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缝宽度计算表
《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在锅炉钢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孙洪鹏马炜言(阿海珐(北京)咨询有限公司北京100020)摘要:《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已进入报批阶段,本文主要论述根据该规范进行地震作用及验算的方法,以及锅炉钢结构抗震设计中的一些规定和构造要求。
本文只是简单的介绍了部分规范的相关内容,使用者还应认真阅读规范的有关章节,全面理解,才能正确运用。
关键词:构筑物抗震1.前言《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2002]85号文的要求,由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会同有关设计、研究和教学单位,对《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93进行修订而成的。
在修订过程中,通过调查总结设计经验和国内外地震破坏实例,并结合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开展专题试验研究和计算分析,经多次讨论、修改、试设计和经济分析,最后审查定稿。
西安冶金建筑学院针对锅炉钢结构的抗震进行了计算研究,对规范中有关锅炉钢结构抗震的规定进行了验证。
《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共25章14个附录。
主要修订的内容有: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相协调进行了相关修订;调整了场地类别划分和特征周期的取值;取消B水准,修改了阻尼比计算修正公式,给出钢结构在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下的阻尼比值。
取消钢筋混凝土锅炉构架,增补了第8章锅炉钢结构;增加了钢井塔、索道支架和挡土结构等构筑物的抗震设计;完善和修订了各类构筑物的抗震验算和抗震构造措施。
2.一般规定第8章锅炉钢结构适用于支承式和悬吊式锅炉的钢结构抗震设计。
在这一章中,对于锅炉钢结构做了一些规定,例如:(1)锅炉钢结构和邻近建筑结构属不同类型的结构,若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将形成体型复杂、平立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因此,应设置防震缝分割,避免锅炉钢结构和贴建厂房的地震破坏。
当不能形成单独的抗侧力结构单元时,应按不规则结构,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进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调整,并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
防震缝的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6度、7度,不应小于105mm;8度、9度,不应小于120mm。
结构设计常用数据表格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2纵向受力钢筋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不同根数钢筋计算截面面积(mm2)板宽1000mm内各种钢筋间距时钢筋截面面积表(mm2)每米箍筋实配面积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框架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白分率(%)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小配箍特征值λν(ρν=λνf/f)受弯构件挠度限值注:1 表中lo为构件的计算跨度;2 表中括号内的数值适用于使用上对挠度有较高要求的构件;3 如果构件制作时预先起拱,且使用上也允许,则在验算挠度时,可将计算所得的挠度值减去起拱值;对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尚可减去预加力所产生的反拱值;4 计算悬臂构件的挠度限值时,其计算跨度lo按实际悬臂长度的2倍取用。
注: 1 表中的规定适用于采用热轧钢筋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和采用预应力钢丝、钢绞线及热处理钢筋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当采用其他类别的钢丝或钢筋时,其裂缝控制要求可按专门标准确定;2 对处于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60%地区一类环境下的受弯构件,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可采用括号内的数值;3 在一类环境下,对钢筋混凝土屋架、托架及需作疲劳验算的吊车梁,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应取为0.2mm;对钢筋混凝土屋面梁和托梁,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应取为0.3mm;4 在一类环境下,对预应力混凝土屋面梁、托梁、屋架、托架、屋面板和楼板,应按二级裂缝控制等级进行验算;在一类和二类环境下,对需作疲劳验算的须应力混凝土吊车梁,应按一级裂缝控制等级进行验算;5 表中规定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裂缝控制等级和最大裂缝宽度限值仅适用于正截面的验算;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斜截面裂缝控制验算应符合本规范第8章的要求;6 对于烟囱、筒仓和处于液体压力下的结构构件,其裂缝控制要求应符合专门标准的有关规定;7 对于处于四、五类环境下的结构构件,其裂缝控制要求应符合专门标准的有关规定;8 表中的最大裂缝宽度限值用于验算荷载作用引起的最大裂缝宽度。
