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

合集下载

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

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

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然而,有时候接受输血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这需要及时识别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下面将介绍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以便医护人员能够及时应对。

1.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输血不良反应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患者可能出现皮肤潮红、瘙痒、荨麻疹等症状,甚至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严重情况。

医护人员应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2. 发热反应。

输血后患者出现发热反应的情况也比较常见。

这种情况下,患者体温升高超过1摄氏度,伴有寒战、头痛、恶心等症状。

医护人员需要及时采集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培养,以排除输血相关的细菌感染。

同时,给予患者退热药物治疗,保持体温稳定。

3. 血液透析反应。

在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中,可能会出现输血不良反应。

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胸闷等症状,这可能是由于输血过快或输血液温度过低所致。

医护人员需要及时调整输血速度和温度,以减轻患者的不适症状。

4. 微量溶血反应。

微量溶血反应是一种较为隐匿的输血不良反应,患者可能出现贫血、黄疸、尿液颜色变化等症状。

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尿液颜色变化,及时进行尿常规检查和血红蛋白测定,以确诊微量溶血反应的发生。

5. 肺水肿。

在接受输血的患者中,可能会出现肺水肿的情况。

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胸痛等症状,甚至咯血。

医护人员应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氧疗和利尿药物治疗,必要时进行胸部X线检查,以明确诊断。

综上所述,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包括过敏反应、发热反应、血液透析反应、微量溶血反应和肺水肿。

医护人员在进行输血治疗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提高医护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能力,为患者的治疗保驾护航。

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治疗方法,可用于补充失血、改善贫血等病情。

然而,有时候输血也可能引发不良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及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针对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旨在提高医务人员的应对能力,保障患者的安全。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输血不良反应按照发生时间可分为即刻反应和迟发反应。

即刻反应通常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的几分钟内发生,症状明显,易于观察和判断。

迟发反应则在输血后的数小时到数天内发生,症状较为隐匿,容易被忽视。

根据病理机制的不同,输血不良反应可分为溶血反应、过敏反应、细菌感染和其他非特异性反应。

二、溶血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溶血反应是指输血后,受体体内出现溶血现象,患者一般会出现寒战、高热、黄疸、血红蛋白尿等症状。

针对溶血反应,应急措施如下:1. 停止输血:一旦发现患者出现溶血反应症状,应立即停止输血,避免溶血的进一步发展。

2. 维持循环稳定:通过输注血浆、血红蛋白等进行替代治疗,维持患者的循环稳定。

3. 监测尿液:密切观察患者尿液的颜色,如果发现有血红蛋白尿的情况,应及时予以处理。

4. 寻找并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明确引起溶血反应的原因,并针对性进行处理。

三、过敏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过敏反应是指输血后,受体对输血成分中的某些物质出现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的症状各异,可能包括皮肤发红、荨麻疹、呼吸急促、恶心呕吐等。

应急措施如下:1. 停止输血:一旦发现过敏反应症状,应立即停止输血,避免过敏反应的进一步加剧。

2. 给予抗过敏药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抗组胺药、皮质激素等药物,以减轻过敏反应的症状。

3. 呼吸道管理:如果患者出现呼吸急促、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应给予相应的氧气治疗或进行呼吸支持。

四、细菌感染的标准和应急措施细菌感染是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引发细菌感染反应的情况。

