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的兴起与影响

乡土文学的兴起与影响
乡土文学自20世纪初兴起以来,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乡土文学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深刻的内涵深受读者喜爱,成
为中国文学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本文将探讨乡土文学的兴起与影响,
从不同角度展示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一、乡土文学的兴起
乡土文学起源于边远的农村地区,以反映农民生活、展现乡村风貌
为主要内容。
20世纪初,随着现代文学运动的兴起,乡土文学开始崭
露头角。
一批具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作家,如鲁迅、茅盾等,纷纷将笔
尖对准大地,创作出一系列震撼人心的乡土小说。
这些小说真实地描
绘了农民的艰辛生活、矛盾冲突和自我救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
二、乡土文学的影响
乡土文学以其质朴、真实的表现方式,深深地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它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深入描绘,突显出一种真实的人性美,让人们重
新审视乡村的价值和美丽。
同时,乡土文学还具有深厚的社会批判意义,揭示了农村社会的弊端和不公,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乡土文学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它还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
进步。
乡土文学使人们关注农民的生活境况,关注乡村社会的变迁,
促进了社会的关怀和帮助。
同时,乡土文学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
视角和素材,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三、结语
乡土文学的兴起与影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亮点。
它以其独有的魅力和影响力,为中国文学注入了一股清新的力量,推动了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我们期待乡土文学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奉献出更多精彩的作品,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乡土文学名词解释

乡土文学名词解释乡土文学又称“民间文学”,乡土文学是人们所熟悉的民间口头文学。
它和群众文学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说是由群众文学中最初形成的。
《诗经》《楚辞》《汉乐府》《白居易诗》等都是当时产生的乡土文学,但是在内容上却不同程度地受到官方文学的影响,例如赋和骈文等,这些作品只供宫廷贵族消闲享乐之用,难登大雅之堂,因而,在艺术形式上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诗歌形式。
《史记·郦生列传》说:“我常疾俗儒不察时变,好古守旧,若信今者,曾不能原于世事。
”意思是说我常常憎恨那些无知而迂腐的儒生,对于世事政治不闻不问,墨守成规,他们只相信那些古代的东西,如果要他们现在就讲求适应现实的做法,恐怕他们还想象不出来。
乡土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劳动人民的创造,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基础。
但它同时也接受了官方文学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语言形式上。
乡土文学主要用地方语言写成,有的地区为了使其地方特色更鲜明,也往往把一种语言改造得和别处不一样。
因此,它的语言本身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显得十分亲切、淳朴,极富于生活气息。
关于乡土文学的特征,学界早有论述。
台湾学者杨德标先生认为,“民间文学的三个主要特征,即口传性、无意识性与综合性,几乎都在这里找到了缩影。
”这是颇有见地的观点。
下面仅就有关情况作些补充,以便于进一步研究。
1、自发性乡土文学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文学形式。
乡土文学不像书面文学那样严格要求手法,主题必须一致,结构必须精密。
它很少遵循固定的程序,既可以灵活,也可以跳跃。
一首诗从构思到完成,可以历时数月甚至更长;从酝酿,提笔,写到定稿,可能只需要一二天或者更短。
在口头流传过程中,随着时间推移,因而就逐渐加工,甚至整理润饰,使之更加集中,更加完善。
2、平民化通过普通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流传下来的乡土文学,虽然已经和民间口头文学密不可分,但毕竟带有浓厚的原始性。
不仅表现为语言的通俗性,而且表现为内容和形式的直接性和真实性。
与前者相比,后者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强调现实性,即以现实的生活为描写对象,以及时的感情为抒发对象。
乡土文学

代表作:《柚子》
+王鲁彦的短篇小说集《柚子》以反讽的语言 描绘了在长沙处决犯人时人们倾城出动、争 相观赏的“盛况”,一方面讽刺了民众的看 客丑态与嗜血心理,另一方面抨击了军阀政 府草菅人命残酷统治。 +最体现鲁彦乡土小说特征的,是《菊英的出 嫁》和《黄金》。
乡土写实的后起之秀——王鲁彦
王鲁彦文学创作的特点 1、探索于抒情与写实之间 2、从“屋顶下”到旷野间 3、朴实细密的乡土写实风
