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核心理念解读
2023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专家解读及学习心得体会:聚焦核心素养理解新课标1500字
2023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专家解读及学习心得体会:聚焦核心素养理解新课标1500字2023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的目标逐渐从知识传授向培养核心素养转变。
作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专家解读者,在阅读完新课程标准后,我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研究,并对学习心得进行了总结。
新课程标准的制定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将传统的注重知识输入和智力开发的教育模式,转变为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模式。
这是与时俱进的一个举措,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新课程标准以“学什么、学怎么样”为核心,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具备自主学习、批判思维、创造性思考等能力。
在学科内容设置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学科素养,同时兼顾学科的结构性知识和操作性技能。
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学生主体地参与学习,在问题意识和实践中进行探究和学习。
新课程标准的发布不仅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要求。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在课堂上,我们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同时,还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外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学生方面,他们需要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要求。
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将逐渐退出舞台,学生需要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和探究。
虽然这样的学习模式对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挑战,但同时也是一种机会。
通过主动参与学习,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2023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发布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这一标准的出台,不仅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要求。
体育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体育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1. 培养身体素质
体育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
耐力、灵敏性和柔韧性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系统的体育训练,学生
可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机能,达到健康的身体状态。
2. 培养健康意识
体育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包括正确的饮食惯、良好的生活惯和积极的生活态度等方面。
通过体育活动,学生可以
了解到健康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3. 提升综合能力
体育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合作能力、领
导能力、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
通过体育活动,学生可
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升自身的领导能力,并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促进全面发展
体育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体育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培养综合能力,使学生在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体育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意识和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注意:以上内容均为个人总结,如有不准确之处请参考官方发布的体育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强调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发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强调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发展空间。
课堂讨论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教学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认为课堂讨论应达到两点要求:1、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应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2、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
毫无疑问,课堂讨论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凸现学生能力、彰显学生个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平时的课堂中,应尽量避免使课堂讨论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用“满堂论”代替了“满堂灌”,反而降低课堂效率。
现在课堂中的学生讨论有以下几点疑惑:一、学生知道讨论什么吗?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我们提出问题过于频繁或是没有精心设计问题,不管问题简单还是复杂,就马上组织课堂讨论。
二、学生果真在参与讨论吗?课堂讨论的前提是独立思考。
任何课堂讨论都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先决条件的。
不要让课堂讨论造成形同虚设的局面。
三、教师参与讨论指导了吗?一旦学生进入了课堂讨论这一环节,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是静等学生的谈论结果,还是自顾准备下一个教学环节,其实这时对于教师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教师真正参与和投入到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去,对学生的课堂讨论进行指导和调控。
并且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境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四、课堂讨论多多益善吗?《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到“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但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方式可以很多,课堂讨论只是其中的一种,我们并不能把它作为一种常态要求,课堂讨论的实施需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适时安排。
不能生搬硬套,导致课堂讨论的形式化和表演化。
对于上述疑惑,可以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第一、讨论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教师首先要设定目标,希望学生通过讨论达到什么目的。
比如一个大的习题可以把它分解,让学生来讨论其中的一个关键的问题。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解读
至关重要的环 节。
六、高中教材处理注意事项
1、树立“大教材观”,充分开发利用教材资源 2、依据教科书组织教学活动 3、依据实际需要对教科书内容进行调整 4、指导学生阅读和掌握教科书
