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5:第6课 琵琶行并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6课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2.学习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3.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课文意境。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1.介绍白居易。
(师生共同回忆,重点在其"失意谪居"。
)2.解题。
"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
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回忆乐府相关常识。
)3.相关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4.学生借助注释阅读"序",进一步了解写作缘由。
5.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句读。
6.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情感。
7.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8.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诗中通过对琵琶女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时期乐伎们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歌女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天涯沦落人"之恨。
这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两个鲜明的艺术形象,一个是琵琶女,一个是诗人自己。
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社会地位不同,生活经历各异,但是他们却有着相似的不幸遭遇。
也正因如此,他们的情感才通过琵琶曲得以沟通和共鸣。
另外,这首诗中的音乐描写十分出色,已经成为千古绝唱。
诗人采用多种艺术手法,将无形的音乐形象描绘得鲜明生动,具体可感,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第一段,江头送客闻琵琶;第二段,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第三段,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第四段,同病相怜伤迁谪;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琵琶行(并序)》 课程教学设计
《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白居易一、教材分析: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文章。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 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 腻,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 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二、学情分析: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
《琵琶行》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如琵琶女的人生遭遇这些都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本课语言通俗易懂(稍微有点难度的可结合文下注释)。
琵琶行》是一篇情感充沛的美文,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学导学案的方法,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为理解诗人的感情做准备。
音乐是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创设意境,导入课文,通过问题的回顾思考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核心素养:语言:1.整体感知,品味诗歌意境,把握作者思想感情2.精析第二段,感受音乐意象所关联的感情。
审美:1.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领悟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2.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文学趣味,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康心理。
四、教学重点:音乐描写技巧,体会主旨句的内涵五、教学难点: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
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高山流水》的琵琶乐曲,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在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在浔阳江畔相遇,琵琶女用琵琶演奏出人生的起伏和世间的冷暖,因为音乐,他们演奏出一曲千古传诵的知音曲,今天我们一起踏着诗人白居易的诗行,去聆听感受悦耳动听的音乐。
二、关于行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三、回顾思考(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6琵琶行并序-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6 琵琶行并序-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文风格和人生经历;2.理解《琵琶行》及其序言的背景和意义;3.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琵琶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2.教学难点:达到跨学科的艺术课程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学等素养。
教学方法1.问题导入让学生回顾个人经历,发挥想象力,感性理解白居易等人物的生活和思想。
2.合作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扮演民间艺人或讲解员,让他们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解读,发现其中所包含的文化、艺术、道德等方面的价值。
3.听课协作利用音乐播放器,播放《琵琶行》的演奏片段,让学生跟着乐曲内容,再结合并序的文化背景,演绎出诗歌中所描绘的情境及意义。
4.互动讲解学生通过阅读琵琶行的序言,明白此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琵琶行中所表达的哲学和思想,促进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
教学内容与进度第一课时唐代诗人白居易简介介绍白居易的基本情况及其作品风格,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特色。
第二课时琵琶行1.教师朗读《琵琶行》,引导学生听完后一起讨论。
2.听课协作,学生通过音乐欣赏及阅读课文,领略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
3.合作阅读,探究琵琶行诗歌中的文化意义,认识琵琶艺术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审美价值。
第三至四课时琵琶行并序1.通过讲解序言的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
2.学生自编自演琵琶行电影剧本,展示学生理解与创作能力的锻炼。
教学效果评估通过学生的讨论、欣赏及自主创作,了解学生对《琵琶行》诗歌理解的程度及感受,考察教学效果。
在学生完成自传小品或自选诗歌配合琵琶弹唱后,通过学生表演、创意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价。
教学资源1.ppt课件;2.音频播放器;3.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4.《人教版必修3语文》等相关教材。
参考:1.《人教版必修3语文》2.阮籍《咏怀诗》3.白居易《琵琶行》。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时期的文化背景,理解《琵琶行并序》的诗意和哲理。
2.掌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及其表达方法。
3.学会从字词、句子和段落中寻找语言的美感和修辞手法。
4.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整体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琵琶行并序》的文化背景和艺术风格。
2.理解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学习整体结构分析和修辞手法应用。
4.意识到语言现象及修辞手法间的关联性。
三、教学难点1.精准理解文本意思,认识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2.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的提高。
3.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心”。