细菌感染反应的症状主要为发热、寒战、恶寒等。

新卫生行业标准输血不良反应识别与处理规范

新卫生行业标准输血不良反应识别与处理规范

• 2 慢性/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常: 由 IgG 抗体引起,多为血管外溶
• 血,最常见于 Rh 血型不相容输血。
(三)迟发性血清学输血反应
• 患者输血后体内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红细胞血型的意外抗体,常可维
持数月至数年,外周血血红蛋白值变化可输血中或输血结束后4h内,患者基
输血反应发生后的应急处理措施
• • • • • • 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改换生理盐水 2、报告医生并按医嘱给药。 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4、保存血袋、抽取患者血样一并送输血科做相 关检测(怀疑溶血性输血反应者,留取尿样) 5、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单,上报输血科和医务科
•谢谢聆听
• 一、输血传播性感染
• • • • • (一)输血传播病毒感染 : 病毒性肝炎、艾滋、巨细胞病毒感染等 (二) 输血传播细菌感染 :革兰阳性球菌感染 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三)输血传播寄生虫感染:疟疾、巴贝西虫、病克氏锥虫病 (四)输血传播其他病原体感染:梅毒、克-雅氏病、变异型真菌感 染 (14类)
输注给免疫功能缺陷或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在其机体内存活、增殖, 并 攻击宿主组织细胞。可出现发热、皮疹、肝功能损害、全血细胞减 少;骨髓增生低下,且造血细胞减少 及淋巴细胞增多等
(七)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
• 输血中或输血后6h内出现急性呼吸困难伴进行性低氧血症,血氧分压 /氧合指数(PaO2/FiO2)≤ 300mmHg,胸部X线示双侧肺部浸润, 且无输血相关性循环超负荷(TACO)及输血引起的严重过敏反应和 细菌污染反应等表现。
输血反应处理规范
四、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一)症状 • • • • (二)处理 输血中或输血后6h内出现突然寒战、发热、咳嗽、血压下 降急性呼吸困难伴进行性低氧血症 ,胸部X线示双侧肺部 浸润,且无输血相关性循环超负荷及输血引起的严重过敏 反应和 细菌污染反应等表现。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与应急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与应急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与应急预案一、输血不良反应识别标准:常见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和传播感染性疾病等。

(一)常见输血不良反应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 1-2 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

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 小时后缓解。

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

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3、溶血反应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

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

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4、细菌污染反应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

但因多数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克。

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5、循环超负荷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

表现为剧烈头部胀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拍片显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

二、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一)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输血患者出现输血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后(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管,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立即报告值班医生或护士长。

在积极处理的同时,要及时向输血科通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与输血科共同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确定进一步的处理、治疗方案。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对患者进行输血前评估
01
对患者进行输血前评估,了解患者病史、用药史、过敏史等情况。
02
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确保患者身体状况适合接受输血。
对患者进行输血后观察与护理
输血后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 应。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生活护理等 ,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
05
循环超负荷
总结词
输血后出现循环超负荷,表现为心率加快、呼吸急促、水肿等。
详细描述
输血后出现循环超负荷,表现为心率加快、呼吸急促、水肿等,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等症 状。
输血后紫癜
总结词
输血后出现输血后紫癜,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牙 龈出血等。
详细描述
输血后出现输血后紫癜,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牙 龈出血等,严重者可出现便血、尿血等症状。
溶血反应
总结词
输血后出现溶血反应,表现为血红蛋白尿、黄疸、贫血等。
详细描述
输血后出现溶血反应,表现为血红蛋白尿、黄疸、贫血等, 严重者可出现肾衰竭、休克等症状。
细菌污染反应
总结词
输血后出现细菌污染反应,表现为寒战、高热、休克等。
详细描述
输血后出现细菌污染反应,表现为寒战、高热、休克等,血液培养可确诊。
休克进一步发展。
给予抗休克治疗
要点一
总结词
对于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 应给予抗休克治疗。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输血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或感染,导 致血压急剧下降、意识障碍等休克症状,应立即给予抗休 克治疗,包括补充血容量、给予升压药、纠正水电解质紊 乱等。这样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减轻其痛苦。
下降等症状。

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

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

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输血是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手段,但在接受输血治疗的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及时准确地识别输血不良反应对于保障受血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以便临床医护人员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处理和护理。

1. 体温升高,输血后患者体温升高是输血不良反应的常见表现之一。

一般来说,体温升高超过1℃,或者达到38℃以上,应该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警惕。

此时需要及时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并根据情况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2. 皮肤变化,输血后出现的皮肤瘙痒、皮疹、红斑、水肿等症状也是输血不良反应的表现之一。

这些皮肤变化可能是由于输血过程中出现的过敏反应引起的,需要医护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的皮肤状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3. 呼吸困难,输血后出现呼吸急促、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可能是由于输血不良反应引起的呼吸系统问题。

医护人员需要及时检查患者的呼吸情况,必要时给予氧气辅助呼吸,并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4. 心血管系统反应,输血不良反应还可能表现为心悸、心慌、血压升高或者下降等心血管系统的异常反应。

这些症状可能是由于输血过程中出现的输血反应引起的,需要医护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功能,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5. 意识改变,输血不良反应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头晕、昏厥、意识模糊等意识改变的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是由于输血过程中出现的血压波动或者缺氧等问题引起的,需要医护人员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