5、建立促进发展和课程评价机制 关于转变评价观念的追求——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学 生发展 探讨对思想政治素质进行评价的途径。 探讨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的 方法。 探讨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方式。 探讨多种多样的评价形式。
三、课程目标
1、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2、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义现代化建设常识 3、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 4、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 和态度 5、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 6、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关于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追求——
加强实践环节,拓展教学空间。
思考的过程。 不断充实、拓展和更新课程资源。 倡导师生之间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学生 之间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8岁孩子的研究
• 一个在美国上小学二年级孩子做的研究: • 课题:关于蓝鲸的研究 • 要求:选题;供阅参考书目;确定研究角度(至 少写三方面、两张纸);写一份研究报告(图文 并茂)。
《2023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三“课程基本理念”解读
《2023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三“课程基本理念”解读《2023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三课程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语文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解读】在新课程中,教育理念成为一个时髦的词语,被人们广泛地引用,那么究竟何为理念呢?我想它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指观念和思想;其次,它还是一种信念,一种追求,一种精神。
《2023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基本理念定义了四个方面:(一)全面提高语文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这四个方面既包括了怎样教、怎样学、学什么,又包括了语文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包括了语文教育的基本信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它实际上是实施语文教育的“总纲领”。
(一)全面提高语文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解读】课程标准中采用“语文素养”这一名称,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这是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的调整和整合的结果与需要,体现了语文课程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
“语文素养”是人的整体素质在语文方面的体现,既包含了在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方面的要求,也包含了对人心理素质和人文修养的要求。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两层意思:一是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全面提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解读
文章标题:深度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引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是教育领域的重要文件,它直接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语文学习和素养提升。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新版课程标准进行全面评估和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文件。
一、课程标准介绍及背景解读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内涵和目的新版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国家对语文教育的背景和要求1.2 课程标准的制定依据和流程政策法规依据专家学者的研究建议和参与情况二、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和思想2.1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语文教育的全面素养目标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全面发展2.2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语文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融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和教学要求3.1 词汇、语法和修辞的教学词汇教学的新理念和方法语法和修辞在写作中的应用3.2 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的新要求和策略写作教学的核心内容和方法四、思考和反思4.1 对新课程标准的个人理解和感悟个人对语文教育的看法和期待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4.2 对语文教育未来发展的展望语文教育的挑战和机遇个人对语文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建议结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是我国语文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其内容和精神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通过本文的深度解读和评估,我相信读者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文件,为今后的语文教学和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以上为文章草稿内容,后续还需根据深度和广度的要求进行逐步补充和完善,引用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案例,力求让文章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让读者能全面、深刻地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的内涵和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也是对语文教育改革的一次全面升级。
这一新版的课程标准在内涵和目的上有了显著的提升,更加注重学生全面素养的培养,强调了语文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融合,对词汇、语法、修辞的教学以及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策略。
新课标下的核心素养解读
新课标下的核心素养解读《新课标下的核心素养解读》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新课标下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和实践能力等,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首先,新课标下的核心素养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将学生视为主体,注重涵养学生的情感、智能、健康等各个方面的素养,在实践中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整体水平。
其次,核心素养的培养侧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和资源,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掌握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策略,从而达到真正的自主学习。
此外,创新能力是核心素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和创造。
