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解读四十1:经济性裁员完整篇.doc

合集下载

企业经济性裁员方案

企业经济性裁员方案

企业经济性裁员方案根据企业内部实际状况,结合企业外部环境影响,经企业研究决定,在国家相关法律范围允许范围内进行经济性裁员。

具体方案如下:一、经济性裁员依据企业因XXX等原因,符合《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情形,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XXX规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等经济性原因,XXX年全年累计亏损XXX万元,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第X款“XXX”规定,经济性裁员属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一种法定情形,本企业符合法定的经济性裁员构成条件。

二、经济性裁员人数本企业现在岗人数为XXX人,计划裁员XX人,占全公司总人数的百分之X,符合《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关于“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应当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之规定。

三、经济性裁员法定程序依照有关劳动法律、法规规定,履行以下法定程序:(一) 在实施裁减人员前三十日召开员工大会,向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包括公司目前生产经营状况、裁减人员原因、拟裁减岗位及人员数量、实施裁减人员的时间、经济补偿办法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听取员工的意见;(二) 在实施裁减人员前十五日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书面报告裁减人员方案;(三) 公布裁减人员方案后,与被裁减人员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有关手续。

四、经济补偿办法依照有关劳动法律、法规规定,企业对被裁减人员给予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企业经济性裁员方案

企业经济性裁员方案

企业经济性裁员方案根据企业内部实际状况,结合企业外部环境影响,经企业研究决定,在国家相关法律范围允许范围内进行经济性裁员。

具体方案如下:一、经济性裁员依据企业因XXX等原因,符合《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情形,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XXX规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等经济性原因,XXX年全年累计亏损XXX万元,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第X款“XXX”规定,经济性裁员属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一种法定情形,本企业符合法定的经济性裁员构成条件。

二、经济性裁员人数本企业现在岗人数为XXX人,计划裁员XX人,占全公司总人数的百分之X,符合《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关于“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应当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之规定。

三、经济性裁员法定程序依照有关劳动法律、法规规定,履行以下法定程序:(一) 在实施裁减人员前三十日召开员工大会,向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包括公司目前生产经营状况、裁减人员原因、拟裁减岗位及人员数量、实施裁减人员的时间、经济补偿办法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听取员工的意见;(二) 在实施裁减人员前十五日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书面报告裁减人员方案;(三) 公布裁减人员方案后,与被裁减人员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有关手续。

四、经济补偿办法依照有关劳动法律、法规规定,企业对被裁减人员给予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经济性裁员的规定

经济性裁员的规定

经济性裁员的规定经济性裁员是指企业因经营困难、市场萎缩等原因,为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一种人力资源调整措施。

这种裁员方式通常是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进行,不仅要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还要考虑社会道德和职工权益的保护。

本文将就经济性裁员的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一、劳动法规定根据中国的《劳动法》第41条,雇主需要向职工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金,在以下情况下可以实施经济性裁员:1. 公司因经营困难面临破产清算的;2. 重组、分立、合并等需要减少人员的;3. 公司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

《劳动法》对经济性裁员的规定严格地限制了其适用范围,旨在保障职工的基本权益。

在裁员过程中,雇主必须提前与劳动者进行协商,并且合理地组织工作,保证其他员工不受不公平待遇。

同时,经济补偿金也是裁员过程中必须支付的一项费用,应该根据职工的工龄、工资水平等因素来确定合理的数额。

二、总部规章制度在企业内部,通常会制定一系列总部规章制度,用于约束裁员行为。

这些规定可以包括裁员的程序、标准以及职工权益的保护措施等。

企业应该明确规定裁员的决策权归属,避免单一人的决策,以免滥用职权。

同时,裁员的标准也应该明确规定,例如裁员应该从哪些岗位开始、裁员的比例是否超过一定范围等。

此外,企业还应该为被裁员工提供合理的离职服务,例如帮助他们重新就业,提供职业培训等。

三、社会责任与道德除了法律和规章制度的规定外,企业还应该考虑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和道德。

裁员会对职工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对于长期在企业工作、对企业有较高忠诚度的员工来说,他们可能面临失业、生活压力等问题。

企业在进行裁员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到职工的权益保护,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尊重和关怀。

企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减轻裁员造成的压力,例如提早通知裁员事宜,给予足够的时间准备,为职工提供再就业援助等。

