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在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中
中药新药工艺研究中 工艺参数筛选
中药新药工艺研究中的工艺参数筛选一、引言中药新药工艺研究是中药制药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工艺参数筛选又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药新药工艺研究中的工艺参数筛选,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二、工艺参数筛选的重要性在中药新药工艺研究中,工艺参数的选择对于产品的质量、稳定性以及生产效率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工艺参数的合理选择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疗效,同时还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工艺参数的筛选是中药新药工艺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三、工艺参数筛选的方法1. 单因素试验单因素试验是工艺参数筛选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通过逐一改变工艺参数,观察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佳的工艺参数值。
这种方法简单直观,但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2. 正交试验正交试验是一种多因素试验方法,可以同时对多个工艺参数进行筛选,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较为全面的结果。
通过正交试验,可以较快地确定出对产品影响最为显著的工艺参数组合,从而优化工艺。
3. 响应曲面方法响应曲面方法是一种结合数学建模和试验设计的方法,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不同工艺参数组合下产品的质量特性。
通过响应曲面方法,可以更为准确地确定最佳的工艺参数取值范围,从而提高工艺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四、我对工艺参数筛选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工艺参数筛选是中药新药工艺研究中非常关键的一步。
合理选择工艺参数可以有效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从而推动整个中药新药工艺研究的发展。
正如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艺参数的筛选是中药新药工艺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五、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对中药新药工艺研究中的工艺参数筛选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
工艺参数的合理选择对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工艺参数的筛选方法也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进行应用。
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工艺参数筛选的重要性、方法以及个人观点和理解。
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的
2.2
提取工艺路线的设计
中药成分复杂,药效各异。 2.2.1 工艺设计前,应根据方剂的功能、主治,通过文 献资料的查阅,分析每味中药的有效成分与药理作用。 2.2.2 结合临床要求、新药类别,了解所含有效成分或 有效部位及其理化性质。 2.2.3 再根据提取原理与预试验,选择适宜的提取方法, 设计合理的工艺路线,提供设计依据。
5.2 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5.1
制剂处方设计
制剂处方设计:是根据半成品性质、剂型特点、临床要求、给药 途径等筛选适宜的辅料及确定制剂处方的过程。 5.1.1 应首先研究与制剂成型性、稳定性有关的原辅料的物理化学 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然后根据在不同剂型中各辅料作用的特点, 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与方法,有针对性地筛选辅料的种类与用量。 5.1.2 制剂处方量应以1000个制剂单位(片、粒、克、毫升等)计, 并写出辅料名称及用量,明确制剂分剂量与使用量确定的依据。 5.1.3 应提供包括选择辅料的目的、试验方法、结果(数据)与结论 等在内的研究资料。
2.3
提取工艺技术,根据药材的特性与提取 方法,充分考虑可能影响提取效果的因素,进行科学、 合理的试验设计,采用准确、简便、具代表性、可量 化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与方法,筛选合理的提取工艺技 术条件。 2.3.2 在有成熟的相同技术条件可借鉴时,也可通过相 关文献资料,提供合理的工艺技术条件制订的依据。 合理的提取工艺,应达到同类研究先进水平(提供相应 文献资料)。
4. 浓缩与干燥工艺研究
4.1 应根据物料的性质及影响浓缩、干燥效果 的因素,优选方法与条件,使达到一定的相对 密度或含水量。 4.2 应以浓缩、干燥物的收率及指标成分含量, 评价本工艺过程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5.
制剂成型性研究
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
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中药作为我国传统的宝贵的医学文化遗产之一,在保健、治疗和康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为了更好地利用和发展中药资源,中药新药的制备工艺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主要涉及到中药化学、药剂学、制药工艺学等多个领域。
其目的是通过对中药材进行提取、分离、纯化等工艺步骤,获得有效成分,并通过适当的药剂学方法,将其制成具有良好药效和安全性的中药新药。
1.中药材的选择和采集:中药材的选择是中药新药研究的首要环节。
通过对中药材的药效和化学成分的研究,选择适合制备中药新药的中药材。
2.提取工艺的研究:提取是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的核心环节。
通过适当的提取工艺,将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并分离出来。
提取的工艺参数包括溶剂的选择、提取时间、温度等。
3.分离和纯化工艺的研究:提取得到的药液中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因此需要通过分离和纯化工艺的研究,将其与其他组分分离开来,并得到纯度较高的目标成分。
4.药剂学研究:药剂学研究是中药新药制备的重要环节。
通过药剂学研究,确定中药新药的配伍和剂型,包括制备中药颗粒、胶囊、丸剂等。
