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美学研究中“审美类型”与“美的类型”的分类方法

合集下载

美学的美感与审美的方法

美学的美感与审美的方法

美学的美感与审美的方法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是我们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情感联系。

而美学则是研究美的学科,它探讨的不仅仅是美的本质,更是人类如何感知和感受美。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美丽的事物所吸引,如一幅优雅的画作、一首动人的音乐、一部感人的电影等。

那么,美学的美感是如何产生的?又有哪些审美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美呢?首先,美感是通过我们的感知和情感来产生的。

人类的感官是美感产生的第一步,我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去感知世界,从而产生对事物的美感。

当我们看到一幅艺术作品时,色彩的组合、线条的流动、形状的变化等都能够引起我们的兴趣与共鸣。

音乐也是一种重要的美感来源,旋律的起伏、声音的变化、乐器的韵律等都能够激起我们的情感。

感官的刺激引发了我们对美的感知,而人类的情感则是美感产生的关键。

其次,审美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对美的识别和鉴赏的能力。

美学中经常涉及的审美方法有:比较法、分析法和感受法。

比较法是一种常用的审美方法,通过将不同作品、不同样式进行对比,来感受和判断它们的美。

例如,在欣赏绘画时,我们可以将不同的画作进行比较,从线条、色彩、构图等方面考量它们的优劣。

通过比较,我们能够理解不同风格的画作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

分析法是对事物进行彻底剖析的方法,通过细致入微地分析事物的构成要素,来揭示其美学特点。

比如,对于一首古典音乐作品,我们可以分析它的旋律、和声、节奏等,从而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美感。

分析法要求我们具备对事物有深度的思考和洞察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

感受法则是将审美经验转化为情感的方法,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全身心投入,感受其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味,从而产生共鸣与愉悦。

这种方法强调与作品的互动性,要求我们去真实地感受和体验,从而将审美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美感和审美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适当的方法,我们才能更好地感知和欣赏美。

而不同的人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角度也是不同的,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经历、文化背景和个人喜好等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审美观。

美学第四章 审美形态

美学第四章  审美形态

• 2、崇高 、 • 1)崇高含义 ) • “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指对象以其粗狂、 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指对象以其粗狂、 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 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 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 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 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 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 的精神境界。 的精神境界。 • 自然界:雄伟的美,力的美。 自然界:雄伟的美,力的美。 • 社会生活:悲壮。 社会生活:悲壮。 • 艺术中:宏伟、规模大、巍峨。 艺术中:宏伟、规模大、巍峨。
• • • •
(三)、丑和荒诞 )、丑和荒诞 1、丑 、 1)概念 ) 丑作为审美范畴,指某种由于不协调、 丑作为审美范畴,指某种由于不协调、不 匀称和不规则而引起非快感的、 匀称和不规则而引起非快感的、令人厌恶 的东西,也反映完美的缺乏或不可能性。 的东西,也反映完美的缺乏或不可能性。 丑有别于畸形和不美,不是美的简单否定, 丑有别于畸形和不美,不是美的简单否定, 而是以反面形式保持了正面的审美理想观 念。
• 2)美学史上的崇高 ) • 朗吉弩斯:首次提出了“崇高”的概念,“伟大 朗吉弩斯:首次提出了“崇高”的概念, 心灵的回声 • 博克:开始从对象的角度考察崇高的审美属性 博克: • 康德:从主体的审美经验,并首次从哲学高度对 康德:从主体的审美经验, 崇高做了整体性的界定, 崇高做了整体性的界定,由痛感到快感 • 黑格尔:“内容的表现同时也就是对表现的否定” 黑格尔: 内容的表现同时也就是对表现的否定” •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的内容超出了美的形式的范 车尔尼雪夫斯基: 围而“直接说明自己” 围而“直接说明自己” • 席勒:将崇高与人类的“理性自由”联系起来 席勒:将崇高与人类的“理性自由”

审美美学知识点总结

审美美学知识点总结

审美美学知识点总结审美美学是文化和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系,它对于人们对美的认知、判断和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审美美学的研究和总结,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美的本质、美的形式、美的价值和美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欣赏和鉴赏艺术作品,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

本文将从美的概念、美的特征、美的类别、美的价值、美的鉴赏和美的表达等方面对审美美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美的概念1. 审美的概念审美源于希腊文“aisthesis”,意思是感觉、知觉,后来演变成指有关感觉和知觉的理论。

审美是对人们对美的认知和体验的研究,它涉及到美的概念、美的性质、美的特征、美的规律、美的价值、美的标准等方面。

2. 美的概念美是指对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愉悦感受。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普遍性和共性的现象,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和客观标准。

美不仅是在艺术作品中体现的,还包括自然界、社会生活和个人行为等方面的美。

美是一种全面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在感性和理性上统一的现象。

二、美的特征1. 统一性美是一个整体,是各种感官和感受的统一体。

美是在感性和理性上统一的,是对感官和理智的统一体验。

美是一种完整的、和谐的、统一的系统。

2. 秩序性美是有序的,有一定的规律和秩序。

美包括对感官和理智的统一秩序,对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秩序,对美的统一秩序,对审美体验的统一秩序等方面。

