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承担着巨大的金融支持和服务职责。
不良贷款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商业银行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并提出对策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经济周期波动:经济增长不稳定性导致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
在经济下行周期中,企业经营不善,偿债能力下降,从而导致不良贷款的风险增加。
2. 内部管理不善: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不善也是不良贷款的重要成因之一。
包括贷前审查不严格、贷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导致了贷款风险增加,不良贷款风险的暴露。
3. 不合理的信贷政策: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中可能出现不合理的政策,如过度扩张信贷规模、过度放松贷款条件等,导致了不良贷款的风险增加。
针对以上成因,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以下对策选择:1. 加强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应加强贷款风险管理,包括改进贷前审查流程、严格把控贷款资金的用途和期限、加强贷后管理等。
通过提高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减少不良贷款的产生。
2. 完善内控机制: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科学的内部控制机制,包括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制定标准化的流程和规定等。
通过加强内部管理,规范业务操作,减少人为因素的风险。
3. 优化信贷政策:商业银行应合理制定信贷政策,根据市场需求和风险状况进行调整。
加强对风险客户的管控,避免无效负债的形成。
4. 增加风险准备金:商业银行应增加风险准备金,提前为可能发生的不良贷款问题做好准备。
通过增加风险准备金,减少不良贷款的影响,保护商业银行的资本和稳定性。
5. 加强合作与监管:商业银行应加强与监管部门的合作,积极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商业银行应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与交流,提高风险意识和管理能力。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加强风险管理、完善内控机制、优化信贷政策、增加风险准备金和加强合作与监管等。
只有通过有效的措施和策略,才能实现商业银行健康发展和保护金融稳定。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和对策分析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和对策分析【摘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对经济稳定和金融市场有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并提出有效对策。
首先从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加强不良贷款审批流程管理、建立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加强贷后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建议。
经过研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主要成因包括市场波动、信用风险、管理不当等因素,应坚持风险管理理念,加强内控和风险监测。
商业银行需采取多方面措施应对不良贷款问题,确保经济运行平稳。
未来研究应继续深入探讨银行风险管理与不良贷款管理之间的关系,为银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对策、信贷风险管理、审批流程管理、风险识别、预警机制、贷后管理、结论、展望1. 引言1.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重要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是指银行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后,由于借款人无法按时还款或违约等原因导致无法收回的贷款。
不良贷款对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和经营稳定都会造成较大影响,甚至会危及银行的生存和发展。
不良贷款会导致银行资金链断裂,影响银行的正常运营,甚至可能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
不良贷款会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影响股东和投资者的利益,甚至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不良贷款也会影响银行的声誉和信用,降低客户对银行的信任度,影响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银行而言,有效避免和管理不良贷款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乎银行自身的利益,也关乎金融市场的稳定和整体经济的发展。
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和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加强对不良贷款问题的研究,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对于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是影响我国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不良贷款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发现问题根源,及时采取有效对策,降低风险,保障资金安全。
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国况丶农行是中国大型国有银行之一,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广泛的业务覆盖范围。
近年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金融风险的增加,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给银行运营和金融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对于中国农业银行而言,如何有效应对不良贷款问题,降低风险,提高资产质量,成为了银行业务经营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分析1. 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形成,一方面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加,企业经营困难加大,导致企业不良贷款风险增加,进而影响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
金融市场的风险也给中国农业银行带来了一定的压力,金融市场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到银行的贷款质量。
2. 风险管理不完善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形成还受到银行自身风险管理不完善的影响。
在银行业务拓展中,部分信贷人员未能按照规定开展风险评估,对客户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没有进行充分的核查,导致了信贷资产的质量下降。
银行在信贷审批和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疏漏,未能及时发现和控制风险因素,加剧了不良贷款问题的发生。
3. 信贷政策松懈中国农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形成还与银行信贷政策松动有关。
为了追求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的增长,一些分支机构在放贷过程中存在着违规放贷和不当竞争现象,忽视了客户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将不具备还款能力的客户纳入信贷范围,导致了不良贷款的增加。
二、中国农业银行应对不良贷款问题的对策分析1.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中国农业银行应该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通过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模型和风险控制机制,提高对信贷资产的准确定性和可预测性。
银行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定价模型和风险控制指标,加强对客户的整体信用评估,客观评估客户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从源头上控制不良贷款问题的发生。
2. 强化信贷审查中国农业银行需要加强对信贷审查的力度,在客户准入阶段严格把关,严格控制信贷资产的质量。
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不良贷款的形成及对策分析
中国银行体系 的不 良资产一直是 中外人 士关 注 的焦点 。从短 期来看 , 若宏 观经济基本 面 不发生大的变化 , 一问题不会 对 中国的银行体 系的稳定 性造成 威胁 。主要 因为 : 这 首先 , 中国 的银行 体系并不 象西方银行那样是一个商业体 系, 而是计划经 济的产 物 , 并没有完全 资本化 。 银行为 国家所 有 , 银行体系的“ 负权益” 以想象成公共部 门的债务 , 可 而不是某 些股东 的债务 : 其次 , 行破产的真正原因并不是负权益的结果 , 银 而是流动性 的缺乏。权益为 负并不会造成挤 兑。只要人们 对银行有足够 的信 , t 支持存款银行并保 持较高的流 动性 , 5 银行 马上破产 的风险 就会很低 。但从长期来看 , 若宏观经 济发 生波动 , 或受 到外来的冲击 , 由于不 良资产积淀形成 的银行体系隐含的内在不稳定性 就会暴露 出来 , 形成金 融风险 , 对银行业 的稳健经 营形成 强烈 的震撼 。
文章鳊号;0 5 -3 92 0 ) 0 5 10 - 10 (02 2— 0 4—0 - 7 中围分类号 :' 2 1 文献标识码 : F3. 8 A
