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简介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的综述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的综述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姓名:李宗霖摘要:本文综述了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概况,概述了我国从古到今的药用植物资源的利用情况,本文综述了三明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概况、开发利用情况。
阐述了资源的保护、培育与利用;探索了实现可持续利用的若干途径,并附之于自我对我国药用植物资源利用情况的看法。
关键字:药用植物开发利用可持续中国参考文献:张康健王蓝,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学,中国林业出版社陈士林等. 中国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体系构建[J ]. 中国中药, 2005, (15).刘麦娥, 高海琪1 加强中药野生资源保护刻不容缓[J ]. 中国药业, 2004, (08).中国药材公司. 中国中药区划[M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李西林等. 中药濒危药用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J ].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Uti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al Plant ResoureesLi Zonglin前言:我国是应用天然药物最为广泛、最为久远的国家。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大量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逐渐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医学文化与理论,即中医药文化理论。
进入21世纪后,传统草药和近代东西方发展起来的植物药被认为是将来健康产业中最具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长期采挖以及滥用资源致使植被破坏、生态恶化,许多野生药用植物蕴藏量大大减少。
为了解决这些药用植物--特别是那些药效明显、生境特殊、引种困难的药用植物的资源日渐匮乏的问题,科研人员、相关企业和一些政府部门作了大量工作,在保护我国的药用植物资源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植物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药用植物物种资源,现有有记载的药用植物11146种。
目前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方位和多学科研究的特点。
由于中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导致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过度,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有相当一部分珍惜药用植物资源濒临灭绝。
协和考研复试班-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药学专硕考研复试经验分享
协和考研复试班-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药学专硕考研复试经验分享中国医学科学院(下称院)成立于1956年,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医学科学学术中心和综合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
北京协和医学院(下称校)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于1917年创办,是我国最早设有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本科教育的重点医学院校。
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历届领导人对院校的发展十分关心支持。
江泽民主席1997年亲笔为院校题写了“严谨、博精、创新、奉献”的院校训;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对院校发展寄予了深切关注和殷切期望,温家宝总理指出:“协和具有办学的有利条件和优良的教学传统,应该办好,也一定能够办好,办出协和的特色,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以下简称“药物所”)成立于1958年,由当时中央卫生研究院的药用植物学系、药物化学系、药理学系组建而成,隶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药物所始终以寻找和研究防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疾病的药物为主要方向,坚持以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为重点,是国家重点药物研究机构之一,采用现代医药学理论和高新技术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旨在走出有中国特色的新药创制之路。
药物所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抗肿瘤药物、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药物、治疗神经精神类疾病药物、抗代谢紊乱药物、抗感染药物、抗炎免疫类药物、治疗老年退行性疾病药物等。
药物所学科齐全,下设合成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生物合成、药物筛选、药物晶型、药物制剂、药物代谢、新药开发等研究科室,具有很强的药物研发能力。
药物所现建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即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天然药物生物合成重点实验室、活性物质发现与适药化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药物传输技术及新型制剂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药物靶点研究与新药筛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晶型药物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新药作用机制研究与药效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创新药物非临床药物代谢及PK/PD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中国医学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即中国医学科学院小分子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代谢紊乱和肿瘤发生相关机制和靶点发现重点实验室。
闻名世界的药用植物学家:肖培根院士
