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学第十一章华北作家的乡土小说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 70年代末从维熙、刘绍棠等恢复了名誉, 重返文坛。孙犁也再度执笔为文,发表 了许多评论、散文、小说和回忆录;中 断了20余年的荷花淀派又开始复苏。从 维熙、刘绍棠、韩映山等的小说创作进 入了又一个旺盛时期。刘绍棠在新时期 多次己决心致力于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 风格、浓郁的地方色彩“乡土文学”, 发表了《小荷才露尖尖角》、《瓜棚柳 巷》、《蒲柳人家》、《烟村四五家》 等一系列以家乡运河滩为背景的小说, 声称仍要保持着50年代的田园牧歌风格。
5
• 在孙犁的热情关怀下,一批青年作者迅 速成长。从维熙、刘绍棠、阿凤、韩映 山、冉淮舟、董乃湘、房树民等作家都 曾从孙犁那里得到过热情的鼓励和具体 的指导。这些作家自觉地学习孙犁的创 作艺术,同时在他们的创作中也渗透着 孙犁的心血。
6
• 刘绍棠说过:“孙犁同志的作品唤醒 了我对生活强烈的美感,打开了我的 美学眼界,提高了我的审美观点,觉 得文学里的美很重要。孙犁同志的作 品就是美;文字美,人物美,读孙犁 同志的作品,给人以高度的美的享受。 我从孙犁同志的作品中吸取了丰富的 文学营养。”
14
• 孙犁的成名作,也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的 《荷花淀》(载《解放日报》1945年5月15 日)的题材,是抗日根据地常见的妻子送 郎上战场的生活,但作者的才华却在于从 这平凡的题材中展现出一个充满人情美的 诗意世界。 • 《嘱咐》可以说是《荷花淀》的续篇。
15
• 她也需要理解:“你走,我不拉你,家里怎么 办 ?” • “ 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 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 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 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 •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 •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 太多,他只说了两句: • “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 回来谢你。”
28
• 二、在这三十余年中,童年遭遇的三灾八 难,是乡亲长辈们使我死里逃生;二十一 岁以后经历了艰难坎坷的漫长岁月,是乡 亲父老兄弟姐妹们扶危济困,我才大难不 死。家乡是我的生身立命之地,乡亲们待 我恩重情深。感恩戴德,我不能不满怀孝 敬之心和报恩之情,描写和讴歌我的乡亲 乡土。 • 三、我了解和熟悉我们那个小村的家 家户户,男女老少;不仅了解和熟悉他们 的音容笑貌,而且了解和熟悉他们的性格 心理,以及只属于“这一个”的语言。
16
• (2)孙犁小说的独特贡献是,用谈笑从容 的态度来描写战争风云,善于抓住战斗 过程中某些鲜亮的环节加以突现,使小 说充满了纯朴明净的诗情。 • 《芦花荡》中,作者并没有渲染战斗激 烈紧张的气氛 ,血肉横飞的战斗场面, 诗化成清新淡雅的水墨画,而老人的机 智镇定和美好的家园不容践踏的凛然正 气却在这画面中升腾而起。
7
• 韩映山在《绿荷集· 后记》中回忆说: “50年代初开始写作时,由于受作 家孙犁同志的影响和指导,知道文 学是要写生活、写人的。……美是 应该追求的,但美不应该是孤立的, 她是和时代环境相关联的。”
8
• 刘绍棠的《红花》、《青枝绿叶》、《运河的 桨声》、《夏天》等,从维熙的《七月雨》、 《曙光升起的早晨》、河春晓》,韩映山的 《瓜园》、《鸭子》、《水乡散记》等,房攀 《一天夜里》、《引力》、《渔婆》等小说师 法孙犁,写农村的新事,写得清新灵动,充满 了诗情画意,犹如一支支出水新荷爽明净。这 样,在50年代中期的京津冀地区形成了一个以 孙代表的作家群,并有着大体相同或相似的艺 术风格。于是,新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自 然地形成了。
17
• (3)孙犁特别善于刻画各种各样的农村 青年妇女形象,他笔下最精彩的人物是 一些真诚、纯朴、聪慧而又带有几份灵 性的少女少妇。水生嫂《荷花淀》、 《嘱咐》,吴召儿《吴召儿》, 《山地 回忆》中的妞儿、《采蒲台》中的小红、 《浇园》中的香菊、《藏》中的浅花、 《光荣》中的秀梅、《村歌》中的双眉、 《铁木前传》中的九儿、《风云初记》 中的春儿等
19
• (4)孙犁晚年的小说,失去了往日的那 种纯净明快的诗情画意,而充满了历尽 劫难和生活沧桑的万般感慨和思虑。 • 他的《芸斋小说》集中,他开始正视现 实中的丑恶,揭示出“文革”中的种种 灾难。
20
