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2教案 3.9赤壁赋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高一-新课标赤壁赋精品教案

人教版语文高一-新课标赤壁赋精品教案
4.默读。要求学生对照注解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正音,疏通文意。
5.师生共同小结文言知识。(出示投影)
(1)拼音
属客(zhǔ)窈窕(yǎotiǎo)少焉(shǎo)斗牛(dǒu)
冯虚(pínɡ)桂棹(zhào)倚歌而和之(yǐhè)
嫠妇(lí)愀然(qiǎo)相缪(liáo)舳舻(zhúlú)
酾酒(shī)匏樽(páozūn)蜉蝣(fúyóu)肴核(yáo)
人教新课标高一必修2第三单元《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诵读要领,熟读并背诵全文。
2.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句子,如“侣鱼虾而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渺渺兮予怀”等句子。
3.积累文中有生命力的四字短语,如清风徐来、白露横江、如泣如诉、月明星稀、一叶扁舟、沧海一粟等。
二、解题
多媒体显示:
1.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被贬官,先后到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御史李定等摘其托讽诗中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讥朝廷,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祐中,旧派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徽宗即位(1100)赦还。第二年死于常州。
同一时期,苏轼还写了一篇绝妙的小品文《赤壁记》,可以作为说明材料。
出示投影:
赤壁记
苏 轼
黄州少西,山麓半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所,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时曹公败归华容,路多泥泞,使老弱先行,践之而过。”曰:“刘备智过人,而见事迟。华容夹道皆葭苇,使纵火,则吾无遗类矣。”今赤壁少西,对岸即华容镇,庶几是也!然岳州复有华容县,竟不知孰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3.9赤壁赋教案(1)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3.9赤壁赋教案(1)教案

3.9赤壁赋教课设计一、教课目的:1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熟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课重难点:1领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2语言运用的妙处。

三、教课课时:二课时一.作者背景苏轼身世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遇到优秀的文学熏陶,特别是在父亲苏洵由奋发念书而入仕的影响下,从前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 21 岁,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务,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崎岖的宦途生涯。

现在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祸,危机重重,一大量有政治志向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医生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武也踊跃参加此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 的建议固然这样,但因为他希望对改革应采纳平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买卖气。

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吞并土地带来的对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实行新法时,苏武偏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公司内部权益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嘲讽新法的诗句进行诬告。

“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赦罪开释,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落访惶,精神上孤单愁闷。

可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川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集人生思虑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政局发生变化,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质中实行,当旧党要取销全部新法时,他又自告奋勇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此被诬为“王安石第二”遇到排斥。

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登台,又以诗人曾依赖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3.9《赤壁赋》教案(1)(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3.9《赤壁赋》教案(1)(精品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学习本文清新流畅、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

2、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以及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感情变化以及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苏轼的宇宙观以及文中所传达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文本对于苏轼,我们已经不陌生,他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以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脍炙人口。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开词中豪放一派,对后代有深远影响。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被贬官,先后到杭州,密州等地任职。

1079年,御使李定等摘其讽谕诗中的诗句,诬陷他以诗诽谤朝廷,被捕下狱(乌台诗案)。

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1082年,苏轼被贬黄州已经两年。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两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解读文本(一)听朗读课文。

要求:1、注意字词的读音及断句;2、说说你听此文的初步感受。

听完朗读,让学生交流对《赤壁赋》有什么初步感受?在学生发表意见基础上教师归纳:1、语言上有一种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2、写景上有一种境界开阔飘飘欲仙的感觉。

3、情感上是悲中有乐,乐中有悲。

(二)研读第一段1、默读,要求疏通句意(略)。

2、朗读,赤壁之景到底怎样,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

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之茫然3、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风月无边的赤壁秋景图。

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板书:画意——美4、“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词句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明确:“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有听凭、随意的意思。

语文:3.9《赤壁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语文:3.9《赤壁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6 赤壁赋名师导航内容感知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累官至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

诗、文、书、画,均称大家。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词属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

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

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全文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借景物描写与主客问答的手法,紧扣赤壁的风月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全文含而不露,意在言外,将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从形式上看,既自由疏放,灵动有致,又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它融诗、赋、文于一体,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议论。