经过二十余年 的改革开放 , 中国金 融体 制发 生 了很大变化 。当前 , 以中央银行 为核心 、 国 有商业银行 为骨干 、 多种金融机构并存 的局面已经基本 形成 。但是 , 达国家 国际性大银行 与发 相 比, 国商业银行竞争力 总体上弱势明显 , 我 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虽然经过近几年的改革 和加 强管理 , 有了不小 的进步 , 但总体上 机制转换仍相 当缓慢 。当前 , 处于垄断地 位的“ 大而不 强”
义。当前 , 良贷款是影响我 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 的核心问题 。 不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化解措施
浅谈新增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化解措施不良贷款通常是指该笔贷款到期后,借款人在未办理相关展期或转贷手续的前提下,未按照借款合同约定借款期限归还贷款本金及利息,形成贷款超出约定期限的一种现象。
一、新增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通过对新增不良贷款检查,发现其形成原因主要归结为客观原因和主管原因两大方面。
客观原因表现在:第一,借款人收入减少,还款能力下降。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因素。
贷户自身经营管理不善、货款未能及时收回或产品大量积压,流动资金被占压,致使借款人经营困难、亏损、甚至停产,造成贷款逾期或无力还款。
第二,发展某种产品上存在“一哄而上”现象,即行业风险。
如:以黄安镇和唐庙乡为主要区域的木材加工业,因今年行情不景气,相互拖欠货款,外欠货款难以收回,抗风险能力较小,致使借款不能按期归还,形成市场风险。
第三,贷款用于购销货物、外地经营、承包工程,贷款后外出务工较多,有的农民以发展种养业为名,借款后外出打工,长时间不回家;有的跑回家乡信用社贷款,到别的乡镇或进城创业,游离于信用社的有效监控之外,给收贷工作带来难度。
主观原因表现在:第一,管理职能没有有效发挥。
部分信用社班子成员的在信贷管理上处于粗放型管理,重经营、轻管理,重规模、轻质量,重增量、轻存量,对于不是本人参与审查、审批的贷款,不能对每笔贷款的情况做到全面、及时的了解,放松了贷后检查及催收,对贷款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防控风险的意识薄弱。
部分信贷人员违规操作,借款手续存在瑕疵,存有个人征信报告中显示借款人有不良贷款记录、担保人超保证能力现象,形成贷款风险。
第三,“三查”制度流于形势。
部分客户经理贷款调查不深入、工作不细致,不能正确分析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结构和风险程度,只是围绕申请金额去做调查报告;贷款审查流于形势,审贷不分离,无贷款审查小组审批记录,审查意见不明确;贷后检查的形式重于实质,仅在贷后检查跟踪表上签个字了事,不能及时了解借款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准确掌握贷款使用情况,致使贷款挪用、债务转移,不能根据风险程度的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贷款逾期后,不能及时尽职催收,不能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尽职催收去化解风险。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商业银行在金融活动中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不良贷款的管理。
不良贷款不仅会给银行自身带来巨大的损失,还会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严重的影响。
因此,理解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以及相应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借款人信用状况不佳是导致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之一。
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决定了其还款能力和意愿,如果借款人信用不佳,那么其还款风险就较高。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也会直接影响不良贷款率的高低。
疏于风险把控、贷款审核不严格和不充分的风险监管等,都可能导致贷款质量下降,从而形成不良贷款。
针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应对。
首先,加强风险管理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评估、风险定价、风险监控和风险防范等方面。
其次,建立合理的贷款审查机制也是至关重要的。
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调查和甄别,同时要加强对贷款用途的审查,以确保贷款真正用于合法和有效的经营活动。
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水平、加大抵押品要求和提高核销贷款的力度等措施来降低不良贷款风险。
另一方面,加强创新是商业银行应对不良贷款的有效对策之一。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盈利能力,分散风险。
此外,引入科技创新,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风险预警能力,及时识别潜在不良贷款,做到早期发现和预防。
此外,合理调整银行的资产结构也是应对不良贷款的重要对策之一。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优化贷款结构,增加低风险的贷款品种,减少高风险的贷款比例,以降低不良贷款的可能性。
在贷款业务外,商业银行还应积极发展其他收入来源,如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等,以减少对贷款利息收入的依赖。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借款人自身因素,也包括商业银行内部因素。
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与处置措施
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与处置措施1. 不良贷款的定义不良贷款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国务院金融监管部门规定维护资产质量、计提坏账损失而确认的预期或已经不能按期兑付本息或利息的贷款。
2. 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借款人信用风险借款人信用不良是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之一。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经济下行等形势下,借款人负债压力加大,往往容易出现还款能力不足或无法还款的情况。
(2)担保不足或价值下降没有或担保不足是不良贷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银行信贷业务通常需要抵押、质押和担保,以减轻信用风险。
但是,如果担保物的价值下降或不能保证其价值,则银行可能无法追回贷款本金和利息,导致不良贷款的产生。
(3)信贷流程管理不当信贷流程管理不当也是导致不良贷款的原因之一。
例如,在发放贷款时没有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没有对借款用途进行认真审查等等,这些都可能导致银行发放的贷款产生信用风险,最终导致不良贷款的产生。
3. 不良贷款的处置措施(1)加强风险管理加强风险管理是解决不良贷款的根本措施。
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客户的风险评估和股权分析,能够及时发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或现金流状况的异常。
(2)采取多种手段进行处置一旦不良贷款出现,必须采取适当的处置措施,以避免产生更大的损失。
多种手段可以从不良贷款中挽救资金,如积极与借款人进行协商、调查担保物的真实价值、采取追回担保物的方式、采取法律诉求手段等。
(3)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也是解决不良贷款的另一个途径。
银行应该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信贷流程安全、完整和透明,及时发现和防止不良贷款的产生。
4. 总结不良贷款的产生对银行业、金融市场甚至整个经济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及时地采取措施来防止不良贷款的产生,并通过加强风险管理、多种手段进行处置、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等措施来解决不良贷款问题。
浅析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
浅析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一、不良贷款的定义不良贷款亦指非正常贷款或有问题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
我国自2002年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具体见下表)。
不良贷款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
贷款五级分类表二、当前背景银监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461亿元,较年初增加541亿元,不良贷款率1.04%,较年初上升0.04个百分点,达到近三年来的最高水平。
有关专家认为,不良贷款率上升凸显宏观经济增长放缓背景下,金融业风险正在集聚,预计今年银行业将持续面临不良贷款上升的压力。
2014年3月末,淮北市银行机构不良贷款余额6.5亿元,比年初增加了6412万元,增长较快。
三、不良零售贷款形成的主要原因金融企业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是纷繁复杂的,一般认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这种风险主要是由于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而我国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却迥然不同。
下面主要从宏观经济环境、银行自身经营管理和信用与法律环境三个方面,对不良资产的成因做一些探讨。
(一)宏观经济环境首先经济周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经济社会的经济发展会呈现出经济繁荣和经济萧条之间的循环波动,银行的不良贷款发生率也会随之波动。
在经济繁荣的时期,借款人的获利能力普遍提高,并且有较好的预期,当期的财务状况优良,不良贷款发生率较小;而在经济萧条期则相反。
