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并治第十八

合集下载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1)▲【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2)【原文】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13)【原文】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

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

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3)【原文】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4)【原文】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15)【原文】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

反洒淅 恶寒 (伴发 热)
热毒壅结 营卫阻滞
卫外之气不得畅行 毒热壅盛
痛处固定不移
有痛处 (伴局部
毒热壅结局部
焮热红肿)
7
第2条
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 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8
讲释义解 介绍论以述触痈诊肿辨初痈起肿的成脉脓证与。否的方法。
凡见痈肿,想知其有脓无脓,可用手 轻掩于痈肿上,局部有热感者,为毒已聚, 故有脓,此即《灵枢·痈疽》篇所谓“热 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之意”;无热感者, 为毒未聚,故为无脓。
主症: 小便自调—病位在肠而不在膀胱 热毒壅聚,营卫郁阻,邪正交争—发热、恶寒、自汗 热伏血瘀,邪气急实,脓尚未成—脉迟紧有力
治法: 脓未成,可下之—攻下通腑,荡热解毒,逐瘀消痈 脓已成,不可下 大黄、芒硝—荡涤实热,宣通壅滞
方药: 大黄牡丹汤 丹皮、桃仁—清热凉血,活血逐瘀 瓜子—散结消痈
15
复习思考题
9
第3条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 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 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
薏苡仁 附子 败酱
10
提要
论述肠痈脓已成的证治。
11
讲解
病机:热毒蕴结于肠,痈脓已成,气血郁滞,阳气不足。
主症:
营血不能运行于肌表—其身甲错(皮肤干燥粗燥) 血瘀气滞—腹部紧张,但按之濡,局部如肿状 脓已成,病变局限—全身不发热 阳气不足,正不胜邪—脉数无力
5
第1条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 寒者,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6
讲释义解 论述论痈述肿痈初肿起初的起脉的证脉。证。
脉浮数:风热束表,正气达表而抗邪
发热恶寒,发热为主:风热阳邪袭表,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

一、疮痈 (一)疮痈初起脉证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 处,当发其痈。(1)
诸浮数脉 一般脉浮数 应当发热 为表热 而反洒淅恶寒—以害冷为主 若有痛处—身上有固定痛点 局部肿、热或红
当发其痈
(二)痈肿辨脓法 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 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2) 有脓—手触之发热、软、指起即复、红 痈肿 无脓—触之不热、硬、指起不复、不红
浸淫疮—感染湿热毒邪—黄连粉—清利湿热解毒 (外敷)
二、肠痈 (一)脓成证治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 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 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3)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 上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 半,顿服。小便当下。
肠痈之为病 痈病日久 其身甲错 瘀热壅聚 局部皮肤失养 腹皮急 按之濡 气血郁滞在腹 如肿状 化脓但无积聚 腹无积聚 身无热 病在局部 脉数 热毒内结
肠痈者 少腹肿痞 热毒壅聚少腹 大黄 攻下瘀 按之即痛 局部压痛 热 如淋 如淋证 芒硝 小便自调—小便正常 可下之—大黄 牡丹皮—凉血 时时发热 营卫郁滞 牡丹汤 活血 自汗出 不和 桃仁—活血 复恶寒 正邪抗争 瓜子—排脓消 其脉迟紧—肠痈早期 痈 脓未成—内热不重
三、浸淫疮治法 浸淫疮,黄连粉主之。(8)
薏苡仁—排 脓消 痈清 热 肠痈—薏苡附子 附子—振奋 化脓 败酱散 阳气 散结 败酱草—清 热解 毒排 脓
(二)脓未成证治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 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復恶寒。其脉迟紧者, 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 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4) 大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 牡丹一两 桃仁五十个 瓜子半升 芒 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 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治第十八 金匮 课件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治第十八 金匮 课件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节 金 疮
金疮:是刀斧等金属器械所致的外伤疾患。 【原文】问曰:寸口脉浮微而涩,法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者云何?答曰:若身有 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5) 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6) 【主症】 外伤局部出血,疼痛,或见脉浮微而涩。 【病因病机】 刀斧等金属器械损伤局部肌肉筋骨,致营血不能循经脉而运行,故见 出血及疼痛。脉浮微而涩,是阳气不足,阴血匮乏,血脉不充之象。 【治法】 活血止血。小伤取散外敷;较大的外伤,可取适量散剂外敷和内服,以恢 复经脉肌肤断伤,使营血通畅无阻。 【方药】 王不留行散 王不留行性味苦平,主治金疮,有止血、祛瘀作用; 蒴藋细叶(异名接骨草)性味甘酸温,可续筋脉,疗折伤,活血散瘀,《长沙 药解》谓:“行血通瘀,消瘀化凝”; 桑东南根白皮性味甘寒,《本经》谓:“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 绝,补虚益气。”前三味阴干烧灰存性,取其黑能入血止血。 黄芩、芍药清瘀热,和阴血; 干姜、川椒和阳气,行瘀血; 厚朴行滞利气,以助血行; 甘草调和诸药,并能解百毒,生肌肤。 诸药合用有消瘀、止血、镇痛及续筋脉之效。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 八
伤寒金匮教研室 张建荣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 本篇论疮痈、肠痈、金疮、浸淫疮四种疾病证治,因均属外科疾患, 故合篇讨论。
• 第一节 疮 痈 • 疮痈:本篇又名痈肿。 • 【原文】诸浮脉数,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 其痈。(1) • 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 者为无脓。(2) • 排脓散方: • 枳实十六枚,芍药六分,桔梗二分。 • 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 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 排脓汤方: • 甘草二两,桔梗三两,生姜一两,大枣十枚。 •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PPT课件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PPT课件