闻名世界的药用植物学家:肖培根院士肖培根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物植物及中药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国际著名的传统药物学家,2002年,被国家授予“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拥有该荣誉的,目前全国只有50位科学家。
他还有“中药材的活辞典”、“当代李时珍”等等美誉。
肖培根院士,是我国第一位任职世界卫生组织的药物学家。
澳大利亚政府规定,凡有肖培根签字的中药均可以进口。
肖培根院士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主任,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咨询团顾问,国家中药管理局中药资源利用和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药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会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名誉院长、香港浸会大学荣誉理学博士、香港理工大学客座教授、浙江大学博导、客座教授等职。
肖培根院士与紫锥菊就像讲到跑步就会讲到刘翔,讲到围棋就会讲到聂卫平一样,讲到药用植物研究,行内人必定就会讲到肖培根院士。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在中医药领域,对国内的药用植物资源进行深入调查,对中药进行鉴定、分析,这是中医药事业的基础工作,没有这个新的基础,就谈不上继承发扬中医药事业。
肖培根院士就是第一批从事药用植物资源野外考察、研究的医药工作者。
在50多年的研究生涯中,肖培根院士不仅发现了许多新的药用植物种类,而且从世界各地成功地引种了大量的药用植物,比方说西洋参。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具有抗病毒、抗菌消炎、预防治疗流感、调节免疫等等作用的紫锥菊,超过银杏叶、人参等天然草药,成为西方最热门的防病、抗病草药。
为此,肖培根院士立即着手引进,目前在宁夏、南京等地均有规模不等的种植。
我国第一只由紫锥菊和黄芪配伍而成的制剂——青春宝金屏风胶囊,也已经率先在我省上市。
肖培根院士说,相信用不了几年,我国人民就能像熟悉西洋参那样熟悉紫锥菊。
咨询电话:8008571386编者湖州是我的外婆家我生在1932年,小时候是在上海度过的。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调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名单的通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调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名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撤销)
•【公布日期】2012.01.21
•【文号】国食药监保化[2012]17号
•【施行日期】2012.01.2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健康促进,食品安全
正文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调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名单的通知
(国食药监保化[2012]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章程》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安全专家委员会章程》,我局对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名单进行了调整,现予以公布。
附件: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名单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名单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一二年一月二十一日
附件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技术规范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附件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安全风险评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名单与主要实...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
刘建勋
在中药化学方面的主要实验技术;1、大孔树脂吸附技术;2、中药指纹图谱技术;3、树脂残留测试方法。
中药化学实验室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李光荣
在中药化学的主要实验技术:1、色谱柱、大孔吸附树脂柱分离技术;2、超滤柱或膜分离技术;3、中药复方新药质量标准控制技术;4、中药指纹图谱质控技术;5、中药物质基础化学分析方法。
中药质量分析实验室
辽宁中医学院
沙明
在中药质量分析方面的主要实验技术:1、染色体分析技术;2、HPLC指纹谱技术;3、导数光谱技术;4、中药的显微鉴别和薄层色谱鉴别技术。
中药质量分析实验室
沈阳药科大学
崔征
在中药质量分析方面的主要实验技术:1、中药和复方化学成分分离及结构鉴定技术;2、中药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及生药鉴定技术;3、酶标技术。
中药药理(骨伤)实验室
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
陈燕平
在有关骨伤科中药药理方面的主要实验技术:1、股骨头坏死、软骨损伤、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建立技术;2、骨组织形态学、计量学研究相关技术。
中药药理(神经)实验室
北京宣武医院
李林
在神经药理学和延缓衰老药理学研究方面的主要实验技术:1、用于神经药理和延缓衰老药理方面的动物模型(包括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帕金森病动物模型、脑血管病动物模型、儿童抽动秽语综合症动物模型);2、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3、神经递质及其受体测定;4、细胞骨架相关技术。
中药质量分析实验室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王喜军
在中药质量评价与血清药物化学方面的主要实验技术:1、药材质量生物学分析技术;2、中药及复方的质量标准技术;3、中药成分提取分离鉴定技术;4、中药指纹图谱质控技术;5、血清药物化学分析技术。
药用植物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研究策略