4.学生语言修辞、语感、意境的感受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和过程课前准备1.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准备教案和PPT课件。
2.整理唐代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知识,增加与文本知识点的联系。
3.通过课堂调查和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课堂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在《琵琶行并序》前导入,让学生猜测他们想要了解的内容和主题。
然后,从学习班里参考信息,叫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翻译生词,了解一下唐代音乐和琵琶文化。
第二步:阅读理解1.教师直接阅读文本,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文化和艺术背景,重点检测学生对正文的理解、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应用程度。
2.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各段的主旨和修辞效果,并以此助于理解文章整体结构。
3.教师解释文本最为重要的几个段,并在板书上梳理出整篇文章的大纲结构。
第三步:解读诗歌和文辞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在这一步,需要教师细致解读和讲解以下几个方面:1.将诗歌和文辞做出对比,带领学生认真思考古代文学中的诗歌和文学性在平衡讲述和情感表达。
2.以示例说明修辞手法捷径的运用,通过针对具体语言现象的午后练习,让学生掌握语言感悟能力。
3.实例讲解,阐明“多美体,独安曲”的训诲,体现艺术的独立创新精神。
第四步:再次阅读和思考1.让学生再次阅读全文,并根据大纲结构和诗歌的意境,进行相关思考,从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出发,进一步领会文艺创作的目的和意义。
《琵琶行并序》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并序》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琵琶行并序》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琵琶行并序》,使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让学生掌握《琵琶行并序》的基本内容、结构和主要人物,并能准确理解其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 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与预习(10分钟)1. 老师简单介绍《琵琶行并序》的作品背景和作者李白,引发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的兴趣。
2. 老师让学生先自读《琵琶行并序》,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情节,并形成初步的阅读感觉。
3. 学生分成小组,互相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整体阅读与理解(30分钟)1. 将文章分成若干小节,每小节精读理解,注意描述细节和人物塑造。
2. 重点阅读“长安古意”和“凉州词二首”,领略唐代文学的雄奇豪放和深情绵远。
3. 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分析文章主题和情感表达,辨析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第三课时:文学鉴赏与评价(40分钟)1. 学生自己体会文章的艺术价值和史料意义,并为此写一篇读后感和评论。
2. 学生通过朗读和演讲等形式,展示自己对《琵琶行并序》的文学理解和感悟。
第四课时:拓展与总结(20分钟)1. 老师向学生展示不同版本的《琵琶行并序》,说明其书写规范和文字修饰的变化。
2. 学生研读相关资料,比较《琵琶行并序》与其他唐代文学作品,展开拓展与探讨,深入了解唐代文学的多样性和精神内涵。
3. 老师总结此次授课内容,强调唐代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为学生提供更多阅读文学的机会和途径。
教学实施与效果:本课程是按照文学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设计和实施的,兼顾了知识传授和思想启发,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经反复训练和多角度评价,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文学鉴赏和评价达到了较高水平,认识唐代文学的文化底蕴和审美特征得到了充分展现和升华本课程以《琵琶行并序》为例,通过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使学生全面认识唐代文学的雄奇豪放和深情绵远的审美特征,发掘出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 并序》课程教学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
了解歌行体的特点。
熟记名句,积累词语。
2、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慧眼撷取诗歌精华,匠心传承灿烂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全诗大意,掌握重点字词;2、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表达技巧;3、掌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学难点:1、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2、了解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结合学明确的自主探究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师:一位盲人將要离开人世间时,对别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 ”人们请来了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首曲子,盲人留下热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地离开了人间;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地说:“我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的共鸣。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精妙的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
现在就请同学体会文中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欣赏作者化动听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60首,与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明畅,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案
6、琵琶行并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行这种文学体裁;2、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3、体会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4、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1、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体会诗中的出色音乐描写。
【教学难点】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教学准备】录音机、乐曲《春江花月夜》。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
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
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
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了解作者及“行”这种体裁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定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
2、小声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3、把握诗歌内容:学生快速默读诗序文和全诗,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
明确:序文的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四、五句(“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同诗的第二、三段对应;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对应。
四、作业:反复读全诗。
第二课时一、鉴赏诗歌:1、提问: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明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
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
