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中的下层视野

合集下载

历史研究中的“有我”与“无我”

历史研究中的“有我”与“无我”

历史研究中的“有我”与“无我”1,“无我之境”,是客观主义的史学所追求、向往的治学境界。

主张客观的历史研究应该是一种无我之境,一旦“有我”便破坏了历史学的客观性。

2,“有我之境”是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史学所提倡的,认同的治学精神。

认为真正的史学研究只能是有我之境,有了史家“我”,历史学就不必追求什么客观性。

3,认识的主体性并不等于认识的主观性。

历史结论实际上是历史与历史学家之间的双向建构。

史家的主体性并不必然破坏认识的客观性。

历史客观性问题是历史哲学中最重要也是最令人困惑的问题,西方史学界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导致了两类针锋相对的史学方法论:一类是旨在排除主观因素以“客观”再现历史真相的方法论(“无我之境”);另一类是旨在彰显主观因素以“重构”历史认识的方法论(“有我之境”)。

纵观19世纪以来西方史学方法论之演化,似大体可以概括为“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争议之进程。

王国维《人间词话》论词之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无我之境”可以说是19世纪执西方史学牛耳的客观主义史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客观主义史学将“客观中立”奉为史学研究的信条,要求史学家应保持一种超然的“客观态度”,无论是取舍史料还是理解史料,都要做到不偏不倚,以如实地还原历史的真相。

例如德国学者兰克认为史学著作必须“如实直书”。

而学者伯里也提出:“历史是怎样发生的,就怎样叙述”[2]9,仿佛菲士泰尔·德·库朗热所说:“不是我在讲话,而是历史在借我的口说话”[2]12。

可见,客观主义史学正是试图通过排除主观因素的“无我之境”式方法论以客观再现历史真相。

因此,客观主义史学家极力强调“中立”、“公允”,例如英国学者托尼认为史学家必须不受个人情感影响,压抑自己的想象和偏好,努力聆听自己内在理性的声音。

其实质是旨在尽可能地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仿佛“让研究者进入一种催眠状态,将头脑洗净,把脑中的镜子擦亮,把镜子对准探索的目标”[5],通过此种“无我之境”来客观地再现历史的真相。

如何有效地进行历史研究

如何有效地进行历史研究

如何有效地进行历史研究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过去的了解,可以为当下和未来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然而,历史研究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才能获得准确而全面的结论。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历史研究,以期给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

一、确定研究主题历史研究需要明确研究的主题,并且要具体而明确。

研究者可以从感兴趣的历史事件、人物或者时期入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背景进行选择。

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研究主题,能够提高研究的效果和质量。

二、收集相关资料在进行历史研究之前,需要收集大量的相关资料。

资料的来源可以是书籍、期刊、档案馆、博物馆等。

研究者需要善于利用各类资源,进行大量的阅读和调研。

同时,要注意筛选资料的质量,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分析和整理资料收集到的资料需要进行分析和整理。

研究者可以通过读书笔记、摘录、批注等方式,将重要的信息整理归纳。

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主题进行分类,分析资料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规律。

四、寻找证据和论证历史研究需要有充分的证据和论证支撑。

在整理好资料的基础上,研究者需要寻找相关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证据可以是原始文献、口述资料、考古发现等。

同时,要善于运用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论证,使研究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

五、多视角分析历史研究可以从多个视角进行分析。

研究者可以将眼光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方面进行拓展,以获取更全面的认识。

同时,可以通过对比研究、跨学科研究等方法,为研究提供更深入和多样化的观察。

六、注意史料的局限性历史研究中,史料的局限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研究者需要审视史料的来源、表达方式和出处等,避免因为史料的有限性而得出片面或不准确的结论。

在研究中需要留有足够的空间来探讨和辩证,确保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七、交流与分享历史研究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研究者需要与他人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成果。

通过参加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与同行讨论等方式,可以引入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历史学者研究心得分享

历史学者研究心得分享

历史学者研究心得分享作为一名历史学者,在多年的研究历程中,我积累了不少心得体会。

历史研究,宛如在时间的长河中穿梭,探寻着过去的真相与智慧。

首先,扎实的史料功底是历史研究的基石。

我们需要广泛地收集、整理和甄别各种史料,无论是官方的史书、档案,还是民间的笔记、方志、族谱等。

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态度。

比如,对于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史料可能会有不同的记载,这就需要我们仔细比对、分析,判断其可信度和价值。

同时,还需要注意史料的局限性,有些史料可能会受到作者立场、时代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偏差。

在研究方法上,跨学科的视角越来越重要。

历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们可以借鉴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历史现象。

比如,运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古代社会的阶层结构和流动,或者借助心理学的理论分析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

再者,实地考察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有时候,亲临历史遗迹、遗址,能够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的氛围,获取一些在书本上无法得到的信息。

我曾经为了研究一段古代的水利工程,亲自前往当地,观察地形、水流走向,与当地的居民交流,了解民间传说和传统,这些都为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新的思路。

而在研究的过程中,保持独立思考和质疑精神至关重要。

不能盲目地接受传统的观点和结论,要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

对于一些已经被广泛认可的观点,也要重新审视其依据和论证过程,看是否存在漏洞或者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同时,历史研究需要有全球视野。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历史的发展也不再是孤立的。

我们要关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将本国的历史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中去考察,这样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

此外,团队合作在历史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专长和研究方向,通过合作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课程思政视野下初中历史教学研究

