都是为了保护特定的法益;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只有明确了具体犯罪的保护法益,才能以该保护法益为指导理解构成要件,进而合理地认定犯罪。
可以肯定的是,刑法规定寻衅滋事罪,旨在保护公共秩序或社会秩序。
一方面,刑法将寻衅滋事罪规定在刑法分则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第一节“扰乱公共秩序罪”中;另一方面,刑法第293条项前规定,“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才成立寻衅滋事罪。
但是,公共秩序与社会秩序是十分抽象的概念,满足于将寻衅滋事罪的保护法益概括为公共秩序或者社会秩序,不仅不利于解释本罪的构成要件,而且有损于罪刑法定原则的贯彻。
关于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
遇到诉讼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关于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关于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作者:周加海,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喻海松,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处长为依法惩治寻衅滋事犯罪,维护社会秩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3〕15号,以下简称《解释》),自2013 年 7 月 22 日起施行。
为便于司法实践中正确理解和适用,现就《解释》的制定背景、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一、《解释》的制定背景1997 年修订刑法时,将流氓罪分解为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聚众斗殴罪,聚众淫乱罪和寻衅滋事罪四种犯罪。
1997 年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规定:“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二)追逐、拦截、辱骂他人,情节恶劣的;(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针对实践中寻衅滋事违法犯罪出现的新情况,2011年2月25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对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作了进一步完善:一是在原第二项“追逐、拦截、辱骂”后增加了“恐吓”他人的行为;二是增加一款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寻衅滋事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规定对此种行为“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寻衅滋事罪系司法实践中的常见多发犯罪,在人民法院受理的刑事案件中占有相当比例。
为准确、统一适用法律,依法严惩寻衅滋事犯罪,最高人民法院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迫切需要解决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经广泛征求意见、反复研究论证,起草了《解释》。
2013年5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9次会议、2013年4月2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5 次审议通过了《解释》。
寻衅滋事罪立案标准与量刑标准
寻衅滋事罪立案标准与量刑标准一、寻衅滋事罪概述寻衅滋事罪指的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条,经口头传使或者以书、音像等形式,挑起口角引起纠纷,情节轻微的行为。
该罪行具有主观恶性无疑,但是其后果又不够严重,所以是比较轻的一种刑法犯罪。
二、立案标准(一)立案审查标准1、有刑事案件、犯罪犯罪行为的年龄、身份等情况下,立案审查应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寻衅滋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及审判指导意见,在审查案件时,要对犯罪嫌疑人因新发生的行为而造成恶劣后果,准确判断其行为情节是否已达到依法立案的标准;2、把握全部事实,并以侵害后果为转移,在恶劣后果越重越能确定犯罪性质的原则下,逐级检查,以确定报案人、受害人或者其他当事人构成寻衅滋事罪的案件是否有刑事责任,以及案件的轻重等程度;3、因交通事故造成轻伤等情况,应以侵害人身安全的情节轻重为标准,如果仅仅造成轻微伤害或者是没有实害等,就不属于立案标准。