5.质量控制的研究:中药新药的质量控制是中药制备工艺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检测方法,保证中药新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的研究对于提高中药疗效、发展中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的研究,可以使中药的有效成分更好地得到利用,提高中药的疗效和稳定性。
同时,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的研究还可以为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推动中药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化学、药剂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需要加强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高中药新药制备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中药新药的发展和应用。
中药新药研制中常出现的问题及分析
中药新药研制中常出现的问题及分析1制备工艺的问题几乎所有的新药在制备工艺上都存在问题,有些甚至有严重错误,即使是申请生产的亦不例外。
众所周知,制备工艺是新药研制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它的改动甚至可以动摇新药的根基。
因此,必须要从试验设计抓起,尽可能避免发生错误。
从分析的品种看,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1剂型选择欠合理:申报单位未充分考虑到药物的性质或临床用药的特点,选择了不合适的剂型。
如:不适合制成软胶囊的却偏偏选择了该剂型;以口服用胶囊剂作为阴道内用药等。
1.2缺少工艺研究资料1.2.1药材前处理不当:未根据提取方式正确地将药材加工成饮片或颗粒,导致提取不完全或过滤困难;有的虽药材处理得当,但存在出粉率偏低等问题;有的则缺少必要的说明,如药材的粉碎程度、出粉率等。
1.2.2未充分考虑挥发油的利用:对有确切药理作用的挥发油未进行提取,或虽提取,却未对提取时间、出油量等进行考察;对如何保证挥发油的稳定性研究不够,如是否需经环糊精包结、包结的技术条件如何等。
1.2.3缺少提取工艺的研究;药材以生粉入药的量过多;未说明同一药材部分提取,部分生粉入药的理由。
此外,正交试验中的错误较多:设计欠合理,将提取与除杂、成型等工艺混为一谈;试验排列错误,水平安排不当;仅以总固体量作为评价指标;评分标准欠合理;缺少结果分析;结果计算错误;确定的最终工艺与试验所得的最佳工艺不符,而又未对两者作必要的比较。
1.2.4缺少除杂工艺的研究:以沿袭传统工艺为理由,未做任何除杂处理;对除杂前后成分的变化本做考察;未说明除杂过程中使用的树脂型号、用量、处理方法等;对醇沉时药液的相对体积质量、乙醇浓度本做优选。
1.2.5缺少成型工艺的研究:未对辅料品种、用量做优选,以致加入辅料过多,特别是有时加入蔗糖过多,不利于临床应用;未认真考虑以某些药材生粉取代辅料;未详细说明工艺的技术条件,如浓缩的温度,清膏的相对体积质量、喷雾干燥的温度、药粉混合的方法等。
中药复方新药研发中工艺研究需关注的问题
中药复方新药研发中工艺研究需关注的问题编者按:中药复方新药多源于临床经验方或院内制剂,是中药新药研发的主体。
工艺研究是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新药药学评价的重点内容。
尽管随着《中药、天然药物提取纯化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和《中药、天然药物制剂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等指导原则的颁布,中药复方新药的研究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在审评过程中发现复方新药工艺研究申报资料中仍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本文拟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关个人建议,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1 关于工艺路线设计思路中药新药工艺研究是指根据临床用药和制剂要求,用适宜溶剂和方法从饮片中富集有效物质、除去杂质的过程。
中药复方新药工艺研究的目的是使复方新药制剂优化临床经验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使其符合工业化生产的要求,并达到质量的稳定和均一。
工艺路线决定了复方新药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
设计科学、合理的工艺路线是至关重要,它是工艺研究的基础和核心。
中药复方新药成分十分复杂,基础研究比较薄弱,有效成分往往不明确或者含量极低,且其作用的发挥常是多成分、多靶点综合发挥作用。
复方新药的工艺路线可以按照原临床用药工艺来进行设计,当然这是最低要求,也可以设计采用与原临床用药工艺不同的工艺路线,但应有充分的研究数据证明该工艺路线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符合中药复方新药“更安全、更有效”的要求。
中药复方新药工艺路线设计是在认真分析或研究处方中每味药物性质及所含主要成分的基础上,针对临床治疗病症,结合传统临床用药工艺进行设计,并充分考虑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若设计的工艺路线与传统临床用药工艺有较大不同时,还应与传统临床用药工艺进行比较研究,证实其优效性,以及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的转移率等说明其工艺路线设计的合理性。
2 关于工艺评价指标的选择问题2.1 未针对临床治疗病症选择合适的指标成分作为工艺研究的评价指标由于中药复方的成分非常复杂,同一药材在不同的复方中可能有不同的作用,若仅以某一个可检测成分作为评价指标,不考虑临床适应症,则很可能导致临床疗效下降,甚至与功能和主治相脱节。
关于中药复方制剂制备工艺的研究
关于中药复方制剂制备工艺的研究【摘要】中药复方作为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
制备工艺的研究是中药复方新药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药效毒理研究、临床研究的基础。
在中药组方确定以后,首先要进行与质量研究相结合的制备工艺研究,要求工艺合理、稳定、成熟。
按照研究工作的实际步骤,将中药复方制剂工艺研究进展作一阐述。
【关键词】中药复方制剂;制备;工艺1.组方认识对于一个复方新药,为了使其工艺路线的设计避免盲目性,可从4方面对其组方进行分析:(1)以中医药理论作指导,了解组方的君、臣、佐、使。
对一则组方不应局限在用中医理论进行论述,不应拘泥于强分君、臣、佐、使,而应以固定的组织结构和流动的气血津液,以及病因病机为着眼点进行分析。
(2)了解组方药味的传统用法、有毒无毒,以及复方中各单味药有效成分的关联性。
(3)了解组方中各味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确认各味药的炮制与否、炮制的目的与方法。
(4)检索文献,了解各药味所含化学成分及其理化性质以及方中各药味的药理作用,特别注意与本组方的功能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如麻黄汤中组方4味药,以麻黄与桂枝有发汗作用,杏仁和甘草无发汗作用,麻黄中起发汗作用的成分有麻黄碱、伪麻黄碱,桂枝中有桂皮醛。