课程思政视野下初中历史教学研究

以课程思政视野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的必修课,也是教育的灵魂。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贯彻课程思政,提升教学水平呢?
一、课程思政视野下如何设置历史教学目标?
历史教学目的包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教育等多个方面。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育人目标,注重德育、智育、
体育、美育的综合发展,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创新能力
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思政视野下如何改进历史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贯彻课程思政的具体表现。

传统的讲授模式已经不能
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

教师需要探索运用互联网、多媒体等新技术,注重开展讨论、辩论、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和热情。

三、课程思政视野下如何推进历史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融合?
历史教育需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历史意义。

可以采取历史科普讲座、博物馆参观、文化遗产保护等多种形式。


可以开展历史文化主题教育,在实践中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激发
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以课程思政视野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是一场深入细致的探索与实践。

只有贯彻好课程思政理念,才能达到为人民立德树人的目的。

华南学派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华南学派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009华南学派研究的特点与不足华南学派研究的特点华南学派的奠基者为傅衣凌(1911-1988)和梁方仲(1908-1970)。

其门生及再传弟子遍及国内高校及学术机构,形成广泛学术影响。

此学派自成风格,其研究特点自成一家。

关于华南学派研究的特点,有学者做了很好的总结,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深刻阐述了其研究立足乡土,实现了超越和跨越研究等特点。

下面简要谈谈其学派研究特点。

立足具体区域利并用相关民间文献资料,从下层社会的视角解读历史华南学派注重民间文献的收集与整理,从史料来源入手,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补了正史的不足。

事实证明,当历史研究进入到一定阶段,创新史料来源,其研究也会别具一格。

民间文献的利用无疑是新颖的,在某些领域也起了开创性作用。

傅衣凌先生以民间契约文书为契入点整理出三篇文章,最终集成《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一书,奠定了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的基础。

新史料的发掘,它的意义超越了地域范围,契约文书的挖掘利用在史学界掀起一股史料创新热潮。

至今做历史研究,尤其是区域史研究,学者们也提倡发掘利用新史料。

傅衣凌先生本人很重视民间文献,他在《治史琐谈》一文中就有谈及此事,“记起梁任公先生早就指出方志、族谱、账簿、契约都是研究历史的很好史料……古代史家所掌握的史料,有不少系从个人的耳闻目见,实地调查而来的,这就教导我必须深入社会,处处留心,广收博采。

”傅先生在其治学生涯中坚持践行着他的治学理念,搜集民间文献和进行访问、调查研究,其学术思路,深深影响了他的弟子。

比如郑振满老师就说傅先生对他影响最深的就是让他做福建民间文献的调查,“他(傅衣凌)说我们的学问不能只在图书馆做,你们要去找民间的资料。

”走出书斋,到民间去淘“宝贝”,是该学派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重视对民间文献的搜集和利用是该派极为突出的特点。

同为华南学派创始人的梁方仲先生,在其学术生涯中,从未放弃过从民间搜集资料,刘志伟老师和陈春声老师谈到他时,表示其“重视搜集各种公私档案、契据册籍作为研究的资料,在梁方仲先生治学生涯中,一直没有停止过。

历史探索揭秘历史真相让你大开眼界

历史探索揭秘历史真相让你大开眼界

历史探索揭秘历史真相让你大开眼界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事件和故事深深地嵌入到我们的记忆中。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种因素的干扰,我们对历史的了解常常存在一些模糊和扭曲。

因此,历史探索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旨在揭示历史的真相,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过去,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一、考古发现揭示古代文明的辉煌考古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历史学科,通过对古代遗址、文物等的发掘和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古代文明的辉煌和风貌。

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和法老王陵墓的考古发现,使我们对古埃及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的发现也填补了人类文明史上的空白,让我们对古代印度文化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二、史料研究还原历史事件的真相史料研究是历史探索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对历史文献、古代书籍等的研究,我们可以还原历史事件的真相。

例如,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许多史学家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和比对,认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应该是黄河流域。

此外,史料研究还可以解开历史上一些悬而未决的事件谜团,让我们对历史事件有更准确的认识。

三、历史学者的努力为历史真相澄清疑雾历史学者在历史探索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通过翻阅史料、收集证据以及各种研究方法的运用,致力于揭示历史真相。

例如,凯瑟琳大师对于诺斯曼人入侵的研究,通过多次田野考察,整理史料,并结合考古发现,她揭示了诺斯曼人入侵的原因和影响,使我们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四、历史的教训和启示历史的探索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我们对过去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历史中的成功和失败、荣耀与耻辱都值得我们深思。

比如,纪念二战的纪念碑和世界各国举行的相关活动,正是为了提醒人们珍惜和平、防止战争的重演。

总之,历史探索揭秘历史真相是一项重要且艰巨的任务。

通过考古发现、史料研究、历史学者的努力以及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历史,使我们的眼界得到开阔。

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有哪些

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有哪些

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有哪些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有很多,包括文献研究、田野调查、档案研究、口述历史研究等。

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历史研究是人们对过去事件、现象以及人类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变迁进行分析与探索的一种学术活动。

作为一门学科,历史研究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技巧来收集、整理和分析历史材料,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过去的现象和事件。

下面将介绍历史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和技巧。

1. 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是历史研究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对各类史料和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来探寻历史事件的真相和背后的原因。

文献可以包括书籍、文章、报纸、领导文件、私人信件等不同类型的文字记录。

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和解读,历史学家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政治局势、经济状况等重要信息,从而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研究。

2. 档案研究档案研究是一种探索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要方法。

档案是指领导或机构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文件和记录。

这些文件和记录通常包括官方文件、公文、会议记录、调查报告等。

档案不仅为历史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而且还可以提供事实的证据和背景信息,帮助研究者还原历史事件。

