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尽已无擎雨盖全诗

合集下载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古诗赏析)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古诗赏析)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古诗赏析)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古诗赏析)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东坡的这首《赠刘景文》直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在新旧两党的夹攻之下,苏轼连上章疏,要求出任地方官,于元佑四年(1089)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

刘景文是北宋名将刘立之后,却终身潦倒,甚至朝不保夕。

苏轼很看重刘的为人,与已经五十八岁的刘景文一见如故,称他为“慷慨奇士”,诗酒往还,交谊颇深。

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

古代的文人墨客常有互赠诗文的雅好,赠诗的目的多种多样:或表达友情,或抒发抱负,或劝勉励志,或歌功颂德。

诗的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意。

“荷”多比喻君子,而时值岁尾,荷枯叶尽,正以喻君子生不逢时,难免潦倒失路;菊常以喻晚节,而景文晚年并无亏缺,犹有凌霜傲雪之枝。

诗的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目的。

一般来讲,人到暮年,加上一生失意,难免消沉颓唐,但对于读书人,尤其是对有理想、有抱负的读书人,又未尝不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所以,诗人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两句,对友人譐譐嘱咐,勖勉有加,言辞恳切,感人至深。

作者从花写到枝,从枝叶写到果实,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甚至晚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友人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赠刘景文古诗

赠刘景文古诗

《赠刘景⽂》是北宋⽂学家苏轼创作的⼀⾸七⾔绝句。

这⾸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的⼀⾸勉励诗。

整⾸诗描绘了送别时的⼼理变化。

下⾯⼩编为⼤家分享了⼀些精彩的赠刘景⽂古诗相关内容,仅供⼤家参考。

赠刘景⽂古诗1 赠刘景⽂ 荷尽已⽆擎⾬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①刘景⽂:刘季孙(1033~1092),字景⽂,祥符(今河南开封)⼈。

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林 话》卷下)。

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

因苏轼荐知隰州。

仕⾄⽂思副使。

七年,卒,年六⼗。

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

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刘平传》。

刘景⽂的⽗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

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

②擎:举,向上托。

(擎⾬盖:喻指荷叶) ③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④君:你,指刘景⽂。

⑤盖:车盖,这⾥⽐喻荷叶。

译⽂荷叶败尽,像⼀把遮⾬的伞似的叶⼦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机勃勃。

别以为⼀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鉴赏这⾸诗是诗⼈写赠给好友刘景⽂(名季孙)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与“犹有”形成强烈对⽐,突出菊花傲霜⽃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赠诗的⽬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这⼀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法相⽐的。

诗⼈这样写,是⽤来⽐喻⼈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成熟、⼤有作为的黄⾦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好时光,乐观向上、努⼒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赠刘景文的描写

赠刘景文的描写

赠刘景文的描写《赠刘景文》的全诗赏析《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赠刘景文》的全诗赏析知识点,欢迎阅读与收藏。

《赠刘景文》的全诗赏析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

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

赠刘景文冬景原文翻译及赏析

赠刘景文冬景原文翻译及赏析

赠刘景文冬景原文翻译及赏析赠刘景文冬景原文翻译及赏析赠刘景文冬景原文翻译及赏析1赠刘景文/冬景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注释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

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诗话》卷下)。

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

因苏轼荐知隰州。

仕至文思副使。

七年,卒,年六十。

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

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

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②擎:文中指举,向上托。

(擎雨盖:喻指向上托举荷叶)③傲霜:文中指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④君:文中指你,指刘景文。

⑤盖:文中指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⑥橙黄橘绿时:指秋末冬初橙子黄、橘子绿的时候,也指硕果累累的秋天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古诗赠刘景文翻译赏析

古诗赠刘景文翻译赏析

古诗赠刘景文翻译赏析《赠刘景文》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前言】《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元佑五年(1090)在杭州任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一首勉励诗。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注释】⑴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⑵已无:已经没有办法,没有能力。

⑶擎:举,向上托。

⑷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⑸菊残:菊花凋谢。

⑹犹:仍然。

⑺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⑻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⑼须记:一定要记住。

⑽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翻译】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赏析】《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

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

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

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

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诗中所托为秋天景物。

第一句写枯荷。

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

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云:“菡萏香销翠叶残。

”王国维乃谓“大有‘从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苏轼此诗首句,殆更过之。

夫留得枯荷,尚能听雨,近则连枯叶亦无之,其衰飒至极矣。

然则作者嗟叹感喟之情仅此一句,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

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和贞亮之节,看似与第一句对文,有互文见义、相与呼应之势;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

