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学第十一章华北作家的乡土小说

合集下载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

高二七班 宋月
《荷花淀》作品简介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选自《白洋 淀纪事》,与《芦花荡》是姊妹篇,是 “白洋淀纪事之一”,是“荷花淀派”的 代表作品。全文充满诗意,被称为“诗体 小说”。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 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选取小 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 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在战火 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 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 样,美丽灿烂。 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 的流派。此派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 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 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 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 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 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 说《荷花淀》。
高二七班 宋月
个人作品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 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 中《荷花淀》、《芦花荡》、《嘱咐》等 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 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被文艺界视之 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 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 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 情景。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 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 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 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 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 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 的跃进》) 其作品《报纸的故事》收入北师大版六年 级语文教材中,《芦花荡》被收入义务教 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教材第 二课。以及语文鄂教版七年级下册12课。
高二七班 宋月
语言特色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
#43;《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是“荷花淀派”的代 表作品,全文充满诗意,被称为“诗体小说”。在 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 背景下,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 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在战 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 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代表作:《柚子》
+王鲁彦的短篇小说集《柚子》以反讽的语言 描绘了在长沙处决犯人时人们倾城出动、争 相观赏的“盛况”,一方面讽刺了民众的看 客丑态与嗜血心理,另一方面抨击了军阀政 府草菅人命残酷统治。 +最体现鲁彦乡土小说特征的,是《菊英的出 嫁》和《黄金》。
乡土写实的后起之秀——王鲁彦
王鲁彦文学创作的特点 1、探索于抒情与写实之间 2、从“屋顶下”到旷野间 3、朴实细密的乡土写实风
+最早创作乡土小说并证明其艺术魅力的,是 鲁迅。但是,无论是鲁迅还是那些后来被称 为乡土作家的青年作家,在20年代初、中期 都不曾明确使用过“乡土文学”或“乡土小 说”的概念,更未以此相标榜。后来人们便 沿用这一概念指称这一时期的这批作家的创 作。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 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都 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少造 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和真实的面 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
乡土文学在这一时期主要反映为文化寻根意识,文化寻 根意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在文学上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 和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 第二,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 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 第三,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 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 但这些方面并非绝对分开,许多作品是综合表达了“寻 根”的意义。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 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 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 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 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乡土小说+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乡土小说+课件

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文本意蕴
(一)多层面、多角度展开分析
1.文本层面
分析主题意蕴必须立足于文本,在文本内寻找多角度:
(1)形象角度。意蕴总是附着于小说的具体形象中,小说中不同的人物形 象、事物形象就是两个可以展开的小角度。人物形象有主要人物、次要 人物,主要人物的经历命运、不同性格侧面、性格变化原因、性格形成 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典型意义,是分析的具体抓手。
特色内容不仅包括自然风光与风景,也包括有代表性的人 物角色、能够体现社会风气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等。乡 土文本中包括体现乡土小说特色、具有人性与人情之美的 典型人物,如《边城》中的翠翠、爷爷等,还有典型情节 与环境描写,如《平凡的世界》一书中有多处关于黄土高 原的景色描写。这些典型内容描写极具地域特色,能够帮 助我们领略民风民俗,体会不一样的乡土风貌,能够丰富 情感体验、增加对自己本土文化以外的其他地域文化的认 同感。
题型知识
阅读要点
乡土小说是我国现当代小说史上别具特色的一种小 说类型,创作乡土题材小说不仅是作家们表情达意 的手段,更多的是对故土、对家乡的期盼和向往。 乡土题材小说与其他题材类型的小说最显著的区别 在于,它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与中国传统 文化一脉相承,也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习惯。
1.抓住文本特色内容
第三,注重联系。
(1)看看该句与主旨之间的联系。所给句子都是与全文主旨相联系的,所 以,在弄清句子的具体含意后,还要看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关系,或 者说,它体现了怎样的主旨。联系主旨分析句子,一定能分析出句外意 蕴、更深层的意蕴。
在联系主旨这一点上还可以再深入开掘。看该句是否体现了“民族心理 和人文精神”。
当读到以写人为主的小说时,能够从中找到作者对人物的 描写部分,但是作者为何会花大量笔墨写这个人物,到底 有何用意?当读到一篇非常著名的小说时,会关注小说中 人物的一举一动,以及环境塑造和时代背景的铺垫到底对 整篇文章有何影响,它为何会成为著名文章,其中有何魅 力?其实,对于小说的阅读,更多应该关注的是读的过程, 是在这个过程中体味人物的酸甜苦辣,表现自己的喜怒哀 乐,是让作者的情感以及作品中人物的经历感触到读者, 感受“移情”。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
是鲁迅。 • 最早将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 称为“乡土文学”的,是鲁迅1928年在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 •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 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 大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 较少造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 和真实的面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 股清风。
乡土小说 ·现代评价
• 客观地说,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五
四以后中西方文化的第二次大融汇,表 现出中西方文化在形式上的一种对等性 互换。 • 伤痕、反思背景下的乡土小说,就是在 这一特定情境中,以回归五四的文化批 判和文化反思的认知形式出现的。而80 年代中期出现的“寻根文学”,则标志 着乡土小说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寻 根文学”以质疑五四的姿态,承继了五 四时期乡土小说的文化追寻,表现对中 国传统文化劣根和优根的 赵树理(1906-1970) • 山西人,出身于贫农家庭。从小就喜好民
歌、民谣、鼓词、评书以及地方戏曲,不 仅会演戏、说书,还是民间乐队“八音会” 的鼓板手。 • 不但通晓农业生产和北方农村的生活习俗, 也熟悉农民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及艺术 爱好。 • 代表作: • 短小《小二黑结婚》、中小《李有才板 话》、长小《李家庄的变迁》等。
• 评价: • “抗战以来文艺作品的杰出者。”(郭沫若
评《小》、《李有》) • “标志了向大众化的前进的一步,这也是标 志了向民族形式的一步。”茅盾评《李有》) • “像这种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 事还不多见。”(彭德怀为《小》出版题词) • 《李有》被誉为“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之作”。 • 1947年,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号召文艺工作者 “向赵树理方向迈进”。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 ·兴起
• 乡土小说的兴起,是新文学小说对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

