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知识点-4.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箭头所指方向表示国家之间的更替灭亡)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二、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战役 (一) 三国时期前后著名战役
(二)魏晋时期著名的战役
十六国简表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改革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者: 北魏孝文帝
(在祖母冯太后的支持和指导下)
拓跋宏以身作则,改名为 元宏 北魏孝文帝简历
姓名:拓跋宏(元宏) 谥号: 孝文帝 在位:471年—499年
民族: 鲜卑族 职业:北魏皇帝 享年:32岁
主要成就: 北魏孝文帝改革
2、主要措施(内容):
(1)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施一系列新制度,加强经济和行政管理。
(2)迁移都城。
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
(3)大力推行学习汉文化习俗的政策。
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与汉族通婚。
3、重要意义:
(1)缓和社会矛盾,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2)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鲜卑等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
(3)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
改革背景: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北魏统一北方后,各民族交往与交流增多,民族交融趋势增强。
鲜卑贵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各族人民,社会矛盾激化,北魏政权面临危机。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四、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事件年表
五、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宗教
发展
六、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 (一) 北方人口大迁移。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十九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晋军打败前秦军。苻坚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 影响
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胜败原 前秦 因分析
东晋
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 兵;自恃兵多势强;指挥失误
团结一致、从容应对;指挥得当
地位
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淝水之战形势图
从地图上来看,前秦和东晋两 个政权对峙。前秦皇帝苻坚踌躇满 志,欲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 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383年, 苻坚率80余万大军南下,企图灭亡 东晋,统一中国。双方对峙于安徽 寿阳的淝水,东晋虽然在实力上弱 于前秦,但在宰相谢安的主持与指 挥下,积极应战,最终取得胜利。 苻坚败退北方,前秦统治瓦解,北 方重新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 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 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魏陶俑
洛阳地区北魏墓葬出土的陶俑, 大致可分为文吏俑、武士俑、铠马 骑俑、骑马鼓吹俑群等种类。北魏 陶俑生动自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 中崇尚一种宁静和含蓄的理想境界, 形象写实,比例匀称自然,有清秀 端丽之感。对人物服饰、面部特征 的刻画更为注重。上图中的三位陶 俑,都着汉族的服饰,这表明北魏 时期民族交融的趋势在逐渐加强。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 地域上
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1)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 经济上 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 (2)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
汉族人民学习和接受内迁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 生活上
用具等
政治上 文化上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 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 制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交融,有利于我 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从奴 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同时,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 民族的大家庭中,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团结。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的主要内容,以人教版教材为例,通常会聚焦于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
这个单元包括以下几个重点:
1.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
-诸侯争霸的局面,各个诸侯国的兴起和衰落。
-春秋五霸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2.战国时期的变革:
-战国七雄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变革。
-郡县制的初步形成和实施。
3.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思想特点。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4.秦国的统一:
-秦国如何兼并其他六国,实现对中国的统一。
-统一后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
这个单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详解
2018-2019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化学试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有关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 )A.CH4分子的比例模型:B.乙醇的分子式:CH3CH2OHC.苯的最简式:C6H6 D.乙烯的结构简式:CH2CH22.如图是一个核磁共振氢谱,请你观察图谱,分析其可能是下列物质中的( )A.CH3CH2CH2CH3B.(CH3)2CHCH3 C.CH3CH2CH2OH D.CH3CH2COOH3.运动员的腿部肌肉不小心挫伤,队医马上对准该运动员的受伤部位喷射一种名叫氯乙烷的药剂(沸点约为12 ℃)进行冷冻麻醉处理。
关于氯乙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水解反应B.一定条件下反应可以制备乙烯C.该物质易溶于水D.该物质官能团的名称是氯原子4.下列化合物的分子中,所有原子不可能都在同一个平面的是(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除去甲烷气体中的乙烯可以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足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洗气瓶B.苯的二氯代物有3种,说明苯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以单双键交替结合而成的六元环结构C.乙酸和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可以反应,该反应属于加成反应D.乙烯分子与苯分子中碳碳键不同,但二者都能发生加成反应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煤的干馏和石油的分馏都是物理变化 B.1-氯丙烷和2-氯丙烷的消去产物相同C.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的沸点逐渐升高D.利用油脂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可以生产甘油和肥皂7.下列实验所采取的方法正确的是( )A.除去苯中苯酚,加入溴水后过滤B.分离苯和溴苯,加水后分液C.除去乙酸乙酯中乙酸,加入饱和NaOH溶液,振荡静置后分液D.区别乙酸、乙醛、乙醇,加入Cu(OH)2悬浊液加热8.关于基团的相互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苯酚浊液中加NaOH溶液变澄清,说明受苯环影响—OH中H原子活泼性增强B.与钠反应时乙醇比水慢,说明受乙基影响乙醇的—OH中H原子活泼性减弱C.