其次银行和其客户都处在宏观经济这个大的市场环境之中,宏观经济的各种经济政策的变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及环境等)都可能引发不良贷款的生成。
以产业政策及环境为例,淮北市属于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税收收入在全市财政收入中占比相对过高,随着近年来煤价持续走低,全市财政收入、煤炭税收收入及煤炭税收占比逐年下降(具体见下表),同时与煤炭行业关联度较高的相关产业如煤矿机械设备销售收入亦大幅下降。
课题论文: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74314 银行管理论文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各大中小企业的资金使用程度、需求程度越来越高。
伴随着中小企业的突飞猛进,中小企业贷款数额与数量也是节节升高,正是基于这种情况,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也是层出不穷。
为减小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本文在理论层面上将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做简要分析。
一、商业银行的概念、特征、分类以及发展历史(一)商业银行的概念、特征与分类商业银行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商业银行以吸收散户存款和形成其他企业金融负债为资金来源。
商业银行利用吸收上来的存款对外投资形成各种金融资产,中国的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来自于存贷利差和各种稳定性投资,二是进行风险投资获得的投资业务收入。
中国的商业银行在结构上主要以国有独资或者国家控股为主,在投资的业务受到较大的现值,主要体现在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投资。
我国商业银行的分类主要为三类,第一类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第二类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三类是城市合作银行。
(二)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大抵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8年以前,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中国人民银行不能发挥其本身具有的杠杆作用,只是充当着会计核算、记账的职能角色。
总的来讲这阶段商业银行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微乎其微。
第二阶段是1979年到1993年期间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崛起时期,该阶段的主题是把国家专业银行转变为有作为的商业银行,并且提出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的适当性政策要求。
商业银行的发展在此阶段取得了客观的进步。
1993年至2001年是第三阶段,此次改革明确了国有商业银行走市场化的道路。
积极推动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与公司治理制度改革,实现增值保值,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四阶段是从2002年至今的股份制改革,在产权改革与引进外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同时对商业银行管理队伍的建设也是越来越严格。
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基本现状分析:从前面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基本理论可以知道,在任何商业银行运作中,不良贷款的产生不可避免,但应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国际警戒线一般10%左右,中国监管标准要求不得超过15%。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与化解对策
过 盘 融 管 制 政 策 和 直 接 干 预 方 式 实 现 面 的 原 阁 苒 先 是 已 经 出 台 的 多 数 ‘
是 国际 银 行 界 遇 到 的 不 容 回避 的 世 界 置 。 政 府 对 金 融 体 系 巾 的 垄 断 地 保 护 的 条 款 磨 棱 两 叮 某 些 企 、 给 逃 性 金 融 难 题 . 对 处 于 向 市场 金 融 伉 . 使 大 量 的 金 融 资 源 被 政 府 控 废 银 行 债 务 提 供 r可乘 可钻 之 机 自I 体 制 转 轨 的 我 阔 银 行 业 也 不 例 外 。 制 , 按 照 自 己 的 日杯 和 偏 好 加 以 利 4l _ 转 换 经 营 机 制 的 力 1 法 律 f ̄业 x ,
意 义
一
三 是 商 业 银 行 内 控 有 漏 洞 , 管
国 际 化 闷标 迈进 无 疑 具 有 十 分 重 大 的 权 改 革 滞 后 .银 企 关 系 往 往 发 生 碰 理 存 在 误 区 具 体 表 现 有 不 良 贷 款 的 成 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其 一 对 是
撞 、 摩 擦 和 经 济 职 能 的 错 位 . 比 如 绩 款 项 目的 审 奄 流 形 式 , 查 不 够 调
爆管 自 19 9 9年 起 囝 有 独 资 商 业 银 行 用 。 再 比 如 一度 存 在 的 维 持 社 会 稳 规 定 的 破 产 企 、 债 务清 偿 顺 序 对 银 毗的
先后成 立 了信 达 、东 方 、 城 、 华 定 的 “ 定 团 结 ” 贷 款 ,有 些 地 方 行 贷 款 十 分 1 利 , 行 时 收 闻 贷 款 没 安 银
维普资讯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 贷款的
形成原因与化解对策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_袁霞
构 、定 期 五 级 分 类 、贷 款 经 营 审 批 责任认定、贷款质量行长负责制、 授 权 授 信 管 理 、新 老 贷 款 分 账 监 管 考 核 、分 级 分 类 确 定 客 户 发 展 战 略 和试行客户经理等制度。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从单一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转型从专业社会的各个层面不论是政府企业银行但脑子里还有计划经济的观念意识或思维方法因此都有程度不同的距离有很多时候矛盾的双方不能用同一种思维眼的或相悖的经济金融法律社会民事环境使银行的商业化贷款的市场化交易的诚信化原则不能真正贯彻始终
GONGZUOYANJ IU
5 2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07·8
摄 影 李 伟
次次的银行与政府、企业的委曲 求 全中, 随着贷款的增加, 不良贷款 也日积月累, 经过多年的“滚雪球” 而形成积重难返、尾大不掉的局 面。
2.制度法律环境不够健全。不 健全或有缺陷的法律环境对银行 内部程序的执行形成干扰, 成为操 作风险难以有效控制的重要影响 因素。从 1994 年以来, 我国颁布实 施 的 《商 业 银 行 法 》、《担 保 法 》、《贷 款 通 则 》及 再 早 一 些 时 候 的 《破 产
3.社会信用环境差。在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时期, 商品货币关系 受到极大的漠视和淡化, 以此为基 础的信用关系也难以顺畅发展。人 们没有形成按信用办事的习惯, 与 信用相关的 “游戏 规则”— ——信用 制 度 、法 律 法 规 也 不 健 全 , 社 会 信 用基础脆弱。改革开放 20 多年, 社 会 公 众 的 商 品 意 识 、金 融 意 识 在 提 高, 但计划经济的理念仍然根深蒂 固, 不管是个人信用, 还是企业信 用都没有多大提高, 借钱不还、强 制拖欠甚至金融诈骗等案件屡有 发生。
简析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及防范对策
现代经济信息316简析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及防范对策司亚丽 中国建设银行兰州铁路支行摘要: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不良贷款的冲击和影响,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资产的整体质量及金融市场的稳定。
本文以某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2017年第三季度末时点数据为节点,从外部因素及银行自身内部因素两方面分析了新形势下不良贷款增加的原因,并针对性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解决对策,有利于商业银行防范贷款风险,促进商业银行稳健经营与健康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防范对策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3-0316-01一、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呈现放缓态势,改革进入深水区,随着经济结构深层次的调整,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凸显,特别对于中西部地区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和私人小微企业影响较大,由于中小企业抗击金融风险能力先天不足,大批受经济周期及国家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相继进入寒冬,其经营管理风险及市场风险直接通过无法按时足额偿还本息的方式向商业银行传导与漫延,不良贷款纷至沓来。
通过对该银行2013年至2017年贷款质量数据进行搜集比对发现,其不良贷款近五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至2017年第三季度末,其不良额从2013年末的0元上升为2017年9月末的3.72亿元,不良率也由2013年末的0上升到2017年9月末的2.1%,不良贷款主要分布行业如下图所示:从不良贷款按行业分布可以看出,一些中小型设备制造业、批发业、金属加工业等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较大,且业内企业多为民企或私企,该类企业受国 近年来实施加快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抑制重复建设、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节能减排等“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补短板、提效益”等行业政策影响,经营举步维艰,盈利能力及还款能力出现问题,进而产生大量不良贷款,对商业银行经营收益产生较大影响。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化解措施电子教案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化解措施浅谈新增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化解措施不良贷款通常是指该笔贷款到期后,借款人在未办理相关展期或转贷手续的前提下,未按照借款合同约定借款期限归还贷款本金及利息,形成贷款超出约定期限的一种现象。