1、控诉地方军阀统治,于暴露社会黑暗之中充满了呼之欲 出的荒诞感和沉重的幽默情绪。 《柚子》"湖南的柚子呀!湖南的人头呀"这样便宜的湖南的 柚子呀!"
2、描写浙东的民俗环境和乡土生活,使早期乡土小说获 得了民俗学的价值。 《菊英的出嫁》——“冥婚”
3、描写在时代的变动下,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农村的 衰落与破败,以及纯朴人性的堕落。 《许是不至于罢》 《李妈》《黄金》(如史伯伯 )
乡土小说:指王鲁彦、彭家煌、许钦文等在20年代中期的
写实小说。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这些作家大 都出身乡村而寓居大都市,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 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突破了 “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相对狭小天地, 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吸引了大批新作家转向社会、 转向民众(主要是农民)身上,促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 发展。
“三姑娘:制作的美丽——重读冯文炳(废名)《竹林的 故事》” 王毅《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竹林的故事》是冯文炳早期的代表作,学界多盛赞其 自然、清新的乡土气息及其烘托出的主人公三姑娘的纯净 美好形象,仔细读来却不难发现小说里的三姑娘既说不上 自然,更谈不上美丽,她的身上附着了太多中原文化对女性 认识的历史积淀。如果真是这样,读者也许可以看到另外 一个三姑娘。
代表作《怂恿》 《活鬼》
台静农(1903--1990),未名社代表作家,安徽霍丘人,鲁迅 的学生,旁听过鲁迅在北京大学主讲的《中国小说史》,1947 年到台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长达20年之久,他最早在中 国对鲁迅进行研究,贡献卓著。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之 子》、《建塔者》等。 悲剧型的乡镇传奇,格调更为沉郁阴冷。以朴拙、悲愤的笔法 描绘了宗法制度对乡村底层的精神统治的生生死死,突出展现 了农村的生活惨景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1、对乡土小说的认识“乡土小说”被认为是五四文学革命以后兴起的一个最早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

它大约形成于二十年代中期,成员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主,也包括语丝社、未名社的一部分青年作家,主要代表有潘训、许杰、许钦文、鲁彦、彭家煌、台静农、蹇先艾、王任叔、黎锦明等。

对这一流派的认识和评析是从鲁迅开始的,鲁迅在1935年《中国新文学大系ž小说二集ž导言》中,分析蹇先艾、许钦文、鲁彦、台静农等作家的作品时,用了“乡土文学”一词,以后这一术语就被用来概括乡土小说流派的创作特色。

2、乡土小说兴起的原因: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尝试,文学现实主义已经不能再满足于主观性很高的“问题小说”,它必须在作家们所熟悉的生活题材上扎根,而当时青年作家比较熟悉又比较扎实的生活题材,是乡土题材。

这种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决定了乡土写实小说必然会趁时运而崛起。

鲁迅小说的示范与影响。

许多理论家的倡导。

3、乡土小说的主要特征:作家们都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的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和批判。

作家们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了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

在批判的描绘故乡的愚昧习俗、麻木的人性和凄凉人生时,作家们仍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使小说大都具有忧郁的抒情调子。

4、乡土小说的贡献: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狭小范围,第一次提供了中国农村宗法形态和半殖民地形态的题材宽广、真实而多彩的生活画面,成为了解当时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状况的最宝贵的形象史料,具有不可替代的认识价值。

影响和吸引了一大批新作家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农村和农民,从而使新文学和社会生活联系得更为密切,也更贴近现实土壤。

自觉地开拓了风俗民情这个前所未有的小说审美领域,促进了新文学民族风格的形成,其中的圆熟之作具有意境美。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