然而,档案研究常常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并且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受到领导限制或者档案保存条件的限制。

3.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一种直接观察和收集信息的方法,可以帮助历史研究者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这种方法通常通过个人访谈、参观、观察和记录等方式进行。

田野调查能够为研究者提供亲身经历和直接感受,并帮助他们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后故事。

此外,田野调查还可以获取当地居民的口述历史,使研究者对历史事件有更加全面和多维的理解。

4. 口述历史研究口述历史研究是通过采访当事人或目击者来获取历史事件的证词和知识。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重建历史事件的真实过程和描述,并获取当事人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通过口述历史研究,研究者可以了解到历史事件的个体经验和社会影响,以及不同人群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解释。

学术研究中的历史研究视角

学术研究中的历史研究视角

学术研究中的历史研究视角历史研究是一种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历史资料,对过去的事件、人物、制度等进行研究和解释的方法。

历史研究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认识和理解过去的方式,还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认识和理解现在和未来的视角。

本文将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方法、特点以及如何应用历史研究视角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历史研究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历史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认识和理解过去的方式。

通过对过去的事件、人物、制度等进行研究和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认识人类文明的本质和特点。

其次,历史研究可以为现实问题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此外,历史研究还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认识和理解未来的视角。

通过对历史趋势的分析和预测,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未来的决策和规划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历史研究的方法历史研究的方法包括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等几个方面。

首先,搜集资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需要尽可能全面地收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各种资料,包括文献、档案、口述史等。

其次,整理资料需要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筛选和整理,以便更好地进行分析和研究。

最后,分析资料是历史研究的重点,需要运用各种方法对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以便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在分析资料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客观性、全面性和准确性等原则。

三、历史研究的特点历史研究的特点包括客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等。

首先,历史研究的客观性是指研究结果不受个人情感和偏见的影响,能够客观地反映历史事实。

其次,历史研究的系统性是指研究过程和方法是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能够全面地分析和研究历史事件和人物。

此外,历史研究的全面性是指研究范围是全面的,能够涵盖历史事件的各个方面和人物,以便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历史。

四、如何应用历史研究视角在学术研究中,历史研究视角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历史研究方法与技巧

历史研究方法与技巧

历史研究方法与技巧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过去,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

然而,历史研究并非一项简单的任务,它需要系统性的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用的历史研究方法与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进行历史研究。

一、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通过阅读和分析历史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思想和事件发展。

在进行文献研究时,我们应该注意文献的来源和可信度。

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可能存在伪造或篡改,我们需要通过多方面的比对和验证,确保文献的真实性。

二、考古学研究考古学是一种通过挖掘和研究人类文化遗存来了解过去的学科。

通过考古学研究,我们可以发掘出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面貌。

考古学研究常常需要耐心和细致的工作,需要对遗址进行系统的勘探和发掘,并对出土的文物进行分析和研究。

考古学研究不仅可以提供实物证据,还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历史场景,更好地理解过去的社会生活。

三、口述历史研究口述历史是指通过采访和记录当事人的口述来了解历史。

在一些特定的历史事件中,当事人的口述是非常重要的资料,可以提供亲身经历和感受。

在进行口述历史研究时,我们应该注意采访技巧和记录方法,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当事人的主观性和记忆的可靠性,对口述资料进行分析和比对。

四、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是一种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现象来寻找规律和特点的方法。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历史的共性和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

在进行比较研究时,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比较对象,并进行系统的对比和分析。

比较研究需要具备广泛的历史知识和深入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历史问题。

五、统计学研究统计学研究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数据来揭示历史规律的方法。

通过统计学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

在进行统计学研究时,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指标和方法,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统计学研究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和统计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历史问题。

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读书笔记

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读书笔记

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读书笔记篇一:《历史研究》的读书笔记作为一个学历史的人,是不应该不知道汤因比的。

而知道汤因比的人,又是最应该研读汤因比鼎鼎大名的鸿篇巨制《历史研究》的。

汤因比,英国人,1889年生于伦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他的母亲萨拉〃汤因比是一名历史学家。

他的叔伯老阿诺德〃汤因比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而另一位叔伯佩〃汤因比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文学家。

正是在这样良好的家庭背景下,使汤因比接受了完善的古典教育。

他称“希腊、罗马的语言、艺术、历史乃至时代精神气质对我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后希腊时代西欧的文化对我的影响”。

青年时,汤因比已经成为一名希腊史、罗马史专家。

1914年一战爆发,汤因比在给学生讲授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时领悟到:我们在当时的世界上所感受的经验,修昔底德在他所处的世界中早已经历过了。

他深感有必要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

1920年,汤因比萌生了撰写一部宏观性多卷本《历史研究》的念头。

1921年他拟出大纲,1934年完成前三卷,到1961年最后一卷付梓,1972年由他手订的节录本出版,前后历经几十年,可以说倾注了他一生的心血。

在这部巨著中,他对近6000年来人类历史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各种文明形态的起源、生长、衰落、解体的一般规律,从而发展了文明形态史观,汤因比也因此书成为文明形态史观的集大成者。

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宏观结构体系。

他在该书自序中这样说:“我试图把人类的历史视为一个整体,换言之,即从世界性的角度去看待它”。

他“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做了整体性与综合性的考察继承”。

汤因比继承了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学”并发展了这一学说,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其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是“文明”|汤因比摒弃了以前的研究世界史狭隘的国别视角,而代之以更宽泛的“文明”概念。