2.剂型的选择选择剂型时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1)根据临床需要,例如治疗急症、重症的,注射剂当属优选剂型。
例如陈达仁等用川芎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急性脑梗塞有明显疗效。
(2)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以及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设计最佳剂型,例如挥发油成分易挥发,当挥发油含量较多时,如若制成片剂则易发生泛油、裂片现象,从而直接影响药物的质量稳定性,因此可以考虑制备成其他的固体分散剂如滴丸;某些药物口服时,其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对肝肾功能易造成损伤,那么应当考虑其他给药途径。
如将附子理中方的丸剂改为缓控释片剂,使药物缓慢、近似恒速释放,克服药物在体内的峰谷现象,从而降低了药物的毒性,提高用药的安全有效性。
【医疗药品管理】新药申报资料中常见问题的分析
中药新药申报资料中常见问题的分析一、药学方面的常见问题(一)、制备工艺及研究资料5,6号资料1、剂型选择的依据(1)未充分了解所选剂型的特点和局限性,盲目求“新”或赶时髦而选择某些新剂型,如蛇胆川贝含片、××皂甙软胶囊。
(2)未考虑临床对所选剂型是否需要,或所选剂型的给药途径是否适于临床适应症。
如生脉滴丸,保心包贴膜用于手术创口;(3)未从处方药物成分的理化性质(如溶解性、酸碱性、极性、解离度、稳定性等)方面,考虑所选剂型是否会影响制剂中药物的释放、吸收或稳定性。
如牛黄不宜做成口服液,水溶性较差,在成品中较难鉴别检查出来。
(4)用药对象选择不合理,治疗牙痛的药制成××香口胶。
(5)用药剂量偏多。
胶囊一次服用6粒以上,偏多;若一次服用量为15克生药,出膏率为10%,1.5克浸膏,若加辅料为2.0克,装0号胶囊,5粒,基本认可。
若一次服用量为50克生药,制成胶囊剂偏多,制成颗粒剂则不会偏多。
若是50克生药,作成胶囊偏多,作成颗粒剂则不偏多,但服用不如胶囊方便,应综合考虑。
(6)同一品种已有多个剂型,但剂改所选剂型并无先进性。
如双黄连栓,用于治疗成人感冒。
2、工艺路线设计(1)设计依据:①未提供;②阐述不够清楚,未从处方药味所含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有关药材提取物的现代药理报道、中医临床用药情况及剂型要求等方面阐述设计思路,以说明处方中各药味的处理方法(如水提、醇提、打粉等)及所采用的成型工艺路线;③设计的理论依据不够充分时,未设计多条工艺路线进行实验对比。
(2)打粉入药:①选择过多药味以生粉入药,造成服用量偏大或卫生学指标难以控制;②未说明药材生粉入药的理由,或提供的依据不够充分。
(3)挥发油的提取与包合:①未提供某些含挥发油药材不提挥发油的依据;②挥发油与制剂的疗效有关,但未考虑提油;③固体制剂中,挥发油未设计对其包合,以增加其稳定性。
(4)醇提与水煎:①对方中药味所含有效成分的性质未加分析,就盲目沿袭传统用药习惯而设计将全方药材用水煎提;如青皮、大黄等②对某些既含水溶性又含醇溶性有效成分的药材,未说明理由而设计单用水提或单用醇提,如丹参、五味子等。
中药新药制备工艺技术研究
中药新药制备工艺技术研究中药新药的制备工艺技术研究是中药研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关乎着新药的质量、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新药制备工艺技术研究的目标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提取和提炼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并保持其药效的稳定性和活性。
首先,在中药新药制备工艺技术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通常会选择最适宜的提取方法。
不同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和特性各不相同,因此选择适当的提取方法对于获得高纯度和高产率的药材提取物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提取方法包括水浸提取、超声波提取、酒精提取等。
这些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提取到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并最大限度地保留其药效。
其次,在药材提取后,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对提取物进行纯化和浓缩。
常用的纯化方法包括溶剂沉淀、凝胶过滤和柱层析等。
通过这些方法,研究人员可以去除提取物中的杂质,提高药物的纯度和质量。
然后,通过蒸发、浓缩和喷雾干燥等方法,将提取物转化为粉末或颗粒状,以便后续的制剂加工和质量控制。
另外,中药新药制备工艺技术研究还需要考虑制剂的选用和加工工艺的优化。
制剂选择是指将药材提取物加工成适合临床使用的制剂,如片剂、胶囊、膏剂等。
不同的制剂有不同的特点,对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稳定性和存储性能等均有影响。
因此,选择合适的制剂是保证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一步。
最后,在中药新药制备工艺技术研究中,需要对整个工艺进行优化和改进。
研究人员可以借助现代科学和技术手段,如超声波辅助提取、微波辐射、高效液相色谱等,来改善药物提取和制剂加工工艺的效果。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创新,可以提高中药新药的制备效率和质量稳定性,推动中药研究的发展。
总之,中药新药制备工艺技术研究涉及到提取方法的选择、纯化和浓缩技术的应用、制剂的选用与加工工艺的改进等方面。
通过研究,可以优化制备工艺,提高中药新药的质量和疗效,为中药研发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中药新药制备工艺技术研究是一项复杂且不断推动中药学科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和对中药的认可度提高,研究和开发中药新药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中药行业中的中药制剂研发与生产工艺优化
中药行业中的中药制剂研发与生产工艺优化中药制剂是指通过对中药进行加工、制备而形成的各种药剂形式,包括丸剂、散剂、颗粒剂等。
中药制剂的研发与生产工艺优化是中药行业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中药行业中的中药制剂研发与生产工艺优化的相关问题。
一、中药制剂的研发中药制剂的研发是指通过对中药药材进行提取、加工等工艺,将药物活性成分转化为可供临床使用的药剂形式。
研发中药制剂需要从药材的来源、药材的质量控制、药材的提取工艺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一)药材的来源中药制剂的研发首先需要选择适合的药材作为原料。
药材的选择应考虑到其药效、产地、种植方式等因素,确保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二)药材的质量控制中药制剂的研发必须对药材的质量进行控制。
药材的质量控制包括外观、色泽、气味、含水率等指标的检测,同时还需要检测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含量和杂质含量等。
