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

合集下载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承担着巨大的金融支持和服务职责。

不良贷款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商业银行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并提出对策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经济周期波动:经济增长不稳定性导致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

在经济下行周期中,企业经营不善,偿债能力下降,从而导致不良贷款的风险增加。

2. 内部管理不善: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不善也是不良贷款的重要成因之一。

包括贷前审查不严格、贷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导致了贷款风险增加,不良贷款风险的暴露。

3. 不合理的信贷政策: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中可能出现不合理的政策,如过度扩张信贷规模、过度放松贷款条件等,导致了不良贷款的风险增加。

针对以上成因,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以下对策选择:1. 加强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应加强贷款风险管理,包括改进贷前审查流程、严格把控贷款资金的用途和期限、加强贷后管理等。

通过提高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减少不良贷款的产生。

2. 完善内控机制: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科学的内部控制机制,包括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制定标准化的流程和规定等。

通过加强内部管理,规范业务操作,减少人为因素的风险。

3. 优化信贷政策:商业银行应合理制定信贷政策,根据市场需求和风险状况进行调整。

加强对风险客户的管控,避免无效负债的形成。

4. 增加风险准备金:商业银行应增加风险准备金,提前为可能发生的不良贷款问题做好准备。

通过增加风险准备金,减少不良贷款的影响,保护商业银行的资本和稳定性。

5. 加强合作与监管:商业银行应加强与监管部门的合作,积极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商业银行应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与交流,提高风险意识和管理能力。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加强风险管理、完善内控机制、优化信贷政策、增加风险准备金和加强合作与监管等。

只有通过有效的措施和策略,才能实现商业银行健康发展和保护金融稳定。

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不良贷款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出借的贷款无法按时足额偿还本息或资金违约的情况。

主要成因包括经济环境、借款人信用风险和金融机构自身的管理风险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一、成因1.经济环境影响:经济衰退、就业率下降、行业景气度下降等因素会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

在经济低迷时期,许多企业和个人面临财务困难,无法按时偿还借款。

2.借款人信用风险:借款人的信用状况是影响不良贷款的重要因素。

信用评级低、还款能力差或拖欠其他债务等情况都会增加不良贷款的风险。

3.金融机构管理风险: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审查和风控能力也是导致不良贷款的原因之一、如果机构在审查借款人的信用能力、抵押担保品的价值等方面存在问题,就会增加不良贷款的风险。

二、对策1.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金融机构应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模型,全面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包括借款人的个人征信、家庭收入状况、借款用途等。

同时,加强对借款用途的审查,确保资金使用合法合规。

2.加强内部风险管理: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明确岗位职责,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同时,加强对风险事件的跟踪和分析,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风险的发生。

3.加强法律合规管理:金融机构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业务操作,确保贷款业务的合法合规。

与借款人签订贷款合同时,应明确约定双方的权益和义务,明确还款的期限和方式等。

4.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和监控,建立起有效的信用信息系统,及时掌握借款人的变更情况。

并且,加强与征信机构的合作,共享借款人的信用信息,减少借款人的逾期风险。

5.加强追偿手段:一旦发生不良贷款,金融机构应及时采取有效的追偿手段,提高追偿效率。

可以通过上报征信机构、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追偿、采取法律诉讼等方式,最大程度地保护金融机构的权益。

6.做好债务重组和资产处置:当不良贷款出现时,金融机构应积极与借款人进行沟通,探讨债务重组的可能性,降低双方的损失。

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与处置措施

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与处置措施

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与处置措施引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也日益活跃,金融机构的业务量越来越大,其中也不乏存在着一些不良贷款。

不良贷款指的是由于不同原因而导致贷款无法按时回收,进而形成的不良资产。

不良贷款的存在会对金融机构的利润和声誉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本文中将会介绍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和处置措施,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应对此类问题。

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市场经济波动市场经济波动是不良贷款的一个主要原因,尤其是在经济衰退期间,企业的经营情况可能会面临很大的压力,因此无法按时还款。

另外,由于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和需求都有所波动,如果银行没有及时监控并调整贷款资金的投放方向和回报期限,可能会导致贷款资金无法得到有效的回报,最终导致不良贷款的形成。

借款人信用度低借款人信用度低也是不良贷款的一个主要原因。

如果借款人的信用记录比较差,那么银行在审核贷款申请时就应该进行更加谨慎的审查。

此外,如果借款人的债务负担过重,也可能会导致其无法按时还款,从而形成不良贷款。

不良管理不良管理也是不良贷款的一个主要原因。

如果金融机构在贷款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管理缺陷,例如审批流程不规范、风险评估不足等,可能会导致贷款发放出现问题。

此外,如果金融机构在贷后管理过程中存在着问题,例如催收能力不足、管理粗心大意等,也可能会导致贷款无法按时回收,形成不良资产。

不良贷款的处置措施催收措施金融机构在发现不良贷款后需要采取催收措施进行追讨。

催收措施包括电话催收、实地拜访、法律诉讼等,不同的催收措施需要针对不同的贷款情况进行选择。

转让措施如果金融机构决定不再继续催收不良贷款,那么可以采取转让措施。

转让措施可以将不良贷款的拥有权转让给第三方,他们会承担拥有不良贷款所带来的风险和回收的责任。

清收措施清收措施一般是在追讨不良贷款失败后采取的最后手段。

清收措施包括拍卖财产、法院执行等,可以从赔付、抵押担保等途径中尽量地追回损失。

结论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和处置措施是金融机构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之一。