3. 完整性美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是一种有机的、和谐的、完备的现象。

美的完整性既包括在艺术作品中的完整性,也包括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完整性。

4. 绝对性美是一种独特的、不可再生的、绝对的现象。

美所具有的绝对性包括对客观存在的绝对性、对价值的绝对性、对标准的绝对性等方面。

5. 相对性美是相对的,是根据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个人经验等来判断的。

美是有一定的相对性和多样性的。

三、美的类别美的类别是对美的形式、内容、风格、流派、类型等方面进行分类和归类。

美学中的审美与美的欣赏

美学中的审美与美的欣赏

美学中的审美与美的欣赏美学是研究美和艺术的学问,是人们对于美的本质、形式、价值以及美的欣赏与鉴赏的系统化理论体系。

审美则是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的是人们对于美的感知、理解和评价的过程。

美的欣赏则是审美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人们对于美的现象和作品进行评价和赏析的过程。

本文将从审美的角度,探讨美学中的审美与美的欣赏。

一、美的本质与审美主义美学的研究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就一直围绕着美的本质展开。

古代美学思想家们认为美是某种特殊的形式、秩序或模式。

然而,近现代美学家们对于美的本质的认识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审美主义认为美是艺术作品中的一种客观属性,它存在于独立于观者情感和主观偏好之外的作品中。

审美主义理论主张通过客观的标准和规律来评价和识别美。

例如,高洛德认为美是一种与形式的完美和和谐相关的客观属性;康德认为美是一种自由的、无目的的关注,它与真与善不同,通过感染和影响观者的审美理性来产生审美情感。

二、审美经验的多样性与主观性在现代美学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个体的审美经验和主观感受。

审美经验是每个人在接触美的作品时所产生的感知、理解和情感反应。

因为每个人的背景、经验和文化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审美经验也会有所不同。

这种多样性和主观性使得美的欣赏成为一种个性化而独特的体验,每个人对于同一件作品的评价和喜好可能会有所不同。

三、审美判断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美的欣赏不仅仅包含对于美的感知和理解,还涉及到对于美的评价和判断。

在这个过程中,审美判断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也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客观性体现在人们通过对作品的形式、结构和技巧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

例如,对于绘画作品,人们可以从线条、色彩和透视等方面来分析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然而,主观性也是不可忽视的,人们的主观情感和偏好会对于作品的评价产生影响。

因此,审美判断既包含客观的标准和规律,也包含个体的主观评价和情感倾向。

四、审美教育与美的欣赏能力的培养美的欣赏能力是一个人通过教育和培养所获得的对于美的感知、理解和评价的能力。

审美范畴 优美 壮美

审美范畴 优美 壮美

艺术领域
在术领域中的优美,是经过艺术家选择、加 工的产物。艺术作品中的优美比现实中的优美更 集中更高级。 艺术作品的优美包括内容、题材方面,再主要 的是偏重于形式方面,如作品的文体、语言及风 格等等。
音乐艺术:
小提琴《梁祝》 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 舞蹈《孔雀舞》 《担鲜藕》
《米罗的维纳斯》
公元前450年 高 155cm 大理石 罗马 国立博物馆 米隆 公元前492年 希腊古典时期
典雅
一: 概念
优美,体现的是上流社会与文人学士的审 美理想,因此,典雅的对象均为人工创造物。
二:特征
从对象来看,凡是使人感到典雅的对象具有 高贵、精致、清新、脱俗、飘逸,并具有很深的 文化意蕴。
《维纳斯的诞生》 约1485 年 172.5x278.5布蛋
审美范畴
指在美学中用来概括审美对象各种审 美属性的基本概念。根据不同的美感经验 特征,可大体划分为:优美、崇高、喜剧、 荒诞、审美的丑、意境等。

研究审美范畴是美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它从不同的角度揭示美和审美的本质。现 实生活中各审美范畴所概括反映的客观对 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它们互相联系,在 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又不断相互渗透和转化。
优美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概念
优美,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是与崇高相对 的,是美的最普遍的现象形态。也称作柔美、秀 美.
二:特征
优美的主要特征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它的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互相谐调、一致。 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均衡、对称、韵律、 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等。 从美感上,能给人以平静、轻松、愉快、舒 畅和心旷神怡等感情。
公元前2世纪 大理石 巴黎 卢浮宫
《蒙娜丽莎》
1503 – 1506 77x53cm 布 油彩 莱奥纳多· 芬奇 达·

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美学是研究美感和审美现象的学科,它探讨人类对美的体验和欣赏,以及这种体验和欣赏的原因和方式。

美学不仅是思想和艺术的领域,同时也是哲学和文化的一部分。

一、美学的基本概念1、美的概念美是一个主观的概念,也可以是一个客观的存在。

美是超越感官的一种体验,它是人们通过感官与思维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内在情感体验。

同时,美也是一种文化价值,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渊源。

总的来说,美是对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感受,具有自身的品质和特征,蕴含着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2、审美的概念审美是对美的感受和判断,包括人们的欣赏和评价。