可以说,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学习时要注意多加朗读、背诵,细细体味。

咬文嚼字1.字音属.客(zhǔ) 窈窕..(yǎo tiǎo) 扣舷.(xi án ) 冯.虚御风(p íng ) 桂棹.(zh ào ) 倚.歌(yǐ) 和.之(h è) 余音袅袅..(niǎo niǎo) 幽壑.(h è) 嫠.妇(l í) 愀.然(qiǎo) 正襟.危坐(j īn ) 壬戌..(r én x ū) 舳舻..(zh ú l ú) 酾.酒(sh ī) 横槊.(shu ò) 江渚.(zhǔ) 麋.鹿(m í) 匏樽..(p áo z ūn ) 蜉蝣..(f ú y óu ) 扁.舟(pi ān ) 肴.(y áo ) 酌.(zhu ó) 藉.(ji è) 2.多音字3.形近字⎩⎨⎧琴弦弦船舷舷 ⎩⎨⎧椅子椅倚靠倚 ⎩⎨⎧枭雄枭袅袅袅 ⎩⎨⎧航行航舳舻舻 ⎩⎨⎧书籍籍狼藉藉 4.通假字举酒属.客(“属”通“嘱”,劝人饮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山川相缪.(“缪”通“缭”,盘绕)5.古今异义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文中指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高中语文-3.9《赤壁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3.9《赤壁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3.9《赤壁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9赤壁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三、德育渗透目标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用心爱心专心- 2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用心爱心专心- 3 -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二、作者背景及解题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武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语文 第9课《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语文 第9课《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9课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文言句式;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辨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学习文言句式。

2、了解情感基调在主客问答之间的跌宕起伏。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

这段话是今年已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

我认为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

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

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

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

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

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注:①关于乌台诗案②此处“赤壁”)写作背景关于乌台诗案乌台,汉书《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

元丰二年,( 1079 )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从六月以来,权监察御史里行(权,代理;里行,见习)何正臣、舒亶( d ǎ n ),国子博士(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的官员)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 4 次上述弹劾苏轼。

人教新课标必修2精品教案(9 赤壁赋)

人教新课标必修2精品教案(9 赤壁赋)