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与处置措施

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与处置措施

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与处置措施1. 不良贷款的定义不良贷款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国务院金融监管部门规定维护资产质量、计提坏账损失而确认的预期或已经不能按期兑付本息或利息的贷款。

2. 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借款人信用风险借款人信用不良是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之一。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经济下行等形势下,借款人负债压力加大,往往容易出现还款能力不足或无法还款的情况。

(2)担保不足或价值下降没有或担保不足是不良贷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银行信贷业务通常需要抵押、质押和担保,以减轻信用风险。

但是,如果担保物的价值下降或不能保证其价值,则银行可能无法追回贷款本金和利息,导致不良贷款的产生。

(3)信贷流程管理不当信贷流程管理不当也是导致不良贷款的原因之一。

例如,在发放贷款时没有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没有对借款用途进行认真审查等等,这些都可能导致银行发放的贷款产生信用风险,最终导致不良贷款的产生。

3. 不良贷款的处置措施(1)加强风险管理加强风险管理是解决不良贷款的根本措施。

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客户的风险评估和股权分析,能够及时发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或现金流状况的异常。

(2)采取多种手段进行处置一旦不良贷款出现,必须采取适当的处置措施,以避免产生更大的损失。

多种手段可以从不良贷款中挽救资金,如积极与借款人进行协商、调查担保物的真实价值、采取追回担保物的方式、采取法律诉求手段等。

(3)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也是解决不良贷款的另一个途径。

银行应该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信贷流程安全、完整和透明,及时发现和防止不良贷款的产生。

4. 总结不良贷款的产生对银行业、金融市场甚至整个经济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及时地采取措施来防止不良贷款的产生,并通过加强风险管理、多种手段进行处置、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等措施来解决不良贷款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不良贷款是指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逾期或无法按时回收本金和利息的贷款。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多种多样,包括经济周期波动、管理不善、风险控制不力等因素。

以下将详细探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一、成因分析1.经济周期波动:经济增长放缓或经济衰退,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增加了贷款违约和不良资产风险。

2.借款人信息不真实:借款人提供虚假资料或隐瞒重要信息,使银行无法准确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进而产生不良贷款。

3.贷款审批不严谨:银行在贷款审批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风险评估不全面等问题,未能准确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负债风险。

4.风险分散不足:商业银行在贷款时未能对贷款对象进行充分的风险分散布局,多样化贷款组合,导致贷款违约风险集中。

5.法律环境不完善:法律对于贷款违约及资产处置等方面缺乏完善的法规和制度,使银行难以有效解决不良贷款问题。

二、对策建议1.风险管理加强: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管理能力,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模型和提升风险管理技术,降低不良贷款风险。

2.信息披露完善:商业银行应加强借款人信息核实,要求借款人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并加强信息共享,提供准确的信用评估。

3.创新风险管理工具:商业银行可以引入衍生品等金融工具,降低贷款利率、提前还款等风险,进一步规避风险。

4.合理定价:商业银行应根据借款人的风险评估结果,合理定价贷款利率,确保利差覆盖不良贷款风险。

5.债务违约解决机制: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的债务违约解决机制,加强银行对于不良贷款的追偿能力。

6.完善内部控制: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完善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风险。

7.提高员工素质: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增强员工对于不良贷款的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

总结起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复杂多样,需要从风险管理、信息披露、定价策略、法律环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有效降低不良贷款风险,保持银行业的稳健发展。

浅析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

浅析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

浅析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一、不良贷款的定义不良贷款亦指非正常贷款或有问题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

我国自2002年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具体见下表)。

不良贷款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

贷款五级分类表二、当前背景银监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461亿元,较年初增加541亿元,不良贷款率1.04%,较年初上升0.04个百分点,达到近三年来的最高水平。

有关专家认为,不良贷款率上升凸显宏观经济增长放缓背景下,金融业风险正在集聚,预计今年银行业将持续面临不良贷款上升的压力。

2014年3月末,淮北市银行机构不良贷款余额6.5亿元,比年初增加了6412万元,增长较快。

三、不良零售贷款形成的主要原因金融企业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是纷繁复杂的,一般认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这种风险主要是由于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而我国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却迥然不同。

下面主要从宏观经济环境、银行自身经营管理和信用与法律环境三个方面,对不良资产的成因做一些探讨。

(一)宏观经济环境首先经济周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经济社会的经济发展会呈现出经济繁荣和经济萧条之间的循环波动,银行的不良贷款发生率也会随之波动。

在经济繁荣的时期,借款人的获利能力普遍提高,并且有较好的预期,当期的财务状况优良,不良贷款发生率较小;而在经济萧条期则相反。

其次银行和其客户都处在宏观经济这个大的市场环境之中,宏观经济的各种经济政策的变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及环境等)都可能引发不良贷款的生成。

以产业政策及环境为例,淮北市属于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税收收入在全市财政收入中占比相对过高,随着近年来煤价持续走低,全市财政收入、煤炭税收收入及煤炭税收占比逐年下降(具体见下表),同时与煤炭行业关联度较高的相关产业如煤矿机械设备销售收入亦大幅下降。

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与处置措施

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与处置措施

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与处置措施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与处置措施滕飞摘要:不良贷款问题已越来越严重,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国民在进行创业或者购房时选择贷款的方式。