药用植物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研究策略沈亮;孟祥霄;黄林芳;谢彩香;徐江;汤欢;李西文【摘要】"诸药所生,皆有境界".随着世界范围内植物药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开展药用植物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划对指导中药材引种栽培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合中药材栽培领域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划的研究成果,对中药材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划的研究背景及发展历史进行了探讨,对其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进行了概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中药材区划发展方向与研究策略进行了展望与分析.全球化、高品质及精准化的药用植物产地生态适宜性研究可为中药材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区划和规范种植提供科学依据.%Each medicinal plant has its own unique habitat 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of plant medicine in the world,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guide the cultivation of medicinal materials by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for Global Medicinal Plants (GMPGIS) Here,we discussed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history of eco-suitability regionalization of medicinal plants combined with the existing achievements of ecological suitability regionalization in the field of medicinal plants and agricultural cultivation Additionally,we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content Moreover,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medicinal plants eco-suitability in the future and research strategy were prospected The eco-suitable analysis of globalization,precision and high quality of medicinal plants can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rational division and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GAP).【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7(012)005【总页数】9页(P961-968,973)【关键词】中药材;生态适宜性;区划;地理信息系统【作者】沈亮;孟祥霄;黄林芳;谢彩香;徐江;汤欢;李西文【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100193;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10019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儋州,571737;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2.2中药材质量与其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我国植物学领域的主要研究单位和导师
我国植物学领域的主要研究单位和导师由于相关领域的院士大多是闻名遐尔、众所周知的了,而且也几乎不亲自带学生,所以这里的导师介绍中略去院士级人物。
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可能会疏漏一些有影响力的研究单位和导师名字。
欢迎大家补充!植物分类与进化:中科院植物所的系统与进化生物学开放实验室:主要导师:葛颂(稻属植物的分类与进化、植物生态遗传学、植物进化生物学)、汪小全(分子生物地理学、松科植物系统分类与进化)、杨亲二(种子植物分类学)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分子植物地理学研究组:李德铢(植物分类、植物区系地理与植物系统与演化)、张玲(植物繁殖生态学与进化)种子植物系统发育与演化研究组:彭华(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系统演化)高山植物区系起源与进化研究团组:孙航(植物分类和植物地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要导师:夏念和(植物分类学和植物资源学)、葛学军(种子植物分类学和保育生物学)、张奠湘(系统发育)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李建强(植物分类系统学)、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藏高原生物进化适应开放实验室:刘建全(进化植物学、生殖与功能生态学、分子生物学、资源植物学和保护生物学)复旦大学:钟杨(生物信息学, 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植物生态学:中科院植物所植物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马克平(生物多样性、植物生态学)、董鸣(克隆植物生态学、恢复生态学)、韩兴国(生物地球化学,保护生物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变化生物学)、蒋高明(生理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李庆军(植物繁殖生态学与繁育系统进化)、刘宏茂(民族植物学与森林生态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任海(生态系统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周国逸(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组)、叶万辉(保护生态学、生物入侵)、彭少麟(恢复生态学)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高原生态学研究中心(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开放实验站):刘建全(繁殖生态学、资源植物学和保护生物学)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张大勇(植物繁殖生态学)、葛剑平(生态系统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兰州大学干旱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杜国桢(草地生态学、植物繁殖生态学)、王刚(理论生态学、植物个体生态学)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陈家宽(生物多样性、植物生态学及进化)、卢宝荣(生物入侵生态学)、李博(生物入侵生态学)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党承林(植物生态学)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周浙昆植物生物地理3\植物化学方面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搞得最好。