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基础
毒理学基础
第二章1.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毒性:是指化学物引1起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
3.毒物:在一定的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4.靶器官:毒物被吸收后随血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但起发挥毒作用的部位则只限于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毒物直接发挥作用的器宫称为靶器官。
5.生物学标志: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的测定指标。
6. 暴露生物学标志: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可提供有关化学物质暴露的信息。
7.效应生物学标志: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
8.易感生物学标志: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9.量反应:此类效应的观察结果为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用某种测量的数值表示。
用于表示化学物质在个体中引起的毒效应强度的变化10.质反应:计数资料、没有强度差别,不能以具体数值表示,只能以“+,-:有、无”表示。
如:死、不死。
用于表示化学物引起的某种毒效应产生的个体在群体中的发生比例11.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变化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效应)强度改变之间的关系。
12.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变化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高低之间的关系。
13.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14.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其低一档的剂量即不再引起动物死亡。
15.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
毒理学基础整理
特点:?
因素:
(1)化学物的脂溶性和水溶性
同时有亲水性和亲脂性的分子通过胃肠道壁;亲脂性较强的分子,静水层是限速屏障;亲水性较强的化合物则上皮细胞膜是屏障。
(2)胃肠道的酸碱度
(3)消化道内容物的数量和性质、胃肠的蠕动和排空速度以及肠道菌丛等也可对吸收产生一定的影响。
2.呼吸道
特点:
(1)肺泡数量多、表面积大、肺泡气与血液之间距离短、肺内血液灌注量大等特点,经肺吸收十分迅速,仅次于静脉注射。
17、代谢解毒:外源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以后成为低毒或无毒的代谢物的过程
18、代谢活化:一些外源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后,毒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的现象
第三章
(1)基本概念(需背诵):
生物转运:外源化学物穿越生物膜的过程,且其本身的结构和性质不发生变化
生物转化:又称代谢转化,是指外源化学物转化为新的衍生物的过程,形成的产物结构与性质均发生了改变。
与消除速率常数成反比
清除率:指单位时间内,机体所有途径能够消除的外源化学物占有的血浆容积值。CL同样是一个反映机体清除外源化学物效率的参数。
生物利用度:指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时的吸收率。利用此参数可以比较外源化学物以不同途径进入机体时的吸收程度。
计算公式为:
F = AUC(非静脉注射途径)/ AUC(静脉注射途径)
5.经肺排泄:(1)体温下以气态存在的物质(2)挥发性液体如乙醇
6.其他途径:
(1)脑脊液
(2)乳汁排出
(3)汗液和唾液
(4)毛发和指甲
(6)生物转化的意义及主要类型。
意义:一、代谢解毒与代谢活化
二、外缘化学物溶解度的变化
I相反应和II相反应
毒理学基础知识和毒理测试方法
毒理学基础知识和毒理测试方法毒理学是一门研究毒物对生命体产生的不良影响的学问。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化学品、农药、医药等化合物与人类接触的机会增多,因此毒理学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毒理学的基础知识和毒理测试方法。
一、毒理学基础知识1. 暴露:人体接触或暴露于毒物的情况称为毒物暴露。
暴露形式包括吸入、口服、皮肤吸收等。
2. 剂量:一段时间内,通过暴露途径获得的毒物总量称为毒物剂量。
毒物剂量通常使用毫克/公斤体重来表示。
3. 毒物种类:毒物种类繁多,包括有机物、无机物、放射性物质等。
常见的毒物还包括气体、液体、固体等。
4. 毒理效应:毒物导致的不良生理或生化效应称为毒理效应。
毒理效应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等。
5. 器官毒性:毒物直接或间接影响器官的正常功能,引起病理变化和生理效应的能力称为器官毒性。
6. 毒性机制:毒物毒性效应的具体机制可能随毒物种类和剂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常见的毒性机制包括氧化应激、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异常等。
二、毒理测试方法1. 急性毒性测试:急性毒性测试是评估物质急性毒性的基本方法之一。
通常将试验物质与实验动物进行短期接触,以评估给定剂量的物质对实验动物的急性毒性。
常见的急性毒性测试方法包括口服、吸入或注射等。