建筑抗震设计中防震缝宽度设置的探讨
建筑抗震设计中防震缝宽度设置的探讨作者:闫晓彤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12期摘要:在实际设计和施工中,防震缝宽度需依据实际地质情况和防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其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到整体建筑结构的抗震性。
按照建筑结构类型不同,探讨建筑抗震设计中防震缝的设置要求。
关键词:防震缝宽度数量1 概述塔楼与裙房连接处是建筑结构的薄弱层,在设置防震缝前,层间剪力会在此处产生明显突变,设置防震缝便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所以,防震缝常被用于地震设防烈度地区的建筑物,以减少地震引起的房屋破坏。
但是,设置防震缝的设置,在提高建筑结构受力性能的同时增加了施工难度,在改善建筑结构柔度的同时降低了结构刚度,在吸收地震能量的同时亦增加了结构在大震作用下的碰撞可能。
因此,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对于防震缝宽度的要求应当予以重视。
现按照建筑结构类型不同,作如下分述。
2 防震缝宽度的设置要求2.1钢筋混凝土房屋钢筋混凝土房屋需要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当8、9度框架结构房屋防震缝两侧结构层高相差较大时,防震缝两侧框架柱的箍筋应沿房屋全高加密,并可根据需要在缝两侧沿房屋全高各设置不少于两道垂直于防震缝的抗撞墙。
2.2砌体房屋当砌体房屋立面高差在6m 以上,有错层且楼板高差大于层高的1/4,或者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时,房屋宜设置防震缝,缝两侧均应设置墙体,其宽度应根据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可采用70mm~100mm:2.3钢结构房屋钢结构房屋设置防震缝时,其宽度应不大于等于相应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1.5倍。
2.4 单层工业厂房根据厂房柱材料的不同,将其分为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单层钢结构厂房和单层砖柱厂房。
2.4.1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厂房体型复杂或有贴建的房屋和构筑物时,宜设防震缝,但此二者不宜毗邻建造。
其中,在厂房纵横跨交接处、大柱网厂房或不设柱间支撑的厂房,防震缝宽度可采用100mm~150mm,其他情况可采用50mm~90mm。
GB_50023-2009_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2.1.4 抗震鉴定 seismic appraisal
表 3.0.5 特征周期值 (s)
场地类别
设计地震分组
Ⅰ
Ⅱ
Ⅲ
Ⅳ
第一、二组
0.20
0.30
0.40
0.65
第三组
0.25
0.40
0.55
0.85
3.0.6 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要求,可根据建筑所在场地、地基和基础等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作下 列调整:
1 Ⅰ类场地上的丙类建筑,7~9 度时,构造要求可降低一度。 2 Ⅳ类场地、复杂地形、严重不均匀土层上的建筑以及同一建筑单元存在不同类型基础时, 可提高抗震鉴定要求。 3 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0.15g 和 0.30g 的地区,各类建筑的抗 震构造措施要求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 8 度(0.20g)和 9 度(0.40g)采用。 4 有全地下室、箱基、筏基和桩基的建筑,可降低上部结构的抗震鉴定要求。 5 对密集的建筑,包括防震缝两侧的建筑,应提高相关部位的抗震鉴定要求。 3.0.7 对不符合鉴定要求的建筑,可根据其不符合要求的程度、部位对结构整体抗震性能影响的 大小,以及有关的非抗震缺陷等实际情况,结合使用要求、城市规划和加固难易等因素的分析, 提出相应的维修、加固、改变用途或更新等抗震减灾对策。
1 当建筑的平、立面,质量、刚度分布和墙体等抗侧力构件的布置在平面内明显不对称时, 应进行地震扭转效应不利影响的分析;当结构竖向构件上下不连续或刚度沿高度分布突变时,应 找出薄弱部位并按相应的要求鉴定。
抗震缝计算