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2、赏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1)学生自由朗读诗的第一段。
(2)学生思考: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曲子是什么,文中没有明确交代,同学们能判定出是哪种基调吗?有什么理由?明确: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注意三点:一、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学生要充分预习,诵读通透,没有配乐朗诵的熏染,没有诵读、自由组合读的快乐,学生是没有感悟的欲望的。
二、小组合作探究的再尝试。
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学生资源共享,个性碰撞,火化闪现,都是一对一的提问与回答办不到的。
三、注意提示角度,做好引领者的角色。
提示可从一字、一句、一景、一曲、一人等角度入手。
要读出特色,评出个性。
要说出别人看见却说不出,别人没注意到,你却有的独到发现。
)(三)含英咀华品味艺术和人格魅力(学生自由回答,不分先后顺序,当然也有技巧,讨论一个方面的比如音乐,可以放一块讨论。
以下是备课内容。
)1、品读第一段文字——写景写景:诗家两题,不过写景、言情四字。
好诗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境的。
引导学生分析意象,品味情语,感悟意境。
枫叶:枫叶是深秋中颇具特征性的景象,生长在江边,往往给人以时光流逝、岁月不再的联想。
秋天恰逢离别,又平添一份愁绪。
唐诗中暖色调的枫叶常传达悲凉的意境。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江枫浦上不胜愁。
荻花:秋天荒芜伤感的情绪体现。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顶针手法,使离别之情更加回环往复并具有音韵美,有一唱三叹的意韵。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本已离别,悲伤到了极点,却还用“惨”强调。
一、惨在语义有对比,本想醉而欢送却不成;二、一别不知何时相见,“别”惨;三、戴罪被流放,忠而被谤,命运之惨;四、只有照千古的明月苍茫无语。
无法倾诉的悲痛是最深的悲痛。
悲凉难耐的氛围烘托琵琶女如泣如诉的乐器、命运和诗人谪居失意的不满情绪,更与全篇抑郁感伤的基调相吻合。
2、第二段写曲调琴试音:未成曲调先有情正式弹奏:有声无声皆有情弹奏效果:悄无言情漫江月3、第三、四段写人琵琶女:才艺超凡,却是五陵年少的玩偶和作乐的工具,从没有真正的得到理解、尊重,地位及其卑贱,当年老色衰时,“愁脸无红衣满尘,千家万户不容身”连一个普通百姓都不如,“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最终的结局是被社会抛弃——社会重色轻艺大诗人:由“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名满天下,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左赞善大夫,在诗歌上发起新乐府运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因为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割据势力杀害,猖狂无比,朝野哗然,可都噤若寒蝉,白居易“越职言事”,以莫须有的罪名贬谪到荒远的九江以戴罪之身做江州司马。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案
6、琵琶行并序·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认识作者白居易及行这类文学体裁;2、领悟同是天涯堕落人,相遇何须曾认识的详细内涵;3、领会诗中音乐描绘的美好心境;4、背诵全诗。
【教课要点】1、领悟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领会诗中的优秀音乐描绘。
【教课难点】感知诗中音乐描绘的美好心境。
【教课准备】录音机、乐曲《春江花月夜》。
【教课时数】两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
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岳河流那样可视可感。
怎样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绘音乐的模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
今日,我们就一同倾听这美好的音乐。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认识作者及“行”这类体裁学生阅读有关资料。
三、初文,整体感知1、指定六位同学挨次朗序言和全,每人一段,并正音。
2、小声播放曲《春江花月夜》,教有感情地背全。
3、掌握歌内容:学生迅速默序言和全,把相互的部分找出来。
明确:序言的第二句(“明年秋⋯⋯然有京都声”)跟的第一段;第四、五句(“ 其人⋯⋯徙于江湖”)同的第二、三段;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
四、作:频频全。
第二一、歌:1、提: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明确: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她的演奏是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
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人邀而演奏。
第三次还是明写,但写得略。
2、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1)学生自由朗的第一段。
(2)学生思虑: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曲子是什么,文中没有明确交代,同学能判断出是哪一种基?有什么原因?明确:它的基是凄凉的,原因有二:一是琵琶女在“ 船明月江水寒”之,然是以此来排解独守空船的孤独感,二是它确打了“惨将”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致使“主人忘客不”。
其余写秋江月夜的瑟情形,写酒宴的悲氛围,都是衬托它的。
(3)学生有感情地背第一段。
3、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情形(1)学生声朗文的第二段(2)学生思虑: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程可分几个段?明确: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程可分三个段。
高中语文 第6课 琵琶行并序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材分析】《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千古名篇。
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
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语言品味音乐美。
最后对比阅读及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3.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教学重难点】1.感受诗歌悲剧美,鉴赏诗歌描声艺术是重点;2.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本诗的难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两千多年前,一个文雅学士,一个山野樵夫,演绎了一曲音乐传奇;一千多你啊你按,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用音乐演绎了一曲千古绝唱,“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悠悠的浔某某边,瑟瑟秋风中,一个美丽忧伤的故事便诞生了,一直回响在历史的长河中,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琵琶行》,体味诗人的情感和心灵。
二、诵读鉴赏:(一)学生集体对照注释吟诵全诗,体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二)背景介绍1.歌、行、引:《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但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以44岁为分界线,前期抱定“兼济天下”之思,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力求通俗,与元稹倡导“新乐府运动”,主X“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后期则“独善其身”。
三、师生研读,教师点拨1.诗歌的开头,诗人描写了那些景物?铺设了怎样的离别之情?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2024年高中语文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案6新人教版必修3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琵琶行并序》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琵琶行并序》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琵琶行并序》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琵琶行并序》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再次,我在课堂上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通过设计思考题和讨论题,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我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和表达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容易分心。此外,部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可能过于保守,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言文感到困难,对文学鉴赏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4. 《唐宋词选》:收录了唐宋时期其他诗人的词作品,供学生比较和欣赏。