-
8
•脉浮—主表
发热(较重)

外感
•数—主热
恶寒(较轻)
•反洒淅恶寒—卫气被遏不能温煦,恶寒重,
脉证不尽符。
•若有痛处,当发其痛—热毒壅塞,营卫阻滞。
-
9
(二)辨别痈肿有脓无脓的方法
[原文2]师曰:诸痈肿,欲知其有脓无脓, 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 脓。
-
10
二、 肠痈
(一) 脓未成证治
-
12
(二) 脓已成的证治
[原文3]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 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 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 败酱散主之。
-
13
身甲错——营血郁滞,腐化成脓,肌肤 失养。
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 —痈脓内结,气血郁滞。
身无热——热聚脓成,营卫不郁。 脉数——阳气不足,正不胜邪。 治法——排脓消肿,振奋阳气。
从四肢流来入口,不可治治—病邪
向内攻,难治
(二)治疗
[原文8]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成因:湿热火毒。
黄连——泻心火,清热燥湿解毒。
-
17
思考题
(1)疮痈初起的脉证是什么?有脓和 无脓的区别怎样?
(2)薏苡附子败酱散与大黄牡丹汤证 治异同?
-
18
(二)肠痈:肠长痈。 (三)浸淫疮:初起形如粟米,瘙痒不
止,搔破流黄水,蔓延迅速,浸淫成水。
-
5
二、合篇意义
三病均属于外科范围,故 合为一篇讨论。
-
6
原文讲解
-
7
一、 痈肿
(一)痈肿初起时的脉证和病机
[原文1]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 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①痈。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1)▲【原文】(发病与预防)--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2) 【原文】(病因—反常气候)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

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

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

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此为至而太过也。

(8)(病因-疾病分类与病邪特性)问曰:阳病有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腰脊臂脚掣痛。

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

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

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

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榖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倪海厦博士讲金匮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倪海厦博士讲金匮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倪海厦博士讲金匮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我们继续介绍第十八篇。

第十八篇,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治第十八。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首先呢,大家来看这个条辨,他说脉是浮数的,应当发热,诸位在读伤寒论的时候,唉,老师这个脉是浮是数代表病在表嘛,对不对?照理说是发热,发热啊就是表证啊,可能是麻黄汤,可能是桂枝汤,可能是葛根汤,不一样。

现在呢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就知道他是有痈,痈就是里面化脓了,哦,化脓了,所以脓是在体表,你只要摸到浮数脉,代表病在表,病在表,哦,那正常如果是感冒就会发热,但是没有,而且他不但的怕冷,而且有痛点,你一摸他的皮肤,哎,我痛在胸部这边,痛在背后,或者是痛在手臂这边,就是那个地方要准备化脓了。

