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学

合集下载

乡土文学的兴起与影响

乡土文学的兴起与影响

乡土文学的兴起与影响
乡土文学自20世纪初兴起以来,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乡土文学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深刻的内涵深受读者喜爱,成
为中国文学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本文将探讨乡土文学的兴起与影响,
从不同角度展示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一、乡土文学的兴起
乡土文学起源于边远的农村地区,以反映农民生活、展现乡村风貌
为主要内容。

20世纪初,随着现代文学运动的兴起,乡土文学开始崭
露头角。

一批具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作家,如鲁迅、茅盾等,纷纷将笔
尖对准大地,创作出一系列震撼人心的乡土小说。

这些小说真实地描
绘了农民的艰辛生活、矛盾冲突和自我救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

二、乡土文学的影响
乡土文学以其质朴、真实的表现方式,深深地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它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深入描绘,突显出一种真实的人性美,让人们重
新审视乡村的价值和美丽。

同时,乡土文学还具有深厚的社会批判意义,揭示了农村社会的弊端和不公,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乡土文学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它还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
进步。

乡土文学使人们关注农民的生活境况,关注乡村社会的变迁,
促进了社会的关怀和帮助。

同时,乡土文学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
视角和素材,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三、结语
乡土文学的兴起与影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亮点。

它以其独有的魅力和影响力,为中国文学注入了一股清新的力量,推动了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我们期待乡土文学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奉献出更多精彩的作品,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乡土文学名词解释

乡土文学名词解释

乡土文学名词解释乡土文学又称“民间文学”,乡土文学是人们所熟悉的民间口头文学。

它和群众文学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说是由群众文学中最初形成的。

《诗经》《楚辞》《汉乐府》《白居易诗》等都是当时产生的乡土文学,但是在内容上却不同程度地受到官方文学的影响,例如赋和骈文等,这些作品只供宫廷贵族消闲享乐之用,难登大雅之堂,因而,在艺术形式上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诗歌形式。

《史记·郦生列传》说:“我常疾俗儒不察时变,好古守旧,若信今者,曾不能原于世事。

”意思是说我常常憎恨那些无知而迂腐的儒生,对于世事政治不闻不问,墨守成规,他们只相信那些古代的东西,如果要他们现在就讲求适应现实的做法,恐怕他们还想象不出来。

乡土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劳动人民的创造,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基础。

但它同时也接受了官方文学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语言形式上。

乡土文学主要用地方语言写成,有的地区为了使其地方特色更鲜明,也往往把一种语言改造得和别处不一样。

因此,它的语言本身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显得十分亲切、淳朴,极富于生活气息。

关于乡土文学的特征,学界早有论述。

台湾学者杨德标先生认为,“民间文学的三个主要特征,即口传性、无意识性与综合性,几乎都在这里找到了缩影。

”这是颇有见地的观点。

下面仅就有关情况作些补充,以便于进一步研究。

1、自发性乡土文学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文学形式。

乡土文学不像书面文学那样严格要求手法,主题必须一致,结构必须精密。

它很少遵循固定的程序,既可以灵活,也可以跳跃。

一首诗从构思到完成,可以历时数月甚至更长;从酝酿,提笔,写到定稿,可能只需要一二天或者更短。

在口头流传过程中,随着时间推移,因而就逐渐加工,甚至整理润饰,使之更加集中,更加完善。

2、平民化通过普通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流传下来的乡土文学,虽然已经和民间口头文学密不可分,但毕竟带有浓厚的原始性。

不仅表现为语言的通俗性,而且表现为内容和形式的直接性和真实性。

与前者相比,后者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强调现实性,即以现实的生活为描写对象,以及时的感情为抒发对象。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
#43;《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是“荷花淀派”的代 表作品,全文充满诗意,被称为“诗体小说”。在 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 背景下,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 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在战 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 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代表作:《柚子》
+王鲁彦的短篇小说集《柚子》以反讽的语言 描绘了在长沙处决犯人时人们倾城出动、争 相观赏的“盛况”,一方面讽刺了民众的看 客丑态与嗜血心理,另一方面抨击了军阀政 府草菅人命残酷统治。 +最体现鲁彦乡土小说特征的,是《菊英的出 嫁》和《黄金》。
乡土写实的后起之秀——王鲁彦
王鲁彦文学创作的特点 1、探索于抒情与写实之间 2、从“屋顶下”到旷野间 3、朴实细密的乡土写实风
+最早创作乡土小说并证明其艺术魅力的,是 鲁迅。但是,无论是鲁迅还是那些后来被称 为乡土作家的青年作家,在20年代初、中期 都不曾明确使用过“乡土文学”或“乡土小 说”的概念,更未以此相标榜。后来人们便 沿用这一概念指称这一时期的这批作家的创 作。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 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都 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少造 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和真实的面 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
乡土文学在这一时期主要反映为文化寻根意识,文化寻 根意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在文学上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 和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 第二,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 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 第三,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 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 但这些方面并非绝对分开,许多作品是综合表达了“寻 根”的意义。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 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 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 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 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乡土文学的概念和特点