抗震缝最小宽度一览表 6度区 房屋高度(m) 框架结构 框剪结构 剪力墙结构 6度区 房屋高度(m) 框架结构 框剪结构 剪力墙结构 7度区 房屋高度(m) 框架结构 框剪结构 剪力墙结构 7度区 房屋高度(m) 框架结构 框剪结构 剪力墙结构 8度区 房屋高度(m) 框架结构 框剪结构 剪力墙结构 8度区 房屋高度(m) 框架结构 框剪结构 剪力墙结构 8度区 房屋高度(m) 框架结构 框剪结构 剪力墙结构 9度区 房屋高度(m) 框架结构 框剪结构 剪力墙结构 9度区 房屋高度(m) 框架结构 框剪结构 剪力墙结构 1 15~20 120 100 100 12 75~80 340 238 170 1 15~19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 100 100 12 59~63 340 238 170 1 15~18 120 100 100 12 48~51 340 238 170 23 81~84 560 392 280 1 15~17 120 100 100 12 37~39 340 238 170 2 20~25 140 100 100 13 80~85 360 252 180 2 19~23 140 100 100 13 63~67 360 252 180 2 18~21 140 100 100 13 51~54 360 252 180 24 84~87 580 406 290 2 17~19 140 100 100 13 39~41 360 252 180 3 25~30 160 112 100 14 85~90 380 266 190 3 23~27 160 112 100 14 67~71 380 266 190 3 21~24 160 112 100 14 54~57 380 266 190 25 87~90 600 420 300 3 19~21 160 112 100 14 41~43 380 266 190 4 30~35 180 126 100 15 90~95 400 280 200 4 27~31 180 126 100 15 71~75 400 280 200 4 24~27 180 126 100 15 57~60 400 280 200 26 90~93 620 434 310 4 21~23 180 126 100 15 43~45 400 280 200 5 35~40 200 140 100 16 95~100 420 294 210 5 31~35 200 140 100 16 75~79 420 294 210 5 27~30 200 140 100 16 60~63 420 294 210 27 93~96 640 448 320 5 23~25 200 140 100 16 45~47 420 294 210 6 40~45 220 154 110 7 45~50 240 168 120 8 50~55 260 182 130 9 55~60 280 196 140 10 60~70 300 210 150 11 70~75 320 224 160
A类砌体房屋抗震鉴定
A类砌体房屋抗震鉴定(I)第一级鉴定5.2.1 现有砌体房屋的高度和层数应符合下列要求:1房屋的高度和层数不宜超过表5.2.1所列的范围。
对横向抗震墙较少的房屋,其适用高度和层数应比表5.2.1的规定分别降低3m和一层;对横向抗震墙很少的房屋,还应再减少一层。
2当超过规定的适用范围时,应提高对综合抗震能力的要求或提出改变结构体系的要求等。
5.2.2 现有砌体房屋的结构体系,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检查:1房屋实际的抗震横墙间距和高宽比,应符合下列刚性体系的要求:2空心墙指由两片12Omm厚砖墙或12Omm厚砖与240mm厚砖通过卧砌形成的墙体;3乙类设防时应允许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查表,但层数应减少一层且总高度应降低3m;其抗震墙不应为180mm普通砖实心墙、普通砖空斗墙。
1)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应符合表5.2.2的规定;2)房屋的高度与宽度(有外廊的房屋,此宽度不包括其走廊宽度)之I:匕不宜大于2.2,且高度不大于底层平面的最长尺寸。
2 7~9度时,房屋的平、立面和墙体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则性的要求:1)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规则均匀,立面高度变化不超过一层,同一楼层的楼板标高相差不大于500mm;2)楼层的质心和计算刚心基本重合或接近。
3跨度不小于6m的大梁不宜由独立砖柱支承;乙类设防时不应由独立砖柱支承。
4教学楼、医疗用房等横墙较少、跨度较大的房间,宜为现浇或装配整体式楼、屋盖。
5.2.3 承重墙体的砖、砌块和砂浆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应符合下列要求:1砖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7.5,且不低于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中型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IO,小型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5。
砖、砌块的强度等级低于上述规定一级以内时,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宜按比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降低一级采用。
2墙体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6度时或7度时二层及以下的砖砌体不应低于M0.4,当7度时超过二层或8、9度时不宜低于Ml;砌块墙体不宜低于M2.5o砂浆强度等级高于砖、砌块的强度等级时,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宜按砖、砌块的强度等级采用。
抗震设计
3.试验表明, 利用构造柱和圈梁等延 性构件对砌体结构形成分割、包围 , 必要时设置水平钢筋, 对整个砌体房 屋而言, 承载力提高不多 , 而变形能 力和耗能能力却大大增加 . 这样可以 大大提高砌体房屋的防倒塌能力。
你 困 不?
