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学第十一章华北作家的乡土小说

合集下载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

高二七班 宋月
《荷花淀》作品简介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选自《白洋 淀纪事》,与《芦花荡》是姊妹篇,是 “白洋淀纪事之一”,是“荷花淀派”的 代表作品。全文充满诗意,被称为“诗体 小说”。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 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选取小 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 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在战火 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 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 样,美丽灿烂。 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 的流派。此派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 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 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 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 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 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 说《荷花淀》。
高二七班 宋月
个人作品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 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 中《荷花淀》、《芦花荡》、《嘱咐》等 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 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被文艺界视之 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 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 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 情景。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 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 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 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 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 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 的跃进》) 其作品《报纸的故事》收入北师大版六年 级语文教材中,《芦花荡》被收入义务教 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教材第 二课。以及语文鄂教版七年级下册12课。
高二七班 宋月
语言特色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
#43;《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是“荷花淀派”的代 表作品,全文充满诗意,被称为“诗体小说”。在 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 背景下,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 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在战 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 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代表作:《柚子》
+王鲁彦的短篇小说集《柚子》以反讽的语言 描绘了在长沙处决犯人时人们倾城出动、争 相观赏的“盛况”,一方面讽刺了民众的看 客丑态与嗜血心理,另一方面抨击了军阀政 府草菅人命残酷统治。 +最体现鲁彦乡土小说特征的,是《菊英的出 嫁》和《黄金》。
乡土写实的后起之秀——王鲁彦
王鲁彦文学创作的特点 1、探索于抒情与写实之间 2、从“屋顶下”到旷野间 3、朴实细密的乡土写实风
+最早创作乡土小说并证明其艺术魅力的,是 鲁迅。但是,无论是鲁迅还是那些后来被称 为乡土作家的青年作家,在20年代初、中期 都不曾明确使用过“乡土文学”或“乡土小 说”的概念,更未以此相标榜。后来人们便 沿用这一概念指称这一时期的这批作家的创 作。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 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都 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少造 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和真实的面 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
乡土文学在这一时期主要反映为文化寻根意识,文化寻 根意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在文学上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 和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 第二,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 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 第三,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 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 但这些方面并非绝对分开,许多作品是综合表达了“寻 根”的意义。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 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 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 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 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乡土小说+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乡土小说+课件

