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传败血症

合集下载

传染病学(综合)-试卷5

传染病学(综合)-试卷5

传染病学(综合)-试卷5(总分:5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2型题(总题数:5,分数:10.00)1.患者,女,12岁。

一周来食欲不振,懒动。

查血:ALT 120U/L,血清总胆红素20μmol/L,抗-HAV IgG(+),HBsAg(+),HBeAg(+),抗-HBclgM(+)。

诊断是(分数:2.00)A.急性乙型肝炎√B.急性甲型肝炎C.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D.急性甲型肝炎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E.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合并乙型肝炎解析:解析:该患者一周来出现消化道症状,支持急性肝炎的诊断。

查肝功能轻度异常,TBIL不高,且没有尿黄和皮肤黄染的主诉支持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诊断。

查血清学抗-HAV IgG(+),除外了甲型肝炎。

查HBsAg(+),抗-HBc-IgM(+)说明现症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故诊断为急性无黄疸型乙型肝炎。

2.患儿,4岁。

夏季发病,高热、头痛、呕吐1次,次日排稀便2次,精神不振,晚间开始抽搐、神志不清。

体检:T35℃,急性病容,脉充实有力,颈有抵抗,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肌张力高,血白细胞15×10 9/L,粪镜检白细胞0~2/HP,脑脊液:白细胞250×10 6/L,多核细胞60%,糖49mmol/L,氯化物124mmol/L,蛋白0.6 g/L。

诊断可能为(分数:2.00)A.中毒型细菌性痢疾B.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膜炎型)C.钩端螺旋体(脑膜脑炎型)D.结核性脑膜炎E.流行性乙型脑炎√解析:3.男性,8岁。

发热,头痛3天,伴神志不清6小时,于12月8日入院。

既往体健。

体检:T39℃,BP110/70 mmHg,浅昏迷,双侧瞳孔等大正圆,球结膜水肿。

四肢可见散在的瘀点,颈抵抗(+),克氏征(+)。

血WBC20×10 9/L,中性粒细胞92%,淋巴细胞8%,Hb157g/L。

腰穿脑脊液检查:压力250mmH 2O,WBC2600×10 6/L,多核细胞88%,单核细胞12%,蛋白3g/L,糖0.8μmol/L,氯化物91μmol/L。

传染病学填空

传染病学填空

1、感染的五种表现形式(感染谱):消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藏性感染。

2、传得病流行的 3 个基本条件:传染源、流传门路、人群易感性3、传染源:患者、阴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感染动物。

4、流传门路:呼吸道流传、消化道流传、接触流传、虫媒流传、血液和体液流传。

5、传得病的基本特点: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点、感染后免疫。

6、传得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四个阶段:潜藏期、前驱期、症状显然期、恢复期。

7、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不规则热。

8、甲类传得病:鼠疫、霍乱9、依据甲类传得病报告、控制的乙类传得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脊髓灰质炎。

10、慢性乙肝的四个阶段:免疫耐受期、免疫消除期、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再活跃期。

11、急性黄疸型肝炎的分期:黄疸先期、黄疸期、恢复期。

12、重型肝炎的分类: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加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

13、重症肝炎并发症: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感染。

14、肝炎的临床分型: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

15、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传门路:呼吸道流传、消化道流传、接触流传、垂直流传、虫媒流传。

16、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分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17、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的临床表现:发热、浑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伤害、肾伤害。

18、肾综合征出血热治疗原则:早发现、早期歇息、早期治疗、就近治疗。

19、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治疗原则:抗病毒、减少外渗、改良中毒症状、预防 DIC。

20、肾综合征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治疗原则:踊跃增补血容量、注意纠正酸中毒、改良微循环。

21、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年期治疗原则:稳固内环境、促使利尿、透析治疗、导泻和放血疗法。

22、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特点:高热、意识阻碍、抽搐、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

23、乙脑极期的临床表现:高热、抽搐或惊厥、呼吸衰竭、意识阻碍、其余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循环衰竭(严重表现是前三个)24、乙脑临床分型:轻型、一般型、重型、深重型(暴发型)。

05、传染病学笔记【第五部分】

05、传染病学笔记【第五部分】

细菌性痢疾1.概述: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也称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

2.病原学:志贺菌(痢疾杆菌),G-杆菌。

分为4群47个血清型:A群:痢疾志贺菌B群:福氏志贺菌C群:鲍氏志贺菌D群:宋内志贺菌我国以B群和D群为主,均可产生内毒素,是引起全身毒血症的主要因素。

A群痢疾志贺菌还产生外毒素(志贺毒素)3.流行病学传染源:急、慢性菌痢患者及带菌者传播途径:粪—口传播(经消化道传播)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但时间较短暂,1年后免疫消失,而且各菌群和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故菌痢可多次发病。

)4.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1~4d ,短者数小时,长者可达7d)1)急性菌痢:①普通型(典型)起病急,有畏寒、高热,继之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大便每日可十多次至数十次,初为稀便,可逐渐转变为粘液脓血便。