2. 亚急性毒性测试:亚急性毒性试验是对物质进行较长时间的毒性评估的方法。
在亚急性毒性试验期间,动物必须暴露于每天重复的毒性剂量。
这种试验持续几周或几个月。
3. 慢性毒性测试:慢性毒性试验是评估物质慢性毒性的基本方法之一。
慢性毒性测试的方式与亚急性毒性测试相似,但是它持续的时间更长,可以达到一个半年或一年。
4. 基因毒性测试:基因毒性测试是评估物质是否具有致突变性、致畸效应的基本方法之一。
基因毒性测试可用于评估物质对DNA和染色体的影响。
5. 生殖和发育毒性测试:生殖和发育毒性测试用于评估物质对生育和发育的影响。
生殖毒性测试可用于评估物质对精子或卵子数量、质量和睾酮分泌的影响。
毒理学基础
1毒理学的两个基本功能:检测理化因素产生的有害作用的性质(危害鉴定功能);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危险度评价功能)。
2毒理学方法:体内试验(整体动物试验),体外试验,人体试验,流行病学研究3现代毒理学的研究内容:三大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描述毒理学工作者直接关注的是外源性物质的毒性鉴定,以期为安全性评价和管理法规与措施的制订提供基础资料。
机制毒理学的研究重点旨在识别和了解外源和内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
管理毒理学根据描述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工作者提供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订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品、药品、食品等进入市场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群健康目的4生物学标志:暴露学标志测定: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院化学物的信息。
效应生物学标志:机体中可测出的生理、生化、行为或其它改变的指标。
反映与不同靶剂量的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有关的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易感生物学标志: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5半数致死量是指引起半数动物死亡所需的剂量。
意义︰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最敏感。
LD50是药物重要特征性参数之一;有助于计算其他相关的毒性参数﹔为药物急性毒性分级依据﹔为长期毒性试验﹑特殊毒性试验和临床药理评价提供指标及剂量设计依据﹔为毒效应靶器官确定和机制分析提供线索﹔作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控的检测措施7毒效应谱和毒作用类型:(1)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称为毒效应谱,随剂量增加可以表现为: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
毒效应还包括致癌、致突变、致畸胎作用。
(2)①速发性毒作用与迟发型毒作用:速发性毒作用:是指一次暴露于某外源化学物后短时间内出现或发生的毒作用。
第三章毒理学基础
毒性 分级
剧毒
Ⅴ
高毒
Ⅳ
中等毒 Ⅲ
低毒
Ⅱ
微毒
Ⅰ
成人致死量/(mg/kg体重)
<50 50~500 500~5000 5000~15000 >15000
60kg成人致死总量 /g 0.1 3
30 250 >1000
LOGO
第一节 毒性和毒性作用
二、毒性、毒性作用及分类
1、毒性
(4)选择毒性
①定义: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一种生物有损害,而对其他 种类的生物不具有损害作用,或者只对生物体内某一组织 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它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
亚硝酸盐:氰化物的有效解毒剂
硒:摄入低于50μg导致心肌炎、克山病、免 疫力低下,超过200 μg导致中毒,超过1mg 致死
维生素A:超量引起严重胃肠扰乱 氟:过量时引起低血钙、氟斑牙、氟骨症
LOGO
第一节 毒性和毒性作用
对机体有不同水平的有害性,但具备有害特征的并不 一定是毒物
▪ 毒作用终点 优点:有助于阐明中毒机制
• 特异指标 缺点:完成系统的毒理学研究之前难以确定
• 死亡指标 优点:简单、客观、易观察 缺点:粗糙,不能反映毒作用的本质
LOGO
第三节 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
▪ 靶器官
▪ 定义: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 织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 靶器官形成的原因
①该器官的血液供应; ②存在特殊的酶或生化途径; ③器官的功能和在体内的解剖位置; ④对特异性损伤的易感性; ⑤对损伤的修复能力; ⑥具有特殊的摄入系统; ⑦代谢毒物的能力和活化/解毒系统平衡; ⑧毒物与特殊的生物大分子结合等。
• 经过毒理学研究之后确定的 • 必须能够进入机体,与机体发生有害的相互作用
毒理学基础知识
毒理学基础知识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包括人类、动物和植物)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以下是毒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
1.毒性(Toxicity):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不良影响的性质。
毒性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取决于剂量和暴露时间。