苏轼《赠刘景文》翻译以及赏析

苏轼《赠刘景文》翻译以及赏析

苏轼《赠刘景文》翻译以及赏析苏轼《赠刘景文》翻译以及赏析这是一首赠友诗,其中诗中所咏之物为秋天景象。

而诗中绝妙之处,是诗人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①,菊残犹有傲霜②枝。

一年好景君③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秋末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已58岁的刘季孙也在。

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

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①擎雨盖:喻指荷叶。

擎:举,向上托。

②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③君:你,指刘景文。

【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古诗词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必须掌握的知识。

因此,小编整理了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供大家使用。

赠刘景文 / 冬景(宋代:苏轼)【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山行(唐代:杜牧)【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远上:登上远处的。

3.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4.石径:石子的小路。

5.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6.深:另有版本作“生”。

《赠刘景文》翻译赏析

《赠刘景文》翻译赏析

《赠刘景文》翻译赏析《赠刘景文》翻译赏析《赠刘景文》翻译赏析1赠刘景文宋朝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最是一作:正是)《赠刘景文》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赠刘景文》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赠刘景文》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出自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冬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最是一作:正是)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赏析这首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
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荷尽已无擎雨盖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荷尽已无擎雨盖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

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

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意思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意思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意思“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赠刘景文》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1、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

宋仁宗嘉佑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诗话》卷下)。

宋哲宗元佑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

因苏轼荐知隰州。

仕至文思副使2、擎:文中指举,向上托。

(擎雨盖:喻指向上托举荷叶)3、傲霜:文中指不怕霜冻,坚强不屈【解说】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色是在秋末冬初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

【鉴赏】《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

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

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

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

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诗中所托为秋天景物。

第一句写枯荷。

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

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云:“菡萏香销翠叶残。

”王国维乃谓“大有‘从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苏轼此诗首句,殆更过之。

夫留得枯荷,尚能听雨,近则连枯叶亦无之,其衰飒至极矣。

然则作者嗟叹感喟之情仅此一句,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

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和贞亮之节,看似与第一句对文,有互文见义、相与呼应之势;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

“擎雨”之“盖”乃实写,不过说像伞盖一样的荷叶都已一干二净;而“傲霜”之“枝”的“傲”则以移情手法写出了菊的内在精神,示人以凛不可犯的气概。

这就比第一句深入了,也提高了。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原文翻译与赏析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原文翻译与赏析

精心整理“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赠刘景文》原文翻译与赏析【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早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苏轼知杭州时。

刘季孙,字景文,北宋开封祥符人,当时任两浙兵马都监,也在杭州。

苏轼很看重刘景文,曾称他为慷慨奇士,与他诗酒往还,交谊颇深。

诗中所咏为初冬景物。

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渚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

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

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可以荐嘉客。

橘树那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岂止荷、菊不如,直欲与松柏媲美了。

难怪诗人要对它特别垂青!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

作者说,虽然秋去冬来,荷尽菊残,但仍是橙黄橘绿的美好时光。

诗中用傲霜枝作比,意在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

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

【赏析三】【赏析四】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苏轼《赠刘景文》翻译以及赏析

苏轼《赠刘景文》翻译以及赏析

苏轼《赠刘景文》翻译以及赏析这是一首赠友诗,其中诗中所咏之物为秋天景象。

而诗中绝妙之处,是诗人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①,菊残犹有傲霜②枝。

一年好景君③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秋末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已58岁的刘季孙也在。

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

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①擎雨盖:喻指荷叶。

擎:举,向上托。

②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③君:你,指刘景文。

【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赠刘景文苏轼的古诗意思

赠刘景文苏轼的古诗意思

赠刘景文苏轼的古诗意思整理的《赠刘景文》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赠刘景文》宋朝: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前言】《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元佑五年(1090)在杭州任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一首勉励诗。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注释】⑴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⑵已无:已经没有办法,没有能力。

⑶擎:举,向上托。

⑷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⑸菊残:菊花凋谢。

⑹犹:仍然。

⑺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⑻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⑼须记:一定要记住。

⑽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翻译】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赏析】《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

