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乡土文学 台港文学 香港台湾 文化教学课件
《港台文学专题讲座》课件
![《港台文学专题讲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14dc25b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86.png)
港台文学生于民间,具有反映民间烦恼的特点, 因此与社会密切相关。
港台文学作为文化产物,增强了本地文化认同感, 提高了本土文化软实力。
港台文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反映生活, 也影响生活。两者相互作用,相得益彰。
港台文学的未来发展
1 前景
随着地区文学和少数民族 文学的崛起,港台文学将 逐步拓展其影响范围。
港台文学作品解读
背景
《鱼米之乡》是一本关于乡村生活的小说,讲述了 一个农村小村庄的变迁。
情节
《鸳鸯蝴蝶》是一篇女性小说,讲述了两位女性的 爱情故事,反映了当时女性生活的困境,以及对传 统观念的挑战。
人物
《金锁记》是一部以家庭为主线的小说,塑造了许
主题
张爱玲的小说以情感、女性话题为主,关注人际关
港台文学与社会
收获
通过这场精彩的讲座,我们加 深了对港台文学的了解和认识, 收获了满满的知识和启示。
未来展望
港台文学将在未来的发展中持 续壮大,为中华文化的继承和 发扬作出重要贡献。
讲座主讲人
我们邀请了资深港台文学研究专家担任主讲人,他拥有多年港台文学研究经验,为我们带来 了丰富的知识。
港台文学概述
1
历史
港台文学起源于20世纪初,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
2
流派
港台文学系由各地文学作品汇聚而成,分为主张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由散文、 女性文学、乡土文学等流派。
3
代表作品
港台文学是海内外华人文学的重要分支,代表作品有《天马茶房》、《鱼米之 乡》、《鸳鸯蝴蝶》等。
2 挑战
3 方向
未来,港台文学将面临来 自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巨大 冲击,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将是未来的重要课题。
第二章港台湾的新文学运动及创作
![第二章港台湾的新文学运动及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7b6d119402d276a200292e76.png)
眷村文化
眷村是属于台湾特有的历史文化,1949 年随着国民党政府从大陆来到台湾的大批国 民军队和眷属,原以为只会在台湾停留短短 数年就会回到大陆,因此随身只携带简便的 行李,杂居在台湾的许多城镇内。高雄自明 郑时期开始就是军队驻扎的地区,历经清朝 时期到国民政府迁台,也自然成了许多军眷 落脚的居所。而这些居所多是以竹篱简单将 居住地围起来,与外界有了隔离,染上一丝 神秘的色彩,因此称竹篱笆内居住的民众为 眷民,他们居住的地方叫眷村,后来形成台 湾独特的“眷村文化”。
小说创作: 张我军的小说创作集中于20年代, 仅有三篇。 《买彩票》 《白太太的哀史》 《诱惑》 张我军的创作奠定了台湾新文学发展的 重要基石。
赖和:台湾新文学的奠基者
生平简介: (1894——1943),原名赖
河,字懒云,台湾彰化市人。 自1926年陆续发表小说14篇: 《斗闹热》、《一杆“称仔”》、《不如 意的过年》、《蛇先生》、《雕古董》、 《棋盘边》、《辱?!》、《浪漫外 纪》、《可怜她死了》、《归家》、 《惹事》、《丰作》、《善讼人的故 事》、《赴了春宴回来》。
“皇民化”运动
1、殖民同化教育是“基础”
推行日语教育。殖民当局早在1896年就分别设立了
最早的日语教学机构“国语学校”,“国语传习所。 日语教育非常严厉,在学校不准讲汉语(台湾话), 一讲汉语即施予各种处罚。 建立奴化教育体制。1919年殖民当局出台所谓“内 地延长主义”,又称“同化主义”。教学内容是以 传播殖民主义文化为主,有关中国的历史、思想、 文化均在被排挤之列,以从根上切除中华民族文化 的影响。为防止中国人接受高等教育,从中等教育 开始,就限制中国学生所学专业;高等教育基本上 由日本人独占。
(三)八十——九十年代 无主流的多元发展局面 1、女性主义文学潮流 2、政治文学潮流 开放“党禁”、“报禁” 施明正《渴死者》、《喝尿者》
中国现当代文学-港台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港台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6c87263a4a7302768e9939a2.png)
喊我,在海峡这边 喊我,在海峡那边 喊,在江南,在江南 多寺的江南,多亭的 江南,多风筝的 江南啊,钟声里 的江南 (站在基隆港,想——想 想回也回不去的) 多燕子的江南 “
诗歌在节奏上明显显露 出现代主义诗歌的特点, 即通过诗句的移行来造 成一种视觉效果和情绪 效果。复沓的手法与重 词叠字的反复使用,不 仅增强了这首诗的音乐 性,读来韵致绵长,而 且有效地助成了内在情 韵的摇曳多姿。