2.剂量(Dose):剂量是指化学物质进入生物体的量。
剂量通常以毫克(mg)或微克(μg)来衡量,并且与毒性效应的强度有关。
3.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急性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在短时间内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
急性毒性试验通常包括口服、皮肤接触或吸入染毒。
4.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慢性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在长期暴露下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
慢性毒性试验通常涉及长期喂食或重复剂量。
5.致突变性(Mutagenicity):致突变性是指化学物质引起基因或染色体突变的潜力。
致突变性通常通过体外试验来评估。
6.生殖发育毒性(Reproductive and Developmental Toxicity):生殖发育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对生殖系统和发育中的胚胎的毒性效应。
这通常通过体内试验来评估,包括对怀孕动物的研究。
7.致癌性(Carcinogenicity):致癌性是指化学物质引起癌症的潜力。
致癌性通常通过长期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研究来评估。
8.毒理学测试方法:毒理学测试方法包括体外试验(如细胞培养试验)和体内试验(如动物实验)。
体外试验通常用于快速筛选和评估化学物质的潜在毒性,而体内试验则用于更深入的研究。
9.安全限值(Safety Limits):安全限值是指化学物质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中的允许最大浓度。
这些限值通常由监管机构设定,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10.毒理学研究的应用:毒理学研究用于评估化学物质的安全性,指导化学物质的使用,以及在发生中毒事件时提供科学依据。
了解这些基础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以及在评估化学物质对人类和环境的潜在影响时的应用。
(完整版)毒理学基础知识点
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曲线基本类型是S形曲线。
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替代法又称“3R”法: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毒效应谱: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
毒作用的类型:①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②局部或全身作用;③可逆或不可逆作用;④超敏反应⑤特异质反应。
急性毒作用带: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
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 Limac /Limch。
Zch值大,说明Limac 与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
选择性毒性:水平:可发生在物种之间、个体内(易感器官为靶器官)和群体内(易感人群为高危人群三个水平。
原因:①物种和细胞学差异;②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③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亲和力的差异;④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
毒性和毒效应的区别: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我们不能改变化学物的毒性。
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ADME过程:吸收:是外源化学物从机体的接触部位透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的过程。
分布:是指外源化学物吸收后随血液或淋巴液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
代谢。
排泄:外源性化学物及代谢产物由机体向外转运的过程,是机体中物质代谢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环节。
毒理学研究方法的优缺点:①流行病学研究:优:真实的暴露条件;在各化学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测定在人群的作用;表示全部的人敏感性。
毒理学基础知识点
毒理学基础知识点一、毒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毒理学,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产生有害作用的一门科学。
它不仅关注化学物质,还包括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对生物系统的不良影响。
其研究范畴非常广泛。
首先是毒物的来源和特性,了解各种可能对生物体造成危害的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具有怎样的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质。
其次是毒物的作用机制,也就是这些物质是如何在生物体内发挥作用,导致损害的。
再者是毒物的毒性表现,包括中毒后的症状、体征以及对身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影响。
