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1.引导: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前面学习的东汉历史。
由于东汉后期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黑暗政治局面,导致爆发农民起义。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掌握地方政权的豪强地主开始变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
农民起义被镇压后,这些军阀之间长期争夺,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下面请同学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说说当时在北方主要有哪几股势力,各自情况如何。
有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和盘踞在河北的袁绍。
袁绍占据河北一带,战乱较少,人口众多,粮食丰足,势力很大。
曹操占据河南一带,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实力也在不断增强。
曹操(155~220年),汉魏之际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196年,曹操率军迎汉献帝到洛阳,总揽军政大权,建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
此后三年,运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相继击败张绣,擒杀吕布,困死袁术,赶走刘备,占据豫、兖、徐等州,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在曹操势力迅速发展之时,袁绍的力量更强大了。
先后占有了青、冀、幽、并四州之地,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
在汉运将终之际,他很想由自己统一中国,称帝天下,于是与曹操势力发生冲突,终于演变成一场大战——官渡之战。
2.官渡之战。
(1)引导:请同学们自读课本相关内容,复述“官渡之战”的经过。
200年,袁绍率10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
曹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交战互有胜负。
后来,曹操采纳谋士的意见,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
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大败袁军。
袁绍带领数百骑兵逃回河北。
(2)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本的描述说说官渡之战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
答案:曹操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在农业生产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在军事上战术得当;袁绍不善于用人,骄傲轻敌。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他想乘胜南下,统一全国。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教案教案标题: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文明的发祥地;2. 掌握兵马俑的基本信息;3. 了解并分析神奇的黄河。
二、教学内容:1. 发掘中华文明的起源;2. 了解并分析兵马俑;3. 学习黄河的特点及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1. 中华文明的发祥地;2. 兵马俑的制作和意义。
四、教学难点:1. 黄河的重要性和对中国文明的影响。
五、教学工具:1. 幻灯片或多媒体设备;2. 课件或图片。
六、教学过程:开篇导入:1. 利用幻灯片或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介绍中华文明发祥地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2. 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你知道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哪里吗?主体教学:1. 介绍中华文明的发祥地:a. 利用幻灯片或课件展示介绍中华文明发祥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b. 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黄河流域,并介绍其地理位置;c. 讲解并解释黄河为什么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
2. 兵马俑的制作和意义:a. 向学生展示兵马俑的图片,并简单介绍其制作和发现的历史;b. 解释兵马俑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军事具有重要意义;c. 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3. 黄河的特点及其重要性:a. 利用幻灯片或课件展示黄河的有关图片和地理资料;b. 讲解黄河的特点,如泥沙多、水势大、泛滥频繁等;c. 引导学生分析黄河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作用。
七、课堂练习:1. 小组讨论:请学生分组,探讨黄河的重要性和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影响,并形成小组报告;2. 课堂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陈述报告结果,并进行班级讨论。
八、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1. 总结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兵马俑的制作和黄河的重要性;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为题,写一篇关于黄河的作文。
九、板书设计:《中华文明的发祥地》1. 中华文明的起源2. 兵马俑的制作和意义3. 黄河的特点及重要性十、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资料的运用以及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兵马俑的制作和黄河的特点及重要性。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第21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第21课让我们来共同感受历史1.活动内容本课内容是一节活动课,要求我们来共同感受历史,感受历史的途径很多,比如说人们的衣食住行和身边的事物都有历史,都可以作为话题进行探究。
而身边的历史往往是学生容易忽视的,让学生从现实生活角度列举实例去切身体会这种变化,去感受身边的历史,更能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
根据活动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活动重点确定为:【活动重点】黄石市名溯源;华新水泥厂的沿革;家族的变迁。
2.活动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历史学习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必要的历史知识、技能,还要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发展.因此,确定活动目标如下:【活动目标】1.通过本课的活动,使学生了解黄石市名的由来;华新水泥厂的历史沿革;同学们家族的变迁。
2.通过小组的展示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社会主义道路的胜利。
3.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和了解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学习历史对认识现实社会生活的意义。
3.活动过程一、课前收集整理1.教师提出活动主题《让我们来共同感受历史》2.根据学生的兴趣,分成三个小组:“黄石市名溯源”;“华新水泥厂的沿革”;“家族的变迁”。
让学生自己确定小组探究的内容。
3.给学生介绍资料的搜集方法。
搜集资料形式多样,可以是查阅书籍,网络搜索,也可以是咨询老师和父母介绍等。
4.小组成员在一起对有关材料进行研究、讨论,并确定本小组探究内容的呈现方式,如文字说明,课件展示等。
二、课中展示探究(一)学生展示探究成果黄石市名溯源组:首先,展示小组搜集、整理的有关黄石市名由来的资料。
然后,由小组成员给大家介绍黄石市名的由来。