19. 2 砖砌体房屋的震害
学习本节课的意义: 多层砖房是我国量大面广的建筑, 在历 次的地震中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震害的经 验教训比较丰富。总结震害的经验教训, 对于 我们搞好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Gij Vij Vi Gi
(3) 预制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按抗震墙侧移刚度比和从 属面积上重力代表值的比的平均值来分配 , 第 i 层第 j 片 抗震墙的地震剪力设计值 V ij 为:
1 Kij Gij Vij Vi 2 Ki Gi
(19.4.8)
当房屋平面的纵向尺寸较长时 , 在进行纵向地震剪力 设计值的分配时, 对于预制钢筋混凝土楼 (屋) 盖可按 刚性楼盖考虑, 并可按式 (19. 4. 6) 分配地震剪力。 2. 抗震墙的侧移刚度 砌体抗震墙的刚度, 按墙段的净高宽比ρ (ρ = h / b, h 为层高, b 为墙长) 的大小(对于门窗洞边的小墙段 指洞净高与洞侧墙宽之比) , 分为三种情况
4水平配筋砌体墙工作的过程经历了 三个阶段。 (1) 开裂前, 荷载-位移曲线接近线 性变形, 为弹性阶段; (2) 从开裂荷载到极限荷载为墙体 裂缝开展与刚度明显降低的弹塑性 阶段; (3) 超过极限荷载后, 横向配筋砌 体的承载能力随位移的增加而逐渐 下降的破坏阶段
3. 设构造柱的砌体墙 墙体亦呈现剪切破坏,滞回曲线如图所示 。
19. 2. 1 不同烈度地震作用下多层砖房的震害
b类砌体抗震措施表格
学校名称主管部门工程名称用途工程地址设防烈度建造年代(设计日期和竣工日期)后续使用年限(30、40、50年)工程概况名称原设计地点原施工用途原监理竣工日期设防烈度/场地类别建筑建筑面积檐口标高平面形式女儿墙标高地上层数底层标高层高地下层数基本柱距/开间尺寸总长×宽屋面防水地基基础地基土基础型式地基处理基础深度冻胀类别地下水上部结构主体结构屋盖附属结构墙体构件梁板连接梁-柱、屋架-柱桁架梁-墙、屋架-墙柱墙其他连接结构整体性构造抗侧力系统抗震设防情况圈梁图纸资料建筑图地质勘探结构图施工记录水暖电图设计变更标准、规范、指南设计计算书已有调查资料环境振动设施屋顶水箱腐蚀性介质电梯其他其他历史用途变更改扩建修缮使用条件改变灾害(二)抗震措施鉴定根据《标准》第5.1、5.3节,对×××××××××××进行抗震措施鉴定,结果汇总如下:一般规定5.1.3 多层砌体房屋的外观和内在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1.墙体不空鼓、无严重酥碱和明显歪闪。
2.支承大梁、屋架的墙体无竖向裂缝,承重墙、自承重墙及其交接处无明显裂缝。
满足要求满足要求结构体系5.3.1现有B类多层砌体房屋实际的层数和总高度不应超过表5.3.1规定的限值。
5.3.2现有普通砖和240mm厚多孔砖房屋的层高,不宜超过4m,190mm厚多孔砖和砌块房屋的层高,不宜超过3.6m。
5.3.3 现有多层砌体房屋的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要求:1. 房屋抗震横墙的最大的间距,不应超过表5.3.3-1的要求。
2. 房屋总高度与总宽度的最大比值(高宽比),宜符合表5.3.3-2的要求。
3. 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
4. 8、9度时,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或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或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时,宜有防震缝,缝两侧均应有墙体,缝宽宜为50~100mm。
钢筋混凝土梁裂缝计算
有很多人在设计混凝土梁的时候都忘记了验算梁的裂缝和挠度,当然这一定是错误的设计方式,因为某些情况下梁很可能不满足正常使用的要求和耐久性的需求,那么:第一个问题是:钢筋混凝土梁什么时候是强度控制,什么时候是裂缝控制呢?一般情况下,经过抗震设计的嵌固层以上的结构(7度以上),其框架梁多属于强度控制,裂缝大都可以满足设计要求,因为地震作用比较大,地震组合需要的强度配筋已经比正常使用状态下的配筋大了,当然地震产生的内力与竖向作用产生的内力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决定因素,而并不是说考虑了地震作用就一定能满足裂缝要求。
但是对于次梁,地下室等结构的梁构件,由于标准组合比非抗震设计组合的内力不会小很多,因此一般对于非抗震设计的构件而言,正常使用状态的设计对梁的配筋起控制作用,当然这个结论也不绝对,具体分析如下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裂缝计算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系?1.受拉钢筋的应力水平,受拉钢筋的应力与裂缝宽度线性相关,因此控制受拉钢筋在标准组合下的应力水平是控制裂缝宽度的关键因素,国外如ACI,EC等多控制受拉钢筋的应力水平在0.6fy左右,由于我国的荷载分项系数较小,因此受拉钢筋的应力水平比国外稍大,对于HRB400三级钢,25mm左右的直径,正常保护层下的梁而言,应力水平主要在0.6-0.8区间不等,而这个应力水平将随着钢筋直径,保护层,配筋率,混凝土等级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2.