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月光曲》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月光曲》知识点总结、同步习题(含答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月光曲》知识点总结、同步习题(含答案)【知识点】一、我会写组词谱:pǔ(谱写、乐谱、靠谱)莱:lái(蓬莱、莱阳、莱茵河)茵:yīn(绿茵茵、绿草如茵)盲:máng(盲人、盲道、色盲)纯:chún(纯蓝、纯熟、纯粹)键:jiàn(键盘、琴键、按键)缕:lǚ(一缕、一丝一缕、千丝万缕)陶:táo(陶醉、陶瓷、陶器)乐:yuè(音乐)lè(快乐)弹:tán(弹力)dàn(弹弓)创:chuán (创说)zhuàn (自传)奔:bēn(奔跑)bèn(投奔)近义词幽静——寂静著名——闻名清秀——秀丽激动——兴奋纯熟——熟练恬静——安静照耀——照射陶醉——沉醉美妙——美好断断续续——时断时续幽静——喧闹微弱——强烈陌生——熟悉纯熟——生疏美妙——丑陋断断续续——接连不断理解词语谱写:写作(乐曲等)。
幽静:寂静。
断断续续:时而中断,时而继续。
文中指琴声不连贯。
清秀:美丽而不俗气。
失明:失去视力;眼瞎。
纯熟:很熟练。
清幽:(风景)秀丽而幽静。
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恬静:安静;宁静。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
句子解析1.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盲姑娘一直以来的愿望,而盲姑娘把这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说明了她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她十分理解哥哥说的“音乐会入场券太贵,咱们又太穷”话中含有的不安和痛楚之意,她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
这“随便说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的善解人意,让我们感受到淡淡的凄奈。
是啊,生活本来就已经很艰难了,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多么奢侈而又无望的事啊!学习本句,要侧重语意的领会。
可通过联系上文中兄妹俩的对话,反复朗读,让学生领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月光曲》精美PPT课件

品读课文
(1)盲姑娘的家境如何?
盲姑娘的家境贫寒,从 “茅屋”“微弱的烛光”“旧 钢琴”“入场券太贵”等词语 可以看出来。
品读课文
(2)盲姑娘因为什么断 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 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 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 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 才能做到。
品读课文
(3)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后又弹一曲?
文章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地刻画了盲姑娘陶醉于音 乐艺术中。她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 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 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2)用心感悟课文中人物、环境及音乐带给我们的体验, 阅读过程中有问题随时提出来。
总结提高
同学们,音乐的创作固然需要深厚的艺术底蕴,但是 灵感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贝多芬是一位伟大而充满才华 的音乐家,因为一次偶然的机缘,便创作出了一首动人的 乐曲。这虽然是个传说,却让我们感受到了贝多芬卓越的 音乐才华和高尚的情怀。下节课,我们再一起细细品读这 个动人的传说,去感受音乐的魅力。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 绍贝多芬,点明题意。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 详细介绍贝多芬创作《月光曲》 的过程。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贝多芬散 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二层(第3—9自然段):写贝多 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作并弹 奏了《月光曲》。
第三层(第10自然段):写贝多芬 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的工夫把曲子记录 下来。
品读课文
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非常美的画面:一个秋天的夜 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 静的小路上散步。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 小路,以及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 有什么?
22《月光曲》(完美版)

