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翻译
《汉书·晁错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汉书·晁错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汉书·晁错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汉书·晁错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汉书·晁错传》原文及翻译汉书原文:晁错,颍川人也。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错为人峭直刻深。
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
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
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
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
由是迁中大夫。
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
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
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
”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上默然良久。
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
错衣朝衣,斩东市。
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
还,见上。
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
吾亦恨之!”(节选自《汉书》)译文:晁错是颍川人,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他为人严峻刚直苛刻,皇帝看重他,于是任命他做太子家令。
晁错《言兵事疏》原文及翻译译文
晁错《言兵事疏》原文及翻译译文1、晁错《言兵事疏》原文及翻译译文晁错《言兵事疏》原文及翻译晁错原文:臣闻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
高后时,再入陇西,攻城屠邑,驱略畜产。
其后复入陇西,杀吏卒,大寇盗。
窃闻战胜之威,民气百倍;败兵之卒,没世不复。
自高后以来,陇西三困于匈奴矣,民气破伤,亡有胜意。
今兹陇西之吏,赖社稷之神灵,奉陛下之明诏,和辑士卒,砥砺其节,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有大利。
非陇西之民有勇怯,乃将吏之制巧拙异也。
故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
”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
臣又闻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
夫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
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
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
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
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
陛下又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十击一之术也。
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
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
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则悔之亡及也。
帝王之道,出于万全。
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
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衡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
传曰:“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
”臣错愚陋,昧死上狂言,唯陛下财择。
(有删改)译文:臣听闻自汉兴以来,匈奴屡次侵入边地,小规模的得小利,大规模的获大利。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史记 晁错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晁错传》原文及翻译史记原文:晁错者,颍川人也。
错为人峭直刻深。
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
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封壖①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
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
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