(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1. 要求学生根据拓展阅读材料,深入研究《琵琶行》的背景、意象和音乐性,分析诗人的创作意图。
2.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琵琶在历史上的发展和在古代社会中的应用。
3. 引导学生思考《琵琶行》中的情感和主题,探讨诗歌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拓展与延伸
(一)拓展阅读材料
1. 《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五》:收录了《琵琶行》原文及其注释,可供学生进一步研究。
2. 《唐代诗歌鉴赏辞典》:收录了《琵琶行》的详细鉴赏文章,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艺术。
3. 《中国古代音乐史》:介绍了琵琶的历史演变和音乐特点,帮助学生了解琵琶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学设计1:第6课 琵琶行并序
琵琶行并序一、学习要点(一)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
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
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
后被召为主客郎中。
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
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
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
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
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
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
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
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流畅匀称,优美和谐。
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分两个时期:前期(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以讽喻诗为主。
代表作品为《卖炭翁》。
后期(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
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
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
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二)诗歌分析1.序言部分应紧抓“恬然自安”与“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两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二、教学重点:1、理解全诗大意,掌握重点字词;2、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表达技巧;3、掌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三、教学难点:1、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2、了解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讲授法3、研讨法教学时数: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弹琴技艺非常高超,琴声优美动听。
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有一次他在荒山野地弹琴,正当他完全沉醉其中时,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定睛一年,听者竟是一个樵夫,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没想到这个樵夫竟然能准确说出他弹的曲子,还能领会曲中描绘的“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俞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
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结拜为兄弟。
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原来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后人有诗赞美曰: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是的,古今中外,不少名人大师,都颇爱音乐艺术,并有很高的造诣和修养。
苏东坡曾在《前赤壁赋》中这样描绘过听音乐时的感受:“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如果不是具有对音乐较深的感受力,怎能写出这样传神的文字呢?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也对音乐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唐朝有一位皇帝,为白居易写了一首有名的悼亡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①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家住京城)
②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年轻貌美技艺高超)
③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红极一时)
④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奢华欢乐光阴虚度)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歌女自述身世苦
当年:帝京任职,才华横溢,诗酒流连,丝竹不绝;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诗人感伤谪迁意
所以,琵琶女的不幸是表现在曾经色艺双全,红极一时如今年长色衰,漂流沦落的强大落差之中。
对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诗人白居易,他的不幸、落魄、失意又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齐读第四自然段,然后同桌前后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
单元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并序)》
讲授课时
3课时
主题
1:感受悲剧美,感受人物命运的悲剧情感。:
2:鉴赏音乐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写作特点。
3:品味意境美,了解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传达情感的作用。:
4:涵咏语言美,进一步提高诵读能力。
总课时
3课时
第2课时
背景分析
包括课标解读、教材解读(该主题在本单元和本门课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情分析(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本课应该具备的知识基础)等几个部分
师:说得很好,那有没有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读出白居易的心境呢?记住,这里是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宜用叹惋之声慢读;“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写心情,也要用叹息哀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请求,应读得恳切。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并序》示范教案设计
【讲】人教必修3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学资料教学设想《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千古名篇。
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
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语言品味音乐美。
最后对比阅读及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3、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4、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三、教学难点: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2、对比阅读《听颖师弹琴》中的音乐描写。