他认为,历史研究中最小的单位不应是民族国家,而是一个个文明形态。

用探索世界历史了解历史的国际视野

用探索世界历史了解历史的国际视野

用探索世界历史了解历史的国际视野探索世界历史:了解历史的国际视野探索世界历史是一种拓宽视野、增长智慧的方式,通过研究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人类的发展历程、各个文明的交流互动以及历史事件和决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何运用国际视野解读世界历史,并更好地认识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一、历史的国际视野历史的国际视野是通过多角度的观察和研究,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背后的全球联系。

以往的历史研究往往只关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忽略了世界间的相互影响与紧密联系。

然而,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运用国际视野来研究历史变得尤为重要。

在运用国际视野研究历史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多元文化碰撞:通过比较和对比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发展历程,才能深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举例来说,研究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现代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2. 全球经济交往:历史上的贸易与商业活动对各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研究国际贸易网络、金融体系及其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脉络。

3. 政治与战争:国际关系与政治是世界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不同国家间的政治争斗、领土纷争和战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背后的国际关系。

二、实践探索世界历史1. 阅读国际历史著作:选择一些重要的关于世界历史的书籍,如《世界历史》、《世界文明史》等,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一幅更完整的历史画卷。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2. 参观历史博物馆:历史博物馆是了解世界历史的重要场所之一。

通过参观博物馆,我们可以近距离接触历史文物和展览,了解不同文明的发展与交流。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跨国界的历史展览,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国际视野。

3. 参与国际研讨会与学术交流:通过参与国际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我们可以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和专家进行专题讨论,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从而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

历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方法

历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方法

历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方法一、前言历史研究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过去的人和事,并从中提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研究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新的视角和方法,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历史研究。

二、社会史视角在过去的历史研究中,研究对象通常是国家、政府、政治家等。

然而,社会史视角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情况。

社会史强调研究各种社会群体的生活、文化、习惯等,为我们提供了更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更多元化的研究角度。

这一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普通人的生活,并从中寻找历史事件的根源。

三、文化史视角文化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它与社会史视角相似,但更注重研究各种文化现象和艺术品。

文化史主要研究文化的发展、传播和变迁,例如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国家政权对文化的管理。

文化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们的思想和文化之间的互动。

四、数字人文方法随着社会的数字化,数字人文方法也在迅速发展。

数字人文是将计算机应用到人文学科中,以收集、处理、分析和管理数据,并用于研究和展示人类文化、历史和语言的方法。

数字人文能够帮助人们更系统地收集数据和信息,为历史研究提供帮助。

五、口述历史方法口述历史方法主要是通过访谈老年人记录其亲身经历和往事,以此作为研究历史的一个方法。

口述历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提供详细、生动的信息,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面貌。

随着年龄的推移,许多老年人面临着健康状况的逐渐恶化和逝去的风险,因此记录他们的口述历史对于历史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

六、结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研究的新视角和新方法也在不断涌现。

无论是社会史视角、文化史视角、数字人文方法还是口述历史方法,都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和更丰富的视野,促进了我们更好地了解过去。

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研究的新视角和新方法也将不断涌现,并且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了解。

历史研究的三个维度

历史研究的三个维度

历史研究的三个维度作者:田歌来源:《大观》2015年第12期1999年,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该书旨在通过对“叫魂”这一事件的深层剖析,为我们展示出历史研究的三个不同维度。

一、作为研究内容的叫魂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通过对完整史料的充分运用及零散史料的合理缀合,来为读者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历史的原貌。

历史研究只能无限接近事实,却无法完整还原事实。

“叫魂”首先是被作为历史研究的内容而提出的,这是一个盛世之下关于谣言的故事。

故事发端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大清帝国最富庶的江南。

这一年的春天,江南数地发生多起控告石匠、乞丐、游方僧等割辫叫魂案件,这些案件在百姓当中引发了极大恐慌,人们通过各种方法力图对抗叫魂妖术,求得自保。

各级官员也寝食难安,他们搞不清楚最近为何会发生一连串如此古怪的事情,这些奇怪的案件背后是否有什么联系?正当对此感到大惑不解的时候,从京城中传来了来自皇帝本人的最高指示。

原来,远在京城的乾隆皇帝在得到臣子们的报告后,此时也坐立不安,他敏锐地嗅出了这些叫魂案件背后的味道。

他深信最近频发的所谓的叫魂案绝非单纯的社会治安问题,这股蔓延至全国各地的恐慌背后一定存在着某些不为人知的政治阴谋。

他一方面极力催促各级官吏严审抓到的嫌疑分子,一方面焦急不安的频发圣谕,要求臣子及时向他报告事情的最新进展。

为此,一场皇帝、官员、平民之间的互动开始了。

一边是老百姓对于乞丐、游方僧、石匠等的敬而远之,一边是大小官员对频频作案的“妖人”不遗余力的进行追捕,还有一边则是官僚系统内部从上往下的层层施压。

在官僚权与皇权的较量过程中,人头滚滚,乌纱遍地。

在反复折腾后,发现所谓的叫魂妖人不过是子虚乌有,发生的诸多叫魂案件不过是在流传过程中被不断放大的谣言。

皇权的独尊地位再一次被确认,万民叩首,齐呼万岁。

叫魂案件结束,本书的研究内容也告一段落。

二、作为研究方法的叫魂本书对于叫魂的研究体现出学科交叉和科际整合在研究中的方法论效应。

“重访”与“重读”: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扩充与收缩

“重访”与“重读”: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扩充与收缩

“重访’与"重读”: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扩充与收缩就学科属性而言,史学攸关于以怎样的方式讲述“过去”,故此,每一代或许都在思考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问题。

