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高效课堂第四单元13背影教案新_-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背影》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背影》教案 新人教版

《背影》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学习用截取法,构建文章,明确文章的明线,体会父子情深。

,3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1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探究上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写作练习上,学习运用截取法来叙事抒情的训练。

2引导学生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模式来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亲情。

2从“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朴实饱涵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情感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

学习叙事中的选材方法——截取法。

教学难点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结构文章的特点;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教学突破通过感情渲染和讲解写作的缘由来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通过重点片段的研读把握文章主旨;通过重点句子的探究感悟父子深情。

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示范朗读带、阅读资料、歌曲《父亲》、白帆的散文《父亲的泥脚》等。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读感知,总体把握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四品味语言,感悟主旨五链接生活,实践探索六学习小结:《背影》是一篇优美的叙事纪实散文,作者截取了生活中鲜明的片段——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亲情,只有细心品味才能真正有所领悟,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这父子二人之间的情感世界。

七布置作业:1诵读本文。

板书设计背影朱自清点题的背影悲哀的泪买橘的背影父对子的挚爱感动的泪分别的背影子对父的深情惜别的泪想念的背影伤心的泪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背影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背影教案新人教版

13 背影1.知识与技能目标:准确认读课文下注释的词语,掌握它们的意思,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默读、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理解《背影》背后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父爱是深沉的,通过学习《背影》,一方面让学生学会从细节、动作、心理描写的角度进行人物叙事写作,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反思,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才追悔莫及。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环境下进行描写的特点。

2.深刻感受作者运用白描手法通过一系列动词、心理对照等,对父亲这一人物的塑造,体会本文朴实真挚、饱含深情的语言。

诵读法、讨论法、情感教育法。

课件和录音。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播放音乐《父亲》(低声地),渲染气氛。

在音乐的节奏声中,教师絮语般地导入:父亲是一颗星,陪我放飞童年的梦想;父亲是一把伞,为我撑起无雨的晴空;父亲是一池湖水,包容我的无知和娇嗔;父亲是一座桥,渡我从悲伤飞向快乐。

是啊,深情的话语饱含着我们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实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等。

我们去年学过他的散文名篇《春》,另外他还有其他散文代表作品《匆匆》《荷塘月色》《绿》等。

2.背景介绍《背影》是纪实性散文,写于1925年。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从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这句话道出了本文的写作缘由、描写重点和写作特点等。

3.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交卸..(láng jí) 簌.簌(sù)..(jiāo xiè) 奔丧..(bēn sāng) 狼藉典质..(tuí táng) 琐屑..(suǒ xiè)..(fù xián) 颓唐..(diǎn zhì) 赋闲踌躇..(kuī kōng) 游逛.(ɡuànɡ) 拣.(jiǎn)..(chóu chú) 亏空搀.(chān) 蹒跚..(pán shān)4.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教案3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教案3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教案3新人教版《背影》教学设计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父子深情。

2、自学本文把握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质朴简约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深入探讨:(1)父亲在怎样的情况下送我上车的?(2)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聪明”?(3)父亲穿着的就是用什么搞的衣服?我穿着的又就是用什么搞的大衣?从这穿着的衣服说明了什么?(4)作者这样写下父亲送来我上车存有什么意义?(为写下背影并作铺垫)二.写作最后一段后,深入探讨:(1)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父亲信上说道至了“小回去之期”,表明他的身体和心境都至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起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起父亲的背影,作者不禁泪如泉涌。

(2)“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能与他相见!”课文最后又写道父亲的背影,存有什么促进作用?■这个“背影”寄托着作者对父亲的深沉的思念,■写思念,是为了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深化文章主题。

三、把握文章主旨本文的主旨就是什么?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本文追忆了作者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出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也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四.1.体味“步履蹒跚地追到铁道边……”一句中“步履蹒跚”一词的妙处。

