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环境思潮评析及环境立法的思考
浅谈我国的环境问题及环境法治
目录一、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一)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2)(二)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3)1、经济因素 (3)2、人文社会因素 (4)二、对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5)(一)立法观念的转型与立法实践的加强 (5)(二)执法与司法的改进 (6)(三)法律监督力度的加大 (7)(四)公民环境意识与守法观念的加强 (8)内容提要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问题,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由于特殊的国情,我国的环境问题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原因,并且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步深入开展,环境法治也显得尤为迫切,但现行的环境法制建设存在诸多的弊端。
本文探讨了我国环境问题的成因的特殊性,并对当今的环境法制建设,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环境法治环境问题浅谈我国的环境问题及环境法治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不仅仅是社会发展某一环节问题,而是关系全局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而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法制建设逐步推进的今天,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进程的轨道,以法治为主的综合治理,应该说是当前环境问题解决的最优方案。
本文试就我国的环境问题及环境法治作一下探讨。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一)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当前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发展到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人类所面临的新的全球性和广域性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目前,发达国家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环境破坏,而在我国,则同时存在着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两类环境问题,并且已十分严重。
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全国污染物的年排放量达4300余万吨,(其中烟尘约2800万吨,二氧化硫约1460万吨);1988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36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68亿吨,处理率仅为27%,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相当严重。
当代环境法难题与法律应对建议
当代环境法难题与法律应对建议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环境法作为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也面临着诸多难题。
本文将探讨当代环境法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法律应对建议。
首先,环境法的执行难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尽管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环境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困难。
一方面,环境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不够,导致环境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和处罚。
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和个人对环境法律法规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遵守意识,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行为屡禁不止。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环境执法力度,提高环境监管部门的专业素养和执法效能。
其次,环境法的法律责任难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不够明确,惩罚力度不够严厉,难以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
在一些环境污染案件中,企业只需支付一些经济赔偿,却没有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这种现象不仅无法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也无法切实阻止环境违法行为的发生。
因此,我们需要完善环境法的法律责任规定,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确保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得到切实履行。
此外,环境法的国际合作难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和跨国性特点,需要各国共同合作来解决。
然而,在国际环境法领域,各国之间的合作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
一方面,一些国家存在环境法律法规的差异,导致环境问题的跨国治理难度增大。
另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在环保技术和资金方面存在垄断,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国际间的环境合作,推动各国在环境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方面的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
最后,环境法的公众参与难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环境问题事关公众的切身利益,公众对环境事务的参与和监督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现实中,公众参与环境法制定和执行的渠道和机制还不够完善,公众的意见和诉求往往得不到充分的重视。
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思考
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思考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本文将通过举例说明具体操作方法,分析性循序推理论点,并给出实践导向结论,同时对问题进行进一步阐释,以期提供深入相关信息和扩展内容。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
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例如,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和土地破坏。
同时,过度的资源开采和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也加剧了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应对这些问题。
其次,我们需要在各个层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在政府层面,应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并加强执法力度。
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环保科研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以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在企业层面,应提倡绿色生产和循环经济,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浪费。
此外,企业还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在公众层面,我们每个人都应加强环保意识,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减少塑料袋的使用,节约用水用电等。
