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 痈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方案-肠痈

中医护理方案-肠痈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气滞血瘀证: 脘腹胀闷,脐周疼痛阵作,随即转移至右下腹,按之剧,恶心欲吐,舌质正常或暗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

2、瘀滞化热证: 腹痛较剧,右少腹硬满,按之痛甚,或可扪及压痛之肿块,发热,自汗,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热毒炽盛证: 腹痛更其,弥漫全腹,腹皮硬,手不可近,壮热自汗,大便秘结,小门复制全舌质红绛,舌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腹痛1、观察腹痛的特点,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有无压痛、反跳痛。

2、腹痛甚时可遵医嘱用黄金如意散外敷右下腹,每日1-2 次。

3、中药灌肠: 可采用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中药灌肠,每次200ml,每日2次。

(二)、恶心、呕吐1、观察恶心、呕吐的频次及呕吐物的性状、颜色、气味和量。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

3、呕吐患者汤药宜少量频服,服药前生姜汁数滴滴于舌面或姜片含于舌下,以减轻呕吐。

4、遵医嘱艾灸神阙、中脘、内关等。

5、遵医嘱按摩内关、中脘等穴以缓解症状。

(三)、腹胀1、术后病人,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2、术后肠道功能未恢复患者遵医嘱艾灸,取穴神阙、中脘、双天枢等。

(五)、发热1、观察患者体温变化。

2、保持皮肤清洁,汗出后及时擦干皮肤、更换衣被,忌汗出当风。

3、遵医嘱取合谷、曲池或尺泽放血。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1)恶心呕吐者宜浓煎频服(2)服用含有大黄成份的中药后,要注意观察大便的次数及性质,尤其年老体弱患者。

2、中药外治法(1)腹部有包块者,可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用水或蜜调成糊状,外敷右下腹。

(2)针灸疗法:具有促进肠蠕动、促使停滞物的排出、改善血运、止痛、退热、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等作用。

主穴:双侧足三里或阑尾穴。

配穴:发热加曲池、合谷或尺泽放血;恶心、呕吐加内关、中脘:剧痛加天枢;腹胀加大肠腧、次髎。

均取泻法,每次留针0.5-1 小时,每隔15 分钟强刺激1 次,每日 2 次。

中医优势病种肠痈疗效分析评估总结及优化治疗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肠痈疗效分析评估总结及优化治疗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肠痈疗效分析评估总结及优化治疗方案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

其中,肠痈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在其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对中医在肠痈治疗中的疗效进行分析、评估、总结,并提出优化的治疗方案。

肠痈是指大肠的炎症性病变,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血等。

中医学将肠痈归类为“痞满”、“下注”、“脾虚湿盛”等证候。

中医治疗肠痈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中医药治疗肠痈的疗效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药的治疗作用持久,能够调整人体内部的功能状态,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从而使肠痈症状得到缓解。

其次,中药的药物组合是根据病情的不同而调整的,可以根据病情的轻重选择不同的药物组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另外,中药还能够调节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增强人体对于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从而减少肠痈的发生和复发。

针灸是中医治疗肠痈的常用方法之一,其疗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灸能够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脏腑功能,从而改善肠痈症状。

其次,针灸能够调整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减少肠痈的发生和复发。

另外,针灸还能够缓解肠痈引起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推拿是中医治疗肠痈的常用方法之一,其疗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推拿能够刺激胃肠道的蠕动,促进消化吸收,从而改善肠痈症状。

其次,推拿能够调整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脏腑功能,从而改善肠道动力学,减少肠痈的发生和复发。

另外,推拿还能够缓解肠痈引起的腹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优化治疗方案方面,中医治疗肠痈可以进一步整合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形成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首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例如对于肠道蠕动功能减退较为明显的患者,优先选择推拿疗法;对于肠道炎症反应较为明显的患者,优先选择针刺疗法。

其次,鼓励患者在治疗的同时进行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从而减轻肠痈症状。

肠痈名词解释

肠痈名词解释

肠痈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肠痈吗?肠痈啊,简单来说,就好像肚子里藏了一场激
烈的战斗!比如说,你的肠道就像是一条繁忙的街道,本来一切都好
好的,车水马龙,秩序井然。

可突然呢,有一些坏家伙闯了进来,开
始捣乱,这就引发了大混乱呀!
肠痈其实就是肠道发生了化脓性感染。

哎呀呀,这可不是小事儿啊!就像你家里突然进了一群捣乱的小怪兽,把一切都弄得乱七八糟的。

这时候,你的肚子可就遭罪啦!会感觉到疼痛,可能还会发烧,甚至
会有其他不舒服的症状呢。

想象一下,你的肠道是一个美丽的花园,本来花朵盛开,生机勃勃。

但肠痈一来,就像是一场暴风雨席卷了花园,花朵被打得七零八落。

这多让人难受啊!
我记得有一次,我朋友突然肚子疼得厉害,去医院一检查,医生说
可能是肠痈。

当时可把他吓坏了,一直在那念叨:“哎呀,这可咋办呀!”后来经过治疗,慢慢地才好起来。

你说这肠痈是不是很烦人?
其实啊,肠痈的发生是有原因的。

就像路上出车祸,肯定是有某些
因素导致的呀。

可能是饮食不注意,吃了太多不干净的东西;也可能
是身体抵抗力下降了,让那些坏细菌有机可乘。

那怎么预防肠痈呢?这可得好好注意啦!首先,饮食得规律、干净,别啥都往嘴里塞。

其次,要多运动,让身体棒棒的,抵抗力强起来。

还有啊,要注意休息,别老是熬夜,把身体都搞垮了。

总之,肠痈可不是开玩笑的,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呀!可别不当回事,等真的得了才后悔莫及。