审美活动是人们通过感性和理性的联合作用,从美学的角度解释和认识艺术、美学和文化等方面。

在审美活动中,感性是基础,理性是指导,两者相互结合,通过情感的体验和理性的判断,共同实现人们对美的领悟和认识。

3、美感的概念美感是指从艺术、文化和自然界中所受到的美的体验,它是一种高度的精神享受和思想启发,是在感性与理性相结合之后所产生的感受。

美感的体验可以是物质实体的直接感受,也可以是人们对生命和存在的意义进行的深刻思考和体验。

美感的艺术有很多种形式,如音乐、绘画、雕塑、文学和电影等。

二、美学分类美学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

下面根据美学的不同分类标准进行分类说明。

1、从研究角度分类美学可以从哲学、艺术、文化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哲学美学注重对美的本质、美的价值和美的概念的研究;艺术美学注重对艺术品的鉴赏、欣赏、评价和创作的研究;文化美学注重通过对文化的研究,了解文化内涵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对人们对美的体验和欣赏提供更丰富的思考和视野。

2、从对象分类美学可以从对象的不同性质进行分类。

对于自然美和艺术美可以分为自然美学和艺术美学,分别研究自然和艺术品中的美感和审美现象。

自然美学研究自然界的美、艺术美学研究人造的美,两者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不同关系,也是人类思维、感官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交织的产物。

高三美学知识点透视

高三美学知识点透视

高三美学知识点透视美学,作为一门探讨美、审美和艺术的学科,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

在高三的学习中,美学知识点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美的本质、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对高三美学知识点进行透视。

一、美与美的本质美,作为美学研究的核心,是一种普遍的存在。

自古以来,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就没有停止过。

在高三美学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1.美的定义:美是事物的一种客观属性,是符合人类审美需要的一种价值体现。

2.美的分类:根据美的属性,可以分为自然美、艺术美和人文美。

其中,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的美丽景观,艺术美是指艺术家通过创作表现出的美,人文美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道德、行为等方面的美。

3.美的特征:美具有多样性、动态性、层次性和传导性等特征。

多样性体现在美的形式和内容上,动态性体现在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层次性体现在美的价值评价上,传导性体现在美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上。

二、审美与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类认识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过程。

在高三美学学习中,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1.审美主体:审美主体是指进行审美活动的人。

审美主体具有独立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等特点。

2.审美对象:审美对象是指审美活动中被认识、体验和评价的事物。

审美对象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等特点。

3.审美活动过程:审美活动过程包括审美认识、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三个阶段。

审美认识是对审美对象的初步感知和理解;审美体验是对审美对象深入感受和体验;审美创造是对审美对象的再创造和升华。

4.审美标准:审美标准是指评价审美活动质量和水平的基本准则。

审美标准具有客观性、主观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三、艺术与艺术鉴赏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形式,艺术鉴赏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三美学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1.艺术的基本类型:艺术可以分为视觉艺术、表演艺术、音乐艺术、文学艺术等。

[实用美学]美的范畴优美崇高悲剧

[实用美学]美的范畴优美崇高悲剧

第二讲美的范畴(上)优美崇高美的形态与范畴美的形态:人的审美对象按其不同的所属领域,划分: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技术美、艺术美美的范畴:把人的审美对象按其不同的审美特性及其给予人的不同审美感受,分:优美、崇高、悲剧、滑稽(即喜剧)等类别。

优美优美一般是指优雅的美,安静的美,静态的美。

它表现在形态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即和谐。

它不表现现实世界对立和抗争,而是表现对立双方矛盾的解决。

优美的本质矛盾双方的平衡主体与对象的和谐感觉:愉悦微笑优美的感性特性(1)比较小;(2)光滑;(3)各部分见出变化;(4)这些部分不露棱角,彼此像是溶成一片;(5)身材娇弱,不是突出表现孔武有力的样子”;(6)颜色鲜明,但不强烈刺眼;(7)如果有刺眼的颜色,也要配上其它的颜色,在变化中得到冲淡。

-----博克优美的风景优美的人体此画是安格尔裸女形象中最负盛名的一幅,是他自于1820开始的,经近30年才完稿。

安格尔笔下的这个少女纯洁,典雅,恬静,健康,美丽,充满生命的活力和青春的朝气。

画面左下角那朵含苞未放的雏菊下是她的象征。

从这幅画里,人们感到的是一个宁谧,幽静的抒情诗般的境界,心灵得到慰藉,感情得到升华的崇高境界。

? 优美的诗歌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 那河畔的金柳是<a name=baidusnap0></a>夕阳</B>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望海潮 ??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美学研究方法期末总结

美学研究方法期末总结

美学研究方法期末总结导言美学作为一门研究艺术、审美和美的学科,研究方法对于发展美学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

美学研究方法涉及到对于艺术、审美和美的本质、特征、规律等问题的探索和解析。

本文以美学研究方法为主题,从定义、分类、特点和应用途径等角度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期全面、系统地介绍美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

一、美学研究方法的定义美学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在进行美学研究时所采用的科学、规范的方法。

它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

理论层面包括美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范畴和方法;实践层面包括调查研究、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等具体的研究手段。