此外,企业还可以积极开展内部培训和职业转型,帮助员工提升自身技能和就业能力,增加他们重新就业的机会。

四、劳动保障制度中国的劳动保障制度也为经济性裁员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措施。

解读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及实例分析2篇

解读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及实例分析2篇

解读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及实例分析2篇篇1一、前言本文旨在解读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并结合实例进行深入分析。

劳动合同法是为了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而制定的。

其中,第四十条涉及用人单位在特定情况下的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对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无法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2. 条款解析:该条款赋予用人单位在特定情形下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但同时也要求用人单位遵循法定程序,包括提前通知或支付额外工资。

这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权益。

三、实例分析1. 实例一:某员工因病无法继续原工作某公司员工因病无法继续从事原工作,经过医疗期后仍然无法胜任原岗位。

公司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的规定,提前三十天通知该员工解除劳动合同。

在此情况下,公司需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金。

本案例中,公司遵循了法律程序,合法地解除了劳动合同。

2. 实例二:员工无法胜任工作某员工在公司工作期间无法胜任所担任的职位,经过培训和岗位调整后仍无法胜任。

公司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的规定,在履行提前通知或支付额外工资的前提下,解除了与该员工的劳动合同。

这一做法符合法律要求,保障了员工的合法权益。

3. 实例三: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情况由于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导致某公司与员工的劳动合同无法继续履行。

经过协商,双方无法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

公司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的规定,合法地解除了劳动合同。

解读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及实例分析7篇

解读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及实例分析7篇

解读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及实例分析7篇篇1一、前言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我国制定了劳动合同法。

本文将重点解读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并结合实例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法律规定。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了用人单位在特定情况下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情形:1. 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2. 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3. 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无法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在上述情形下,用人单位在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同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

三、实例分析实例一:劳动者患病案例张某是某公司的一名员工,在公司工作三年。

某日,张某因病住院治疗,医疗期为六个月。

医疗期满后,张某的身体状况无法继续从事原工作。

公司经过评估,也无法安排其从事其他工作。

在此情况下,公司可以提前解除劳动合同。

但公司需要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给予张某相应的经济补偿。

实例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案例李某是某公司的一名销售人员,由于其销售业绩一直未能达到公司要求,经过多次培训和岗位调整,仍无法改善。

公司认为李某无法胜任销售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可以提前解除劳动合同。

但公司必须遵循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的规定,给予李某相应的经济补偿。

实例三:劳动合同无法履行案例王某与一家制造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

在合同履行期间,由于国家政策调整和技术升级,该公司的生产线进行了重大调整,导致王某的原有岗位被取消。

经过双方协商,无法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可以提前解除劳动合同。

但公司需要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给予王某相应的经济补偿。

四、总结1. 用人单位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提前解除劳动合同;2. 用人单位在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同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3. 劳动者在遇到相关情况时,应了解自己的权益,并与用人单位合理协商。

企业经济性裁员方案

企业经济性裁员方案

企业经济性裁员方案经济性裁员,是指用人单位一次性辞退部分劳动者,以此作为改善生产经营状况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保护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和生存能力,度过暂时的难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全体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

”由于经济性裁员也必然影响职工生活,增加社会失业率,因此,裁员要符合法律规定的范围,要按照裁员的法定程序。

经济性裁员的情形(1)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

这一情形的核心是依照企业破产法进行重整,《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规定,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依照本法规定清理债务。

在此过程中企业可以依照实际情况,依法裁员。

(2)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

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是随时都会出现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只能依靠自身力量克服上述困难,这就必然涉及到裁员问题,因此裁减人员对用人单位来说势在必行。

裁减技术、效率低的人员有利于用人单位渡过难关,走出困境。

(3)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

这一情形之下又包括三种情况:一是企业因转产经变更劳动合同需裁减人员,二是企业因重大技术革新经变更劳动合同仍需裁减人员,三是因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仍需裁减人员。

此三种情况都是在先变更劳动合同仍解决不了问题之后再行裁减人员的。

(4)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此条款为兜底条款,旨在其他情形下,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用人不得不裁减人员。

经济性裁员的条件和程序(1)对于需要裁减人员20人以上或者虽不足20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10%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才可以裁减人员。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实用版)目录一、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的概述二、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的内容详解1.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三种情形2.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的情况3.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的情况4.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三、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的解读1.无过失性辞退的规定2.保护劳动者权益的目的3.客观情况变化的几种情况四、结论正文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是我国劳动法中关于劳动合同解除的重要条款,对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来说,了解这一条款的内容和含义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的概述、内容详解、解读和结论四个方面,对这一条款进行深入的解析。

