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环腐病晚疫病发生症状防治措施论文
试论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
试论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作者:粱宏旭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7期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马铃薯一直是我国最重要的种植农作物之一,在我国拥有非常广泛的种植面积。
作为一种用途非常广泛的农作物,马铃薯即可以作为粮食或者蔬菜,同时也可以作为工业原料,因此其市场是十分广阔的。
但是在近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也变得越来越频繁,对于马铃薯的产量以及质量都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给我国农户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治措施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原因通常情况下,引起马铃薯晚疫病的主要原因是种薯带菌,在种植前期,是非常难以发现菌丝体的,在菌丝体隐藏的过程中,也不会对马铃薯种植造成危害,因此在人们种植马铃薯的过程中一般都无法发现菌丝体。
当种植马铃薯的过程中,菌丝体就会随着空气的流动进行传播,以此来感染更多的种薯。
在种植初期,农户在使用化肥的过程中会杀死一定的菌丝体,但是一但菌丝体数量较多,则很难避免晚疫病的发作。
二、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机理(一)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症状在马铃薯开始发病之后,首先其叶片会出现一定数量的褐色病斑,在空气湿度较高的情况下,病斑还会逐渐向叶片的周围进行扩散,直到布满整片叶片。
同时,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病斑也会逐渐向叶片的颈部蔓延,导致叶片的颈部也同样开始出现褐色的斑纹。
当发病比较严重的时候,马铃薯的叶片会逐渐枯萎,并且根部变成焦黑状,严重的时候还会伴随着腐烂的气味。
(二)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除了前文中提到的菌丝体传播,马铃薯的晚疫病还可以通过自然风以及降水等方式进行传播。
在发病后主要对马铃薯的叶片以及叶片颈部产生危害,随着发病的逐渐严重,最终导致马铃薯整株死亡。
如果种植过程中,种薯带有致病菌丝体,则马铃薯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十分困难,即使个别植株成功发芽,也会在芽期产生腐烂等情况,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孢子囊将会借助气流的力量开始蔓延。
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
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是由一种名叫“眼霉菌”的真菌引起的重要病害,它在全球范围内广泛
分布,是导致马铃薯产量大幅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有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是气象因素。
晚疫病病菌在湿润、高
温的环境中最容易繁殖,因此,地域湿度大、温度高的地区容易出现晚疫病的发生。
此外,马铃薯品质、土壤肥力、栽培技术等也会影响晚疫病的发生。
马铃薯晚疫病的症状主要有叶片褪绿、枯黄、灰褐色斑点或浅棕色斑点,水浸状或油
膜状,接着,叶片常呈现针孔状焦枯,严重时会导致整个叶片枯萎死亡。
同时,病害也会
侵袭马铃薯的茎、花、果实和块茎,使植株生长缓慢,块茎变得腐烂和软化,降低产量和
品质。
为了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选用耐病的马铃薯品种,选种抗晚疫病品种是防治晚疫病的主要措施之一。
2.改进种植技术,加强病株清理、清除病害源,在种植前用草酸钙调整土壤pH值、施足量氮、磷、钾肥料等,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植物自身免疫力。
3.药剂防治,目前防治晚疫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是药剂防治,可以喷洒大力水杀、代森
锰锌等药剂。
4.利用生物防治,利用有益微生物如木霉酸菌、拮抗细菌等来抑制眼霉菌的生长繁殖,实现生物防治效果。
总之,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综合考虑土壤、气候等多个因素,采
取多种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病害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措施
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措施马铃薯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是一种严重危害马铃薯生产的病害,也是全球范围内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
为了有效控制和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农民和科研人员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多种综合防治措施。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介绍马铃薯晚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并探讨其应用效果。
一、病害监测与诊断病害监测与诊断是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定期巡查田间病情、观察病害发生的规律以及对病害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可以及时了解病害的发生和传播状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二、合理的品种选择在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中,合理的品种选择至关重要。
选用抗病性好的马铃薯品种能够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风险,提高抗病能力。
