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费用做假账案例

合集下载

会计假账案例

会计假账案例

中国上市公司是如何做假账的---终于看懂了,冀老师讲的就在第一条出现了来源:孙瀚麟belongs的日志中国上市公司的假账丑闻可谓前仆后继,连绵不绝。

从操纵利润到伪造销售单据,从关联交易到大股东占用资金,从虚报固定资产投资到少提折旧,西方资本市场常见的假账手段几乎全部被“移植”,还产生了不少“有中国特色”的假账技巧。

遗憾的是,中国媒体对上市公司假账的报道大部分还停留在表面层次,很少从技术层面揭穿上市公司造假的具体手段。

作为普通投资者,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识破某些不法企业的假账阴谋?其实,只要具备简单的会计知识和投资经验,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分析,许多假账手段都可以被识破,至少可以引起投资者的警惕。

我们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既要有各年度的纵向对比,又要有同类公司的横向对比,只有在对比中我们才能发现疑问和漏洞。

现在网络很发达,上市公司历年的年度报表、季度报表很容易就能找到,麻烦的是如何确定“同类公司”。

“同类公司”除了必须与我们分析的公司有相同的主营业务之外,资产规模、股本结构、历史背景也是越相似越好;对比越多,识破假账的概率就越大。

一、最大的假账来源:“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每一家现代工业企业都会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主要是指货款,而其他应收款是指其他往来款项,这是做假账最方便快捷的途径。

为了抬高当年利润,上市公司可以与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进行赊账交易(所谓关联企业是指与上市公司有股权关系的企业,如母公司、子公司等;关系企业是指虽然没有股权关系,但关系非常亲密的企业)。

顾名思义,既然是赊账交易,就绝不会产生现金流,它只会影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决不会体现在现金流量表上。

因此,当我们看到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出现大量“应收账款”,损益表上出现巨额利润增加,但现金流量表却没有出现大量现金净流入时,就应该开始警觉:这家公司是不是在利用赊账交易操纵利润?赊账交易的生命周期不会很长,一般工业企业回收货款的周期都在一年以下,时间太长的账款会被列入坏账行列,影响公司利润,因此上市公司一般都会在下一个年度把赊账交易解决掉。

会计造假案例

会计造假案例
2002年7月21申请破产保护前,世界通信是一个业务范围覆盖65个国家,拥有85000名员工、1000多亿美元资产、350多亿美元营业收入,为2000多万个人客户和数万家公司客户提供语音话务、数据传输和因特网服务的超大型跨国公司。
首先发现世界通信财务舞弊的是内部审计部的副总经理辛西亚·库伯(Cynthia Cooper),2002年末被评为《时代》杂志一年一度的新闻人物(此外,还有安然公司的雪伦·沃特金斯(Sherron Watkins)和联邦调查局的柯琳·罗莉(Coleen Rowley))
如何计提无形资产特别是商誉的减值准备,是财务会计面临的一大难题。2002年上半年,世通聘请安永(Ernst&Young)根据142号准则的要求对商誉进行评估,拟在第二季度确认一次性商誉减值损失150~200亿美元,估值差异幅度高达50亿美元。会计造假丑闻曝光后,世通聘请美国评估公司(American Appraisal)对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进行全面评估,得出的结论是:账面价值超过500亿美元的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已一文不值,拟在查清所有会计造假问题后,全额计提减值准备。两个著名的评估机构,在同一个会计年度内对世通商誉所做的价值评估,形成如此之大的反差,确实令人瞠目。
根据SEC以及美国总检查长办公室向法院递交的起诉书,世界通信会计造假的动机是为了迎合华尔街财务分析师的盈利预测。世通的财务舞弊手法大致有以下五种类型。
世通的财务舞弊手法大致有以下五种类型:
1、滥用准备金,冲销线路成本
滥用准备金科目,利用以前年度计提的各种准备(如递延税款、坏账准备、预提费用)冲销线路成本,以夸大对外报告的利润,是世通的第一类财务舞弊手法。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和司法部已经查实的这类造假金额就高达16.35亿美元。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证券监管机构在接到来自东芝内部的举报后,从今年2月开始暗中调查该公司会计违规问题。日本证券监管机构认定,东芝未能实时计入亏损,涉嫌违反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受到强大外界压力的东芝公司不得不聘请由专业律师和会计师组成的第三方团队,对该公司进行独立审计。

如何做假账!绝对经典,而且案例多。

如何做假账!绝对经典,而且案例多。

记得刚进财大,就传得很厉害了,“十个做作账的,有九个是上财的。

”我其实也一直很疑惑的,这个假账具体是如何作的,要把三张报表都葛平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哪怕作的是真帐有时候也横竖压不平。

说的也许好听,其他应收款调一调,具体操作起来也许会问题百出,这个对我来说一直都是未知区域,一直都是很想知道的。

放假几天闲来无事,刚看了篇别人分享的日志,教人如何作假账。

无非是说了些应收款,资本化,准备金折旧什么的,具体的细节一点没讲。

、罢了,虽然我不会作假账,但是我还是会看假账的,一般的话,大多数的假账都能看出来。

我也碰到过很多公司的账做得很二的,一看就能看出来的,比如明明收入增加了那么多,缴纳的税务却少了很多,像这种假账很多的,而且很粗糙,我也不知道这种账是怎么过审计的,至少应该出个保留意见。

这里分享下我对假账的一些经验,也许看上去不是很专业,但是还算实用。

在说假账手法的时候,也带了点案例,不过由于自从2004年之后,大的作假账的案子不多了,所以案例的年代可能有点远了,不过道理是一样的。

结构大纲:一、作假账的动机二、作假账的手法三、作假账的识别方法(写累了,下次有机会再写)一、作假账的动机作假账专业点讲叫“会计欺诈”。

动机的话一般就下面几个了。

1.首次公开募股以及获取再融资资格我国A股公司IPO前要求其满足近三年连续盈利及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交易所规定是不少于5000万,而且其盈利指标对实际募集资金规模也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在IPO 环节进行利润操纵的公司数目最多,如ST麦科特、通海高科、ST红光等。

这种动机都是上个世纪的居多,现在保荐代表人的团队比以前专业多了,辅导期就开始把该剥的资产剥掉了,再一过内核小组这道光,出来的东西就算有假,绝大多数人是看不出的,2.避免业绩大幅下降及亏损出于对会计盈余的平滑处理,以及对被处以ST、PT的逃避,如桂林集琦2000年虚增收入使公司止住了明显的业绩下滑趋势;又如ST龙建(原北满特钢)1999年亏损,2000年虚增利润2590万元从而避免了其沦为ST板块。

