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副词归纳
初中文言副词归纳
初中文言副词归纳
本文为你提供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副词归纳,帮助你更好地理
解和运用这些副词。
1.时间副词
早已、已经、还、还要、仍、终于、曾经、先、开始、起初、
一直、还未、暂时、短暂、立即、不久、刚刚、岁进、嗔、速、即、俄、初(犹有时间向前的意味)、走(用以成分中多时间顺序)、
积年、积、制、然、
2.程度副词
甚、实、多、偏、深、微、汪、强、稍、尚、颇、极、半夜、才、刚、无、如(有时也可担义日、至、因、骤、也可引领句子后
半程)、终、更、愈、尤、犹、只、便。
班、
3.方式副词
正、可、遂、甚、尽、须、突、轰、恂、蓦、竟(多含否定义)、歇、特、再、筒、临、曲、固、凸、责、轩、周、啖、躁、唯、只、更、漫、僻、正、略、豪、群、只、都、却、似、会、常、
保、用、就、猛、复、缓、先、不时、总、总是、也、尽、一时、
一起、众、
4.稿副词
亦、同、如、甚、俱、皆、远都、回、适、原(多用于句首)、且、慢、就、席、至、聊、飘、尽、只、虽、才、故、刚、就、和、仍、且、敢、既、还、
5.程度副词
究竟、何以、广、前、恐、索、近、只、示、已、约、利、而、绝、大
6.语气副词
止、了、延、矣、耳、得、可、连、更、适、欤、矣、耳、得、已、同、忽、反、若、极、起、夺、犹、实、各、敢、犹、不、纷、适、喏、筒、沓、敢、日、寤、欲、必、
希望以上归纳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文言文常见虚词归纳整理
小学文言文常见虚词归纳整理一、助词助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类型,具有辅助语义的作用,用于表示语气、补充说明或连接上下文等。
常见的助词有:1. 也:表示转折含义,多用于倒装句中。
2. 之:用于名词前,表示所属或关系。
3. 乎: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的语气。
4. 者:用于修饰名词前,表示人或事物的身份或性质。
5. 焉:表示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
6. 之乎者也:常用于问句中,表示反问的语气。
二、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与其他成分之间关系的虚词。
常见的介词有:1. 在:表示处所,在…之上。
2. 以:表示手段、原因、条件等。
3. 为:表示目的、关系。
4. 与:表示并列关系。
5. 自:表示起点、出发点。
6. 以及:表示并列关系。
三、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句或句子的虚词。
常见的连词有:1. 而:表示递进、转折关系。
2. 且:表示顺次、递进关系。
3. 虽然:表示转折关系,引导让步状语从句。
4. 若:表示假设、条件。
5. 既然:表示因果关系,引导原因状语从句。
四、副词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等的虚词。
常见的副词有:1. 非:表示否定。
2. 甚:表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很”。
3. 亦:表示也、同样。
4. 皆:表示都、全都。
五、语气词语气词是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情感、语气等的虚词。
常见的语气词有:1. 哉:表示颂扬、赞叹。
2. 乎: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
3. 呃:表示疑惑、迟疑。
4. 咢:表示断定。
六、叹词叹词是用来表示感叹、称赞、喜悦、惊讶等的虚词。
常见的叹词有:1. 哎:表示感叹、惋惜。
2. 哇:表示惊讶、赞叹。
3. 咦:表示疑惑、惊讶。
4. 呀:表示吃惊、警示。
以上是小学文言文常见的虚词归纳整理,希望对您有帮助。
初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虚词是指在文章中,没有实际含义但是起到将句子连贯、语义完整的词语。
常见的虚词有很多种类,包括了副词、介词、连词、助词以及叹词等等。
下面就对于初中文言文中的虚词进行归纳整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写作技巧,说出更优美流畅的中文。
一、副词副词主要表示一些状态、动作的程度,或者引导出一些状语,常常出现在句子的前面或者后面。
比如:“清辞丽曲,余悦其中。
”这句话中的“余悦其中”,其中的“余”就是一个副词,用来修饰后面的动词“悦”。
二、介词介词主要用来表示名词或者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说明它们在时间、方位、目的等方面的位置。
比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中的“之”就是一个介词,用来连接前面的名词“鸿鹄”,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连词连词主要有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两种。
并列连词用来连接两个独立的部分,而从属连词用来连接一个从句与主句之间的关系。
比如:“曰春者,天之始也。
”这句话中的“也”就是一个并列连词,用来将前面的句子与后面的句子连接起来。
四、助词助词主要用来支持前面的词语,比如用来表示主语、宾语、状语、谓语等等。
比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句话中的“而”就是一个助词,用来连接前后两个句子。
五、叹词叹词主要用来表达一些情感,比如惊讶、赞叹等等。
在文言文中,常常用来表达感叹之情。
比如:“哀哉,壮士殁!”这句话中的“哀哉”就是一个叹词,用来表示哀痛之情。
总之,以上就是初中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的整理和归纳。
在写作过程中,如果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虚词,就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初中文言文实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文实词归纳整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它在古代的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掌握实词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下面是一些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的归纳整理。
一、名词类实词:1.人物名词:如君王、贤者、士人等。
2.事物名词:如山川、宫殿、兵器等。
3.抽象名词:如仁义、忠诚、智慧等。
二、动词类实词:1.动作动词:如行、走、跑等。
2.状态动词:如居、安、富等。