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
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
错以此愈贵。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
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
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
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
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画始行,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晁错列传文言文翻译
晁错,字长君,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颍川(今属河南)人。
少学申、商刑名于雒阳,归,著书数十篇,号《晁错论》。
景帝即位,为内史,以数直谏,迁太子家令。
景帝召问国家之宜,错对曰:“古之王者,建国君民,设官置吏,必使治乱之权归于一,故宜置左右内史,监京师,法度严谨,则治乱有常矣。
”帝从其议,以错为内史。
错又上言:“诸侯王自恣,不奉法度,削其地,尊京师。
故请诸侯王分地,置吏,收其租税,以供皇太后、皇后及宗室之用。
令诸侯王不得自专,天下一统。
”帝善其策,乃令错定诸侯王罪状,削其地。
错因言诸侯王反状,请削吴、楚、赵之国。
帝从之,错乃使使告诸侯王削地事。
吴、楚等七国闻之,以为错侵其权,乃联合反叛。
景帝以错为将军,领兵击吴、楚。
错用兵有方,屡破敌军。
吴、楚兵败,景帝欲使错班师,错曰:“兵,国之大事,不可轻动。
今吴、楚反,其势不可轻视,臣请得自将击之。
”帝许之。
错遂领兵击吴、楚,大破其军。
然错因军功,帝封其为颖川侯。
后错以谋反罪被诛,其家僮十人皆伏诛。
帝以错死,召群臣议,皆言:“晁错本非反臣,其死乃误国也。
”帝曰:“吾任错,错自误国耳,岂吾之过乎?”于是改错谥曰“文”。
晁错,忠臣也。
其为人,刚直不阿,敢于直言。
景帝之时,诸侯王势大,错以直言进谏,削诸侯地,欲以巩固中央集权。
然错之死,实因谗言所害。
错之忠诚,世人皆知。
虽死,其名声犹在。
错之列传,盖以明其为人也。
错,西汉名臣,忠勇刚直,敢言直谏。
景帝之时,错以直言进谏,削诸侯地,欲以巩固中央集权。
然错之死,实因谗言所害。
错之忠诚,世人皆知。
虽死,其名声犹在。
晁错之才,可谓一时之杰。
其才智过人,敢于担当。
然错之死,亦令人惋惜。
错之列传,盖以明其为人也。
错,西汉名臣,忠勇刚直,敢言直谏。
景帝之时,错以直言进谏,削诸侯地,欲以巩固中央集权。
然错之死,实因谗言所害。
错之忠诚,世人皆知。
虽死,其名声犹在。
晁错之才,可谓一时之杰。
其才智过人,敢于担当。
然错之死,亦令人惋惜。
错之列传,盖以明其为人也。
晁错《言兵事疏》原文及翻译译文
晁错《言兵事疏》原文及翻译译文《晁错《言兵事疏》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晁错《言兵事疏》原文及翻译译文晁错《言兵事疏》原文及翻译晁错原文:臣闻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
高后时,再入陇西,攻城屠邑,驱略畜产。
其后复入陇西,杀吏卒,大寇盗。
窃闻战胜之威,民气百倍;败兵之卒,没世不复。
自高后以来,陇西三困于匈奴矣,民气破伤,亡有胜意。
今兹陇西之吏,赖社稷之神灵,奉陛下之明诏,和辑士卒,砥砺其节,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有大利。
非陇西之民有勇怯,乃将吏之制巧拙异也。
故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
”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
臣又闻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
夫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
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
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
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
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
陛下又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十击一之术也。
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
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
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则悔之亡及也。
帝王之道,出于万全。
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
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衡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
晁错文言文翻译简洁
晁错文言文原文如下:晁错,字长孺,吴郡吴人也。
少孤,家贫,力学不倦。
年二十,举孝廉,为郡文学掾。
迁国子博士,拜为吴相。
景帝即位,迁楚相。
楚王刘戊谋反,错请讨之,景帝从之。
戊败,错以功封侯。
后迁齐相,齐王刘荣谋反,错复请讨之,景帝复从之。
荣败,错再封侯。
以功赐号“安世侯”。
景帝崩,太子即位,是为武帝。
武帝即位,错为御史大夫,封为丞相。
错以敢言直谏,善理财,为当时所称。
及至武帝崩,昭帝即位,错以年老致仕,还居吴郡。
晁错文言文翻译如下:晁错,字长孺,是吴郡吴地人。