财务舞弊事件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以瑞幸咖啡为例

财务舞弊事件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以瑞幸咖啡为例

摘要:近年来,财务舞弊事件层出不穷,财务舞弊以其隐蔽性和复杂性通常成为审计业务中一块“难啃的骨头”。

文章以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为例,从瑞幸咖啡企业内部环境与战略、外部审计存在的问题、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及跨境合作会计监管等方面,对该案例产生的原因进行具体的剖析,并借助此案例的经验和教训针对整个审计行业进行分析与展望,对于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财务舞弊:财务造假:审计监管一、前言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规模也愈加壮大,财务舞弊事件也水涨船高。

财务舞弊是对财务报表数据或相关交易情况的一种伪造和虚构,如虚增收入、关联方交易等行为都是财务审计过程中难度较大、风险较高的环节,因此,通常来讲,相对于一般的情况,财务舞弊行为是很难为审计人员所发现和察觉的,这也是讨论如何在财务舞弊事件中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的意义所在。

二、案例介绍瑞幸咖啡在创立后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令美国的多家投资者感到欣慰和满意。

但在去年1月,浑水称收到一份关于瑞幸咖啡的匿名报告,报告认为,瑞幸咖啡从2019年第三季度开始捏造财务和运营数据,虚增销售量和收入。

此外,瑞幸将广告支出夸大了超过150%,可能用于增加收入和店面利润。

随后,浑水再度发布了一份报告,称瑞幸咖啡存在财务造假和业务数据造假。

2020年4月,瑞幸咖啡自爆财务造假,涉及销售总金额约为22亿元。

这一消息发出后,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话题再次推到风口浪尖。

三、案例原因分析(一)企业内部自身控制环境对财务舞弊的影响瑞幸公司的股权结构高度集中,几大股东利益高度关联,持股期间,他们利用其在公司持有较大股份所带来的决策权、控制权进行关联方交易。

将广告费用重新流转回线下门店的日常经营活动中。

根据公司内部文件和知情人士透露,瑞幸首席执行官钱治亚绕过了瑞幸首席财务官,批准了可能存在供应商虚构问题的付款,其利用职务之便使公司的治理权凌驾于管理权之上,违背了可靠性原则。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造假是需要成本的,要多交税,要封口费,配合造假的公司要给好处费。

大家为何还拼命造假?事实上,财务造假都是目的性很强的造假,上市公司绝不会一味的把利润做高而造假。

IPO要包装,上市前三年利润要递增,否则保荐机构无法交待,后续融资会受到影响。

增发有指标,股权激励有指标,不能连续三年亏损等等。

审核者之所以没有发现企业粉饰业绩及财务造假,其根原归纳为二:一是无知(即缺乏知识),二是无能(即有知识而不为),无知之错可以补救原谅,无能之错绝不姑息。

这其中的要害是态度问题,审核者要明白自己是干什么的,干这项工作的要求标准是什么,唯有端正态度,才能谈得上杜绝上市公司财务造假。

上市公司通过财务造假可以得到巨大的利益,现列举如下:1.通过财务造假,可以让一些不符合上市标准的企业获得上市“圈钱”资格;2.通过财务造假,可以让一些获得了上市资格的公司能够以更高的发行价格来发行新股;3.通过财务造假,可以让上市公司顺利地取得再融资的资格并以更高的价格进行再“圈钱”;4.通过财务造假,可以推高上市公司股价,可以让大小非顺利高价套现,远走高飞。

因此,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力非常大,那是犹如“力比多”失调般的冲动。

另外,目前的现实环境对造假者处罚都非常轻,其造假成本之低已到难以想象的地步:比如,对于通过财务造假的上市者,法律只是对其予以罚款了事,而且罚款金额不超过募资金额的5%,这可比银行的贷款利率还低得多。

比如,对于帮助财务造假的事务所和CPA,几乎没什么处罚,事情败露后,很多时候是这些造假所主动被合并到更大一点的事务所去了,人还是那些人。

比如,对于保荐人出具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保荐书,《证券法》规定可以没收业务收入,并处以业务收入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暂停或者撤销相关业务许可。

但这样的法律规定从未得到贯彻执行。

正因为处罚如此之轻,中国股市造假盛行也就不足为怪了。

财务人员违规违纪的典型案例

财务人员违规违纪的典型案例

财务人员违规违纪的典型案例一、挪用公款案例。

1. 赌博成瘾的财务小张。

小张在一家小公司当财务。

他染上了赌博的恶习,刚开始只是小打小闹地玩线上赌博游戏,输了自己的工资后,就动起了歪脑筋。

公司的财务制度有漏洞,他负责管理公司的日常备用金,金额大概有5万。

他每次偷偷地拿个一两千去赌博,心想自己赢了就还回来。

可是赌博哪有那么容易赢的呢?越输越多,最后他挪用了将近3万的备用金,导致公司在急需用钱的时候拿不出钱来。

老板发现账上的钱对不上,一查才知道是小张搞的鬼。

2. 为了虚荣挪用公款的小李。

小李是一家中型企业的财务人员。

她特别爱慕虚荣,看着身边的朋友都背名牌包、戴名表,自己的工资又不够买这些奢侈品。

于是她就打起了公司公款的主意。

她负责公司的应收账款管理,看到有一笔10万的款项到账后,没有按照规定入账,而是把这笔钱转到了自己的私人账户。

她用这笔钱买了各种名牌服饰和包包,还到处旅游。

直到有客户来询问为什么他们的付款没有得到相应的货物或服务时,公司才开始追查,这才发现是小李挪用了公款。

二、做假账案例。

1. 拯救家族企业的老赵。

老赵在一家大企业当财务主管。

他的家族经营着一个小工厂,但是因为经营不善,濒临破产。

老赵就想利用自己在大企业的职位来救家族企业一把。

他在大企业的账目中做手脚,虚构了一些采购项目,把大企业的资金通过虚开的发票转到一些和他家族企业有关系的小公司账户上。

总共涉及金额达到了50万。

他以为自己做得天衣无缝,但是大企业的审计部门可不是吃素的。

在一次常规审计中,发现采购项目的发票有很多疑点,深入调查后,老赵的违规行为就被曝光了。

2. 帮老板偷税漏税的小王。

小王是一家小公司的财务。

老板为了少交税,就暗示小王在账面上做点文章。

小王一开始也很犹豫,但是经不住老板的威逼利诱。

他通过少记收入、多列支出的方式做假账。

把公司一些实际上已经收到的现金收入不记录在账上,同时伪造一些根本不存在的费用发票。

这样公司表面上看起来利润就减少了很多,交的税也少了。

做假账法律责任案例分析(3篇)