小说中的孽子们是一群漂泊无依的孩子,他们 被遗弃在街头,被逐出家门,或屡次从家中逃 跑。父母视他们为“畜生”,世俗世界更不可 能接纳他们。于是他们只能在夜间出没。他们 虽然各有各的不幸,却选择了同一个可以逃避 不幸的王国,因为“在我们这个王国里,我们 没有尊卑,没有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强弱。 我们共同有的是一具具让欲望焚炼得痛不可当 的躯体,一颗颗寂寞得发疯发狂的心”。
倪匡谈《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一开始,就是魔教长老曲洋和刘 正风的友谊,两人琴萧合奏了一阕《笑傲江 湖》,正、邪之间的分野究竟如何,是根据世 俗的人云亦云来分野,还是根据个人的意愿来 分野,还是照自己的判断来分野。正是什么? 邪是什么?从一开始,就提出了一连串发人深 省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全书中又各有了答 案,这是《笑傲江湖》最不同凡响之处。
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 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 者”。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 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余光中热爱中 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称“中国,最美最母亲 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 条黄河的支流”。表达了他深厚的爱国情怀。
开始在《明报》连载。同时,又连载《白马啸 西风》。 1969年 创作《鹿鼎记》。 1972年 《鹿鼎记》连载完毕,宣布封笔。
台湾现代派小说的创作特点1港台文学专题讲座 教学课件
![台湾现代派小说的创作特点1港台文学专题讲座 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fe78eba6c85ec3a86c2c58b.png)
自《芝加哥之死》以后,白先勇后期的小说创 作逐渐成熟,《台北人》标志着他创作的一个高峰。
白先勇的创作从中国传统文学起步,中间“西 化”,后又回复传统,并能娴熟地融铸中西文化, 形成自己独特鲜明的创作风格,也因此奠定了他在 中国当代文坛上的地位。
2、白先勇小说创作成就与特色
(1)小说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内涵 白先勇的小说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描写国民党官僚的晚年生活的没落和资产 阶级的兴起,揭露台湾上流社会种种丑陋的内幕, 如《国葬》、《梁父吟》、《思旧赋》、《游园惊 梦》、《永远的尹雪艳》、《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等;二是描写台湾下层人民生活的,如《孤恋花》 等;三是描写乡愁的,如《花荣桥记》、《芝加哥 之死》、《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等。
从存在主义去理解作品,便可以解决我们从伦 理角度难以理解的问题。
李龙第想:“我必须选择,在现况中选择,我 必须负起我做人的责任,我不是挂名来这个世界获 利益的,我需负起一件使我感到存在的荣耀之责 任。”他因依靠妻子生活而觉得自己责任的缺失, “在现况中选择”使得他实现了自己存在的自由和 责任,而对岸的妻子在他看来是隔着一条鸿沟的理 想。作者曾说:“我个人认为‘抉择’是那篇正文 更为恰当的主题……也许可以目为‘存在’。”
批注本地保存成功开通会员云端永久保存去开通
白先勇高中毕业后被保送到台湾大学。但是 因为他热爱水利,想在长江三峡建立一个大型的水 利工程,于是他到台湾成功大学学习水利工程。 1957年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1961年毕业。1963年 到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从事创作研究, 1965年获硕士学位。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 分校任教,讲授中国语言文学课程。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小说通过钱夫人的命运 和爱情悲剧,表现了人性和理性的冲突,揭露了封 建观念和金钱物质对人性和爱情的扼杀。
台湾文学1-4节
![台湾文学1-4节](https://img.taocdn.com/s3/m/6699fd0c844769eae009ed4e.png)