9 赤壁赋从容说课《赤壁赋》是苏轼的传世名作,写作本文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因此,本文以朗读、启发为主,拟定两课时,教学设想:第一课时:由学生介绍从网络、书籍中查找到的有关苏轼的资料,采用质疑、探究的方法分析文章第一、二段中的感情,以诵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词语、句意,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赋”的韵味,边读边画出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指导学生完成背诵, 教学设想:第二课时:与上一课衔接,分析其余文段,并完成背诵,找出自己最欣赏和感受最深的文句交流分析,并就这句话,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篇读书札记,还可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后赤壁赋》对比拓展阅读,加深理解,教学重点本课主要是借景抒情,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心志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达意的目的,教学难点生命的意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三维目标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2.熟读并背诵课文,3.合作学习,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品味作者的语言和思想魅力,4.探究与活动,在朗读中体悟文章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5.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确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6.分析作者豪放达观的心态,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跟随王羲之游览了兰亭美景,感受了魏晋风采之后,我们穿过时空的走廊,来到北宋,今天带领我们游历的是北宋大文豪苏轼,苏东坡,大家应该对他十分熟悉吧, 生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我们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生他被贬来过广东,跟我们也有一些渊源,生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美食家,他爱吃荔枝,而且贪吃,因为他好像写过“日啖荔枝三百颗”,他一点儿也不怕上火!生对,对,他真的是美食家,“东坡肉”就是他发明的,师看来,大家对苏东坡是有些了解,但不全面,下面我们请刘丽同学给大家展示她做的有关苏轼的课件,大家欢迎,【学生展示课件】苏轼的生平与成就: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苏轼,他诗、词、散文里所表现的豪迈气象、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欧阳修、梅尧臣等所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进一步发展的成果,表现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生长在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已取得胜利,社会文化在中唐以后又一次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同时由于豪强的兼并,边备的松弛,官僚机构的庞大而无能,北宋王朝的内外危机正在暗中滋长,苏轼少年时期就积极关心当时社会的人情风俗和北宋王朝的政治措施,希望能继承范仲淹、欧阳修等的事业,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出身于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早有文名,母亲能教他读《汉书》,由于家庭的教育,前辈的熏陶,以及他自己的刻苦学习,青年时期的苏轼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为欧阳修、梅尧臣等所称许, 同王安石一样,苏轼对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也感到不安,希望加强封建王朝的统治,仁宗末年,他向朝廷上制策,提出厉法禁、抑侥幸、决壅蔽、教战守等主张,要求“励精庶政,督察百官,果断而力行”(见《辩试馆职策问札子》),表现出一个要求改革的政治家风度,然而由于他所处的中等地主阶层的地位,不愿意过多地触犯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他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的是书房生活,对当时社会因豪强兼并而引起的危机,远没有王安石看得清楚,因此,他的改革多从总结历史经验出发,强调“任人”而忽视变更“法制”,尤其反对急进的措施,当神宗初年王安石实行打击豪强地主的新法时,他就上书反对,并以此出任杭州通判,转知密、徐、湖三州,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做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这时期在政治上的保守态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在文艺上的成就,他当时写的部分诗文就片面夸张了新法推行时的流弊,助长了旧党的声势,影响了新法的实施,贬官黄州以后,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辟地耕种,有较多机会接近下层人民,政治态度有所改变,但是政治上的挫折,也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黄州是长江中游形势险要之地,武汉三镇即在它的西面,我国不少英雄人物曾经在这里展开军事上、政治上的斗争,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英雄人物的激发之下,他写出一些著名的散文和词篇,如《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哲宗即位,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苏轼在新法推行时虽上书神宗表示反对,但对“裁减皇族恩例,刊定任子条式,修完器械,阅习旗鼓”等裁抑贵族特权、增强国防力量的措施,却表示赞同(见《上神宗皇帝书》),多年地方官吏的经历,也使他对社会矛盾和新法的某些好处有进一步的了解,这时司马光等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他“深虑数年之后,取吏之法渐宽,理财之政渐疏,备边之计渐弛”,主张对新法“校量利害,参用所长”(见《辩试馆职策问札子》),反对执政大臣的一意孤行,又以此受到旧党里程颐一派的攻击,出知杭、颖、定三州,到他59岁时,新党再度执政,他先后被贬官岭南的惠州和海南的琼州,苏轼在历任地方官吏时,比较关心人民疾苦,在兴修水利、改进农业生产等方面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事情,这时的新党又只知利用新法加深对人民的剥削,他的处境就比较得到人民的同情,在琼州三年,他多方鼓励、培养当地后一辈的学者、文人,和当地少数民族也能和睦相处,因此生活虽十分艰苦,还没有改变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旺盛的创作力,徽宗即位,他因大赦内徙,次年七月卒于常州,著作有《东坡全集》100多卷,遗留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师感谢刘丽同学给我们一个全面的苏东坡,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课题,先请王军同学介绍有关赤壁的知识,【学生展示课件,介绍赤壁的历史和苏轼所游览的地点】赤壁的历史:“赤壁”二字位于赤壁矶头临江悬岩,《湖北通志》载:赤壁山临江矶头有“赤壁”二字,乃周瑜所书,相传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冬月十三日,孙、刘联军借助风势,动用火攻,大火一炬,葬送了曹操26万兵马,东吴和刘备的军队乘胜追击,直到南郡,曹操率残部北归邺城,周瑜大军高奏凯歌,回军赤壁,举行得胜宴会,把酒庆功,酒醉之余,拔剑起舞,边舞边歌曰:临赤壁兮,败曹公,安汉室兮,定江东,此山水兮,千古颂,刻二字兮,纪战功,歌罢,提剑在悬崖上深深刻下了“赤壁”二字,这一剑刻过万重山,据说江西庐山有反写“赤壁”字样,师在王军同学图文并茂的课件中,我们了解了课题的3/4,还有1/4就是梁敏同学的了,【学生展示课件,介绍有关赋的知识】有关“赋”:“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掺用散文化的句式,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师这下课题是解决了,为了给大家提供最全面的知识点,再请李立同学给大家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学生展示课件,介绍有关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关写作背景:《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文中苏子的话针对“客人”的感触而发,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最后他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显然,赋中客人和苏子的话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识,他所谈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积极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因而“客人”的话却很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所以当他把手书的《前赤壁赋》寄给好友钦之时,特地写信叮嘱道:“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师如今的社会真是信息爆炸,大家做的课件,资料丰富、翔实,有些资料比我的还全,我为你们感到骄傲,推进新课创设氛围,合作学习师下面我们就与苏老夫子同游赤壁吧,先听课文录音,初步领略文章的魅力,【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录音】师听完朗诵,你对《赤壁赋》有什么感觉?生感受最深的是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不愧是文学大师啊!生自己读不出的东西似乎一下子有了感悟,不过,一时还说不太清,生我有点儿“羽化而登仙”了,师是啊,这就是美文的效果了,下面,我们就看看苏东坡笔下和眼中的赤壁到底有什么特别,让人们歌咏和赞叹到今天,师请女生读第一段,注意语速和语调,【女生朗读第一段】师有了上一课听读的基础,同学们的朗读能力果然提高了,给大家5分钟时间,疏通文字并思考以下问题,阅读第一段,思考: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哪里?为什么作者把赤壁写得美如仙境?师谁来给我们描绘一下赤壁美景?生秋天的夜晚,月朗星稀,苏东坡与好友乘舟夜游赤壁,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师李立同学描绘很准确,夜很美,那么,再看第二问,作者为什么把赤壁写得美如仙境呢?生他用了夸张的手法,生他的心情舒畅,所以,眼中的一切都是美的,师大家忘记我们在诗歌单元里讲过的情与景的关系——生对了,谢谢老师的提醒,我觉得这一段,融情入景,情景俱佳,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师很好,长江的大气、饮酒吟诗的快感、豁达的情境一下子把人带进了诗的国土,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深蕴的人生意义,接下来,——师(微笑)知我者,大家也!知识拓展、提升师刚才,我们的苏老夫子畅饮美酒,喜赏美景,现在,他的感情又如何呢?