乡土文学的概念和特点

乡土文学的概念和特点
乡土文学是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

它源于鲁迅的《故乡》,20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的特点是:
1.反映人性:乡土文学可以更好的反映人性,通过对农民的生产生活、知青的下乡经历等内容的描绘,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历史变迁的纪录:乡土文学也是对乡土风俗以及历史变迁的一种纪录,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绘,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历史背景。

总之,乡土文学是一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人性的描绘和对历史变迁的纪录,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农民的生存状态。

乡土文学的艺术特征

乡土文学的艺术特征

乡土文学的艺术特征
乡土文学是指以农村、农民、农业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它具有以下几个艺术特征:
1. 真实生动的生活场景:乡土文学作品往往以真实、生动的方式描绘农村生活的细节,包括农村的自然环境、农事活动、风俗习惯、人际关系等,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农村的生活和文化。

2. 浓厚的地方色彩:乡土文学作品通常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反映了特定地区的风土人情、语言习惯、文化传统等,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

3. 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乡土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往往朴实自然,贴近生活,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词藻,而是以平实质朴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4. 鲜明的人物形象:乡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他们是农村生活中的普通人物,通过对他们的塑造,展现了农村人民的善良、勤劳、朴实等美德。

5. 反映社会问题:乡土文学作品不仅关注农村生活的美好,也关注农村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如贫富差距、封建思想、环境污染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揭示,引起人们对农村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6.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乡土文学作品往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也呼吁人们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

总之,乡土文学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农村人民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乡土文学的时代意义

乡土文学的时代意义

乡土文学的时代意义
摘要:
一、乡土文学的定义与历史背景
二、乡土文学的重要性和当代意义
三、乡土文学的创作特点和代表作家
四、乡土文学的价值取向和启示
正文:
乡土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一直以来都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源于民间,服务于民众,真实反映了我国农村社会的生活面貌,深刻揭示了社会变革时期农村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乡土文学的重要性在于,它以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记录了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传承了乡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和认识农村社会的重要窗口。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乡土文学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农村社会的发展现状,为解决农村问题提供文化支持和思想启示。

乡土文学的创作特点在于,它以真实、客观的态度描绘农村生活,突出表现了农村社会的风俗民情,人物性格和生活状态。

乡土文学作家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农村社会的美好和困境,传达了他们对农村社会的深厚感情和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在我国乡土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家,如鲁迅、沈从文、茅盾等。

他们的作品,如《狂人日记》、《边城》、《林海雪原》
等,成为了乡土文学的经典之作,影响了我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乡土文学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它关注农村社会的问题,倡导民主与科学,追求现代化,谋求大众福祉。

这不仅体现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意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

总的来说,乡土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时代意义。

它不仅反映了我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也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解决农村问题的文化资源和思想武器。

乡土文学的名词解释

乡土文学的名词解释

乡土文学的名词解释乡土文学与“都市文学”相对而言。

它以描写农村社会、农村生活为主,表现乡土风俗习惯和人们思想情操的作品。

有直接反映农村现实生活的作品,也有间接反映农村现实生活的作品。

四十年代以后,在解放区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如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 1957年)、《一个和八个》( 1960年)、《我的几点说明》( 1962年)等,其中尤以后者更显示了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浓郁的抒情色彩,成为当时脍炙人口的名篇。

贺敬之、丁毅的《回延安》、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秦牧的《花街》、冯牧的《冯牧文艺论集》、何士光的《乡情》、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陆文夫的《山那面人家》等,都曾引起强烈的反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小说、戏剧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繁荣时期。

1956年至1976年,是一个可喜的收获时期。

叶圣陶的《倪焕之》、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杨朔的《三千里江山》、孙犁的《铁木前传》、古华的《芙蓉镇》等,都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许多文学工作者经过深入生活,到农村去搜集素材,开始用比较广阔的视野观察农村和农民,一些优秀的作品逐渐脱颖而出。

如茹志鹃的《百合花》、《高高的白杨树》,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刘巧儿》,邓友梅的《红岩》、《三月雪》、《雾》、《在悬崖上》,古华的《芙蓉镇》,宗璞的《红豆》,残雪的《山上的小屋》等。

其中《三月雪》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芙蓉镇》获1981年茅盾文学奖;《高高的白杨树》获1982年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城春秋》获1984年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在悬崖上》获1985年首届鲁迅文学奖;《三月雪》获1986年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红豆》获1987年法国“女神”世界奖。

中国乡土文学的类型

中国乡土文学的类型

中国乡土文学的类型
中国乡土文学的类型包括:
1. 田园诗: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自然、生活和劳动。