1.历史悠久早在1亿6千年前,中生代燕山运动对地质构造产生了深刻影响,经过大约七万年的地质运动作用,孕育了独特的黄石山水和丰饶的矿产资源。
30万年前,古人类在河口章山石龙头一带栖息劳作,钻木取火,繁衍生息。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复习教案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连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养教育为根本主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学习历史的进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感謝您的閱讀,以下是小編帶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复习教案內容,期望能幫助到您!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复习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形及其影响。
2、通过讨论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相互增进的能力。
进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本课内容。
2、通过对照现实考试制度,启示学生摸索我国教育现状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显现,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庞大进步,是隋唐兴盛的原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2、通过了解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也是中国发展具有突出奉献,从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科举制度创建和逐渐完善的进程教学难点:科举制的影响三、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四、教学进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第一以温故知新的导入方式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摸索:1、为何唐玄宗统治前期称为“开元盛世”?为何会显现盛世景象?提出摸索问题,由此导入新课:除了唐玄宗积极进取治理国家之外,还有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统治时期奠定的基础。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改革用人制度,善于用人。
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是怎样改革提拔官员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科举制的创建。
(二)新课教学环节1:在此之前朝廷是怎样提拔人才的呢?在同学认真看书后,请一个同学来说说。
大家想一想:这种提拔人才的方法好吗?老师:隋文帝统治时他也和你们认为一样,为了提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巩固他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他决定进行改革。
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第四单元复习96920
贾郦 思道 勰元
云龙 冈门 石石 窟窟
• 一.之最类
• 1.三国中最早建立、最先灭亡的政权——魏国、蜀国。 • 2.三国中最晚建立、最后灭亡的政权——吴国。 • 3.东晋南朝时南方经济最活跃的城市——建康。 • 4.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
人——祖冲之。 • 5.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齐民要术》。 •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成就最高的人——顾恺之。 •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最著名的两大石窟——云冈石
窟、龙门石窟。
• 二.“主要原因”类
• 1.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胜利的主要原因— —孙权刘备联军共同抗曹
• 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 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 3.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顺应民族汇聚的历史潮流。
三.列表法: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或影响)
• (1)他是北朝的农学家,他的著作反映了南北朝 时期民族融合的成果。他是:___。
• (2)、他是南朝著名的科学家,在周圆率方面取 得了突出的成就。他是:___。
• (3)、他是北朝时期杰出的地理学家,写了一部 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他是:___。
• 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 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 那些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经 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 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如果明知故 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 3.影响: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
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同时,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胡食、 胡服、胡床和胡乐、胡歌、胡舞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课件(交互版):第四单元综合复习
影响 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__民__族__交__融__
概况
_北_魏__
六镇 兵变
东魏 西魏
北齐 _北_周__
577年,北周灭北齐, 北方重归统一,为隋 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表现
①经济:内迁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 民向他们学习畜牧经验,还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②政治: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多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 治方式 ③文化: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汉族人民喜爱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等 ④心理:民族认同感日益加强,“__胡__”__“__汉__”__观__念__逐__渐__淡__薄____
四个阶段:
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
民族交融
一次重大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两个方向的人口迁徙: 中原人口南迁、北方各族内迁
官渡 之战
200年,曹操与袁绍;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赤壁 之战
三国 建立
208年;曹军与孙刘联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曹魏: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蜀汉: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孙吴: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
形成
魏
蜀
吴
221年 刘备 成都 229年 孙权 建业
影响 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 实现了局__部__统__一__
发展