受拉钢筋配筋率,配筋率是决定钢筋应力有效利用水平的关键因素,因此也是裂缝计算的关键因素之一,统计混凝土规范的计算公式表明,配筋率越大,钢筋应力有效利用的水平越高,裂缝也越容易控制,这里好象存在一个悖论,比如在前提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根400X800的梁裂缝计算不满足要求,而换成350X800裂缝计算却满足要求了,就是因为后者配筋率大了一些,因此钢筋应力水平要求相应放松了的缘故,从本质上说这是混凝土规范裂缝宽度验算公式的“特点”,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死扣”规范有时候却可以用于优化构件尺寸。
新公路抗规盖梁宽度
13+16+13 42 20 16
78.2 160.4
3*16 48 19 16 78 160
16+20+16 52 19 20
80.4 164.8
3*20 60 18 20
80.4 164.8
一联总长度 联内桥墩平均高度m 联内最大单孔跨径m
a 盖梁宽度计算值 盖梁宽度取值
3*10 30 15 10 70 144 150
a 桥台盖梁宽度计算值
3*10 30 0 10 60 104
10+13+10 33 0 13 60 104
3*13 39 0 13
60.4 104.4
13+16+13 42 0 16
62.2 106.2
3*16 48 0 16
62.8 106.8
16+20+16 52 0 20
65.2 109.2
3*20 60 0 20 66 110
11.2.1
9
新抗规搁置宽度——斜桥
6
新抗规搁置宽度——曲线桥
7
小半径匝道桥过渡墩盖梁宽度要求 较高,采用横纵向装置时,可不受 11.2.3-2要求。
新抗规搁置宽度计算流程
8
斜桥
11.2.2-1
常规桥
11.2.1
曲线桥
11.2.3-1
满足 取大值 不满足
不满足
满足 取大值
11.2.2-2 11.2.1
11.2.3-2 11.2.3-3
盖梁宽度cm
160
盖梁高度cm
110
13m板梁 160 120
16m板梁 160 130
20m板梁 165 140
抗震缝宽度计算
抗震设防烈度:6度抗震设防烈度:7度抗震设防烈度:8度框架结构:框架结构:框架结构:
建筑总高(m)缝净宽(mm):建筑总高(m)缝净宽(mm):建筑总高(m) 402004525050
框剪结构:框剪结构:框剪结构:
建筑总高(m)缝净宽(mm):建筑总高(m)缝净宽(mm):建筑总高(m)
61.420080.730050
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
建筑总高(m)缝净宽(mm):建筑总高(m)缝净宽(mm):建筑总高(m) 9020011530040
注:1、所有缝净宽不小于100mm;
2、黄色格子按实际高度填写,高度为室外地坪至大屋面高度;
3、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
4、表中“缝净宽”值为规范允许最小值,可适当加宽取用。
防烈度:8度
缝净宽(mm):
333
缝净宽(mm):
233
缝净宽(mm):
133。
沉降缝、抗震缝、伸缩缝设置原则
沉降缝、抗震缝、伸缩缝设置原则
2、防震缝:设置在建筑中层数、质量、刚度差异过大等、而可能在地震时引起应力或变形集中造成破坏的部位的竖向缝。
防震缝应在地面以上设置。
防震缝的宽度应根据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对多层房屋可采用50~100mm,对高层房屋可采用100~150mm。
钢结构防震缝的宽度不应小于相应混凝土房屋缝宽的1、5倍。
3、沉降缝:设置在同一建筑中因基础沉降产生显著差异沉降和可能引起结构难以承受的内力和变形的部位的竖直缝。
沉降缝不但应贯通上部结构,而且也应贯通基础本身。
沉降缝的宽度不宜小于120mm,并应考虑缝两侧结构非均匀沉降倾斜和地面高差的影响。
4、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连接处应加强。
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5、另外,还有墙体控制缝及屋盖分割缝,均需用弹性密封材料填嵌或防护。
6、施工中留设后浇带或采取专门的预加应力措施可适当增加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
7、某些标准图集和《2003结构技术措施》第5、3、13条规定:现浇悬臂挑檐板或天沟板的伸缩缝间距不应大于15m(与规范
规定的12m不一致)。
伸缩缝宽不小于20mm,缝隙内宜用油膏或其他防渗漏措施处理。
8、水池、地沟、涵洞、地下室等地下结构的变形缝尚应设置止水带及用其他防渗漏措施处理。
具体详见《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第5节。
抗震缝规范
抗震缝规范抗震缝规范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为了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较好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以及保护建筑物内部的人员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措施。