步入近代以后,史学受“西学”“东学”的影响成长为近代学科,不仅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书写样式较之过去大异其趣,还发生了新名词入史。

此亦意味着,当下对历史学“三大体系”的反思,有必要置于近代中国思想学术发展较为长程的时段,尤其是史学作为分科知识成长的历程中加以考量。

由此,则不仅问题之缘起便于把握,同时也能更好说明何以需要推进这方面的工作,其意义何在,困难何在。

解析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走向“扩充”与“收缩”之途,大致能回应上述问题。

近些年来,不只是思想史,文学史、哲学史,皆不断在泛起“重写”的声音。

当“重写”已经构成话题,则“重访”与“重读”亦成为题中之义。

通过这样一番“重访”与“重读”,或许才能明晰曾经走过的路,并且据此寻找新的出发点。

思想史在中国有其特殊性,通常被归于“专门史”这一方向,辨析其学科体系,并不容易。

结合“专史”成长的背景加以“重访”,也颇有必要。

20世纪初年梁启超树立起“新史学”的旗帜,予其信心的是史学之外的“他学”,他确信借助于这些分科知识,有望找到清理中国古代资源的办法。

章太炎此一时期对《中国通史》的思考,同样认为“心理、社会、宗教诸学,一切可以熔铸入之二不只是“他学”有裨于“史学”,二者之结合也可产生“他学”之“史”——“有一学必有一学之史二围绕各学科进行“专史”书写,构成拓展“历史之范围”的基本方向,并与“通史”或“普通史”形成对照。

1905年刘师培在《周末学术史序》中,就依照各学科规划出十多种“专史”。

到1920年代,梁启超围绕“中国历史研究法”的演讲,则将法制史、文学史、哲学史、美术史等归为“专门史”。

胡适对“整理国故”的阐述,也落实于“专史二不过,后来形成的“专史”,可区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学科史”,一种则是对应于“通史”之“专门史”。

研究中国历史的角度有哪些

研究中国历史的角度有哪些

研究中国历史的角度有哪些中国历史悠久,纳兰性德曾说:“几世雄风壮,千秋瑰丽奇。

”这样的历史绝对不是简单的,可翻阅的史书也不只有那么几本,因此从何入手研究中国历史是很关键的。

在研究中国历史时,我们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入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角度。

中国是文化大国,文化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不仅只是革故鼎新的策源地,更是贯穿在中国整个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元素。

文化范畴包括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这些方面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都是催化中国历史进程的强力推动力。

我们可以从中华文化的骨干元素,例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来分析中国历史在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与变化,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的文化基础和历史文化的演化。

第二、政治角度。

政治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元素,也是国家发展的推动力。

在中国历史上,文化与政治始终如一,前者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历史行进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中国历史也因政治旋转而产生大大小小的风云变幻。

研究中国历史的政治角度是分析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了解政治文化与制度建设的发展变迁过程。

从夏代开始到鸦片战争,实现现代化抗议运动,这个政治历史进程的轨迹上,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等丰富的历史内容为政治进程打造了一个清晰完整的大框架。

第三、经济角度。

经济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元素。

中国历史上士商农工,商业进入飞速发展时期,造就了联合繁荣的局面。

中国的经济发展缩影就是繁荣和萧条这两种笛调。

从大量流入的贸易物品,到中国自主创制出火药、造纸等伟大发明创造,在发展中逐渐衍生出了完善的交通、货币、税收等实质性制度。

研究中国历史的经济角度,需要深入关注的是经济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之间的内在联系。

寻找数学家如春秋时代的蒯聪和宋代的李冰,在经济活动中取得的成就和历史发展意义,也有利于更深刻地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次序逻辑与道路选择。

第四、军事角度。

在中国历史上,军事起义和战争是难以避免的。

历史命题的四个视角

历史命题的四个视角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8题:英国谷物法和‚航海条例‛的实 行和取消。 28题:英国政府1802年制定工厂法条例 和1834年制定《济贫法》。 30题:1978年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对斯大林模式的突破。 30题:现代以来政府处理与市场关系的 成败得失。
②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对现代性的追求 现代化: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走向工 业社会的过程。 现代性:人类走向现代社会过程中所 追求的价值观。
1. 形式年轻化,思想成人化 例:某思想家说:‚我之出仕也,为天 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 反对的是 A.民主共和制度 B.中央集权制度 C.专制主义制度 D.君主立宪制度
例:右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反 映清末立宪的漫画,作者的意图是 A.立宪制度与 君主专制一脉相承 B.立宪制度与 君主专制性质相同 C.立宪制度与 君主专制不能相容 D.立宪制度与 君主专制互不相干
例:下图是发现于高昌古城(位于今新 疆吐鲁番地区)的一幅珍贵壁画“圣枝 图”。有人认为:“这幅壁画是公元5 世纪左右景教(基督教)传入高昌的历 史见证。”观察此画,回答问题: (1)请你从壁画中找出支持这种观点的 证据。 (2)这种观点有哪些史实依据?(4分) (3)如果要进一步证实这一观点,你该 怎么做?
三、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发展历程 1.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 指出新史学不是写“一人一家之谱碟”, 而“必探索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次 年又以《新史学》为题批评中国旧史 “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 2.此后,中国涌现出郭沫若、吕振羽、陶 希圣、杨树达、尚秉和、吴晗、吕思勉、 傅衣凌、邓拓等大批的社会史名家。
二、现代史学的特点 1.让史学与各学科联姻 经济(第2、4、9、15、19、24、26、29、 30题)、制度(第3、12、16、19题)、 政策(第12题)、改革(第30、31题)、 外交(第27题)、哲学(第5题)、宗 教(第21题)、教育(第13题)、家庭 (第26题)、医学(第32题)、地理 (第2、22题)