〈二〉创始人
最早创作倡导乡土小说并证明其艺术魅 力的,是鲁迅。他从1921年起就在一些文 力的,是鲁迅。他从 年起就在一些文 章中表示“对于乡土艺术很是爱重” 章中表示“对于乡土艺术很是爱重”,认 风土在文艺上是很重大的” 为“风土在文艺上是很重大的”。 但是, 但是,无论是鲁迅还是那些后来被称为 乡土作家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年作家, 年代初、 乡土作家的青年作家,在20年代初、中期 年代初 都不曾明确使用过“乡土文学” 都不曾明确使用过“乡土文学”或“乡土 小说”的概念更未以此相标榜。 小说”的概念更未以此相标榜。最早将这 批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 批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乡 土文学” 是鲁迅1928年在《中国新文 年在《 土文学”的,是鲁迅 年在 小说二集导言》 学大系 小说二集导言》中。后来人们便沿 用这一概念指称这一时期的这批作家的创 作。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 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 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 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
〈八〉鲁迅笔下的乡土文学
鲁迅笔下的乡土世界在众多的乡土 描写中最具代表性。在末庄、土谷祠、 描写中最具代表性。在末庄、土谷祠、 乌蓬船、咸亨酒店构成的乡土环境中 构成的乡土环境中, 乌蓬船、咸亨酒店构成的乡土环境中, 鲁迅以一个启蒙者的眼光揭示着乡土人 物的麻木、愚昧。 物的麻木、愚昧。 世界里 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世界 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世界里,乡土 环境, 环境,绝对不是寄予着某种人生理想的 世外桃源,而是扼杀民族生命力的所在。 世外桃源,而是扼杀民族生命力的所在。 鲁镇和末庄几乎可以等同于鲁迅所说的 铁屋子” 大概只有在回忆童年 童年的叙 “铁屋子”。大概只有在回忆童年的叙 述中,鲁迅才对故乡表现出些许的温情。 故乡表现出些许的温情 述中,鲁迅才对故乡表现出些许的温情。 而鲁迅对乡土环境的严峻态度, 而鲁迅对乡土环境的严峻态度,实际上 为现代的许多进步作家所接受, 为现代的许多进步作家所接受,所追 随 。在乡土生活和风习画面中寄予重 大的社会命题, 大的社会命题,显示社会的变迁和变迁 社会中的人物成为中国现代作家孜孜以 求的一种乡土文学的叙事模式。 求的一种乡土文学的叙事模式。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

(3)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麻木 人性、凄凉人生时,乡土小说作家仍然 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 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都 具有忧郁的抒情调子。
(4)致力描写故乡的风土人情,是“乡 土小说”作家们的共同追求。其地方色 彩主要是通过各地风俗习惯的描绘而表 现出来,同时也感到某些风俗习惯的愚 昧和野蛮,不得不对它们进行剖析和批 判。
代表作家
王鲁彦(1901—— 1944),原名王衡, 浙江镇海人。代表作 有短篇小说集《柚 子》、《黄金》、 《童年的悲哀》、 《屋顶下》等。
《柚子》
《黄金》
叙述了发生在浙东一个叫陈四桥的小镇 的世态炎凉,仅仅因为一个毫无根据的 的臆想,昔日备受尊敬的如史伯伯便如 丧家之犬,世人以他们最得心应手的市 侩手段,给予如史伯伯一家难以承受的 羞辱。
乡土小说
什么是乡土小说?
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的人们,无 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 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 学的作者 ——鲁迅
乡土小说的特征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 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和批判
(2)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于苦难中 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 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 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
彭家煌 (1898——1933),湖南湘阴 人。留下不少表现湖南闭塞农村士绅与 乡民之间所发生的各种活剧的作品。
台静农(1903—— 1990),安徽霍丘 人,主要的作品有小 说集《地之子》、 《建塔者》。
“能将乡间的死生, 泥土的气息,移在纸 上”。

20年代乡土小说

20年代乡土小说

许钦文,(18971984),原名许绳 尧,字士仁,浙江天 台人,与鲁迅先生过 从甚密,自称是先生 的“私淑弟子”。 一个热情、有风格的 作家。大刀阔斧,以 气势胜,是他基本的 风格
《鼻涕阿二》既控诉了非人社会的 鼻涕阿二》 冷漠与偏见对主人公的欺压, 冷漠与偏见对主人公的欺压,也揭 示了主人公心灵深处的劣根性。 示了主人公心灵深处的劣根性。其 对社会的批判系基于对人性的批判, 对社会的批判系基于对人性的批判, 因而具有深厚的力度。 因而具有深厚的力度。 《疯妇》描绘的是一出家庭悲剧。 疯妇》描绘的是一出家庭悲剧。
乡土小说的影响及流变
乡土小说是在近代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 思潮的作用下得以兴盛的。 思潮的作用下得以兴盛的 。 故二十年代只是 中国乡土小说形成的时期。 中国乡土小说形成的时期。 至三十年代, 至三十年代 , 中国乡土小说已表现出明显不 同的创作倾向——“京派小说”返归自然的生 京派小说” 同的创作倾向 京派小说 命体验和“ 田园诗”风格的张扬; 命体验和 “ 田园诗 ” 风格的张扬 ; “ 社会剖 析派小说” 析派小说 ” 对农村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首 重等,其成就也多集中于中、长篇而非短篇。 重等 , 其成就也多集中于中 、 长篇而非短篇 。
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 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 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 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 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 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 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 民族化的追求,开创了现代文学史 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
回忆故乡,回 忆重组来描写 故乡农村(乡 镇)生活,带 有浓重乡土气 息和地方色彩 的小说。
大约形成于二十年代中期, 大约形成于二十年代中期,成员以文学研究 会作家为主,也包括语丝社 未名社的一部 语丝社、 会作家为主,也包括语丝社、未名社的一部 分青年作家,主要代表有许杰、许钦文、 分青年作家,主要代表有许杰、许钦文、鲁 彦、彭家煌、台静农、蹇先艾等 彭家煌、台静农、 作品多发表在北京的《晨报副刊》 作品多发表在北京的《晨报副刊》、《语 未名》和上海的《小说月报》 丝》、《未名》和上海的《小说月报》等报 刊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