总之,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及时准确地识别输血不良反应,才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保障受血者的安全。

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症状变化,及时判断是否为输血不良反应,并采取必要的护理和处理措施,以确保输血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识别标准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识别标准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识别标准1.发热反应在输全血或血液成分期间或输血后1~2小时内,体温升高1℃以上,并以发热、寒颤为主要临床表现一类的输血反应为发热反应。

症状与体征:一般在输血开始15分钟至2小时,突然发热、畏寒、寒颤、出汗,体温可高达38~41℃。

此外,其他症状尚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但血压无改变。

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小时,然后可以完全恢复正常。

在全麻状态下,发热反应很少出现。

2、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包括单纯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更严重者出现呼吸障碍、休克等表现。

是常见的输血反应之一,其发生率为3%,占输血总反应率的42.6%。

症状与体征:过敏性输血反应,一般发生在输血数分钟后,也可在输血中或输血后立即发生。

轻度过敏反应:全身皮肤瘙痒、皮肤红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多见于面部)和关节痛、血液噬酸性粒细胞增多。

重度过敏反应:支气管痉挛、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哮喘、紫绀,更严重的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寒战、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3、溶血性输血反应溶血反应按其发病缓急分为:1.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症状与体征:于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多于输血后立即发生。

•寒颤、发热、心悸、头涨、面红、腰背痛、恶心、呕吐、腹痛、呼吸困难、烦躁等症状。

血红蛋白尿,黄疸等休克、DIC、急性肾功能衰竭。

•在处于全麻状态下,出现不能解释的手术区严重出血及低血压可为溶血反应的唯一表现。

•个别患者因免疫功能低下,血中抗体效价低,误输入少量异型血而不出现典型溶血反应症状。

有时症状不明显而被忽视。

(2)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症状与体征:在输血24小时后,多伴在输血后3~7天,出现发热、Hb↓、黄疸、血浆胆红素↑、血涂片发现大量球形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阳性。

少数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发冷、寒颤、腰痛、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一般来势没有血管内溶血凶猛,但也可致命。

4、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由于细菌污染血液和制品并在其中增殖,输入患者血液循环而引起严重细菌性败血症。

2024版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和应急处理措施

2024版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和应急处理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和应急处理措施目录CONTENCT •输血不良反应概述•输血不良反应诊断标准•应急处理措施总述•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应急处理方案•预防措施与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总结与展望01输血不良反应概述定义与分类定义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与输血相关的新的异常表现或疾病。

分类根据发生时间和临床表现,输血不良反应可分为急性输血反应和慢性输血反应两大类。

急性输血反应包括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等;慢性输血反应包括铁过载、输血相关性疾病等。

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发生率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受血者群体、输血指征、血液制品种类和质量、输血操作等多个因素而异。

一般来说,随着输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血液制品质量的不断提高,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

影响因素影响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包括受血者的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血液制品的种类和质量(如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制品的储存时间和温度等)、输血操作(如输血速度、输血器具的清洁度等)以及环境因素(如季节、气候等)。

临床表现与危害程度临床表现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轻者可能出现发热、皮疹、瘙痒等症状,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休克、溶血等严重症状。

不同类型的输血不良反应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特点。

危害程度输血不良反应的危害程度因反应类型和严重程度而异。

轻度不良反应一般对受血者影响不大,经过及时处理后多可迅速恢复;而重度不良反应则可能导致受血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于输血不良反应应给予足够重视,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

02输血不良反应诊断标准01020304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反应急性输血反应诊断标准输入异型血后,红细胞大量破坏,出现寒战、高热、腰痛、血红蛋白尿等严重症状。

输血后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等过敏症状。

输血期间或输血后1-2小时内体温升高1℃以上,并伴有寒战、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

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

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XXX医院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管理性文件文件编号版本/修改状态 A/0 共4页编制者审核者批准者发布日期 XXX年XX月XX日实施日期 XXX年XX月XX日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1.输血是临床治疗和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是救死扶伤的重要措施,但输血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不适当的输血可能会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轻者导致各种输血不良反应,重者可危及生命。

为规范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避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输血安全,提高输血治疗的水平,特制定本标准。