举例来说,中国政府在应对生态环境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首先,2014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修正案》加大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了环境保护的法律效力。
其次,政府积极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此外,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环境补偿和生态补偿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在实践中,这些对策的有效性得到了证实。
例如,中国在减少大气污染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根据环保部的数据,2018年中国的空气质量明显改善,重污染天数大幅减少。
这是因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措施,如关闭高污染企业、限制车辆排放等。
此外,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中国在能源领域的投资和政策支持取得了巨大成就,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
然而,我们也应认识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浅谈我国环境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环境立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发展,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环境保护立法的开展工作得到逐步加强。
但是面对着发展中的中国,仍然存在着立法体系不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尚未成为我国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环境法律体系上还存在结构上的缺陷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当加强对环境保护立法的研究,修改有关环境法律,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要把从中国国情出发与借鉴国外经验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加快立法与提高立法质量的关系,将环境立法与环境法实施的监督检查以及立法后评估结合起来,通过加强我国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稳定快速发展。
关键词:环境保护立法可持续发展资源管理一.我国环境立法的现状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制定了环境保护法9部、自然资源法15部;修订后的《刑法》专门规定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为打击环境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制定颁布了环境保护行政法规50余项;环境保护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近200件;军队环保法规和规章10余件;国家环境标准500多项;批准和签署多边国际环境条约51项。
各地方人大和政府制定的地方性环境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共1600余件。
1.环境立法大大加快,立法质量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立法建设取得了突出进展,特别是近几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各省(市、自治区)的环境立法大大加快,立法质量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环境法律体系框架,环保工作已经基本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形成的环境法律体系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避免了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时,环境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和损害。
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环境立法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2、环境立法取得重要进展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律8项(其中环境基本法1项,污染控制法6项,环评法1 项),自然资源法14项,相关法律6项;环境保护行政法规47项;环保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163 件;军队环保法规和规章10 余件;国家环境标准471 项;批准和签署多边国际环境条约48 项。
关于环境立法的思考
关于我国环境立法问题的思考过去一般认为,借鉴外国立法经验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本国立法经验为基础,参考或吸收外国立法经验;二是以外国立法经验作为比较、论证的依据,但在本国立法中并不直接吸收外国经验;三是从内容、形式、结构等各方面都吸收外国立法。
第三种方式通常表述为法律移植,长期被认为是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相似、历史传统相近的国家在调整社会公共事务、经济文化事务方面的法律借鉴。
而在环境法领域中,法律移植的情形有所不同。
对于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环境法的法律移植就是移植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
这不但是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国际政治经济合作的需要使然,也是全球环境唇齿相依的特点使然。
有的学者主张,我国法制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移植西方法律。
至少,在环境法中,这种说法是符合我国的立法实际的。
但不容否认的是,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和法律文化传统的差异,西方环境法移植到我国以后,在环境行政执法、环境司法和环境守法方面往往又存在诸多困难。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法律移植过程中出现了文化冲突,并因此种文化冲突难以消融,造成了法律信仰危机(本质上是法律价值信仰危机)和法律实施困难等问题。
因此,法律移植后的文化改造与法律价值重建,是法制现代化应该面对的一个问题。
一、对成熟国际环境法的移植是我国环境立法的可行之路在环境法国际一体化的潮流中,客观上要求发展中国家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法进行法律移植。
近20年来,我国就是主要通过法律移植的途径,建立起本国的环境法体系的。
(一)国际环境合作推动了我国对西方国家环境法的移植20世纪六、七十年代,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了西方大批科学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和其他有识之士的重视。
西方工业国家率先掀起了环境法的立法高潮,并试图通过联合国推动国际社会的环境立法合作。
1972年5月,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中国政府在周恩来的主持下派团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是第一个保护环境的全球性国际文件,也是国际环境立法合作的开始。
新形势下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的几点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越来越关注到环境问题,这是因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严重损耗了自然环境资源,以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给自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教训是极为惨痛的。
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阻碍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使我们经济增长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
现在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各个方面的关注。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问题已经提到战略高度。