一、新增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通过对新增不良贷款检查,发现其形成原因主要归结为客观原因和主管原因两大方面。
客观原因表现在:第一,借款人收入减少,还款能力下降。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因素。
贷户自身经营管理不善、货款未能及时收回或产品大量积压,流动资金被占压,致使借款人经营困难、亏损、甚至停产,造成贷款逾期或无力还款。
第二,发展某种产品上存在“一哄而上”现象,即行业风险。
如:以黄安镇和唐庙乡为主要区域的木材加工业,因今年行情不景气,相互拖欠货款,外欠货款难以收回,抗风险能力较小,致使借款不能按期归还,形成市场风险。
第三,贷款用于购销货物、外地经营、承包工程,贷款后外出务工较多,有的农民以发展种养业为名,借款后外出打工,长时间不回家;有的跑回家乡信用社贷款,到别的乡镇或进城创业,游离于信用社的有效监控之外,给收贷工作带来难度。
主观原因表现在:第一,管理职能没有有效发挥。
部分信用社班子成员的在信贷管理上处于粗放型管理,重经营、轻管理,重规模、轻质量,重增量、轻存量,对于不是本人参与审查、审批的贷款,不能对每笔贷款的情况做到全面、及时的了解,放松了贷后检查及催收,对贷款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防控风险的意识薄弱。
部分信贷人员违规操作,借款手续存在瑕疵,存有个人征信报告中显示借款人有不良贷款记录、担保人超保证能力现象,形成贷款风险。
第三,“三查”制度流于形势。
部分客户经理贷款调查不深入、工作不细致,不能正确分析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结构和风险程度,只是围绕申请金额去做调查报告;贷款审查流于形势,审贷不分离,无贷款审查小组审批记录,审查意见不明确;贷后检查的形式重于实质,仅在贷后检查跟踪表上签个字了事,不能及时了解借款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准确掌握贷款使用情况,致使贷款挪用、债务转移,不能根据风险程度的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贷款逾期后,不能及时尽职催收,不能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尽职催收去化解风险。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对策及信贷管理规定研究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对策及信贷管理制度研究首先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特点和形成原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通过对上市前的工商银行不良资产的特点和信贷制度的深入分析,阐明了建立完善的信贷制度是控制不良贷款增长的主要手段和措施;最后采用和国外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借鉴和对比的方法,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改革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基本概念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我国曾经将不良贷款定义为呆帐贷款、呆滞贷款和逾期贷款即一逾两呆的总和;我国自2002年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不良贷款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估算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降低不良贷款上的确下了不少功夫,如尝试制定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信贷业务的完全程序化改革,规定降低不良贷款的指标等;但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仍严重偏高,尤其四大国有银行为最; 2004年,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减少3946亿元,下降个百分点,已降至%;这个比例已经远远高出世界银行业的平均水平, 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仍处于高位,不仅已超过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而且与国际先进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应保持在5%以下的要求相去甚远;如果考虑各国有商业银行对外公布的数字相对保守的因素,那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更是可想而知;表1-1 截至2003年国内各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单位:亿元人民币银行名称贷款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银行 %合计 %尽管我国近年来频频采取诸如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关闭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加强银行监管等一系列措施,但权威人士指出,高风险、低收益仍是国内银行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中国银监会研究局副局长杨再平说,2004年主要国有商业银行尽管实现了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的“双降”,但若剔除政策性剥离因素和新增贷款稀释效果的影响,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实际上是“不降反升”;由此可见,如何控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增长,使其不良贷款率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仍然是国有商业银行乃至我们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2.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已久,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也就比较复杂,其中主要是历史上的原因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因素的影响;当然,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机制方面的缺陷,也是不良贷款形成不可或缺的因素;历史原因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因素的影响首要的是计划经济下国家对我有企业的资金扶持转移造成的,而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一大批旧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出现了严重的负债;这当中,当然首先是因为体制方面的问题;在国有企业、国有银行、政府干预这种三位一体的国有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这个整体对社会欠下的“坏帐”总会以各种形式发生,如:财政补贴、三角债、工资拖欠、垃圾股票、垃圾债券、通货膨胀等;但以银行坏债这种特殊形式发生,其中一个具体的原因,就是从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逐渐地将国家财政对国有企业的财务责任,转移到了银行;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拨改贷”开始;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政府主导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国有银行根据政府的指令发放贷款,经济转轨后,改革的成本大部分由银行承担了,由此形成大部分不良资产;政府几乎不再对国有企业投入资本金,企业的建立与发展,主要依靠银行贷款;政策性银行成立前,国家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发放的贷款,也就是所谓的政策性贷款,这些贷款中的大部分后来成为银行的不良贷款;当时的对国有企业的银行贷款是要有政府批准的,无论是固定资本还是流动资本,都是如此;所谓“国有企业”,很多其实从一开始就没有国家财政的投入,而大多是银行的政策性贷款投资;第二,当企业发生亏损的时候,政府也几乎不再给企业以财政补贴,而是国有银行对其债务进行延期或追加新债;这样,国有企业经营出现亏损,以前由财政出钱补贴的办法改成了银行追加贷款的办法,这是造成银行坏债增加的一个基本的直接的原因;可以看出,银行坏债实际上起到的是“财政补贴”的作用;国家建国有企业而不注入国家财政资金为其注资和补贴,而以政府的名义给予国有企业不需审查评定的银行贷款,其结果必然是国有商业银行出现大量不良资产;而政府财政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损失;国有商业银行在这种政策性投资中充当了类似于“募捐者”的角色,最后的结果是所能够回收的利息或者贷款利息总额很少,甚至会发生全部损失;表2-1 国有企业资产投资总额中各种融资来源所占比例%国家预算自筹资金国内贷款国外贷款1970 -1975 -198019851990199119941996199820002001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机制方面的缺陷从商业银行自身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法人治理结构未能建立起来、经营机制不活、管理落后、人员素质低等因素都影响着银行资产质量的提高;当然,与不良贷款形成关系最为密切的银行信贷制度也很不健全;从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中寻找解决的途径从前面两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国有银行在计划经济的历史时期背负了特殊的使命,而在我国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又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而随着我国积极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国有商业银行所背负的历史使命也在很大程度上不复存在;政府在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希望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14000亿元不良贷款的债转股;国家财政注入2700亿元资本金;设立银监会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下达降低不良贷款的硬指标,如2年内不良贷款率下降3%-4%,不良资产余额下降700-800亿元;关闭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全面推行贷款的五级分类等一系列措施;可见国家在改变国有银行外部环境和降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方面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为国有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资产率从根本上提供了条件;然而,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改变和国家政策的改变不相适应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制度,尤其是和不良贷款形成息息相关的信贷制度并不完善,导致了不良贷款一边剥离一边新增的现象;让我们看看中国工商银行不良贷款和信贷制度的特点;3.