做假账法律责任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数量日益增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然而,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一些企业为了逃避税收、粉饰业绩、掩盖经营风险等目的,不惜采取做假账等违法行为。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做假账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其法律责任。

二、案例介绍某市一家名为“XX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在2018年至2020年期间,为了虚增利润、逃避税收,公司负责人指使财务人员采取以下手段做假账:1. 将公司实际销售的产品成本列为一项“待摊费用”,分摊至多个会计期间,以达到降低当期利润的目的。

2. 将公司实际发生的费用,如差旅费、招待费等,通过虚开发票、伪造报销单据等手段,列入“其他应付款”科目,从而达到隐藏费用、虚增利润的目的。

3. 将公司实际收到的货款,通过虚开发票、伪造银行对账单等手段,列入“预收账款”科目,从而达到虚增收入、粉饰业绩的目的。

经审计发现,XX科技有限公司做假账的金额高达数百万元,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三、法律责任分析1.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篡改等手段,非法占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财物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在本案中,XX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指使财务人员做假账,非法占有公司财产,其行为已构成“侵占罪”。

根据其侵占金额,法院可对其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2. 行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对单位并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一)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的;(二)私设会计账簿的;(三)未按照规定填制、取得原始凭证或者填制、取得的原始凭证不符合规定的;(四)以未经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登记会计账簿或者登记会计账簿不符合规定的;(五)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的;(六)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依据不一致的;(七)未按照规定使用会计记录文字或者记账本位币的;(八)未按照规定保管会计资料,致使会计资料毁损、灭失的;(九)未按照规定建立并实施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或者拒绝依法实施的监督的;(十)任用会计人员不符合本法规定的。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例分析

科龙事件根据科龙公布的年报显示,2000 年科龙全年巨亏达8.3 亿元,2001 年更是达到14.76 亿元,转眼到了2002 年居然实现净利1亿元。

如此巨大的反差之下,隐藏的是并不少见的利润大清洗的财务手段,即2002 年的扭亏的巨大“贡献”来自于2001 年的巨亏。

科龙2001 年费用总额21 亿元之巨,2002 年仅为9 亿元,扭亏之术可见一斑。

当然,如此扭亏为盈是建立在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比例的大幅变化与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的变化。

2006年7月16日,中国证监会对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及其责任人的证券违法违规行为做出行政处罚与市场永久性禁入决定。

这是新的《证券市场禁入规定》自2006年7月10日施行以来,证监会做出的第一个市场禁入处罚。

本文拟通过分析科龙电器违法违规行为中的会计审计问题,讨论其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一)科龙财务舞弊手法分析事实证明,顾雏军收购科龙后,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无明显改善,净利润的大起大落属于人为调控,扭亏神话原来靠的是做假账。

1.利用会计政策,调节减值准备,实现“扭亏”科龙舞弊手法之一:虚构主营业务收入、少计坏账准备、少计诉讼赔偿金等编造虚假财务报告。

经查,在2002年至2004年的3年间,科龙共在其年报中虚增利润3.87亿元(其中,2002年虚增利润1.1996亿元,2003年虚增利润1.1847亿元,2004年虚增利润1.4875亿元)。

仔细分析,科龙2001中报实现收入27.9亿元,净利1975万元,可是到了年报,则实现收入47.2亿元,净亏15.56亿元。

科龙2001年下半年出现近16亿元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计提减值准备6.35亿元。

2001年的科龙年报被审计师出具了拒绝表示意见。

到了2002年,科龙转回各项减值准备,对当年利润的影响是3.5亿元。

可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其巨额资产减值计提及转回都是“公允”的?如果2001年没有计提各项减值准备和广告费用,科龙电器2002年的扭亏为盈将不可能;如果没有2001年的计提和2002年的转回,科龙电器在2003年也不会盈利。

会计舞弊案例分析

会计舞弊案例分析

会计舞弊案例分析近年来,会计舞弊事件时有发生,在社会上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下面就选取蓝田股份及东方电子等会计舞弊事件做具体的描述。

一蓝田股份公司会计舞弊案分析(一) 蓝田股份公司会计舞弊案概述1 蓝田股份简介蓝田股份股票(600709)1996年发行上市,后改名为生态农业,以销售农副水产品和饮料为主营业务。

一直以来以“老牌绩优股”的形象出现在证劵市场。

公司总资产规模五年间增长了近十倍,上市后资产收益率始终位于上市公司的最前列,也曾以股本扩张了360%的骄人成绩,创造了中国股市的神话。

然而,在2002年1月12日,该公司管理人员却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被拘传。

2 蓝田股份优秀业绩引发疑问(1)应收账款比例低得令人难以置信。

在其公司2000年及2001年中期的应收账款均不足其上亿元销售的0.5%,这使人怀疑其巨额销售收入的真实性。

因为无论是其水产品还是饮料的销售都不可能是直接与每一个消费者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自然经济状态下完成的。

(2)产品毛利率与同行相比高得异常。

2001年年报以及2001年中报显示,蓝田股份水产品的毛利率约为32%,饮料的毛利率达46%左右,与同一行业相比毛利率高出很多。

而一般情况下,这种产品结构的企业,除非是基于产品市场被绝对垄断,产品价格由公司完全控制或产品具有超常低成本优势的情况才会有如此高的毛利率。

(3)融资行为与现金流量表现不符。

2001年中报显示,蓝田股份增大了对银行的资金的依赖程度,流动资金借款增加了1.93亿元,这与其良好的现金流表现不太符合。

(4)巨额广告费用在报表中找不到支出。

公司2000年销售收入达到了5亿多元,而其中仅有3590万元是通过销售网点销售,而在中央电视台投放的巨额广告费用在报表中找不到支出,使其存在虚增股份公司利润的嫌疑。