是啊,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而又爱好音乐的人们, 这样想着,使他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键来。
默读课文: 找一找课文中是如何
描绘《月光曲》的?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 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 时间洒蛮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 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 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 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同情和爱护的博大情怀。
第二段发生(2—3):讲贝多芬 在茅屋外边听见琴声。
第三段发展(4—6):讲贝多芬 为盲姑娘弹琴。
第四段高潮(7—9):讲贝多芬 弹奏《月光曲》。
借助课题《月光曲》思考:
(1)《月光曲》这首乐曲是谁谱写的? (2)《月光曲》这首乐曲是怎样谱写成的?
起因:贝多芬在散步时听到盲姑娘兄妹的话,产生同情。
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 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 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 没有看到过的景色,在月光照耀下波 涛汹涌的大海。
请用“——”画出文中实在事物。
请用“﹏”画出穷兄妹的联想。
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什么景象?
读一读联想的部分,想一想课文 描绘了怎样的三幅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 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 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 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着一个朝 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 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 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 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 汹涌的大海。
部编版小学语文《月光曲》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月光曲》课文原文及赏析《月光曲》课文原文:贝多芬是德国的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他创作了许多优美的乐曲。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弹奏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
”一个男子说:“别难过,妹妹,你年纪还小呢,等我将来有钱了,一定给你买一架钢琴。
”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
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
窗前有架旧钢琴,那个大眼睛的姑娘正坐在那里,脸庞苍白,神情专注地弹着琴。
贝多芬没有打扰他们,他就在旁边静静地听着。
他听得入了神,心里满是感动。
当他看到兄妹俩那么贫穷,却对音乐如此热爱,他的心被深深打动了。
突然,他坐下,按起了琴键。
他把刚才听到的曲子重新弹了一遍,又即兴创作了一首新的曲子。
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月光曲》。
赏析:《月光曲》这篇课文讲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
课文通过描绘贝多芬在小镇上的所见所闻,展现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文章首先介绍了贝多芬的身份和成就,为后面的故事做了铺垫。
接着,作者通过描述贝多芬在小镇上的偶然遭遇,展现了他敏锐的艺术感觉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在听到茅屋里传出的钢琴声后,贝多芬没有选择离开,而是选择了走进去,静静聆听。
这体现了他对音乐的尊重和对人的关怀。
当看到兄妹俩虽然贫穷,但对音乐充满热爱时,他的内心被深深打动,从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最后,贝多芬即兴创作了《月光曲》,这首曲子不仅表达了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鼓励,也展现了他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深厚造诣。
总的来说,《月光曲》这篇课文通过讲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音乐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
它告诉我们,音乐不仅可以表达情感,也可以连接人与人的心灵,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月光曲》预习及课文知识点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月光曲》知识点目录知识点 (1)一、我会写组词 (1)二、多音字 (2)三、近义词 (2)四、反义词 (2)五、理解词语 (2)六、句子解析 (3)七、问题归纳 (6)八、课文分段 (7)九、课文主题 (7)十、教材课后习题 (7)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和高超的琴技以及他对贫苦人民的同情。
知识点一、我会写组词谱:pǔ(谱写、乐谱、靠谱)莱:lái(蓬莱、莱阳、莱茵河)茵:yīn(绿茵茵、绿草如茵)盲:máng(盲人、盲道、色盲)纯:chún(纯蓝、纯熟、纯粹)键:jiàn(键盘、琴键、按键)缕:lǚ(一缕、一丝一缕、千丝万缕)陶:táo(陶醉、陶瓷、陶器)二、多音字乐:yuè(音乐)lè(快乐)弹:tán(弹力)dàn(弹弓)创:chuán (创说)zhuàn (自传)奔:bēn(奔跑)bèn(投奔)三、近义词幽静——寂静著名——闻名清秀——秀丽激动——兴奋纯熟——熟练恬静——安静照耀——照射陶醉——沉醉美妙——美好断断续续——时断时续四、反义词幽静——喧闹微弱——强烈陌生——熟悉纯熟——生疏美妙——丑陋断断续续——接连不断五、理解词语谱写:写作(乐曲等)。
幽静:寂静。
断断续续:时而中断,时而继续。
文中指琴声不连贯。
清秀:美丽而不俗气。
失明:失去视力;眼瞎。
陌生:生疏;不熟悉。
纯熟:很熟练。
清幽:(风景)秀丽而幽静。
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恬静:安静;宁静。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
六、句子解析1.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盲姑娘一直以来的愿望,而盲姑娘把这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说明了她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她十分理解哥哥说的“音乐会入场券太贵,咱们又太穷”话中含有的不安和痛楚之意,她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月光曲》精品课件