1、属于年龄未满十八周岁,罪行年龄少于十八岁的嫌疑人;2、罪行情节十分轻微,没有实际的侵害或者害处,被起诉人或者受害人认为认罪可以解决的案件,如果涉及争吵斗殴,打架打闹,但是双方都不承认和关联,彼此之间的行为表现处于轻微程度,双方可以协商解决的情况;3、具有重大渊源纠纷,纠纷双方在争执期间,双方没有坏脾气、侵害对方身安全,情节仅属于走大路,但已有其他纠纷行为(如诈骗,敲诈勒索等)构成犯罪行为的情况;4、行为仅构成恶意侵犯他人财产构成盗窃罪、财物挪用罪或者抢劫罪等盗窃性罪行的案件;5、因盗窃、抢劫带来的情节轻微的闹事罪行的案件,当事人已全额赔偿损失的;6、因枪支使用未造成实际伤害,双方已就是否起诉事实及其他认罪补偿条件商定的情形;7、根据当事人的自首情况,情节轻微,实际害处小,可以由检察院根据其情节轻重作出非刑事处理的案件;8、受害人表示不起诉或者不再起诉,但是投诉人等当事人利害关系很错综复杂的案件;9、案件符合财政补助处理的案件。
专利行政执法操作指南
专利行政执法操作指南(征求意见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目录第1章总则 (1)第1节专利行政执法基本原则 (1)1.1.1依法行政原则 (1)1.1.2积极办案原则 (1)1.1.3公开公正原则 (1)1.1.4便捷高效原则 (2)1.1.5务实创新原则 (2)第2节管辖 (2)1.2.1级别管辖 (2)1.2.2地域管辖 (3)1.2.3移送管辖和指定管辖 (3)1.2.4管辖权异议 (4)第3节回避 (4)1.3.1自行回避 (4)1.3.2请求回避 (5)1.3.3回避的审批 (5)第4节代理 (5)1.4.1法定代理和委托代理 (5)1.4.2委托代理注意事项 (6)第5节送达 (6)1.5.1送达和送达回证 (6)1.5.2送达方式 (7)第2章处理专利侵权纠纷 (9)第1节案件受理和立案审查 (9)2.1.1受理 (9)2.1.2当事人 (9)2.1.3立案审查 (10)2.1.4立案步骤 (16)2.1.5答辩书 (17)第2节调查收集证据 (17)2.2.1申请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调查收集证据 (18)2.2.2现场调查 (18)2.2.3收集证据 (20)2.2.4制作笔录 (21)2.2.5现场指认 (23)2.2.6技术鉴定 (23)第3节案件审理 (24)2.3.1口头审理前的准备 (24)2.3.2口头审理的举行 (25)2.3.3口头审理的其他问题 (31)2.3.4案件的中止及恢复处理 (33)第4节证据认定 (35)2.4.1 证据种类 (36)2.4.2 证据认定的一般原则 (36)2.4.3 单一证据的审核认定 (37)2.4.4 数个证据的证明力大小认定 (38)2.4.5 不能单独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 (38)2.4.6 证据认定理由的阐述 (38)2.4.7 外文证据的认定 (38)第5节结案 (39)2.5.1结案形式 (39)2.5.2结案时限 (39)2.5.3合议 (40)2.5.4结案形式具体事项 (40)2.5.5结案审批 (45)2.5.6结案文书送达 (45)2.5.7重复侵权行为的处理 (45)2.5.8案件材料的归档 (45)2.5.9特别注意事项 (46)第6节执行与公开 (46)2.6.1处理决定的执行力 (46)2.6.2自觉履行与现场监督 (46)2.6.3申请强制执行 (47)2.6.4案件信息公开 (48)第3章查处假冒专利行为 (50)第1节立案 (50)3.1.1案件来源 (50)3.1.2立案条件 (50)3.1.3立案时限 (51)3.1.4立案审批 (51)第2节调查取证 (51)3.2.1调查取证的准备 (52)3.2.2调查取证的实施 (52)3.2.3行政强制措施 (55)第3节形成结案意见 (57)3.3.1形成处理意见 (57)3.3.2结案意见审批 (57)第4节处罚前告知和听证 (58)3.4.1处罚前告知 (58)3.4.2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 (59)3.4.3听证 (59)第5节改正违法行为、处罚和处罚决定 (72)3.5.1责令停止假冒专利行为和采取改正措施 (72)3.5.2处罚的种类 (73)3.5.3时限 (74)3.5.4实施行政处罚应当注意的事项 (74)第6节处罚的执行和公开 (82)3.6.1执行的正常程序 (82)3.6.2执行的特殊情形 (84)3.6.3结果公开 (84)第4章专利纠纷的调解 (87)第1节调解专利纠纷的类型 (87)4.1.1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归属纠纷 (87)4.1.2发明人、设计人资格纠纷 (88)4.1.3职务发明的发明人、设计人的奖励和报酬纠纷 (89)4.1.4在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专利权授予前使用发明而未支付适当费用的纠纷904.1.5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 (90)第2节请求调解专利纠纷的条件和应当提交的材料 (90)4.2.1条件 (90)4.2.2专利纠纷调解请求书 (90)4.2.3请求人身份证明文件 (91)4.2.4专利纠纷相关的证据、材料 (91)4.2.5其他材料 (92)第3节送达,立案 (92)4.3.1送达 (92)4.3.2立案 (93)4.3.3其他 (93)第4节专利纠纷的调解程序 (93)4.4.1证据审查 (93)4.4.2调解 (94)第5节结案 (95)4.5.1调解结案 (95)4.5.2撤销案件 (97)第5章跨区域、跨部门专利行政执法协作 (98)第1节跨区域专利侵权纠纷的处理 (98)5.1.1请求协作条件 (98)5.1.2提交材料 (98)5.1.3初步审查 (99)5.1.4管辖 (99)5.1.5立案 (99)5.1.6结案 (100)第2节跨区域专利纠纷的调解 (100)5.2.1提交材料 (100)5.2.2接收 (101)5.2.3管辖 (101)5.2.4材料移送 (101)5.2.5结案 (101)第3节跨区域假冒专利行为的查处 (102)5.3.1移送 (102)5.3.2结案 (102)第4节跨区域案件协办 (103)5.4.1委托证据调查 (103)5.4.2协助证据调查 (103)5.4.3委托送达 (104)5.4.4配合执行 (104)第5节跨区域专利执法专项行动 (104)5.5.1专利侵权案件 (105)5.5.2假冒专利案件 (105)第6节跨部门行政执法协作 (106)5.6.1与公安机关的执法协作 (106)5.6.2与工商、版权等职能部门的执法协作 (106)5.6.3与海关的执法协作 (106)第6章展会及电子商务领域专利侵权纠纷处理 (107)第1节展会专利侵权纠纷调解 (107)6.1.1展会开展专利侵权纠纷调解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107)6.1.2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派驻展会人员的身份和工作职责 (108)6.1.3当事人 (108)6.1.4投诉受理 (108)6.1.5调查核实和现场处理 (110)6.1.6现场情况记载 (112)6.1.7抗辩 (112)6.1.8措施及责任 (113)6.1.9档案整理和归还物品 (113)第2节电子商务领域专利侵权纠纷调解 (114)6.2.1开展电商专利侵权纠纷调解判定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114)6.2.2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的身份和工作职责 (115)6.2.3当事人 (115)6.2.4案件的提交 (116)6.2.5案件的处理 (117)6.2.6措施及责任 (118)6.2.7档案整理 (119)第7章执法管理 (120)第1节执法机构 (120)7.1.1执法工作机构 (120)7.1.2执法条件建设 (120)7.1.3执法队伍建设 (120)7.1.4委托执法 (121)第2节执法人员管理 (122)7.2.1执法人员 (122)7.2.2执法证管理 (124)7.2.3执法培训 (128)第3节执法专项经费 (131)7.3.1经费范围 (131)7.3.2管理职责 (131)7.3.3申请、审批、使用和验收 (132)7.3.4监督与考核 (134)第4节执法工作机制 (135)7.4.1执法专项行动 (135)7.4.2展会执法 (135)7.4.3执法协作调度 (137)7.4.4执法案件文书及档案管理 (141)第5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工作 (147)7.5.1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 (147)7.5.2知识产权举报投诉工作 (148)7.5.3“12330”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工作平台 (150)第6节指导与监督 (152)7.6.1执法目标责任制 (152)7.6.2执法督查、督导、督办和指导 (152)7.6.3执法维权绩效考核 (156)7.6.4责任追究 (157)附件一:专利侵权纠纷案件用文书表格 (161)一、专利侵权纠纷案件用文书表格(知识产权局处理用) (162)专利侵权纠纷处理请求受理通知书 (163)专利侵权纠纷撤销案件通知书 (164)专利侵权纠纷处理请求不予受理通知书 (165)提交专利权评价报告/实用新型检索报告通知书 (166)答辩通知书 (167)专利侵权纠纷案件抽样取证决定 (170)专利侵权纠纷案件抽样取证清单 (171)专利侵权纠纷案件证据登记保存决定 (172)专利侵权纠纷案件证据登记保存清单 (173)解除专利侵权纠纷案件证据登记保存决定 (174)解除专利侵权纠纷案件证据登记保存清单 (175)专利侵权纠纷案件现场检查笔录 (176)专利侵权纠纷案件中止处理通知书 (177)专利侵权纠纷案件不予中止处理通知书 (178)专利侵权纠纷案件恢复处理通知书 (179)口头审理通知书 (180)口头审理回执 (181)回避申请决定 (182)专利侵权纠纷案件口头审理笔录 (183)撤销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决定书 (185)专利侵权纠纷案件处理决定书 (188)送达回证 (190)专利侵权纠纷处理决定强制执行申请书 (191)专利侵权纠纷修改更正通知书 (192)专利侵权纠纷处理决定强制执行申请书 (193)二、专利侵权纠纷案件用文书表格(知识产权局内部用) (194)专利侵权纠纷案件立案审批表 (194)专利侵权纠纷案件调查取证审批表 (196)专利侵权纠纷案件登记保存审批表 (197)专利侵权纠纷案件合议笔录 (198)技术鉴定委托书 (199)专利侵权纠纷案件结案审批表 (200)三、专利侵权纠纷案件用文书表格(当事人用) (201)专利侵权纠纷处理请求书 (201)接收当事人提交证据材料清单 (204)专利纠纷案件授权委托书 (205)意见陈述书 (206)专利侵权纠纷案件中止处理申请书 (207)专利侵权纠纷案件调查取证请求书 (208)专利侵权纠纷撤回处理请求申请书 (209)专利侵权纠纷和解协议书 (210)专利侵权纠纷处理决定强制执行请求书 (211)附件二:查处假冒专利案件用文书表格 (212)一、查处假冒专利案件用文书表格(知识产权局处理用) (213)假冒专利案件立案通知书 (213)举报涉嫌假冒专利案件不予立案通知书 (215)协助调查通知书 (216)限期提供证据接受调查通知书 (217)假冒专利案件调查笔录 (218)假冒专利案件抽样取证决定 (220)假冒专利案件抽样取证清单 (221)假冒专利案件证据登记保存通知书 (222)假冒专利案件证据登记保存清单 (223)解除假冒专利案件证据登记保存决定 (224)解除假冒专利案件证据登记保存清单 (225)查封扣押决定书 (226)查封(扣押)物品清单 (227)解除查封扣押决定 (228)解除查封(扣押)物品清单 (229)处罚前告知通知书 (230)处罚前听证告知书 (232)假冒专利案件听证会通知书 (234)假冒专利案件听证回执 (235)假冒专利案件听证申请不予受理通知书 (236)回避申请决定 (237)假冒专利案件听证笔录 (238)责令整改通知书 (240)行政处罚决定书 (241)撤销案件通知书 (244)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 (245)罚款缴款通知书 (246)延期(分期)缴纳罚款批准书 (247)专利标识不规范责令改正通知书 (248)送达回证 (249)二、查处假冒专利案件用文书表格(知识产权局内部用) (250)涉嫌假冒专利行为举报登记表 (250)假冒专利案件证据清单 (252)涉嫌假冒专利案件立案审批表 (253)案件移送单 (254)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物品委托保管书 (255)技术鉴定委托书 (256)假冒专利案件讨论笔录 (257)假冒专利重大案件集体讨论笔录 (258)假冒专利案件听证报告书 (259)假冒专利案件结案审批表 (261)假冒专利案件结案报告 (262)专利行政执法委托书 (263)委托执法办理结果告知书 (264)专利标识不规范案件结案审批表 (266)行政处罚强制执行申请书 (267)三、查处假冒专利案件用文书表格(当事人用) (268)涉嫌假冒专利行为举报投诉登记表 (269)假冒专利案件授权委托书 (270)假冒专利案件听证申请书 (271)附件三:调解专利纠纷案件用文书表格 (272)一、调解专利纠纷案件用文书表格(知识产权局处理用) (273)专利纠纷调解意见陈述通知书 (273)专利纠纷调解立案通知书 (275)专利纠纷调解请求不予立案通知书 (276)接收当事人提交证据材料清单 (277)专利纠纷调解通知书 (278)专利纠纷调解回执 (279)回避申请决定 (280)专利纠纷调解书 (281)专利纠纷调解案件终止调解通知书 (283)送达回证 (284)二、调解专利纠纷案件用文书表格(知识产权局内部用) (285)专利纠纷调解案件立案审批表 (285)三、调解专利纠纷案件用文书表格(当事人用) (287)专利纠纷调解请求书 (288)专利纠纷案件当事人提交证据材料清单 (290)意见陈述书 (291)专利纠纷案件授权委托书 (292)专利纠纷和解协议书 (293)附件四:展会、电子商务执法文书表格 (294)专利侵权纠纷投诉请求书 (294)涉嫌专利侵权处理通知书 (297)专利涉嫌侵权申诉登记表 (298)专利投诉调查表 (299)电子商务平台商提交专利侵权纠纷案件登记表 (300)电子商务平台专利侵权纠纷案件提交表 (301)附件五:行政复议案件用文书表格 (302)一、行政复议案件用文书表格(复议知识产权局处理用) (303)行政复议申请受理通知书 (303)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通知书 (305)行政复议书面答复通知 (306)回避申请决定 (307)行政复议期间停止执行通知书 (308)行政复议案件调查笔录 (309)准予撤回行政复议申请通知书 (311)行政复议调解书 (312)知识产权局行政复议决定书 (313)送达回证 (315)二、行政复议案件用文书表格(复议知识产权局内部用) (316)行政复议案件立案报告 (316)行政复议案件讨论笔录 (318)技术鉴定委托书 (319)行政复议案件结案报告 (320)三、行政复议案件用文书表格(当事人用) (321)行政复议申请书 (321)行政复议案件递交文件/证据清单 (324)行政复议案件授权委托书 (325)附件六:跨区域专利行政执法协作文书表格 (326)跨区域专利侵权纠纷处理材料接收单 (326)跨区域专利侵权纠纷处理材料移送单 (328)跨区域专利侵权纠纷处理材料移送回执 (330)跨区域专利侵权纠纷处理不予立案通知书 (331)跨区域专利侵权纠纷处理结案通知书 (332)跨区域专利纠纷调解材料接收单 (333)跨区域专利纠纷调解材料移送单 (334)跨区域专利纠纷调解材料移送回执 (336)跨区域专利纠纷调解结案通知书 (337)跨区域查处假冒专利材料移送单 (338)跨区域查处假冒专利材料移送回执 (340)跨区域查处假冒专利结案通知书 (341)跨区域专利案件调查取证委托书 (342)跨区域专利案件协助调查取证回执 (343)跨区域专利案件调查取证结果通知书 (344)第1章总则为规范专利行政执法行为,严格依法行政,确保专利行政执法的质量和效率,维护专利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营造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法制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专利法实施细则》)、《专利行政执法办法》(以下简称《执法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光伏项目EPC总承包合同范本
XXXX MWp光伏并网发电项目EPC总承包合同业主方:总承包方:合同签订地点:合同签订日期:年月目录第一部分合同协议书 (7)第二部分通用合同条款 (10)1.一般约定 (10)1.1 词语定义 (10)1.2 语言文字 (13)1.3 法律 (13)1.4 合同文件的优先顺序 (13)1.5 合同协议书 (13)1.6 文件的提供和照管 (13)1.7 联络 (14)1.8 转让 (14)1.9 严禁贿赂 (14)1.10 化石、文物 (14)1.11 知识产权 (15)1.12 文件及信息的保密 (15)1.13 业主方要求中的错误 (15)1.14 业主方要求违法 (15)2.业主方义务 (16)2.1 遵守法律 (16)2.2 发出总承包方开始工作通知 (16)2.3 提供施工场地 (16)2.4 办理证件和批件 (16)2.5 支付合同价款 (16)2.6 组织竣工验收 (16)2.7 其他义务 (16)3.监理人 (17)3.1 监理人的职责和权力 (17)3.2 总监理工程师 (17)3.3 监理人员 (17)3.4 监理人的指示 (18)3.5 商定或确定 (18)4.总承包方 (18)4.1 总承包方的一般义务 (18)4.2 履约担保(履约保函) (19)4.3 分包和不得转包 (19)4.4 联合体 (20)4.5 总承包方项目经理 (20)4.6 总承包方人员的管理 (20)4.7 撤换总承包方项目经理和其他人员 (21)4.8 保障总承包方人员的合法权益 (21)4.9 工程价款应专款专用 (22)4.10 总承包方现场查勘 (22)4.12 进度计划 (22)4.13 质量保证 (23)5.设计 (23)5.1 总承包方的设计义务 (23)5.2 总承包方设计进度计划 (23)5.3 设计审查 (24)5.4 培训 (24)5.5 竣工文件 (24)5.6 操作和维修手册 (25)5.7 总承包方文件错误 (25)6.材料和工程设备 (25)6.1 总承包方提供的材料和工程设备 (25)6.2 业主方提供的材料和工程设备 (25)6.3 专用于工程的材料和工程设备 (26)6.4 实施方法 (26)6.5 禁止使用不合格的材料和工程设备 (26)7.施工设备和临时设施 (26)7.1 总承包方提供的施工设备和临时设施 (26)7.2 业主方提供的施工设备和临时设施 (27)7.3 要求总承包方增加或更换施工设备 (27)7.4 施工设备和临时设施专用于合同工程 (27)8.交通运输 (27)8.1 道路通行权和场外设施 (27)8.2 场内施工道路 (27)8.3 场外交通 (28)8.4 超大件和超重件的运输 (28)8.5 道路和桥梁的损坏责任 (28)8.6 水路和航空运输 (28)9.测量放线 (28)9.1 施工控制网 (28)9.2 施工测量 (29)9.3 基准资料错误的责任 (29)9.4 监理人使用施工控制网 (29)10.