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布斯

合集下载

霍布斯

霍布斯

霍布斯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出生在英国南部威尔特郡的马尔麦斯堡一位乡村牧师家庭,因父亲离家出走,从小由叔父抚养。

15岁考入牛津大学,攻读古希腊罗马哲学和经院哲学。

1608年大学毕业,不久受聘于卡文迪什男爵,成为他的儿子的家庭教师,从此与这个贵族之家建立了终身的联系。

在培根遭贬隐居时,他曾给培根当过秘书,并且帮助他将其作品译成拉丁语。

他曾三次陪他的学生游历欧洲大陆各国,了解到了开普勒和伽利略的新的科学成果,并亲自拜访过伽利略,和他讨论了有关力学的问题,同时还结识了伽森狄和马勒伯朗士等著名哲学家。

1640年英国内战爆发,霍布斯随卡文迪什家族逃到巴黎避难。

1646—1647年霍布斯曾经给当时流亡巴黎的英国威尔士亲王(即后来的查理二世)当数学老师。

1648年在巴黎会见了笛卡尔。

1651年底,霍布斯经过11年的流亡生活之后,回到了克伦威尔统治下的英国,同年他在伦敦发表了名著《利维坦》。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之后,霍布斯又宣布效忠国王,但由于他的专制主义立场同样危及了贵族们的利益而受到了王党的迫害,同时亦因为无神论的倾向遭到了教会的攻击。

所有这一切使晚年的霍布斯避政治如水火,将兴趣转向了文学和历史,在87岁高龄时还把荷马史诗翻译成英文。

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利维坦》、《论物体》和《论公民》。

虽然霍布斯哲学以经验论为基本原则,但是也容纳了其他不同的因素,因而并不是典型的经验论。

与培根相比,霍布斯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他依据并概括了伽利略的机械力学成果,也曾受到笛卡尔哲学的影响,并且非常重视几何学的方法(通常这是唯理论的基本特征),建立了一个典型的机械唯物主义体系。

由于身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霍布斯非常关注政治问题,在其哲学思想中,他的政治哲学对后世影响最大,他自己也认为这一方面是他最大的贡献。

按照霍布斯的观点,哲学是关于物体的科学。

物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物体,它是自然的作品;一类是人工物体,即国家,它是由人们的意志和契约造成的。

霍布斯的名词解释

霍布斯的名词解释

霍布斯的名词解释霍布斯(Thomas Hobbes)是一位英国哲学家、政治理论家,他被誉为社会契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17世纪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和理论,对于人类社会的组织、政治权力的产生和运作等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解释和见解。

本文将对霍布斯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并探讨其思想背后的深层意义。

“自然状态”是霍布斯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他认为,在人类社会没有建立政府和法律之前的状态就是自然状态。

在这个状态下,人们相互竞争、缺乏安全感和互助合作。

为了摆脱这种混乱和恶性竞争,人们会自愿放弃一部分的自由权利,进行社会契约,接受统治者的权威和限制。

自然状态的思想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起源和政治秩序的合理性。

“社会契约”是霍布斯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他认为,人们通过社会契约来建立一个有序的政治社会。

社会契约将个人的权利和义务绑定在一起,保证人们的利益和安全。

通过社会契约,人们把权力委托给统治者,接受其统治和限制,以换取社会秩序和法律的保障。

社会契约理论反映了霍布斯对于政治合法性和权力源泉的思考。

“绝对主权”是霍布斯政治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

他主张国家的统治应该是绝对的,没有任何限制和制约。

在霍布斯看来,国家的统治者具有最高的权威,他的话语和行为是绝对的。

国家的统治者不受任何其他权力的制约,可以行使专制的权力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守护人们的利益。

绝对主权理论给予国家及其统治者极大的权力,但也引起了对于个人自由的担忧。

“人的自利本性”是霍布斯理论的基石之一。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自利的本性驱动的。

人们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和幸福,会采取各种手段,包括竞争、争斗和战争等。

霍布斯将人的自利本性看作是导致社会动荡和冲突的根源。

为了避免自利本性导致社会的破裂,人们通过社会契约来限制个人行为,建立有序的政治社会。

“人权”的概念在霍布斯的理论中有一定的内涵和意义。

虽然霍布斯主张国家的绝对主权,但他也承认人们拥有某些不可侵犯的权利。

例如,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身的生存和幸福。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人物简介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人物简介

人们免受自然状态的威胁
02
国家的权力与义务
• 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权,人民通过签订社会契约,
将自己的部分自由交给国家
• 国家有义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安全,维护社会秩

03
对国家权力的限制
• 虽然国家拥有绝对权力,但霍布斯认为,国家权力应该
受到限制,以防止滥用
• 他提出了“自然法”的概念,认为国家应该遵循自然
CREATE TOGETHER
DOCS SMART CREATE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人物简介
DOCS
01
托马斯·霍布斯生平与背景
托马斯·霍布斯出生地与成长经历
职业生涯初期
• 1610年,霍布斯开始在卡文迪什家族担任家庭教师,教授拉丁文和
希腊文
• 1613年,他成为了一位私人秘书,为贵族和政治家提供文学和政治
• 他主张宗教应该与国家权力相分离,
• 为了维护和平与秩序,人们需要签
循法律和道德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
保持独立性
订社会契约,组成国家
03
霍布斯的代表作品与影响
《利维坦》的创作背景与主要内容
创作背景
主要内容
• 《利维坦》是霍布斯在1651年出版的哲学著作,当时英
• 《利维坦》详细阐述了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理论、利维坦

受教于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
• 在牛津大学学习期间,霍布斯对古希腊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 1615年,霍布斯前往巴黎大学学习,结识了当时的许多著名学者,如
笛卡尔和伽桑狄
与哲学家伽桑狄的辩论
• 在巴黎大学期间,霍布斯与伽桑狄就实体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 这场辩论使霍布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哲学立场,为他后来的哲学创作

托马斯·_霍布斯

托马斯·_霍布斯
• 唯名论倾向:客观上存在的只是个别事物,概念只是一类个别事
物的名称。按照霍布斯的理解,概念是人们对同类事物所给的名称 ,只是帮助人们记忆的记号,而不反映寓于个别事物中的一般。这 表明,霍布斯不懂得概念作为理性思维的一种形式所具有的把握事 物本质的功能,把概念仅仅看成是符号,是一种以唯名论倾向表现 出来的狭隘经验论。
• 反对“天赋论”:霍布斯批判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针对笛卡尔的
这种观点,霍布斯指出,根本没有天赋观念,一切观念都是无可怀疑 的,没有矛盾的。但事实上,一些最重要的天赋观念,如上帝观念 ,却是人们长期争论不休、怀疑最多。霍布斯认为,上帝观念不是 天赋的,而是人们从后天经验中获得的,是无知和恐惧的产物。
认识论
认识论
认识的 来源
反对 “天赋论”
物质 与感觉
唯名论
演绎推理
认识论
• 认识的来源:在认识论上,霍布斯继承了培根的唯物论原则,反对
天赋观念论,主张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觉。霍布斯强调:只有客观事 物才是引起感觉的直接对象,人的一切认识都开始于事物对感官的 作用所引起的感觉,离开了外物对感官的作用,就不可能有任何认 识发生。
• 自然法:要保存自己、对死亡的恐惧和摆脱战争状态的愿望
使人们求取和平,于是理性便出来教导人们,大家必须遵守 的共同的生活规则(即自然法)才能避免战争,使每个人都 能达到保存自己的目的。自然法的第一条是:寻求和平,信 守和平(seek peace and follow it)。第二条是,如果别人也愿意 这样做时,一个人在为了和平与保卫自己的范围内,会想到 有必要自愿放弃这种对一切事物的权利;他应该满足于相对 着别人而有这么多自由,这恰如他愿意相对着自己允许给别 人的自由那样多。
托马斯·霍布斯 Thomas Hobbes