文章由不良贷款的概念入手,论述了不良贷款形成原因以及处置措施。

关键词: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处置措施随着社会的进步,“贷款” 一词慢慢的走进人民大众的视野,人们对贷款的态度从一开始的排斥到后来的接受。

贷款在带给人们利益的同时,也被某些信用观念薄弱的借贷人加以利用,逾期归还或者干脆不还。

造成了不良贷款的出现。

不良贷款不仅给银行带来损失也给国家的经济带来冲击。

一、不良贷款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贷款现已成人们日常消费常用到的付款方式。

在一般家庭里,像是购买房子和车,不管有没有存款,大都选择用贷款的方式来完成支付。

贷款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贷款这一方式,首先借用银行的钱来满足自己的购买欲望,却拒不还钱,造成不良贷款。

不良贷款是指出现违约的贷款,即非正常贷款或有问题的贷款。

当借款人在三个月以上没有还本付息,所贷之款便会被银行称为不良贷款。

自1995年以来,我国的信贷资金基本上是粗放式经营,越来越多的贷款问题浮出水面,逐渐已经变成了专业银行转型的威胁,因此,正确处理好不良贷款是保证银行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不良贷款分三种类型,分别是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

这三种类型里面,逾期贷款比较好理解,简言之就是贷款到期后不能如期归还的贷款。

呆滞贷款是指贷款到期两年后或者以上的和生产经营的项U已经停上或者已经停建的贷款。

与呆滞贷款不同的是,呆账贷款是指借贷人出现意外情况,不能正常还款的贷款。

国家商业银行根据借贷人的实际还款能力和进行还款的质量进行分类, 分别出了五个等级,将贷款的风险程度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

在这五种类别中,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被称为是不良贷款。

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在我国人民的思想那个观念中,许多人认为银行的钱是国家的,这一观念也是我国不良贷款产生的思想根源。

不良贷款成因及化解对策

不良贷款成因及化解对策

不良贷款成因及化解对策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照约定的时间和金额按时还款,或者借款人违反了贷款协议中的其他约定。

不良贷款不仅对金融机构造成风险,也对整个金融体系稳定造成威胁。

因此,找出不良贷款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化解对策是非常重要的。

一、不良贷款成因1.经济环境不稳定:经济环境的不稳定会导致企业经营困难,无法按时还款。

2.销售下滑:销售下滑会导致企业流动资金紧张,无法偿还贷款。

3.贷款风险评估不准确:金融机构在贷款时没有充分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信用状况,导致贷款违约。

4.内部管理不善:企业内部管理不善,导致财务问题和资金流动性不足。

5.不良行业环境:一些行业具有高风险性,例如房地产、金融服务等,这些行业容易导致贷款不良。

二、化解不良贷款的对策1.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包括准确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信用状况,严把贷款资格审查关。

2.完善法律法规:加强金融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惩不良贷款行为,保护金融机构和借款人的权益。

3.加强内部管理:金融机构应加强对贷款项目的内部管理,确保贷款资金的正确使用和追踪,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贷款风险。

4.组织培训:加强借款人的信用教育,提高其财务管理能力和信用意识,使其能够合理规划经济活动,确保按时还款。

5.多元化风险分散:金融机构应采取多样化的贷款策略,降低贷款集中度,分散风险。

6.加强对行业的监测和预警:及时了解各个行业的风险情况,及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警,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化解风险。

7.支持政策: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支持金融机构化解不良贷款,如提供贷款担保、资金补贴等。

通过以上的对策,可以有效地化解不良贷款,并提高金融机构和借款人的风险意识和管理能力。

同时,政府和金融机构要加强合作,共同努力,形成合力,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资金创造、风险管理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角色。

不良贷款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商业银行的难题之一,影响着银行的经营效益和风险承受能力。

本文将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选择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解决该问题的建议。

一、不良贷款的成因1.宏观经济因素宏观经济因素是导致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宏观经济形势不佳的情况下,如经济增速放缓、通货膨胀、产能过剩等,会导致企业经营困难,产生还款能力下降,从而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

2.信贷政策因素不良贷款还与信贷政策的松紧度有关。

如果银行的信贷政策过于宽松,盲目扩张信贷规模,忽视风险管控,将导致风险暴露,贷款质量下降,不良贷款率上升。

3.企业经营因素企业自身经营状况也是不良贷款的成因之一。

包括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经营管理不善、市场竞争压力增大等,都会导致企业还款困难,出现不良贷款问题。

4.风险管理不足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不足也是导致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

包括不良贷款的识别、计量、预测、控制等环节存在漏洞,导致银行无法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信贷风险,从而导致不良贷款率的上升。

二、对策选择1.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是降低不良贷款的有效途径。

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控等环节,提高对客户的信用审查和风险控制能力。

2.优化信贷业务结构商业银行要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合理优化信贷业务结构,加大对优质客户和行业的信贷支持,减少对高风险行业和客户的信贷投放,降低信贷风险。

3.加强风险预警和处置商业银行要加强对不良贷款的预警机制建设,及时发现不良信贷风险,提前采取措施加以处置,避免不良贷款率的继续上升。

4.加强内部监管和控制银行要加强内部监管和控制,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制和风险管理制度,提高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性,防范不良贷款的发生。

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是什么?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一、不良贷款的成因查找不良贷款的原因,一方面是经济下行对企业的影响不容忽视,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贷款管理上仍未实现精耕细作也是形成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如贷前调查不深入、贷中条件不落实和贷后管理不到位。