一、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的概述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是关于劳动合同解除的规定,主要规定了用人单位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提前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同时也对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和补偿进行了规定。

二、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的内容详解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在以下三种情形下可以提前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1.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3.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三、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的解读1.无过失性辞退的规定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是关于无过失性辞退的规定,即用人单位根据劳动合同履行中客观情况的变化而解除劳动合同。

这里的客观情况既包括用人单位的,也有劳动者自身的原因。

2.保护劳动者权益的目的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对因客观情况变化导致劳动合同解除规定了提前通知或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目的在于对劳动者的保护,为劳动者寻找新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时间保障。

3.客观情况变化的几种情况用人单位因客观情况变化而解除劳动合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经济性裁员法律规定及注意事项

经济性裁员法律规定及注意事项

关于企业经济性裁员的法律规定一、法律规定1、《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经济性裁员】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一)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二)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三)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四)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下列人员:(一)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二)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三)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

用人单位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裁减人员,在六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的,应当通知被裁减的人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

2、劳动部关于印发《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的通知(劳部发〔1994〕447号)第四条用人单位确需裁减人员,应按下列程序进行:(一)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并提供有关生产经营状况的资料;(二)提出裁减人员方案,内容包括:被裁减人员名单,裁减时间及实施步骤,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集体合同约定的被裁减人员经济补偿办法;(三)将裁减人员方案征求工会或者全体职工的意见,并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四)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报告裁减人员方案以及工会或者全体职工的意见,并听取劳动行政部门的意见;(五)由用人单位正式公布裁减人员方案,与被裁减人员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按照有关规定向被裁减人员本人支付经济补偿金,出具裁减人员证明书。

第五条用人单位不得裁减下列人员:(一)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二)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三)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企业经济性裁员规定

企业经济性裁员规定

一、什么情况下企业可以裁员《劳动合同法》第41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一)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二)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三)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四)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由此可见,《劳动合同法》第41条规定了裁员的人数要求。

依据该规定,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才可启动裁员程序。

用人单位如果裁减人员人数不足法定标准,不能启动裁员程序集中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只能按照劳动合同法第36条、第39条、第40条的规定与单个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否则就是违法,须承担违法解雇的法律风险。

二、企业裁员经济补偿如何计算裁员也属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的一种法定方式,依据《劳动合同法》第46条规定,用人单位因裁员而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经济补偿金的标准依照第四十七条规定。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这里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计算经济补偿金的工资标准究竟该如何确定?在实践操作中很多用人单位仅以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或基本工资作为计算基数,这是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违反了法律规定。

2008年9月18日公布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对此进行了明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的月工资按照劳动者应得工资计算,包括计时工资或者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

劳动法关于裁员规定

劳动法关于裁员规定

劳动法关于裁员规定
劳动法关于裁员规定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需要裁减人员: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仍需裁减人员;出现严重生产过剩或者市场开拓欠佳;企业发生大幅度裁员;企业生产经营发生严重滑坡或者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企业债务到期或者大量债务到期难以偿还;企业营业发生严重困难;企业亏损或者资金严重不足,确需裁减人员;企业重组或者重大资产转让后需要裁减人员;以及其他企业法定或者劳动合同法规定需要裁减人员的情形。

用人单位依照前款规定裁减人员,在六个月内录用人员的,应当优先录取被裁减人员。

综述:劳动合同的取消或解除需要遵循法定程序,否则可能会违法。

如果公司的岗位确实被取消,公司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员工。

公司需要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并听取工会或职工的意见。

之后,裁减人员方案需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方可进行裁员。

否则,将面临支付赔偿金的风险。

1。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一项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一项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一项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一项是我国法律对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的一项明确规定。

该条款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应当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

”这一条款强调了用人单位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应当遵循公平、合理的原则,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具体规定的内容和意义在于,当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之时,应当给予劳动者一定的经济补偿。

这种补偿既是对劳动者过去为企业所作贡献的肯定,也是对劳动者在离职后生活保障的体现。

此外,这一规定还有助于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减少劳动纠纷的发生。

在适用该条款时,企业应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企业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应遵循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操作的合法性。

2.充分沟通。

企业在作出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决定前,应与劳动者进行充分沟通,说明理由,听取劳动者的意见。

3.支付经济补偿。

企业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要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一项的规定,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