(三)药材的提取工艺中药制剂的研发过程中,药材的提取工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药材的提取工艺主要包括浸出、煎煮、浸膏、蒸馏等方法。
通过不同的提取工艺可以提高药物活性成分的提取效率和质量。
二、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优化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优化是指在制剂生产过程中,通过改进工艺流程、优化原料选择和加工技术,提高制剂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一)工艺流程优化在中药制剂的生产过程中,工艺流程的优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通过研究工艺流程中各个环节的工艺参数,调整和优化生产过程,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二)原料选择和加工技术优化中药制剂的生产过程中,原料选择和加工技术是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选择优质原料和合适的加工技术可以提高产品的活性成分含量和稳定性。
三、中药制剂研发与生产工艺优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中药制剂研发与生产工艺优化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包括:(一)资源问题中药资源有限,现代中药制剂的研发需要大量的中药材作为原料。
然而,随着环境污染和人类活动的增加,中药资源逐渐减少,资源保护成为中药制剂研发与生产工艺优化的重要问题。
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的技术要求及问题分析
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的技术要求及问题分析制备工艺的研究是中药新药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药效毒理研究、临床研究的基础。
笔者结合近几年新药审评工作的实践,就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的技术要求谈谈自己的认识,供同行参考。
按照研究工作的实际步骤,可将工艺研究的内容分为以下六部分:一、处方的分析对处方的分析即对处方所涉及的中医药理论的理解和对方剂中药物进行方药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对一个已经立项准备进行研制的新药,一般首先看到处方。
可以从5方面对处方进行分析:①以中医药理论作指导了解本处方的君臣佐使、功能主治;②了解本处方药味的传统用法;③了解本处方药味的性味归经。
有毒无毒;④确认处方中药味炮制与否、炮制的目的与方法;⑤检索现代研究文献,了解各药味所含化学成分及其理化性质,了解方中各药味的药理作用,特别是与本处方功能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对一类、二类新药,应能确定化学成分与药效的关系,对三、四类新药一般是复方而言,应尽可能地掌握化学成分与药效之间的关系。
以上所作工作的目的在于使后面工艺路线的设计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
在审评中笔者见到有些实验者在对于处方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匆忙设计工艺路线、优选工艺条件,往往使得工艺先天不足,存在难以弥补的缺陷。
二、剂型的选择1、剂型是药物使用的必备形式。
在进行提取工艺、制剂成型工艺研究之前,首先要选择和确定剂型。
选择剂型时要考虑以下因素:①临床需要。
例如治疗急症、重症的,注射剂当属优选剂型。
②药物性质。
例如一、二类新药,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已经明确时,应根据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设计最佳剂型。
③用药对象。
例如儿科用药应尽可能选择易于服用的剂型。
④处方剂量。
处方剂量小时剂型选择难度小,处方剂量大时应选择载药量大的剂型。
例如某三类新药,胶囊剂,每粒内容物重0.5g,1次6粒,1日3次。
属剂型选择不当。
⑤其他因素。
药物的味道、服用方便与否等等都应在选择剂型时予以考虑。
2、在剂型选择方面常见以下问题:①新药研制者往往忽视剂型选择。
中药行业中的中药制剂研发与生产工艺创新
中药行业中的中药制剂研发与生产工艺创新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中药制剂的研发和生产工艺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药行业中的中药制剂研发与生产工艺创新,旨在提供对中药行业未来发展的展望和启示。
一、中药制剂研发的现状与挑战中药制剂研发是指通过对中药药材的提取、纯化、配伍等工艺步骤,将中药转化为更适合临床应用的药剂。
然而,目前中药制剂研发面临着以下几个主要挑战:1. 药物活性成分的提取与保护:中药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数量庞大且药性复杂,不同的制剂工艺对药性有着不同的要求。
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提取和保护药物的活性成分成为了中药制剂研发中的难题。
2. 工艺标准化与规范化:中药制剂的研发过程中,不同的药材、药物配伍、工艺步骤等都会对最终的制剂质量和疗效产生影响。
因此,制定工艺标准和规范化操作是中药制剂研发工作中的关键环节。
3. 质量控制与标准化制剂的开发: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制剂安全有效的重要手段。
然而,目前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相对薄弱,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评价方法。
此外,标准化制剂的开发也面临着一系列技术难题。
二、中药制剂研发与生产工艺创新的实践和探索为了解决中药制剂研发中的挑战,中药行业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以推动中药制剂研发与生产工艺的创新。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实践和探索案例:1. 现代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中药研究机构和制药企业积极引入现代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近红外光谱(NIRS)等,用于药物活性成分的分析与质量控制。
2. 制剂工艺的创新:中药行业通过改进提取工艺、开发新型制剂工艺和装备,提高中药制剂的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
例如,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固体分散剂技术等,有效提高了中药制剂的提取效率和药物活性成分的保护率。
3. 标准化制剂的推广和应用:中药行业重视标准化制剂的研发和生产,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
中药制剂的提取方法、工艺及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01 引言