3.变化动词:如生、长、成等。
三、形容词类实词:1.形容人的品德或外貌特征:如忠诚、美丽、高大等。
2.形容事物的属性:如高矮、宽窄、明暗等。
3.形容事物的状态:如安定、繁荣、富饶等。
四、副词类实词:1.表示时间的副词:如早、晚、日夜等。
2.表示地点的副词:如上、下、中等。
3.表示程度的副词:如甚、稍、很等。
五、数量词类实词:1.基数词:如一、二、三等。
2.序数词:如第一、第二、第三等。
3.量词:如个、只、片等。
六、代词类实词:1.人称代词:如我、你、他等。
2.指示代词:如此、彼等。
3.疑问代词:如何、何等。
七、连词类实词:1.并列连词:如而、且、或等。
2.递进连词:如并、又、亦等。
3.选择连词:如若、与其等。
以上只是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的一部分,实词的种类繁多,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学习才能够熟练掌握。
初中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实词的理解和运用,通过多读经典文言文的作品,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同时,也可以结合现代汉语的语境,将文言文与现代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实词。
初中语文文言实词虚词归纳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实词虚词归纳汇总
实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可以独立使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而虚词则是没有独立意义,只有在句子中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才
能发挥作用,如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
下面是初中语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归纳汇总:
实词:
名词:人、树、桌子、苹果、花等
动词:跑、飞、看、唱、学等
形容词:高、快、美、红、新等
副词:很、非常、快速、慢慢地等
数词:一、二、三、四、五等
代词:我、你、他、她、它等
量词:个、只、条、本、张等
虚词:
介词:在、上、下、里、面等
连词:和、或、但、与、为等
助词:的、地、得、了、过等
语气词:吗、呢、啊、嘿、哼等
处所词:上、下、里、外、前等
时间词:今天、明天、昨天、年、月等
这只是初中语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简单归纳汇总,实词和虚词还有更多的分类和具体的词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和学习。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什么是虚词虚词是一类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其意义较为模糊,经常用来表达一种关系、语气或做结构衔接等功能。
文言文中的虚词有很多种类,其中包括了一些常用的虚词,本文将对其中的18个常见虚词进行归纳整理。
虚词的分类文言文中的虚词可以按照其功能和用法进行分类。
常见的虚词包括连词、副词、介词等。
连词1.而: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
2.兮:用于句末,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啊”等语气助词。
3.乃: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就”等词。
4.又:表示递进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并且”。
副词5.甚:用来加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十分”。
6.其:用来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或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他”。
7.皆:表示全体,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都”、“全”。
8.未:表示尚未进行的动作或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还没有”、“尚未”。
介词9.以:表示手段、方式、目的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以便”、“为了”。
10.为:表示目的或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了”、“因为”。
11.以至:表示程度或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以至于”、“以致”。
12.以及: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以及”。
13.之:用来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14.之乎者也:用来引述他人的话或观点,表示说话者对他人言论的复述、叙述和引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据说”、“众所周知”。
15.乎: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
16.焉:用来表示处所、位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哪里”、“在那里”。
17.自:表示主体的自身,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自己”、“本身”。
18.至:表示程度、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到”、“直至”。
虚词的用法及例句下面将对每个虚词进行具体的用法解释,并给出相应的例句。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文言实词1.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2.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 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4.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6.毕:①尽(毕力平险)②全部(群响毕绝)7.薄:①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②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③厚度小。