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名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名单中国中医科学院TCM-2009-372中药药理(骨伤)实验室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孔焕宇中国中医科学院TCM-2009-373生物力学实验室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董福慧中国中医科学院TCM-2009-374中药药代动力学实验室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林成仁中国中医科学院TCM-2009-375中药资源生态实验室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郭兰萍中国中医科学院TCM-2009-376医学成像和生物物理实验室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张栋中国中医科学院TCM-2009-377中药分析实验室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刘丽梅中国中医科学院TCM-2009-378心血管病证结合关键技术实验室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王阶中国中医科学院TCM-2009-379经络穴位形态实验室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罗明富中国中医科学院TCM-2009-380中药安全评价实验室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梁爱华中国中医科学院TCM-2009-381中药药代动力学实验室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梁日欣中国中医科学院TCM-2009-382中医药信息数字化实验室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崔蒙中国中医科学院TCM-2009-383病理实验室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鞠大宏中国中医科学院TCM-2009-384中药生物安全实验室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王克林中国中医科学院TCM-2009-385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张杰中国中医科学院TCM-2009-386眼功能实验室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巢国俊中国中医科学院TCM-2009-387临床免疫(艾滋病)实验室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危剑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公布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名单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公布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09.07.13•【文号】国中医药发[2009]21号•【施行日期】2009.07.1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公布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名单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9〕2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局直属单位,各有关单位:为规范中医药科研实验室的管理,提高实验技术的专业水平,向社会提供规范、科学、开放的中医药科研实验技术平台,根据《中医药科研实验室管理办法(修订)》的规定,我局委托各省中医药管理部门和有关单位负责组织,依托全国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专家委员会开展了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评估工作,并对通过评估的实验室进行了公示,共有387个实验室达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标准,现予公布。
中医药科研实验室分级管理工作是为保证中医药科学研究实验数据的科学性、真实性、准确性而开展的中医药科研能力条件建设工作,对推动中医药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被确定的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要继续加强规范化管理,不断健全并严格执行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为中医药科研提供高水平的实验技术平台。
实验室所在单位要切实加强对本单位中医药科研实验室的管理和支持,为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专家委员会的作用,进一步做好本辖区中医药科研实验室分级管理工作,并对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进行监督和指导。
我局将对中医药科研实验室实行动态管理,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和学术交流,不断推动实验室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以促进实验室为中医药科技进步提供技术保障。
附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名单二○○九年七月十三日附件:。
七、植物研究所组织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七、植物研究所组织机构
(一)党务系统
1.中共植物研究所委员会 书 记: 赵锡嘉 副书记: 种 康(自2010年8月12日)
牛喜平(至2010年8月12日) 委 员: 种 康 董 鸣 葛 颂 马克平
石 雷 赵锡嘉 张立新(自2010年12月1日) 韩兴国 牛喜平 许亦农 (后3人至2010年12月1日) 2.中共植物研究所纪律检查委员会 书 记: 种 康 (自2010年8月12日) 牛喜平 (至2010年8月12日) 副书记: 林瑞云 (至2010年12月1日) 周凌娟 (自2010年12月1日) 委 员: 种 康 陈之端 贺 萍 徐云远 周凌娟 林瑞云 刘尔丁 牛喜平 周广胜 (后4人至2010年12月1日) 3.植物研究所党委办公室 主 任: 张运海 副主任: 林瑞云 (至2010年3月28日) 周凌娟 (自2010年3月28日)
88
2010年报
王印政 植物系统发生与进化发育创新研究组 曾庆银 基因组和蛋白质功能进化创新研究组 孔宏智 进化发育与调控基因组学责任研究组 2.植物生态学研究中心 主 任: 董 鸣 主任助理: 谢宗强 吴冬秀 裴克全 中心办公室主任: 吴冬秀(兼) 中心实验室主管: 张淑敏 中心秘书: 毛志宏(学术秘书)、
(六)野外站和相关机构及负责人
1.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
研究站
站
长: 韩兴国
常务副站长: 白永飞
副 站 长: 潘庆民
执 行 站 长: 何念鹏
91
对议天下 Dialogue