(5)职工每月收入仅100多元,如此廉价的收入水平,对于历年业绩如此优异的蓝田股份而言,是不合理的。

(二) 蓝田股份产生会计舞弊的原因分析主要原因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

13 会计信息失真案例分析

13 会计信息失真案例分析

会计信息失真案例分析背景材料某市合力集团于2002年7月1日由运输总公司、客运公司、装卸运输公司等7家运输企业共同出资组建,实收资本5000万元。

公司经营范围:普通货运、货物专用运输、物流服务;整车大修、二级维护;营运机车驾驶员培训、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出租车客运;汽车销售、机电产品及汽车配件销售等。

集团公司下设专运分公司、货运分公司、出租车分公司、物业服务分公司、驾驶员培训学校5个分公司和汽车销售1个子公司,6家公司均实行财务独立核算,但未开设独立银行账户,资金结算均通过集团公司内部银行核算,分公司营业等税费均计提上缴集团公司汇缴。

2008年6月,财政部门派出检查组对某合力集团及下属子公司2007年信息质量进行了检查。

检查发现,该公司随意改变会计核算原则,隐瞒利润,虚增实收资本等问题,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违纪事实一、违纪事实(一)违反企业会计制度成本核算原则,虚列成本费用,少计以前年度利润191万元,少计当年利润73万元。

(二)违反企业会计制度收入核算原则,收入挂账,未结转损益核算,少计以前年度利润168万元,少计本年利润77万元。

(三)为组建运输集团公司,满足运输企业资质要求,虚拟股东入股资产6465万元,实际股东投入资产过户等手续不完备,注册资本不实。

(四)隐瞒利润,偷逃所得税140万元。

二、违纪手段(一)2007年及以前年度采取虚列费用、多列费用或多提财务费用挂“预提费用”和往来科目,少计以前年度利润191万元,少计当年利润73万元。

(二)采取收入挂其他应付款等手段,少计以前年度利润168万元,少计本年利润77万元。

(三)采取虚列“长期投资”1003万元,未过户增加资产5462万元等手段,虚增实收资本6465万元。

(四)隐瞒利润561万元,偷逃所得税140万元。

三、违纪特点(一)造假时间长。

由于该企业属于老国有企业,监督部门碍于企业包袱重,困难较大,长时间缺乏监管,企业违纪违规的时间跨度比较长。

做假账的案例

做假账的案例

做假账的案例背景信息:虚构公司名称:A公司虚构时间段:2019年至2020年案例描述:A公司是一家以销售家庭电器为主的小型公司。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A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逐渐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

为了维持公司的运营,A公司决定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做假账来掩盖公司的财务困境。

1. 销货收入虚构:为了提高销售额,A公司虚构了一批销售订单,并将这些订单视为实际销售。

这样一来,公司的销售额被夸大,达到了隐藏财务问题的目的。

2. 虚构多个供应商:A公司采取了虚构的供应商的方式。

通过虚构多个供应商,A公司将实际采购的成本夸大,并将其作为经营费用进行记账。

这样一来,公司的成本被抬高,造成账面损失,达到了虚增公司负债的目的。

3. 虚增固定资产:为了提高公司价值,A公司通过虚构购买了一批固定资产。

实际上,这些资产并未真实购买,只是用来夸大公司的资产规模。

虚增固定资产的目的是让公司的财务状况看起来更加稳健。

4. 隐藏现金流问题:由于A公司资金短缺,经常存在现金流问题。

为了掩饰这一问题,A公司通过转移资金、虚构收入和支出的方式,制造虚假的现金流。

虚构收入来补充现金流,并将实际支出的款项转移至其他账目进行账务调整,使得现金流状况看起来正常。

以上是一个假设性的案例,旨在说明做假账的可能性与手段。

请注意,这个案例纯属虚构,并没有涉及任何真实的信息和人物。

做假账是一种违法行为,严重违背商业道德和财务伦理,且一旦被发现将面临法律和道德责任的追究。

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恪守诚实和诚信原则,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造假行为。

瑞幸咖啡财务案例分析

瑞幸咖啡财务案例分析

瑞幸咖啡财务案例分析“国货之光”瑞幸咖啡的热点已经过去几天了,但作为投资者不能仅仅是看热闹的心态,还是要从事件中去学习总结,提高自己的能力,避免栽倒瑞幸咖啡这样的坑里。

对于投入的真金白银,还是要认真一点,如果有浑水公司的打假能力,还怕掉到坑里么?本文首先介绍浑水是如何找出瑞幸咖啡的问题的,其次介绍财务造假的特征,最后谈谈我从财报中发现的瑞幸咖啡的一些问题。

一、浑水识别瑞幸咖啡作假的方法论简单来说,就是分析收入和成本。

将收入拆分为单价和销量,浑水通过调查发现瑞幸产品售价和销售数量都被明显夸大。

成本方面,夸大了费用,并且将夸大的费用回收用于虚构收入。

确凿证据1:单个门店的每日销售商品数量在2019 年Q3 和Q4 分别至少被夸大了69%和88%,支撑证据为11260 小时的门店流量视频。

浑水调动了92 名全职和1418 名兼职人员进行实地监控,记录了981 个工作日的门店流量,覆盖了100%的营业时间。

门店选择基于城市和位置类型分布,与瑞幸所有直营店的组合相一致。

确凿证据2:瑞幸的“单笔订单商品数”已从2019 年第二季度的1.38 降至2019 年第四季度的1.14。

确凿证据3:浑水收集了25843 张顾客收据,发现瑞幸夸大了其每件商品的净售价至少1.23 元人民币或12.3%,以人为地维持商业模式。

真实情况下,门店层面的亏损高达24.7%-28%。

排除免费产品,实际的销售价格是上市价格的46%,而不是管理层声称的55%。

确凿证据4 :第三方媒体追踪显示,瑞幸夸大了其在2019 年第三季度的广告费用150%以上,特别是在分众传媒上的支出。

瑞幸有可能将其夸大的广告费用回收回去,以增加收入和门店层级的利润。

确凿证据5 :25843 个顾客收据及其报告的增值税数字显示,瑞幸在2019 年第三季度来自“其他产品”的收入贡献仅为6%左右,相当于近400%的膨胀率。

危险信号1 :瑞幸的管理者已经通过股票质押兑现了其持有的49%的股票(或流通股总数的24%),令投资者面临追缴保证金导致股价暴跌的风险。

做假账的法律责任_案例(3篇)

做假账的法律责任_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做假账,即会计人员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故意隐瞒、虚构、篡改财务数据,以误导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