制品所导致的任何输血前不能预期的2.输血不良反应指患者因输注血液或血液意外的反应。

3.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及常见原因如下表:即发型输血反应迟发型输血反应免?溶血反应(有明显症状):红细胞血型不多RBC抗原的回忆性抗体(IgG类) ?溶血:疫合(主要为ABO血型) ?移植物抗宿主病:植入有功能的淋巴性?发热性非溶血反应:白细胞抗体细胞输?过敏性休克反应:IgA抗体 ?输血后紫癜:产生血小板抗体血?荨麻疹:血浆蛋白抗体 ?对RBC、WBC、PIT或血浆蛋白质反?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白细胞抗体或血小的同种(异体)免疫:Ag-Ab反应(对应板抗体异体血型抗原的识别应答) 非?高热(有休克):细菌污染免?充血性心衰:循环超负荷多次输血(100?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疫?溶血反应(有症状):血液物理破坏(过冷次以上)性过热);非等渗溶液与红细胞混合 ?AIDS、肝炎、梅毒、CMV感染、输?空气栓塞:加压输血、输血操作不当疟疾等:相应微生物传播血?枸橼酸纳(钾)中毒、血液酸化、反高血氨:输入大量ACD保存血应4.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经血液传播感染性疾病等。

4.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指在输血期间或输血后1,2小时内,体温升高1?以上并有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症状的输血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和应急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和应急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和应急措施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为了确保输血过程安全有效,人们需要了解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和应急措施。

常见输血反应的识别标准及处理措施

常见输血反应的识别标准及处理措施

常见输血反应的识别标准及处理措施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

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及时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个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一、过敏反应1.症状:症状轻者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发热、关节痛,重者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哮喘,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

2.治疗:(1)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0.9%生理盐水。

(2)吸氧:鼻管、面罩,必要时请麻醉师配合气管插管正压给氧。

(3)抗过敏:地塞米松10mg或氢化可的松100mg加5%gGS静滴,严重使用0.1肾上腺素0.1一0.3ml静注。

(4)反复发生热性输血反应,可选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输注。

二、发热反应1.症状:多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

轻者畏寒,体温增高,个别可因高热、抽搐以致昏迷。

症状1-2小时候逐渐缓解。

2.根据症状轻重处理。

(1)轻症:口服阿司匹林或物理降温。

(2)重症:吸氧、药物降温、抗过敏等治疗。

三、溶血反应1.症状:轻者难与发烧反应鉴别,头疼、头胀、心前区窘迫、腰疼、腹痛、恶心、呕吐、一过性轻度黄疸,或显示输血治疗不佳。

重者表现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循环障碍、创面渗面,继发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以致血压降低等休克表现。

严重的血型不相同血液输入后,因大量红细胞破坏,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导致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损害症状。

2.治疗:抢救重点在抗休克、防止急性肾功能衰竭。

(1)可适当补液,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新鲜同型血浆或AB型新鲜血浆以增加血容量。

(2)使用盐酸多巴胺、重酒石酸间羟胺等血管活性药升高血压及扩张肾血管。

(3)急性肾功能衰竭进行血液透析治疗。

(4)明确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可用肝素治疗。

四、细菌污染1.症状:这类输血反应虽少见,但后果严重,轻者被误认为一般发热反应,重者即使输入少量也可立即引起寒战、高热、烦躁、休克、尿闭等剧烈反应。

2.治疗:(1)立即停止输注(2)抢救以抗感染和抗休克为主。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与应急预案、记录表、登记表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与应急预案、记录表、登记表

南安市海都医院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与应急预案一、输血不良反应识别标准:常见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和传播感染性疾病等。

(一)常见输血不良反应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 1-2 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

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 小时后缓解。

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

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3、溶血反应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

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

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4、细菌污染反应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

但因多数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克。

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5、循环超负荷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

表现为剧烈头部胀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拍片显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

二、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一)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输血患者出现输血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后(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管,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立即报告值班医生或护士长。

在积极处理的同时,要及时向输血科通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与输血科共同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确定进一步的处理、治疗方案。

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一、输血前检查
1. 确认输血申请单:在输血前,必须确认患者信息、血型、所需血量以及输血原因等,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2. 血液检测:对输入的血液进行抗原、抗体等检测,以确保输入的血液与患者的血型相匹配,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

二、观察反应
1. 输血开始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包括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

2. 注意观察是否有输血反应的迹象,如寒战、发热、呼吸困难等。

三、紧急处理
1. 一旦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2. 根据不良反应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如抗过敏治疗、抗休克治疗等。