所以呀,平时一定要多注意自己的身体,好好保护我们的肠道这个“小花园”,别让肠痈这个“暴风雨”来捣乱!。

中医学-肠痈

中医学-肠痈

肠痈肠痈是指发生于肠道的痈肿,属内痈范畴。

临床上西医的急性阑尾炎、回肠末端憩室炎、克罗恩病等均属肠痈范畴,其中以急性阑尾炎最为常见。

本节所讲的肠痈则专指急性阑尾炎。

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为多,男性多于女性,占外科住院病人的10%~15%,发病率居外科急腹症的首位。

病因病机1.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嗜食生冷、油腻,损伤脾胃,导致肠道功能失调,糟粕积滞,湿热内生,积结肠道而成痈。

2.饱食后急剧奔走或跌仆损伤致气血瘀滞,肠道运化失司,败血浊气壅遏而成痈。

3.寒温不适外邪侵入肠中,经络受阻,郁久化热成痈。

4.情志所伤郁怒伤肝,肝失疏泄,忧思伤脾,气机不畅,肠内痞塞,食积痰凝,瘀结化热而成痈。

上述因素均可损伤肠胃,导致肠道传化失司,糟粕停滞,气滞血瘀,瘀久化热,热盛肉腐而成痈肿。

诊断要点1.转移性右下腹疼痛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伴恶心、呕吐、发热。

初期腹痛多起于脐周或上腹部,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

70%~80%的病人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但也有一部分病例发病开始即出现右下腹痛。

2.右下腹局限性压痛压痛点通常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可随阑尾位置变异而改变,但压痛点始终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

两侧足三里、上巨虚穴附近(阑尾穴)可有压痛点。

3.血常规检查初期,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在酿脓期和溃脓期,细胞计数常升至18×109/L以上。

盲肠后位阑尾炎可刺激右侧输尿管,尿中可出现少量红细胞和白细胞。

类证鉴别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穿孔后溢液可沿升结肠旁沟流至右下腹部,似急性阑尾炎的转移性腹痛。

病人多有溃疡病史,突发上腹剧痛,迅速蔓延至全腹,除右下腹压痛外,上腹仍具疼痛和压痛,腹肌板状强直,肠鸣音消失,可出现休克。

多有肝浊音界消失,X线透视或摄片可有腹腔游离气体。

如诊断有困难,可行诊断性腹腔穿刺。

宫外孕破裂常有急性失血症状和下腹疼痛症状,有停经史,妇科检查阴道内有血液,阴道后穹隆穿刺有血等。

《中医科》肠痈证治(急慢性阑尾炎)

《中医科》肠痈证治(急慢性阑尾炎)

《中医科》肠痈证治(急慢性阑尾炎)肠痈,疾病名。

痈疽之发肠部者。

出《素问·厥论》。

肠痈为外科常见急腹症,属急腹症范畴。

多因饮食失节,暴怒忧思,跌扑奔走,使肠胃部运化功能失职,湿热邪毒内壅于肠而发。

因饮食不节、湿热内阻,之败血浊气壅遏于阑门而成。

以持续伴有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肌紧张、反跳痛为特征。

可发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率居外科急腹症的首位。

病因病机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油腻,生冷不洁之物,损伤肠胃,湿热内蕴于肠间;或因饮食后急剧奔走,导致气滞血瘀、肠络受损;或因寒温不适、跌仆损伤、精神因素等均可导致气滞、血瘀、湿阻、热壅、瘀滞、积热不散、血腐肉败而成痈肿。

现代医学认为,阑尾腔梗阻和细菌感染是肠痈的主要发病原因。

临床表现1.轻症初起上腹部或脐周作痛,阵发性钝痛,数小时后疼痛转移至右下腹部,逐渐加重,伴有恶寒发热,恶心呕吐,便秘,腹胀,溲赤,苔黄腻,脉洪数。

2.重症痛处固定不移,痛势加剧,腹肌紧张拘急,拒按,局部可触及局限性肿物,高热不退,属肠痈重症,应采取综合疗法。

辨证施治1.瘀滞型(1)证候初为脘腹闷胀,绕脐疼痛阵作,随即转移至右下腹,按之痛剧,腹皮微急,恶心欲吐,嗳气纳呆。

不寒不热或微热,或恶寒,大便正常或便秘,尿清或黄。

舌质正常或暗红,舌苔薄白或微黄,脉迟紧或弦略数。

本证相当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轻型化脓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消散后期。