4.妥善处理劳动者档案。

企业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应妥善处理劳动者的档案,并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而对于劳动者来说,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也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1.了解法律法规。

劳动者应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自己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时的权益。

2.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劳动者要确保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以便在发生纠纷时,作为维护自己权益的依据。

3.留存相关证据。

劳动者应留存与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相关的文件和证据,以便在发生纠纷时,能够提供给自己有利证据。

4.寻求法律帮助。

当劳动者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寻求劳动监察部门或律师的帮助,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总之,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一项为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时提供了法律保障。

解读《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

解读《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

解读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应当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一)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二)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三)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四)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下列劳动者:(一)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二)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三)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

用人单位在六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的,应当通知被裁减的人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

【解释】本条是关于经济性裁员的规定。

一、规定经济性裁员的原因经济性裁员是用人单位行使解除劳动合同权的主要方式之一。

凡是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国家,都或多或少允许用人单位在一定条件下解除劳动合同,其原因是法律赋予了企业经营自主权。

我国劳动合同法允许一定条件下用人单位进行经济性裁员,其原因也是企业享有经营自主权。

我国宪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了国有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自主经营。

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是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是独立经济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因此享有经营自主权是现代企业的应有内容。

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不仅包括生产自主权,也包括用人自主权。

用人自主权是企业经营自主权的重要内容,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招用人员,也可以裁减人员。

如果企业在生产经营困难等情况下不能裁减人员,那么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就没有办法落实,也会使企业背上冗员的包袱,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利于进行公平竞争。

解读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及实例分析8篇

解读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及实例分析8篇

解读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及实例分析8篇篇1一、前言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我国制定了劳动合同法。

本文将重点解读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并结合实例进行深入分析。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了用人单位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具体来说,有以下情形之一时,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1. 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2. 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3. 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无法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三、实例分析实例一:劳动者患病案例小张在一家公司担任工程师职务,因患病休假三个月。

医疗期满后,他无法胜任原工程师岗位的工作,同时也不能胜任公司另行安排的其他工作。

公司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小张解除劳动合同。

在此案例中,公司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一项的规定,合法地解除了劳动合同。

实例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案例小李在一家销售公司担任销售代表,因其业绩一直未能达到公司要求,经过多次培训和岗位调整,仍无法胜任工作。

公司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二项的规定,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小李解除劳动合同。

在此案例中,公司合法地解除了劳动合同。

实例三:劳动合同无法履行案例小王与一家制造公司签订了一份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

在合同履行期间,由于国家政策调整,导致该公司生产线发生重大变化,原劳动合同无法继续履行。

经过协商,双方无法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

公司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三项的规定,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小王解除劳动合同。

在此案例中,公司合法地解除了劳动合同。

四、总结与建议通过对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的解读及实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解读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及实例分析

解读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及实例分析

解读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及实例分析一、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解读第四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在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公益性岗位的含义和范围“公益性岗位”是再就业工作中出现的新名词概念,国家“十五”期间已明确提出要建立大龄就业困难人员的再就业援助制度,创设和开发各种公益性岗位。

所谓公益性就业岗位,指面向社区居民生活服务、机关企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和社区公共管理服务的就业岗位,以及清洁、绿化、社区保安、公共设施养护等就业岗位。

但从目前来说,还难以从政策上对其范围作一明确规定。

因此,中央号文件主要对由政府出资,用来优先安置大龄就业对象就业的社区公益性岗位范围作了规定。

【解读】本条是关于无过失性辞退的规定。

用人单位根据劳动合同履行中客观情况的变化而解除劳动合同。

这里的客观情况既包括用人单位的,也有劳动者自身的原因。

前者可能是由于经营上的原因发生困难,亏损或业务紧缩;也可能因为市场条件、国际竞争、技术革新等造成工作条件的改变而导致使用劳动者数量下降;后者则是由于原本胜任的工作在用人单位采取自动化或新生产技术后不能胜任,或者是因为身体原因不能胜任。

本条对因客观情况变化导致劳动合同解除规定了“提前通知”或“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

目的在于对劳动者的保护,为劳动者寻找新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时间保障。

用人单位因客观情况变化而解除劳动合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第二十五条、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支付了赔偿金的,不再支付经济补偿。