二、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一)吸收毒物进入生物体的途径多种多样。
常见的有经消化道吸收,比如我们误食了有毒的食物或药物;经呼吸道吸入,像一些有害气体或粉尘;经皮肤接触吸收,例如某些化学物质直接接触皮肤并渗透进去。
(二)分布一旦毒物被吸收,就会在体内进行分布。
不同的毒物在体内的分布具有选择性,这与它们的化学特性以及生物体内的组织器官特点有关。
比如,有些毒物容易在脂肪组织中蓄积,而有些则更倾向于分布在肝脏、肾脏等代谢活跃的器官。
(三)代谢毒物进入体内后,通常会经过代谢过程。
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通过一系列酶的作用,毒物可能被转化为更具活性或更不具活性的物质。
这种代谢转化对于毒物的毒性有着重要影响。
(四)排泄生物体有一套自身的排泄机制,以将毒物排出体外。
主要的排泄途径包括肾脏排泄,通过尿液将毒物及其代谢产物排出;还有通过胆汁排泄到肠道,随粪便排出;以及通过呼吸、汗液、乳汁等途径排泄。
三、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一)毒物本身的性质毒物的化学结构、物理性质、剂量等都会影响其毒性。
一般来说,化学结构相似的毒物,其毒性可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剂量更是关键因素,所谓“量变引起质变”,剂量不足可能不会产生明显毒性,而剂量过大则可能导致严重中毒甚至死亡。
(二)生物体的因素不同的物种、个体、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都会影响对毒物的敏感性。
比如,儿童和老人通常对毒物的耐受性较差;某些人由于遗传因素,可能对特定的毒物更为敏感。
毒理学基础
第四章:1.苯在人体生物转化的主要器官是:AA.肝B.肾C.肺D.小肠2.解毒败的原因有:DA解毒能力耗竭或解毒酶失活B某些代谢解毒作用被逆转:结合反应失效C解毒过程产生有毒产物D以上都是3 .作为为毒物的靶,不具有下列那种特性:DA合适的反应性和(或)空间结构B易接近性C具有关键的生物生理功能。
D具有自我复制功能3.自由基具有以下特性BA.奇数电子,低化学活度,生物半减期极短,有顺磁性B.奇数电子,高化学活度,生物半减期极短,有顺磁性C.奇数电子,低化学活度,生物半减期极长,有顺磁性D.奇数电子,高化学活度,生物半减期极长,有顺磁性4.体内消除自由基的酶系统不包括BA.GST(谷胱甘肽S-转移酶)B.GSH-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C.G-6-P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第五章1.化学结构与毒效应DA.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决定理化性质B.理化性质决定化合物的生物活性C.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决定该化合物的化学活性D.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决定其化学活性级理化性质2.化学物质的那些物理性质影响毒效应DA.电离度B.熔点C.挥发度D.以上都是3.影响环境污染物毒性大小和毒作用性质的决定因素是化学物的AA.理化性质B.剂量C.作用持续时间D.联合作用4.苯环上的一个氢被烷基取代,其毒性发生改变 AA.苯对造血功能主要是抑制作用,而甲苯为麻醉作业B.苯主要从呼吸道,对呼吸道系统有毒性作用,而甲苯没有C.苯中毒产生过量的儿茶酚胺刺激心肌细胞发生心室颤动,而甲苯没有D.苯为致癌物,甲苯为工业毒物5.研究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之间关系的目的是A.寻找毒作用的规律,有助于通过比较,预测新化合物的生物活性B.预测毒性的大小C.推测毒作用机理D.以上都是6.外源化合物联合作用的类型有 DA.相加作用B.协同作用C.拮抗作用D.以上都是7.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毒物作用于机体表现出独立作用,主要是由于 AA.化学毒物各自作用的受体,靶不同,出现各自不同的毒效应B.化学毒物在化学结构上为同系物C.化学毒物毒作用的靶器官想同D.化学毒物在对机体毒作用方面存在竞争作用8.甲烷(CH4)若用Cl上H后,其毒性最大的是 DA.CH3ClB.CH2Cl2l4l3第六章1.毒理学体外实验常选用CA.大鼠和小鼠B.果蝇C.游离器官,细胞,细胞器D.鸟类2.急性,慢亚性,慢性毒性实验分别选择动物年龄为 AA.初成年,性刚成熟,初断乳B.初断乳,性刚成熟,初成年C. 初断乳,初成年,性刚成熟D. 初成年,初断乳,性刚成熟3急性毒性是机体连续多次接触化合物所引起的中毒效应机体一次大剂量接触化合物后所引起快速而猛烈的中毒效应机体(人或动物)一次大剂量或24小时多次接触外来化合物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甚至死亡效应一次是指瞬间给与动物,,快速出现中毒效应4.由于不同种属的动物对化学毒物的反应存在差别,所以在急性试验时最好选用两种动物是 CA.大鼠和小鼠B.大鼠和家兔C.大鼠和狗D.狗和猴5.急性毒性实验选择动物的原则是 DA.对化合物毒性反应与人接近的动物B.易于饲养管理C.易于获得,品系纯化,价格低廉D.以上都是6.急性经口染毒,为了准确地将受试物染入消化道中,多采用 AA.灌胃B.喂饲C.吞咽胶囊D.饮水7.接触化合物的途径不同,其毒性大小的顺序是 EA.静脉注射>经呼吸道B. 静脉注射>腹腔注射C. 腹腔注射>经口D. 经口>经皮E.以上都是8.经呼吸道静式染毒主要优点是 DA.设备简单B.操作方便C.消耗受试物少D.以上都是9.动式染毒主要优点是 DA.装备有新鲜空气补充B.受试化合物保持浓度不变C.保证染毒柜内和二氧化碳分压恒定D.以上都是10.几种动物静脉注射的注射剂量范围是 DA.大鼠0.2~0.5B.大鼠1.0~2.0C.家兔3.0~10.0D.以上都是11.急性毒理实验一般观察时间是 CA.1天B.1周C.2周D.3周12.改进寇式法要求 DA.设5-7个剂量组B.每个剂量组小鼠不可少于100只C.组距为几何级数D.以上都是13.霍恩法的要求是A.4个染毒剂量组B.每个动5只或4只C.组距2.15或3.16D.以上都是14.