2. 村史文学:记录乡村的历史和传统,反映村庄的文化和民俗。

3. 农民画:描绘乡村生活、工作和风景,表现老百姓的情感和审美。

4. 乡土小说:以社会底层的人物为主角,反映他们的命运和生活状态。

5. 乡土剧场:以习俗、传说、戏曲为基础,传递乡土文化的内容和意义。

6. 民间故事:传承乡村和民间文化,塑造民间英雄形象,反映民众的价值观和心理。

7. 族谱文学:记录族群的历史和血缘,反映族群的文化、习俗和传承。

乡土文学名词解释

乡土文学名词解释

乡土文学名词解释乡土文学是指反映农村社会生活、人民农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的文学作品。

下面是对乡土文学相关名词的解释:1. 乡土乡土是指乡村的土地与环境,以及乡村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乡土文学就是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2. 乡土色彩乡土色彩是指表现作品中乡村生活、风土人情的特色和细节。

乡土色彩的运用使作品更加具有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3. 乡土小说乡土小说是以乡村为背景的小说,通过讲述乡村的人物故事和事件,展现农村社会的多样性与变迁。

乡土小说常常深入到农民的内心世界,揭示他们的困境、奋斗和梦想。

4. 乡土散文乡土散文是以散文形式表达对农村生活的理解和感受的文学作品。

乡土散文通常以真实、细腻的笔触描绘农村的景色、人物和日常生活,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农村的魅力。

5. 乡村诗乡村诗是以乡村为题材的诗歌作品,通过描绘大自然景色、农作物生长、季节变化等元素,表达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思考。

乡村诗常以简洁的语言展示农村的淳朴和力量。

6. 乡土气息乡土气息是指文学作品中弥漫的乡村特有的氛围和风格。

乡土气息常常表现为对自然、土地和人民的热爱、尊重和关怀,以及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坚守。

7. 农民文学农民文学是指由农民创作和传播的文学作品。

农民文学强调反映农民的经验和观念,以及对农村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农民文学也是乡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以上名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乡土文学及其相关概念,进一步认识和欣赏反映农村生活和价值的文学作品。

乡土文学是弘扬农民精神、传承乡村文化、记录历史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什么是乡土文学

什么是乡土文学

什么是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是指描写故乡农村的人与事,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怀乡情调的文学作品。

乡土文学是20年代初期出现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热潮,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这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表现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封建的陈规陋俗。

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

代表作有彭家煌《怂恿》,王任叔《疲惫者》,许钦文《疯妇》,台静农《地之子》等。

这一作家群具有大致相同的追求:续写鲁迅的国民类型鲁迅是“乡土文学”的命名人,也是实际的开拓者。

在鲁迅的影响下,乡土文学作家们从启蒙主义的创作目的出发,继续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写出了许多乡间国民的类型:如阿 Q 型、祥林嫂型、“看客”型。

这些形象,或只能在精神麻醉中讨生活,或成为封建道德的牺牲品,或以他人的不幸丰富自己乏味的生活。

作者在他们身上无不寄予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情,饱含了从国民心灵深处探寻民族悲剧根源的深层思索。

鲜明的地域特色乡土作家群的作家们大都描写自己熟悉的故乡,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他们在地域里找到了自己最熟悉的创作题材,找到了艺术个性之源,找到了文化之根。

如彭家煌常写的湖南农村士绅们的闹剧, 台静农擅写的安徽乡间宗法制度笼罩下的生生死死,蹇先艾笔下那“贵州道上”的野蛮习俗……这一切无不是性格生动、画面鲜明、风景传神。

这批作家在表现地方特色的同时,体现出自己的艺术特色,在重新认识故乡的同时,重新认识了自己。

“真气”中的乡愁这些作品注重对乡土生活原汁原味的真实录写。

乡土文学的名词解释

乡土文学的名词解释

乡土文学的名词解释乡土文学是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强调以农村为背景,以农民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乡土文学通过描写农村特有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社会变迁,展现了乡村的美丽、纯朴以及独特的文化传统。

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大读者和文学界的热爱和追捧。

本文将对乡土文学进行更详细的名词解释。

一、乡土文学的起源和发展乡土文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中国,当时正值社会动荡和国内外战争频发的时期,人们开始关注农村的生活和命运。

一些作家选择回到乡村,农民们成为了他们笔下的主要人物。

乡土文学以鲁迅、茅盾等为代表,开始了乡土文学的起步和发展。

他们通过文字的力量,展示了农村民众的悲欢离合,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农民的艰辛。

二、乡土文学的特点和意义乡土文学的最大特点是真实和生动。

这种文学形式既揭示农村的困苦和贫穷,也展现了农民的信念和坚守。

作家们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农民的生活展现得鲜活而真实。

他们描绘了田野、山川、湖泊、村落等乡村景物,表达了对乡村大地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乡土文学的意义在于弘扬农民文化和传统、呈现真实的农村生活状况,力求拓宽文学创作的视角。