第三节:王鲁彦、废名等人的乡土小说创作"问题小说"风潮过去之后,很多作家都转向写实,成为五四人生派的代表作家。

考察这变化的痕迹可以引举叶圣陶(叶绍均)为例。

一、叶圣陶的人生派写实小说商务印书馆1923年出版的叶圣陶小说集《隔膜》叶绍均(1894--1988),字圣陶,江苏苏州人。

中学毕业后,长期从事小学、中学、大学的教师工作和杂志编辑工作。

"五四"时期开始致力于新小说的创作,1919年加入"新潮社",成为"问题小说"作家,1921年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的艺术。

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结集为《隔膜》(1922)《火灾》(1923)、《线下》(1925)《城中》(1926)、《未厌集》(1928)、1928年有比较著名的长篇《倪焕之》问世,在读者中产生较大影响。

此外,还有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稻草人》对我国童话事业的发展贡献巨大。

散文集《脚步集》等。

思想内容:早期:以问题小说起步,可分两类1、表现对下层人民的人道主义同情。

他的《穷愁》等文言小说显示出他关心下层的苦难生活,主题严肃。

《这也是一个人?》(后改名《一生》)外,还有《低能儿》等作品,也有"爱"与"美"的倾向。

似乎大自然和艺术之美都具有洗涤人心、催人觉醒的决定性力量。

2、描写封建宗法制度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呼唤"爱"与"美"的回归。

《隔膜》、《苦菜》、《一个朋友》等。

《隔膜》一篇正面展开了人的精神上的相互隔绝,却又不得不虚伪地、无聊地互相敷衍的痛苦;《苦菜》则表现知识分子与农民之间的隔膜,知识分子认为饶有趣味的种菜的喜悦,农民却只感到沉重劳作无以维持生计的"苦";《一个朋友》里夫妻之间也仅存所谓"共同生活",而缺乏思想、感情上的沟通。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

第三节:王鲁彦、废名等人的乡土小说创作"问题小说"风潮过去之后,很多作家都转向写实,成为五四人生派的代表作家。

考察这变化的痕迹可以引举叶圣陶(叶绍均)为例。

一、叶圣陶的人生派写实小说商务印书馆1923年出版的叶圣陶小说集《隔膜》叶绍均(1894--1988),字圣陶,江苏苏州人。

中学毕业后,长期从事小学、中学、大学的教师工作和杂志编辑工作。

"五四"时期开始致力于新小说的创作,1919年加入"新潮社",成为"问题小说"作家,1921年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的艺术。

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结集为《隔膜》(1922)《火灾》(1923)、《线下》(1925)《城中》(1926)、《未厌集》(1928)、1928年有比较著名的长篇《倪焕之》问世,在读者中产生较大影响。

此外,还有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稻草人》对我国童话事业的发展贡献巨大。

散文集《脚步集》等。

思想内容:早期:以问题小说起步,可分两类1、表现对下层人民的人道主义同情。

他的《穷愁》等文言小说显示出他关心下层的苦难生活,主题严肃。

《这也是一个人?》(后改名《一生》)外,还有《低能儿》等作品,也有"爱"与"美"的倾向。

似乎大自然和艺术之美都具有洗涤人心、催人觉醒的决定性力量。

2、描写封建宗法制度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呼唤"爱"与"美"的回归。

《隔膜》、《苦菜》、《一个朋友》等。

《隔膜》一篇正面展开了人的精神上的相互隔绝,却又不得不虚伪地、无聊地互相敷衍的痛苦;《苦菜》则表现知识分子与农民之间的隔膜,知识分子认为饶有趣味的种菜的喜悦,农民却只感到沉重劳作无以维持生计的"苦";《一个朋友》里夫妻之间也仅存所谓"共同生活",而缺乏思想、感情上的沟通。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乡土小说+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乡土小说+课件

2.文外层面 (1)从人与自然的角度分析小说的环境观。 (2)从人与历史的角度分析小说体现的民族心理与传统文化。 (3)从人与人的角度分析小说的人生启示。 (4)从人与时代的角度分析小说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认识。 (5)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文本的深层意义,如象征义、双 关义等。
(二)掌握主要题型的分析要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文本意蕴
(一)多层面、多角度展开分析
1.文本层面
分析主题意蕴必须立足于文本,在文本内寻找多角度:
(1)形象角度。意蕴总是附着于小说的具体形象中,小说中不同的人物形 象、事物形象就是两个可以展开的小角度。人物形象有主要人物、次要 人物,主要人物的经历命运、不同性格侧面、性格变化原因、性格形成 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典型意义,是分析的具体抓手。
2.建立自我经验与文本的链接
读者作为作品接受的主体,不仅仅只是阅读作品的人,还是走进 作品,能与作者共处的活生生的人,可以通过作品与创作者产生 “共情”,所以,在阅读时,要善于利用生活与阅读经验来理解 文本,建立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
面对陌生的农村生活,最好的方式就是从自己已经存在的经验出 发,结合文本理解,生长出新的经验。读者作为生活中活生生的 人,深受民俗文化的影响,并对不同地域与民族的民俗文化充满 好奇,让自己从已有的民俗文化经验出发,建立与乡土小说文本 沟通的链接,必然会使读者读出自己。只有读懂乡土小说,才能 读懂过去的中国,也才能明白现在的中国所走的道路。
当读到以写人为主的小说时,能够从中找到作者对人物的 描写部分,但是作者为何会花大量笔墨写这个人物,到底 有何用意?当读到一篇非常著名的小说时,会关注小说中 人物的一举一动,以及环境塑造和时代背景的铺垫到底对 整篇文章有何影响,它为何会成为著名文章,其中有何魅 力?其实,对于小说的阅读,更多应该关注的是读的过程, 是在这个过程中体味人物的酸甜苦辣,表现自己的喜怒哀 乐,是让作者的情感以及作品中人物的经历感触到读者, 感受“移情”。