劳动法对经济裁员与个别解雇的规定

劳动法对经济裁员与个别解雇的规定

劳动法对经济裁员与个别解雇的规定
劳动法对经济裁员和个别解雇都有一些规定。

1. 经济裁员:根据劳动法,经济裁员可以在以下情况下进行:
- 企业经营遇到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
- 企业发生重大技术变革或者经营方式调整,需要裁减人员并按照
规定安置的;
- 企业改制、破产、解散等情况下,需要裁减人员并按照规定安置的。

2. 个别解雇:根据劳动法,个别解雇可以在以下情况下进行:
- 员工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行为严重失职的;
- 员工转岗、培训合理要求而不同的;
- 员工严重违反劳动合同规定的;
- 员工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在执行经济裁员和个别解雇时,劳动法还规定了相关程序和限制:- 企业在进行经济裁员或个别解雇之前,需要提前30天向工会或者全
体劳动者进行告知,并且进行听证;
- 经济裁员或个别解雇的安置,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对被裁减员
工要进行合理的安置,如提供再就业服务、培训等;
- 对于不符合规定或者没有合理事由的经济裁员和个别解雇,劳动者
可以提起劳动争议或者劳动仲裁。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经济裁员和个别解雇的规定可能因国家、
地区或企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建议根据当地的劳动法规定进行查询。

劳动法中的经济性裁员怎样理解

劳动法中的经济性裁员怎样理解

劳动法中的经济性裁员怎样理解经济性裁员是⽤⼈单位⾏使合同解除权的主要⽅式之⼀,在裁员制度普及的今天,为了企业的健康未定发展,法律都在⼀定程度上允许企业进⾏经济性裁员。

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如何理解关于中经济性裁员的相关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焦点。

店铺⼩编整理了相应的法律条⽂与知识,为您提供⼀定的参考。

劳动法中的经济性裁员怎样理解《劳动法》第⼆⼗七条规定:⽤⼈单位濒临破产进⾏法定整顿期间或者⽣产经营状况发⽣严重困难,确需裁减⼈员的,应当提前三⼗⽇向⼯会或者全体职⼯说明情况,听取⼯会或者职⼯的意见,经向劳动⾏政部门报告后,可以裁减⼈员。

⽤⼈单位依据本条规定裁减⼈员,在六个⽉内录⽤⼈员的,应当优先录⽤被裁减的⼈员。

⼀、裁员的实质要件(结合劳动合同法理解)经济性裁员是⽤⼈单位出于经营⽅⾯考虑⽽进⾏的。

尽管名为经济性裁员,其实质还是⽤⼈单位单⽅解除劳动合同的⼀种⽅式。

劳动合同法规定4种情形下⽤⼈单位可以进⾏经济性裁员:1.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重整的。

2.⽣产经营发⽣严重困难的。

何谓“⽣产经营发⽣严重困难”?劳动部《企业经济性裁减⼈员规定》第⼆条规定,企业⽣产经营发⽣严重困难,应当达到当地政府规定的严重困难企业标准。

这个“标准”各地定的不⼀样,如省市把企业严重困难的标准定为:出现亏损,已采取“停⽌招⼯”、“清退劳务性⽤⼯”、“降低⼯资”等全部措施满半年仍然亏损,且⽣产经营状况⽆明显好转的状况。

3.转产、重⼤技术⾰新或者经营⽅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员的。

4.其他因劳动合同订⽴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重⼤变化,使劳动合同⽆法履⾏的。

实践中,有⼀些客观经济情况发⽣变化需要经济性裁员的情形,如有些企业为了防治污染进⾏搬迁需要经济性裁员的,也应当允许。

1995年1⽉1⽇起施⾏的劳动法第⼆⼗七条仅把可以裁员的条件限定为“⽤⼈单位濒临破产进⾏法定整顿期间”和“⽣产经营状况发⽣严重困难”两种情形。

相⽐之下,劳动⼤⼤放宽了经济性裁员的实质性条件。

公司裁员赔偿标准内容.doc

公司裁员赔偿标准内容.doc

公司裁员赔偿标准内容公司裁员赔偿标准在劳动合同法中有规定,裁员的程序跟处分规定都有,你可以具体了解一下:第四十一条有以下情形之一,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缺乏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一)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二)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三)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四)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以下人员:(一)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二)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三)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

用人单位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裁减人员,在六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的,应当通知被裁减的人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

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

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工资的起算时间为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截止时间为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前一日。

劳动合同到期公司不续签首先,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合同期满的,劳动合同终止,至于是否续签需要双方协商来确定,你们也可以问一下公司的意见,看是否是要与你们续签。