1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这两个大课题,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两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统一体。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同时环保工作的形势仍然非常严峻,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1.1环境管理工作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滞后主要表现在机制、法制、体制、监管等四大方面。
环境保护在当今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环境保护的力度赶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各种环境保护的法规、政策、制度不够完善,导致环境保护无法得到人们很好的关注与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社会存在背道而驰的情况;环境保护体制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历史旧账多并且任务重,使得环境保护工作陷入尴尬而严峻的境地;社会监管不到位,各级环境保护部门未能落实到位,部门工作人员环保意识不够以及个人工作作风需要加强。
1.2大众环保参与意识不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大众参与环保的人数及力度直接关系到环境保护工作能否健康顺利的运行。
在中国环境保护文化促进会上的报告显示:“*****”这个全国环境保护免费热线电话,知道这个热线电话的人数不足9.2%,只有1%的人能做到坚持每天去超市或者其他地方购物时不使用塑料袋,而不知道如何去参与环境保护监督权利的人竟然占了五分之一。
由此可见,我国的环境保护问题基本上就没有得到过大众的参与,同时参与环境保护的群众的因为大致属于浅意识的范畴。
因此,调动大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将对环保工作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只有真正使得大众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存的环保亟待解决的问题。
浅谈环境问题与立法
浅谈环境问题与立法200901510135 李萌摘要: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主要对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认真细致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飞速,我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我们的生存环境却愈来愈恶劣,化社会对大气、水、土地的污染和破坏日趋暴露,人们逐步认识到是自身的需要和行为造成了生活环境的恶化。
对认识的贫乏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误解,已使我们对自然的破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关键词:环境问题立法社会问题法治正文:什么是环境?环境是指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等。
而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问题,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由于特殊的国情,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不仅仅是社会发展某一环节问题,而是关系全局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而在市场日益成熟,法制建设逐步推进的今天,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进程的轨道,以法治为主的综合治理,应该说是当前环境问题解决的最优方案。
本人试就我国的环境问题及环境法治作一下探讨。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一)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不同的时期其环境问题也不相同,依据历史时期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环境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的环境问题,这主要是指在工业革命以前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所导致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即由于过分开垦荒地,滥伐林木、过度放牧,掠夺捕捞等而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水生物资源日益减少,旱涝灾害频繁等等。
另一种就是意义上的环境问题,它是指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工农业迅速发展和城市化,除了上述自然资源的破坏加剧外,也引起了“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和农药污染等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其污染的广度深度已大大超过了从前所引发的大量的“环境公害”事件(也称环境公众受害,指人们对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社会性危害,包括环境破坏)。
当代中国环境法治的演进及趋势
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完善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和处罚力度,提高环境保护的法治水平。
立法完善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对污染企业和个人进行严格处罚,形成有效的威慑力。
严格执法
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和生产绿色产品,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降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影响。
推动绿色发展
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公民的环保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加强环境教育
04
CHAPTER
当代中国环境法治的未来趋势
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旨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
立法目的
立法原则
立法重点
坚持生态文明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绿色发展。
02
司法创新
鼓励和支持环境司法创新实践,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多元化环境纠纷解决机制,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和集团诉讼。
05
CHAPTER
环境法治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法治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法治旨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涵盖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而环境法治主要关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的法律问题。
监管体系监管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02
CHAPTER
当代中国环境法治的现状
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中国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不断加强立法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严格执法
中国政府在环境执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加强环境监测等,确保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中国政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环境执法监管体系,包括各级环保部门、环境监测机构和环境监察队伍等,确保环境执法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于新时代背景下环境保护的几点思考范文