二、美学研究方法的分类美学研究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和目的进行分类。

按照研究手段的性质可以分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

定性方法强调对于美学问题的主观解释和个案分析,典型的研究手段包括文字分析、文本解读等。

定量方法则强调对于美学问题的客观测量和统计分析,典型的研究手段包括问卷调查、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

按照研究对象的类型可以分为艺术研究方法、审美研究方法和美研究方法。

艺术研究方法主要研究艺术作品的创作、表现和接受等问题,这种方法强调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表现形式进行解读和分析。

审美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审美活动的原理、规律和特征等问题,这种方法强调对于审美体验、审美心理和审美评价等方面的探索和理论建构。

美研究方法主要是指对于美的本质、本质特征和美学规律等问题进行研究,这种方法强调对于美学概念、美学范畴和美学理论的批判和反思。

三、美学研究方法的特点美学研究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主体性和客体性相结合。

美学研究方法强调既要关注研究者的主观认识和解读,也要关注研究对象的客观特征和规律。

只有主客体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才能形成全面、科学的研究成果。

2. 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

美学研究方法既要注重理论思考和理论建构,也要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实证研究的开展。

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推动理论的目的。

美的表现及其分类

美的表现及其分类
历史是一部美的百科全书,历史长河淹没了岁月,但留下了无数美的事物,有灵动优美的艺 术之美,有智慧和劳动成就的文明之美,有诗情画意的自然之美。它以数量浩繁的美向人们展示 了漫长的社会历史图景,给人以美的感受,让人为之震撼。
一、美的表现形式 【美的视窗】
1.视觉形象 视觉形象是事物存在的一种基本形态,也是 美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可视性、直观性是视觉 形象最显著的特点。无论是自然美、生活美,还 是艺术美、技术美,都以其直观的视觉形象来表 现美。例如,作品《击鼓说唱俑》通过生动传神 的面部表情和憨态可掬的动作造型,为人们展现 了东汉时期的民间气息和地方风情。
大学美育
大学美育
【美的印象】
提起敦煌,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那些石窟壁画中的飞天形象。飞天以其飘逸飞舞、灵动 优美的浪漫形象深受世人喜爱。眉清目秀,体态俏丽,凭借飘逸的衣裙、飞舞的彩带翱翔于天空 之中是敦煌飞天最典型的特色。在它身上,反映出佛教美学思想与我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交融、传 承、演变。飞天是中国文化的艺术瑰宝和重要的民族符号,展现了中国人对生活和美的不懈追求。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课下活动 【美的体验】
一、美的表现形式 【美的视窗】
一、美的表现形式 【美的视窗】
4.感官知觉 感官知觉是人们通过品尝、触摸、聆听等亲 身体验获得的,它是香甜之美、舒适之美、快意 之美的主要表现形式。例如,通过品尝水果感受 到甜美,通过春风拂面感受到凉爽,通过触摸棉 被感受到柔软和温暖等。

美学审美的种种标准

美学审美的种种标准

美学审美的种种标准美学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判断,是对美的感知和欣赏。

人们对美的定义和标准因文化、时代和个人经验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本文将探讨美学审美的各种标准。

一、形式美学审美标准形式美学审美侧重于审美的对象本身的形式和结构。

在视觉艺术中,形式美学审美评判的是艺术作品的线条、色彩、纹理、构图等形式特征。

在音乐中,形式美学审美评判的是作品的旋律、和声、节奏等。

在文学中,形式美学审美评判的是作品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

形式美学审美注重对形式的感知和欣赏。

二、内容美学审美标准内容美学审美侧重于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和人文内涵。

一个作品如果能够深入人心,触发观者的共鸣和思考,那么它就具备了内容美学审美的标准。

例如,一幅描绘战争场景的画作,它所传达的忧伤和战争的恶果,就能引起观者深思。

三、个人经验美学审美标准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因此个人的经验对于美学审美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个人的审美经验会使其对某种艺术形式或作品心生好感或敬畏。

例如,一个小时候生活在乡村的人可能更容易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产生共鸣,而一个在城市长大的人可能对现代城市的画作更加感兴趣。

四、文化背景美学审美标准文化背景是个人审美观点形成的重要因素。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审美观点和价值观也不同。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倾向于对个体主义和自由的追求,而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和谐和内心的宁静。

因此,西方人和东方人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角度也不同。

五、时代背景美学审美标准随着时代的变迁,审美观念也会发生改变。

在古代,人们更注重艺术作品的庄重和精湛技艺,而在现代,人们更多关注创新和前卫。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强调对人物的写实和比例的准确掌握,而现代艺术作品则更多关注对观者情感和思维的刺激。

六、情感美学审美标准情感美学审美是对作品所传达的情感的欣赏。

一幅画作或一首音乐如果能够唤起观者的情感共鸣,使其感到愉悦、悲伤或震撼,那么它就具备了情感美学审美的标准。

4.美学“美的分类”

4.美学“美的分类”


如钱塘江浪潮、牡丹花瓣、黄莺鸣叫等。最有代表性
的当数山和水了。
其次,形式美更重要的是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所构成的 美。