(2)治则化瘀行滞,清热解毒。

1)方药生大黄、牡丹皮、桃仁、厚朴、红藤、蒲公英、赤芍。

水煎服。

大便次数增多者,改生大黄为制大黄。

2)中成药①阑尾灵冲剂,热开水冲服。

②阑尾消炎灵胶囊,温开水送服。

③锦红新片,温开水送服。

④野菊花注射液,肌注。

3)单方验方川楝子、延胡索、牡丹皮、桃仁、木香、金银花、大黄。

水煎服。

血聚成块者加红藤。

2.湿热型(1)证候腹痛较剧,右下腹硬满,按之内痛,或可扪及有压痛之肿块。

伴有发热,口干渴,汗出,便秘尿赤。

肠痈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肠痈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肠痈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肠痈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肠痈是因热毒内聚,淤结肠中,而生痈成脓。

以发热,右少腹疼痛拘急,或触及包块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痈病类疾病。

本病多见于西医学所说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

【病因病机】素禀阑尾管道狭窄,或饮食不节,嗜食膏粱厚味,辛辣醇酒,酿生湿热,复因粪石、慢性肠道病变、虫积、腹内肿块等因素,致使肠道气血运行不畅,易于感受邪毒,湿热与邪毒相合,淤结肠中,气滞血瘀,血败肉腐,生痈化脓而成。

本病以热毒、瘀滞、脓毒蕴肠为主,故病性多属实证、热证。

本病若能早期发现,积极治疗,预后一般良好,若误诊失治,则病性加剧,可并发诸多急危重症。

【诊断要点】1.无论男女老幼均可发病,以10 一40 岁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较急。

2.均有腹痛,疼痛的程度和部位变化较多,开始可位于上腹,或脐周围,或全腹部,1-12 (一般4 一6 )小时后移至右少腹,呈持续性疼痛,痛处固定,压痛、反跳痛明显,伸直或牵拉右腿则痛增,病人行走时常将身体前弯,卧床时喜右髋轻屈位以减轻腹痛。

伴食欲不振,恶心或有呕吐,大便次数增多。

多有低热,或中等度发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9 ℃。

3 .腹部检查:右少腹麦氏点或其附近可有固定压痛点及反跳痛;压迫左少腹亦可引起右少腹疼痛;或令病人左侧卧位,右下肢伸直过度后伸,可引起右少腹疼痛;或嘱病人仰卧,髋、膝关节屈曲900,将股骨内旋,亦可引起右少腹疼痛。

右少腹或可触及包块。

4 .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均增高,分类多示核左移。

尿常规及胸、腹X 线透视一般正常。

B 型超声波检查有一定参考意义。

【类病鉴别】1 .肺热病:腹痛多不明显,尚有咳嗽、吐粘痰、胸痛,胸部体检及胸部X 线检查可资鉴别。

2 .暴泻:于腹痛前常先有恶心呕吐、腹泻,与肠痈先有腹痛不同,或水泻前常有腹部绞痛,压痛部位不固定,肠鸣音亢进等。

3 .肾瘅:先寒战高热,疼痛初起于右肾区,腹痛常伴有腰痛,脊肋骨有压痛,尿中有脓细胞或培养阳性等有助于诊断。

肠痈

肠痈

肠痈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本病多由进食厚味、恣食生冷和暴饮暴食等因,以致脾胃受损,胃肠传化功能不利,气机壅塞而成;或因饱食后急暴奔走,或跌仆损伤,导致肠腑血络损伤,瘀血凝滞,肠腑化热,瘀热互结,导致血败肉腐而成痈脓。

《外科正宗》卷三:“肠痈者,皆湿热瘀血流于小肠而成也。

由来有三:男子暴急奔走,以致肠胃传送不能舒利,败血浊气壅遏而成者一也;妇人产后,体虚多卧,未经起坐,又或坐草(胎产)艰难,用力太过,育后失逐败瘀,以致败血停积肠胃,结滞而成者二也;饥饱劳伤,担负重物,致伤肠胃,又或醉饱房劳,过伤精力,或生冷并进,……气血凝滞而成者三也。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外科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1).转移性右下腹痛初起上腹或脐周痛,数小时后疼痛转移并局限于右下腹。

70-80%的病人具有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

(2).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有的病人伴腹泻、里急后重、腹胀等。

(3).全身症状乏力、发热(达38度左右)、心率增快。

发生门静脉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黄疸。

(4).腹膜刺激征腹痛转移至右下腹部后,右下腹有局限性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

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多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

右下腹包块,提示阑尾脓肿形成。

(5).病理体征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腰大肌试验阳性、闭孔内肌试验阳性、直肠指检示子宫直肠凹或膀胱直肠凹有触痛。

(6).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尿检查一般正常,尿中少量红细胞提示阑尾与输尿管或膀胱靠近。

