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学第一章浙江作家的乡土小说

合集下载

《故乡》ppt课件

《故乡》ppt课件

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 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勇敢机智天 真的小英雄
情同手足
端庄文静的 豆腐西施
苍老麻木守 旧的木偶人
厚障壁
放纵刻薄自 私的圆规
小说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多 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衰败,农 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人们的精神毒 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 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 情。
侧面烘托出“我”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
2.请简要分析第3段,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反问:眼前的景象和记忆中的故乡反差巨大,一个反问
句,表现了作者不愿相信眼前的一切,心里难以接受。 承上启下:悲凉的心绪变得更加沉重,也为下文写故乡
今昔的对比做了铺垫和暗示。
3.此次回故乡“我”的印象如何?“我”的心情怎样?
杨二嫂是怎样一个人?小说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她的?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先声夺人。
杨二嫂的变化
年轻漂亮端庄文静豆腐西施 尖刻自私势利贪婪的圆规
刻画人物 的方法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20年前的杨二嫂
20年后的杨二嫂
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 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
没有这么高,嘴唇没有这么 有系裙,张开两脚,活像画图仪器里
真、质朴、懂得许多知识,有智 麻木、迷信、封建等级观念
有勇的小英雄形象。
森严的木偶人。
闰土变化的原因
表面原因: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以及封建等级制 度的毒害。
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 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20年代乡土小说ppt课件

20年代乡土小说ppt课件

❖ 《在贵州道上》以冷静的笔调刻划了贵州山 道的险峻、山民生活的困苦及其蒙昧的精神 状态
❖ 旧贵州这片贫困而苦难的土地,和在这片土 地上生活着、挣扎着的人们。在他笔下涌现 出的众多人物,挑夫、马夫、滑竿匠、盐巴 客、乞丐、草药贩子、家庭主妇、失业青年、 农妇、小职员、女艺人、教员……对于他们 的痛苦生活与不幸遭际,作家不仅作了忠实 的记录和典型的反映,建构了作家独特的贵 州乡土的艺术世界,对他笔下的人物,更寄 予了深切的同情,表现出作家的良知及其人 道的关怀
“随便放句什么屁,都像麻辣子鸡样 塞在人家口里,又厉害,又讨人欢喜。”
“颈根”(脖子),“不在乎”(不必 要),“咸服 ”(服气),“稳当”(稳 重),“耳巴子”(耳光),“强梁”(称 霸),“粪涨”(混账), “雅”(也),“我 俚”(我们),“楼”(喽)
13
❖《陈四爹的牛》中描写一位有点阿
Q影子但性格更懦弱的农民周涵海, 妻子背地里偷人而被乡间民众取笑, 均无可奈何,他被人叫做“猪三 哈”、“黑酱豆”。陈四爹只准他 一顿吃两碗饭,他也忍饥挨饿地干 活。后因丢了牛怕东家责难而投水 自尽了。但陈四爹只为失牛而痛心, 放牛人的下落竟无人问起。
7
《菊英的出嫁》
8
坚持批判的态度,审美偏于对恶的、 丑陋的事物的深入体验,
受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影响,对心理 描写颇为重视。逼真地写出乡土人物 土头土脑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异。
9
环境描写具有浙东风情,具有一定程 度的民俗学的价值。
10
彭家煌(1898——1933),湖南湘阴人,
又名彭介黄,字韫松,文学研究会会员 。 ❖ 小说特色:活泼的方言土语,浓厚的乡土气
❖《鼻涕阿二》既控诉了非人社会的 冷漠与偏见对主人公的欺压,也揭 示了主人公心灵深处的劣根性。其 对社会的批判系基于对人性的批判, 因而具有深厚的力度。

第15课《故乡》课件(共36张PPT)

第15课《故乡》课件(共36张PPT)
“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 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 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而失望。但“我” 并不绝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 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 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形象。
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
这是小说的主体
(发展、高潮)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
故 乡的心情和感受。
(结局)
课文的线索是什么?以什么为基本内容? 课文重点刻画哪两个人物?主要采用什 么手法?
线索:“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内容: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巨 大变化(人、物等) 人物:闰土、杨二嫂 手法:对比
他向鲁迅讲述了在农村做人做事难,一点东西拿出 去卖总是要捐几回钱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的深 切同情。
这次回故乡,鲁迅目睹了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 凄苦,内心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 经历为题材,以章闰水为原型,写了这篇小说。
阴晦(huì) 獾(huān) 髀(bì) 瑟(sè)索 折(shé)本 潺潺(chán) 五行(xíng )
还有:“我”、宏儿、水生;主要人 物是:闰土、杨二嫂。 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按照时间的变化及事件的 发展,情节可分为哪几个阶段?按照情节的四 个阶段,分别找出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几个部分。
文章结构
小说按时间顺序,以“我”回故乡的 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分 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我”回故乡(。开端)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 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及作品1、王鲁彦(1901——1944),原名王衡,折江镇海人。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柚子》、《黄金》、《童年的悲哀》、《屋顶下》等。

30年代写有长篇小说《野火》(《愤怒的乡村》)他的作品,与暴露社会黑暗之中充满了呼之欲出的荒诞感和沉重的幽默情绪,开掘浙东沿海乡镇子民们在农业经济衰败的社会动荡中的心理,始终坚持对乡民的批判态度,审美上偏重于对恶的、丑陋的事物的深入体验,是乡土小说免于流入肤浅。