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
简单介绍贝多芬,点明他创作《月光
(第1自然段): 曲》的故事是一个传说。
第二部分 (第2~7自然段) : 第三部分 (第8~9自然段) : 第四部分 (第10自然段) :
写贝多芬走进茅屋,为穷鞋匠兄妹俩演奏。 写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情景。 写贝多芬奔回客店,记录曲子。
学习第2 ~ 3自然段 思考:故事是怎样发生的?
弹得不熟练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 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为后文的发 展作了铺垫
贝多芬又听到了谁和谁的对 话?请读第3自然段,把对话部分 用 “ ”画下来。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 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 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一个男 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 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 便说说罢了。”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皮鞋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贝多芬的琴声有什么变化?
《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及表达的情 感,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了出来。贝多芬 的琴声,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 时而激烈。清新、梦幻的境界,优美、和 谐的曲调,让皮鞋匠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 的奇丽画面。让人不得不叹服贝多芬高超 的弹奏技巧。
2 相关知识
《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 1801年贝多芬在经历情感波折后创作出来的钢琴 奏鸣曲,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后将 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 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而冠以《月光曲》 之曲名。
3
1.初读课文,完成: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 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交流学习情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2课《月光曲》图文讲解+练习(全)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2课《月光曲》图文讲解+练习知识点生字组词:谱:谱曲谱写歌谱棋谱乐谱年谱莱:莱卡莱塞莱茵河茵:茵褥绿茵茵绿草如茵盲:盲人盲目盲道盲从文盲色盲纯:纯熟纯洁纯蓝纯净清纯纯真键:按键琴键键盘关键键入霎:霎时一霎霎时间缕:缕述一缕炊烟条分缕析一丝一缕陶:陶醉陶瓷彩陶陶器陶俑陶土多音字:乐:yuè音乐lè快乐弹:tán弹力dàn弹弓形近字:键(键盘)健(健康)霎(霎时)雾(云雾)陶(陶瓷)淘(淘气)词语解释:幽静:寂静。
断断续续:时而中断,时而继续。
文中指琴声不连贯。
清秀:美丽而不俗气。
纯熟:很熟练。
清幽:(风景)秀丽而幽静。
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恬静:安静;宁静。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
反义词:幽静——喧闹微弱——强烈陌生——熟悉纯熟——生疏断断续续——接连不断近义词:著名——闻名清秀——秀丽激动——兴奋纯熟——熟练恬静——安静照耀——照射陶醉——沉醉词语搭配:(幽静)的小路(清幽)的月光(美妙)的琴声(波涛汹涌)的大海课文主题: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以及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
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妙乐曲的创作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源于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课内问题:1、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答:这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俩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2、体会贝多芬和兄妹俩的品格。
答:贝多芬:同情劳苦大众,具有音乐天赋和卓越才华。
兄妹俩:虽然生活艰苦,但热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乐观态度;相互关心、体贴.感情深厚。
3、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答:因为贝多芬听到茅屋里传出自己的钢琴曲,又听到兄妹俩的谈话,他为他们生活在穷苦中却仍热爱音乐、追求艺术所感动,所以要弹琴给盲姑娘听。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月光曲》教学课件(共171张PPT)

助读资料我先看
贝多芬(1770—1827),德国著名作曲 家,是德国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 之一。双耳完全失聪后他还一直坚持指 挥、创作。贝多芬有交响乐、钢琴奏鸣 曲、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弦乐 四重奏等众多作品。
第一步:读课文
朗读视频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不会读的字查字典解 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没把握的地方作批注。
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 作出《月光曲》。
第五步:提问题
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 以在书上做上记号,上课时要想办法解决。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初读感知
助读资料我先看
贝多芬(1770—1827),德国著名作曲 家,是德国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 之一。双耳完全失聪后他还一直坚持指 挥、创作。贝多芬有交响乐、钢琴奏鸣 曲、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弦乐 四重奏等众多作品。
2.听范读,注意自己标注的地方,看自己哪些地方读 得不准确。
3.再读一遍,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步:学字词
yōu
pǔ
幽静 谱写
jiàn
琴键
táo
陶醉
máng
盲人
lǚ
一缕
lái yīn
chún
莱茵河 纯熟
lín
断断续续 微波粼粼 波涛汹涌
浪花一朵朵
琴键 谱写
盲姑娘 一缕
莱茵河
陶醉
人教版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课前预习
我们来欣赏一首名曲: 盲人阿炳的《二泉映月》。
享誉世界的音乐名曲历来是一 种时代的折射,是作者真情的呼唤, 像阿炳一样,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也 曾有过不寻常的经历。今天就让我 们走进贝多芬的故事,去看看他是 怎样创作《月光曲》的。
年级语文22课月光曲笔记