(薄如钱唇)8.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③记录。
(策勋十二传)⑤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①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②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③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
(死者长已矣)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⑥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②惩罚13.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 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④产生(计将安出)15.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①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箪:①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当:①承当,承受。
(当之无愧)②应当。
(当奖率三军)③将要。
(今当远离)④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⑤值,正在。
(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⑥抵挡。
(“锐不可当”)19.道:①道路。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一、名词1、名词:指人、事物或抽象概念的名称,如:家、人、朋友、汽车、书、教育、爱情。
2、专有名词:指人名、地名、国家名、公司名等,如:北京、美国、李明、阿里巴巴。
3、集体名词:一组人或物的总称,如:队伍、团队、动物园、家庭。
4、抽象名词:指无形、无实体的抽象概念,如:时间、爱情、自由、幸福。
二、代词1、个人代词:指替代人或物的词,如:我、你、他、它。
2、疑问代词:指询问人或事物的词,如:谁、什么。
4、反身代词:指代替主语反身指自己的词,如:我自己、你自己。
三、形容词1、形容词:指表示人或事物特征的词,如:幸福的、美丽的、宽大的、英俊的。
2、反义词:指表示两个人或事物相对性的词,如:活跃的,被动的、高的、低的。
3、副形词:指表示程度或状态的词,如:非常、十分、完全、极其。
四、动词1、动词:指表示行为、动作、状态或其它现象的词,如:跑、唱歌、看、学习。
2、及物动词:指需要跟宾语才能完成意义的动词,如:教育、拥抱、回答、帮助。
4、动词的时态:指动词表示的动作或状态发生的时间,如: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将来完成时等。
五、副词1、副词:指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等词语的词,如:很、非常、简单地、高兴地。
3、时间副词:指表示时间的副词,如:今天、昨天、现在、此刻。
4、方式副词:指表示方式的副词,如:坚决地、勇敢地、快速地、优雅地。
六、连词1、连词:指将句子成分连接起来的词,如:并列连词(如:和、或、但)、从属连词(如:因为、虽然)、并列连词(如:而且、但是)。
2、转折连词:指表示句子中所指的意义相反的词,如:但是、却、反而、虽然。
4、独立连词:指作为独立的句子插入到主句中的连词,如:然而、当然、不过。
高中文言虚词归纳
高中文言虚词归纳文言虚词比现代汉语虚词范围较广,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六类。
现将上述六类中常见的虚词按其作用分为十六点予以分析: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余、予(yú)、卬(áng)朕(zhèn)说明:第一人称各个代词,表示单数时,译为“我”;表示复数时,译为“我们”;在句中作定语时,译为“我的”“我们的”。
是单数还是复数,须根据上下文的文意来判断。
第二人称:汝、女(rú)尔(ěr)、若、乃说明:第二人称各个代词,表示单数时译为“你”,表示复数时译为“你们”;用作定语时译为“你的”、“你们的”。
第三人称:之、其、彼、伊(yī)、渠、厥说明:第三人称代词,表示单数时,译为“他(她、它)”;表示复数时,译为“他们(它们)”;用作定语时,译为“他的、他们的”。
二、指示代词:近指代词:此、是、斯、兹(zī)、之、夫说明:近指代词可译为“这、这里、这个、这种”。
远指代词:彼、其、夫说明:远指代词可译为“那、那里、那个、那些”。
虚指代词:或、某说明:虚指是有所指,但所指的对象并不确定。
“或”可译为“有的、有人”。
无指代词:莫、毋(wú)、无说明:“莫、毋、无”在句中用作主语,表示“没有人、没有东西”的意思时,就是无指代词。
旁指代词:他说明:旁指是表示“别的、旁的”的意思。
三、疑问代词:问人:谁、孰说明:问人的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谁”或“哪一个”。
问事物:何、曷(hé)说明:问事物的疑问代词,可译成“什么”。
问处所、情况或原因:安、焉、奚(xī)、胡、恶(wū)、盍(hé)、乌(wū)、何说明:问处所、情况或原因的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什么、为什么”。
四、程度副词:表轻度:稍(今译“稍微”)、略(今译“略微、几乎”)、少(今译“稍微”)、颇(今译“略微”)表比较:益(今译“越、更加”)、弥(今译“越”)、愈(今译“更加”)、尤(今译“更加”)、更(今译“更加”)加(今译“更”)、滋(今译“更加”)表高度:殊(今译“很、极、特别、非常”)、颇(今译“很”)、最(今译“最”)、极(今译“非常”)、至(今译“最”)、甚(今译“很”)、绝(今译“极”)、良(今译“很”)、酷(今译“极”)、孔(今译“很”)五、范围副词:表全部、概括:皆(今译“全、都”)、咸(今译“都”)、悉(今译“全、都”)、举(今译“全、都”)、俱(今译“全、都”)、尽(今译“都”)、毕(今译“都”)、既(今译“全部”)、凡(今译“一共、总共”)、共(今译“一起、一同”)、并(今译“一起、一同”)、率(今译“全、都”)、偕(今译“一起、一同”)、备(今译“都”)表局部、个别:但(今译“只、仅、不过”)、唯(今译“只”)、止(今译“只、仅”)、徒(今译“只、仅、只是”)、独(今译“只有”)、仅(今译“差不多”)、第(又作“弟”,今译“只、仅、不过”)六、否定副词:表示否定(用于陈述句):不(今译“不”)、弗(今译“不”)、未(今译“没有、不”)、勿(wù,今译“不”)、毋(今译“不”)、莫(今译“不”)、无(今译“不”)、非(今译“没有、不”)、匪(今译“不是”)、靡(mǐ,今译“不”)表示禁止(用于祈使句):勿(今译“不要、别”)、毋(今译“不要、别”)、莫(今译“不要、别”)、无(今译“不要、别”)表示疑