三、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品乡土文学有许多经典的代表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红高粱家族》。

这部小说以山东农村为背景,以一家人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展示了中国农民在历史变革中的苦难、挣扎和奋斗。

《红高粱家族》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温暖的故事情节,成为了乡土文学的经典之作。

此外,《围城》也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乡土文学作品。

虽然它的主要背景是城市,但其中描绘的城乡关系和城市生活中的乡土情结让人深有感触。

《围城》以农村来城市打拼的小人物,展示了城乡差异、价值观冲突等问题,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四、乡土文学的推动力和前景乡土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对农民的深情和对乡村文化传统的关怀。

乡土文学以民间智慧和农民的精神力量为创作基础,传递出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的深层联系。

乡土文学的推动力在于它对社会价值的关怀和审视,揭示了农村的生存状态和变迁过程。

乡土文学的名词解释

乡土文学的名词解释

乡土文学的名词解释农民文学就是乡土文学,通常是在乡村里产生并流传。

当代中国乡土文学包括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寓言、谚语、歌谣、民谣、儿歌、绕口令、谜语等等。

这类文学所反映的都是农民自己的社会生活和斗争,表现了农民对自然力和封建势力的斗争。

1、乡土文学的概念:指由于文化差异而在民间口头创作和传承的非精英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草根性,它不仅成为维系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纽带,也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乡土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其“草根性”,它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所谓草根性,就是平民化、平常化,没有丝毫虚假或矫饰,以生活的原汁原味为创作标准,体现出原始、真实的特征。

三是这些作品主要描写民间世俗生活,如吃穿住行及民间节日风情等,充满泥土的芳香,它是构成民族文化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2、乡土文学的主要特征:一是乡土文学的源头都是民间的。

它们所说的故事和人物都是百姓口耳相传的,没有经过记录者的加工和整理,都保持了原貌。

二是乡土文学的素材来源于民众的日常生活。

由于百姓的日常生活才是他们最熟悉的,所以作家的视野也被限定在日常生活的范围内,因而在写作时总是对生活的熟悉程度决定着作品的质量。

三是乡土文学强调即兴式的创作和口头讲述的特点,使得作品带有一定的现场感和鲜活的生命力。

四是乡土文学的形态往往与民间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和风俗礼仪紧密相连,所以它们更具有原生态的文化特征,能够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

五是乡土文学往往采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语言通俗、生动、幽默,充满了乡土气息。

3、乡土文学的地位和作用:一是乡土文学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交流和农村全面进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是乡土文学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

它的作者大都是普通群众,其作品内容直接反映现实生活,其艺术表现也带有浓郁的乡土色彩。

通过对乡土文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增进对中国广大农村、农民和农业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农业文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文学学科中的乡土文学研究

文学学科中的乡土文学研究

文学学科中的乡土文学研究一、引言文学是人类语言艺术的一种形式,通过文字表达情感、思想和体验。

而乡土文学则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关注和描绘乡村生活和农民的经历。

乡土文学研究作为文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理解和探索乡村文化、历史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二、乡土文学的定义与特点乡土文学是指以乡村为背景,以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它通过真实的描写和生动的故事展现了乡村人民的生活、价值观和情感体验。

乡土文学的特点包括对土地、自然和农民的深情表达,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重视,以及对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思考和反思。

三、乡土文学的历史渊源乡土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比如中国古代的田园诗和乡土小说。

然而,乡土文学在近现代文学中才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20世纪初,乡土文学成为了一种反对现代文明和城市化的文学形式,代表了对传统价值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追忆和怀念。

四、乡土文学的研究方法乡土文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文本分析、历史考证、社会学调查和人类学研究等。

文本分析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和主题的分析,揭示作品中蕴含的乡土文化和价值观。

历史考证则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资料的研究,还原和解读乡村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社会学调查和人类学研究则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入访谈,了解和记录农村社会的现实情况和农民的生活经验。

五、乡土文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乡土文学研究对于理解和认识乡村文化和农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乡村社会的变迁和农民的生活状况,为农村发展和乡村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其次,乡土文学研究可以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保护和弘扬乡村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最后,乡土文学研究还可以拓展文学学科的研究领域,丰富文学理论和批评的视野。

六、乡土文学研究的问题与挑战乡土文学研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乡土文学的定义和范围并不清晰,不同学者对乡土文学的理解和界定存在差异。

其次,乡土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过于依赖文本分析和历史考证,缺乏对乡村社会的真实观察和深入了解。

乡土文学名词解释

乡土文学名词解释

乡土文学名词解释乡土文学是一种以乡村生活为主题的文学流派,它旨在反映乡村社会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问题。