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对我国不良贷款进行分析工商银行不良贷款特点及背景工行2003年年报显示:2003年末,工行总资产为53000亿元,贷款余额33900亿元,不良资产8500亿元,不良贷款7200亿元;另有数据显示,2004年上半年,工行不良资产率为%,不良贷款率为%;总的说来,其不良资产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不良资产手续大多严重缺失;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不良贷款形成的时间太长,每笔贷款的银行信贷员有不少的变动很多信贷员已经退休,致使贷款手续严重缺失;另一放方面,由于很多贷款是行政命令的结果,银行本身就没有完整的贷款手续,加之当时的法律不完善,很多贷款甚至没有借款合同;二是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有三分之一以上是信用贷款;而放款的数额其实已经严重超出了企业的偿还能力;三是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80%以上来自国有或集体企业,而这些企业大都已经停产或倒闭;主要是由于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很多中型甚至大型的国有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不能适应市场而纷纷倒闭或生产停滞,而银行资产也随之形成不良;四是由于贷款大都投向国有和集体企业;工商银行的不少不良贷款牵扯到不少社会问题,清收难度较大;由于工行的不良贷款大都来自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的特点是人员多,负担重;如果按照一般的清收方法起诉企业的话,很多社会负担将转移给政府,这样不但加大了政府和社会的负担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执行的过程也必将难上加难;五是部分贷款由于时间过长加上银行没有按时采用有效的方式延续债权,银行的贷款已经超过诉讼时效;而抵押贷款的抵押物价值也大多流失殆尽;中国工商银行作为中国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其不良贷款形成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国社会经济体制变革的缩影,和其他国有商业银行一样工商银行的贷款受到了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银行职能不明确的大环境影响;从不良贷款的特点来看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从以上工商银行不良资产的特点中,我们可以逐条来分析出工商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缺陷:一是信贷制度中没有明确的贷款风险责任制度;在贷款形成过程中,许多贷款是口头的指示,没有明确的责任制度,加上发放贷款时和贷后管理的信贷员以及审批人和签批人频繁更换,导致贷款出现风险以后无法准确地确立责任人;而无法认定责任人的后果,必然使信贷人员和主管信贷的审批人存在侥幸心理,反正亏了是国家的,自己却没有什么责任,也没有几个银行领导因为形成不良资产而受到什么处罚,因此贷款发放时审查不严甚至为谋私利的情况并不少见;二是银行没有严格的贷款审批标准,就是说没有一个严格的门槛;信用贷款是最好的例证,没有一条严格的限制,什么样的企业可以放贷款,可以放多少贷款,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银行没有严格的对企业评级和授信制度,盲目的发放贷款,往往使企业需要多少贷款或者领导说法多少贷款就放多少贷款;三是银行贷款大都发放给国有企业或者一些大企业,以为企业越大风险越小;以贷款投向的向大集中为特点,这种做法,不仅可能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且也不一定能降低贷款风险;因为“大”不一定等于“好”,大有大的弊端,大企业易得“ 大企业综合征”,韩国的大宇、美国的安然等庞然大物的倒闭,就是明显的实,至今那些贷款银行仍心有余悸;贷款过度投向大企业,显然不利于分散贷款风险,何况我国的大企业,目前尚是国有成份占主导地位,由于产权虚设,易得“国企病”,一旦发生贷款风险,对银行所造成的冲击也会不少过去国有企业曾给我们银行带来了不少的不良资产包袱;由于贷款牵扯到的社会问题较多,当贷款出现不良以后也会出现“执行难”的问题,加大了不良贷款处置的困难;四是没有明确的贷后管理制度,致使贷后管理不善,出现风险不能很好的控制风险,使风险减少到最小化;当企业贷款出现风险以后,信贷人员不能及时地反映情况,不能把具体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信贷人员,不能及时的起诉企业追偿贷款,一拖再拖,导致银行丧失两年的诉讼时效,造成贷款全部损失;由抵押的贷款也是如此,由于贷款逾期以后银行不能及时地处置抵押物或者不能及时起诉企业,导致抵押物年久失修,价值流失殆尽,给贷款造成了更大的风险;当然,我们只是从不良贷款形成的时候看工商银行的信贷制度的缺陷,近年来,工商银行不断的完善信贷制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工商银行信贷制度的缺陷中得到一些启示:那就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与商业银行自身信贷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主要原因即历史因素和经济体制制度转变的影响不复存在的今天,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制度是我们解决不良资产困饶面临的首当其冲的问题;4、国内外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借鉴和对比借鉴对比和完善国有银行信贷制度的必要性不良贷款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事实上,不良贷款给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所谓在商言商,商业银行的目的就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不良贷款数量和比例无疑和银行的利润息息相关,可以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国有商业银行在上市以后要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采用利润冲销坏帐的方法来消化不良资产,也就是说只有在银行总利润减去不良资产形成的坏账以后才是银行的净利润;工商银行的信贷手册里有一段名言:“我们收取的利息再高,也难以弥补贷款本金的损失”举一个简单的例证:100万元的呆账,按年收益率2%计算贷款利率减存款利率,年收益为两万元;如果该笔贷款发生风险,冲销还账100万元,则需要用50年的收益才能补偿;如果考虑银行管理成本的支出、实践价值的因素、通货膨胀的因素,那恐怕需要用上百年的收益来补偿;”不良资产对国有商业银行其他方面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小视的;首先是坏账对银行信用的影响;信誉对银行来说就是生命线,如果银行失去了信誉就像一棵大树没有了根基,其后果可想而知;银行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采用的是负债经营的方式来获得利润,而银行的信誉如果受到影响,负债简单一点说就是存款就会在短时间在内减少,而银行放出去的贷款不可能短时间内收回,这样的话银行就会面临倒闭的危险;而从存款者的角度来讲,为了不使存款出现风险,显然不会放心的将存款放在一个频频出现坏帐银行或坏账相对较多的银行;其次是坏账对社会诚信环境和贷款客户信用的影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有两个客户在同一银行贷款100万元,其中一个客户贷款出现了风险,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尤其是银行内部管理的原因,该客户逃避债务50万元,那么另外的客户显然心里不平衡,也会想方设法逃避银行银行的债务,这样的话银行的信贷环境就会恶化,则加了贷款出现出现风险的可能行;从大环境来讲,过多的不良资产的出现就会影响社会的信用,使我国的经济大环境受到影响;其他方面:1.减少国家税赋收入;银行是国家税赋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不良资产增加,银行盈利下降,甚至出现亏损,国家税赋收入就会减少;2.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3.诱发通货膨胀;4.影响社会经济信用制度;5.