问(用于疑问句末):不(今译“否”)、否(今译“没有”)、无(相当于“否”,今译“不”)、未(相当于“否”,今译“没有”)七、时间副词:表示过去:已(今译“已经”)、曾(今译“曾经”)、尝(今译“曾经”)、既(今译“已经”)、业(今译“已经”)、向(此义繁体字写作“嚮”,与方向的“向”不同,今译“从前、过去”)、初(今译“当初”)、曩(nǎng,今译“从前、过去”)、昔(今译“从前”)表示现在:方(今译“正在”)、会(今译“正、正巧碰上”、适(shì,繁体字为“適”,今译“刚才”)、向(今译“刚才”)、立(今译“立刻、马上”)表示将来:且(今译“将要”)、将(今译“将要”)、行(xíng,将、将要)、欲(今译“将要”)、其(今译“将要”)表示经常:常(今译“经常、平常”)、素(今译“一向、向来”)、雅(今译“一向、向来”)表示短暂:俄(今译“不一会儿”)、旋(今译“一会儿、过一会儿”)、须臾(今译“一会儿、片刻”)、且(今译“暂且”)、暂(今译“暂且”)、乍(今译“忽然”)、暴(今译“忽然、突然”)、未几(jǐ,繁体字作“幾”,今译“不久”)、忽(今译“忽然”亟(jí),今译“赶快”)八、情态副词:表示确信:诚(今译“真正”)、良(今译“确实”)、信(今译“实在”)、实(今译“确实”)、必(今译“一定”)固(今译(1)坚决;(2)本来)表示缓急:渐(今译“渐渐”)、稍(今译“渐渐”)、徐(今译“慢慢”)、遽(jù,急忙)表示终究:竟(今译“终究”)、终(今译“终究”)、卒(今译“终于”)表示态势:果(今译“果真、果然”)故(今译“故意”)乃(今译(1)却、竟然;(2)才;(3)就、于是)、徒(今译“白白地”)、几(jǐ,繁体字作“幾”,今译“几乎、差点儿”)九、语气副词:表示劝勉、命令:尚(可不译出。
文言文一词多义归纳整理
文言文一词多义归纳整理一、关于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它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在我国的文化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由于文言文是个体系庞大、分类严谨的文体,因此其词汇多义性极强。
下面我们将对文言文的一词多义进行归纳整理。
二、文言文的一词多义1、“然”(1)形容词,意为“这样”、“如此”。
例句:天地虽大,然无不容。
(2)副词,意为“仅仅”、“而已”。
例句:上以德,下以轻,譬之疾风而不厉,酆鹿之畏虎也而不惧,然后可以使前后一致。
(3)连词,意为“但是”、“却”。
例句:子曰:“非吾所及也,而勇也者,于乎!”曾子曰:“文武之道,未如之何?”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子曰:“君子不器。
”2、“快”(1)形容词,意为“舒适”、“自在”、“愉快”。
例句:心快则神清,神清则情逸,情逸则形柔。
(2)动词,意为“亲近”、“亲近朋友”、“便捷”。
例句:周公旦舒”,大失人心,于是寡人宫中博采众长,择瑞应之。
(3)名词,意为“虎皮裙”。
例句:忽然惊起,开门一看,见青旄手悄然,杀来入门,即袭身而上,振连后目,喇叭口中,及板天甲上。
3、“姑”(1)副词,意为“暂且”、“暂时”。
例句:子谓韶:“尽美矣,又何加焉?”对曰:“虽美,不如乡人之舞袖雪转,人之放鹤云退也。
”曰:“姑为尔容。
|”(2)代词,意为“女儿”、“妻子”。
例句: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姑以此。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故君子不谋其不可能,不言其不可,姑若容。
(3)介词,意为“在”、“于”。
例句:加之人之欲则善诋,恶信,然后姑息罪过,将以听信之。
4、“既”(1)连词,意为“已经”、“既然”。
例句:既为蛟龙,便宜不能够经常举重若轻。
(2)副词,意为“还不如”、“尽管”。
例句:人之言然后可以举几,几然后可以知得失,相知得失然后可以为纲常,纲常然后可以为宗庙,宗庙然后可以为天下兴利除害。
既除害而天下平矣。
5、“行”(1)名词,意为“行列”、“队伍”。
中学文言文常用的时间副词
中学文言文常用的时间副词【内容摘要】对中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文言时间副词进行了分类归纳整理,帮助学生从中找到规律。
【关键词】已经发生正在进行将要发生时间短暂时间终止时间较长特定时间在古汉语的各类副词中,表示时间的副词数量最多情况也最复杂,辨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笔者现将中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文言时间副词分类归纳整理如下,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一)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过去曾经发生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已经”、“曾经”等意思。
常见的有“既、已、尝、曾、业、昔、向、曩”等。
例如:①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已经”、“……已后”的意思。
)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刻舟求剑》)(已:已经。
)③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尝:表示以前曾经发生过的某种情况,相当于“曾经”。
)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曾:相当于“曾经”。
)⑤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黄生借书说》)(业:表示时间已经过去,相当于“已经”。
)⑥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孔雀东南飞》)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兰亭集序》)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捕蛇者说》)(昔、向、曩:都是表示过去时间,相当于“过去、从前”。
)(二)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正巧遇上某种情况,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正在”“正赶上”的意思。
常见的有“正、方、会、适”等。
例如: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方”,表示动作行为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相当于“正”。
)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陈涉世家》)(“会”,表示正好遇上某一情况的出现,相当于“恰巧遇上”“正赶上”的意思。
)③时已过午,奴辈适至。
(《游黄山记》)(“适”,表示动作行为正在发生和发生在不久之前,相当于“正好”“刚刚”的意思。