甲苯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说明受甲基影响,苯环易被氧化D.苯酚溶液中加浓溴水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受—OH影响苯环变得活泼9.只需用一种试剂即可将酒精、苯酚溶液、四氯化碳、己烯、甲苯五种无色液体区分开来,该试剂是( )A.FeCl3溶液 B.溴水 C.KMnO4溶液D.金属钠10.某种激光染料,它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子球棍模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分子式为C10H9O3 ②不能溶于水③1 mol该物质最多能与4 mol H2加成④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⑤1 mol该物质最多能与含2 mol NaOH的溶液反应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②③④⑤11.已知酸性大小:羧酸>碳酸>酚。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ppt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1、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被后人称“书圣”,王 羲之的书法以行草见长,字的特点: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2、东晋会画家顾恺之,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绘画特点:题材广泛、线条优美、 活泼传神、富有个性。
3、人称顾恺之“三绝”,即才绝、画绝和痴绝。 4、我们应该学习王羲之和顾恺之的虚心好学、博采众长、持之以恒、认真、专注的精神。 5、两大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件。 9、 孝文帝对于北方汉族来说是一个征服者,他为什么不用武力将鲜卑文化推行于中原汉族地区,却要向汉
族学习,实施汉化政策呢? 其一,孝文帝从小受汉族文化的熏陶,热衷于中原文化; 其二,孝文帝吸取前 秦皇帝苻坚一味使用武力而最终失败的教训,深知鲜卑族必须适应占中原主流的汉族人的文化; 其三,汉 族文化经过长期发展,各方面都有比游牧文化更为先进,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客观上讲是顺应时势。 9、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LOREM IPSUM DOLOR
7、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8、420年,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东晋。此后,南方经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南朝”。 9、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能得到开发的原因: 第一、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第二、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
进程。 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①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②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
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LOREM IPSUM DOLOR
7、 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的目的: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黄河流域)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 8、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影响:①对洛阳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②为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知识点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 200年袁绍与曹操以少胜多,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二、赤壁之战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220年曹丕建立魏国,都:洛阳;水利工程2、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丝织业3、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造船业(加强了与台湾的联系)孙权230年派卫温到达夷洲(台湾)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1、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民族内迁(1)时间:东汉末年(2)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3)规模:西晋初,人数达几百万(4)影响: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3、西晋灭亡:内迁匈奴于316年灭西晋二、淝水之战1、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建康(今南京)2、前秦:氐族黄河流域3、淝水之战(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1)时间:383年(2)交战双方:东晋和前秦(3)结果:前秦失败以少胜多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牧野之战、城濮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些战争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为什么?4、从420年到589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建康,总称“南朝”.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原因:(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1)自然条件优越;(2)北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3)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2、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1)农业: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水稻为主,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2)手工业3、作用: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十七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各民族的
内迁时间 东汉、魏、晋时期
氐族和羌族
原来生活在西北地区,由 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
内迁民族及 匈奴族和羯族 原来生活在蒙古草原上,
其迁移地区
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鲜卑族
一部分迁到辽宁,一部分 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结果
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 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3.十六国
含义 概况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 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 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到严重破 坏,人民颠沛流离
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 建立
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前秦
(1)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 改革。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
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 统治 校,提倡儒学
(2)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
缓和
(2)教训 ①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其政治必须清明。 ②统治者应该勤俭治国。 ③统治者应该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 2.东汉、魏、晋时期出现的人口迁徙浪潮及其影响。 (1)人口迁徙 ①北方民族内迁:东汉、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断 内迁。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匈奴族和羯族 由蒙古草原南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一部分迁到辽宁,一 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
