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23《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 苏教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的五个男子汉
嘱咐(zhǔ fù) 巷道(hàng) 攉煤(huō) 撬开(qiào) 吆喝(yāohe) 搅和(jiǎohuo 琢磨(zuó mo)
【多音字】
• 巷 (hànɡ)巷道 • 刨 (pá • 劲 (jì • 缝 (fènɡ • 瘪 (biě • 琢 (zuó)
(xiànɡ)街头巷尾 (bào)刨冰 (jìnɡ)劲敌
矸子:(口语)矸石,采矿时采出的或混入 矿石中的其他石块,特指煤里夹杂的石块,
整:搞,弄。 周折:指事情进程中的反复和曲折(多用来 形容事情不顺利)。 摸索:试探着(行进)。 搀扶 搅和:文中的意思是捣乱。 琢磨:思索;考虑。
段解
• 第一部分(第1~14段),交代地震刚过,众人在不 知情的前提下,积极求生的态度及自救失败的情 况。
2.文章为什么没有对15天一一进行记叙,而 是选取其中的几个时段?
按照天数一一进行记叙,会让读者感觉纷 杂烦琐,没有重点。记叙没有重点就不能给读 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能突出人物形象。选取 其中最为精彩,最能突出人物形象的片段,更 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结合全文试分析五个人物形象。
• 陈树海:在灾难面前沉着、冷静,有组织 能力、领导能力,指挥鼓励大家挖出生命
背景材料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8[JP2]秒的唐山大地震, 是世界地震史上极为悲惨的一页,震级里氏7.8级,震中烈 度达11度,累计死亡24.2万多人,16.4万多人重伤,一座 重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城市在瞬间被夷为平地,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亿元 以上。
作者当年曾经赶赴唐山参加抗震救灾活动,亲身感受
énɡ)缝补 (biē)瘪三 (zhuó)雕琢
【重点词语】 采掘 巷:巷道,采矿或探矿时在山体中或地下挖掘的 大致成水平方向的坑道,一般用于运输和排水, 也用于通风。 掌:采矿或隧道工程中掘进的工作面,通常称为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3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练习苏教版
《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同步练习⒈掌握下列加粗字的读音。
刨煤【】巷道【】矸子【】撬开【】瘪了【】琢磨【】搀扶【】蹭破【】⒉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前功尽弃:大难临头:3.辨析下列句中字读音。
(1)地震那会儿,我们爷儿五个正在靠近十道巷( )的零五九七掌掘( )进。
(2)轮着老毛和王树礼上了,用大锹“攉( )煤”,打通向上的“立槽( )”。
(3)果然,那儿已经被矸( )子堵得严严实实。
希望又灭了。
(4)他拼着命撬( )开一块块矸子,简直是一寸一寸朝前挪( )。
(5)胃在胡乱搅和( )。
肚子已经瘪( )了,肠子在咕咕叫唤。
4.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瓦斯放哨吆喝前功尽弃B.琢磨采掘攀登严严实实C.冻僵搀扶虚汗滴水未沾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孟非是近年来深受观众喜欢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他常常妙语连珠,拥有广泛的支持者,有很高的收视率。
B.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积极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C.盛夏,龙虾成了食客们的首选。
请记住,吃龙虾切忌同时服用维生素 C。
D.“五四”的火炬传到了当代青年的手中。
如何点燃和照亮自己的青春,是每个当代青年都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6.我国素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古代文明用语典雅而简洁。
在现代社会交际中偶尔使用更能平添一分书卷和儒雅之气。
下列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操场上碰到同学时说“久仰大名”。
B.向老师请教问题时说“不吝赐教”。
C.归还所借之物时说“请笑纳”。
D.向陌生人介绍自己父亲时说“令尊”。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7——12题。
泪水中收获力量新华社记者白瑞雪金黄的麦田,刚刚收割的油菜……若不是从直升机上清晰地俯瞰巴蜀大地,我们几乎已经忘记了,这本应该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当哀悼逝者的警报声响彻中国,当泪水模糊了灾区和所有心系灾区人们的双眼,悲伤让我们痛彻心扉;悲伤,也让我们的心灵收获了从废墟中站起来、向前走的力量。
苏教版语文7下《23.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27
23
15天: 最后的五个男子汉
报 告 文 学
1. 学习目标
5. 检查预习 8. 句段品析
2. 作者简介
3. 背景透视
部分来自《点拨》
6.文中为什么用“一线”来修饰“希望”?