)(三)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或某种情况将要出现,相当于“将、将要”等意思。
【史上最全】高考必备 高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六类。
(一)代词:1、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2、指示代词——之、其3、疑问代词——焉、何(二)副词:1、范围副词——则、犹2、时间副词——既、已、且3、语气副词——其、何、遂(三)介词:于、以、为、因(四)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五)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六)叹词: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二、词类分析:(一)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段太尉逸事状》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乃、子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女通“汝”)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
《晏子治东阿》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通“尔”)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师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六国论》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④复数:属、辈、侪、类、徒若属且皆为所虏。
《鸿门宴》2、指示代词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张衡传》④辅助性代词:所、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3、疑问代词①代人:谁、孰——谁、哪一个吾孰与徐公美?②代事物、处所:何、胡、奚、曷、安、恶(乌)、焉——什么、哪里、在哪里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彼且奚适也?”《逍遥游》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副词1、时间副词①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过去、刚才,从前适得府君书。
文言副词归纳
文言副词归纳-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文言副词归纳汇总例释类型用法副词例句程度副词表程度进一步益、愈、弥、尤、加、倍①默然良久②绝类弥勒③至情言语表最高程度甚、至、绝、殊、最、极、良、颇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表程度轻少、稍、略公宜少屈之范围副词①表范围广悉、咸、皆、尽、毕、具、胜、并、既①政治未毕通也②咸与维新②表范围有限但、徒、第、直、独、止、啻、惟、唯无惧,卿第言之③表总共或共同凡、共、俱、并、同、相、相与①凡三变②相与谏曰③与之俱去时间副词①表过去向、曩、尝、曾、业、业/既已、即、适①曩与吾祖居者②既克,公问其故②表正进行或正巧方、会、适、质①会天大雨,道不通②故方其盛也③从上观之,适与地平③表时间短俄、俄而、有顷、顷刻、少顷、旋、寻、斯须、少间、未几、既而、已而据语境可译为“片刻”“一会儿”“不久”“马上”④表动作将发生行、行将、且、垂①年且九十②功败垂成⑤表时间终结卒、终、遂、竟①后十年,终为秦所灭②卒廷见相如情态副词①表动作快立、即、遽、猝、暴、亟、乍①屠暴起②难于猝发③遽契其舟②表动作连续或反复乃、遂、更、复、亦、辄①遂东进②项伯亦拔剑起舞③表动作经常与持久每、时、雅、数、亟、恒、累、素①帝雅闻衡善术学②③每自比于管仲④表动作短暂或特意聊、且、姑、故、固、权①权宜之计②相如固辞③故亲数存之肯定副词表的确、确实诚、信、良、必、果①察之,果然②闻之,信夫否定副词表否定弗、毋、无、勿、莫、微、未、非、匪①微斯人②匪夷所思③莫之许也语气副词表猜测殆、庶、几①险象环生,几死②消灭殆尽③吾王庶几无疾2病与表祈使幸、唯、愿①幸勿怪②唯大王图之③愿有所闻表转折顾①顾吾念之②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表反诘岂、其、宁、独①岂有此理②其真无马耶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④独不怜公子姊耶谦敬副词谦词窃、请、敢、敬、谨①窃以为不足取②敢不就死③臣请为王言乐④谨拜表以闻敬词幸、垂、辱、惠①垂询②大驾辱临③惠存高中文言基础知识之文言副词一、程度副词:1.表轻度:稍(稍微)、略(略微、几乎)、少(稍微)、颇(略微)2.表比较:益(越、更加)、弥(越)、愈(更加)、尤(更加)、更(更加)滋(更加)3.表高度:殊(很、极、特别、非常)、颇(很)、最(最)、极(非常)、至(最、极)、甚(很)、绝(极)、良(很)、酷(极)、孔(很)二、范围副词:1.表全部、概括:皆(全、都)、咸(都)、悉(全、都)、举(全、都)、俱(全、都)、尽(都)、毕(都)、既(全部)、凡(总共、一共)、并(一起、一同)、率(全、都)、偕(一起、一同)、备(都)、周(全、都)2.表局部、个别:但(只、仅、不过)、唯(只)、止(只、仅)、徒(只、只是、仅)、独(只有)、仅(差不多)、第(或写作“弟”,只、仅、不过)三、否定副词:1.表示否定(用于陈述句):不(不)、弗(不)、未(没有、不)、勿(不)、毋(不)、莫(不)、无(不)、非(没有、不)、匪(不是)、靡(不)2.表示禁止(用于祈使句):勿(不要、别)、毋(不要、别)、莫(不要、别)、无(不要、别)3.表示疑问(用于疑问句末):不(同“否”)、否(没有)、无(相当于“否”,可译为“不”)、未(相当于“否”,可译为“没有”)四、时间副词:1.表示过去:已(已经)、曾(曾经)、尝(曾经)、既(已经)、业(已经)、向(从前、过去)、初(当初)、曩(从前、过去)、昔(从前)2.表示现在:方(正在)、会(正、正巧碰上)、适(刚才)、向(刚才)、立(立刻、马上)3.表示将来:且(将、将要)、将(将要)、行(将、将要)、欲(将要)、其(将要)4.表示经常:常(经常、平常)、素(一向、向来)、雅(一向、向来、常常)35.表示短暂:俄(不一会儿)、旋(一会儿、过一会儿)、须臾(片刻、一会儿)、且(暂且)、暂(暂且)、乍(忽然)、暴(忽然、突然)、未几(不久)、忽(忽然)、亟(赶快)五、情态副词:1.表示确信:诚(真正)、良(确实)、信(实在)、实(确实)、必(一定)、固(坚决;本来)2.表示缓急:渐(渐渐)、稍(渐渐)、徐(慢慢)、遽(急忙)、卒(通“猝”,仓促间)3.表示终究:竟(终究)、终(终究)、卒(终于)4.表示态势:果(果真、果然)、故(故意、特意)、乃(却、竟然;才;就,于是)、徒(白白地)、几(几乎、差点儿)六、语气副词:1.表劝勉、命令:尚(可不译)、其(可译为“可”,或不译)2.表希冀:庶(希望)、庶几(希望)、唯(希望)、幸(希望)3.表推测、估计:岂(可、或许)、其(大概)、殆(大概)、或(或许、也许)、庶(可能、也许)4.表反问:岂(难道)、其(难道)、独(难道)、宁(难道)、庸(难道)、巨(或写作“讵”译为“岂”、“难道”)七、谦敬副词:1.表尊敬:谨(表恭敬,可不译)、敬(表恭敬,可不译)、幸(幸而)、请(请允许我;或者不译)、敢(可译为“请”)、猥(可意译)、枉(可意译)2.表谦虚:窃(表“私下里”,可不译)、伏(表示谦下,可译为“私下里”)、辱(表示谦逊,可译为“承蒙”)八、频率重复副词:1.表频率:亟(屡次、再三)、屡(多次、屡次、接连几次)、数(多次)、辄(常常、总是)、每(常常、时常)、迭(屡次、接连)、频(接连)2.表重复、持续:复(又、再)、更(再)、又(又)、再(又一次、第二次)、亦(也)、尚(还)、犹(还)、且(还,尚且)4。