乡土文学发源于农村地区,通过文字的表达方法,以真实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农民劳动、情感、家庭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特征。

人物刻画是乡土文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乡土文学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乡村生活中常见的农民、农工、农妇、乡村干部等。

他们的形象经过作者的细致刻画,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丰富的情感表达。

乡土文学通过深入描写人物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表现,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的苦乐与悲欢。

乡土文学强调真实性和自然性。

在这种文学流派中,作者通常以客观的角度来观察和描绘乡村生活,力求真实地反映农民的生活状态、社会关系和生活态度。

同时,乡土文学也注重自然的描写和风格的简朴。

语言风格是乡土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乡土文学的语言通常采用地方方言或乡村口音,使得作品更加地地道道、贴近生活。

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既表现了农民的生活状态和文化特点,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乡土文学注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揭示。

乡村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社会系统,其中存在着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

乡土文学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通过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探讨,展现了社会中的不平等、封建残余、贫困与富裕等方面的现象,引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深思。

乡土文学也经常以记实的方式来呈现。

作家通过自身的亲身经历、实地考察和民间资料的收集,展现了乡土生活的真实面貌。

这种记实性的叙事方式,不仅使作品更加真实可信,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和认识乡村生活的窗口。

乡土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对文学创作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弘扬了乡村文化和农民的精神,唤起了社会对农村问题的关注,同时也丰富了文学作品的题材和形式。

乡土文学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乡村世界,也启发了人们对乡村社会的思考,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乡土文学通过其独特的题材、风格和叙事方式,以及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学流派。

乡土文学的名词解释

乡土文学的名词解释

乡土文学的名词解释1、乡土文学是指我国传统的、民间的乡村世界的文学,主要包括民歌、谚语、谜语、童谣、歇后语等口头创作和传说故事、农业生产知识、生活经验等书面创作。

2、乡土文学作家就是从事这种文学创作的作家,他们受过民间文学的熏陶,熟悉人民群众的风俗习惯和语言,善于观察生活和提炼素材。

3、乡土文学是在社会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环境中形成的特殊区域性文化现象。

它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文化资源,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4、乡土文学的主体形态是传说故事、民间歌谣、儿歌、谚语、寓言、笑话、谜语、歇后语等口头创作和传说故事、农业生产知识、生活经验等书面创作。

传说故事往往也称为“古事”、“故事”,因为它表现了人们的理想、愿望和希冀;而儿歌、谜语、歇后语等则具有浓厚的民间趣味。

5、乡土文学以人情、人心、人欲、人伦、人道、人生为主题。

乡土文学创作对传统道德、民间习俗和观念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与反思,乡土文学的内容和主题显示了对人生的积极关注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追求。

这些传统的乡土文学,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不仅可以陶冶性情,而且给人启迪,让人明理。

6、民俗学,是人们对民俗进行整理、解释、考证、研究的科学。

主要包括人们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等民俗活动,但是不仅仅局限于这一范围。

7、民间文艺学,是指那些有关研究各种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工艺等方面的科学。

主要包括语言、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曲艺、神话、宗教、民俗等内容。

8、民俗学的主要任务,一是研究和揭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工艺、民间美术、民间传说等民间文艺的起源和演变规律;二是研究和阐明民间文艺的历史发展、社会功能、存在意义和未来走向等问题。

9、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历史比较研究、参与观察法、集体记忆、田野调查等。

10、民间文学( folklore),广义的民间文学泛指散布在民间的文学,或者说,是散布于民间的一切文学。

狭义的民间文学指那些在民间世代流传的文学,它又可分为民间诗歌、民间叙事长诗、民间叙事诗、民间抒情长诗等类别。

乡土文学名词解释

乡土文学名词解释

乡土文学名词解释一、乡土文学的概念所谓乡土文学,是指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的以描写中国农民、农村和农业为题材的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

(一)“乡土”概念的界定乡土本是一个地理学名词,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也指人们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社会生活方式。

(二)乡土文学内涵解析1、有别于城市文学的地域特色; 2、“寻根”意识和怀旧情绪; 3、与外部世界建立精神联系,并强调认同感; 4、自然和人文的双重关怀。

自然环境决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乡土文学之“乡土”,主要指生活在自己周围的环境,特别是那些带有地域特征的人事物。

作家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着,观察着,思考着,体验着,感受着,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创作出既充满时代气息又不失浓郁乡土风味的艺术形象来。

(1)描绘农村的自然景观。

它是指以农村为对象的文学,往往以表现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或特殊的风俗习惯为其主要内容,如朱自清的《背影》,描写的是江南水乡春雨时节、父子分手的一段凄楚动人的情景。