霍布斯

霍布斯

外文名: Thomas Hobbes国籍: 英国出生地: 威尔特省 出生日期: 公元1588年4月5日逝世日期: 公元1679年12月4日 职业: 政治家、哲学家 毕业院校: 牛津大学 主要成就: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杰出人物 代表作品: 《论政体》《利维坦》《论人》生平霍布斯于1588年4月5日出生于英国南部的维斯堡镇。

他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自耕农家庭的女儿。

父亲是当地的乡村牧师,性格暴躁而又愚蠢无知。

霍布斯出生不久,他的父亲便在一次和同事的争斗后弃家远遁了。

霍布斯早年的抚养和教育都是由他的叔父资助的,四岁时被送到当地的教会小学读书,后又转到私立学校上学。

1603年不到十五岁的霍布斯就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牛津大学麦克多伦学院学文科。

1608年霍布斯大学毕业后,留校讲授了一年逻辑学。

随后,他受聘为卡文迪什(William Cavendish )男爵的儿子当家庭教师。

从此,霍布斯便和这个贵族家庭建立了终生的联系.1610年霍布斯奉命陪同他的学生出游欧洲大陆,先后访问了法国、德国和意大利。

这次大陆旅行,使霍布斯的眼界大为开阔。

在旅居大陆期间,霍布斯学会了法语和意大利语。

大陆文化使他深受激励。

他立志要成为一名精深的古典学者。

回国后,霍布斯成了自己的学生的秘书。

少年卡文迪什不久继任为德芬郡伯爵。

通过主人的关系,霍布斯结识了不少有名望的朋友,如著名的英国诗人和剧作家本·琼生(Ben Jonson)。

在霍布斯结交的好友中还有著名的英国大哲学家培根。

1629年在德芬郡伯爵死后,霍布斯暂时离开卡文迪什家族,受聘于克林顿家族当家庭教师。

同年霍布斯陪同他的新学生少年克林顿前往欧洲大陆访问。

他们遍游了法国,还去了威尼斯。

第二次大陆旅行成了霍布斯走向哲学家生涯的转折点,从此,他把自己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科学和哲学。

这种转变的发生很富于传奇色彩。

据说有一次霍布斯到一位法国绅士家作客,在他浏览主人的书房时,发现桌上放着一本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原理》,书页翻到第一卷,命题47。

霍布斯及其政治思想特点的探究

霍布斯及其政治思想特点的探究

霍布斯及其政治思想特点的探究1. 引言1.1 霍布斯及其政治思想特点概述霍布斯(Thomas Hobbes)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他的政治思想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对后世的政治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霍布斯的政治思想以其对人性、社会契约和国家的观念而闻名,他认为人性是自私的、贪婪的,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竞争,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来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霍布斯主张君主专制制度,认为只有强有力的君主才能确保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他的权力理论强调人们应该将自己的权力交给君主,以换取安全和秩序。

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则是他的政治理论的基石,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契约同意放弃部分自由权利,以换取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霍布斯的政治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现代社会的政治实践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 正文2.1 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论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论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们生活在无政府、无法律、无公共权威的状态下,每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并且每个人都处于对其他人的威胁之下。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之间存在着普遍的敌对、竞争和不信任。

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丛林法则,导致人们相互之间的战争和混乱。

为了摆脱自然状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人们需要通过社会契约来建立一个社会统治形式,这就是政府的存在和合法性所基于的理论基础。

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论强调个人本位的利益,因此他认为人们需要通过社会契约来放弃一部分自由,以换取集体安全和秩序。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成为社会契约的执行者和监管者,确保个人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

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论对后来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约翰·洛克的社会契约论和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都受到了霍布斯理论的启发。

在现代社会,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论为我们理解政治权力、社会秩序的建立和政府的合法性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2.2 霍布斯的人性观念霍布斯的人性观念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础之一,他认为人性本质是自私、野蛮和贪婪的。

霍布斯

霍布斯

霍布斯(Hobbes )一、生平著作霍布斯(1588-1697 ),出生于英格兰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他是个早产儿。

霍布斯自己讲过。

他母亲怀着他的时候,听到西班牙无敌舰队进攻英国的消息,由于受到惊吓而早产了他。

霍布斯声称,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他非常热爱和平。

我们看到,他这个人十分胆小、谨慎、敏感。

他也把这解释为是上述原因造成的。

他说:“恐惧是我的孪兄弟”。

这种解释是否有生理学和心理学的依据,还不可考。

这个早产儿看来在智力上也早熟。

他十四岁就能把古希腊作品翻译成拉丁文,十五岁进牛津大学,当时牛津大学教授圣经和用经院哲学观点讲授亚里士多德哲学。

霍布斯对此非常反感,他说他在大学里没学到任何有益的东西。

二十二岁时,他受骋为一个贵族的家庭教师,并伴随他的学生作“大周游”(当时英国富贵家庭的子弟为完成教育,到欧洲大陆上去周游、旅行、参观、考察、访问)。

在作家庭教师期间,霍布斯三次周游欧洲大陆。

当时,大陆上欧洲各国盛行君主专制制度。

特别是法国,黎塞留统一法国确立君主专制制度,法国空前统一和强盛,这对霍布斯发生很影响。

同时,霍布斯也结识了一些著名学者,笛卡儿、伽桑狄、伽里略等。

受到他们哲学和科学思想的影响。

英国革命爆发后,由于他与贵族私人关系密切,害怕受到议会党人的迫害,逃亡到巴黎。

在巴黎期间,曾担任威尔士王子,即后来的查理二世的私人教师。

并于1651 年写出了他的主要著作《利维坦》。

这部书引起了流亡的英国贵族和法国教会对他的迫害,于是,他于1651 年底逃回英国。

当时正值克伦威尔当政。

克伦威尔请他担任共和国行政部长职务,他没有接受。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给他的老师很高的礼遇。