如《秋思》
自然界的形式美包括:
形态美—— “雄”、“奇”、“险”、“秀”、“幽”、 “奥”、“旷”、“野”等。
色彩美—— 季节色彩(春夏秋冬)、景物色彩(霞、月、 水、山、雪、花)
雨雪风霜、原始森林、浩
瀚沙漠、绵绵山岭、茫茫
大海,以及野生的动植物
等。

另一类则是经过人工
改造后的自然美,如水库、
海堤、农田、果园、沙漠
防护林、园林花卉等,他
们已经不同程度的改变了
自然物的原有面貌,刻下
了人类智慧才能的印记。
一、自然美的审美特征
1.天然性、丰富性
如平静的镜月湖、湍急的珍珠滩、巍
异质同构说——格式塔心理学(德国鲁道夫·阿恩海姆)的主 要学说之一,人的心理机制同物的物理结构存在着某种共同 性:物力——心理,都有一种类似的“场”。实验美学的证 明,一些倾斜的、不对称的、不规则的开放的图像会引起人 的心理紧张感、不平衡感,人就会总想着改变它。
如桥断屋塌、摆放无序、零乱不整乃至粉丝的发型等, 都很恐怖。
最现出 集实来 中美的艺 、的艺术 最提术美 典炼作 型和品 的升所艺 表华呈术 现,现家 。是的精
现美心 实,创 美是造
—— ——
更以各存 为,个在 密尤领的现 切其域的实 。是,美美
社在, 会日分
美常布现 ,生于实 同活人生 人中类活 的随社中 关处会客 系可的观




为 :




现实美的分类

美学六种审美形态

美学六种审美形态

美学六种审美形态
美学六种审美形态是指德国哲学家巴克金(Berlinck)在20世纪提出的六种不同的审美形态分类,并成为当前美学领域的重要学说。

这六种美感形态包括:
1.自然美:指对大自然中的美的感受和欣赏,如山水、天空、星辰等景观或自然界中的动植物。

这种美感形态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感受,属于一种天然的美感形态。

2.艺术美:指对艺术作品的美的感受和欣赏,如绘画、雕塑、音乐、戏剧、文学等。

这种美感形态是由艺术品本身所呈现出来的美感特征构成。

3.科学美:指对科学理论、实验、过程的美的感受和欣赏,如物理学中的美学,工程设计中的美学等。

这种美感形态是对科学精神和创新活动的认可和欣赏。

4.宗教美:指对宗教信仰、仪式、神圣场所等的美的感受和欣赏,如宗教建筑、雕塑、画像等。

这种美感形态是对宗教信仰或仪式的崇敬和虔诚的表达。

5.社会美:指对组织、公共事务、社会功能、道德规范等的美的感受和欣赏,如组织管理中的美学、城市规划中的美学等。

这种美感形态是对组织与社会的统一和融合的认可和欣赏。

6.个人美:指对个人的身体、容貌、仪态、生命等方面的美
的感受和欣赏,如对某位演员、歌手、特定美食或带感场景的印象。

这种美感形态是纯粹个人的观感体验。

这六种审美形态并非独立的存在,它们常常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的美学体验。

通过这些审美形态的分析和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人类审美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美学中的审美经验与美的定义

美学中的审美经验与美的定义

美学中的审美经验与美的定义美学是研究美、审美以及艺术的哲学学科。

审美经验作为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判断的过程,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而美的定义则是众多学者争论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美学中的审美经验与美的定义,并提出一种较为综合的理解。

首先,审美经验是指个体对于美的感知和理解的过程。

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感受都有差异,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情感体验等等。

通过感官,人们能够体验到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情绪和意义。

例如,欣赏一幅画时,我们可以通过眼睛观察到画面的结构、色彩的变化和作品所传达的主题;通过听觉,我们可以感知到音乐作品的旋律、和声和情绪的流动。

这些感知和理解的过程形成了审美经验,使我们对于美的感受更加深入和丰富。

其次,美的定义是众多学者争论的问题之一。

有些学者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绝对的标准,与人的主观感受无关。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美是主观的,是基于个体的感知和情感的体验。

实际上,美的定义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的理解。

美既有客观的一面,即存在于事物本身的形式、结构、比例等方面,也有主观的一面,即存在于个体的审美经验和感受中。

美是一种集主客观于一体的现象,既是艺术家通过创作表达的意图,也是观者在欣赏作品时产生的感受和情感。

在审美经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美的存在,却很难用语言准确描述美的本质。

美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概念的经验,是一种直接的感知和情感体验。

当我们站在大自然面前欣赏壮丽的山河,或者欣赏一幅令人心驰神往的绘画时,我们会沉浸于其中,感受到一种特殊的愉悦和震撼。

这种感受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它超越了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是一种直观的、直接的审美体验。

在美学中,审美经验和美的定义是相互关联的。

审美经验是个体感知和理解美的过程,而美的定义则是对美的本质和特征进行界定和阐述的学术讨论。

然而,美学并不追求对美的最终定义,而更注重对美的探索和理解。

因为美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它既有客观的一面,又有主观的一面,既与作品本身的形式、结构和意义有关,又与观者的感知、情感和文化背景有关。