亚慢性毒性实验对动物的要求是 BA.成年动物B.大鼠100g左右,小鼠15g左右C.大、小鼠,狗,家兔均可用D.必须为啮齿动物或非啮齿动物15.关于食物利用率,下面哪一项是错误的 CA.其为一般性观察指标B.是指动物食入100g饲料所增长的体重克数C.体重增长减慢,则食物利用率肯定降低D.每日食量减少,食物利用率不一定改变16.慢性毒性试验结束时,将部分实验动物继续留养1-2个月,其目的是什么AA.补充实验动物的数目的不足B.对已显变化的指标进行跟踪观察C.观察受试化学毒物有无后作用D.观察受试化学毒物有无迟发作用第七章1.下列哪些形式不属于基因突变 BA.颠换B.倒位C.移码突变D.大段损伤2.由于因突变的碱基置换,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CA.DNA的嘌呤换成另一嘌呤,称为转换B.DNA的嘌呤换成另一嘧啶,称为转换C. DNA的嘧啶换成另一嘌呤,称为转换D. DNA的嘧啶换成另一嘧啶, 称为转换3.SCE是 BA.染色单体交换B.姐妹染色单体交换C.染色体互换D.姐妹染色体交换4.染色体数目异常表现不包括 AA.二倍体B.三倍体C.四倍体D.多倍体5.关于S-9混合液错误的是A.多氯联苯诱导B.肝匀浆9000g上清液C.为代谢活化系统D.含葡萄糖6.体外实验常用的方法是 DA.游离器官B.原代培养细胞C.细胞器D.以上都是7.化学毒物引起的突变类型不包括 BA.基因突变B.癌变C.染色体畸变D.染色体数目异常。
毒理学基础
在实践中逐渐积累了用天然毒物治疗疾病和解救中毒的经验 被识别和发现的各种自然毒物也被用于狩猎、战争冲突和谋杀
20
毒理学科学性与艺术性 科学性
▪毒理学研究中观察和收集资料,即获得论据和事实
艺术性
如何应用这些毒性资料(事实和数据)
▪来预测对人群、动物和其他环境生物的潜在危害 ▪从而形成假说和外推
•从动物外推到人体 •从个体外推到群体
21
第二节 毒理学简史 Section 2 Brief History of Toxicology
……
7
UNIT 5 TOXIC AGENTS 22 Toxic Effects of Pesticides 23 Toxic Effects of Metals 24 Toxic Effects of Solvents and Vapors 25 Toxic Effects of Radiation and Radioactive Materials 26 Toxic Effects of Terrestrial Animal Venoms and Poisons 27 Toxic Effects of Plants
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UNIT 6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28 Air Pollution 29 Ecotoxicology UNIT 7 APPLICATIONS OF TOXICOLOGY 30 Food Toxicology 31 Analytic/Forensic Toxicology 32 Clinical Toxicology 33 Occupational Toxicology 34 Regulatory Toxicology Appendix: Recommended Limits for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毒理学基础第一章绪论1、卫生毒理学(Health /hygienic Toxicology)是利用毒理学的概念和方法,以预防医学角度,研究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可能接触到的外来化合物对机体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学科。
卫生毒理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也是毒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2、毒理学(Toxicology)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及其毒作用机制的科学。
3、现代毒理学:是研究外源性有害物质(包括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及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进行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科学。
其基本任务是发现毒性、探讨机制、有效预防和科学管理。
4、现代毒理学依据其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可分为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三个分支领域。
5、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指利用毒理学原理及方法,研究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对其毒性进行描述及鉴定。
6、机制毒理学(medchanistic toxicology):是在毒性鉴定基础上,采用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组学”方法及其他研究方法,在细胞和分子层面上对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机制及调控机制进行的系统研究。
7、毒理学研究方法:实验研究(体内实验、体外实验)和人群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毒性临床观察、志愿者试验)。
8、Paracelsus提出所有物质都是毒物,不存在非毒物质,剂量决定一种物质是毒物还是药物。
9、意大利医生Pamazzini被誉为职业医学的创始人。
10、近代毒理学之父Orfila。
11、美国于1906年通过第一部《美国食品与药品法》。
12、1937年发生磺胺导致患者急性肾衰竭和死亡的“磺胺事件”。
13、毒理学展望:⑴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⑵从整体动物实验到替代实验;⑶从毒性定量描述到毒理作用机制探讨;⑷从构效关系到毒性预测;⑸从危险度评定到危险度管理;⑹从现代毒理学到系统毒理学。