“蹒跚”一词很关键,父亲在平地上走路都是蹒跚而行的,可想而知上下月台就更加难了,更加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一句中,为什么用“壮”不必“揪”?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3.“两脚再向上变小”,用“变小”字存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集中在手上了,如果手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背影》的情感主旨、描写技巧和文章结构。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亲情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解释:
-情感的细腻传达:课文中“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悲凉,眼泪就流了下来”一句,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情感转折。
-描述技巧的内化:学生需要通过多次写作实践,比如仿写练习,来掌握如何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描述技巧。
-文字背后的深层意义:教师需要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挖掘“背影”等词语背后的深层含义。
-描述技巧的内化:学生理解了描述技巧的概念,但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需要大量的实践和指导。
-文字背后的深层意义:理解词语和句子背后的深层含义,如“背影”象征的父爱,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情感与理性的结合:在体会课文情感的同时,要求学生能够理性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技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其次,在讲解描写技巧方面,我尝试通过课文实例来分析,让学生了解并模仿这些技巧。但实践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同学在写作练习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些技巧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帮助他们更好地内化这些技巧。
再来说说小组讨论环节。今天的学生小组讨论进行得比较顺利,大家都能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某些问题的设置上还不够精准,未能完全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打算在下次课中尝试设计更具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更深入地思考和探究。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第13课《背影》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第13课《背影》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背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深入体会父子深情2.使用批注的方法,从文章朴素自然的语言中体会父爱的深沉3.真正触动学生心灵,让他们学会感悟身边的爱,学会感恩【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深入体会情感,感受父子之间微妙的情感变化【教学难点】触动学生心灵,让他们能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感动。

第一课时1.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背影》《春》《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秦淮河》。

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他五岁入私塾,18岁中学毕业,考入北大,22岁毕业于北大,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

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这篇《背影》是他在清华任教时回忆在北大读书时的事。

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课文背景: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1917年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

1917年,父亲朱鸿均(任徐州烟酒公司局长)被解职,朱家“祸不单行”,祖母又去世,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借钱办完事后,又变卖典质还债。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然而父亲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却没有怨人尤天,而是一如既往地关爱自己的儿子。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13 背影(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13 背影(教案)

13背影教学目林知识与技能:1.品味文章质朴的语言。

2.学习在特定的环境下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3.学习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4.理清线索,把握中心。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师生讨论;小组合作;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第1课时学习日林1.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重点)2.重点探究,明确行文线索。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父亲》,导入本课)相信这首打动人心的歌曲很多同学都听过,正如歌中所唱“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 父爱如同涓涓细流,无声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也如一首永不过时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

筷子兄弟的一首《父亲》令人潸然泪下,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氤氯父子深情的著名散文。

二、教学新课,整体感知自由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每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写玛丽•居里在艰苦的条件下快乐地学习、探究。

第二部分(2-6):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情景,表现父爱子的真挚感情。

第三部分(7):别后思念,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怀念之情。

三:细读课文1、贯穿全文的是什么?以背影为线索。

2、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背影?出现了四次背影。

3、本文着重写的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那个背影?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时候看见的那个背影。

4、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了对父亲深切怀念之情。

5、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可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自然段?明确:这两自然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做铺垫。

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

父亲还账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

家中境况可想而知。

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背影》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背影》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背影》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作者通过“背影”这一细节展现的深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讨论,分析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描绘人物和场景,感受文章的情感深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父子之间的深情,理解父母的艰辛,培养感恩和孝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背影”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2.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并表达出对父母深沉的爱,以及如何通过细节描绘展现人物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某个瞬间,对父母的某个动作、某个细节印象深刻?请分享一下。

2. 教师引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背影》,就是作者朱自清回忆父亲的一个难忘瞬间,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记忆,感受那份深沉的父爱。

二、初读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

2. 教师带领学生解决字词问题,理解文章大意。

三、细读分析1. 分组讨论:文章中“背影”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的情境和作者的情感有何不同?2. 全班分享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背影”作为父爱象征的含义。

3. 深入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描绘父亲的“背影”来展现父爱的?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分析。

四、情感共鸣1. 朗读感人的段落,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或者生活中类似的经历。

2. 教师总结: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辛勤付出,让我们更加理解和感恩他们的爱。

五、拓展延伸1. 分组活动:以““父爱如山”或““母爱如水”为主题,创作一段小故事或诗歌,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2. 展示并点评各组作品,鼓励学生用文字表达情感。

六、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学习内容,强调““背影”在文章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细节描绘展现人物情感。