简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

简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

简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简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乡土小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算是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五四”时期,乡土文学也取得了不少辉煌的成绩。

但是,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革命形势的高涨,尤其是国民党统治区的白色恐怖加剧,使得乡土文学逐渐走向衰落。

此时,大多数作家都没有足够的生活基础去体验真实的农村生活,因而其作品在内容方面较为贫乏,并且大多缺乏深度。

有些作品甚至受到了社会思潮的影响,被当作革命的宣传工具。

从整个现代文学史来看,当时的乡土文学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这些作家对乡土文学的开拓以及他们创造出的小说样式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因此,我们不能否认乡土文学的价值,更不能对其做出否定的评价。

鲁迅和周作人等人开始写作小说的时候,农村生活仍处于封闭状态。

那时的“乡土小说”主要是指那些描绘下层民众悲惨生活、反映劳苦大众心声的小说。

在他们的笔下,大多数的农民并没有获得解放,他们的生活依旧没有改变,依旧是穷困潦倒,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

直到抗战爆发,农村才出现了一丝曙光。

在进步文人的倡导下,中国的新文学才由封闭走向开放,此后乡土小说又经历了一次大的变化。

鲁迅把关注的视角转移到农民身上,小说内容的关怀对象也由下层转向上层。

此外,在乡土小说中,还有一类反映农村青年男女爱情与婚姻的作品,鲁迅称之为“爱情小说”,如《伤逝》《弟兄》《颓败线的颤动》等,写了许多美丽的爱情故事,如同样描写了城市青年男女间的悲剧爱情。

20世纪20年代初期,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具有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

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们热衷于宣传西方先进的思想观念,将新的精神注入到新文学当中,此时的新文学表现出强烈的启蒙精神,乡土小说自然不例外。

梁实秋是该时期最为重要的一位乡土小说作家,代表作有《槐聚诗存》《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等。

他善于从寻常琐事中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曲折委婉的故事情节来表达主题,他主张写平凡的人物,写中国式的人情世态,主张对社会多一份爱心。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

+乡土小说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 ,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其 次,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 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与苦难中而又麻木 、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 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 的美学风格。第三,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 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乡土小说作 家仍然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 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都具 有抑郁的抒情调子。
一乡土文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二乡土文学的意义一乡土文学在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上的地位二乡土文学在拓展中国现实主义文学题材等方面的贡献一早期的乡土文学乡土写实小说在1923年前后陆续出现最初发表在晨报副刊语丝未名等报刊上虽然它们没有形成统一的团体但由于它们有共同的艺术趋势和特点而自主形成一个流派
乡土文学
一、乡土文学的发生发展过程 二、乡土文学的意义 (一)乡土文学在中国现实主义 文学创作上的地位 (二)乡土文学在拓展中国现实 主义文学题材等方面的贡献
+最早创作乡土小说并证明其艺术魅力的,是 鲁迅。但是,无论是鲁迅还是那些后来被称 为乡土作家的青年作家,在20年代初、中期 都不曾明确使用过“乡土文学”或“乡土小 说”的概念,更未以此相标榜。后来人们便 沿用这一概念指称这一时期的这批作家的创 作。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 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都 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少造 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和真实的面 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
孙犁的《荷花淀》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是“荷花淀派”的代 表作品,全文充满诗意,被称为“诗体小说”。在 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 背景下,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 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在战 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 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乡土小说”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

“乡土小说”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

“乡土小说”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
乡土小说
在现代小说史上最早显露出流派风范,出现在1923年左右,由文学研究会和未名社、语丝社一些青年作家受鲁迅影响所创作。

代表作家有许杰、王鲁彦、许钦文、彭家煌、台静农等。

这些来自乡村、寓居京沪等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和宗法制农村的差异,靠回忆来描写故乡乡村的生活,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本土化追求。

大部分作家关注社会和民众,从浪漫理想转向对现实的探索,加强实地和场面、人物的细节描写,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影响和吸引了一大批新作家将关注的目光更多地转向社会和民众身上,使得新文学和社会生活土壤的联结更加紧密。

王鲁彦 以《柚子》为代表的作品,于暴露社会黑暗之中充满了呼之欲出的荒诞感和沉重的幽默情绪。

以《菊英的出嫁》为代表的作品,注重对浙东的地方风物、民俗环境和乡土生活方式进行真实观照,场面和人物描写细密,揭示人们的社会心理状态。

彭家煌 《怂恿》比较成熟,此外还有《活鬼》《隔壁人家》《我们的犯罪》等。

小说叙述冷静机智,稳健沉实,具有农民式的风趣和强烈的地方性,将悲剧性的故事渗入喜剧色彩。

台静农 描写宗法制度对乡村底层的精神统治,地方性很强,在对旧中国病态农村社会的解剖和农民精神痛苦的表现方面,开掘深刻,手法质朴,风格沉郁,悲剧色彩浓厚。

小说集《地之子》,《烛焰》《拜堂》《天二哥》诸篇,颇带鲁迅风。

乡土文学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

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目录简介文学特点乡土文学的表象开放的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流派概述鲁迅其它流派孙犁沈从文韩少功台湾的乡土文学论战乡土文学的正名台湾社会性质的厘辨乡土文学论战的平息简介文学特点乡土文学的表象开放的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流派概述鲁迅其它流派孙犁沈从文韩少功台湾的乡土文学论战乡土文学的正名台湾社会性质的厘辨乡土文学论战的平息展开编辑本段简介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