体检有左下腹压痛及肠鸣音亢进。

及时治疗,多于1周左右病情逐渐恢复而痊愈,少数未经治疗者可发展为慢性。

②轻型(非典型)全身毒血症状和肠道症状均较轻,不发热或低热,腹泻次数少,每日可数次,多为稀便有粘液但无脓血,腹痛轻,无明显里急后重。

病程短,3~7d可自愈,亦可转为慢性。

③重型多见于老年、体弱、营养不良者。

急性发热,腹泻每天30次以上,为稀水脓血便,偶排出片状假膜,甚至大便失禁,腹痛、里急后重明显。

后期严重腹胀及中毒性肠麻痹,常伴呕吐,严重失水致外周循环衰竭。

部分以中毒性休克为突出表现。

④中毒型(多见于2~7岁儿童)可分3型:a.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主要临床表现:全身中毒症状:高热,意识障碍感染性休克: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博细速,心音低远,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b.脑型(呼吸衰竭型):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与乙脑类似,可无消化系统症状c.混合型病死率很高2)慢性菌痢指急性菌痢病程迁延不愈超过2个月者即为慢性菌痢。

1)慢性迁延型:急性菌痢迁延不愈,长期反复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常有粘液及脓血、伴有乏力、营养不良及贫血等症状。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susceptibility)
。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
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的周期性 (periodicity) :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经过一次流行之后,需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
到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的现象。
九 .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
3. 临床类型:急性、亚急性、慢性型
轻型、典型(中型、普通型) 、重型、暴发型
传染病的诊断
( 一). 临床资料
( 二). 流行病学资料
( 三).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
1. 一般实验室检查
2. 病原学检查
3. 特异性抗体检测
4. 其他检查:内镜、影像学检查、活体组织检查
传染病的治疗
( 一). 治疗原则: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
血管壁损伤
内毒素血症
---- 腹痛、脓血便
特异性体质
儿茶酚胺等
DIC
全身微血管痉挛
心肌损害
组织缺血、缺氧 血压下降 脑水肿
4、病理改变( Pathologic changes )
①急性
部位:乙状结肠、直肠
病变:弥漫性炎症浅表溃疡
②慢性
部位:乙状结肠、直肠
病变:水肿增厚息肉样增生
③中毒型 肠道 :病变轻
皮疹分为外疹和内疹即粘膜疹(疹子出现的时间和先后次序:水痘风疹第
1 天,猩红麻疹次第连( 2、3 日),斑疹伤寒第
5 日,伤寒再接第 6 天)。形态包括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荨麻疹
(3) 毒血症状: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

传染病学填空题(带答案)

传染病学填空题(带答案)

艾滋病1、日前已证实,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与血制品、母婴途径传播。

2、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抗体可测出的这段时间称为窗口期。

3、影响艾滋病流行因素主要有高危行为人数的增加、知识缺乏和社会歧视、经输血和其它医源性感染以与人口流动等。

4、对HIV传染源的控制应采取疫情报告、AIDS和HIV感染者的医学管理和针对接触者的预防措施。

5、对HIV传播途径的控制主要手段是控制HIV经性传播、控制HIV输(受)血液传播、控制医源性传播、对吸毒的控制以与控制母婴传播。

6、HIV感染分为三期,是急性HIV感染期、无症状HIV感染期和艾滋病期。

7、目前HIV/AIDS的预防主要是采取以切断传染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8、隐球菌脑膜炎的首选治疗是两性霉素B。

9、目前认为HIV感染者开始抗HIV治疗最好的时机是CD4<350/mm。

10、叠氮脱氧胸苷(Azidothymidine AZT)又名(Zidovudine ZDV)其作用机制是抑制逆转录酶减少HIV的复制.11、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 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播速度快,目前无法治愈但能够预防的传染性疾病。

12、艾滋病是以严重免疫缺陷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性疾病,其感染各期的确诊必须根据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慎重诊断13、典型的艾滋病毒感染,从感染到死亡经历以下阶段: 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艾滋病前期、艾滋病期。

14、艾滋病的传染源为病人、HIV感染者。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1、SARS的主要传播方式是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手接触传播与气溶胶传播。

2、医护人员的三级个人防护是指基本防护、加强防护和严密防护。

3、典型SARS临床表现的四期是指前驱期、进展期、极期和恢复期。

4、SARS的临床型别包括、、和。

5、SARS潜伏期多限于两周之内,平均2~10天。

6、SARS的治疗原则强调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流行性出血热考试试题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流行性出血热考试试题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流行性出血热考试试题1、名词解释 ARDS本题答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肺间质水肿而出现的低氧血症,如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也可引起。

2、单选(江南博哥)男,43岁,农民,急起发热、头痛、全身乏力6天,查体:体温37℃,脉搏122次/分,血压70/60mmHg,神清,呈“酒醉貌”,眼结膜充血,球结膜可见片状出血,注射部位可见大片瘀斑,肺部未闻及异常。

首要的检查是()A.骨髓培养B.血培养C.肝功能检测D.血、尿常规检查E.出、凝血时间测定本题答案:D3、单选有关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期血象变化,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白细胞总数减少B.血小板增多C.血红蛋白下降D.中性粒细胞减少E.出现异型淋巴细胞本题答案:E4、多选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区可出现()A.出血B.裂孔C.漆裂纹D.Fuchs斑E.新生血管本题答案:A,B,C,D,E5、问答?男,38岁,发热4天,无尿1天,于3月16日入院。