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分析做假账的法律责任。

二、案例背景甲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保持良好的业绩。

然而,从2010年开始,公司为了满足股东利益,开始做假账,虚增利润。

三、案例分析1. 做假账的行为甲公司为了虚增利润,采取了以下手段:(1)虚构销售收入: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开具虚假发票等方式,虚增销售收入。

(2)隐瞒费用支出:公司对一些实际发生的费用进行隐瞒,以达到降低费用支出的目的。

(3)虚构资产:公司虚构资产,如虚构应收账款、存货等,以达到虚增资产的目的。

2. 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一条的规定,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在本案中,甲公司通过做假账,虚增利润,属于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行为。

根据法律规定,甲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员应承担以下法律责任:(1)刑事责任:甲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员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根据虚增利润的数额和情节,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2)民事责任:甲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员可能被追究民事责任,如赔偿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损失。

(3)行政处罚:甲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员可能被处以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

四、案例启示1.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企业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得做假账,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

2. 加强内部控制: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做假账的行为。

3. 强化职业道德:会计人员应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自觉抵制做假账的行为。

美国会计造假案例分析及启示

美国会计造假案例分析及启示

美国会计造假案例分析及启示2001年是美国多灾多难的一年。

“9·11”事件发生并震惊世界后不久,曾是美国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年营业收入达近千亿美元,股票市值最高时700多亿美元,在《财富》杂志全球五百家大公司中排名第七的安然公司,在事先几乎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宣布破产,以资产总额498亿美元创下了美国历史上最大宗的公司破产案记录,再一次引起了世界的注意。

此后,假账丑闻便一发不可收拾,世界通讯、施乐、美林、默克、奎斯特等巨型公司相继曝出会计造假的消息,形成了多米诺效应。

一时间,会计造假成为中外关注的焦点。

这些造假案例的共同特点是,利用会计隐瞒对本公司不利的信息,发布的是对本公司有利却是虚假的信息,公司及其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因此而得以维持。

但纸终究包不住火,人们利用公司发布的虚假信息,捕捉到了公司经营活动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揭露,这些公司也立即因此而陷入困境。

分析家认为美国大公司敢于铤而走险的原因是利益驱动。

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长期的增长期。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经济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金,也推动着美国大公司头脑发热,盲目扩张。

但是随着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碎,美国经济进入了低迷。

为了维持股价,防止利益流失,他们只能不惜以信用做代价,大做假账。

“安然事件”案例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安然公司成立于1985年,早期主要从事天然气、石油传输等传统业务。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安然公司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金融创新,其复杂而又高超的技巧使安然公司得到了金融创新巨擘的美称,并且成为美国MBA教材中案例而倍加赞赏。

安然公司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成功地通过会计造假来维持公司不正当的利益。

以下一组数据(单位:百万美元)可以证明(详见2002年第5期《证券市场导报》):2000年1999年1998年非衍生金融工具收入935573477427215非衍生金融工具成本(94517)(34761)(26381)非衍生金融工具毛利(960)13834衍生金融工具利得(或损失)723253384045其他费用(4319)(4549)(3501)营业利润19538021378净利润979893703数据表明,虽然安然公司的非衍生金融工具的收入有成倍的增长,利润却直线下降,到2001年已出现了亏损。

中国上市公司收入舞弊案例

中国上市公司收入舞弊案例

中国上市公司九大收入陷阱案例分析 2005年11月07日10:56 新浪财经申草作者按:两年前,黄世忠教授写下了一篇经典之作:《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策》,发表在《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年第1-3期,黄老师以案例剖析方式揭示出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包括寅吃卯粮,透支未来收入、以丰补歉,储备当期收入、鱼目混珠,伪装收入性质、张冠李戴,歪曲分部收入、借鸡生蛋,夸大收入规模、瞒天过海,虚构经营收入、里应外合,相互抬高收入、六亲不认,隐瞒关联收入、随心所欲,篡改收入分配。

此文基本涵盖了收入操纵所有伎俩,可惜文中案例均为美国上市公司,下面以中国上市公司案例分析黄教授概括出来的九大收入操纵陷阱,供诸位评判。

陷阱一:寅吃卯粮,透支未来收入【案例一】科龙电器 (000921)今日发布未审计的半年报称:关于2004 年本公司人民币5.76 亿元的货物销售事项的跟踪前任审计师在其2004 年度审计报告的审计意见中提出本公司对两家国内客户销售人民币5.76 亿元的货物,但未能从客户取得直接的回函确认,而且截至2004 年12 月31 日该笔货款尚未收回。

本公司董事会与管理当局对此事作了积极的跟踪,该事项的跟踪处理情况如下:经查证,前任审计意见中所提及的人民币5.76 亿元的销售,是依据本公司2004 年向两家客户实际开销售发票金额人民币2.03 亿元,加上本公司2004 年底向两家客户已出库未开票货物补记收入人民币4.27 亿元,再减去本公司2004 年对两家客户确认的退货人民币0.54 亿元后计算得来的。

而实际上本公司2004 年向两家客户实际开销售发票金额人民币2.03 亿元中有人民币1.21 亿元属于本公司对2003 年度的已出库未开票货物补开发票,该笔销售本公司在2003 年已经确认了销售收入,所以当中只有人民币0.82 亿元包含在本公司2004 年度的收入中,本公司2004 年度实际上向该两家客户销售了人民币4.27 亿元加上人民币0.82 亿元总共人民币5.09 亿元的货物,其中已经收到货款的销售为人民币0.78 亿元,另外人民币4.31 亿元的货物由于该两家客户到期未能付款,在本公司要求下已将货物陆续退回本公司,该批退回的货物大部分已经在2005 年上半年销售给其他客户。

会计差错与会计造假辨析——以康美药业为例

会计差错与会计造假辨析——以康美药业为例

会计差错与会计造假辨析——以康美药业为例基金项目:本文系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基金项目“会计差错研究”(项目编号:C112019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会计差错与会计造假的关系2019年4月29日,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600518,以下简称康美药业)发布会计差错更正公告,多计货币资金299.44亿元货币资金、营业收入88.98亿元和净利润19.51亿元等,引起证券市场“炸雷”。

而康美药业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兼总经理马兴田,在面对公众质疑回应说“财务差错和财务造假是两件事”,更是引起市场哗然。