文言文中文言词语解释归纳
文言文中文言词语解释归纳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形式,运用了许多独特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进行解释和归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一、古代文言词语解释归纳1. 余:代词,指代“我”,常出现在古文中,表示说话人自己。
2. 朕:代词,古代皇帝自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我”。
3. 者:助词,用于名词或代词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4. 乃: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是”。
5. 其: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人或事物。
6. 故:副词,表示原因、缘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此”。
7. 且:连词,表示补充说明,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并且”。
8. 之:助词,用于名词或代词后,表示所指的对象。
9. 亦:副词,表示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也”。
10. 焉:副词,表示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哪里”。
二、文言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1. 倍加:表示程度加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更加”。
例句:其智慧倍加,非同凡响。
2. 屡次:表示多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多次”。
例句:他屡次前来道歉,表示了他的诚意。
3. 非常:表示程度异常,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
例句:这个消息非常令人震惊。
4. 甚至:表示进一步扩大,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甚至于”。
例句:他的成绩很好,甚至超过了其他同学。
5. 难以:表示困难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很难”。
例句:这个问题非常复杂,难以解答。
三、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1. 对仗:一种修辞手法,指在诗歌或韵文中使用相对的词语或句子结构。
例句:天上的星星,人间的灯火。
2. 比喻:一种修辞手法,用某个具体事物来形容另一个事物。
例句:他的声音如春风般温柔。
3. 夸张:一种修辞手法,夸大事物的程度或描述。
例句:他吃了一整天的饭菜,简直能吃下一头牛。
四、文言文的句式和篇章结构文言文的句式通常比较复杂,采用倒装、使役动词等形式,注重修辞和表达的准确性。
篇章结构一般采用开头叙事,中间阐述,结尾总结。
(完整版)文言虚词归纳
精心整理文言虚词用法总结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文言虚词20 个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虚词一览表常见虚词而1. 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如:(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译为“和”“又”“与” 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过秦论》)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论》)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精心整理(二)表示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三)表示承接关系。
就,接着,或不译? 如: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四)表示转折关系。
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五)表示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六)表示修饰关系。
?地,着,或不译? 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精心整理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鸿门宴》)(七)表示因果关系。
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
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
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
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
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
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
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
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高中文言文副词活用归纳总结
高中文言文副词活用归纳总结
副词在文言文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丰富句子的意义和表达
方式。