引发金融危机;等等;建立完善的信贷管理制度是控制不良贷款问题的根本途径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不良资产对国有商业银行以及我国经济环境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实现不良资产的转化不仅使银行也是社会面临的严峻考验,然而,不良资产的转化并不是一劳永逸的;2005年4月,中国银监会研究局副局长杨再平说,2004年主要国有商业银行尽管实现了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的“双降”,但若剔除政策性剥离因素和新增贷款稀释效果的影响,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实际上是“不降反升”; 尽管我国近年来频频采取诸如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关闭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加强银行监管等一系列措施,但权威人士指出,高风险、低收益仍是国内银行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综合我们前面所分析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在处置不良资产的同时从制度上控制不良贷款的新增,才是解决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问题的根本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摆脱此消彼长的恶性循环;怎样实现从总量上控制不良资产的新增呢关键是不断的完善国有银行的信贷制度,那么要建立什么样的信贷制度,怎样建立完善的信贷制度呢让我们从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外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借鉴和对比中寻找答案吧: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借鉴和对比相比较来看,外资银行是十分注重信贷风险防范的;在长期的商业化经营中,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科学、规范的信贷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对贷款原则、贷款程序、贷款审批、贷款风险分析,风险评定、风险控制体系等有规范的制度化要求,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不良贷款的出现和增加;相比之下,国内银行的商业经营体制和信贷管理制度目前尚处在调整和逐步完善之中,诸多方面与外资银行有较大差异;组织结构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水平制衡,国内银行重视垂直管理;外资银行在信贷组织上通常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制度体系,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有纵向的“总行-分行”的专业线管理之外,十分强调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较好地实现了纵横贷款风险控制制度体系;外资银行通常会设置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多个部门共同负责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如信贷政策制订部门、资产组合风险分析部门、业务管理部门、风险审查部门、不良贷款处理部门以及系统一体化管理部门等等;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业务上相互沟通、协作又相互监督;贷款审批是信贷风险的关键控制点,在这一环节,外资银行多采取由隶属于不同部门的授权人员共同审批的办法,三人或双人审批有效;如某外资银行,贷款审批由业务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共同负责,每一笔贷款的发放都必须由最少两名授权人员主管——独立思考后签字同意方为有效;分行长主要起协调管理作用,不直接参与贷款的审查与签批;审批流程呈横向运动特征;这样既实现了银行内部的商业化管理和权责制约又避免了新增不良贷款的产生;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结构与外国银行相比,基本架构没有实质性的变动,仍是与行政体制高度耦合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机构,表现为管理责任关系和信息的汇报渠道均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网点之间以及机构内部行长、科长、经办之间的分级管理;与外资银行比,纵向管理链条过长,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得不够;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各级分行进行了内部结构调整,相继成立了资产保全部和风险审查部门负责处置不良贷款、评估贷款风险,改变了旧体制下信贷部“一统”信贷业务的局面,但信贷政策管理、信贷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等职责仍然基本由审贷部门承担,部门的细分化程度不够;贷款审批实行逐级上报、层层审批制度,行长或主管信贷的副行长具有最终决策权;审批流程呈纵向运动特征;这种制度结构极易发生领导或者贷款主管人员利用政策进行非正式的贷款行为,最终形成新增不良贷款;制约手段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人员激励,国内银行重视人员控制;外资银行强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业务开展和管理中给予了信贷管理人员充分的自主权;信贷管理人员通常享有较强的独立性,从总行到分行自成一体,各级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人员由上一级甚至上两级信贷主管直接任命或指派,并对上一级信贷主管负责;在某外资银行,总部每年会对信贷人员进行专门培训,逐步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并根据其工作经验和能力,将其分为若干等级,授予相应信贷审批权限;信贷管理人员的“超然”地位既保证了他们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有效地避免了贷款的审批与发放过多受到行政干预,又充分调动了信贷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国内银行强调对员工加强控制;但国内银行内部制衡的组织体系尚未建立,各种财务激励措施尚未落实,贷款审批权也基本上是静态管理、多年难变,对人员的控制主要落实在贷款责任制上;各家银行建立了信贷资产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和不良贷款终身追缴制度,制定了详细的考核办法和严厉的处罚办法,期望在信息不对称、监督困难的情况下制约信贷人员的放贷行为,加大违规成本;一些要求和规定近乎苛刻,如一些银行规定新增贷款要实现“零不良”;一些银行规定如果确因员工的过错形成不良,则经办人员将立即被解除合同,有关负责人也要受到相应行政处分;但事实上,由于存在信息严重不对称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问题,再严格、细致的责任制度也无法防范道德风险,近年来信贷人员违规事件以及内外勾结诈骗银行资金案件仍然层出不穷便是明证;与不断加强的控制力度相对照,人员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这样使我国不良贷款的形成又多了一个复杂而又特殊的原因;贷款处理策略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转化,国内银行重视清收;外资银行在贷款发放后,客户经理会主动参与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帮助解决具体问题;贷款出现问题后,银行会成立专门小组,帮助借款企业渡过难关;如在某外资银行,贷款发放后,基于同客户建立长期信贷合作关系的理念,客户经理往往渗透到客户整个经营过程,利用银行网络优势,协助客户分析研究市场容量、市场份额、竞争对手等详细情况,并针对客户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详细的咨询指导意见;如果客户出现还款困难,也会尽量帮助其搞好经营,争取实现双赢目标;国内银行普遍存在“重贷轻管”的问题,贷款发放后的后续管理没跟上,往往要等出现问题之后才被动研究对策;企业经营困难暴露后,往往急于抽出贷款,手段单一,主要靠处置抵押物或司法诉讼,容易雪上加霜,将企业置于死地;。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分析及对策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分析及对策引言不良贷款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过程中,因借款人违约或还款能力不足等原因,出现违约或逾期还款的贷款。
不良贷款的形成对金融机构和整个经济体系都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负面影响。
本文将分析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分析1.经济因素–经济周期波动:经济下行周期中,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还款能力减弱,容易导致不良贷款增加。
–行业结构调整:某些行业面临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变化等问题,导致企业经营困难,不良贷款风险上升。
2.借款人因素–资金链断裂:企业由于资金周转困难,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导致不良贷款的形成。
–经营管理不善:企业由于管理不善、决策失误等原因,盈利能力下降,借款偿还能力减弱。
–个人消费过度:个人负债过重,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导致不良贷款的产生。
3.银行因素–不合理的信贷政策:银行过于宽松的信贷政策导致贷款风险增加,容易形成不良贷款。
–不良贷款管理不善:银行在贷款审批、风险评估、贷后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导致不良贷款的形成。
不良贷款对策为了有效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风险,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加强风险管理–完善信贷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的信贷政策,控制信贷风险,避免过于宽松的信贷条件。
–强化风险评估:加强对借款人的风险评估和审核,确保贷款的还款能力与还款意愿。
–加强贷后管理:建立健全的贷后管理机制,及时跟踪借款人的还款情况,发现问题并采取及时措施。
2.优化金融服务–提供定制化贷款产品:根据借款人的特点和需求,开发和推出灵活的贷款产品,满足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加强金融教育:提供金融知识和理财规划的教育培训,增强借款人的风险意识和还款意识。
–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利用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为借款人提供更便捷、高效的贷款体验。
3.健全监管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不良贷款的界定、处置和追责等事项。
–加强监管力度: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提高监管效能,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贷款风险。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化解机制
一 城市 ・ 金融 ■
国有商业银行不 良贷款 形成原 因及化解机制
■ 文 /刘 华 邓 启 峰
一
.