3. 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

四、记录并报告
1. 对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患者信息、输血时间、输血量、不良反应症状、处理措施等。

2. 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和领导,以便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处理。

3. 对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提
高输血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之,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对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和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和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和处理流程When it comes to transfusion reactions, the identification criteria and management protocols are paramount in ensuring patient safety. Transfusion reactions can range from minor, transient discomfort to severe, potentially life-threatening events. Therefore, a rigorous approach is necessary to detect, assess, and promptly address any adverse reactions.在输血反应方面,识别标准和处理流程对于确保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输血反应可能从轻微、短暂的不适到严重、可能危及生命的状况不等。

因此,需要采取严格的方法来检测、评估和迅速处理任何不良反应。

Identification criteria typically involve monitoring patients for symptoms such as fever, chills, rash, and respiratory distress. It is also crucial to assess for any signs of hemolytic reactions, such as jaundice or dark urine, which can indicate the breakdown of red blood cells. Laboratory tests, including hemoglobin levels and blood typing, can further aid in the diagnosis.识别标准通常包括监测患者是否出现发热、寒战、皮疹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
1.输血是临床治疗和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是救死扶伤的重要措施,但输血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不适当的输血可能会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轻者导致各种输血不良反应,重者可危及生命。

为规范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避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输血安全,提高输血治疗的水平,特制定本标准。

2.输血不良反应指患者因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所导致的任何输血前不能预期的意外的反应。

4.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经血液传播感染性疾病等。

4.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指在输血期间或输血后1~2小时内,体温升高1℃以上并有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症状的输血反应。

4.1.1.发生原因
主要由库存血液中的热原物质或免疫反应引起。

前者主要包括细菌性热原,其中又以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内毒素所致热原为多见;后者主要为患者经多次输
注全血或浓缩白细胞成分血后产生同种白细胞(或血小板、或血清蛋白)抗体,当再次输血时,就会与供者的白细胞发生抗原-抗体反应,而引起发热。

4.1.2.症状与体征
主要表现为寒战、发热,继以高热,于输血开始后几分钟至输血后2小时内发生,体温可高达39~41℃,有时还伴有出汗、恶心、呕吐、心悸、皮肤潮红、头痛等症状,多数血压无变化。

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小时(与输注的白细胞数量及细菌性污染源量成正比),然后逐渐好转,输血停止后几小时便恢复正常。

4.2.过敏反应:包括单纯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的呼吸障碍以及休克等临床表现。

4.2.1.发生原因
多数为患者因缺乏IgA,经多次输血刺激或怀孕后产生IgA抗体,当再次输血时,对血浆蛋白产生免疫反应,即抗原-抗体反应,输注血浆、浓缩血小板、冷沉淀均可引发这类反应;少数患者因属过敏体质,若输注的血液中含有其过敏的物质时(如药物等),可引起变态反应。

4.2.2.症状与体征
轻者出现荨麻疹反应,局部或全身出现数量不等的风疹,表现为红斑、瘙痒;还可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关节痛,对患者危险性不大。

重者出现出汗、血压下降、脉搏快、发绀、喘鸣、呼吸困难、支气管痉挛、腹痛、胸痛、会厌水肿以及窒息,并常伴发热、干咳、恶心等症状,甚至出现神志不清或休克。

4.3.溶血性输血反应:指输入的红细胞(也有受血者体内的红细胞)受到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反应,包括急性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4.3.1.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4.3.1.1.发生原因
免疫性病因包括ABO血型不合(为最常见)、及Rh和其它稀有血型不合(主要发生于一次大量输血或短期内多次输血时);非免疫性病因主要为库存血在输注前血细胞已受到破坏或血液已被细菌污染(较少见)。

4.3.1.2.症状与体征
主要表现为寒战、发热,心悸、胸痛、要背痛、呼吸困难、面色潮红和烦躁不安,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高,出现血红蛋白尿(酱油色)、尿少、尿闭,重者可发展为尿中毒,患者出现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皮肤潮冷、脉细弱等休克症状;常合并出现DIC;手术患者在术中或术后发生广泛渗血和凝血障碍,如患者在全麻状态下,常不出现其反应症状,但创口严重渗血和血压下降是其唯一的早期征象,应不可忽视。

4.3.2.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4.3.2.1.发生原因
为ABO以外的血型不合引起,其中以Rh血型不合为多见。