在高中阶段的文言文研究中,熟练掌握副词的用法对于理解
和写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对高中文言文副词活用的归纳总结:
1. 行为副词:
- 乃:用于描述突然、出乎意料的动作,如“乃慨然起”,表示
突然愤怒而起。
- 亟:用于表示急迫、迫切的动作,如“亟欲告人”,表示迫切
地想要告诉别人。
- 稔:用于表示勤奋、努力的动作,如“稔学不倦”,表示勤奋
地研究而不知疲倦。
2. 程度副词:
- 甚:用于表示程度的副词,如“甚为美好”,表示非常美好。
- 越:用于表示程度的副词,如“越发兴旺”,表示变得更加兴旺。
- 益:用于表示加强程度的副词,如“益发繁荣”,表示变得更
加繁荣。
3. 方式副词:
- 如:用于表示方式的副词,如“如此美丽”,表示以这样的方式美丽。
- 略:用于表示稍微、有点的方式,如“略为吃惊”,表示稍微吃惊。
- 其:用于表示以...的方式,如“其如此之美”,表示以这样的美的方式。
4. 状态副词:
- 已:用于表示过去的状态,如“已过时代”,表示已经过去的时代。
- 未:用于表示未来的状态,如“未有之前”,表示未来之前的时刻。
- 奚:用于表示惊讶、疑问的状态,如“奚以有知”,表示以什么方式有所知的状态。
以上是对高中文言文副词活用的归纳总结,希望能对学习文言文有所帮助。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多变,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起着关键作用。
以下是对常见文言文虚词的归纳。
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中的“之”代指曹刿。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
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音节助词,无实义。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二、“而”1、用作连词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表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三、“其”1、用作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她、它)的”“他们(她们、它们)的”。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在句中作主语,可译为“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副词归纳汇总例释类型用法副词例句程度副词表程度进一步益、愈、弥、尤、加、倍①默然良久②绝类弥勒③至情言语表最高程度甚、至、绝、殊、最、极、良、颇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表程度轻少、稍、略公宜少屈之范围副词①表范围广悉、咸、皆、尽、毕、具、胜、并、既①政治未毕通也②咸与维新②表范围有限但、徒、第、直、独、止、啻、惟、唯无惧,卿第言之③表总共或共同凡、共、俱、并、同、相、相与①凡三变②相与谏曰③与之俱去时间副词①表过去向、曩、尝、曾、业、业/既已、即、适①曩与吾祖居者②既克,公问其故②表正进行或正巧方、会、适、质①会天大雨,道不通②故方其盛也③从上观之,适与地平③表时间短俄、俄而、有顷、顷刻、少顷、旋、寻、斯须、少间、未几、既而、已而据语境可译为“片刻”“一会儿”“不久”“马上”④表动作将发生行、行将、且、垂①年且九十②功败垂成⑤表时间终结卒、终、遂、竟①后十年,终为秦所灭②卒廷见相如情态副词①表动作快立、即、遽、猝、暴、亟、乍①屠暴起②难于猝发③遽契其舟②表动作连续或反复乃、遂、更、复、亦、辄①遂东进②项伯亦拔剑起舞③表动作经常与持久每、时、雅、数、亟、恒、累、素①帝雅闻衡善术学②③每自比于管仲④表动作短暂或特意聊、且、姑、故、固、权①权宜之计②相如固辞③故亲数存之肯定副词表的确、确实诚、信、良、必、果①察之,果然②闻之,信夫否定副词表否定弗、毋、无、勿、莫、微、未、非、匪①微斯人②匪夷所思③莫之许也语气副词表猜测殆、庶、几①险象环生,几死②消灭殆尽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表祈使幸、唯、愿①幸勿怪②唯大王图之③愿有所闻表转折顾①顾吾念之②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表反诘岂、其、宁、独①岂有此理②其真无马耶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④独不怜公子姊耶谦敬副词谦词窃、请、敢、敬、谨①窃以为不足取②敢不就死③臣请为王言乐④谨拜表以闻敬词幸、垂、辱、惠①垂询②大驾辱临③惠存1.益yì〈副〉(1)更加(2)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韩非子·喻老》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孟子》益狎。
——唐·柳宗元《三戒》香远益清。
——宋·周敦颐《爱莲说》敌行益还。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2) 又如:精益求精;益用伤悼(更加悲伤);益复(更加;越发);益发(更加,越发)(3) 渐渐益习其怕,又近出前后(习,熟悉,习惯)。
——唐·柳宗元《三戒》2.愈yù〈副〉(1) 更加;越发政事愈蹙。
——《诗·小雅·小明》愈束缚牢甚。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闻而愈悲。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雪愈甚。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入之愈深。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 又如:我愈觉得这些孩子可爱了;家乡离我愈近了;愈更(更加);愈扇(更加发扬);愈愈(益甚);愈出愈奇(越来越奇异)(3) 连用,与“越…越…”义同。
如:风愈刮愈大;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愈残酷,人民的反抗就愈强烈3 尤yóu〈副〉(1) 尤其,更加义兴人谓三横,而处尤剧。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后汉书·张衡传》近岁风俗尤为侈靡。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宋·苏轼《石钟山记》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2) 又如:尤甚;尤妙4 加jiā〈副〉(1) 表示程度,相当于“更加”,“愈加”山不加增。
——《列子·汤问》至又加少。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 又如:加二(—ní方言。