在他的屋墙上挂着霍布斯的肖像,给他每年一百镑恩俸,允许他随意出入宫廷。

但大巨、贵族和教士们对他却十分反感。

当时伦敦发生瘟疫和大火,保王党议员借机提出反无神论法案,霍布斯受到攻击,其著作《利维坦》也被焚毁。

有的人甚至主张以异端罪烧死霍布斯。

霍布斯又害怕了,把许多手稿都烧了。

托马斯霍布斯

托马斯霍布斯

与沃利斯
除了与布兰豪的争论外,霍布斯自从1655年出版De Corpore开始也与其他学者产生不少冲突。在《利维坦》 中他挑战了当时的学术界。1654年,牛津大学的天文学教授塞思·沃德(Seth Ward)在一篇名为Vindiciae academiarum的文章中回复了霍布斯对于学术界的挑战。霍布斯在De Corpore哲学原理中的许多错误——尤其 是在数学上的错误也招致了几何学教授约翰·沃利斯的批评。沃利斯在1655年出版的Elenchus geomeiriae Hobbianae中详细解释了霍布斯哲学原理的错误,他批评霍布斯以逻辑推理的方式作为数学演算的主轴,并揭露 了霍布斯在数学上的许多漏洞。由于霍布斯在演算上缺乏精确的计算,造成他经常使用证据不足的假设来解决原 理的问题,由于他的兴趣只限于几何学上,因此他对于数学的整体领域并没有非常清楚的概念。这些问题都使得 霍布斯的哲学原理遭受大量批评。最后霍布斯在1656年发行英文版本的De Corpore时便删除了一些被沃利斯揭 发的严重错误,但他仍然在1656年的Six Lessons to the Professors of Mathematics一系列文章里反驳沃利斯 的批评。沃利斯接着写了一篇论文反驳霍布斯的论点,并趁着霍布斯发行De Corpore英文译本的期间继续批评他 在数学上的错误,霍布斯则以数篇论文反击。但沃利斯轻易的以一篇回复(Hobbiani puncti dispunctio, 1657) 击倒霍布斯的论点。最后霍布斯拒绝再回复沃利斯,两人的争论暂时停息。
由于国王的保护,下议院通过的法案最后并没有对霍布斯造成太大伤害,不过霍布斯从此不能在英格兰发表 任何有关人类行为的著作了。他在1668年的著作由于无法通过英格兰的出版物审查机构,只得改在阿姆斯特丹出 版。其他的许多著作则要直到他死后才得以出版。有时候霍布斯甚至被禁止回复他在学术辩论中遭受的批评。尽 管如此,霍布斯在国外的名声非常高,当时前往英格兰旅游的学者和名人都会抽空拜访霍布斯,向这位老哲 学......

托马斯·_霍布斯ppt课件

托马斯·_霍布斯ppt课件
2
二、生平简介
• 1602-1610年,进入牛津大学学习:霍布斯,出生于英国威尔特郡一
个乡村牧师家庭,自幼聪颖好学,不到十五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牛 津大学学文科。
• 1610-1637年,做家庭教师、担任培根的秘书、三次访问欧洲:毕
业后,霍布斯被推荐到一个贵族家庭担任的家庭教师,依靠于这个显 贵家庭,霍布斯找到了可靠的保护人和事业上的赞助者,他有了出入 一流图书馆的权利,有接近社会名流和学者的条件。霍布斯陪同他的 学生出游欧洲大陆,先后访问了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在此期间,他 结识了许多科学家,也第一次接触到了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德 芬郡公爵的关系,霍布斯结交了英国大哲学家培根,并在一段时间担 任其秘书,通过两人的交往,霍布斯受到了培根哲学思想的熏陶。之 后,霍布斯又两次出游欧洲,为其研究哲学奠定了基础。
3
二、生平简介
• 1640年,发表《法律要旨》后逃往巴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
间,暴乱的政治迫使他再次把注意力首先集中于社会政治问题上, 写了一本表明他的政治理论概略的小册子《法律要旨》,但这也激 怒了国会党,霍布斯不得已移居法国避难。
• 1641年,完成《论公民》。 • 1643-1651年,写作《利维坦》:《利维坦》的成功出版就标志
11
认识论
• 演绎推理:在霍布斯他看来,理性推理就是对感觉材料的组 合与分解,是对名称的加减计算活动。 推理就在于组合、分 开或分解发。所以我们用来发现事物的原因的方法,除了组 合法或分解法,或者部分组合法与部分分解法以外,没有什 么别的方法。我所谓的推理是指计算。计算或者是把要加在 一起的许多东西聚成总数,或者是求知从一件事物中取去另 一件事物还剩下什么。所以推理是与加和减相同的。……因 此,一切推理都包含在心灵的这两种活动——加与减里面。

霍布斯

霍布斯

霍布斯一、人物简介托马斯•霍布斯(Hobbes,Thomas),英国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

生于英国威尔特省一牧师家庭,早年就学于牛津大学,后做过贵族家庭教师,游历欧洲大陆。

他创立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完整体系,认为宇宙是所有机械地运动着的广延物体的总和。

他继承了F.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观点,但把逻辑的思维看作是观念的加或减的机械运算,认为几何学和力学是科学思维的理想楷模。

他力图以机械运动原理解释人的情感、欲望,从中寻求社会动乱和安宁的根源。

他提出“自然状态”和国家起源说,认为国家是人们为了遵守“自然法”而订立契约所形成的,是一部人造的机器人,反对君权神授,主张君主专制。

他把罗马教皇比作魔王,僧侣比作群鬼,但主张利用“国教”来管束人民,维护“秩序”。

著有《论物体》、《利维坦》、《论人》、《论社会》、《对笛卡尔形而上学的沉思的第三组诘难》等。

二、生平与著述霍布斯于1588年4月5日出生于英国南部的维斯堡镇。

他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自耕农家庭的女儿。

父亲是当地的乡村牧师,性格暴躁而又愚蠢无知。

霍布斯出生不久,他的父亲便在一次和同事的争斗后弃家远遁了。

霍布斯早年的抚养和教育都是由他的叔父资助的,四岁时被送到当地的教会小学读书,后又转到私立学校上学。

1603年不到十五岁的霍布斯就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牛津大学麦克多伦学院学文科。