(7). B超、CT影象学检查可以发现肿大的阑尾或脓肿。

(二)证候诊断①气血淤滞证证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②湿热蕴结证证候:腹痛剧烈,右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肌紧张明显,但局限于右下腹,无扩散趋势。

肠痈护理常规

肠痈护理常规

肠痈护理常规【定义、病因】肠痈是以热毒内聚,淤结肠中,而生痂成脓。

多与饮食不节,饱食后急剧奔走或跌仆损伤、塞温不适、情志所伤等因素有关。

【常见辨证分型、主要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转移性右下腹疼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

I、湿热内蕴证初起上腹痛,或脐周疼痛,一般4-6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呈持续性疼痛,痛处固定,压痛、反跳痛明显,伴食欲不振,恶心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

多有低热,或中等度发热,甚至高热。

舌红苔黄腻,脉弦。

治以清热解毒,通里攻下,活血化瘀。

2、湿热未尽证闹尾炎术后,已矢气排便,腹痛已消失,但食欲不振,或有轻微恶心及口干,精神欠佳,手术切口轻微疼痛。

舌质淡红,苔微黄腻,脉海或滑。

治以清热化湿健脾,佐以行气活血。

3、气滞血瘀证阑尾炎术后,已欠气排便,腹箱已消失,术后4-5天又出现轻微疼痛、腹胀等症状,严Iit 者出现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舌质淡红,苔做黄,脉弦。

治以行气活血,通腑。

【病情观察要点】I、术前⑴腹痛: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是否有压痛、反跳病,是否拒按。

①腹痛多起于上腹部或脐周,数小时候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

少数患者发病即右下腹捕。

②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痂或胀痛。

⑵同肠道反应:观察纳呆、恶心、呕吐、便秘、腹泻怙况.⑶全身症状:一般较轻,主要有头痛、身软乏力、发热等。

2、术后⑴切口疼痛的性质、程度。

⑵体温变化情况⑶有血浆引流管,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的变化。

⑷肛门推气、排便情况变化。

【症状护理要点】1、疼痛⑴协助患者取半坐卧位。

⑵耳穴压丸,主穴:交感、神门等,配穴:三焦、皮质下、大肠等。

⑶术后腹带固定切口,指导患者咳嗽、打喷嚏时按压切口处。

⑷红外线或电磁波照射切口,以行气活血,减轻切口感疝,促进愈合。

2、恶心、呕吐⑴ΓI含姜片、陈皮。

⑵耳穴压丸,主穴:神门、交感等,配穴:目、大肠、小肠等。

⑶穴位按压内关、外关、足三里等穴。

3、发热⑴密切观察体温变化,适着衣被。

⑵高热者予以温水或酒精擦浴。

(3)也可针刺或穴位贴敷合谷、曲池等。

中医优势病种肠痈治疗策略探讨与实践

中医优势病种肠痈治疗策略探讨与实践

中医优势病种肠痈治疗策略探讨与实践作为一名幼儿相关工作多年经验的从业者,我深知儿童的健康成长对于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

在幼儿常见疾病中,肠痈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其治疗策略的选择对于疾病的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以中医优势病种肠痈治疗策略探讨与实践为主题,为大家分享一些我在工作中的经验和心得。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肠痈。

肠痈是肠道发生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常见于儿童。

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发热、呕吐、腹泻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腹膜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在中医理论中,肠痈属于“腹痛”、“湿热痢疾”等范畴。

中医治疗肠痈注重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

下面我将从中医角度探讨一下肠痈的治疗策略。

一、中医治疗肠痈的优势1.整体观念: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从整体出发,强调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在治疗肠痈的过程中,中医不仅关注疾病本身,还注重调整患者的整体状况,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2.辨证论治:中医治疗肠痈时,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等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式,有助于更好地解决患者的问题。

3.多种治疗手段:中医治疗肠痈时,可以采用中药内服、外敷、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

这些手段相互配合,有助于缓解患者症状,促进疾病恢复。

二、肠痈治疗策略探讨1.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肠痈的主要手段。

根据辨证结果,可以选择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里攻下等功效的中药。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桃红四物汤、大承气汤、五味消毒饮等。

还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加入一些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的中药,以增强治疗效果。

2.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腹痛、发热等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关元穴、天枢穴、足三里穴等。

3.推拿治疗:推拿治疗可以缓解肠道压力,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排便和排脓。

常用的手法有按揉法、摩腹法、推拿来回法等。

4.饮食调理: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肠痈中占据重要地位。

肠痈(化脓性阑尾炎)

肠痈(化脓性阑尾炎)

肠痈(化脓性阑尾炎)中医诊疗常规1.病名中医概念:肠痈是因热毒内聚,淤结肠中,而生痈生脓,以发热,右少腹疼痛拘急,或触及包块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痈病类疾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西医概念:化脓性阑尾炎是阑尾明显肿胀,壁内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可形成大量大小不一的微小脓肿。

腔内有脓性分泌物,浆膜高度充血并有较多脓性渗出物,形成局限性腹膜炎的一种外科急腹症。

(吴孟超,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73.)2.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主要分型有:“气滞血瘀”、“湿热蕴结”、“热毒炽盛”。