不同视角,分类和称谓不同。

从会计核算角度看,有会计差错、会计造假、财务舞弊等概念区分。

从审计监督立场看,会计差错就是错报,会计造假即是编制虚假报告导致的错报,财务舞弊就是侵占资产导致的错报;其中,舞弊包括编制虚假报告和侵占资产两大类。

而从证券监管视角看,重大会计差错和会计造假行为均构成虚假陈述,具体如表1所示。

另外,财务舞弊行为,一般指通过贪污、盗窃、挪用、拿回扣等非法途径侵占资产的行为,直接损害企业利益满足个人私欲,更多属于企业内部控制范畴,不属于本文研究范围,故下文主要区分会计差错与会计造假。

表1 差错、造假、舞弊在不同立场下的区别序号会计核算审计监督证券监管1会计差错错报虚假陈述2会计造假舞弊编制虚假报告导致的错报虚假陈述3财务舞弊侵占资产导致的错报—会计差错与会计造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内涵不同,会计差错是由于计算或账户分类错误,采用了不允许的会计政策,自己对事实的疏忽或曲解,以及财务舞弊、会计造假所造成的,是表象。

会计造假是单位领导和财会人员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准则、制度,做假账和编制虚假报表的一种行为,是会计差错的本质之一。

(2)动因不同,会计差错,是无意或有意行为,而会计造假肯定是故意行为。

(3)特性不同,无意的会计差错,尤其是不重要的会计差错行为,其社会危害性较低,但会计造假行为由于其具有隐蔽性、违法性,其社会危害性较高。

上市公司会计诚信问题探析—以康美药业为例

上市公司会计诚信问题探析—以康美药业为例

摘要众所周知,企业会计诚信问题仍然是会计界的一大难题,但是企业的发展也是离不开会计诚信的建设的,特别是在上市公司中,会计诚信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企业会计诚信问题的研讨就显得尤为紧急。

本文是在康美药业会计诚信现状的根源上,对该企业会计诚信缺失的相干内容进行阐明,找出康美药业会计诚信缺失的问题,并针对这些现存的会计诚信问题,提出对应且有利的解决措施,并能起到对现有企业的会计诚信问题一定的警示作用。

本文的最终出发点,是用康美药业的诚信缺失案例,来侧面反映出当今国内一些上市公司的会计诚信还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作出一定的思考,最终的目的是能帮助减少企业会计诚信缺失问题的发生,为会计界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点力量。

关键词:康美药业会计造假诚信缺失职业道德AbstractAs we all know, the problem of corporate accounting integrity is still a major problem in the accounting world, but the development of an enterprise is also inseparable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accounting integrity. Especially in listed companies, accounting integrity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and important content. Therefore, The discussion of corporate accounting integrity issues is particularly urgen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roots of the status of Kangmei Pharmaceutical's accounting integrity. It clarifies the relevant contents of the lack of accounting integrity of the enterprise, finds out the problems of Kangmei Pharmaceutical's lack of accounting integrity,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and favorable solutions to these existing accounting integrity issues Solution measures, and can play a certain role in the warning of existing enterprises' accounting integrity problems. The final starting point of this article is to use the case of Kangmei Pharmaceutical's lack of integrity to reflect the problems that still exist in the accounting integrity of some listed companies in the country, and to make some reflections on these issues. The ultimate purpose is to help reduce corporate accounting. The occurrence of the problem of lack of integrity provides a little force for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Keywords: Kangmei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ccounting fraud Lack ofcredibility professional ethics目录一、引言 (1)二、康美药业的财务造假案 (1)(一)康美药业公司概况 (1)(二)康美药业的财务造假事件回顾 (2)三、康美药业会计诚信的现状 (3)(一)康美药业的会计造假手段 (3)(二)康美药业的财务现状与同行业的对比分析 (6)(三)康美药业会计诚信缺失的危害 (8)四、康美药业会计诚信存在的问题 (9)(一)会计本身的特性和漏洞 (9)(二)利益的诱惑重 (10)(三)不完善的会计法律规范和审计监督体系 (10)(四)会计人员缺乏敬业精神 (11)五、会计诚信缺失问题的解决对策 (12)(一)完善会计制度,减少漏洞空间 (12)(二)健全会计法律法规制度 (13)(三)确立好企业内部控制活动 (13)(四)强化职业道德的素质教育 (14)六、总结 (16)参考文献 (16)致谢 (17)上市公司会计诚信问题探析---以康美药业为例一、引言在现时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布局下,上市公司会计诚信的缺失、会计作弊的案例日益增多。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PPT课件

财务造假案例分析PPT课件
? 另一种则是在违法前提下进行的杜撰经营活动和经 营业绩行为。
? 4.传递
? 财务造假的传递方为直接从事编制财务报表的会计人 员和进行报表鉴证的注册会计师、宣传的媒体、股评 家等。
? 除了通过财务欺诈进行贪污等犯罪行为外,造假不是 他们的主观愿望。对于他们而言,按照国家制度的规 定从业是他们最简单的工作,他们参与造假传递大多 是迫于竞争环境和生存压力。因为在造假泛滥成灾的 大环境下,他们不造假就会失业。但这种造假传递行 为的实现,仍然取决于传递者对其预期收益和预期成 本的权衡。
? 民营企业造假的根本动机源于逃税,通过各种手段把 收入隐藏下来,就是为股东“创造价值”。
? 3. 手法
? 不同经济人在不同条件下使用不同手法进行财务造 假。其常用手段有两种:
? 一种是在合法前提下进行的利润调控行为,如利用 会计政策、关联交易、资产重组等手段虚增或虚减 利润,使提供的会计信息与经济活动实际情况相背 离;
(二)造假舞弊词语释义 (注)
? 1.造假:制造赝品或假象。 ? 造:制作,制造,创造; ? 假: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与真相对。 ? 2.舞弊:做违法乱纪的事 ,使用欺骗的手段。 ? 舞:按一定的节奏转动身体表演各种姿势; ? 弊:欺蒙人的坏事。
? 3.假账:弄虚作假的账目 ? 4.操纵:控制,支配 ? 5.陷阱: ? ①用来捕捉野兽或敌人而挖的地坑,上面浮盖伪装
? 2.动机
? 如上市公司造假动机源于:一是不断向资本市场“圈 钱”,这是其造假的根本动机;二是提高公司股票市 场价格并从中谋利;三是扭亏为盈,去掉“ ST”帽子。
? 如非上市国有企业造假动机有:向银行贷款时,就夸 大资产和净资产的量,掩饰不良资产;向税务局申报 纳税时,就蓄意隐瞒利润;向主管部门上报经营业绩 时,就竭力虚增利润;企业改制时,就努力把净资产 变为负数;同时还要把那些“回扣”、“小金库”在 账面上“摆平”。