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从不懈怠。
二十岁时,被举荐为孝廉,担任郡文学掾。
后来升任国子博士,又被任命为吴国相。
汉景帝登基后,晁错升任楚国相。
楚王刘戊谋反,晁错请求出兵讨伐,景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刘戊兵败,晁错因功被封侯。
后来又升任齐国相,齐王刘荣谋反,晁错再次请求出兵讨伐,景帝再次同意了他的请求。
刘荣兵败,晁错再次被封侯。
因功被封号为“安世侯”。
景帝去世后,太子即位,是为汉武帝。
武帝登基后,晁错担任御史大夫,封为丞相。
晁错因敢于直言进谏,擅长理财,被当时的人所称赞。
等到武帝去世,昭帝即位,晁错因年老辞去官职,返回吴郡。
晁错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历经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三朝,见证了汉朝的兴衰。
在位期间,他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晁错的一生也充满了坎坷,他的一生充满了忠诚与智慧,却因直言进谏而遭到陷害。
在汉景帝时期,他曾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为庶人,但他在逆境中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不懈努力。
最终,晁错在汉武帝时期再次崛起,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晁错的一生,是中国古代政治家、文学家的一幅缩影。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挫折,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不懈努力。
他的忠诚、智慧、勇敢和坚韧,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古代政治家的丰碑上。
翻译文言文晁错
原文:晁错,字子玉,颍川许人也。
为人刚毅,有节操,好学不倦。
初为太子家令,事太子,谨身以事上。
及太子即位,迁为侍中。
是时,汉兴三十余年,海内一统,百姓安乐,然诸侯王强,地广民众,各有分地,风俗不齐,法度不一。
错上疏言:“诸侯王地广民众,宜令内属,不得专制一国。
今诸侯王有异心,宜先制之,以防其乱。
”译文:晁错,字子玉,颍川许地之人。
他性格刚毅,有节操,勤奋好学,不知疲倦。
起初担任太子家令,负责辅佐太子,严谨自律,尽心尽力地侍奉上级。
等到太子登基为帝,晁错被提升为侍中。
那时,汉朝自建立以来已有三十余年,天下统一,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诸侯王势力强大,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各自拥有封地,风俗各异,法度不统一。
晁错上疏建议:“诸侯王疆域广阔,人口众多,应当让他们归附中央,不得独自统治一国。
如今诸侯王心中存有异志,应先予以制约,以防其生乱。
”错复上疏曰:“今诸侯王地广民众,骄奢淫逸,不遵法度。
陛下宜令内属,以制其心。
诸侯王不得擅兴兵,以禁非为。
如此,则天下治安,百姓安宁。
”上从其议,下诏诸侯王,令其内属,不得专制一国。
诸侯王虽怨,然不敢违抗。
后错为丞相,益治刑法。
错以法家思想为治,主张严刑峻法,以正天下。
时匈奴为患,错建议与匈奴和亲,以息边患。
上从其议,匈奴遂与汉和亲。
错又上疏曰:“陛下宜省刑法,薄赋敛,以养百姓。
如此,则天下归心,国家富强。
”上纳其言,省刑法,薄赋敛,百姓称颂。
晁错虽为法家,然其为人正直,关心民生,深得百姓爱戴。
不幸,晁错因政敌诬陷,被汉景帝误杀。
临刑前,晁错仰天长叹:“吾何罪,而为天下笑!”遂绝气而亡。
晁错之死,令天下痛惜,亦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译文:晁错又上疏说:“陛下应减轻刑法,减轻赋税,以养育百姓。
如此,则天下归心,国家富强。
”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减轻了刑法,减轻了赋税,百姓称赞不已。
晁错虽然主张法家思想治理国家,但他为人正直,关心民生,深受百姓爱戴。
不幸的是,晁错因为政敌的诬陷,被汉景帝误杀。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史记 晁错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晁错传》原文及翻译史记原文:晁错者,颍川人也。
错为人峭直刻深。
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
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
内史府居太上庙封壖①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
丞相嘉闻,大怒。
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
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
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
”丞相谢。
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
”丞相遂发病死。
错以此愈贵。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
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
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
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