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这个师,张仲景说了:所有的痈肿,痈,化脓的地方,你知道他有脓无脓,手去摸他,这句话讲的很好,用手摸他的时候,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这个脓出现的地方呢?可能是你的腹膜炎,腹膜炎可能是盲肠破裂,或者是胆破裂,但是基本上呢诊断呢?就是热,手摸上去是热的。

这个肝呢,这是总胆管,它是有两根在这边,胆在这边,如果胆结石在这边,堵的很大,胆汁不断的下来,你又没有办法开刀,没有去开刀,或者是西医没有处理,过去呢,几千年来,也没有西医处理。

这个一旦越来越大,不能大的时候膨胀好像气球一样,有一天,卟,破掉了!在持继扩张还没有破的时候,他是非常的痛,这个痛呢,非常的强,强烈的痛,那外症上面,我们可以看到痛在右肋这个地方,会痛到背后去,痛到肩膀上,因为胆经走到肩膀上,然后你左腿呢?阳陵泉下一寸的地方可以找到压痛点,当你痛痛痛到一破裂,破裂的时候痛没了,所以痛不是来自发炎,痛是压力,因为你一直在里面膨胀膨胀,膨胀到后来没有办法膨胀的时候,破掉,一破掉,压力释放掉了,释放掉了痛当场就没有。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稿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稿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稿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这一章讲疮痈,就是一般的疮痈。

还有肠痈,咱们现在说的阑尾炎也属于这一类。

浸淫病,这个浸淫病啊,就是平时说的黄水疮。

这个疮痈,它是两种,痈是痈,疮是金疮,里头有金疮,它是这么几种病。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这就一般疮痈的一个脉证。

这个"浮数",就是表有邪脉浮而数嘛。

这依法呢"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这是痈脓之变。

头前咱们讲的那个肺痈,你们看看大概就有,桔梗汤就是,他是"脉数,振寒",这是有脓的一种反应,他不发热,这就是古人说的疮热,在这里头,外面不发热,但是而反恶寒,这就是一般发疮热的一种反应。

"若有痛处",假设你身体有哪个地方疼,那肯定那地方要发痈,"当发其痈"。

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这就是一般的疮痈发红肿的阶段,看看有脓没脓的一种诊断的法子。

"诸痈肿",一般的痈肿都在内。

古人那时候他是,现在容易了把它割开看看,那时候是从外边看的。

"欲知有脓或无脓",就拿手,"掩肿"就是抚按这个肿得的地方,如果要是有热,那就是有脓,如果抚按这个肿的地方没有热,那就是没化脓呢。

这两节都是指的一般的疮痈说的。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腹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我们在头前虚劳里头,大黄蛰虫丸,它是有这种证候,其身甲错,面目俱黑,这是瘀血的一种证候。

那么这个肠痈起码也是有瘀血的问题了,在中医看。

"腹皮急",腹皮就是肚皮了,拿手按,虽然比较拘急,但是按之非常的柔软,"按之濡",就像有肿状似的。

这说明虽然外头这个腹皮呀,外头虽然有些弦急的样子,但是按里头很软,就像有所肿的样子。

19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19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 并治第十八
概述
合篇意义: 专篇论述外科疾病。 包括痈肿、肠痈、金疮(金创)、浸淫病
肠 痈
概念
指痈肿发生在肠,症见少腹肿痞,按之即痛,
甚则肠内有痈脓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辨证分型:脓成、脓未成
原文分析
【原文】 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
【方药】薏苡附子败酱散
薏苡仁十分——清热利湿排脓,开壅利肠胃 附子二分——振奋阳气,辛热散结 败酱五分——解毒清热,破瘀排脓 【功效】排脓消痈,振奋阳气 【按语】 1.煎服法 2.对方后注“小便当下”的理解 【临床应用】
二、脓未成证治
【原文】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 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 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 汤主之。(4)
败酱散主之。(3)
【解析】 肠痈之为病——辨病 其身甲错——提示病机与瘀血有关
【病机】营滞于中,血燥于外
腹皮急,按之濡——肠生痈脓,腹皮紧张,但按之软
【病机】气血瘀滞于里
如肿状,腹无积聚——属内痈,非积聚
【病机】腐溃成脓
身无热,脉数——肌肤无热,脉数无力
【病机】阳气不足,正不胜邪
补充症状——面色青黄,四肢欠温 此为肠内有痈脓——明确诊断
大黄牡丹汤 荡热解毒,消瘀排脓 逐瘀攻下
【习题】
1. 名词术语解释:肠痈
2. 试述肠牡丹汤主之 大黄、芒硝――荡涤实热,宣通壅滞
丹皮、桃仁――凉血逐瘀
瓜仁――排脓消痈 【功效】荡热解毒,消瘀排脓,逐瘀攻下 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 ――指肠痈后期,气血壅滞,腐溃成脓,体虚脉