2. 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 研究站 站 长: 董 鸣 副 站 长: 黄振英 何维明 执行站长: 崔清国(自2010年7月20日)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修订版)药植发〔2020〕102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药用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总所)及云南、海南两分所(以下简称分所)的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安全与完整,保障和促进我单位各项事业发展,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财政部《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9〕192号)、《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国家卫生计生委预算管理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国卫财务发〔2013〕25号)、《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预算管理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卫财务发〔2015〕85号)和《关于印发〈中央行政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家具配置标准〉的通知》(财资〔2016〕27号),并结合院校及所内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责是:根据药植所科研、教学、研发等工作的需要购置性能、价格比最佳的资产,提高装备水平;保证国有资产的正常运行;办理资产调剂及报废处理;对所购资产进行有效管理;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第三条单价1000 元以上的一般设备,单价1500 元以上的专用设备、使用期在l 年以上的具有实物形态的设备记入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如4000元以下移液器)不属于本办法管理范围。
第四条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实行所领导、财务处、行政国资基建处、科研保障中心分管配合制,包括常规制备型仪器、大型分析仪器和专业专用仪器,执行“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原则,实行所领导、行政国资基建处、使用部门三级管理体制。
第五条科研保障中心负责单价50万元以上的大型贵重仪器使用、维护及档案管理。
第六条成立由所领导、纪委、科研处、科研保障中心、财务处、行政国资基建处、审计处等部门指定人员及外聘有经验的专家组成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负责大型仪器设备的采购论证。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简介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简介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8月。
总所设在北京,位于中关村科技园区,占地1000亩;下设云南、海南、广西、新疆分所。
是世界上五大药用植物专业研究机构之一,也是国内顶尖的从事中药研究专业机构。
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对我国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
在国家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项目中,承担着中草药种质资源保存、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的制定与实施、中药材标准对照品的研究、中药资源普查、中药新药研制等重大科研任务。
研究所现有职工681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正副研究员151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和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
在青年科研骨干中74%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课题负责人中45岁以下科研骨干占83%。
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50余人,在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55余人。
拥有药用植物亲缘学创始人、“中草药的活字典”肖培根院士,天麻之父徐锦堂教授,西洋参之王刘铁成教授、砂仁阿普(砂仁公公)周庆年教授和肉豆蔻专家陈伟平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以及一大批高水平的中药科研人才和一枝朝气蓬勃的青年科研骨干队伍。
在药用植物研究所发展的20余年里,该所几代研究人员为人类的健康,不断地在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领域进行着不懈的探索,秉承着这样的一个研究方向,使药用植物研究所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科研能力不断增强。
在国际药用植物研究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广泛的影响。
在近年的改革与发展中,新一代药植所人承前启后、开拓创新,各项科学研究工作快速发展。
除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保护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外,药用植物栽培研究、天然药物化学研究、药理毒理研究,生物技术研究等领域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究课题600余项,截止2009年,共发表论文3300余篇,与天津药物研究院联合主办了中国中药专业首份英文期刊《Chinese Herbal Medicines》,主持编写《中药志》、《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学》、《中国药用真菌学》等专著100余部(卷),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成果奖80余项,培养硕、博士研究生378余人。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al Plant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是中国医学科学院下属的一所研究机构,成立于1959年,位于北京市海淀区。
该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药用植物的资源调查、收集、繁育、开发与利用、品质控制与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它的目标是推动中国的传统中草药现代化研究,发挥中医药在保健和治疗领域的重要作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采取了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
首先,他们通过调查和收集来自全国各地的药用植物资源,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植物样品库。
其次,他们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这些样品进行鉴定、繁育和种植。
接着,他们通过化学分离和纯化技术,从这些药用植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并对其进行药理学、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最后,他们利用现代药物研发技术,将这些有效成分应用于药物开发中,致力于开发和生产安全、高效、低毒的中药新药。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他们成功地繁育和种植了一大批重要的药用植物,并发现了许多具有药用潜力的植物资源。
他们还与世界各地的科研机构合作,进行了一系列的多中心临床研究,验证了一些中药的临床疗效。