我们可以归纳以下几点:1重贷轻管的现象仍未得到根治在金融机构的发展史上,一直存在重业务发展,轻风险管控,重贷款投放,轻贷款管理的现象。

这很大程度上受考核导向和方式的影响,在考核导向上,虽然大部分金融机构都强调了收益与风险匹配的要求,但实际情况是规模考核前置且力度大,质量考核受制于资产分类不及时和审计事后调整等因素往往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经营上的短视行为,导致重规模轻质量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考核方式上,大都采用买单的方式,直接同贷款投放,以贷引存,贷款收益挂钩,形成各机构重投放重收益,过分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了资产质量的管控要求。

同时金融机构高管人员的任期制,也易导致片面追求任期内业绩的倾向,在发展与风险的博弈中,风险管控让位业务发展的现象时有发生。

2风险管理的理念仍未深入人心金融机构极易被黄金客户所迷惑,如对垄断性行业和企业、政府项目等贷款不做深入分析,通过各种手段降低准入标准,调整其风险限额,扩大授信;贷后放松管理,对贷款的使用,企业的经营等情况监控不力。

为了形成投放,忽源,过分相信和依赖第二还款来源,认为只要有担保的贷款就是好贷款,忽视了实践中存在大量的担保能力不足,担而不保执行难的问题,抵质押品估值偏高,变现难的问题。

在贷款管理过程中,认为不欠息就是好贷款,对企业重大事项关注不足,对企业的现金流不做深入分析,不能对贷款风险作出及时、准确判断,进而丧失最佳盘活处置时机。

流动资金贷款长期化现象严重,在贷款到期后,一味依赖转贷,认为借新还旧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对于市场竞争乏力、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视而不见或存在侥幸心理,其结果是将潜在风险转化为现实损失。

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与处置措施

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与处置措施

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与处置措施不良贷款指的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中,部分或全部因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或违约而导致风险加大或无法收回本息的情况。

不良贷款会对金融机构和整个经济体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为了有效应对不良贷款问题,有必要深入分析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置措施。

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内部管理不善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不善是导致不良贷款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许多金融机构来说,其贷款管理流程存在不合理性和漏洞。

如审核不严,授信过度,风险审查不充分等,往往会给潜在借款人过大的信贷额度,致使其违约的可能性增大,进而产生不良贷款。

此外,还有一些企业存在内部腐败问题,经营状况不佳,因此也会给银行带来不良贷款。

(二)经济环境波动经济环境是银行和金融机构运营的基础,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借款人的经济状况受影响,导致他们不能按时还款。

再加上企业倒闭、财务风险、产能过剩等情况,也使得银行贷款变得难以回收。

因此,经济环境浮动也是不良贷款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市场化改革加速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已经加速,金融市场也在不断扩大。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一些借款者主动故意违约,企图在竞争中获取自己利益。

此外,一些企业经营不善,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也会导致不良贷款的形成。

(四)金融欺诈不良贷款的产生也与一些借款者故意欺诈挪用贷款有关。

一些企业或个人故意向银行、金融机构捏造假账目,虚假或欺诈性地获得贷款,同时避免不良贷款撤回。

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必须及时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以控制不良贷款的产生。

(五)其他原因除了以上原因外,不良贷款的形成还与征信制度不完善,政府宏观调控程度不够等因素相关。

针对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应采取如下的处置措施:(一)风险管理金融机构应完善风险管理制度,采取现代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科学的风险识别、评估和监控机制,防范和控制不良贷款产生。

(二)优化内部流程通过加强银行的内部管理,完善各环节的流程,加强审核和监督,严格授信审批,大幅降低风险。

银行分析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有效解决措施

银行分析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有效解决措施

银行分析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有效解决措施分析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有效解决措施摘要:贷款风险历来是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最主要的风险形式,是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防范与控制的主要对象和核心内容,银行信贷业务所带来的风险及其控制也一直是商业银行最为关注和棘手的问题。

随着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重逐年增高,面临的风险有加大的趋势。

本文立足于湖南省龙山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实际情况,分析了目前联社不良贷款的表现,探讨了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以及防范措施。

关键词:不良贷款;贷款风险;解决措施随着我县农村信用社不断发展和进步,坚持服务“三农”宗旨不动摇,信贷规模不断做大,逾期贷款不能正常收回,逐渐形成不良贷款。

目前,我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占比大,严重阻碍了我县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

现本文就当前我县信用社中不良贷款这种状况的成因进行分析,同时为以后解决不良贷款提供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不良贷款现状我县农村信用社贷款投放方向主要是服务“三农”,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这是在国家的号召下服务三农的一项工作,为农民进行商业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但是在贷款中,有部分农民认识不够,信用观念差,行政干预手段多,再加上自然灾害等,以及信用社自身原因,经常有农民因自身原因无法还清贷款。

且基于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这种工作特点,导致信用社在出现不良贷款时,不能及时的对这一问题予以处理。