作者正是抓住了江南农村“野外好像起了大雾,四周都迷迷蒙蒙的”的景致特点,创造出令人惆怅的意境。

(2)刻画农民形象,塑造农民性格。

他们是乡土文学中塑造得最多最生动的艺术形象,其中,尤以肖像描写为突出。

朱自清笔下的父亲,“背微微地驼,很胖,太阳已经落下去了,他还没有吃饭,我们的船已经停在他的身边了。

”从身材上看,他的确是一个“太胖的父亲”。

他的“胖”不仅表现在身体上,而且也表现在脸上:因为生活过得太艰苦,脸上布满了皱纹。

“长”则显示了他生活的年代的久远。

朱自清就是通过这些描写,写出了父亲的勤劳善良、朴实敦厚,写出了父亲的劳苦辛酸和他沉重的生活负担。

(2)反映现实生活。

作家面对农村熟悉的生活场景,捕捉了日常生活中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真切细腻地再现了农村生活的本来面目,展现了农民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作家王鲁彦对农民夫妻之间的小矛盾和冲突,处理得十分熨贴妥帖,表现了农民的机智幽默,也流露出他们的小家庭意识。

乡土文学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

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目录简介文学特点乡土文学的表象开放的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流派概述鲁迅其它流派孙犁沈从文韩少功台湾的乡土文学论战乡土文学的正名台湾社会性质的厘辨乡土文学论战的平息简介文学特点乡土文学的表象开放的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流派概述鲁迅其它流派孙犁沈从文韩少功台湾的乡土文学论战乡土文学的正名台湾社会性质的厘辨乡土文学论战的平息展开编辑本段简介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

据考证,在现代中国,关于“乡土文学”的阐述最早来源于鲁迅。

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尽管鲁迅对“乡土文学”未做出正面的定义,但他勾画了当时的乡土小说的创作面貌。

当时的乡土文学的作乡土文学家群体多寄寓在都市,沐浴着现代都市的文明,领受着“五四”新潮的洗礼。

现代文明和进步思想的烛照,几乎成为当时作家书写“乡土文学”的一个重要的创作准备。

1936年,茅盾更进一步指出“乡土文学”最主要特征并不在于对乡土风情的单纯描绘:“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图画,虽能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

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运命的挣扎。

一个只具有游历家的眼光的作者,往往只能给我们以前者;必须是一个具有一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方能把后者作为主要的一点而给与了我们。

“编辑本段文学特点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一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

+乡土小说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 ,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其 次,乡土小说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 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与苦难中而又麻木 、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 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融 的美学风格。第三,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 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乡土小说作 家仍然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 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小说大都具 有抑郁的抒情调子。
一乡土文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二乡土文学的意义一乡土文学在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上的地位二乡土文学在拓展中国现实主义文学题材等方面的贡献一早期的乡土文学乡土写实小说在1923年前后陆续出现最初发表在晨报副刊语丝未名等报刊上虽然它们没有形成统一的团体但由于它们有共同的艺术趋势和特点而自主形成一个流派
乡土文学
一、乡土文学的发生发展过程 二、乡土文学的意义 (一)乡土文学在中国现实主义 文学创作上的地位 (二)乡土文学在拓展中国现实 主义文学题材等方面的贡献
+最早创作乡土小说并证明其艺术魅力的,是 鲁迅。但是,无论是鲁迅还是那些后来被称 为乡土作家的青年作家,在20年代初、中期 都不曾明确使用过“乡土文学”或“乡土小 说”的概念,更未以此相标榜。后来人们便 沿用这一概念指称这一时期的这批作家的创 作。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 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都 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少造 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和真实的面 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
孙犁的《荷花淀》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是“荷花淀派”的代 表作品,全文充满诗意,被称为“诗体小说”。在 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 背景下,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 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在战 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 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促进了小说创作中现实主义的发展和成熟。比起《新潮》 上那些小说,乡土小说的现实主义大为增进。正如鲁迅所说新潮上 的作品尽管注意民生疾苦,但往往过于巧合。而乡土小说作品显得 平实自然,它不但摆脱了“大团圆”的俗套,而且改变了那种过于 夸张的善则尽善,恶则尽恶的“戏剧腔”。这是很大的进步。
等乡土气息虽不浓却非常
朴实。继起的台静农、许
钦文许杰、彭家煌等写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乡的作品受到人们的重视。
兴起二
❖ 另外乡土小说的兴起,是新文学小说对“五四”小说过于西 方化的一次反拨。“五四”小说以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追求 和对西方近现代文学及语言的借鉴与中国传统小说划清了界 限、实现了小说的革命,然而“五四”小说创作因此也存在 很多弊端。其一是概念化,小说成了作家演绎思想、表达观 念的形式,这个弊端主要表现在问题小说中;其二是欧化, 这主要集中在浪漫小说中。浪漫小说不仅在抒情方式上直接 借用了19世纪西方浪漫文学(尤其是卢梭的作品)的抒情方 式,而且在抒情主人公的塑造上也过多受到卢梭及歌德的 《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影响,因而这一派小说在叙事上不象 小说,而在语言上则又非本土化。针对这种缺陷,新文学作 家曾呼吁文学的“地方色彩”,提倡文学应有“从土里滋长 出来的个性”,号召作家“须得跳到地面上来,把土气息、 泥滋味透过了他的脉搏,表现在文字上”。所以,乡土小说 在20年代初、中期的崛起,实际是新文学在革命之后着手建 设的象征,反映了新文学现实主义的追求。
乡土文学
❖ 沈从文,《边城》。看到 这两个词语人们应该都会 想到湘西那风光秀丽、人 情质朴的边远小城,想到 边城明净的风光,教化着 朴实的人们,然后脑中浮 现一种浓重的乡土气息 。
在《边城》里人们看到了 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 乡土文学。那么什么是乡