据考证,在现代中国,关于“乡土文学”的阐述最早来源于鲁迅。

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尽管鲁迅对“乡土文学”未做出正面的定义,但他勾画了当时的乡土小说的创作面貌。

当时的乡土文学的作乡土文学家群体多寄寓在都市,沐浴着现代都市的文明,领受着“五四”新潮的洗礼。

现代文明和进步思想的烛照,几乎成为当时作家书写“乡土文学”的一个重要的创作准备。

1936年,茅盾更进一步指出“乡土文学”最主要特征并不在于对乡土风情的单纯描绘:“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图画,虽能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

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运命的挣扎。

一个只具有游历家的眼光的作者,往往只能给我们以前者;必须是一个具有一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方能把后者作为主要的一点而给与了我们。

“编辑本段文学特点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一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

(8) 乡土小说

(8) 乡土小说

彭家煌的乡土小说,比二十年代一般 乡土小说更为活泼风趣,善于以细 腻而又简练的笔触生动地反映洞庭 湖边闭塞、破败的农村,真实地描 绘出这个环境里面形形色色的人物。
溪镇

《陈四爹的 :裁缝秋茄子
评论称赞此小说“描写的手腕已经达到了圆熟的地步了。” 《喜期》 :黄二聋 ,女儿静姑 ,张家的儿子傻佬 ,黄小三
鲁迅:“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 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 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 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 的作者。”


在理论上,比较早的倡导提倡乡 土文学的周作人,在1921年周作人 就先后在一些文章中强调文学创 作要注重“乡土色彩”和“乡土 艺术” 。 茅盾在30年代也对乡土文学发表 了意见:《关于乡土文学》。
周作人
茅盾


二 乡土小说形成的原因
首先,乡土小说的出现是五四问题小说创作延续的必然结 果,而且是其更深一层的发展。 其次是鲁迅的创作对于乡土文学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 鲁迅乡土小说的示范作用至少有三个方面: (一)这些小说充分具有生活本身那种迷人的丰富性和生动 性。 (二)鲁迅的乡土小说在思想内涵上具有难以比拟的深刻性。 (三)鲁迅的小说在艺术上圆熟、丰富而又纯净的,达到了 很高的审美境界。
《活鬼》:荷生 、厨子咸亲
《怂恿》 :乡绅牛七和冯财主斗法。牛七族人政屏
五 乡土小说对新文学的贡献
(一)乡土小说流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 一次大规模地提供了封建宗法制农村宽 广而真实的画面。 (二)使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深化并走 向成熟。破解了五四初期小说概念化的 倾向。 (三)鲜明的地方色彩扭转了现代文学初期 欧化的倾向,促进了中国文学的民族化。

蹇先艾
蹇先艾一开始就写乡土小说,而且始终以乡土小说创作为主。 以贵州为背景 。 《水葬》:桐村→ 骆毛 →村人围观→老母亲 解放后 的改写

乡土文学阅读训练及答案

乡土文学阅读训练及答案

乡土文学阅读训练及答案乡土文学阅读训练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记得鲁迅先生在许钦文初写小说时,曾称他的小说为“乡土文学”。

我想,这不外是,许钦文所写都是浙江绍兴一带的人物故事、风土人情,甚至在人物对话方面,也保留了一些方言土语,所以鲁迅给了他这样一个称呼。

这个称呼,很难说是推崇。

鲁迅自己也写了很多篇以家乡人民生活为背景的小说,但他并没有自称过这些小说为“乡土文学”,别人也没有这样称谓过。

就文学艺术来说,微观言之,则所有文学作品,皆可称为“乡土文学”;而宏观言之,则所谓“乡土文学”,实不存在。

文学形态,包括内容和形式,不能长久不变,历史流传的文学作品,并没有一种可以永远称之为“乡土文学”。

凡是文学艺术,都要有根基,有土壤。

有根基者才有生命力,有根基者才能远走高飞。

什么是文艺的根基呢?就是人民的现实生活,就是民族性格,就是民族传统。

根基也在受内在和外来的影响,逐渐变动。

不管多么偏远的地区,外来的东西,总是要进来的,人民的生活,也在不断变化。

所以没有一成不变的“乡土文学”,就像人间并没有世外桃源一样。

但是只要民族的根基深,传统固,自信力强,那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也无需大惊小怪。