安全、治安保卫和环境保护 (29)10.1 业主方的安全责任 (29)10.2 总承包方的安全责任 (30)10.3 治安保卫 (30)10.4 环境保护 (31)10.5 事故处理 (31)11.开始工作和竣工 (31)11.1 开始工作 (31)11.2 竣工 (31)11.3 业主方引起的工期延误 (32)11.5 总承包方引起的工期延误 (32)11.6 工期提前 (32)11.7 行政审批迟延 (32)12.暂停工作 (33)12.1 由业主方暂停工作 (33)12.2 由总承包方暂停工作 (33)12.3 暂停工作后的照管 (33)12.4 暂停工作后的复工 (34)12.5 暂停工作56天以上 (34)13.工程质量 (34)13.1 工程质量要求 (34)13.2 总承包方的质量检查 (34)13.3 监理人的质量检查 (35)13.4 工程隐蔽部位覆盖前的检查 (35)13.5 清除不合格工程 (35)14.试验和检验 (36)14.1 材料、工程设备和工程的试验和检验 (36)14.2 现场材料试验 (36)14.3 现场工艺试验 (36)15.变更 (37)15.1 变更权 (37)15.2 总承包方的合理化建议 (37)15.3 变更程序 (37)15.4 暂列金额 (38)15.5 计日工 (38)15.6 暂估价 (38)16.价格调整 (38)16.1 物价波动引起的调整 (38)16.2 法律变化引起的调整 (38)17.合同价格与支付 (39)17.1 合同价格 (39)17.2 预付款 (39)17.3 工程进度付款 (39)17.4 质量保证金 (41)17.5 竣工结算 (41)17.6 最终结清 (42)18.竣工试验和竣工验收 (42)18.1 竣工试验 (42)18.2 竣工验收申请报告 (43)18.3 竣工验收 (43)18.4 国家验收 (44)18.5 区段工程验收 (44)18.6 施工期运行 (44)18.8 施工队伍的撤离 (45)18.9 竣工后试验(B) (45)19.缺陷责任与保修责任 (45)19.1 缺陷责任期的起算时间 (45)19.2 缺陷责任 (46)19.3 缺陷责任期的延长 (46)19.4 进一步试验和试运行 (46)19.5 总承包方的进入权 (46)19.6 缺陷责任期终止证书 (46)19.7 保修责任 (47)20.保险 (47)20.1 设计和工程保险 (47)20.2 工伤保险 (47)20.3 人身意外伤害险 (47)20.4 其他保险 (47)20.5 对各项保险的一般要求 (48)21.不可抗力 (48)21.1 不可抗力的确认 (48)21.2 不可抗力的通知 (49)21.3 不可抗力后果及其处理 (49)22.违约 (50)22.1 总承包方违约 (50)22.2 业主方违约 (51)22.3 第三人造成的违约 (52)23.索赔 (52)23.1 总承包方索赔的提出 (52)23.2 总承包方索赔处理程序 (53)23.3 总承包方提出索赔的期限 (53)23.4 业主方的索赔 (53)24.争议的解决 (54)24.1 争议的解决方式 (54)24.2 友好解决 (54)24.3 争议评审 (54)第三部分专用合同条款 (55)1.一般约定 (55)1.1 词语定义 (55)1.4 合同文件的优先顺序 (55)1.6 文件的提供和照管 (55)1.11知识产权 (56)1.13 业主方要求中的错误 (56)2.业主方义务 (56)2.5 支付合同价款 (56)3.1 监理人的职责和权力 (56)4.总承包方 (56)4.1 总承包方的一般义务 (56)4.2 履约担保(履约保函) (57)4.3 分包和不得转包 (58)4.6 总承包方人员的管理 (58)4.8 保障总承包方人员的合法权益 (58)4.12 进度计划 (58)5.设计 (59)5.3设计联络会议和设计修改 (59)5.5竣工文件 (60)6.材料和工程设备 (60)6.1总承包方提供的材料和工程设备 (60)6.2业主方提供的材料和工程设备 (61)7.施工设备和临时设施 (61)8.交通运输 (61)8.2 场内施工道路 (61)8.4 超大件和超重件的运输 (61)9.测量放线 (62)9.1 施工控制网 (62)10.安全、治安保卫和环境保护 (62)10.1 总承包方的安全责任 (62)11.开始工作和竣工 (62)11.1 开始工作 (62)11.4 异常恶劣的气候条件 (63)11.5 总承包方引起的工期延误 (63)11.6 工期提前 (63)15.变更 (63)15.1 总承包方的合理化建议 (63)16.价格调整 (63)17.合同价格与支付 (64)17.2 预付款 (64)17.3 工程进度付款 (64)17.4 质量保证金 (65)17.5 竣工结算 (65)17.6 最终结清 (65)18.竣工试验和竣工验收 (65)18.1 竣工试验 (65)18.3 竣工验收 (65)18.6 施工期运行 (66)19.7 保修责任 (66)20.保险 (66)20.1 设计和工程保险 (66)21.不可抗力 (67)21.3 不可抗力后果及其处理 (67)22.违约 (67)22.1 总承包方违约 (67)24.