❖ ●乡土文学的定义
❖ 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 说,由鲁迅首先创作,到 1924年前后蔚然成风,是 “五四”文学革命之后最 早形成的小说流派之一。 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 《故乡》 。上个世纪20年 代,它的作者主要是文学 研究会以及倾向与之相近 的一些年轻作家,他们的 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 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 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 所谓“乡土文学”。代表 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 杰、许钦文、王任叔 、台 静农等。乡土文学是在 “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 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 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 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
少造作,克服了概念 化,以一种质朴和真 实的面貌为当时小说 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
〈三〉兴起一
❖ 风土民情方面取得可喜成绩。
❖ 1923年以后,当问题小说 之风渐次衰竭的时候一种 新的文学风尚—乡土文学, 却在小说创作领域内兴起。 它的作者大多是文学研究 会的成员或者是在《小说 月报》、《文学周报》以 及早年《晨报副刊》上发
〈八〉鲁迅笔下的乡土文学
鲁迅笔下的乡土世界在众多的乡土 描写中最具代表性。在末庄、土谷祠、 乌蓬船、咸亨酒店构成的乡土环境中, 鲁迅以一个启蒙者的眼光揭示着乡土人
物的麻木、愚昧。 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世界里,乡土 环境,绝对不是寄予着某种人生理想的 世外桃源,而是扼杀民族生命力的所在。 鲁镇和末庄几乎可以等同于鲁迅所说的 “铁屋子”。大概只有在回忆童年的叙 述中,鲁迅才对故乡表现出些许的温情。 而鲁迅对乡土环境的严峻态度,实际上 为现代的许多进步作家所接受,所追 随 。在乡土生活和风习画面中寄予重 大的社会命题,显示社会的变迁和变迁 社会中的人物成为中国现代作家孜孜以 求的一种乡土文学的叙事模式。
〈六〉、开放的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中,粗犷的阳刚之气与纤细的阴柔之美同在,化 外之境的淳朴人性和波澜壮阔的阶级斗争都可以为乡土文 学所容纳,而愚昧与文明的冲突,在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 历程中,更是形成了一个越来越突出的主题。至于乡土文 学的作家,如沈从文,自命为“乡下人”,刘绍棠,自称 为“土著”,他们的乡土作品的视野,表面上看,似乎只 专注于乡土间的纯美故事;细究起来,现当代任何一位以 乡土文学为题材的小说家,几乎都无法完全回避关于现代 意识和外部世界对乡村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以直接冲突 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在另一些的乡土文学作品中,作家的 叙述可能间接地表达对于现代文明的某种否定态度。但是, 不管以乡土为题材的作家对现代文明取何种态度,可以肯 定的一点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并非封 闭的“乡土文学”,这一题材的文学类型,总是直接或间 接应对着现代文明的挑战。
等。
〈二〉创始人
最早创作倡导乡土小说并证明其艺术魅 力的,是鲁迅。他从1921年起就在一些文 章中表示“对于乡土艺术很是爱重”,认 为“风土在文艺上是很重大的”。
但是,无论是鲁迅还是那些后来被称为 乡土作家的青年作家,在20年代初、中期 都不曾明确使用过“乡土文学”或“乡土 小说”的概念更未以此相标榜。最早将这 批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乡 土文学”的,是鲁迅1928年在《中国新文 学大系 小说二集导言》中。后来人们便沿 用这一概念指称这一时期的这批作家的创 作。
第三,乡土小说流派也促进了新文学地方色彩的发展。文学作 品的地方色彩问题是一个极重要的问题。由于乡土小说作家注重描 绘风土人情,这就使他们的作品自然的地带来浓厚的地方色彩,如 沈从文的《边城》所描写的湘西世界,王任叔《龟头桥上》的浙东 水乡风韵。还有鲁彦作品农村人物带的湖南话,台静农作品人物中 的安徽话,蹇先艾作品人物中的贵州话等,都是乡土小说派的功绩。