目前,已经培育出了一些抗晚疫病的马铃薯新品种,如“珍珠薯”、“龙薯”等,这些品种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防治压力。
三、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科学施肥能够提高马铃薯的营养状况,增强其免疫力,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在施肥过程中,应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和作物生长期的需求,合理选择肥料种类和施肥量。
此外,应注意避免氮肥过量施用,以防止过多的氮肥引起马铃薯植株的过繁茂,导致病害的易发生。
四、田间管理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对于马铃薯晚疫病的综合防治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做好田间灌溉管理,避免土壤水分过多或过少。
过多的土壤水分容易引起病害的传播,而过少的水分则会降低马铃薯的免疫力。
其次,要加强土壤管理,保持土壤肥沃和通气性。
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和改善土壤结构可以减少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
此外,要加强田间杂草的清除,杂草不仅会竞争马铃薯的养分和水分,还会成为病害的潜在宿主,加速病害的传播。
五、科学施药科学施药是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的重要环节。
在病害发生高峰期,及时用药可以有效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在选择药剂时,应根据药剂的特点、病害的发生情况和防治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
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
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1. 引言1.1 什么是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晚疫病,是由烟草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病害。
这种病害主要通过病菌孢子传播,可造成马铃薯叶片、茎、直播薯结的感染,导致植株枯萎、凋谢甚至整株枯死。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的一种严重病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极大。
马铃薯晚疫病主要在温湿条件下发生,气温15-25摄氏度,湿度大于85%时,病菌繁殖速度较快,易引起病害发生。
种植密度过大、疏于管理、土质过湿等也容易造成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
在种植马铃薯时,应注意保持适宜的间距、合理施肥、及时疏伐、确保通风等措施,以预防病害的发生。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会对农作物产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及早了解病害原因及症状表现,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1.2 对农作物的危害马铃薯晚疫病是由疫霉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病害,对马铃薯和番茄等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这种病害主要通过病原菌侵入叶片、茎秆和果实等植物部位,造成叶片枯黄、枯萎以及果实腐烂等症状,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在严重的情况下,马铃薯晚疫病还会导致作物死亡,给农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菌具有很高的遗传变异性,对环境适应性强,病原菌侵染力强,从而使得防治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及早发现并有效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显得尤为重要。
农民应加强病害监测,积极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蔓延,保障作物产量稳定和农民经济收益。
2. 正文2.1 发生原因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是由病原菌侵染马铃薯引起的。
这种病原菌主要是由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真菌病,它通常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大量繁殖,因此在梅雨季节或者气候潮湿的地区更容易发生。
马铃薯晚疫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种子传播,当种子携带病原菌时,种子发芽时会受到感染;另一种是通过风传播,病原菌在空气中传播,可以通过风传播到健康的马铃薯植株上引起感染。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是由晚疫病菌引起的一种马铃薯病害,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威胁最大的病害之一。
该病害主要影响马铃薯的地上部分,可导致马铃薯全株枯死。
晚疫病菌主要通过风雨传播,对农民的田间栽培和经济效益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马铃薯的生产非常重要。
晚疫病的发生与传播与环境因素、病害源和病原菌三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
环境条件是晚疫病发生的关键因素,低温多湿的环境是其发病的主要条件。
病害源包括病原菌残留的马铃薯上、土壤中以及野生马铃薯植株等。
病原菌是晚疫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病原菌在病害源中休眠并通过空气中的风雨传播到健康植株上。
为了有效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农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选择抗病品种:选择高抗或抗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抗性品种能减少植株受病害侵袭的机会。