关于新时代背景下环境保护的几点思考范文关于新时代背景下环境保护的几点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新时代背景下,环境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和更加迫切的需求。
本文将就新时代环境保护中几个重要的思考点进行探讨。
1. 加强环境意识教育环境保护的首要任务是增强人们对环境的意识。
只有通过教育和宣传,让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与环境的关系,才能真正形成人人关注环境、共同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因此,新时代需加强环境意识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水平。
2. 推动绿色发展在新时代,绿色发展是环境保护的必经之路。
通过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减少污染的发展模式,我们能够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保护环境。
因此,需要加大绿色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扶持绿色产业发展,引导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绿色经济建设。
3. 建立健全环境法律法规环境保护需要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
在新时代,需要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体系,加强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同时,加强环境法律意识教育,培养公民的环保法律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环境的法治意识。
4. 强化环境监督管理环境监督管理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
在新时代,需要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评估、预警与应急管理体系,强化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执法,严惩环境污染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
5. 加强国际合作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来共同应对。
新时代下,应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分享经验、技术和资源,共同制定环境保护政策与标准,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总之,在新时代背景下,环境保护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只有通过加强环境意识教育、推动绿色发展、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强化环境监督管理以及加强国际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环境问题,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让我们共同行动,为美丽的家园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注意:以上为简要思考,实际环境保护需要根据国家和地区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措施和政策制定。
关于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思考
关于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思考环境保护是当今全球面临的前所未有的重要问题,随着人类迅猛的发展,我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这不仅对我们人类带来了宏观的灾害,也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已成为全球性的难题。
要想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处理环境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重视环境保护,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并加大污染治理的力度。
其次,要进行生态修复工作。
当前,我国环境的修复、治理和保护,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生态修复方面,我们可以采用生态回归技术,通过种植树木、植被恢复、生态补偿等方式,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修复,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此外,可以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来保护环境资源,鼓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遵循绿色环保的原则,减少排放,降低二氧化碳和污染物的排放。
其实从个人行为开始,我们就能够为环境保护做贡献。
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环保意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减少浪费、降低消耗,不乱扔垃圾,不乱倒污水,养成欣赏、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然而,要想实现治理环境的目标,必须采取科学的、合理的、经济的机制和方法。
一方面,要加强污染源的控制,创建污染治理的法制环境;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推广绿色能源,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还要实施环境监测,对空气、水质等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问题。
总之,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因此,我们应该从个人的行动开始,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工作,为保护地球家园的美好未来作出一份自己的努力。
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力度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从制度上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发展,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新形势下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的几点思考
一、空气污染问题:
1.加大对有污染工业的管控。
因为工厂排放的空气污染物是污染的主要来源,应尽快推行清洁生产,改进排放设备,加强企业自控,严格实行工厂排放指标。
2.加强空气污染源技术强制改造。
政府可以采取强制改造空气污染源的措施,逐步取消、更新或改造国家规定不符合环境质量要求的排放设备和企业。
3.完善监督检查制度。
建立健全空气污染排放监测、数据共享、技术攻关等政策,加强空气污染源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依法处罚污染行为。
二、水污染问题:
1.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
加强对工业废水污染源的管理,建立持续监控机制,严格实施排放标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建设水污染分类管控,畅通来源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渠道,强化污染防治的制度落实。
2.加强河水质污染的治理。
依法对流域单位实施严格的监督检查,提高其水污染排放情况的精细化监测水平;完善河道治理,搞好生态修复;实施水污染清洗行动,解决中老未治污染,提升河流水质。
三、固体废弃物处理:
1.强化法治保证。
加强生活垃圾生产、经营、收集、转运、处理等行为的法律法规宣导工作,鼓励创新,积极探索固体废弃物源头排除的模式。
2.引导生产绿色消费。
强化可持续发展消费观念,贯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原
则,减少废弃物。
引导消费者推广循环利用的概念,将报废、耗损的物资回收加工利用,提高废弃物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3.完善监测检查制度。
完善污染源监测技术,加强对地下水、食物链、空气等污染源的落实,及时发现和处理固体废弃物超标问题,确保其不污染环境和人类健康。
关于环境保护形势及对策的若干思考
关于环境保护形势及对策的若干思考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环境保护成为了全球面临的共同议题。