最体现鲁彦小说特征的是《菊英的出嫁》和《黄金》等。

《菊英的出嫁》描绘了浙东农村的“冥婚”陋俗,作者以略含嘲笑的的笔调叙述菊英母亲为这场婚礼耗费的精神、体力与金钱,描绘人物对于这种毫无意义之事所倾注的饱满热情。

充实的物质铺张、忙碌的人物行为,反衬出人物精神的空白与生命本质的无意义。

细密的场面和人物描写,显示了古老中国农业社会落后于时代的蹒跚步伐,而这种奇特的封建陋习叙述得越是具体可见,就越发使人对这种落后性深感震惊。

《黄金》叙述了发生在浙东一个叫陈四桥的小镇的世态炎凉,仅仅因为一个毫无根据的的臆想,昔日备受尊敬的如史伯伯便如丧家之犬,世人以他们最得心应手的市侩手段,给予如史伯伯一家难以承受的羞辱。

鲁彦以他对故乡人情事故的谙熟,通过一种戏剧性情景的设置,将浙东小镇人们的势力心态揭示殆尽。

王鲁彦此类作品提供了小说典型环境描写的新的范式,也使早期乡土小说获得了民俗学的价值。

周作人说过:“若在中国想建设国民文学,表现大多数民众的性情生活,本国民俗研究也是必要,这虽然是人类学范围内的学问,却和文学有极重要的关系。

”2、彭家煌(1898——1933),湖南湘阴人。

留下不少表现湖南闭塞农村士绅与乡民之间所发生的各种活剧的作品。

《怂恿》比较圆熟,是一种讽刺性的小说,喜剧人物的线条准确,动作紧张,场面调度有方,运用活泼的方言土语,以加强地方色彩,同时加强对话的可笑性。

茅盾称这篇《怂恿》为“那时期最好的农民小说之一”。

盘点我国乡土小说十大名家和他们的经典作品

盘点我国乡土小说十大名家和他们的经典作品

盘点我国乡土小说十大名家和他们的经典作品乡土文学是我国新文化崛起之后重要的题材,最早异军突起、并且取得傲人成绩的就是乡土小说创作。

乡土小说创作在我国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深厚的传承,今天盘点一下我国十大乡土小说创作名家以及他们的经典作品。

第一位:鲁迅鲁迅先生在文学领域做出的开创之功极其巨大,也非常之多,创作与国民基础息息相关的乡土题材的小说是他拯救国民的重要方式。

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主要围绕着农村和农人,他的一些散文性作品也每每聚焦于此。

先生的巅峰之作《阿Q正传》,就是我国乡土小说的奠基力作,其直抵人心的力度时至今日依然神鬼皆惊。

在先生的小说集《彷徨》和《呐喊》中,乡土气息郁郁苍苍,民本书写持续顽韧,可以说先生引领和催生了我国乡土文学的发展,而且在他的力量所及之下,他还孜孜不倦地引导着同仁们开创我国乡土文学的创作,台静农就是在先生的教导下将一生致力于乡土文学创作。

第二位:沈从文沈从文是个纯净的乡土文学的创作者,他的作品氤氲着湘西的水色和柔情。

沈从文的小说功力极为深厚,艺术造诣超乎寻常,但是在一个阶段没有得到符合实际的认可,这是一件让时代尴尬的事情,好在时光能够抚平一切,时间最终给与了他应有的地位。

他的小说《边城》是我国乡土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其成就绝非同侪所能企及。

这部小说刻画了近乎纯粹的乡土气息令人沉迷,让人感动。

第三位:台静农台静农是深受鲁迅先生教诲而成长的学者、作家和书法家。

早在他与鲁迅彼此信件往来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乡土小说创作,而他创作的《地之子》等篇什代表了那个时代我国乡土文学的涵养和崛起。

台静农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乡土作家的代表之一,他的笔墨凝重简朴,地域特色很鲜明,风格极为阴冷晦涩,这一点与鲁迅先生的作品具有一定的传承,相对而言,作品中的人物略显单薄。

台静农的学养十分丰赡,代表了那个时代读书人的主体特色,博学,精致,而且深深植根于土地。

第四位:艾芜艾芜是个著作等身的作家,他的作品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集中反映了底层的生命如何挣扎的过程,而且具有流浪汉小说的格局。

乡土文学阅读训练及答案

乡土文学阅读训练及答案

乡土文学阅读训练及答案乡土文学阅读训练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记得鲁迅先生在许钦文初写小说时,曾称他的小说为“乡土文学”。

我想,这不外是,许钦文所写都是浙江绍兴一带的人物故事、风土人情,甚至在人物对话方面,也保留了一些方言土语,所以鲁迅给了他这样一个称呼。

这个称呼,很难说是推崇。

鲁迅自己也写了很多篇以家乡人民生活为背景的小说,但他并没有自称过这些小说为“乡土文学”,别人也没有这样称谓过。

就文学艺术来说,微观言之,则所有文学作品,皆可称为“乡土文学”;而宏观言之,则所谓“乡土文学”,实不存在。

文学形态,包括内容和形式,不能长久不变,历史流传的文学作品,并没有一种可以永远称之为“乡土文学”。

凡是文学艺术,都要有根基,有土壤。

有根基者才有生命力,有根基者才能远走高飞。

什么是文艺的根基呢?就是人民的现实生活,就是民族性格,就是民族传统。

根基也在受内在和外来的影响,逐渐变动。

不管多么偏远的地区,外来的东西,总是要进来的,人民的生活,也在不断变化。

所以没有一成不变的“乡土文学”,就像人间并没有世外桃源一样。

但是只要民族的根基深,传统固,自信力强,那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也无需大惊小怪。