当时的牛津大学给学生灌输的是经院哲学,学生们只能死记硬背三段论公式。

霍布斯后来说,科学在牛津根本没有地位,数学被当作魔术而加以禁止。

他对学校讲授的课程不感兴趣,经常跑到附近的书店就浏览地图和游记。

他觉得这比枯燥的公式要有趣得多。

尽管霍布斯对学校中所教的东西感到厌恶,但是,他还是以优异的成绩修完了课程,并取得了文学学士的学位。

1608年霍布斯大学毕业后,留校讲授了一年逻辑学。

随后,他受聘为卡文迪什(William Cavendish)男爵的儿子当家庭教师。

从此,霍布斯便和这个贵族家庭建立了终生的联系。

霍布斯

霍布斯
现代人之父
目 录
一、人物简介
二、学术思想
三、体系总结分析
人 物 简 介
中文名:霍布斯(1588—1679) 英文名:Thomas Hobbes 国籍:不列颠 毕业院校:牛津 职业:哲学家政治理论家 星座:白羊 身高:176cm 血型:xx 偶像:xx 喜欢的东西:政治 讨厌的东西:战争、教皇 主要著作:《利维坦》
政体论: 要害在于君主利益与人民利益一致 论。霍布斯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看起来似乎十 分荒唐,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具有 重 大的理论意义。
1 ) 霍布斯从人的本性和人类自然状态中寻求国家产 a 、 主权者的权力来自人民的同意和 生的根原,这表明他“用人的眼光来 看国家”, 授予,而非神或祖传; “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 b 、 主权者要保护资本主义经济的发 规律。这是对神学政 治观的彻底否定。 展; 2 ) 霍布斯把国家看成是社会契约的产物,在他那里, c 、 主权者的权力取缔一切地方割据 国家是个人的集合,因而个人和个 人权利就是国家 和教会特权。 借以建立的基础,国家权力基于人民的同意。这样, 他就奠定了近代 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国家观的基础。 3 ) 霍布斯所主张的专制集权和独裁是资本主义的而 不是封建主义的




理Leabharlann 论霍布斯把国家成立前的社会 状态称为“自然状态”。自然状 态就是假设没有国家权力和法律 的状态。在霍布斯那里,对自然 状态的分析中,引出了国家权力 产生的必要性。
1、自然状态是平等的状态。

2、自然状态也是一种 自由状态 。 3、自然状态是战争状态。





霍布斯的人性论是他的国 家学说的基石。正由于霍布 霍布斯是一个机械唯物主义者。 斯把人性看成是恶的,所以 他认为,物质的物体是世界的唯一存 他把自然状态描写为残酷的 战争状态,并把国家的主要 在。 霍布斯认为:既然国家也是 目的规定为和平与安全。从 一种物体,那么,研究自然物体的自 此自然引申出专制集权主义 然哲学的方法—— 几何学的推理方法, 的国家理论。

诗人霍布斯相关资料介绍

诗人霍布斯相关资料介绍

诗人霍布斯相关资料介绍托马斯;霍布斯(英语:Thomas Hobbes,1588年4月5日-1679年12月4日),是英国的政治哲学家,创立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完整体系,认为宇宙是所有机械地运动着的广延物体的总和。

关于霍夫斯你还了解哪些资料?下面是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霍布斯生平简介霍布斯自小遍览古典著作,14时岁便翻译了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15 岁时进入牛津大学学习经院派逻辑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

然而,在晚年时,他却认为这段大学经历没有给他带来任何收益,因为经院派逻辑和亚里士多德哲学成了他憎恶的怪物。

1610 年,22 岁的霍布斯担任哈德威克男爵之子,也就是后来的德文郡公爵威廉的家庭教师。

这使得他得以跟随威廉周游世界。

就在这时,霍布斯了解到了开普勒和伽利略,这两个人和他们的学说影响了霍布斯的一生。

1636 年,霍布斯拜访了伽利略。

在巴黎时,霍布斯得到笛卡儿等许多知名科学家的欢迎。

但是,他在1651 年发表的《利维坦》给他招来了灾难;《利维坦》宣扬的理性主义惹恼了在法国的英国流亡者,而对旧教的尖锐抨击又得罪了法国政府。

霍布斯只好再次逃回英国,并退出一切政治活动。

但毋庸置疑,霍布斯的声望主要是通过《利维坦》获得的。

在这本书的开篇,他就表示自己信仰彻底唯物论。

他认为,生命是四肢的运动,机器人的生命是人造的。

国家,即利维坦,是人的技巧创造的,是一个模造的人,主权是它的灵魂。

在结尾部分,霍布斯说,这本书有趣而易读,希望主权者也可以看到这本书,以便成为一个绝对的主权者。

霍布斯的一生是忙碌的一生。

他曾与布兰霍尔主教就自由意志问题展开论战;他幻想自己发现了怎样“化圆为方”,并与牛津大学的几何学教授瓦里斯就此展开辩论;王政复辟时期,霍布斯受到王党人士的抬举,他的肖像甚至被国王挂在了自己的寝宫内。

霍布斯重要著作1629.翻译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1650.TheElementsofLaw,NaturalandPolitical,写于1640年HumanNature,ortheFundamentalElementsofPolicieeCorporePolitico1651-8.Elementaphilosophica1642.DeCive(拉丁文)1651.PhilosophicalRudimentsconcerningGovernmentand Society(DeCive的英文译本)1655.DeCorpore(拉丁文)1656.DeCorpore(英文翻译);1658.DeHomine(拉丁文)1651.利维坦,或教会国家和市民国家的实质、形式和权力.Online.1656.QuestionsconcerningLiberty,NecessityandChance1668.利维坦的拉丁文翻译1675.翻译荷马的奥德赛和伊利亚特为英文1681.死后出版的Behemoth,orTheLongParliament(写于1668年).。

霍布斯讲解

霍布斯讲解

我的认识
1.霍布斯的人性论思想与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庄子在“人性恶”思想方面不谋而合,他们主张人的本性 是恶的,个人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择手段,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他们认为在人性趋利避害的基础 上,只有从欲望出发,将其上升为一种普遍性的义务,才能诞生出一种全新的道德,以此催生了具有 产生约束人的道德行为准则的确立,此思想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使国家朝着更有规则,更有章程的 方向发展。 2.霍布斯强调自我保存对人类来说是一种“善”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规范性的主张,是一 种具有进步意义的,作为理性法则的道德基础和道德规范具有很高的前瞻性。 3.它的自然本性在当时社会思想界具有极其进步和领先性,对人的自由性发展较前仍有极大的发展, 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促使世界更为开放,有着紧密的联系,也是上层建筑对经 济基础的一种反应,其自由主义对后世影响深远。 4.霍布斯的道德哲学思想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他从人性的考察出发,推演出自身的道德哲学体系, 引起后世学者的广泛思考,其独特的思想开创了伦理研究的新局面,建立了一个以自我保障为基础的 功利思想的思想体系。 5.霍布斯在近代哲学史上对因果联系做了比较详细深入的分析,对后来的哲学家理解因果学说有了很 大的帮助,但霍布斯将因果和必然性混为一谈。他没有认识到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认 为既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有原因的,那么一切事物都是必然的,不存在偶然的东西。至于人们有 时把某些事物看成是偶然的,只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些事物的原因,正是由于这种机械论的缘故,使 霍布斯难以将无神论的立场贯彻到底,从而走向了自然神论。
伦理-政治学说
一、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契约论 1、从抽象的人性原则出发,从人的理性和经验中解释国家的产生及其基础。 2、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趋利避害是支配人类行为的根本问题,善恶标准以是否符合人的自我保存为 转移。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人类第一共同的“欲望”就是对权力不断地、无休止的欲求。 3、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引起人们互相争斗的原因是:利益上的竞争、对 他人可能伤害自己的猜忌、对名誉的追求。因此,人们必须订立契约,放弃自己的权力,摆脱自然 状态,国家就建立起来了。 4、霍布斯契约论的特点: 人民订立契约时交出的是他们的全部权利和权力。主权者没有参加契约,因而不受契约的约束,但 受契约宗旨的限制,要保障人们的安全。主权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不受限制的。 5、国家的本质就是主权者,实际上强调主权是国家的本质。