如何保护环境,对策有哪些,这是我们需要着重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环境问题均归纳为以下几类: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垃圾固体处理等问题。
而近年来出现的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更是让世人意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
二、环境问题的造成原因环境问题的产生皆源于人类活动,如能源的使用,工业化进程等都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加之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和对生态系统运作的不了解和追求经济利益的盲目性,致使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三、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环境保护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人们只是重视环境的保洁工作;第二阶段,环境的改善被视为一个国家的重要理念;第三阶段,人们的思想进一步得到转变,强调可持续发展。
四、环境保护的对策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我们必须有意识地采取措施去规避和减缓环境压力。
以下是我认为的环境保护的对策。
1.加强法律法规保护:应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促进法治环境建设。
2.健全环保体系:政府应建立完善的环保组织和人员就位,实施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
同时,社会组织和个人也应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来。
3.落实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淘汰能源密集型工业,推广绿色企业和清洁能源的使用,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4.资源利用要科学:将废弃物和原材料实行大规模回收利用,控制资源浪费。
5.科技创新为保护环境提供依据:加大环保技术研发投入,加快建成绿色科技产业。
五、个人身边可做的环保行动1.节约能源,合理使用电器和水资源。
2.减少汽车出行,选择公共交通工具,骑车出行。
3.垃圾分类,尽可能地利用垃圾回收站进行分类处理,可回收物品尽量回收利用。
4.注意生态保护,保护及时投放垃圾,不随意扰乱野生动植物的生活。
总结起来,保护环境靠每个人的力量,从小处做起,从自我做起。
理构建谈谈现代环境法治的伦
理构建谈谈现代环境法治的伦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法制建设成为全球各国关注的热点。
在推进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如何理性构建现代环境法治的伦,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首先,伦是指人们在特定社会中共同奉行和遵守的道德准则、规范或规则,并表现为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往关系。
现代环境法治的伦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法治环保伦伦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引导人们合理地行动,对环境保护有着基本要求。
法治环保伦指的是,通过法律纠正和保护,维护环境的健康和固有权益,保障人类的未来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法治环保伦的重要性体现在制定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时的必要性以及以法律的名义依法惩处环境违法行为。
二、社会共治伦社会共治伦背景下,国家与社会承担共同的保护环节的责任,形成一个完整的“国家-社会-公民”的环境治理体系。
社会共治伦的重要性体现在社会公众、企业、环保组织等多方面的力量参与其中,形成共同治理环境的共识,通过协商、公众监督等方式,促进环境保护的实施。
三、全球伦全球伦是指世界各国在整体上合力,构建全球性的环境治理机制体系,共同应对环境问题。
全球伦的重要性体现在通过国际公约、协议等多种形式建立国际环境法制体系,通过多边合作达成全球公认的环保标准等方法,共同推动环境治理与保护。
然而,目前环境法治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全球协作,但在国际上缺乏统一的环保标准和法规;另一方面,在国内的执行方面,法案的具体计划和要求有时难以落实,导致环境问题长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环境法治的建设。
首先,应该加快推进全球环境治理机制的建立,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达成共识;其次,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管理的实践研究,加强环境科技和信息化的集成,提升环境监测、预警和监管的能力;最后,在执行环境法治的过程中,应该建立和完善法律与行政管理的组合,形成多层次的环保监管机制。
总之,建立现代环境法治的伦不仅仅是推进环境保护的需要,更是推进法治建设和现代文明进步的需要。
当代环境思潮评析及环境立法的思考
资源 : 反对 城市 的扩 张建 设等 。 生态 运动 有许 多 方面 的诉 求和 影 为 自然 具有 不依赖 人 的独 立价值 : “ … … 自然 系统 作为 一个 创生 响, 而 其 中最主 要 的是环 境思潮 。 万 物 的系 统 , 是有 内在 价值 的 , 人 只是他 的众 多的创 造物之 一 , 尽
境 立 法提 出 了探 索性 的思 考 。 关键 词 环 境 思潮 环境 立 法 生态运 动 生 态学马 克 思主 义
作பைடு நூலகம்简介: 施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2 0 1 0级本科生 , 研究方向: 民商法。 中图分类号: D9 2 2 .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 0 5 9 2 ( 2 0 1 3 ) 0 2 - 1 5 4 - 0 3
当代 环 境思潮 是 伴随 着环 境 问题 的 出现而 对于 环境 问题 进 赢利 , 有 人归 罪于 教会 , 有 人归 罪于 技术 , 有 人 归罪于 资本主 义 ,
一
在 这纷 乱嘈 杂 的的争 论声 中 , 不 断地 有学 步认识 的成 果 ,是 环境 法产 生和 发展 的思想 基础 之 一 。2 O世 有人 归罪 于政 治家 。0
纪 中后 期 以降 , 环 境思潮 经历 了几 番交 替更 新 , 结 合前 人 的思想 者 开始探 讨环 境 问题 的根 源 及解 决对策 。 成 果与不 断更 新的实 践经验 , 对环 境 问题 的本 质与根 源在 不 同方 2 0 世纪 7 0年代 的生态 思 想 以罗马俱 乐部 发表 的《 增长 的极 限》 为标志 , 通过考 察人 类发展 的环境 限制 , 指 出人 口和 经济 的增 长 将会 受到 自然 条件 的极大 限制 , 并 且无 法用 技术来 加 以克服 。
近现代哲学中的环境学思潮与现代环保意识
近现代哲学中的环境学思潮与现代环保意识近现代哲学思潮中的环境学思想逐渐兴起,并在现代环保意识的推动下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
环境学思潮的形成与发展,为人们正确认识和改善环境问题提供了深刻的哲学思考。
本文将探讨近现代哲学中的环境学思潮的发展以及其对现代环保意识的重要影响。
一、近现代哲学中的环境学思潮的起源近现代哲学中的环境学思潮源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日益关注。
19世纪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了环境污染的不断恶化,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在哲学家们的思考下,环境学思潮逐渐成型。
众多哲学大师对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思考。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强调人与自然的共存关系,提出了“存在对话”概念,认为人类应与自然相互交流和相互尊重。
美国哲学家杜威则强调人的主体性与环境的客观性的统一,提出了环境伦理学的观点。
这些思想家的贡献奠定了现代环境学思潮的基础。
二、近现代哲学中的环境学思潮的核心理念近现代哲学中的环境学思潮的核心理念包括:环境整体性、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
1. 环境整体性环境整体性意味着将环境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部分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与传统的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的中心性不同,环境学思潮强调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不可割裂。
2. 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近现代哲学思潮中的环境学观点认为,人类与自然环境应该建立一种和谐的互动关系。
人类作为地球的一员,应当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而不是剥削和破坏它。