龙瑛宗是日据时期重要作家之 龙瑛宗是日据时期重要作家之 一。他在光复前发表的中短篇小说 植有木瓜树的小镇》 有:《植有木瓜树的小镇》、《夕 黑少女》 白鬼》 影》、《黑少女》、《白鬼》、 赵夫人的戏台》 村姑》 《赵夫人的戏台》、《村姑》、 邂逅》等二十四篇, 《邂逅》等二十四篇,此外还有文 学批评集《孤独的蠹鱼》 学批评集《孤独的蠹鱼》、随笔集 女性的素描》 《女性的素描》。 • 吴浊流是继赖和、 吴浊流是继赖和、杨逵之后又一位 是继赖和 台湾现代文坛不朽的作家。 台湾现代文坛不朽的作家。他本名吴建 号饶,1900年 日生, 田,号饶,1900年6月2日生,台湾省新 竹县新埔镇人。 竹县新埔镇人。吴浊流早年的文学活动 是从写汉诗开始的, 是从写汉诗开始的,而真正登上台湾文 坛是以1936 1936年 月处女作《水朋》 坛是以1936年3 月处女作《水朋》的发 表为标志。自此, 表为标志。自此,他创作了为数不少的 小说,长篇有: 亚细亚的孤儿》 小说,长篇有:《亚细亚的孤儿》、 无花果》 台湾连翘》 《无花果》、《台湾连翘》等;中篇和 短篇主要有《水月》 短篇主要有《水月》、《泥沼中的金鲤 功狗》《陈大人》 》《陈大人 鱼》、《功狗》《陈大人》、《糖扦 先生妈》 路迢迢》 仔》、《先生妈》、《路迢迢》等,此 还有大量游记、文学评论和杂感。 外,还有大量游记、文学评论和杂感。
• 1922年在台湾出现了最早的白话文学作品。 1922年在台湾出现了最早的白话文学作品。诗歌方面最早出现的是追风用日文创 年在台湾出现了最早的白话文学作品 作的《诗的模仿》四首,这是新诗最早的尝试。小说方面有追风的《 作的《诗的模仿》四首,这是新诗最早的尝试。小说方面有追风的《她要往何处 ——给苦恼的姐妹们 给苦恼的姐妹们》 无知的《神秘的自治岛》 柳裳君的《犬羊祸》 去——给苦恼的姐妹们》、无知的《神秘的自治岛》、柳裳君的《犬羊祸》、施 文杞的《台娘悲史》 杨云萍的《月下》等不多的几篇。其中追风的《 文杞的《台娘悲史》、杨云萍的《月下》等不多的几篇。其中追风的《她要往何 处去》引人注目,这是台湾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小说。 处去》引人注目,这是台湾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小说。
台湾文学概况PPT课件
![台湾文学概况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1a4a25403d8ce2f00662386.png)
二、台湾文学特色
1、民族性
2、本土性
3、融合性
12
第二节 台湾文学的分期与成就
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从“五四”至抗战胜利,称为日据时代的文
学 二、从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怀抱至今称
为光复以后的文学。
13
一、台湾日据时代文学又可分为: (1)20年代摇篮时期 (2)30年代成熟时期 (3)抗战爆发后的低潮时期
示等手法。
37
钟理和(1915-1960)
台湾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原籍广东梅州, 世居台湾高雄市屏东。只读过小学,18岁起在父 亲办的农场当助手。不久与农场女工钟台妹恋爱。 因当地风俗不准同姓结婚,钟理和即于1934年离 家出走,到沈阳学驾驶,两年后将钟台妹接到沈 阳结婚。1941年,迁居北平,并开始学习创作。 1945年在北平出版了中篇小说集《夹竹桃》。 1946年举家迁回台湾。当过教员,患肺病疗养3年, 家庭经济日趋恶化,长子营养不良跌成残废,次 子在贫病中夭折。但他仍然坚持创作。
18
2010年末,台湾作家白先勇的作品首次在大 陆结集出版,浦一出版即一片叫好。白越 来越多地被大陆观众所熟知。他是台湾当 代高产的作家,从《寂寞的十七岁》到 《台北人》、《纽约客》,他塑造了一个 又一个性格鲜明又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人 物。由于他致力于昆曲的推广,担任青春 版《牡丹亭》的制作人,其人其书一时成 为媒体追捧的热点。
14
二、光复后的文学大致可分为:
1、50年代的反共怀乡文学 2、6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 3、70年代的乡土文学 4、80年代以后的多元文学时期
15
成就: 1、强大的作家队伍 2、一批好的作品 3、题材、体裁、风格、流派、创作方法比
较多样。
台港澳文学概论
![台港澳文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fea4833965ce05087732136e.png)
清新优雅的文风赢得了无数年轻读者的心。 60—70年代,影响较大的有张晓风、林文 月、朱秀娟、三毛、琼瑶、席慕蓉等,典
雅的文字和淡淡的忧伤构成这一代女性作 家的整体风格。70年代中后期又涌现出的 施叔青等新一代作家,她们文笔更加淋漓 畅快,作品更具冲击力。
(三)20世纪80—90年代
二、台湾文学
20世纪20年代,受祖国大陆新文化 运动的影响,台湾文学开始了它的新纪 元。从那时起到20世纪末的90年间,台 湾文学逐渐形成了鲜明的民族性、突出 的地域性以及强烈的兼容性的特征。回 顾台湾新文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 个时时,台湾处于日本割据状态,新文学 在艰难曲折中顽强地生存和发展,坚定 地反殖反帝反封建,高扬“科学”、 “民主”的大旗,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在 整体上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走向完 全一致。