【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中的经典段落。

2. 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比较其在《背影》中所展现的情感风格。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反馈,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能否运用所学技巧进行情感表达。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3背影(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3背影(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背影教学目标: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教学重点:落实目标2、3教学难点: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听读、朗读训练,语汇积累,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文章大致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提问:1、在你的生活中谁最令你感动,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2、而在我们今天所学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某某战士朱自清的《背影》中谁是令他最感动的人呢?而最令他感动的又是什么呢?二、朗读训练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2、正音练习(幻灯出示,见附一)教师对这些词领读两遍3、朗读1、2段一组同学读,3、4段二组同学读,5段全班同学读,6段三组同学读三、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批注要点: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2、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X,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

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3、词汇积累——课堂练习二(写完后对照课本,找出写错的字并改正)4、阅读尝试练习(提问讨论)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理解记叙要素)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

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3)文中一共写了几个背影?4)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5)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重点讨论解决2、5)四、作业布置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3课《背影》教案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3课《背影》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背影》中所表达的父爱和作者的怀念之情。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亲情表达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学会表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堂,我们共同学习了《背影》这一课。通过这篇文章,我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了父爱的深沉和作者对父亲的怀念。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首先,学生们在阅读课文时,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他们很难体会到那种离别时的心情,这也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需要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更多的方式,如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其次,在讲授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时,尽管我通过举例和比较来进行讲解,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掌握。我认识到,对于这部分内容,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消化和实践。因此,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会增加一些课堂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亲情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激。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短的写作练习,尝试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最后,今天的课堂总结环节,学生们对《背影》这篇文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们表示,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更加懂得了要珍惜家人,学会表达对父母的爱。这也让我深感欣慰,觉得自己的教学有了实际的效果。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3课《背影》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3课《背影》,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背影》的阅读与理解;掌握课文中重要词汇、成语和句式;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敬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背影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背影教案新人教版
希望同学们通过完成这些检测题目,进一步巩固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八、板书设计
本文重点知识点、词、句等:
1. 重点知识点:《背影》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思念和感激之情。
2. 重点词:背影、父爱、思念、感激。
3. 重点句:例如,“背影渐行渐远,但我心中的那份感激却越来越深。”
艺术性和趣味性: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背影》的理解、情感分析、写作技巧等。
强调父爱在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父爱。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父爱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六、拓展与延伸
1. 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父母在,不远游》:这篇文章通过讲述作者的父母亲的经历,展现了父母对子女的深深关爱和牺牲精神。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进一步理解父母的爱,并学会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
《回忆我的父亲》:这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通过讲述自己与父亲之间的点滴往事,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了解鲁迅先生的家庭背景和父爱观念,进一步拓宽视野。
2.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以上拓展阅读材料,并撰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悟。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3背影教案 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3背影教案 新人教版》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制定的语文教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背影》,通过分析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和感激之情。文章以真挚的情感、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父爱的伟大,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本节课还旨在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表达方法,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背影》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背影》教案 新人教版

背影
研读共品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不要紧,他们去不
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
2.分析主体形象
(1)本文的题目是“背影”,
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
这几次“背影”各是在什么
情况下出现的?
(2)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写
到了“我”的哪几次流泪。

3.分析文章主旨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抒发了
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选点精讲,进行学法指导。

师友讨论共品。

全班交流
师友交流,不明白的地方可以
请教其他师友
互助释疑四、交流疑点,互相解答。

五、全班交流,解决疑难。

掌握学情,及时解惑。

师友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在
班上提出。

巩固拓展六、迁移拓展
1.细节描写,准确传神。

2.语言朴实,饱含深情。

教师出示问题,适时引导师友相互讨论谈感受。

全班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总结提高七、课堂总结
1.师友归纳,总结知识。

2.总结收获,点拨提升。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 请运用细节描写,写出父
亲劳作的艰辛。

(150字左
右)
教师总结提升
布置作业
师友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师友谈收获。

学生评选出最佳师友
板书设计补充修正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背影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背影教案新人教版

13背影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品味朴实的饱含感情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种形式的默读和朗读,理清文章脉络。

2.引导学生研讨品读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品味朴实的饱含感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蕴含的父子深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程导入~1 S9di4+ + -i!+rafiaeH+9 + i!BdBdB»-ii+ii-i4--i!+i-+eaa4ari4-d+4a^ti++i!i8a9d!i+d+» + ihBtBiiEda + «+ ^ii+9+*+ehil-H导入一(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父亲》导入):一首熟悉的老歌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那些默默操劳,默默关心我们的父亲,那是怎样让人心动的一份父爱呀。