通过开展创新性的活动和项目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此外,新课标下的核心素养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实践能力。
社交能力是指学生在与他人交往中的沟通、合作和理解能力。
实践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的实际经验和知识。
通过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交和实践能力,培养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总之,新课标下的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这些素养是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重要能力,对于学生的成就、发展和未来职业生涯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门、教师和家长都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引导他们全面发展,成为有才能、有品德、有创造力的社会主力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分析第一节课程理念课程理念指向立足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的核心诉求。
《义教课标2022版》的课程理念一共六条,分别从课程定位、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六个方面为英语课程指明了建设和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途径,体现了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力求站在课程的角度,解决培养什么人(目标),用什么培养人(内容)以及如何培养人(路径和方法)的问题。
课程理念1:发挥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这一理念明确了英语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和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要求课程的研制与实施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同时,要求课程目标要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来确定,并以此为统领,选择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改进考试评价、指导教材建设和开展教师培训。
课程理念2:构建基于分级体系的课程结构这一理念充分考虑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现状和英语教育实际,兼顾课程未来发展的需要,遵循外语学习规律,借鉴国际经验,按照英语能力发展进阶,建立一个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的九年义务教育英语分级体系,由低到高明确学习内容与要求,确保课程的适切性。
分级体系以小学3年级为起点到初中9年级,共设计了三个基础级别,即一级、二级和三级。
3~4年级结束后达到一级要求,5~6年级结束后达到二级要求,7~9年级结束后达到三级要求。
为了兼顾不同地区小学英语起点的不同,为小学1~2年级设置预备级,同时还设置了三个“级别+”,以满足学生因起点不同而学习要求不同的情况,也是为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选择课程,有利于各地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确定起始年级和学习内容要求,灵活安排教学进度。
课程理念3:以主题为引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这一理念明确了英语课程内容的选取原则和组织方式。
课程内容是课程培育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余文森、龙安邦,2022),必须从有利于核心素养形成的角度进行建构。
充分关注学生——新课标的核心理念
充分关注学生——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新课标的首要目标是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
教师教学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我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牢固地建立在关注人的基础上。
关注人在新课标体系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一、新课标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家庭条件不同、社会环境各异。
个性化的生活背景和经验是学生勾勒自己的人生发展轨迹、能动地解读和评判社会现象以及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行为、主观能动地反映和建构自己个性化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内部驱动力。
尊重人,必须尊重人的个性化生活差异。
新课标在确立“课程目标”、“实施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等)”的原则时,坚持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需求为基础,大力倡导课程回归生活,使课堂真正成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育理念调控下的“生态化课堂”和“育人课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不是被动吸收、机械训练和重复记忆的过程,而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中介,通过认知主体内部的新旧认知信息的冲突和融合,最终建构成新的认知体系的过程。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过:“如果要把教育心理学的全部内容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我要知道学生的经验是什么,没有这个,一切教育都是无效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从自己的世界出发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可见,建立在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经验基础上的新型课程体现了尊重、理解和人性化,易于被学生接受,易于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达到理想效果,培养社会所需人才。
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强调学生建构知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注重学生的品德、能力和素质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核心是主体性教育、发展教育和终身教育。
主体性教育: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强调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能力。
发展教育: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强调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修养,帮助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和生活经验。
终身教育:强调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注重培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掌握新的技能和知识。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论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使用四十五中学外语组:邹振梅新一轮外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伟大而复杂的革命,新的课程标准以科学的发展观及更人文的教育理念指引着我们的教学活动。
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理解新的课程标准,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出色地完成身为一名教师的使命。
一、对型课程标准的理解(一、)对比新旧课程,去粗取精新旧课程的理念是的不同的。
教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注重素质教育。
课程理念形成于对现实教育的深刻分析和对未来教育的展望,它强调人的发展,它是课程的核心理念。
旧课程观中的课程是文本课程,教师是传授者,教师是中心,是主体。