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文本意蕴
(一)多层面、多角度展开分析
1.文本层面
分析主题意蕴必须立足于文本,在文本内寻找多角度:
(1)形象角度。意蕴总是附着于小说的具体形象中,小说中不同的人物形 象、事物形象就是两个可以展开的小角度。人物形象有主要人物、次要 人物,主要人物的经历命运、不同性格侧面、性格变化原因、性格形成 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典型意义,是分析的具体抓手。
特色内容不仅包括自然风光与风景,也包括有代表性的人 物角色、能够体现社会风气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等。乡 土文本中包括体现乡土小说特色、具有人性与人情之美的 典型人物,如《边城》中的翠翠、爷爷等,还有典型情节 与环境描写,如《平凡的世界》一书中有多处关于黄土高 原的景色描写。这些典型内容描写极具地域特色,能够帮 助我们领略民风民俗,体会不一样的乡土风貌,能够丰富 情感体验、增加对自己本土文化以外的其他地域文化的认 同感。
题型知识
阅读要点
乡土小说是我国现当代小说史上别具特色的一种小 说类型,创作乡土题材小说不仅是作家们表情达意 的手段,更多的是对故土、对家乡的期盼和向往。 乡土题材小说与其他题材类型的小说最显著的区别 在于,它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与中国传统 文化一脉相承,也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习惯。
1.抓住文本特色内容
第三,注重联系。
(1)看看该句与主旨之间的联系。所给句子都是与全文主旨相联系的,所 以,在弄清句子的具体含意后,还要看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关系,或 者说,它体现了怎样的主旨。联系主旨分析句子,一定能分析出句外意 蕴、更深层的意蕴。
在联系主旨这一点上还可以再深入开掘。看该句是否体现了“民族心理 和人文精神”。
当读到以写人为主的小说时,能够从中找到作者对人物的 描写部分,但是作者为何会花大量笔墨写这个人物,到底 有何用意?当读到一篇非常著名的小说时,会关注小说中 人物的一举一动,以及环境塑造和时代背景的铺垫到底对 整篇文章有何影响,它为何会成为著名文章,其中有何魅 力?其实,对于小说的阅读,更多应该关注的是读的过程, 是在这个过程中体味人物的酸甜苦辣,表现自己的喜怒哀 乐,是让作者的情感以及作品中人物的经历感触到读者, 感受“移情”。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
是鲁迅。 • 最早将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 称为“乡土文学”的,是鲁迅1928年在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 •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 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 大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 较少造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 和真实的面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 股清风。
乡土小说 ·现代评价
• 客观地说,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五
四以后中西方文化的第二次大融汇,表 现出中西方文化在形式上的一种对等性 互换。 • 伤痕、反思背景下的乡土小说,就是在 这一特定情境中,以回归五四的文化批 判和文化反思的认知形式出现的。而80 年代中期出现的“寻根文学”,则标志 着乡土小说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寻 根文学”以质疑五四的姿态,承继了五 四时期乡土小说的文化追寻,表现对中 国传统文化劣根和优根的 赵树理(1906-1970) • 山西人,出身于贫农家庭。从小就喜好民
歌、民谣、鼓词、评书以及地方戏曲,不 仅会演戏、说书,还是民间乐队“八音会” 的鼓板手。 • 不但通晓农业生产和北方农村的生活习俗, 也熟悉农民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及艺术 爱好。 • 代表作: • 短小《小二黑结婚》、中小《李有才板 话》、长小《李家庄的变迁》等。
• 评价: • “抗战以来文艺作品的杰出者。”(郭沫若
评《小》、《李有》) • “标志了向大众化的前进的一步,这也是标 志了向民族形式的一步。”茅盾评《李有》) • “像这种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 事还不多见。”(彭德怀为《小》出版题词) • 《李有》被誉为“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之作”。 • 1947年,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号召文艺工作者 “向赵树理方向迈进”。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 ·兴起
• 乡土小说的兴起,是新文学小说对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

1、控诉地方军阀统治,于暴露社会黑暗之中充满了呼之欲 出的荒诞感和沉重的幽默情绪。 《柚子》"湖南的柚子呀!湖南的人头呀"这样便宜的湖南的 柚子呀!"
2、描写浙东的民俗环境和乡土生活,使早期乡土小说获 得了民俗学的价值。 《菊英的出嫁》——“冥婚”
3、描写在时代的变动下,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农村的 衰落与破败,以及纯朴人性的堕落。 《许是不至于罢》 《李妈》《黄金》(如史伯伯 )
乡土小说:指王鲁彦、彭家煌、许钦文等在20年代中期的
写实小说。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这些作家大 都出身乡村而寓居大都市,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 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突破了 “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相对狭小天地, 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吸引了大批新作家转向社会、 转向民众(主要是农民)身上,促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 发展。
“三姑娘:制作的美丽——重读冯文炳(废名)《竹林的 故事》” 王毅《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竹林的故事》是冯文炳早期的代表作,学界多盛赞其 自然、清新的乡土气息及其烘托出的主人公三姑娘的纯净 美好形象,仔细读来却不难发现小说里的三姑娘既说不上 自然,更谈不上美丽,她的身上附着了太多中原文化对女性 认识的历史积淀。如果真是这样,读者也许可以看到另外 一个三姑娘。
代表作《怂恿》 《活鬼》
台静农(1903--1990),未名社代表作家,安徽霍丘人,鲁迅 的学生,旁听过鲁迅在北京大学主讲的《中国小说史》,1947 年到台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长达20年之久,他最早在中 国对鲁迅进行研究,贡献卓著。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之 子》、《建塔者》等。 悲剧型的乡镇传奇,格调更为沉郁阴冷。以朴拙、悲愤的笔法 描绘了宗法制度对乡村底层的精神统治的生生死死,突出展现 了农村的生活惨景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1、对乡土小说的认识“乡土小说”被认为是五四文学革命以后兴起的一个最早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