任何艺术品种,都有所谓民间的形式,或称乡土的形式。

但是,这种形式并非永久不变,它要进入都市,甚至进入宫廷,一为文人墨客所篡易,就不永远是乡土的了。

艺术是不胫而走的,不分东西南北的,宫墙限制不住它,城墙也限制不住它,它又可以衣锦还乡,重新进入荒山僻野,为那里人民所喜爱,并改变着那里人民的艺术爱好、艺术趣味。

古之于今,今之于古,外洋之于中国,中国之于外洋,其规律也是如此。

在文学史上,南宋以来,又有所谓“市民文学”,好像是与“乡土文学”对立的。

其实这一名词,也很难成立。

平话形式的梁山故事,固然可以说是“市民文学”,但一成为《水浒传》,就很难这样说了。

城市是个非常复杂的所在,人也是很混杂的。

以城市来划定一种文学形式是不稳定的,因此是不科学的。

《故乡》PPT【优秀课件】

《故乡》PPT【优秀课件】
闰土、杨二嫂
在故乡
分析闰土、杨二嫂这两个人物: ① 文中采用什么描写方式刻画人物的?试圈点
批划出这些文字。 ② 刻画出两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采用了什么
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肖像


紫色的圆脸 小毡帽 手红活圆实 颈套银 项圈
很深的皱纹 破毡帽 极薄的棉衣 手像松 树皮 无银项圈
(健康开朗 朝气蓬勃)(苍老贫困 饱经沧桑)
“我”的感受。
课文解读
回故乡
阅读1—5段,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 第1段中的“二千余里”和“二十余年”说明了什么? 2. 请简要分析第3段,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 此次回故乡“我”的印象如何?“我”的心情怎样? 4. 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
如我所感的悲凉”?
1. 第1段中的“二千余里”和“二十余年”说明 了什么?
说明了“我”与故乡的距离之远,分别的时 间之久。侧面烘托出“我”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 情。
2. 请简要分析第3段,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反问:眼前的景象和记忆中的故乡反差巨大, 一个反问句,表现了作者不想承认又不得不承认这 个现实的复杂而又沉重的心情。
承上启下:悲凉的心绪变得更加沉重,也为下 文写故乡今昔的对比做了铺垫和暗示。
整体感知
• 阅读课文,思考: 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
组织故事情节?梳理情节 结构。
本文以“我”回到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今昔,从而反映了辛亥 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疾苦,体 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隔膜的深沉 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语 言 对 比
乡间趣事 滔滔不绝 热情活泼 脱口而出

第15课《故乡》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5课《故乡》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故乡》导学案导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线索和故事的情节,通过分析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及前后变化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性格和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

2.理解课文中“我”这一人物形象,准确感悟、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及探求人生新道路的执着信念。

3.揣摩朴实但抒情意味浓郁的语言特色。

4.结合小说背景知识,联系社会现象及人物形象探究文章的主题。

导学重点1.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通过分析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及前后变化的语句,概括出人物的性格和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原因。

2.理解课文中“我”这一人物形象,准确感悟、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及探求人生新道路的执着信念。

导学难点结合小说背景知识,联系社会现象及人物形象探究文章的主题。

学法指导朗读法、合作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文体知识、写作背景及作者。

2.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3.理解词语,熟读全文。

▼导学重点了解小说的文体知识、写作背景及作者,熟读全文。

▼导学难点理解词语,熟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知识链接乡土文学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20世纪20年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乡土文学”。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沙汀、艾芜等。

小说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表现作品主题,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表明人生态度,从而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特点1.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反映或表现生活的主要手段。

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就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从描写的方式上分为:细节描写和白描。

2.有较完整、生动的情节。

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鲁彦简介——精选推荐

鲁彦简介——精选推荐

鲁彦简介鲁彦简介鲁彦(1901-1944),原名王衡,浙江镇海⼈,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乡⼟⼩说家。

20年代初曾在北京⼤学旁听鲁迅的《中国⼩说史》课程,⼤受裨益,开始创作时遂⽤笔名“鲁彦”以表达对鲁迅的仰慕之情。

王鲁彦的⼩说主要是短篇,代表作有短篇⼩说集《柚⼦》《黄⾦》等,30年代写有长篇⼩说《野⽕》(《愤怒的乡村》)《童年的悲哀》《⼩⼩的⼼》《屋顶下》《河边》《伤兵旅馆》和《我们的喇叭》等。