浅谈霍布斯自然状态下的战争观:历史回溯与现实关照

浅谈霍布斯自然状态下的战争观:历史回溯与现实关照

浅谈霍布斯自然状态下的战争观:历史回溯与现实关照霍布斯(Thomas Hobbes)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他的著作《利维坦》被认为是一部政治哲学经典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霍布斯提出了自然状态下的战争观,他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下的生活是“孤独、贫困、悲惨、暴力和短命”的。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相互之间存在着不信任和敌意,因此战争不断,社会无法稳定。

通过对霍布斯自然状态下的战争观进行历史追溯与现实关照,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霍布斯的思想,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我们来看霍布斯对自然状态的描述。

他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们没有共同的规则和约束,生活是“每个人为自己”的状态,这导致了人们之间的冲突和战争。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霍布斯的描述并不是毫无根据的。

古代社会,尤其是原始社会,战争是家常便饭。

原始部落之间为了争夺资源、领土、权力等而不断发生冲突和战争,这种战争是无序的、无规则的,充满了血腥和残忍。

古代希腊和罗马时期的战争更是频繁,不断有众多的战争和冲突发生。

现实中也可以看到霍布斯自然状态下战争观的影子。

当今世界各地不断有战争和冲突发生,人类在一些地区还在自然状态下生活,缺乏有效的政治组织和社会约束,国家之间的关系充满了竞争和冲突。

中东地区的战争不断,叙利亚内战、阿富汗战争、也门内战等,无不表现出了霍布斯自然状态下战争观的特征。

冷战期间的美苏对抗也是霍布斯自然状态下战争观的一种体现,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竞争和冲突严重威胁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提出了一种解决自然状态下战争的办法,他主张通过建立强大的政治机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这一观点对当今世界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当代社会,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合作与联盟可以帮助解决国际冲突,维护世界和平。

国内政治组织和社会约束也是重要的,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政治制度,可以有效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霍布斯的战争观也对个人生活和人际关系有一定的启示。

霍布斯正义论的内容评价和理解

霍布斯正义论的内容评价和理解

霍布斯正义论的内容评价和理解一、霍布斯正义论的基本观点霍布斯(Thomas Hobbes)是英国启蒙思想家,他的政治哲学著作《利维坦》被誉为政治哲学的经典之作,霍布斯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了他的正义论观点。

霍布斯的正义论可以概括为“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他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人平等,每个人有权利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但这种平等状态下的自由却受到自然状态下普遍存在的恐惧和不确定性的威胁。

为了摆脱这种恐惧和不确定性,人们需要通过社会契约来建立政治体制,以保障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霍布斯的正义观点解析1. 自然状态下的平等和自由霍布斯主张,在自然状态下,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权利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

他认为,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都拥有原始权利,即一切都是公平的,没有人比其他人更强大或者拥有更多的权利。

霍布斯也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们享有绝对的自由,他们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做任何事情。

2. 社会契约理论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下的恐惧和不确定性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需要通过社会契约来建立政治体制。

在社会契约中,每个人都同意放弃一部分自由,以换取政府的保护和安全。

政府则通过法律来维护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实现正义和秩序。

3. 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性霍布斯强调道,没有政府的社会就是一团冲突和混乱,每个人都会去争夺自己的利益,造成社会秩序的崩溃。

政府的存在是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和安全,政府应当通过法律和制度来监管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以实现正义和公平。

三、对霍布斯正义论的评价1. 霍布斯正义论的积极意义霍布斯正义论提出了社会契约理论,强调政府和法律对社会秩序和公民权利的重要作用,这对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具有重大意义。

社会契约理论为建立公平公正的政治体制提供了基本原则和理论支持,为当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2. 霍布斯正义论的局限性然而,霍布斯的正义观点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他过于强调了政府和法律对社会的作用,忽略了社会力量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

霍布斯

霍布斯
推翻斯图亚特王朝而建立起来的。因此,他不得不对他
的统治权不可转让论作某些修正,说臣民服从统治者的
义务依赖于统治者能够保护他们的安全这一前提,如果
统治者一旦不能尽到这个职责时,臣民就可以解除服从
原统治者的义务,寻求新的保护者。霍布斯的专制主义
理论具有明显的反民主性质。不过,他摒弃君权神授论,
迫人们遵守,以保证国内和平,抵御外敌。
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说的特色在于他用这种学说论证
专制主义的合理性。他认为,统治者并非缔约的一方,因
此它不受契约的限制,也无所谓违约的问题,其一切行
为均是正义的;统治权绝对不可分割,立法、司法、行
政、军事、财政等权力均应集中于统治者手中,权分则
国分,国分则内乱必起;政权和教权必须统一,教会只
在意大利结识了物理学家、天文学家G.伽利略。1621~
1626年期间,与英国哲学家F.培根交往甚密。1640年,在
英国内战爆发前夕,霍布斯流亡法国,在巴黎,他批评
了法国哲学家R.笛卡尔的二元论和天赋观念论。在反驳
笛卡尔哲学的论战中,霍布斯和法国哲学家P.伽森狄成
了同盟者,结为好友。1646年,霍布斯受聘为流亡法国
神学。17、18世纪在欧洲,“霍布斯主义”和无神论几
乎成了同义词。
按照霍布斯的观点,运动是一切事物的最一般的原
因,一切变化都在于运动。动者恒动,静者恒静。运动
就是物体“不断地放弃一个位置,又取得另一个位置”。
霍布斯运用17世纪力学中将一切事物均用机械运动的原
理加以解释的方法,把运动仅仅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
的东西。霍布斯的因果学说是机械决定论。
论人 霍布斯力图运用他的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唯物主义自然观来

霍布斯

霍布斯

霍布斯(1588—1679)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

出生于乡村牧师家庭。

15岁入牛津大学学习。

毕业后任贵族家庭教师,并多次陪同贵族学生周游欧洲大陆,结识了当时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

曾当过弗兰西斯·培根的秘书。

英国革命初期,逃亡法国;后来同王党关系恶化,在克伦威尔执政时期回国。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受到王党和支委会的迫害。

在哲学上,霍布斯大林把培根的唯物主义系统化,创立了欧洲近代第一个机械唯物主义体系。

他用机械唯物论的观点去分析和研究人性,形成了以利已主义为核心的人学思想。

集中表现其人学思想的菱有《利维坦》、《论人》等。

(1)利已是人的本性霍布斯大林认为,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象自然物体一样服从统一的机械运行规律。

他把人比作一只钟表,认为人的心脏像弹簧,神经像游丝,骨骼像齿轮,人的整个活动与钟表的盍无异。

霍布斯大林把人的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与生俱来的、与有机体相始终的生命运动,如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排泄等;另一类是动物活动,变称处方活动,如行走、言谈等。