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画始行,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晁错文言文逐字翻译
晁错居中大夫,进言曰:“天下所以乱者,以其不奉王命,各怀异志也。
夫王者,天下之主也,天下之事,莫不归之。
今诸侯王地广民众,且多不法,若不讨伐,恐后生之患。
臣愿陛下假臣精兵五万,以诛不道之诸侯,以安天下。
”景帝闻之,大悦,乃许之。
晁错受命,率兵出征,战无不胜,所向披靡。
诸侯王惧,皆遣使请罪。
晁错以天子之命,赦其罪,令归国。
于是,天下大定,百姓安居乐业。
晁错因功封为梁国相,封地五百户。
错居相位,勤于国事,锐意进取,欲以法治天下。
时值梁孝王刘武,好文学,善骑射,名闻天下。
错欲结交梁孝王,乃上书曰:“臣闻圣王之道,以德化民,以礼治天下。
今梁孝王,天下之贤王,德高望重,宜结交之。
”景帝览奏,大怒,曰:“晁错,汝何敢结交梁孝王!吾闻梁孝王,骄奢淫逸,不遵王法,汝乃欲结交之,是何道理?”晁错惧,乃谢罪,遂罢结交之事。
后景帝崩,武帝即位。
武帝素知晁错之才,乃拜为御史大夫。
错居相位,励精图治,深得民心。
时值匈奴犯边,错上书曰:“臣闻匈奴,北夷也,性贪婪,好战。
今匈奴犯边,宜发兵讨之,以绝后患。
”武帝览奏,犹豫未决。
时值袁盎进言曰:“陛下,臣闻晁错有谋,宜听其计。
”武帝乃从之,拜晁错为将军,率兵出征。
错以兵法布阵,匈奴大败,边境得以安宁。
然而,晁错之政,亦招致非议。
时值吴楚七国之乱,错主张平定叛乱,乃上书曰:“臣闻天下大乱,非一日之故。
今吴楚七国,皆怀异志,若不讨伐,恐生后患。
臣愿陛下假臣精兵五万,以平定叛乱。
”武帝览奏,犹豫未决。
袁盎进言曰:“陛下,晁错之计,不可行也。
吴楚七国,皆怀怨,若讨伐,必生内乱。
臣请陛下三思。
”武帝从之,乃罢讨伐之事。
吴楚七国闻之,皆大喜,遂起兵反叛。
晁错因建议不力,被劾免职。
后吴楚七国平定,晁错以谋反罪被诛。
晁错一生,功过参半。
然其忠诚、刚直、勇于担当的品质,实为后世所敬佩。
今译其文言文如下:晁错,字长君,颍川人也。
少好学,通经术,以文章见称。
汉景帝时,为太子舍人,后迁。
《焚书·晁错》原文及翻译
《焚书·晁错》原文及翻译原文:卓吾曰:晁错对策①,直推汉文于五帝,非谀也,以其臣皆莫及也。
故曰:“五帝神圣,其臣莫及,而自亲事。
”亲事则不可不知术数矣。
今观其时在廷诸臣,仅贾生耳。
贾生虽千古之英,然与文帝远矣,是岂文帝咸有一德②之臣乎?夫既不得如五霸之佐,贤于其主,又不得如三王之臣,与主而俱贤,则孝文真孤立无辅者矣。
是故晁错伤之,而推之以与五帝并也。
然谓汉文无辅则可,谓其不知术数则不可。
夫治国之术多矣,若谓人尽不知术数,必欲其皆就己之术数,则亦岂得谓之知术数哉?汉文有汉文之术数也,汉高有汉高之术数也,二五帝霸又自有二五帝霸之术数也。
以至六家九流,凡有所挟以成大功者,未常不皆有真实一定之术数。
唯儒者不知,故不可以语治。
虽其间亦有一二偶合,然皆非性定神契,心融才会,真若执左券③而后为之者也。
是故因其时,用其术,世无定时,我无定术,是之谓与时消息而己不劳,上也。
执其术,驭其时,时固无常,术则有定,是之谓执一定以应于不穷,次也。
若夫不见其时,不知其术,时在则术在,而术不能违时;术在则时在,而时亦不能违术:此则管夷吾诸人能之,上之上也。
若晁错者,不过刑名之一家,申、商之一术,反以文帝为不知学术,而欲牵使从己,惑矣!(明·李贽《焚书·晁错》有删节)译文:我说:晁错写的《贤良对策》,把汉文帝直接推崇为上古五帝那样的帝王,并非阿谀奉承,只是因为他的臣子都比不上罢了。
所以说:“五帝十分神圣,他们的臣子比不上他们,所以自己亲自处理政事。
”亲自处理政事就不可能不懂得治理国家和管理手下的方法手段。
如今看当时在朝廷的诸位臣子,只有贾谊罢了。
贾谊虽然是千古难得的英才,但他与文帝相距太远了,这样怎么能是文帝咸有一德的臣子呢?既不能像五霸的辅臣,比其君主贤能,又不能像三王的臣子,和君主一样贤能,那么孝文帝真的是孤立无援,没有可堪辅佐之人了。
因此晁错为他感到哀伤,故而推崇他和五帝相提并论。
然而说汉文帝没有辅臣是可以的,认为他不懂得治理国家的政务就不对了。
《言兵事疏》晁错:原文及译文
晁错像
晁错(公元前200-前154年),汉颍川郡(今河南禹县)人,著名的政论家。汉文帝时为太子家令,足智多谋,时人称为“智囊”。汉景帝时升至御史大夫。他针对汉王朝面临的各种社会危机,提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势力、巩固边防和发展农业等一系列建议。由于晁错主张削减诸侯封地来加强中央权力,遭到诸侯王的反对,吴楚七国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叛乱。景帝受袁盎挑唆,杀了晁错。
文章首先回顾了汉兴以来与匈奴作战胜败得失的情况,援引古代兵法 “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的说法,突出良将在战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由此总结出“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的经验教训。为了说明将帅在守边备塞、训练士卒、鼓舞士气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他采用对比的手法论述了吕后时“民气破伤,无有胜意”,到文帝时“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大有利”的形势转变,以叙述为议论,论证十分有力。文章用大量的笔墨,采取比较论证的方法,从战争的地理条件、武器装备及士卒训练等三个方面展开了充分论述,阐明了将帅在战争中争取胜利的三个重要条件: “得地形”、“卒服习”、“器用利”。由此引出作者的结论,也就是在对匈奴的作战中器械要坚固锋利,士卒要精兵劲卒,将领要精通军事,君主要选择良将。这四个方面的论证,也是采取正反两面论证的方法。另外作者根据“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的理论,具体分析了敌我的优劣条件,提出对匈奴作战的一整套战略战术,如“以蛮夷攻蛮夷”,“以己之长攻敌之短”,“以众攻寡”等,不但见解精到,而且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晁错》翻译