散⽂《听潮》曾⼊选中学课本。

【⼈⽣经历⼈⽣经历】】1920年,参加由李⼤钊、蔡元培等创办的⼯读互助团,⾃上海到北京⼤学旁听。

1923年夏,先后到湖南长沙平民⼤学、周南⼥学和第⼀师范任教。

同年,在11⽉号的《东⽅杂志》发表处⼥作《秋夜》。

此后陆续发表不少⼩说,其中包括描述军阀杀⼈暴⾏的早期代表作《柚⼦》。

1926年出版第⼀部⼩说集《柚⼦》。

1927年任湖北武汉《民国⽇报》副刊编辑。

1928年春⾄南京国民政府国际宣传部任世界语翻译。

1930年,⾄福建厦门任《民钟⽇报》副刊编辑。

此后辗转在福建、上海、陕西等地的中学任教,在极不安定的⽣活中迎来了⽂学创作的丰收期。

采⽤浪漫、象征等不同⼿法进⾏创作探索,逐渐成为乡⼟写实派的⼀位重要作家。

发表于1927年7⽉号《⼩说⽉报》上的《黄⾦》标志着王鲁彦的“乡⼟⼩说”创作进⼊了成熟的境界。

⼩说描写了⼀个⼩有产者不断遭逢灾祸的境遇,深刻的反映了旧社会的⼈情世态。

此后,他更多的关注现实。

抗战前⼣,重要作品长篇⼩说《野⽕》出版,作品描写了江南农民的悲惨⽣活和⾛向⾃发反抗⽃争的真实图景。

抗战期间,创作了《炮⽕下的孩⼦》、《伤兵医院》等短篇⼩说并结集出版,并在《⼴西⽇报》副刊上连载长篇⼩说《青草》。

1941年参加中华全国⽂艺界抗敌协会的组织⼯作。

这⼀时期最主要的贡献是主编⼤型⽂学刊物《⽂艺杂志》,为抗战后期⼤后⽅最有影响⼒的⽂学期刊之⼀。

1942年出版了最后⼀部⼩说集《我们的喇叭》。

1944年于贫病交困中在桂林逝世。

乡土文学第一章浙江作家的乡土小说

乡土文学第一章浙江作家的乡土小说

• 二、鲁迅乡土小说的叙事视角 • 鲁迅的乡土小说多采用现在和过去时态 并存的视角,只有《社戏》是“童年视 角”的再现。《故乡》、《祝福》等则是 在不断的“闪回”镜头中展现人的变迁, 这种交错时态似乎给现代“还乡”小说开 辟了一个叙述方式(也是叙述视角)的范型。 这影响了以后许多的乡土小说的结构生成。 另一种进行时态的模式也成为鲁迅乡土小 说得心应手的作法,像《药》、《阿Q正 传》这样的进行时态。
二、 鲁迅乡土小说的文化批判 锋芒
• 鲁迅先生主张:“说到‘为什么’做小 说罢,我仍抱着十年前的‘启蒙主义’, 以为必须‘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 生。我深恶痛绝先前的称小说为‘闲 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作 不过是‘消闲’的新式别号。所以我的 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意思是揭示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时间最早影响?鲁迅之所以用乡土作为载体从本质上来说正反映出一个现代知识者充满着背反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作为接受了西方文化熏陶的五四先驱者那种改造农业社会国民劣根性的使命感迫使作者从一个更高的哲学文化层次上来藐视他笔下的芸芸众生驱使他用冷峻尖刻的解剖刀去解剖那一个个腐朽的魂灵从而剥开封建文化那层迷人的面纱
• 小说的主人公全都与鲁迅同辈且年龄相仿 (七斤、闰土、阿Q、祥林嫂、爱姑,莫 不如此), 没有一个青年农民。 因为自 19世纪90年代末期以后,他几乎再也无缘 涉足乡村,到他创作乡土小说的20年代, 他阔别乡村大地已经整整二三十年,比他 更晚生的、在更加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出生 与成长的青年乡村人物生活情形,他自然 不熟悉。 • 这一切都说明,在从事现实题材创作之时, 鲁迅 是近乎苛刻地忠诚于自己的生活观 察与积累的作家
第一章 浙江作家的乡土小 说研究
第一节 鲁迅的乡土小说

20年代乡土小说ppt课件

20年代乡土小说ppt课件
20年代乡土小说家
1
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它的出现溯源 于鲁迅的《故乡》。20年代,现代文坛 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 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 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 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乡土小说”是五四文学革命以后兴起的 一个最早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
2
❖《鼻涕阿二》既控诉了非人社会的 冷漠与偏见对主人公的欺压,也揭 示了主人公心灵深处的劣根性。其 对社会的批判系基于对人性的批判, 因而具有深厚的力度。
❖《疯妇》描绘的是一出家庭悲剧。
22
蹇先艾(1906-1994),贵州 遵义人 ——用 平静文字叙述 愤懑压抑, 《水葬》“对我 们展示了‘老 远的贵州‘乡 间习俗的冷酷, 和出于这冷酷 中的母性之爱 23 的伟大”,(鲁



是 炉是是是是是 思海是是星有若夜
冬 火炉灯月日家 想是天花之身高一
夜 是火,,,, 是夜上,空外山支
的 墙,
一的的是是之流灯
声上
个镜梦鱼鸟海水,
十 二 月 十 九
音的
美子,,林。, 夜
。树
,,
45

人类

鸡鸣
人类的残忍
人类的灾难
正如人类的面
止不住鸡鸣,


村子里非常之
彼此都是相识 的。
人类的残忍 正如人类的思
❖ 大约形成于二十年代中期,成员以文学研究 会作家为主,也包括语丝社、未名社的一部 分青年作家,主要代表有许杰、许钦文、鲁 彦、彭家煌、台静农、蹇先艾等
❖ 作品多发表在北京的《晨报副刊》、《语 丝》、《未名》和上海的《小说月报》等报 刊
3
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 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 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 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 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 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 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 民族化的追求,开创了现代文学史 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