患者于3月12日突起畏寒发热,体温38~39℃,伴头痛、全身不适,咽喉痛,经青霉素及退热药治疗,病情无好转,15日晨上厕所时昏倒,即送当地县医院,当时BP60/40mmHg,WBC19.0×109/L,N0.87,L0.13,拟诊为“败血症”,给予青霉素及卡那霉素并用升压药后血压回升,体温降至正常,但仍未解出小便,以“感染性休克”,“急性肾衰”转来我院治疗。

既往体健,当地有类似病患者。

查体:体温37.2℃,脉搏102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30/86mmHg,重病容,神志尚清,颈软,双结膜充血,胸前可见数个皮疹,压之不褪色,手臂及臀部注射处有多块成片瘀斑,双肺清晰,心率102次/分,律齐,腹部轻压痛,反跳痛,肝肋下1.0cm,质中等,脾未扪及,克、布氏征阴性。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134g/L,白细胞26.0×109/L,中性粒细胞0.79,淋巴细胞0.15,异淋0.06;血小板50×109/L。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病原体对人体侵犯的过程,即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4.★共生状态: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共生状态。

5.★★★机会性感染: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6.★★★感染谱: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引起相互之间的作用。

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在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可产生各种不同的表现,临床上称为感染谱。

7.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

8.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

9.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10.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

11.★清除病原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同时,亦可由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

12.★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组织损伤,临床不出现症状、体征、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13.★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14.★病原携带状态: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15.★潜伏性感染: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16.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传染病学复习题及答案

传染病学复习题及答案

传染病学复习题【名词解释】1、感染谱:机体对病原体反应轻重频率称为传染梯度,又称感染谱。

2、重复感染:指细胞乃至个体受某种感染体感染后,又感染了同种或异种的感染体。

3、重叠感染:又称二重感染,菌群交替症或菌群失调症。

是微生态平衡被破坏的严重后果,即原来的正常菌群大部分被抑制,只有少数菌种占绝对优势的状态。

往往是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或预防某些微生物感染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新感染.4、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5、感染性疾病:是由于病人在治病期间,由于体质和抵抗病菌能力较差,而被感染其它疾病。

6、感染:是指由其他物种在身为宿主的个体内进行有害的复制、繁殖过程。

7、隐性感染:是一种疾病症状,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概念又称亚临床感染。

8、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9、病原携带状态:是隐性或显性感染后,症状消失,而病原体长期存在体内。

10、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11、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12、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体外,经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到达与侵入新的易感者的过程,谓之传播途径.13、潜伏期:是疾病传染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即从病原体侵入体内开始,直到最初症状出现的这段时间。

14、前驱期:疾病传染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患者开始感觉一般性的不适,如:疲乏、头痛和轻度体温升高等.而尚无特殊的临床症状或体征。

《传染病学》课程作业

《传染病学》课程作业

延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商洛函授站第四学期课程作业课程名称传染病学授课年级2014专业临床医学班级专升本姓名《传染病学》课程作业一、名词解释1.干性霍乱:即暴发型霍乱以休克为首发症状,而吐泻症状不明显或缺如,病情发展迅猛,多死于循环衰竭。

2.脑膜炎球菌病: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的学名是脑膜炎奈瑟氏球菌(n.meninyitidis),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

3、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4、潜伏期:疾病传染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即从病原体侵入体内开始,直到最初症状出现的这段时间。

各种疾病潜伏期的长短不一,如细菌性食物中毒可短至数小时,而麻风病可长达数年.根据潜伏期的长短可确定留验和检疫期限,判定传染源,了解流行特性,并在适当的时间安排预防接种或药物预防。

5、传染: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6、AIDS: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缩写AIDS)。

它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

7.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嗜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病。

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

HIV所引起的主要经性接触和体液传播的慢性传染病。

8.医源性感染:指感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9、再燃:急性疟疾患者由于抗疟治疗不彻底,或由于机体产生免疫力,消灭大部分红细胞内疟原虫而停止发作,在一定条件下,由残存在红细胞内的少数疟原虫大量增殖,经数周或数月,在无再感染情况下,再次引起发作称为再燃。

四种人疟原虫都可以引起再燃。

传染病学试题库含参考答案

传染病学试题库含参考答案

传染病学试题库含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确诊霍乱的依据是A、大便涂片染色发现,革兰阴性鱼群状排列弧菌B、大便悬滴发现,穿梭状快速运动的细菌C、大便培养出霍乱弧菌D、荧光抗体检查发现阳性弧菌E、流行季节,出现典型腹泻、呕吐正确答案:C2.关于细菌性痢疾的病理改变,叙述错误的是A、结肠黏膜可覆盖灰白色假膜B、病变可导致肠穿孔C、急性期病变为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D、细菌性痢疾的肠道病变主要在结肠E、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最显著正确答案:B3.流脑皮肤出血点的病理基础是A、细菌外毒索引起小血管栓塞性炎症B、细菌毒素致血管扩张C、血小板减少D、细菌内毒素引起小血管栓塞性炎症E、血管脆性增强正确答案:D4.在下列方法中,对钩体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是A、动物接种B、血培养C、EUISA检测特异性IgG抗体D、反向间接血凝试验E、显凝试验正确答案:D5.患者高热。