2. 病害源清除:在种植前,彻底清除田地内的病害源,如残根和野生马铃薯植株。
对于上一季度的马铃薯田地,可以选择种植非寄主植物来降低病害源的数量。
3. 适当旋作:将马铃薯种植区域与马铃薯病害源隔离开来,进行适当的旋作,减缓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降低发病的风险。
4. 防雨水措施:在防雨水流时可采取不同措施,如平整地面、修建坝洼、修筑排水沟等,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途径。
5. 定期病害监测:在播种后,定期巡视田地,及时发现病害发生的迹象。
一旦发现病害,要立即采取防治措施,如迅速割除病株,喷洒农药等。
6. 合理施肥:适度添加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提高马铃薯的抗逆性,增强植株对病害的抵抗力。
7. 避免过密种植:合理控制马铃薯的栽培密度,避免过密种植,保持植株之间的通风和光线,从而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8. 化学防治:在病害发生的高发期,可以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
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并按照说明书进行使用,以达到防治效果。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需要综合使用各种措施,在农业生产中很重要。
农民应该加强对于晚疫病的了解,积极预防和防治,以保障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是由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病害,对马铃薯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晚疫病菌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可以以极快的速度蔓延,容易引起疫情,导致产量急剧下降。
及时有效的防治晚疫病对于马铃薯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晚疫病的发生原因、防治措施和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晚疫病的发生原因1. 气象条件:晚疫病病原菌对气温和湿度有很高的要求,比较适宜的气温为15-20℃,湿度在90%以上。
在这样的气象条件下,病原菌繁殖迅速,容易引发疫情。
2. 病原菌来源:晚疫病病原菌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也可以通过种子、土壤、秸秆等途径传播。
在这些传播途径上,晚疫病病原菌容易越冬,也容易在新一轮的生长季节中传播。
3. 马铃薯品种抗性:不同的马铃薯品种对晚疫病的抵抗能力不同,一些抗性较弱的品种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袭。
4. 土壤条件:土壤湿度过大,排水不畅,容易造成病原菌的生长繁殖。
二、晚疫病的防治措施1. 清除病株:一旦发现患有晚疫病的马铃薯植株,应立即将其烧毁或深埋,不可留下残株,以免造成病害的继续传播。
2.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对晚疫病抗性强的马铃薯品种,可以有效减轻病害的危害。
3. 合理施肥:合理施用氮肥,不可过量施用,以免造成病害的滋生繁殖。
4. 防治病害:在气温和湿度适宜的条件下,可以采用化学防治的方式,喷洒合适的杀菌剂来控制病害。
5. 合理密植:适当的密植可以降低土壤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三、晚疫病的管理方法1. 种植前期管理:在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杀菌处理,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
在种植前,也可以使用草甘膦等杀菌剂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以保证播种前土壤的卫生。
2. 病害监测:在播种后,要及时观察病株的情况,一旦发现有病害的症状,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防止病害的扩散。
3. 合理灌溉:合理的水肥管理可以降低土壤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4. 种植旋作:在连作马铃薯的地块上进行适当的轮作,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和防治
2024.03 21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真菌型病害,危害马铃薯茎叶和块茎,降低马铃薯产量。
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从开始发病到大面积的马铃薯枯死最快仅用两周,严重时可导致马铃薯产量损失50%以上。
1 病原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是致病疫霉,菌丝无色、无隔膜,多核,菌丝生成孢囊梗,顶端膨大有孢子囊着生,孢子囊成熟后破裂,释放出5~12个游动孢子,经风雨传播,梗继续生成孢子囊。
致病疫霉菌自然条件下只侵染番茄和马铃薯,该菌不耐低温,菌丝在20~23℃生长良好,孢子囊形成的最适温度为18~22℃,24℃以上直接萌发,游动孢子最适生成温度在10~13℃,致病疫霉通常以菌丝体的形式寄生在种薯上越冬。
2 流行特点马铃薯晚疫病最易发生在开花期前后,带病种薯是菌源,越冬的菌丝体随播种入侵地块,大部分病种薯不能发芽或发芽后死去,少数病种薯发芽后,菌丝体扩展、蔓延至幼芽,在幼苗茎部髓部细胞间生长,产生游动孢子,成为中心病株,借助风雨侵染附近植株,从植株伤口、芽眼、皮孔等入侵。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致病疫霉喜湿,空气湿度大于75%,温度大于10℃,病菌潜伏2天后即可发病;空气湿度大于95%,8小时即可发病,雨季或是多雾、多露的气候,马铃薯晚疫病易发生。
在温度和湿度适宜的条件下,马铃薯晚疫病迅速暴发,初发至流行一般需要7~10天,15天左右可导致全田枯死。
3 发病原因3.1 种薯带菌病菌以菌丝体的形式在种薯内越冬,自留种薯中有较多的病原,是马铃薯晚疫病的主要侵染源。
购买市场上的外地种薯,种薯携带病原菌,从而将马铃薯晚疫病传入本地,并引发流行。