03 工艺 05 结论
目录
02 提取方法 04 新技术
引言
引言
中药制剂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随着 科技的不断发展,中药制剂的提取方法、工艺和技术也在持续进步,为中药的现 代化和国际化奠定了基础。本次演示将深入探讨中药制剂的提取方法、工艺及新 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结论
结论
中药制剂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随着 科技的不断发展,中药制剂的提取方法、工艺和技术也在持续进步,为中药的现 代化和国际化奠定了基础。本次演示总结了近年来中药制剂提取方法、工艺及新 技术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溶剂萃取、水蒸气蒸馏、超临界流体萃取等提取方法及 其原理和应用,探讨了大数据等新技术在中药制剂制造工艺和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和前景。
提取方法
1、溶剂萃取
1、溶剂萃取
溶剂萃取是中药制剂提取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原理主要是利用溶质 在两种不相溶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将溶质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常 见的溶剂萃取方法包括渗漉法、浸泡法、回流法等。溶剂萃取具有操作简便、分 离效果好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有机溶剂残留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3、超临界流体萃取
3、超临界流体萃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是一种利用超临界流体的特殊性质进行萃取的技术。超临界 流体具有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性质,既具有液体的溶解能力,又具有气体的扩 散能力。在中药制剂提取过程中,超临界流体萃取常用于提取脂溶性成分或难以 用常规方法提取的成分。超临界流体萃取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但对其 应用的研究尚不充分,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推广。
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
4、粉碎机械
• • • • • • • • 小型截切式磨粉机: 锤击式粉碎机(榔头机): 柴田式粉碎机(万能粉碎机): 万能磨粉机: 球磨机: 羚羊角粉碎机: 流能磨:即气流粉碎机。 超微粉碎机:
4、细粉收率
• 在粉碎时,要考察细粉收率,对复方药 物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某些药材出粉率 太低,会导致处方比例的变化,应单独 粉碎。一般根、根茎、茎木类药材要求 出粉率达95%以上,全草类、花类药材 要求达到90%以上。
• 煎膏剂:又名膏滋,系指将药材用水煎煮,滤液浓缩后, 加炼蜜和糖制成的半固体剂型。 • 散剂:系指一种或多种药物混合制成的粉末状剂型。 • 丸剂:系指药物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黏合剂或辅料 制成的球形剂型。) • 蜜丸:系指药物细粉以蜂蜜为黏合剂制成丸剂。 • 水丸:系指药物细粉用水(或根据制法用黄酒、醋、稀药 汁等)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
• 灸剂:系将艾叶捣、碾成绒状,或另加其他药料捻制成卷 烟状或其他形状,供熏灼穴位等患部的外用剂型。 • 熨剂:系用铁砂,并配合一些治风寒湿痹的药物,经混合 后装于布袋(或纱布等)中,用时常以醋淬之,待发热后 熨患处。 • 钉剂:系将药物细粉加糯米粉混匀后加水蒸制成软材,搓 成纺锤形的外用固体制剂,常用于治疗瘘管、溃疡性疮疡 等。 • 线剂:是将丝线或棉线置药液中先浸后煮,经干燥制成的 外用制剂,利用所含药物的轻微腐蚀作用和药线的机械扎 结作用,切断痔核瘘管。 • 条剂:又称纸捻,系指将药物研细过筛,混匀后,用桑皮 纸粘药膏搓捻成细条(软膏),或用桑皮纸搓成条粘一层 面糊(硬条),再粘附药粉而成。 • 棒剂:是将药物(海螵蛸)制成棒状物直接施用于皮肤或 粘膜,以起腐蚀、收敛等作用的外用剂型。
(二)现代中药剂型
• 合剂:系指中药材经提取、浓缩而制成的内服液体剂 型。 • 酊剂:系指药物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制成 的澄清液体剂型。 • 乳剂:系指将含挥发油或油脂的药材经提油后,加适 当的乳化剂而制成的剂型。 • 流浸膏:系指用适宜的溶媒浸出药材的有效成分后, 蒸去部分溶媒,调整浓度为每1ml相当于原药材1g(除 另有规定外)的液体浸出制剂。 • 浸膏剂:系指用适宜的溶媒和方法,浸出药材的有效 成分后,蒸去全部溶媒,浓缩成稠膏状或块、粉状的 浸出制剂。除另有规定外,每1g浸膏相当于原药材2~ 5g。
中药行业中的药品生产工艺改进与技术创新
中药行业中的药品生产工艺改进与技术创新中药行业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传统医药学的一部分,中药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行业也需要不断改进药品生产工艺和进行技术创新,以提高药品的质量和疗效。
本文将探讨中药行业中的药品生产工艺改进与技术创新。
一、药材的提取工艺改进与技术创新药材的提取是中药生产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中药提取工艺一般采用水煎、浸泡和蒸馏等方法,但存在着提取效率低、成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因此,中药行业需要改进提取工艺并进行技术创新。
首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可以采用新型的提取方法,如超声波提取、微波提取和超临界流体提取等。
这些新型的提取方法可以提高提取效率,并保持药材中有效成分的稳定性。
其次,可以采用纯化与分离技术,将药材中的目标成分提取出来,并去除掉其他非目标成分。
这样可以得到纯度更高的药品,提高药品的质量和疗效。
二、药品制剂工艺改进与技术创新药品制剂是中药行业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传统的制剂工艺一般采用煎煮、蒸馏和烘干等方法,但存在着药效损失和质量波动的问题。
因此,中药行业需要改进制剂工艺并进行技术创新。
首先,可以采用现代化的制剂工艺,如超低温冷冻干燥、超声乳化和喷雾干燥等。
这些新型的制剂工艺可以保持药品中活性成分的稳定性,并提高药品的快溶性,使药物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其次,可以采用纳米技术,将药品制成纳米粒子。
纳米药品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好的生物利用度,能够增强药物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
三、质量控制和安全性改进与技术创新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是中药行业中关注的重点。
传统的质量控制方法主要是依靠经验和观察,存在着主观性和不稳定性的问题。