这些研究成果为中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促进了中草药的国际化发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还拥有一支强大的研究团队,由一批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研究人员组成,其中包括很多著名的植物化学家、药理学家和药物化学家。
他们的出色工作为该研究所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和国内外的广泛认可。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的发展离不开中央政府和医学科学院的大力支持。
他们为该研究所提供了必要的资金、设备和技术支持,帮助其开展各项研究工作。
此外,研究所还积极与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共同开展药用植物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
心若芝兰 予人芬芳——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兰进
2021年1月 科学中国人 37心若芝兰 予人芬芳——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兰进 李晓文“灵芝生王地,朱草被洛滨。
荣华相晃耀,光采晔若神。
”中国古代认为灵芝具有长生不老、起死回生的功效,视其为仙草。
传统戏曲《白蛇传》里面就有白娘子为救夫君许仙,千辛万苦到昆仑山盗取灵芝仙草的故事。
明朝《本草纲目》中,李时珍曰:“芝利关节,保神,益精气,坚筋骨,好颜色,久服轻身不老,延年、疗虚劳、治痔。
”兰进介绍,这些药效,已为当今药理研究所证实。
现代医学技术及临床试验对灵芝药理作用的研究表明,灵芝的功效与作用主要有抗神经衰弱、抗衰老、保肝、降血糖、抗炎等。
灵芝是最佳的免疫功能调节剂和激活剂,它可显著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成为抗肿瘤、防癌以及癌症辅助治疗的优选药物。
20世纪80年代,兰进怀着好奇和探索的心理考入吉林农业大学药用植物的栽培与分析专业。
大学毕业后,她从事人参、西洋参栽培研究工作。
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她几乎走遍了吉林省当时所有国有人参参场和基地。
为了提高研究工作水平,工作5年后,她再次捡起书本复习功课,考取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研究生,师从被誉为“天麻之父”“黄连之圣”的徐锦堂教授。
1992年,兰进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工作,一直踏踏实实工作至今。
自参加工作以来,她独立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卫生部课题及横向课题。
2000年,她作为主要参加者分别获国家科学进步奖二等奖和北京市科学进步奖三等奖。
2001年被原卫生部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多年来,她秉承“求真务实,科学发展”的所训,承前启后、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她在灵芝、天麻的栽培、育种及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特别是近年来,在推广灵芝、天麻规范化栽培的同时,开展了科技精准扶贫工作。
构建高品质灵芝栽培的创新体系灵芝自20世纪60年代人工栽培成功,由于多年连作重茬,灵芝菌种退化,种植技术不规范,产量和质量逐年下降。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药植所”)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直属研究单位,成立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的药用植物学研究机构之一、药植所的主要任务是开展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开发和利用研究,推动药用植物科学研究的发展,为国家的医药事业作出贡献。
药植所设有多个研究部门,包括植物化学、药理学、组织培养、生物技术、中药复方与中药制剂等研究方向。
在这些研究方向上,药植所的科研人员通过系统的调查和研究,深入挖掘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制创新药物和药物制剂,以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对药物的需求。
在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方面,药植所组织了一系列科学考察活动,深入全国范围的不同地区,收集、鉴定和保存药用植物样本,建立了国内最大的药用植物标本馆。
同时,药植所也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药用植物资源数据库,记录着大量的药用植物信息,并提供给科研人员和药业企业使用。
药植所在药用植物化学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掘了许多具有重要医药价值的化学成分,其中一些已经成功应用于医药领域。
通过对草药中药理活性成分的研究,药植所不仅可以为中药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还能为中药与西药的联合应用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药植所还致力于药用植物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
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药植所研究人员利用组织培养、生物转化等技术,培育出高产、高效、高质的药用植物品种。
此外,药植所还开展了中药复方和药物制剂的研究,努力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药植所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际知名的科研机构和大学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通过与国外研究机构的合作,药植所可以与国际领先的药用植物研究机构和专家开展学术交流,共同研究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等问题。
在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方面,药植所不仅致力于科研的基础理论研究,也注重与产业界的合作与交流。
药植所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广大药业企业的认可和应用,一部分成果已经成功转化为商业化的产品,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
广西药用植物园:中药国际交流合作的典范
广西药用植物园:中药国际交流合作的典范作者: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5年第09期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广西分所)创建于1959年,占地面积202公顷,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直属的从事药用动植物资源收集、保存、展示、科普教育,特色中药资源、民族药资源产品开发、中药材产品质量检测技术与标准研究,中药材产品质量标准起草以及检测服务的公益性事业单位。
广西药用植物园秉承以资源保护促进科学研究,以科学研究引领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巩固资源保护的发展模式理念。