年级语文22课月光曲笔记《月光曲》笔记
一、生字组词
谱(pǔ):谱写乐谱谱曲歌谱
莱(lái):蓬莱莱阳莱州莱西
茵(yīn):绿茵草茵根深叶茂绿草如茵
盲(máng):盲人盲字盲目脱盲
纯(chún):纯洁纯熟纯朴纯真
恬(tián):恬静恬适恬淡恬不知耻
二、多音字
弹:dàn(子弹) tán(弹琴)
三、近义词
轻幽—清幽沉静—安静清幽—幽静
四、反义词
入—出快乐—痛苦
五、重点词语
谱写:为了演出而改编(乐曲)。
本文指把贝多芬的曲子弹奏并记下来。
失明:眼睛看不见东西。
本文指因为双目失明而看不见东西。
记录:本文指用笔或其他方式把听到的或见到的客观事物或情况用文字写下来。
断断续续:时而中断,时而继续。
本文指曲调时而中断,时而继续。
苏醒:本文指皮鞋匠从入神中清醒过来。
六、课文分段及段意
本文讲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节):讲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听到琴声。
第二段(第2.3节):讲贝多芬被邀请到茅屋弹琴。
第三段(第4—7节):讲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月光曲》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导语】《⽉光曲》⼀⽂讲述了德国⾳乐家贝多芬即兴创作《⽉光曲》的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民的同情和热爱,以及他丰富的想象⼒和卓越的才华。
同时也告诉⼈们,美妙乐曲的创作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更源于⾼尚⽽真挚的情感。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第⼆⼗⼆课《⽉光曲》课⽂原⽂ 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的乐曲。
其中有⼀⾸的钢琴曲叫《⽉光曲》①,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个⼩镇上。
⼀天夜晚,他在幽静的⼩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所茅屋⾥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
贝多芬⾛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有⼈在谈话。
⼀个姑娘说:“这⾸曲⼦多难弹哪!我只听别⼈弹过⼏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听贝多芬⾃⼰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个男的说:“是呀,可是⾳乐会的⼊场券太贵了,咱们⼜太穷。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 贝多芬听到这⾥,推开门,轻轻地⾛了进去。
茅屋⾥点着⽀蜡烛。
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鞋。
窗前有架旧钢琴,前⾯坐着⼀个⼗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站起来问:“先⽣,您找谁?⾛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曲⼦给这位姑娘听的。
”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
贝多芬坐在钢琴前⾯,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曲⼦。
盲姑娘听得⼊了神,⼀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吧。
” ⼀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光照进窗⼦,茅屋⾥的⼀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光,按起了琴键。
⽪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对着⼤海,⽉亮正从⽔天相接的地⽅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亮越升越⾼,穿过⼀缕⼀缕轻纱似的微云。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月光曲)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月光曲)解析月光曲(1)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
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介绍时间、地点和人物。
)//第一部分(1)介绍月光曲的来历。
(2)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3)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一个男的说:“是呀,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写妹妹想听贝多芬的演奏,但是贫穷,无法满足妹妹的心愿,反映了哥哥的愧疚、不安和痛楚,表达了姑娘的善解人意,突出姑娘喜欢贝多芬的曲子,为下文贝多芬两次为姑娘弹曲子埋下伏笔。
)(4)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茅屋里点着支蜡烛。
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
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5)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6)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
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写姑娘猜到为她弹曲子的是贝多芬,突出姑娘激动的心情。
)(7)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写姑娘热爱音乐精神感动了贝多芬。
)(8)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9)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月光曲课件(共42张PPT)

2
0
2
3
六 年
月光曲
月
级 语
光
自古以来,月亮总是那么美丽、迷人,那么令人神往。
曲
文
《月光曲》即《月光奏鸣曲》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
上 册
一首名曲。课文以此为题,讲述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
事。
2
0
2 3
学习目标
六
年 级 语
1.会写“谱、莱”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等词语。
级 语 文
陶醉— 沉醉
光 曲
上
册
词
陌生
生疏
同 都有形容词,都有不熟悉的意思 。
异
“陌生”表示与某人或某物初次接触, 不认识,不熟悉。
“生疏”指对人或事物以前熟悉或曾经 接触过,因时隔久远而又不熟悉了。此 外,“生疏”可指感情疏远或感情淡薄。
例 陌生的环境令他内心忐忑不安。
由于多年不练习,他的琴艺明显生疏了。
字词 反义词
2
0
2
3
六 年 级 语
幽静 — 喧闹 微弱 — 强烈
月 光 曲
文 上
陌生— 熟悉 纯熟— 生疏来自册断断续续— 连续不断
波涛汹涌— 风平浪静
字词 词语搭配
2
0
2
3
六
年 级 语
(恬静的)面庞
月 光
曲
文
(幽静的)小路 (安静的)校园
上
册
(宁静的)乡村
字词 多义词
2
0
2
3
六
年 级 语
① 表示超过寻常。
字词 同音字
2
0
月光曲课文原文及赏析