因此,中药行业需要改进质量控制方法并进行技术创新。
首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科学设备,如质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和气相色谱仪等,对药品进行分析和检测。
这些设备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提高中药的质量控制水平。
第六章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
第六章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是中药制备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中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过程。
正确的制备工艺可以保证中药的质量和药效,同时还要考虑到生产的可行性和成本效益。
中药新药的研究工作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药材的选择和预处理、提取和分离工艺、纯化和结晶工艺等。
下面将针对这些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首先,药材的选择和预处理是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的关键环节之一、药材的质量和种类对最终中药产品的质量有很大影响。
在选择药材时,需要考虑到其活性成分含量、质量稳定性和产量等因素。
预处理工艺包括药材的清洗、破碎等,这些步骤可以提高提取效果和减少杂质的影响。
提取和分离工艺是中药新药制备的核心环节。
提取工艺通常使用溶剂来从药材中提取有效成分。
选择合适的溶剂种类和提取时间可以提高提取效率和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
分离工艺则是将提取得到的混合物进行分离和纯化,常用的方法包括蒸馏、结晶、色谱等。
通过这些工艺步骤,可以获得纯度较高的中药新药。
纯化和结晶工艺是中药新药制备的后续步骤。
通过这些工艺步骤,可以进一步提高中药新药的纯度和稳定性。
纯化工艺通常使用各种物理和化学方法来去除杂质和不纯物,例如过滤、析出等。
结晶工艺则是通过控制温度和溶液浓度来获得中药新药的结晶体,进而提高其稳定性和储存性。
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还需要考虑到生产的可行性和成本效益。
在制备工艺中,需要选择合适的设备和工艺条件,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同时还需要进行工艺参数的优化和工艺流程的改进,以提高工艺的可操作性和产品的质量。
总之,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它不仅需要考虑到中药的质量和药效,还需要考虑到生产的可行性和成本效益。
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工艺优化,才能制备出高质量和高效的中药新药产品。
中药新药开32制备工艺制剂研究中试
处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号
17 18
• 药物性质
–化学性质:光热稳定性、pH、分解、氧化(紫草萘醌) –物理性质:溶解性(水飞蓟素)、挥发性(冰片) –生物学性质:药代参数、生物膜通透性、治疗窗 –日服用量:颗粒剂、合剂含药量多;胶囊、片;分散
片、口崩片含药量少
18 19
• 药物安全性
–增效的同时要保证安全(如固体分散技术) –胃肠道刺激药物可制成肠溶制剂 –急重症注射剂疗效明显的同时关注安全性(班蝥) –毒性成分宜制成缓释制剂,改善峰谷现象 –改剂、改途径也要注意安全性
给药方法 注射剂、贴膏剂(巴布膏剂、橡胶膏剂)、气雾 剂、喷雾剂、搽剂、洗剂、涂膜剂、栓剂等
处方组成 糖浆剂、酒剂、酊剂等
制法 煎膏剂、滴丸剂、流浸膏、浸膏剂、露剂等
其它 胶剂、锭剂、茶剂等
34
剂型范围:根据研究和发展的实际情况调整
剂型
实例
丸剂 微丸不作为独立剂型;滴丸剂作为独立剂型
散剂 片剂
定义中增加“提取物”(散剂系指药材或药材提取物 经粉碎、混合制成的粉末状制剂)
– 药膏:又称油膏。主要以植物油、蜂蜡或其他适宜的物质为基质,加入药 物,经加热后,提取药物有效成分。或不经加热,将药物研成细粉或极细 粉混匀。
• 丹药:系指用汞及某些矿物类药物,在高温条件下经烧炼制成不同结 晶形状的无机化合物。
78
• 灸剂:系将艾叶捣、碾成绒状,或另加其他药料捻制成卷烟状或其他 形状,供熏灼穴位等患部的外用剂型。
与合理性,并作剂型对比。
22 22
剂型案例
• 治疗牙痛选口胶 • 水溶性成分选分散片 • 含苦味、腥味药材的片剂改含片 • 颗粒剂改胶囊,15粒/次 • 药材原粉制成分散片、滴丸、含片 • 一品种同时申报胃溶及肠溶(酸不稳定成分)制剂 • 口腔溃疡泡腾片(冰硼贴片)
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
4
干燥-常压干燥 ,超滤-醇沉,改变 醇提浓度,改变辅料。 3,制法是质量标准的组成部分,具有 法定性,各种工艺参数均具有法定性 (提取时间,次数,醇浓度,加醇量, 加水量,浓缩,干燥,冷藏,滤过等) 例如:感冒舒颗粒。 二,中药新药生产工艺研究资料 的技术要求 (一)处方组成 (二)详细的制法
5
3
醇提、水提、水提醇沉、液-液提取、 固-液提取,煮沸、冷藏等) 4,成型工艺的复杂性 片剂(辅料、崩解剂、黏合剂、稀释 剂、润滑剂、水分、湿度等)。 合剂(PH值、澄清度、相对密度、) (三)工艺的保守性 1,改变工艺(有质的变化,要做临 床)。 2,改变工艺可引起产品内外质量变化 (外观性状、成分含量、产量) 。喷雾-
中药新药制备 工艺研究
山东省药品检验所 王健
1
一,中药制备工艺的特点 (一)保证疗效的关键性 中药的质量是依靠工艺的稳定可靠生 产出来的,不是靠检验出来的。 例如 :复方丹参片:丹参提取三次 (乙醇,50%乙醇 ,水)、三七原粉, 与丹参清膏搅拌均匀,制颗粒,加入 冰片,制成1000片。 (二)工艺过程的复杂性 1,成分复杂:人参 ,甘草 大黄 2,组方复杂:3味, 5味 ,8味,10
26
缺点: 杂质含量高(鞣质、树酯、粘 液质),易霉变,提取物体积大。 应用:颗粒剂、浓缩丸剂、膏滋等。 2,乙醇提取:A,回流提取 B,索式提取 C, 冷浸 D,渗漉 优点:较安全、价廉、醇可回收、
27
杂质少、易滤过、提取范围广。 缺点:70%以上可引起多糖损失沉淀。 应用:多种制剂(固体、 液体、口服、 外用、注射剂、滴眼剂等)。 3,水煎醇沉工艺: 优点:价廉、设备简单、应用范围广 (不同浓度的乙醇)、滤过方便、提取物 体积小。 缺点:有效成分损失大(醇沉)。 应用:固体、液体、注射剂。 4,醇提水提双提法:
传统中药新药制备工艺与质量研究的要求
传统中药新药制备工艺与质量研究的要求首先,传统中药新药制备工艺与质量研究需要深入了解传统中药的基本理论和经典著作,掌握传统中药的制备方法和使用规范。
只有充分了解传统中药的特性和用法,才能更好地进行新药的研发工作。
其次,传统中药新药制备工艺与质量研究需要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现代仪器设备和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分析。
对于传统中药材的质量评价,需要运用化学分析、药理学实验、生物活性测定等一系列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准确获取有关物质的信息,为新药的制备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传统中药新药制备工艺与质量研究需要注重剂型设计和制备优化。