生由乐转悲,师没错,那么,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变化是否太突兀?悲从何来?生客人的洞箫声让作者的心情变化了,师为什么?生我听过洞箫吹奏的乐曲,应该一般都是乐调悲凉的多一些,师你分析得有道理,文章里是怎样写的呢?生“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师对,作者连用了四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伴着箫声流泪,不过,大家再仔细阅读课文,作者的感情是在听到箫声才发生转变的吗?生应该是在他扣舷而歌的时候,师深入一些,分析给大家,生我从课下注释里发现,“美人”是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而他歌唱的是“望美人兮天一方”,那就是说,他的圣主或美好理想在很遥远的地方,换句话说,就是理想无法实现,这当然是悲伤的事情了,师为李伟同学的细心和深入的分析鼓掌,师结合刚才我们学习的写作背景,我们再来分析悲从何处来,很明显,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理想何在之感,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所以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进一步引出忧患整个人生的哀思来,师下面,大家一起朗读第一、二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情感,师剩余的时间,我想留给大家背诵这两段,步骤如下:【多媒体课件显示】一、熟读成诵1.分成两组,各读一段,要求一组读时另一组默读,2.分男女生读,要求一组读时另一组丢开课本试背,3.学生自读三遍,二、巩固背诵1.依据重点词的提示,自背一遍,再齐背一遍,2.可选择的背诵方法提示:重点词提示法;层理思路法;韵脚法;句式法;想象法,课堂小结好的,这节课,通过大家的共同合作,我们了解了有关作家作品的一些知识,同时我们领略了赤壁如仙境一般的美景,也听到了苏东坡的心声,上节课,我们曾领教了王羲之的感情起伏跌宕,其实,苏东坡的感情在此文里有过之而无不及,布置作业大家回去的作业是:预习其余三段,分析作者感情的变化,整理本课的重点词语,并做好积累,板书设计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师“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美景固然美丽,“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情感更让人动心,上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大文豪苏东坡的情怀,今天,我们接着去分析他的感情的变化, 师我们回顾一下昨天的内容,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了一、二两段之间的过渡,这一过渡自然圆转,不露一丝圭角,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下面,先请男生朗读第三段, 师这段与上两段的联系是——生(齐声)苏子愀然,师对,凄恻动人的洞箫让人伤感,尤其是仕途失意的苏东坡,那么,这段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生悲凉,师他为何悲凉,悲凉什么呢?推进新课创设氛围,合作学习生因为英雄伟大,而自己渺小,生老师,我觉得他说得不对,师为什么?生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伟大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师能具体谈谈“忧思”的内容吗?生像曹操称雄一世,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更何况命运不济,仕途坷坎的可怜文人?我们只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泛舟喝酒罢了,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建功立业?可见他们的悲凉,师梁亮同学的补充分析非常准确,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除此之外,作者还有悲凉吗?生“吾生之须臾”和“羡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生“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师非常好,大家有没有发现,苏轼的有感而发与王羲之的借景抒情有许多相似之处,人生、理想与眼前之景的联系是可以跨越时空的,或者应该是中国古代文人共通的, 师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梳理文字和背诵,师同学们对这一段还有疑问吗?生老师,“侣鱼虾而友麋鹿”中的“侣”和“友”怎样解释?师王军同学为我们发现了本课的两个词类活用——意动用法,这里的“友”是“以……为友”的意思,而“侣”则是“以……伴侣”的意思,而积累这些文言常见的词类活用,也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之一,师还有疑问吗?生老师,我有点儿不明白:在我们的印象里,苏东坡应该是豪放派,怎么这里看起来,他这么消极,跟我们心目中的苏东坡简直是两个人嘛,师这个问题提得好,不过,我先不作回答,等文章分析完,你一定会得到答案,知识拓展、提升师好,我们接着看作者的心声,大家把最后两段连起来读一遍,还是要注意语调, 师文章从第四段开始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大家看作者从几个方面论述主旨?生“且夫”表示进一步议论,应该是两个层次,师准确,那么,这一段与上一段的联系体现在哪里?生从“又何羡乎”看,是针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阐发的,师具体一些,生作者用水与月作比喻,借眼前的景来说理,寓理于景,他认为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因为看待事物可以从“变”与“不变”两个角度入手,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师分析得妙,苏东坡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那么,文章的第二层又是从哪个方面论述的呢?生应该是“取”与“不取”,师很准确,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了“乐”上来,大家在结尾处可以看到,苏子与客醉眠的描写,大家想,苏子这时是借酒消愁之醉,还是尽兴痛饮之醉呢?生既然作者已经释然了,他应该是尽兴痛饮之醉,师没错,这时的喝酒已不是借酒消愁,而是精神达到“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轻松娱悦了,你看三杯下肚,放枕便睡,竟至一觉醒来,“不知东方之既白”矣,而我们读者好像也在清风明月的照拂之下,跟随他进入一个酣甜如梦、忘忧驱愁的文学和哲学的境界中去了,说到这儿,我想刚才李丽同学提到的有关苏轼这篇文章是否是消极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对吗?生是的,师好吧,我们不要辜负了如此美文,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争取背诵出最后两段, 师时间到,我们尝试着把全文连贯起来背一遍,中间如果有些地方记不清楚,可以看一下课文,师我想请四组同学接力背诵,每组一段,最后一段是老师的,师好的,看来,绝大多数同学已经背出来,理清思路,也可以帮助大家加强背诵,课堂小结回头再看这篇美文,它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布置作业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我们今天的作业也是离不开赤壁的:请将本文与《后赤壁赋》或《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写成文章,板书设计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鉴赏提示:前后赤壁赋虽都以秋江月夜为景,以客为陪衬,但后赤壁赋重在游、状景,前赤壁赋则重在借景抒情,阐发哲理,本文第一段,作者在月明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而游之乐,行文在舒展平缓中,有曲折起伏,第二段,从“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的江岸夜景,写到“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的山崖危情;从“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叹,到“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心理变化,极尽腾挪跌宕之姿,第三段,借孤鹤道士的梦幻之景,表现旷然豁达的胸襟和慕仙出世的思想,习题详解一、命题意图:本题期望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通过练习来体会文中的情感线索,并较为具体深入地理解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和所阐发的哲理,参考答案:文章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玩赏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第三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而两位英雄已杳然长逝,化为陈迹,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也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而自己作为远谪黄州的小人物更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从而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第四段丢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谈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阐发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二、命题意图:本题主要是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从品味示例中的“对文”开始,引导学生在学习本文时留心语言技巧,并能仔细品味其妙处,参考答案:“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结构相同,“横”和“接”都是动词,意义相近,都有宽阔、广远的意味,“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结构相似,“纵”和“凌”都有任意飘动的意味,“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和“友”是近义词,都是名词用作动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加点词语的意义是相反的,蜉蝣渺小,沧海博大;须臾短暂,无穷永恒,“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声色相对,无禁和不竭意思相近,韵味相同、相对或相反的词语和句子,构成形式和意义上的对举,起到对比、突出、强调的作用,读起来也音韵铿锵,朗朗上口,三、命题意图:这一题紧扣课文作适当拓展,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视野,初步涉猎和学习比较鉴赏,参考答案:两《赋》写景的主要句子是:前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后赋:“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前赋所写之景,限于舟中,字字初秋之色;后赋所写之景,多观于岸上,句句初冬之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3.9赤壁赋2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3.9赤壁赋2新