历史研究中的理论体系与方法论分析

历史研究中的理论体系与方法论分析

历史研究中的理论体系与方法论分析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历史,可以了解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文化、制度、经济和政治等各个方面的演变与发展。

历史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严谨的方法论,才能有效地开展研究工作。

本文将对历史研究中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进行分析探究。

一、历史研究的理论体系历史研究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历史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1. 历史学层次历史学作为历史研究的核心学科,主要包括历史哲学、史学と历史学史等。

历史哲学是关于历史的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主要研究历史的本体问题、时间问题、历史的价值问题和历史命题的真假问题。

史学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重建过程,还原历史真相的学科,主要研究历史的事实性、客观性、真相性和完整性问题。

历史学史是历史学本体论、存在论和方法论问题的历史演进,主要研究历史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和变化。

历史学层次是历史研究的最基层。

2. 人文社会科学层次历史研究不是孤立的、自我封闭的领域,它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相互关联、相互补充。

人文社会科学层次主要包括古代文献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研究等。

在历史研究中,古代文献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它是历史学、考古学和文化研究的重要基础。

人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重要学科,对于揭示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以及历史现象的社会和经济背景具有重要作用。

政治学是研究政治制度、政治过程、政治行为的学科,在历史研究中,政治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政治背景。

3. 自然科学层次自然科学层次主要研究自然、地球科学以及环境科学与史前人类的关系,包括考古学、遗址遗迹和地质学等多个领域。

在历史研究中,自然科学常常与考古学联系在一起,通过对遗址、遗迹、古物的发掘和研究,可以揭示出史前人类的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二、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历史研究的方法论主要涉及到历史研究的方法、资源、技术三个方面的问题,下面将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历史研究》读书笔记

《历史研究》读书笔记

《历史研究》读书笔记《<历史研究>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挺有意思的书,叫《历史研究》。

说实话,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直犯嘀咕,担心这会是一本枯燥乏味、满是生硬理论的书。

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我发现自己完全错了。

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关于历史的奇妙见解和深刻思考。

作者从宏观的角度审视了人类历史的发展,那感觉就像是站在高山之巅俯瞰着山脉的起伏连绵。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文明的兴衰交替。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曾经去过的一个古城。

那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曾经辉煌一时的地方,如今却只剩下残垣断壁。

我漫步在那些古老的街巷中,脚下的石板路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繁华。

街道两旁的房屋,有的已经倒塌,有的摇摇欲坠,但从那残存的雕花门窗和斑驳的墙壁,还是能依稀看出当年的精美。

当时,我走进了一座破旧的庙宇。

庙宇的屋顶已经破了好几个大洞,阳光从洞中倾泻而下,照亮了屋内布满灰尘的神像。

神像的色彩已经褪去,身上的金漆也剥落得差不多了,但那庄严肃穆的神态依旧让人感到敬畏。

我站在那里,想象着曾经有多少人在这里虔诚地祈祷,希望得到神灵的庇佑。

而如今,这里却如此冷清,只有偶尔飞过的鸟儿发出几声鸣叫。

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文明的兴衰就如同人的生命一样,有起有落。

曾经的辉煌不代表永远的昌盛,时间的车轮无情地向前滚动,会把一切都碾碎在它的轨迹之下。

书中还谈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这让我想起了旅游时遇到的一件小事。

在一个小镇上,我走进了一家小餐馆。

餐馆的老板是个本地人,操着一口浓重的方言。

而在我旁边的桌子上,坐着几个来自远方的游客。

他们比划着,试图向老板解释自己想要吃的东西。

老板一脸迷茫,游客们也急得满头大汗。

就在这尴尬的时刻,我忍不住充当了翻译。

我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向老板传达了游客的需求,老板恍然大悟,连忙去准备饭菜。

在等待饭菜的过程中,我们几个人开始聊了起来。

游客们讲述着他们家乡的风俗习惯,老板也分享着小镇的故事。

时间·空间·学科新时代中共党史研究的三重视域

时间·空间·学科新时代中共党史研究的三重视域

历史”闻名于世,但却少有人知他为此付出的心力。

在《黄河青山》一书中,黄仁宇说:在纽约州纽普兹州立大学任教时,我们“赖以维生的课程”是“亚洲文明导读”。

在这门课程中,中国历史仅安排四节课,所以在四个五十分钟内,必须讲完中国文明从天上到人间、从孔子到毛泽东的全部内容。

授课内容经由麦克风传送,面前挤满听课者,座椅都没划位。

倘若讲者不知所云,或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时,学生就会出走,首先是从后排,然后是大厅,最后甚至当着授课人的面直接走出去。

如果讲得好,学生报以掌声鼓励,讲不好课堂就会陷入一片死寂。

在学期中,课程会被学生以不具名投票的方式评估。

乍一看,似乎不可能在五十分钟内讲完两百多年的中国历史(每分钟四年)。

讲课中还不能遗漏重点,只会丢出一长串历史事件名单也是不行的,散乱的事件必须彼此相连,以便让一个个独立的故事形成整体,描述要求既翔实又生动,时刻抓住初学者的注意力。

我的方法是先写下所有初步的念头,而后再慢慢充实内容。

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之间,我被训练成以大历史的方式来思考。

①由此可见,“大历史”是由无数个“小历史”所累积而成的。

所不同的是,“小历史”主要关乎“学”,“大历史”主要关乎“识”。

“学”要扎实细致,“识”要远大通透。

但就党史研究而言,无论是整个学术界,还是治学者本人,都需在两者之间保持一种总体上的平衡。

梁启超曾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解剖”和“鸟瞰”两种治史方法,来说明它们在具体研究中的互补性。

