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的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名词解释

乡土文学名词解释乡土文学又称“民间文学”,乡土文学是人们所熟悉的民间口头文学。
它和群众文学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说是由群众文学中最初形成的。
《诗经》《楚辞》《汉乐府》《白居易诗》等都是当时产生的乡土文学,但是在内容上却不同程度地受到官方文学的影响,例如赋和骈文等,这些作品只供宫廷贵族消闲享乐之用,难登大雅之堂,因而,在艺术形式上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诗歌形式。
《史记·郦生列传》说:“我常疾俗儒不察时变,好古守旧,若信今者,曾不能原于世事。
”意思是说我常常憎恨那些无知而迂腐的儒生,对于世事政治不闻不问,墨守成规,他们只相信那些古代的东西,如果要他们现在就讲求适应现实的做法,恐怕他们还想象不出来。
乡土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劳动人民的创造,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基础。
但它同时也接受了官方文学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语言形式上。
乡土文学主要用地方语言写成,有的地区为了使其地方特色更鲜明,也往往把一种语言改造得和别处不一样。
因此,它的语言本身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显得十分亲切、淳朴,极富于生活气息。
关于乡土文学的特征,学界早有论述。
台湾学者杨德标先生认为,“民间文学的三个主要特征,即口传性、无意识性与综合性,几乎都在这里找到了缩影。
”这是颇有见地的观点。
下面仅就有关情况作些补充,以便于进一步研究。
1、自发性乡土文学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文学形式。
乡土文学不像书面文学那样严格要求手法,主题必须一致,结构必须精密。
它很少遵循固定的程序,既可以灵活,也可以跳跃。
一首诗从构思到完成,可以历时数月甚至更长;从酝酿,提笔,写到定稿,可能只需要一二天或者更短。
在口头流传过程中,随着时间推移,因而就逐渐加工,甚至整理润饰,使之更加集中,更加完善。
2、平民化通过普通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流传下来的乡土文学,虽然已经和民间口头文学密不可分,但毕竟带有浓厚的原始性。
不仅表现为语言的通俗性,而且表现为内容和形式的直接性和真实性。
与前者相比,后者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强调现实性,即以现实的生活为描写对象,以及时的感情为抒发对象。
乡土文学的概念和特点

乡土文学的概念和特点
乡土文学是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
它源于鲁迅的《故乡》,20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的特点是:
1.反映人性:乡土文学可以更好的反映人性,通过对农民的生产生活、知青的下乡经历等内容的描绘,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历史变迁的纪录:乡土文学也是对乡土风俗以及历史变迁的一种纪录,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绘,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历史背景。
总之,乡土文学是一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人性的描绘和对历史变迁的纪录,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农民的生存状态。
乡土文学作品读后感

乡土文学作品读后感读了乡土文学作品,我就像经历了一场奇妙的穿越,回到了那些充满泥土味和烟火气的乡村生活,那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就拿我读过的某篇乡土小说来说吧,里面描写的乡村集市可太有意思了。
那集市就像一个热闹非凡的大舞台,每个人都在上面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作者把集市上的场景写得那叫一个细致,我感觉自己就像站在集市当中一样。
有卖菜的大妈,把自家种的新鲜蔬菜摆得整整齐齐,那些绿油油的青菜,带着露珠,就像刚从地里跑出来的小精灵。
大妈扯着嗓子喊:“新鲜的菜嘞,快来买啊!”那声音,又响亮又有穿透力,在集市的嘈杂声中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还有卖小吃的摊位,那香味能飘出老远。
我仿佛都能看到那热气腾腾的蒸笼,打开一看,白白胖胖的包子在里面挤作一团,就像一群可爱的小娃娃。
旁边还有卖糖人儿的,那手艺人可真是厉害,就像有魔法一样。
他拿着小勺子,在一块热乎乎的板子上,这儿划一下,那儿点一点,不一会儿,一个栩栩如生的孙悟空糖人儿就出来了。
那孙悟空举着金箍棒,活灵活现的,眼睛都像是在放光,周围围了一群小孩子,眼睛都看直了,吵着闹着要买。
小说里的人物也特别鲜活。
有个老头,整天穿着一件旧旧的棉袄,戴着个破帽子,在村子里晃悠。
他可是个有故事的人,没事就坐在村口的大树下,给小孩子们讲过去的事儿。
他讲的时候,眼睛眯成一条缝,回忆着那些年轻时候的趣事,一会儿手舞足蹈,一会儿又唉声叹气。
小孩子们听得可入迷了,就像听着世界上最精彩的故事,围坐在老头身边,眼睛一眨不眨的。
读这些乡土文学作品,让我想起了我回乡下老家的时候。
那时候,村里的生活节奏慢悠悠的,大家都互相认识,见了面都能唠上几句。
傍晚,烟囱里升起袅袅炊烟,饭菜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
这种感觉和乡土文学作品里描绘的一模一样,充满了温暖和质朴。
乡土文学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乡村世界的大门,让我们这些在城市里忙碌的人,能找到一片宁静又充满人情味的角落,在那里感受生活最本真的样子,真的是太棒啦!。
乡土文学