晁错是颖川人。曾经在轵县张恢先生那里学习过申不害和商鞅的刑名学说,与洛阳人宋孟和刘礼是同学。凭着通晓典籍,担任了太常掌故。
晁错为人严峻刚正,却又苛刻严酷。孝文帝的时候,天下没有研究《尚书》的人,只听说济南伏先生是原来秦朝的博士,研究过《尚书》,年纪已经九十多岁,因为太老无法征召他来,文帝于是下令太常派人前往学习。太常派遣晁错前往伏先生那里学习《尚书》。学成回来后,趁着向皇上报告利国利民的事,称引解说《尚书》。汉文帝下诏令,任命晁错担任太子舍人、门大夫、太子家令。晁错凭着他的辩才,得到太子的宠幸,太子家称他为“智囊”。汉文帝的时候,晁错多次上书,说到削减诸侯势力的事,以及修改法令的事。几十次上书,汉文帝都没有采纳,但认为他有奇特的才能,提升为中大夫。当时,太子称赞晁错的计策谋略,袁盎和诸位大功臣却大多都不喜欢晁错。
晁错死后,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攻打吴楚的军队时,他担任将领。回京城后,上书报告军事情况,进谏皇上。皇上问道:“你从军中来,听到晁错死了,吴楚的军队退了没有?”邓公说:“吴王蓄意谋反已经有几十年了啊,他为你削减他的封地而发怒,所以以诛杀晁错为名义,他的本意并不在晃错呀。再说我担心天下的人从此都将闭口,再也不敢进言了。”皇上说:“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担心诸侯强大了不能够制服,所以请求削减诸侯的封地,借以尊宠朝廷,这实在是关乎万世的好事啊。计划才开始实行,突然遭到杀戮,对内堵塞了忠臣的口,对外反而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这样做是不足取的。”此时景帝沉默了好久,说:“您的话很对,我也悔恨这件事。”于是任命邓公担任城阳中尉。
汉景帝继位后,任命晁错为内史。晁错多次请求皇帝单独与他谈论政事,景帝每每都听,宠幸他超过了九卿,晁错修改了不少的法令。丞相申屠嘉心里不满意,但又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毁伤他。内史府建在太上庙围墙里的空地上,门朝东,出入很不方便,晁错便向南边开了两个门出入,因而凿开了太上庙的围墙。丞相申屠嘉听到了这件事,非常生气,打算就这次晁错的过失写成奏章,请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杀晁错。晁错听到了这个消息,当夜请求单独进谏皇上,具体详细地向皇上说明了这件事情。丞相申屠嘉上朝奏事,乘机禀告了晁错擅自凿开太上庙的围墙做门,请求皇上把他交给廷尉处死。皇上说:“晁错所凿的墙不是大上庙的墙,而是庙外空地上的围墙,不致于触犯法令。”丞相谢罪。退朝之后,生气地对长史说:“我本当先杀了他再报告皇上。却先奏请,反而被这小子给出卖,实在是大错。”丞相终于发病死了。
《史记·晁错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晁错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晁错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史记·晁错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晁错传》原文及翻译史记原文:晁错者,颍川人也。
错为人峭直刻深。
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
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
内史府居太上庙封壖①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
丞相嘉闻,大怒。
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
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
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
”丞相谢。
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
”丞相遂发病死。
错以此愈贵。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
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
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
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
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画始行,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高中晁错文言文翻译
《晁错传》原文如下:晁错,颍川人也。
少好学,治《尚书》、《春秋》。
以文学称,事孝文帝。
文帝崩,景帝即位,以错为太子家令。
景帝三年,迁为中大夫。
错说上曰:“今诸侯王自恣,不遵王命,请削其地。
”上从之。
错因请削吴、楚、赵、齐、燕之封地,以备其反。
诸侯王闻之,反,发兵西击京师。
景帝以错为将军,击吴、楚军。
错言于上曰:“臣愿守荥阳,荥阳近梁,梁亦大国,可以守也。
”上曰:“善。
”乃以错为荥阳守。
错守荥阳,吴、楚军不敢西进。
后景帝崩,武帝即位,以错为丞相。
错说上曰:“臣愿守荥阳,荥阳近梁,梁亦大国,可以守也。
”上曰:“善。
”乃以错为荥阳守。
错守荥阳,吴、楚军不敢西进。
错守荥阳,吴、楚军不敢西进。
错守荥阳,吴、楚军不敢西进。
错守荥阳,吴、楚军不敢西进。
错守荥阳,吴、楚军不敢西进。
翻译如下:晁错,颍川人。
自幼好学,研究《尚书》、《春秋》。
因文学成就而闻名,侍奉孝文帝。
孝文帝去世后,景帝登基,任命晁错为太子家令。
景帝三年,晁错升为中大夫。
晁错向皇帝进言:“现在诸侯王肆意妄为,不遵守王命,请削减他们的封地。
”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晁错趁机请求削减吴、楚、赵、齐、燕等诸侯王的封地,以防他们反叛。