美的三个层次——感官美、理性美、感性美

美的三个层次——感官美、理性美、感性美

美的三个层次——感官美、理性美、感性美美的三个层次——感官美、理性美、感性美第一种:感官美感官美来自我们天然感官所面对的对象,是知觉能力的对象,接受到对象发来的刺激所形成的感觉,在感官美之中我们知道有一个外物,有一个对象存在那里,它和我们相互对立,我们用感官,知觉能够去触摸到它。

但我们对于外物仅仅知道它存在在那里,或者说,我们仅仅知道,那里有一个外物,它与我是不同的,第二种:理性美理性美是理性能力的对象,理性美的特点是,它是由人类的理性主动地构造起来的东西,因此他是不生不灭的,但在理性美中并没有外物,它只是纯粹的形式。

当我们看到所有的外物时,我们除了用天然感官,用我们的知觉能力去接受外物的刺激,更同时在用理性能力,或说,用理性的眼睛在打量外物,如此我们才能看到一个有形式,有规范的世界,比如我们看到圆形的太阳,圆柱形的树干等等。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用理性的眼睛看到的世界不再是生灭的,而是包含了不生不灭的部分。

这个世界中不仅仅有实际之物,更有理性之物,理想之物,真际之物。

那么我们的美感是不是只有这两种呢?还是来分析。

理性的形式规范和来自感官的杂多的刺激是两类完全异质的东西,这两类东西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是个重大的问题,对此问题,康德的思路是,理性的形式是个筐,装进了来自知觉的杂多。

所谓理性的形式去整理感觉的杂多。

康德的思路看似合理,实际上并没有解决问题,两类异质的东西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没办法说明两种异质的东西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于是杂多的感官刺激就只能是杂多,其中没有规律和形式可言。

而规律和形式又没办法下降到感官现象中去。

也就说,理想只是空洞的理想,虽说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但这只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实际上这样那样做都是不行的,因为在实际中并没有应该怎样,并没有理想,实际中只有实际怎样。

当然康德后来写了判断力批判来解决这个问题。

而且更严重的挑战是,感官美所面对的对象只是一个虚无的“有”,这个对象即是“有”,也是“没有”,它空洞抽象。

审美对象 分类

审美对象 分类

审美对象分类一、引言审美对象,是指能够引发人们审美感受的客观事物。

它的分类则是将具有某些共同特点或属性的审美对象归纳在一起,便于研究、认识和比较。

在传统美学中,审美对象的分类已经形成了多种方法,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现代美学对审美对象的分类有了新的认识和分类方法。

本文将分别探讨审美对象的传统分类方法和现代分类方法。

二、审美对象的传统分类方法1.自然美与艺术美在传统的美学观念中,审美对象可以分为自然美和艺术美。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美丽事物,如壮丽的风景、璀璨的星空等。

艺术美则是人类创造的审美对象,如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作品。

这种分类方式强调了自然美与艺术美在本质上的差异。

2.现实美与理想美现实美是指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具体的审美对象,如人、动物、建筑等。

理想美则是指人们通过想象和创造所塑造的、超越现实的审美对象,如神话、传说、宗教中的形象等。

这种分类方式突出了现实美与理想美在来源和特点上的不同。

3.形式美与内容美形式美是指审美对象外在的、形态上的美感,如对称、节奏、色彩等。

内容美则是指审美对象内在的、精神层面的美感,如思想、情感、意义等。

这种分类方式强调了形式美与内容美在表现和评价上的不同。

三、审美对象的现代分类方法1.具象美与抽象美具象美是指审美对象具体形象的、能够直接感知的美感,如人像、物像等。

抽象美则是指审美对象超越具体形象,通过形式、色彩、线条等要素表达内在情感和意义的美感,如抽象画、抽象雕塑等。

这种分类方式突出了具象美与抽象美在表现和表达上的不同。

2.静态美与动态美静态美是指审美对象静态的、稳定的、不变的美感,如雕塑、建筑等。

动态美则是指审美对象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美感,如运动、舞蹈、音乐等。

这种分类方式强调了静态美与动态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

3.感官美与理性美感官美是指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的美感,如视觉、听觉、触觉等。

理性美则是指通过理性思考和认知才能理解的美感,如哲学思想、科学理论等。

谈谈美学研究中“审美类型”与“美的类型”的分类方法

谈谈美学研究中“审美类型”与“美的类型”的分类方法

谈谈美学研究中“审美类型”与“美的类型”的分类方法------从张法《美学导论》第2版第四章谈起陈昌茂(青岛滨海学院商学院,山东青岛,266555)内容导读:美学研究从哪里开始?毫无疑问,应该从美感经验开始。

所以,如何描述美感经验,就成了美学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正是术语的不统一,导致美学家没有共同语言,使美学处于常识和玄学两个对立的状况。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来重读张法先生的《美学导论》第2版,认为张法的分类是当前美学界比较成熟的,可以作为美学的专业词汇来推广使用。