它大约形成于二十年代中期,成员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主,也包括语丝社、未名社的一部分青年作家,主要代表有潘训、许杰、许钦文、鲁彦、彭家煌、台静农、蹇先艾、王任叔、黎锦明等。

对这一流派的认识和评析是从鲁迅开始的,鲁迅在1935年《中国新文学大系ž小说二集ž导言》中,分析蹇先艾、许钦文、鲁彦、台静农等作家的作品时,用了“乡土文学”一词,以后这一术语就被用来概括乡土小说流派的创作特色。

2、乡土小说兴起的原因: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尝试,文学现实主义已经不能再满足于主观性很高的“问题小说”,它必须在作家们所熟悉的生活题材上扎根,而当时青年作家比较熟悉又比较扎实的生活题材,是乡土题材。

这种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决定了乡土写实小说必然会趁时运而崛起。

鲁迅小说的示范与影响。

许多理论家的倡导。

3、乡土小说的主要特征:作家们都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的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和批判。

作家们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了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

在批判的描绘故乡的愚昧习俗、麻木的人性和凄凉人生时,作家们仍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使小说大都具有忧郁的抒情调子。

4、乡土小说的贡献: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狭小范围,第一次提供了中国农村宗法形态和半殖民地形态的题材宽广、真实而多彩的生活画面,成为了解当时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状况的最宝贵的形象史料,具有不可替代的认识价值。

影响和吸引了一大批新作家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农村和农民,从而使新文学和社会生活联系得更为密切,也更贴近现实土壤。

自觉地开拓了风俗民情这个前所未有的小说审美领域,促进了新文学民族风格的形成,其中的圆熟之作具有意境美。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

〈二〉创始人
最早创作倡导乡土小说并证明其艺术魅 力的,是鲁迅。他从1921年起就在一些文 力的,是鲁迅。他从 年起就在一些文 章中表示“对于乡土艺术很是爱重” 章中表示“对于乡土艺术很是爱重”,认 风土在文艺上是很重大的” 为“风土在文艺上是很重大的”。 但是, 但是,无论是鲁迅还是那些后来被称为 乡土作家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年作家, 年代初、 乡土作家的青年作家,在20年代初、中期 年代初 都不曾明确使用过“乡土文学” 都不曾明确使用过“乡土文学”或“乡土 小说”的概念更未以此相标榜。 小说”的概念更未以此相标榜。最早将这 批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 批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乡 土文学” 是鲁迅1928年在《中国新文 年在《 土文学”的,是鲁迅 年在 小说二集导言》 学大系 小说二集导言》中。后来人们便沿 用这一概念指称这一时期的这批作家的创 作。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 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 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 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
〈八〉鲁迅笔下的乡土文学
鲁迅笔下的乡土世界在众多的乡土 描写中最具代表性。在末庄、土谷祠、 描写中最具代表性。在末庄、土谷祠、 乌蓬船、咸亨酒店构成的乡土环境中 构成的乡土环境中, 乌蓬船、咸亨酒店构成的乡土环境中, 鲁迅以一个启蒙者的眼光揭示着乡土人 物的麻木、愚昧。 物的麻木、愚昧。 世界里 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世界 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世界里,乡土 环境, 环境,绝对不是寄予着某种人生理想的 世外桃源,而是扼杀民族生命力的所在。 世外桃源,而是扼杀民族生命力的所在。 鲁镇和末庄几乎可以等同于鲁迅所说的 铁屋子” 大概只有在回忆童年 童年的叙 “铁屋子”。大概只有在回忆童年的叙 述中,鲁迅才对故乡表现出些许的温情。 故乡表现出些许的温情 述中,鲁迅才对故乡表现出些许的温情。 而鲁迅对乡土环境的严峻态度, 而鲁迅对乡土环境的严峻态度,实际上 为现代的许多进步作家所接受, 为现代的许多进步作家所接受,所追 随 。在乡土生活和风习画面中寄予重 大的社会命题, 大的社会命题,显示社会的变迁和变迁 社会中的人物成为中国现代作家孜孜以 求的一种乡土文学的叙事模式。 求的一种乡土文学的叙事模式。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

