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程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课程观

教师:李敏

所谓课程是教师的教学内容,既文化再生产的经验知识。因为课程论与教学论是相互独立的,有一些交叉点,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应是教学中的内容,教师的行为应是教学论中的内容,而不应该是课程中的内容,课程是静态的,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教学科目,

我们的课程应是教师用来进行文化再生产的载体,传播文化的载体,但是课程的目的应是一切为了学生,

我同意这一观点: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也就是说,谁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实际认识到的或意识到的课程。

依我们看来,课程定义固然要有,因为这是我们沟通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现在就要寻求一个特定的、精确的课程定义和用法,并为大家所认可,这既不现实,也不可能。重要的是在于使大家认识到,每一种课程的定义和用法,都隐含着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以及对教育的某种信念,并标明了它最关注课程的哪些方面。换言之,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他人所讲的课程指的是什么,隐含在该定义背后的哲学假设、价值取向,以及对教育实践的意义,从中探索比较合理的课程定义的方式。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

1、课程即教学科目

这种定义的实质是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学科的知识体系,其缺点是只关注教学科目,容易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创造性的表现等。

知识观会影响课程观,课程观也会影响教学观。我觉得这种课程的定义就是直接将课程等同于各门学科知识的学习,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科的知识的传授,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会背、会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在现在的教学中也还是存在这种现象。测验出来的学习成绩等同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不好但是有创造性的同学就会归类为差生或学习困难生,教师和家长们注重的是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不在意学习创造力的表现、学习兴趣、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即认为课程就是把所以计划的教学活动都组合在一起,是指学科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

我觉得这种定义把课程看成是计划性的,忽略了课程的生成性,课程应该是一个活的东西,而不是很死板的,是具有弹性的,就像是直接把课程等同于学校的课程表一样,存在片面性。

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这种课程定义的缺点是把焦点放在预期的学习结果上,易忽略非预期的学习结果。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是有生命的,其中应该是有情感的交流的,这种观点类似于第二种,但是它强调的是结果,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一些隐性的弹性。

4、课程即学习经验

即认为学习经验是学生实际认识到的或学习到的课程。

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即认为课程应反映各种社会需要,以便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这说明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课程反映社会的需要,学生据此来

6、课程即社会改造

即认为课程应帮助学生摆脱对外部强加给他们的世界观的盲目依从,使学生具有批判的意识。这是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好的一点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怀疑、批判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