大黄牡丹汤

大黄牡丹汤

简介大黄牡丹汤,中药方剂名称。

出自《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该方治症属于热毒蕴结于肠,气血瘀滞不通而成。

该方是以活血祛瘀兼以清热为法,从而取得散结消肿之功。

方中大黄清热解毒,祛瘀通便;丹皮凉血散瘀为君,芒消助大黄清热解毒,泻下通便为臣;桃仁、丹皮活血化瘀为佐,冬瓜仁排脓散结为使。

五味合用,共奏泻热逐瘀,散结消痈之功。

中药方剂说明【来源】《金匮要略》卷中。

【方歌】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烊化芒;肠痈初起痛拒按,散结消肿服之康。

【趣记】黄涛担冬瓜忙对照:黄桃丹冬瓜芒【组成】大黄12克(四两)牡丹皮3克(一两)桃仁9克(五十个)冬瓜仁30克(半升)芒硝9克(熔化)【用法】水煎,芒硝溶服(上药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渣,纳芒硝,再煎沸,顿服之)。

【功效】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

证见少腹肿痞,按之痛如淋,小便自调,发热恶寒,自汗出,或右足屈而不伸,苔黄腻,脉滑数。

方解方论肠痈初起。

多由湿热郁蒸,气血凝聚,热结不散所致。

湿热邪毒内结肠腑,血气凝滞,则右少腹疼痛拒按;热盛肉腐,脓液内蓄,故局部肿痞;病在肠,与膀胱气化无干,故小便仍能自调,至于时发热、自汗出而恶寒,系正邪相争,营卫失调使然。

六腑以通为用。

故当泻热破淤,促其消散。

方中大黄泻火逐瘀,通便解毒;丹皮凉血清热,活血散瘀,二者合用,共泻肠腑湿热瘀结,为方中君药。

芒硝软坚散结,协大黄荡涤实热,促其速下;桃仁性善破血,助君药以通淤滞,俱为臣药。

冬瓜仁清理利湿,导肠腑垢浊,排脓消痈;是为佐药。

本方攻下泻热与逐瘀并用,使结瘀湿热速下,痛随利减,痈肿得消,诸症自愈。

编辑本段临床应用辨证要点该方以少腹肿痞,按之痛如淋,右足屈伸不利,小便自调,苔黄,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临证加减热毒重,加蒲公英,金银花,败酱草,血瘀重,加赤芍、乳香、没药。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原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上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晓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泻有余,是其义也。

馀脏准此)。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

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炙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为脏腑皮肤之纹理也。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

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若冷者死。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

色黄者胸上有寒也。

色白者亡血也。

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师曰:病人语声寂寂然喜警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

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

息引胸中上气者咳。

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则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

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

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

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金匮要略》通读本原文诵读版】

【《金匮要略》通读本原文诵读版】

【《金匮要略》通读本原文诵读版】金匮要略通读本第一节,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原文】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一作筑筑而弦。

《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9)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7)【原文】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1)【原文】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11)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原文】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12)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原文】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

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13)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原文】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

者,此名湿痹。

《玉函》云中湿。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14)【原文】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18)【原文】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20)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原文】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21)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原文】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排脓汤在伤寒论原文