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来欣赏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它曾以质朴的语言,真挚的亲情感动了几代人。

这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

导入二(情景导入):曾有这么几部电视剧的人物深深地感动了我,他们都反映了深沉而感人的父爱,他们是《搭错车》中无私奉献真挚感人的哑巴父亲,《我们的父亲》中为子女劳苦一生无怨无悔的农民父亲,还有《我的兄弟姐妹们》中的给孩子以正义与力量的知识分子父亲。

他们每个人,每个角色都深深地打动着我,震撼着我,让我一直沉浸在浓浓的父爱中无法出来。

而今天,我有幸又有了一次品味父爱,感受父爱的机会。

而且可以和在座的同学们一起来感受这份爱,我觉得非常高兴。

那么今天的这份父爱就是来自于朱自清先生写的散文一—《背影》。

I自主探究一预习与交流A .... ................................................................................................................................. ・■・■"•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 —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扬州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4单元第13课《背影》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4单元第13课《背影》教案
引导学生第三次查字典:“轻松”:无负担,不紧张。
教师提示:父亲是不是“无负担,不紧张”?父亲是真的“轻松”还是假装的“轻松”?
第五次查字典的教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虽然事件小,但这之中蕴含深深的情;父亲的细微的表情“心里很轻松似的”落入到儿子的眼中,记在儿子的心灵的深处,化成“感动的泪”。儿子完全理解了父亲,对父亲的疼爱之情也油然而生。



借助词典突破难点。虽然看似学生查字典只是对词语“踌躇”“漂亮”“轻松”进行了字面的理解,实际上学生们通过对这几个重点词语的理解、解读,回归文本,去解读它们的深刻含义,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深的情感,对课文的内容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赏读,对文中父亲对儿子始终不变的浓浓的爱有了理解,对文中儿子对父亲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有了一种认同。学生们会想到自己的生活中曾经对父亲曾经的不理解,自己所得到的那些来自父亲的默默的爱,类似的经历使得学生们会更加珍惜这人世间平平常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的感情。
回归文本探究:“父亲真的很忙吗?”
回归文本探究:在怎样的情况下,父亲“踌躇”送还是不送儿子?(学生讨论)
第一次查字典的教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踌躇”的意思,从原文中找到相关的信息,了解了文章前四个自然段的内容,细读文章,品味作者蕴含其中的真情。同时学生自然就明白了他们所提出的第二、三两个问题。
二、研读第五自然段,讨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4:为什么作者总说自己“聪明”?
引导学生第二次查字典:“聪明”: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
教师提示:“聪明”在这里是指自己“智力发达”、“记忆力强”还是“理解能力强”?
回归文本探究:父亲做了什么事情,自己“理解能力强”。
回归文本探究:“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作者现在能理解父亲了吗?是认为自己“聪明”吗?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教案3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教案3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教案3新人教版《背影》教学设计会议三【教学目标】1.带着情感阅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父子的深厚感情。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探讨:(1)我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让我上车的?(2)如何理解文本中的“smart”两次?(3)父亲穿的是用什么做的衣服?我穿的又是用什么做的大衣?从这穿的衣服说明了什么?(4)作者这样写父亲送我上车有什么意义?(为写背影作铺垫)二.阅读最后一段后,探讨:(1)在课文的结尾,我父亲的形象写在“水晶泪”中。

为什么?父亲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说明他的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作者不禁泪如泉涌。

(2)“当我读到这里时,在晶莹剔透的泪水中,我看到了那个穿着绿色棉袍和黑色普通话夹克的胖子的后背。

唉!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见到他!”课文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这个“背影”寄托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思念,■ 写《思念》是为了激发父亲对儿子的爱,深化文章的主题。

3、掌握文章的大意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本文回顾了八年前作者与父亲在浦口火车站分手的情景,描绘了一位慈爱的父亲的动人形象,表达了父子之间真诚而深厚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思念。

四、1.体味“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一句中“蹒跚”一词的妙处。

“绊倒”这个词非常重要。

我父亲在平地上蹒跚而行。

可以想象,上下站台更难,这更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一句中,为什么用“攀”不用“抓”?因为没有什么可抓的,你只能用手按住它,然后支撑身体“爬”,这需要力量。