中医证型诊断:(1)气滞血瘀证:腹痛,绕脐作痛,或痛有定处拒按或有肿块。

发热不高,大便秘结,苔白腻,脉弦紧或涩或细。

(2)湿热蕴结证:腹痛拒按,发热,午后较甚。

口干渴,食欲不佳,便秘,尿黄赤,苔黄腻,脉弦数。

西医常规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转移性右下腹痛(女性包括月经史、婚育史);(2).体格检查:体温、脉搏、心肺查体、腹部查体、直肠指诊、腰大肌试验、结肠充气试验、闭孔内肌试验;(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如可疑胰腺炎,查血尿淀粉酶;(4).辅助检查:腹部立位X光片除外上消化道穿孔、肠梗阻等;有右下腹包块者行腹部超声检查,有无阑尾周围炎或脓肿形成;鉴别诊断:疑似右侧输尿管结石时,请泌尿外科会诊;疑似妇科疾病时,请妇科会诊。

3.治疗方法中医辨证治疗(非手术治疗或手术病人肛门排气后使用)1.气滞血瘀证:主症:腹痛,绕脐作痛,或痛有定处拒按或有肿块。

次证:发热不高,大便秘结,苔白腻,脉弦紧或涩或细。

治法:化瘀通结,清热解毒。

方药:阑尾化瘀汤加减大黄9g 牡丹皮9g 桃仁9g 延胡索9g 木香9g金银花15g 川楝子15 g 大血藤15g 青皮15g 辩证依据:气机不畅,胃肠结滞,气血凝滞,肠络不通表现为腹痛阵作,按之加剧,脘腹胀闷,恶心欲吐。

肠痈的中医护理常规

肠痈的中医护理常规

肠痈的中医护理常规中医院手术室李学华肠痈多因饮食不节,湿热内阻、情志不调、六淫入侵以致肠道传化失司,气血瘀滞、糟粕积滞化热生脓而发病。

病位在肠。

阑尾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临床表现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粘连二、临证护理(一)生活起居护理1、卧床休息,取半卧位。

禁食者予以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2、严密观察腹痛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腹部肌肉紧张度的变化及生命体征变化,做好记录。

3、手术治疗者,做好术前术后护理。

(二)辨证施护1、气滞血瘀证:表现为腹部胀痛、钝痛或隐痛。

右下腹压痛,拒按,舌淡红,苔薄白,脉缓或滑。

(1)、卧床休息,取半卧位以局限炎症。

(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不要进食产气食品,可进食清热活血作用药膳汤、粥类。

如:田七煲瘦肉汤等。

(3)、遵医嘱予以耳穴治疗或艾灸双足三里穴等。

2、邪热内蕴证:表现为腹痛持续,身热显著,痛而拒按,身热弛张,口渴不欲饮,尿黄、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数。

(1)、密切观察腹部体征,双柏散外敷右下腹。

(2)、发热时可遵医嘱行物理降温。

热退汗出后及时抹汗更衣,慎防风寒。

(3)、能进食者嘱其多饮水,可饮用清凉饮料,如茅根水,菊花茶、红萝卜、马蹄竹蔗水等。

(4)、中药内服宜微凉服。

3、热毒炽盛证:表现腹痛剧烈而拒按,压痛遍及全腹,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1)、调情志,安慰患者勿紧张,嘱患者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2)血压稳定者取半卧位以利于炎症局限。

(3)、中药宜凉服。

三、饮食护理1、如呕吐频繁或有腹膜炎者及手术前禁食、禁水。

2、饮食的原则是逐步过渡,以清淡易消化为宜。

肛门排气后酌情给予清淡易消化的少量流质,逐渐增加到全量流质,勿进牛奶,以免腹胀,逐渐改为进食半流质,然后恢复普通饮食。

3、恢复期可食高蛋白饮食,新鲜水果、蔬菜、禁烟酒,忌食肥甘厚腻,辛辣生冷,鱼蟹等物。

四、用药护理(1)、医嘱指导患者服药,重患者、年老体弱者须协助服药。

肠痈中医古文

肠痈中医古文

肠痈中医古文
一、肠痈中医古文之背景
中医里的肠痈可是很有意思的呢。

在古代啊,中医就对这个病症有了很多的研究。

肠痈呢,简单说就是肠道发生了痈肿之类的病症。

就像我们现在说的阑尾炎之类的情况在古代就归到肠痈这个范畴啦。

二、肠痈在古文中的记载
好多中医古籍都有提到肠痈。

这些古文中对肠痈的症状描述得很细致哦。

比如说患者可能会肚子痛,而且这个痛还不是一般的痛呢,是那种痛得死去活来的,可能还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

这古人的观察能力可真强,在没有现代仪器的情况下能把病症了解得这么透彻。

三、肠痈的中医治疗方法在古文中的体现
1. 用药方面
古文中有提到用大黄牡丹汤之类的方剂来治疗肠痈。

这个大黄牡丹汤里的大黄可是很厉害的药呢,它能够泻下攻积,就像把肠道里的那些热毒、瘀血之类的东西给排出去。

牡丹皮呢,可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这几味药
组合在一起就对肠痈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2. 针灸方面
古代中医也会用针灸来治疗肠痈。