诸侯王得知此事后,纷纷起兵向西攻打京城。
景帝任命晁错为将军,率军迎战吴、楚联军。
晁错对皇帝说:“我愿意镇守荥阳,荥阳靠近梁国,梁国也是大国,可以镇守。
”皇帝认为他的建议不错,于是任命晁错为荥阳守将。
晁错镇守荥阳,吴、楚联军不敢西进。
后来景帝去世,武帝登基,任命晁错为丞相。
晁错再次向皇帝进言:“我愿意镇守荥阳,荥阳靠近梁国,梁国也是大国,可以镇守。
”皇帝再次采纳了他的建议,任命晁错为荥阳守将。
晁错镇守荥阳,吴、楚联军不敢西进。
晁错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西汉初期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他的命运却十分坎坷。
在统治阶层内部的权力斗争中,晁错因得罪权贵而被陷害,最终被赐死。
尽管如此,晁错的光辉事迹仍然被后人传颂,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家的典范。
《晁错者,颍川人也》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晁错是颍川人,凭着(以)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他为人严峻刚直苛刻,皇帝看重他,于是授官(拜)他做太子家令。
那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
晁错上书就战事发表意见,汉文帝很赞许(嘉)他。
后来命令有关负责官员(有司)举荐贤良文学士,晁错在人选之中。
由此(由是)升任(迁)中大夫。
晁错又进言议论应该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更改修定的地方,一共上书三十篇。
汉文帝虽然没有完全听从他的意见,但是认为他是个奇材。
当时,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爰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欢(好)晁错。
汉景帝即位,让晁错任内史。
许多法令都(按照晁错的意见)更改修定。
晁错升任(迁)御史大夫(以后),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支系亲属的封地。
晁错所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之多,诸侯一片哗然。
晁错的父亲得知此事,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即位,你当权(用事)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招致许多责难(让)怨恨,你为的是什么呢?”晁错说:“本该如此。
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国家(宗庙)不得安宁。
”晁错的父亲说:“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
”于是喝毒药自杀了,说“我不忍看到灾祸殃及自身”。
后来过了十几天,吴、楚七国全都(俱)造反了,名义上是说要诛杀晁错。
皇上问是盎:“如今吴、楚谋反,依你的意见怎么办?”爰盎回答说:“这件事不值得忧虑,现在就可以解决。
”皇上问道:“怎样定计呢?”爰盎回答说:“吴、楚送来书信,说高祖皇帝的分封子弟为王各有领地,如今贼臣晁错擅权眨谪(适,同“谪”)诸侯,削夺他们的土地,因此才反叛,名义是共同向西来诛讨晁错,恢复原有的封地也就作罢。
如今谋划对策,只有斩杀晁错,派出使者赦免吴、楚七国(造反的罪过),恢复他们原有的封地,那么不必动用武力就完全可以平息叛乱。
”皇上沉默许久(良久)没有说话。
后来就派中尉去叫晁错,骗(绐)他乘车在街市上走。
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就被杀害了。
晁错翻译文言文
晁错为人刚直,不畏强御,善谋略,有胆识。
初,错为太子家令,时太子有疾,错常侍疾,太子感其恩,遂与错结为布衣之交。
后太子即位,是为景帝,错因太子之故,得为内史,深得景帝信任。
吴楚七国之乱,错以国事为重,屡次上书请景帝征讨叛乱。
景帝初以错言为然,遂发兵讨伐。
然吴楚叛乱,错知其事势紧急,乃上书请景帝罢免丞相窦婴,以亲信之臣代之。
景帝从之,遂以错为丞相。
错为丞相,深得景帝信任,于是错乘机劝景帝削藩。
错言:“诸侯王分土封疆,非汉之制也。
今诸侯王各拥强兵,世世相承,与天子争权。
若不削藩,必生祸乱。
”景帝听信错言,遂下令削藩。
诸侯王闻之,大惊,乃联合起来反叛。
吴王濞为首发,联合楚、赵、齐、胶东、胶西、济南等七国,起兵反汉。
景帝闻变,急召晁错商议对策。
错言:“吴楚七国反叛,皆因陛下削藩所致。
今宜急发兵讨伐,以绝后患。
”景帝从之,遂下令全国讨伐叛乱。
错为讨伐叛乱,日夜操劳,积劳成疾。
景帝闻错病重,乃亲自前往探望。
错见景帝,流涕而言:“臣以死相谏,陛下不听,今吴楚反叛,陛下何不罢免臣,以谢天下?”景帝不听,乃以错为太子太傅。
吴楚叛乱平定后,景帝欲论功行赏。
错言:“臣虽为丞相,然讨伐叛乱,实赖天下豪杰之力。
今宜赏赐有功之臣,以安天下。
”景帝从之,遂封错为列侯。
然景帝疑错有私心,遂削错官职。
错知事已至此,乃上书谢罪。
景帝不听,遂将错下狱。
错在狱中,乃作《感遇赋》以抒怀。
赋中言:“嗟乎,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吾虽蒙冤,亦何惧哉?”错在狱中,景帝欲杀之。
错之母闻之,乃上书请景帝赦免错。
景帝不听,遂将错处死。
错死时,年仅四十二岁。
晁错之死,天下为之惋惜。
然错虽死,其政见仍为后世所推崇。
晁错之才,可谓一时之杰。
然其死,亦警示后人,权势之下,不可轻信他人之言,更不可因一时之失而误国误民。
《史记》载:“晁错为人刚直,不畏强御,有胆识,善谋略。
然其死,亦足以警后世。
”晁错之事迹,流传千古,成为后世之楷模。
晁错文言文翻译
晁错文言文翻译晁错者,颍川人也。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错为人峭直刻深。
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