江泽民、胡锦涛、乔石、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莅临广西药用植物园视察指导工作。
种质资源保存成绩显著建成集活体保存、种子保存、离体保存、标本保存、馏分保存和基因保存的保存体系,目前物种保存已达282科1773属8900种。
初步建成了世界最大的药用植物迁地保育中心,拓展了保护生物学学科——药用植物保育学,该学科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
牵头负责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广西)试点工作,成立自治区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采集腊叶标本16.2万份,种子种苗463份,重点药材572种,发现新物种8种,发现新纪录12种(属),记录传统知识131项。
科学研究底蕴深厚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室——西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广西药用资源保护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100余台/套,实验室面积近2万平方米。
引进八桂学者2名,特聘专家1名,客座教授33人,广西十百千人选4人,在站博士后4人,博士及副高以上高层次科研人员36人,硕士83名。
作为国内外知名的教学与科研实践基地,广西药用植物园先后与奥地利格拉茨大学、中田纳西州立大学建立了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开展了相关领域的联合研究。
近五年来,获得国家级项目30余项,省部级项目110余项,立项课题经费达11688万元。
药用植物亲缘学的创建——肖培根院士访谈录
际 的概 念 、实 际 的体 会 ,
汤 国 星 丹 阳 药 用 植 物 亲 缘 学 的 创 建— — 肖 培 根 院 士 访谈 录 8 1
就 是 说 在药 用 植 物 界,相 似 的植 物有
相 似 的 成 分 、 相 似 的 活 性 , 从 这 里 找 到 了最 初 的 灵 感 。
一
句话 叫 “ 任 务带动学科 ” 。这 是我们现在不太讲 的一句 话 , 可是在我们那个 时代 ,
“ 任 务带动学科 ”是 经常讲 的 。 亲 缘学 学科 的发展 确 实是有 一个 过程 。 回想 起来 ,最早 形成这 种思想 是在 2 0世纪 5 0 年代 。那个时候 ,新 中国刚刚成立 ,西 方国家对 中国实行 了物资禁运 , 凡是包含 进 口药代用 品的一概不准 向中国 出口。怎么办 呢? 中国要用的药 ,有很 多都 是国外进 口的。所 以,中央就 交给了我们一个任务 。 回想起来那个 时候 ,我 们 刚刚从大学 毕业 ,但是交给我们 的第一 个任务就是要 寻找一些能够替代进 口药 的国产资源 。 于是 我们就奔赴全 国各地 去寻找 了。一个最简便 的办法就是寻找和进 口药最
创立 者 , 中国工程 院院士 , 中国医学科 学 院药用植物研 究所名 誉所 长。1 9 5 3年春 , 肖培 根提前半 年毕业 于厦 门大学生物 系,分配到 中央卫生研 究院 ( 中国医学科 学
院前身)工作 。 当时 , 新 中国百废待 兴 , 却 面临着 西方 资本主 义 国家的严 密封 锁 。
长资料 采集小 组”就 药用植 物亲缘 学的发展 历程 ,专 门访谈 了肖培根 院士。
受访人 : 肖培 根
访谈人 : 汤 国星 访谈 时间 : 2 0 1 5年 l 1月 9日上午
协和考研复试班-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药学专硕考研复试经验分享
协和考研复试班-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药学专硕考研复试经验分享中国医学科学院(下称院)成立于1956年,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医学科学学术中心和综合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
北京协和医学院(下称校)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于1917年创办,是我国最早设有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本科教育的重点医学院校。
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历届领导人对院校的发展十分关心支持。
江泽民主席1997年亲笔为院校题写了“严谨、博精、创新、奉献”的院校训;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对院校发展寄予了深切关注和殷切期望,温家宝总理指出:“协和具有办学的有利条件和优良的教学传统,应该办好,也一定能够办好,办出协和的特色,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药生所)创建于1958年,原名抗菌素研究所,是我国抗感染药物研发与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单位,也是国家创新药物研发的主要单位之一。
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生物与生物技术药物,自第一支青霉素诞生以来,迄今已完成了临床各大类几十种抗生素的研发,占国产抗生素50%以上。
为我国抗生素的研发、人才培养及产业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在国家感染性疾病控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药生所现有职工312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17人,研究生导师71人,在读研究生165人。
60年来,已汇聚和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和优青获得者、国家和部委突贡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国家级人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协和学者等。
研究所的重点领域与特色专业是微生物药物、生物技术药物及抗感染药物发现研究与开发,抗感染研究团队分别于2006年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2009年获得“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2016年获得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简介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8月。
总所设在北京,位于中关村科技园区,占地1000亩;下设云南、海南、广西、新疆分所。
是世界上五大药用植物专业研究机构之一,也是国内顶尖的从事中药研究专业机构。
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对我国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
在国家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项目中,承担着中草药种质资源保存、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的制定与实施、中药材标准对照品的研究、中药资源普查、中药新药研制等重大科研任务。
研究所现有职工681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正副研究员151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和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
在青年科研骨干中74%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课题负责人中45岁以下科研骨干占83%。