四、澳门文学
❖ (一)澳门新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20世纪40年代澳门新文学萌芽。
2、50~70年代是澳门文学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 中,澳门文学 创作受内地极“左”思潮的影响较 大,这一时期的澳门文坛比较沉寂。但这一时期 一些澳门文学青年将稿件投向香港,从而形成了 一个特殊的文学现象——“离岸文学”。
❖ 1、台湾的原住民文学在20世纪的80年代起步。其 作品所特具的本土性,给乡土文学补充了新鲜血液。
❖ 2、80年代后期, “探亲文学”形成一时热潮,表 达了对中华文化和民族传统的追寻。
❖ 3、环保文学是80年代文学界的一个亮点。 ❖ 4、旅外作家创作。台湾旅外作家也开始把目光转
向海外华人的生活层面和新的社会矛盾,在作品的 创作中则追求着艺术的多元化。
❖ 6、8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发生了深刻的结 构性变革,文学的相应变化主要体现在文 学话题的扩大、新生代作家的成长和现代 派文学衰退。
2 第二讲 台湾乡土文学
![2 第二讲 台湾乡土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14f09fdb3186bceb19e8bb47.png)
《将军族》选文赏析
‚瞎说。我找你,要来赔罪的。‛伊又说: ‚那天我看到你的银行存折,哭了一整天。他们说我吃了你 的亏,你跑掉了。‛伊笑了起来,他也笑了。 ‚我真没料到你是真好的人。‛伊说:‚那时你老了,找不上 别人,我又小又丑,好欺负。三角脸,你不要生气,我当时老 防着你呢!’’ 他的脸很吃力地红了起来。他不是对伊没有过情欲的。他和 别的队员一样,一向是个狂嫖滥赌的独身汉。对于这样的人, 情欲与美貌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伊接着说: ‚我拿了你的钱回家,不料并不能息事。他们又带我到花莲。 他们带我去见一个大胖子,大胖子用很尖很细的嗓子向我问话。 我一听他的口音同你一样,就很高兴。我对他说:‚我卖笑,不 卖身。‛ ‚大胖子吃吃地笑了。不久他们弄瞎了我的左眼。‛
陈映真 (1937-)
乡土文学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作品有小说集
《将军族》《第一件差事》《夜行货车》《山路》,
以及《华盛顿大楼》(第一部),评论集《知识人的 偏见》《孤儿的历史、历史的孤儿》等。
陈映真创作三个阶段
(1)自传时期(早期):1959年至1965年
《面摊》《我的弟弟康雄》《将军族》 等
材创作的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小说由《惠安馆传 奇》、《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
《爸爸的花儿落了》五个既独立又连贯的短篇组成,
小说是借一个童稚未消的小女孩(英子)的眼睛来 观察和审视发生在她周遭的事、生活在她周围的人, 使人感到真实又充满情趣。作者在小说中只是写了 小孩的五个生活小故事,却通过对这些悲剧故事及 其背景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二三十年代贫穷苍凉 的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令人窒息的空气,表现 了自己对劳动人民悲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将军族》选文赏析
他听见伊有些自暴自弃地呻吟了一声,似乎在伸懒腰的样子。伊说: “田不卖,已经活不好了,田卖了,更活不好了。卖不到我,妹妹就完 了。” 他走到桌旁,拿起小喇叭,用衣角擦拭着它。铜管子逐渐发亮了,生着 红的、紫的圈圈。他想了想,木然地说: “小瘦丫头儿。” “嗯。” “小瘦丫头儿,听我说,如果有人借钱给你还债,行吗?” 伊沉吟了一会,忽然笑了起来。 “谁借钱给我?’’伊说:“两万五咧!谁借给我?你吗?’’ 他等待伊笑完了,说: “行吗?’’ “行,行。”伊说,敲着三夹板的壁:“行呀!你借给我,我就做你的老 婆。” 他的脸红了起来,仿佛伊就在他的面前那样,伊笑得喘不过气来,捺着 肚子,扶着床板。伊说: “别不好意思,三角脸。我知道你在壁板上挖了个小洞,看我睡觉。”
文学欣赏课件港澳台文学
![文学欣赏课件港澳台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2003b9586529647d272852df.png)
金庸小说
金庸,原名查良镛, 1924年生
于浙江海宁,华人最知名的武侠小 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 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作家协 会名誉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 人之一,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 章” 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与 古龙、梁羽生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 三大宗师。