〈二〉创始人
最早创作倡导乡土小说并证明其艺术魅 力的,是鲁迅。他从1921年起就在一些文 力的,是鲁迅。他从 年起就在一些文 章中表示“对于乡土艺术很是爱重” 章中表示“对于乡土艺术很是爱重”,认 风土在文艺上是很重大的” 为“风土在文艺上是很重大的”。 但是, 但是,无论是鲁迅还是那些后来被称为 乡土作家的青年作家, 年代初、 乡土作家的青年作家,在20年代初、中期 年代初 都不曾明确使用过“乡土文学” 都不曾明确使用过“乡土文学”或“乡土 小说”的概念更未以此相标榜。 小说”的概念更未以此相标榜。最早将这 批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 批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乡 土文学” 是鲁迅1928年在《中国新文 年在《 土文学”的,是鲁迅 年在 小说二集导言》 学大系 小说二集导言》中。后来人们便沿 用这一概念指称这一时期的这批作家的创 作。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 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 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 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
一类是野蛮残酷的像蹇先艾水葬所写的贵州边远地区抓住了小偷要绑上石头沉入江河的习俗像许杰笔下的浙江农村受封建宗法思想支配相互械斗以及丈夫竟然典当妻子的习俗等小说的客观描绘对这些封建冷酷的习俗进行深刻的鞭挞和揭露从而使作品具有鲜明的现代民主主义性质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的定义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 由鲁迅首先创作, 说,由鲁迅首先创作,到 1924年前后蔚然成风,是 年前后蔚然成风, 年前后蔚然成风 五四” “五四”文学革命之后最 早形成的小说流派之一。 早形成的小说流派之一。 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 故乡》 上个世纪20年 《故乡》 。上个世纪 年 代,它的作者主要是文学 研究会以及倾向与之相近 的一些年轻作家, 的一些年轻作家,他们的 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 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 以农村生活为题材, 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 民疾苦为主要内容, 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 所谓“乡土文学” 所谓“乡土文学”。代表 作家有彭家煌、鲁彦、 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 许钦文、 杰、许钦文、王任叔 、台 静农等。 静农等。乡土文学是在 为人生” “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 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乡土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乡土文学的价值与意义乡土文学是一种反映农村生活、农民命运和农村社会现象的文学形式。
它以真实、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农民的生活场景、情感世界和价值观念,展现了农村社会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乡土文学不仅在文学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更是对于社会的关怀和思考的一种表达。
首先,乡土文学具有历史记载的价值。
乡土文学记录了农村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变迁,反映了农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
通过乡土文学,我们可以了解到农村社会的发展轨迹,以及农民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困境和变革。
乡土文学的历史记载价值,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的发展脉络。
其次,乡土文学具有文化传承的意义。
乡土文学承载着丰富的农村文化,包括民俗、传统节日、习俗等。
通过乡土文学,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传承和弘扬这些文化,使其得以延续和发展。
乡土文学的文化传承意义,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此外,乡土文学还具有社会关怀的价值。
乡土文学关注农民的命运和生活,揭示了农村社会的问题和困境。
通过乡土文学,我们可以看到农民的辛勤劳作、贫困生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乡土文学的社会关怀价值,提醒我们关注农村社会的发展问题,推动社会公平和农村发展。
此外,乡土文学还具有审美价值。
乡土文学以真实、生动的方式描绘了农村生活的细节和情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动。
乡土文学的审美价值,不仅在于其描绘的画面和情感的真实性,更在于其对农村生活的独特表达和艺术处理。
乡土文学的审美价值,丰富了文学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
最后,乡土文学还具有启迪思考的意义。
乡土文学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绘和反思,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乡土文学的启迪思考意义,使我们能够从农村的视角看待社会问题,从农民的角度思考人生的意义。
乡土文学的启迪思考意义,有助于拓宽我们的思维和视野,促使我们更加关注和思考社会问题。
综上所述,乡土文学具有多重的价值与意义。
它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文化的传承者,社会的关怀者,审美的享受者,更是思考的启迪者。
乡土中国文学的特征与价值