任何艺术品种,都有所谓民间的形式,或称乡土的形式。

但是,这种形式并非永久不变,它要进入都市,甚至进入宫廷,一为文人墨客所篡易,就不永远是乡土的了。

艺术是不胫而走的,不分东西南北的,宫墙限制不住它,城墙也限制不住它,它又可以衣锦还乡,重新进入荒山僻野,为那里人民所喜爱,并改变着那里人民的艺术爱好、艺术趣味。

古之于今,今之于古,外洋之于中国,中国之于外洋,其规律也是如此。

在文学史上,南宋以来,又有所谓“市民文学”,好像是与“乡土文学”对立的。

其实这一名词,也很难成立。

平话形式的梁山故事,固然可以说是“市民文学”,但一成为《水浒传》,就很难这样说了。

城市是个非常复杂的所在,人也是很混杂的。

以城市来划定一种文学形式是不稳定的,因此是不科学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 这些早期的作品虽然有着欢快明朗的格 调,充满了蓬勃的朝 气,但不免流于表 面化和浮浅。萧殷曾指出过刘绍棠早期 小说的局限:“作者仅只注意景色、场 景,以及某些生活细节等表面现象的感 受,是不够的;应当把‘触角’首先深 入到生活深处,深入到矛盾的根基里, 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里去;只有这样, 艺术的感受力才能得到正当的
11
• “荷花淀”派:在孙犁影响下形成的“荷 花淀”派,形成于 20 世纪 40 年代,大盛 于 50 年代,他们的创作,着力追求诗情 画意之美,作品溢出华北泥土和北方水 乡的清新气息,有着浓郁的北方的乡风 民俗,他们特别善于刻画农村青年妇女 形象。
12
• 3、孙犁的乡土小说——时代风云中的清新诗魂 • (1)孙犁的小说以浓郁的诗情、清新俊逸的格调, 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这种风格的形成同他的 艺术追求是分不开的。他说:“善良的东西, 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在一定的时代, 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顶点。我经历了美好 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我看到农民,他们 的爱国热情,参战的英勇,深深地感动了我。 我的文学创作,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我的作 品,表现了这种善良的东西和美好的东西。”
21
• 1951年2月到河北省文联读书工作,在此期间 阅读了许多文学名著,并深受孙犁作品的影响, 初步找到了适合自己艺术个性的创作道路。 1951年8月被保送到通县潞河中学读高中。同 时开始与孙犁通信,并向孙犁主编的《天津日 报· 文艺周刊》投寄了第一篇小说。从此与孙犁 建立了多年的师生之谊。1952年《中国青年报》 上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红花》、《青枝绿叶》 使他一举成名。第二年《青枝绿叶》就被选入 高中语文教材。1953年5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l 版了他的第一本小说集《青枝绿叶》。1954年 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因专心致力于创作,第 二年申请退学,经高教部批准,北大仍保留学 籍,到《中国青年报》社从事专业创作。
16
• (2)孙犁小说的独特贡献是,用谈笑从容 的态度来描写战争风云,善于抓住战斗 过程中某些鲜亮的环节加以突现,使小 说充满了纯朴明净的诗情。 • 《芦花荡》中,作者并没有渲染战斗激 烈紧张的气氛 ,血肉横飞的战斗场面, 诗化成清新淡雅的水墨画,而老人的机 智镇定和美好的家园不容践踏的凛然正 气却在这画面中升腾而起。
28
• 二、在这三十余年中,童年遭遇的三灾八 难,是乡亲长辈们使我死里逃生;二十一 岁以后经历了艰难坎坷的漫长岁月,是乡 亲父老兄弟姐妹们扶危济困,我才大难不 死。家乡是我的生身立命之地,乡亲们待 我恩重情深。感恩戴德,我不能不满怀孝 敬之心和报恩之情,描写和讴歌我的乡亲 乡土。 • 三、我了解和熟悉我们那个小村的家 家户户,男女老少;不仅了解和熟悉他们 的音容笑貌,而且了解和熟悉他们的性格 心理,以及只属于“这一个”的语言。
17
• (3)孙犁特别善于刻画各种各样的农村 青年妇女形象,他笔下最精彩的人物是 一些真诚、纯朴、聪慧而又带有几份灵 性的少女少妇。水生嫂《荷花淀》、 《嘱咐》,吴召儿《吴召儿》, 《山地 回忆》中的妞儿、《采蒲台》中的小红、 《浇园》中的香菊、《藏》中的浅花、 《光荣》中的秀梅、《村歌》中的双眉、 《铁木前传》中的九儿、《风云初记》 中的春儿等
19
• (4)孙犁晚年的小说,失去了往日的那 种纯净明快的诗情画意,而充满了历尽 劫难和生活沧桑的万般感慨和思虑。 • 他的《芸斋小说》集中,他开始正视现 实中的丑恶,揭示出“文革”中的种种 灾难。
20
• 二、刘绍棠的乡土小说 —— 北运河畔的 田园牧歌 • 1、刘绍棠生平简介: • 刘绍棠(1936~1997)是荷花淀派的中坚 和后继者之一。他生于北京通县运河岸 边的儒林村。1949年10月在《北京青年 报》上发表了一篇生活小故事,并在北 京《新民报》上发表了短篇小院《邰宝 林》、《缝鞋匠》,从此开始了文学创 作生涯。
5
• 在孙犁的热情关怀下,一批青年作者迅 速成长。从维熙、刘绍棠、阿凤、韩映 山、冉淮舟、董乃湘、房树民等作家都 曾从孙犁那里得到过热情的鼓励和具体 的指导。这些作家自觉地学习孙犁的创 作艺术,同时在他们的创作中也渗透着 孙犁的心血。
6
• 刘绍棠说过:“孙犁同志的作品唤醒 了我对生活强烈的美感,打开了我的 美学眼界,提高了我的审美观点,觉 得文学里的美很重要。孙犁同志的作 品就是美;文字美,人物美,读孙犁 同志的作品,给人以高度的美的享受。 我从孙犁同志的作品中吸取了丰富的 文学营养。”
2
• 1939年到阜平,先后在晋察冀通讯社、 《晋察冀日报》、华北联合大学工作, 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44年孙犁到延 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并 继续从事文学创作。1945年起,先后在 《解放日报》副刊上发表了《杀楼》、 《荷花淀》、《村落战》、《麦收》、 《芦花荡》等作品,为黄沙弥漫的西北 高原,带来了一股白洋淀水乡清新的风, 受到文艺界广泛的注目和读者的热烈欢 迎。
23