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
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才,迁为中大夫。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
谓错曰:“上初即位,公(汉时君称臣,父称子,平辈互称,皆为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
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箭吴楚军为将。
还,上奏言军事,晋见上。
上反问曰:“道军所去,言晁错死去,吴楚辞不?”邓公曰:“吴王为反华数十年矣,发狂削地,以诛错名义,其意非在弄错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奈何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悍不容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画黎初朝,卒受到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雪恨,臣窃为陛下之劳也。
”于是景帝默然片刻,曰:“公言仁义,吾亦怨之”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
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也。
译文:晁错是颍川人,凭借文学而当上了太常掌故。
晁错为人严峻刻薄,不近人情。
汉孝文帝时天下没有研究《尚书》的人,只听说济南一伏生是以前的秦国博士,研究过《尚书》,年龄已经九十多了,年纪太老无法征他到京都来,就下诏让太常派人到他那里受学。
晁错论原文及翻译
的命运,却居然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让景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
再说那挑起七国之乱的是谁呢?自己想赢得那个美名,又怎么能躲避这场患难呢?拿亲自带兵平定叛乱的极其危险,与留守京城的极其安全相比,自己是个引发祸乱的主谋,选择最安全的事情去做,却把最危险的事情留给皇帝去做,这就是让忠臣义士们愤怒不平的原因啊。
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
为什么呢?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却叫皇帝御驾亲征,按情理来说,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这样正好给袁盎以进谗言的机会,使他的目的能够得逞。
假若吴、楚等七国叛乱时,晁错豁出性命承担这一危险的平叛重担,夜以继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训练军队,向东边严阵以待,让自己的君主不至于受到烦忧,那么皇帝就会充分依靠他而不觉得七国叛乱有什么可怕。
纵使有一百个袁盎,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唉!世上的君子如果想要建立伟大的功业,那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
假如晁错自己亲自带兵去讨伐吴、楚等七国,不一定就不会成功。
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皇帝不高兴,奸臣正好趁此钻了空子。
晁错企图保全自己的性命,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注释晁错:前200年—前154年,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是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
主张重农贵粟,力倡削弱诸候,更定法令,招致王侯权贵忌恨。
汉景帝四年(前154年),吴、楚等七国以“讨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晁错因此被杀。
患:祸患。
为:治理,消除。
治平: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其:代词,指祸患。
所:处所。
这里指解决问题的措施。
狃(niǔ):习惯。
不吾信:不相信我。
惟:只有。
出身:挺身而出。
犯:冒着。
以:而,表顺接。
固:原本。
期(jī)月:一个月。
这里泛指短时期端:开头,开始。
发:触发。
收:制止。
然后有辞于天下:然后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
循循焉:缓慢的样子。
循循,徐徐。
焉,……的样子。
去:逃避昔者晁错尽忠为汉: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 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如今谋划对策,只有斩杀晁错,派出使者赦免吴、 楚七国(造反的罪过),恢复他们原有的封地,那么不必 动用武力就完全可以平息叛乱。
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 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 上。 皇上沉默许久没有说话。后来就派中尉叫晁错,骗 他乘车在市井上走。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就被杀害 了。谒者仆射邓公是校尉,攻打吴、楚叛军时担任将 领。回到京城,面见皇上。 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 皇上问他:“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叛乱平 息了没有?”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 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