+最早创作乡土小说并证明其艺术魅力的,是 鲁迅。但是,无论是鲁迅还是那些后来被称 为乡土作家的青年作家,在20年代初、中期 都不曾明确使用过“乡土文学”或“乡土小 说”的概念,更未以此相标榜。后来人们便 沿用这一概念指称这一时期的这批作家的创 作。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 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都 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少造 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和真实的面 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
乡土文学在这一时期主要反映为文化寻根意识,文化寻 根意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在文学上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 和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 第二,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 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 第三,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 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 但这些方面并非绝对分开,许多作品是综合表达了“寻 根”的意义。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 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 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 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 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乡土文学的概念和特点

乡土文学的概念和特点
乡土文学是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
它源于鲁迅的《故乡》,20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的特点是:
1.反映人性:乡土文学可以更好的反映人性,通过对农民的生产生活、知青的下乡经历等内容的描绘,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历史变迁的纪录:乡土文学也是对乡土风俗以及历史变迁的一种纪录,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绘,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历史背景。
总之,乡土文学是一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人性的描绘和对历史变迁的纪录,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农民的生存状态。
乡土文学的艺术特征

乡土文学的艺术特征
乡土文学是指以农村、农民、农业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它具有以下几个艺术特征:
1. 真实生动的生活场景:乡土文学作品往往以真实、生动的方式描绘农村生活的细节,包括农村的自然环境、农事活动、风俗习惯、人际关系等,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农村的生活和文化。
2. 浓厚的地方色彩:乡土文学作品通常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反映了特定地区的风土人情、语言习惯、文化传统等,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
3. 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乡土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往往朴实自然,贴近生活,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词藻,而是以平实质朴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4. 鲜明的人物形象:乡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他们是农村生活中的普通人物,通过对他们的塑造,展现了农村人民的善良、勤劳、朴实等美德。
5. 反映社会问题:乡土文学作品不仅关注农村生活的美好,也关注农村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如贫富差距、封建思想、环境污染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揭示,引起人们对农村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6.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乡土文学作品往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也呼吁人们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
总之,乡土文学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农村人民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乡土文学的时代意义

乡土文学的时代意义
摘要:
一、乡土文学的定义与历史背景
二、乡土文学的重要性和当代意义
三、乡土文学的创作特点和代表作家
四、乡土文学的价值取向和启示
正文:
乡土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一直以来都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源于民间,服务于民众,真实反映了我国农村社会的生活面貌,深刻揭示了社会变革时期农村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乡土文学的重要性在于,它以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记录了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传承了乡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和认识农村社会的重要窗口。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乡土文学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农村社会的发展现状,为解决农村问题提供文化支持和思想启示。