头痈3天,于8目份来院就诊,行脑脊液检查结果提示细胞数50个。

为了确诊,最适直采取的检查是A、Vi抗体B、补体结合抗体C、特异性IgM抗体D、中和抗体E、肥达氏反应正确答案:C6.以剧烈腹泻,呕吐,脱水,肌肉痉挛与周围循环衰竭为特点的是A、肠套要B、霍乱C、细菌性痢疾D、副伤寒乙E、阿米巴痢疾正确答案:B7.乙脑的神经系统表现,应除外A、瘫痪常是对称性,肌张力降低,腱反射亢进B、惊厥或抽搐,伴意识障碍C、颅神经损害及锥体束征D、中枢性呼吸衰竭为主,或与外周性呼吸衰竭并存E、脑膜剌激征及颅内压增高表现正确答案:A8.被带有HBsAg阳性血污染的针头刺破手指时,最重要的措施为A、过氧乙酸泡手B、局部擦碘酒消毒C、肌肉注射乙型肝炎疫苗D、肌肉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E、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正确答案:D9.下列哪项不是乙脑的常见实验室特征A、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B、血常规中血小板减少C、脑脊液中细胞数升高D、脑脊液中蛋白升高E、血清乙脑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正确答案:B10.确诊疟疾最简便而迅速的方法是A、血涂片C、骨髓涂片D、吖啶橙荧光染色法E、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正确答案:A11.早期肝病腹水的主要原因是A、门脉高压B、钠潴留C、低蛋白血症D、并发自发性腹膜炎E、肝淋巴液生成增多正确答案:B12.艾滋病的窗口期A、10-12周B、6~8周C、8~10周D、2~6周E、1-2周正确答案:D13.流行性感冒属于A、消化道传染病B、虫媒传染病C、血液传染病D、呼吸道传染病E、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正确答案:D14.对伤寒的诊断有参考意义的是A、动态观察嗜酸性粒细胞B、肝、脾肿大的程度C、白细胞总数喊少D、肥达反应是否出现阳性E、体温的高低正确答案:A15.治疗肠球菌败血症,首选B、两性每素BC、哌拉西林+氨基糖甙类D、青每素(氨节青霉素) +氨基糖貳类E、头孢他啶正确答案:D16.患者,男, 30岁,渔民。

传染病学题库及参考答案

传染病学题库及参考答案

传染病学题库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日本血吸虫侵犯的主要器官是A、肝、脾、胆囊B、肺和心脏C、淋巴结和骨髓D、结肠和肝脏E、脑和胃正确答案:D2、革兰阴性杆菌裂解后产生的毒素是A、内毒素B、外毒素C、白介素D、干扰袁E、肠毒素正确答案:A3、回归热是指A、高热持续, 24小时体温相差不超过1"CB、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C ,但最低点未达正常C、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常温之下D、骤起高热。

持续数日骤退,问歌无热数日,高热重复出现E、发热數日,退熱1日,又再发热数日正确答案:D4、关于钩体后发症治疗,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闭塞性脑动脉炎应用血管扩张药B、后发热尽早使用青毒素C、葡萄膜炎采用阿托品扩瞳D、对症治疗E、可使用皮质激素正确答案:B5、患儿,女, 7岁。

突起发热3日.伴有剧烈头痛、呕吐。

查体:体温39 -40°C ,神志模糊,谵妄,皮肤散在淤斑,脑膜刺激征阳性。

诊断为A、普通型流脑B、暴发型流脑,休克型.C、暴发型流脑.脑膜脑炎型D、暴发型流脑,混合型E、慢性型流脑正确答案:A6、患者,女, 28岁,已婚。

畏寒、寒战,继之发热,体温达39°C ,伴剧烈头痛,持续4 ~ 6小时后热退,退热患者感体力尚正常,能进食,每2日发作1次,共3次。

追问病史,停经已4个月。

血象: WBC7.7x109/L, N0.72 , L0.28。

应采取哪项治疗措施A、氨喹+伯氨喹B、氨喹快速静脉推注C、童宁注射液作快速静脉推注D、米帕林+伯氨喹E、童宁+伯氨喹正确答案:A7、我国规定的传染病管理报告制度中,下列错误的是(分)A、甲类2种病B、法定传染病分3类35种C、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属于甲类传染病D、乙类22种病E、丙类11种病正确答案:A8、确诊菌痢最可靠的依据是A、大便镜检发现大量脓细胞、吞噬细胞B、明显里急后重C、大便培养阳性D、典型脓血便E、免疫学检查阳性正确答案:C9、艾滋病A、内基小体B、HBsAgC、嗜异性凝集试验D、抗-HIV抗体E、病毒分离正确答案:D10、淤胆型肝炎引起黄疽的根本原因是A、肝细胞结合胆红素障碍B、胆汁排泄障碍C、肝内胆道畸形D、肝细胞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功能低下E、肝细胞摄取胆红索障碍正确答案:B11、无发热及不适症状,十二指肠引流液培养伤寒杆菌阳性的是A、伤寒病复发B、伤寒带菌者C、斑疹伤寒D、支持临床诊断伤寒E、确诊伤寒患者正确答案:B12、乙脑的主要死亡原因是A、循环衰竭B、脑水肿、脑疝形成C、支气管肺炎D、呼吸衰竭E、过高热正确答案:D13、患儿,男, 5岁。

败血症百科

败血症百科

败血症求助编辑百科名片肠球菌败血症败血症(septicemia)系指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