文学欣赏
第一章 概述
文学欣赏
第八章 中国港澳台文学欣赏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情景导入
? “世界华文文学”: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所有用汉语写作的文学。 ?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世界华文文学经历了从“台港文学”到“世界华文文学”
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从上世纪80年代的台港文学时期、90年代的海外华文 文学时期、21世纪进入世界华文文学时期。 ? 1982年,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了首届“台湾香港文学学术讨论会”。 ? 2002年5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在广州暨南大学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世 界华文文学界在中国有了统一的团体。该学会是由从事世界华文文学创作 、研究的作家、学者和业余研究人员组成的全国性民间学术团体,暨南大 学原副校长、教授饶芃子当选首任会长。 ? 华文文学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语种文学,较之其他语种,其在世界上拥有更 广泛的读者。“世界华文文学”的名称也延续至今。
飞─《飞狐外传》 雪─《雪山飞狐》 连─《连城诀》 天─《天龙八部》 射─《射雕英雄传》 白─《白马啸西风》 鹿─《鹿鼎记》
学习目标
?使学生了解港澳台各个历史时期文 学发展的概貌以及主要作家作品; ? 使学生对港澳台文学的不同题材 的作品,如散文、诗歌、小说、戏剧 等都有所了解; ? 提高学生对港澳台文学的阅读理 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 开拓学生的文学视野和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
港台乡土文学
![港台乡土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b76958b365ce050876321311.png)
白先勇与乡土文学汉语言文学中文0813班林丽萍2008510093 任课教师:张瑷上世纪60年代,在民族思潮与关心现实的思想支配下,一些台湾作家摆脱过去书斋式的作品,开始深入社会下层生活,关心民族,重视农民、工人等下层阶级,描述他们的生活境遇和工作面貌,当时被成为乡土文学,其中的主要代表有赖和的《一杆秤仔》、杨逵的《送报夫》、吴浊流的《亚细亚的孤儿》等。
随着乡土文学发展成为高潮,台湾涌现出如黄春明、王祯和等一批大家熟知的乡土文学作家,他们继承老一代乡土作家的传统,强调文学放映台湾社会现实,强调发扬民族传统,强调批判地汲取西方文化中有益的东西,把乡土文学推到了一个崭新阶段。
到了70年代,乡土文学发展及其影响的扩大,揭露社会现实小说、诗歌与散文增多,引起台湾各方面人士的关注。
在70年代初爆发了一场争论,争议围绕如何评价乡土文学、如何评价台湾文学现状、如何看待台湾社会现实、如何对待传统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1],台湾乡土文学迎来了它的又一次高潮并成为70年代台湾文坛的主流。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台湾乡土作家怀乡思亲念国之情更为深沉浓烈,尤其是冰封的台湾海峡开始解冻后,渴盼祖国统一、骨肉团圆更是成为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所以,盼望和呼吁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当时台湾乡土文学新主题。
在近现代台湾文学作家中,我以为白先勇先生可算是位具有乡土文学气息的作家。
白先勇被赞誉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是20世纪60年代台湾现代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又是台湾现代派作家中最具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家。
夏志清称白先勇为“想为当今文坛留下几篇值得后世诵读的作品”的重要作家。
余光中对白先勇小说特点的阐述与评价:“白先勇的小说在主题上可以说为当代台湾中上层社会塑下了多面浮雕,在技巧上可以说熔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洋小说于一炉。
小说家白先勇是现代中国最敏感的伤心人,他的作品最具历史感。
出身外文系,复由留学生变成旅美学人的白先勇,竟是不折不扣的一位中国作家”。
港澳台语文教育