曹魏 孙吴 蜀汉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 率船队到达夷__洲__,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在丞相诸__葛__亮__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 地区的开发
影响 为曹操日后_统__一__北__方___打下基础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复习学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梳理】【要点提升】▶要点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与更迭政权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启示三国魏曹丕220年洛阳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由统蜀刘备221年成都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吴孙权229年建业西晋司马炎266年洛阳东晋十六国东晋司马睿 317年建康十六国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420—589年建康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439—581年▶要点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少胜多的战役战役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启示官渡之战200年曹操和袁绍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战略战术及人心向背是影响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和曹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淝水之战383年前秦和东晋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要点三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民族交融的趋势目的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富国强兵 加强对北方地区的统治时间公元前356年开始5世纪后期内容 (1)政治: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
(2)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军事:奖励军功(1)迁都洛阳。
(2)推行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等影响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共同点 都属于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启示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们要有锐意进取的精神,善于学习先进文化,敢于创新,与时俱进▶ 要点四 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方式实例实质战争 秦汉时期北击匈奴;内迁各族反抗西晋统治 从形式上看,是汉化的过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是农业化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和亲 西汉昭君出塞民族迁移 和杂居东汉、魏、晋时期,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内迁 启示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民族关系的发展以民族交融为主流,民族冲突为少数支流【练习应用】1.[2020·济南] 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教案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设计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权分立时间最长的时期。
从总体看,连年战乱给社会生产造成了巨大破坏。
相比北方的动乱,南方相对安定,随着北方人口、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移入,江南地区得到大力开发。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绘制示意图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东晋、南朝政权的更替,使其理解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学习目标1.识读《东晋形势图(382年)》,了解东晋、南朝政权的更替,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2.知道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表现。
3.认识到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重点难点重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读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文物三国两晋南北朝史》(书目)。
2.影视作品:《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首先出示南京六朝博物馆大厅悬挂的条幅图片及博物馆展出文物的图片,接着讲述“六朝”的历史。
这个博物馆里展出的青瓷器、陶俑、建筑构件、石刻、书画等大量珍贵文物及大型排水设施遗迹,反映了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变化,并提问什么原因促成了这种变化,引发学生思考。
二、预习检查1.说说东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2.什么是“王与马,共天下”?3.说说南朝的起止时间及名称由来。
4.说说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播放诗朗诵《忆江南》的视频。
教师过渡:白居易的这首《忆江南》,把江南地区的美景描写得淋漓尽致。
如今的江南比北方发达,但在古代,江南一开始是落后于北方的,江南地区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什么原因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去探寻那一段历史。
(完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教案
七年级上册复习教案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远古人类: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云南省元谋县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图:代表文化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用火观念社会组织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粗糙的石器使用天然火原始人群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懂得爱美死后埋葬按血缘结合起来的氏族第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原始人类距今时间发现地点生产活动生产工具住房用具穿着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浙江省余姚市种植水稻饲养家畜磨制石器耒耜耕地干栏式房屋(水井)制造陶器玉器乐器学会纺织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陕西西安种植粟和蔬菜,饲养猪狗;渔猎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半地穴式房屋彩陶(上有最早文字雏形)第3课远古传说一、炎黄联盟1、炎帝、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在阪泉大战,炎帝败,黄帝和炎帝联盟。
在涿鹿大败蚩尤。
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炎帝教民开垦耕地,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黄帝:人文初祖。
建宫室,制衣裳,挖井,发明舟车。
(嫘祖养蚕缫丝、仓颉造字、伶伦编乐谱)三、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大禹治水。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一、夏的建立和家天下禹传位于启,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夏(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年)都城阳城。