不 良贷款 的形成 过程与原 因分析
是在8 年代至 9 年代初。 O O 我国在 17 年前, 99
了政策性业务 。 因此 ,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 市场竞争加 剧 , 产
( 一)不良贷款的形成过程
在对国有企业 资金 在内的建设资金供给 中 , 财政一
直占有决定性的地位, 银行始终处于补宄的次要地 位。它主要承担 了企业单位的社会资金结算、社会 暂时闲置分散资金的吸收和为企业季节性、 临时性
资金需要提供贷款等任务,是政府和企业的大出
纳。 然而从8 年代初开始, O 我国进入改革后的第一
增补取代了企业 自有资金的积累, 使银企双方陷入
风险之 中。 国 8年代 实行的银行统一管理企 业流 我 O
经济, 蕴含着极大的风险。 国家为了抑制通货膨胀,
采取调控经济的宏观措施 , 减少投资和提高利率 , 抽
动资金制度, 实际变成了银行统包企业流动资金供
给。 虽然规定企业 必须建立从经营利润 中提 取资金
会不借白不借 ,而且获得信贷也可以不考虑其效
率, 甚至 不还 。 因此这 种特殊 的 合约关 系是 造成 国 有 商业 银 行 巨大的 不 良贷款 的 根源 。而 这 种合 约 关 系 的根 源就 是 国有银 行 的 国有垄 断产 权 ,政 府 作 为 国家 的代 表 ,经 济管理 权 和 国有银 行 所有权
关系独立,使银行难以监督贷款后企业资金的运用 情况,造成企业为了眼前利益,重复建设项目非常
多 ,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同时 有许 多企业 投资 高风 险、高 回报的产业如房地产的 开发 ,形的过度依存现 象。所谓过度,主要是指:银行对企业的流动资金
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是什么?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一、不良贷款的成因查找不良贷款的原因,一方面是经济下行对企业的影响不容忽视,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贷款管理上仍未实现精耕细作也是形成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如贷前调查不深入、贷中条件不落实和贷后管理不到位。
我们可以归纳以下几点:1重贷轻管的现象仍未得到根治在金融机构的发展史上,一直存在重业务发展,轻风险管控,重贷款投放,轻贷款管理的现象。
这很大程度上受考核导向和方式的影响,在考核导向上,虽然大部分金融机构都强调了收益与风险匹配的要求,但实际情况是规模考核前置且力度大,质量考核受制于资产分类不及时和审计事后调整等因素往往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经营上的“短视”行为,导致“重规模轻质量”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考核方式上,大都采用“买单”的方式,直接同贷款投放,以贷引存,贷款收益挂钩,形成各机构重投放重收益,过分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了资产质量的管控要求。
同时金融机构高管人员的任期制,也易导致片面追求任期内业绩的倾向,在发展与风险的博弈中,风险管控让位业务发展的现象时有发生。
2风险管理的理念仍未深入人心金融机构极易被“黄金客户”所迷惑,如对垄断性行业和企业、政府项目等贷款不做深入分析,通过各种手段降低准入标准,调整其风险限额,扩大授信;贷后放松管理,对贷款的使用,企业的经营等情况监控不力。
为了形成投放,忽源,过分相信和依赖第二还款来源,认为只要有担保的贷款就是好贷款,忽视了实践中存在大量的担保能力不足,“担而不保”执行难的问题,抵质押品估值偏高,变现难的问题。
在贷款管理过程中,认为“不欠息就是好贷款”,对企业重大事项关注不足,对企业的现金流不做深入分析,不能对贷款风险作出及时、准确判断,进而丧失最佳盘活处置时机。
流动资金贷款长期化现象严重,在贷款到期后,一味依赖转贷,认为“借新还旧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对于市场竞争乏力、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视而不见或存在侥幸心理,其结果是将潜在风险转化为现实损失。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盘活措施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盘活措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业作为其中关键的一环,在各种金融服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作为银行业中的主流力量,国有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国有银行)起着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重要作用。
然而在国有银行的贷款发放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贷款,这给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重大的风险和压力。
本文将就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盘活措施展开分析。
一、不良贷款形成原因(一)内部管理问题1. 风险管理能力不足。
在贷款业务的风险管理方面,国有银行严重不足,尤其是缺乏对行业、公司和个人客户进行细致分析的能力。
这使得其风险控制能力变弱,难以预测风险,从而形成不良贷款。
2. 风险防范意识欠缺。
一些国有银行可能把风险管理当做一个形式,缺乏警醒和预防意识。
特别是在贷款审批过程中,过于重视客户关系和业绩考核,不重视风险管控,这会加剧不良贷款的形成。
(二)贷款利润过度追求1. 过于追逐利润。
作为营利机构,银行在贷款业务中必须追求利润。
然而,一些国有银行在利润追求过程中,盲目扩大贷款规模,忽视风险控制,放贷速度过快,导致不良贷款频繁出现。
2. 贷款法律条款存在漏洞。
银行的贷款法律条款应该起到一种约束作用,防止客户违约,但是现实中有些银行贷款合同存在漏洞,导致客户难以履行合同,或者银行难以收回贷款。
(三)宏观经济风险因素1. 宏观经济波动。
经济繁荣时期,银行贷款数量大幅增加,为追逐更多的收益而给予不良企业大量贷款,如房地产、投资等领域,导致贷款风险持续增加。
2. 行业风险。
金融市场是流动性最强的市场之一,竞争激烈。
因此,金融行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其中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都是银行面临的挑战,贷款风险也相应地提高了。
二、盘活不良贷款措施(一)完善内部管理1. 加强风险管理能力。
为了预防不良贷款出现,国有银行应该更加注重风险管控。
除了制订到位的女士风险监管制度外,培养一批具备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非常必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摘要:银行存在大量不良贷款是引发金融风险的最大隐患,也是银行经营失败的首要原因。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国际一体化进程加快的今天,金融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
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的主体,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已成为影响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
本文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不良贷款;经济体制;金融监管;金融创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体系的稳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而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资产的整体质量,是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隐患所在,严重危及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
面临新的国内国际形势,如何根据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特点,借鉴国外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处置大量的存量不良资产,防范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议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一)经济体制方面1、国有企业制度是形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一个重要原因国有商业银行最大的债务人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同归国家所有,产权关系不明晰。
企业对贷款的需求是无限的,而不明晰的产权关系造成了对国有企业贷款的零约束,由此造成了银行贷款利率的居高不下,这从一方面加大了国有企业按期还贷的难度,从而造成了借钱不还的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大量的国有企业制度由于体制落后,产品结构、产品质量与市场脱节,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从而造成了国有企业大量亏损。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大量国有企业关闭,国有企业破产、收购、兼并、承包、租赁等改制行为中大量逃废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债务。
2、投融资体制的局限一方面,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政府立项、计委审批、财政与银行买单(拨款或贷款)”的投资模式。
银行作为一个贷款人,一旦投资失利,无力偿还贷款时,银行就被动地承担了投资项目的全部经济责任,而投资项目的决策部门一般不承担责任。
另一方面,我国金融市场的特殊情况使得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这造成了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转嫁给银行。
当企业出现经营危机时,银行承担的损失往往比企业大。
银行的损失主要表现为贷款本息难收回,除此之外还要承担追缴不良贷款和处置不良贷款的成本。
(二)银行内部因素1、银行经营管理制度缺陷良好的经营体制有助于分散不良贷款带来的经营风险,从而有利于银行稳健的运行。
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虽然几经改革,但是仍具有明显的缺陷,表现为:一是国有商业银行难以完全按商业银行的运行规律开展经营管理活动,难以摆脱政府对银行经营的不恰当干预,国有商业银行难以独立经营,使得不良贷款的产生具有了可能性与现实性。
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人事安排不合理、权责不明确,从而使银行存在着经营管理风险。