乡土文学的创作特点在于,它以真实、客观的态度描绘农村生活,突出表现了农村社会的风俗民情,人物性格和生活状态。
乡土文学作家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农村社会的美好和困境,传达了他们对农村社会的深厚感情和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在我国乡土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家,如鲁迅、沈从文、茅盾等。
他们的作品,如《狂人日记》、《边城》、《林海雪原》
等,成为了乡土文学的经典之作,影响了我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乡土文学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它关注农村社会的问题,倡导民主与科学,追求现代化,谋求大众福祉。
这不仅体现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意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
总的来说,乡土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时代意义。
它不仅反映了我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也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解决农村问题的文化资源和思想武器。
乡土文学的名词解释

乡土文学的名词解释乡土文学与“都市文学”相对而言。
它以描写农村社会、农村生活为主,表现乡土风俗习惯和人们思想情操的作品。
有直接反映农村现实生活的作品,也有间接反映农村现实生活的作品。
四十年代以后,在解放区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如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 1957年)、《一个和八个》( 1960年)、《我的几点说明》( 1962年)等,其中尤以后者更显示了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浓郁的抒情色彩,成为当时脍炙人口的名篇。
贺敬之、丁毅的《回延安》、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秦牧的《花街》、冯牧的《冯牧文艺论集》、何士光的《乡情》、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陆文夫的《山那面人家》等,都曾引起强烈的反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小说、戏剧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繁荣时期。
1956年至1976年,是一个可喜的收获时期。
叶圣陶的《倪焕之》、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杨朔的《三千里江山》、孙犁的《铁木前传》、古华的《芙蓉镇》等,都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许多文学工作者经过深入生活,到农村去搜集素材,开始用比较广阔的视野观察农村和农民,一些优秀的作品逐渐脱颖而出。
如茹志鹃的《百合花》、《高高的白杨树》,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刘巧儿》,邓友梅的《红岩》、《三月雪》、《雾》、《在悬崖上》,古华的《芙蓉镇》,宗璞的《红豆》,残雪的《山上的小屋》等。
其中《三月雪》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芙蓉镇》获1981年茅盾文学奖;《高高的白杨树》获1982年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城春秋》获1984年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在悬崖上》获1985年首届鲁迅文学奖;《三月雪》获1986年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红豆》获1987年法国“女神”世界奖。
中国乡土文学的类型

中国乡土文学的类型
中国乡土文学的类型包括:
1. 田园诗: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自然、生活和劳动。
2. 村史文学:记录乡村的历史和传统,反映村庄的文化和民俗。
3. 农民画:描绘乡村生活、工作和风景,表现老百姓的情感和审美。
4. 乡土小说:以社会底层的人物为主角,反映他们的命运和生活状态。
5. 乡土剧场:以习俗、传说、戏曲为基础,传递乡土文化的内容和意义。
6. 民间故事:传承乡村和民间文化,塑造民间英雄形象,反映民众的价值观和心理。
7. 族谱文学:记录族群的历史和血缘,反映族群的文化、习俗和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乡土气息虽不浓却非常
朴实。继起的台静农、许
钦文许杰、彭家煌等写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乡的作品受到人们的重视。
兴起二
❖ 另外乡土小说的兴起,是新文学小说对“五四”小说过于西 方化的一次反拨。“五四”小说以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追求 和对西方近现代文学及语言的借鉴与中国传统小说划清了界 限、实现了小说的革命,然而“五四”小说创作因此也存在 很多弊端。其一是概念化,小说成了作家演绎思想、表达观 念的形式,这个弊端主要表现在问题小说中;其二是欧化, 这主要集中在浪漫小说中。浪漫小说不仅在抒情方式上直接 借用了19世纪西方浪漫文学(尤其是卢梭的作品)的抒情方 式,而且在抒情主人公的塑造上也过多受到卢梭及歌德的 《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影响,因而这一派小说在叙事上不象 小说,而在语言上则又非本土化。针对这种缺陷,新文学作 家曾呼吁文学的“地方色彩”,提倡文学应有“从土里滋长 出来的个性”,号召作家“须得跳到地面上来,把土气息、 泥滋味透过了他的脉搏,表现在文字上”。所以,乡土小说 在20年代初、中期的崛起,实际是新文学在革命之后着手建 设的象征,反映了新文学现实主义的追求。