这种互动关系需要建立在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
3.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环境学思潮的一个重要理念,强调人类活动应该符合自然系统的承载能力,不能长期破坏和耗尽资源。
环境学思潮主张通过环保、资源回收利用等方式,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三、环境学思潮对现代环保意识的影响近现代哲学中的环境学思潮对现代环保意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人们的环保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环境学思潮引发了人们的环保意识觉醒。
现代环境伦理与近现代哲学的环境观点
现代环境伦理与近现代哲学的环境观点近现代哲学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出发,对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现代环境伦理则是在该思考和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伦理学理论体系,旨在指导人类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行为。
本文将探讨现代环境伦理与近现代哲学的环境观点。
近现代哲学家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启蒙时代。
启蒙思想家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以达到人类幸福和发展的目的。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这促使一些哲学家开始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争辩环境伦理的必要性。
其中,德国哲学家康德被认为是近现代环境伦理的奠基人之一。
他主张将环境视为存在的价值,而非仅仅是人类自身目的实现的手段。
康德强调人类有责任对自然界负责,应当将环境保护作为一种道德义务。
这一观点为后来的环境伦理学奠定了基础。
另一位对环境问题有重要贡献的哲学家是美国的利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
他提出了“最大幸福原则”,认为社会应追求最大限度的幸福,但不排斥对自然界的关怀。
他认为,人类的利益与环境问题有密切的关系,只有通过合理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才能实现社会的最大幸福。
在20世纪,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进一步引发了对环境伦理的思考和研究。
美国生态学家阿尔多·勒奈尔提出了生态学伦理,主张人类应与自然界建立和谐的关系。
他强调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的行为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和生命的多样性。
这一观点影响了现代环境伦理的发展。
对于现代环境伦理来说,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平衡人类利益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一些哲学家主张人类应该回归到自然,并尽量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们提倡简约生活和可持续发展,倡导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
然而,也有一些哲学家认为环境保护应该建立在人类利益的基础上。
他们认为,环保措施应该考虑到人类的经济和社会需求,通过科技创新和环境管理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种观点强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可谓现代环境伦理的另一重要观点。
当代环境思潮评析及环境立法的思考
当代环境思潮评析及环境立法的思考作者:施艺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06期摘要环境思潮往往对于环境法的发展有着重大思想影响。
通过研究西方环境思潮历程,发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的环境理论创新有很大的启示。
我国环境法的发展必须面对现实中各个层次的矛盾,笔者论述和评析这些矛盾,并对环境立法提出了探索性的思考。
关键词环境思潮环境立法生态运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者简介:施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10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2-154-03当代环境思潮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对于环境问题进一步认识的成果,是环境法产生和发展的思想基础之一。
20世纪中后期以降,环境思潮经历了几番交替更新,结合前人的思想成果与不断更新的实践经验,对环境问题的本质与根源在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上不断探究,已成为变革环境法的可能先导力量。
对环境问题根源的研究,是环境法价值目标实现的前提。
一、当代环境思潮历程(一)环境思潮的产生与环境立法的开始20世纪中后期,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化的发展,先后出现了广泛的环境问题。
雷切尔·卡逊著的《寂静的春天》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人对自然施加的影响也会影响到人类自身。
生态问题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生态运动开始兴起,各个生态运动团体开始有了各自的环境主张与诉求。
例如呼吁保护森林,治理土壤,防止工业生产污染空气和水源;反对滥杀动物,滥砍树木;反对核能的使用,主张开发太阳能、风能和水力资源;反对城市的扩张建设等。
生态运动有许多方面的诉求和影响,而其中最主要的是环境思潮。
受到环保运动的影响与压力,许多国家开始立法与设立环境管理机构。
如美国最早为解决公害问题的《清洁水法》、《清洁空气法》,后来有了针对整体环境的《国家环境政策法》,之后又成立“国家环境质量委员会”,监督环保工作。
其他各国也进行环境立法工作。
《依法保护环境问题的思考》
依法保护环境问题的思考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逐渐受到了重视。
然而,许多人发现,在实践中依法保护环境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1)科学、客观地认识环境问题;(2)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3)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参与。
科学、客观地认识环境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科学、客观地认识环境问题。
在实践中,许多人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还停留在过去的阶段,认为环境保护是与经济发展相矛盾的。
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
随着科技和技术的发展,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点,对于经济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们还需要认识到,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和长期性的特点,需要跨越国界、地域和历史时期的限制来进行治理和防治。
因此,认识环境问题需要我们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推动环境治理和合作。
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另外,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也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中国加强了环境保护法规的制定和实施,特别是《环境保护法》的修订,更加详细地规定了环境保护的要求和标准。
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存在一些地方和企业对于环保法规的遵守程度不高,环保意识薄弱,对于环保问题的治理也不够到位。
因此,国家需要加强对环保法规的监督和管理,严格处罚违法违规行为,推动环保工作持续、有效实施。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最后,我们需要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社会对于环境保护的参与。
在中国,环保意识的提高需要不断进行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和举措。