劳动合同法解读四十一:经济性裁员

劳动合同法解读四十一:经济性裁员

劳动合同法解读四十一:经济性裁员第四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应当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一)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二)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三)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四)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下列劳动者:(一)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二)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三)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

用人单位在六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的,应当通知被裁减的人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

【解读】本条是关于经济性裁员的规定一、规定经济性裁员的原因经济性裁员是用人单位行使解除劳动合同权的主要方式之一。

凡是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国家,都或多或少允许用人单位在一定条件下解除劳动合同,其原因是法律赋予了企业经营自主权。

我国劳动合同法允许一定条件下用人单位进行经济性裁员,其原因也是企业享有经营自主权。

我国宪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了国有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自主经营。

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是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是独立经济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因此享有经营自主权是现代企业的应有内容。

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不仅包括生产自主权,也包括用人自主权。

用人自主权是企业经营自主权的重要内容,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招用人员,也可以裁减人员。

如果企业在生产经营困难等情况下不能裁减人员,那么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就没有办法落实,也会使企业背上冗员的包袱,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利于进行公平竞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合同法解读四十一:经济性裁员-
第四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应当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
(一)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
(二)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
(三)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
(四)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下列劳动者:
(一)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二)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三)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

用人单位在六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的,应当通知被裁减的人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

【解读】本条是关于经济性裁员的规定。

一、规定经济性裁员的原因
经济性裁员是用人单位行使解除劳动合同权的主要方式之一。

凡是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国家,都或多或少允许用人单位在一定条件下解除劳动合同,其原因是法律赋予了企业经营自主权。

我国劳动合同法允许一定条件下用人单位进行经济性裁员,其原因也是企业享有经营自主权。

我国宪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了国有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自主经营。

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是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是独立经济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因此享有经营自主权是现代企业的应有内容。

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不仅包括生产自主权,也包括用人自主权。

用人自主权是企业经营自主权的重要内容,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招用人员,也可以裁减人员。

如果企业在生产经营困难等情况下不能裁减人员,那么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就没有办法落实,也会使企业背上冗员的包袱,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利于进行公平竞争。

在劳动法中承认经济性裁员是各国的普遍做法。

国外劳动法中基本上都有经济性裁员的内容。

如英国雇佣权利法中规定,在企业关闭或者企业对其人员确需减少时,用人单位可以经济性裁员。

我国劳动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可以裁减人员。

由于经济性裁员涉及劳动者的人数众多,社会影响广泛,因此在制定劳动合同法过程中,如何进一步规范经济性裁员一直是讨论和修改的重点和热点。

关于经济性裁员主要的立法原则是既要保护用人单位合理调整企业结构的权利,也要防止用人单位随意进行经济性裁员。

二、经济性裁员的内涵
简单的讲,经济性裁员就是指企业由于经营不善等经济性原因,解雇多个劳动者的情形。

对经济性裁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经济性裁员属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一种情形。

在市场经济中,用人单位直接面对的是市场竞争,为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使企业保持一定的活力,用人单位必须在用人方面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体制。

为此,劳动合同法规定,在满足一定条件下,用人单位可以单方解除还未到期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以及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经济性裁员是用人单位出于经营方面考虑,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方式。

尽管名为经济性裁员,其实质是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一种方式。

在经济性裁员中,由于是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且劳动者并没有过错,因此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第二、进行经济性裁员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性原因,而不是劳动者个人原因。

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平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权利义务,促使劳动合同的正常履行,劳动合同法不允许用人单位随意单方解除劳动合同,规定只有在四种情况下用人单位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是劳动合同双方协商一致的情况下,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二是劳动者有法定过错的,如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失的、兼职的、欺诈、胁迫或者乘人之危致使劳
动合同无效的、犯罪的等;三是劳动者不能适应工作的,如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的、不能胜任工作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等;四是劳动者没有任何过错或者不适应工作岗位的情形,由于经济性原因而经济性裁员的。

在上述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四种方式中,经济性裁员有着特殊的解除原因,这些经济性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企业因为经营发生严重困难或者依照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二是企业为了寻求生存和更大发展,进行转产、重大技术革新,经营方式调整的;三是兜底条款,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第三、经济性裁员只发生在企业中。

劳动合同法第二条规定了适用范围,用人单位的范围比较广,包括各类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