二、当前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一)当前的经济政策决定不良贷款的形成我们国家现在执行的是稳定的经济政策,实际就是紧缩的经济政策,在经济快速增长时,信用社的贷款数量也大幅增加,而当经济增长转为缓和时,在严密的监管约束下,信贷人员就容易放宽贷款条件、降低贷款投放标准,信用社不良贷款“占比”的下降多数是通过增加贷款投放量来实现的,而当贷款投放受限后,其对不良贷款的“稀释”作用减弱,不良贷款“占比”重新回升,隐藏的一些不良贷款也将开始浮出水面[1]。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分析及对策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分析及对策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分析及对策引言不良贷款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过程中,因借款人违约或还款能力不足等原因,出现违约或逾期还款的贷款。

不良贷款的形成对金融机构和整个经济体系都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负面影响。

本文将分析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分析1.经济因素–经济周期波动:经济下行周期中,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还款能力减弱,容易导致不良贷款增加。

–行业结构调整:某些行业面临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变化等问题,导致企业经营困难,不良贷款风险上升。

2.借款人因素–资金链断裂:企业由于资金周转困难,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导致不良贷款的形成。

–经营管理不善:企业由于管理不善、决策失误等原因,盈利能力下降,借款偿还能力减弱。

–个人消费过度:个人负债过重,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导致不良贷款的产生。

3.银行因素–不合理的信贷政策:银行过于宽松的信贷政策导致贷款风险增加,容易形成不良贷款。

–不良贷款管理不善:银行在贷款审批、风险评估、贷后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导致不良贷款的形成。

不良贷款对策为了有效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风险,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加强风险管理–完善信贷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的信贷政策,控制信贷风险,避免过于宽松的信贷条件。

–强化风险评估:加强对借款人的风险评估和审核,确保贷款的还款能力与还款意愿。

–加强贷后管理:建立健全的贷后管理机制,及时跟踪借款人的还款情况,发现问题并采取及时措施。

2.优化金融服务–提供定制化贷款产品:根据借款人的特点和需求,开发和推出灵活的贷款产品,满足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加强金融教育:提供金融知识和理财规划的教育培训,增强借款人的风险意识和还款意识。

–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利用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为借款人提供更便捷、高效的贷款体验。

3.健全监管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不良贷款的界定、处置和追责等事项。

–加强监管力度: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提高监管效能,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贷款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日益凸显,对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并提出应对之策。

一、不良贷款的成因1.1 经济变动经济环境的波动是导致不良贷款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经济出现下行周期,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就会增加不良贷款的风险。

此外,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会引起一些企业产能过剩,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

1.2 信贷政策过松信贷政策的过松将导致过度扩张和违规放贷,加大了不良资产的风险。

过度宽松的信贷政策使得部分金融机构控制不足,盲目追求利润,对信贷风险的管控不力,进而增加了不良贷款的发生。

1.3 企业管理不善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也是引起不良贷款的原因之一。

一些企业由于财务管理不善、盲目扩张、决策失误以及内部腐败等原因,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无力偿还贷款,从而产生不良贷款。

1.4 不良资产处置不力商业银行对于不良贷款的处置不力,也是导致不良资产增加的重要原因。

一些银行对不良贷款缺乏及时有效的处置和催收措施,导致不良贷款的堆积。

同时,银行内部制度的不完善和处置手段的不灵活也限制了不良贷款的处置速度。

二、应对不良贷款的对策2.1 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包括信贷审查制度、审慎评估制度和风险预警制度等。

通过完善风险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降低不良贷款的风险。

2.2 加强内部控制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制和风险管理框架。

加强对贷款额度、利率、期限等进行监控,提高贷款管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3 强化风险评估商业银行在放贷之前应加强对借款人的风险评估,规避潜在的不良贷款风险。

通过合理的风险评估,可以提高贷款审批的质量和准确性。

2.4 加强担保和抵押物管理商业银行在放贷过程中,加强对担保和抵押物的管理。

通过对担保和抵押物的充分评估,能够提高贷款的履约性,降低不良贷款的风险。

2.5 健全资产处置机制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建立健全的不良资产处置机制。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化解措施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化解措施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化解措施第一篇: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化解措施浅谈新增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化解措施不良贷款通常是指该笔贷款到期后,借款人在未办理相关展期或转贷手续的前提下,未按照借款合同约定借款期限归还贷款本金及利息,形成贷款超出约定期限的一种现象。

一、新增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通过对新增不良贷款检查,发现其形成原因主要归结为客观原因和主管原因两大方面。

客观原因表现在:第一,借款人收入减少,还款能力下降。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因素。

贷户自身经营管理不善、货款未能及时收回或产品大量积压,流动资金被占压,致使借款人经营困难、亏损、甚至停产,造成贷款逾期或无力还款。

第二,发展某种产品上存在“一哄而上”现象,即行业风险。

如:以黄安镇和唐庙乡为主要区域的木材加工业,因今年行情不景气,相互拖欠货款,外欠货款难以收回,抗风险能力较小,致使借款不能按期归还,形成市场风险。

第三,贷款用于购销货物、外地经营、承包工程,贷款后外出务工较多,有的农民以发展种养业为名,借款后外出打工,长时间不回家;有的跑回家乡信用社贷款,到别的乡镇或进城创业,游离于信用社的有效监控之外,给收贷工作带来难度。

主观原因表现在:第一,管理职能没有有效发挥。

部分信用社班子成员的在信贷管理上处于粗放型管理,重经营、轻管理,重规模、轻质量,重增量、轻存量,对于不是本人参与审查、审批的贷款,不能对每笔贷款的情况做到全面、及时的了解,放松了贷后检查及催收,对贷款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防控风险的意识薄弱。