论浙江作家的乡土小说

论浙江作家的乡土小说
女 形 象 的 塑 造 两 方 面 来 看 , 体 现 出过 去 落后 文 化 形 态 中遗 留下 的 文 化 残 余 , 对 落 后 国 民 性加 以批 判 , 时对 深 都 并 同
受 宗 法制 迫 害 的 妇 女 也 给 予 深 切 的 同情 。
关键 词: 耕文化 ; 农 乡土 小 说 ; 民 劣根 性 ; 国 宗法 制 ; 女 妇

但却培养 了中国人 的家园意识 。于是对 土地、 乡村的描写
成 了现 代 小 说 创 作 的 主 流 题 材 。乡 土 作 家 们 将 农 民 意 识
中 的愚 昧 落 后 性 或 者 将 他 们 的勤 劳 、 良 、 朴 、 俭 的美 善 淳 节
好 品性 予 以展 示 , 农 民 的 贫 穷 生 活 境 遇 表 以 同 情 , 农 对 为 民 深 受 封 建 礼 教 思 想 毒 害 而 呐 喊 , 农 民 的 淳 朴 、 好 人 为 美
中 图分 类 号 : 0 . 1 67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8 7 (0 1 0 —1 50 1 7—2 5 2 1 ) 60 0—3
乡 土小 说 是 中 国 现 代 小 说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中 华 民
怀 。农 耕 文 化 使 人 们 养 成 了 守 旧 , 于 现 状 的 惰 性 习 气 , 安
鲁 迅 首 先 在 农 民 身 上 发 现 了 这 一 病 态 , 想 通 过 文 学 唤 醒 并
造 出 了 富 有 农 耕 色 彩 的文 化 。 “ 以农 业 经 济 格 局 为 特 征 的
农 业 文 化 , 中 华 民 族 最 大 的 影 响 一 是 民 族 心 理 性 格 的 形 对
和 启 蒙 沉 睡 的 人 们 。除 了 阿 Q, 有 《 天 》 的 单 四 嫂 子 , 还 明 里 她 的 愚 昧 迷 信 断 送 了 儿 子 宝 儿 的性 命 。二 十 年 代 还 有 好

《故乡》 图文

《故乡》 图文
1. “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 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对故乡的现实 (即人与事)感到失望,故乡 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
2.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 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
“高墙”是比喻。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 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因“我”对故 乡的期望与故乡的现实相去甚远,因“我”与故 乡的人们有较深的隔膜,所以“我”的四面好像 竖起了高墙。此句充满哲理,极好地深化了主题。
说明了“我”与故乡的距离之远,分别的时 间之久。侧面烘托出“我”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 情。
2. 请简要分析第3段,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反问:眼前的景象和记忆中的故乡反差巨大, 一个反问句,表现了作者不想承认又不得不承认这 个现实的复杂而又沉重的心情。
承上启下:悲凉的心绪变得更加沉重,也为下 文写故乡今昔的对比做了铺垫和暗示。
“我”的感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课文解读
回故乡
阅读1—5段,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 第1段中的“二千余里”和“二十余年”说明了什么? 2. 请简要分析第3段,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 此次回故乡“我”的印象如何?“我”的心情怎样? 4. 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
如我所感的悲凉”?
1. 第1段中的“二千余里”和“二十余年”说明 了什么?
动作 描写
终日坐着。
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的 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 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拿着狗 气杀飞也似的跑了;顺手牵羊,又偷 又抢。
语言描写
终日坐着,不怎么说话。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忘了?
这真是贵人眼高”“阿呀呀,你放了道台 了……”“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 一毫不肯放松……”

故乡第一章的主要内容50字左右

故乡第一章的主要内容50字左右

故乡第一章的主要内容50字左右
《故乡》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

《故乡》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从第六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

”写“我”在故乡,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

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给中国农村带来的苦难,给中国农民带来的心灵上的创伤。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结尾,这一部分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和感受。

鲁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十七岁之前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着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论浙江作家的乡土小说

论浙江作家的乡土小说

作者: 张晓燕
作者机构: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36
出版物刊名: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105-107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6期
主题词: 农耕文化 乡土小说 国民劣根性 宗法制 妇女
摘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养育了中国乡土小说,因此,中国的乡土文学深深地烙下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印记。

其中,农耕文化、宗法文化对乡土小说影响特别大。

以鲁迅为代表的浙江乡土作家群作为乡土作家群的一支,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具有独特的贡献。

从农耕文化、宗法文化对乡土小说的影响和作家群笔下的妇女形象的塑造两方面来看,都体现出过去落后文化形态中遗留下的文化残余,并对落后国民性加以批判,同时对深受宗法制迫害的妇女也给予深切的同情。

【公示公告】《中国乡土文学》第1期目录(征稿中)

【公示公告】《中国乡土文学》第1期目录(征稿中)