二、商汤灭夏桀、纣残暴失民心;商汤和武王仁义之举得民心;任用贤人(伊尹、姜尚),联合周边小国。
三、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内容:①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全册教案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如下: 曹操: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 农业生产上:奖励农耕、实行屯田。 军事上:战略战术正确。 袁绍:骄傲轻敌、不善纳谏。 教师过渡: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扫除了统一北方的最大障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随后曹操顺势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打败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曹操在官 渡之战后消灭了袁绍的哪些残余?其他军阀具体指谁?曹操是如何统一北方的等等,这些内 容,我们将结合示意图作简单介绍。 2、曹操统一北方 207 年 教师讲述:(展示《曹操统一北方》示意图)202 年袁绍忧郁而死。其子袁谭、袁尚、袁熙 为争夺权位发生内讧。曹操乘机北伐,杀袁谭,败高干,占领冀、青、幽、并四州。袁尚、 袁熙投奔辽西乌丸蹋顿单于。207 年曹操大破乌丸军,斩蹋顿单于,随后袁尚被杀。至此, 曹操彻底消灭袁氏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教师过渡: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下一步目标想要进一步统一南北,为此亲自率领 20 多万
能力训练 分析现象 通过对曹操胜于官渡败于赤壁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
过程方法 抓住本质 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区别文艺 将文艺作品中的情节与历史事实对比,提高学生分辨历史真实性与
与史实 文艺创作中的虚构、夸张等艺术性的能力
正确评价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的主
一些熟知的故事,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5、图示法。 6、影视辅助法。
(四) 教具准备 1、《官渡之战示意图》、《赤壁之战示意图》、投影仪 2、《三国演义》影像资料及相关设备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复习教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复习教案1【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识记春秋的年代与特点、春秋五霸、晋文公与楚庄王称霸,吴越争霸的史实,理解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及各霸主成就霸业的共同原因。
能力与方法:通过讲解、阅读教材、归纳比较的方法,学习本课的历史,培养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封制的崩溃导致春秋争霸,学习齐桓公的胸襟与用人、容人之量,认识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意义,认识霸主成功的共同原因在于改革而国强。
【教学重、难点】重点: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难点:春秋争霸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读引言2.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分封制的权利与义务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一)春秋五霸1、东周的建立:西周结束,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并说明东周包括整个春秋时期和战国。
2、春秋的特点:讲解特点:一是王权的衰落(原因、表现及影响),二是诸候争霸。
指导阅读“引文“。
3、春秋五霸:学生勾在书上,并在地图上找出这些诸候国在地图上相应的地方。
(二)三、齐桓公首霸1、看地图。
“读读”:说的是什么人?与齐桓公称霸有何关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何感想。
3、指导阅读小字,看看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在他当国君前后有什么变化?由这种变化你想到了什么?4、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后,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呢?学生看书解决。
(三)晋楚争霸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晋文公与楚庄王能够称霸,分别与哪次重要的战役直接相关?第一次战役,我们可以用哪些成语来说明呢?哪些成语与楚庄王称霸有关。
(四)吴越争霸1、阖闾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它采取了哪些措施?2、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是如何重新振作的?与之相关的成语你知道哪些?勾践称霸对你有何启示?(五)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归纳本课所学内容,教师补充。
(六)学习测评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七)课堂拓展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发现这些霸主能够称霸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你联系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谈谈你的看法。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有前面的基础了,但了一个政权分立的时代政权的建立和更迭,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即要给接受能力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生传授以更多知识,也要照顾基础较差的学困生。
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
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情况极其历史作用。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图片分析法:使用相关图片,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分析历史图片,掌握一定的图片分析方法。
问题教学法:通过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学案导学法:运用导学案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分为课前预习、课上探究和课堂巩固练习三个部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实施
日期
单元
教学内容
课时
执行情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这一时期著名战役的时间及历史作用;了解三国鼎立、西晋、东晋、南朝、北朝等简单概念及江南地区开发的状况。掌握曹操、孝文帝、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王羲之、顾恺之等人物的主要贡献。
2、了解这一时期简单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东晋与十六国的对峙、南朝和北朝的更替。通过本单元的复习,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年级
七年级
班级
11、16、19
任教老师
范玉平
班级人数
74、74、71人
单元综述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秦汉时期的历史。它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初步建立、发展和大一统时期,第三单元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秦汉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发展高峰,也是中国封建政治、经济制度奠基的时代,还是中外文化交融、民族关系发展和科技文化辉煌的时代。对后世及世界文明有深远影响。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复习教案篇1: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复习教案【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