他们会在一些特定的穴位上扎针,像足三里这个穴位,在治疗肠胃疾病方面就很常用。

通过针刺足三里,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缓解肠痈带来的疼痛,还能提高人体自身的抵抗力,让身体有能力去对抗这个病症。

四、肠痈中医古文的意义
这些关于肠痈的中医古文对我们现代医学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医在古代就有这么完善的理论体系。

我们可以从这些古文中挖掘更多的治疗思路,说不定还能研发出更好的治疗肠痈相关疾病的方法呢。

而且这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让我们了解到古人的智慧是多么的伟大。

中医古籍关于肠痈的章节

中医古籍关于肠痈的章节

中医古籍关于肠痈的章节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医古籍里的肠痈,这肠痈啊,就像是身体里的一场“内乱”。

想象一下,我们的肠道就像一个繁华的小镇,本来大家都安居乐业的。

结果突然来了一群捣乱的家伙,这就是肠痈。

在中医古籍里啊,肠痈被描述得可形象了。

它就像肠道里悄悄滋生的“小恶魔”,开始的时候可能就偷偷搞点小破坏,让人感觉肚子有点隐隐作痛,就像有个小老鼠在肚子里时不时地咬一口,不太疼但就是让你不得劲儿。

肠痈这个病啊,发展起来可不得了。

要是把肠道比作一条河,那肠痈就像是河里突然出现的礁石,阻碍了水流(气血的运行)。

气血就像那些勤劳的小船夫,本来要顺畅地运输各种物资(营养之类的),这下可好,被这“礁石”搞得晕头转向,船只乱撞。

古籍里对肠痈的症状描写也很有趣。

说腹痛的时候,那感觉就像有人在肚子里打鼓,而且不是那种有节奏的打鼓,是乱敲一气。

有时候痛得厉害,就像肚子里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拳击赛,肠子里的各个器官都被揍得嗷嗷叫。

中医对待肠痈的方法呢,那也是相当有智慧的。

就好比是派遣各路“大侠”去消灭这个“小恶魔”。

中药方剂就像是这些大侠们的武功秘籍,不同的药材组合在一起,发挥着不同的威力。

有的药材像勇猛的先锋,冲进去直接和病魔对抗;有的像智慧的军师,在旁边指挥着气血的运行,让它们更好地去围剿肠痈。

而且啊,中医看肠痈还特别注重整体。

不会只盯着肠道这个“战场”,而是会把整个人体当成一个大王国。

如果身体这个王国的其他地方有虚弱或者不协调的地方,就像王国的边境有漏洞或者内部有矛盾,都会影响到对肠痈的治疗。

要是从预防肠痈的角度来说呢,就像守护我们的小镇一样。

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有节。

如果暴饮暴食,那就像是突然往小镇里涌进一大堆垃圾和不受欢迎的人,很容易就给肠痈这个“小恶魔”创造滋生的环境。

中医古籍里对肠痈的记载,就像是一部充满智慧又有趣的故事集。

它让我们看到古人在面对疾病时的奇思妙想,也让我们知道,身体里的这些小病痛虽然有时候很折腾人,但在中医的智慧面前,就像那些小恶魔最终都会被正义的力量所打败。

中医外科疾病护理常规之肠痈护理常规

中医外科疾病护理常规之肠痈护理常规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寒 战等。
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表现、体征及辅助检查,如 血常规、腹部B超等,可明确诊断。
疾病发展与预后
疾病发展
肠痈初期,病情较轻,若及时治疗,预后良好;若病情发展,可出现脓肿、穿 孔等严重并发症。
预后
与病情轻重、治疗及时与否及个体差异有关。若治疗及时,预后较好;若治疗 不及时或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营养支持
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如静脉输液、肠内营养等,以增强 其身体抵抗力。
03
术后护理常规
术后观察与记录
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 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及
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伤口观察
注意观察手术切口的情况,包括切 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等,及时 更换敷料,保持切口清洁干燥。
02
术前护理常规
术前准备与评估
01
02
03
术前检查
协助患者完成相关术前检 查,如血常规、尿常规、 肝肾功能等,以评估患者 身体状况。
皮肤准备
做好手术区域的皮肤准备 ,如剃除毛发、清洁皮肤 等,以减少术后感染的风 险。
术前评估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 估,包括病史、体征、实 验室检查等,以确定手术 方式和风险。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预防感染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保持切 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的发生。
预防出血
密切观察切口周围有无出血迹象 ,如发现出血应及时采取止血措
施。
处理措施
如发生并发症,应立即报告医生 并协助处理,如感染、出血等。 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安慰工作,