这对一位年迈的父亲来说是多么痛苦啊!3.“两脚再向上缩”,用“缩”字有什么好处?“收缩”这个词的意思是没有地方踩踏板,脚是悬浮的,所以整个身体的力量集中在手上。

如果双手无法支撑,就有摔倒的风险。

我儿子现在该多紧张啊!4.他肥胖的身体略微向左倾斜。

【教案】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优秀教案

【教案】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优秀教案

《背影》教案睢县西陵寺镇第三初级中学杨传英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三)情感目标1. 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 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特别是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你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你眼角上添了皱纹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你只尝了三分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你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刘和刚的一首《父亲》让我们荡气回肠,朱自清的《背影》又会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呢?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

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

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三、检查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写法。

交(jiāo)卸(xiè) 奔(bēn)丧(sāng) 狼(láng)藉(jí) 簌(sù)簌(sù) 颓(tuí)唐(táng) 琐(suǒ)屑(xiè) 差(chāi)使(shi)蹒(pán)跚(shān)2、解释词语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教案
4、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三句话,并体会所含的意思。
<1>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2>我走了,到那边信!
<3>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些话含蓄着许多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
四、细读课文,抓住四次“背影”深入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角度和方式。
1、同学们找找文章中几处写到背影?
<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背影备课教师Fra bibliotek使用教师
授课时间
课时
2
课题
背影
课型
讲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特征细致描写的方法。
(2)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3)初步学会欣赏叙事散文。
2.方法与过程合作探究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深切的父爱,净化自身,净化灵魂。
4.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心存爱意,理解自己的父母,感恩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关心他人。
五、拓展迁移:
1、上面我们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分析,大家是否有这种体会:同样是通过极平凡的小事写人,我们往往写得十分乏味,而《背影》却写得深切感人。这是为什么呢?现告诉大家一个秘诀:写散文有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要善于选择表现角度。本文表现角度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
2、将全班同学分为“颂父组”与“颂母组”,从日常生活中找出父亲或母亲令人可敬的生活事例,以“我说父亲(母亲)好”为主题开展辩论会。
小结
四次流泪两次自责。
作业布置
课后1、2、4题
课后反思
课程讲授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正音正字。(打投影片)
差使(chāi)交卸(iè)奔丧(sāng)游逛(gu„n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高效课堂13 背 影第一课时导入一(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父亲》导入):一首熟悉的老歌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那些默默操劳,默默关心我们的父亲,那是怎样让人心动的一份父爱呀。

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来欣赏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它曾以质朴的语言,真挚的亲情感动了几代人。

这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

导入二(情景导入):曾有这么几部电视剧的人物深深地感动了我,他们都反映了深沉而感人的父爱,他们是《搭错车》中无私奉献真挚感人的哑巴父亲,《我们的父亲》中为子女劳苦一生无怨无悔的农民父亲,还有《我的兄弟姐妹们》中的给孩子以正义与力量的知识分子父亲。

他们每个人,每个角色都深深地打动着我,震撼着我,让我一直沉浸在浓浓的父爱中无法出来。

而今天,我有幸又有了一次品味父爱,感受父爱的机会。

而且可以和在座的同学们一起来感受这份爱,我觉得非常高兴。

那么今天的这份父爱就是来自于朱自清先生写的散文——《背影》。

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扬州人”。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等,是其代表佳作,长期被选作大中学校的教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2.交流背景《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

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

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3.知识链接散文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

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散文主要包括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议论性散文。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4.积累字词(1)注音交卸.(xiè) 奔丧.(sāng) 狼藉.(jí)簌簌.(sù) 差.使(chāi) 迂.腐(yū)琐屑.(xiè) 栅.栏(zhà) 颓.唐(tuí)晶莹.(yíng)(2)解释词语①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②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③变卖典质:(把财产、衣物)出卖和典当出去。

典:典当。

质:抵押。

④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⑤赋闲:这里指失业在家。

⑥勾留:短时间停留。

⑦踌躇:犹豫。

⑧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⑨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⑩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境况)心里感到悲伤。

怀:心。

(一)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本文以什么为线索?【交流点拨】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

背影。

2.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交流点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惨淡,父子离别。