一、什么是“美的审美类型”?在张法以前,这个主题是美的范畴问题,是哲学思辨的范围。

在《美学导论》中,“美的基本审美类型”成了审美现象学的范畴------美感如何分类?,从这里出发,我们终于可以为美感经验进行分类了。

首先,我们把我们感性的面对的事件统一称为“美的对象”。

其次,根据主体与“美的对象”的关系,可以把“美的对象”分为三类:第一类,主体与对象同构。

主体的美感经验就表现为“美”,这是大多数没有学过美学的人靠先天的经验体验到的美。

受对象的影响,这种美感又可以在分为三类:优美;壮美;典雅。

讲到这里,大家知道,“美是相遇”。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就是这种状况。

我们在日常生活所以经常感到乏味,就是被功利所压抑,审美现象很难发生。

所以,“审美疲劳”一词是最不懂美学的人说出来的。

那么,真正的审美从哪里开始呢?也就是说,按生活的常识,这些对象都不是“美”的,它是人的因为人的心灵把它作为美来审视,于是,它成为审美对象。

第二类,主体小于对象。

主体的美感经验就表现为“悲”。

每个人都有对悲的心理体验,只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习惯把它视为“美感经验”。

在艺术领域,悲剧成为人们热衷的艺术形式,其美感经验得到体验。

对悲的体验是无法逃避的,那么,让我们用审美的态度来对待。

悲,可以分为四类:悲态;悲剧;崇高;荒诞。

从人生来说,能自觉体验生活中的悲,并能走出“悲”,是美丽人生的重要结构。

审美类型——精选推荐

审美类型——精选推荐

审美类型审美类型⼀个事物是美的,当遇上⼀个更美的事物时,它还是美的吗?美的客体有不同类型,美的客体与⾮客体有不同类型,所以,就产⽣了美学上的审美类型。

各国美学对审美范畴的划分,所依据的宇宙观不同,所指涉的对象范围有宽有窄,所强调的重⼼有偏于客体形象,有偏于主体⼼理,所分出的种类有多有少,难以统⼀。

但对审美类型的划分,都提出了以下原则:1、在不同⽂化分类范式中寻求共约性的逻辑统⼀。

中国理论是以美的客体为基础,展开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再展开为各种各样的类型。

阳刚和阴柔既是各种类型的出发点,⼜是其归宿。

因此,中国的美的类型是⼀个⾸尾合⼀的圆。

印度理论是以主体⼼理为基础,不管以客体以主体为基础,都是把审美对象分为美、悲、喜三⼤范畴。

2、以⼈在历史实践活动基础上产⽣的审美对象的历史展开为基础。

美、悲、喜三⼤类型有⼀种历史逻辑的递进关系。

从历时性上说,⾸先产⽣的是美,然后才是悲和喜。

美学的展开就是审美类型的展开。

3、以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不同关系为依倨。

从其词性可知,美体现了⼈与对象的⼀种和谐关系;悲体现了⼈与对象的不平等关系,对象⼤于主体;喜,是西⽅喜剧性意义的喜,体现了主体与对象间的另⼀不平等的关系,主体⼤于对象。

它们体现了⼈类的三种主要审美⽅式和审美⼼态。

美包括优美,壮美,典雅⼀、美的特性⾸先,美具有⼀切审美对象都有的形象可感性。

其次,客体具有物的尺度的完善性。

它包含三层逐层递进、缺⼀不可的含义:(1)是事物的本来⾯⽬。

⼈就是⼈,鸟就是鸟,不是怪。

(2)是事物的正常尺度。

不是畸形,这⼀点使美区别于丑。

(3)是正常中的优秀者。

⼀般⼈都正常,但不⼀定美。

第三,形式和内容的统⼀。

第四,美的对象符合⼈的尺度,与⼈有由历史实践活动⽽来的内在同⼀性。

综上所述,美来⾃于这样⼀些客体,它既有物的尺度的完善性,。

⼜具有⼈的尺度的完善性。

⼆、优美与壮美美的具体对象在⾃然、社会、艺术中显出千万种形态和种类。

从⼤的⽅⾯把握,可以分为优美、壮美、典雅三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美学研究中“审美类型”与“美的类型”的分类方法
------从张法《美学导论》第2版第四章谈起
陈昌茂
(青岛滨海学院商学院,山东青岛,266555)
内容导读:美学研究从哪里开始?毫无疑问,应该从美感经验开始。

所以,如何描述美感经验,就成了美学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正是术语的不统一,导致美学家没有共同语言,使美学处于常识和玄学两个对立的状况。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来重读张法先生的《美学导论》第2版,认为张法的分类是当前美学界比较成熟的,可以作为美学的专业词汇来推广使用。