《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赋”这种文体的特征,鉴赏音韵美和意境美。

2、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3、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4、体会本文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的特点。

5、学习作者历经磨难后开朗乐观的豁达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1、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方法:诵读和提问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造酒试验家(自酿养生酒),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苏东坡传·序》这里描述的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苏轼,一个曾自嘲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的人。

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上“成熟”了。

在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

二、解题及了解背景介绍赋的有关知识: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介绍写作背景:这篇赋写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 1082 )作者被贬黄州之后。

被贬的起因,是谏官李定、舒禀、何正臣等人从苏轼的诗作里摘出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名,告发他反对新法,结果苏轼被捕入狱。

《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1《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赤壁赋》的诗歌史背景、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分析文中的意象、意境、意义,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技能目标:通过诗歌解读训练,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独立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爱好文学,理解历史文物的传承与价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情感品质。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赤壁赋》的诗歌史背景和历史背景。

2. 分析《赤壁赋》的意象、意境、意义,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如何结合历史时代、社会现象、文学形式,深度解读《赤壁赋》的意蕴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讲授+读解+互动交流。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询问学生:对于《赤壁赋》有何了解?了解书名、作者、体裁、历史背景等基础知识。

2. 小组互动:学生分组交流,思考诗歌解读的目的和方法,并分享个人的文学鉴赏体验和感悟。

【Step 2】解读文本1. 讲授文本的诗歌史背景和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介绍《赤壁赋》的基本情节和特点。