理解夏朝在我国历史的重要地位。
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
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
初步了解公元纪年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通过对夏商历史的学习,可以更多地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明辨是非、爱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
难点:夏朝建立的标志;国家的含义。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谈话导入新课禅让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谁?大家想不想知道从这以后又是怎么演变的呢?导入三:大家知道皇帝吗?知道皇位是如何继承的吗?你又知道这种称为“世袭“的制度开始于何时吗?认真听讲,吸引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理解的兴趣。
从谈论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二、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1、夏朝的建立:讲解夏朝的建立。
事实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个王朝。
这在历称为----夏朝,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借助于数学上的“数轴“解释”公元“纪年法。
这个项目是理论性的,缺乏相应的历史证据。
老师优先讲解,学生认真听讲。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夏朝的统治①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继承的呢?这与禅让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王位的继承方法?②要求学生谈启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并提醒学生注意“奴隶“两个字。
③为什么把禹开始这个政权称为国家呢?它与前面的部落联盟有何不同?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结合自己的课外知识,谈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然后老师总结整理,突破难点。
三、商朝的建立与迁都1、商朝的建立:过渡。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小字的问题“说说夏桀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你认为成汤灭夏的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2、商朝的迁都:原因、情况、影响。
初一历史上册第4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少数民族 成立政权
南 前秦
北 朝 淝水之战 对
峙 东晋建立
317年
南朝
2、民族融合
在地图上用箭头和线简要地画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 流动的趋向。并标明迁移的种族有哪些?想一想,这一时期民 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
匈奴、鲜 卑、羯、 氐、羌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本单元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20年—589年)
历史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本单元复习目标
运用列表、填图、分析、比较 等方法,从政治、经济、军事、文 化四个方面来综合复习三国两晋南 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复习过程 一、政治方面:政权分立;民族融合
1、政权分立
三国鼎立的形成
文化交流 民族融合
经济发展
二、经济发展
典型事件: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第二,北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第三,江南地区的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第四,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努力。
(2)江南地区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建立 时间
建立 者
都城
灭亡 时间
替代者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266 司马炎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263 魏
吴 222年 孙权 建业 280 西晋
(1)三国分立后,实现统一的是哪个国家? 它成立的时间、人物、都城都在哪里?
266年,司马炎改魏为晋, 定都洛阳,西晋建立。
(2)统一的时间和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教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教案1教学目的一、识记与理解1、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记住“战国七雄”;2、理解战国时期战斗的特点及其影响;3、了解“合纵”和“连横”的含义及重要表现。
二、力量与方法通过对七国关系及战国时期战斗、外资特点的分析,培育和提高分析力量。
学习和初步把握制作历史图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战国战斗史的学习,进展马克思主义战斗观的初步训练,通过孙膑、张仪等人的事迹,进展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训练。
四、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战国”和“战国七雄”的含义;战国时期的战役和的军事家。
2、教学难点:“合纵”和“连横”的含义。
五、教学方法思索引导法图示说明分析归纳比拟六、教学用具课件图示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展现年月示意图)公元前771年西周完毕以后,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将都城迁到洛邑,周王朝的历史得到连续,从这个时候开头,我国的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相继争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被称为春秋五霸,长期的争霸战斗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使周王朝的威信和地位进一步降低,同时,也加速了民族的融合;当时的一些改革措施,在肯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展和军队的建立。
春秋之后,我国进入了战国时期,今日,我们接着学习战国争雄。
阅读教材资料,介绍这段时间为什么被称为战国----战斗频繁,争夺剧烈。
(展现赏功宴乐铜壶)自西周分封诸侯,中国的历史地图上消失过许很多多的诸候国。
但是经过春秋时期三百来年的争霸战斗,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到战国开头的时候,诸侯国已经为数不多。
主要的有齐、楚、秦、燕、韩、赵、魏七个大国。
一、战国七雄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时期是战国七雄的天下。
七国中,齐楚秦燕,大家已经熟识。
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地图上已经消逝,代之而起的是韩、赵、魏三个诸侯国。
原来晋国已经被它的三家大夫韩氏、赵氏、魏氏瓜分,一分为三,形成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案+2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案姓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和。
一、政治:政权分立(一)、三国(鼎立)1、过程:(1)200年,战役中曹操以少胜多打败,意义。