![港澳台语文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83b9a4b165ce0508763213c3.png)
作文的批改和讲评:批改后的作文还要求学生 改正,然后交教师审核,即“学生改正之后, 教师须认真复核,以确保学生对字、词、句子
20
2012-6-1
结构、文章组织等有正确的认识。” (《中国
语文课程纲要》)
3、听说教学 香港在90年代通过改革课程和公开考试听说能 力,以达到强化语文科听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的目的。 如,1991年增设的“中国语文及文化科”(高 级补充程度),就加强了听说教学。1993年香 港在高级补充程度的“中国语文及文化科”首 次引进听说能力的考试。此后这两种能力的训 练日益受到重视。 教学要求:
习重点、预习、课文、注释、课文讨论、语文 运用、学习活动、阅读指导、写作指导、文化 知识等项目。
编排特点:
一是语文教材的助读、练习系统比较发达,较 好的把教科书变成了学生的学习材料。每课都 设有“作者”、“题解”、“学习重点”、 “预习”、“注释”等助读系统,方便了教师 的教和学生的学。课后有“课文讨论”、“语 文运用”、“课文总结”、“学习活动”、 “阅读指导”、“写作指导”等练习系统。此 外每册课本后附有“语法指导”、“修辞法简 表”、“语文教学重点分布表”等。
3
2012-6-1
一、香港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
1、1842-1904年:传统语文教育时期 港英政府不重视中国语文教育,官方很少办教 育,中国语文教育一般在私塾中进行。由于中 文没有独立设科,识字教材为《三字经》《百 家姓》《千字文》等,阅读教材主要为《四书》 《五经》,此外还有一些史书和文选类教材。 教学方法为教师讲书,学生背书等。
14
2012-6-1
1、注重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精神与 价值有基本的了解,进而有所反思。课程内容包 括研读六篇专题篇章及一本有关文化常识的书。 2、语文分成阅读、写作、聆听、说话、语文基本 知识、思维和自学六个范畴,每一方面都提出了 具体的要求,但不设精读教材。 3、正式列出聆听、说话的具体教学目标。如聆听 方面:“学生能够准确掌握讲者说话的要点,领 会讲者的用意,对谈话内容做出分析和判断。”
台港现当代小说教学课件
![台港现当代小说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673fba065ce050876321324.png)
《笠山农场》是钟理和惟一完成的长篇 小说,也是他的主要代表作。
• 代表作《笠山农场》: • 1.自传性特点,把自己的血肉、情感和生命 融入字里行间,显示了创作才华。 • 2.以日据时期的台湾南部为背景,以刘致平、 刘淑华的同姓婚爱为明线,表现了青年男女 纯洁真挚的爱情。暗线是集中反映了咖啡农 场的五年兴衰史,深刻地反映了台湾农村经 济的破产。
钟理和
• 钟理和(1915~1960),笔名江流、里禾,号 钟铮、钟坚等。台湾屏东人,祖籍广东梅县。 钟理和的创作可分为两个段:北京时期与返台 之后。在台湾乡土文学发展史上,钟理和是50 年代承前启后的主要代表。 • 主要作品:“钟理和全集”八卷:《夹竹桃》、 《原乡人》、《雨》、《做田》、《笠山农 场》、《日记》、《书简》、《残集》系列短 篇《故乡》包括《竹头庄》、《山火》、《阿 煌叔》《山歌与亲家》。
林海音的作品类型 (1)用朴实的传统的写实主义的手法,描写 旧中国北京各阶层的生活和北京的风俗习 惯与风景名胜,作品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城南旧事》。 (2)以传统的写实主义手法与西方文学的技 巧相结合,描写旧中国妇女的婚姻悲剧故 事。《婚姻的故事》。 (3)用写实主义手法描写乡土题材。《要喝 冰吗》。
於梨华
曾被人们称为 “台湾乡土文 学之父”等。 他的作品被公 认为“代表真 正的台湾文 学”。
• 作品特色:其一,深刻地表现了台湾同胞对于 “原乡”的感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倾向。 其二,动人地描绘出农民的贫困和美德,不愧 为优秀的农民文学。其三,他的作品多半带有 自传性质,着重写自己及一家人的命运,特别 是爱情、婚姻方面的遭遇 。
• 《姗姗,你在哪里?》李鑫 姗姗 反映小人物的灰色灵魂 • 继承了传统小说白描的手法,整体上 呈现现代派创作风格。 • 意识流手法
台湾现当代乡土文学及代表作家课件
![台湾现当代乡土文学及代表作家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9c4cf1f763231126edb1124.png)
面对台湾这个充满矛盾的社会,他在作品中往往采用超
现实主义的手法,写小知识分子的颓伤、哀愁、虚无、
绝望。其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充满了乌托邦式的空想,都
缺乏为实现理想去奋斗的勇气和力量,最后在失败中走
上自杀的道路。
C、反省时期 1966年至1975年,陈映真开始对自己、对当时流 行的思潮进行反思与批判。 由于突然入狱,7年的铁窗生活,促成了他创作 思想的转变,他后来写了《试论陈映真》剖析了 自己的创作经历。通过乡土文学的论战,他的思 想深度均超过了前两期。出狱后写的《永恒的大 地》、《缪一个日午》、《贺大哥》、《夜行货 车》、《华盛顿大楼》等系列小说,以及《上班 族的一日》、《云》、《万商帝君》等都充分体 现了他的创作新理念——弘扬民族文化。