若侵入血流的细菌被人体防御机能所清除,无明显毒血症症状时则称为菌血症(bacteriemia)。

败血症伴有多发性脓肿而病程较长者称为脓毒血症(pyemia)。

查看精彩图册目录基本概述症状病理临床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防展开基本概述症状病理临床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防展开编辑本段基本概述疾病名称:败血症败血症显微图其他名称:菌血症,脓毒血症疾病编码:ICD-9:038.903 ICD-10:A41.901 所属部位:全身所属科室:急诊科,传染科疾病分类: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编辑本段症状1、症状和体征:烧伤败血症随致病菌的种类、数量、毒力以及患儿年龄和抵抗力的强弱不同而异。

轻者仅有一般感染症状,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DIC、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1.1 感染中毒症状:大多起病急骤,先有畏寒或寒战,继之高热,热型不定,弛张热或稽留热;体弱、重症营养不良和小婴儿可无发热,甚至体温低于正常。

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严重者可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灰,神志不清。

四肢末梢厥冷,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婴幼儿还可出现黄疸。

1.2 皮肤损伤:部分患儿可见各种皮肤损伤,以瘀点、瘀斑、猩红热样皮疹、荨麻疹样皮疹常见。

皮疹常见于四肢、躯干皮肤或口腔粘膜等处。

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可见大小不等的瘀点或瘀斑;猩红热样皮疹常见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

1.3 胃肠道症状:常有呕吐、腹泻、腹痛,甚至呕血、便血;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肠麻痹或脱水、酸中毒。

1.4 关节症状:部分患儿可有关节肿痛、活动障碍或关节腔积液,多见于大关节。

1.5 肝脾肿大:以婴、幼儿多见,轻度或中度肿大;部分患儿可并发中毒性肝炎;金葡菌迁徙性损害引起肝脏脓肿时,肝脏压痛明显。

1.6 其他症状:重症患儿常伴有心肌炎、心力衰竭、意识模糊、嗜睡、昏迷、少尿或无尿等实质器官受累症状。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一)名词解释1.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4.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5.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6.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

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

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在体内繁殖并能排出体外;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如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7.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特点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但在体内不繁殖且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

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原虫、结核杆菌等感染。

8.9.10.和动物。

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11.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12.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1.传染病:由具有致病性的生物(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群、任何动物间传播并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感染性2.内毒素:菌体中存在的毒性物质的总称。

其化学成分有磷脂多糖-蛋白质复合物,毒性较弱。

抗原。

3.外毒素:指某些病原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一种代谢产物,其主要成分为可溶性蛋白质。

毒性较强。

抗原。

4.类毒素: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的特点,用甲醛等处理后脱毒的外毒素,毒性虽消失,但免疫原性不变,故仍然具有刺激人体产生抗毒素以起到机体从此对某疾病具有自动免疫的作用。

相当于疫苗,广泛地应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

(白喉、破伤风)5.抗毒素:对毒素(通常指外毒素)具有中和作用的特异性抗体或含有这种抗体的免疫血清。

相当于抗体,用于被动免疫治疗。

6.隐性感染:轻微病理变化,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病原体和抗体最常见7.病原携带:人体不出现疾病表现,但却携带并排出病原体8.显性感染:病理改变明显,出现临床特有表现最易识别9.潜伏性感染:病原体寄生在人体的某个部位,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引起显性感染,无传染性和免疫反应10.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只出现最初的临床症状为止特点:各种传染病长短不一;每种都有一个相对不变的限定时间(最长最短)流行病学意义:追溯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径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确定免疫接种时间;评价预防措施效果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11.传染期:传染病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流行病学意义:决定传染病人隔离实现的重要依据传染期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疾病流行特征12.病原携带者: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但能派出病原体的人13.临床症状患病时,由于机体生理功能发生异常病人主观感受到的不适或感觉或病态,自己向医生陈述或是有别人怠诉的痛苦感受痛苦的异常感觉14.体征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具有诊断意义的征候15.再燃:有些传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逐渐减轻,但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和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传染病学――第五章 第十三节 败血症

传染病学――第五章 第十三节 败血症

传染病学――第五章第十三节败血症一、名词解释1.脓毒血症(sepsis)2.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3.菌血症(bacteremia)二、填空题1.败血症的确诊依据为①_______②_______阳性。

2.败血症有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⑤_______等主要临床表现。

3.败血症的病原学检查以血培养最为重要,应在_______应用前及_______、_ ______时进行、并_______送检,每次采血量新生儿和婴儿为_______ml,年长儿和成人为_______ml。

三、选择题1. A1型题⑴ 真菌败血症的病死率可达:A.30%~40%B.15%~35%C.小于10%D.60%以上E.80%以上⑵ 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宜选用以下哪一种抗菌药物:A.青霉素B.庆大霉素C.氧氟沙星D.红霉素E.万古霉素⑶ 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的病死率可达:A.30%~40%B.15%~35%C.小于10%D.60%以上E.80%以上2. A2型题⑴ 患者男性,21岁,3天前因田径运动摔倒引起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当天进行内固定骨科手术。

昨天下午起患者突然精神萎靡,体温35.8℃,心率126次/分,呼吸28次/分,外周血白细胞14.6×109/L,中性粒细胞0.87。

本例患者的诊断为;A.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菌血症B.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脓毒血症C.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心力衰竭D.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E.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呼吸衰竭⑵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经过70天使用血浆、白蛋白、凝血酶原复合物和多种抗菌药物等内科综合治疗抢救,病情无好转,近一周反复高热,5天前血培养分离到表皮葡萄球菌,3天前血培养分离到肺炎克雷伯杆菌。