月光曲课文原文及赏析《月光曲》是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的作品。
《月光》隶属于《贝加摩组曲》,作于1900年,是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第一期作品中的一个钢琴曲作品。
德彪西1873年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钢琴,那时他才十一岁。
后来,他又在这个学院里从师杜朗和吉洛学习和声和作曲。
月光曲课文原文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
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quàn)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
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
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
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肓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 月光曲 (两课时PPT课件)

运用联想描写事物
本文作者描写《月光曲》的旋律主要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表现出来的, 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即使我们没有亲耳聆听,也能通过语言文字想 象出《月光曲》 的基本旋律——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这种联想,从 侧面描写出了贝多芬的琴声,表现了贝多芬高超的琴技。
常见的联想方式有: 1. 从“相近”“相关”的方面去联想。 2. 抓住“相似”的特点展开联想。
环境描写
概念: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 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 陈设以及民风民俗等。作用:恰当地运用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 身份、地位、行为,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 运用:仔细阅读本课第4自然段和第8自然段中的环境描写部分, 想象贝多芬见到的茅屋里的景象,体会贝多芬弹琴时的心理状态。
姑娘的话,用了两个感叹号,有什么表达效果?
姑娘所说的话用了两个感叹号,一是为自己弹 不好这首曲子而着急,二是表达自己对弹好这首曲 子的渴望,从中可以看出姑娘对音乐的痴迷。
一个男的说:“是呀,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 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 说说罢了。”
姑娘为什么说“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此时琴声的曲调是
急骤奔放
皮鞋匠眼前出现的这些景象,这是他亲眼所见吗?
不是,是他头脑里想到的,这叫联想。是由于 看到清幽的月光和听到琴声而产生的。
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 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 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
盲姑娘为什么这么激动?她是怎么知道弹奏曲子的人是贝多芬的? 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纯熟的琴技,再联系到贝多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月光曲》PPT

波涛汹涌:水势腾涌的样子。形容 波浪又大又急。
大风吹过来,海面波涛汹涌。
请用“ ”画出文中实在事物。
请用“ ”画出兄妹俩的联想。 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什么景象?
读一读联想的部分,想一想课文描绘了怎样
的三幅画?(课后第二题)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 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 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 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 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着 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 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 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 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 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幽静”是优雅寂静的意思。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
此时此刻,贝多芬想:这是一对真正喜爱音乐的人,, 虽然他们生活清贫,但他们善良勤劳,热爱艺术…… ,
比较词语
幽静——清幽 两者都有表示环境很静的意思。不同的是, “幽静”是优雅寂静,“静”有安静的意思; “清幽”是秀丽而幽静,“清”含有秀丽的意思。
我们从这段环境描写中体会到什么?
1.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是那么朦胧,那么美, 就连破旧的茅屋也显得诗情画意。这样的美,盖过了 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
2.此情此景,深深打动了贝多芬,他“望了望” 穷兄妹俩,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3.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而又爱好音乐的人们, 这样想着,使贝多芬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键来。
妹妹想听贝多芬的演奏,但是哥哥因为 自己挣钱太少,无法满足妹妹的心愿,他的 心里,此时一定很 难过、愧疚、不安、痛楚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2课《月光曲》图文讲解

近义词:
著名——闻名 清秀——秀丽 激动——兴奋 纯熟——熟练 恬静——安静 照耀——照射 陶醉——沉醉
词语搭配: (幽静)的小路 (清幽)的月光 (美妙)的琴声 (波涛汹涌)的大海
课文主题: 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 以及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妙乐曲的创作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源于 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课文原文
月光曲 1、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 《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2、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 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3、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 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一个男的说 ∶“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 了。” 4、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 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5、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 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6、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 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7、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8、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 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9、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 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 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 海。 10、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 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22课《月光曲》课件