3.2 气候湿暖气候适宜、湿度大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和流行的必要条件,气温在10~23℃马铃薯晚疫病均可发生流行,昼暖、夜凉、高湿条件适宜致病疫霉的菌丝体、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大量产生,引发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种植期间,若遇到连续的雨露天气,导致田间湿度较大,有利于孢子的萌发和侵染,湿度越大,晚疫病发病越严重,传播越迅速。
科学防治马铃薯环腐病和病毒病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马铃薯是世界上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与小麦、稻谷和玉米同是人类的主要粮食作物。
中国是世界马铃薯总产最多的国家,在甘肃省岷县马铃薯是这里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产出的马铃薯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生产中危害马铃薯生长的病虫害较多,本文主要介绍环腐病和病毒病及其防治。
一、马铃薯环腐病环腐病也称为轮腐病,属细菌性病害,由环腐棒状杆菌引起,是危害马铃薯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维管束系统,在我国西北、东北、华北及内蒙古地区均有发生。
发病后,病株率一般在20%左右,严重时病株率可达40%,减产在60%以上,导致产量大幅下降。
1、发病症状。
环腐病多在开花期后发生,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出现症状,然后向上部及全株蔓延。
发病初期,叶脉间逐渐褪绿呈斑驳状。
发展后,病叶边缘发黄,有的病叶全叶黄枯,并向上卷曲。
发展至后期,因品种抗性、湿度、温度等不同条件,所导致的症状也不一样,因此根据不同症状可分为枯斑型和萎蔫型。
枯斑型:枯斑型多从植株基部复叶先发病。
发病初期,叶尖和叶缘仍保持绿色,但叶肉变成黄绿或灰绿色且有明显斑驳。
发展后叶尖呈褐色干枯状。
叶片向内纵卷,病茎部的维管束呈褐色。
萎蔫型:萎蔫型多在现蕾时出现症状。
发病初期,叶片萎蔫枯死,并从植株下部叶片逐渐向上叶片发展。
发展后病叶叶缘纵卷,且失水状萎蔫,病茎的基部维管束呈淡黄或黄褐色。
后期病株枯死。
块茎染病,初期无明显症状。
发展后薯皮色暗,芽眼枯死,有的表面龟裂,维管束呈乳白色或黄褐色。
按压时有乳黄色黏液流出。
后期薯块病部呈黑褐色,按压时薯皮与薯心易分离。
2、发病规律及发病条件。
土壤中的病菌存活时间不长,但可长时间存活或在土壤中残留的病薯或病残体内越冬,成为翌年的重要初侵染源,切种薯的刀具是主要传播媒介。
病菌从薯块伤口侵入,但不能从气孔、皮孔、水孔侵入。
温度是引起环腐病发生流行的主要环境因素,收获期是马铃薯环腐病的重要传播期,收获、运输和入窖过程中如健薯接触到病薯就可传染上该病害。
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
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是由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病害,晚疫病菌属于真菌门、糠囊菌纲、疫霉科、晚疫病菌属。
它是世界范围内马铃薯栽培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给马铃薯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从发生原因、症状和防治措施三个方面介绍马铃薯晚疫病。
1.环境因素晚疫病的发生分布和流行受气象条件的影响较大,一般以高温多雨为宜。
干燥或低温时,菌蠢不能在地上部繁殖,疫病患者较少,而当气温较高且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极易造成播种后5~7天发病。
2.土壤及马铃薯种薯土壤的肥力越高越易罹患疫病,因此多熏施腐熟肥,何况肥力不足者便可降低疫病之发生。
马铃薯种薯单位重量越多疫病患者越多;并且是外地转运种薯易患疫病。
最好使用化学处理过的种薯。
3.宿主马铃薯是晚疫病菌的特生寄主。
但除了马铃薯,还有其他十余种植物可作为晚疫病菌寄主,这是由于不同的晚疫病菌寄主的接种代宽及血清学变种之多。
4.传病源传病源设刁恶疫孢子(黑粉孢子);在病者罹病后短时间便可形成黑粉孢子,这种孢子杂飘散在空气中,因风而传播;有时雨水较大或浆露时,能将这种孢子冲洗到地上,再使之发芽生长而附着疫病植体上以感染。
5.缺肥低肥莳栽地区的地下部发病率较高,缺铁病情较为严重;缺錳者,地上部聚病。
1.地上部马铃薯晚疫病的初期症状是在地上部(尤其是叶片)上出现类圆形、浅褐色至褐色的病斑。
受侵染的叶片在潮湿的情况下,病斑上会生长出灰白色的白粉,这是晚疫病菌的孢子。
随着病斑的扩大和融合,整片叶片就会逐渐枯死。
2.地下部在地下茎块上也会出现大约1~2cm大小的斑点,最初是边缘融化。
随后病斑逐渐扩大,并且发生软组织腐化,最终导致整株植株死亡。
三、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措施1. 合理播种密度保证良好通风情况和阳光照射,以减缓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 种薯处理使用经过消毒处理的种薯,限制外地种薯的输入,避免病害的传播。
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
论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一、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原因马铃薯晚疫病是由疫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是由Phytophthora infestans菌株产生的。
这种病害通常在气温较高潮湿的环境下发生,适宜温度为15-22摄氏度,相对湿度为90%以上。
在这种环境下,疫霉菌会通过土壤或空气中的孢子侵染马铃薯叶片,引发马铃薯晚疫病的爆发。
1. 叶片症状:感染马铃薯晚疫病的叶片上会出现圆形、不规则形的水浸状斑点,颜色为灰绿色或褐色,斑点表面会有晶莹剔透的露珠状霉层。
随着病害的发展,斑点会扩大并融合,整片叶子逐渐枯黄干枯。
2. 茎蔓症状:马铃薯晚疫病也会侵染茎蔓部位,出现水浸状斑点,并在潮湿条件下产生灰白色霉层。
茎蔓出现软腐、腐烂的现象,导致植株生长衰弱。
3. 块茎症状:马铃薯晚疫病还会侵染马铃薯块茎,出现黑褐色坏疽斑和黑褐色的挖土虫。
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力强的马铃薯品种进行种植,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 合理密植:适量密植有利于植株叶片的通风、光照和减少湿度,减少疫霉菌的滋生和传播。