同时,环保意识需要从小培养,让孩子们更加懂得保护环境,建立“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至于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参与,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
例如,企业可以制定自愿性的环保行动计划、加强内部环保管理和环保投入;公众可以通过举报违法排污企业、签署环保公益诉讼,参与环境保护行动等方式来参与环保工作。
浅谈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和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如果环境遭到破坏,则必定会危及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
在当今这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为世界人民所关注。
如何解决当前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1、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应积极发挥环境保护的导向作用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弄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便在实践中正确地加以处理。
如果不能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出明确回答,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如果片面认为发展就是经济增长,以至于经济增长速度一时上去了,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如果找到发展与环境的平衡点,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效果。
2、环境保护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在市场中,存在着许多经济主体,他们既可能是个体农民,也可能是乡镇企业,还可能是国有企业或者政府部门。
他们之间在进行交易,在交易中得到自己的需求,而很少顾及第三人的利益。
同时,环境被损害的过程是缓慢的,只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后,环境损害才会急剧表现出来,但这时再补救已为时晚矣。
因为环境损害具有不可逆性和不对称性。
一旦损害发生,可能永久无法恢复,或者即使能恢复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时要实现发展与环保同步,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走科学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等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处理好环境保护问题。
环境问题不能通过停止发展的办法来解决,也不能在经济发展了以后再来解决,而是要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解决。
我们追求的是经济和社会高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度高的状态下的碧海蓝天、青山绿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环境思潮评析及环境立法的思考摘要环境思潮往往对于环境法的发展有着重大思想影响。
通过研究西方环境思潮历程,发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的环境理论创新有很大的启示。
我国环境法的发展必须面对现实中各个层次的矛盾,笔者论述和评析这些矛盾,并对环境立法提出了探索性的思考。
关键词环境思潮环境立法生态运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者简介:施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10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2-154-03当代环境思潮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对于环境问题进一步认识的成果,是环境法产生和发展的思想基础之一。
20世纪中后期以降,环境思潮经历了几番交替更新,结合前人的思想成果与不断更新的实践经验,对环境问题的本质与根源在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上不断探究,已成为变革环境法的可能先导力量。
对环境问题根源的研究,是环境法价值目标实现的前提。
一、当代环境思潮历程(一)环境思潮的产生与环境立法的开始20世纪中后期,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化的发展,先后出现了广泛的环境问题。
雷切尔·卡逊著的《寂静的春天》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人对自然施加的影响也会影响到人类自身。
生态问题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生态运动开始兴起,各个生态运动团体开始有了各自的环境主张与诉求。
例如呼吁保护森林,治理土壤,防止工业生产污染空气和水源;反对滥杀动物,滥砍树木;反对核能的使用,主张开发太阳能、风能和水力资源;反对城市的扩张建设等。
生态运动有许多方面的诉求和影响,而其中最主要的是环境思潮。
受到环保运动的影响与压力,许多国家开始立法与设立环境管理机构。
如美国最早为解决公害问题的《清洁水法》、《清洁空气法》,后来有了针对整体环境的《国家环境政策法》,之后又成立“国家环境质量委员会”,监督环保工作。
其他各国也进行环境立法工作。
环保运动也影响到国际政治领域,促成了相关国际法的修订。
但真正从处理与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立场的是197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和《斯德哥尔摩行动计划》之后的国际环境法。
于此,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得以确立,环境思潮的不断发展逐渐丰富着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内涵。
(二)环境思潮的发展然而上述措施并没有阻止全球范围内环境问题继续恶化,环境问题呈现出愈来愈烈的趋势。
与此同时,生态运动也愈来愈高涨,人们似乎已经感受到赖以生存的地球存在巨大的危机。
但人们对于问题的根源并没有很清晰的认识,再加上各种利益与诉求的交织,引发了不同阶层不同角度的认识的争论。
在《封闭的循环》一书中,作者巴里·康芒纳罗列了各种阶层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到,有人抱怨人口增长,有人抱怨生活富裕,有人抱怨人的需求,有人抱怨人内在的进取性,有人抱怨各种赢利,有人归罪于教会,有人归罪于技术,有人归罪于资本主义,有人归罪于政治家。
①在这纷乱嘈杂的的争论声中,不断地有学者开始探讨环境问题的根源及解决对策。
20世纪70年代的生态思想以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为标志,通过考察人类发展的环境限制,指出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将会受到自然条件的极大限制,并且无法用技术来加以克服。
以后生态运动分化为悲观派和乐观派。
与相信环境问题能够通过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而能够克服的乐观派相比,悲观派引导着之后的生态思想研究向问题根源深入。
20世纪80年代的生态运动继承了前期生态思想的认识成果,主要有浅绿派和深绿派。
两派对待技术和制度的政策主张与路线方针不同,但共同点是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当下的技术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
以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为标志,在伦理学上继承了早期的动物解放论、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论,继而发展成生态中心论,即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
他认为自然具有不依赖人的独立价值:“……自然系统作为一个创生万物的系统,是有内在价值的,人只是他的众多的创造物之一,尽管也许是最高级的创造物。
”②这一阶段的环境伦理有着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批判笛卡尔、培根以后的西方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以及与之俱来的消费主义与控制自然的意识形态,认为这是人与自然矛盾产生的根源。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环境思潮主要产生于主张生态社会主义道路的“红色绿党”与主张无政府主义、改良主义的生态路线的“绿色绿党”的分化与争论。
绿色绿党以原来的深绿派为主流,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潮。
而红色绿党吸收各种社会主义理论,以“广义的人类中心主义”克服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主张建立生态社会主义。