☆西晋实现统一的原因。 (1)主观原因 ①蜀、吴两国统治者日益腐朽,国力日趋衰落,且 蜀国已被魏国所灭。 ②此时北方的实力比南方雄厚。 (2)客观原因 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人民的愿望。
八王之乱
(1)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 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 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 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 背景 事,势力日益强大 (2)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 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 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 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2022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
3. 【河北石家庄期末】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事件 有关,“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而“八 糟”则和“八王之乱”有关。“八王之乱”发生于( D )
A. 东汉明帝 B. 西汉武帝 C. 东晋惠帝 D. 西晋惠帝
4. 【河北秦皇岛期末】“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 羊”是对草原景象的生动描绘,东汉、魏、晋时期从蒙 古草原内迁的少数民族是( B )
30多万人参战,死伤10万人左右。洛阳周围13岁以上的 男子,都被迫当兵或服徭役,米价贵到1万钱一石,人民 流离四散。
(1)材料一反映的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造成了怎样的 影响? 【点拨】据材料“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八王之 乱”。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 西晋从此衰落。
【点拨】从西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的过程可以看 出,西晋统治阶级昏庸腐朽,生活极为腐化,追求享乐。
【答案】D
8. (易错题) 西晋政权骤起骤灭,其兴亡耐人寻味。对西晋“ 骤灭”有直接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
A. 八王之乱 B. 祖逖北伐 C. 七国之乱 D. 五族内迁
【易误警示】八王之乱是西晋统治的转折点,从此以后, 西晋开始走向衰落。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1A 2C 3D 4B 5D
6B 7D 8A 9B 10 B
11 见习题
答案呈现
1. (易错题)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虽然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存在政权并立的局面,但在此期间也 曾有过短暂的统一,这个统一全国的朝代是( A )
A. 西晋 B. 东晋 C. 曹魏 D. 北魏
A. 氐族和羌族 B. 匈奴族和羯族 C. 鲜卑族和羌族 D. 鲜卑族和氐族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主要讲述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以下是该单元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三国鼎立:讲述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和三国鼎立的局面,重点掌握曹操、
刘备、孙权的功绩和三国之间的战争。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了解两次战役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及结果,分析
曹操失败的原因。
3.北魏孝文帝改革:了解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包括均田制、三长制、迁都洛阳
等。
4.民族融合:了解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情况,包括北方民族的迁徙、民族的杂
居和交往等。
5.文化发展: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情况,包括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形
式的演变和发展。
在掌握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还需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进行理解和分析,以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建议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观看历史纪录片或影片等方式,加深对这一时期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复习教案篇1: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复习教案【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
理解夏朝在我国历史的重要地位。
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
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
初步了解公元纪年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通过对夏商历史的学习,可以更多地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明辨是非、爱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
难点:夏朝建立的标志;国家的含义。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谈话导入新课禅让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谁?大家想不想知道从这以后又是怎么演变的呢?导入三:大家知道皇帝吗?知道皇位是如何继承的吗?你又知道这种称为“世袭“的制度开始于何时吗?认真听讲,吸引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理解的兴趣。
从谈论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二、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1、夏朝的建立:讲解夏朝的建立。
事实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个王朝。
这在历称为----夏朝,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借助于数学上的“数轴“解释”公元“纪年法。
这个项目是理论性的,缺乏相应的历史证据。
老师优先讲解,学生认真听讲。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夏朝的统治①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继承的呢?这与禅让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王位的继承方法?②要求学生谈启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并提醒学生注意“奴隶“两个字。
③为什么把禹开始这个政权称为国家呢?它与前面的部落联盟有何不同?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结合自己的课外知识,谈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然后老师总结整理,突破难点。
三、商朝的建立与迁都1、商朝的建立:过渡。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小字的问题“说说夏桀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你认为成汤灭夏的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2、商朝的迁都:原因、情况、影响。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了从三国时期到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包括各个政权的兴衰、民族交融以及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具体来说,这一单元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
1. 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如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和演变等。
2.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如西晋的统一和分裂、东晋南北朝的政治格局和文化发展等。
3. 民族交融的现象和影响,如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融合,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交流等。
4. 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司马懿、淝水之战、祖逖北伐等。