【答案】“一线”是“一点,一丝”的意思,突出了 希望的渺茫,也表现了他们强烈的求生欲望。
部分来自《点拨》
7.结尾连用两个“扑”有什么用意? 【答案】本题运用品析字词表达效果法。运用动作 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们终于看到救兵时的惊 喜。
部分来自《点拨》
着出去呢?这为他们的求生再次增加了难度。
部分来自《点拨》
5. 从九道巷向八道巷只有800米的距离,“我们”为什
么走了四五天呢?
【答案】 “我们”在地下已经被困了好几天,这几
天,没有灯光,没有水和食物,还要不停地扒开废墟
寻路,人的身体已经到了极限,所以短短800米就走了 四五天。从侧面写出了他们求生的艰难。
4.周折:指事情进程中的反复和曲折(多用来形容情不顺利)。
同:都含有不顺利的意思。异:“周折”指事情进程中的反复 和曲折,侧重过程。“曲折”指弯曲,或复杂的、不顺当的情 节。例:经过一番周折,他终于成功了。 池塘边有一条曲折的小路。 5.搅和: 文中的意思是捣乱。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部分来自《点拨》
一 读一读字音
jué 挖掘 gān 矸子
初中新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3【教学课件】《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
4.一中巷非常窄,仅一米半宽,还有一处像“鬼门关”似的,他们为什么要选择从 这里逃生呢?
经过前一天的努力,他们知道自己面临的困难非常大,所有的通道都已经被堵住了,只有一中 巷还存在逃生的可能,这是在没有出路的情况下的唯一选择。这样的选择,也恰恰反映了他们不放 弃对生命的追求,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努力尝试的精神。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深入分析
1.从地震发生到最后获救,他们五个人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他们五个人向下挖立槽,好不容易挖通,又被堵住了。向上突破再到废运输巷——一中巷,36个 小时滴水未沾,渴极了就喝自己的尿。可“鬼门关”已经被堵上了,两盏矿灯
全部熄灭。再从九道巷向八道巷攀登时,每登一个台阶,都要使出极大的力气。一路攀登一路喝
皮都没破,手上连血都没出。’小李:‘我整不了??’老陈:‘你他妈真废物!’”你能从老陈和小王、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7.如何看待小李、小王搀扶老陈及老毛将草垫子给大伙儿垫这两个小细节? 这些细节体现了他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不忘工友情,相互搀扶,
团结一致,绝不放弃任何一个人的高贵品质。正是因为这种团结协作的精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第五单元 ·新闻通讯
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1.今天中午不吃饭你会怎样? 2.今天一天不吃饭你会怎样? 3.三天呢?一周呢? 4.如果是身处黑暗之中,没有饭吃没有 水喝呢?并且是灾难性的情况呢?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2017年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3.《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
精神压力
例如: 出不去了,出不去了!小王小李在呜呜的哭。 毛东俭在一声声的叹气。
小李小王一会儿哭一场,一会儿哭一场,调 都变了。
意见不一 老陈让小王小李爬上去干。但他俩爬上去又都 下来了。 小李:我整不了!” 小王:是矸子,太硬!” 陈树海火了:“咱们不能窝在这儿等死!你们 皮都没破,手上连血都没出。” 小李:我整不了……” 老陈:你他妈真废物!” 小李:你不废物,你怎么不干?”老陈:我只 能出主意,不能干。”
小李的话充分表现了他的畏惧情绪和情急之际不知轻重的状况, 老陈的话则表现了他的年长身份及为共同利益而焦虑发火的心理。
“15”天,生命的奇迹!你认为奇迹是怎样造就的? 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①强烈的求生欲望;
②五人群体的力量;
③挑战体能极限的毅力;
④补充水分; ⑤抱团取暖。
①强烈的求生欲望;
怎么办?得出去。往哪走?往上?往下? 地震来了,煤矿全塌下来,大家不知所措,面临这 样的境遇,心中的唯一念想就是出去,出去,体现了强 烈的求生欲望。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相关介绍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中国河北省唐山、
丰南一带(东经118.2°,北纬39.6°)发生了强度
里氏7.8级(矩震级7.5级)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
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续约23秒。地震造成242769人
死亡,16.4万人重伤!
