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学第一章浙江作家的乡土小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小说的主人公全都与鲁迅同辈且年龄相仿 (七斤、闰土、阿Q、祥林嫂、爱姑,莫 不如此), 没有一个青年农民。 因为自 19世纪90年代末期以后,他几乎再也无缘 涉足乡村,到他创作乡土小说的20年代, 他阔别乡村大地已经整整二三十年,比他 更晚生的、在更加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出生 与成长的青年乡村人物生活情形,他自然 不熟悉。 • 这一切都说明,在从事现实题材创作之时, 鲁迅 是近乎苛刻地忠诚于自己的生活观 察与积累的作家
Fra Baidu bibliotek 当理牲大于情感时,作者所呈现 出的是对王权意识统治下的国民 劣根性与农民式的奴性的毫不留 情的积极抨击与尖刻嘲讽,然而 当情感大于理性之时,那种“地 之子”的乡愁以人道主义的感情 方式悄悄冲淡了批判的锋芒而趋 向于消极的悲怜。 “疗救”的 “呐喊”往往从激越慷慨的情调 而滑向低回缠绵的音符。
• 《阿Q正传》成为千古绝唱正是鲁迅理性 之光闪射得最清晰之时,那种尖刻犀利 的反讽意蕴撕开了中国民族文化心理结 构的最深层幕纱。那么,像《故乡》这 样的乡土小说,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乡 土小说,它更多地是流露出对闰土式农 民自上而下的人道主义同情,它是在两 个人物——闰土和杨二嫂的对比下完成 对农民的“地之子”哀怜的母题的。对 “豆腐西施”杨二嫂的鄙视恰恰表现了 作者对土地的深刻眷恋。
• 在整个《呐喊》和《彷徨》里,鲁迅竟没 有一处写及他的人物在普通农家的内部活 动,没有一个关于农家屋内的生活细节, 他高度忠实于自己的生活观察以后所不得 不采取的扬长避短:也即扬自己熟悉城乡 读书人家或大户人家生活场景之长,避只 能从门槛上或户外望见和旁观普通农家生 活之短,将他不熟悉至少是不太熟悉的人 物引到、安置到他所非常熟悉的舞台上来 加以表现。在乡村的公共场合,即乡场上、 航船里、乡村酒店中,当然更主要的是在 城乡绅士或称大户人家的室内。
• 《狂人日记》可以说是鲁迅先生运用乡 土小说投入社会文化批判的总体宣言或 纲领性作品。《狂人日记》以象征的笔 触,记录了中国政治思想界的曲折的战 斗过程。 • 从《狂人日记》到《药》,到《孔乙己》 到《祝福》,这种食人的活剧一直在上 演。 • 鲁迅先生很反感于中国人那种冷漠、好 事、盲目、愚昧的看客意识。
• 一、鲁迅的乡土小说感情走向的两种态势: • 一种是以《阿Q正传》为代表的具有强烈 批判意识的充满理性之光的 (这并不是说 这类小说就完全排斥情感内容)形上之作。 另一种是以《故乡》、《祝福》为代表的 具有消极被动批判意识的充满着情感形式 的(这也并非完全排斥理性的烛光)形下之 作。 • 当然也不排除两种方式在一部作品所形成 的冲突性的结果。
第一章 浙江作家的乡土小 说研究
第一节 鲁迅的乡土小说
• 一、鲁迅乡土小说的分类及特色 鲁迅是我国“乡土小说”的首创者,他 所创作的“乡土小说”时间最早,影响 最大,并且影响了我国乡土小说的发展 走向。在探究鲁迅思想根源时,如果离 开了他对农业中国的本质认识,就不能 更好地解读他的小说。
• 鲁迅之所以用“乡土”作为“载体”,从本质 上来说,正反映出一个现代知识者充满着背反 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作为接受了西方文化熏陶 的“五四”先驱者,那种改造农业社会国民劣 根性的使命感迫使作者从一个更高的哲学文化 层次上来藐视他笔下的芸芸众生,驱使他用冷 峻尖刻的解剖刀去解剖那一个个腐朽的魂灵, 从而剥开封建文化那层迷人的面纱;另一方面 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水深火热农村的与中国农 民有着深厚血缘关系的“地之子”,那种对农 民哀怜同情的儒者之心又以一种传统的情感方 式隐隐表现在他的乡士小说之中。
• “ 铁屋中的呐喊”是鲁迅文学精神一个相 当准确的概括。 • 这种对于“敌手”的清醒的认识,丝毫不 意味着鲁迅的战斗有任何的畏惧与懈怠, 相反,因为并不轻敌。而且对于敌手有着 很深刻的了解.因而鲁迅的战斗要比任何 同伴都更为冷静、准确,更具有克敌制胜 的把握。同时这种清醒时的呐喊也因而增 加了其悲壮的意味。鲁迅先生是自觉地将 他的乡土小说化作了向旧有文化重负进行 战斗的怨愤的匕首与投枪。
• 鲁迅的乡土小说的艺术风格之所以深刻 地影响了几代作家,正是它们开创了风 土人情的异域情调的疆域,赋予小说强 烈的地方色彩。鲁迅对“乡土文学”下 定义时认为:凡寓居他乡来回忆故乡, 叙写乡愁者,无论他是用主观或者客观 的方法,均可称之为乡土文学。但就他 自己的乡土小说来看,使用的方法是多 元的:第一,视角并不限于“回忆”; 第二,表现方式是二元的,第三,风土 人情和地方色彩成为固定风格。