(3)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麻木 人性、凄凉人生时,乡土小说作家仍然 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 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都 具有忧郁的抒情调子。
(4)致力描写故乡的风土人情,是“乡 土小说”作家们的共同追求。其地方色 彩主要是通过各地风俗习惯的描绘而表 现出来,同时也感到某些风俗习惯的愚 昧和野蛮,不得不对它们进行剖析和批 判。
代表作家
王鲁彦(1901—— 1944),原名王衡, 浙江镇海人。代表作 有短篇小说集《柚 子》、《黄金》、 《童年的悲哀》、 《屋顶下》等。
《柚子》
《黄金》
叙述了发生在浙东一个叫陈四桥的小镇 的世态炎凉,仅仅因为一个毫无根据的 的臆想,昔日备受尊敬的如史伯伯便如 丧家之犬,世人以他们最得心应手的市 侩手段,给予如史伯伯一家难以承受的 羞辱。
乡土小说
什么是乡土小说?
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的人们,无 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 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 学的作者 ——鲁迅
乡土小说的特征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 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和批判
(2)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于苦难中 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 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 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
彭家煌 (1898——1933),湖南湘阴 人。留下不少表现湖南闭塞农村士绅与 乡民之间所发生的各种活剧的作品。
台静农(1903—— 1990),安徽霍丘 人,主要的作品有小 说集《地之子》、 《建塔者》。
“能将乡间的死生, 泥土的气息,移在纸 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 这些早期的作品虽然有着欢快明朗的格 调,充满了蓬勃的朝 气,但不免流于表 面化和浮浅。萧殷曾指出过刘绍棠早期 小说的局限:“作者仅只注意景色、场 景,以及某些生活细节等表面现象的感 受,是不够的;应当把‘触角’首先深 入到生活深处,深入到矛盾的根基里, 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里去;只有这样, 艺术的感受力才能得到正当的
11
• “荷花淀”派:在孙犁影响下形成的“荷 花淀”派,形成于 20 世纪 40 年代,大盛 于 50 年代,他们的创作,着力追求诗情 画意之美,作品溢出华北泥土和北方水 乡的清新气息,有着浓郁的北方的乡风 民俗,他们特别善于刻画农村青年妇女 形象。
12
• 3、孙犁的乡土小说——时代风云中的清新诗魂 • (1)孙犁的小说以浓郁的诗情、清新俊逸的格调, 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这种风格的形成同他的 艺术追求是分不开的。他说:“善良的东西, 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在一定的时代, 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顶点。我经历了美好 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我看到农民,他们 的爱国热情,参战的英勇,深深地感动了我。 我的文学创作,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我的作 品,表现了这种善良的东西和美好的东西。”
21
• 1951年2月到河北省文联读书工作,在此期间 阅读了许多文学名著,并深受孙犁作品的影响, 初步找到了适合自己艺术个性的创作道路。 1951年8月被保送到通县潞河中学读高中。同 时开始与孙犁通信,并向孙犁主编的《天津日 报· 文艺周刊》投寄了第一篇小说。从此与孙犁 建立了多年的师生之谊。1952年《中国青年报》 上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红花》、《青枝绿叶》 使他一举成名。第二年《青枝绿叶》就被选入 高中语文教材。1953年5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l 版了他的第一本小说集《青枝绿叶》。1954年 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因专心致力于创作,第 二年申请退学,经高教部批准,北大仍保留学 籍,到《中国青年报》社从事专业创作。