3.作者为什么一看到父亲或想到父亲的背影,就忍不住流泪?【交流点拨】因为从父亲的背影里,儿子感悟到父亲对“我”的爱子之情。

也看到了父亲老年处境的艰难,谋生的艰辛,所以忍不住流下眼泪。

(二)深层探究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请从课文中圈画出来。

设计意图: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

【交流点拨】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惦记背影)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

(刻画背影)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惜别背影)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再现背影)(放背景动画《懂你》)读了《背影》,我们不由得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是啊,天底下的父亲都像朱自清的父亲那样,十分爱自己的子女,不忍心让他们受到一丁点儿的伤害。

他们忙里忙外,思前虑后,图的是什么呢?他们什么也不图,只求儿女平平安安。

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孝敬父母,作一个关心父母的好子女。

同学们,血浓于水,亲情无价,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

遗憾的是很多人在拥有它的时候没有发觉。

这种爱,可能并不惊天动地,它也许就是床头的一件衣服,放假回家时的热腾腾的饭菜,也许是一件特殊的礼物,也许是一次风尘仆仆的看望,也许仅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父母的人,你感受到了吗?你有过被父母感动的记忆吗?想一想吧!谁愿意把你的幸福和我们一起分享呢?第二课时1.听写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深层探究1.配乐朗读,饱含深情地朗读第六段,体会作者在朴实细腻的叙述中所蕴含的深情。

说说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的背影的。

【交流点拨】第六段集中描写了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

这是全文的精华,点题的文眼,写出作者留在心灵深处的永记不忘的“背影”。

衣着: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穿戴可展示父亲的境遇较为糟糕,呼应文章的开头;写穿戴可与父亲给我买的紫皮大衣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感情,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穿黑色衣服与他祖母去世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体态:肥胖。

走路姿态:蹒跚、慢慢(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动作:探、攀、缩、微倾。

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

这需要力量,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

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年龄:老年。

心态:心里很轻松似的(攀爬月台买橘其实根本不轻松,此时的轻松也只是因为怕儿子难过装给儿子看的,更是因为为儿子买好橘子,不必担心儿子路上口渴,尽到了作父亲的责任后的欣慰和满足。

)2.既然文章刻画的是一位慈父的形象,那么,在内容不变的前提下,把题目“背影”换成“我的父亲”,或者“父爱”,好不好呢?【交流点拨】不好(而非不能)。

文中四次出现了背影(分析四次背影的作用——引出背影、刻画背影、惜别背影、思念背影),背影是父亲形象的定格,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亲“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这里的“背影”就代表着慈父,代表着父爱。

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行为上。

所以,用“背影”做题目是再合适不过了,朱自清用背影来结构全文,也是他表现角度新颖独特之处,可以引发读者无限的联想与深思。

设计意图:学习本文抓住某一事物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手法,通过找关键词体会文章朴实细腻的叙述中所饱含的深情。

突破教学难点。

二、品析语言1.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以朴素的语言传达浓浓的父爱,请找出来加以体会。

【交流点拨】(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2)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4)进去吧,里边没人。

朴实而简洁的语言,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关爱,怜惜体贴儿子,依依不舍,语言朴实,感情深沉。

2.文中第五段一连用了两个“聪明”。

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聪明”的?【交流点拨】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实哪里是父亲说话难听呢,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啊。

作者自嘲并称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是不理解父亲的眷眷之情,拳拳之心。

作者还是自嘲称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觉得第二个“聪明”使用了程度副词“太”,还加了“!”,均是褒词贬用,都是“幼稚无知,自以为是”之意。

恨自己不理解父亲的深深的自责!感情是层层推进的!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抓住“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细心领会了朱自清散文朴实的语言风格,并且体会到了文章中表现出的浓浓的父子深情。

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

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

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

请同学们回到家中,不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母、亲人表示理解、感恩,比如给父母捶捶背,揉揉肩,刷刷筷子,洗洗碗……1.结合对课文的理解,以“父亲我想对你说:”开头,帮助作者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设题,引发学生思考,达到阅读延伸的目的。

2.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父母。

度过了人生十三四个春秋的你们一定留下了许多回味绵长的、令人百读不厌的爱的细节。

请你打开思维的闸门,尽情地回想,捕捉闪光的瞬间,说说自己的父亲或母亲。

设计意图:体会真挚的亲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背影朱自清(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