更加;加倍);加丰(更加丰富);加损(愈加减少);加顺灵祗(更加顺应神灵的意思)5 甚shèn〈副〉(1) 极端,极其;非常,异常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宋·周敦颐《爱莲说》吾家后日当甚贫。
——清·林觉民《与妻书》(2) 又如:啊,甚是面熟,咱们是在哪里见过呢?他们的行动甚为迅速;他进步甚快;城镇相离甚远;甚为怏怏(很不高兴);甚是次第(非常整齐);甚当(很对;很正确);甚悉(很正确);甚溥(很普遍)(3) 诚,真左右皆曰甚然。
——《战国策·秦策》。
注:“谓诚也。
”(4) 又如:甚然(诚然)6 至zhì〈副〉(1) 大至哉坤元,万物资生。
——《易·坤》(2) 又如:至贤(大贤。
指极有贤德的人);至砀(极广大)(3) 极;最材之不逮至远也。
——汉·贾谊《治安策》陵见其至诚。
——《汉书·李广苏建传》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
——贾谊《论积贮疏》罪至重而罚至轻,庸人不知恶矣。
——《荀子·正论》(4) 又如:至公(最公正);至足(极充足);至大至刚(广大无限而刚健不可屈挠);至大无外(大到极点,外无以加);至小无内(小到极点,内无余隙);至公无私(公正到极点,丝毫没有私心);至清(极其清澈) (5) 一定;必衡曰:“顾当得不耳,何至上书?”——《汉书·匡衡传》(6) 竟,竟然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鸟飞。
——《韩非子》7绝jué〈副〉(1) 绝对;全然——用在否定词前面绝无有者。
——清·方苞《狱中杂记》绝无踪响。
(绝,绝然,绝对,根本。
)——《聊斋志异·促织》(2) 又如:绝不可能;绝无此意;绝非偶然;绝异(全然不同);绝无(全然没有)(3) 极,最黄山绝胜处。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至险绝处。
(4) 又如:绝少(极少);绝早(极早);绝峰(绝顶。
山的最高峰);绝顶(山的最高峰);绝足(最快的马。
喻千里马)8 殊shū〈副〉(1) 很;甚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战国策·赵策》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
——宋·沈括《梦溪笔谈》(2) 又如:殊难相信;殊久9 最zuì〈副〉(1) 假借为“绝”。
表示程度,相当于“极”、“尤”秦之水泔最而稽。
——《管子·水地》。
注:“绝也。
”中侯仍拜稽首受最。
——《尚书》。
注:“要言也。
”最从高帝。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索隐:“都凡也。
”最下者与之争。
——《史记·货殖列传》最爱湖东行不足。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著前。
(排在最前头。
著,居于。
)——《资治通鉴》最著者二。
——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2) 又如:我对他最了解;他熟悉情况,最有发言权;在班里数小李最会唱歌;最品(极品);最能(最习于水性。
能,习);最启(最前头,最先进);最殿(在最后面;最落后)10 极jí〈副〉(1) 最,非常,狠,满初极狭。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极为神速。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备极欢洽。
——《广东军务记》极盛于十六世纪。
——蔡元培《图画》(2) 又如:极荷(深深承蒙);极通(很对);极打(狠打,痛打)11 良liáng〈副〉(1) 很,甚,极其,非常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经注》市者良久计曰。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2) 确实;果然良多趣味。
——郦道元《水经注》(3) 又如:良然(果然。
确实如此)12 颇pō〈副〉(1) 略微;稍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史记·贾生列传》周以来乃颇可著。
——《史记·三代世表》山界颇开。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2) 又如:颇识几字,颇可(稍可);颇有用;颇败(稍微击败);颇采(稍稍采用);颇脱(时或,间或);颇讥(略有讥刺)(3) 很;甚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4) 又如:颇颇(很是;甚是);颇为出色;颇多;颇少;颇佳;颇甚(极甚);颇为得体(甚为切当)(5) 不可。
通“叵”。
如:颇奈(颇耐。
可憎,可恨。
同叵耐);颇我(我是彼非)13 少shǎo〈副〉(1) 稍稍,稍微少益嗜食。
——《战国策·赵策》(2) 又太后之色少解。
今予病少痊。
——《庄子·徐无鬼》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战国策·燕策》(3) 又如:少款(稍稍款洽,指交谈渐投机);少憩(略事休息);少罄(稍尽);少杀(稍差些);少停(多一会儿);少可(略微好些);少沮(略有收敛);少苏(稍有缓解);少怠不究(稍加放松没有追究);少需(稍待);少恶(稍感不适);少杀(稍衰;稍差);少息(稍事休息);少差(稍为好转)(4) 一会儿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宋·苏轼《前赤壁赋》(5) 又如:请少候;少歇(休息片刻);少一时(待一会儿);少安(稍安);少停(一会儿);少息(不久)14 稍shāo〈副〉(1) 逐渐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稍,渐也。
——《汉书·郊祀志》集注渐渐,犹稍稍也。
——《一切经音义》吏稍侵辱之。
——《汉书·周勃传》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唐·柳宗元《三戒》其后稍蚕食魏。
——《史记·魏公子列传》(2) 又如:稍杀(渐衰;稍差)(3) 略微;稍微稍,稍小也。
——《广雅》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4) 又如:稍姑(稍微,姑且);稍胜一筹;稍息(略微休养生息;略微停止;小憩;歇息一会儿);产品的质量稍差了些,要注意保证质量;这大衣稍长了一点(5) 表示范围,相当于“只”、“但”山豁何时断,江平不肯流。
稍知花改岸,始验鸟随舟。
——杜甫《陪王使君晦日泛江》(6) 随即,不一会。
如:稍稍(随即,已而)(7) 表示程度深,相当于“颇”、“甚”姐姐稍亲文墨,君瑞博通今古。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15 略lüè〈副〉(1) 大约,大致老略知书。
——清·周容《芋老人传》略已平矣。
——《资治通鉴》(2) 又如:略等(大约相等,差不多);略绰(阔大;大略);略订(约略计算);略约(约略)(3) 全;皆敬亭丧失其资略尽。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略无慕艳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