16
• (2)孙犁小说的独特贡献是,用谈笑从容 的态度来描写战争风云,善于抓住战斗 过程中某些鲜亮的环节加以突现,使小 说充满了纯朴明净的诗情。 • 《芦花荡》中,作者并没有渲染战斗激 烈紧张的气氛 ,血肉横飞的战斗场面, 诗化成清新淡雅的水墨画,而老人的机 智镇定和美好的家园不容践踏的凛然正 气却在这画面中升腾而起。
28
• 二、在这三十余年中,童年遭遇的三灾八 难,是乡亲长辈们使我死里逃生;二十一 岁以后经历了艰难坎坷的漫长岁月,是乡 亲父老兄弟姐妹们扶危济困,我才大难不 死。家乡是我的生身立命之地,乡亲们待 我恩重情深。感恩戴德,我不能不满怀孝 敬之心和报恩之情,描写和讴歌我的乡亲 乡土。 • 三、我了解和熟悉我们那个小村的家 家户户,男女老少;不仅了解和熟悉他们 的音容笑貌,而且了解和熟悉他们的性格 心理,以及只属于“这一个”的语言。
17
• (3)孙犁特别善于刻画各种各样的农村 青年妇女形象,他笔下最精彩的人物是 一些真诚、纯朴、聪慧而又带有几份灵 性的少女少妇。水生嫂《荷花淀》、 《嘱咐》,吴召儿《吴召儿》, 《山地 回忆》中的妞儿、《采蒲台》中的小红、 《浇园》中的香菊、《藏》中的浅花、 《光荣》中的秀梅、《村歌》中的双眉、 《铁木前传》中的九儿、《风云初记》 中的春儿等
19
• (4)孙犁晚年的小说,失去了往日的那 种纯净明快的诗情画意,而充满了历尽 劫难和生活沧桑的万般感慨和思虑。 • 他的《芸斋小说》集中,他开始正视现 实中的丑恶,揭示出“文革”中的种种 灾难。
20
• 二、刘绍棠的乡土小说 —— 北运河畔的 田园牧歌 • 1、刘绍棠生平简介: • 刘绍棠(1936~1997)是荷花淀派的中坚 和后继者之一。他生于北京通县运河岸 边的儒林村。1949年10月在《北京青年 报》上发表了一篇生活小故事,并在北 京《新民报》上发表了短篇小院《邰宝 林》、《缝鞋匠》,从此开始了文学创 作生涯。
5
• 在孙犁的热情关怀下,一批青年作者迅 速成长。从维熙、刘绍棠、阿凤、韩映 山、冉淮舟、董乃湘、房树民等作家都 曾从孙犁那里得到过热情的鼓励和具体 的指导。这些作家自觉地学习孙犁的创 作艺术,同时在他们的创作中也渗透着 孙犁的心血。
6
• 刘绍棠说过:“孙犁同志的作品唤醒 了我对生活强烈的美感,打开了我的 美学眼界,提高了我的审美观点,觉 得文学里的美很重要。孙犁同志的作 品就是美;文字美,人物美,读孙犁 同志的作品,给人以高度的美的享受。 我从孙犁同志的作品中吸取了丰富的 文学营养。”
2
• 1939年到阜平,先后在晋察冀通讯社、 《晋察冀日报》、华北联合大学工作, 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44年孙犁到延 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并 继续从事文学创作。1945年起,先后在 《解放日报》副刊上发表了《杀楼》、 《荷花淀》、《村落战》、《麦收》、 《芦花荡》等作品,为黄沙弥漫的西北 高原,带来了一股白洋淀水乡清新的风, 受到文艺界广泛的注目和读者的热烈欢 迎。
23
• 出版了长篇小说《地火》、《春草》、 《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 如丝》、《敬柳亭说书》、《这个年月》、 《野婚》、《七十二乡女》等,小说集有 《刘绍棠小说集》、《刘绍棠中篇小说 集》、《蛾眉》、《鱼菱风景》、《瓜棚 柳巷》、《小荷才露尖尖角》、《烟村四 五家》、《刘绍棠小说选》等,并有文论 集《乡土与创作》、《我与乡土文学》、 《我的创作生涯》等。
25
• 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刻画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 人物形象。关心集体的年轻共产党员春枝、春 宝,积极要求进步、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的银杏, 急性子的张顺,倔强执拗的长寿老头,基层干 部俞山松、刘景桂等,都真实生动,栩栩如生。 小说还特别注意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是 对福贵老汉复杂心态的描写,展示了他入社以 后,从怀疑到坚定地走集体化道路的转变过程。 热恋中的俞山松和春枝、春宝和银杏微妙的心 态,也刻画得细致入微,真实可信。美丽的田 园风光和人物的优秀品德交相辉映,充满了诗 情画意,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10