(2)208年,战役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意义。
(1、西晋:(1)266年,建立晋朝,定都,史称西晋。
(2)年,西晋先后取代、灭掉、、三国,完成统一。
(3)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统治,皇位之争混战几十年,史称。
(4)316年,西晋被内迁的人灭亡。
2、东晋:(1)东晋建立:317年,皇族重建晋朝,定都(今),史称东晋。
(2)4世纪后期,人建立了政权,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迅速强大起来,统一了黄河流域。
(3)383年,苻坚发动了对的战役,前秦大败,这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其意义是。
(三)、南北朝:1、420年,东晋大将建宋,东晋灭亡,南朝开始。
从此南方经历了、、、四个王朝。
2、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此时,已成趋势。
后来,分裂,北方先后出现4个王朝,和4个王朝统称为北朝。
3、北魏孝文帝改革:(1)改革背景:黄河流域统一,北方民族融合已成趋势。
(2)改革措施:○1(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迁到了。
迁都原因(目的):。
(3)作用:。
二、经济:生产的发展和江南地区的开发(一)、三国经济的发展:1、魏国修建,北方的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2、蜀国的兴旺,行销三国。
3、吴国的发达,曾派船队到达,其意义是。
(二)江南地区的开发:1、原因:。
2、表现:○1兴修水利工程,开垦荒地。
○2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
○3小麦种植推广到江南。
3、影响:。
三、文化:承上启下的文化1、数学成就:南朝的最突出的成就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
他利用并发展前人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位,领先世界近千年。
(1)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七年级上册 历史 第四单元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教案设计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阐述秦统一六国的基本史实,包括秦统一的时间、顺序、建立者、都城等。
- 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如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等,并理解这些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 能够分析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总结历史规律和意义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等方式,提高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 运用比较法,对比秦统一前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加深对秦统一意义的理解。
- 组织学生讨论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的必要性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秦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增强民族自豪感。
- 理解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对中国古代文明传承和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到统一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秦统一六国的过程和意义。
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这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例如,统一后的秦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能够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有利于促进各地的交流与发展。
-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等,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等。
这些措施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加强了秦朝的统治,为后世历代王朝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例如,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避免了分封制下诸侯割据的局面再次出现;统一文字使得政令能够在全国范围内顺利传达,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更加便捷。
2. 教学难点- 对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
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设计说明本课上承三国鼎立,下启南北朝的对峙。
以西晋的建立、统一、灭亡为主,辅以北方各族的内迁。
在内容的编排上,时间感和空间感都很强。
经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游牧民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有助于理解北方各族的内迁。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指出在民族之间存在矛盾的同时,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结合现实情境,增强学生对“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
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
2.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等基本史实,探究西晋短暂而亡的原因;知道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3.了解北方各族的内迁,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重点难点重点:八王之乱。
难点: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读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东西晋演义》(书目)。
2.影视作品:《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分析了三国鼎立的形势,并得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结论。
那么,三国之后是谁统一了全国?二、预习检查1.三国中最先灭亡的是哪个国家?2.司马氏家族取代了哪国政权?3.说说西晋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及统一全国的时间。
4.八王之乱产生了什么影响?5.说说北方各族内迁的时间及内迁后的主要活动区域。
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有一年闹饥荒,老百姓没有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
有人把这个情况报告给晋惠帝,晋惠帝却问报告的人:“老百姓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教师提问:通过这则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国家的统治是怎样的?学生回答:皇帝昏庸无能,无力治理国家。
【历史课件】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人教版)
公元207年,53岁的曹操写了一首诗《龟 虽寿》,其中有几句是“老骥伏枥,志 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思 是伏在马槽上的老马仍想驰骋千里,想 建功立业的烈士到了暮年,仍是壮志不 减。 请回答:(1)曹操的“壮心”指的是什 么?这首诗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2)曹操最大的功绩是什么?为什么能 够取得这样的功绩? (3)曹操一生受到的最大挫折是什么? 他为什么会受挫折?