【公⽰公告】《中国乡⼟⽂学》第1期⽬录(征稿中)中国乡⼟⽂学⽬录长篇连载回⽔滩/陈⼩平滚动的坷垃/良纲中篇⼩说下弦⽉/杨福建⽉亮湾的笑声/王永华短篇⼩说 梁豪杰⼩说五篇 赵勇⼩说三篇 张新贵⼩说六篇 程⽩弟弟⼩说⼆题 杨永忠⼩说⼆题 刘⾦龙⼩说三篇 周家俊⼩说三篇电影剧本 沉船⼀百天/陈⼩平 ⼤脑那点事/陈武苟叙事长诗 龙凤哀/张九紫同题诗选 ⾬,春的⾳符 粽叶飘⾹ 夏夜 夏夜 军歌嘹亮 七⼣ 根乡⼟作家 李进章散⽂⼩辑 解亚萍散⽂⼩辑 马⾸云散⽂⼩辑 何素兰散⽂⼩辑 刘国建散⽂⼩辑 苏健散⽂⼩辑 杜荣散⽂⼩辑纪实⽂学 乡村物语/朱⽟华 风⾬岁⽉/青草乡⼟情缘 柴垛/张龙 ⼤⼭深处/⾬洁 诗赏岭南⽅⽯/刘如春 圆⼝宛⼦的布底⼦鞋/朱世怀 我的打⼯⽣涯/洪信明乡⼟诗⼈ 第⼀流诗歌⼩辑 京哥诗歌⼩辑 九⾔诗歌⼩辑 江⾬诗歌⼩辑 茉莉花诗歌⼩辑 江⾬诗歌⼩辑 红蝴蝶诗歌⼩辑 黎书成诗歌⼩辑 李益萍诗歌⼩辑 戴万春诗歌⼩辑 赵福诗歌⼩辑 ⽥⽣⽟诗歌⼩辑唐宋余韵 ⽥⽂朝诗词⼩辑 罗尔胜诗词⼩辑 万海峰诗词⼩辑 ⽜⼴斌诗词⼩辑乡⼟情怀 红尘禅⼼/张新锐 今夜的⽉光/黄新 ⼩⼩村庄/王⼀勇 天凉好个秋/赖⿐⼦会员推介 ⾼秀芹诗⽂⼩辑 朱吉述诗⽂⼩辑《中国乡⼟⽂学》征稿启事 《中国乡⼟⽂学》纸质期刊由乡⼟⽂学创作研究中⼼、乡⼟⽂学社主办,著名⽂学期刊《今古传奇》编辑部承办,刊号ISSN 1003-3327 办,著名⽂学期刊《今古传奇》编辑部承办,刊号ISSN 1003-3327 CN 42-1050/I 邮发代号 38-83。

本刊前⾝为《乡⼟⽂学》,已举办两期,今年上半年乡⼟⽂学社与《今古传奇》强强联⼿,推出《今古传奇·长篇⼩说⽉报》(含《乡⼟⽂学》社刊刊中刊),反响强烈。

经反复斟酌,现命名为《中国乡⼟⽂学》,定为季刊。

本刊开设如下栏⽬: ⼩说天地 主要发表⼟根作家的中长篇⼩说,兼发短篇和⼩⼩说 影视剧本 主要发表电影电视剧本,兼发可读性强正式出版的长篇⼩说故事梗概 乡⼟作家 主要发表会员和优秀作者的散⽂专辑 乡⼟诗⼈ 主要发表会员和优秀作者的诗歌专辑会员推介专门发表会员诗⽂专辑 乡⼟情缘 主要发表单篇优美散⽂ 乡⼟情怀 主要发表组诗和单⾸短诗 ⾛遍中国 主要发表会员和优秀作者的旅游作品 ⽼照⽚ 主要发表怀旧诗⽂,来稿必须⾄少有⼀张真实的⽼照⽚ 乡⼟新秀 主要发表会员习作和初学写作⽂友的处⼥作 校园⽂学 主要发表学⽣的优秀作品 本刊定价60元,全年240元,订阅微信damo359880941,收录作品在公众号平台发表与否不限,⼀律免收版⾯费,投稿邮箱****************。

乡土小说的“浙江潮”

乡土小说的“浙江潮”

乡土小说的“浙江潮”
马芸
【期刊名称】《中华文化论坛》
【年(卷),期】2006()2
【摘要】“乡土小说”是中国新文学第一个文学流派。

从1924年兴起,一批浙江
作家就承担起了领导者的重任,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创作中都推动了“乡土小说”的发展与成熟。

尤其是引人注目的“浙东乡土小说作家群”,他们的创作贴近生活,
包含了大量浙东民间的民风民俗,笔法简洁有力,展现了独特的“地方色彩”,为后来更多带“区域色彩”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借鉴。

【总页数】6页(P82-87)
【关键词】乡土小说;浙江潮;地方色彩
【作者】马芸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47
【相关文献】
1.左翼乡土小说的鲁迅基因与五四乡土小说的内在关联 [J], 田丰
2.浙籍作家与"五四"乡土小说 [J], 朱庆华
3.乡土文学的整体视界——论祝兴义乡土小说兼谈乡土小说构成 [J], 万直纯;
4.左翼乡土小说和五四乡土小说的差异研究 [J], 田丰
5.京派乡土小说与台湾70年代乡土小说比较 [J], 赵艳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鲁迅的乡土文学再分析——故乡的情感纽带

鲁迅的乡土文学再分析——故乡的情感纽带

鲁迅的乡土文学再分析——故乡的情感纽带
孙大志
【期刊名称】《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43)9
【摘要】乡土文学是现当代中国文坛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作家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学现象。

然而怎样概括乡土文学的特征,却始终没有统一的观点,人们往往从“类”的属性出发,却忽略了乡土文学概念下作家风格的大相径庭,只是简单地以是否写农业农村为标准去看待它。