前者是一种纯生物的功能,后者则是由想象力和外物刺激引起的自学运动,但两种活动均在于生命的保持和延续,都是人类得以保存的必要条件。

霍布斯认为,人的自主活动,根源于外界物体对人的感官所产生的作用。

当外界物体作用于人,有助于人的生命运动时,就引起快乐的感情;反之,当外界物体的作用有碍于人的生命运动时,就产生痛苦的感情。

前者被黍为善,后者被称为恶。

人在活动时的欲念冲动相应地表现为两种倾向,对引起居心叵测的物体表现为傺,而对产生痛苦的物体则表现为憎恶。

由此,他认为,趋乐避苦,自我保存是人的永恒不变的本性。

(2)人类的自然状态霍布斯认为,人类在进入社会状态之前,处于所谓的“自然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由于体力和智力上天然均等,都希望有同等机会去占有他们共同享用时,他们便成了仇敌。

霍布斯认为,人的利已本性中,存在三种引起人们相互争执和残杀的原因:一是竞争,二是猜忌,三是荣誉。

05霍布斯

05霍布斯

5. Hobbes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 1588-1679),17世纪英国伟大的政治思想家。

就读于牛津大学,结识英国的本·琼生(Ben Johnson)和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意大利的伽利略(Galileo Galilei)、法国的笛卡尔(Rene Descartes)等思想名家。

霍布斯深受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及其现实主义思想的影响,成为第一个将其译成英文的学者。

贯穿于霍布斯一生的几大命运起落,几乎都与内乱和战争相连,因为他亲身经历了英国内战和欧洲大陆的三十年战争。

基于对社会动荡的敏感性和敏锐性,他试图去解释人和社会的本质,去发现政治的内在规律。

享有盛名的《利维坦》(Leviathan),就是这种努力的卓越表现。

霍布斯在书中写道,人类进入社会并组成国家之前,处于人人自危的普遍争斗的自然状态,人与人之间充满着自私自利、猜疑、恐惧、贪婪和残暴无情;在这种情况下,人的自然本性首先在于求得自保和生存,为此,个人出于对和平与安定生活的渴望,出于理性,相互订立契约,放弃个人的自然权利,将它交给一个集体,这个集体就拥有来源于所有个人意志的集体意志,它就成为主权者,亦即国家。

主权是绝对和至高无上的,也是不可分割和不可转让的。

霍布斯还将人与人之间的自然状态模式应用于国际关系,认为国际关系处于无政府状态,普遍的国际冲突或战争状态是它的根本特征。

在战争状态下,不存在任何道义,没有是非之分,也没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

一国为了安全,可以不择手段,连本身的承诺都可以背弃。

当然,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主权国家可以根据理性而结盟,并推行均势外交。

霍布斯揭示的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特征,极大了影响了20世纪的现实主义学派的思维。

本篇选自《利维坦》,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自然状态以及自然状态下人的自然权利和道德限度。

Of the State of NatureNature has made men so equal, in the faculties of the body, and mind; as that though there be found one man sometimes manifestly stronger in body, or of quicker mind than another; yet when all is reckoned togeth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n, and man, is not so considerable, as that one man can thereupon claim to himself any benefit, to which another may not pretend, as well as he. For as to the strength of body, the weakest has strength enough to kill the strongest, either by secret machination, or by confederacy with others, that are in the same danger with himself.And as to the faculties of the mind, setting aside the arts grounded upon words, and especially that skill of proceeding upon general, and infallible rules, called science; which very few have, and but in few things; as being not a native faculty, born with us; nor attained, as prudence, while we look after somewhat else, I find yet a greater equality among men, than that of strength.1For prudence is but experience; which equal time, equally bestows on all men, in those things they equally apply themselves unto. That which may perhaps make such equality incredible, is but a vain conceit of one’s own wisdom, which almost all men think they have in a greater degree, than the vulgar; that is, than allmen but themselves, and a few others, whom, by fame, or for concurring with themselves, they approve. For such is the nature of men, that howsoever they may acknowledge many others to be more witty, or more eloquent, or more learned; yet they will hardly believe there be many so wise as themselv es; for they see their own wit at hand, and other men’s at a distance. But this proves rather that men are in that point equal, than unequal. For there is not ordinarily a greater sign of the equal distribution of anything, than that every man is contented with his share.From this equality of ability, arises equality of hope in the attaining of our ends. And therefore if any two men desire the same thing, which nevertheless they cannot both enjoy, they become enemies; and in the way to their end, which is principally their own conservation, and sometimes their delectation only, endeavor to destroy or subdue one another. And from hence it comes to pass that where an invader has no more to fear than another man’s single power; if one plant, sow, build, or possess a convenient seat, others may probably be expected to come prepared with forces united to dispossess and deprive him, not only of the fruit of his labor, but also of his life or liberty. And the invader again is in the like danger of another.And from this diffidence of one another there is no way for any man to secure himself, so reasonable as anticipation—that is, by force or wiles to master the persons of all men he can, so long till he see no other power great enough to endanger him; and this is no more than his own conservation requires, and is generally allowed. Also, because there be some that taking pleasure in contemplating their own power in the acts of conquest, which they pursue farther than their security requires, if others that otherwise would be glad to be at ease within modest bounds should not by invasion increase their power, they would not be able, long time, by standing only on their defense, to subsist. And by consequence, such augmentation of dominion over men being necessary to a man’s conservation, it ought to be allowed him.2Again, men have no pleasure, but on the contrary a great deal of grief, in keeping company where there is no power able to overawe them all. For every man looks that his companion should value him at the same rate he sets upon himself; and upon all signs of contempt or undervaluing naturally endeavors as far as he dares (which among them that have no common power to keep them in quiet is far enough to make them destroy each other), to extort a greater value from his contemners by damage and from others by the example.3So that in the nature of man we find three principal causes of quarrel: first, competition; secondly, diffidence; thirdly, glory.The first makes men invade for gain, the second for safety, and the third for reputation. The first use violence to make themselves masters of other men's persons, wives, children, and cattle; the second, to defend them; the third, for trifles, as a word, a smile, a differentopinion, and any other sign of undervalue, either direct in their persons or by reflection in their kindred, their friends, their nation, their profession, or their name.Hereby it is manifest that, during the time men live without a common power to keep them all in awe, they are in that condition which is called war, and such a war as is of every man against every man.4 For WAR consists not in battle only, or the act of fighting, but in a tract of time5 wherein the will to contend by battle is sufficiently known; and therefore the notion of time is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nature of war as it is in the nature of weather. For as the nature of foul weather lies not in a shower or two of rain but in an inclination thereto of many days together, so the nature of war consists not in actual fighting but in the known disposition thereto during all the time is no assurance to the contrary. All other time is PEACE.Whatsoever, therefore, is consequent to a time of war where every man is enemy to every man, the same is consequent to the time wherein men live without other security than what their own strength and their own invention shall furnish them with all. In such condition there is no place for industry, because the fruit thereof is uncertain: and consequently no culture of the earth; no navigation nor use of the commodities that may be imported by sea; no commodious building; no instruments of moving and removing such things as require much force; no knowledge of the face of the earth; no account of time; no arts; no letters; no society; and, which is worst of all, continual fear and danger of violent death; and the life of man solitary, poor, nasty, brutish, and short.It may seem strange to some man that has not well weighed these things that nature should thus dissociate and render men apt to invade and destroy one another; and he may therefore, not trusting to this inference made from the passions, desire perhaps to have the same confirmed by experience. Let him therefore consider with himself—when taking a journey he arms himself and seeks to go well accompanied, when going to sleep he locks his doors, when even in his house he locks his chests, and this when he knows there be laws and public officers, armed, to revenge all injuries shall be done him—what opinion he has of his fellow subjects when he rides armed of his fellow citizens when he locks his doors, and of his children and servants when he locks his chests. Does he not there as much accuse mankind by his actions as I do by my words? But neither of us accuse man's nature in it. The desires and other passions of man are in themselves no sin. No more are the actions that proceed from those passions till they know a law that forbids them, which, till laws be made, they cannot know, nor can any law be made till they have agreed upon the person that shall make it.It may peradventure be thought there was never such a time nor condition of war as this, and I believe it was never generally so over all the world; but there are many places where they live so now. For the savage people in many places of America, except the government of small families, the concord whereof depends on natural lust6, have nogovernment at all and live at this day in that brutish manner as I said before. Howsoever, it may be perceived what manner of life there would be, where there were no common power to fear, by the manner of life, which men that have formerly lived under a peaceful government, use to degenerate into, in a civil war.But though there had never been any time wherein particular men were in a condition of war one against another, yet in all times kings and persons of sovereign authority, because of their independency, are in continual jealousies and in the state and posture of gladiators, having their weapons pointing and their eyes fixed on one another—that is, their forts, garrisons, and guns upon the frontiers of their kingdoms, and continual spies upon their neighbors—which is a posture of war. But because they uphold thereby the industry of their subjects, there does not follow from it that misery which accompanies the liberty of particular men.7To this war of every man against every man, this also is consequent: that nothing can be unjust. The notions of right and wrong, justice and injustice, have there no place. Where there is no common power, there is no law; where no law, no injustice. Force and fraud are in war the two cardinal virtues. Justice and injustice are none of the faculties neither of the body nor mind. If they were, they might be in a man that were alone in the world, as well as his senses and passions. They are qualities that relate to men in society, not in solitude. It is consequent also to the same condition that there be no property, no dominion, no Mine and Thine distinct; but only that to be every man's that he can get, and for so long as he can keep it. And thus much for the ill condition which man by mere nature is actually placed in, though with a possibility to come out of it consisting partly in the passions, partly in his reason.The passions that incline men to peace are fear of death, desire of such things as are necessary to commodious living, and a hope by their industry to obtain them. And reason suggests convenient articles of peace, upon which men may be drawn to agreement. These articles are they which otherwise are called the Laws of Nature8.Quoted from Thomas Hobbes, Leviathan (New York: Macmillan/Collier Books, 1962).1“至于智力,除了以词语为基础的文艺,特别是科学,即根据普遍的和颠扑不破的法则处理问题的技能,这种技能很少有人具有,而且也只限于少数事物,它既不是一种天生的能力,也不象慎虑那样是在我们关注其他事物时获得的,我还发现在智力方面人与人之间更加平等。