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
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同时,他们对课堂教学有着不同的整合观。
旧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分离的,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任务要围绕教学大纲进行,即以纲为本,而新课程观则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教必需服务于学,采取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是首要的任务。
(二、)认识新理念的下几种关系,平衡发展1.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知识是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能力是知识发展的升化,二者相辅相承不可偏废。
要改变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杜绝教师一言堂。
教师苦口婆心地对知识点讲解分析力求精确到位,恨不得把自己的毕生所学全都无私地倾倒给学生,可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会是记忆的机器,或是一个教师的翻版。
无形中教师就会压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束缚了学生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的结合。
以各种方式和有效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新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知识往往是死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让知识融于学生鲜活的生活中,赋予知识生命。
课程标准核心概念
《义务教务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的理念及总体目标话题三、标准中核心概念的解读在标准当中设计了十个核心概念,和原来的标准实验稿相比有所增加,有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目标里边,可以看到了对这些核心概念的一些具体解释,相当于目标的一些要素。
但是同时也能发现它们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所以核心概念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面连着目标,下面联系着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也把它称为核心概念。
(一)为什么要设计核心概念在这次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除了前面说的这些理念,怎么设计这个课程标准,也进行了一个讨论,在提出设计的过程中有两件事情是重要的,一个就是希望课程的这些东西,形成一个整体,如何整体的把握课程需要反复强调。
从知识技能,从过程方法,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几个方面来构架整个数学课程。
这是一个渗透在整个标准的研制过程中。
第二件事,就是在研制的过程中,希望能够凸显出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的数学内容,因为它反应了数学最要紧的东西,最本质的东西,不仅应该把它当做目标,也应该把它和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
记得当时在讨论的时候,就在过去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能不能用一些词,把这些东西彰显出来,经过讨论,提出了十个核心概念。
(二)核心概念的理解1.数感数感在实验稿里边就提出来,在修订稿里边又进一步明确了数感的含义。
在这里边,有这样两句话,来帮助理解数感。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这是一层含义,是一种感悟,对那些数量、数量关系和估算结果的估计这种感悟。
然后第二句话的含义是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这两层意思都是数感,什么是数感?数感是一种感悟,是对数量、对数量关系结果估计的感悟;第二层意思就是数感的功能。
学习数学是要会去思考问题,一个本质的问题就是要建立数学思想,而数学思想一个核心就是抽象,而对数的抽象认识,又是最基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版新课程标准核心理念解读当前,基础教育领域里正在广泛而深入开展的新课程实验,将我国教育改革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
由于课程是学校实现现代化教育目标的核心,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标志着我国的基础教育正由传统型教育转向现代化教育。
新课程的现代性即体现在它是建立在科学人文主义课程观基础上,并充分体现了一种人文主义精神而从本质上区别于以科学主义课程观为基础的传统课程。
为了让人们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精髓,新课程确立了一条核心理念。
这条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统一。
”对其本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工具理性,即科学性,“情感与价值观,态度与价值观”则突出的是价值理性,即人文性。
因此,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充分体现了一种科学人文教育的思想,强调了完整的学校教育必须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新课程的核心理论看上去内容简短,但意蕴却十分深刻、丰富。
“知识与能力”并非仅仅指明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是告诫教师们,知识是不能直接传化成能力的,这其中必须经过一个中介,即“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训练,(此问题在教学中长期以来尚未得以圆满解决),缺此便不能完成这种转化。
因此,要解决好知识与能力的问题,一是传授新知识要以技能训练为途径;二是要向学生传授那些智力含金最高的策略性知识,让学生不断将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增长能力,以“学而时习之”为途径;三是应当正确引导学生运用合作,体验与探究的方式去自主获取知识而完成知识的建构等。
唯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问题。
教师应当利用好新课程体系的教材,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使学生受益良多。
“过程与方法”并非仅仅指明教学中传授知识一定要注重知识推理论证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的教学,应研究选用与之相应的最佳过程与方法。
这其中还有更深的内涵:即在教学内容方面,除了知识教育我们还必须特别加强文化教育与精神教育,因此,就必然涉及文化教育的过程与方法以及精神教育的过程与方法;在教与学的方式方面,除了教师的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上将有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学会探究的方法;经历合作学习的过程,学会合作学习的方法;经历体验学习的过程,学会体验学习的方法;经历创新知识的过程,掌握创新的方法等等;就知识教学而言,对许多种类的知识,我们还必须教给学生这些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知识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与方法,由此,以利于学生从先哲们思维创新与理论创新的过程与方法中,获取智慧的养料。
总之,过程与方法是多极、多向和多层次的,如教学的过程就是一种多元化教育目标达成的过程,它包括了学生知识的建构、情感的培育、人格的提升、精神的塑造等过程,每一过程都有选择最佳方法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有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需通过研究才能逐一得以解决的。
就这一点而言,新课程的设计就足以引起我国教育现状的巨大改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在传统课程基础上的传统教育绝对崇尚工具理性,过分追求规程化、单一化、一律化的教育模式,它只是开发了人的理性潜力,而放弃了人的另一半——非理性潜力,由此“丢掉了另一半的教育”。
为了重建这一半教育,新课程强调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美好健康的情感、正确积极态度的培养和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究其本质,就是通过教育,要学生在情感上对真、善、美有一种终极的向往,在态度上对真、善、美有一种不倦的追求;让他们懂得“善”是唯一的价值标准,一节真和美的事物唯有是善的,才是有价值的,因此,必须以善求真,以善塑造美,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具体地说,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是要让学生确立科学价值观和人文价值观。