肠痈中医护理方案

肠痈中医护理方案

腹泻便秘
患者可出现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腹部超声 、血常规等检查结果,可作出肠痈的 诊断。
鉴别诊断
肠痈需与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等 其他腹部疾病相鉴别。
02
中医护理原则
整体观念
01
02
03
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采 取有效措施缓解焦虑、抑 郁等不良情绪,增强患者 对治疗的信心和配合度。
06
康复与保健指导
功能锻炼与康复指导
腹部按摩
每天早晚进行腹部按摩,顺时 针方向轻柔按摩5-10分钟,有
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和排气。
适量运动
鼓励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如 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 ,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调整饮食
指导患者选择易消化、营养丰 富的食物,避免油腻、辛辣等 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肠痈多因饮食不节、外感湿热、 情志不畅等因素导致肠道气血瘀 滞,热毒内蕴,进而引发痈脓。
临床表现
腹胀
患者自觉腹部胀满,严重时可 影响呼吸。
发热
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多为低 热或中等程度发热。
腹部疼痛
疼痛部位多在右下腹,呈持续 性疼痛,可伴有阵发性加剧。
恶心呕吐
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
其他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措施
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提前制定预防措施。如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加强肢体功能锻炼,预防深 静脉血栓形成。对于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预防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发生 。
护理措施
对已发生的并发症,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如对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应抬高患 肢、制动,遵医嘱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并观察治疗效果。对于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患者,应立 即给予吸氧、心电监护等急救措施,并联系医生进行进一步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肠痈
肠痈是指发生于肠道的痈肿,属内痈范畴。

临床上西医的急性阑尾炎、回肠末端憩室炎、克隆氏病等均属肠痈范畴,其中以急性阑尾炎最为常见。

本节所讲的肠痈则专指急性阑尾炎。

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为多,男性多于女性。

约占外科住院病人的10%-15%,发病率居外科急腹症的首位。

肠痈病名最早见于《素问﹒厥论》:“少阳厥逆…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

《金匮要略》总结了肠痈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推出了大黄牡丹汤等有效方剂,至今仍为后世医家所应用。

本病的特点是: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伴恶心、呕吐、发热,右下腹局限性压痛。

【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嗜食生冷、油腻,损伤脾胃,导致肠道功能失调,糟粕积滞,
湿热内生,积结肠道而成痈。

2.饱食后急剧奔走或跌扑损伤致气血瘀滞,肠道运化失司,败血浊气雍遏而成痈。

3.寒温不适外邪侵入肠中,经络受阻,郁久化热成痈。

4.情志所伤郁怒伤肝,肝失疏泄,忧思伤脾,气机不畅,肠内痞塞,食积痰凝,瘀结
化热而成痈。

上述因素均可损伤肠胃,导致肠道传化失司,糟粕停滞,气滞淤血,淤久化热,热胜肉腐而成痈肿。

西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阑尾管腔阻塞和细菌入侵,导致阑尾血运障碍,细菌繁殖,炎症侵润,阑尾水肿、渗出、缺血、坏疽。

其致病菌多为肠道内的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

【诊断】
1.临床表现
(1)初期:腹痛多起于上腹部,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疼痛呈转移性、进行性加重。

约70%-80%的病人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的特点,但也有一部分病例发病开始即出现右下腹痛。

右下腹压痛是本病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通常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可随阑尾位置变异而改变,但压痛点始终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

两侧足三里、上巨虚穴附近(阑尾穴)可有压痛点。

一般可伴有发热(体温38℃左右),恶心纳减,舌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等。

(2)酿脓期:若病情发展,则腹痛加剧,右下腹明星压痛、反跳痛,局限性腹皮挛急;或右下腹可触及包块;壮热不退(体温39℃以上),恶心呕吐,纳呆,口渴,便秘或腹泻。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3)溃脓期:腹痛扩展至全腹,腹皮挛急,全腹压痛,反跳痛;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或似痢不爽;壮热自汗,口干唇燥;舌质红或绛,苔黄糙,脉洪数或细数。

(4)变证:①慢性肠痈:本病初期腹痛较轻,身无寒热或微热,病情发展缓慢,苔白腻,脉迟紧,或有反复发作病史者,多为阑尾腔内粪石阻塞所致。

②腹部包块:在发病4~5天后,身热不退,腹痛不减,右下腹出现压痛性包块(阑尾周围脓肿),或在腹部其他部位出现压痛性包块(肠间隙、隔下或盆腔脓肿),是为湿热瘀结、热毒结聚而成。

③湿热黄疸:本病发病过程中,可出现寒战高热、肝肿大和压痛、黄疸(门静脉炎);延误治疗可发展为肝痈。

④内、外瘘形成:腹腔脓肿形成后若治疗不当,少数病例可向小肠或大肠内贯穿,亦可向膀胱、阴道或腹壁穿破,形成各种内瘘或外瘘,脓液从瘘管排出。

2.实验室或其他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初期,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在酿脓期和溃脓期,白细胞计数常升至18×109/L以上。

盲肠后位阑尾炎可刺激右侧输尿管,尿中可出现少量红细胞和白细胞。

诊断性腹腔穿刺检查和B型超声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脓液细胞培养及药敏试验有助于确定致病菌种类,针对性地选择抗生素。