科龙财务造假案例分析(ppt版)

科龙财务造假案例分析(ppt版)

第十一页,共三十一页。
利用会计政策(zhèngcè),调节减值准备,实现〞扭亏 〞
科龙2001年下半年出现近16亿元巨额亏损的主要(zhǔyào)原因之一是计提减值准备 6.35亿元。 到了2002年,科龙转回各项减值准备(zhǔnbèi),对当年利润的影响是3.5亿元。
第十二页,共三十一页。
第十三页,共三十一页。

行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本年金额
会企 02表 单位: 元
上年金额
第十五页,共三十一页。
资产减值 损失 影 (sǔnshī) 响利润表
经查,在2002年至2004年的3年间(niánjiān),科龙共在其年报中虚增利润3.87亿 元(其中,2002年虚增利润1.1996亿元,2003年虚增利润1.1847亿元,2004年虚增利润 1.4875亿元)。
第十九页,共三十一页。
应收账款(zhànɡ kuǎn)计提坏账的会计政策可选择性太强。企业会计制 度规定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且提取比例也由企 业自行估计,这给企业调节利润留下巨大的操作空间。
企业如认为应收款项收不回来全额提取坏账(huài zhànɡ)准备也未违反会计 制度。对于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数额巨大的企业,坏账(huài zhànɡ)准备 金一个百分点的变化都可能造成净利润的急剧变化。
其中(qízhōng)2002年虚增利润中,有0.5亿的坏账准备转回
第十六页,共三十一页。
如果2001年没有计提各项减值准备(包括坏账准备),科龙 电器2002年的扭亏为盈(niǔ kuī wéi yínɡ)将不可能。
如果没有2001年的计提和2002年的转回(zhuǎn huí),科龙电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本费用做假账案例我们这里所谈的产品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制造产品而耗费的成本,也称为产品制造成本或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主要包括三项内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费用主要是指期间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一、基本建设领用材料,计入产品生产成本有些企业将不属于产品成本的费用支出列入直接材料费等成本项目。

如企业为调节基建工程成本和产品生产成本,通过人为多计或少计辅助生产费用的错误做法,达其目的。

例如某生产企业将自营建造工程领用的材料,直接列入“直接材料费”作“借:生产成本,贷:原材料”的帐务处理,这样处理,把不应计入成本、费用的支出计入了成本、费用,虚减了利润,违反了成本、费用开支范围。

二、福利费用开支挤入成本项目有些企业违反成本、费用开支的范围,将应由福利费开支的费用列入成本项目,加大成本、减少利润,如某企业将福利部门人员的工资,列入成本项目“直接人工费”。

作“借:生产成本,贷:应付工资”的帐务处理。

三、福利部门接受劳务,不作转帐结算有些企业将辅助生产车间为职工医院、食堂、学校等部门提供的水、电、汽、加工修理等费用全部转嫁给基本生产车间和企业管理部门。

如果企业辅助生产车间向职工食堂提供水电,共计50万元,企业作“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50,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50”的帐务处理,按规定应在“应付福利费”帐户内列支。

这样一来,使产品成本虚增了50万元,“应付福利费”帐户则漏计50万元。

四、把对外投资的支出计入成本、费用项目中有些企业以材料物资的方式,向其他企业进行投资时,不反映在“长期投资”科目中,而把减少的材料列入成本、费用项目中。

如某机床生产厂以自己的钢材向某汽车制造厂进行投资,作“借:生产成本,贷:原材料”的帐务处理。

这样,一方面加大了产品成本,减少利润,少交所得税;另一方面也隐瞒了投资收益,再次少计利润,少交所得税。

五、修理费用,重复计入生产成本根据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固定资产的修理费采用预提的方法,计入成本费用,但有些企业为控制利润实现数额,将车间固定资产修理费用重复计入生产成本。

例如某企业每月预提3万元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计入生产成本,但企业为了压缩超额利润,又将实际支出的45万元设备修理费全部计入生产成本。

年终将预提修理费用结转下年度。

这样处理的结果,使企业生产成本虚增了36万元,利润虚减了36万元。

六、多期材料,一期分摊根据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会计核算应正确划分各月份的界限,但有些企业违反规定,将不属于本期产品成本负担的材料费用支出一次全部列入本期成本项目。

例如,某企业1999年3月购入原材料100吨,计12万元。

当月领用该原材料2.5吨,但企业却将12万元全部计入产品成本,由此造成该企业少计当月利润的后果。

七、虚计费用,调节成本有些企业为了调节产品成本和当年利润,有意将不应计入本帐户的费用计入本帐户或者将应计入本帐户的费用转移计入其他帐户。

如某企业为了压缩当年利润,于12月份以修理车间的名义,虚领材料,计入制造费用帐户,月份终了分配计入产品成本。

由此行为,造成企业本期利润虚减的结果。

八、回收物资,帐外处理有些企业将回收的废料收集起来,不去冲减当月的领料数,而作为帐外物资处理。

这样的结果使企业不仅没有如实反映产品生产中材料的实际消耗,而且也相对加大产品的直接材料费成本,少计利润,少纳税金。

例如某企业将职工交回加工后余下的边角余料,不办理交库手续,不填废料交库单,不冲减当月的领料数。

九、生产费用分配,张冠李戴有些企业为了调节当年损益,将本期发生的生产费用在盈利产品和亏损产品之间进行不合理分配,造成盈亏不实。

例如某服装厂生产男装、女装和童装,1999年10月该企业女装和童装的销售要好于男装,该企业在分配间接费用时,按规定的分配标准计算出各种产品应分配数额后,有意将应分配计入亏损产品的制造费用,加计在盈利产品中。

十、未用材料,不作退库有些企业为了调节本期损益,对车间领用原材料采用以领代耗的办法,将投入产品生产的材料全部计入产品成本,期末有剩余材料,不管下期是否需用,均不作退库处理。

如某企业基本生产车间10月份多领用原材料20多万元,期末车间未办理材料退回和“假退料”手续,财会部门也未作扣减材料费用的帐务处理。

由此,该企业造成多计费用少计利润的结果。

十一、改变分配方法,调节当年盈亏企业计入各种产品成本的目标在产品费用和本月发出的生产费用,应在各种产品的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企业应当根据产品生产的特点选择适合本企业的分配方法,但有的企业为了调节本期盈亏,往往改变已经选用的分配方法,并且在会计当期不作披露。