经济性裁员只能发生在企业中,只有企业才有可能进行经济性裁员。

在有些国家中,经济性裁员只发生在中型或者大型企业中,微型和小型企业不受经济性裁员规定的约束,其主要原因是微型或者小型企业一次性解除劳动合同的数量较少,其社会影响比较小,不需要纳入经济性裁员的范围进行规范。

同时,国外的经济性裁员需要企业与工会进行谈判,而微型或者小型企业缺乏谈判的能力。

在劳动合同法制定过程中,考虑到整部劳动合同法中都没有区分企业的规模,且我国经济性裁员并没有国外的谈判机制,我国经济性裁员主要是履行一些法定程序,微型或者小型企
业都容易做到,因此本条中并没有区分企业的规模。

第四、构成经济性裁员必须要一次性解除法定数量的劳动合同。

在劳动合法的制定过程中,经济性裁员究竟要一次性裁减多少人才是合适的一直是讨论的热点。

劳动合同法草案曾规定,裁减人员五十人以上的构成经济性裁员。

对此,在全文公开征求社会意见过程中,批评意见几乎呈一边倒的趋势,绝大部分意见都认为五十人的标准太高。

有的主张人数越少越好,甚至认为只要裁减两人以上就构成经济性裁员,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考虑到对于劳动者而言,经济性裁员是双刃剑,经济性裁员的人数标准太低,用人单位容易利用解除条件较为宽泛的经济性裁员进行解除劳动合同,反倒对劳动者不利。

同时要考虑社会的承受力,如果一次性解雇较多劳动者但不履行说明情况、听取意见、报告程序,将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因此,劳动合同法规定一次性裁减人员二十人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人数百分之十以上的,才是经济性裁员。

劳动合同法解读四十一:经济性裁员-
四、进行经济性裁员必须遵循社会福利原则
根据实际情况,经济性裁员中裁减的人数不定,在裁减一部分劳动者时,就涉及到裁减哪些劳动者的问题。

有些意见认为,用人单位进行经济性裁员时,除了出于削减人员工资费用的目的外,有时还要达到一个对员工结构进行调整以增强经营能力的目的,因此建议裁减人员名单由用人单位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这种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经济性裁员不能只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很多国家都规定经济性裁员必须遵循社会福利原则,即经济性裁员中还要考虑社会因素,优先保护对用人单位贡献较大、再就业能力较差的劳动者。

在德国,劳动法规定经济性裁员时,必须先裁减年龄小的、工龄短的、家庭负担轻的、身无残疾的劳动者,否则就是违法。

劳动合同法规定经济性裁员中优先留用人员时,主要从劳动合同期限和保护社会弱势群体角度出发,规定了三类优先留用人员。

其中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人员,主要是考虑劳动者对劳动合同的有较长期限的预期,法律应对这种预期予以相应保护。

规定优先留用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抚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劳动者,主要是考虑这类劳动者对工作的依赖性非常强,一份工作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基本生活,不能将其随意推向社会,对这类社会弱势群体法律应给予相应保护。

三类优先留用的劳动者之间并没有谁优先的顺序,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予以留用。

五、重新招用人员的,被裁减人员具有优先就业权
劳动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用人单位依据本条规定裁减人员,在六个月内录用人员的,应当优先录用被裁减的人员。

劳动合同关于经济性裁员后,重新招用人员,被裁减人员具有优先就业权的规定主要是延续了劳动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

这所以赋予被裁减人员优先就业权,主要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被裁减人员并不是因为个人有违法违纪违规的行为而被解除劳动合同的,是因为用人单位经营出现严重困难等情况服从大局而被解除劳动合同的,因此在用人单位生产经营正常后,重新招用人员时,应优先照顾被裁减的劳动者;二是被裁减人员对用人单位比较熟悉,技术也熟练,对用人单位而言并不完全是负担;三是可以有效防止用人单位以经济性裁员为借口,随意裁减劳动者。

同时,为更好的保护被裁减人员的合法权益,劳动合同法增加规定了,用人单位有通知被裁减人员的义务,以使被裁减人员慎重考虑,及时行使优先就业权。

有的意见提出,优先招用被裁减人员对被裁减人员是一种保护,但同时却是对其他未就业者是一种限制。

为了更好的平衡被裁减人员、未就业者及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劳动合同法对被裁减人员的优先就业权作了限制,即强调在同等条件下的优先权。

如果被裁减人员各方面条件与其他劳动者的条件没有明显差距的,用人单位应当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

;
:耗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