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

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

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

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诗中所托为秋天景物。

第一句写枯荷。

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

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云:“菡萏香销翠叶残。

”王国维乃谓“大有‘从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苏轼此诗首句,殆更过之。

夫留得枯荷,尚能听雨,近则连枯叶亦无之,其衰飒至极矣。

然则作者嗟叹感喟之情仅此一句,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

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和贞亮之节,看似与第一句对文,有互文见义、相与呼应之势;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的意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的意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的意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赠刘景文》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1、君:文中指你,指刘景文2、盖:文中指车盖,这里比喻荷叶3、橙黄橘绿时:指秋末冬初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解说】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色是在秋末冬初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

【鉴赏】《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

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

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

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

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诗中所托为秋天景物。

第一句写枯荷。

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

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云:“菡萏香销翠叶残。

”王国维乃谓“大有‘从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苏轼此诗首句,殆更过之。

夫留得枯荷,尚能听雨,近则连枯叶亦无之,其衰飒至极矣。

然则作者嗟叹感喟之情仅此一句,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

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和贞亮之节,看似与第一句对文,有互文见义、相与呼应之势;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

“擎雨”之“盖”乃实写,不过说像伞盖一样的荷叶都已一干二净;而“傲霜”之“枝”的“傲”则以移情手法写出了菊的内在精神,示人以凛不可犯的气概。

这就比第一句深入了,也提高了。

第三句则爽性喝破,人人皆以萧瑟秋风、严寒冬日为苦,作者却偏偏赞之为“一年好景”,且谆谆嘱咐“君须记”,此真以平淡无奇之语言给人以出乎意料之感受;至于收句,倘无力回天,则全诗必成虎头蛇尾,强弩之末。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冬景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题解】《冬景》,又题《赠刘景文》。

这是诗人赠给他的好友刘景文的诗。

刘景文,字季孙,河南祥符人,博学能诗,最初为王安石赏识,提拔。

苏轼曾把他称为“慷慨奇士”,比为汉时孔融。

这首诗勉励他要珍惜光阴,春不常驻,要有菊花那样的傲骨,分秒必争地为事业而奋斗。

【解读】“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池塘里的莲荷,茎秆干枯,叶儿衰败,已没有了那状如华盖遮雨蔽日的荷叶了。

篱下的菊花虽已凋残,但留有藐视霜雪的枝条,傲立在瑟瑟寒风之中。

〕写“荷”用“尽”,即没有,全无之意,极为形象地写出了初冬莲荷的枯败景象。

“已无”紧承“尽”,既“尽”便“无”,将荷花在冬日败谢的枯萎之状刻画得极为深刻动人。

秋去,荷花抵不住风霜的袭击,终于销声匿迹了,剩下来的只是枯茎败叶,满目狼藉。

“擎雨盖”与“荷”相扣合,言“荷”为“尽”,写“擎雨盖”为“已无”。

这从双重意义上写出了莲荷的枯萎与衰败。

“擎”的是接“雨”之“盖”,一个“擎”字将“雨”中荷茎的挺拔,叶兜珍珠,随风婆娑的起舞之状,写得出神入化。

“已无”用得精当,特别是“已”字极有余味,它能诱人对“接天莲叶无穷碧”佳景的忆想,曾几何时,莲荷妍姿丽容都已“尽”“无”了。

诗人对冬日的莲荷虽未加褒贬,但也发出了几多慨叹。

“菊残”,残,并非全无,而有所缺。

上句的“荷尽”,跨越了夏秋两季,下句的“菊残”,隔秋叙冬。

“菊残”,言菊花英姿勃发光照人间的鼎盛时期已过,然而鲜花虽去却风韵犹存,健枝犹在,在这冬日的严寒淫威之下,也足以显示出菊花的铮铮硬骨与坚贞品格。

这个“残”字的内涵:坚强不屈,忠贞不渝。

“残”与“尽”互映互衬,更见“荷”的尽绝,“菊”的顽强。

特别是这个贬义色彩极为浓厚的“残”字,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却完全是一层褒扬的色彩,而使诗味更醇。

“犹有”,即还有,与“已无”相比较而存在。

“荷”已“尽”“无”,“菊”虽残败,健枝尚存,更显出处于逆境的倔强风姿和不畏强暴的坚强品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
1.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2.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3.擎:举,向上托。

4.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5.菊残:菊花凋谢。

6.犹:仍然。

7.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8.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9.须记:一定要记住。

10.正是:一作“最是”。

11.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
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