十二、虚估约当产量,调整本期损益有些企业利用约当产量估算的特点,采用多计(少计)在产品数量的手法,虚增(或虚减)利润,来调节当年损益,例如某制造企业年末在产品300件,在产品完工程度为60%,约当产量为180件,但在分配费用时约当产量仅为200件,相应地使完工产品少计成本,随着产品的销售,也就自然少转了产品销售成本,导致利润增加。

十三、期间费用计入生产成本,或生产成本计入期间费用有些企业为了调节当年利润,将发生的费用计入生产成本;或采用将应计入生产成本的费用计入期间费用。

例如某企业为了实现计划利润目标,12月份将应计入“管理费用”帐户的10万元无形资产摊销挤入了“制造费用”帐户,月末分配制造费用时,将上述费用全部分配计入了“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帐户,由完工产品和在产品共同负担,这样,就造成少计期间费用,虚增利润的结果。

十四、已销产品不结转成本有些企业对已销产品不作成本结转,只记收入不记成本;或者相反,对未销售产品视为销售、多转成本。

例如某企业2000年5月销售产品1万件,成本80万元,销售收入100万元,该企业财务人员在进行帐务处理时,只记收入100万元,不转成本80万元,由此造成虚增利润80万元。

十五、随意改变结转产品销售成本的方法根据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在某一个会计年度内,一般只能确定一种计价方法。

方法一经确定,不能随意变更。

如确实需要改变计价方法的,必须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

有些企业出于调节当年损益的需要,在年度中间随意改变既定的计价方法。

例如,某企业发出商品一直采用先进先出法,但在11月份时,材料市场价格上涨,该企业为了压低年末利润,遂改用后进先出法核算出库产品的实际成本,并且在年末的会计报表附注中并未披露。

十六、随意调节成本差异率有些采用计划成本核算的企业,在结转产品成本差异时,通过调高或压低成本差异率的方式,多计算或少计算结转的产品成本差异,以达到虚减或虚增利润的目的。

例如某企业为了压低利润,有意提高产品成本差异率,多转产品销售成本,以达到虚减利润的目的。

十七、不按比例结转成本根据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采用分期收款销售方式销售产品,按合同约定日期确认销售收入,在每期实现销售的同时,应按产品全部销售成本与全部销售收入的比率,计算出本期应结转的销售成本。

有些企业为了调节当年损益,在分期收款销售的产品实现收入时,人为地确定结转产品销售成本的比率,多转或少转销售成本,以虚增或虚减利润。

如某企业年初销售一批产品价款500万元,成本400万元,在一年内分四次收款,每次收款比率为25%,按季度收款,在4月份本应收取款项125万元,结转成本100万元,但该企业为了体现上半年的利润,采用人为少转成本的方法,结转成本80万元,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十八、任意扩大开支范围,提高费用标准按照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各项开支均有标准,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着许多乱花、乱摊、乱计费用的问题。

有些企业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违反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任意扩大开支范围和提高开支标准,从而提高企业费用水平,减少当期利润。

如某企业领导人将其家属的“游山玩水”费用列为本单位职工的差旅费来报销,使该企业虚增管理费用,虚减利润。

十九、期间费用,转作待摊处理有些企业为了实现既定利润目标,就采用将本期发生的期间费用总额中,转出一部分数额列作待摊费用的作假手法来达到目的。

如某企业年计划利润300万元,1-11月份已实现利润270万元,尚需实现30万元的利润才可达到计划,但该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预计12月份至多能实现利润20万元。

为了完成300万元的利润目标,该企业财务人员从管理费用中转出10万元计入“待摊费用”帐户,并结转下年度挂帐,从而使当期利润达到既定目标。

二十、利用“汇兑损益”帐户人为调节利润水平会计制度规定对外币帐户,应采用月初或业务发生当日市场汇率作为记帐汇率,由于汇率变动而引起的汇兑损益,可以采用集中结转法或逐笔结转法进行计算结转,一种方法选用后1年内不得变更。

但有些外币业务较多的企业,为了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采用多种方法人为调整汇兑损益。

例如某企业为了调低年末利润,就有意在期末按低于帐面汇率的期末汇率计算期末人民币余额,使当期发生汇兑损失,减少当期利润等。

二十一、混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界限根据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向银行借款用于购建固定资产,对固定资产尚未交付使用前而支付的借款利息记入财务费用。

企业用借款进行在建工程,在固定资产尚未交付使用前发生的贷款利息,应计入固定资产的造价。

但有些企业,为了调节利润,故意混淆记入成本与费用的界限。

例如某企业1999年1月1日向银行借款用于自营营业大厅,期限3年,该营业厅于2000年1月1日竣工并交付使用。

但企业在2000年2月的帐务处理中,依然作:“借:在建工程,贷:长期借款”的会计分录,少计财务费用,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二十二、将利息收入转作“小金库”,不冲销财务费用财务费用包括利息净支出,汇兑净损失以及金融机构手续费以及筹集生产经营资金发生的其他费用等。

但有些企业在实务操作中,违反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将利息收入转作“小金库”,不冲销财务费用,而虚增期末利润。

如某企业出纳人员将每期的利息收入不作帐务处理,不在“银行存款”与“财务费用”帐簿上进行反映,而是提取后存入部门“小金库”,留待日后部门搞职工福利之用。

二十三、不按规定摊销无形资产和开办费根据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的无形资产和开办费的摊销都应记入“管理费用”,作“借:管理费用,贷: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的帐务处理,但有些企业为了调节期末利润,人为地多摊或少摊无形资产(或开办费),从而多计或少计费用,以达到其目的。

二十四、坏帐损失不按规定提取根据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采用备抵法核算坏帐损失的企业,应于期末计提坏帐准备,计入管理费用。

作:“借:管理费用,贷:坏帐准备”。

有些企业为了调高或调低期末利润,就会于期末人为地提高(降低)提取比例,或变动提取依据(应收帐款)的数额,以增加或减少期间费用,来达到目的的。

二十五、把应计入成本的运输费列入期间费用按照有关规定,企业购入固定资产、专项投资用的材料和设备的运输费应计入设备或材料的成本,作为其原值的组成部分;但有些企业却将这部分运输费列入期间费用而增大了本期利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