霍布斯

霍布斯
霍布斯
•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是英国的机械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的 主要代表 • 此人曾经当过培根的秘书,做过家庭教师、 导游
霍布斯的主要哲学思想
• 霍布斯的理论活动主要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战争前后的 年代。他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需要。 为反对封建神学和神权政治论,他提出了“自然状态”和 “社会契约”的理论。在哲学上,他继承了培根的唯物主 义原则,以物体为中心,把培根的唯物主义系统化、彻底 化了。他还继承了培根的唯物主义认识学说,坚持唯物主 义反映论的原则。总之,他不仅根据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和力学、数学的科研成果,克服了培根的双重真理论和 “神学不彻底性”,把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结合起来, 建立了近代第一个完整的机械唯物论体系,而且也是近代 资产阶级社会国家理论的创立者之一。他的哲学思想不仅 直接影响了斯宾诺莎和洛克,而且构成了 18世纪启蒙思 想家和唯物主义者的思想来源之一。
霍布斯的机械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
• 关于心理性质的基本主张 • 霍布斯认为,所有的心理事件都是与身体相关的, 即与作为心理事件的中心和来源的、作为国家的 物体的人相关的。他的心理学思想可概括为:心 理是身体的运动和影像。在《论人性》和《利维 坦》两部书中,他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一书提出了相当成体系的心理学思想。 • 霍布斯还较为详尽地论述了感觉、想像、思想、 语言、推理和科学(知识)、感情和自主动作、 智力的优越和缺陷、社会行为等各种心理现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是研究国家的唯一正确的方法。由 于国家是由人构成的,所以,国家的 本性就依赖于人的自然和心理本性。 (其国家学说建立在人性论的基础上)




国家的形成: 自然而然的、通过制度建立 国家的权威: 惩戒权、司法权 臣民的权利: 自由 国家的类型: 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制






霍布斯从这样一种国家起源论出发, 必然得出专制集权主义的结论。后者是 前者的合乎逻辑的结果。很明显,既然 人性是恶的,自然状态是战争状态,既 然国家权力是为了摆脱战争状态,在互 相残杀的人们之间维持和平而设立的, 那么,这个国家权力就必然是专制的。 实际上,霍布斯把人看成了没有理性的 野兽,为了管理这群野兽,没什么可以 商量的,就需要暴力,强制棍棒和皮鞭。
㈠生平简介
出 生
进 牛 津 大 学
十 五 岁
周 游 列 国
二 十 二 岁
逃 亡 到 巴 黎
1640
写 出 《 利 维 坦
1651
逃 回 英 国
去 世
1588
1679