传染病学(提纲)2015.3.12修改

传染病学(提纲)2015.3.12修改

3)病原或特效治疗
• 除病毒感染外,都有病原治疗,如青霉素治疗 猩红热,氯喹治疗疟疾,海群生治疗丝虫病 等。 治疗包括抗生素、抗毒血清、化学制剂。选择 抗生有四个不用:病毒感染不用,发热原因不 明的不用,皮肤粘膜不用,不预防用药。需要 用抗生素者要求:早期、足量、联合、疗程要 够、不要频繁更换。 • 血清疗法 白喉、破伤风要用抗毒血清,要做 皮肤过敏试验,其次还有胎血、免疫球蛋白、 血清等。
一.概述:
1.什么叫传染病学 2.什么叫传染病 3.传染病学与流行病学的关系 4.学习传染病的目的
• 1.什么叫传染病学
•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 发展、传播、转归以及防治的方法。重 点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 诊断、治疗,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
• 2.什么叫传染病
• 传染病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引起一组具有 传染性疾病,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 细菌、立克次体、真菌、原虫等。 • 传染病特点:1)有传染性;2)病程短;3) 症状体征明显;4)病原体明确;5)治疗有方; 6)防有措施。
• 2.构成传染的因素:取决于三个方 面,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
③环境(影响因素) • ①病原体 ②人体 始动因子 决定因素 外因 内因 发病的条件 发病的依据
• 2.传染过程中的五种表现形式
• • • • • ①病原体被清除 ②隐性感染 ③显性感染 ④病原携带状态 ⑤潜伏性感染
①病原体被清除
凡是管理的传染病,都要填写传 染病卡片,上报卫生防疫机构。甲类 传染病城市要求2小时内上报,农村要 求6小时内上报。甲类传染病如果发现 不及时上报者,要追究法律责任。乙 类传染病,城市应在6小时内,农村应 在12小时内;丙类传染病也要在24内, 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系统进行上报。

第九章败血症

第九章败血症
1.一是血液中有病原微生物存在,血中出现细菌时叫菌 血症,出现病毒时——病毒血症;出现原虫时——虫血 症;出现脓液时——脓血病;
上述这些微生物在血中出现只是暂时的,若机体能很 快清除之,则对机体无影响,但若:
2.上述病原微生物入血后,未被清除,并且在其中繁殖, 放出毒素,则造成毒血症,若化脓菌进入血后,生长 繁殖并放出脓毒——脓毒败血症。
血.淋巴
第九章 败血症
三.病理变化:各种败血症均是下述共同特点:
传染病型败血症,主要表现为:因患畜多呈菌血症, 使机体处于严重中毒状态,出现一系列全身性病理过程,
患畜严重中毒和物质代谢障碍,各器官组织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 化。死后剖检:
1. 尸僵不全 由于尸体在早期即发生腐败和肌肉发生变性,故尸僵 往往不完全或不明显,血液凝固不完全;很多病例发生溶血,大 血管和心脏的内膜被染成污红色。粘膜和皮下组织可呈现黄疸色 彩。
第九章 败血症
一.概述:
定义:所谓败血症简言之,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全身性
病理过程。在疾病过程中,血液内持续存在病原微生 物或其毒性产物,造成广泛的组织损害,临床上出现 严重的全身反应,这种全身性病理过程,称为败血症。 败血症是病原微生物突破机体屏障,由局பைடு நூலகம்感染灶不 断经过血液向全身扩散的结果。败血症有二个主要标 志:
第九章 败血症
三.病理变化
5.脾脏 脾脏呈急性脾炎的变化,依病原不同,其体积 可肿大数倍或肉眼不见肿大。肿大的脾脏质地松软易 碎,切面紫红色,隆起,固有的微细结构模糊不清, 脾组织容易刮脱。
6.实质器官:变性、坏死、退行性变化 实质器官(心、肝、肾) 发生颗粒变性和脂肪变性,有时还见局灶性炎症。有些疾病,肾 小球血管绊基底膜上有免疫复合物沉着。

福建医科大学《传染病学》试卷

福建医科大学《传染病学》试卷

福建医科大学《传染病学》08检验眼视光大四上题型:选择题20分、填空题40分、问答题40分(没有名解)【选择】(部分)出疹的时间P10乙肝病毒编码区P24肾综合症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发生于第4-6病日,迟者第8-9病日(P86)伤寒首选药P146【填空】1.感染过程的五个表示: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期感染2.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3.肾综合出血热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垂直传播、虫媒传播4.肾综合症出血热中黑线姬鼠感染的那一型的流行时间:11月-1月(P84)5.流脑的四个分型:普通型、暴发型、轻型、慢性型。

普通型分为四期:前驱期、败血症期、脑膜脑炎期、恢复期6.细菌性痢疾的病理改变位置:直肠、乙状结肠。

中毒性痢疾临床以严重毒血症状、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为主,而局部肠道症状很轻或缺如。

7.伤寒的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炎及肺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其他并发症8.霍乱血清分型:小川型、稻叶型、彦岛型9.霍乱脱水期5个临床表现:脱水、肌肉痉挛、低血钾、尿毒症及酸中毒、循环衰竭【问答】1.钩体病败血症期临床表现。