其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绿色绿党的主张的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矛头对准资本主义制度。
(三)环境思潮的深化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伴随着生态运动的兴起,在90年代通过重新阐发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而渐趋成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新形态。
当前主要代表人物有高兹(andre gorz)、瑞尼尔·格伦德曼(reiner grundamn)、大卫·佩珀(david pepper)、詹姆斯·奥康纳(james o’connor)、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前期环境思潮中所批判的技术、异化消费与控制自然的意识形态是抽象的,不是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
矛盾的根源应该是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其生产方式。
在这种条件下利润是其唯一的生产目的,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对自然必然采取一种敌视态度,并且伴随着成本外在化的倾向。
③由于各个理论家对于资本主义导致自然的异化的论述侧重点不同,笔者认为可以分为农业、工业、资本全球化作为不同阶段的划分依据来说明资本主义在生态破坏方面的具体形态的特点,因为这恰能反映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历史变化,对于当今重新认识产业变迁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本文在此主要从其批判的视角进行论述:1.农业。
土地是人的生存条件之一,但资本主义主义制度迫使土地得以买卖,这必然导致了人的自我买卖。
资本主义制度从而加强了对自然与人的剥削。
④对自然的破坏一方面体现在过度开垦导致了物质变换的裂缝,破坏了生态循环;另一方面城乡分离加剧了土地归还定律的矛盾,即维持地力必须全部归还从土壤中拿走的东西。
因为农民没有支配土地的起码的权力⑤,因而无助于解决土壤肥力下降的问题。
2.工业。
资本主义为了克服内在的矛盾从而避免经济危机,通过提高技术加紧了对自然的剥削与破坏,并且通过树立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来扩大消费,从而获得最大可能的利润。
传统绿色理论家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过社会中对自然的控制的观念与消费的异化现象,在此被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所批判吸收。
他们指出,正是资本主义制度以及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是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
资本主义通过科学技术解决环境问题,最终目的仍在于保障利润。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态技术与生态学,只会加剧生态问题,而不能真正解决环境问题。
3.资本全球化。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将高污染、高耗费、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自身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实质上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掠夺。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既得利益,一方面在国内奉行‘环境种族主义’政策;另一方面,为了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不断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掠夺,进行新的‘生态犯罪’。
”⑥因而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环境已经成为一种特权。
“据报道,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对有害环境的工业部门的国外投资39%在第三世界国家,日本对‘最肮脏的’产业部门的国外投资有66%-80%在东南亚和拉丁美洲。
”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批判了生态殖民主义,指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生态掠夺来转嫁和缓和矛盾,是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而不是发达国家指责的人口过多与对自然的掠夺造成的。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现有的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扩张的逻辑与反生态的体现。
正是通过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树立,缓和了原本经济危机的矛盾。
而资本主义掠夺式的生产方式,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并且全球化生产将矛盾转移给现代化社会的下游,发展中国家。
在矛盾转移的过程中,矛盾愈加凸显,只有变革资本主义制度从而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根本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当前的社会主义运动要加强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才能成功解决当面所面临的矛盾。
二、对环境思潮的评析环境思潮发展历程体现了从实践到认识的辩证发展。
最初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环境问题,但这种认识是对感性直观的简单抽象,不是具体的和内涵丰富的认识。
继而人们通过理性演绎提出环境主张,但这种主张是思辨而未检验的。
通过进一步的实践人们对生态的内涵与技术的本质有了更多的了解,抽象认识进一步具体化,但同时原来意识中的理性主义也走向了自身的反面,以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观展现出来,对于人们的环境思潮有巨大的影响力。
但由于这种哲学无法克服自身的矛盾,并且是思维的一种倒退,而成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目标。
笔者认为这种伦理观的哲学使命已经完成,虽然对于环境思潮的启蒙宣传仍有积极意义,但如果不批判其局限所在,就难以用科学的理论掌握现实物质力量来奠定未来构建生态社会的基础。
“一个致力于对现存社会进行批判的理论家的根本任务,不是倡导某一套道德信念,而是分析它们背后的各种利益及社会结构,从而可以识别并促进变化的潜在动力。
”⑧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吸取与发展了之前环境思潮的理论成果,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发而焕发生命力。
作为一个通过在各个方面具体的考察而深入研究环境问题根源的理论体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
它深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将生产领域的矛盾扩展到消费领域,扩展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维度,深入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维度,以此解答新近几十年出现的环境问题。
虽然它的理论还不完善,并且它内部之间的立场并不统一,但是对于指导人们认识环境问题根源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我国,“当前我们的理论研究范式主要是借鉴或认同西方生态文明理论中的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停留于抽象的价值观视角。
”⑨可持续发展理论必须超越思辨的阶段,要丰富其内涵,可以借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以及其关于建设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构建,并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加以批判与吸收,形成我国更具实践意义的理论。
三、对环境立法的思考当代环境思潮对环境问题根源的认识为人们处理环境问题的实践确定了方向,也为国家的立法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当代各国的环境法大多处于对环境问题的抽象认识,和倡导新型的环境伦理的阶段。
从目前各国的生产实践来看,并没有一部环境法能使人类整体上对于环境问题的解决有决定性的作用。
因为对于处在国家层面的环境规范来说,它的发展面临着制度设计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