晁错是颍川人,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 故,他为人严重刚直苛刻,天子看重他,于是 任命他做太子家令。 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 上言兵事,文帝嘉之。 那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 兵来抵御。晁错上书就战事发表意见,汉文帝 很欣赏他。 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 迁中大夫。 后来命令有关负责官员举荐贤良文学士,晁 错在人选之中。由此他升任中大夫。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 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 晁错的父亲得知此事,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 “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 疏远人家骨肉之情,招致很多责难怨恨,你为的是什么 呢?” 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晁错说:“本该如此。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 王室不得安宁。” 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 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 晁错的父亲说:“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 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于是喝毒药自杀了,说 “我不忍心看到灾祸殃及自身”。
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 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 晁错又进言议论应该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 以更改修定的地方,一共上书三十篇。汉文帝虽然没有 完全服从他的意见,但是以为他是个奇才。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 当时,太子以为晁错的计谋好,爰盎等大元勋大 多不喜欢晁错。汉景帝即位,让晁错任内史。很多法 令都(按照晁错的意见)更改修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 三十章,诸侯喧哗。 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以后),呈请(查究) 诸侯的罪之多,诸侯一片哗 然。
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 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邓公说:“吴地谋反几十年了,(这次是)发怒于削夺他们 的封地,借诛讨晁错为名,他们的本意并不在于晁错。而 且我担心天下的士人将要封住嘴巴不敢再进言了。” 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 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皇上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忧虑的是诸侯强 大了无法控制,所以请求削弱他们的势力,借以维护朝廷 的尊严,这是千秋万代的利益啊。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 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计划才实施,忽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 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以 为陛下不该这样做。” 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于是景帝长长叹息,说:“你说得对。我也感到遗憾了。
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 “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 后来过了十几天,吴、楚七国全都造反了,名义上是说要诛杀 晁错。皇上问爰盎:“如今吴、楚谋反,依你的意见怎么办?” 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 爰盎回答说:“(这件事)不值得忧虑,现在就可以解决。” 皇上问道:“怎样定计呢?” 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 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 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爰盎回答说:“吴、楚送来书信,说高祖天子 的分封子弟为王各有领地,如今贼臣晁错专权贬谪 诸侯,削夺他们的土地,因此才反叛,名义是共同 向西来诛讨晁错,恢复原有的封地也就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