部分信贷人员违规操作,借款手续存在瑕疵,存有个人征信报告中显示借款人有不良贷款记录、担保人超保证能力现象,形成贷款风险。

第三,“三查”制度流于形势。

部分客户经理贷款调查不深入、工作不细致,不能正确分析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结构和风险程度,只是围绕申请金额去做调查报告;贷款审查流于形势,审贷不分离,无贷款审查小组审批记录,审查意见不明确;贷后检查的形式重于实质,仅在贷后检查跟踪表上签个字了事,不能及时了解借款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准确掌握贷款使用情况,致使贷款挪用、债务转移,不能根据风险程度的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贷款逾期后,不能及时尽职催收,不能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尽职催收去化解风险。

浅析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

浅析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

浅析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现代商业MODERNB USINESS 23金融视线Financial View一、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许多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在进行贷款决策时,一般是根据其利润、抵押物、信用评价等。

而忽视了现金净流量,也就是贷款到期是否有足够的偿还贷款的现金量。

认识落后。

一是用重组贷款的方法掩盖贷款的存在风险;二是单纯用贷款期限来划分贷款种类;三是资产质量考核占比较小。

信贷档案管理不规范。

一是信贷“三查”制度流于形式;二是贷款户自行评定有失偏差。

二、造成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原因1、内部管理混乱。

农村信用社自我约束机制和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贷款缺乏有效管理和控制,导致信贷资产持续恶化,旧的不良贷款无法收回,新的成倍增长。

2、经营政策不明确,地方经济环境不稳定,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和不当的行政干预导致不良贷款增长。

乡镇企业破产致使大量不良贷款无法落实收回。

3、借款人信用意识差,社会信用环境恶化,造成大量信贷资产沉淀;现行的司法制度不健全,法律手段软弱,也无法保证贷款本息的收回。

4、人情关系太重。

一些管理者的家属或朋友,在贷款时手续不全也给予了批准,从而导致一些贷款无法正常收回。

三、解决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对策建议(一)成立资产处置公司消化不良贷款1、资产处置公司的设立和职能。

把现在单一性质的清非大队变为多功能的资产处置公司,脱离联社,联社将这些人员的档案工资保留。

首先,剥离不良资产,通过划段分批定价拍卖(划拨)的方式将现有几年前的不良贷款、已经核销的贷款、央行票据浅析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柴海娥准格尔煤田农村信用合作联社010300【文章摘要】近几年,尽管农村信用社全面致力于清收不良贷款工作,但总体效果并不明显,个别信用社不良贷款呈前清后增势头。

本文分析了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存在的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成因对策置换的贷款剥离出去。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化解措施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化解措施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化解措施近年来,随着经济环境变化和金融市场波动,不良贷款问题成为全球金融界的一大难题。

不良贷款主要指银行或金融机构贷款中出现无法按期偿还本息,或者逾期未能清偿的情况。

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包括经济周期波动、贷款审查不严、借款人的信用风险等。

在探讨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时,首先需要关注经济周期的波动。

经济周期的不稳定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状况产生重大影响。

在经济下行期,企业经营面临压力,经济增长缓慢,劳动力失业率上升。

这会导致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从而无法按时偿还贷款。

此外,个人收入水平下降也会导致消费者无力偿还贷款。

其次,贷款审查不严也是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之一、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可能出现审查不严、风险评估不准确等情况。

这意味着一些高风险的借款人获得了贷款,而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能力偿还贷款。

尽管金融机构有各种办法来评估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误差和不完善性。

此外,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也是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之一、借款人可能由于个人原因,如疾病、失业等导致收入减少,无法偿还贷款。

此外,一些借款人可能存在道德风险,即故意拖欠贷款或进行违约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会导致贷款变成不良贷款。

为了化解不良贷款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金融机构应加强风险评估和贷款审查。

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之前应加强对借款人的背景调查,尽可能准确地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降低贷款的信用风险。

此外,金融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贷款审查机制,确保借款人提供真实的贷款用途和担保物,防止贷款被挪用,减少贷款违约的风险。

其次,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维护经济稳定。

政府可以通过适时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稳定和就业增长。

这会促使企业和个人的经济状况改善,从而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

此外,金融机构应积极开展风险管理和贷后管理工作。

风险管理包括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模型、严密的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控制贷款风险。

贷后管理涉及及时发现贷款问题,与借款人进行沟通,制定合适的还款方案,促使不良贷款尽早得到解决。

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是什么?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一、不良贷款的成因查找不良贷款的原因,一方面是经济下行对企业的影响不容忽视,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贷款管理上仍未实现精耕细作也是形成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如贷前调查不深入、贷中条件不落实和贷后管理不到位。

我们可以归纳以下几点:1重贷轻管的现象仍未得到根治在金融机构的发展史上,一直存在重业务发展,轻风险管控,重贷款投放,轻贷款管理的现象。

这很大程度上受考核导向和方式的影响,在考核导向上,虽然大部分金融机构都强调了收益与风险匹配的要求,但实际情况是规模考核前置且力度大,质量考核受制于资产分类不及时和审计事后调整等因素往往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经营上的“短视”行为,导致“重规模轻质量”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考核方式上,大都采用“买单”的方式,直接同贷款投放,以贷引存,贷款收益挂钩,形成各机构重投放重收益,过分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了资产质量的管控要求。