科学价值观与发明技术、推动经济、带动产业、丰富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准备人才等联系在一起;人文价值观则跟提升境界、陶冶情操、确立信念、塑造灵魂、丰富精神生活、超越自我、和谐与自然、人他、社会、自我的关系等联系在一起。
总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强调的就是如何教会学生做人。
因此,根据新课程的标准来进行教学也将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更高更完美的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也必然成为一个学者。
“协调统一”强调的是:就教学活动本身而言是以课程知识的传授为载体将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的养育,价值观的确立灵魂的塑造等相互协调,统一于同一教学过程之中;就教学的方式而言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协调统一;就教学的目标而言,是教会学生“做人”和“做事”的协调统一,即培养集科学与人文素养,精神于一身的人。
新的课程标准订出来了,新的课程内容还在不断的试用调整中,我们应当以前瞻的意识、敏锐的感觉去认识、学习。
做好足够的准备去实施新课程标准,以适应新课程带来的变革。
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作为国家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意在纠正过去我国在主知主义课程观下单纯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儿童心灵的弊端,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大多数人对三维目标予以肯定的同时,有部分人对新课标的目标“三维”提法产生质疑,认为“三维目标的提法仅仅是创新”;有人担心强化实现“三维”目标,弱化了双基目标怎么办?还有些人困惑于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提出是否具有合理性?它的理论依据何在?如何体现和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关注这些问题,有利于深化新课程理念,厘清课程实施中的误区,促进课程改革的良性发展。
一、新课程目标“三维”存在的合理性分析(一)传统知识观下的课程目标不同知识观关照下的课程目标取向是不同的。
长期以来,人们把知识置身于哲学认识论的立场中讨论,一直都将知识与真理、与实证的知识联系在一起,而将知识与谬误、偏见和假象相区别,知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
在他们看来,真正的知识是对事物客观本质的反映,它既不是思辨的知识,也不是神学的知识,而是既得到观察和实验证实又得到严格的逻辑证明的知识。
这种静态知识观对课程目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课程目标以知识为中心。
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是对外界实在事物的忠实反映。
无论是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科书,还是铺天盖地的教辅资料无不将“知识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推崇到极点。
第二,课程目标以结果为基本取向。
知识既然是客观的、永恒的,是不容置疑的普遍真理,那么,课程要实现的目标就是要学生阅读、记忆、背诵、复述、巩固和再现这些知识,而不是去探究、反思、想象、推测、质疑和体验知识。
在静态知识观看来,学习就是知识的学习,课程的目标就是看学生获得、掌握或者记忆了多少知识。
这种知识观主导下的课程目标过分强调认知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的功能,从而导致把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局限于狭窄单调的认知主义框框中,极易造成学生的“情感营养不良”、丧失学习兴趣等现象。
(二)教育学立场下的知识观为课程“三维”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哲学认识论立场下的知识论只看到知识本身的客观性、确定性,没有看到知识与人的关联性。
在以人的生命自由、和谐发展为根本立场的教育场域内,教育者在涉及知识论时应该由客观的哲学认识论立场向教育学立场转变。
从教育学立场看知识,知识由三要素构成:(1)符号。
特定的知识具有特定的符号形式。
知识的符号是对客观事物内在规律性的描述,能使人“识知”或“知道”某种事物自身,它是可以传递的、告诉的,如果教学仅仅传递给学生知识的符号,那么,对学生而言,他们仅仅处于“知道”的表层状态;(2)形式。
知识的“形式”不是知识的表现形式,而是指知识所内聚的“一种理性的心智”,所内在包含的逻辑形式、思维形式,它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
赫斯特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人类理解世界时形成的七八种独特的、基本的和逻辑上明确的认识知识的形式”。
[1]不同类型的知识形式具有不同的价值,例如,人文知识注重理解和想象,科学知识注重推理和论证。
“只有把知识看作是必然会按照合乎要求的方式来发展心智并由此促进美好生活时,才能真正被人接受”;[1](3)意义。
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来说,知识是一种“意义领域”,而不仅仅是工具领域,更不是一堆事实。
费尼克斯认为,“教育的正当目的就是要促进意义的生长”。
[2]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知识,其意义不同。
从知识的内在结构看,知识的三种要素不是对立、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知识的符号是低级阶段,知识的形式和意义是其高级阶段,因此,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符号层面而不上升到意义层面,否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会体验到痛苦。
另外,知识的意义并不比知识的符号具有优先权,是否具有优先,取决于课程的性质。
但即使知识意义层面的教学不具有优先权,却永远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具有更深层次的个性化意义。
由此,这种知识观主导的课程目标也相应发生变化。
课程目标不仅要注重学习者对知识符号的掌握,而且要关注“认知者对真理的质疑、对知识的渴求、对知识的建构与理解以及所有这一切发生的情景脉络”,[3]展现获得结论的过程,注重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使教学变“教书”为“铸魂”,教学过程本身的价值在课程目标中开始凸显出来。
课程目标不再是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教育学立场下的知识观符合新课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为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三维目标:内涵及关系的理解(一)对“三维”内涵的理解准确把握相关概念及其关系是理解三维目标并以此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
笔者尝试着对新课程三维目标做以下理解:首先,应拓展原有的“知识”视域,不能固守客观认识论的知识观念,认识到知识有不同层次,将知识的形式和意义纳入知识的结构范畴,尊重公共知识与个性知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确定性知识与不确定性知识各自的价值与意义。
“技能”概念显然不限于认知,还包括表达交流、问题解决、信息处理、实验实践、创新创造等。
知识与技能是人的整体素质中文化素质的需要,同时也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正确理解过程与方法。
“过程”是指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在体验、活动、探究中进行学习;“方法”是掌握各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与策略,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造,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有效监控。
重视过程,强调方法,其实质是尊重学生的学习经历、体验和方式,这是一个学习者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生存、生长、发展的内在需要。
第三,科学理解情感目标。
与以往传统的道德目标相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法更具体、可行,反映了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全球化时代对学生价值选择的尊重,也体现了情感目标的复杂性、层次性和多维性,更具弹性和灵活性,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