乡土文学
❖ 沈从文,《边城》。看到 这两个词语人们应该都会 想到湘西那风光秀丽、人 情质朴的边远小城,想到 边城明净的风光,教化着 朴实的人们,然后脑中浮 现一种浓重的乡土气息 。
在《边城》里人们看到了 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 乡土文学。那么什么是乡
❖
❖ ●乡土文学的定义
❖ 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 说,由鲁迅首先创作,到 1924年前后蔚然成风,是 “五四”文学革命之后最 早形成的小说流派之一。 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 《故乡》 。上个世纪20年 代,它的作者主要是文学 研究会以及倾向与之相近 的一些年轻作家,他们的 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 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 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 所谓“乡土文学”。代表 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 杰、许钦文、王任叔 、台 静农等。乡土文学是在 “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 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 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 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
少造作,克服了概念 化,以一种质朴和真 实的面貌为当时小说 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
〈三〉兴起一
❖ 风土民情方面取得可喜成绩。
❖ 1923年以后,当问题小说 之风渐次衰竭的时候一种 新的文学风尚—乡土文学, 却在小说创作领域内兴起。 它的作者大多是文学研究 会的成员或者是在《小说 月报》、《文学周报》以 及早年《晨报副刊》上发
〈八〉鲁迅笔下的乡土文学
鲁迅笔下的乡土世界在众多的乡土 描写中最具代表性。在末庄、土谷祠、 乌蓬船、咸亨酒店构成的乡土环境中, 鲁迅以一个启蒙者的眼光揭示着乡土人
物的麻木、愚昧。 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世界里,乡土 环境,绝对不是寄予着某种人生理想的 世外桃源,而是扼杀民族生命力的所在。 鲁镇和末庄几乎可以等同于鲁迅所说的 “铁屋子”。大概只有在回忆童年的叙 述中,鲁迅才对故乡表现出些许的温情。 而鲁迅对乡土环境的严峻态度,实际上 为现代的许多进步作家所接受,所追 随 。在乡土生活和风习画面中寄予重 大的社会命题,显示社会的变迁和变迁 社会中的人物成为中国现代作家孜孜以 求的一种乡土文学的叙事模式。
〈六〉、开放的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中,粗犷的阳刚之气与纤细的阴柔之美同在,化 外之境的淳朴人性和波澜壮阔的阶级斗争都可以为乡土文 学所容纳,而愚昧与文明的冲突,在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 历程中,更是形成了一个越来越突出的主题。至于乡土文 学的作家,如沈从文,自命为“乡下人”,刘绍棠,自称 为“土著”,他们的乡土作品的视野,表面上看,似乎只 专注于乡土间的纯美故事;细究起来,现当代任何一位以 乡土文学为题材的小说家,几乎都无法完全回避关于现代 意识和外部世界对乡村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以直接冲突 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在另一些的乡土文学作品中,作家的 叙述可能间接地表达对于现代文明的某种否定态度。但是, 不管以乡土为题材的作家对现代文明取何种态度,可以肯 定的一点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并非封 闭的“乡土文学”,这一题材的文学类型,总是直接或间 接应对着现代文明的挑战。
等。
〈二〉创始人
最早创作倡导乡土小说并证明其艺术魅 力的,是鲁迅。他从1921年起就在一些文 章中表示“对于乡土艺术很是爱重”,认 为“风土在文艺上是很重大的”。
但是,无论是鲁迅还是那些后来被称为 乡土作家的青年作家,在20年代初、中期 都不曾明确使用过“乡土文学”或“乡土 小说”的概念更未以此相标榜。最早将这 批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乡 土文学”的,是鲁迅1928年在《中国新文 学大系 小说二集导言》中。后来人们便沿 用这一概念指称这一时期的这批作家的创 作。
第三,乡土小说流派也促进了新文学地方色彩的发展。文学作 品的地方色彩问题是一个极重要的问题。由于乡土小说作家注重描 绘风土人情,这就使他们的作品自然的地带来浓厚的地方色彩,如 沈从文的《边城》所描写的湘西世界,王任叔《龟头桥上》的浙东 水乡风韵。还有鲁彦作品农村人物带的湖南话,台静农作品人物中 的安徽话,蹇先艾作品人物中的贵州话等,都是乡土小说派的功绩。
❖ 第二,这个文学流派为现代文学提供了许多题材多样、色彩斑 斓的风俗画。由于乡土小说大多注重描绘风习民情风俗画味道很浓, 涉及面广,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看到形形色色的社会风俗画,其中有 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类是野蛮残酷的,像蹇先艾《水葬》所写的贵 州边远地区抓住了小偷要绑上石头沉入江河的习俗,像许杰笔下的 浙江农村受封建宗法思想支配相互械斗以及丈夫竟然典当妻子的习 俗等小说的客观描绘,对这些封建冷酷的习俗进行深刻的鞭挞和揭 露从而使作品具有鲜明的现代民主主义性质。
〈十〉乡土小说流派的贡献
❖ 乡土小说作为一个流派,它的贡献如何表现呢?