• 二、刘绍棠的乡土小说 —— 北运河畔的 田园牧歌 • 1、刘绍棠生平简介: • 刘绍棠(1936~1997)是荷花淀派的中坚 和后继者之一。他生于北京通县运河岸 边的儒林村。1949年10月在《北京青年 报》上发表了一篇生活小故事,并在北 京《新民报》上发表了短篇小院《邰宝 林》、《缝鞋匠》,从此开始了文学创 作生涯。
4
• 2、“荷花淀”派的形成: • 1949年1月,孙犁随解放军进入天津,在 《天津日报》负责编文艺副刊。孙犁的 办刊方针是:“刊物要有地方特点,地 方色彩。要有个性。要敢于形成一个流 派,与兄弟刊物竞争比赛。”孙犁努力 实践了自己的主张,以《天津日报》文 艺副刊为园地,热情扶植和辛勤培育了 一批文学青年。不断地发表他们的习作, 并通过加编者按语、改稿、交谈、通信 等方式,对这些青年作者进行创作指导。
25
• 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刻画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 人物形象。关心集体的年轻共产党员春枝、春 宝,积极要求进步、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的银杏, 急性子的张顺,倔强执拗的长寿老头,基层干 部俞山松、刘景桂等,都真实生动,栩栩如生。 小说还特别注意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是 对福贵老汉复杂心态的描写,展示了他入社以 后,从怀疑到坚定地走集体化道路的转变过程。 热恋中的俞山松和春枝、春宝和银杏微妙的心 态,也刻画得细致入微,真实可信。美丽的田 园风光和人物的优秀品德交相辉映,充满了诗 情画意,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27
• 3、刘绍棠后期创作: • 刘绍棠在22年后重返文坛,率先提出了“乡土 文学”的主张。多次申明自己决心致力于创作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强烈 的中国气派、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乡土文 学。 • 他曾讲到他致力于乡土文学的原因: • 一、我在我生身之地的弹丸小村,先后生 活了三十年以上,是个土著;土生土长所形成 的土性,使我只会写土气的作品。 •
23
wk.baidu.com
• 出版了长篇小说《地火》、《春草》、 《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 如丝》、《敬柳亭说书》、《这个年月》、 《野婚》、《七十二乡女》等,小说集有 《刘绍棠小说集》、《刘绍棠中篇小说 集》、《蛾眉》、《鱼菱风景》、《瓜棚 柳巷》、《小荷才露尖尖角》、《烟村四 五家》、《刘绍棠小说选》等,并有文论 集《乡土与创作》、《我与乡土文学》、 《我的创作生涯》等。
21
• 1951年2月到河北省文联读书工作,在此期间 阅读了许多文学名著,并深受孙犁作品的影响, 初步找到了适合自己艺术个性的创作道路。 1951年8月被保送到通县潞河中学读高中。同 时开始与孙犁通信,并向孙犁主编的《天津日 报· 文艺周刊》投寄了第一篇小说。从此与孙犁 建立了多年的师生之谊。1952年《中国青年报》 上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红花》、《青枝绿叶》 使他一举成名。第二年《青枝绿叶》就被选入 高中语文教材。1953年5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l 版了他的第一本小说集《青枝绿叶》。1954年 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因专心致力于创作,第 二年申请退学,经高教部批准,北大仍保留学 籍,到《中国青年报》社从事专业创作。
13
• 孙犁的小说着重发掘新的时代氛围中的 生活美、人情美和人性美,并把这种美 赋予了诗意化的表现。在这一点上,我 们可以发现他与废名和沈从文的“田园 牧歌”风格的承继关系。但二者又有着 明显的不同。废名和沈从文追求的是世 外桃源中返朴归真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是具有朴素道德的人性,是古朴的乡土 诗情,带着向往氏族社会纯朴遗风的社 会意识。而孙犁的作品则是注入了新的 时代的民族抗战内容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24
• 2、刘绍棠早期创作: • 刘绍棠早期的作品师法孙犁,写得明 净轻灵、单纯质朴。主要是以满腔的热 情来描写社会主义开创时期农村生活的 新气象,歌颂了在农业集体化道路上, 新一代农民的集体主义和大公无私的高 尚品质。他善于运用多重对比和景物映 衬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心灵,刻画农 民不同的性格。
11