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50余人,在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55余人。
拥有药用植物亲缘学创始人、“中草药的活字典”肖培根院士,天麻之父徐锦堂教授,西洋参之王刘铁成教授、砂仁阿普(砂仁公公)周庆年教授和肉豆蔻专家陈伟平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以及一大批高水平的中药科研人才和一枝朝气蓬勃的青年科研骨干队伍。
在药用植物研究所发展的20余年里,该所几代研究人员为人类的健康,不断地在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领域进行着不懈的探索,秉承着这样的一个研究方向,使药用植物研究所科研水平
不断提高,科研能力不断增强。
在国际药用植物研究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广泛的影响。
在近年的改革与发展中,新一代药植所人承前启后、开拓创新,各项科学研究工作快速发展。
除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保护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外,药用植物栽培研究、天然药物化学研究、药理毒理研究,生物技术研究等领域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究课题600余项,截止2009年,共发表论文3300余篇,与天津药物研究院联合主办了中国中药专业首份英文期刊《Chinese Herbal Medicines》,主持编写《中药志》、《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学》、《中国药用真菌学》等专著100余部(卷),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成果奖80余项,培养硕、博士研究生378余人。
并建立了一批国际、国家级中药研发基地:
●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研究合作中心(1986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1996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保护”和“中药资源化学”三级实验室(2001);
●国家中药标准品中心(2001年);
●北京市生药学重点学科(2002年);
●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2006年);
●国家教育部“中药资源工程中心”(2006年);
●国家教育部“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2006
年);
●“国家天然产物标准品库”获批建设(200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保护重点研究室”已获批准(2008);
●国家中医药管理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2008);
●国家工程实验室“濒危药材繁育国家工程实验室”启动建设(2009);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天然药物、健康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实验室”(2009);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研发实验室服务基地”(2009);
●承担了国家级技术平台工作: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技术平台(2002年);
○中药材病虫害防治技术平台(2003年);
○中药材农残检测技术平台(2003年);
○药理毒理技术平台(2005年);
○中药种子标准技术平台(2005年)等。
与此同时,药用植物研究所还承担了大量国际、国内重大项目。
包括: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药用真菌猪苓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研究”(2009年);
●国家财政部专项项目“国家天然产物标准品库”的建设(2008);
●国家海洋“863”专项项目“中国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资源利用技术”(2008);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道地药材生态适宜性分析技术研究及生产区划”(2006年);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生物技术与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研究”(2006年);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种子贮存、栽培生产、商品流通等环节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2006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专项“西部濒危生物资源—川贝母野生抚育产业化示范工程”(2005年);
●美国NIH基金项目“Center for Chinese Herbal Therapy(CHT) for Asthma” Project3: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otanicals(PI)(2005年);
(2005年);
●国家财政部科研专项“国家中药材种质资源建设”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重要药用植物类群亲缘学研究”(2004年);
●国家863计划项目“愈风宁心缓释片”的研制开发(2004年);
●国家863计划项目“二类中药新药天麻核苷和《西明婷片》的研究”(2004年);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中药资源学研究”(2003年);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专项“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描述和规范
制定与示范”(2003年);
●国家“十五”攻关项目“中药材病虫害防治研究”(2003年);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种中药材种子质量标准和检验规程的研究与制定”(2002年);
●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项目“中草药种质资源的保存”(2001年)。
药用植物研究所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国内外博士后合作研究工作,加入欧盟委员会FP7框架计划和科技部对欧专项合作计划,增加了在读研究生的国际交流机会。
先后有30名研究人员到美国、英国、韩国、香港等地培训、学习或合作研究;96名研究人员派往国(海)外参加学术交流或国际会议。
接收英国、日本、韩国、印度、尼泊尔等研究人员进修、培训12人。
作为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研究合作中心,接待交流与互访团300余批,参观、学术交流1000余人;与英国、波兰、日本、法国、秘鲁等50余个国家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2009年圆满承办了“中-欧传统药科技合作会议”及“2009传统医药国际科技大会暨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