2. 讲解文本的主题、意象、意境、意义,引导学生全面把握诗歌的含义与内涵。

3. 细读文本,逐行分析,强化对古汉语音韵的理解和体味。

【Step 3】鉴赏诗歌1. 用对比、题意分析、意象引申等方法,阐述诗歌的含义和表现方式,展开探究互动交流。

2. 练习口头表达,训练学生独立撰写诗歌解读、创作评论和鉴赏理解的能力。

3. 借助多媒体和图片,展示赤壁风景和诗歌名句,凸显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

【Step 4】课堂练习1. 运用《赤壁赋》的诗句,在课堂上进行词汇搭配训练和语法应用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在文中寻找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意义和表现气氛,并提出提问以检验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Step 5】课堂总结1. 对《赤壁赋》的阅读点滴和体会,各小组进行总结分享,交流学习心得和感受体会。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3单元第9课《赤壁赋》原创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3单元第9课《赤壁赋》原创教案

《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掌握本文重点字词句。

2.能力目标:体会文赋的艺术魅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表现出来的旷达。

【教学重点】关于“赋”的相关文学常识和文中的重点字词句【教学难点】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的完美融合【教学方法】串讲法,赏析法,讨论法【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苏轼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位大文学家,不仅诗词一绝,开豪放词派,在书画上也有很深的造诣。

而这位了不起的人却一生命运坎坷……嘉祐元年(1056年),二十一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其只得第二。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苏轼扶丧归里。

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当时,北宋出现政治危机。

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

终因“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懒,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3.9《赤壁赋》(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3.9《赤壁赋》(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高中语文 3.9《赤壁赋》(第5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3.9《赤壁赋》(第5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着风雨,叹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肩膀》
他将至情流动成笔下四溢的华彩,他将真我交织成理念奔腾的旋律,他将挚意挥洒成行云流水的文字,他用厚实的肩膀承担起生命的重量……
在这个有着惨白月色的夜晚,他独坐短松岗,一壶清酒伴着泪千行,他的面容在月光下憔悴而又落寞。他一定是赶了好久的路后才回到这里,他来不及洗去脸上的浮尘,来不及整理泛白的鬓角,他只想快快回到这里,再好好看看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女子,他仿佛又看见她凭栏倚窗,乌黑的长发倾泻而下。可如今,只有那棵棵松树掩映下的坟冢默默地回应他的呼唤,他的手轻轻抚过坟头,将清酒缓缓洒在坟前,深深凝望后毅然转身。这是怎样的悲痛!曾经伉俪情深,如今只剩下自己形单影只,但他没有沉沦,他用他坚实的肩膀撑起这份悲痛,撑起他残落的家,用他的肩膀撑起对亡妻深深的思念,化作一首千百年来被人传诵的词:

四、课堂检测
高考作文素材之苏轼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三单元9赤壁赋(6)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三单元9赤壁赋(6)

赤壁赋教学目标:1、指导预习,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的习惯。

2、通过课前预习、课中朗读、课后练习,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3、指导诵读,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理解词语、句意,熟悉课文内容。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知人论世,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心路历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旷达乐观、勇于面对坎坷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第1、2、3点。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第4点教学过程:布置预习:1、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内容。

找出对照注释还不能理解的词句,或问同桌,或课堂上提出共同探讨。

2、早读课反复朗读课文。

3、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几个词语。

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赤壁赋》,其作者苏轼,我们在小学、初中就已经接触过,今天我要和大家讲一个他“死里逃生”的故事。

苏轼四十三岁的时候,因为“名太高”而遭人陷害,被打入死牢,随时听候发落。

弟弟苏辙、儿子苏迈多方营救。

某一天,苏迈再次出去借钱,委托一个朋友给牢里苏轼送饭。

本来他们父子有一个约定:事情恶化宣判死刑之时就送鱼进去,而朋友不知道,那天送了苏轼最喜欢吃的鱼进去。

苏轼一看到是鱼,大吃一惊,知死期将至,便写下了两首绝命诗请狱卒转交给弟弟苏辙。

装诗的信封通过监狱的最高长官传到了当朝皇帝手上。

皇帝拆开一看,是两首绝命诗,(其中一首是: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了须偿债,十口无家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诗里写的是对皇帝的忠诚和愿与弟弟世世为兄弟的情感,大受感动;加上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立下了一个只有当朝皇帝知道的祖训:不得诛戮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于是就释放了苏轼。

苏轼死里逃生,被贬到了黄州。

该案史称“乌台诗案”。

经历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的苏轼,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靠微薄的俸禄养活不了一家人,在朋友的帮助下,开辟了一片荒地耕种自给,这片地他取名为“东坡”,同时也自号“东坡居士”。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3.9赤壁赋+第二课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3.9赤壁赋+第二课时