乡土文学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种”的属性,应该有自己明确的内涵和外延。

该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从乡土文学的第一位作家——鲁迅的乡土小说开始,分析其文学内涵从而厘清乡土文学必备的“种”的内涵,以确定其概念的外延。

鲁迅的小说是现代小说的开端,也是乡土小说的开端,他的小说中蕴含着后来乡土小说各个分支提倡的因素,对鲁迅小说乡土因素的单独分析,有利于发现鲁迅的乡土文学态度,从而寻找到乡土文学应有的方向。

【总页数】6页(P45-50)
【作者】孙大志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0.97
【相关文献】
1.永远的故乡与鲁迅的返乡之路--鲁迅《故乡》的文本分析
2.政治巨人与文化巨人的情感纽带——毛泽东的鲁迅情结解读
3.故乡“悲”情——鲁迅小说《故乡》的情感线索
4.满怀乡情落寞归——试解鲁迅对故乡的情感变化
5.“侨寓文学”与“乡土文学”——鲁迅的类型研究及其再理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铁屋中的呐喊”是鲁迅文学精神一个相 当准确的概括。 • 这种对于“敌手”的清醒的认识,丝毫不 意味着鲁迅的战斗有任何的畏惧与懈怠, 相反,因为并不轻敌。而且对于敌手有着 很深刻的了解.因而鲁迅的战斗要比任何 同伴都更为冷静、准确,更具有克敌制胜 的把握。同时这种清醒时的呐喊也因而增 加了其悲壮的意味。鲁迅先生是自觉地将 他的乡土小说化作了向旧有文化重负进行 战斗的怨愤的匕首与投枪。
• 当理牲大于情感时,作者所呈现 出的是对王权意识统治下的国民 劣根性与农民式的奴性的毫不留 情的积极抨击与尖刻嘲讽,然而 当情感大于理性之时,那种“地 之子”的乡愁以人道主义的感情 方式悄悄冲淡了批判的锋芒而趋 向于消极的悲怜。 “疗救”的 “呐喊”往往从激越慷慨的情调 而滑向低回缠绵的音符。
• 《阿Q正传》成为千古绝唱正是鲁迅理性 之光闪射得最清晰之时,那种尖刻犀利 的反讽意蕴撕开了中国民族文化心理结 构的最深层幕纱。那么,像《故乡》这 样的乡土小说,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乡 土小说,它更多地是流露出对闰土式农 民自上而下的人道主义同情,它是在两 个人物——闰土和杨二嫂的对比下完成 对农民的“地之子”哀怜的母题的。对 “豆腐西施”杨二嫂的鄙视恰恰表现了 作者对土地的深刻眷恋。
• 一、鲁迅的乡土小说感情走向的两种态势: • 一种是以《阿Q正传》为代表的具有强烈 批判意识的充满理性之光的 (这并不是说 这类小说就完全排斥情感内容)形上之作。 另一种是以《故乡》、《祝福》为代表的 具有消极被动批判意识的充满着情感形式 的(这也并非完全排斥理性的烛光)形下之 作。 • 当然也不排除两种方式在一部作品所形成 的冲突性的结果。
•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的第一篇乡土 小说,他本质,将中国传统文化 的道貌岸然的面孔毫不留情地予以撕毁, 以暴露其狰狞的吃人面目。更为可贵的 是鲁迅先生的批判锋芒是双向的,既指 向统治阶级又指向被统治阶级。因为任 何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都是统治 阶级的思想意识。这种共同的思想意识 也就是我们这个古老而落后社会的文化 心理结构,即我们国民的灵魂。
• 《狂人日记》可以说是鲁迅先生运用乡 土小说投入社会文化批判的总体宣言或 纲领性作品。《狂人日记》以象征的笔 触,记录了中国政治思想界的曲折的战 斗过程。 • 从《狂人日记》到《药》,到《孔乙己》 到《祝福》,这种食人的活剧一直在上 演。 • 鲁迅先生很反感于中国人那种冷漠、好 事、盲目、愚昧的看客意识。
• 四、鲁迅乡土小说的特色 • 1、写实类作品 • 表现了对封建文化思想最猛烈的批判,对 农民的同情,对国民劣根性与农民式的奴 性的毫不留情的积极抨击与尖刻嘲讽。 • 2、抒情类作品 • 表现了对中国农民的深厚感情, 对闰土 式农民自上而下的人道主义同情,对土地 的深刻眷恋 。
• “鲁迅对于乡村生活的了解和熟悉程度是 相当有限的,尤其是对乡村社会‘大户人 家’以外的普通‘小户人家’,无论是对 他们的外在生活方式还是内在精神存在方 式,鲁迅所采取的与其说是建立在详观细 察基础上的具体描绘与刻画,还不如说是 借助于有限的外部了解而充分地发挥艺术 创作所允许的推理和想象。”他离开乡村 后的一切乡村经验都是间接的,或来自于 新闻报刊,或来自于周围的听闻,或来自 于车船上的片段观察,或干脆来自于回忆。
• 鲁迅的乡土小说最鲜明地批判锋芒是根植 于后天高层次的中西文化对照下的价值取 向,而隐匿其中的淡淡的“乡愁”则是先 天的自上而下的人道主义精神的观照,是 中国知识分子忧患意识的根由所在,也与 中国农业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暗通关系。 这两种并不相同的价值取向表现在鲁迅的 乡土小说中,它们有时是成为有机的整体, 然而更多的是两者冲突下形成的悖论。