• 出版了长篇小说《地火》、《春草》、 《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 如丝》、《敬柳亭说书》、《这个年月》、 《野婚》、《七十二乡女》等,小说集有 《刘绍棠小说集》、《刘绍棠中篇小说 集》、《蛾眉》、《鱼菱风景》、《瓜棚 柳巷》、《小荷才露尖尖角》、《烟村四 五家》、《刘绍棠小说选》等,并有文论 集《乡土与创作》、《我与乡土文学》、 《我的创作生涯》等。
25
• 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刻画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 人物形象。关心集体的年轻共产党员春枝、春 宝,积极要求进步、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的银杏, 急性子的张顺,倔强执拗的长寿老头,基层干 部俞山松、刘景桂等,都真实生动,栩栩如生。 小说还特别注意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是 对福贵老汉复杂心态的描写,展示了他入社以 后,从怀疑到坚定地走集体化道路的转变过程。 热恋中的俞山松和春枝、春宝和银杏微妙的心 态,也刻画得细致入微,真实可信。美丽的田 园风光和人物的优秀品德交相辉映,充满了诗 情画意,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10
• 鉴于荷花淀派小说的创作成就,1980年9 月 18 日至 19 日,中国作协河北分会、河 北省文联、《河北文学》编辑部、《长 城》编辑部联合举办了关于荷花淀流派 座谈会,确认它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 一个文学流派,并以“荷花淀”命名。 1983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荷花 淀派作品选》。
3
• 《荷花淀》是孙犁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 表作,同时还是荷花淀派名称的由来。它 在清新明丽的水乡风光背景上,描写了白 洋淀农民群众在抗战中坚毅、机智、乐观 的性格,浸润着作者对祖国、对故乡、对 人民炽热深沉的爱。在这之后,孙犁又发 表了《藏》、《嘱咐》、《碑》、《钟》、 《纪念》、《光荣》、《种谷的人》、 《浇园》等小说,逐渐形成了清新明快、 优美婉约的艺术风格。
9
• 70年代末从维熙、刘绍棠等恢复了名誉, 重返文坛。孙犁也再度执笔为文,发表 了许多评论、散文、小说和回忆录;中 断了20余年的荷花淀派又开始复苏。从 维熙、刘绍棠、韩映山等的小说创作进 入了又一个旺盛时期。刘绍棠在新时期 多次己决心致力于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 风格、浓郁的地方色彩“乡土文学”, 发表了《小荷才露尖尖角》、《瓜棚柳 巷》、《蒲柳人家》、《烟村四五家》 等一系列以家乡运河滩为背景的小说, 声称仍要保持着50年代的田园牧歌风格。
22
• 1957 年因发表《现实主义在社会主义时 代的发展》、《我对当前文艺问题的一 些浅见》等论文和两篇针砭时弊的小说 《田野落霞》、《西苑草》,被错划为 右派,被迫离开文坛。 • 此后,刘绍棠曾在京郊铁路工地和 水利工地劳动。1962年摘掉右派帽子, 在北京等待分配工作。“文革”开始后, 避乱回乡,在乡亲们的爱护和救助下, 使他免遭批斗,并写出了作品。1979年 重返文坛以后,不可遏制的创作激情如 井喷之势一发而不可收。
27
• 3、刘绍棠后期创作: • 刘绍棠在22年后重返文坛,率先提出了“乡土 文学”的主张。多次申明自己决心致力于创作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强烈 的中国气派、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乡土文 学。 • 他曾讲到他致力于乡土文学的原因: • 一、我在我生身之地的弹丸小村,先后生 活了三十年以上,是个土著;土生土长所形成 的土性,使我只会写土气的作品。 •
14
• 孙犁的成名作,也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的 《荷花淀》(载《解放日报》1945年5月15 日)的题材,是抗日根据地常见的妻子送 郎上战场的生活,但作者的才华却在于从 这平凡的题材中展现出一个充满人情美的 诗意世界。 • 《嘱咐》可以说是《荷花淀》的续篇。
15
• 她也需要理解:“你走,我不拉你,家里怎么 办 ?” • “ 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 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 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 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 •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 •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 太多,他只说了两句: • “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 回来谢你。”
13
• 孙犁的小说着重发掘新的时代氛围中的 生活美、人情美和人性美,并把这种美 赋予了诗意化的表现。在这一点上,我 们可以发现他与废名和沈从文的“田园 牧歌”风格的承继关系。但二者又有着 明显的不同。废名和沈从文追求的是世 外桃源中返朴归真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是具有朴素道德的人性,是古朴的乡土 诗情,带着向往氏族社会纯朴遗风的社 会意识。而孙犁的作品则是注入了新的 时代的民族抗战内容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4
• 2、“荷花淀”派的形成: • 1949年1月,孙犁随解放军进入天津,在 《天津日报》负责编文艺副刊。孙犁的 办刊方针是:“刊物要有地方特点,地 方色彩。要有个性。要敢于形成一个流 派,与兄弟刊物竞争比赛。”孙犁努力 实践了自己的主张,以《天津日报》文 艺副刊为园地,热情扶植和辛勤培育了 一批文学青年。不断地发表他们的习作, 并通过加编者按语、改稿、交谈、通信 等方式,对这些青年作者进行创作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