3. 增施有机肥:适量增施有机肥,调理土壤,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5. 合理浇水:避免水分过多或不足,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减少疫霉菌的传播。
6. 防病防药:发病初期可使用杀菌剂喷洒,控制疫霉菌的滋生和传播。
7. 清除病残株: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株和烂茎、烂块,减少疫霉菌的传播途径。
8. 合理轮作:马铃薯与其他作物轮作种植,减少病害的发生。
9. 隔离栽培:避免马铃薯与其他病源植物混作,减少疫霉菌的传播。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但只要我们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就能有效地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保障马铃薯的健康生长和产量。
希望广大农民朋友们在种植马铃薯时,能够对马铃薯晚疫病加以重视,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与防治论文
浅谈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是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区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在一般年份减产20%左右,重发生年份减产50%以上,甚至绝产。
近年来晚疫病已成为黑河市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制约因素。
一、马铃薯晚疫病的致病病原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菌丝无色、无隔、多核。
病叶上出现的白色霉状物是病菌的包囊梗和孢子囊。
包囊梗从寄主的气孔伸出,无色,有1~4个分枝,分枝的顶端产生孢子囊;孢子囊无色、单胞、卵圆形。
顶端有乳突,在低温、高温条件下,萌发后能产生6~12个肾形带2条鞭毛的浮动孢子,在水中流动片刻后,萌发产生牙管;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孢子囊直接萌发产生牙管。
二、马铃薯晚疫病的致病特征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主要侵害叶、茎和薯块。
先在叶尖或叶缘产生水浸状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即包囊梗和孢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
干燥时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
幼茎和叶柄也可感染呈褐色条斑。
发病严重时叶片萎垂、卷缩,终至全株黑腐,散发出腐败气味。
块茎感病,初生褐色或紫色大块病斑,稍凹陷,局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散或烂掉。
三、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块茎中越冬存活。
种薯带菌播种后,病菌的菌丝随着种薯发芽而活动,逐步从病薯侵染幼芽,随幼芽出土,病菌沿寄主皮层内组织向上蔓延,形成寄主组织的条纹状褐化,后期在形成的病斑上产生孢子囊。
靠风、雨、流水在田间传播蔓延,遇到合适的条件即萌芽,产生芽管,侵入寄主,在叶片上产生典型病斑,形成了田间的中心病株,进而继续侵染、生产孢子囊再传播、再侵染。
病菌侵染叶片多是从气孔或直接穿入表皮。
侵染块茎(薯块)多是从伤口、皮孔、芽眼侵入。
晚疫病在多余年份易流行成灾。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重,平地较垄地发病重。
过分密植或株型高大可使小气候增加湿度,有利于发病。
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长,或者土壤贫瘠缺氧,或粘重土壤使植株生长衰弱,均有利于病害发生。
浅谈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浅谈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毛元江马铃薯晚疫病是危害我镇马铃薯的主要病害。
本文根据我们近年来对马玲薯晚疫病发生、危害情况的调查及防治经验进行了认真分析总结,并根据马玲薯晚疫病的症状、病源、浸染循环及发生和流行条件等因素,结合我镇马玲薯晚疫病发生、危害情况及防治经验,提出了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措施。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是我镇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
在我镇马铃薯种植区域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目前我镇种植马铃薯达6万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50%以上。
其中,春马铃薯达5万亩,冬早马铃薯1万亩。
马铃薯即是我镇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主要的经济作物。
由于农户种植水平较低,管理粗放,加之品种不断退化及品种更新较慢。
因此,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面积及发生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病危害较大,损失严重,给我镇马铃薯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为此,搞好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是保证马铃薯产量,确保农民的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
1 病原菌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 de Bary】属真菌中的卵菌。
1.1 病菌形态病菌菌丝多核、无色、无隔。
在病叶上产生的白色霉状物是病原菌的孢子梗和孢子囊。
孢子梗从寄主的气孔中伸出,无色,有1-4个分枝,在每个分枝的顶端产生孢子囊。
孢子囊无色、单包、卵圆形,顶端有乳突。
孢子囊盟发方式分为直接盟发和间接盟发两种。
间接明发是在低温高湿条件的盟发,盟发产生的芽管再次侵入寄主;直接盟发是在温度高于15℃时,孢子囊直接明发产生芽管而侵入寄主。