• 鲁迅乡土小说的批判锋芒除了指向中国腐 朽黑暗的统治制度,指向构成中国国民劣 根性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之外,还指向了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双重性与革命的不彻底 性。 • 这种两重性在辛亥革命中被深刻地表现出 来,铸成了这场革命的诸多成功与严重的 失败。鲁迅的乡土小说运用艺术手法对这 场革命做出了自己的评价。小说《药》与 《阿Q正传》都正面表现了辛亥革命, 《风波》则在辛亥革命对于农村的影响方 面做了极其传神的描绘。
• 小说的主人公全都与鲁迅同辈且年龄相仿 (七斤、闰土、阿Q、祥林嫂、爱姑,莫 不如此), 没有一个青年农民。 因为自 19世纪90年代末期以后,他几乎再也无缘 涉足乡村,到他创作乡土小说的20年代, 他阔别乡村大地已经整整二三十年,比他 更晚生的、在更加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出生 与成长的青年乡村人物生活情形,他自然 不熟悉。 • 这一切都说明,在从事现实题材创作之时, 鲁迅 是近乎苛刻地忠诚于自己的生活观 察与积累的作家
• 鲁迅的乡土小说的艺术风格之所以深刻 地影响了几代作家,正是它们开创了风 土人情的异域情调的疆域,赋予小说强 烈的地方色彩。鲁迅对“乡土文学”下 定义时认为:凡寓居他乡来回忆故乡, 叙写乡愁者,无论他是用主观或者客观 的方法,均可称之为乡土文学。但就他 自己的乡土小说来看,使用的方法是多 元的:第一,视角并不限于“回忆”; 第二,表现方式是二元的,第三,风土 人情和地方色彩成为固定风格。
• 在整个《呐喊》和《彷徨》里,鲁迅竟没 有一处写及他的人物在普通农家的内部活 动,没有一个关于农家屋内的生活细节, 他高度忠实于自己的生活观察以后所不得 不采取的扬长避短:也即扬自己熟悉城乡 读书人家或大户人家生活场景之长,避只 能从门槛上或户外望见和旁观普通农家生 活之短,将他不熟悉至少是不太熟悉的人 物引到、安置到他所非常熟悉的舞台上来 加以表现。在乡村的公共场合,即乡场上、 航船里、乡村酒店中,当然更主要的是在 城乡绅士或称大户人家的室内。
• 这种“深刻的眷恋”一方面表现出普泛的 人道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又制约着对封建 王权和奴性教育的统治思想更有力的批判。 因而,在鲁迅理性世界的范畴中,我们看 到的是对封建文化思想最猛烈的批判,而 在鲁迅的感性世界的范畴中,又深深地倾 注了对被损害者的怀旧式的同情,这种至 深本能成为鲁迅小说人道主义内涵的不可 消弭的团块结构。
第一章 浙江作家的乡土小 说研究
第一节 鲁迅的乡土小说
• 一、鲁迅乡土小说的分类及特色 鲁迅是我国“乡土小说”的首创者,他 所创作的“乡土小说”时间最早,影响 最大,并且影响了我国乡土小说的发展 走向。在探究鲁迅思想根源时,如果离 开了他对农业中国的本质认识,就不能 更好地解读他的小说。
• 鲁迅之所以用“乡土”作为“载体”,从本质 上来说,正反映出一个现代知识者充满着背反 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作为接受了西方文化熏陶 的“五四”先驱者,那种改造农业社会国民劣 根性的使命感迫使作者从一个更高的哲学文化 层次上来藐视他笔下的芸芸众生,驱使他用冷 峻尖刻的解剖刀去解剖那一个个腐朽的魂灵, 从而剥开封建文化那层迷人的面纱;另一方面 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水深火热农村的与中国农 民有着深厚血缘关系的“地之子”,那种对农 民哀怜同情的儒者之心又以一种传统的情感方 式隐隐表现在他的乡士小说之中。
二、 鲁迅乡土小说的文化批判 锋芒
• 鲁迅先生主张:“说到‘为什么’做小 说罢,我仍抱着十年前的‘启蒙主义’, 以为必须‘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 生。我深恶痛绝先前的称小说为‘闲 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作 不过是‘消闲’的新式别号。所以我的 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意思是揭示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 二、鲁迅乡土小说的叙事视角 • 鲁迅的乡土小说多采用现在和过去时态 并存的视角,只有《社戏》是“童年视 角”的再现。《故乡》、《祝福》等则是 在不断的“闪回”镜头中展现人的变迁, 这种交错时态似乎给现代“还乡”小说开 辟了一个叙述方式(也是叙述视角)的范型。 这影响了以后许多的乡土小说的结构生成。 另一种进行时态的模式也成为鲁迅乡土小 说得心应手的作法,像《药》、《阿Q正 传》这样的进行时态。
• 三、鲁迅乡土小说的分类 • 写实类乡土小说:包括《阿Q正传》、 《祝福》、《风波》、《药》等《呐喊》、 《彷徨》的大部分作品; • 抒情类乡土小说:主要包括《故乡》、 《社戏》等作品 ; • 《故乡》中的恋乡之情,使作者把故乡诗 化,而故乡的一切诗、一切美,都收在这 幅人与自然交融的神异的画面上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