14、3R法:既优化毒理学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实验动物数量和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4R-责任心)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毒性(toxicity):是指化学物引起机体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毒性是一种物质固有的性质,主要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2、中毒(poisoning):即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的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3、靶器官(target organ):外源化学物直接或主要损害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4、毒效应(toxic effect):在特定条件下,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称为毒效应,也称为毒性作用或毒作用。
5、毒效应与毒性的区别: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内在属性,我们不能改变化学物的毒性,而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是化学物有害作用的外在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6、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是由外源化学物作用于生物体,随剂量的增加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不同生物学效应构成,可以表现为:①外源化学物的机体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死亡。
毒效应谱还可包括致癌变、致突变和致畸变作用。
7、毒效应分类:(1)速发或迟发性毒作用;(2)局部或全身毒作用;(3)可逆或不可逆作用;(4)超敏反应;(5)特异质反应。
8、毒物(poison):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低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的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
9、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指存在于人类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10、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指能反映已被机体吸收的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各类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11、效应(effect):又称量反应(gradual response),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一个生物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
此种变化的程度用计量单位表示。
12、反应(response):又称质反应,指暴露在某一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率,一般以百分率或比值表示。
观察结果只能以计数资料表示。
13、毒性上限参数(dose-response/effect relationship):是在急性毒性试验中以死亡为终点的各项毒性参数。
⑴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⑵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指引起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常用以表示和比较急性毒性的大小。
数值越小,外源化学物毒性越大。
⑶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LD01或LC01):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⑷最大非致死剂量或浓度(MTD、LD0或LC):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14、治疗指数(TI):药物的MOS即最小致死剂量LD01与药效ED99的比值;暴露范围(MOE);安全范围(MOS);每日容许摄入量(ADI);最高容许浓度(MAC);实际安全剂量(VSD)。
15、安全限值:是指为保护人群健康,对生活和生产环境和各种介质(空气、水、食物、土壤等)中与人群身体健康有关的各种因素(物理、化学和生物)所规定的浓度和暴露时间的限制性量值。
第三章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运1、脂/水分配系数(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即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
分配系数越高,简单扩散速率越快。
2、血/气分配系数(blood/gas partition coefficient):呼吸道两侧的分压达到动态平衡时,气体在血液中的浓度(mg/L)与在肺泡气中浓度(mg/L)之比称为血/气分配系数。
分配系数越大,气体越易被吸收。