争议的解决 (69)24.1 争议的解决方式 (69)24.3 争议评审 (69)附件一:总承包范围 (69)附件二:工程总进度和设备交货进度 (73)附件三:项目总体要求 (75)附件四:安全施工协议 (76)附件五:廉政协议 (87)附件六:环保、文明施工及安全质量承诺 (89)附件七:履约保函格式 (97)附件八:合格供应商名录 (98)附件九:合同工程量清单 (100)附件十:总承包方资质 (108)第一部分合同协议书本协议由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业主方”)与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总承包方”)于___年__月__日在_____签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持凶器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的;
(三)追逐、拦截、辱骂、恐吓精神病人、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老年人、孕妇、未成年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四)引起他人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的;
(五)严重影响他人的工作、生活、生产、经营的;
(六)其他情节恶劣的情形。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二O一三年七月十五日
为依法惩治寻衅滋事犯罪,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有关规定,现就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 行为人为寻求刺激、发泄情绪、逞强耍横等,无事生非,实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规定的行为的,应当认定为“寻衅滋事”。
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13年5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9次会议、2013年4月2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六)在公共场所随意殴打他人,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七)其他情节恶劣的情形。
第三条 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破坏社会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的“情节恶劣”:
(一)多次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第二条 随意殴打他人,破坏社会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节恶劣”:
(一)致一人以上轻伤或者二人以上轻微伤的;
(二)引起他人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的;
(三)多次随意殴打他人的;
(四)持凶器随意殴打他人的;
(五)随意殴打精神病人、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老年人、孕妇、未成年人3〕1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已于2013年5月27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9次会议、2013年4月28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5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7月22日起施行。
寻衅滋事罪及其司法解释
第二百九十三条 【寻衅滋事罪】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行为人因日常生活中的偶发矛盾纠纷,借故生非,实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规定的行为的,应当认定为“寻衅滋事”,但矛盾系由被害人故意引发或者被害人对矛盾激化负有主要责任的除外。
行为人因婚恋、家庭、邻里、债务等纠纷,实施殴打、辱骂、恐吓他人或者损毁、占用他人财物等行为的,一般不认定为“寻衅滋事”,但经有关部门批评制止或者处理处罚后,继续实施前列行为,破坏社会秩序的除外。
本文地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