在药物制备过程中,需要确定合适的剂型,并通过调整工艺参数和优化制备工艺,提高药物的制备效率和质量稳定性。
同样,剂型的设计也是传统中药新药研发的关键环节,需要根据药物特性和临床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此外,传统中药新药制备工艺与质量研究还需要进行临床研究,评估新药的安全性和疗效。
通过临床试验,可以验证传统中药新药的疗效和安全性,解决中药疗效难以传统药学方法检验的问题。
临床试验需要严格遵循伦理规范和科学原理,确保试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最后,传统中药新药制备工艺与质量研究需要注重相关政策法规和市场需求。
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政策法规,确保研究工作的合规性和可行性。
同时,还需要了解市场需求,关注患者群体的需求和药物的市场竞争,以在研发过程中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综上所述,传统中药新药制备工艺与质量研究需要兼顾传统中药的特性和现代科学技术,注重剂型设计与制备优化,进行临床研究,同时关注政策法规和市场需求。
只有在多个方面的综合考量下,才能够有效地进行传统中药新药的研发工作,为临床药物的创新与推广做出贡献。
简述在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中
1、简述在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中,剂型选择的一般原则(10)中药剂型的选择应全面考虑与药品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以及方便性等相关的各种因素。
一般原则是“三效、三小、五方便”,即“高效、速效、长效”,“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和“生产方便、运输方便、贮藏方便、携带方便、使用方便”。
(1)根据医疗防治的需要(2)根据药物及其有效成分的性质(3)根据处方规定的日服剂量(4)根据药物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特征(5)根据工厂技术水平和生产条件。
2、试述在中药复方制剂的新药研究中,制剂处方的设计与成型工艺研究(15)制剂处方设计制剂处方设计是根据半成品性质、剂型特点、临床要求、给药途径等筛选适宜的辅料及确定制剂处方的过程。
原则上,应首先研究与制剂成型性、稳定性有关的原辅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然后根据在不同剂型中各辅料作用的特点,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与方法,有针对性地筛选辅料的种类与用量。
制剂处方量应以1000个制剂单位(片、粒、克、毫升等)计,并写出辅料名称及用量,明确制剂分剂量与使用量确定的依据。
最终应提供包括选择辅料的目的、试验方法、结果(数据)与结论等在内的研究资料。
制剂成型工艺研究制剂成型工艺是将半成品与辅料进行加工处理,制成剂型并形成最终产品的过程。
一般应根据物料特性,通过试验选用先进的成型工艺路线。
处理好与制剂处方设计间的关系,筛选各工序合理的物料加工方法与方式,应用相应的先进成型设备,选用适宜的成品内包装材料。
提供详细的成型工艺流程各工序技术条件试验依据等资料。
3、试述在中药复方制剂的新药研究中,提取工艺路线的选择及合理性(15)复方药物的有效组分可能是大分子或是小分子,这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直接影响制剂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工艺技术条件的设计和优选。
提取工艺的路线设计是根据处方的中医理论基础、功能主治和化学成分。
设计中要注意处方的君臣佐使。
中药成分复杂、药效各异,组成复方并非药物简单相加,因此对复方中药一般应复方提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简述在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中,剂型选择的一般原则(10)中药剂型的选择应全面考虑与药品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以及方便性等相关的各种因素。
一般原则是“三效、三小、五方便”,即“高效、速效、长效”,“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和“生产方便、运输方便、贮藏方便、携带方便、使用方便”。
(1)根据医疗防治的需要(2)根据药物及其有效成分的性质(3)根据处方规定的日服剂量(4)根据药物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特征(5)根据工厂技术水平和生产条件。
2、试述在中药复方制剂的新药研究中,制剂处方的设计与成型工艺研究(15)制剂处方设计制剂处方设计是根据半成品性质、剂型特点、临床要求、给药途径等筛选适宜的辅料及确定制剂处方的过程。
原则上,应首先研究与制剂成型性、稳定性有关的原辅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然后根据在不同剂型中各辅料作用的特点,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与方法,有针对性地筛选辅料的种类与用量。
制剂处方量应以1000个制剂单位(片、粒、克、毫升等)计,并写出辅料名称及用量,明确制剂分剂量与使用量确定的依据。
最终应提供包括选择辅料的目的、试验方法、结果(数据)与结论等在内的研究资料。
制剂成型工艺研究制剂成型工艺是将半成品与辅料进行加工处理,制成剂型并形成最终产品的过程。
一般应根据物料特性,通过试验选用先进的成型工艺路线。
处理好与制剂处方设计间的关系,筛选各工序合理的物料加工方法与方式,应用相应的先进成型设备,选用适宜的成品内包装材料。
提供详细的成型工艺流程各工序技术条件试验依据等资料。
3、试述在中药复方制剂的新药研究中,提取工艺路线的选择及合理性(15)复方药物的有效组分可能是大分子或是小分子,这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直接影响制剂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工艺技术条件的设计和优选。
提取工艺的路线设计是根据处方的中医理论基础、功能主治和化学成分。
设计中要注意处方的君臣佐使。
中药成分复杂、药效各异,组成复方并非药物简单相加,因此对复方中药一般应复方提取。
在工艺设计前应根据方剂的功能、主治,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分析每味中药的有效成分与药理作用;结合临床要求与新药类别、所含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及其理化性质;再根据提取原理与预试验结果,选择适宜的提取方法,设计合理的工艺路线,并应提供设计依据。
在提取工艺路线初步确定后,应充分考虑可能影响提取效果的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试验设计,采用准确、简便、具代表性、可量化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与方法,优选合理的提取工艺技术条件。
在有成熟的相同技术条件可借鉴时,也可通过提供相关文献资料,作为制订合理的工艺技术条件的依据。
合理的提取工艺,应达到同类研究先进水平(提供相应文献资料)。
4、论述在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中,剂型对功效的影响(30)药物剂型是使用药物的必要形式,而药物又是通过其剂型发挥作用的。