乡土中国文学的特征与价值乡土中国文学,是指从乡村发源、描绘乡土生活、反映农村社会风貌的文学创作。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乡土文学是一种既有深刻的传统,也有着独特的表现方式和价值特征。
这种文学不仅展现了农村人民的生活面貌、生产场景和思想情感,更是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团结感。
一、乡土文学的特征乡土文学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学的独特特征,代表了中国农民阶层的声音,成为反映中国乡村现状的重要文学形式之一。
笔者认为,乡土中国文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接近自然乡村自然环境的清新和自然色彩以及乡村生活虽然曾经困扰许多中国农村青年远离家乡和传统文化,但仍在不同程度上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作者的审美倾向产生了影响。
乡土文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贴近自然”。
乡村的亲近和信仰关系以及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乡土文学中常见的主题。
2、服务于人民乡村文学作品最主要的目的是服务于农村群众,这一特殊的社会功能也是乡土文学的独特价值之一。
由于农村文化传承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又由于农民群众的正义感、健康感、奋斗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强烈,因此农民文学作品最好的途径就是符合乡村文化价值观念的成果,以实现社会功能。
具有奉献精神的乡土文学作品,能为农民传承优秀文化遗产、探讨乡村现实情况和挖掘农村文化内涵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倡导民族精神乡土中国文学重视本土文化的传统和自然景观,弘扬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团结感。
通过表现乡村人民的真实生活,反映了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往,强调独立自主的创作生活,提倡人与人之间真正平等的关系。
二、乡土文学的价值乡土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性直不能忽视,它对于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推动新时代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推动文化建设乡土文化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在乡村社会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扬。
乡村文化的建设一些方面可以被乡土文学所借鉴。
乡土文学作品通过对文化传承的表现,承载了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感,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化价值。
乡土文学的名词解释

乡土文学的名词解释乡土文学与“都市文学”相对而言。
它以描写农村社会、农村生活为主,表现乡土风俗习惯和人们思想情操的作品。
有直接反映农村现实生活的作品,也有间接反映农村现实生活的作品。
四十年代以后,在解放区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如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 1957年)、《一个和八个》( 1960年)、《我的几点说明》( 1962年)等,其中尤以后者更显示了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浓郁的抒情色彩,成为当时脍炙人口的名篇。
贺敬之、丁毅的《回延安》、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秦牧的《花街》、冯牧的《冯牧文艺论集》、何士光的《乡情》、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陆文夫的《山那面人家》等,都曾引起强烈的反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小说、戏剧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繁荣时期。
1956年至1976年,是一个可喜的收获时期。
叶圣陶的《倪焕之》、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杨朔的《三千里江山》、孙犁的《铁木前传》、古华的《芙蓉镇》等,都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许多文学工作者经过深入生活,到农村去搜集素材,开始用比较广阔的视野观察农村和农民,一些优秀的作品逐渐脱颖而出。
如茹志鹃的《百合花》、《高高的白杨树》,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刘巧儿》,邓友梅的《红岩》、《三月雪》、《雾》、《在悬崖上》,古华的《芙蓉镇》,宗璞的《红豆》,残雪的《山上的小屋》等。
其中《三月雪》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芙蓉镇》获1981年茅盾文学奖;《高高的白杨树》获1982年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城春秋》获1984年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在悬崖上》获1985年首届鲁迅文学奖;《三月雪》获1986年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红豆》获1987年法国“女神”世界奖。
乡土文学的魅力