孢子梗顶端形成孢子囊后,孢子梗可继续生长而将孢子囊推向一旁,并在顶端又再形成孢子囊,孢子囊借风雨传播,再次侵染寄主,在生产季节中病菌可多代重复侵染。
1.2 寄生性及寄主晚疫病菌是一种寄生性很强的真菌,只能在特定的寄主上寄生形成孢子囊或培养基上生长并形成孢子囊。
晚疫病菌的寄主较少。
栽培植物中只能侵染马铃薯和番茄。
但马铃薯晚疫病菌较少侵染番茄,而番茄晚疫病菌可以侵染除较多的马铃薯品种。
马铃薯主要病害防治技术论文
马铃薯主要病害防治技术一、晚疫病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病害中发生较为普遍,为害较为严重的一种病害,也是一种流行性极强、极具毁灭性的世界性真菌病害,凡是种植马铃薯的地区均有发生。
在多雨,气候冷湿的年份,可导致马铃薯植株提前枯死,损失可达20%~40%。
马铃薯晚疫病可发生于叶、茎及块茎等部位。
叶部病斑大多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水浸状退绿斑,后渐扩大,在空气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可扩及叶的大半以至全叶,并可沿叶脉侵入叶柄及茎部,形成褐色条斑。
最后植株叶片萎垂,发黑,全株枯死。
病斑扩展后为暗褐色,边缘不明显。
空气潮湿时,病斑边缘处长出一圈白霉,雨后或有露水的早晨,叶背上最明显,湿度特别大时,正面也能产生。
天气干旱时,病斑干枯成褐色,叶背无白霉,质脆易裂扩展慢,严重时引起块茎腐烂。
防治方法如下:1.选择抗病品种。
马铃薯的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能力有很大的差别,在栽培中,应选择抗病品种。
2.轮作。
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3.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配施氮、磷、钾肥,土壤肥沃地块应减少氮肥用量,适当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抗病性。
低洼积水地块要深挖排水沟,降低田间湿度,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并将其集中烧毁。
4.药剂防治。
在病害发生前或发生初期施第一次药,以后每隔7~10d喷1次。
发病前可用保护剂,发病后应用内吸治疗剂或内吸治疗剂与保护剂的复配制剂。
为减少抗药性的产生,最好多种药剂交替使用。
二、早疫病主要发生在马铃薯叶片上,也可侵染块茎。
防治方法如下:1.选用早熟、耐病品种。
2.配方施肥。
对土壤瘠薄的田块要增施有机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隔7~10d喷药1次,连续防治2~3次。
三、黑胫病马铃薯黑胫病是危害马铃薯的一种细菌性病害。
该病是一种侵染维管束的病害,发病植株死亡率很高。
除在田间发病外,还可在温度高的薯窖内引起严重烂薯。
防治方法如下:1.选用抗病品种。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食品作物之一。
然而,马铃薯晚疫病却是世界上最为严重的马铃薯病害之一,给马铃薯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提高马铃薯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一、晚疫病的发生与症状晚疫病是由半知菌属的病原菌侵染引起的。
病原菌侵染马铃薯植株后,会在叶片和茎部形成暗褐色的病斑,病斑周围有黄色的晕圈,病斑中心会形成灰白色的菌丝,菌丝上会形成黑色的孢子囊,孢子囊破裂后会散发出臭味。
病斑扩大后,整个叶片会逐渐枯黄、干枯,最终导致植株死亡。
二、防治措施(一)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晚疫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多种抗病品种,如“金鑫1号”、“金鑫2号”等。
这些品种具有抗晚疫病的特性,种植这些品种可以有效降低晚疫病的发生率。
(二)合理种植密度晚疫病的发生与马铃薯植株之间的距离有关。
如果植株之间距离过近,空气流通不畅,就容易造成病害的传播。
因此,种植时应根据马铃薯品种选择合理的行距和株距,保证植株之间有足够的空间,有利于空气流通和光照。
(三)加强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预防晚疫病的重要环节。
在田间管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施肥。
马铃薯需要充足的营养才能保持健康生长,但是过量施肥会导致植株过于繁茂,增加了病害的传播机会。
因此,在施肥时应根据土壤情况和马铃薯生长状况,合理施用化肥和有机肥。
2.及时清除病株。
在田间发现有病株时,应及时将病株拔除并销毁,避免病害的扩散。
3.定期喷药。
在病害高发期,应定期喷药,减少病害的发生。
(四)科学施药科学施药是防治晚疫病的重要手段。
在喷药前,应根据病情、气象条件和药剂特点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剂和喷药时间。
同时,应按照药剂说明和建议的浓度进行喷药,避免药剂浓度过高或过低,影响防治效果。
三、总结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对马铃薯产量和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预防晚疫病的发生,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浅谈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机理及防治措
文章编号:1005-2690(2020)01-0093-01中图分类号:S435.32文献标志码:B浅谈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谢飞(罗平县大水井乡农业技术推广站,云南曲靖655801)摘要:马铃薯晚疫病会对马铃薯的产量产生直接影响,从而造成经济效益快速降低,而晚疫病早已成为了马铃薯的常见病害之一,其还会对周围的其他作物产生影响。
分析了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机理,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旨在有效避免马铃薯晚疫病,并提出详细的防治措施,进一步提高马铃薯产量,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快速提升。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机理;防治措施马铃薯晚疫病属真菌性病害,在各个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