排脓汤在伤寒论原文

排脓汤在伤寒论原文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金匮要略·疮痈肠痒浸淫病脉症并治第十八》(排脓散与排脓汤原文中均未提及,两方列于王不留行散之下而取名为“排脓”,因此均系治疗金疮化脓之疾的方剂。

)【组成与用法】枳实十六枚芍药六分桔梗二分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糅合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功效】调和气血排脓。

一四O。

排脓汤【组成与用法】甘草二两桔梗三两生姜一两大枣十枚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

【功效】益气排脓。

【医案】1.带下初诊:2006年11月22日。

彭某,28岁,带下量多如水2年有余,阴痒反复发作,伴小腹隐痛,腰部酸痛,月经周期基本规则,经量中等,色鲜红,一周净,纳便正常。

末次月经11月12日来潮。

B超检查无殊。

生育史:1-0-2-1。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中度糜烂,宫体前位,正常大小,活动,质中,压痛,两侧附件压痛。

西医诊断:(1)慢性子宫颈炎。

(2)慢性盆腔炎。

治法:清热解毒,排脓。

方剂:排脓散合排脓汤加味。

枳实10g芍药10g桔梗9g甘草9g生姜4片大枣6个贯众20g土茯苓15g蒲公英15q海嫖蛸20q白芷10q白果10g,5剂。

二诊:2006年12月1日。

带下消失,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以善后。

2.带下初诊:2005年9月24日。

缪某,26岁,因未避孕未孕7个月就诊,平时带下不多,色白,无异味,经期过长,须用药之后方止。

妇科检查诊断为慢性盆腔炎(宫体和左侧附件压痛)。

在治疗过程中已经连续使用清理湿热中药20多剂,自诉带下量多4天,如糊状,无阻痒,无臭气。

舌边尖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清热解毒,健脾排脓。

方剂:排脓散合排脓汤加味。

枳实10g生芍药10g桔梗9g甘草6g生姜4片大枣6个贯众20g草藤12g土茯苓15g海螵蛸20g,6剂。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原文朗诵解读】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原文朗诵解读】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原文朗诵解读】I导读:2018年,中医书友会每周两期《伤寒诵读》,用一年时间和大家完成了伤寒记诵。

今年,咱们正式开始《金匮诵读》,也是每周两期,我们一起记诵《金匮要略》。

第十八篇: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灵兰·用耳朵学中医》白云出岫诵读•正文: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腹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右三味,杵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

小便当下。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

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

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

大黄牡丹汤主之。

大黄牡丹汤方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十个瓜子半升芒硝三合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问曰:寸口脉浮微而涩,然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者云何?答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

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王不留行散方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蒴藋细叶十分(七月七日采)桑东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甘草十八分川椒三分(除目及闭口者,去汗)黄芩二分干姜二分芍药厚朴各二分右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勿令灰过,各别杵筛,合治之为散,服方寸匕。

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

如风寒,桑东根勿取之。

三物皆阴干百日。

排脓散方枳实十六枚芍药六分桔梗二分右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排脓汤方甘草二两桔梗三两生姜一两大枣十枚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

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

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金匮要略课件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金匮要略课件

原文讲解
一、 痈肿
(一)痈肿初起时的脉证和病机
[原文1]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 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①痈。
① 其:作语助词,无意义。
•脉浮—主表
发热(较重)

外感
•数—主热
恶寒(较轻)
•反洒淅恶寒—卫气被遏不能温煦,恶寒重,
脉证不尽符。
•若有痛处,当发其痛—热毒壅塞,营卫阻滞。
(二)辨别痈肿有脓无脓的方法
[原文2]师曰:诸痈肿,欲知其有脓无脓, 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 脓。
二、 肠痈
(一) 脓未成证治 [原文4]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
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 复恶寒。其脉沉紧者,脓未成,可下之, 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 大黄牡丹汤主之。 ①肿痞:指肠痈之形肿于外而满痞于 内。
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可治—病邪由内向外, 易治
从四肢流来入口,不可治治—病邪
向内攻,难治
(二)治疗 [原文8]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成因:湿热火毒。 黄连——泻心火,清热燥湿解毒。
思考题
(1)疮痈初起的脉证是什么?有脓和 无脓的区别怎样?
(2)薏苡附子败酱散与大黄牡丹汤证 治异同?
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热毒内聚,营 血瘀结在肠,经脉不通。
小便自调——病在肠中,未及膀胱。 发热,自汗出,复恶寒——热聚于里,营血
郁滞,卫气不畅行,正邪相争。
脉沉紧,脓未成——热伏血瘀,脓未成。 治法:可下之——破瘀逐血泻下。 当有血——泻下恶血 脉洪数,脓已成,不可下——热聚肉腐,慎
身无热——热聚脓成,营卫不郁。 脉数——阳气不足,正不胜邪。 治法——排脓消肿,振奋阳气。
肠痈 脓未成: 脉迟紧,寒热 触诊 痞硬 脓已成: 脉数,无热 濡软 薏苡仁——开壅泄浊除湿 附子——振奋阳气,辛热散结 败酱——破瘀排脓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1)▲【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2)【原文】极热伤络。