盟”,他担任主席,1990年曾率团回大陆寻根。
2、创作概况
陈映真的创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自传时期
现代主义时期
反省时期 政治小说时期。
A、自传时期 1959年至1961年是他的创作自传时期,这个时期 他的创作基调是“伤感、忧郁、苍白而且苦闷”。 他曾在《试论陈映真》中写道:“……这种由沦 落而来的灰黯的记忆,以及因之而来的挫折败和 困辱的情绪,是他早期作品中那种苍白惨绿色调 的一个主要根源。” 《面摊》、《我的弟弟康雄》、《乡村教师》、 《死者》、《故乡》、《祖父和伞》等小说中常 常有破败的家乡市镇,贫困的哀愁,苦闷的情绪 以及远离故乡的愁思,明显带有自传的烙印。
《山路》塑造了一位舍己帮助革命家庭的女青年 蔡千惠。蔡千惠的未婚夫及他的战友李国坤被自 己的哥哥出卖了,李国坤被杀,未婚夫被长期监 禁。蔡千惠怀着负罪感冒充李国坤在外的妻子来
第二章(第一节)台湾文学(课件)
![第二章(第一节)台湾文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188b42f453610661ed9f4a9.png)
三:新文学的发展时期
随着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 随着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 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 抱。这一历史性的转折虽然是台湾爱国作家为之奋 斗和热切期盼的,但当这种转变一旦成为事实时, 斗和热切期盼的,但当这种转变一旦成为事实时, 他们却不能适应了。一则, 他们却不能适应了。一则,他们大多数受的是日文 教育,习惯于用日文写作,光复后取缔了日文报刊, 教育,习惯于用日文写作,光复后取缔了日文报刊, 他们就必须重新学习和磨练中文写作能力;二则, 他们就必须重新学习和磨练中文写作能力;二则, 以往他们身陷孤岛, 以往他们身陷孤岛,而今要面对正在激烈变化中的 整个中国,一时也无法把握生活的脉搏;三则, 整个中国,一时也无法把握生活的脉搏;三则, 1947年国民党一手制造的 年国民党一手制造的“ 二八 事件, 二八” 1947年国民党一手制造的“二·二八”事件,使全岛 陷入白色恐怖之中,文坛亦不例外。 陷入白色恐怖之中,文坛亦不例外。
以八景为题的诗赋纷纷出现,如凤山八景、基隆八景、 以八景为题的诗赋纷纷出现,如凤山八景、基隆八景、 淡水八景、兰阳八景、彰化八景、苗栗八景、云林八景、 淡水八景、兰阳八景、彰化八景、苗栗八景、云林八景、 台郡八景。赤嵌夕照、雁门烟雨、鹿耳春帆、鲲身集纲、 台郡八景。赤嵌夕照、雁门烟雨、鹿耳春帆、鲲身集纲、 金鸡晓霞、鲫潭斋月、旗尾秋收、玉山积雪、阿里云海、 金鸡晓霞、鲫潭斋月、旗尾秋收、玉山积雪、阿里云海、 清水断崖、双潭秋月、鲁阁幽峡、大屯春色、安平夕照、 清水断崖、双潭秋月、鲁阁幽峡、大屯春色、安平夕照、 澎湖渔火……台湾的大山小丘、大河小流、大殿小庙, 台湾的大山小丘、 澎湖渔火 台湾的大山小丘 大河小流、大殿小庙, 都有人留诗题咏。台湾文人集团性的诗歌活动, 都有人留诗题咏。台湾文人集团性的诗歌活动,有一段 时期曾以击钵诗和竹枝词为时尚。击钵诗, 时期曾以击钵诗和竹枝词为时尚。击钵诗,又称击钵联 吟或诗钟,为诗社活动的主要项目。聚会时, 吟或诗钟,为诗社活动的主要项目。聚会时,先订一题 缀钱于缕,系香寸许,承以铜钵,钱坠盘鸣, 目,“缀钱于缕,系香寸许,承以铜钵,钱坠盘鸣,响 声锵然,以为构思之限” 与刻烛催诗之意相似。 声锵然,以为构思之限”。与刻烛催诗之意相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长的保姆。”
——杨守愚
杨 逵(1905—1985)
• 被称为“民族的脊梁”。
• 代表作:《送报夫》《萌芽》《压不扁的玫 瑰花》《泥娃娃》。作品充满强烈的民族意 识、阶级意识和反抗意识。
• 《送报夫》:杨君。民族主义思想,国际主 义精神,理想色彩。
• 胡风:“这是我第一次在生活实感上体验到 日本帝国主义残酷迫害的台湾同胞的痛苦和 冤屈,和在这种悲惨境遇下面的挣扎和斗争 愿望。”
• 台湾乡土文学:1.以描写台湾本土的生活为 主;2.有强烈的民族性,表达反帝、反侵略、 反对外来文化入侵的思想;3.以现实主义为 主要创作方法。
• 20年代:赖和、杨云萍的乡土文学创作构成 台湾新文学的源头。
• 30年代:“乡土文学”口号提出,强调民族 意识和地方色彩。主要作家:杨逵、吴浊流。
• “台湾人处此环境之下,其可怜相与被弃 孤儿何异?”
• 胡太明是三四十年代台湾爱国知识分子的 典型代表,经历了从随波逐流到苦闷彷徨 到觉醒反抗的思想变化过程。
• 突出贡献是提出了“孤儿意识”的命题。
祖国
巫永福
未曾见过的祖国 隔着海似近似远 梦见的,在书上看见的祖国 流过几千年在我血液里
祖国啊,站起来 祖国啊,举起手 战败了就送我们去寄养 要我们负起这一罪恶 有祖国不能唤祖国的罪恶 祖国不觉得羞耻吗? 祖国在海的那边 祖国在眼眸里 风俗习惯语言都不同 异族统治下的一视同仁 显然就是虚伪的语言 虚伪多了便会有苦闷 还给我们祖国呀 向海叫喊 还我们祖国呀!