【鉴别诊断】
1.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穿孔后溢液可沿升结肠旁内流至右下腹部。

似急性阑尾炎的转移性腹痛。

病人多有溃疡病史,突发上腹剧痛,迅速蔓延至全腹,除右下腹压痛外,上腹仍具疼痛和压痛,腹肌板壮强直,肠鸣音消失,可出现休克。

多有肝浊音界消失,X线透视或摄片可有腹腔游离气体。

如诊断有困难,可行诊断性腹腔穿刺。

2.右侧输尿管结石腹痛多在右下腹,为突发性绞痛,并向外生殖器部位放射,腹痛剧烈,但体征不明显。

肾区叩痛,尿液检查有较多红细胞。

B超超声检查表现为特殊结石声影和肾积水等。

X线摄片约90%在输尿管走行部位可显示结石影。

3.妇产科疾病①宫外孕:常有急性失血症状和下腹疼痛症状,有停经史及阴道不规则出血史,妇科检查阴道内有血液,阴道后穹窿穿刺有血等。

②卵巢滤泡或黄体囊肿破裂;临床表现与宫外孕相似,多在月经中后期发病。

③卵巢囊肿扭转;腹痛突然而剧烈,盆腔检查可发现右侧囊肿性物。

④急性输卵管炎:腹部检查时压痛部位较阑尾炎部位低,且左右两侧均有压痛,白带增多或有脓性分泌物,分泌物涂片检查可见革兰阴性双球菌。

此外,有时还需与急性肠胃炎、右侧肺炎和胸膜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等疾病进行鉴别。

【治疗】
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泻热是治疗肠痛的关键。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及早应用可以缩短疗程。

初期(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酿脓期轻证(轻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及右下腹出现包块者(阑尾周围脓肿),采用中药治疗效果较好。

反复发作或病情严重者,应及时采取手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

1.辩证论治
(1)内治
①瘀滞证
证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泻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

气滞重者,加青皮、枳实、厚朴;瘀血重者,加丹参、赤芍;恶心加姜半夏、竹茹。

②湿热证
证候: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块;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通腑泻热,利湿解毒。

方药: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或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败酱草、蒲公英。

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薏苡仁;热甚者加黄芩、黄连、蒲公英、生石膏;右下腹包块加炮山甲、皂刺。

③热毒证
证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糙,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若持续性高热或往来寒热,热在气分者加白虎汤,热在血分者加犀角地黄汤;腹胀加厚朴、青皮;口干舌燥加生地、玄参、石斛、天花粉;若见精神萎顿,肢冷自汗,或体温不升反降,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等,此为阴损及阳,治宜温阳健脾,化毒排脓,方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合参附汤加减。

病情较重时,易生变证,要严密观察,中药最少每日2剂,分4-6次服,若病情发展,应及时手术。

(2)外治
无论脓已成或未成,均可选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用水或蜜调成糊状,外敷右下腹;或用消炎散加黄酒或加醋调敷;若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可先行脓肿穿刺抽脓,注入抗生素(2-3天抽脓1次),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

还可采用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中药肛滴,如大黄牡丹汤、复方大柴胡汤等煎剂150-200ml,直肠内缓慢滴入(滴入管插入肛门内15cm以上,药液30分钟左右滴完),使药液直达下段肠腔,加速吸收,以达到通腑泻热排毒的目的。

2.其他疗法
(1)手术疗法:西医治疗急性阑尾炎的原则是早期行手术治疗。

对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还可经腹腔镜行阑尾切除。

(2)一般疗法:输液:对禁食或脱水或有水、电解质紊乱者,静脉补液予以纠正。

胃肠减压:阑尾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伴有肠麻痹者,应行胃肠减压,目的在于抽吸上消化道所分泌的液体,以减轻腹胀,并为灌入中药准备条件。

抗生素:腹膜炎体征明显或中毒症状较重,可选用广谱抗生素。

(3)针刺疗法:可作为辅助治疗方法,具有促进肠蠕动、促使停滞物的排出、改善血运、止痛、退热、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等作用。

主穴:双侧足三里或阑尾穴。

配穴:发热加曲池、合谷或尺泽放血;恶心呕吐加内关、中脘;痛剧加天枢;腹胀加大肠腧、次髎。

均取泻法,每次留针0.5-1小时,每隔15分钟强刺激1次,每日2次。

加用电针可提高疗效。

【预防与调护】
1.避免饮食不节和食后剧烈运动,养成规律性排便习惯。

驱除肠道内寄生虫,预防肠道感染。

2.初期、酿脓期肠痈(急性单纯性、轻度化脓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可根据食欲情况给清淡饮食或半流食,并发腹膜炎者应根据病情给予流质饮食或禁食。

3.除初期肠痈(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外,一般应卧床休息,对并发腹膜炎及阑尾周围脓肿的病人,应采取有效的半卧位,防止过早下床活动,以免病情反复。

4.本病复发率很高,为了防止复发,一般主张在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后,继续坚持服用中药7-14天,可明显降低复发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