下面将以1000字左右对抗震缝规范进行具体介绍。
一、抗震缝规范的基本原则:1. 抗震缝的设置应符合结构设计要求,需要考虑地震作用和建筑物的变形能力。
2. 抗震缝的设置位置要选择在刚性构件和刚性连接处,以减小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影响。
3. 抗震缝的宽度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地震烈度和地震位移决定。
4. 抗震缝的设计和施工应符合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确保抗震缝的质量和可靠性。
二、抗震缝的分类和设计根据构造形式和位置的不同,抗震缝可以分为水平抗震缝和垂直抗震缝。
水平抗震缝一般设置在建筑物的楼层或者梁柱连接处,用以分离不同的结构单元。
垂直抗震缝则一般设置在建筑物的垂直结构元素,如墙体、柱子等,用于分离不同的结构单元。
抗震缝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抗震缝的长度:抗震缝的长度需要根据建筑物的长度、高度和地震作用来决定。
一般来说,抗震缝的长度应该足够大,以容纳建筑物的变形,但同时也需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保证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2. 抗震缝的宽度:抗震缝的宽度需要根据建筑物结构的类型和抗震性能要求来确定。
一般来说,抗震缝的宽度不宜过小,否则可能会导致抗震缝的开启困难或者无法充分发挥其功能;同时也不能过大,以免影响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3. 抗震缝的形式:抗震缝的形式包括水平缝、垂直缝和组合缝。
水平缝一般用于地震作用主要作用于水平方向的建筑物,而垂直缝则用于地震作用主要作用于垂直方向的建筑物。
组合缝则是将水平缝和垂直缝结合在一起,用于地震作用主要同时作用于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建筑物。
4. 抗震缝的施工:抗震缝的施工需要符合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确保施工质量和可靠性。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抗震缝的连接方式、密封处理和变形能力等问题,以确保抗震缝的正常使用。
变形缝和诱导缝
变形缝概述简介为了防止因气温变化、地基不均匀沉降以及地震等因素使建筑物发生裂缝或导致破坏,设计时预先在变形敏感部位将建筑物断开,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且预留的缝隙能保证建筑物有足够的变形空间,设置的这种构造缝称为变形缝。
分类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
变形缝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预留的构造缝。
变形缝可分为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三种。
伸缩缝:建筑构件因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变化会产生胀缩变形。
为此,通常在建筑物适当的部位设置垂直缝隙,自基础以上将房屋的墙体、楼板层、屋顶等构件断开,将建筑物分离成几个独立的部分。
为克服过大的温度差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从基础顶面至屋顶延结构断开。
抗震缝:为使建筑物较规则,以期有利于结构抗震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
它的设置目的是将大型建筑物分隔为较小的部分,形成相对独立的防震单元,避免因地震造成建筑物整体震动不协调,而产生破坏。
在抗震设防区,沉降缝和伸缩缝须满足抗震缝要求。
沉降缝:指同一建筑物高低相差悬殊,上部荷载分布不均匀,或建在不同地基土壤上时,为避免不均匀沉降使墙体或其它结构部位开裂而设置的建筑构造缝。
沉降缝把建筑物划分成几个段落,自成系统,从基础、墙体、楼板到房顶各不连接。
缝宽一般为30~70毫米。
将建筑物或构筑物从基础至顶部完全分隔成段的竖直缝。
借以避免各段不均匀下沉而产生裂缝。
通常设置在建筑高低、荷载或地基承载力差别很大的各部分之间,以及在新旧建筑的联接处。
有很多建筑物对这三种接缝进行了综合考虑,即所谓的“三缝合一”。
三缝合一:缝宽按照抗震缝宽度处理;基础按沉降缝断开。
施工缝:受到施工工艺的限制,按计划中断施工而形成的接缝,被称为施工缝。
混凝土结构由于分层浇筑,在本层混凝土与上一层混凝土之间形成的缝隙,就是最常见的施工缝。
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缝,而应该是一个面。
(石油地质上的)变形缝概述指原始张开缝经过变形作用而形成的裂缝1.1材料组成1)建筑变形缝装置由铝合金型材、铝合金板(或不锈钢板)、橡胶嵌条及各种专用胶条等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