二十三 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或感叹命运不公时,
坚持就是最明智的选择。一定要坚持下去,哪怕这坚持的
道路是多么漫长,崎岖,我们要在心中点燃一盏灯,告诉
自己:不要放弃,不要放弃! 在艰苦又充满欢乐的学习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3《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教案 苏教版
《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山大地震时,五个男子汉被困在矿井里,在地狱般的井下生存了十五天之久。
面对前方无法未知的困难,他们决不放弃,创造了奇迹。
这篇文章采用了采访的形式更准确的真实的记录了五个男子的回忆。
学习本课,对于学生们对待生命的态度,战胜困难与挫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报告文学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认识采访笔录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珍爱生命,战胜困难与挫折的恒心,做积极进取的人。
【教学重点】掌握报告文学的写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战胜困难挫折。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3.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背景。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1.今天中午不吃饭你会怎样?2.今天一天不吃饭你会怎样?3.三天呢?一周呢?4.如果是身处黑暗之中,没有饭吃没有水喝呢?并且是灾难性的情况呢?学生讨论,谈感受。
出示唐山大地震画面。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唐山大地震中的5个真正的男子汉,看看他们在黑暗中,是怎样一次次战胜困难,获得重生的。
二、资料链接1.简介作者钱钢,1953年8月11日出生,浙江省杭州人,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及记者,上海大学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1969年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排长、干事,《解放军报》记者、记者和处长,《地震报》干部。
全国记者协会理事。
作家。
2.知背景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东经118.2°,北纬39.6°)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矩震级7.5级)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续约12秒。
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万人重伤,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二,仅次于海原地震。
三、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
刨煤【páo】巷道【hàng】矸子【gān】撬开【qiào】瘪了【b iē】琢磨【zhuó】搀扶【chān】蹭破【cèng】2.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3课《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教案
《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教案教学目标:1.找出五个男子汉在逃生出来的过程中所遇见的艰难险阻。
2.想一想,他们为什么被称为“男子汉”。
体会文中五位男子汉面对险境顽强勇敢地斗争精神。
3.体会文章“采访笔录”式写法的好处。
教学重点:他们为什么被称为“男子汉”。
体会文中五位男子汉面对险境顽强勇敢地斗争精神。
教学难点:1.找出五个男子汉在逃生出来的过程中所遇见的艰难险阻2.想一想,他们为什么被称为“男子汉”。
体会文中五位男子汉面对险境顽强勇敢地斗争精神。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地震是可怕的。
地动山摇、房倒屋塌,人类所建造的一切在地震中纷纷倒塌。
(课件出示地震现场图片)生:(自由谈对地震的认识)师: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东经118.2°,北纬39.6°)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震级7.5级)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续约12秒。
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万人重伤。
这样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的生命是非常脆弱的。
然而也有真正的强者,在自然面前不抛弃、不放弃,勇敢地活了下来。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5个男子汉。
二、出示目标1.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2.指名读。
三、整体感知1.师:通读课文,借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字词障碍。
(出示重点词语)生:举手认读(可以使用答题器抢答)。
师:指读,领读。
刨煤巷道矸子撬开瘪了琢磨搀扶蹭破2.师:理解两个词语。
(出示)前功尽弃大难临头生:(思考,回答)3.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生:再读,归纳,讨论。
预设:这篇课文再现了唐山大地震中五位男子汉与死亡顽强抗争的场景,给人以深刻的思索与启迪。
4.师:“15天”!这是生命的奇迹,伟大的奇迹!他们克服了哪些艰难险阻呢?生:读课文提取要点。
预设:出路堵死、严重缺水、没有灯光、缺少食物……5.师:读了课文,你认为奇迹是怎样造就的?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