P2482.重症肝炎的病因诱因及临床表现。

P363.艾滋病期与艾滋病相关的临床症状。

P1174.乙脑极性期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

P94(这次期末考试结束,很多同学内外科过了,专业课也过了,唯独就是挂在只有两个学分的《传染病学》上!《传染病学》其实不难,总共就是十种病,外加一个绪论。

十一章的内容,好好备考看书,是不容易挂的!艾滋病和肝炎因为有传染病院的见习课,所以肯定是掌握的重点,涉及到考试则会出选择、填空和问答的题型!)2008级检验、麻醉、眼视光、康复、病理《传染病学》补考试卷一、选择题(22题20分)(基本上就是比较常见的,下面是原题,答案是查书本内容推测的,可能不大准确,小题号是只有20个,但是中间有两个重复的题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体因素:免疫功能缺陷或下降
细菌性因素
1. G+(以金葡菌为例):能产生许多酶和外毒素 ①血浆凝固酶: 抗吞噬,使其免于抗生素的作用。 ②脂酶: 增强细菌在脂肪组织中生存。 ③透明质酸酶: 降解细胞外基质,有利于扩散。 ④溶血素: 破坏细胞膜,导致溶血。 ⑤表皮剥脱毒素: 皮肤损害。 ⑥肠毒素: 以A型多见,肠毒素F可致TSS。
害,感染性休克等
皮疹
淤点常见,多分布于躯干、四肢、口腔黏膜 及眼结膜,甚至可至足底及甲床,数量不多
荨麻疹, 猩红热样皮疹及脓疱疹也可发生
丘疹
猩红热皮疹
脓疱疹
面部 链球 菌脓 皮病
烫伤样皮疹
肝、脾肿大
一般轻度肿大,并发中毒性肝炎或肝脓肿时 可较明显,伴压痛
关节症状
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等大关节红肿疼痛及关节 腔积液 、活动受限
治疗
TREATMENT
治疗
1.病原治疗: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2.去除感染灶;切开引流等 3.一般对症和支持治疗
一、抗菌治疗 Antimicrobial therapy
1.原则 2.具体选用方案
4.有创性检查和治疗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等 静脉导管、导尿管、引流管等 内镜检查、大手术等
发病部位与过程
原发感染灶(病原菌首先侵入皮肤或粘膜引起的局部炎症)