例如,贷款经管人员可能因为追求自身的业绩,从而放松贷款的规范化操作以及严格管理,为不良贷款的产生留下了隐患。
2、银行的风险意识和防范措施不强,贷款管理薄弱缓解和控制不良贷款的关键是要加强对贷款的管理。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管理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贷款信息的管理较弱。
国有商业银行忽视了对贷款信息的管理。
对申贷人信息了解不够充分,核实不够认真全面,从而对申贷人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难以全面认知,造成了贷款的盲目性和风险性。
二是对分类评估缺乏明确的定量标准。
定量标准不够科学明确,以致难以进行贷款的标准化操作,可能会造成分类不明确,也有可能会凭感觉及经验,从而造成贷款的随意性。
3、银行贷款负责人的素质不适应科学管理的需要贷款管理人员素质的状况直接影响到不良贷款的控制情况。
由于贷款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使得银行的经营理念不能在贷款管理工作中得到切实实行,如缺乏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不能严格按照贷款程序审批贷款,为不良贷款的产生带来漏洞。
贷款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有利于贷款的安全、科学和有效。
(三)银行外部因素1、政府干预政府的行政干预也是形成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
国有商业银行往往被当作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
经济过热时,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一般是压缩贷款;而经济萧条和社会需求不足时又采取刺激经济的措施,从而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
2、社会信用环境我国信用基础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的商品意识、金融意识越来越强,但是经济的发展没有同精神文明的发展同步,人们更看重经济利益,忽略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企业和个人违约现象严重,提供虚假信息,逃债,造成了大量的不良贷款。
3、金融监管力度不够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金融监管历史较短,监管的各种配套设施和规章制度并不健全。
中国人民银行自1984年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监管手段过于单一以及落后。
同时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的制定以及商业银行的业务行为大多受到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影响及干预,具有明显的计划和行政色彩,使得我国的金融监管缺乏公正性和科学性。
中国人民银行对不良贷款的监管力度不够以及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干预,使不良贷款的存在有了可能。
二、对策措施(一)经济体制方面1、加快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要改善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就必须要加快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明确产权关系,从而对企业贷款形成一种约束机制。
同时,加快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企业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国有企业按照市场需求来配置资源,使产品结构以及产品质量适合市场发展需要,从而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为及时归还贷款创造良好的经济条件。
2、改变投融资体制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贷款的形成与我国单一的融资方式以及渠道是分不开的。
积极推进我国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在传统的“政府立项、计委审批、财政与银行买单”投资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投资失利由投资项目的决策者和银行分担经济责任的机制,从而扭转银行作为贷款人被动承担投资项目经济责任的被动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投资项目的经营风险,减少了不良贷款的发生。
3、增加投融资渠道加快推进金融创新,增加企业的融资渠道。
我国企业的融资主要依靠商业银行的贷款,增加企业融资方式和渠道,有利于从源头上减少不良贷款的产生。
(二)银行内部1、加强银行的经营管理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改革,减少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不恰当干预,严格按照商业银行的规律开展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减少不良贷款产生的可能性。
建立健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完善银行内部人事管理制度,建立职责明确的内部管理制度。
加强银行内部经营管理,有利于减少因内部人员不规范操作引起的不良贷款。
2、增强银行的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对不良贷款的监管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强对贷款的管理,对申贷人的信息要进行充分的了解,全面认真地核实,确保申贷人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减少贷款的盲目性和风险。
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制定明确的定量标准,对贷款的分类评估进行严格的标准化操作。
避免凭借感觉或经验进行分类评估的现象,降低贷款的随意性。
3、加强信贷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贷款管理人员素质信贷人员除应有的专业业务素质外,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上岗人员分级,狠抓从事信贷业务人员的基本业务素质,从而提高信贷人员的整体素质,形成商业银行健康向上的信贷文化。
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能够使银行的经营理念在信贷管理工作中得到切实执行,形成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减少不良贷款产生的漏洞。
对信贷人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强化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牢固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切实保全银行资产安全。
(三)银行外部1、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银行经营活动的干预积极推进政府向服务性政府转变,减少政府对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干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应减少行政干预手段的使用,充分尊重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权。
地方政府要大力促使企业改革创新,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从而保证企业对银行的按期归还。
政府应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对信贷政策进行适时调整,从信贷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规范银行的信贷行为,保障银行权益,为银行创造良好的、公平的投资环境,提高银行的经济效益。
2、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对全社会进行信用教育,增强我国企业以及个人的信用意识。
可以通过建立信用记录系统来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精神文明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信用约束机制,推动各经济主体参与守信,净化信用市场,提高信用质量。
减少企业和个人违约的现象,减少逃债现象和不良贷款的发生。
3、加大金融监管力度,完善金融监管建立商业银行监管体系,改变单一的监管手段和落后的监管方式,健全商业银行监管的各种配套设施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同时,可以借鉴国外银行监管的经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实行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实行监管标准化。
增强监管的统一性和可操作性,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推进监管方式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1] 吴蕴韬.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防范措施[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04).[2] 薛丽.浅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化解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0,(03).[3] 陈浩、李春阳.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化解[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01).[4] 胡玉玲.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治理对策[J].特区经济,2011,(09).[5] 刘志勇、黄密.降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对策研究[J].2010,(04).[6]单尧、刘文璨.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J].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