同时金融机构高管人员的任期制,也易导致片面追求任期内业绩的倾向,在发展与风险的博弈中,风险管控让位业务发展的现象时有发生。

2风险管理的理念仍未深入人心金融机构极易被“黄金客户”所迷惑,如对垄断性行业和企业、政府项目等贷款不做深入分析,通过各种手段降低准入标准,调整其风险限额,扩大授信;贷后放松管理,对贷款的使用,企业的经营等情况监控不力。

为了形成投放,忽源,过分相信和依赖第二还款来源,认为只要有担保的贷款就是好贷款,忽视了实践中存在大量的担保能力不足,“担而不保”执行难的问题,抵质押品估值偏高,变现难的问题。

在贷款管理过程中,认为“不欠息就是好贷款”,对企业重大事项关注不足,对企业的现金流不做深入分析,不能对贷款风险作出及时、准确判断,进而丧失最佳盘活处置时机。

流动资金贷款长期化现象严重,在贷款到期后,一味依赖转贷,认为“借新还旧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对于市场竞争乏力、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视而不见或存在侥幸心理,其结果是将潜在风险转化为现实损失。

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5篇)

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5篇)

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5篇)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5篇)篇一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农信社信贷资产质量低劣、不良贷款占比高,始终困扰着农村信用社,并已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因素和扭亏为盈的最大障碍。

如何有效化解不良贷款,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前农村信用社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本文试作如下浅析。

一、成因分析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是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形态深刻变迁直接或间接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的反映。

因此,要站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高度,对不良贷款形成的可能原因进行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分析,探索化解的思路和对策,有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预防和减少贷款风险。

本人认为,其原因主要为借款人的原因、信用社内部管理原因、其它原因等三大类。

(一)、信用社内部管理原因:一是贷款风险识别、预测和筛选机制不健全。

如对贷款的调查评估不是基于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或贷款抵押品,而多是基于对借款人投资项目前景的预测,或者在借款人的资信程度及偿还能力产生质疑的情况下,发放贷款过分倚重第二还款来源(如抵押物);贷款用于投机性的“两高一剩”项目,如房地产开发项目;贷款的抵押率过高,或抵押品的变现能力很低;对异地贷款、多头贷款,假冒名贷款缺乏有效的监控;贷款已存在潜在风险时,没能及时采取果断措施;贷款已明显出现问题,因信贷人员责任意识不强,以致疏于催收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清收,而使贷款造成损失等。

二是贷款管理机制设置不合理。

如在贷前调查分析阶段,获得的贷款信息不完全,贷款项目评估质量不高。

部分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信用评估、财务分析知识和经验,发放贷款时调查不充分、信贷资料有缺陷、抵押物变现力差、不足值;在贷款的审批阶段,未严格把握贷款审批条件;贷款集中程度过高,过分集中于某一借款人、某一行业、某一种类贷款,贷款风险相对集中,贷款金额超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无力偿还,借款人产生“债多不愁”,以一种无所谓的无赖态度,使信用社处于被动尴尬局面;贷款发放后日常监督管理不力,存在“重放轻收轻管理”的现象;部分信用社由于人手较少,业务量大,只配备有1-2个信贷员,往往要负责十多个村,2023多笔业务,调查、发放、管理和清收一个都不能少,致使应接不暇,难以实现按操作规程执行等。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盘活措施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盘活措施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盘活措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业作为其中关键的一环,在各种金融服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作为银行业中的主流力量,国有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国有银行)起着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重要作用。

然而在国有银行的贷款发放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贷款,这给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重大的风险和压力。

本文将就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盘活措施展开分析。

一、不良贷款形成原因(一)内部管理问题1. 风险管理能力不足。

在贷款业务的风险管理方面,国有银行严重不足,尤其是缺乏对行业、公司和个人客户进行细致分析的能力。

这使得其风险控制能力变弱,难以预测风险,从而形成不良贷款。

2. 风险防范意识欠缺。

一些国有银行可能把风险管理当做一个形式,缺乏警醒和预防意识。

特别是在贷款审批过程中,过于重视客户关系和业绩考核,不重视风险管控,这会加剧不良贷款的形成。

(二)贷款利润过度追求1. 过于追逐利润。

作为营利机构,银行在贷款业务中必须追求利润。

然而,一些国有银行在利润追求过程中,盲目扩大贷款规模,忽视风险控制,放贷速度过快,导致不良贷款频繁出现。

2. 贷款法律条款存在漏洞。

银行的贷款法律条款应该起到一种约束作用,防止客户违约,但是现实中有些银行贷款合同存在漏洞,导致客户难以履行合同,或者银行难以收回贷款。

(三)宏观经济风险因素1. 宏观经济波动。

经济繁荣时期,银行贷款数量大幅增加,为追逐更多的收益而给予不良企业大量贷款,如房地产、投资等领域,导致贷款风险持续增加。

2. 行业风险。

金融市场是流动性最强的市场之一,竞争激烈。

因此,金融行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其中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都是银行面临的挑战,贷款风险也相应地提高了。

二、盘活不良贷款措施(一)完善内部管理1. 加强风险管理能力。

为了预防不良贷款出现,国有银行应该更加注重风险管控。

除了制订到位的女士风险监管制度外,培养一批具备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非常必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
一、不良贷款的定义
不良贷款亦指非正常贷款或有问题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

我国自2002年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具体见下表)。

不良贷款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

贷款五级分类表
二、当前背景
银监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461亿元,较年初增加541亿元,不良贷款率1.04%,较年初上升0.04个百分点,达到近三年来的最高水平。