(13)【原文】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

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

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3)【原文】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4)【原文】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15)【原文】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17)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原文】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中医专业金匮要略教案第18讲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中医专业金匮要略教案第18讲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参考书籍
或网址
21世纪课程配套教材《金匮要略教与学》
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金匮要略》(案例版)
课后分析与小结
本篇所论外科病的辨证与方治对后世外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复习提问:肺痈来自发病机理。2、主要内容
(1)痈肿初起脉证及辨脓法。
(2)肠痈脓已成与脓未成证治。
(3)浸淫疮治法。
3、小结
肠痈辨证论治,与西医急慢性阑尾炎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
1、疮痈初起的脉证是什么?有脓和无脓的区别怎样?
2、薏苡附子败酱散与大黄牡丹汤证治异同?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新进展或补充教学内容
肠痈的现代治疗研究进展
教具
多媒体
专业词汇
疮痈(ChuangYong);肠痈(Chang Yong);浸淫疮(Jinyin Chuang);大黄牡丹汤汤(Dahuang Mudan Tang);薏苡附子败酱散(Yiyi Fuzi Baijiang San)
教学内容
1、导言
授课章节
第十八讲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授课对象
授课时数
1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教学目的
与要求
【掌握】肠痈的辨证论治。
【熟悉】痈肿的辨证。
【了解】痈肿、肠痈、金疮、浸淫病的概念。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教学重点
肠痈脓未成与脓已成辨证论治
教学难点
薏苡附子败酱散与大黄牡丹汤证治鉴别和临床应用
解决方法
着重讲授、深入剖析、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并治第十八
一、疮痈
1.疮痈初起的脉证
诸浮脉数,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1)
脉证:
诸浮脉数,应当发热:浮数脉多为表热证。

反洒淅恶寒:卫气不能畅行,卫外失温。

若有痛处,当发其痈:热毒壅塞,营卫郁滞,故局部红肿热痛。

关键点:脉浮数,而洒淅恶寒。

2.痈肿辨脓法
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2)
辨脓法:以手掩于痈肿上,热感明显者,为毒已聚,有脓;无热感者,是热毒未聚,无脓。

二、肠痈
1.脓成证治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3)
病机:热毒内聚少腹局部,血肉腐败成脓。

主症:其身甲错,少腹局部腹皮紧急隆起,按之濡软。

治法:排脓消痈,振奋阳气。

方药:薏苡附子败酱散。

薏苡仁:甘淡微寒,重用可清热排脓开壅利肠胃;
附子:辛甘大热,可振奋阳气,辛热散结;
败酱:辛苦微寒,以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2.脓未成证治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

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

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

大黄牡丹汤主之。

(4)
病机:为热毒内聚,正邪交争,营血瘀结肠中,经脉气血不通。

主症:
时时发热,恶寒,自汗出,少腹肿痞,按之疼痛如淋,小便自调,脉迟紧有力。

治法:荡热逐瘀攻下。

方药:大黄牡丹汤。

大黄、芒硝:荡涤实热,开通壅滞,以畅下行之路;
丹皮、桃仁:凉血、活血、逐瘀;
冬瓜仁:化浊利湿,排脓散痈。

3.大黄牡丹皮汤与薏苡附子败酱散证鉴别
第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