5. 历史上的科技和文化成果,如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佛教的传播和影响、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发展等。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发展,理解民族交融的现象和影响,认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重要性,以及了解当时的科技和文化成果。
这对于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2024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考点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期,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
2.交战双方:北方的以曹操为首的政治军事集团和占据黄河以北的以袁绍为首的政治军事集团。
3.交战概况:200年,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袁绍战败。
4.曹操取胜的原因(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主动权;招揽各种人才;(2)农业生产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3)军事上: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采取打击敌人要害的战术。
5.影响: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考点二、赤壁之战6.背景: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7.交战双方:曹操的军队和孙刘联军。
8.结果:孙刘联军采取诈降计策和火攻战术,以少胜多,战胜曹军。
9.影响: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考点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10.三分天下(1)曹操: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统一北方。
(2)刘备:占领荆州南部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益州。
(3)孙权:把统治范围从扬州延伸到交州,不久又把刘备势力排挤出荆州地区。
1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国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魏220年曹丕洛阳蜀221年刘备成都吴229年孙权建业12.三国经济的发展(1)魏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3)吴国: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考点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1、背景:曹魏中期,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
2.建立: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称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考点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3.八王之乱(1)原因:晋惠帝在位时,八个宗室亲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相互混战。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以少胜多)1.曹操获胜的原因:(1)政治: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今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并招揽各种人才。
(2)农业生产上,屯田的措施(3)指挥得当,善用人(4)袁绍骄傲轻敌2.交战双方:曹操、袁绍3.时间:200年4.战术: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烧掉其全部军粮(火攻)。
5.影响: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以少胜多)1.背景:位于南方刘备、孙权的势力成为曹操统一全国的障碍。
2.时间:208年3.交战双方:(1)曹操(2)孙刘联军4.兵力:曹军20余万,孙刘联军5万人5.地点:赤壁6.失败原因:(1)曹操骄傲轻敌(2)曹军不习水战(3)孙刘联军指挥得当(4)统一全国的条件成熟7.意义: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三国鼎立1. 220年曹丕洛阳称帝,国号魏。
221年刘备成都称帝,国号汉,蜀汉。
222年,孙权称吴王。
229年,孙权建业,吴国建立,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措施(1)魏国:重视农业发展,大力兴修水利。
(影响:北方生产得以恢复)(2)吴国: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3)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影响: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第十七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西晋的建立1. 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2.西晋腐朽的统治:(1)当时很多的大贵族,大地主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2)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二:八王之乱:1.背景:(1)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2)晋惠帝昏庸无能,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2.结果:十六年,西晋从此衰落。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班姓名1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要点一、基础知识点:第十八课三国鼎立1、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彼此长期混战。
北方实力较强大的有占据河南的曹操和占据河北的袁绍。
200年袁绍十万大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曹操只有三四万人,曹操火烧袁军粮草,大败袁军。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基础。
2、208年曹操率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孙刘联军五万人马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和曹军对峙,周瑜指挥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3、220年,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4、三国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魏国兴建水利工程;蜀国丝织业兴旺;吴国造船业发达,其船队曾经到达夷洲(今台湾地区),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第十九课江南地区的开发1、曹丕死后,大臣司马懿逐渐控制魏国大权,三国中实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掉。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位,取代魏国建晋朝,都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国,统一全国。
2、从东汉末年以后,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等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西晋。
此后北方长期战乱。
3、西晋灭亡的第二年(317年),西晋皇族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朝,史称“东晋”,都城在建康。
南方相对稳定。
4、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用汉人王猛为丞相,统一黄河流域。
5、383年,苻坚以八十多万兵力,欲灭东晋。
东晋军队8万人与秦军隔淝水对峙。
晋军大败前秦。
淝水之战结束了前秦的统治,北方重新陷入战乱,东晋在南方暂时稳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和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6、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东晋。
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7、从三国开始江南地区得以开发,其原因是:①自然条件优越,雨量充沛,土地肥沃;②西晋末以来的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生产技术;③战争较少,社会环境比较安定;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⑤统治者高度重视生产发展表现:开垦大量荒地,兴建许多水利工程,广泛种植水稻(绿肥牛耕),小麦也推广到江南意义:江南地区的开发使南北差距逐渐缩小,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8、西晋后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浪潮。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详解与学习方法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详解与学习方法第四单元主要讲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特点和演变,包括封建制度、封建社会的等级结构和生活方式等内容。