马铃薯作为部分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其种植面积广,然而因为种植品种逐渐退化、品种稀少、更新缓慢,使得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都受到影响。
正因如此,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而此病的危害大,造成的损失严重,为马铃薯种植带来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
1晚疫病发病机理1.1主要症状马铃薯晚疫病发病主要集中在叶、叶柄、茎和块茎处,在叶片边缘和尖端处呈现暗绿色病斑,潮湿条件下病斑会快速扩张,逐渐呈现暗绿色水浸状、不规则病斑,病叶边缘出现卷曲、干枯等状态。
在叶子的边缘处会有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囊所产生的白色霜霉层,或是在叶片正面形成霉轮。
若是晚疫病病情较为严重,则病斑会延伸至主脉、叶柄以及茎部,致使叶片下垂、枯死直至脱落,严重时整株植物都会变成焦黑色,呈现出湿腐状。
块茎受到伤害后,表皮处所形成的淡褐色或是灰紫色不规则小斑点会逐渐扩大[1]。
在土壤干燥的情况下,侵染处的块茎显现出干腐病状,表面处微微凹陷,而表皮层之下呈现出不同深度的锈褐色。
1.2发病规律病菌是导致马铃薯晚疫病出现的主要原因,病菌通过自身的保护和隐蔽方式在马铃薯果实中度过严寒。
当这些带有病菌的种子被种下之后,菌丝体便成为了马铃薯的关键危害之一。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及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及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又称马铃薯瘟,是一种流行性强、具毁灭性的病害,是我县冬种马铃薯最重要的病害。
近年来,随着我县冬种马铃薯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也逐渐加重。
我县今年冬种马铃薯面积达2万多亩,生长期在11月至翌年4月份,后期正值春季阴雨天气对抗病性较差的品种极易造成晚疫病流行,为此,了解晚疫病发生流行的原因及规律,采取积极对策进行综合防治,是保障马铃薯丰产丰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及防治一、症状:马铃薯晚疫病可危害马铃薯叶片、叶柄、茎和块径。
在叶片上,从叶尖或叶缘开始产生水渍状褐绿斑点,空气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甚至扩展达整个叶片,并可沿叶脉侵入叶柄及茎部,形成褐色病斑,病斑边缘界限不明显。
在暗褐色病斑边缘长出一圈白色霉层,叶片背面最为明显。
发病严重时,叶片萎焉下垂,全株变黑呈湿腐状。
薯块受害时,形成淡褐色不规则的小斑点,稍凹陷,病斑下面的薯肉变褐坏死,最后病薯腐烂。
二、病原菌: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tans(Mont.)de Bary]属藻状菌纲,霜霉目。
菌丝无隔,在寄主细胞间生长,以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养料。
病斑上白霉既为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
三、传播途径:晚疫病病菌主要以菌丝在种薯中越冬成为下一季主要初侵染菌源。
此病是一种典型的流行性病害,气候条件对此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当条件适于发病时,病害可迅速爆发,从开始发病到田间枯死,最快不到半个月。
此病在多雨年份容易流行成灾,忽冷忽暖,多露、多雾或阴雨有利于发病。
当夜间较冷凉,气温为10℃左右,重雾或有雨,促进菌丝产生大量的孢子囊;白天较温和,16℃-24℃,伴有高湿,则促进孢子囊迅速萌发、侵入以及菌丝的生长发育,病害极易流行。
马铃薯现蕾开花阶段是晚疫病侵染发生与流行的最佳时期,在我县冬种马铃薯主要发病时段是在2-3月份。
四、防治方法:晚疫病的防治应以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为主,药物防治为辅,实行综合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
马铃薯晚疫病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近年来,马铃薯加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对适合加工用的马铃薯品种需求量越来越大。
在目前尚无更加优良的加工用的品种的情况下,“大西洋”成为加工企业首选品种。
根据全年作物布局习惯,我县种植马铃薯多为冬种春收(1~4月份),但有些年份在大田生长期正值阴雨天气,对抗病性较差的品种极易造成晚疫病流行。
为此,针对2003年“大西洋”品种晚疫病流行原因及发生为害规律进行调查,采取积极对策进行综合治理,是保障马铃薯丰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病害症状在相对湿度100%,温度21℃时,最适宜晚疫病病原菌产生孢子囊。
孢子囊散发出的游动孢子可借风、雨传播,在自由水存在的条件下,产生芽管穿入寄主;植株感病后,在冷凉、潮湿条件下,叶部出现水渍状斑点,先是淡绿色,以后变成褐色,病斑有黄绿色边缘。
如天气持续潮湿,叶背病斑边缘可见白色霉轮。
在气候适宜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到叶柄和茎,严重时整片田块的所有植株都感染发生病害,重者整株枯死。
天气转晴后,病斑干枯呈褐色,与健康组织有明显的界限。
块茎感病后,形成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轻微凹陷的褐斑。
将块茎切开,可见病斑皮下组织红褐色,与健康薯肉组织无明显分界。
二、发生原因1.气候:通过2002~2003年两年种植大西洋品种可以证明,晚疫病的流行与气候条件,尤其是与降雨日数密切相关,在阴雨、多雾、空气潮湿、相对湿度85%以上、温度10~15℃的条件下易发病流行。
2.品种: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据调查,加工型大西洋品种发病重,鲜食型品种费乌瑞它、克新3号抗晚疫病能力强,即使在同块田内种植,鲜食型品种的叶片上虽然有病斑,但对茎秆、块茎产量影响不大。
3.生育期:生长前期抗病性强;生长后期尤其是开花末期最易感病,特别是始花至开花末期遇到持续阴雨天气,利于晚疫病流行暴发。