有原发性和继发
性之分,前者较少见,后者较为多见。

4.3.2.2.症状与体征
患者在输血后数天或数周出现黄疸,原因不明的发热、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加,溶血主要发生在血管外,外周血有球形或聚集的红细胞,可能有肝脾肿大或出现血红蛋白尿。

一般情况下迟发性的进程缓慢,不会引起凝血系统明显活化或触发大量血管活性物质释放;但也有少数发生急性反应,导致DIC、少尿、无尿和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因此,应引起高度警惕。

4.4.细菌污染
4.4.1.发生原因
在采血、血液成分制备、储存或输注等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导致血液被细菌污染。

污染血液的常见细菌主要有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类白喉杆菌、变形杆菌和其它革兰氏阴性杆菌,少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厌氧菌等。

4.4.2.症状与体征
轻者以发热为主,重者出现高热、休克、肾衰竭和DIC等。

若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但多数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引发休克。

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患者在全麻状态时仅表现为血压下降和渗血不止、尿少等症状(特别应注意次状态下出现的症状)。

4.5.循环超负荷:指心功能不全等患者输血时,因输入的血液制品过多过快,超过正常的血容量,引起患者心脏负担过重而导致充血型心衰、肺水肿,甚至死亡。

4.5.1.发生原因
老年心功能不全、慢性贫血、心肺功能不全或婴儿患者输血量过大或输注速度过快;血容量正常的患者不适当地输注全血或血浆。

4.5.2.症状与体征
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张、肺部湿性罗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拍片显示肺水肿征象。

当临床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和咳出大量血性泡沫痰等症状,且收缩压迅速升高6~7kPa 时,便可作出明确诊断。

注意与其它输血反应区别,并及时对症处理。

4.6.出血倾向
4.6.1.发生原因
由于库存红细胞类血液制品中的凝血因子及血小板数量和活性均明显减少或减弱,大量输注此类血液后,会稀释患者体内的凝血因子及血小板,使其浓度严重下降;同时,会使患者血液中的枸橼酸钠浓度增高,引起凝血时间延长;另外,大出血患者本身也会因出血而损失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从而导致患者在大量输血后创面仍渗血不止或术后持续出血等出血倾向。

4.6.2.症状与体征
一般表现为患者皮肤紫癜、穿刺部位大块淤血、创面渗血不止;严重的可出现内脏出血、血液不凝固等。

4.7.酸碱平衡失调
库存血保存时间越长,血浆酸性、钾离子和血氨浓度越高。

大量输血常有一过性代谢性酸中毒,若机体代偿功能良好,酸中毒可迅速纠正;对血清钾高的患者,易发生高钾血症,大量输血时应高度警惕;此外,输注大量枸橼酸后,可降低血清钙水平,影响凝血功能;枸橼酸盐代谢后产生碳酸氢钠,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会使血清钾降低。

血气分析是判断输血后酸碱平衡是否失调的准确方法。

4.8.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是一种于输血后数小时出现的非心源性肺水肿,是由于患者输注了血型不合的白细胞或血小板而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以输注浓缩白细胞为多见。

此种反应少见,但其临床表现却非常严重,当输入少量的血液或含白细胞的血液成分时,患者便可发生急性呼吸机能不全,出现典型的急性肺水肿症状,表现为呼吸急促、发绀、血压降低等,但无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4.9.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4.9.1.发生原因
患者因淋巴细胞严重缺乏,当输注了含有具有免疫力的活性淋巴细胞的浓缩白细胞、浓缩红细胞、浓缩血小板或新鲜液体血浆后,植入的活性淋巴细胞增殖并发生GVHD。

4.9.2.症状与体征
发病常见于输血后4~30天(多数为7~14天),表现为发热、皮肤潮红、皮疹、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全血细胞(尤为粒细胞)减少、肝炎、腹泻和极度骨髓抑制引起全身感染等症状。

此病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多数患者于几天到几周内死亡,死亡原因往往到患者死亡时才被发觉。

4.10.经血液传播感染性疾病
输异体血主要是传播肝炎和HIV,核酸技术的应用减少了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率,但迄今为止,疟疾、SARS、Chagas病和变异型Creutzfeldt-Jakob症仍无法监测。

4.11.此外,还有输血后紫癜、输血后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空气栓塞、输血后静脉炎、枸橼酸盐中毒、肺微栓塞和低温反应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