败血症

迁徙性病灶
肝脾肿大
中毒 感染
单核巨噬系统增生
G+ G-
酶及 内毒素
毒素
中毒休克综合征 皮疹 迁徙病灶
骨、关节累及
TNF-a IL-1
2. G—(以大肠杆菌为例): 释放内毒素(endotoxin)
① 损伤心肌 ② 血管内皮损伤 ③ 激活补体、激肽、纤溶和凝血等系统 ④ 诱生多种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如TNF-a和 IL-1,导致感染性休克 、DIC、MOF
Flies go for cracked eggs!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机体因素
变化 G+占绝对优势(>85%)
G+逐渐减少
G-占主要 G+渐上升又超过G-
影响致病菌变迁的因素
致病菌发生显著变化: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耐药菌株增加(MRSA MRCNS VRE VRSA) 人体免疫系统受损机会增加:
条件致病菌增加
发病机制
PATHOGENESIS
发病机制
细菌因素:致病力 ( ) 数量、粘附力、毒素、生物酶等
四. 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主要为大肠埃希菌)
1.危险因素:严重原发病、免疫抑制剂等 2.原发病灶:胃肠道、泌尿生殖道及胆道感染 3.发病年龄: 新生儿、年老体弱者 4.发热:寒战多见,双峰热甚至体温不升 5.皮损:少见 6.迁徙病灶:少见 7.休克:多见,早期事件
五.厌氧菌败血症
1.脆弱类杆菌为主(80%- 90%) 2.入侵途径:胃肠道、女性生殖道 、褥疮 3.发热、黄疸、感染性休克、DIC 4.可出现黄疸、血栓性静脉炎和迁徙性脓肿
骨髓及淋巴结活检找到恶组细胞可确诊
鉴别诊断
5. 疟疾
突起寒战、高热继以大汗及明显间歇缓 解期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不增高 血片及骨髓涂片可找到疟原虫
鉴别诊断
6.其他
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淋巴瘤、 流行性出血热等
预后
PROGNOSIS
1.平均病死率:30-40% 2.随病原种类及基础疾病不同而异
G+(以金葡菌为例) G-(以大肠杆菌为例)
原发病灶:皮肤、呼吸道、
尿路、胆道、肠道
骨髓、中耳
生殖道
病史: 挤压疮疖、创伤、 腹部及尿路手术、
切开未成熟脓肿
导尿等
临床表现:皮疹、关节炎、心内 双峰热、高热伴相对
膜炎、迁徙性病灶多见 缓脉、休克多见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 原发病灶:皮肤、呼吸道、中耳,骨关节
败血症
(septicemia)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内科 陈迎晓
概述
1. 败血症(septicemia)病原菌侵入血流
生长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及代谢产物引起严 重毒血症的全身感染综合征。严重可导致感
染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2. 菌血症(bacteriemia):少量细菌入血
而未引起明显毒血症状。血培养阳性,但迅 速被人体免疫功能所清除。
二.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
条件致病菌,以医院内感染者为多 多见于体内异物留置后:人工瓣膜、
各种导管、起搏器等 耐药严重,有MRSE 不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易发生
三.肠球菌败血症
1.大多数为院内感染,主要有屎肠球菌、 粪肠球菌等,近年明显增加
2.泌尿生殖道是常见的入侵途径 3.易并发心内膜炎 4.耐药严重
发热
补体 激肽
凝血 纤溶
血管内 皮损伤
DIC
休克
多器官功能衰竭
病理解剖
PATHOLOGY
病理解剖
局部的炎症病变和毒血症引起的中毒性改变 1. 心、肺、肝、脾、肾重要器官的组织和细
胞水肿、变性及坏死 2. 毛细血管损伤皮肤粘膜出血倾向和皮疹 3.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肝脾肿大 4.迁徙性脓肿 5.渗出性浆膜腔炎症
临床表现
CLINICALMANIFESTATIONS
临床表现 无明确潜伏期
1.共同表现 2.不同致病菌败血症特点
共同临床表现
毒血症状 皮疹 关节损害 肝脾大 原发病灶 迁徙性病灶
毒血症状
突起寒战、高热,多呈间歇热或弛张热型, 全身肌肉酸痛、头痛、乏力不适,可有消化
道症状 心动过速和呼吸急促, ARDS 重者可出现脑、心、肝等脏器中毒性损
特殊类型败血症
1.新生儿败血症:
常见病原体为大肠埃希菌、B组溶血链球菌及金葡 菌
多为产道感染、吸入羊水,或经脐带、皮肤感染 早发型(7d内) 晚发型(7d后) 精神萎靡、不吸奶、呕吐、腹胀、烦躁不安,可有
惊厥,部分有发热,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可出现迁徙性病灶
特殊类型败血症
2.老年人败血症:
菌及消化链球菌等 4.真菌(7~10%): 白色假丝酵母菌、曲霉菌、 隐球菌等 5.其他(<5%): 条件致病菌如分歧杆菌、李斯特
杆菌等
病原学
病原菌因年龄、性别、感染部位、 基础疾病、院内或社区、机体免疫力 不同而不同。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球菌
肺炎链球菌
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
铜绿假单胞菌
梭状芽孢杆菌
(有典型临床表现) 发热 :急起寒战高热,稽留或弛张热型 关节症状:大关节红肿疼痛 皮疹:常见,多形性 迁徙病灶:常见 ,肺、肝、脑、心 休克:少见,晚期事件
This picture shows a patient with subcutaneous metastatic abscess because of septicemia resulting from S. aureus.
原发病灶
大多数败血症有原发感染灶,病原菌随原发 部位不同而不同 疖、痈、褥疮、呼吸道、胆道、消化道、泌 尿生殖道等 确定原发灶对选用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
迁徙病灶:
细菌性栓子随血流播散所致,所有器官均可 累及
以化脓球菌(金葡菌)及厌氧菌败血症常见 皮下脓肿、肺脓肿、骨髓炎、关节炎、心包
炎等
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的初步鉴别
六.真菌
1.近年来发生率增高 ,院内感染 2.多见于老年、体弱、久病者 3.一般为重叠感染且常为基础疾病掩盖 4.累计肺脾、心内膜 ,多数为播散型 5.白色念珠菌最常见,血真菌培养获确诊
部分患者尸检才确诊
新型隐球菌墨汁染色
播散性白色念珠菌病. CT scan showing multiple hepatosplenic abscesses in a patient with leukemia白血病.
特殊类型败血症
4.医院感染败血症:
近年增多,占败血症总数的30%-50% 有严重基础疾病 曾接受较大手术、介入、置管、透析等
诊疗 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常见致病菌为大肠、铜绿、克雷伯、不
动等,MRSA、MRCNS,真菌 耐药菌多,预后差,病死率高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
白色念珠菌
曲霉菌菌落形态
隐球菌
致病菌的变迁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中国俗语
Nothing in the ever-changing world is permanently fixed!
English proverb
病原学
致病菌的变迁
时期 抗生素问前
70年代以前
70-80年代 自80年代以来
1. 人体免疫屏障的损伤: 皮肤外伤、粘膜结构破坏、中性粒细胞减少
2. 基础病与免疫功能不全: 婴幼儿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 老年人免疫功能减退 基础病如肝硬化, 尿毒症, 糖尿病 及风湿性 疾病
3.某些药物的应用 免疫抑制剂 :糖皮质激素 细胞毒类药物: 化疗药物 大剂量放疗 广谱抗生素不当或过度使用
3.免疫酶标组化可快速鉴定产气荚膜 杆菌 4.G实验和GM实验有助于真菌诊断
四.影像学检查
1.有化脓性关节炎时行X-Ray检查; 2.若疑有心内膜炎时行心脏超声。 3.实质脏器的原发或迁徙病灶,可行B超、
CT、MRI等确定部位。
并发症
肝肾功能衰竭 中毒性心肌炎 中毒性脑病 肠麻痹 ARDS 感染性休克 DIC等
危险因素 导管留置时间: ﹥72h危险性明显增加 导管位置:股v﹥颈内v﹥锁骨下v 定植病原菌特点:表面电荷、疏水性及分泌粘
液与生物被膜形成(CNS 、革兰阴性厌氧杆菌、 白色念珠菌)
实验室检查
Laboratory Findings
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 病原学检查 血清学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