❖ 第一,这个流派在近代小说史上第一次提供了中国乡村宗法形 态和半殖民地形态的宽广而真实的图画。从彭家煌的《喜期》、台 静农的,《新坟》叶绍钧的《金耳环》等作品中,我们看到半殖民 地❖半封建中国给人们所带来的痛苦。再如叶绍钧《外国旗》、《潘 先生在难中》所反映的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却要依靠插外 国旗保护的极其反常和可耻的社会现象。
〈九〉其他作家所展示的乡土世界
鲁彦、许钦文、蹇先艾、台静农、许杰、彭 家煌、沙汀、艾芜等一批现代乡土作家,以 朴实细密的写实风格书写老中国儿女在各自 的乡土上发生的种种悲剧性故事:宗法制的 农村中的世态炎凉和无产者的不幸,封建等 级制度延伸出的生活逻辑和社会心理对贱者、 弱者不动声色的毁灭,封闭的边远乡村中原 始野蛮习俗对人民的播弄和控制,等等。在 这些乡土文学中,被台静农称为“地之子” 的现代中国农村的老百姓们,承受着巨大的 苦难,而小说叙述者所营造出的愚昧与冷漠、 悲哀与阴郁交织着的乡村氛围,表现出这批 乡土作家对当时中国最低层社会的强烈使命 感。当然,这批乡土作家同时还是农村痼疾 的解剖家,如沙汀,以尖锐的讽刺的笔法, 写出了“半人半兽”“土著”人物把持的乡 镇中的黑暗和无常。
〈七〉乡土文学流派
❖ 现代乡土文学事实上有三个流派。一是 以鲁迅为楷模的一派。这一派作家始终 把故乡记忆同文学的时代责任紧密结合, 创作因此具有双重叙述的特征。二是由 周作人开启以废名为代表的一派。他们 钟情于个体乡土生活体验的单层叙述, 吟唱的多是远离现实的田园牧歌。三是 与沈从文相类的一派。这一派作家也营 造牧歌,但其目的在于以这种人性美的 精神文本呼唤新的人生价值规范的重建。
〈四〉风格
前面也提到过了,乡土小说作家很多 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响并有意识地模仿 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都师承了鲁迅小 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少造作,克服 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和真实的面貌为 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
所以,首先乡土小说是作家以批判 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 愚昧、落后
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其次乡土小说 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 杂情绪描绘生活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 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 互相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 交融的美学风格.第三在批判和描绘故 乡愚昧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 , 乡土小说作家仍然抑住不住对故乡的眷 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 织,因而小说大都具有抑郁的抒情调子。
一类是体现由于长期宗教、伦理、教育、文化所形成的民族传统心 理,以及带有地方特色,民族特点的各种传统方式和生活习惯,它
们并不那么野蛮残酷。如鲁彦《菊英的出嫁》中所写为死去的儿
女举行冥婚的风俗,台静农《拜堂》所写汪家郑重其事的拜堂的场 面。这些作品的描写,带着一些落后迷信的成分,又称不上残酷野 蛮。
〈五〉乡土文学的前期意境
所谓“乡土文学”,往往让人联想 到某种奇趣盎然、野气扑人的田园诗 意,月下小景、水乡夜色或空灵雨景 常常成为乡土文学恬静怡人的意境, 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老人、女孩和 黄狗更是时常作为一种乡土文学的典 型背景,昭示着乡土文学所可能具备 的某种超然的美学特征。不过,乡土 文学中也亦时常出现粗犷的民俗,剽 悍的民风,甚至是野蛮的陋俗、愚昧 的乡规和残酷的阶级压迫,所以,如 果认为乡土文学只是叙述心灵的净土 或只描写诗意的田园风光,显然不够 全面。于是转入了开放的乡土文学氛 围。
连后来变得越来越怪涩的冯 文炳﹙废名﹚早年写的《竹 林的故事》、《浣衣母》也 是乡土小说。以文学研究会 成员为主的这个作家群的出 现,标志着现代小说史上第
一个现实主义流派—乡土小
说流派终于形成。
表小说的青年作家,少数
则是基本倾向与文学研究
会十分近似的语丝社、未
名社的成员。如较早潘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