前者“在知底细,令读者于一章书或一件事能得一个彻始彻终的了解。

好像用显微镜细察苍蝇,把苍蝇的五脏六腑看得丝丝见骨”;后者“在知大概,令读者于全部书或全盘事能得一个明了简单的概念,好像乘飞机飞空腾跃,在半天中俯视一切,看物摄影都极其清楚不过”。

因此,治学者“一面做显微镜式的工作,不要忘了做飞机式的工作。

一面做飞机式的工作,亦不要忘了做显微镜式的工作。

实际上,单有鸟瞰,没有解剖,不能有圆满的结果。

单有解剖,没有鸟瞰,亦不能得良好的路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研究中的下层视野——浅谈霍布斯鲍姆‚自下而上‛的历史观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当代世界发生的深刻变革,世界史学也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作为后马克思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二战后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其生长繁荣的气候和土壤,于是在西欧北美地区呈不断上升的发展态势。

以霍布斯鲍姆和汤普森等人为代表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是20世纪国际史学中重要的一个史学派别。

而其所提出的‚自下而上‛的历史观不仅是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巨大成就,也是对世界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大贡献。

本文将以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霍布斯鲍姆着手,浅谈‚自下而上‛的历史观。

关键词;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霍布斯鲍姆;‚自下而上‛的历史观;历史研究一霍布斯鲍姆与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获得了不断地发展。

这一方面归之于马克思在英国所奠定的学术传统,另一方面则归之于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自身的努力。

他们从20-30年代开始,就组成了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团体,二战后,他们的力量又有了明显的增强,形成了一个足可以与法国年鉴派、美国社会科学史学派相鼎立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

霍布斯鲍姆就是以研究新社会史而著称。

突出的一点是,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明确地提出了‚自下而上‛的史学信念,注重研究下层人民的历史,这与西方传统史学中历来把政治事件与‚精英人物‛的历史作为历史过程的主体是大相径庭的。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们重视劳动者群体在历史过程中的创造性作用,因而十分留意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及思想感情,并认为应该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考察与解释历史。

这正如凯伊所言‚一般说来,自下而上的历史学表示了一种选择,即它的关注力淡出精英阶层或统治阶级,而聚焦于普通民众的生活、活动和他们的经历。

‛【1】在这些为英国历史学家注目的普通人群中,不仅有构成工业国家最庞大群体的工人阶级,而且有社会最底层的群众,如佣奴、流浪汉、乞丐、盗匪等,以期全面地反映历史发展的面貌。

由此,它反映了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在史学思想上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

二何谓‚自下而上‛历史观?这里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自下而上‛的史学与‚自上而下‛的史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或许是马克思主义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种分界线。

在当今国际史坛上,注重研究社会下层历史并非马克思主义史学一家。

因为自本世纪初兰克学派衰落后,越来越多的史学家抛弃了以研究社会上层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把注意力转向‚隐藏在冰山顶尖之下‛的社会底层历史。

但是,资产阶级史学家往往只是孤立地研究社会下层,仅把下层民众当作一种被动、消极、沉默的力量,而不是作为一种促进上层社会变化、推动整个历史前进的积极力量加以描述,结果至多写出了‚下层的历史‛,而写不出‚从下往上看的历史‛,因此归根结底他们的研究视角仍是‚从上往下看的‛,与此不同,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所主张的是真正的‚从下往上‛看的史学,即以社会下层惹您为研究的出发点,而不是作为单纯的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民大众的生活经历和斗争及其对整个上层社会的影响和对历史发展的推动。

最先提出‚自下而上‛的史学概念的是英国封建社会史和农民运动史专家罗德尼·希尔顿。

他认为,传统史家主要依据过去遗留下来的官方文献资料研究封建社会历史,因而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坠入上层统治者的偏见之中,不可能实事求是地描绘出封建社会的真实面貌。

从这一视角出发,希尔顿通过对中世纪英国农民史的系统研究,证明了农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积极力量。

这样,希尔顿把农民运动和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思想制度的发展联系起来,写出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下而上‛的历史。

【2】可从两个层面上理解‚自下而上‛历史观念的涵义: 一是指一种‚自下而上‛的历史观念指导下的历史研究方法或视野; 一是指一种新型的历史研究领域。

中西史学界普遍认为, 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都坚信‚自下而上‛的历史观, 主张‚自下而上‛的史学研究方法, 建构普通大众或下层民众的历史, 这种反映下层广大人民群体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推动力量的历史学即‚自下而上的历史学‛,这种概述包含了上面两层意义。

比如, 凯伊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下层历史代表了一种抉择, 因为它通过关注大众或人民的生活、活动和经历, 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精英或统治阶级身上吸引开来。

‛这种观点基本上为史学界接受。

这种历史观念在霍布斯鲍姆那里表现的更为突出, 他称为‚基层群众历史观‛, 而把自下而上看的大众历史学或人民的历史学称为基层历史学。

基层历史学研究的基本前提就是抛弃以美化统治阶级或实用主义目的为出发点的传统史学编纂动机,真正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经历与思想意识。

霍布斯鲍姆坚信, 下层大众与普通民众才是历史发展的主体, 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核心内容。

他们认识到只有从普通民众的新角度去解释与探索社会的历史, 才能加深对过去的认识, 史学研究只有面向大众或走向民众才能得到历史本来面目的检验与印证, 客观的社会历史才能被重构与再现。