有关专家认为,不良贷款率上升凸显宏观经济增长放缓背景下,金融业风险正在集聚,预计今年银行业将持续面临不良贷款上升的压力。

2014年3月末,淮北市银行机构不良贷款余额6.5亿元,比年初增加了6412万元,增长较快。

三、不良零售贷款形成的主要原因
金融企业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是纷繁复杂的,一般认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这种风险主要是由于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而我国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却迥然不同。

下面主要从宏观经济环境、银行自身经营管理和信用与法律环境三个方面,对不良资产的成因做一些探讨。

(一)宏观经济环境
首先经济周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经济社会的经济发展会呈现出经济繁荣和经济萧条之间的循环波动,银行的不良贷款发生率也会随之波动。

在经济繁荣的时期,借款人的获利能力普遍提高,并且有较好的预期,当期的财务状况优良,不良贷款发生率较小;而在经济萧条期则相反。

其次银行和其客户都处在宏观经济这个大的市场环境之中,宏观经济的各种经济政策的变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及环境等)都可能引发不良贷款的生成。

以产业政策及环境为例,淮北市属于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税收收入在全市财政收入中占比相对过高,随着近年来煤价持续走低,全市财政收入、煤炭税收收入及煤炭税收占比逐年下降(具体见下表),同时与煤炭行业关联度较高的相关产业如煤矿机械设备销售收入亦大幅下降。

在这样的产业环境影响下,我行的相关零售贷款客户出现不良贷款的概率大大增加,具体表现为销售收入急剧下滑、应收账款金额及周期增加,资金链断裂等。

近年淮北市煤炭税收收入及占比一览表
(二)银行自身经营管理
1、主要经营管理者的风险理念。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的机构,银行主要经营管理者的风险理念及风险偏好决定了其资产质量的好坏。

一般情况下,贷款资产组合主要考虑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和风险性三种因素,如何选择亦主要取决于银行主要经营管理者。

冒险激进型的管理者,更多的考虑资产的收益性,其安全性指标变低、风险性指标变高;保守谨慎型的管理者,更多的考虑资产的安全性,其收益性和风险性指标就会变低。

2、绩效考核体系。

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银行绩效考核体系设置逐步科学合理,但依旧呈现风险内控指标分值低、经营注重短期化、风险滞后的倾向。

在绩效考评指标设置上,考评指标较侧重规模扩张与短期效益最大化,打破了收益与风险的平衡,这必然埋下各种风险隐患。

3、合规风险。

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是银行贷款最基本的制度,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这项制度执行不到位,监督不得力,查处
不严格;重贷轻管,重放轻收的现象日益突出;“人情贷”、“谋私贷”“盲目贷”等各种违规贷款时有出现,三查制度流于形式。

(三)信用与法律环境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而银行作为市场经济中的核心企业之一,信用环境对银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信用环境涵盖了诚信、道德、文化等软实力因素,这些因素会长期影响、制约贷款质量。

信用环境差的区域,部分贷款客户诚信不够、道德水准不高、企业文化建设基础不牢等,尽管其经济基础、发展前景并不差,但硬不及软,其中一些客户尽管有还款能力,但还款意愿很差,对银行贷款构成潜在威胁,严重影响银行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

更糟糕的是,这些坏的客户反过来又影响信用好的客户,最终导致该区域贷款客户整体失信。

法律环境对银行同样重要,一般情况下,部分不良贷款是通过司法途径收回的,一些地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案子不破不立等现象突出,最终银行赢了官司输了钱,进一步破坏了当地的信用环境。

四、不良零售贷款控制措施建议
上文主要从宏观经济环境、银行自身经营管理和信用与法律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不良零售贷款的形成,由于宏观经济环境、信用与法律环境属于外部环境,所有的银行企业都身处其中,很难单独进行改变。

因此下面主要从内部因素——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方面并结合邮储银行淮北市分行实际情况探讨不良贷款的控制措施。

(一)主要经营管理者应树立合规经营、稳健发展理念
合规经营是银行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也是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的关键所在。

合规经营对于有效防范银行业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其他风险,促进其稳健经营至关重要。

作为金融机构的第一责任人,该机构主要经营管理者应坚持合规经营、稳健发展的理念,贷款资产应在充分考虑安全性(流动性)的基础上,有机组合其收益性和风险性。

(二)应建立责权清晰、相互牵制的组织架构,前、中、后台部门应联动协作控制不良零售贷款
要控制不良零售贷款,我个人认为应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预防新增不良贷款,这就需要前台和中台部门根据职责进行把关。

比如前台的信贷客户经理,贷前调查、贷后检查要尽职尽责;中台的审查审批人员应做到独立贷审,客观、充分、准确揭示业务风险并提出降低风险的对策;二是控制或压缩存量不良贷款,这需要前台、后台等部门根据职责相互配合完成。

比如后台的资产清收人员在清收过程中需要前台客户经理的努力配合才会有好的效果。

(三)应建立系统、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一是信贷业务发展和贷款质量控制指标应有机统一的纳入到机构领导班子绩效考核中去,所占分值比重不应差距过大。

二是信贷前、中、后台部门应有明确的季度、年度信贷质量考核指标,如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清收额、不良贷款清收率等。

三是信贷客户经理的绩效兑现周期应与贷款产品的风险暴露周期相吻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