药物剂型多种多样,但无论是那一种剂型,不仅仅需要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用药部位来选用,而且还要考虑到对人体的安全、有效、稳定、准确、方便。
目前各种新剂型不断涌现,如植入剂、贴剂、脂质体、纳米粒等。
(1)同一药物,剂型不同,其药物作用不同。
有少数药物由于应用的剂型不同,其药物作用完全不同。
例如:硫酸镁注射吸收后抑制中枢神经,松弛骨骼肌、有镇静及降低颅内压等作用,口服可用来导泻,外用则消炎止痛; 甘油,外用有吸湿、保湿作用,使局部组织软化,直肠给药可用于治疗便秘,与抗坏血酸钠配成复方注射剂静脉给药可降低眼压,用于青光眼的治疗,加等量生理盐水口服即为脱水剂,一般用于治疗脑水肿。
酒石酸锑钾制成注射剂用于治疗血吸虫病,但少量口服(复方甘草合剂)则作为祛痰药;醋酸氯己定(洗必泰)的水溶液或醇溶液为外用杀菌剂,但制成栓剂用于治疗妇科阴道炎或宫颈糜烂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同一药物,剂型不同,其作用的快慢、强度、持续时间不同。
氨茶碱为支气管扩张药,它可以制成注射剂、片剂、栓剂、长效制剂等几种不同的剂型。
注射剂是速效的,适宜于哮喘发作时应用;栓剂直肠给药,避免了氨茶碱对胃肠道的刺激,减少了心跳较快的副作用,且吸收较快,维持药效时间较长;缓释片剂可维持药效达8~12小时,保持了血药浓度平稳,避免了峰谷现象,减少了服药次数,使哮喘患者免于夜间服药。
此外还有硝酸甘油药膜在体内起效的时间比片剂快3倍等等。
(3)同一药物,剂型不同,其副作用、毒性强度不同。
吲哚美辛(消炎痛)开始用于临床时为片剂,其1日剂量为200~300毫克,消炎镇痛作用虽然好,但副作用也多,如头痛、失眠、呕吐、耳鸣、胃出血等。
其主要原因是片剂在保存中逐渐硬化而影响崩解度,所以吸收量很低,生物利用度差,如果剂量加大时副作用就更大。
如制成栓剂给药,就可以避免药物直接作用于胃肠黏膜引起的一系列胃肠反应,特别是对于长期使用者用药更为安全。
(4)同一药物,制成不同剂型、规格时,其疗效各异。
肠溶阿司匹林0.3克/片,有解热、镇痛、抗风湿作用,而0.025克/片则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粘附率,阻止血栓形成。
此外,同一药物,制成同一剂型,由于处方组成及制备工艺不同,作用快慢及副作用等也会不同。
比如阿司匹林栓剂、红霉素片、四环素片由于不是同一厂家的产品,或不是同一批号的产品,其粒子大小、粒径类型、原料晶型、赋形剂和辅料的种类和用量、包衣材料以及工艺条件不同,都会导致生物利用度的明显差异,影响药品的疗效。
再比如灰黄霉素微粉化可使其体内溶解速率加快,胃肠道吸收量增多,疗效增加1倍。
总之,药物与剂型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药物本身的疗效虽然是主要的,但剂型对药物疗效作用的发挥和毒副作用的控制,在一定条件下还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论述在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中,怎样评价工艺对功效的影响(30)制备工艺是中药新药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药的成败和水平的关键),也是质标、药效、毒理、临床研究稳定样品的前提。
中药制备工艺研究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对方剂中药物进行方药分析,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剂型选择、工艺路线设计、工艺技术条件筛选和中试等系列研究,并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使制备工艺做到科学、合理、先进、可行,使研制的新药达到安全、有效可控和稳定。
制备工艺研究应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辅料、新设备,以提高中药制剂研究水平。
那么,工艺不合理,会影响新药的疗效(有效性)。
工艺合理性研究包括:剂型选择,提取,分离、纯化,浓缩、干燥,成型工艺这几个方面,所以要评价工艺对功效的的影响就得从这几方面入手。
(1)剂型选择药物剂型是使用药物的必要形式,而药物又是通过其剂型发挥作用的。
药物剂型多种多样,但无论是那一种剂型,不仅仅需要根据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用药部位来选用,而且还要考虑到对人体的安全、有效、稳定、准确、方便。
(一)剂型对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影响药物剂型不同,其稳定性有显著差异,所以《新药审批办法》规定对新制剂要作不同剂型其稳定性考核项目不同,考核时间各异。
(二)剂型对中药制剂有效成分的溶出和吸收的影响中药制剂种类繁多,组成各异,给药途径也是多样的1、由于各种剂型物质结构的不同、载药形式不同、释放药物的方式与速度不同,它们在体内运转过程及其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明显不同。
如口服的汤、散、丸、片剂药物有效成分经过肝脏,进行代谢,将有一部分被损失;而栓剂可人直肠下静脉进入血液,不经过肝脏;外用膏剂有效成分经透皮吸收进入组织,而静脉注射的药物则直接进入血液。
2、剂型不同,给药后药物溶出、吸收不同,则各自的起效时间、达峰时间、作用强度也随之各异。
(1)从给药途径讲,吸收速度、起效时间等一般按下列顺序由快到慢:静脉>吸入>肌肉>皮下>直肠或舌下>口服>皮肤。
(2)从剂型来看,不同的剂型其药物显效速度差异很大。
一般认为,同一处方以几种不同方法制成不同的剂型后,其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差别明显。
由此看出剂型如果选择不当,药物将无法发挥应有的功效,影响机体的吸收。
(2)提取提取工艺的路线设计是根据处方的中医理论基础、功能主治和化学成分。
工艺路线确定后,工艺条件就是考虑的重点。
工艺条件不合理,影响提取效果,进而影响药效。
要寻找提取的有效成分多、疗效好、剂量小的最佳条件。
优选时必须要有有效成分或主要化学成分为控制指标。
如果提取工艺不合理,将会导致药物有效成分大大减少甚至会留下有毒成分导致毒副作用等一系列反应产生。
(3)分离、纯化分离与纯化工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根据粗提取物的性质,选择相应的分离方法与条件,以得到药用提取物质。
二是将无效和有害组分除去,尽量保留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
同上,如若分离、纯化不合理,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将会使得新药疗效无法发挥,可能会导致毒妇作用的产生。
(4)浓缩、干燥浓缩与干燥应根据物料的性质及影响浓缩、干燥效果的因素,优选方法与条件,使达到一定的相对密度或含水量,并应以浓缩、干燥物的收率及指标成分含量,评价本工艺过程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如果浓缩、干燥没有达到要求,那么将会严重影响后续制剂工艺的进行,同时可能使药物不易贮藏与运输,影响药物的稳定性。
(5)成型工艺制剂成型性研究应在提取工艺技术条件稳定与半成品质量合格的前提下进行,包括制剂处方设计与制剂成型工艺研究两方面。
成型工艺如果不达标,将会使得新药很难上市,将严重影响经济效益。
综上,可以看出制备工艺:剂型选择,提取,分离、纯化,浓缩、干燥,成型工艺这些过程与评价工艺的合理性是紧密相关的。
只有都达到各自的要求才会让新药发挥该有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