如2003年1月上旬种植马铃薯,地膜覆盖,发苗早,3月初进入现蕾期,中旬进入盛花期,此时正遇上持续低温阴雨天气,适合马铃薯晚疫病流行暴发;而1月中旬种植,发苗较迟的,3月底才盛花的,避过了3月中旬阴雨天气晚疫病危害程度轻,收获时茎叶青枝腊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环腐病与晚疫病的发生症状及防治措施摘要马铃薯环腐病、晚疫病2种病害对马铃薯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介绍了这2种病害的发生症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供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马铃薯环腐病;晚疫病;发生症状;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147-01
价廉物美的马铃薯实际上是继玉米、小麦和大米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
马铃薯抗逆力强、产量高,种植面积大,是一种粮菜兼用的作物,但近几年来,由于马铃薯各种病害,尤其是环腐病、晚疫病的危害严重,使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
现将这2种病害的发生症状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 环腐病
1.1 发生症状
环腐病是一种细菌性的维管束病害,主要以病害带菌传到下一代。
病薯播种后,严重者病烂,不能出苗;轻者可出苗,但生长缓慢细弱,节间缩短,植株矮小,从下部叶片开始叶缘褪绿,逐渐向上枯黄上卷,最后枯萎。
患病的块茎,脐部皱缩凹陷,变成黄褐色,将病薯从脐部横切开后,维管束一圈或半圈腐烂,呈乳黄色,用手挤压,有乳黄色菌液流出,薯皮薯肉分离。
块茎发病切开可见维管束变为乳黄色至黑褐色,皮层内现环形或弧形坏死部,故称环腐。
地上部染病分萎蔫和枯斑2种类型。
萎蔫型初期则从顶端复叶开始
萎蔫,叶缘稍内卷,似缺水状,全株叶片开始褪绿,内卷下垂,病情向下扩展,最终导致植株倒伏枯死;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上先发病,叶尖和叶缘及叶脉呈绿色,且叶尖干枯或向内纵卷,叶肉为黄绿或灰绿色,具明显斑驳,病情向上扩展,导致全株枯死。
此病主要靠病薯带菌,又通过切刀扩大传播,因此在生产中,只要保证种薯不带菌,就能达到防治目的。
1.2 防治措施
一是从无病区调种,加强检疫。
马铃薯调种时必须进行产地调查,种薯检验,证明确实无病,才可调运。
同时加大脱毒马铃薯推广力度,从根本上解决种薯带菌的问题。
二是选用抗病品种,主要是建立无病留种田。
在留种田中一定要采用单株优选,整薯播种。
挖除病株,单收单藏,防止混杂[1]。
三是切刀消毒,切脐部检查,淘汰病薯。
将薯块从脐部切开,淘汰有病状或可疑病状的薯块,切刀立即用75%酒精或40%甲醛擦刀消毒后再切,没有药品也可用开水煮刀或火烤刀消毒。
四是芽栽。
马铃薯播种前10~15 d,选择背风向阳墒情好的地块,翻耕磨细,施足底肥,把选好的整薯按株距3~6 cm,行距15~25 cm,顶芽朝上,倾斜摆入沟中,上面覆土厚6~10 cm,待芽苗长到10 cm左右,带根掰芽,栽植于大田中[2]。
五是整薯播种。
在马铃薯收获时,选50~75 g皮嫩的无病小整薯作种薯,单藏留种。
六是土沟薄膜催芽晒种,淘汰病薯。
在播种前25 d左右,挖深45 cm、宽1.0~1.3 m、长度根据薯量而定的土沟,沟底铺草厚10~12 cm,上堆种薯3~4层,盖上塑料薄膜,保持在
17~25 ℃下催芽7 d左右。
当幼芽催出火柴头大时,白天揭开薄膜晒种,夜间盖草帘防冻,待幼芽紫绿时,可切脐部检查,淘汰病薯,然后再切薯播种[3]。
七是挖除病株。
为了彻底切断环腐病的传播途径,在生长期和成株期2次挖除病株,以成株期为最重要。
挖出的病株、病薯要进行集中处理[4]。
八是药剂浸种。
可用0.2%升汞浸种5 min,0.2%敌克松浸种5~10 min,200~250 mg/kg土霉素液浸种20~30 min。
2 晚疫病
2.1 发生症状
马铃薯晚疫病在马铃薯生长的各个时期均可发生,症状在不同地区及气候条件下各不相同。
但马铃薯晚疫病在大多数情况下,最初的症状是侵染地上茎叶和地下块茎,被害叶的叶尖、叶缘先产生绿褐色水渍状斑点,周围有1圈浅绿色晕圈,边缘可生出1圈白色霉状物。
块茎受害后,产生小的褐色或紫色病斑,表面凹陷,病部下层薯肉也变为褐色。
马铃薯晚疫病是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严重影响产量,影响马铃薯的商品价值[5]。
2.2 防治措施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严格选种。
马铃薯在入窖、出窖、播前切种时,要严格精选,凡有病、受伤的块茎都不能作种用。
播种前应对种薯进行消毒杀菌处理(可以用草木灰加百菌清加新高脂膜进行拌种),以减少病菌源[6]。
同时剥种后应及时在地表喷施新高脂膜,
以提高出苗率,形成1层保护膜,以防止气传性病菌侵入。
二是合理密植。
根据不同马铃薯品种结果习性、生育期长短,采用不同的密植方式,进行合理密植,可降低田间湿度,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减轻病害的发生[7]。
三是消灭中心病株,及时进行喷药防治。
当田间植株开始显蕾封垄时,选择潮湿、植株生长茂盛的感病品种田定点检查,及时消灭中心病株,并采用药剂防治。
可以使用的药剂有:0.2%硫酸铜液、1%波尔多液、65%代森锌600~800倍液、5%福美双500倍液等。
每隔7~10 d防治1次[8]。
四是加强田间管理。
对低洼积水的地块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抑制病害的发生发展,同时应在马铃薯开花前、块茎形成期和膨大期适时喷洒地果壮蒂灵,以确保马铃薯优质、高产和丰收。
参考文献
[1] 乔奇,陈龙华.脱毒马铃薯春作高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2(3):38.
[2] 杨如达,杨富,李淑兰.无公害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2):113-114.
[3] 李性勤,马淮勤.脱毒春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1(3):30.
[4] 唐虹.脱毒马铃薯稻田免耕稻草覆盖轻型栽培技术[j].种
业导刊,2005(6):39-40.
[5] 孙平立,李金龙,王敏华.阿荣旗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2):83.
[6] 祁盛仓.大通县马铃薯主要病害识别方法及防治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2(15):102.
[7] 戴亨仁,吴建军,韦禄春,等.江西红壤区马铃薯高产、高效、优质综合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2):74-76.
[8] 肖卫平,王蓉,王国先,等.不同化学组合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试验[j].植物医生,2011(4):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