反之, 只有这种史学研究真正体现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性作用。

‚自下而上‛的历史观念构成霍布斯鲍姆‚自下而上‛史学观念的重要基础, 它的价值取向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借助大量的基层史料, 研究与发掘日渐被人们记忆遗忘的人民大众的历史,揭示普通大众的生活和思想。

霍布斯鲍姆比喻说,‚许多基层大众历史就象古代犁地的遗迹。

这种历史看起来似乎像许多世纪以前人们耕地留下的痕迹一样消失了。

但是,每一个航空摄影师都知道,在某种光线下,从某个角度看,这种长期以来被遗忘的脊背和犁沟的影子那样依然可以辨认出来。

‛【3】建立在‚自下而上‛的历史观基础上的基层史学研究也许就是寻找为人忽视的下层群体记忆,重新认识人民群体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霍布斯鲍姆坚信‚自下而上‛的历史观,提倡‚自下而上‛的历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与分析方法为前提条件的,而注重和反映下层阶级历史是彰显‚自下而上‛的历史观的一个重要途径。

总体上,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成为其理论指导或理论阐述的潜在方法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或理论则成为他书写‚自下而上‛历史的重要手段之一。

按照通常的理解,19 世纪后期和20 世纪各种各样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和启发而形成的理论,无不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然而‚其中大多数当代冲突论者只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或几个要素———如压迫和被压迫阶级的概念,或集团冲突的概念。

然而这些理论或者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许多其他要素,或者把这些要素同许多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相结合。

‛【4】相对而言,作为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布斯鲍姆基本上是在保留与继承了马克思的阶级思想基础上,对其有所突破和发展。

正是在经典马克思主义者的完整和精确的著作文本《德意志的意识形态》和1932年面世的《1844 年经济学和哲学手稿》的启发和刺激下,他们试图寻求关于社会文化因素和社会道德背景如何对阶级意识的形成产生影响的一种理论理解与解释,从而扩大了马克思‚阶级‛概念的内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深化了‚自下而上‛的历史研究。

霍布斯鲍姆是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中把阶级分析方法灵活运用于历史研究的杰出阐释者,也是‚自下而上‛的历史观最突出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之一,他的阶级理论与分析方法基本更能体现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既反映了其‚自下而上‛的历史观,也更能体现这种理论与方法在‚自下而上‛的历史研究中的运用。

他认为,阶级和阶级斗争两个概念是马克思的基本概念。

如关于 20 世纪 90年代以来英国的阶级结构问题,霍布斯鲍姆认为这取决于如何定义阶级。

在他看来,当代英国社会仍然存在着鲜明的阶级分化和阶级差别,而社会各阶层的不平等意义上说,英国是最缺乏社会民主的国家。

可以说,霍布斯鲍姆‚自下而上‛的社会历史观深深地扎根于阶级分析之中。

霍布斯鲍姆的史学研究的主要价值取向是撰写‚自下而上‛的历史,但他并不完全排斥上层阶级的历史研究。

俄罗斯历史学家阿伦·古列维奇的观点对此是个很好的注释,他认为:‚自上而下‛的历史本身是不充分的,它必须与‚自下而上‛的历史联系起来考察,才能得到社会历史的整体构图。

如在《民族与民族主义》一书中,霍布斯鲍姆既重视以基层人民或民众为讨论对象的‚民族主义原型‛研究,也不忽视对法国大革命之后主政阶级即政府上层的历史行动和思想观念的考察,以此进一步讨论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

【10】由此可见,他主张把下层民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置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处重要地位来加以考察。

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希尔顿的言论可代表整个学派对这种史学观念及其价值取向的自我满意程度: ‚从最一般意义上讲,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得到非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承认的主要成果的特征在于我们写作了‘从下面着眼’的历史,也就是说,我们把历史研究的侧重点从封建的和资本主义的统治阶级及其制度转向了劳动大众,无论是农民、工匠还是无产阶级。

不过,统治阶级并没有被忽视,正如克里斯托弗·希尔对 17 世纪的研究表明的那样。

‛【11】三‚自下而上‛的历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与时代意义实际上,‚自下而上的历史学‛是以霍布斯鲍姆为代表的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赢得国际史学界广泛注意的重要标志。

值得指出的是,在‚自下而上‛的历史观念指导下,提倡‚自下而上‛历史学的史学观念、树立这种史学研究的学术理想和身体力行从事此类史学实践,也构成英国新社会史学研究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换言之,通过‚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运用阶级理论与阶级分析的方法研究下层阶级经历或基层历史思想,同时又不忽视上层阶级的历史,从而建构整体社会历史的图景,是霍布斯鲍姆等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倡导"自下而上" 的历史观念的重要外化形式。

正是如此,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开创了一种超越现行的关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模式和撰写方法的新范式。

而这一思想也为以后的历史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清楚地告诉着我们:历史从基层中来,从群众中来,它关乎每个人,而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学问。

参考文献:【1】《史学:文化中的文化——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史学》【2】程汉大《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理论特征》山东师大学报1999 年第2期【3】 E.J.Hobsawm 《历史中的下层史观》【4】尼尔·J·斯梅尔瑟.《社会学理论》【5】梁民愫《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注重理论渊源和文化研究传统的双重考察》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3期【6】张广智《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意义与特征》【7】梁民愫《社会变革与学术流派——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渊源综论》史学月刊2003年第12期【8】徐浩《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演进》学习与探索1994年第6期【9】马雪萍《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东西方历史命运的考察》历史研究1989年第 3期【10】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11】庞卓恒《让马克思主义史学宏扬于国际史坛———访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希尔顿》史学理论1987年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