五、教学媒体:多媒体投影设备与课件第一课时学习过程:【导入新课】: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墨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板书课题《琵琶行并序》【推进新课】一、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在同学们按预习提示要求讲述后,老师补充)1、作者: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并序教学目的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3、背诵诗歌的第二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古诗《古道从军行》有云: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王翰的《凉州词》也有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还有前面学过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中“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等等。
自古以来琵琶出现在诗中便有一中悲戚的感觉,琵琶代表的就是一种寂寞,一种伤感。
那么,白居易的《琵琶行》又为我们讲述一个怎样的伤感故事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白居易的《琵琶行》(板书标题和作者)二、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1、简介作者,写作背景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
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但是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主要作品有《琵琶行》和《长恨歌》等。
刚说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
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
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
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
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
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
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
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诗人正是想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沦落天涯的不幸。
2、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这首诗属于后者。
3.《琵琶行》的"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
三、指导朗读1、听配乐朗读2、注意读音铮(zhēng)悯.然(mǐn)转徙.(xǐ)浔.阳(xún)枫.叶(fēng)瑟(sè)声声思.(sì)捻(niǎn)霓裳..(nícháng)秋月白.(bó)衣裳.(cháng)红绡.(xiāo)钿.头银蓖.(diàn bì)谪.居(zhé)整顿衣裳.——(cháng)还.独倾——(huán)间.关——(jiān)3、课后可自由散读四、讲析小序1、教师讲解2、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
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3、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
"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和第2、3自然段照应。
"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自然段照应。
五、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板书一、结构)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一)江头送客闻琵琶(二)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三)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四)同病相怜伤迁谪(五)重闻琵琶青衫湿六、细节探讨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二、人物形象)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板书琵琶女白居易)2、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板书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引导学生用原诗文概括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板书京倡)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飘零憔悴、饱受冷落)(板书商妇怨)②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板书京官)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谪居九江,凄凉落魄)(板书谪官恨)③“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明确:音乐(琵琶声)。
(板书琵琶声)补充: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
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为了纪念白居易,后人在九江建有“琵琶亭”和“白居易祠”。
亭有一联:“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既赞美了琵琶琴声的美妙,又盛赞了白居易诗的绝唱;祠中有一著名的对联:“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滴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写白居易离开九江时,九江人民对他的深厚情谊,勾留即逗留,千尺水衬托别离情之深。
既包涵了诗中的故事,又表现了江州人民对白居易的深切怀念。
3、谁解琵琶声[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为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
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
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我们先一起来朗读一下第二段的音乐描写。
(板书三、琵琶声)[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板书 1、四个乐章:前奏曲——欢乐曲——沉思曲——悲愤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
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
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
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
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
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
”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
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
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
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
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
”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那这样技艺高超的音乐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进行描摹呢?这些手法有何好处?(板书 2、表现手法:①比喻②叠词和联绵词③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④曲中带情)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附:[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轻柔尖细、委婉缠绵)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错落有致、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高亢激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凄厉)--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