在学习这一单元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帮助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点。
1. 理解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建立了君主与地主之间的附庸关系。
可以通过阅读教材中有关封建制度的介绍,理解封建社会的基本情况。
2. 认识封建等级结构:封建社会的等级结构是由君主、贵族、士大夫、农民和工商业者等不同阶层组成的。
学习时,可以通过制作一个等级结构图,对各个阶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和比较。
3. 学习不同等级的生活方式:不同等级在封建社会中拥有不同的权力和生活方式。
可以通过阅读有关各个等级的生活情况来了解和记忆这些差异。
也可以通过举例,比如描述士大夫的生活和待遇,来加深对封建社会的理解。
4. 分析封建社会的演变:封建社会是一个历时较长的社会形态,经历了许多变化和演进。
掌握封建社会的起源、发展和灭亡过程,可以通过查找有关封建社会演变的资料来加深知识点的理解。
5. 口头和书面表达:学习这一单元的知识后,可以尝试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例如写一篇关于封建制度的短文或者进行小组讨论,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总结:在学习历史的同时,要注重记忆和理解。
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看教材、记笔记、制作图表等方法来帮助学习。
另外,要注重对比和联系,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形成自己的思考。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形态,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单元主要讲述了封建制度的特点、封建社会的等级结构以及不同等级的生活方式等内容。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知识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建立了君主与地主之间的附庸关系。
核心是权力与土地的关系,君主将土地分封给地主,地主为君主提供农产品和劳动力,而地主则从君主那里得到保护和统治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2.示例:官渡之战——袁绍对曹操;参照示例,“赤壁之战——”的准确搭配是A.曹操对孙、刘B.孙、刘对东晋C.前秦对东晋D.西晋对前秦()3.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分裂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4.经过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下表中不完全符合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时历史实际情况的一项是
魏蜀吴
A 建立者曹操刘备孙权
B 都城洛阳成都建业
C 建立时间220年221年222年
D 国号魏汉吴
()5.公元198年,洛阳郊外的几户农家,相约迁往江南。
下列相关他们南迁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B.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C.为躲避内迁少数民族侵扰
D.江南地区还没有得到开发,荒地多,有发展空间
()6.中国古代史上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移,它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是A.加剧南方的混乱局面 B.使北方趋于平静
C.促动南方经济发展
D.使北方人口急剧减少
()7.公元4—6世纪,曾一度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①前秦②北魏③西晋④东晋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8.从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给第二组添一个适当的词
①破釜沉舟——巨鹿之战②草木皆兵——()
A.官渡之战B.长平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
()9.《爱我中华》歌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北魏时,孝文帝改革促动了民族大融合,其主要措施是A.兴修水利工程B.派船队到达夷洲
C.迁都洛阳行D.学汉语、通汉婚、改汉姓
()10.自北魏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这其中主要是因为他们
A.与汉族贵族联姻B.采用了汉族的官制
C.学习汉族的礼法D.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了汉族姓氏
()1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促动北方民族融合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12.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改革家,他们改革的共同之处是A.都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B.都促动了民族融合
C.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D.都增强了中央集权
()13.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的作者是
A.郦道元B.贾思勰C.祖冲之D.王羲之
()14.想了解我国古代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物产、矿藏等情况,需要查阅
A.《九章算术》
B.《农政全书》
C.《齐民要术》
D.《水经注》
()15.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艺术成就的是
A.书法
B.绘画
C.雕塑
D.石窟艺术
()16.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雕像艺术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风格,同时吸收了外来哪一宗教的艺术养分
A.佛教B.基督教C.道教D.伊斯兰教
()17.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一个三国初期时曹植的书房场景,其道具有四样,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判断其中搞错的是
①书桌上有毛笔、纸张②书桌上有一叠印制的书籍③墙上挂有临摹的《洛
神赋图》④书桌上放有一盘葡萄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8.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那么这个时期民族融合的最基本原因是
A.反对各族的斗争B.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长期交往
C.各族之间的战争D.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改革
二、请你写出相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成语典故。
(至少五个)
三、材料一:(魏主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引自《魏书》
材料二: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你认为魏主是指谁?
(2)他提出的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写出这位魏主的改革措施。
(4)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魏主的改革在当时的影响?
四、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能够从山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1)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长远的影响?
(3)从江南变化原因中,你认为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五、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度裂的时期,但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愿望和不变的追求。
请回答下列问题:
【统一国家的建立】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1)秦朝的建立者是谁?他对历史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2)汉武帝时期,西汉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
请问: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各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促动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呢?。