22 月光曲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 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 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 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 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着 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 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 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22 月光曲
第二课时
课文题目是《月光曲》,那么这 首乐曲是谁谱写的,又是怎样谱写成 的呢?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22 月光曲
互动课堂
再读课文,弄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贝多芬在散步时听到盲姑娘兄妹的话,产生同情。 经过:贝多芬给盲姑娘弹了一首钢琴曲,盲姑娘猜出 他就是贝多芬,他又即兴为盲姑娘弹了一曲。 结果:贝多芬即兴弹完曲子后飞奔回客店连夜记 录了下来,这就是《月光曲》。
22 月光曲
比较词语
恬静——安静 这两个词都有表示心里平静的意思。不同的是,“恬 静”往往用于人的内心感到舒适而表露出一种平静的神态; “安静”除了表示心理活动,还可以用来描写环境没有声 音的干扰。
(1)夜深了,周围( 安静 )极了,一切都再沉睡中。 (2)姑娘那( 恬静 )的脸上嵌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 睛。
22 月光曲
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是“恬静”的,心里 是舒适、安逸的。“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 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 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多么宽阔、自 由的天地,又是多么光明、美好的景象,这正是兄妹俩所 向往的情景。贝多芬的琴声带给了兄妹俩无穷无尽的想象。 音乐,真的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光曲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的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使学生能抓住重点段,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贝多芬是个富有同情心、热爱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的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使学生能抓住重点段,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同学们知道刚才听的乐曲是什么吗?关于这首曲子的创作过程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一起来学习课文《月光曲》。
板书课题。
2简介《月光曲》及贝多芬。
《月光曲》即《月光奏鸣曲》,是德国著名钢琴家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
贝多芬(1770—1827),德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
从小接受父亲的音乐训练,学会了弹琴和作曲。
自1792年起,他一直定居维也纳,后来成为德国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28岁时,他听力开始减弱,50岁时双耳失聪,但仍坚持创作。
他生活在奥地利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主要有交响曲九部、钢琴奏鸣曲三十二首。
他的音乐创作,集古典派大成,开浪漫派先河,对欧洲音乐的革新与发展,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录音,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2再读课文,说说全文可分为几部分。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详细介绍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全过程。
3课文第2~10自然段详细介绍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能否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将这部分分成三层呢?
第一层(第2自然段):贝多芬散步时听到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二层(第3~9自然段):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作并弹奏了《月光曲》。
第三层(第10自然段):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的工夫,把曲子记录了下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重点探究课文
1学习第一部分。
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交流体会:
说说这个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两百多年前
地点:德国
人物:贝多芬
事件: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2学习第二部分第一层。
自由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
“断断续续的琴声”说明了什么?
钢琴声断断续续,说明琴弹得很不熟练,而所弹的曲子恰巧是贝多芬创作的,这不能不引起贝多芬的好奇心,这样就为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指名分角色读第三自然段。
(1)指导朗读。
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
(2)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学生甲: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
喜欢我的曲子。
学生乙:他们又这么穷,买不起票,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4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原来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
5分角色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1)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为什么盲姑娘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呢?
(2)指导朗读,出示句子:
“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听到琴声,盲姑娘会思考这弹琴的人是谁。
因此课文上两个“您”读起来应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作出了判断,弹得这么纯熟,感情这么深,只有贝多芬,因此第二个“您”就很肯定。
6这时,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题话?指名读第七、八自然段。
贝多芬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只是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当时他想到了,想到了,想到了。
(出示投影,学生口头填空)
7精读第9自然段。
(1)读第9自然段,谈《月光曲》的内容及自己想象到的景象。
(教师随机板书: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2)分清景物与联想。
①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是联想)是谁的联想?(兄妹俩)从哪个词看出来的?(好像)
②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
那么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正从水天交接的地方升起来呢?
(板书:柔和徐缓有力快速高昂激荡)
(3)想象这些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4)你听了这首曲子好像看到了什么?
(5)联系贝多芬创作的原因,想想《月光曲》是反映月光和大海变化的吗?
(是反映贝多芬那天晚上和穷兄妹俩接触的过程和他的感情变化的。
)
四、揣摩形象,领略人格
1师:本文塑造了几个人物?(学生回答:贝多芬、穷兄妹俩)你对谁印象最深刻?请说说你对他的感受?
2学生自由交流。
(教师适机板书)
(1)贝多芬: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奏乐曲,可以感受到他不辞劳苦,一心为民作曲弹琴的精神和博大高尚的情怀。
(2)兄妹俩:作为劳苦大众的代表,他们生活很困苦,但十分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态度。
穷兄妹俩能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依为命,有着善良的品性。
哥哥因为“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家里“又太穷”,无法使妹妹得到满足而遗憾、内疚。
妹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之意,反过来温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别难过”。
兄妹俩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
3师:在几个鲜明的形象中我们领略到了人格美,这也正是贝多芬创作名曲《月光曲》的灵感源泉。
五、课堂小结
《月光曲》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
课文中,美妙的琴声让兄妹俩深深“陶醉”,“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这些都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
这个故事本身,不仅表现了贝多芬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而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七、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2选一首自己喜欢的乐曲,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3课文中,你还有哪些疑问,记录下来,下节课讨论。
板书设计
22.月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