一、什么是“美的审美类型”?
在张法以前,这个主题是美的范畴问题,是哲学思辨的范围。

在《美学导论》中,“美的基本审美类型”成了审美现象学的范畴------美感如何分类?,从这里出发,我们终于可以为美感经验进行分类了。

首先,我们把我们感性的面对的事件统一称为“美的对象”。

其次,根据主体与“美的对象”的关系,可以把“美的对象”分为三类:
第一类,主体与对象同构。

主体的美感经验就表现为“美”,这是大多数没有学过美学的人靠先天的经验体验到的美。

受对象的影响,这种美感又可以在分为三类:优美;壮美;典雅。

讲到这里,大家知道,“美是相遇”。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就是这种状况。

我们在日常生活所以经常感到乏味,就是被功利所压抑,审美现象很难发生。

所以,“审美疲劳”一词是最不懂美学的人说出来的。

那么,真正的审美从哪里开始呢?也就是说,按生活的常识,这些对象都不是“美”的,它是人的因为人的心灵把它作为美来审视,于是,它成为审美对象。

第二类,主体小于对象。

主体的美感经验就表现为“悲”。

每个人都有对悲的心理体验,只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习惯把它视为“美感经验”。

在艺术领域,悲剧成为人们热衷的艺术形式,其美感经验得到体验。

对悲的体验是无法逃避的,那么,让我们用审美的态度来对待。

悲,可以分为四类:悲态;悲剧;崇高;荒诞。

从人生来说,能自觉体验生活中的悲,并能走出“悲”,是美丽人生的重要结构。

就拿“荒诞”来说,它是不悲的悲,当人体验到事件的荒诞时,他(她)可以包容一切,-----对悲的体验也是人的心智健全的需要。

第三类,主体大于对象。

这时美感经验表现为“笑”。

主体感觉对象“不完善”、“乖讹”,于是笑了。

这类美感经验统称为“喜”,又可以把喜分为:怪;丑;滑稽。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有自然表现出来的“喜”,但人们并不满足,于是,马戏团、相声、电视小品等形式出现了。

那么,总结起来,美感经验可以分为三个大类-----美;悲;喜。

然后,又可以分为十个小类:优美;壮美;典雅;悲态;悲剧;崇高;荒诞;怪;丑;滑稽。

用这十个范畴,概括
为现象学的10种类型,从此,我们可以用美学的专业词汇来谈美了:“这个沙漠太崇高了”,“这片草坪实在太优美了”,“这种事为什么如此荒诞啊”。

审美类型分类是美学的奠基工程。

唐末司空图把诗分为24品,这就是《诗品》对中国古典美学的贡献。

张法把美感经验概括为10种,我认为基本上能满足当代人对美感经验的描述的需要。

也就是说,当人们在审美体验中,能把这种体验归属这10种中的某一种,就可以说美学入门了。

二、什么是“美的类型”?
这个问题,张法也没有明明白白明-地说,但他强调“美是虚体”,只能在具体的感性实体上呈现出来------直觉形象离不开具体的实体。

美学,只能体现为部门美学------以人的活动的性质来界定“是什么美”,人的所有活动领域,都可以产生美感,这是人的心灵的关照。

人的活动可以分为“劳动”和“休闲”两大类-----那么,人类的美学就可以分为“劳动美学”和“休闲美学”两个大类。

在劳动这个大类中,以四种产业的分类为基础,至少可以分为“农业美学”、“工业美学”、“服务美学”“创意美学”四种,-------如此下去,就出现了“环境美学”、技术美学“、“服装美学”--------在劳动中能产生美感妈?经验告诉我们是可以的。

有人以此来否定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非功利”“合目的而不带目的”的观点。

这是一种误解。

其实,人在劳动中,心灵的主要功能肯定是达到目的,但是,在通往目标的过程中,心灵不可能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它必须有张有弛,张弛有度。

所以,劳动创生美并没有否定康德,恰恰是对康德理论的丰富:美发生于心灵的非功利、超功利状态。

“休闲美学”探讨人们的休闲状态下的审美经验,。

正象劳动一样,休闲对人类的意义也很重要。

现代人更是把休闲看成为一种人生意义。

休闲美学就为人们提高休闲生生活质量,提供理论的依据和实践的指导。

例如,旅游美学是休闲美学的一个部分,它就要弄清楚旅游美的发生机制,然后,用这些理论来指导旅游活动,提高人们的旅游生活质量,又好又快地发展旅游业。

维特根斯坦说,“美是一个开放的家族”,那么,随着人类心灵的强大,会有更多的美纳入人类的审美活动,也就会有更多的“美的类型”。

所以,今天我们最好在部门美学中去研究美学,避免空话大话废话,而且,首先是要成为部门的行家里手,在你的心灵不满足实用的时候,使部门的成果上升到审美层面。

当年王国维主张除“历史学”外,所有学科都要开设《美学》课程,是太有眼光了。

三、在部门美学研究中,要能够使用“审美类型”的专业术语
在中国美学界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语言不通”------没有共同的专业术语。

讲自然美的,开口就是雄奇险峻,一点也不专业;讲艺术美的,开口就是“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成为文艺理论,也不专业。

不能使用美学的范畴,就谈不上专业。

所谓专业,无论你谈艺术美、自然美、技术美、旅游美,要谈清楚美感经验,就应该使用“优美;壮美;典雅;悲态;悲剧;崇高;荒诞;怪;丑;滑稽”等专业词汇来谈,如果这样,也只能这样,在各个部门的美学家才有了“共同语言”。

也许有同志说,“我根本不同意张法的分类”,这不要紧,你同意谁的分类就可以采用嘛,但学术研究是需要学术范畴的,总不能永远停留在常识层面和玄学层面-------2015-2-20青岛滨海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