• 三、鲁迅乡土小说的分类 • 写实类乡土小说:包括《阿Q正传》、 《祝福》、《风波》、《药》等《呐喊》、 《彷徨》的大部分作品; • 抒情类乡土小说:主要包括《故乡》、 《社戏》等作品 ; • 《故乡》中的恋乡之情,使作者把故乡诗 化,而故乡的一切诗、一切美,都收在这 幅人与自然交融的神异的画面上了。
• 这种“深刻的眷恋”一方面表现出普泛的 人道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又制约着对封建 王权和奴性教育的统治思想更有力的批判。 因而,在鲁迅理性世界的范畴中,我们看 到的是对封建文化思想最猛烈的批判,而 在鲁迅的感性世界的范畴中,又深深地倾 注了对被损害者的怀旧式的同情,这种至 深本能成为鲁迅小说人道主义内涵的不可 消弭的团块结构。
• 四、鲁迅乡土小说的特色 • 1、写实类作品 • 表现了对封建文化思想最猛烈的批判,对 农民的同情,对国民劣根性与农民式的奴 性的毫不留情的积极抨击与尖刻嘲讽。 • 2、抒情类作品 • 表现了对中国农民的深厚感情, 对闰土 式农民自上而下的人道主义同情,对土地 的深刻眷恋 。
• “鲁迅对于乡村生活的了解和熟悉程度是 相当有限的,尤其是对乡村社会‘大户人 家’以外的普通‘小户人家’,无论是对 他们的外在生活方式还是内在精神存在方 式,鲁迅所采取的与其说是建立在详观细 察基础上的具体描绘与刻画,还不如说是 借助于有限的外部了解而充分地发挥艺术 创作所允许的推理和想象。”他离开乡村 后的一切乡村经验都是间接的,或来自于 新闻报刊,或来自于周围的听闻,或来自 于车船上的片段观察,或干脆来自于回忆。
二、 鲁迅乡土小说的文化批判 锋芒
• 鲁迅先生主张:“说到‘为什么’做小 说罢,我仍抱着十年前的‘启蒙主义’, 以为必须‘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 生。我深恶痛绝先前的称小说为‘闲 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作 不过是‘消闲’的新式别号。所以我的 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意思是揭示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 二、鲁迅乡土小说的叙事视角 • 鲁迅的乡土小说多采用现在和过去时态 并存的视角,只有《社戏》是“童年视 角”的再现。《故乡》、《祝福》等则是 在不断的“闪回”镜头中展现人的变迁, 这种交错时态似乎给现代“还乡”小说开 辟了一个叙述方式(也是叙述视角)的范型。 这影响了以后许多的乡土小说的结构生成。 另一种进行时态的模式也成为鲁迅乡土小 说得心应手的作法,像《药》、《阿Q正 传》这样的进行时态。
• 鲁迅的乡土小说最鲜明地批判锋芒是根植 于后天高层次的中西文化对照下的价值取 向,而隐匿其中的淡淡的“乡愁”则是先 天的自上而下的人道主义精神的观照,是 中国知识分子忧患意识的根由所在,也与 中国农业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暗通关系。 这两种并不相同的价值取向表现在鲁迅的 乡土小说中,它们有时是成为有机的整体, 然而更多的是两者冲突下形成的悖论。
• 鲁迅乡土小说的批判锋芒除了指向中国腐 朽黑暗的统治制度,指向构成中国国民劣 根性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之外,还指向了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双重性与革命的不彻底 性。 • 这种两重性在辛亥革命中被深刻地表现出 来,铸成了这场革命的诸多成功与严重的 失败。鲁迅的乡土小说运用艺术手法对这 场革命做出了自己的评价。小说《药》与 《阿Q正传》都正面表现了辛亥革命, 《风波》则在辛亥革命对于农村的影响方 面做了极其传神的描绘。
•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的第一篇乡土 小说,他以其极大的战斗热情,发出了 气贯长虹的呐喊之声。他揭露并诅咒了 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将中国传统文化 的道貌岸然的面孔毫不留情地予以撕毁, 以暴露其狰狞的吃人面目。更为可贵的 是鲁迅先生的批判锋芒是双向的,既指 向统治阶级又指向被统治阶级。因为任 何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都是统治 阶级的思想意识。这种共同的思想意识 也就是我们这个古老而落后社会的文化 心理结构,即我们国民的灵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