• 50年代:边缘化的失语状态。主要作家:钟 理和、钟肇政。
• 70年代:乡土文学重新崛起,取得文坛主流 地位。主要作家:陈映真、黄春明等。
• 乡土文学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 • 1.乡村或田园文学。对立面为都市文学。 • 2.地方或地域文学。对立面是主流文学。 • 3.本土或民族文学。对立面是外来文学。
• 《泥娃娃》:表现反帝反侵略意识。
• 艺术上:
• 善于运用象征手法。如《压不扁的玫瑰花》 《萌芽》。
• 结尾的寓意。
• “我满怀着信心,从巨船蓬莱丸的甲板上凝视着 日本帝国主义占据下的台湾的春日,那儿表面上 虽然美丽肥沃,但只要插进一针,就会看见恶臭 逼人的血脓的迸出。”
——《送报夫》
• “当天夜晚,一场雷雨交加的倾盆大雨,把孩子 们的泥娃娃打成一堆烂泥……”
• “人不像个人,畜生谁愿意做?!这是什么 世间?活着倒不如死了快乐。”
• 《不如意的过年》:活画出一个与人民为敌 的贪官污吏 “查大人”的嘴脸。
• 《可怜她死了》:描写底层妇女命运。阿金。
• 艺术成就: • 熟练运用白话文; • 浓郁的乡土气息; • 运用中国传统小说手法,并借鉴西方现代
小说的技巧。
——《泥娃娃》
• “是指示历史道路的文学,是为生活在黑 暗中的人们心上点燃一盏灯的文学。” (龙瑛宗)
吴浊流(1900—1976)
• “日据时代及光复后的 社会情形之投影” (《 吴浊流选集·自 序》),关注的人群主 要是知识分子。
• 代表作:长篇《亚细亚 的孤儿》,中篇《波茨 坦科长》《泥沼中的金 鲤鱼》等。
二、台湾早期的乡土文学
• 主张运用台湾方言(闽南话),描写台 湾事物。
赖和(1894—1943)
• 台湾彰化人,“台湾新文 学之父”。
• 用写实手法反映台湾底层 人民的生活。主题:日本 殖民者的残暴野蛮;封建 习俗的败坏;人民的屈辱 及弱者的反抗。
• 《一杆“秤仔”》:贫苦农民秦得参挣扎求 生而不得的悲剧。
• “替台湾的新文学树起了第一面反帝反封建的旗
帜。”
——叶石涛
• “如果没有一位像懒云氏那样既有创作上的天才, 而且又对新文学事业的推展抱着热情和决心的人, 来担当、领导这个时期,并担任这一艘台湾新文学 的大船的舵手,则相信台湾的新文学是无由达到若 今日的状态和成就,而且一定还要走多少迂回、曲 折的发展道路吧!因此,我认为懒云是台湾新文艺 园地的开垦者,同时也是养育了台湾小说界以达于
• 《同姓之婚》《贫贱夫妻》以自己的恋爱婚 姻生活为题材。
电影《原乡人》剧照
• 《笠山农场》:农场主刘少兴。以一个 农场的兴衰演进折射出当时台湾社会的 惨状。
• 小说风格:清新朴实自然真挚。
钟肇政(1925—)
•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 《鲁冰花》《浊流三 部曲》《台湾人三部 曲》。
• 《鲁冰花》:刻画 了藐视权贵、富有 平民意识的小学教 师郭云天的形象。 呼唤爱、善良的美 好人性,揭露台湾 社会的不良现象。
• 《亚细亚的孤儿》:描写台湾青年知识分子 胡太明艰辛曲折的生活道路,并通过他的人 生经历,展现出阔大的历史画卷。
• 吴浊流:“这本小说,我透过胡太明的一生, 把日本统治下的台湾,所有沉淀在清水下层 的污泥渣滓,一一揭露出来,登场人物有教 员、官吏、医师、商人、老百姓、保正、模 范青年、走狗等,不问台日人、中国人各阶 层都网罗在一起,无异是一篇日本殖民统治 社会的反面史话。”
电影《鲁冰花》
• 《浊流三部曲》(《浊流》《江山万里》 《流云》):主人公陆志龙,写出了日据时 期及光复初期台湾青年的爱与恨、彷徨与憧 憬、痛苦与欢乐,对台湾光复前后风云变幻 的社会进行了成功的艺术概括。
• 《台湾人三部曲》 (《沉沦》《沧溟行》 《插天山之歌》):历 史背景是日据台湾50年 的历史,描写台湾人前 仆后继的抗日斗争历程, 以陆氏家族三代的抗日 斗争为主线:陆仁勇— —陆维梁——陆世骧。
• 钟肇政是台湾“大河小说”的开创者和代 表性作家。
• “大河小说”:多卷本、连续性、民族性 强、具有史诗意味的长篇巨著。
• 李乔《寒夜三部曲》(《寒夜》《荒村》 《孤灯》)。
四、七十年代的乡土文学
(一)“笠”诗社
• 1964年成立,是一个乡土诗创作思潮,打 出“现实的精神,现代的技巧”的旗号, 要求诗歌进行乡土精神的维护,现实人生 的批判。
三、50年代的乡土文学
钟理和(1915—1960)
• “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 • 早期创作:小说集《夹竹
桃》,以辛辣的笔调讽刺 了旧中国市民阶层的落后 和自私。
• 后期创作:自传性小说, 《原乡人》《同姓之婚》 《贫贱夫妻》,长篇《笠 山农场》。
• 《原乡人》:原乡——祖国。
• “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