4.9赤壁赋创新教案【教材分析】《赤壁赋》是第四册古代散文单元中一篇哲理性很强并蕴涵了作者深沉的情感的散文。

由以前的自读课文升格为讲读课文,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而且,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影响深远的巨匠,他的很多作品都被选入教材,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和学生。

【学生分析】经过近两年的高中语文学习,学生积累了相当的文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文学文化修养,他们已经有能力把作品再深一层,穿过作品这道长廊,走进作家的内心深处,更深层次地探究作家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任务分析】掌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念怒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三次咏叹中探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轨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理解文本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重点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设计思想】分两步:一、掌握《赤壁赋》的基本知识及背诵;二、比较“三咏赤壁”探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理解背诵(一)提示,找出本篇中描写“风月”议论“风月”的句子。

(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风月”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

把握住这些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诵全赋之骨。

)明确:描写风月:月出: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影: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月照: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适。

月消: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议论风月:客引曹孟德写月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客借月议人生失意: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借月展开议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苏子以月借喻人生: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二)明确客之三悲,苏子二论及议论层次的转换。

(主要目的是理清三四两段层次,这两段是背诵全文的难点所在,对文意作一些简单讨论,有助于在理解文意把握层次后背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3.9赤壁赋新课标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3.9赤壁赋新课标版

《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3.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

4.理解作者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12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1把握作者的情感。

2【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

二、第二课时,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涵的情感与哲理;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一、导入1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

《汉书·朱博传》:“是时,兀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

”后世便以御史府为乌府,御史台为乌台。

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故称乌台诗案。

而这些御史台官员诬陷苏轼的理由是他写的一些诗文。

最可笑的例子是王圭指着苏轼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

”这两句诗被指称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指控他“大逆不道”,幸亏神宗皇帝英明,说:“彼自咏桧,干卿何事?”这个罪名才不成立。

乌台诗案在苏轼的生命历程中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这种文字冤案一直伴随着他。

苏轼先后被贬至黄州、颍州惠州海南。

在惠州他曾写过一首《纵笔》诗,有“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的诗句,描写自己在春风中酣美的睡眠。

当朝宰辅章敦看到那两句诗说:“原来苏东坡过得这么舒服!”于是颁发了新的贬谪令,把他贬谪到海南。

中国古代有诗文“穷而后工”的说法,作家现实生活中的不幸经历往往成就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人们旅游的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呢?留影纪念。

而古人也喜欢出游,尤其是文人墨客,他们出游时最喜欢做什么呢?吟诗作赋。

譬如今天要学的散文,就是苏轼所写的一篇文章,虽说游的是假赤壁,写出来的却是好文章,题为《前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都是其被贬黄州所作。

(齐读)二.写作此文的原因这篇赋写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 )作者被贬黄州之后。

被贬的起因,是谏官李定、舒禀、何正臣等人从苏轼的诗作里摘出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名,告发他反对新法,结果苏轼被捕入狱。

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

作者因内心愤慨不平,借助诗文以抒发感慨。

赋中所流露的“人生无常”的悲哀和旷达心情,就是这种复杂感情的表现。

作者是元丰三所(1080 )春到黄州的。

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曾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漫游,写下了《赤壁赋》(后人叫《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

周瑜破曹兵的赤避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

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

三.解读文本(一)听朗读课文。

要求:1、注意字词的读音及断句;2、说说你听此文的初步感受。

听完朗读,让学生交流对《赤壁赋》有什么初步感受?在学生发表意见基础上教师归纳:1、语言上有一种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2、写景上有一种境界开阔飘飘欲仙的感觉。

3、情感上是悲中有乐,乐中有悲。

(二)研读第一段1、默读,要求疏通句意(略)。

2、朗读,赤壁之景到底怎样,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

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之茫然3、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风月无边的赤壁秋景图。

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板书:画意—美4、“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词句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明确:“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有听凭、随意的意思。

主人公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于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

如此之美景使作者产生心旷神怡、羽化登仙之“诗情”。

板书:诗情—乐。

此一乐也――山水之乐、诗酒之乐5.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心情如何?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

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

情:“乐”。

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6、朗读第一段,要求读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三)研读第二段1、朗读,疏通句意。

2、本段是过渡段。

开头继上文写泛舟时的欢乐心情,“于是饮酒乐甚”,古人抒发欢乐之情往往是饮酒赋诗,此处也不例外,“扣舷而歌之”就是写照。

作者不仅歌“窈窕之章”,还歌“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多数人认为,作者感情脉络由喜转悲,是从箫声出现开始的。