㈡ 学术地位
躺在这里的是举国震惊的托马斯. 霍布斯,在他站过的地方,就没有 神论的立足之地。 ——墓志铭
㈡ 学术地位
托马斯· 霍布斯是17世纪英国唯物 主义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西方近 代政治学理论的系统阐发者。他在 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许多领域 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被誉为 “现代人之父”。霍布斯是一个十 分复杂的人物。他一生经历了从查 理一世王朝、国内战争、克伦威尔 执政和王政复辟四个朝代。
1 ) 霍布斯首先坦率地承认:人的本性是恶的,是自私的,君主也 不例外。在民主制和贵族制条件下,主权者具有双重身份,他既代 表人民,又代表自己。所以,他们 在执行公务时,难免追求他本人, 家庭和亲友的私利。而在君主制下,君主的私利与人民的公利是统 一的,人民的富强与荣誉就是君主的富强与荣誉,这样,君主在追 求私利时,同时并没有损害公利,而是也在追求公利。 2 ) 君主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向任何人征求意见,(集思广 义)而民主政体和贵族政体只能是参加会议的人发表意见。并且不 能保密,又会煽动群众情绪。 3 ) 君主个人的判断,除了本人天性的弱点外,不会有任何矛盾之 处,而在一个会议中,除了会议成员天性弱点产生的矛盾外,还有 因人数而产生的矛盾。( 4 ) 君主决不会因利害关系和嫉妒而反对他自己。可是一会议却可 能出现内部一部分人反 对另一部分人现象,并且可能发展到内战 的程度。
现代人之父
目 录
一、人物简介
二、学术思想
三、体系总结分析
人 物 简 介
中文名:霍布斯(1588—1679) 英文名:Thomas Hobbes 国籍:不列颠 毕业院校:牛津 职业:哲学家政治理论家 星座:白羊 身高:176cm 血型:xx 偶像:xx 喜欢的东西:政治 讨厌的东西:战争、教皇 主要著作:《利维坦》






人是政治的动物 ——亚里士多德






霍布斯把国家成立前的社会 状态称为“自然状态”。自然状 态就是假设没有国家权力和法律 的状态。在霍布斯那里,对自然 状态的分析中,引出了国家权力 产生的必要性。
1、自然状态是平等的状态。

2、自然状态也是一种 自由状态 。 3、自然状态是战争状态。
无政府状态 国西部片等 战争状态,或专制下的和平,二者必 居其一,后者胜于前者。
3 ) 除专制外别无办法吗? 只有两种选择,霍论证了权 :巴勒斯坦、黎巴嫩、美 威、强制、国家、必要性, 但把这 混同专制不可避免 性。
主权者与法律的关系 错在:霍布斯把主权者看成是一个人或一小部分 人。人民主权者认为,主权者是人民、整体,它 是不受法律约束的 但:人民是否也犯错误?美国最高法院作用之一 就是约束人民。 国家权力不是绝对的不能什么都干涉 国家统一与分权并不矛盾,霍某过于强调统一
1 )主权是不可分割和不可转让的。
主权特点
2 )主权是绝对的、不受限制的
霍布斯按主权者人数的多少来划分政体, 他指出:主权者是一个人时,就是君主政体。 主权者是全民会议时,就是民主政体,主权 者是部分人时,就是贵族政体。 霍布斯认为:在这三种政体中,最好的是 君主政体。这样,他的专制集权的理论又带 上了独裁的色彩。 霍布斯把君主政体与另两种政体进行比较, 得出了君主政体在私利方面优越于另两种政 体的结论。
主专 义利 理集 论权
学 术 思
人 性 论




霍布斯是从他的人性论出发 来阐述他的政治学说的。人性论 是他全部政治学的前提和出发点。 也是他关于国家起源理论的前提 和出发点。
人的本性 善or 恶
霍布斯用人的自然本性(动物性、兽 性)来概括人的本性。因此,得出人性本 恶的结论。 人的根本要求是自我保存,即趋利避 害。凡是有利于人的自我保存的即为善, 凡是不利于人的自我保存的即为恶。因此, 自我保存是支配一切人行为的动力,利已 主义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准绳。
主权论
政体论
什么是主权
人们之间订阅契约,约定共同服从一个公共 权力的管辖。这个权力就是国家最高权力, 也就是主权。霍布斯认为,主权是给予整个 国家机体以生命 和运动的灵魂,是国家的 本质特征。没有这个主权就不存在国家。
主权内容
是国家中至高无上的权力,所有个人和团体 的权力都必须服从这一权力。它包括立法权、 任免官吏权、征税权、宣战媾和、统率军队 的权力、审判权。另 外,还有控制人们的 思想言论、宗教信仰等权力。
① 被授予权力的个人或 议会,不是立约的一方。 人民把权力授予他或他 们是无条件的;
特点
②授权者交出 的是全部的权 利与力量。因 此,被授权者 的权力是至高 无上的,绝对 的。




霍布斯的人性论是他的国 家学说的基石。正由于霍布 霍布斯是一个机械唯物主义者。 斯把人性看成是恶的,所以 他认为,物质的物体是世界的唯一存 他把自然状态描写为残酷的 战争状态,并把国家的主要 在。 霍布斯认为:既然国家也是 目的规定为和平与安全。从 一种物体,那么,研究自然物体的自 此自然引申出专制集权主义 然哲学的方法—— 几何学的推理方法, 的国家理论。
政体论: 要害在于君主利益与人民利益一致 论。霍布斯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看起来似乎十 分荒唐,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具有 重 大的理论意义。
1 ) 霍布斯从人的本性和人类自然状态中寻求国家产 a 、 主权者的权力来自人民的同意和 生的根原,这表明他“用人的眼光来 看国家”, 授予,而非神或祖传; “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 b 、 主权者要保护资本主义经济的发 规律。这是对神学政 治观的彻底否定。 展; 2 ) 霍布斯把国家看成是社会契约的产物,在他那里, c 、 主权者的权力取缔一切地方割据 国家是个人的集合,因而个人和个 人权利就是国家 和教会特权。 借以建立的基础,国家权力基于人民的同意。这样, 他就奠定了近代 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国家观的基础。 3 ) 霍布斯所主张的专制集权和独裁是资本主义的而 不是封建主义的
推荐阅读:
《利维坦》
霍布斯体系总结分析:
①人性恶 ②自然状态, 即无政府状态
③ 社会契约
④ 专制集权 专制集权 ④ (主权论) (主权论 ) ⑤ 独裁(政体论)
人性问题 :孟、荀、韩非等,霍片面, 1 ) 这种状态不见得就胜过 并把恶的一面发展到极端。(如人是 战争状态,也无和平可言 2 ) 即使和平,是屈辱的和 善的,恶从何 而来?善人如何靠造成 平,等于奴隶、用不自由, 一个恶环境?)故性恶论比性善论更 毋它死观点看,不如无政府 状态 深刻。征社会契约论
自然状态下的人们的关系: 相互征服、相互毁灭 人们向往和平 自然法则具体表现: 有利于自保的和平 平等与自由 人们应当履行所定信约 每一个人应当承认自己与他人生而平等 自然法则要求人们相互放弃对等的权利 以保障和平,那么怎么样才能实现这种 权利的放弃呢?





霍布斯认为,在人类本性中就存在着摆脱 自然状态而进入和平状态的力量,这就是感情 和理性的力量。“人类对死亡的恐怖,对于舒 适生活的必需品的欲望,以及由勤劳而获得这 些必需品的欲望”,促使人的感情倾向于过和 平的生活,而人类的理性,也就是自然权,则 为人们实现和平指出了方向。自然法的根本规 则就是,每个人在有希望获得和平时,应该尽 力求得和平。 这样,人们便由感情上的需要和 理论上的指导,相互之间订立了一个契约:大 家都放弃自己的全部权利,把它交给一个人或 由一些人组成的议会。服从它的管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