❖ 第二,这个文学流派为现代文学提供了许多题材多样、色彩斑 斓的风俗画。由于乡土小说大多注重描绘风习民情风俗画味道很浓, 涉及面广,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看到形形色色的社会风俗画,其中有 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类是野蛮残酷的,像蹇先艾《水葬》所写的贵 州边远地区抓住了小偷要绑上石头沉入江河的习俗,像许杰笔下的 浙江农村受封建宗法思想支配相互械斗以及丈夫竟然典当妻子的习 俗等小说的客观描绘,对这些封建冷酷的习俗进行深刻的鞭挞和揭 露从而使作品具有鲜明的现代民主主义性质。
〈十〉乡土小说流派的贡献
❖ 乡土小说作为一个流派,它的贡献如何表现呢?
❖ 第一,这个流派在近代小说史上第一次提供了中国乡村宗法形 态和半殖民地形态的宽广而真实的图画。从彭家煌的《喜期》、台 静农的,《新坟》叶绍钧的《金耳环》等作品中,我们看到半殖民 地❖半封建中国给人们所带来的痛苦。再如叶绍钧《外国旗》、《潘 先生在难中》所反映的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却要依靠插外 国旗保护的极其反常和可耻的社会现象。
〈九〉其他作家所展示的乡土世界
鲁彦、许钦文、蹇先艾、台静农、许杰、彭 家煌、沙汀、艾芜等一批现代乡土作家,以 朴实细密的写实风格书写老中国儿女在各自 的乡土上发生的种种悲剧性故事:宗法制的 农村中的世态炎凉和无产者的不幸,封建等 级制度延伸出的生活逻辑和社会心理对贱者、 弱者不动声色的毁灭,封闭的边远乡村中原 始野蛮习俗对人民的播弄和控制,等等。在 这些乡土文学中,被台静农称为“地之子” 的现代中国农村的老百姓们,承受着巨大的 苦难,而小说叙述者所营造出的愚昧与冷漠、 悲哀与阴郁交织着的乡村氛围,表现出这批 乡土作家对当时中国最低层社会的强烈使命 感。当然,这批乡土作家同时还是农村痼疾 的解剖家,如沙汀,以尖锐的讽刺的笔法, 写出了“半人半兽”“土著”人物把持的乡 镇中的黑暗和无常。
〈七〉乡土文学流派
❖ 现代乡土文学事实上有三个流派。一是 以鲁迅为楷模的一派。这一派作家始终 把故乡记忆同文学的时代责任紧密结合, 创作因此具有双重叙述的特征。二是由 周作人开启以废名为代表的一派。他们 钟情于个体乡土生活体验的单层叙述, 吟唱的多是远离现实的田园牧歌。三是 与沈从文相类的一派。这一派作家也营 造牧歌,但其目的在于以这种人性美的 精神文本呼唤新的人生价值规范的重建。
〈四〉风格
前面也提到过了,乡土小说作家很多 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响并有意识地模仿 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都师承了鲁迅小 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少造作,克服 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和真实的面貌为 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
所以,首先乡土小说是作家以批判 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 愚昧、落后
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其次乡土小说 作家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 杂情绪描绘生活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 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 互相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 交融的美学风格.第三在批判和描绘故 乡愚昧习俗、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 , 乡土小说作家仍然抑住不住对故乡的眷 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 织,因而小说大都具有抑郁的抒情调子。
一类是体现由于长期宗教、伦理、教育、文化所形成的民族传统心 理,以及带有地方特色,民族特点的各种传统方式和生活习惯,它
们并不那么野蛮残酷。如鲁彦《菊英的出嫁》中所写为死去的儿
女举行冥婚的风俗,台静农《拜堂》所写汪家郑重其事的拜堂的场 面。这些作品的描写,带着一些落后迷信的成分,又称不上残酷野 蛮。
〈五〉乡土文学的前期意境
所谓“乡土文学”,往往让人联想 到某种奇趣盎然、野气扑人的田园诗 意,月下小景、水乡夜色或空灵雨景 常常成为乡土文学恬静怡人的意境, 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老人、女孩和 黄狗更是时常作为一种乡土文学的典 型背景,昭示着乡土文学所可能具备 的某种超然的美学特征。不过,乡土 文学中也亦时常出现粗犷的民俗,剽 悍的民风,甚至是野蛮的陋俗、愚昧 的乡规和残酷的阶级压迫,所以,如 果认为乡土文学只是叙述心灵的净土 或只描写诗意的田园风光,显然不够 全面。于是转入了开放的乡土文学氛 围。
连后来变得越来越怪涩的冯 文炳﹙废名﹚早年写的《竹 林的故事》、《浣衣母》也 是乡土小说。以文学研究会 成员为主的这个作家群的出 现,标志着现代小说史上第
一个现实主义流派—乡土小
说流派终于形成。
表小说的青年作家,少数
则是基本倾向与文学研究
会十分近似的语丝社、未
名社的成员。如较早潘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