• “荷花淀”派:在孙犁影响下形成的“荷 花淀”派,形成于 20 世纪 40 年代,大盛 于 50 年代,他们的创作,着力追求诗情 画意之美,作品溢出华北泥土和北方水 乡的清新气息,有着浓郁的北方的乡风 民俗,他们特别善于刻画农村青年妇女 形象。
12
• 3、孙犁的乡土小说——时代风云中的清新诗魂 • (1)孙犁的小说以浓郁的诗情、清新俊逸的格调, 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这种风格的形成同他的 艺术追求是分不开的。他说:“善良的东西, 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在一定的时代, 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顶点。我经历了美好 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我看到农民,他们 的爱国热情,参战的英勇,深深地感动了我。 我的文学创作,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我的作 品,表现了这种善良的东西和美好的东西。”
18
•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孙犁以崇敬的心 情,清新优美的文笔抒写出一曲曲农村 青年妇女的颂歌。 • 在日常生活环境中,捕捉她们流贯于生 活过程中的言笑举动,来显现她们将柔 情和刚毅糅合在一起的气质。 • 孙犁对新时代的人性美人情美的诗意表 现,对战争风云谈笑从容的描绘,对热 情欢快的青年女性的刻画,使他的小说 具有诗意盎然的浪漫主义气息。
3
• 《荷花淀》是孙犁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 表作,同时还是荷花淀派名称的由来。它 在清新明丽的水乡风光背景上,描写了白 洋淀农民群众在抗战中坚毅、机智、乐观 的性格,浸润着作者对祖国、对故乡、对 人民炽热深沉的爱。在这之后,孙犁又发 表了《藏》、《嘱咐》、《碑》、《钟》、 《纪念》、《光荣》、《种谷的人》、 《浇园》等小说,逐渐形成了清新明快、 优美婉约的艺术风格。
26
• 这些早期的作品虽然有着欢快明朗的格 调,充满了蓬勃的朝 气,但不免流于表 面化和浮浅。萧殷曾指出过刘绍棠早期 小说的局限:“作者仅只注意景色、场 景,以及某些生活细节等表面现象的感 受,是不够的;应当把‘触角’首先深 入到生活深处,深入到矛盾的根基里, 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里去;只有这样, 艺术的感受力才能得到正当的发挥,蕴 含在生活里面的复杂多彩的血肉内容, 才有可能被更好地揭露出来。”
2
• 1939年到阜平,先后在晋察冀通讯社、 《晋察冀日报》、华北联合大学工作, 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44年孙犁到延 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并 继续从事文学创作。1945年起,先后在 《解放日报》副刊上发表了《杀楼》、 《荷花淀》、《村落战》、《麦收》、 《芦花荡》等作品,为黄沙弥漫的西北 高原,带来了一股白洋淀水乡清新的风, 受到文艺界广泛的注目和读者的热烈欢 迎。
22
• 1957 年因发表《现实主义在社会主义时 代的发展》、《我对当前文艺问题的一 些浅见》等论文和两篇针砭时弊的小说 《田野落霞》、《西苑草》,被错划为 右派,被迫离开文坛。 • 此后,刘绍棠曾在京郊铁路工地和 水利工地劳动。1962年摘掉右派帽子, 在北京等待分配工作。“文革”开始后, 避乱回乡,在乡亲们的爱护和救助下, 使他免遭批斗,并写出了作品。1979年 重返文坛以后,不可遏制的创作激情如 井喷之势一发而不可收。
10
• 鉴于荷花淀派小说的创作成就,1980年9 月 18 日至 19 日,中国作协河北分会、河 北省文联、《河北文学》编辑部、《长 城》编辑部联合举办了关于荷花淀流派 座谈会,确认它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 一个文学流派,并以“荷花淀”命名。 1983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荷花 淀派作品选》。
第十一章华北作家的乡土小说
1
• 一、孙犁的乡土小说及“荷花淀”派的形 成 • 1、孙犁生平简介: •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1913年 生于河北安平县。14岁时考入保定育德中 学。毕业后流浪到北平,在市政机关和小 学当过职员,开始了文学创作,主要写诗 歌和散文。1936年到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 书。1937年冬在家乡参加抗日工作。1938 年春任冀中区人民武装自卫会宣传部长, 后又调任抗战学院教官,讲授抗战文艺等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