第二十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1、北魏孝文帝改革:
历史背景:①386年,_______族建立魏国,史称 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___________,结束了北 方的分裂局面。 改革的目的:为学习___________,加强______ 改革措施:①494年将都城从____迁到_____。 ②汉化措施措施改穿_______; 学说________; 采用________; 与汉人______。 改革作用:_______________。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 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 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 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 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二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 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 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 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1)材料一中“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 下”与材料二中“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 起来”有着怎样联系?材料二中“江南地 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对我国经济格局 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其主 要内容是什么? (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材料三、四 之间有什么联系? (4)材料四中的现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例 子很多,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赤壁之战
1.情境法:先提出为什么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输给孙刘联军呢?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再通过赤壁之战视频的播放,有利于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也利于快速解决问题。
2.比较法、讨论法:先出示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进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意向,再次让学生知道如何简要分析战争。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历史
年级/册
七年级(上)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四单元 16《赤壁之战》
难点名称
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赤壁之战的整个过程了解较少,从那些方面分析战争存在困难。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如何用语言表述方面,高度的总结概述能力欠缺,这一课内容的学习对象是初一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
(难点巩固)
一、 选择题
1、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下列关于这次战役中曹操战败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C )
A.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B. 曹军疾疫流行,战斗力减弱
C. 孙刘联军偷袭烧掉曹军的屯粮
D. 船舰连在一起的战术运用不当
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B )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巨鹿之战D.牧野之战
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非常愉快的学习赤壁之战,知道了赤壁之战是曹操为了一统天下发动的战争,与孙刘联军在赤壁交战,战争的结果是曹操失败。分析了战争失败的原因,掌握了分析战争失败的方法。赤壁之后,曹操退守北方,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通过思考和探究“政权分立”“民族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点。
2、了解这个时期文化的辉煌成就。
5、大放异彩的书画艺术。
课标要求
教学方法
1.讲解法:对于课文中一些难点,需要教师用讲解法来解决问题,运用历史主线串联历史知识点,就可以通过讲解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
1.讨论法:在本课重点子目重点记忆,再次查漏补缺,谈论
知识第四单元,讲述的是“政权分立”、“民族融合”及“江南地区的开发”,民族融合是大的趋势
7、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在()
A、317年B、365年C、439年D、387年
8、北魏建立后的都城是在()
A、洛阳B、平成C、长安D、北京
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不包括()
A、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B、禁止与汉族通婚
C、提倡尊老、养老D、采用汉族的官制
10、祖冲之的主要贡献是在()
A、数学方面B、天文学方面C、机械制造方面D、地理学方面
11、《齐民要术》成书于()
A、西晋B、西汉C、唐朝D、北朝
12、《水经注》记述了江河流经地区的()
①地形物产②风土人情③历史古迹④山川城镇
A、⑴②③④B、⑴②C、③④D、⑴④
13、书法成为一种艺术是在()
A、西汉B、东汉末年C、东晋D、西晋
14、《神灭论》倡导的是()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信仰佛教D、信仰道教
这个政权存在的时间长吗?
为什么西晋是个短命?
2、淝水之战: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各自拥有的兵力、最后的结果如何?
战后南北双方状况如何?
3、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你认为中国今天的南方和北方哪个地区经济更发达?南方是不是自古以来就是比北方发达呢?
2、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
15、开凿石窟的最初目的是()
A、统治者宣传佛教B、灭佛C、显示劳动人民的智慧D、保留文化遗产
8、在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鲜卑族不见了?
(四)、祖冲之与圆周率、贾思勰、郦道元、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辉煌的石窟艺术
(五)、检测题、选择题
1、官渡之战发生在()
A、25年B、100年C、200年D、208年
2、和赤壁之战无关的人物是()
A、曹操B、诸葛亮C、周瑜D、袁绍
教学重点
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2、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4、祖冲之和圆周率。
5、大放异彩的书画艺术和辉煌的石窟艺术。
教学难点
1、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江南地区的开发。
3、正却认识民族大融合的意义。
4、圆周率及推算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历史
日期
课型
授课
课题
第四单元小测讲评
主备人
执教人
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这个时期的重要史实,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祖冲之和圆周率、大放异彩的书画艺术和辉煌的石库艺术。
2、这个时期的基本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状态,战乱频繁,政权更迭也比较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但在分裂战乱的岁月里,社会仍在进步,历史还在发展。塑造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谋略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
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
3、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
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4、北魏是在何时建立的?
5、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
6、简述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7、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3、三国时吴国军队到达夷洲是在()
A、200年B、208年C、230年D、260年
4、280年灭亡的国家是()
A吴国B、魏国C、蜀国D、西晋
5、淝水之战的影响不包括()
A、前秦通知瓦解B、北方割据混战
C、江南经济倒退D、东晋取得暂时的稳定
6、江南经济发展的条件不包括()
A、雨量充沛B、土地肥沃C、北民南迁D、政局长期稳定
(一)、
1、三国鼎立是哪三国?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
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
(二)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说一说,西晋是如何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