3、毒物动力学(ADME/toxicokinetics):是以速率理论的观点出发,用数学模型分析和研究化学毒物在体内吸收(A)、分布(D)、代谢(M)和排泄(E)的动力学规律和过程。
4、生物半减期(half life,t1/2):指化学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它表示化学物消除速度的参数,t1/2短说明化学物消除迅速,不易蓄积中毒。
5、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指某些药物经胃肠道给药,在尚未吸收进入血循环之前,在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而使进入血循环的原形药量减少的现象,也称为第一关卡效应。
6、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储存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对急性中毒具有保护作用。
储存库使外源化学物在体液中的浓度迅速降低,减少了其到达毒作用部位的量;另一方面,储存库可成为体内慢性中毒的来源。
第四章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化1、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将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经多种酶催化发生的化学变化并形成分解产物的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所形成的分解产物又称为代谢产物。
2、生物转化类型:分为第Ⅰ相和第Ⅱ相反应。
第Ⅰ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水解。
第Ⅱ相反应为结合反应。
3、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MFO):又称细胞色素P450酶系,存在于内质网中。
4、细胞色素P450酶系由两类酶组成,一类是血红蛋白类,另一类是黄素蛋白类。
5、Ⅱ相反应:又称为结合作用,指毒物原有的功能基团或由Ⅰ相反应引入(暴露)的功能反应。
6、葡萄糖醛酸结合p39、谷胱甘肽结合p41第五章毒作用影响因素1、氯甲烷的肝毒性大小:CCl4>CHCl3>CH2Cl2>CH3Cl。
2、带两个基团的苯环化合物毒性:对位>邻位>间位,分子对称的>不对称的。
3、各种暴露途径吸收速度一般一次为:静脉注射≥呼吸道>腹腔注射>肌内注射>经口>经屁。
3、相加作用(addition joint action):指每一化学物以同样的方式,相同的机制,作用于相同的靶,仅仅它们的效力不同。
4、独立作用(independent action):当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作用,其作用的部位-靶器官不同,且各自的靶部位或靶器官之间生理关系较为不密切,此时各外源化学物的毒性效应表现为各自的毒性效应,称为独立作用。
5、协同作用(synergistic effect):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总毒性效应大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对机体的毒性效应总和,即毒性增强,称为协同作用。
6、加强作用(potentiation joint action):一种化学物对某器官或系统并无毒性,但与另一种化学物同时或先后暴露时使其毒性效应增强,称为加强作用。
7、拮抗作用(antagonistic joint action):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联合毒性效应低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毒性效应的总和,即为拮抗作用。
第六章一般毒性作用及评价1、一般毒性(general toxicity):是指实验动物单次、多次或长期染毒所产生的总体毒性综合效应。
2、急性毒性试验(acute toxicity test):是大剂量或高浓度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给予实验动物染毒后,研究短时间内化学物对实验动物所引起的各种毒效应的实验方法。
3、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实验动物24小时内一次或多次接触某一化学物短期内(一般为14天)产生的快速而剧烈的毒效应。
4、急性毒性试验目的:值进行急性毒⑴测试和求出毒物的致死剂量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并根据LD50性的分级;⑵通过观察动物的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初步评价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性的大小、毒效应的特征和剂量-反应关系;⑶为毒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线索;⑷为亚慢性、慢性毒性研究及其他毒理试验剂量的设计和观察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
5、皮肤刺激试验-家兔或豚鼠;皮肤致敏试验-白色豚鼠,也可用白色家兔;眼刺激试验-家兔6、急性毒性评价:⑴了解受试化学物的理化性质、化学结构;⑵化学物在生产场所和生活环境中存在的形式,人类实际接触方式和可能吸收途径;⑶经皮肤、呼吸道、消化道染毒的毒性,皮肤黏膜局部刺激作用以及各染毒途径的毒性差异;⑷根据化学物所致急性中毒症状的发生发展规律及症状特点、毒效应强度、死亡时间、大体解剖所见及其他监测指标,初步了解化学物急性毒作用性质、特点及大致靶器官或作用部位;⑸充分利用各种急性毒性参数和急性危险性评定指标,全面评定化学物的急性毒性和急性中毒的危险性。
7、蓄积作用(accumulation):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可经代谢转化排出体外,或直接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