乡土文学的魅力乡土文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乡村为背景,描绘了农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这种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乡村的纯真与真实,以及乡土人民的坚韧与智慧。
乡土文学的魅力首先体现在它对乡村生活的真实描写上。
乡村是一个与现代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地方,它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
乡土文学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乡村人民的勤劳、朴实和善良。
比如,农民劳作的辛苦和耕地的艰辛,体现了他们对土地的深深的依赖和对生活的执着追求。
而乡村的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也给乡土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人文的魅力。
其次,乡土文学的魅力还在于它对乡村人民的情感表达。
乡土文学以真挚的情感描写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乡村人民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在乡土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家人的关怀,看到他们在困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乡村人民的真诚和善良,也让人们对乡村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此外,乡土文学的魅力还在于它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乡村是一个社会问题相对集中的地方,农民的生活常常受到社会和经济的限制。
乡土文学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描写和思考,让人们对乡村社会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比如,乡土文学可以揭示农民的贫困和社会不公,引发人们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思考。
同时,乡土文学也可以通过对农民智慧和勇气的赞美,激励人们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乡土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者。
它通过真实的描写、情感的表达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多样性和乡土人民的智慧与坚韧。
乡土文学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对乡村生活和乡土人民的赞美和关怀。
通过阅读乡土文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乡村的风土人情,感受到乡土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同时也能够对社会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让我们共同走进乡土文学的世界,感受它独特的魅力,为乡村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理解的乡土文学
乡土,顾名思义,即可理解为故乡的土地;而当我初次接触到乡土文学这个词组时,我也不免望文生义的认为它是指讲述那些山里、贫困窟里的穷人的故事;讲讲他们生活艰苦却有着顽强的意志,或是一些作家经常在异乡流浪漂泊,思念家乡却不能回到故乡,于是只能把家乡写于文章之中,以此来慰藉心灵的空缺的一种文学形式。
其实,说得简单点,就是以思乡为主题的文学。
可是,这仅仅是我狭隘的对乡土文学的理解,它真正的内涵不可能只是这样,不是我能轻易定义的,他需要我们阅读作品并积累作品中的看法来理解。
所谓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
据考证,在现代中国,关于“乡土文学”的阐述最早来源于鲁迅。
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尽管鲁迅对“乡土文学”未做出正面的定义,但他勾画了当时的乡土小说的创作面貌,并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的作家。
如赵树理、孙犁、沈从文、韩少功、李锐等等。
乡土文学往往让人联想到某种奇趣盎然、野气扑鼻的田园诗意、月下小景、水乡夜色或空灵雨景常常成为乡土文学恬静怡人的意境,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老人、女孩和黄狗更是时常作为一种乡土文学的典型背景,昭示着乡土文学所可能具备的某种超然的美学特征。
沈从文的许多作品具有这种美学特征。
沈从文是土生土长的湘西人民,故乡湘西的山清水秀、人民的淳朴善良,便常常被沈从文当作小说的背景和题材,所以,在这种唯美的画面里,沈先生也以谱写湘西人民淳朴的人性美为主要内容,构建他理想中的“希腊神庙”,讴歌湘西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如《边城》:做翠翠与傩送相爱,却没做离经叛道之举,有的只是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虽然以悲剧结尾,但是故事中美景的描绘、人性的刻画,正是沈从文以湘西为背景的乡土小说的很好体现。
文学创作是一种思想的表达,即便出现某些思想上的强烈反差那也是正常的。
如果说沈从文是以陶醉田园风光的观念来讴歌故乡淳朴的人性和民风,那么,与之相反的作家,如,鲁迅则是以"改造国民性"思想为目的,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以一个启蒙者的眼光揭示着乡土人物的麻木、愚昧和残酷。
鲁迅的笔触在温情中带着残酷的清醒,在其描绘的乡土世界里,我们透过人物形象的纯朴看到的是鲁迅对国民“哀其不争,怒其不幸”的深深悲观与失望,是对国民劣根性深刻剖析。
就如茅盾所说:“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图画,虽能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
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运命的挣扎。
所以,我认为不同的作家,对乡土文学的创作主旨是不同的,每位乡土作家都有自己对乡土文学的看法。
无论是对人性的关怀,还是对当时社会的反映,
他们都应该以文化代言人的身份,叙述着各地的乡土文化,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乡土文学的强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