而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

”问:你认为文中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是客的箫声,还是苏轼歌中的“美人”二字本身就蕴含着悲意?讨论后教师发表见解(供参考):美人,一般认为是君王,自己与君主天各一方,这就写出了苏轼忠君的殷切,希望君主能重用自己,希望自己能为大宋分忧,而自己却遭受贬谪,理想无法实现,所以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感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作者的心情于是由对天地自然界的浩渺的赞美引出对人世不如意的“悲情”,而这种悲情借客人箫声的悲凉反映出来,“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借助夸张,想象,比喻等手法,把洞箫那种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连读者也不由得悲伤起来。

3、朗读:体会、揣摩苏子在唱歌时流露的悲情。

四.读熟示范朗读、齐读全文、自由朗读第二课时一.研读第三段1、朗读,先疏通句意。

2、问:客因何而悲呢?明确:一悲英雄不在(板书):赞颂曹操的功业并不是主要的,“而今安在哉?”一句才是重点。

就是这么个一世之雄,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是何等的黯然。

这是客悲伤所在。

3、问:客除了悲叹英雄不在,还有何悲?(朗读“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羡长江之无穷。

”)(渔樵,作动词,打鱼、砍柴;侣、友为意动词,以鱼虾为侣,以麇鹿为友),(“寄蜉蝣于天地,涉沧海之一粟。

”――“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理想与现实之冲突的悲哀,此二悲也。

二悲人生短暂渺小。

(板书)“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说明理想美好,却难以实现。

理想与现实之冲突的悲哀,此二悲也。

三悲理想现实矛盾。

(板书)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英雄不存),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人生不永),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脱世不得)。

以上三悲都是从小我的观点的出的。

悲情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况吾与子……”之况。

4.如何理解“客”之所“悲”?“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

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连影子读不曾晃动一下便悄然消失了。

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

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二.研读第四段1、朗读第四段,疏通文意。

2、问:面对客人的回答,苏子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明确:苏子以明月江水作比,从“变与不变”的角度阐发,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物我无尽,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

因此,用不着羡慕江水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

板书:由情入理3、问:那苏子认为该怎样度过人生呢?明确: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江上之清风有声,山间之明月有色,江山无尽,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声色俱美,正可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正是用这种观点看待万事万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

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气氛清新的清风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

思想矛盾解决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来。

苏子二论:“何羡”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共适”论(清风、明月吾与子共适)。

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且夫天地之间”之“且夫”。

由此番议论可观照苏子内心世界及自我超脱情怀。

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抒发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

“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三.课堂讨论:(一)提示,找出本篇中描写“风月”议论“风月”的句子。

(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风月”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

把握住这些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诵全赋之骨。

)明确:描写风月:月出: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影: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月照: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适。

月消: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议论风月:客引曹孟德写月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客借月议人生失意: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借月展开议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苏子以月借喻人生: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二)明确客之三悲,苏子二论及议论层次的转换。

(主要目的是理清三四两段层次,这两段是背诵全文的难点所在,对文意作一些简单讨论,有助于在理解文意把握层次后背诵。

)客主议论实为一体,反映苏轼思想的两个侧面。

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英雄不存),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人生不永),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脱世不得)。

以上三悲都是从小我的观点的出的。

悲情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况吾与子……”之况。

苏子二论:“何羡”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共适”论(清风、明月吾与子共适)。

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且夫天地之间”之“且夫”。

由此番议论可观照苏子内心世界及自我超脱情怀。

(三)写法鉴赏(结合学生作文的角度讲解,提高写作)苏轼的《赤壁赋》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

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

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2、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

”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总之,“作者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赋的写作方法,而把写游记散文的方法运用到赋中来了。

借用这种方法,作者把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古与今,幻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这在前赋表现尤为突出。

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遗世独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箫,转到乐极生悲,产生对英雄业迹的感叹和人生短暂的悲哀,又由此推宕开去,以达观的态度自我宽慰,确具行云流水之妙。

”(马积高《赋史》)四.作业: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并预习《后赤壁赋》初步领会作者思想第三课时一、复习回顾第二节课内容,特别是苏轼的宇宙观和人生观问:怎样理解作者在官场失意之时的“乐”情?明确:作者积极入仕,抱负远大,但却人生失意,在激烈竞争中屡遭贬谪,又因“乌台诗案”下狱,险遭杀身之祸。

后谪居黄州,倍感苦闷,但对生活却从未失去信心,常借游赏山水之机,力求排遣郁闷心情。

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因为当时他被流放到这偏远的黄州,又几乎丧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

苏轼对客做出的回答,也是对自己做出的回答,从容而大气。

人世间的一切荣辱、得失、忧乐甚至生死,已然置之于身外,回到大自然去吧,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可以寻得精神上的超脱。

二、研读第五段1、朗读,疏通文意2、问:此时,客之心情如何变化?客喜而笑—感情一扫悲伤而变得开朗乐观,杯盘狼籍—以杯盘的杂乱来反衬苏子与客人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