• 鉴于荷花淀派小说的创作成就,1980年9 月 18 日至 19 日,中国作协河北分会、河 北省文联、《河北文学》编辑部、《长 城》编辑部联合举办了关于荷花淀流派 座谈会,确认它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 一个文学流派,并以“荷花淀”命名。 1983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荷花 淀派作品选》。
3
• 《荷花淀》是孙犁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 表作,同时还是荷花淀派名称的由来。它 在清新明丽的水乡风光背景上,描写了白 洋淀农民群众在抗战中坚毅、机智、乐观 的性格,浸润着作者对祖国、对故乡、对 人民炽热深沉的爱。在这之后,孙犁又发 表了《藏》、《嘱咐》、《碑》、《钟》、 《纪念》、《光荣》、《种谷的人》、 《浇园》等小说,逐渐形成了清新明快、 优美婉约的艺术风格。
9
• 70年代末从维熙、刘绍棠等恢复了名誉, 重返文坛。孙犁也再度执笔为文,发表 了许多评论、散文、小说和回忆录;中 断了20余年的荷花淀派又开始复苏。从 维熙、刘绍棠、韩映山等的小说创作进 入了又一个旺盛时期。刘绍棠在新时期 多次己决心致力于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 风格、浓郁的地方色彩“乡土文学”, 发表了《小荷才露尖尖角》、《瓜棚柳 巷》、《蒲柳人家》、《烟村四五家》 等一系列以家乡运河滩为背景的小说, 声称仍要保持着50年代的田园牧歌风格。
22
• 1957 年因发表《现实主义在社会主义时 代的发展》、《我对当前文艺问题的一 些浅见》等论文和两篇针砭时弊的小说 《田野落霞》、《西苑草》,被错划为 右派,被迫离开文坛。 • 此后,刘绍棠曾在京郊铁路工地和 水利工地劳动。1962年摘掉右派帽子, 在北京等待分配工作。“文革”开始后, 避乱回乡,在乡亲们的爱护和救助下, 使他免遭批斗,并写出了作品。1979年 重返文坛以后,不可遏制的创作激情如 井喷之势一发而不可收。
27
• 3、刘绍棠后期创作: • 刘绍棠在22年后重返文坛,率先提出了“乡土 文学”的主张。多次申明自己决心致力于创作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强烈 的中国气派、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乡土文 学。 • 他曾讲到他致力于乡土文学的原因: • 一、我在我生身之地的弹丸小村,先后生 活了三十年以上,是个土著;土生土长所形成 的土性,使我只会写土气的作品。 •
14
• 孙犁的成名作,也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的 《荷花淀》(载《解放日报》1945年5月15 日)的题材,是抗日根据地常见的妻子送 郎上战场的生活,但作者的才华却在于从 这平凡的题材中展现出一个充满人情美的 诗意世界。 • 《嘱咐》可以说是《荷花淀》的续篇。
15
• 她也需要理解:“你走,我不拉你,家里怎么 办 ?” • “ 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 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 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 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 •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 •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 太多,他只说了两句: • “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 回来谢你。”
13
• 孙犁的小说着重发掘新的时代氛围中的 生活美、人情美和人性美,并把这种美 赋予了诗意化的表现。在这一点上,我 们可以发现他与废名和沈从文的“田园 牧歌”风格的承继关系。但二者又有着 明显的不同。废名和沈从文追求的是世 外桃源中返朴归真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是具有朴素道德的人性,是古朴的乡土 诗情,带着向往氏族社会纯朴遗风的社 会意识。而孙犁的作品则是注入了新的 时代的民族抗战内容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4
• 2、“荷花淀”派的形成: • 1949年1月,孙犁随解放军进入天津,在 《天津日报》负责编文艺副刊。孙犁的 办刊方针是:“刊物要有地方特点,地 方色彩。要有个性。要敢于形成一个流 派,与兄弟刊物竞争比赛。”孙犁努力 实践了自己的主张,以《天津日报》文 艺副刊为园地,热情扶植和辛勤培育了 一批文学青年。不断地发表他们的习作, 并通过加编者按语、改稿、交谈、通信 等方式,对这些青年作者进行创作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